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山東 >濟寧 > 金鄉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370828
概況
  金鄉縣總面積885平方千米。總人口61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金鄉鎮,郵編:272200。行政區劃代碼:370828。區號:0537。拼音:JinxiangXian。
行政區劃
  金鄉縣轄9個鎮、4個鄉:金鄉鎮、鬍集鎮、肖雲鎮、羊山鎮、雞黍鎮、開發區、王丕鎮、馬廟鎮、司馬鎮、興隆鄉、高河鄉、卜集鄉、化雨鄉。共8個居委會、651個村委會,1247個自然村。總面積885平方千米,總人口608853人。(2004年統計數據)。
街道名稱
  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對金鄉縣城區進行了一次街道更名,現街道名稱如下:(2008年10月)
  一:東西方向11條(由北嚮南)
  1:老萬福河南(規劃中)擬命名北環路;
  2:新105國道,東豐綫城北段擬命名泰山路;
  3:緡北五路(規劃中)擬命名震金路;
  4緡北四路擬命名王傑路;
  5:緡北三路擬命名金珠路;
  6:文峰路擬保留原名稱;
  7:荷香路擬保留原名稱;
  8:中心街擬保留原名稱;
  9:緡南一路擬命名文昌路;
  10:緡南二路擬命名蒜都路;
  11:緡南三路(規劃中)擬命名南環路
  二:南北方向13條(由西嚮東)
  1:新105國道城西段擬命名西環路;
  2:金興經濟園南北路擬命名金鑫路;
  3:殯儀館東側南北路擬命名泰寧路
  4:開發區至南外環(規劃中)擬命名金華路
  5:元105國道城區段擬命名聚賢路;
  6:金山街擬保留原名稱;
  7:金司路城區段擬命名魁星路;
  8:文化路擬保留原名稱;
  9:金濟河西岸(規劃中)擬命名濱河西路
  10:金濟河東岸(規劃中)擬命名濱河東路
  11:共青團路擬命名青年路;
  12:東豐綫城東擬命名山陽路;
  13:萊河西岸(規劃中)擬命名東環路;
  以上名稱命名於2008年10月
歷史沿革
  氏族部落時期,為有緡氏聚居的地方.夏商時代為有緡國.周設緡邑,屬宋國.秦置東緡縣,治今金鄉鎮,屬碭郡.西漢屬山陽郡.東漢於縣北別置金鄉縣,治所在今嘉祥縣阿城鋪,因境內金鄉山得名,金鄉縣名始見,屬山陽郡.西晉廢東緡縣.北魏徙金鄉縣治於原東緡縣城,縣名始與今地吻合,屬高平郡.隋屬濟陰郡.唐屬兗州.宋,今屬濟州.元屬濟寧路.明屬兗州府.清屬濟寧州.1914年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8年道廢直屬於省.1936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0年建立抗日民族政權,屬湖西專區.1943年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專區.1949年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52年劃入山東省,後屬濟寧專區(1953年),濟寧地區(1967年),濟寧市(1983年)。
  1995年1月13日,設立金馬鄉,將雞黍鎮的馬集、王門樓、鬍莊、辛莊、東李、張莊、單樓、西李、楊莊、大劉、焦行、分廟、劉樓、呂廟、郭莊、杜河、宋營、鄭樓、菜園、太山廟、李杭、徐廟等22個村劃歸金馬鄉管轄,鄉人民政府駐馬集;設立大義鄉,將鬍集鎮的大義北、大義南、南周、南孫樓、莫橋、前代、萬柳、邱井、方廟、南郭、後代、安樓、前安、北周、邱樓、草廟、西王莊、李樓、莫樓等19個村和羊山鎮的劉莊、桃元、安五王、河東王、後於、宋屯、周大樓、東張、東李、薛海、關帝等11個村劃歸大義鄉管轄,鄉人民政府駐大義。
  1999年12月22日,撤銷馬廟鄉,設立馬廟鎮(魯政函民字39號)。
  2000年5月11日,撤銷司馬鄉,設立司馬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34號)。
  2000年,金鄉縣轄10個鎮、6個鄉。總人口602555人,各鄉鎮人口:金鄉鎮70916緡城鎮44112王丕鎮21416霄雲鎮44271鬍集鎮36293羊山鎮48109馬廟鎮50823魚山鎮23558雞黍鎮36722司馬鎮30409卜集鄉40988高河鄉32704化雨鄉42437興隆鄉36964金馬鄉22061大義鄉20772(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1日,撤銷大義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鬍集鎮;撤銷緡城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金鄉鎮,金鄉鎮人民政府駐地遷至原緡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金馬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雞黍鎮(魯政函民字69號)。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金鄉縣轄9個鎮、4個鄉。
  金鄉縣一詞屬漢語政區地名.其標準讀音為“JīnxiāngXiàn”.它所指代的縣級行政區域(地理實體),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北緯35°04′,東經116°18′.東南與江蘇省豐縣接壤.全轄9鎮4鄉,面積885.3平方公裏,耕地82萬畝,人口61.1萬。縣人民政府駐金鄉鎮,在省會濟南西南方向185公裏處,為濟寧市轄縣。
地理礦産
  金鄉公路縱橫,河道成網,京滬、京九、隴海、石新鐵路和京杭運河傍區而臥,城北15公裏的濟寧麯阜機場已建成。境內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適量。縣域北部儲存着近3億噸優質肥氣煤,年産60萬噸的金橋煤礦2000年底投産,預計可開採90年。南部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氣,東部鉀????儲量極為豐富,西部優質山石可加工利用率高達95%以上。另外還有質量上乘的鋁土、鈾、鍺、天然焦、礦泉水等18種寶貴資源亟待開發。
發達水運
  據《三千年運河史》記載,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率領大軍乘船沿邗溝北上,到達魯國後,一直在進行繁忙的外交活動,吳國的士卒也在魯、宋境內忙於開挖運河。原來吳晉合盟的地點是在濟水岸邊的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而泗水與濟水之間並無水道相通,吳國龐大的船隊無法從泗水前往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好在當時泗濟兩水之間一片平原沼澤,其中還散布着巨野澤、菏澤等大小湖泊,於是吳王下令在泗水與濟水之間開挖一條運河,位於今山東境內的西南部,由定陶縣西北處起始,嚮東延伸,經成武、金鄉兩縣之北(羊山集南5公裏),至魚臺縣東北,註入泗水(約當今之萬福河)。運河開通後因其水源來自菏澤,後世稱它為菏水運河。《國語吳語》中所說的“闕為深溝、通於商魯之間”指的就是這條菏水運河。菏水運河的開通,溝通了濟泗兩大水係,從濟水流經菏水入泗入淮入江可抵吳、楚。而濟水本與黃河相通,所謂“導允水,東流為濟”,從濟水入黃河可至趙、燕。古代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為“四瀆”,“江淮河濟為四瀆”,是古代的主要水路通道。菏水運河在金鄉境內30.9公裏,境內支流有澎越河、吳河、羊山運河等。菏水運河雖然不長,但它溝通了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不僅解决了當時泗水和濟水之間的水路交通問題,更為後世江淮地區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羊山得菏水之利,四通八達。 漢朝初期又在菏水沿岸,先後建立了濟陽國、山陽國、定陶國、昌邑國。菏水兩岸各國相望、水甘土肥、人口稠密度為全國之最,衹轄有九個縣的濟陽郡,就有人口一百三十八萬之多。漢代三大紡織中心,菏水流域就有兩個,一個是菏水東邊的亢父(任城),一個是地處菏水上遊的定陶,它們的絲織品,不僅暢銷全國,而且沿“絲綢之路”遠銷國外。從春秋末年到西漢文帝時,是菏水流域的黃金時代。著名的政治傢端木賜經商於曹、魯之間,即菏水及其南岸的水陸運輸大道上,傢纍千金。越王勾踐的謀臣范蠡,在助越亡吳後離越入齊,又從齊到達菏水上遊的陶邑,坐地經商“十九年之中三緻千金”。
  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黃河决於瓠子口,東南流入巨野澤,又流入淮、泗,往東南流去,中間經歷了23年之久沒有堵塞决口,直到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親臨指揮,纔堵塞了瓠子口,並建宣房宮於塞口上。漢武帝還為此作“瓠子之歌”二首,其末句是“宣房塞兮萬福來”,後人以此將清代菏水運河改稱萬福河。從西漢帝到東漢明帝十三年(70),清代河水因黃河决口泛濫,遭到嚴重破壞,但菏水運河仍然存在,中遊的昌邑不僅仍是山陽郡的首府,並且還是兗州刺吏部的所在地。
  五代,北宋建都汴京(今開封),處四戰之地,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本漕運為以。北宋瀎河三道通京師漕運曰:汴河,惠民,廣濟(五大河)。
  宋朝初年,吳越王錢鏐進貢寶犀帶,宋太祖趙匡胤曰:“朕有三條帶,與此不同”。鏐請宣示,上笑曰:“汴河一條,惠民河一條,五大河一條”。五大河又名廣濟河,它包括古濟水中段和整個菏水,在汴京四水中,廣濟河每年負責漕運糧六十二萬石,青、兗、徐三州的貢糧經汶、泗,入菏水,通廣濟運至汴京。出現了每年過往船衹達萬餘艘的興旺景象。此時,羊山集“商賈之踵接而輻輳者亦不下百傢”,商業經濟已相當繁盛,“江淮百貨走集,多賈販,民競刀錐,趨末者衆”。
  據康熙十二年《金鄉縣志》記載:明末和清初,猶名菏水。清朝時期改名萬福河或柳林河。康熙、乾隆年間曾兩次疏萬福河。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也曾大規模疏萬福河渚河道。據金鄉縣志記載,萬福河源於定陶縣大薛莊東魚河支流,流經定陶、成武、巨野,於馬廟鄉孫海村西入金鄉境內,至卜集鄉張燒餅村村東過境,經任城入微山湖匯入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金鄉境內支流有彭越河、吳河、大沙河、羊山運河等。菏水運河這個《禹貢》記載的史前古河,歷經滄桑,仍然存在,雖失去固定的水源,依靠雨水徑流,成為季節性河道,但至今還是魯西南地區諸河的幹流,在水利上發揮着重要作用。
縣城歷史考證
  在金鄉縣這片土地上,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夏為有緡國,係舜子季禧的封地,是當時汶,泗流域通嚮中原河洛地區的咽喉.東漢建武元年(25),省爰戚,置金鄉.據考證,漢武帝天漢四年四月(公元前97年),封子劉髆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於高平山.初在山北鑿墓得白兔,以為不吉,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多山,後除爰戚為金鄉縣,縣名自此始至今,已1900多年。
  據《金鄉縣志》載,金鄉縣治原在今嘉祥縣阿城鋪.北朝魏,縣治遷東緡故城,即今址.明弘治十六年(1503),重修土城,新建四門.東門名東作,西門名西城,南門名南熏,北門名北拱.“城周長七裏三十步,城根闊一丈七尺,頂闊五尺,城外為隍,闊四丈六尺,深一丈一尺”.明萬歷六年(1578)二月,“復修城池,訖於七年七月.城基增闊到二丈七尺,頂闊增到一丈二尺,高提到二丈三尺.又計地輸柴,燒磚三百餘萬,爰新東西門樓,增高六尺,易城土女墻以磚,修磚垛二千一百八十三,增城鋪十五座,重以甕門,臨以凌塹,巍然煥新,訖為雄鎮”.清康熙十二年(1673),四十九年(1710),兩次補集.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四十三年,重修磚城,“基寬一丈七尺,頂寬一丈一尺,周圍一千零三十六丈.官修二段,四百五十丈六尺二寸;民修四段五百八十五丈三尺八寸.四門增修城樓,大券臺,月城券臺,馬道,吊橋各四座”.鹹豐九年(1859),新修城廓,“根基闊三丈五尺,頂闊一丈五尺,高一丈五尺,周長一千六百餘丈”.十一年(1861),紳士李壘等輸資建四城隅炮樓。
地名詞語特徵
  1,境內自然村建村年代考據對全縣1247個自然村的考證和統計分析,除17個村無據可考外,其餘自然村建村千年以上24個(其中在周代1個,秦,漢時期建村6個,晉代3個,唐代15個),宋以後建村1206個(宋代13個,元代32個,明代830個,清代323個,民國後8個)。
  2,地名命名規律考自然村名稱主要是依據名人姓氏,山水地理,古跡,因事傳奇,吉祥佳言,古建築物,礦藏物産,禦敵戰事而得名.(如雞黍,雞黍是東漢太守範式之鄉,相傳,東漢漢明帝辦太學,山東山陽人範式河南漢南人張劭都是太學裏的學生,是同窗好友,後範式,張劭並告歸鄉,不失千裏結言,隔二處張劭按約定日期準時來探望,範式殺雞為季厚待之,由此得名“雞黍”.後有集市,隨稱為雞黍集)。
地名實體文化內涵
  金鄉縣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地理景觀,使文物古跡遍布全境,曾發生過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出現了許多知名人物,從而造就了金鄉縣深厚的歷史文化.1956年-2004年縣內進行過多次文物普查,發現古遺址27處,古墓葬16處,古建築8處,文物點62處,徵集文物361件,有些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現代史上著名的羊山戰役就發生在金鄉縣羊山鎮羊山,現在戰役發生地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到此瞻仰憑吊。
産業
  具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的金鄉大蒜,在全國創下一係列中華之最,即種植面積最大,常年達50萬畝;總産量最高,達60萬噸;單産最高,平均畝産1200公斤,最高畝産3000多公斤;單個蒜頭最大,6公分以上的甲級蒜占70%,最大蒜頭直徑達18釐米,重620剋;出口量最大;出口合格率最高,達90%。據中科院有關專傢研究測算,金鄉大蒜營養價值、藥用價值最高;92年在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金鄉大蒜榮獲中國白皮蒜類唯一最高奬——銀質奬;96年1月被國傢評定為中國名牌産品;96年3月金鄉縣被國傢正式命名為“中國大蒜之鄉”;96年10月又獲得A級緑色食品證書。“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成為廣泛共識,全縣大蒜已暢銷全國30多個省市及150多個國傢和地區。近年,縣委、縣政府又作出由“大蒜農業”嚮“大蒜工業”迅速轉變的戰略决策,依靠“金鄉大蒜”知名品牌,由“以農富民”嚮“以工強縣”目標邁進。
  金鄉不僅盛産大蒜,而且擁有20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目前,年産蔬菜5億公斤,有圓蔥、芹菜、黃瓜、辣椒等30多個品種常年應市。引進種植美國、日本係列圓蔥10萬畝,1996年被國傢命名為“中國圓蔥之鄉”。金鄉人民培育的“金𠔌”牌小米色澤金黃,性粘湯濃,懸而不浮,油而不膩,是明清兩代貢品,位居中華“四大名米”之首,被載入《辭海》,1996年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金𠔌之鄉”。
  全縣擁有工業企業1000多傢,築起了以機械、化工、電器、釀酒、紡織、服裝、農副産品加工等為主的10大工業體係。亞洲最大的幹式變壓器生産廠傢金曼剋電氣集團坐落於此。金鄉經濟開發區占地面積14平方公裏,區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10千伏級幹式變壓器、萬噸甲醇、菲律賓獨資蔬菜精深加工等項目正在興建。金鄉擁有專業批發市場42處,年經銷金鄉及周邊省市大蒜260多萬噸,“國際大蒜商貿城”年交易額25億元,1998年被國傢農業部命名為“菜籃子工程”定點鮮活農副産品批發市場。全縣有11傢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海關、商檢、動植物檢疫部門在金鄉設立了“三檢”駐金辦事處,年自營出口創6000多萬美元。實力雄厚的工業基礎、健全的市場體係和良好的服務環境,為金鄉經濟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教育事業
  金鄉縣境內有金鄉一中、金鄉二中、金鄉四中、金鄉五中、金育高中等五所高中,師資水平先進,多次獲得濟寧市高考先進表揚。
近代金鄉籍名人
  王傑 (1942-1965) 城郊鄉華堌村人。王傑從小愛聽英雄故事,愛看英雄畫册。1957年,大水淹沒家乡,他冒着生命危險搶救生産隊的馬匹。1958年考入金鄉一中初中部,每星期天回傢,都幫助生産隊會計算帳。
  1961年8月,王傑應徵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濟南部隊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當戰士。入伍後,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自覺接受黨組織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覺悟。1963年2月21日,在日記中寫道:今後不論什麽工作,我一定要做到:為黨的事業忠心耿耿,為革命勝利勇於犧牲,是共産黨員哪能不視死如歸,做革命軍人豈能管個人安危。在國防施工中,他總是搶着到最危險的地方作業,堅持掄大錘,胳膊纍腫,手磨起血泡。同年8月27日,王傑所在部隊奉命到河北抗洪救災,在搶險中,別人一次扛一捆草袋,他扛兩捆;在搶運被淹的木材時,雖不熟水性,卻走在最前面,為全連探路。這一年,王傑被評為五好戰士,榮立三等功。
  1964年1月,王傑被提任副班長,後任班長。2月3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青年人要象疾風中的勁草,歲寒時的鬆柏,經得起艱難困苦的考驗,勇敢地擔當起建設社會主義的重擔。”3月,由於他分秒必爭,刻苦鑽研,考上一級技術能手。他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任爆破手期間,不浪費一寸導火索,决心“把艱苦奮鬥的作風接過來,傳下去。”同年9月,家庭再三去信催其回傢結婚,他因工作需要,再次推遲婚期。1965年初,其母心髒病復發,他以戰備為重,三次推辭連裏安排的假期。
  1965年5月1日,王傑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6月28日,看過電影《自有後來人》,他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誓言:“衹要革命需要,我一定象李玉和那樣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直到戰鬥的最後一秒鐘。”幾天後,他奉命到江蘇省邳縣張樓公社執行民兵訓練任務,7月14日,訓練時,炸藥突然發生意外爆炸,在這緊急時刻,王傑毅然撲嚮炸點,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了在場的十二名民兵和人民武裝幹部,英勇犧牲。9月16日,某坦剋師和徐州黨政機關群衆7000餘人,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王傑生前所在部隊黨委根據他生前要求追認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王傑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均發出嚮王傑學習的通知,黨和國傢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董必武、陸定一等都親筆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嚮王傑同志學習。
  家乡人民為紀念王傑,將其故裏華堌村更名為“王傑村”,並在村東建王傑紀念館。1989年清明節,王傑大理石雕像在縣城文峰路和金山街交叉口落成。
  秦和珍 (1913.2~1996.9) 男,原山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共濟南市委原第一書記、書記處書記。山東省金鄉縣人。1933年7月在山東省立四鄉師範上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産黨,組織讀書會、抗敵後援會等,進行黨的地下工作。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金鄉縣委民運部長、蘇魯豫支隊四大隊一營一連指導員、金鄉縣委書記、湖西地委秘書長、金巨縣縣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擔任冀魯豫七專署副專員、二專署副專員、冀魯豫戰勤指揮部副司令、中共泰西地委書記。建國後,歷任中共泰安地委書記、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組織部副部長、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部長、中共惠民地委第一書記。1958年10月至1959年3月,任中共濟南市委第一書記。1959年3月至1962年5月任中共濟南市委書記處書記。後歷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兼組織部部長。1969年12月任山東省革委會政治部副主任、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1971年4月任中共山東省委常委、省革委會政治部副主任。1977年1月起,先後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1983年4月至1985年6月,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曾是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96年9月3日在濟南逝世。
  周冠五(1918-2007)山東省金鄉縣人。1935年12月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3月參加革命,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抗日戰爭時期,周冠五歷任山東金鄉縣抗日敵後支援會幹事、北方局黨校學員;蘇魯豫邊區人民義勇軍班長、排長;蘇魯豫金嘉濟工作團(中心縣委)軍事部長兼特務連長;蘇魯豫金鄉縣獨立營營長;冀魯豫四旅十一團一營營長;冀魯豫金鄉縣大隊大隊長、冀魯豫金鄉縣政府縣長。解放戰爭時期,周冠五同志歷任七分區二十團團長;二野七縱隊特務團五十九團副團長、團長;冀魯豫九團團長;江西貴溪軍分區參謀長。新中國成立以來,周冠五先後擔任石景山鋼鐵廠人事室主任、副廠長、廠長;石景山鋼鐵公司經理;首鋼革委會副主任;首鋼黨委副書記、書記兼革委會主任;冶金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部長兼首鋼總公司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國傢體改委委員;首鋼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先後當選中共八大、十大、十二大代表和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及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外事委員會委員。周冠五曾獲全國優秀企業傢稱號,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1995年2月離職休養。
  新中國成立之初,周冠五投身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建設,全力以赴、廢寢忘食地學習鋼鐵生産技術管理知識,很快使自己成為鋼鐵生産和管理的內行,取得了領導經濟工作和工業企業的主動權。在五、六十年代,他團结依靠廣大職工和科技工作者,迅速恢復生産,打開局面。他領導石鋼的各項基本建設工程和一係列重點項目,結束了石鋼有鐵無鋼的歷史,建成了我國第一套氧氣頂吹轉爐,為鋼鐵工業的建設、加快首都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周冠五率領首鋼成為我國第一批改革試點企業,積極探索國有企業改革的新路子、新方法。他創造的首鋼承包製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示範,産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重視科技創新,領導首鋼進行了全面技術改造,在冶金行業裏創造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經濟技術指標;他率領首鋼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經營和發展,積極探索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成立了華夏銀行;他長期堅持環保治理事業,把首鋼建設成為清潔的花園式工廠;他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動了企業黨建工作創新;他重視教育與培訓,探索創辦了盧溝工校,選拔培養和起用了一大批年輕幹部;他始終把生産的發展與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放在第一位,探索解决分配關係問題,創立了挂鈎分配原則,生産發展、生活提高、群衆滿意,極大地解放了生産力;他親自規劃首鋼的生活服務工作,提高了職工群衆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周冠五同志堅定貫徹黨的基本路綫,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膽創新,他在長期的企業工作實踐中註重理論和政策研究,總結了寶貴經驗,係統地建立了科學嚴密的企業經營機製和內部管理體係,煥發廣大幹部職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創造力,迅速發展了生産力,使首鋼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先鋒。
  李成年 ,字豐亭,男,漢族,1935年出生,金鄉縣興隆鄉二郎廟東馬莊村人,中共黨員,少將。
  李成年自幼跟隨外祖父(清末秀纔)讀私塾,1950年考取濟寧中學,1951年濟寧中學分校時被分到濟寧二中,1953年考取濟寧一中高中部,1956年考取南京大學地質係(理科),第二年轉到中文係。求學期間曾擔任過班長、團支部書記、學生會主席。1962年9月,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後被特招入伍,在空軍學院集訓後分到空軍報社,緊接着就到東北某高炮師下放鍛煉,歷任班長、排長、副指導員,196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65年1月調回空軍領導機關,歷任編輯、記者、科長、處長、政工研究室副主任、空軍宣傳部長、空軍指揮學院政治部副主任(副軍級),1993年7月被授少將軍銜。1995年4月退休。
  曾任空軍政治部黨委委員,空軍指揮學院黨委委員、紀委副書記、政治部黨委副書記、機關黨委書記。曾被評為五好戰士、優秀共産黨員。1982年8月,任政工研究處處長時,曾作為空軍政治部先進單位的代表,出席空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代表大會,受到楊尚昆等中央軍委首長接見。
  公務之餘,撰寫雜文、隨筆、評論等發表於20多傢報刊,曾出版雜文隨筆集《三湖漫筆》、《湖畔思絮》。主編過《世界空戰》、《空軍角鬥士》、《不服春光展翅飛》、《就業指南》等多種書籍。退休後筆耕不輟,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空軍報、北京日報等20餘種報刊發表作品,有多篇分獲各類奬項。
  跟隨外祖父讀私塾時曾臨摹過多種書帖,培養了對書法的愛好與興趣。退休後潛心練字,書作曾多次參加軍內外大型書法展並獲金、銀等多種奬項,有的見諸報端,有的被檔案館、博物館收藏,有的被收入《20世紀國際文化大係》、《中華書畫經典》、《“將軍杯”共和國百位將軍墨寶集》等20多種大型典籍。在《解放軍報》、《空軍報》、《中國書法教育》、《書法報》、《書法導報》刊物發表評論和學書漫談多篇。
  現為東坡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將軍書畫院理事、北京雜文學會常務理事。李成年積極支持家乡建設,1994年底,協助金鄉縣申辦了對外貿易的進出口權;1997年,通過原空軍司令員王海上將,報請空軍領導和上級機關批準,將一架剛退役的殲6戰鬥機捐獻給金鄉魯西南戰役紀念館。
  楊聖明,山東金鄉人,1939年7月13日生,從1966年至今的35年間,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財貿所和研究生院工作,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外經貿與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黨委書記、《財貿經濟》雜志主編。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價格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成本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理事等。1992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任博士生導師,至今已培養20名博士和2名博士後。1994年獲國傢人事部頒發的《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傢證書》。2003年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為了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曾先後訪問過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新加坡、波蘭、匈牙利、越南等國傢的研究機構、政府部門以及高等院校。
  楊聖明的主要學術專著有:《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概論》(與張守一合寫),貴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國消費結構研究》(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當代中國經濟》(與楊堅白、李學曾合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中國式消費模式選擇》(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中國價格模式轉換的理論與實踐》(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中國生産資料價格改革》(副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價格雙軌製的歷史命運》(與李軍合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九十年代中國市場消費戰略》(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國內外市場接軌的理論與實務》(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論》(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中國關稅制度改革》(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鄧小平財經思想研究》(主編),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服務貿易:中國與世界》(主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全球化與我國外貿體製建設》(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國經濟開放理論創新》(專著),華文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宏觀經濟透析》(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此外,楊聖明還發表了大約300篇學術論文。以上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受到社會的肯定和好評,曾先後五次榮獲我國經濟學界最高奬——孫冶方經濟科學奬,四次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奬,一次榮獲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奬以及多項其他奬勵。
  楊步勝 男,漢族,1927年6月22日出生,金鄉縣肖雲鎮柏樹園村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高級編輯。原任新華社了望周刊編輯部副總編輯,黨委書記,正司局級。
  1945年6月任湖西大衆報繕寫員,繕寫組長。1946年8月任湖西軍分區第一武工隊隊員。1947年7月冀魯豫日報新聞專修班學員。1948年4月任冀魯豫日報通聯科科員。1949年8月任平原日報工業組長。1953年1月先後任河南日報工業部主任、經濟部主任、總編室主任、報社編委會委員、副秘書長、黨委副書記。1965年1月任新華社參編部主任。1978年9月任新華社平壤分社首席記者。1982年5月任了望周刊編輯部副總編輯,黨委書記。1988年3月離休。
  1945年4月,中國共産黨七大召開,毛主席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朱總司令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周恩來作了《論統一戰綫》的報告。這些報告由參加七大的同志帶回湖西後,由湖西書店組織出版,楊步勝負責繕寫這些報告,連續突擊了一個多月,四本書得以出版。1946年8月,國民黨部隊大舉進犯解放區,湖西大衆報奉命北撤,報紙被迫停刊,楊步勝隨報社人員投筆從戎,參加了李汝泰武工隊(後被冀魯豫軍區嘉奬命名為湖西第一武工隊)。8個月的時間經歷大小戰鬥百餘次,打死打傷敵人153名,俘敵200餘名,繳獲長短槍220餘支,鎮壓還鄉團和惡霸地主100多人,被冀魯豫軍區政治部通令嘉奬,號召全區所有武工隊嚮湖西第一武工隊學習,楊步勝個人記一等功。
  河南日報工作期間,三次跟毛席采訪。1958年8月7日,毛主席視察襄城煙區,1960年5月8日至10日,毛主席在鄭州連續三天接見外賓,1960年5月11日,毛主席接見省直機關幹部。毛主席的這些活動,都是由其跟隨采訪和報道的,共發表一篇通訊,三篇新聞,通訊題為《毛主席來到襄城煙區》,河南日報於1958年8月13日在一版頭條發表,後來被河南人民出版社收入《毛主席在河南》一書。毛主席在鄭州三次接見外賓的新聞,都是楊步勝撰寫,楊尚昆審定,由新華社河南分社發到總社,再由總社發嚮全國。
  1952年9月,楊步勝和平原日報兩位記者,為了報道焦作煤礦的技術革命,深入到王封礦一個月,井下采訪半個月,訪問到了許多工作、技術人員、領導幹部。寫出了近8000字的通訊,在《平原日報》連載兩天。1964年3月2日至30日,楊步勝率河南日報兩位記者,深入采訪太行山區林縣石板岩供銷社的先進事跡,走訪供銷社的每個工作人員,並翻山越嶺,采訪山村的群衆,獲得了極為感人的材料,寫下了題為《革命的正氣歌》洋洋兩萬餘言的長篇通訊,通訊在河南日報發表後,引起了轟動。1960年2月,黨中央和國務院嚮全國發出召開全國教育和文化、衛生、體育、新聞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簡稱全國文教群英會。根據通知要求,1960年5月21日到27日河南省召開全省文教群英會,經過評選,河南日報被評為先進單位,楊步勝作為代表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會,除毛主席外出視察未歸外,其他中央領導人全部出席會議。大會閉幕後,人民日報刊載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的代表名字,楊步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
  1978年9月至1982年5月任新華社平壤分社首席記者,參贊級待遇。經過四年的磨練,粗懂了朝文,撰寫了三十多篇通訊和大量的新聞,刊登在人民日報和工人日報上。《友好情誼扣心弦》,歌頌朝鮮人民在製作周總理銅像時表現出來的友好情誼,人民日報國際版在頭條位置刊載,《新華月報》也選入文摘版;《平壤人的好風尚》,被新華社評為1982年度好稿;《戰鬥友誼似海深》綜述鄧穎超同志訪朝時受到的友好接待情景,文章在人民日報發表後,鄧穎超同志表示非常滿意。通訊《上甘嶺上話友誼》、《李信子新傳》也都有很好的反應。反映南朝鮮人民鬥爭的文章《衝破烏雲和閃電》、《全鬥煥是怎樣上臺的》被評為好稿。
  1982年從國外回來後,即開始着手籌辦了望周刊。該刊物為綜合性的新聞周刊,以刊登中南海紀事聞名中外,外國記者把這個刊物說成中南海辦的。幾年來,了望由無到有,由一個國內版,發展到一個海外版,一個英文版,實現了三級跳。楊步胜任副總編輯兼黨委書記,既管報道,又管黨務、人事和經營管理工作,除忙於日常工作外,還動手寫文章,包括評論、通訊等。《中國旅遊之春》、《旅遊業復蘇在今朝》、《今日韶山人》等文章獨具特色。
  1988年離休後,又在了望工作了八年。1998年應北京新華出版社之約,由臺灣光復書局出版一套《中國地理百科》,共15捲,楊步勝撰寫山東、河南捲部分,三十萬字,內容除政治外,還包括歷史、地理、經濟、文化教育、體育、民俗、旅遊、少數民族、人口分佈和結構、各個城市的介紹等。1992年撰寫《漫話美國總統》一書,分《已有四十位》、《如何登寶座》、《競選花費大》、《愛好各不同》、《安全保衛嚴密》、《收入和待遇》、《離任後特權》、《第一夫人》8章,先在《羊城晚報》連載,後出版。此外還寫了記述湖西第一武工隊戰鬥生活的《艱難的歲月》,描寫湖西敵工工作《虎穴中的戰鬥》,敘述中國共産黨在敵占區建立地下武裝的《一支秘密武裝的形成與解體》以及記述單縣一傢農民掩護我軍傷員的《深切懷念我的老房東》等大量回憶文章,在不同刊物上發表。
  王玉璽 山東原省副省長。 山東滕州人。 1939年3月生, 1958年12月參加工作。196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58年12月-1964年1月在解放軍6023部隊任戰士、班長、文化教員、副排長;1964年1月-1965年4月任滕縣薑屯公社萬福樓窯場場長;1965年4月-1967年8月在滕縣人武部工作;1967年8月-1971年11月任滕縣金莊公社人武部助理員、部長、公社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組長、革委副主任;1971年11月-1973年12月任滕縣薑屯公社黨委書記、革委主任;1973年12月-1975年3月任滕縣縣委常委、縣革委生産指揮部副主任; 1975年3-5月任滕縣縣委副書記、 縣革委主任; 1975年5月-1977年6月任金鄉縣委書記、縣革委主任、人武部政委;1977年6月-1983年9月任濟寧地委副書記;1983年9月-1986年6月在省委黨校幹部專修科學習;1986年6月-1988年1月任濟寧市委副書記;1988年1月-1991年7月任濟寧市委書記、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1991年7月任省政府秘書長、黨組成員、辦公廳黨組書記兼省政府機關黨工委書記。1992年當選為中共十四大代表。曾任五屆省委委員。1993年4月在省第八屆人代會上當選為副省長。
  王玉璽曾任山東省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任中國墨子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山東省書法傢協會名譽主席等職。他自幼酷愛書法,數十年臨池不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他把書法藝術與墨子研究相結合,使“藝術為墨學增輝”。他先後出版7部書法作品集,其中《王玉璽書七體千字文》、《墨子兵書》、《王玉璽八體書古今名人評墨子》獲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殊榮。王玉璽不僅善於書法,而且愛收藏,藏硯近500方。
  王方晨 1967年出生在山東金鄉。中國作協會員,山東省作協理事,國傢一級作傢。1988年初登文壇,現在東營市文化體育局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已發表中短篇小說100多部(篇),共計350餘萬字。出版長篇小說《榆樹靈》、長篇紀實文學《天使的聲音》、中短篇小說集《王樹的大叫》、《背着愛情走天涯》、《祭奠清水》等多部。作品入選多種文學選本,曾獲山東省首屆齊魯文學奬、山東省第二屆青年文學奬、《中國作傢》年度優秀短篇小說奬。
  2000至2005年,五年時間裏王方晨共創作發表了37部中篇,49個短篇,散文、詩歌20餘篇(首),計200多萬字。對於這種瘋狂寫作、高速寫作同行稱之為“井噴”!2005年,《人民文學》雜志社、山東省作傢協會、東營市委宣傳部、東營市文化體育局等單位聯合召開了其作品研討會,對其創作給予以了高度評價。其作品題材廣泛,想象豐富,寓意深刻,特別善於表達社會生活中“個人”生存所經受的慘痛考驗和人性尊嚴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也以高度的概括力真實反映了中國當代社會的精神風貌,由於人文文化因素的激活,他的作品具有當下中國文壇相當罕見的“中國性”。
  他發現了鄉間世界的豐富內質,《鄉村火焰》、《王樹的大叫》、《說着玩兒的》等作品開創了一種引人註目的“鄉土先鋒”敘述風格,他以先鋒派的姿態開拓鄉土小說的寫作範式,把鄉土體驗、現實批判、先鋒意識等“雜糅”在一起,使得鄉土小說具有典型的“先鋒”特徵,被評論界稱為“山野間的先鋒”,有着“鋒利的審視批判眼光”、“開創了一種引人註目的‘鄉土先鋒’的敘述風格”
  金鄉"金𠔌小米"
  金𠔌小米是馬廟鎮的著名特産.<<金鄉縣志>>記載:金𠔌又名齊頭占金𠔌,僅産於金鄉縣馬廟鎮的馬坡.金𠔌米和山東章丘米/山西沁州米/河北桃花米並稱中國四大名米.金𠔌米色金黃,性粘味香,米質優異,營養豐富,居四大名米之首.金𠔌小米稀飯,聞之清香,食之甘美,具有熱補/潤腸功能,係難得的滋補佳品. 早在康熙年間(1684年),康熙和禮部尚書庶子張玉書南巡私訪,有一天住在金鄉城西趙河邊的大吳莊軍馬場,就喝到用當地小米/緑豆做成的稀飯,的確香甜可口,大加贊賞,稱為”奇米”.金𠔌受到皇封.每年秋後都要挑選上等當地米送往京城.從此聲名大作,譽滿全國.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0年大慶時,周總理曾用“金𠔌米”招待外賓.1985年金𠔌米被編入<<山東農業名産>>,同年選入<<中國土特産大全>>,為濟寧市的八大特産之一.1996年,馬廟鎮被國傢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金𠔌之鄉”.
英文解釋
  1. n.:  Jinxiang County
近義詞
金鄉
相關詞
山東行政區劃地理醫院醫療衛生????業????務局義務教育
通知學籍管理細則中小學歷史少康夏朝
包含詞
濟寧金鄉縣金鄉縣????務局
金鄉縣中醫院金鄉縣人民醫院
金鄉縣婦幼保健站金鄉縣衛生防疫站
金鄉縣魯西南賓館金鄉縣人民醫院泌尿外科
金鄉縣王丕鎮衛生院金鄉縣名流傢居有限公司
金鄉縣特種工藝品廠金鄉縣教育局關於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階段學籍管理工作的通知
金鄉縣普通中小學學籍管理細則(試行稿)金鄉縣衛生防疫站第二門診部
分類詳情
張開金鄉鎮張開卜集鄉張開鬍集鎮張開開發區張開羊山鎮
張開馬廟鎮張開興隆鄉張開肖雲鎮張開雞黍鎮張開王丕鎮
張開司馬鎮張開高河鄉張開化雨鄉張開魚山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