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山東 >德州 > 夏津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371427
“夏津縣”語源簡析
  “夏津縣”一詞屬於漢語政區地名。其標準讀音為“xìajīn Xiàn”。它所指代的縣級行政區域(地名實體),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地處北緯36°53′~37°10′,東經115°45′~116°16′,東南與臨清市、高唐縣相鄰,西與河北省清河縣以運河為界而相望,北與武城、平原縣相接。面積871.9平方公裏。人口48.9萬。縣人民政府駐地夏津鎮,在省會濟南西北方向120公裏處,為德州市轄縣。
行政區劃
  夏津縣轄2個街道、10個鎮、2個鄉:銀城街道、北城街道、蘇留莊鎮、新盛店鎮、雷集鎮、鄭保屯鎮、白馬湖鎮、東李官屯鎮、宋樓鎮、香趙莊鎮、雙廟鎮、南城鎮、渡口驛鄉、田莊鄉。
政區沿革
  夏津之名歷史悠久,夏津縣始置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此為“夏津”之詞的始現。此前,夏津之地明屬“鄃縣”,鄃縣始置於西漢初年屬巨鹿縣。(“鄃”shū)之由來無考,據此字的結構看應屬城邑的專用字。後又置信鄉侯國,與鄃同屬冀州清河郡。漢之後(呂雉)四年(公元前184年)立縣為侯國。王莽改覦為善陸(公元9年)。東漢光武帝誅王莽設置侯國,封馬武為鄃侯,三國時期屬魏清河國甘陵郡。西晉時屬清河國。十六國時屬清河郡。南北朝時屬北魏濟州平原郡。東魏時屬清河郡。北齊時屬冀洲清河郡,後廢縣並入平原。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於古鄃城西南建縣,縣治在今縣城,屬清河郡。又另置夏津縣,縣治在孫生鎮(今縣城北15公裏處新盛店村)屬貝州。隋大業年間(605—618年)夏津縣並入鄃縣屬清河郡。唐天寶元年(742年)改鄃為夏津縣。宋代屬河北道大名府。金代屬大名府路大名府。元明皆屬高唐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屬東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屬臨清直隸州。民國時期曾先後屬山東東臨道第四行政督察區。1945年9月4日夏津縣解放後,先後屬冀南二專署,衡水專署。1952年10月,歸屬山東省德州專區,1956年屬聊城專區,1961年復歸德州專區,1995年德州撤地設市,夏津縣仍屬德州至今。
地名特徵
  夏津縣歷史悠久,境內的地名形成都有其歷史淵源,據地名普查時對全縣530個自然村名的來歷分析,除慄莊(今屬銀城街道辦事處)、崔莊、崔樓(今屬白馬湖鎮)等個別村莊外,其絶大多數,皆建村於明朝洪武年間以後。其原因是因元末連年戰亂和天災,兼之明建文時的“靖難”之役(俗稱“燕王掃北”)使兩淮、山東、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尤其山東的高唐州、東昌府為當時的主要戰場,已成荒無人煙之地。以至於“春燕歸來無棲處,東地千裏少人煙”。據舊志載明洪形武二十四年“戶687,口4279”。
  明朝定鼎,既實行了大量的移民屯田,移民多來自山西洞洪與山東膠東一帶。因此,大多村落多於此時形成。所以帶“屯田”色彩的地名很多,現有帶“屯”字的村名達52個,如:張官屯、李官屯、黃官屯、周官屯、張裏長屯、於裏長屯等,不一而是。在夏津境內的村名中除“莊”“寨”等通用地名外,其他多以地理位置和建築等為統稱地名。命名者居多,如處原老黃河故道的大堤沿畔的有馬堤、杜堤、左堤、劉堤等,以建築命名的有樓、堂、廟等,如李樓、代樓、苗堂、李堂、劉廟、時廟等。另外有以“王莊”為統稱地名而命名者,如:毛王莊、尤王莊、謝王莊等,這類村名是以明代皇帝賜給諸王的莊田,而由管理莊田的頭目之姓而分別命名的。總之,夏津縣村名的命名特點是以姓氏命名加統稱地名(如:莊、寨、堤、溝、廟、堂、樓等)而形成各個村名。這類村名占全縣村名的95%以上。
  夏津縣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各村名中不乏以歷史名人、文物古跡和神話傳說命名者。其中有“張法寺”,此村是村東南側的“大雲禪寺”而得名,“大雲禪寺”又俗稱“張法寺”,據舊志載:大雲法寺始建於唐朝,毀於元末。明洪武年間萊州掖縣人張福廣夫婦來此,見大寺雖圯,氣勢恢弘,故皈依佛傢,矢志募修,人們俗呼“張法師”故又以之稱寺,在寺旁所建的村亦因之稱“張法寺”。其老伴亦歸佛清修,在大雲寺南十二裏處,建庵修行,人們俗稱“張姑庵”後在庵側建村人亦稱“張姑庵”。簡稱“張庵”(今屬香趙鎮)。如五竜堂,據傳一母一胎生五條竜,俱乘風雨而去,後修“五竜堂”以紀念,於堂側建村,名“五竜堂”。再如王太來莊,鄭保屯、俱是以此地名人“王太來”、“鄭保”之名而得村名的。以古跡命名的有王鋪、劉鋪、十五裏鋪,是以古代上官道的“鋪遞”(驛站)而得名。
  在一些地名讀音中也存有特殊讀音,如“時”讀“chi”,“嶽”讀“ya”等。
文化內涵
  一、歷史文化
  夏津為千年古縣,其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在這塊土地上發過不少重大事件和出現過不少知名人士。隨時間的推移,從而造就夏津的悠久深厚的歷史。
  (一)文物古跡
  1、古遺址
  (1)古鄃縣城遺址 在今縣城東北,平原縣城西南35裏之闞傢莊,有鄃縣故城遺址,遍地瓦礫,不宜耕稼,其城址至今仍依稀可辨,人們俗稱為“城子裏”。曾出土古錢幣頗多,錢之文樣曰“貨泉”。
  (2)夏津故城遺址 在今縣城以北15公裏處新盛店鎮新盛店村,地勢與今縣城相仿,大十字街為地勢最高處。據舊志載,因此地低窪,遇雨即澇,因此遷鄃城,改鄃為夏津。此地先後稱孫生鎮、錦川鎮、新縣店、新盛店。
  (3)竇建德兵站遺址 在今夏津縣鄭保屯村東北約3華裏處。相傳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屯集兵馬之所。又據說,義軍與隋軍戰於聊城,建德為蓄積生力軍,故將參戰將士輪番更換,在此地集結休整,以保持勇猛的戰鬥力。1982年據文化部門勘測,其遺址東西長250餘米,南北寬200餘米。周圍高出地面一米左右。今其址內蒿草叢生,瓦礫遍地,不宜耕作,為一片荒野。至今當地人仍相沿稱之為“兵站”。發掘此地,曾出土部分隋唐時期的陶片。據當地農民說,在此處曾揀得骰子多顆,概為當年兵士賭博之物。
  (4)竇建德屯糧倉廒遺址 在今夏津縣老城東北角(今北城街東首)。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春,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與隋軍激戰於聊城,竇建德以此地為軍需物資“轉輸之地”。(見清乾隆本《夏津縣志》)。曾將糧草囤積於此處,以濟軍用。廒場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左右,周圍有水溝封閉。水溝用途有二:一為保護廒糧,免被盜竊;二為以溝水防火,起消防作用,實為一舉兩得。據說,當時隋軍因糧草接濟不及,軍心動搖,戰事失利。,而建德因此處糧秣的接濟而大獲全勝,並擒獲隋軍大將宇文化及。此廒場之縱橫水溝及範圍於70年代尚能依稀可辨。
  (5)大雲寺遺址 位於東李鎮張法寺村東南。始建於金,後因年歉兵燹,漸次衰頽,迄於元末,殿宇傾圮幾盡。明洪武二十四年(1931),法師張福廣(掖縣人)來此經營重修。至明天順癸未(1463)竣工,歷時70餘年,始建成煌煌大寺。共建各式大殿一十八座。“三佛、護法、大悲、五百羅漢、金剛”諸神像俱全。僧房、倉庫、浴室、廚房等配套設施無一不備。“棟宇鮮麗、金光流映,煌然為東藩偉觀”(見清乾隆本《夏津縣志•藝文志。》)盛時僧衆達百餘人,為方圓數百裏之名剎。明山東提學使瀋鐘曾有詩贊道“巋然梵剎夏津東,萬木叢深一徑通。滿路飛香三數裏,繞檐鳴鐸半虛空。回翔鸛鶴翩翩下,導引袈裟個個同。除卻靈岩堪伯仲,其他瑣瑣敢爭雄?”據舊志記載,寺中對外租種的地産達8300餘畝。寺址占地達16萬平方米之多。可見寺院規模的恢弘氣勢。後因年湮日久,世事滄桑,殿宇傾圮,僧衆散歸,時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左右,其建築已被拆除殆盡。現在其址仍瓦礫遍地。常有祭祀用的陶瓷器皿出土,並出土有贔屓,方形墓碑等。當地人現仍保持有“大閣”、“塔墳”等地名稱謂。
  2、古墓群
  白竜王廟村漢墓群 位於新盛店鎮的白竜王廟村東。上世紀80年代初,縣文化館派人勘測,發現古墓多處。上報上級文物管理部門後,曾組織發掘,經鑒定為東漢早期墓葬。出土有陶雞、陶狗、陶樓子等,現存於縣圖書館。發現的古墓僅2處,墓主係一般平民。其他墓葬尚未發掘。
  (二)歷史事件
  夏津縣地處魯西北的冀魯邊陲,因西倚運河水運之利,交通便捷,所以歷史曾發不少著名事件,諸如夏王竇建德的兵站、點將臺、屯糧倉、以及義和團鬥爭、抗日戰鬥等。
  1、張金稱農民起義 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山東歉收,餓殍遍野,哀鴻滿地,百姓生活極苦,是年10月,夏津縣人張金稱揭竿而起,百姓應者雲集,義軍聲勢漸大。隋煬帝派大將段達討伐義軍,被擊敗。金稱又會合渤海農民孫宣雅部共破黎陽,聲勢大振。隋大業九年(613)十一月,金稱復敗隋軍,擒殺隋將馮孝慈。大業十二年(616)三月,金稱率兵攻破平恩(今河北邱縣西)、武安、巨鹿、清河等郡縣,威勢益大。後因輕敵,於大業十三年(617)一月兵敗,金稱被鄃縣令楊善會擒獲殺害。
  2、竇建德以夏津為轉輸地大敗隋軍 唐武德二年(619)春,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與隋軍戰於聊城,建德以夏津為糧秣轉輸地以接濟軍用而大獲全勝。擒獲隋軍大將宇文化及。
  3、夏津義和團成立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春,夏津義和團成立,團首何洛有,本縣城西張堤(今屬宋樓鎮)人。團民達二百餘人。燒教堂,逐教士,與外國傳教士及信徒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後來,湖南鳳凰廳人任王氏(人們俗稱“任太太”)來夏津,與何洛有共領義和團民。曾率部參加攻打武城十二裏莊教堂戰鬥。也曾率軍北上進京參加義和團總首領趙三多、閆書勤組織的反洋教活動。
  4、擊斃日軍十三縣顧問中村 1940年初鼕,國民黨地方軍齊子修部22旅3個連,計500餘人來夏津,進駐“三鴨村”,(今屬雙廟鎮)後被偽區長郭明成密報日軍。駐夏津縣的日軍顧問中村宇之助,親自組織夏津、臨清、清河、武城、清平、棗南等縣日偽軍800餘人,分三路包圍“三鴨村”。22旅旅長周緻中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率部利用有利地形同日偽軍展開激戰。戰鬥中周旅長之弟周二虎與夏津人侯振玉共同擊斃日軍顧問中村。是役,斃敵30餘人,重傷20餘人。22旅僅陣亡1名連長,4名士兵。
  5、夏北戰役 1945年8月,為掃清夏津縣城的外圍之敵,為早日解放縣城做準備。八路軍冀南六分區政委劉華清、參謀長劉明鑒組織了掃清夏津北部之敵的“夏北戰役”。戰役采取“圍點打援”的戰術,先包圍夏津城北的各日偽軍據點,再設伏於夏(津)武(城)公路兩側的青紗帳,伏擊縣城增援之敵。戰鬥進展順利,敵人有的槍不及下肩便被擊斃。是役,共消滅日軍70餘人,傷20餘人,斃俘偽軍200餘人。繳獲重機槍2挺,輕機槍4挺,迫擊炮1門、步槍300餘枝。並擊斃偽軍騎兵隊長楊英賢。
  (三)歷史人物
  夏津縣是一片人傑地靈的熱土,歷代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古代的有北魏臺閣大臣崔先、史學家《十六國春秋》的編者崔鴻,隋末農民起義領袖張金稱,北宋大將馬仁禹,金朝詩人劉濤、宋九嘉,明代監察御史朱應昌、都御史郭四維,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慄祁,近代有舉人李士奎、書法傢李毓英,現代有畫傢張築岩、書法傢許宗海、古文字傢範步瀛、革命志士李思孝、劉鬍蘭式的小英雄孫洪喜,當代有駕機回歸祖國大陸的國民黨空軍教官黃綱存、作傢劉真、晉駝,畫傢劉汝陽、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等。
  二、地理文化
  (一)經濟概況
  夏津縣土地肥沃,物産豐富,盛産棉花、小麥、𠔌子、大豆、地瓜、花生等,尤以棉花見長,素有“棉都”“銀夏津”之稱。夏津植棉歷史悠久,自元朝引種棉花,至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即人均植棉2.05畝,清末民初棉田占耕地的70%以上。解放後,農業水平迅速提高,棉花生産又有新突破。1956年全縣植棉面積達50.3 萬畝,總産達28.5萬擔,列山東省之首,1986年農牧漁業部確定夏津為優質棉生産基地縣和棉花出口基地縣。1987年棉花總生産101萬擔,居全國第二位,人均貢獻列全國第一名。1995年被評為全國棉花百強縣,列54位。自2000年抗蟲棉引入夏津,夏津棉業有了更大發展,在一些産棉大鄉或大鎮,田地裏幾乎全是棉花,隨着産棉量的不斷提高,夏津人自己的抗蟲棉科技也不斷發展,自行研製了多種抗蟲棉品種,使夏津棉業更進一步的發展。2004年棉花總産6.09萬噸,糧食總産16.22萬噸。林果業也是夏津一大支柱産業,盛産蘋果、梨、桃、杏、葡萄、山楂等近百個品種。夏津大杏有62個品種,品質優、産量高。味道甘酸,營養豐富,頗受各地客商和消費者的青睞。桑椹個大飽滿,汁濃味甘,為同類中之上品。因此,夏津夙有“雜果之鄉”的美譽。黃河故道逶迤蜿蜒貫穿夏津,沙丘連綿,植被豐茂,四時景色宜人,且有“將臺雄風”“梨園曉月”等十餘處景點,使遊人流連忘返,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2004年全縣果品總産量10.00萬噸。近年夏津畜牧業有較大的發展,重點在牛、羊、豬、雞的養殖上有突破,實行規模養殖。出現了330餘個養牛專業村,15000餘個養牛專業戶。有近千人常年從事牲畜販運。2004年大牲畜存欄量達28.41萬頭,羊36萬衹,生豬存欄26.12萬頭,傢禽總量900萬衹。2004年畜牧業總産值3.1億元。白玉鳥是夏津特産名貴觀賞鳥,體態俊美,鳴聲婉轉,遠銷京、津、蘇、滬、杭等地。
  夏津縣歷史上工業生産基礎薄弱,經過多年努力,尤其近年來,充分發揮了夏津的地理位置,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內涵外延並舉,形成了棉紡織、食品、工藝品具有鮮明特色的三大“竜”形産業集群。棉花形成了以華芳、恆華等集團為竜頭,集棉花加工、紡織、服裝加工為一體的産業集群。食品形成了以發達、振興、永樂、宏源、盛源為竜頭的面粉、食品、食用油加工産業集群。工藝品加工已發展到118傢,遍布城鄉各地。年出口供貨值達3.5億元。造紙業異軍突起,項目建設連綿不斷,活力十足。工業立縣,工業興縣的戰略實施,呈現出勃勃生機,取得顯著成效。截至到2004年底,全縣有規模以上企業達137傢,年創利稅7.42億元。優質棉紗、針織服裝、絹花、柳條編織品等暢銷五大洲40多個國傢和地區。
  “經濟全球化”戰略全面實施,改革開放縱深發展,使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電話縣”業已達標,互聯網全面開通,現代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315、254省道、308國道、青銀高速、環省高速交織貫穿全境,105國道緊傍縣之東境而過,交通條件十分便利。2004年以來傢用轎車數量劇增,現有桑塔納、奧迪、夏利等牌號轎車達6000餘部;個體、個人增置重型貨車“歐曼”“斯太爾”達500多倆,對此省電臺、電視臺、《齊魯晚報》都做了詳細地報道。夏津背靠晉冀煤炭基地,華能電廠,能源充足。
  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達14.9平方公裏,控製面積達30平方公裏。區內實現了“七通一平”,先後被評為國傢級先進工業園,省級民營經濟示範園,市級經濟開發區。華芳工業園是夏津與江蘇張傢港華芳集團合資興建的工業園,總投資20億元,建成了擁有80萬紗錠,集紡織、印染、成衣製造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工業企業。夏津縣棉花交易中心占地200畝,有6個交易大廳,皮棉攤位336個,可一次性容棉50萬擔,每年交易量達600萬擔左右。大江南北全國各地的棉紡客戶,紛至沓來。交易盛期商賈紛至,賓客如雲。各種運棉車輛綿延達十余公裏。
  夏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民風淳厚,政通人和。目前夏津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全面展開新一輪創業,為加快建設更加富饒、平安、文明的夏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大踏步前進。
  (二)地理景觀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風景區 夏津的自然景觀,以其地形地貌論,地勢平闊,坦蕩無垠。夏日郊行,一片青蔥,極目遠望,緑野碧空相接,令人心胸坦蕩,逸興遄飛。鼕天,尤其雪後,大地玉砌,萬物瓊妝,郊行遠眺,一覽無餘,倍顯乾坤之廖廓。夏津境內有一條蜿蜒起伏的老黃河故道,今闢為“黃河故道森林公園”。該公園依托黃河故道而形成。位於蘇留莊鎮的後屯村及雷集鎮一帶。其間沙丘綿亙,樹木蔥茂,連綿長達數十華裏。當地有“攀樹可行二十裏”之說。春天桃李爭豔,楊柳裊裊,暖風可人,燕語鶯聲。夏日密樹繁葉,遮天蔽日,樹間清風習習,樹下細草如茵。秋季桃李瓢香,紅葉似火,蟲聲唧唧,鳥雀啾啁。鼕季樹葉盡脫,枝幹杈椏,降雪之後,沙丘玉雕,萬樹銀妝,儼然北園雪原景觀。園中有“將臺雄風”、“梨園曉月”等人文景觀十餘處。現多有幕名前來觀光、旅遊、度假的團體,人們或攜音響婆娑起舞,引吭高歌;或漫步林中,吟哦樹下,實為人生快。
  三、鄉土文化
  夏津縣地處齊、趙邊界,古為趙國地。舊志載夏津人“素有燕趙之風”,“民性勇直”,因之形成了粗獷豪放的民俗文化特色。
  (一)方言文化
  夏津方言屬北方方言華北次方言,山東話群。
  夏津話以縣城話為代表,全縣差異不大,衹有在後屯村(今屬蘇留莊鎮)以北稍與原恩縣(今屬平原縣)相同;在城西15公裏處的白馬湖鎮九營,杜堤等十餘莊人口音稍近臨清話。
  (二)民間藝術
  夏津縣歷史上傳統文藝活動主要有高蹺、架鼓、獅子舞、竜燈、旱船、小戲麯(又稱“小調子”)等。其中以高蹺、架鼓為最普遍。武術項目有太極、八卦、少林、伍子等派別。其中以杜緘三的太極拳最具本地特色,其所劍的“太極十三式”、“五星錘”等武術套路,現已重新整理傳世。原體委副主任杜建忠的太極拳曾在省市比賽中獲奬,其拳法已整理成書,出版發行。每年元宵節夏津縣都有一場別開生面的鬧元宵,其中節目以架鼓、高蹺以及戲團唱戲為主。
  1、架鼓 敲架鼓為夏津民間娛樂活動形式之一,它以磅礴的氣勢,歡快多變的節奏、舒展、粗獷的舞姿,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歷年不衰。架鼓在縣內流傳約有600餘年歷史。起初,每逢久旱不雨或遭受自然災害時,人們便擊鼓求神,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並配上鑼鈸等打擊樂器,形成現在的打擊樂組。其樂譜是依據八卦編製的,故稱“八卦編”。架鼓活動多在春節、中秋節和元宵節期間舉行,一村和數村自由結合,少則十幾面,多則近百面。單隊表演雖也有興致,而兩隊或數隊“對鼓”則更為壯觀。
  2、高蹺 近百年來,夏津縣高蹺活動較為普遍,建國初期為興盛時期。高蹺尺寸(高度)不等,普通者一米左右,舞者均為青年男子,表演形式有集體對舞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舞者扮成各種戲劇人物持道具而舞。本縣城南喬官屯的高蹺高達兩米多,人稱“高高蹺”,有“坐在屋檐上綁高蹺”之說。演員技藝高超者,可作“劈叉”、“打別腿”、“單蹺跳”等高難度動作。
  3、夏津小調 又名琴麯,源於夏津與臨清交界的師堤村(現屬白馬湖鎮)一帶,約有百餘年的歷史。為師堤村老藝人孫老平創製,後在流傳中得以發展完善。小調麯種達60個,流傳較廣的有《平調》、《鳳陽歌》、《大金絲》、《小金絲》等。演出多為愛好者自發組織,較活躍的有朱官屯、趙溝、祁莊、珠泉屯、喬官屯、崔樓等村莊。
  (二)傳統工藝
  1、雕塑 夏津民間工藝主要有神像雕塑,傢具的雕鏤、及玩具製作等。其形式是桌椅等器具花邊圖案的雕鏤,內容多為“吉祥”、“如意”、“福壽”等,配以“螞蚱牙”、“捲草”、“花鳥”、“山水”等圖案。玩具製作以泥塑木雕人物、走獸為主。有虎、獅、人等。
  2、剪紙 夏津剪紙構圖簡潔,剪法粗獷,是一種頗受群衆喜愛的民間傳統裝飾品。因事而剪,因人而置。過春節剪“連年有餘”、“吉祥如意”;婚事剪“鴛鴦”、“蝙蝠”、“抱角”、“月亮”;老人生日剪“長壽桃”、“鬆鶴延年”等。民間擅長剪紙者多為家庭婦女。剪紙創作是在民間剪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式由表現吉祥喜慶發展到展現生活,形式由花、鳥、蟲、魚發展到人物、山水景色、民間故事、戲文人物等,構圖也大為復雜,方法由剪裁發展為刀刻(故剪紙又稱之為刻紙)。剪紙創作成就最大者應首推賀藝民、宋仙月、範俊厚、鄭金琪等。其中賀藝民成就最大,影響最廣,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時代氣息濃厚,佈局對稱,造型新穎,變形大膽,簡潔灑脫,粗獷豪放,頗具北方特點。其作品曾多次出國展出,剪紙作品“和平與友誼”為國傢名譽主席宋慶齡故居收存。
  3、繪畫 夏津書畫藝術,素以普及廣,從事人員多而著稱。人們用書畫裝點居室,款式夙以“中堂”、“條屏”、“條山”為主,多為紙本圖軸。品種有寫意、工筆;書種兼真、草、隸、篆。清末民初,書法較著名的有李士奎、李毓英、劉曉山;繪畫有張築岩、任南宮、鄭化成、李榮清等。建國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書畫普及愈廣,從事業餘書畫者愈多。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書畫事業的發展,縣書法、美術兩協會經常組織各種類型的書畫展覽和筆會活動,進一步推動了書畫事業的發展,豐富了全縣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近年,從事書畫人員出版書選、畫選者漸多,如劉恩常、張文明、孟昭友、王世震的書法作品選集及劉汝陽、葉兆信、任敬彬、張永利等人的美術作品選等。2004年鼕縣書協、美協協同出版了《夏津縣書畫作品選》,收入夏津籍書畫界人士作品近200幅,充分展示了夏津縣書畫藝術水平和書畫隊伍的規模。
  (三)居住文化
  夏津人住房,傳統上原多居於土木結構的平房,以土坯壘墻,以檁梁為架覆平頂,墻多以麥稭泥抹平,富者以石灰(白灰)抹墻。窗多為欞式木窗,鼕則以窗紙(一種專用紙,如“毛邊紙”)糊起,以障風寒。門為雙扇實木門,不用玻璃。院落多為三合院,北屋為正堂,有東西廂房,周匝以院墻圍起,角門置大門,有柵門,門樓等分別,後者為較富庶傢擁有。修造格局大多按“風水”格式修建,門嚮多為“巽門”(東南角門)、“坤門”(西南角門)為主。建國前,瓦房院較少,村間則更少。建國後,尤其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磚木結構的平房漸興,樣式為起脊瓦房,現樓房漸多,樣式多為兩頭屋寬,中間窄帶有廊廈,俗稱“虎搶頭式”。後漸改為起脊瓦房,現樓房漸多,結構為鋼筋磚混。現居平房者多蓋寬大門樓,寬約四米餘,大門上開便門,以供人出入,行車時方開大門。
英文解釋
  1. n.:  Xiajin County
近義詞
夏津
相關詞
人物????業????務局德州陶橋義務教育細則學籍管理
包含詞
夏津縣????務局夏津縣中醫院
夏津縣人民醫院夏津縣津苑大酒店
夏津縣海天大酒店山東省夏津縣第二棉紡廠
山東省夏津縣第三棉紡廠山東省夏津縣棉紡織廠
夏津縣恆通紡織有限公司山東省夏津縣東李工藝品廠
山東省夏津縣淑美工藝廠夏津縣盛達工藝品廠
夏津縣華芳工藝美術公司山東省夏津縣東方工藝廠
東省夏津縣新藝工藝品廠夏津縣華芳工藝品有限公司
山東省夏津縣信誠工藝品廠山東省夏津縣華強工藝廠
山東省夏津縣興華工藝品廠山東省夏津縣銀棉紡紗廠
山東省夏津縣工藝品廠夏津縣星蕾輕工藝廠
山東省夏津縣順發工藝品廠山東省夏津縣天澤工藝品廠
山東省夏津縣第四棉紡廠山東省夏津縣紅星化工廠
山東省夏津縣銀河賓館夏津縣華夏玩具禮品廠
山東省夏津縣衛生防疫站山東省夏津縣華藝禮品廠
夏津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籍管理細則山東省夏津縣鑫源木製工藝品廠
山東省夏津縣蘇留鎮化利達工藝品廠山東省夏津縣夏津鎮中藝工藝品廠
山東省夏津縣工藝進出口集團股份有限公山東省夏津縣創藝工藝美術廠
山東省夏津縣夏津鎮天成工藝品廠山東省夏津縣夏津鎮北辰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
山東省夏津縣華夏玩具禮品廠山東省夏津縣雙廟鄉雙發工藝品廠
山東省夏津縣夏津鎮永達工藝品廠山東省夏津縣棉麻公司第一棉花加工廠
山東省夏津縣棉麻公司第五棉花加工廠山東省夏津縣恆通紡織有限公司
山東省夏津縣發達工藝製品廠山東省夏津縣華藝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
山東省夏津縣供銷合作社工藝品公司山東省夏津縣潤通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夏津縣供銷合作社貿易大樓賓館山東省夏津縣棉麻公司第三油棉加工廠
山東省夏津縣棉麻公司第七棉花加工廠山東省夏津縣棉麻公司第二棉花加工廠
山東省夏津縣棉麻公司第九棉花加工廠山東省夏津縣棉麻公司第四油棉加工廠
夏津縣勞動服務公司竜青賓館山東省夏津縣藝寶工藝美術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新盛店鎮張開北城街道張開宋樓鎮張開雙廟鎮張開南城鎮
張開蘇留莊鎮張開雷集鎮張開鄭保屯鎮張開白馬湖鎮張開香趙莊鎮
張開田莊鄉張開東李官屯鎮張開渡口驛鄉東李鎮銀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