顯示地圖 |
|
|
基本概況
南陽鎮位於微山西北部,地處昭陽、獨山和南陽三湖的交匯處,東、北與兩城鄉、魯橋鎮在水中分界,西與魚臺縣的武臺、𠔌亭、老寨三鎮接壤,南與張樓鄉、留莊鎮水面相連,東西狹長70餘華裏,轄湖面15萬餘畝,擁有耕地7200畝,下轄三個管區、34個行政村,30800人,分散居住在湖中83個自然島嶼上。南陽鎮古時依運河修建,叫段傢行,元朝時建起南陽閘,便以閘名為鎮名。明代漕運新渠竣工,南陽成了碼頭,南北商船都在這裏停留,繁盛一時。 如今因為建閘提高了水位,南陽完全變成了水上城鎮,所轄30多個村莊星散在空曠的15萬畝湖面上,或以蓮荷相接,或以葦田相連,或以明水相通,出鎮下村,必定要駕小船。運河穿鎮而過,河湖串連,水路交錯。
自然資源
南陽鎮大湖資源豐富,水運交通發達,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素有"小濟寧"的美譽。水産業:全鎮已發展以河蟹、烏鱧、水蛭、青蝦、彭澤鯽為主的名特優水産品養殖面積10000畝,占全鎮總養殖面積的62.5%(全鎮養殖面積16000畝)。今年春夏,南陽鎮自選課題,投資創辦了"寬體金綫蛭人工孵化和生態養殖"的實驗基地,經過半年多的努力,該項技術已基本成熟,並在濟寧市科技局舉辦的科研成果鑒定會上經水産專傢鑒定:該項目填補了省內空白,綜合技術居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目前,該項技術正在普及推廣之中。畜牧業:着重發展了以鴨、鵝、特種動物和波爾山羊飼養為主,調整壯大了畜牧業。在政策驅動和科技示範服務基地的帶動下,全鎮已飼養鴨、鵝70萬衹,飼養特種動物8000餘衹,發展波爾山羊3000餘衹,逐步形成了三大畜牧養殖基地(即:以南陽、北一、北二、順和、東姚為主的水禽養殖基地;以李橋、丁樓、順和為中心的特種動物養殖基地;以王樓、李埝為主的波爾山羊養殖基地)。
林果業
剋服了湖區不能發展林業的錯誤觀念,充分利用棄土堆、人工島、臺田,着重發展了以中華壽桃種植為主的林果業。去年發展80畝,近5000株;今年,專門從安徽碭山高薪聘請技術人員,投資創辦了"中華壽桃培育基地",預計可産中華壽桃樹苗近10萬株。種植業:在發展以高産、高效作物種植的同時,結合該鎮湖區灘塗澇窪地多的實際,因地製宜,整體規劃,綜合開發,大力發展池塘種植業。目前,西渡口村已發展140餘畝,並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禽蛋加工業:禽蛋加工是南陽鎮的傳統優勢項目之一。全鎮已發展年加工能力10萬枚的加工廠2傢,年加工1萬枚以上的專業戶160傢,全鎮年加工禽蛋近180萬枚,銷售禽蛋200枚,可實現利稅45萬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水上運輸業:南陽是運河名鎮,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島而過。新京杭運河傍島而走,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被譽為"黃金水道"上的一顆明珠。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全鎮發展水上運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已發展運輸船衹900餘衹,近10萬個噸位,年産值1000萬元,經濟效益可觀。旅遊開發.鎮政府專門設立了"旅遊開發管理辦公室",成立了"微山運河旅行社",並着手製定了"春看桃花,夏賞荷花、秋觀蘆花"的"三花"旅遊發展戰略規劃。
南陽鎮下轄村:
南陽村 北一村 北二村 順和村
和平村 聯興村 建民村 友愛村
龔莊村 柳溝村 丁樓村 管閘村
李橋村 建閘村 南店子村 東渡口村
西渡口村 侯樓村 關王廟村 張莊村
王蘇白村 梁莊村 梅屯村 後屯村
東姚村 李埝村 王樓村 盧埝村
薛橋村 於屯村 宋莊村 東田村
仇海村 王占一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6687男13534女13153家庭戶戶數6631家庭戶總人口(總)26654家庭戶男13512家庭戶女131420-14歲(總)70220-14歲男37070-14歲女331515-64歲(總)1750815-64歲男881315-64歲女869565歲及以上(總)215765歲及以上男101465歲及以上女1143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6209 |
|
南陽鎮,位於微山湖北端的南陽湖中,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北依濟寧城區,南靠江蘇豐沛,東鄰孔孟聖地麯阜、鄒城、西通牡丹之鄉菏澤,舊屬魚臺,今屬微山縣。除南陽島外,在空曠遼闊的南陽湖裏,零星散落着80多個小島嶼,構成隔水相望的奇特北方水鄉景觀。這裏擁有浩渺的南陽湖、清澈的運河,古樸的民風,沿運河而錯落有緻的民居,以船代步的葉葉小舟,千頃荷花與藍天、碧水、野鴨、葦草,形成天然的水上遊樂園,成為度假休閑的絶妙去處。
南陽古鎮,戰國時期齊國地圖標繪;兗州至湖陵沛北之泗水流域有南陽。正是今之南陽鎮所處位置。
在《史記》中,幾處提及“齊之南陽”,《史記.越王勾踐世傢》載:越王曰“願魏以聚大梁之下,願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史記.魯仲連列傳》載: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以為亡南陽之害小。在《孟子.告子下》載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雖有南陽,然且不可。”可見在戰國時期,今之南陽就已存在,且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楚、魯兩國均想爭之,據此推算,南陽的歷史至少有2200多年。從秦漢兩晉,迄於隋唐由於北起南陽,南至沛留,地勢較為低窪,自古有沛澤之稱,泗河自北嚮南流經全境,南陽常有水患,加之戰亂,一度造成南陽人煙荒蕪,這一歷史階段的南陽沒有史料記載。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山東境內的運河由西而東遷,引汶泗二水至濟寧,再南北分流,南下順天然的泗水下流,過南陽,經徐州南達江淮,到了宋代南陽已成為泗水岸邊的較大村鎮。公元1278年,文天祥經南陽鎮作《發魚臺》,稱南陽鎮周圍為泗郊鎮甸,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開濟州河時,建南陽閘。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運河通航後,南陽成為運河岸邊的重要商埠,元至順二年(1331年)在與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運河上重建南陽閘。從此,南陽便有了名氣。到了明代中期,南陽已成為古運河畔四名鎮(另有夏鎮、鎮江、揚州)之一,鎮名可見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重修正覺寺碑文》。南陽鎮由陸地變成湖中之島是在清初。數十年間,南陽這座興旺的運河碼頭和集鎮,經常處於南北逆流的不斷侵襲和威脅之中,時而被圍困,時而被水淹,迫使當地地勢不斷提高,以免遭沉沒。南陽鎮終於在昭陽湖、獨山湖與南陽湖的銜接處,四面環水地存留在運河兩堤上,以寬闊的運河河面為“街面”,顯現出她獨特的自然景觀。
南陽鎮,曾有皇宮所、皇糧殿、關帝廟、火神廟、魁星樓、文公祠、禹廟、不沾地旗桿等30多處名勝古跡,1939年日寇進南陽,大多被毀,魁星樓、楊傢牌坊在“文革”期間毀掉。明宣德六年曾在南陽建河橋暑、管河廳和閘官廳,清政府曾在此設守備、管河主簿專管防務、監運稅收,管理運河水閘、接送保護皇糧。皇帝走水路南巡必經南陽,常常在此停居數日,因南是鎮所處的南陽湖為京杭運河的中部,又因南陽鎮北去濟寧南去夏鎮均為一日航程,得此地利,自“漕運新渠”開通後,南陽鎮成了水上運輸和商品交易的交匯點和重要的商埠碼頭。來自南方載滿絲竹白米的漁船、酒船、米船、官船等往來相接,檣桅林立,篷帆遮日。特別是每年從江南船運的100萬擔皇糧經此地北運京城,南來北往的船隊,都停船夜泊在這裏,得水運之便,南陽鎮飛速繁榮,民國時期,整個鎮容保留着清代的模樣,鎮內東西、南北兩條大街,還有牌坊、井子、西魚市等小街和東西南北四處商埠碼頭,鎮上房屋多係青石磚瓦和木質結構的古式建築,有酒樓、茶莊、糧行、客棧、????店,還有綢布店、當鋪,商店林立,字號顯赫。熙來攘去的人中,響着軟軟的吳語、硬硬的山東話、道白韻味的京腔,南陽豐富的水産品隨之運往各地,附近物資了在此聚集中轉,時有“小濟寧”之稱。京杭運河的拓寬通航、南北北調工程的實施,為南隉鎮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旅遊開發、水産品加工、港口建設、中華壽桃及中花材深加工為為衆多商傢投資興業的熱點。
南陽鎮——江北獨特水鄉,運河四名鎮之一。如今鎮上有居民15000餘人,面積3.5平方公裏。作為古鎮的南陽島四面環水,有石拱橋橫臥古運河上,連接着運河兩岸的人傢。南陽街上店鋪林立,鎮上人傢瀕河而居,依運河而建的房捨,狹窄的街巷,如長長的扁擔挑着整個市鎮的繁榮與昌盛,夜市則充滿了濃郁的江北水鄉氣息。她的樸實無華而又富有文化底藴的古鎮風情,她的碧水環抱、四時如畫的魅力,已引起了更多人的青睞,成為運河文化的一朵奇葩。
踏上南陽青青的石板路,就像走進了悠遠的歷史隧道,看看南陽的自然風光遙想古人遺蹤,使人感到昔時的輝煌,逝去的留連,富有詩情畫意;對照今日之景觀,追尋歷史古跡,別有一番情趣。 |
|
- : Nanyang Town
|
|
南陽古鎮, 南陽 |
|
|
|
南陽鎮中心小學 | 上海愛迪爾南陽鎮平 | 南陽鎮平華日化工廠 | 蕭山市南陽鎮南圍化纖廠 |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宕昌縣公司南陽鎮營業廳 | 玉門市第二建築安裝工程公司南陽鎮建築材料廠 | |
|
|
南店子村 | 梁莊村 | 北一村 | 北二村 | 後屯村 | 宋莊村 | 於屯村 | 南陽村 | 聯興村 | 建民村 | 友愛村 | 柳溝村 | 丁樓村 | 李橋村 | 侯樓村 | 關王廟村 | 東姚村 | 王樓村 | 薛橋村 | 東田村 | 順和村 | 龔莊村 | 管閘村 | 建閘村 | 東渡口村 | 西渡口村 | 王蘇白村 | 梅屯村 | 李埝村 | 盧埝村 | 仇海村 | 王占一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