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山東 >德州 > 慶雲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慶雲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邊緣,鄰接河北省。總面積502平方千米。總人口30萬人(2003年)。縣人民政府駐慶雲鎮,郵編:253700。行政區劃代碼:371423。區號:0534。拼音:Qingyun Xian。
行政區劃
  慶雲縣轄1個街道、4個鎮、4個鄉:渤海路街道、慶雲鎮、常傢鎮、尚堂鎮、崔口鎮、嚴務鄉、東辛店鄉、中丁鄉、徐園子鄉。
慶雲縣歷史沿革
  李保坤 張連福
  一、位置、沿革、區劃
  地理位置:慶雲縣位於魯西北平原北部,地處兩省(山東、河北)三市(濱州、滄州、德州)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的????山縣、海興縣隔河相望,東與無棣縣毗連,南與陽信縣接壤,西與樂陵市交界,位於華北、勝利、大港三大油田中心,是連接華南華北、東北、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進京門戶”和“山東北門”和德州“橋頭堡”之稱,地處國務院規劃的環渤海經濟帶內,。全縣總面積502平方公裏耕地面積44.7萬畝,人口30萬人。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2.4℃。是山東省的“改革開放試點縣”和德州市的“放開搞活試點縣”。東距渤海灣50余公裏,縣城距北京340公裏,距濟南154公裏,距德州123公裏。濱大高速已經開通,濱德高速正在修建,國道205綫、省道315、246綫相互貫通,加上縣鄉村公路,已經形成了一個便利的交通網。
  隸屬沿革:縣境夏屬兗州,商屬蒲姑(亳姑、薄姑)國,西周武王時即有薑齊無棣邑(今於傢店村北),春秋時為齊國北部漁????之區。秦屬齊郡。漢至南北朝,縣境為陽信縣地。漢屬渤海郡,三國時屬樂安郡,晉屬樂陵國,南北朝屬樂陵郡。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置縣,因古有無棣水和無棣邑,故稱無棣縣。縣治在今慶雲縣於傢店村北無棣古邑,於傢店古城歷經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後,除中間遷治時間外,先後為無棣縣治530餘年,為建縣之始。北宋治幹元年(1064年),縣治遷至境內保順軍城(今無棣縣信陽鄉城角、花園一帶)。元至元二年(1265年),無棣縣並入樂陵縣,1269年恢復無棣縣。隨即又割為東西兩縣,縣境為西無棣,縣治仍在原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成祖朱棣避諱改無棣縣為慶雲縣。無棣縣廢。洪武六年(1373年),縣恢復,改名慶雲,隸屬滄州。縣治遷於無棣古城西北四公裏處(今河北慶雲鎮址),縣名相沿至今。自置慶雲縣,300餘年隸屬滄州,近200年屬天津府。中華民國時期又屬滄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屬山東德州,1953—1958年又屬河北滄州。1958年????山、慶雲、孟村三縣合併,稱孟村回族自治縣,不久改稱????山縣,隸屬天津市。1961年恢復慶雲縣。1964年本縣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縣城遷至今址。
  境域區劃:西周時,今寧津、慶雲、無棣屬無棣邑。春秋時,今寧津、樂陵、慶雲、無棣、惠民、????山、海興、黃驊皆屬無棣邑。隋代,無棣縣轄今慶雲、無棣二縣及????山、海興、沾化毗鄰地帶。後周時,無棣縣轄今慶雲全境,無棣中、北部及沾化、????山、海興部分地帶。金泰和時,無棣縣轄今慶雲全境及無棣、????山、海興各一部分。元時,無棣縣東西分治,西部隸屬滄州,稱西無棣縣。明洪武六年(1373年)易名慶雲縣,境域即西無棣。全縣分四鄉,編戶12裏。清代全境東西廣45裏,南北袤55裏。全縣分四鄉,轄385個村莊。民國初期,疆域面積約為560平方公裏。全縣設六個行政區,轄377個村莊。抗日戰爭時期,疆域區劃錯綜復雜。1943年,疆域面積約為610平方公裏,共512個村莊。1945年慶雲解放後至建國前,經與周圍縣協商,調整了縣與縣間的行政區劃及插花村與寄莊戶,疆域面積約為588平方公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隸屬屢易,行政區劃分合調整繁多。至1964年底,冀、魯兩省調整行政區域,以漳衛新河(原四女寺減河)為省界,河右岸歸山東慶雲縣。到1970年,疆域面積502平方公裏。全縣16個公社,381個生産大隊,358個自然村。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鄉鎮建製。1993年8月,16個鄉鎮並為11個鄉鎮,2000年10月並為8個鄉鎮,2005年隨縣城面積的擴大,增設渤海路街道辦,慶雲縣轄1個街道、4個鎮、4個鄉:渤海路街道、慶雲鎮、常傢鎮、尚堂鎮、崔口鎮、嚴務鄉、東辛店鄉、中丁鄉、徐園子鄉。
  至今疆域未變。
  1993年8月25日,慶雲縣行政區劃作了部分調整:撤銷小鄭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慶雲鎮,鎮人民政府駐地由解集村遷至小鄭村;撤銷東郎塢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尚堂鄉;撤銷大丁廟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東辛店鄉;撤銷板營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常家乡;撤銷楊和尚寺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中丁鄉。
  1994年5月21日,將東辛店鄉的楊莊子、李博士、西南馬、王知縣四個村劃歸後張鄉。1995年6月20日,撤銷慶雲縣尚堂鄉、常家乡,設立尚堂鎮、常傢鎮。1997年,慶雲縣轄4個鎮、7個鄉:慶雲鎮、崔口鎮、尚堂鎮、常傢鎮、東辛店鄉、大靳鄉、中丁鄉、大鬍鄉、徐園子鄉、嚴務鄉、後張鄉。2000年6月15日,慶雲縣撤銷後張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慶雲鎮;撤銷大鬍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常傢鎮;撤銷大靳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尚堂鎮。2003年12月15日,慶雲縣設立渤海路街道辦事處。將慶雲鎮的文西、文中、青北、新建、新中、新興、光明、慶東、慶中、慶西等10個居委會和任店、範庵、窪於、小鄭、楊習武、東歪柳樹、西歪柳樹、信傢、東周、喬萬、解集、薑楊李、竇傢、柳傢、劉南純、甄傢、齊傢、都傢、小李、東鬍嶺、西鬍嶺、養馬王、撒傢、小解、李雲麯、東杜樹劉、西杜樹劉、郭傢樓等28個村及常傢鎮的中石官堂、東石官堂、西石官堂等3個村,共41個村(居)劃歸渤海路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渤海路20號。
  二、河 流
  河流縣境地近渤海,古為九河入海之區,古傳禹疏九河,本境就有鬲津河、鬍蘇河、鈎盤河、馬頰河四條。鬍蘇河、溝盤河今已淤塞殆盡。
  無棣溝:距舊慶雲城北7.5公裏,現在河北????山境內,古稱無棣水(河),乃清河支流。春秋前即有此河,為齊國北界。秦時,方士徐福率幹童(500童男、500童女)乘船由此河出海,為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後東渡日本。隋末,河道淤塞,唐貞觀時瀎之,闢水路碼頭,以通漁????之利,為唐以後通商之河道。今為早時蓄水,雨季排澇的溝道。
  馬頰河:古傳禹疏九河之一,水直人海。該河上廣下狹,狀如馬頰,因以得名。周定王時,馬頰沿河各國修築長堤,以防水患。至秦,始皇聯斷補缺,民間有秦始皇走馬修堤之傳說。後黃河奪馬頰河道,堤防浸毀,古河已湮。現馬頰河,實為唐時疏瀎,幾經治理,以供轉運海漕。舊志稱簡河或陷河,樂陵舊志則稱篤馬河。舊時,運漕淤塞,任水自流,沿河水災慘重。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領導人民疏舊開新。1966年,對馬頰河進行改道治理,現屬海河水係,成為本縣旱能灌、澇能排,對農業生産至關重要的一條河道。
  漳衛新河古稱鬲津河:禹疏九河之一。水入渤海乃古之航道。元初,在河畔嚴傢務附近有一冶劍營,冶鐵打造,以應海運之需。新中國成立後,對河道多次進行治理並修建橋梁和涵閘,便歷經幾千年風雨滄桑的古河煥發青春,現屬海河水係。1956年曾改名四女寺減河,1973年易名漳衛新河。
  三、歷史遺跡
  無棣古邑:在今縣城東北四公裏,大鬍鄉於傢店村北,是華夏古老的城邑之一。西周初(武王時)本地名無棣,城邑始建於何年,無籍可考,迄今已逾3000年。從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立為無棣縣治,至明初縣廢,歷經隋、唐、宋、元幾代,曾於元初毀城於戰火,至元年間重築,元末明初又毀於兵燹。該城周回八裏,北有城於河,城有四門,今仍能稍顯跡象。在一塊長約100米、寬約20米、高約11米的墟址周圍,地面仍殘存碎磚瓦礫。據當地人說,該墟址曾多次出現“顯城”(即海市蜃樓)現象。
  慶雲舊城:明洪武六年(1373),置慶雲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於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草創城垣。正統二年(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旋,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成化二年(1466),知縣張彪重築,城墻周回四裏,高一丈五尺,又瀎池於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門仍閉。以後各代,或改四門,或建樓櫓將臺,多有修葺,不一一贅述。至1964年調整行政區劃,建新縣城,鬲津河北岸慶雲城,為縣治凡590餘年。置慶雲縣時,因境內有慶雲鄉,以此名縣並移縣治於此。慶雲鄉址原稱李太僕傢。東二裏許,有一條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數裏,形如臥竜,名臥竜岡。臥竜岡四面環水,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雲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鬱紛紛,蕭索輪睏,是謂卿雲。”卿雲,古以為祥瑞之氣。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雲。鹹奉四年《慶雲縣志》有“如直棣慶雲,地濱海瀅,星次危分,噓氣成雲,邑由斯而得慶”之說,崔旭曰:“無棣舊有慶雲鄉,明初因以名縣永樂避諱之說,後人附會今以明史正之。”慶雲地名是非常古老的。李太僕傢成為慶雲一條街,後移至四閤村。1964年,慶雲縣劃歸山東省,縣城移至解傢集,仍沿用慶雲縣名。原慶雲縣城改為????山縣慶雲鎮,俗稱老慶雲。
  四、古 建
  泰山行宮:位於今縣治北10公裏。現????山縣慶雲鎮西關西頭,原鬲津河北岸。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相傳姜太公保大周統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於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為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裏建一行宮,為其歇間,故名曰泰山行宮。為舊志慶雲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衆有“慶雲閣、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之說,泰山行宮主體——正殿,進深五間,面闊三間,單檐四柱。建築在1.2米高的臺基之上,四周沿築矮花墻。青磚筒瓦,花卉滴水,竜紋瓦當。大脊兩側各有一隻吞脊大獸,蟠屈上彎,北負寶劍。殿內6根朱柱佈局合理。東西山墻的南北兩側各有一組鏤空磚雕,均為神話人物,一組是“王母東巡”,一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瓏獨特。山墻屬硬山小式造風格。殿內正位供奉泰山奶奶、東側眼光奶奶、西側送子奶奶,殿後面觀世音菩薩。
  鈴鐺閣:是泰山行宮的主要附屬建築,為樓閣式建築,高1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殿宇式單檐歇山造,四檐角飛起,有檐柱18根。因四邊椽頭有108衹鈴鐺,且四檐角又有4衹大鈴鐺,微風鈴鳴,縈紆耳畔,故稱“鈴鐺閣”。閣內供奉玉皇大帝神位。下層是磚砌拱券式通道,為出入泰山行宮之門。通道兩側各有拱門,內建有迂回麯折的踏道可通達上層。鈴鐺閣是舊慶雲縣城的三景之一,即小鬼山、鈴鐺閣、一步三孔橋。
  大成殿(文廟):位於原慶雲城內東南角,古稱學宮。明洪武六年鼎建,占地900平方米,大成殿脊以翠覆頂,兩頭磚雕竜頭,頂挂鎏金瓦,四角飛檐。殿內有十二根明柱,粗達一圍。基地高出地面1.6米,修有臺基坡磴。殿內供孔子像。東西兩側廂房,高臺基,前出廈,磚墻瓦頂,內供歷代社會名流賢達塑像。院內有清康熙五年重修廟學碑一筒,七十年代又重修。
  縣衙二堂:在今????山縣慶雲鎮政府內。明洪武六年建,係原慶雲衙的主體建築之一,面闊五間,長16.5米,進深四間,寬9.5米。硬山頂,小式造。
  五、臥 竜 岡
  縣境古屬黃河衝積平原一部分。臥竜岡及老烏山是由黃河及其支脈遷徙動蕩所形成。臥竜岡位於原後張鄉東周村北鬲津河中,土阜隆起,蜿蜒數裏,形若臥竜。臥竜岡上樹木蔥鬱,五彩祥雲繚繞,是舊慶雲縣的八景之一,竜岡晴嵐。明洪武六年置慶雲縣,縣治選址左近,至1965年建新縣城,為慶雲縣治590餘年。自1956、1962年三次疏瀎鬲津河道工程中,臥竜岡被挖,部分灘地尚存遺跡。今馬頰、德惠兩河三堤處,中堤大有臥竜岡之勢。古防洪堤(金堤、長城嶺) 位於縣城南部,尚堂鎮、中丁鄉範圍內。西南從陽信縣王坤兮入境,由西郎塢村北迤邐東行,經大勾村南、西倉村北、鵬鸛王南、李赤誠村南、堤南劉村北、仁和劉村南、後丁村北、文侯齊村南、楊和寺村中至梁傢村前入無棣境,境內全長15公裏,堤基寬約50餘米,高度原築約5米,現多已平毀,僅有個別地方還能看出舊址。據清鹹豐舊志記載:一曰:神禹古堤;二曰:齊長城;三日:漢之金堤;四日:宋陳堯佐所築。舊有北修長城擋匈奴,南修長城防洪水之說。
  六、教 堂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天主教與耶穌教傳人本縣,並陸續建有教堂。天主教堂有七處:舊慶雲城、常傢、任傢、黃花馬、何傢、大勾、紀王橋,均係法國人建;耶穌教堂有三處:姚千、寺後周、紀王橋,係英國人建。因民教紛爭時有發生,清朝官吏媚外護教,導致本縣義和團運動廣泛興起。1900年,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簽訂後,庚子賠款殃及本縣,法、英、美國索取本縣23萬吊銅幣。為此,全縣每畝加捐600文。抗日戰爭爆發後,境內教堂停止活動。我黨利用常傢教堂建立抗日小學,為革命培養了不少人才。以後,教堂多坍塌或拆毀。現僅存常傢教堂。
  七、寺 廟
  普照寺塔: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此塔十三層,八角形,磚石結構。第一層南北各設一拱頂券門,其餘各層南面均設一拱頂券門。塔心內築券形踏步回廊,逐層相通。後改為大覺寺寶塔。此塔原在範庵村前修建,已經建好了地基,後挪到了海豐,現無棣。元代,無棣分縣後,該塔劃為東無棣縣。明初,易名海豐塔。1957年因有倒塌之險,遂拆平。1991年7月又重建。
  海島金山寺:位於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該寺院建築宏偉,大殿禪堂10餘排,占地千餘畝,僧侶衆多,有騎着毛驢關山門之說。寺門之東即為汾水鎮,居兩水交匯處,乃水旱碼頭,遊者香客絡繹不絶,商賈雲集,日進鬥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記載。有關唐僧出生送往金山寺及去天竺取經的傳說流傳至今。明代,該寺僧侶鬍作非為,寺院被毀,墟址瓦礫山積,今廣約百畝仍高出平地半米左右,土中雜有古時陶片。
  石佛寺:位於縣城南偏西5公裏,始建於元朝。相傳有元竜、仁鳳夫妻二人 流落於此處馬頰河畔,搭茅棚居住。某年夏秋之交,天降大雨,洪水泛濫,兩尊石佛和一口巨鐘漂來,停於岸邊。元竜夫婦遂各處募捐錢物,修一小廟供奉石佛。後來香火日盛,佛教弟子募化和社會各界捐助,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稱石佛寺。寺院占地12畝,正殿3間,偏殿24間,供奉釋迦牟尼神佛及石佛爺爺、石佛奶奶。有僧侶四、五名。前來祈福進香者絡繹不絶。民國58年,該寺改名為石佛寺高小。1993年,慶雲縣人民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開發旅遊資源,决定修復石佛寺。現有仁光、仁蓮二位法師自廬山諾那塔來此主持修建。
  天宮寺:在舊慶雲縣治西南。建於唐太和中,相傳有大比丘飛錫而來,徘徊顧瞻,縛廬棲止,於茲厥後漸成巨剎,樓閣崢嶗,鐘漁互答於山光水色間,一時竜象固雲盛矣。唐太和皇帝曾為該寺賜額。金末毀於戰亂。元至大四年、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先後重修。寺僧洪秀戒律精嚴,兼工吟詠,有“蒲團靜坐千山月,竹戶閑棲一片雲”句。弟子壽平,𠔌稱小眼法師,博覽釋典。明代名臣鄒元標,字爾瞻,江西吉水人,官司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因犯顔敢諫被謫寓此,曾於殿壁題三教(佛、道、儒)歸一說,筆勢飛舞,人皆慕而臨之。左都御史鄒元標與小眼法師壽平為方外交。(方外交即出使異域的使者)。
  青竜寺:位於縣城東南3.5公裏,大宗村西一裏半處。據傳該寺唐代所建,廟宇占地約3畝,寺內尼姑很多。明代,該寺之尼姑因受地痞欺辱,都搬至范家庵。廟宇因失修而倒塌。
  楊和尚寺:位於縣城東南18公裏。相傳該寺唐代所建。在明初時,有個主持僧姓楊,得寺名楊和尚寺。
  全林寺(洪恩寺):位於縣城東9公裏,呂傢村東北角。相傳唐代所建,為天齊廟,寺院龐大,占地10餘畝。周圍樹木參天,院內奇花異草,風景甚佳。在明正德年間,該寺主持僧空孟,武藝高強,手下弟子衆多,不務正業,為非作歹,並偷盜了江南劉月鶴的“千裏駒”。又與朝內姦臣劉瑾暗地勾結,劉瑾命主持空孟招兵積糧,藏兵三百餘,日夜習武操練,修有地道機關,以備謀反。被正德皇帝率兵剿滅。被毀的還有和全林寺相勾結謀反的楊各尚寺、青竜寺、鐵梁寺、肖傢寺等寺院。
  興隆寺:位於縣城東6公裏,板打營街北頭。相傳唐代所建,在明正德元年重修。占地10餘畝,大雄寶殿3間,高1丈餘,面積約3000平方米。殿內供奉伽蘭祖師,文殊、普賢、觀音、四大天王、十八羅漢。有僧侶主持,直至1937年還有從福、寬倫二僧。1939年,日寇在此安設據點,1945年日寇被殲、寺被毀。
  肖傢寺:位於縣城東北12公裏,肖傢寺村東半裏處。相傳唐代所建,該寺原名無稽可考,而從明代肖姓遷來此處定居,得此寺名。據說寺院寵大,僧侶衆多 。在明代,寺內僧侶與全林寺,鐵梁寺的僧人互相勾結,挖暗道、不務正業,為非作歹,引起民憤。群衆將該寺的僧人埋在大道中心,用犁耕耙耙處死。寺院被毀。
  鐵梁寺:位於縣城東北23公裏,嚴務村東北3裏的廢墟處。據傳說是大禹治水時所用的定海神針埋在該寺地內,(亦稱鐵梁)而得寺名。在百年前鐵梁還露出地面。相傳唐代所建,寺院龐大,占地面積約10餘畝,僧人有10名。在明代,該寺的僧人鬍作非為,引起民憤滅之,寺院毀壞。
  玉皇廟:位於縣城北4公裏,齊傢村北一裏許的季札長之墓之上。在明代,因此處常有馬驢車受驚、人失迷之事出現。為此,修一玉皇廟,立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九日有廟會。1929年,此廟被國民黨扒掉,現今此處是新建占地300餘畝海島金山寺的所在地。
  王母廟:位於縣城東北 23公裏,後莊科村東南角。該廟明代所建,廟宇秀麗壯觀,占地約600平方米。供奉西王母,僧人數 名。清初時,白蓮教的馬開山師傅在此處傳道,進行反清復明,為便利活動,立每年農歷三月三日為廟會,八極拳創始人神槍吳鐘設擂臺,會聚天下武林豪傑。非常繁華。同時,白蓮教的王師傅在南臨沂也利用三月三廟會,進行反清復明活動,故稱“南臨會”,相對此廟會被叫成“北臨會”。1934年,4月18日(農歷三月初五)中共津南特委在北臨會上發動了震動津南魯北的馬頰河大罷工。
  泰山廟:位於縣城西7公裏,東辛店街北頭。明代所建,廟宇整齊壯觀,大殿周圍方園80餘米。殿內供奉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奶奶等神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有廟會,此廟1935年重修,1941年,日寇在東辛店安設據點,廟被毀。
  觀音廟:位於縣城東北13公裏,五黃邱村之間。據傳:唐代所建,廟宇整齊壯觀,大殿周圍方圓60餘米。供奉觀音菩薩等神像。在清代,立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為廟會。1929年,此廟被國民黨改為學堂。
  藥王廟:位於縣城東13公裏,前王村北。相傳明代所建,廟宇宏大壯觀,周圍方圓80餘米。供奉藥王神像,四大使臣、鎮殿大將軍及十大名醫。兩跨院為僧人禪堂,殿前有鐘鼓二樓,東南角有奎星閣。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八日有廟會。1940年,日寇在此安設據點,1944年日寇撤走,廟被毀。
  白衣廟:位於縣城東北4公裏,後喬村前。建於明代,廟宇整齊秀麗,供奉白衣大士神像。於1914年,由大道王村舉人王鳴周倡議,立每年農歷三月三日為廟會。因與本縣的後莊科“北臨會”同時趕,相對稱此會為“南臨會”。
  鐵菩薩廟:原廟在慶雲鎮原後張鄉東周村內,鐵菩薩廟是東周村原村名,在鹹豐四年《慶雲縣志》中有記載,此寺距臥竜岡一裏許的正南方向,此村內種植梨杏二樹有幾百畝,春季梨杏花開放時,如雪似玉、奼紫嫣紅,秋季果實纍纍,是舊慶雲八大景觀之一,竜岡晴嵐,該寺廟就座落於此地,據老人回憶,該廟內供奉觀世音等七尊菩薩,以鐵鑄之,所以稱鐵菩薩廟,與東光縣的鐵菩薩齊名。因村中周姓較多,所以又稱鐵菩薩周傢,後改名為東周村,鐵菩薩廟香火旺盛,解放後大煉鋼鐵時毀了四尊菩薩,後三尊菩薩也因極左思潮遭毀。梨杏樹在八十年代刨光。
  三元廟(亦稱三官廟):位於縣城東南15公裏,大店村東頭。據傳:西晉所建,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廟宇宏大壯觀,大殿周圍方圓約60餘米。供奉三元神像,即“天官”張角正月十五日生,為“上元”。“地官”張魯七月十五日生,為“中元”。“水官”張修“十月十五日生,為“下元”。1929年廟被扒。
  雹泉廟:位於縣城北8公裏。因該地一帶常有雹災。在明代,修一座雹泉廟,廟宇整齊壯觀,周圍方圓約30餘米。供奉雹泉爺,兩側有風、閃、雷、雨等神像。並立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為廟會。1929年,此廟被扒。
  八、古墳墓
  延陵臺:位於縣城北4公裏。齊傢村北,原土阜高隆起處,為吳季札長子墓。上有玉皇廟,現在是海島金山寺,延陵及玉皇廟碑現存於海島金山寺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季札是春秋吳國國王之弟,被封為“延陵”。季札應燕國招聘,在赴燕時行至於此,長子病故。為不攜棺之義,故葬於此處,古曰“延陵臺”,當地稱高墓臺。
  彥章墳:位於縣城北偏西10公裏。慶雲鎮賈戴村西南半裏許土阜高隆處,據傳是王彥章之墳。王彥章,字賢明,後唐時壽張人。少年從軍,隨朱溫轉戰各地纍立戰功,以驍勇聞名,軍中稱為王鐵槍,是後梁爭天下的主將。曾任澶州刺史,鄭州防御使等職,後封開國侯,授北面副招討使。曾遭誣陷,後與後唐軍作戰,身負重傷被俘,勸其降唐不應被殺。傳說本部將士每人一把土遂成高阜,稱“彥章墳”。並立為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此處有歷會,直至1937年會至。至今仍有人說:“有李存孝不顯彥章”,王彥章過不去十八寨,即前任寨、東任寨、西任寨、大孫寨、小孫寨、苟傢寨、羅傢寨、尹傢樓( 以上八個寨仍屬樂陵市轄)、石(十)傢寨,1966年墳毀。
  九、古樹
  千年棗樹:位於漳衛新河南岸,周、尹村之間。樹幹周長四米,高六米,主幹朽裂、大部空洞,一主枝尚活,其長勢仍很茂盛,每年可結棗百餘斤。此樹相傳為南北朝所植。據傳隋末羅成曾在此樹拴過馬燕北掃北之時,百姓避於樹下,正值大霧彌天,幸免於難。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砍伐這一帶樹林,群衆集此樹下抗爭,此樹遂得以保護。
  巴沽村古棗樹:樹幹周長三點五米,距今已有五百餘年。
  鄧黃邱、杜樹劉、萬糧張、蔡王的古槐,都已幾百年了。
  十、古碑
  三元廟碑:清康熙二十八年立,現在大店。
  延陵臺碑:清康熙六十年夏立,現在海島金山寺內,另一筒,在西鬍嶺。
  歲甘橋碑:清乾隆三十一年立,在老慶雲。
  鄭敦碑:清宣統元年立,在縣圖書館。
  蔣耀奎碑:民國二十三年立,在刁黃邱。
  北林廟碑:在後莊科埋存。
  十一、古烽火臺
  烽火臺:古代邊疆戍兵用烽燧(即烽火)報警而建築的高土臺,稱烽火臺。因燒煙常用狼糞,又名狼煙臺(即現在的邊防哨所)。縣境內的三大陳村北一裏許,歪柳樹村北一裏處,楊和尚 寺村南門外,嚴傢務村西北處都有烽火臺的遺址。
  十二、古井
  劉古風:劉姓由明初遷來就有此井,該井水甘甜而旺,遇到很多大旱之年,此井水未幹枯過。不慎落井多人,均被救起,今該井仍有。
  楊和尚寺:寺前之井,明代前就有,今仍存。
  菜張:村東北有明代前蔡二造的井,至今仍有。
  李孝忠:村東頭有一眼吃水古井。燕王掃北此井被填平,1983年,該井被挖出。
  大黃丘:村西北原觀音廟前之井,在明代前就有該井,至今仍存。
  乾隆飲馬井:位於崔口鎮政府東南800米處,古水井口徑五尺,深數大,井臺周圍及井壁部分用青石徹成,井壁內苔蘚遍布。相傳,清代乾隆皇帝微服私訪行至崔口,坐騎饑渴勞乏,行路艱難,所尋之水馬不飲用。打聽邑人“何處有甜水?”答曰:“崔東南。”遂尋而去,找到此井。衹見井水清徹透底,汲水飲馬,馬立刻精神抖擻,昂天長嘶。乾隆呷口品嚐,果然甘洌清爽,禁 不住贊不絶口:“甜,真甜水也。”此後世代修繕至今。
  慶雲縣部分村名由來--張連福 編 李保坤 審查修訂
  慶雲鎮
  東周村:隸屬慶雲鎮原後張鄉,原名鐵菩薩廟,因周姓較多,又稱周傢莊,當時當地人稱鐵菩薩周傢,原村中有廟一盛,供奉七尊鐵菩薩,香火旺勵,人民公社大煉鋼鐵時毀了四尊後因極左思潮全部毀壞。
  前官莊:位於縣城東南1.5公裏。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一名劉興者在此定居,後其四子任鄄城縣知縣。因其兄在莊後建村,故稱“前官莊”。
  慈 傢:位於縣城南偏西3公裏。早年為李芝鎮,是個集市。燕王掃北衹剩李化武一戶,因大部人被殺,土地荒蕪,他騎馬劃地很多。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慈姓,因慈姓人丁興旺,李姓日益沒落,因此,就又叫成“慈傢”。
  程太監:位於縣城西南5公裏。在明嘉靖年間,由慶雲城西程傢遷來程姓定居,村名小程傢。隆慶年間,程朝顯之三子當了太監,該村逐漸稱“程太監”。
  張桃符:位於縣城西南3.5公裏。明永樂二年張姓由河間縣臥佛堂遷到慶雲城西北建村,因該處桃樹繁多,村名張桃木。後有的戶遷居於此,村名張傢。在每逢過年,張氏用桃板寫 春聯(古為桃符)出售,故稱“張桃符”。
  松樹高:位於縣城西2.5公裏。明永樂二年由黃縣遷來高姓定居,因村西瑩地松樹多而旺得村名。
  蔡王傢:位於縣城西3公裏。該村早年叫蔡傢樓。燕王掃北剩有蔡姓。明永樂二年由棗強縣遷來王姓。後王姓人丁興旺,故得今名。
  張馬郎:位於縣城西3.5公裏。明永年二年由洪洞縣遷來張姓定居,在途中拾到瑪瑙、琅玉之物,為作紀念,取村名“張瑪琅”,現名張馬郎。
  李泮池:位於縣城西北2.5公裏。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李姓定居,因此處土地瘠簿,受的纍大吃得苦多,故村名稱李苦瓜傢。後有的人嫌村名不好,倡議改村名,因村前有灣,形似魚池,故改為“李泮池”。
  汾水王:位於縣城北偏西。明永樂二年由洪同縣遷來王姓在此定居,因鈎盤河經金山寺分出三個支流,分別流嚮該村和楊傢、馬傢三個村方向,又因該處古為分水鎮,故取村名“汾水王、汾水楊、汾水馬”。
  慶雲的歷史名人
  李愚(?—935)字子晦,後唐渤海無棣縣李太譜傢(今慶雲縣)人。 唐天復元年(901)鼕,李愚應試中舉,任河南府參軍。三年(903),梁末帝即位後,拜李愚為左拾遺,後遷至崇政院直學士。後唐莊宗滅梁,拜愚為翰林學士。 後唐天成元年(926)6月充任太常卿,翌年4月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後命為相。 應順元年(934),李愚任左僕射。同年5月,末帝即位,李愚充太徽宮使,宏文館大學士。因與劉煦不睦,議事多不合,李愚仍守左僕射職,劉煦罷相。清泰二年(935)10月,李愚病故。李愚著有《白沙集》、《創業功百傳》。李愚特別在在中國九經的傳承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他的倡導下開始了雕版印刷,使得大量有價值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存。《慶雲縣志》裏記載後唐平章政事李愚等八位慶雲籍的名人,供奉於明朝的慶雲縣城“鄉賢祠”內。
  張凝 慶雲人,宋真宗即位時,遼兵南侵,張凝升任北作坊使,率兵在流州西設伏,大獲全勝。逝後,被追贈為彰德軍節度使。《慶雲縣志》裏記載張凝之子宋應州觀察使張昭遠等八位慶雲籍的名人,供奉於明朝的慶雲縣城“鄉賢祠”內。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男,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滄州無棣(今屬山東省慶雲縣)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哲宗元佑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後遇赦復官,晚年就卜居其地。《慶雲縣志》裏記載朝請大夫李之儀等八位慶雲籍的名人,供奉於明朝的慶雲縣城“鄉賢祠”內。
  鬍淑修(1047--1105)字文柔,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 “享年58歲”,慶雲北宋詞人李之儀之妻。鬍淑修天資聰慧,又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傢,其父鬍宗質,翰林院大學士,外祖父施元長曾經是汝州知州,祖父鬍宿(995-1067),字武平,仁宗天聖二年(1024)進士。歷官揚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兩浙轉運使、修起居註、知製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
  李之純,字端伯,滄州無棣人(今山東省慶雲縣)。登進士第。熙寧中,為度支判官、江西轉運副使。御史周尹劾廣西提點刑獄許彥先受邕吏金,命之純往究其端,乃起於出婢之口。之純以為蕪俚之言,不治,彥先得免。《慶雲縣志》裏記載工部尚書李之純等八位慶雲籍的名人,供奉於明朝的慶雲縣城“鄉賢祠”內。
  張凝 慶雲人,宋真宗即位時,遼兵南侵,張凝升任北作坊使,率兵在流州西設伏,大獲全勝。張凝纍任西北邊陲要職,他體恤士卒,所得賞賜,大都犒賞了軍隊,傢中無餘財,京城無府第。逝後,被追贈為彰德軍節度使。《慶雲縣志》裏記載張凝之子宋應州觀察使張昭遠等八位慶雲籍的名人,供奉於明朝的慶雲縣城“鄉賢祠”內。
  王佐(1384-1449)字孟輔。其先世本淮北人,元代徙居武清,明初遷至三王村(前王、中王、後王)。明永樂九年(1411)中舉,入太學,遂貫通經史百傢,精於理財之道。明永樂十五年(1418)任史科給事中,以奏對詳雅,儀表端凝,有大臣體,博得皇太子青睞。明宣德元年(1426),被越級提升為行在戶部右侍郎,委以理財重任。六年轉左職。當時太倉、臨清、德州、淮徐各地糧貯官員貪污瀆職,積弊嚴重,王佐奉旨巡視,嚴歷稽核,整頓了綱紀。翌年,平江伯陳宣藉口漕卒艱辛,建議抽調南方百姓輪番轉運,王佐以“東南民力已盡”為言,竭力反對,將陳的提議壓下。不久被派往甘肅督理軍餉。明正統六年(1436)十月,欽差長蘆,督理????稅,既而改督京師及通州倉場。所到之處,事無不辦。明正統六年(1441)受理部務,遂晉尚書。六年又兼署吏部。當時戰事頻繁,耗費巨大,國庫財力匱乏,全靠王佐從容調劑,節縮有方,國庫不致空虛。
  馬竜潭(1857-1940年),字騰溪,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中馬村人,鄉人尊稱為“馬大人”。馬竜潭少年時風流倜儻、文武通達、才華過人,愛好書法,喜歡玩槍、騎馬,堪稱一代儒將。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民族危亡加劇。馬竜潭說:“大丈夫捨身報國,此其時也。”他帶領數百人參加奉係部隊,因保護瀋陽皇陵及文物祭器有功,清朝皇帝特賞賜馬竜潭四品花翎,被委任為遼陽總巡、通化總巡。光緒三年,承襲雲騎尉之職,民國初,授陸軍中將,賞三等文虎章,任東邊鎮守使,駐守鳳城。東邊一帶,與朝接壤,日人覬覦,交涉棘手,馬竜潭剛柔兼使,經權並用,邊境得以粗安。鳳城有碑紀其事,頌之曰:鳳山常峙,鴨水常流,公之功德,同此千秋。
  蔣英先(1882—1948),慶雲縣嚴務鄉蔣黃邱村人。致力於民主革命,是同盟會早期會員。1915年,馬竜潭擁被授為“陸軍中將”,以東邊鎮守使身份駐防鳳城(屬奉係軍)。蔣英先赴東北,被任命為奉天東邊鎮守使署參謀長,授陸軍步兵上校,賞四等文虎章,不久晉陸軍少將軍銜。九一八事變爆發,蔣英先隨李杜將軍組織抗日自衛軍,誓死抗日,1933年1月,轉戰14個月後,自衛軍失敗,倡修《慶雲蔣氏族譜》,親自題寫譜名並作序。自此退出軍界,卜居安徽蚌埠,以書畫自娛,並雇員從事書畫經營,為蚌埠第一大畫廊,榜其室曰“墨華齋”。
  張岫石(1908—1943) 化名張博。慶雲縣板營村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抗日戰爭爆發後,參與建立了華北民衆抗日救國會第十三分會,並組織成立了慶雲縣抗日救國軍。歷任抗日救國軍司令部書記處處長、慶雲縣和????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冀魯邊區三地委副書記等職。1943年3月在反“掃蕩”戰鬥中犧牲。1943年3月17日,日軍糾集駐紮在慶雲、樂陵、陽信、????山等縣的偽軍共1000多人,分13路對慶雲的“三汾水”(汾水王、汾水馬、汾水楊)一帶進行合圍式的“掃蕩”。冀魯邊軍區三分區司令部住劉化風村一帶,突然被敵人包圍。當他帶一部分隊伍轉移到小田村西北時,又遭到敵人的截擊,在將近被俘時,壯烈自盡他犧牲後,浮厝於張立村。1946年3月4日,遺柩遷葬故裏,慶雲縣人民政府為他召開了追悼大會。
  贊頌慶雲的詩歌
  魏晉—曹操:高山吐慶雲
  魏晉—陳思王曹植—言志詩:慶雲未時興,雲竜潛作魚。神鸞失其儔,還從燕雀居。
  魏晉—陸機—詩;之子既命。四牡項領。遵塗遠蹈。騰軌高騁。慶雲扶質。清風承景。嗟我懷人。其邁惟永。
  前涼—張俊—東門行:慶雲蔭八極,甘雨潤四垌。昊天降靈澤,朝曰耀華精。
  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時榮。鳩鵲與鸝黃,間關相和鳴。緑萍覆靈沼,香花楊芳馨。
  南北朝—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阮瑀:管書記之任,有優渥之言。河洲多沙塵,風悲黃雲起。金羈相馳逐,聯翩何窮已。慶雲惠優渥,微薄攀多士。念昔渤海時,南皮戲清沚。今復河麯遊,鳴葭泛蘭汜。躧步陵丹梯,並坐侍君子。妍談既愉心,哀弄信睦耳。傾酤係芳醑,酌言豈終始。自從食蓱來,唯見今日美。
  南北朝—謝靈運—贈安成詩
  駑不逮駿。蕕不間熏。三省朽質。再沾慶雲。仰慚蓼蕭。俯惕惟塵。將拭舊褐。朅來虛汾。疇咨亮款。敬告在文。
  孟廟—儀門(泰山氣象門):穿過亞聖廟石坊,便進入孟廟第二進院落。院內古柏蒼蒼,翳天蔽日,雖歷經滄桑,依然枝幹挺拔。院中有一條磚鋪甬道,直通“儀門”。這是一座歇山式鬥拱承托三啓門洞的高大門樓。門額上懸一竪匾,上書“泰山氣象門”5個大字。故儀門又稱泰山氣象門。“泰山氣象”4字取義於程子之說:“曰仲尼元氣,顔子春生,孟子並秋殺盡蓋亦時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顔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之氣象也。”此門之名即由此而來.
  唐—陳子昂 —慶雲章:昆侖元氣。實生慶雲。大人作矣。五色氤(一作氛)氳。昔在帝媯。南風既薫。叢芳爛熳。鬱鬱紛紛。曠矣千祀。慶雲來止。玉葉金柯。祚我天子。非我天子。慶雲誰昌。非我聖母。慶雲誰光。慶雲光矣。周道昌矣。九萬八千。天授皇年。
  唐—李紳 —慶雲見:禮成中嶽陳金册,祥報卿雲冠玉峰。輕未透林疑待鳳,細非行雨詎從竜。
  捲風變彩霏微薄,照日籠光映隱重。還入九霄成沆瀣,夕嵐生處鶴歸鬆。
  唐 - 李紳 - 上黨奏慶雲見:飛竜久馭宇,真氣尚興雲。五色傳嘉瑞,千齡表聖君。從風忽蕭索,
  依漢更氛氳。影徹天初霽,光鮮日未曛。表祥近自遠,垂化聚還分。寧作無依者,空傳陶令文。
  唐—李紳——華山慶雲見:聖主祠名嶽,高峰發慶雲。金柯初繚繞,玉葉漸氛氳。氣色含珠日,
  晴夫吐翠雰。依稀來鶴態,仿佛列山群。萬樹流光影,千潭寫錦文。蒼生欣有望,祥瑞在吾君。
  唐—柳宗元—省試觀慶雲圖詩:設色既成象,卿雲示國都。九天開秘祉,百闢贊嘉謨。抱日依竜袞,
  非煙近禦爐。高標連汗漫,迥望接虛無。裂素榮光發,舒華瑞色敷。恆將配堯德,垂慶代河圖。
  唐— 李行敏—省試觀慶雲圖:縑素傳休祉,丹青狀慶雲。非煙凝漠漠,似蓋乍紛紛。尚駐從竜意,
  全舒捧日文。光因五色起,影嚮九霄分。裂素觀嘉瑞,披圖賀聖君。寧同窺汗漫,方此睹氛氳。
  唐 - 李程 -觀慶雲圖:五雲從表瑞,藻繪宛成圖。柯葉何時改,丹青此不渝。非煙色尚麗,
  似蓋狀應殊。渥彩看猶在,輕陰望已無。方將遇翠幄,那羨起蒼梧。欲識從竜處,今逢聖合符。
  唐—白居易—新樂府中【司天台】:司天台,仰觀俯察天人際。羲和死來職事廢,官不求賢空取藝。昔聞西漢元、成間,上凌下替謫見天。北辰微暗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耀芒動角射三臺,上臺半滅中臺坼。是時非無太史官,眼見心知不敢言。明朝趨入明光殿,唯奏慶雲壽星見。天文時變兩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不得知,安用臺高百尺為!
  唐—張莒—元日望含元殿禦扇開合:萬國來朝歲,千年覲聖君。輦迎仙仗出,扇匝禦香焚。俯對朝容近,
  先知曙色分。冕旒開處見,鐘磬合時聞。影動承朝日,花攢似慶雲。蒲葵那可比,徒用隔炎氛。
  唐—韓愈—賀慶雲表:五采五色,光華不可偏觀。非煙非雲,容狀詎能詳述。
  抱日增麗,浮空不收,既變化而無窮,亦捲舒而莫定。
  《新唐書·百官志》:“凡景星、慶雲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
  全宋詞 ~~曹勳玉連環--(天申壽詞):慶雲開霽,清華明晝,殿閣風度薫弦。電虹敷瑞,應炎運當千。端景命、符聖德,三階正、萬國歸化,遠勝文思睿藻,問寢格中天。深嚴。邃啓芳筵。正花擁絳扆,瑤殿神仙。緩聞鈞韶奏下,歌舞雲邊。宮闈罄和氣,浹南山。罩翠靄、上壽煙。祝無疆禦歷萬萬年
  宋-黃文雷:中興次輔巧玲瓏,尚帶承平艮嶽風。一朵慶雲飛不去,遊人眼冷夕陽中。
  宋書—捲二十七—志第十七—魏晉南北朝文學
  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華。竜顔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舜父母憎舜,使其塗廩,自下焚之,舜服鳥工衣服飛去。又使瀎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竜工衣自傍而出。耕於歷山,夢眉長與發等。及即帝位,蓂莢生於階,鳳凰巢於庭,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景星出房,地出乘黃之馬,西王母獻白環、玉玦。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鐘石笙筦未罷,而天大雷雨,疾風發屋拔木,桴鼓播地,鐘磬亂行,舞人頓伏,樂正狂走。舜乃擁璇持衡而笑曰:“明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見於鐘石笙筦乎!”乃薦禹於天,使行天子事。於時和氣普應,慶雲興焉,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鬱紛紛,蕭索輪囷,百工相和而歌《慶雲》。帝乃倡之曰:“慶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群臣鹹進,稽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予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聖腎,莫不鹹聽。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以竭,褰裳去之。”於是八風修通,慶雲業聚,蟠竜奮迅於其藏,蛟魚踴躍於其淵,龜鱉鹹出其穴,遷虞而事夏。舜乃設壇於河,依堯故事。至於下昃,榮光休氣至,黃竜負《圖》,長三十二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緑錯,其文言當禪禹。
  元—徐溶—遊雙髻山:取適峰巒頂上行,風生兩腋葛衣輕。香凝遠嬌花呈態,翠擁修篁鳥弄聲。
  潮激海中紅日起,山臨堞際慶雲生。豪吟自覺幽懷爽,頓息塵機天宇清。
  三舉酒《慶雲》:惟帝佑德,卿雲發祥。紛紛鬱鬱,五色成章。奉日逾麗,回風載翔。歌薦郊廟,播厥無疆。
  永樂十八年定宴饗樂舞:奏《表正萬邦舞麯》,其一,《慶太平》:維天眷我聖明,禮圜丘,至德精誠。乾元永清,洪膺景命,休徵應,泰階平。其二,《千秋歲》:聖主乘竜禦萬邦,慶雲翔化日重光。群臣拜舞稱壽觴,載歌《天保》章。
  明—嚴嵩—慶雲賦:惟靈璧之丕嘆兮,憾神坤以通乾罡。歷萬古之錘煉兮,含自然以極造化。奇五嶽之神韻兮,混千面集於奇峰。比穹蒼而襲雲兮,拈顓頊以搖營室。體嵯峨之玲瓏兮,待諧宙而繞香霧。觀慶雲之毓魂兮,升碧石以接北辰。
  擊磬鼓以鎮誥兮,聽秋水之謂晨風。隨即信步輕易,浮念慶雲;神之所遺,緣出泗水;開山啓道,始鎮吳江;
  石間橋洞,百千之數;待遇九河,千泉泄玉;峰底舉燧,孔洞生煙;禮樂錚錚,和與清陽;慶為天同,比及流雲。
  明—陳繼儒—名句:青天白日,和風慶雲,不特人多喜色,即鳥鵲且好音。
  明—方孝儒—御書贊:惟天不言,以象示人,錫羨垂光,景星慶雲。
  明—張勳:唐帝廟貌遺墟存,古堂夜夜月華新。蟾光自昔盈虛廢,茗莢從何開落頻。
  明德清輝今尚在,慶雲餘彩未曾泯。此中不比西江上,夜敢攜花醉晚春。
  清— 張昌嗣:聖水尊嚴祁水邊,遊人瞻拜想當年。至今瑞彩猶欺月,在昔祥光定觸天。
  翠後依稀茗莢象,晚霞仿佛慶雲懸。六三沾被無窮己,可卜馨香歷數綿。
  清—田錫祜:山川佳處慶雲翔,野老相傳是帝鄉。一息一休風尚古,無虞無詐俗猶龐。
  伊祁洞口苔痕細,唐帝祠前樹色涼。謾道芳徽難再覯,中天日月又重光。
  清--吳超題杭州上天竺法喜寺:水鑒當民鑒;慈雲作慶雲。
  清—林則徐—自題廳堂:慶雲扶質,清風承景;鳴鳳朝陽,翔竜仰霄。
  三、“慶雲”與佛教文化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見聞利益品第十二有這樣一段論述,“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世尊即釋迦牟尼佛,他所駕之雲也是“慶雲”。文殊師利菩薩在《封神演義》中所駕之雲也是“慶雲”。
  我國有四個寺院以“慶雲”命名,一是廣東肇慶的慶雲寺;二是福建泰寧的慶雲寺;三是上海浦東新區的慶雲寺;四是江蘇泰興的慶雲禪寺。由此可見慶雲一詞與佛教文化有着緊密的聯繫,慶雲在佛教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四、“慶雲”與道教文化
  榔 梅 派
  為武當山本山派。明永樂十年(1412年)敕孫碧雲武當山南岩宮住持,遂開創此派。其門下弟子稱他為“碧雲祖師”。明代承流此派者頗衆。其流傳宗譜為:
  碧山傳日月,守道衆自然,性理通玄德,清微古太元,真靜長悠久,宗教福壽長,慶雲衝霄漢,永達大吉昌。
  三豐派—張三豐賦詩一首由弟子孫碧雲轉交永樂帝:
  聖師親口訣,明方萬古遺,傳與世間人,能有幾人知,衣破用布補,樹衰用土培;人損將何補,陰陽造化機,
  取將坎中實,金花露一枝,慶雲開天際,祥光塞死基,歸已昏昏點,如醉亦如癡,大丹如黍米,脫殼證無為,
  優遊天下廣,萬象掌中珠,人能服此藥,壽如天地齊,如若不延年,吾言皆是非。
  風土文化 傳統節日
  春節 我國古代以臘月初八為年,南北朝以後改為歲末一天過年。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宣佈使用公歷,同時將舊歷年正月初一改為春節。解放前,“除夕,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祀天地、祖先”,外出不歸視為不孝。是日,早起去村頭“請已故先人回傢過年”;中午“供祭天地神靈”;傍晚湊柴於街前、村頭點火,老幼圍烤,謂之“烤末陽”以示延伸時日,象徵興旺之日;晚上全家聚飲,吃花生,謂之“守歲”與“分歲”,至半夜吃水餃,謂之“辭歲”。吃水餃前,幼輩叩拜父母尊長,謂之“拜年”,飯後同族鄉裏互拜,下午或次日清晨同族聚至祖墳燒紙叩頭,鞭炮齊鳴,謂之“上年墳”。解放後,易門神,祭天地等迷信活動逐漸廢除。除夕全家聚飲暢談於半夜方眠,吃水餃多改為黎明。飯前,鞭炮齊鳴,幼輩給長輩拜年,飯後同族鄰居互相走拜問好。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始於西漢文帝元年。解放前,“元宵節張燈火,放花炬,酒筵樂歌競為歡會凡三日。十四日主麥,十五日主𠔌十六日主豆,月明風,收燈也,有風為歉,無風為豐”。是日“女子以跳繩為戲,名日跳百索”。十四至十六日3天,男子盛飾遊街登城過橋,日昕始散,名日“走百病”。富裕之傢,晚上吃元宵。解放後,城鄉多進行各種文娛活動,如竜燈、獅舞、高蹺、秧歌、小戲、武技等。
  填倉日 解放前,於正月二十五日,“黎明羅灰末於院中,畫地作囤,置𠔌少許於內為豐登兆,名日打囤,以糕祭倉神”。解入後,仍沿舊習,但不普遍。
  二月二 解放前,每逢農歷二月初二,為“竜 擡頭之日”,以菜因子謂之“竜球”,以麵條或飴餉謂之 “竜須”供祭竜神。解放後,此節逐漸消除。
  寒食節 汪明節前一天。解放前為紀念春秋時期介子推偕母陷於綿山,晉文公重耳求之不得,入火促其出山,不料焚死,故此日禁火寒食。是日,老幼習吃事前做的“炒面”。解放後,此俗逐漸消除。
  清明節 解放前,為祭祖掃墓之日。解放後,傢村仍有此習。而機關、學校為緬懷先烈,到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園舉行紀念活動,已成習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逝世紀念日,亦稱天中節。解放前“戴彩符艾,虎節門符,插艾葉於戶,以紅緑綫造百索係兒童臂,日“長命縷”,以竹葉裹黍糯做粽名角黍(粽子)相饋。飲葛莆雄黃酒,用酒灑墻壁以避五毒,午時采面草為膏療諸毒”。解放後,仍有吃棗粽子的習俗。
  天貺節 解放前,每逢六月初六“曝書帙、及服,農傢挂綫於田間”以祭孫光賜福。解放後,該日在農村仍有曝曬衣物、糧食,以防蟲蛀之習。
  中元節 𠔌稱七月十五。解放前,每逢農歷七月十四(謂之鬼節)。祭祖先、用蒸包上墳。解放後,農村少數人仍有祭祖習俗。
  仲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解放前,“設瓜果月餅祭月,婚姻傢饋送瓜餅為應節時物,會親朋月下歡嘗”。解放後,仲瞅佳節,金傢團聚,慶祝豐收,改善生活,夜間飲酒“圓月”,親朋互相饋贈月餅的習俗很盛。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解放前,“登高遊玩,賞菊,飲茱萸酒,又用面為糕五色錯雜”,以除“不祥”。解放後,多在此節前後舉行物資交流大會,開展敬老活動等。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解放前,“八日為臘,是日,雜五穀果食合而煮”謂之臘八粥,食之可“避災去病”。討飯人至可賜其一碗,亦稱善粥。解放後,農村仍有以棗、粘米和諸豆煮粥吃的習俗。
  小年節 農歷臘月二十三。解放前,以麥芽糖瓜和棗粘糕祭竈王,祝竈神“上天言好事,回地隆吉祥”,謂之矢竈神,傢人處出如有不歸者不辭竈,節後清掃房間。解放後,祭竈活動逐漸消除,而農村逢此節蒸食棗粘糕,清掃房間,準備過年的較為普遍。
  喜慶婚事:傳統喜慶 民間的傳統喜慶:一是“送喜”,婦女生小孩後,親朋送喜慶賀。小孩生下12天,親朋再送喜慶賀“十二”。二是慶“百歲”,嬰兒滿一周歲,其外祖將母子接去過生日,謂之走“百歲”和慶“百歲”。三是祝壽,老人到60歲後,每逢生日,其子女親朋帶酒肉和長壽糕等登門慶壽。
  婚事:解放前,訂婚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方式是“通媒妁結姻緣,男傢投啓日通啓,女傢回啓日允啓,男傢納幣女傢日聘禮”,講的是門當戶對,論的是身世田園,並多係早婚,男十一二歲即娶,女十六七歲即嫁,有的貧傢之女不足10歲就去婆傢當童養媳。迎親,男傢備官轎各1乘,男乘官轎,伴隨鼓樂到女傢迎娶,謂之大娶。衹備花轎1乘,無鼓樂則謂小娶。婚禮,在院內天地堂前設香案、置香鬥、插弓箭、係紅綢,新娘蒙頭服、蹈紅毯,拜天地後,方得入洞房行“合包禮”。二日拜傢廟及翁姑與夫傢尊長。三日拜同族與鄉裏,謂之“拜三”。“女傢送酒饌進舅姑,謂之送大飯”等等繁雜禮節。解放後,青年男女逐漸做到婚姻自主,在工作或學習中建立感情,經他人介紹,互相瞭解。訂婚形式,多數以互贈禮物,照訂婚像,男女互相走房認親,亦有沿用舊習的,謂之“過號”,藉以酬謝介紹人。結婚儀式改為騎馬騎驪,騎自行車。近年來,乘汽車結婚者漸多,也有的旅行結婚或舉行集體婚冖,還有的女娶男。喜事新辦的習俗,深受群衆稱贊。但也存有多要彩禮,設紅櫃收喜禮,大宴賓朋等不良風氣。
  旅遊情況
  慶雲旅遊業異軍突起,在旅遊業發展上思路新、氣魄大、方法多、效果好,以創建“山東省旅遊強縣”和“中國旅遊強縣”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振興文化産業,提升現代服務業,使全縣城市面貌、經濟建設、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慶雲海島金山寺 :這裏歷史上“地連千畝,建築鱗次櫛比,香火旺盛”。慶雲在古玉皇廟舊址上重建金山寺,寺院集納了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精海島金山寺華,每一處建築、每一處塑像都顯示了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觀後讓人流連忘返。成為江北最宏大的淨宗寺院,有“北金山”之稱。慶雲着力打造“商貿名城、宗教聖地、生態棗鄉”三大旅遊品牌,完善市場購物遊、休閑度假遊、儒釋道文化遊、歷史名人文化遊、生態農業觀光遊五大旅遊體係。慶雲縣已有海島金山寺、石佛寺、小商品現代批發市場三個景區被授予“國傢AA級旅遊景區”。
  慶雲被省府定為 “省級旅遊強縣”創建試點縣,景點建設與文化的開發建設同步,文化與旅遊相得益彰。精心打造儒釋道文化帶,建設金山寺仿古建築群,展現中國的佛文化;建設慶雲書院,展現中國的儒傢文化;建設慶雲宮,展現中國的道教文化。建設李之儀公園,集中展現“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夜夜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愛情文化。建設以千年唐棗為核心的唐棗生態園,突出展現唐朝民俗文化。建設慶雲廣場,展現綜合運用聲光電技術的現代文化、未來文化。
  慶雲縣已完成旅遊投入10億多元,建成了石佛寺、海島金山寺、北海公園、金山寺仿古一條街、慶雲廣場、香海禪林古棗生態園等景點,正在建設的景點有慶雲宮、慶雲書院等,已完成規劃編製的有唐棗生態園等。慶雲縣已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業總收入1.8億元。
  旅遊口號:一切是旅遊,旅遊是一切
  旅遊推介語:五福齊臨地,吉祥慶雲城。
  農業情況:盛産糧、棉、水果、蔬菜,已形成棗、菜、畜牧三大主導産業,是山東省的重要蔬菜生産基地和金絲小棗集中産區。農副産品主要有:金絲小棗、大葉香菜(芫荽)、香菇、肉雞、肉兔等。金絲小棗作為慶雲特産,具有皮薄肉厚、味美香甜、營養豐富等特點,有較高的食用、藥用價值,享有“鮮荷連水碧,小棗射雲紅”的美譽。境內一株隋末唐初的古棗樹,距今近1600年,仍枝繁葉茂,碩果纍纍。“慶選”牌大葉香菜已在國傢工商局註册,遠銷京、津及東北三省。中澳禽業有限公司已通過歐盟註册,中澳、鼎力棗業食品有限生産的鴨肉、兔肉、小棗産品,出口日本、歐盟等國傢和地區。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田紀雲副委員長的親切關懷和支持下興建的慶雲水庫屬全國中型平原水庫,占地面積5000畝,年調蓄能力3000多萬立方米,中心島上多種候鳥棲息,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工業情況:全縣200多傢工業企業形成了農産品加工、紡織、機械、電子、建材、化工、電器、小商品等十大産業。可視對講門鈴、IC卡電表、鋁塑復合管、金融電子、抽紗、足球等産品走俏國內外。規劃面積20平方公裏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9年8月份起步,按照“一區六園”的模式“四位一體”開發,已實現了“七通兩化”,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96傢工業企業開工建設,已完成投資100多億元,呈現出勃勃生機,成為聚集各種生産要素、吸引高科技人才、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大型實驗場。
  市建及投資環境:慶雲縣的市場建設自1998年下半年開始起步,已建成中國慶雲小商品城、中國慶雲副食城、中國慶雲霞光服裝城、慶雲建築裝飾材料城、中國慶雲機車市場、中國慶雲糧油交易市場和糧食貯備中心、鋼材市場、中國慶雲農貿農資城、中國慶雲寶藝服裝城、舊貨市場、茶城、輕紡、文化、蔬菜水果、塑料雜品、五金、繩網市場等24個大型專業批發市場。1處物流配送中心、2處倉儲中心。現在,各類專業批發市場總面積達到168萬平方米,交易範圍涉及30多個省、市、自治區,實現了無縫隙覆蓋,年市場交易額突破了50億元,成為冀魯邊界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糧油交易市場、蔬菜水果市場、建材城、機車等八市場先後被評為“山東省規範化文明市場”, 小商品現代批發市場成為“山東省三十強市場”,糧油交易市場被國務院糧改辦認定為全國最大的糧食現貨交易市場。2007年酒水副食、寶藝服裝等七市場入選“山東省十大專業商品交易市場”。2008年 9月2日,中國市場學會正式命名慶雲縣為“中國商貿名城”。這標志着慶雲縣打造“中國商貿名城”邁出了新步伐。
  城市建設、投資環境 軟硬環境良好,新一輪縣城建設投入資金3億多元,商業區、生活辦公區、工業區三大區域佈局已基本形成。為給前來投資的外地客商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堅持“嚴內寬外、嚴官寬商”的原則,嚴厲打擊“三亂五霸”。慶雲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為山東省首傢縣級政務大廳, “ 打造投資緑色通道、創建內陸經濟特區 ” 為工作目標, “ 衹要項目定了幹、一切手續我們辦 ” 是服務宗旨,熱情好客的慶雲縣人真誠歡迎國內外有志之士前來投資興業!
  2009中國重點城鎮競爭力年會暨全國重點城鎮調查推介儀式上傳來喜訊,山東省慶雲縣被評為“2009中國最佳改善人居環境範例縣”。
  慶雲英模:2007年度中國教育十大新聞人物、中華世紀十佳英才、山東省道德模範周主信
  慶雲文化:電影《春雨沙沙》是以2007年度中國教育十大新聞人物、中華世紀十佳英才、山東省道德模範原慶雲教育局紀檢組長、教研室主任周主信為原型的片子。
英文解釋
  1. n.:  Qingyun County
近義詞
慶雲
相關詞
????山縣人物革命烈士外交政治官員????業????務局
水利德州市水庫景區水利工程灌溉工程引黃灌溉棗樹古樹名木
旅遊景點農業經濟生態園旅遊更多結果...
包含詞
慶雲縣????務局慶雲縣第五中學慶雲縣第一中學
慶雲縣棉麻公司慶雲縣人民醫院慶雲縣衛生防疫站
慶雲縣婦幼保健站慶雲縣尚堂紡織廠山東省慶雲縣新興路
慶雲縣成人職業教育中心慶雲縣深慶工藝品紡織廠山東省慶雲縣第二棉紡廠
山東省慶雲縣皮革加工廠慶雲縣旭日工藝品廠慶雲縣第二人民醫院
山東省慶雲縣潤澤數控機床附件廠慶雲縣東興棉紡織品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慶雲鎮張開常傢鎮張開尚堂鎮張開崔口鎮張開東辛店鄉
張開中丁鄉張開嚴務鄉張開徐園子鄉渤海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