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山東 >德州 > 武城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371428
行政區劃
  郵政編碼:253300 區號:0534
  武城縣轄1個街道、5個鎮、3個鄉:廣贇街道、武城鎮、老城鎮、滕莊鎮、魯權屯鎮、郝王莊鎮、楊莊鄉、李傢戶鄉、甲馬營鄉。
地理位置
  武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邊陲,東經115°51'-116°17'、北緯37°03'-37°23'之間。東鄰黃河故道,與平原縣連接;南和夏津縣交界;西、北兩面隔衛運河,同河北省故城縣相望;東北瀕四女寺減河,與德州市為鄰。全境南窄北闊,西南到東北較長,東西寬27公裏,南北長33公裏,面積748平方千米。縣內地勢南高北低,屬於典型的黃河衝積平原。地面高程飲馬莊30.5米(以大沽口為基面,下同),鬍傢窪21.8米,自然坡降為1/6000。
  武城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北依京(北京)津(天津),西近石(石傢莊)太(太原),距離本省濟南、青島等大中城市較近,毗鄰京福高速、京九鐵路、石德鐵路等交通大動脈,105國道、青銀高速切縣而過,縣道、省道254綫和即將開工建設的德商高速公路在境內縱橫交錯,全縣通車總里程和萬人均占有均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綜合概況
  武城地處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隸屬德州市。轄5鎮3鄉1個街道辦事處,393個行政村,總面積748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5萬畝,人口37萬ren 。近年來,縣委、縣府立足武城實際,以開放總攬全局,努力構築全方位,寬領域、縱深化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工業經濟特色鮮明,名優産品衆多。已構築起以汽車零部件為竜頭,以玻璃鋼和農副産品深加工為兩翼的“品”字型經濟格局.玻璃鋼生産全國馳名.1988年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現有玻璃鋼生産企業650處,從業人員8萬人,年産量30萬噸,占全國的30%以上,産品達到40多個係列,100多個品種,銷售網絡遍及全國,並有部分産品打入國際市場。橡塑産業異軍突起,成為全國主要的橡塑生産基地。現有生産企業59,主要生産汽車密封件、內外飾件、工程橡塑等産品,從業人員1.2萬人,年産量占全國的40%以上。玻璃鋼産業和橡塑産業的有機整合,推動了汽車零部件産業的蓬勃發展。2005年被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中國汽車界命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産業集群縣”。武城地毯稱雄國際市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産,出口基地。全縣地毯産業從業人員5萬多人,年産各類地毯300萬平方米,“竜禧”牌地毯銷往歐,美等地,年創外匯2000多萬美元。2004年,該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命名為“中國民族毯業城”。白酒生産歷史悠久,年産白酒1.5萬噸,是全國高檔白酒生産基地,古貝春有限公司與四川五糧液集團合作開發的天貝春酒暢銷十幾個省市。古貝春公司的38度古貝春酒和52度古貝春酒在2005年全國濃香型白酒質量鑒評會上分別榮獲第一名、第二名。
  武城縣農業資源豐富,“一紅(辣椒),兩白(棉花,食用菌),一牧(畜牧業)”形成産業化經營格局。全縣辣椒種植面積20萬畝,被中國果蔬專傢委員會和全國特産經濟開發中心命名為“中國辣椒之鄉”,中國武城辣椒城被命名為“中國第一辣椒城”,年交易量達到2.5億斤,交易額10億元。是全國棉花生産百強縣,年收購,加工皮棉15萬噸。是山東省首傢無公害食用菌生産基地和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産基地縣,食用菌産品通過了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社會發展和諧穩定,連續5年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高考本科上綫人數連續17年居德州市各縣市區之首。積極推進“平安武城”建設,2004年被省委,省府命名為“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武城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發展環境優越,是客商投資的 武城位於美麗富饒的魯西北平原,京杭大運河東岸,總面積 748平方公裏,全縣5鎮8鄉,36萬人。
  武城歷史悠久,地靈人傑,建置於春秋時期,西晉太康年間稱謂武城,沿用至今。曾以夏王竇建德 起兵漳南鎮、寧知州堯佐督修大堤縛絞竜、吉鴻昌駐防察民情等歷史傳說聞名遐邇。
  武城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盛産棉花、玉米、小麥、𠔌子、西瓜、香椿等農副産品,農業生産化水 平不斷提高。工業門類齊全,發展迅猛,已形成玻璃鋼、地毯、橡塑等十大骨幹企業,一批高科技含量 的新産品居全國領先水平。
  武城交通條件便利,通訊設施先進,商貿市場活躍,水電供應充足,服務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寬鬆。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武城實際,以開放總攬全局,努力構築全方位、寬領域、縱深化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工業經濟特色鮮明,名優産品衆多。以玻璃鋼、橡塑製品、地毯、農副産品加工和白酒為支柱産業,在全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規模優勢。玻璃鋼生産全國馳名。1988年被中國玻璃鋼工業協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個玻璃鋼縣”。現有玻璃鋼生産企業650處,從業人員6萬人,年産量10萬噸,占全國的30%以上,産品達到40多個係列、1000多個品種,銷售市場遍及全國,並有部分産品打入國際市場。武城地毯稱雄國際市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産、出口基地。全縣地毯産業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産手工地毯70萬平方米,占全國的50%以上,“竜禧”牌地毯銷往歐、美等地,年創匯2000多萬美元。橡塑産業異軍突起,成為全國主要的橡塑生産基地。現有生産企業59傢,主要生産汽車密封件、內外裝飾件、工程橡塑等産品,從業人員1.2萬人,年産量占全國的40%以上。白酒生産歷史悠久,年産白酒1.5萬噸,是全國高檔白酒生産基地,“古貝春”榮獲全省著名商標,與四川五糧液集團合作開發的天貝春酒暢銷十幾個省市。武城縣農業資源豐富,“一紅(辣椒)、兩白(棉花、食用菌)、一牧(畜牧業)”形成産業化經營格局。全縣辣椒種植面積20萬畝,被命名為“中國辣椒之鄉”,中國武城辣椒城被命名為“中國辣椒第一城”,年交易量達到2.5億斤,交易額10億元。是全國棉花生産百強縣,年收購、加工皮棉15萬噸。是山東省首傢無公害食用菌生産基地和山東省食用菌十大生産基地縣,食用菌産品通過了歐盟有機食品認證。武城縣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發展環境優越,是客商投資的熱土、興業的傢園。
宗教信仰
  全縣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土傢族、苗族、哈尼族、獨竜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等11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4011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1%,其中回族人口3890人。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滕莊鎮、武城鎮、郝王莊鎮等3個鄉鎮的9個自然村,其中滕莊鎮少數民族最多,有252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3.8%,有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莊6個。滕莊鎮滿莊村是全縣惟一的純回民村,全村人口112人。其他少數民族分佈較分散,在全縣各鄉鎮街都有少量人口居住。全縣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四種宗教,共有信教群衆9475人,其中伊斯蘭教3910人,基督教3436人,天主教1910人,佛教328人,有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9處,其中清真寺8處,天主教堂2處,基督教活動場所8處,佛教活動場所1處。有宗教教職人員8名,阿訇8名。
  武城縣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選舉法》、《山東省民族工作條例》、《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城市民族工作條例》、《山東省清真食品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心任務,牢牢把握“共同團结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紮實推進全縣少數民族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平等、團结、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群衆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人均收入達到3200元,與全縣人均收入持平,少數民族群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政區人口
  全縣總面積748平方公裏。現轄5鎮3鄉1個街道辦事處,393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2005年年底全縣總人口37231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7098人。男女性別比101.268:100。人口出生率8.9‰,死亡率7.8‰,自然增長率1.1‰,有少數民族11個,3936人。
歷史沿革
  1993年10月9日,撤銷武城縣梁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武城鎮。1993年10月27日,撤銷武城縣魯權屯鄉,設立魯權屯鎮。
  1994年11月24日,撤銷武城縣滕莊鄉,設立滕莊鎮。
  1996年6月3日,撤銷武城縣祝官屯鄉,將原祝官屯鄉的祖寨、梁寨、範莊、韓寨、陳衣莊、後王莊、冶莊、前王莊、祝官屯9個行政村劃歸老城鎮管轄;田莊、董白三、徐莊、譚莊、北王莊5個行政村劃歸甲馬營鄉管轄,行政區劃變更後,老城鎮和甲馬營鄉的行政區域界綫以德政發[1996]62號文所附的1:5萬地形圖上標繪的界綫為準(魯政函民字[1996]27號)。
  1999年,武城縣轄5個鎮、8個鄉:老城鎮、武城鎮、四女寺鎮、滕莊鎮、魯權屯鎮、楊莊鄉、李傢戶鄉、馬莊鄉、大屯鄉、董王莊鄉、郝王莊鄉、蔡村鄉、甲馬營鄉。
  2000年5月8日,武城縣撤銷郝王莊鄉、蔡村鄉,以原郝王莊鄉、蔡村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郝王莊鎮,鎮人民政府駐原郝王莊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四女寺鎮、馬莊鄉,將原四女寺鎮的行政區域和馬莊鄉的鬍傢窪、潘莊、代官屯、南鄭莊、小史莊、張郭秦、小賈莊、朱莊等8個村劃歸滕莊鎮管轄,將原馬莊鄉的其它村劃歸魯權屯鎮管轄;撤銷董王莊鄉、大屯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武城鎮(魯政函民字[2000]33號)。
  2000年,武城縣轄5個鎮、3個鄉。總人口361179人,各鄉鎮人口: 武城鎮 107450 老城鎮 41313 膝莊鎮 51678 魯權屯鎮 36484 郝王莊鎮 40773 楊莊鄉 20232 李傢戶鄉 30282 甲馬營鄉 3296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8年6月18日,經省政府批準,武城縣滕莊鎮和魯權屯鎮實現合併,原滕莊鎮行政區劃劃入魯權屯鎮管轄,武城縣現轄4鎮3鄉1個街道辦事處。
縣治變遷
  去過武城縣的人們都知道,這個縣有三個地名很有意思,縣城被稱為“新城”,縣城東南有個鄉鎮過去叫舊城,在運河邊還有一個老城鎮。初到武城的外地人每每被這三個地名搞得不得其解。其實,這三個地名的由來源於武城縣治在歷史上的多次變遷。
  “武城”一名由來已久,最早源於夏朝,《隋區宇圖》雲:“夏禹七代孫蕓封公子武於此建國”。戰國時期,東武城是趙國的軍事重鎮,兵傢必爭之地,地處趙、齊兩國交界的前沿。《史記》曰:“趙平原君勝封東武城。”由此可以想見該城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此時,因趙國境內的山西定襄也有一個武城,故加“東”字予以區別,這是“東武城”最早出現的名稱。西漢高帝四年(公元203年)置清河郡,東武城屬之,為郡轄14縣之一。東漢時,光武帝封濟南王劉德為武城侯。晉太康年間(公元280年—289年),去“東”字改稱武城縣,為清河郡所轄六縣之一。前秦時,秦王符堅封長子為清河王移居武城。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武城縣治駐地移至漢信城縣舊城(即今南宮縣懸空村),撤消在該城治所的清河縣,將其縣域並入武城縣。隋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信城舊城復置清河縣治所,武城縣治所重新遷回今故城縣瓦子莊附近。因此處地勢低窪,不斷雨澇成災,於唐代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將武城縣城治所南移九公裏,即今故城縣關廟村附近。此時,武城縣域包括今故城縣南部饒陽店鄉、趙行鄉以南八個鄉,武城縣西北部甲馬營鄉一帶,清河縣東北部的張寬鄉、連莊鄉、渡口驛鄉等。至宋代大觀年間(公元1108年—1109年)運河西决,武城縣城被河水淹沒,其治所隨遷至運河東岸,即今武城縣老城鎮,自此以後一直未再變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武城縣政府駐地繼續在此設置。1956年3月,武城東鄰的恩縣撤消,原恩縣區域大部分劃歸武城縣,其中包括恩縣在明代時期的縣治即舊城鎮。1965年調整行政區劃,經冀魯兩省協商,報請國務院批準,以衛運河為界,河西為河北,河東為山東,將武城縣所轄河西部分劃歸故城縣,將故城縣所轄河東部分劃歸武城縣。1973年衛運河拓寬,將武城縣城嚮東北方向遷移20公裏,重建新縣城,即舊城西北1.5公裏處。1984年,舊城公社改稱武城鎮;原縣城所在地城關公社改稱老城鎮;人們到今天還習慣地把新縣城稱為“新城”。
  武城十二景
  位於魯西北平原上的武城縣是個美麗的弦歌古郡,沉積着豐厚的文化底藴。歷史上這裏有許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明清時期武城縣就有遠近聞名的武城八景,這些景點使來往的文人墨客揮毫潑墨,大加褒揚,並且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詞賦。八景分別為:大寺晚鐘、饒陽古塔、桃園春色、柳林秋霽、竜彎煙樹、運河風帆、弦歌臺榭、唐槐宋杜,後又有原恩縣劃歸來的4個景點是貝野長堤,平沙落雁,漳南月夜,槐蔭清風。
  一、大寺晚鐘:舊縣志標明“大寺晚鐘”為一景。其藴意聞大寺鐘聲可惕勵縣民勤勞精進、修德之意。大寺(即釋迦寺)位於縣城東門裏,於孔廟東側,一路之隔。破落庭院,有殿無院墻,殿堂堅固非常。棟梁已舊,雕刻之花鳥蟲獸,戲麯傳奇,許多故事,仍可見其過去美輪美奐之幻景。寺院有一古槐,樹雖蒼老,而枝葉扶疏,圓陰覆地。樹下高架懸一大鐘,附近村民籍此辨別更次。寺東為龐大之水塘,與護城河相連,父老均稱為大寺灣,積水終年不涸。炎夏季節,青少年來此戲水,泳罷齊集大槐樹下納涼稍憩,均喜撫敲大鐘,聲音低沉,隆隆不絶耳,頗能發人深省。清代乾隆時武城知縣駱大偉(宣城人)有《大寺晚鐘》五言排律贊美詩曰:
  山煙澹欲瞑,林際度疏鐘。
  清梵遙相和,寺門深幾重。
  鯨音鏗碧海,霜信落秋峰。
  冉冉風鳴𠔌,沉沉月照鬆。
  道心生寂歷,禪悟待從容。
  聽罷夜無寐,空階獨倚筇。
  二、饒陽古塔:《武城縣志》記載,古塔高七層,其製甚古,在城北三十裏,有市曰饒陽。《武城縣新志》記載,塔建於唐代。塔位於該村西南隅,共七層,青磚平砌而成,高大數丈,底層可容數十人住宿,塔貌古老,仍堅固異常。塔磚稍腐蝕,巍然聳立,塔角懸鈴,有殿無鍾,風吹無聲矣。明代洪武時武城名士王士嘉有詩曰:
  浮屠何代建,峭拔入雲端。
  絶頂登臨處,摩娑星鬥寒。
  清代乾隆時武城縣知縣駱大偉有五言排律贊曰:
  荒寺浮屠舊,摩空勢上騰。
  房山斜石筍,岱麓遠峰棱
  洗劫還初地,孤危尚數層。
  虛窗雲幔護,絶頂鶴巢增。
  塵土飛難到,風鈴語或馮。
  劇知非雁塔,眺望喜同登。
  (註1964年區劃,饒陽店劃歸故城縣。)
  三、桃園春色:清乾隆《武城縣志》記載,在甲馬營北,春時桃李盛開,芳香襲人,士人呼為小洛陽。人到此村仿佛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清代詩人鄒坤有五言排律《桃園春色》贊曰:
  遲日園林好,芳菲滿目前。
  嫩紅花破口,新翠柳垂肩。
  蝶翅香塵染,鶯歌曉樹傳。
  晴光舒綉陌,淑氣靄遙天。
  共醉黃垆酒,高吟白玉鞭。
  仙傢知不遠,身在武陵邊。
  又有清代詩人蘇凌雲詩曰:
  疑雲疑錦繪春風,和露和香醉軟紅,
  欲嚮九重瞻早色,一枝先探洛陽中。
  四、柳林秋霽:清乾隆《武城縣志》曰:柳林秋霽即城南河滸,舊為柳林鋪也。清代武城知縣唐廷貺有五言排律《柳林秋霽》贊曰:
  堤柳陽初散,晴空霧乍開。
  蒹葭含宿潤,原野淨纖埃。
  坐聽寒蟬噪,遙看塞雁來。
  林間疏葉下,天外遠砧催。
  雲斂山客度,風輕水面洄。
  不辭延矗久,屐齒印莓苔。
  五、竜灣煙樹:明史《武城縣志》載,竜灣煙樹在河東,明時於此設有大竜灣等鋪。煙霧繚繞,緑樹成蔭,景色秀麗。現竜灣村地處武城縣新縣城西10公裏,有一龐大的縣級糧食市場,處於臨清至德州的要道,十分繁華。清代詩人鐘華有五言排律詩曰:
  嘉樹鬱蔥蔥,輕煙罩白竜。
  葉深疑雨暗,枝密帶雲封。
  鳥雀群棲慣,樵蘇少經容。
  粘天青蓋洄,西岸翠帷重。
  搖拽當青詔,婆娑想碧峰。
  到來幽意愜,不惜日高春。
  六、運河風帆:在武城縣東北五十裏水程的鄭口,南北糧船官舫往來不斷,帆檣浮動,來往船衹揚帆競流,如一字雁陣,風景不亞吳楚。清朝詩人米璋(武城人)有五言排律贊曰:
  盈盈春漲滿,習習好風生。
  估客攤錢戲,皇華衣綉行。
  鷗鳧分上下,帆席任縱橫。
  落影遮堤柳,排空噴海鯨。
  坐看新月涌,來趁早潮平。
  欲藉扶搖勢,蓬萊計幾程。
  七、弦歌臺榭:《山東省武城縣新志》記載,弦歌臺榭高九尺,方圓數百坪。上有子遊(言偃武城宰)祠,創始不可考,在舊縣(今城西)十裏許子遊廟村,有石碑,亦乾隆三年知縣鬍良顯立。相傳弦歌臺榭為孔子大弟子子遊在此教書育人的場所。子遊祠殿堂五間,後有寢堂,殿堂及東西廡為教室,弦歌臺榭為學生活動場所。弦歌臺榭北為行杖裏村,相傳是子遊為武城宰時曾杖不規之人於此,後因以名其裏(舊縣志),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湖南人,天順進士,吏部尚書)過子遊祠有“武城懷古”,詩曰:
  野堠東連魯,荒城北帶河。
  遠山藏雨暗,老樹得霜多。
  古邑今如此,貧民奈爾何。
  使舟棲泊近,側耳聽弦歌。
  八、唐槐宋杜(舊志謂古木凌霄):《武城縣志》記載:唐槐宋杜位於縣城西八裏齊莊村之玉皇廟前,有古樹二株,一槐一杜。槐為唐朝所栽,杜則係宋時所種。槐須五人環抱,高十數丈,在平原地帶有此巨樹實為罕見,亦為一大奇觀。樹根部交疊,彎麯縱橫,猶如蟠竜。根底一洞,伏巨蛙如碗,全身白色,天將雨則鳴,盛暑村人樹下納涼往往見之。杜梨樹異常高大,惟亦需數人合抱,枝葉繁茂,開花時尤美。花朵大於一般杜樹之花,遠看一片粉白,近聞清香宜人,結果纍纍,密如串珠,樹齡數百年仍如此繁茂,景觀實不多見。武城詩人齊鳳德有《古木凌霄》七言詩一首雲:
  衛河之西村偏東,蒼翠重疊接雲煙。
  是何樹木饒古意,槐杜分列王殿前。
  村中父老尚有知,相見依依話當年。
  槐植唐代貞觀世,杜生宋朝南渡間。
  九、平沙落雁:《恩縣志》記載,在縣西二十裏的東沙河古代稱屯氏別河,因鴻雁時常聚集沙灘蘆葦間,故名。明代嘉靖年間的恩縣名士,時任河南參政的左傑,有五言排律贊美詩《平沙落雁》一首:
  郊原閑眺望,層沙鬱分披,
  嗷嗷集鴻雁,肅肅振羽儀。
  銜蘆慣避險,來往亦知期,
  不惜雙翮冷,但悲物候移。
  所志在寥廓,寧畏網羅欺。
  徘徊雲漢上,逍遙湘水湄。
  寄言野田雀,無用苦猜疑。
  另有清雍正時恩縣知縣陳學海七律一首:
  浩蕩晴川勝入瀛,來賓雁陳落沙平。
  蘆花灘上開新徑,野水磯邊篤舊盟。
  夜月離離關塞夢,秋風瑟瑟楚江情。
  漁人切莫吹茄葉,怕動鄉心返故城。
  十、漳南夜月:《恩縣志》稱,在縣西北六十裏漳南鎮,有土阜丈餘,每晦朔夜,登眺朗然,故名夜月,俗傳為劉黑闥起兵臺,因臺的四周被水環繞,每至月末的夜晚,無月而亮如有月之夜,實為一大奇觀。明代河南參政左傑有五言排律詩贊曰:
  皎皎中天月,揚輝照高樓,
  漳南水鄉地,超曠仍清幽。
  每逢三五夕,圓影早已浮。
  蟾光凝五魄,桂華綴金甌。
  吟眺當及時,馳光不可留。
  虛盈有定理,萬古同一秋。
  暈落還復生,安用淮王謀。
  謙謙乃貞吉,履滿增殷憂。
  清代恩縣知縣陳學海亦有七律詩《漳南月夜》贊雲:
  漳南澤畔産明沙,晦朔光騰勝月華。
  不惹癡仙來捉影,但容騷客去乘槎。
  春江白練浮雲魄,秋浦蒼煙帶晚霞。
  黑闥臺空人不見,至今徒自怨哀笳。
  十一、槐蔭清風(又名四女遺槐):《恩縣志》記載,在縣西北五十裏四女樹(今四女寺)鎮。相傳,槐樹為漢代傅氏四姊妹超升前親手所植。四槐於寺前亭亭玉立,株株枝繁葉茂。花開時節,清風徐來,沁人心脾。明代恩縣名士,河南參政左傑有五律詩《槐蔭清風》雲:
  水繞千傢市,庭留四女槐。
  青雲連葉密,淑氣促花開。
  日晚玄蟬集,秋深鳥鵲來。
  西風幾搖落,根幹尚堪栽。
  十二、貝野長堤:即陳公堤,在武城縣東部,為宋代河南滑縣知州陳堯佐築之,以障黃河之水西溢,故名陳公堤。自河南滑州至山東千乘全長一千多裏,貫武城全境。遠望勢若長虹,尤為壯觀。清代雍正時恩縣知縣陳學海有詩《貝野長堤》曰:
  望人修堤一帶迷,造堤人去柳成蹊。
  煙連秀野千傢麥,勢障黃河萬傾泥。
  草長平湖春浪闊,漁歸小艇夕陽低,
  蒼桑奠得民安業,處處豐登樂歲畦。
歷史名人
  子遊
  崔宏
  崔浩
  孫伏伽
  張祜
  竇建德
  劉黑闥
  韓剋忠
  王士嘉
  董倫
  王道
  王金銘
  崔光表
  節振國
  吳中
  【現代名人】
  馬天宇
  馬德華
英文解釋
  1. n.:  Wucheng County
近義詞
武城
相關詞
山東人物革命烈士政治官員????業????務局地理
山東省行政村
包含詞
武城縣????務局武城縣氣象局武城縣棉紡廠
武城縣中醫院武城縣人民醫院武城縣新城賓館
盛京宰單州武城縣武城縣婦幼保健站武城縣衛生防疫站
武城縣化纖製品廠武城縣合力化工公司武城縣疾病控製中心
武城縣第二棉紡織廠山東省武城縣棉紡織廠武城縣第二人民醫院
山東省武城縣衛生防疫站山東省武城縣古貝春集團總公司鞋業公司武城縣糧油集團總公司中天大酒店
分類詳情
張開魯權屯鎮張開武城鎮張開楊莊鄉張開老城鎮張開滕莊鎮
張開郝王莊鎮張開李傢戶鄉張開甲馬營鄉廣贇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