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山东 >德州 > 夏津县
显示地图
目录
行政区划代码
  371427
“夏津县”语源简析
  “夏津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xìajīn Xià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北纬36°53′~37°10′,东经115°45′~116°16′,东南与临清市、高唐县相邻,西与河北省清河县以运河为界而相望,北与武城、平原县相接。面积871.9平方公里。人口48.9万。县人民政府驻地夏津镇,在省会济南西北方向120公里处,为德州市辖县。
行政区划
  夏津县辖2个街道、10个镇、2个乡:银城街道、北城街道、苏留庄镇、新盛店镇、雷集镇、郑保屯镇、白马湖镇、东李官屯镇、宋楼镇、香赵庄镇、双庙镇、南城镇、渡口驿乡、田庄乡。
政区沿革
  夏津之名历史悠久,夏津县始置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此为“夏津”之词的始现。此前,夏津之地明属“鄃县”,鄃县始置于西汉初年属巨鹿县。(“鄃”shū)之由来无考,据此字的结构看应属城邑的专用字。后又置信乡侯国,与鄃同属冀州清河郡。汉之后(吕雉)四年(公元前184年)立县为侯国。王莽改觎为善陆(公元9年)。东汉光武帝诛王莽设置侯国,封马武为鄃侯,三国时期属魏清河国甘陵郡。西晋时属清河国。十六国时属清河郡。南北朝时属北魏济州平原郡。东魏时属清河郡。北齐时属冀洲清河郡,后废县并入平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古鄃城西南建县,县治在今县城,属清河郡。又另置夏津县,县治在孙生镇(今县城北15公里处新盛店村)属贝州。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夏津县并入鄃县属清河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鄃为夏津县。宋代属河北道大名府。金代属大名府路大名府。元明皆属高唐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属临清直隶州。民国时期曾先后属山东东临道第四行政督察区。1945年9月4日夏津县解放后,先后属冀南二专署,衡水专署。1952年10月,归属山东省德州专区,1956年属聊城专区,1961年复归德州专区,1995年德州撤地设市,夏津县仍属德州至今。
地名特征
  夏津县历史悠久,境内的地名形成都有其历史渊源,据地名普查时对全县530个自然村名的来历分析,除栗庄(今属银城街道办事处)、崔庄、崔楼(今属白马湖镇)等个别村庄外,其绝大多数,皆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以后。其原因是因元末连年战乱和天灾,兼之明建文时的“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北”)使两淮、山东、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尤其山东的高唐州、东昌府为当时的主要战场,已成荒无人烟之地。以至于“春燕归来无栖处,东地千里少人烟”。据旧志载明洪形武二十四年“户687,口4279”。
  明朝定鼎,既实行了大量的移民屯田,移民多来自山西洞洪与山东胶东一带。因此,大多村落多于此时形成。所以带“屯田”色彩的地名很多,现有带“屯”字的村名达52个,如:张官屯、李官屯、黄官屯、周官屯、张里长屯、于里长屯等,不一而是。在夏津境内的村名中除“庄”“寨”等通用地名外,其他多以地理位置和建筑等为统称地名。命名者居多,如处原老黄河故道的大堤沿畔的有马堤、杜堤、左堤、刘堤等,以建筑命名的有楼、堂、庙等,如李楼、代楼、苗堂、李堂、刘庙、时庙等。另外有以“王庄”为统称地名而命名者,如:毛王庄、尤王庄、谢王庄等,这类村名是以明代皇帝赐给诸王的庄田,而由管理庄田的头目之姓而分别命名的。总之,夏津县村名的命名特点是以姓氏命名加统称地名(如:庄、寨、堤、沟、庙、堂、楼等)而形成各个村名。这类村名占全县村名的95%以上。
  夏津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各村名中不乏以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和神话传说命名者。其中有“张法寺”,此村是村东南侧的“大云禅寺”而得名,“大云禅寺”又俗称“张法寺”,据旧志载:大云法寺始建于唐朝,毁于元末。明洪武年间莱州掖县人张福广夫妇来此,见大寺虽圯,气势恢弘,故皈依佛家,矢志募修,人们俗呼“张法师”故又以之称寺,在寺旁所建的村亦因之称“张法寺”。其老伴亦归佛清修,在大云寺南十二里处,建庵修行,人们俗称“张姑庵”后在庵侧建村人亦称“张姑庵”。简称“张庵”(今属香赵镇)。如五龙堂,据传一母一胎生五条龙,俱乘风雨而去,后修“五龙堂”以纪念,于堂侧建村,名“五龙堂”。再如王太来庄,郑保屯、俱是以此地名人“王太来”、“郑保”之名而得村名的。以古迹命名的有王铺、刘铺、十五里铺,是以古代上官道的“铺递”(驿站)而得名。
  在一些地名读音中也存有特殊读音,如“时”读“chi”,“岳”读“ya”等。
文化内涵
  一、历史文化
  夏津为千年古县,其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在这块土地上发过不少重大事件和出现过不少知名人士。随时间的推移,从而造就夏津的悠久深厚的历史。
  (一)文物古迹
  1、古遗址
  (1)古鄃县城遗址 在今县城东北,平原县城西南35里之阚家庄,有鄃县故城遗址,遍地瓦砾,不宜耕稼,其城址至今仍依稀可辨,人们俗称为“城子里”。曾出土古钱币颇多,钱之文样曰“货泉”。
  (2)夏津故城遗址 在今县城以北15公里处新盛店镇新盛店村,地势与今县城相仿,大十字街为地势最高处。据旧志载,因此地低洼,遇雨即涝,因此迁鄃城,改鄃为夏津。此地先后称孙生镇、锦川镇、新县店、新盛店。
  (3)窦建德兵站遗址 在今夏津县郑保屯村东北约3华里处。相传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屯集兵马之所。又据说,义军与隋军战于聊城,建德为蓄积生力军,故将参战将士轮番更换,在此地集结休整,以保持勇猛的战斗力。1982年据文化部门勘测,其遗址东西长250余米,南北宽200余米。周围高出地面一米左右。今其址内蒿草丛生,瓦砾遍地,不宜耕作,为一片荒野。至今当地人仍相沿称之为“兵站”。发掘此地,曾出土部分隋唐时期的陶片。据当地农民说,在此处曾拣得骰子多颗,概为当年兵士赌博之物。
  (4)窦建德屯粮仓廒遗址 在今夏津县老城东北角(今北城街东首)。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春,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与隋军激战于聊城,窦建德以此地为军需物资“转输之地”。(见清乾隆本《夏津县志》)。曾将粮草囤积于此处,以济军用。廒场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左右,周围有水沟封闭。水沟用途有二:一为保护廒粮,免被盗窃;二为以沟水防火,起消防作用,实为一举两得。据说,当时隋军因粮草接济不及,军心动摇,战事失利。,而建德因此处粮秣的接济而大获全胜,并擒获隋军大将宇文化及。此廒场之纵横水沟及范围于70年代尚能依稀可辨。
  (5)大云寺遗址 位于东李镇张法寺村东南。始建于金,后因年歉兵燹,渐次衰颓,迄于元末,殿宇倾圮几尽。明洪武二十四年(1931),法师张福广(掖县人)来此经营重修。至明天顺癸未(1463)竣工,历时70余年,始建成煌煌大寺。共建各式大殿一十八座。“三佛、护法、大悲、五百罗汉、金刚”诸神像俱全。僧房、仓库、浴室、厨房等配套设施无一不备。“栋宇鲜丽、金光流映,煌然为东藩伟观”(见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艺文志。》)盛时僧众达百余人,为方圆数百里之名刹。明山东提学使沈钟曾有诗赞道“岿然梵刹夏津东,万木丛深一径通。满路飞香三数里,绕檐鸣铎半虚空。回翔鹳鹤翩翩下,导引袈裟个个同。除却灵岩堪伯仲,其他琐琐敢争雄?”据旧志记载,寺中对外租种的地产达8300余亩。寺址占地达16万平方米之多。可见寺院规模的恢弘气势。后因年湮日久,世事沧桑,殿宇倾圮,僧众散归,时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左右,其建筑已被拆除殆尽。现在其址仍瓦砾遍地。常有祭祀用的陶瓷器皿出土,并出土有赑屃,方形墓碑等。当地人现仍保持有“大阁”、“塔坟”等地名称谓。
  2、古墓群
  白龙王庙村汉墓群 位于新盛店镇的白龙王庙村东。上世纪80年代初,县文化馆派人勘测,发现古墓多处。上报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后,曾组织发掘,经鉴定为东汉早期墓葬。出土有陶鸡、陶狗、陶楼子等,现存于县图书馆。发现的古墓仅2处,墓主系一般平民。其他墓葬尚未发掘。
  (二)历史事件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的冀鲁边陲,因西倚运河水运之利,交通便捷,所以历史曾发不少著名事件,诸如夏王窦建德的兵站、点将台、屯粮仓、以及义和团斗争、抗日战斗等。
  1、张金称农民起义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山东歉收,饿殍遍野,哀鸿满地,百姓生活极苦,是年10月,夏津县人张金称揭竿而起,百姓应者云集,义军声势渐大。隋炀帝派大将段达讨伐义军,被击败。金称又会合渤海农民孙宣雅部共破黎阳,声势大振。隋大业九年(613)十一月,金称复败隋军,擒杀隋将冯孝慈。大业十二年(616)三月,金称率兵攻破平恩(今河北邱县西)、武安、巨鹿、清河等郡县,威势益大。后因轻敌,于大业十三年(617)一月兵败,金称被鄃县令杨善会擒获杀害。
  2、窦建德以夏津为转输地大败隋军 唐武德二年(619)春,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与隋军战于聊城,建德以夏津为粮秣转输地以接济军用而大获全胜。擒获隋军大将宇文化及。
  3、夏津义和团成立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夏津义和团成立,团首何洛有,本县城西张堤(今属宋楼镇)人。团民达二百余人。烧教堂,逐教士,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后来,湖南凤凰厅人任王氏(人们俗称“任太太”)来夏津,与何洛有共领义和团民。曾率部参加攻打武城十二里庄教堂战斗。也曾率军北上进京参加义和团总首领赵三多、闫书勤组织的反洋教活动。
  4、击毙日军十三县顾问中村 1940年初冬,国民党地方军齐子修部22旅3个连,计500余人来夏津,进驻“三鸭村”,(今属双庙镇)后被伪区长郭明成密报日军。驻夏津县的日军顾问中村宇之助,亲自组织夏津、临清、清河、武城、清平、枣南等县日伪军800余人,分三路包围“三鸭村”。22旅旅长周致中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率部利用有利地形同日伪军展开激战。战斗中周旅长之弟周二虎与夏津人侯振玉共同击毙日军顾问中村。是役,毙敌30余人,重伤20余人。22旅仅阵亡1名连长,4名士兵。
  5、夏北战役 1945年8月,为扫清夏津县城的外围之敌,为早日解放县城做准备。八路军冀南六分区政委刘华清、参谋长刘明鉴组织了扫清夏津北部之敌的“夏北战役”。战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先包围夏津城北的各日伪军据点,再设伏于夏(津)武(城)公路两侧的青纱帐,伏击县城增援之敌。战斗进展顺利,敌人有的枪不及下肩便被击毙。是役,共消灭日军70余人,伤20余人,毙俘伪军200余人。缴获重机枪2挺,轻机枪4挺,迫击炮1门、步枪300余枝。并击毙伪军骑兵队长杨英贤。
  (三)历史人物
  夏津县是一片人杰地灵的热土,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古代的有北魏台阁大臣崔先、史学家《十六国春秋》的编者崔鸿,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张金称,北宋大将马仁禹,金朝诗人刘涛、宋九嘉,明代监察御史朱应昌、都御史郭四维,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栗祁,近代有举人李士奎、书法家李毓英,现代有画家张筑岩、书法家许宗海、古文字家范步瀛、革命志士李思孝、刘胡兰式的小英雄孙洪喜,当代有驾机回归祖国大陆的国民党空军教官黄纲存、作家刘真、晋驼,画家刘汝阳、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等。
  二、地理文化
  (一)经济概况
  夏津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棉花、小麦、谷子、大豆、地瓜、花生等,尤以棉花见长,素有“棉都”“银夏津”之称。夏津植棉历史悠久,自元朝引种棉花,至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即人均植棉2.05亩,清末民初棉田占耕地的70%以上。解放后,农业水平迅速提高,棉花生产又有新突破。1956年全县植棉面积达50.3 万亩,总产达28.5万担,列山东省之首,1986年农牧渔业部确定夏津为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棉花出口基地县。1987年棉花总生产101万担,居全国第二位,人均贡献列全国第一名。1995年被评为全国棉花百强县,列54位。自2000年抗虫棉引入夏津,夏津棉业有了更大发展,在一些产棉大乡或大镇,田地里几乎全是棉花,随着产棉量的不断提高,夏津人自己的抗虫棉科技也不断发展,自行研制了多种抗虫棉品种,使夏津棉业更进一步的发展。2004年棉花总产6.09万吨,粮食总产16.22万吨。林果业也是夏津一大支柱产业,盛产苹果、梨、桃、杏、葡萄、山楂等近百个品种。夏津大杏有62个品种,品质优、产量高。味道甘酸,营养丰富,颇受各地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桑椹个大饱满,汁浓味甘,为同类中之上品。因此,夏津夙有“杂果之乡”的美誉。黄河故道逶迤蜿蜒贯穿夏津,沙丘连绵,植被丰茂,四时景色宜人,且有“将台雄风”“梨园晓月”等十余处景点,使游人流连忘返,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2004年全县果品总产量10.00万吨。近年夏津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重点在牛、羊、猪、鸡的养殖上有突破,实行规模养殖。出现了330余个养牛专业村,15000余个养牛专业户。有近千人常年从事牲畜贩运。2004年大牲畜存栏量达28.41万头,羊36万只,生猪存栏26.12万头,家禽总量900万只。2004年畜牧业总产值3.1亿元。白玉鸟是夏津特产名贵观赏鸟,体态俊美,鸣声婉转,远销京、津、苏、沪、杭等地。
  夏津县历史上工业生产基础薄弱,经过多年努力,尤其近年来,充分发挥了夏津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内涵外延并举,形成了棉纺织、食品、工艺品具有鲜明特色的三大“龙”形产业集群。棉花形成了以华芳、恒华等集团为龙头,集棉花加工、纺织、服装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集群。食品形成了以发达、振兴、永乐、宏源、盛源为龙头的面粉、食品、食用油加工产业集群。工艺品加工已发展到118家,遍布城乡各地。年出口供货值达3.5亿元。造纸业异军突起,项目建设连绵不断,活力十足。工业立县,工业兴县的战略实施,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到2004年底,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达137家,年创利税7.42亿元。优质棉纱、针织服装、绢花、柳条编织品等畅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全球化”战略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电话县”业已达标,互联网全面开通,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315、254省道、308国道、青银高速、环省高速交织贯穿全境,105国道紧傍县之东境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2004年以来家用轿车数量剧增,现有桑塔纳、奥迪、夏利等牌号轿车达6000余部;个体、个人增置重型货车“欧曼”“斯太尔”达500多俩,对此省电台、电视台、《齐鲁晚报》都做了详细地报道。夏津背靠晋冀煤炭基地,华能电厂,能源充足。
  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达14.9平方公里,控制面积达30平方公里。区内实现了“七通一平”,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工业园,省级民营经济示范园,市级经济开发区。华芳工业园是夏津与江苏张家港华芳集团合资兴建的工业园,总投资20亿元,建成了拥有80万纱锭,集纺织、印染、成衣制造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工业企业。夏津县棉花交易中心占地200亩,有6个交易大厅,皮棉摊位336个,可一次性容棉50万担,每年交易量达600万担左右。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棉纺客户,纷至沓来。交易盛期商贾纷至,宾客如云。各种运棉车辆绵延达十余公里。
  夏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厚,政通人和。目前夏津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全面展开新一轮创业,为加快建设更加富饶、平安、文明的夏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大踏步前进。
  (二)地理景观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风景区 夏津的自然景观,以其地形地貌论,地势平阔,坦荡无垠。夏日郊行,一片青葱,极目远望,绿野碧空相接,令人心胸坦荡,逸兴遄飞。冬天,尤其雪后,大地玉砌,万物琼妆,郊行远眺,一览无余,倍显乾坤之廖廓。夏津境内有一条蜿蜒起伏的老黄河故道,今辟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该公园依托黄河故道而形成。位于苏留庄镇的后屯村及雷集镇一带。其间沙丘绵亘,树木葱茂,连绵长达数十华里。当地有“攀树可行二十里”之说。春天桃李争艳,杨柳袅袅,暖风可人,燕语莺声。夏日密树繁叶,遮天蔽日,树间清风习习,树下细草如茵。秋季桃李瓢香,红叶似火,虫声唧唧,鸟雀啾啁。冬季树叶尽脱,枝干杈桠,降雪之后,沙丘玉雕,万树银妆,俨然北园雪原景观。园中有“将台雄风”、“梨园晓月”等人文景观十余处。现多有幕名前来观光、旅游、度假的团体,人们或携音响婆娑起舞,引吭高歌;或漫步林中,吟哦树下,实为人生快。
  三、乡土文化
  夏津县地处齐、赵边界,古为赵国地。旧志载夏津人“素有燕赵之风”,“民性勇直”,因之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民俗文化特色。
  (一)方言文化
  夏津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山东话群。
  夏津话以县城话为代表,全县差异不大,只有在后屯村(今属苏留庄镇)以北稍与原恩县(今属平原县)相同;在城西15公里处的白马湖镇九营,杜堤等十余庄人口音稍近临清话。
  (二)民间艺术
  夏津县历史上传统文艺活动主要有高跷、架鼓、狮子舞、龙灯、旱船、小戏曲(又称“小调子”)等。其中以高跷、架鼓为最普遍。武术项目有太极、八卦、少林、伍子等派别。其中以杜缄三的太极拳最具本地特色,其所剑的“太极十三式”、“五星锤”等武术套路,现已重新整理传世。原体委副主任杜建忠的太极拳曾在省市比赛中获奖,其拳法已整理成书,出版发行。每年元宵节夏津县都有一场别开生面的闹元宵,其中节目以架鼓、高跷以及戏团唱戏为主。
  1、架鼓 敲架鼓为夏津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之一,它以磅礴的气势,欢快多变的节奏、舒展、粗犷的舞姿,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历年不衰。架鼓在县内流传约有600余年历史。起初,每逢久旱不雨或遭受自然灾害时,人们便击鼓求神,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并配上锣钹等打击乐器,形成现在的打击乐组。其乐谱是依据八卦编制的,故称“八卦编”。架鼓活动多在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期间举行,一村和数村自由结合,少则十几面,多则近百面。单队表演虽也有兴致,而两队或数队“对鼓”则更为壮观。
  2、高跷 近百年来,夏津县高跷活动较为普遍,建国初期为兴盛时期。高跷尺寸(高度)不等,普通者一米左右,舞者均为青年男子,表演形式有集体对舞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舞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持道具而舞。本县城南乔官屯的高跷高达两米多,人称“高高跷”,有“坐在屋檐上绑高跷”之说。演员技艺高超者,可作“劈叉”、“打别腿”、“单跷跳”等高难度动作。
  3、夏津小调 又名琴曲,源于夏津与临清交界的师堤村(现属白马湖镇)一带,约有百余年的历史。为师堤村老艺人孙老平创制,后在流传中得以发展完善。小调曲种达60个,流传较广的有《平调》、《凤阳歌》、《大金丝》、《小金丝》等。演出多为爱好者自发组织,较活跃的有朱官屯、赵沟、祁庄、珠泉屯、乔官屯、崔楼等村庄。
  (二)传统工艺
  1、雕塑 夏津民间工艺主要有神像雕塑,家具的雕镂、及玩具制作等。其形式是桌椅等器具花边图案的雕镂,内容多为“吉祥”、“如意”、“福寿”等,配以“蚂蚱牙”、“卷草”、“花鸟”、“山水”等图案。玩具制作以泥塑木雕人物、走兽为主。有虎、狮、人等。
  2、剪纸 夏津剪纸构图简洁,剪法粗犷,是一种颇受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装饰品。因事而剪,因人而置。过春节剪“连年有余”、“吉祥如意”;婚事剪“鸳鸯”、“蝙蝠”、“抱角”、“月亮”;老人生日剪“长寿桃”、“松鹤延年”等。民间擅长剪纸者多为家庭妇女。剪纸创作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由表现吉祥喜庆发展到展现生活,形式由花、鸟、虫、鱼发展到人物、山水景色、民间故事、戏文人物等,构图也大为复杂,方法由剪裁发展为刀刻(故剪纸又称之为刻纸)。剪纸创作成就最大者应首推贺艺民、宋仙月、范俊厚、郑金琪等。其中贺艺民成就最大,影响最广,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时代气息浓厚,布局对称,造型新颖,变形大胆,简洁洒脱,粗犷豪放,颇具北方特点。其作品曾多次出国展出,剪纸作品“和平与友谊”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故居收存。
  3、绘画 夏津书画艺术,素以普及广,从事人员多而著称。人们用书画装点居室,款式夙以“中堂”、“条屏”、“条山”为主,多为纸本图轴。品种有写意、工笔;书种兼真、草、隶、篆。清末民初,书法较著名的有李士奎、李毓英、刘晓山;绘画有张筑岩、任南宫、郑化成、李荣清等。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书画普及愈广,从事业余书画者愈多。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书画事业的发展,县书法、美术两协会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书画展览和笔会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书画事业的发展,丰富了全县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近年,从事书画人员出版书选、画选者渐多,如刘恩常、张文明、孟昭友、王世震的书法作品选集及刘汝阳、叶兆信、任敬彬、张永利等人的美术作品选等。2004年冬县书协、美协协同出版了《夏津县书画作品选》,收入夏津籍书画界人士作品近200幅,充分展示了夏津县书画艺术水平和书画队伍的规模。
  (三)居住文化
  夏津人住房,传统上原多居于土木结构的平房,以土坯垒墙,以檩梁为架覆平顶,墙多以麦秸泥抹平,富者以石灰(白灰)抹墙。窗多为棂式木窗,冬则以窗纸(一种专用纸,如“毛边纸”)糊起,以障风寒。门为双扇实木门,不用玻璃。院落多为三合院,北屋为正堂,有东西厢房,周匝以院墙围起,角门置大门,有栅门,门楼等分别,后者为较富庶家拥有。修造格局大多按“风水”格式修建,门向多为“巽门”(东南角门)、“坤门”(西南角门)为主。建国前,瓦房院较少,村间则更少。建国后,尤其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砖木结构的平房渐兴,样式为起脊瓦房,现楼房渐多,样式多为两头屋宽,中间窄带有廊厦,俗称“虎抢头式”。后渐改为起脊瓦房,现楼房渐多,结构为钢筋砖混。现居平房者多盖宽大门楼,宽约四米余,大门上开便门,以供人出入,行车时方开大门。
英文解释
  1. n.:  Xiajin County
近义词
夏津
相关词
人物盐业盐务局德州陶桥义务教育细则学籍管理
包含词
夏津县盐务局夏津县中医院
夏津县人民医院夏津县津苑大酒店
夏津县海天大酒店山东省夏津县第二棉纺厂
山东省夏津县第三棉纺厂山东省夏津县棉纺织厂
夏津县恒通纺织有限公司山东省夏津县东李工艺品厂
山东省夏津县淑美工艺厂夏津县盛达工艺品厂
夏津县华芳工艺美术公司山东省夏津县东方工艺厂
东省夏津县新艺工艺品厂夏津县华芳工艺品有限公司
山东省夏津县信诚工艺品厂山东省夏津县华强工艺厂
山东省夏津县兴华工艺品厂山东省夏津县银棉纺纱厂
山东省夏津县工艺品厂夏津县星蕾轻工艺厂
山东省夏津县顺发工艺品厂山东省夏津县天泽工艺品厂
山东省夏津县第四棉纺厂山东省夏津县红星化工厂
山东省夏津县银河宾馆夏津县华夏玩具礼品厂
山东省夏津县卫生防疫站山东省夏津县华艺礼品厂
夏津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籍管理细则山东省夏津县鑫源木制工艺品厂
山东省夏津县苏留镇化利达工艺品厂山东省夏津县夏津镇中艺工艺品厂
山东省夏津县工艺进出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山东省夏津县创艺工艺美术厂
山东省夏津县夏津镇天成工艺品厂山东省夏津县夏津镇北辰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省夏津县华夏玩具礼品厂山东省夏津县双庙乡双发工艺品厂
山东省夏津县夏津镇永达工艺品厂山东省夏津县棉麻公司第一棉花加工厂
山东省夏津县棉麻公司第五棉花加工厂山东省夏津县恒通纺织有限公司
山东省夏津县发达工艺制品厂山东省夏津县华艺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省夏津县供销合作社工艺品公司山东省夏津县润通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夏津县供销合作社贸易大楼宾馆山东省夏津县棉麻公司第三油棉加工厂
山东省夏津县棉麻公司第七棉花加工厂山东省夏津县棉麻公司第二棉花加工厂
山东省夏津县棉麻公司第九棉花加工厂山东省夏津县棉麻公司第四油棉加工厂
夏津县劳动服务公司龙青宾馆山东省夏津县艺宝工艺美术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分类详情
张开新盛店镇张开北城街道张开宋楼镇张开双庙镇张开南城镇
张开苏留庄镇张开雷集镇张开郑保屯镇张开白马湖镇张开香赵庄镇
张开田庄乡张开东李官屯镇张开渡口驿乡东李镇银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