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南 > 濟源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Travel
济源 旅游
  濟源旅遊投訴電話:濟源旅遊投訴電話:0391-6633180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濟源最佳旅遊時間:濟源地處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由於受地形和季風的影響,光、熱、水時空差異明顯,春季溫暖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鼕季幹冷少雪。年幹均氣溫平原區14.4℃,淺山丘陵區13.2℃—14.3℃,北、西部太行、王屋山區低於10℃。濟源美食:濟源人的飲食習慣是一日三餐。改革開放前,除國傢機關、廠礦、企事業單位有固定的開飯時間外,農村則因時、因事、因地而異。一般是早飯9—10點,午飯13—14點,晚飯19—21點。農忙季節多數農民一日五餐,即早起和半下午各加一餐“貼晌”。濟源人愛吃鹹食。除城東一帶三餐為兩淡外,多數地區為兩鹹一淡。早餐饃、湯、菜,晚餐鹹麵條,中餐多吃撈麵條、小米或大米幹飯。舊中國,以玉米、紅薯為主食。逢災荒年,貧苦農民多以糠萊為主,新中國成立後,吃麥粉比例逐年增多。70年代以來,除山區少數地方群衆還吃一定數量的粗糧(玉米和紅箸)外,平原地區均以吃細糧(小麥、大米)為主,吃粗糧稱之為“吃稀罕”。吃飯時間上,90年代以後為適應學生上學,企事業職工上班,農村與機關、企事業單位基本同步。回民飲食以五穀雜糧為主,食牛、羊、傢禽及其它反芻動物。忌食自死動物和一切動物血液及豬、狗、驢、騾等和兇猛動物肉。濟源購物:旅遊紀念品
  中國天壇硯、鼕凌茶、盧仝茶、黃河奇石、靈芝、雞頭參、何首烏、根雕、字畫、人造花樹、炻瓷工藝品、野葡萄飲品、果茶等。
  濟源交通:河南省地處中原,東近上海,南臨武漢,北靠京、津,西接陝、甘,位於全國心髒部位,交通運輸條件優越。京廣、隴海、焦枝、京九等鐵路幹綫縱橫交錯,新開通的亞歐大陸橋橫穿全省。全省鐵路通車里程3428公裏。省會鄭州位於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幹綫的交匯處,是連雲港至荷蘭鹿特丹亞歐大陸橋最大的客貨轉運站。鄭州北站是亞洲最大的貨運編組站,中轉吞吐能力和作業手段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通過鐵路出口的商品可以在鄭州直接聯檢封關。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公路幹綫有106、107、310等國道。洛陽一鄭州一開封、北京---鄭州—漯河高速公路已建成,許昌一漯河,許昌一平頂山,三門峽--洛陽,開封一商丘也已列入建設計劃。鄭州東站是全國最大的集裝箱中轉站之一,五條國際集裝箱運輸綫路從鄭州直通上海、九竜、連雲港、天津、青島港口。公路四通八達,通車里程達5.5萬公裏。
  濟源市火車站有十多趟旅客列車停靠,從北京西站可乘坐2101次或1389次列車夕發朝至。從杭州可以乘坐1593/1592/1593次列車,重慶乘坐1390次,宜昌乘坐2542/2543次,太原乘坐2544/2541次,濟南乘坐2523次,大同乘坐1594/1591次,洛陽乘坐7520/7517次、7502次、2524次等均可抵達。公路交通也非常方便,濟源距汴洛高速公路、洛陽機場衹有38公裏。每天從濟源市發往各個景區景點的“一日遊”車輛、旅遊專綫車、公交汽車、觀光巴士多達350班次。濟源住宿:酒店名稱地址電話
  濟源賓館宣化東街166號6692725
  財源賓館北海中路100號6655958
  濟源鐵路賓館天壇北路6661888
  河南小浪底賓館小浪底建築局北50米6095555
  沁園春大酒店沁園中路6688888
  溫泉山莊五竜口鎮省莊村北6751122
  天壇賓館宣化西街56號6692663
  濟源娛樂:舊中國,濟源較大的村鎮多有廟會,皆以求神拜佛或謁仰紀念為起因,隨之出現商貿活動。廟會起始年代無考。新中國成立後,傳統廟會多被保留下來,但多不再舉行祭神活動,衹是通過起會形式,進行商業貿易活動。不少廟會還有電影、戲劇助興,以吸引群衆參與。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各地舊有廟會全都得到恢復,而一些原來沒有廟會的較大村鎮也新起集會。其中規模最大的有武山(現思禮)清明會和廟街小滿會。清明會以木料、牲畜交易為主,也有一些群衆到萬羊山古廟中燒香祈禱;廟街小滿會以夏季農具交易為主,不少人到濟瀆廟中祈禱濟瀆水神,遊覽大廟文物古跡。這兩會會期3—7天,與會者有予北、晉東南等地客商,達數萬人。除國合商業組織貨源外,農民個體商戶的土特産及販運外業商品也大量上市。
  區號:0391
  郵編:454600
  位置:位於河南省西北部
  面積:1931平方公裏
  人口:64萬
  行政區劃:轄濟水、北海、雙橋、天壇4個街道辦事處,剋井、五竜口、軹城、承留、邵原、坡頭、梨林、大峪8個鎮,亞橋、思禮、王屋、下冶4個鄉,共536個村(居)民委員會,3556個村(居)民小組。
  濟源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是傳說中愚公的故鄉。北依太行、王屋二山,與山西省陽城縣、晉城市搭界;南臨黃河,與洛陽市吉利區和孟津、新安兩縣相望;西與山西省垣麯縣接壤;東與沁陽、孟州兩市毗鄰。市域面積1931平方公裏,其中主城區面積28平方公裏,山區丘陵區面積約占全市面積的88%,是一座新興的工業旅遊城市。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從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這裏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兩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製,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
  濟源市轄濟水、北海、雙橋、天壇4個街道辦事處,剋井、五竜口、軹城、承留、邵原、坡頭、梨林、大峪8個鎮,亞橋、思禮、王屋、下冶4個鄉,共521個村(居)民委員會,3635個村(居)民小組。全市總人口為65萬人。
  
  濟源地處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由於受地形和季風的影響,光、熱、水時空差異明顯,春季溫暖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鼕季幹冷少雪。年幹均氣溫平原區14.4℃,淺山丘陵區13.2℃—14.3℃,北、西部太行、王屋山區低於10℃。
  濟源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經多年的地質普查與勘探,已查明各種金屬、非金屬、能源、水氣等礦藏41種,探明儲量的有19種,已開發利用16種,主要有煤、鐵、鋼、鋁釩土、石英石、耐火粘土等。全市共有林業用地8.9萬公頃,其中有林面積8萬公頃。茂密的森林為動植物的棲息繁育生長提供了天然場所。全市有各種動物697種,有44種被列為國傢重點保護動物,38種被列為二類保護動物。有各種植物1760種,屬國傢和省級保護植物34種。
  濟源山青水秀,風光旖旎,境內高山、大河、丘陵、平原交相輝映,文物古跡和文化遺址遍布各地,木結構古建築居全省之冠,文物保護單位達64處。經過強力開發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王屋山國傢級風景區;以黃河文化和小浪底工程為主要特色的小浪底黃河三峽景區;以尋幽探勝為主的九裏溝風景區;以自然山水和獼猴觀賞、地熱礦泉療養為主的五竜口風景區;以供奉千年濟水的濟瀆廟為主的市區中心遊覽區。
  濟源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焦枝鐵路橫貫南北,電氣化復綫已建成營運,侯月鐵路在濟源境內與焦枝鐵路接軌,使濟源成為南北、東西兩大鐵路幹綫的“丁”字通道。公路運輸四通八達。207國道北抵山西晉城,南接鄭洛高速公路及310國道。新濟公路東起新鄉連結107國道,西達山西垣麯。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幹綫公路為骨架,以鄉村道路為基礎,以工業區、旅遊區、沁北電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道路為重點的四面輻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絡。
  濟源工農業協調發展,經濟繁榮。農業基礎穩固,盛産糧、棉、油和煙葉,還有山棗、紅果、柿子、核桃、猴頭等土特産品。五十年代濟源就以“五小工業”聞名全國。改革開放以來,濟源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量引進外資,實施嫁接改造,目前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器、食品飲料、醫藥等八大工業體係,涌現出豫光、濟鋼、豫源、奔月、巨康、濟藥、錦捷等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産品暢銷國內外。近年來,隨着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濟源境內的興建,沁北電廠等一批國傢重點工程的相繼開工,進一步加快了濟源經濟的發展。全市國內生産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全省前列。先後獲得“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衛生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籃球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城市名片 City Card
  ● 愚公故鄉
  ● 濟水之源
  ● 籃球之鄉
  ● 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
  ● 中原城市群之一
  ●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
  ★ 國傢衛生城市
  ★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奬
  ★ 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
  ★ 全國衛生城市
  ★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 全國文化模範市
  ★ 全國體育先進市
  ★ 全國籃球城市
  ★ 全國市容市貌管理先進市
  ★ 全國水土保持示範城市
  ★ 省級文明城市
  ★ 河南省園林城市
  ★ 河南省雙擁模範城市
  ★ 河南省人居環境奬
歷史沿革 History
  隋開皇十六年( 公元5 9 6 年) ,析軹縣北置濟源縣,屬河內郡。 1942年7月,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後,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 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 1958 年,濟源的蟒河治理工程受到國務院表彰。 1965年秋,“引沁濟蟒" 工程開工建設;1966年7月,總幹渠通水。繼而孟縣民工參加施工。共投工1000多萬個,劈掉300多個山頭,建成長100余公裏的總幹渠和160余公裏的29條幹渠,設計灌溉面積40萬畝。《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畫報》等媒體均有報道。 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準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 縣級) 、濟源縣。 1977 年5 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 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歸焦作代管。 1991年,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沁北電廠在濟源開始籌建;2002 年正式開工建設。1994年,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在濟源境內的工程量占工程總量的80%。1996年7月,國傢重點工程焦枝鐵路濟( 源) 襄( 樊) 段電氣化復綫工程開通。 1996年12月,經河南省委批準,濟源從1997年元 月1日起實行省直管體製。 1997年1月,國傢重點工程——侯月鐵路復綫與焦 枝復綫在濟源境內交匯工程——疏解區復綫自動閉塞工程竣工。
社會經濟 Socio-economic
  濟源市市域面積1931平方公裏,11鎮5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8.25萬人,城市規劃區面積50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裏,道路、緑地、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籃球城、文化城、新行政區、世紀廣場等城市重點工程現代氣派、設施一流。
  濟源現已發展成為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鉛鋅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濟源市國傢重點工程建設衆多,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沁北電廠一期、濟焦、濟晉和濟洛高速公路等已經竣工,西霞院水庫和濟運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設中,河口村水庫、沁北電廠二期可望年內開工,這些項目纍计投資數百億元,對推動濟源經濟快速發展、提高發展的層次和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88億元,人均gdp為6224美元!位居河南第一位!
  近年來,濟源的城市建設始終者以“科學規劃、加快建設、強化管理、爭創一流”為指導思想,堅持不懈地開展“五創建”活動(創衛生城市、優秀旅遊城市、園林城市、雙擁模範城市、文明城市),強力推進城市化進程,1990年以來連續7次榮獲河南省城市“三優杯”競賽優勝奬,先後榮獲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獲全國衛生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河南省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等榮譽。
城市建設 Urban construction
  本着“建設山川秀美新濟源”和城市品位在全省創一流的指導思想,以及“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原則,濟源市對城市進行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城鎮化躍上新水平。纍计建設各類城市項目1289個,完成投資135億元,是“九五”的6.2倍;城市建成區面積從“九五”末的20.98平方公裏增加到“十五”末的30平方公裏,城鎮化率從“九五”末的29%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十五”期間,完成了環城公路、世紀廣場、新行政區、污水處理廠、籃球城、湨河治理、新濟源一中等一批城市重點工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品位顯著提升,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促進了城鎮化快速發展。2005年,實施城市建設項目141個,年度投資12.5億元。完成了愚公路、濟源大道、湯帝南路、太行中路、濟瀆西路、馬寨橋“五路一橋”建設和文昌路、工業大道、新濟路、湨河西段“三路一河”綜合改造。新增供水主管網15.89公裏、供熱主管網8.15公裏、供氣主管網13.52公裏,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成投用,新建城市公厠33座、垃圾中轉站33座,新增園林緑地50公頃,緑化覆蓋率達到37.6%,國傢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全國市容市貌管理先進市”稱號。啓動了舊城改造和城中村開發工作。完成小城鎮建設項目60多個,部分小城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城市公用設施逐步完善。建成了2個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到8萬噸,供水普及率80%以上;投資2億多元建成了城市煤氣工程,形成年産機焦35萬噸、日産煤氣18萬立方米的生産規模;日供生産、生活用氣8萬立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熱工程已開始嚮城區部分單位和居民供熱,供熱管網正嚮市中心延伸;日處理污水5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先後建成了28座垃圾中轉站、40座水衝式公厠和一座日處理200噸的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場,垃圾處理率達70%,城區中心地段基本消除了垃圾二次落地現象。
  城市園林緑化成效顯著。集防洪、治污、緑化為一體的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治理市區南北漭河總長達10余公裏,沿河建設6座橡膠壩、蓄水造景,兩岸建成4個濱河公園和8個遊園,開工建設了面積達300餘畝的世紀廣場,並見縫插緑、騰地造緑,建成了30餘處街頭緑地,緑化街道110公裏,建成公共緑地近120公頃,城市緑化覆蓋率從建市前的11%提高到33.21%,緑地率27.1%,人均公共緑地6.49m2。城市園林緑化成效顯著。
  現在,濟源市將抓住被列入中原城市群的機遇,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力爭到2020年實現城市化率達到60%以上,市區人口達到50萬以上,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裏以上的目標。
交通通信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濟源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焦枝鐵路橫貫南北,電氣化復綫已建成營運,侯月鐵路在濟源境內與焦枝鐵路接軌,使濟源成為南北、東西兩大鐵路幹綫的“丁”字通道。公路運輸四通八達。 207 國道北抵山西晉城,南接鄭洛高速公路及 310 國道。新濟公路東起新鄉連結 107 國道,西達山西垣麯。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幹綫公路為骨架,以鄉村道路為基礎,以工業區、旅遊區、沁北電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道路為重點的四面輻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規劃到 2010 年,高速公路完成與省會鄭州及周邊地市聯通,濟洛、濟焦、晉濟高速公路全面貫通;國、省幹綫公路全部達到二級標準,主要進出口及旅遊路高標準緑化、美化;重要市道達到二級公路標準,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按照鐵路運輸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加快鐵路發展,實現客貨分流,優化路網結構。完成濟鋼、豫光、豫港三條鐵路專用綫建設。
旅遊概況 Tourism Overview
  濟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近些年,濟源市依托衆多的名山勝水和文物古跡,本着“大辦旅遊、辦大旅遊”的指導思想,突出“一山一水一廟一猴”,投資數億元強力開發旅遊資源,建成了王屋山、五竜口、小浪底三大景區,並與濟瀆廟一起,形成了我市旅遊業的四大品牌。
  濟源小浪底風景區
  濟源小浪底風景區,位於濟源市西南30公裏黃河中下遊交界處.西起八裏鬍同,東至黃河西灘,全長54公裏,分為四個著名風景區:小浪底大壩景區,張嶺半島生態旅遊度假區,黃河三峽景區,西灘黃河風情景區.四景區特色各異,東西相映,恰如鑲嵌在母親河上的四顆珍珠,成為令世人矚目的旅遊熱點。
  小浪底水利工程以其開'三項世界之最','六項中國之最',讓國內外遊客嘆為觀止,在這裏不僅可以觀賞大壩雄姿和泄水景觀,還能領悟科學技術的巨大力量.張嶺度假區以水上半島著稱,山山迭翠,七港八灣,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從這裏東觀大壩,西遊三峽,夜裏水上歌舞,其樂融融.黃河三峽景區有竜鳳峽,八裏峽,和孤山峽,其'三峽九景一條𠔌'令遊人流連忘返.西灘一條是黃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灘區,面積12平方公裏,這裏植被完好,風光旖旎,保存着濃郁的原始鄉野景觀。
  景點交通:
  濟源市區-小浪底專用綫-小浪底風景區(35公裏/30分鐘)
  門票政策:
  40元 (1、導遊證、記者證、軍人、離休證、70歲以上老年證免票;2、學生證、退休證及70歲以下老年證半價)
  王屋山景區。 國傢4A級風景名勝區。王屋山,是我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號稱“天下第一洞天”。有奇峰秀嶺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飛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觀。主峰天壇峰,海拔1715米,因軒轅黃帝在此設壇祭天而得名,是華夏子孫尋根問祖之地。天生麗質的九裏溝,奇峰絶壁,懸泉飛瀑,植被蔥鬱,被譽為“夏天裏的童話世界”。保持着原始自然山水風貌的小溝背還是一塊充滿神秘色彩亟待開發的處女地。2003年,王屋山以第一名的佳績入選第三批國傢地質公園。
  小浪底景區。黃河小浪底風景名勝區位於濟源市西南25公裏黃河中下遊交界處,舉世矚目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此建成。水庫蓄水後在大壩上遊形成272平方公裏的浩瀚水域,呈現出高峽平湖、港灣交錯、山水交融的壯麗畫面。景區內有萬裏黃河上惟一有人居住的河心緑洲——西灘,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張嶺半島,有自然風光與民間傳說交相輝映的黃河三峽。現在已經開工建設與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配套的西霞院水庫建成後,將為該景區再添新景。
  五竜口景區。五竜口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28平方公裏,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觀68處,是一個以自然景觀為主,以獼猴和溫泉為特色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傢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境內盤𠔌寺(又稱盤古寺),是傳說中人類起源的地方。近年來,景區投資4000餘萬元相繼建成了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華夏第一梯”、有深厚文化底藴的荊浩展館以及五竜大型群雕、中華獼猴園、大聖宮、觀光纜車等一係列各具特色的精品景點,是河南省的“十佳風景名勝區”和“十佳旅遊景區”,2002年8月16日又榮膺“國傢AAAA級旅遊區”稱號。
  濟瀆廟景區。濟瀆廟坐落於濟水發源地,隋朝為祭祀濟瀆神而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我國北方“古建築博物館”的美譽。現有宋、元、明、清歷代建築22座,唐、宋、元、明、清碑碣石刻四十餘通,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廟內現有河南省規模最大、價值很高的明代木牌樓建築“清源洞府門”,有河南省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宋代“濟瀆寢宮”,有我國惟一幸存的宋代“石勾欄”以及堪稱國內孤例的隋“復道回廊”遺址,保留着具有隋唐遺風、神似紫禁城太和殿的“淵德大殿”遺址等。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濟源市轄5個街道、11個鎮:沁園街道、濟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壇街道、玉泉街道、剋井鎮、五竜口鎮、軹城鎮、承留鎮、邵原鎮、坡頭鎮、梨林鎮、大峪鎮、思禮鎮、王屋鎮、下冶鎮。
  沁園街道 面積:13.6平方千米 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001
  2006年,轄2個社區、12個居委會:西馬蓬河西居委會、西馬蓬河東居委會、東馬蓬居委會、西留村居委會、東留村居委會、屯軍頭居委會、南夫人頭居委會、東夫人頭居委會、御驾莊居委會、河合居委會、沁源社區、世紀苑社區、馬莊居委會、小韓村居委會。
  濟水街道 面積:5.2平方千米 人口:6萬餘人 代碼: 410881002
  地處濟源市老市區中心地帶,是全市的經濟、文化、貿易、金融中心。原轄15個居委會。2006年,轄4個社區、8個居委會:西關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東莊居委會、東園居委會、狄莊居委會、周園社區、源園社區、玉仙社區、濱河社區。
  北海街道面積:6.9平方千米 居住人口:5萬人 代碼:410881003
  位於濟源市區北部。2006年,轄3個社區、11個居委會:李莊居委會、小劉莊居委會、三莊居委會、廟街居委會、下街居委會、紙坊居委會、馬寨居委會、東關居委會、東高莊居委會、段莊居委會、南堰頭居委會、新漭園社區、清趣園社區、望春園社區。
  天壇街道面積:10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5萬餘人 代碼:410881004 郵編:454650
  辦事處成立於1992年11月25日,位於濟源市區西部。2006年,轄1個社區、11個居委會:西石露頭居委會、柴莊居委會、東石露頭居委會、北潘村居委會、南潘村居委會、西高莊居委會、泥河頭居委會、伯王莊居委會、南白澗居委會、南賈莊居委會、宋莊居委會、商業城居委會、鑫源社區。辦事處駐濟水大街西段158號。
  玉泉街道面積:31.6平方千米 人口:3萬餘人 代碼:410881200
  位於濟源市區東郊,緊依市區。2006年,轄23個村委會: 亞橋村、藥園村、鐵岸村、碑子村、北堰頭村、廟後村、西水屯村、北水屯村、南水屯村、罡頭村、西馬頭村、中馬頭村、東馬頭村、苗店村、舊河莊村、東郭路村、西郭路村、王莊村、石牛新村、白溝新村、劉莊新村、陸傢嶺新村、竹峪新村。
  剋井鎮
  面積:220平方千米 人口:6.6萬人 代碼:410881100
  位於濟源市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接壤,南與市區相連。2006年,轄51個村委會:剋井村、原昌村、苗莊村、任莊村、白澗村、王纔莊村、北社村、棗廟村、閻和村、閻營村、茶店村、勳掌雙峰村、勳掌後溝河村、勳掌金水村、勳掌古泉村、勳掌新村、南樊村、中樊村、北樊村、酒務村、塘石村、小郭富村、大郭富村、賈莊村、靈山村、小莊村、青多村、新莊村、佃頭村、柿檳村、水運村、西許村、大東許村、石河村、磨莊村、交地村、圪針莊村、北喬莊村、康村、郭莊村、南莊村、中社村、大社村、河口村、沁西村、河東村、圪了灘村、東灘村、渠首村、虎尾河村、逢南村。(110個自然村)
  五竜口鎮
  面積:127平方千米 人口:4.87萬人 代碼:410881101
  位於濟源市東北部。古稱枋口,因秦代在此開山鑿渠,以枋木為閘;後又相繼開挖了利豐、廣惠、廣利、永利、永興等五渠,成“五竜分水”之勢,五竜口因此得名。2006年,轄31個村委會:辛莊村、裏河村、山口村、白竜廟村、省莊村、賀坡村、西窯頭村、尚莊前村、尚莊後村、留村、化村、逯村、馬村、東逯寨村、西逯寨村、任寨村、五竜頭村、河頭村、和莊村、王寨村、西正村、董莊村、北官莊村、休昌村、 裴村、 蓮東村、閻莊村、𠔌堆頭村、古楊樹莊村、西坡村、西坡新村、裴城村、南官莊村、後榮村、。
  軹城鎮
  面積:147.6平方千米 人口:8萬餘人 代碼:410881102
  東與孟州市搭界,西與承留鎮接壤,南與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相望,北與濟源市區相連,鎮區距市政府2千米。2006年,轄72個村委會:東軹城村、西軹城村、桐花溝村、東添漿村、周樓村、河岔村、南塚村、西添漿村、中王村、趙村、綺裏村、南郭莊村、南河口村、西留養村、東留養村、大驛村、石板溝村、王虎村、小王莊村、柏林村、南李莊村、庚章村、宋溝村、源溝村、嶺頭村、背坡村、張金村、彭莊村、紅土溝村、衛溝村、黃竜廟村、翟莊村、泗澗村、雁門村、丁鬥村、柿花溝村、南王莊村、澤南村、澤北村、棗樹嶺村、聶莊村、泥溝河村、柏樹莊村、橋凹村、趙禮莊村、王禮莊村、邱禮莊村、中禮莊村、大郭莊村、牛傢莊村、南孫村、北孫村、宗莊村、曹凹村、齊莊村、戰天洞村、洪溝村、趙莊村、許峰村、曹廟村、槐灘村、長泉新村、張嶺新村、交兌新村、良安新村、新峽村、新安村、金河村、柏平村、毛田新村、富源村、宏泉村。
  軹城春秋時期為軹國,戰國時期先為韓都,後為魏之重鎮。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封為候國。
  承留鎮
  面積:196.8平方千米 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103
  位於濟源市西南8千米處,西靠王屋山,南望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006年,轄49個村委會:承留村、周莊村、棗林村、衛莊村、花石村、栲栳村、安腰村、孔莊村、小南姚村、三皇村、東張村、慄子村、當莊村、小寨村、南姚河西村、南姚河東村、南溝村、南杜村、北杜村、甘河村、韓村、西官橋村、東官橋村、玉陽村、𠔌沱村、北石村、南石村、北勳村、南勳村、張莊村、麯陽村、鄭窯村、李八莊村、衛河村、上觀村、下觀村、虎嶺村、玉皇廟村、山坪村、張河村、孤樹村、衛佛安村、倉房莊村、大溝河村、南嶺村、趙老莊村、大峪新村、王拐新村、高溝村。(282個村民組)
  邵原鎮
  面積:337平方千米 人口:4萬人 代碼:410881104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距市區60餘千米,東與王屋山毗鄰,西與山西省垣麯縣接壤,北依太行與山西陽城山脈相連,南臨黃河同新安縣隔水相望。全鎮東西寬25千米,南北長50餘千米,平均海拔500—700米之間。2006年,轄50個村委會:邵原村、北寨村、崔傢莊村、白坡崖村、衛凹村、洪村、張凹村、李凹村、劉寨村、牛莊村、葛山村、王嶺村、碌碡村、田𠔌沱村、墳凹村、柴傢莊村、劉溝村、長院村、陽安村、 山院村、趙圪塔村、金溝村、南山村、唐山村、南窯村、紅院村、花園村、小溝背村、黃背角村、二裏腰村、黃楝樹村、郝坡村、神溝村、東陽村、杏樹凹村、雙房村、院科村、河西村、段凹村、後王莊村、茶房村、劉下溝村、北李凹村、前王莊村、薑圪塔村、史傢腰村、七溝河村、稱彎村、李傢莊村、劉腰村。
  坡頭鎮
  面積:13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105
  位於濟源市南部山區,鎮政府所在地距市區18千米。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坡頭村、西灘村、店留村、柳峪溝村、狄溝村、慄樹溝村、石槽溝村、 白道河村、郝山村、留莊村、左山村、佛澗村、毛嶺村、馬住村、清澗村、連地村、大莊村、馬場村、蔣莊村、蓼塢村、泰山村、校莊村、雙堂村、葦園村。(248個居民組)
  梨林鎮
  面積:67.2平方千米 人口:4.2萬人 代碼:410881106
  位於濟源市東部,距市區12千米。西邊與濟源市亞橋鄉相鄰,北邊與五竜口鎮相連,南與孟州市毗鄰。2006年,轄45個村委會:梨林村、沙東村、沙後村、沙西村、良莊村、小官莊村、小南莊村、屈東村、屈西村、沁市村、 南程村、程村、朱村、大許村、東許村、安村、西湖村、北榮村、塚上村、薛莊村、水東村、橋頭村、水運莊村、牛社村、前榮村、蕭莊村、桃園村、東蔣村、西蔣村、趙傢莊村、永太村、閻傢莊村、南瑞村、 北瑞村、範莊村、大交新村、關陽新村、東坡新村、五裏溝新村、東逢薛新村、西逢薛新村、熬坪新村、程村。
  大峪鎮
  陸域面積:260平方千米 水域面積48平方千米 人口:2.9萬人 代碼:410881107
  位於濟源市西南部。2000年9月撤鄉建鎮。2006年,轄30個村委會:橋溝村、亂石村、三岔河村、硯瓦河村、 陡溝村、召莊村、槐姻村、仙口村、薛寨村、慄園村、東溝村、寺郎腰村、陡岩溝村、林仙村、曾莊村、方山村、反頭嶺村、偏看村、王坑村、鹿嶺村、朝村、董嶺村、大奎嶺村、草溝村、上寨村、塚崮堆村、王拐村、小橫嶺村、堂嶺村、桐樹嶺村。(364個居民組)
  思禮鎮
  面積:69.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201
  位於濟源西郊,東與天壇街道接壤,西北與山西省陽城縣桑林搭界,北與剋井鎮相連,南與承留鎮毗鄰,鄉政府所在地距市區中心7千米。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思禮村、北官橋村、三河寨村、三河村、荊王村、石牛村、北姚村、範寺村、澗南莊村、張村、澗北村、慶華村、西柴莊村、高莊村、三教堂村、立城村、城岸村、竹園溝村、史寨村、西宋莊村、姬溝村、鄭坪村、水洪池村、牛灣村、洛峪村、黃莊村、夏神村。
  王屋鎮
  面積:240平方千米 人口:2.8萬人 代碼:410881202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西與邵原鎮接壤,南與下冶鄉毗鄰,北與山西陽城山水相連,東與大峪鎮、承留鎮搭界,距市區37千米,平均海拔450米。2006年,轄44個村委會:王屋村、楊溝村、新林村、庭芳村、大店村、譚莊村、石匣村、羅莊村、封門村、清虛宮村、愚公村、迎門村、湯窪村、林山村、西坪村、東西山村、和平村、鐵山村、麻院村、太凹村、燕莊村、麻莊村、前劉溝村、毛凹村、原莊村、上二裏橋村、桃花洞村、柳溝村、商莊村、寨嶺村、五裏橋村、和溝村、茶坊村、柏木凹村、棗園村、韓旺村、喬莊村、風門腰村、大路村、竹泉村、橋後溝村、西門村、上關村、桶溝村。
  下冶鎮
  面積:166平方千米 人口:3.3萬人 代碼:410881203
  於濟源市西南部,北與王屋鄉搭界,南臨小浪底庫區,與新安縣相望;西和邵原鎮毗鄰,東與大峪鎮接壤,距市區60千米。2006年,轄38個村委會:下冶村、原頭村、曹腰村、上冶村、中吳村、馬嶺村、北吳村、樓溝村、南吳村、探馬莊村、官洗溝村、圪臺村、鄭山村、上河村、逢北村、大嶺村、韓彥村、朱莊村、東河村、竹園村、三教村、磚陽河村、下韓旺村、圪老圈村、下石板村、北桐村、吳村、南桐村、上石板村、陶山村、前凹村、石槽村、南崖頭村、坡池村、官窯村、逢掌村、王樹溝村、楊木凹村。(5個管理區)
經濟發展
  2008年,初步核算,全年生産總值288.3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4.80億元,增長6.1%;第二産業增加值212.36億元,增長16.9%;第三産業增加值61.19億元,增長10.8%。人均生産總值42473元,增長13.7%。三次産業結構為5.1:73.6:21.3,二三産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非公有製經濟增加值19.46億元,占生産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6.5%提高到67.5%左右。
  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08億元,比上年增長20.2%。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02.82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增速比上年回落4.0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1.87億元,增長20.2%,回落4.9個百分點;産品銷售率98.5%。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37.33億元,比上年增長19.6 %。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2 億元,比上年增長 24.3 %,增速上升5.8 個百分點。
  全年進出口總額14995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6.9%,增速下降14.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額38069萬美元,下降19.2%;進口總額111884萬美元,增長79.4%。
  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49.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0%,其中接待海外遊客7082人次,比上年增長20.0%。旅遊總收入10.5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年末共有A級旅遊景區4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3處,2A級以上景區1處;星級酒店8個,旅行社20傢。
  年末常住人口68.25萬人,戶籍人口68.11萬人。其中,城鎮化率達到47.57%;出生人口7083人,出生率10.4‰;死亡人口3671人,死亡率5.39‰;自然變動淨增人口3412人,自然增長率5.01‰。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176元,比上年增長1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9元,增長15.6%。
氣候環境
  濟源市地處河南西北部太行山南麓,與山西省毗鄰,屬暖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非常有利於發展工農業生産。但受季風影響顯著,雨量時空分佈不均,旱澇、大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繁,對工農業生産有一定威脅,直接或間接影響着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安全。
  一、1990~2000年主要氣象要素變化特徵:11年平均氣溫14.6℃,較歷年(1960年~1989年)平均氣溫14.3℃偏高0.3℃,與全球大氣變暖相一致。11年中極端最高氣溫40.2℃,出現於1992年7月2日,極端最低氣溫-18.5℃,出現於1990年1月31日。11年平均降水量549.3mm,較歷年平均降雨量偏少80.4mm,年平均降水量有明顯的遞減之勢。11年中,年降水量低於400mm的有3年(1991年、1995年、1997年)。
  二、11年氣候特點:冷熱分明,幹旱或半幹旱季節明顯,春季氣溫回升快,多風少雨、幹旱頻發;夏季炎熱,熱量充足,降雨集中,局部易澇易旱;秋季秋高氣爽,氣溫降幅較大,雨量減少;鼕季寒冷,雨雪稀少。
  濟源的特色小吃
  不翻兒.製作工藝簡單但在外地沒有!大米和小米的經典之作!
  肉夾火燒.最關鍵的是光光偶火燒,外地我還沒見過!小小薄薄的小火燒裏面都是肥肉塊。很好很實在!
  炒面.外地的都是先煮後炒並且麵條多是粗圓的.家乡的則是非常細的生面直接入鍋翻炒,酥香可口!
  麻糖.湖北孝感到有名字相同的吃食,不過那是芝麻和糖做的甜食,家乡的和它有着天壤之別呵呵。
  疙星湯.對玉米最精細的的一種吃法.
  油各表.類似油條,但名字在外地也從未聽說過。
  驢肉丸。外地人來了纔知道,原來丸子可以當飯吃的,全國絶大多數地方丸子是做菜吃且很少驢肉的。
  炒雞。家乡炒雞的最大特色在於,下燴面!這一點類似新疆的大盤雞,衹是少了土豆,味道倒是很好!
  雞蛋蒜辣撈麵條.真正的家乡老百姓特色傢常飯!好吃不貴!
  甜湯.也是一種燙面煮的湯,打上雞蛋.老年人習慣的早餐!
  菜糕.玉米篸和着野菜,蒸的那個東西,外地沒見過.
  煮饃.和甜湯做法比較象.裏面可以夾上各種喜歡的菜.
  雜麵條.嘿嘿,雖然我不喜歡吃."雜面姓張,越溫越香"!
近義詞
濟源
濟源
相關詞
天壇愚公王屋百科大全名人刺客俠客英雄
旅遊河南文化簡介領導信訪王屋山小浪底
黃河風景區特産地理人物更多結果...
包含詞
濟源市
分類詳情
捨利塔天壇山五竜口
奉仙觀盤𠔌寺濟瀆廟
千年銀杏樹陽臺宮麯陽湖
黃河西灘迎恩宮太行獼猴
溫泉沐浴王屋山麓黃河三峽小浪底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