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宋祁 Song Qi
笔记
正式把笔记用于书名的始于北宋的宋祁,著有《笔记》三卷。
“红杏尚书”妙写春
荆楚网(湖北日报)饶嵩乔
安陆历史上有多位文坛大家,特别是宋代,这里曾出过三位状元,与欧阳修同时且身居高位的一对同胞兄弟宋庠和宋祁,更是“俱以文学名擅天下”的荆楚文学大家。
天圣二年(1024)兄弟俩同举进士,礼部把宋祁列为第一,宋庠列为第三,但章献太后认为弟不可先于兄,故将宋庠改为第一(后擢拔为状元),而将宋祁列为第十。宋祁及第后,初任复州(今湖北天门)军事推官。天圣四年(1026年)前后,经翰林侍读学士孙奭推荐,任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后交替在中央和地方任职,曾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嘉祐五年(1060),《新唐书》修成,迁左丞,继而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以文学成就论,宋祁高于宋庠。宋祁一生著述甚丰,既有《宋景文笔记集》、《三圣乐书》等文章集子,也有《宋景文公长短句》等诗词集,但文、诗多有散佚,只存清人辑录的《宋景文集》和近人辑录的《宋景文公长短句》。宋祁诗词俱佳。其诗内容多为书景状物,文字工丽,描写生动。由于宋祁人生道路无大的坎坷,故其诗罕见送目伤秋之愁,也少有去国怀旧之思,观其《九日置酒》即可见一斑:“秋晚佳境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宋祁此诗,一反前人悲秋之感,不作愁语,气局一新。从艺术上看,全诗俊逸晓畅,属对工巧,尤其是末联,给全篇平添喜剧气氛,生活情趣极浓。宋祁描写春天的词更是为人称羡,其《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尤为流传:“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只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顿使全词有画龙点睛之妙,故同时代的词人张先称宋祁为“红杏尚书”。这首词是当时誉满词坛的名作,词中赞颂明媚的春光,表达了春天行乐的情趣。上片写春日绚丽的景色,颇有精到之处,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点染得极为生动。下片抒写寻乐的情趣。全词想象新颖,颇具特色。清人王国维在其著名的词论集《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沈雄在《古今词话》中也说:人谓“闹”字甚重,我觉全篇俱轻,所以成为“红杏尚书”。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此首随意落墨,风流闲雅。起两句,虚写春风春水泛舟之适。次两句,实写景物之丽。绿杨红杏,相映成趣。而“闹”字尤能摄出花繁之神,其擅名千古也。
由于宋祁此词当时曾引起文坛轰动,加上欧阳修、张先等词坛大家的力举,宋祁在宋代词坛奠定了独特的地位,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词成为千古吟诵的名句。 |
|
诗人: 歌曲作者 Ge Quzuozhe
|
|
①用笔记录老人口述,请人~下来,整理成文。②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做的记录读书~|课堂~。③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小说。 |
|
用笔所做的记录 |
|
听课笔记 |
|
记笔记 |
|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
|
◎ 笔记 bǐjì |
|
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路粹 、 杨修 ,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 、 邯郸 ,亦含论述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温太真 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
|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其异名则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烧掉房子的事,据 宋 人的笔记说,是开始于 蒙古 人的。”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三:“现在引 明 人笔记一则为例。” |
|
用笔记录。亦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 老子 ,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七章:“土改队员和一些认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 孙犁 《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读完一本书,要作一点笔记,以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 |
|
①用笔记录:老人口述,请人~下来,整理成文。
②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做的记录:读书~|课堂~。
③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小说。 |
|
bǐjì
[解释]1.用笔记录。
2.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做的记录。
3.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
|
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 。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有随笔、笔谈、杂识、日记、札记等异名。笔记形式随便,又无确定格式,诸如见闻杂录、考订辨证之类,皆可归入。其起源颇早,早期的笔记常被归纳为小说一类,笔记作为一种专门体裁的书籍,起始于魏晋,经过唐宋时期的充实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更加风靡兴盛。正式把笔记用于书名的始于北宋的宋祁,著有《笔记》三卷。笔记亦有用载、编、史、乘、论、考、辨等署题。
笔记依其所载内容,大体可分作:鬼神仙怪、历史琐闻和考据辨证等类别。鬼神仙怪类笔记在魏晋时期就十分盛行,是当时笔记的主流,著称者有张华《博物志》和干宝《搜神记》。历史掌故类笔记主要记录掌故遗事、民情风俗、人物轶闻和山川景物等,如唐代《隋唐嘉话》、宋代《涑水记闻》等。考据辨证类笔记唐代始独树一帜,并有所发展。清代乾隆、嘉庆间,考据之学大盛,此类笔记更加增多。如宋代《梦溪笔谈》、清代《日知录》等。笔记所载,虽多是些琐碎片断,但因有闻即记,较官修史籍往往生动真切,其中不少资料还为正史所不载。笔记也记录了一些传闻不确、考订不严的东西。另外如互相抄袭,津津乐道于荒诞无稽的奇事轶闻,着力宣扬封建迷信等等,也随处可见。
正式把笔记用于书名的始于北宋的宋祁,著有《笔记》三卷。其起源颇早,早期的笔记常被纳归“小说”一类,班固作《汉书》,在《艺文志》中列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凡“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均称小说。明人胡应麟又将其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等六类。班胡二氏所称小说,很大部分均属笔记范畴。笔记作为一种专门体裁的书籍,起始于魏晋,经过唐宋时期的充实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更加风靡兴盛。
鬼神仙怪类笔记在魏晋时期就十分盛行,是当时笔记的主流。著称者有张华《博物志》和干宝《搜神记》。以后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宋代徐铉《稽神录》、洪迈《夷坚志》,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等,均属此类。
历史掌故类笔记主要记录掌故遗事、民情风俗、人物轶闻和山川景物等等。著名的有唐刘枒《隋唐嘉话》、李肇《唐国史补》、赵璘《因话录》,宋司马光《涑水记闻》、欧阳修《归田录》、吴自牧《梦粱录》,元王珲《玉堂嘉话》、陶宗仪《辍耕录》,明陆容《菽园杂记》、郎瑛《七修类稿》、朱国桢《涌幢小品》、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王士禛《池北偶谈》、李斗《扬州画舫录》、戴璐《藤阳杂记》、昭梿《啸亭杂录》等。
考据辨证类笔记唐代始独树一枝,并有所发展。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苏鹗《苏氏演义》和李匡文的《资暇录》是其代表。以后宋代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困学纪闻》。到了清代,自顾炎武撰《日知录》,至乾隆嘉庆间,考据之学大盛,此类笔记更加增多。赵翼《陔余丛考》、王鸣盛《蛾术篇》、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俞正燮《癸巳类稿》和《癸巳存稿》均是其佼佼者。
笔记所载,虽多是些琐碎片断,但因有闻即记,较官修史籍往往生动真切,其中不少资料还为正史所不载。笔记的最大问题是记录了一些传闻不确、考订不严的东西。另外如互相抄袭,津津乐道于荒诞无稽的奇事轶闻,着力宣扬封建迷信等等,也随处可见。 |
|
周笔畅单曲《笔记》
以下是2005超级女声全国亚军周笔畅演唱《笔记》的歌词:
我看见天空很蓝 就像你在我身边的温暖
生命有太多遗憾 人越成长越觉得孤单
我很想飞 多远都不会累 才明白爱的越深心就会越痛
我只想飞 在我的天空飞 我知道你会在我身边
回忆的画面 记录的语言 爱始终是你手中长长的线
载着我的想念 飞过了地平线 你温暖的笑脸还一如从前
回忆的画面 记录的语言 你说要我学着勇敢一点
偶尔哭红双眼 你一定会了解 眼泪是我心中另一种 完美
演唱: 周笔畅(2005超级女声全国亚军)
作曲:黄友桢 作词:墨墨 黄友桢 |
|
外文名称 Memo
导演: 佐藤二朗 Jiro Sato
编剧: 佐藤二朗 Jiro Sato
主演:
韩英惠 Hanae Kan ....本桥茧子
佐藤二朗 Jiro Sato ....本桥纯平
宅间孝行 Takayuki Takuma ....本桥洋平
冈田义德 Yoshinori Okada ....职员
池内博之 Hiroyuki Ikeuchi ....文具店店员
白石美帆 Miho Shiraishi ....心理咨询师
高冈早纪 Saki Takaoka ....本桥道子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106分钟
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 2008年
对白语言: 日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立体声
剧情
本桥茧子是一个生活在安静住宅小区里的普通女高中生,然而她患有一种奇怪的强迫症,动不动就会逼迫自己在纸上记笔记。强迫症的发作没有规律,可能是在测验的时候、也可能是在和同学们一起练习合唱的时候,甚至是教室打扫到一半的时候。只要手边有笔和纸,只要能把浮现在脑海中的词句记下来,茧子就会感觉轻松,否则就会非常难受。为了应付自己的怪病,茧子不得不随身带着纸笔。她的强迫症症状越来越严重,她经常跑去文具店买上一大... |
|
biji
笔记
essays
随笔记录的短篇文献。又称笔谈、随笔。笔记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于研究历史和治学有重要价值。
笔记起源于先秦,魏晋时期开始成熟,当时的志怪体笔记较多且已专门成书,晋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即为当时著名的笔记作品。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轶事笔记的代表作。唐代笔记,演志怪为传奇,变轶事为杂录,《酉阳杂俎》即其中一例。正式以“笔记”作为书名的是北宋宋祁的《笔记》。宋代的笔记超越前人,常就见闻所及记叙本朝轶事、掌故,内容较为真实;减少了小说色彩,增加了史料成分,如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王明清的《挥尘录》等均有较高史料价值;而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则为考据辨证类笔记的精品。明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品种数量更多,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销毁不少,专载明代故实的笔记,首推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清代是笔记集大成时代,清初顾炎武撰《日知录》、钱大昕撰《十驾斋养心录》均为清代笔记的代表作。
笔记大致可分为 3类:①小说故事类笔记,包括从魏晋的志怪、轶事小说(如晋干宝的《搜神记》)到清代笔记小说(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王□的《今世说》)。《笔记小说大观》所收的历代该类笔记有200余种之多。②历史琐闻类笔记,记野史、谈掌故、辑文献的杂录、丛谈,从晋葛洪伪托汉刘歆撰《西京杂记》,唐刘□的《隋唐嘉话》、李绰的《尚书故实》到清王士□的《池北偶谈》等,都属这一类。③考据、辨证类笔记,读书随笔、札记等,从晋崔豹的《古今注》、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到清赵翼《陔馀丛考》、孙□让的《札□》等,都属于这一类。
(陈左高)
|
|
- n.: script, journal, note, a type of literature consisting mainly of short sketches, take down, take down (in writing)
- v.: aid the memory
|
|
- n. note;
notes, essais
- v. noter, prendre note
- v. noter / prendre note
|
|
摘记 |
|
历史 | 图书 | 文学 | 宋朝 | 中国 | 典籍 | 清朝 | 遗闻轶事 | 俞文豹 | 中国历史 | 史料 | 中国古代禁书 | 清代 | 宋代 | 医学 | 中医 | 中医词典 | 更多结果... |
|
|
|
|
道听途说 | 正经 | 青箱杂记 | 玉堂丛语 | 杨太真外传 | 分甘余话 | 通天乐 | 悦容编 | 板桥杂记 | 江淮异人录 | 韵石斋笔谈 | 竹窗随笔 | 玉堂嘉话 | 庶斋老学丛谈 | 双槐岁钞 | 勤有堂随录 | 齐东野语 | 国色天香 | 搜神后记 | 志怪 | 吴语 | 阅微草堂笔记 | 浮生六记 | 容斋随笔 | 拾遗记 | 子不语 | 杂说 | 世说新语 | 集异记 | 续齐谐记 | 玄怪录 | 夜谭随录 | 甘泽谣 | 桂苑丛谈 | 三水小牍 | 宣室志 | 丁香花 | 续仙传 | 海内十洲记 | 小窗幽记 | 巢林笔谈 | 春渚纪闻 | 东坡志林 | 东阳夜怪录 | 广异记 | 汉武故事 | 稽神录 | 客窗闲话 | 浪迹丛谈 | 冷斋夜话 | 绿珠传 | 能改斋漫录 | 青楼集 | 铁围山丛谈 | 谐铎 | 夜雨秋灯录 | 因话录 | 游仙窟 | 仇池笔记 | 伯牙琴 | | | | | | 更多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