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371424 |
|
臥牛崛起臨邑縣地處魯北平原,總面積1016平方公裏,人口52萬。臨邑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人輩出,三國時期的禰衡,明代被譽為“四大書法傢”之首的邢侗誕生於此。這裏地理位值優越,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年平均氣溫12.6度,年平均降水611毫米。
臨邑縣城區地圖形似臥牛,故有“臥牛城”,“犁城”之別稱。臨邑縣林子鎮森林公園有大面積槐林,臨邑還有“槐鄉”之名。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臨邑縣地理位置優越,是山東省進出京津的喉嚨之地。西靠津滬鐵路和京福高速公路,與德州相距50公裏;南臨濟南機場和濟青高速公路,距省城濟南60公裏;東距濱州碼頭100公裏,青島碼頭400公裏;北接京津,距天津240公裏,北京400公裏。是魯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104國道和臨棗、臨南、臨武、溶莘、永館等5條省道貫穿縣境,並交會於縣城;境內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九五”期間,全縣纍计完成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0.85億元,是“八五”的3.4倍,年均增長26%。完成了鄉村公路、農網改造、電話縣建設等多項大的建設工程。境內建有11萬伏、22萬伏變電站各一處,生産生活用電有充分保障;所有鄉鎮駐地、行政村通了柏油路,7路公交車可直通全縣各鄉鎮駐地和70%的村莊;普及了移動通信,開通了國際互聯網,所有村莊都通上了電話。
臨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西周時屬齊地,春秋分邑,名犁邱邑。秦朝時設漯陰縣,南朝時改為臨邑縣。三國時期的禰衡和明末著名書畫傢、詩文傢邢侗誕生於此地。歷史上還涌現出蓋忠、郭諶、葛守禮、邢慈靜、王洽等一批歷史名人。
臨邑資源豐富,環境優越,風景秀美,經濟繁榮,伴隨着經濟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個“富而美”的現代化城市正在齊魯大地崛起。
臨邑礦産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石油儲量2.9億噸,天然氣40億立方米,開發前景非常廣阔。
縣人民政府駐臨邑鎮,郵編:251500。行政區劃代碼:371424。區號:0534。拼音:Linyi Xian。 |
|
恆源石化近年來,臨邑縣不斷估化經濟發展環境,改革開放步伐明顯加快,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迅速提高。
工業經濟蓬勃發展 臨邑縣礦産資源豐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氣資源,現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92億噸,天然氣儲量40億立方米。境內駐有勝利石油管理局臨盤採油廠、滇黔桂石油勘探局臨盤鑽探公司和華東輸油管道管理局臨邑首站三傢大型石油企業,現有油氣井1800餘口,年開採量達230萬噸。圍繞工業強縣,名牌立縣,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培植發展骨幹財源企業和“臨邑恆源經濟開發區”建設工程,拉長優勢,優化結構。目前,臨邑縣已經形成了石油化工、造紙、輕紡、機械、白酒、啤酒、食品、蔬菜加工等為重點的工業體係,培育起了恆源石化、昌源紙業、剋代爾啤酒、洛北春白酒等一批骨幹企業。
特色農業多姿多彩 臨邑縣地處魯西北平原,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擁有依傍黃河水灌溉的88萬畝耕地,沙河故道橫跨境內,沃野百裏,是國傢大型商品糧基地和山東省重要的蔬菜基地。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地,發展高産、高效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圍繞調優結構、突出特色,臨邑面嚮市場,因地製宜加快農業發展步伐。大力發展以蔬菜、畜牧、水産、棉花、林果為重點的特色農業,一鄉一品初具規模。農業總産值達到18.17億元,比上年增長6%。新增各類經濟作物4.5萬畝,總面積達到38萬畝,蔬菜26萬畝,被確定為“進京蔬菜市場準入生産基地”。畜牧業産值達到4.6億元,占整個農業總産值的25.4%。全縣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呈現出勃勃生機。
城鄉建設日新月異 臨邑縣以經營城市的全新理念,突出以發展輕工業為主的工貿型園林城市功能,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全面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先後完成了新世紀廣場、邢侗公園等一批形象工程,城區“六縱五橫”街道主體框架已基本形成,城市設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被德州市列為三個次中心城市之一。目前,城區各功能區劃分科學合理,城區街道潔淨寬敞,緑化成蔭,一街一式樣,一路一風格,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公園、緑地遍布城區,擁有大型污水處理廠,開發建設居民住宅小區10個,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城區緑化覆蓋率達到20.04%, 人均公共緑地面積5.34平方米。2002年,投資500餘萬元在城區實施了“亮化工程”,每當夜幕降臨,七彩的霓虹燈照亮了整個城區。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實現村村通電、電話和有綫電視,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鎮如雨後春筍迅速興起,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現代化農村新景象。 |
|
紅壇寺森林公園紅壇寺森林公園位於臨邑縣林子鎮南部,南距濟南60公裏,西距德州市50公裏,2001年被省林業廳批準命名為省級紅壇寺森林公園。該園占地面積936.27萬平方米,林地面積540萬平方米。林區內生長着70餘種植物,其中多年生刺槐占80%,楊、柳、榆、椿、桑等占20%,水面3800畝,還有30多種鳥類在此繁衍棲息。公園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以科學規劃建成了功能合理、環境優美、高科技、高效益的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由旅遊服務、愉湖遊樂、紅壇度假、葦海風情、林海攬翠、觀光生態園六區組成。紅壇寺森林公園內藍天、碧水、緑樹、鮮花相映成趣,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是觀光、旅遊、度假的良好去處。整個園區和基地實行開放式管理,遊人可以在園內自由觀賞、遊玩,成為春賞花、夏遊園、秋食果、鼕踏雪的情趣之地。
刑侗公園邢侗公園始建於1986年,位於臨邑縣城中心,東西長550米,南北寬410米,面積22.49公頃,因紀念明代著名書法傢邢侗而得名。邢侗公園分為水面及陸上兩部分,綜合古今外多種建築手法,以人文和水面為重點,崇尚以人為主體,分為公衆活動區、老年活動區、兒童活動區、體育運動區、文化紀念館區、特色植物盆景區六部分。建設有邢侗紀念館、反映臨邑歷史文化淵源的博物館、珍藏當代著名國畫大師宋雨桂作品的雨桂館、名人碑廊等文化景點;有供人們休閑娛樂的晨練廣場、音樂廣場、市民舞臺、網球場和門球場,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藴,成為魯北一處獨具魅力的園林旅遊景觀。
刑侗紀念館邢侗紀念館坐落在邢侗公園正中,建築風格為仿明代磚木結構,青磚灰瓦,繪梁畫棟。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門廳三間,二十六遊廊環接門廳、廂房和正廳,猶如彩鏈穿珠渾然天成。紀念館正廳六楣上懸挂着啓功先生題匾“邢侗紀念館”五個鎏金大字,門廳兩旁楹柱上分別懸挂着張鶴雲先生篆書清朝臨邑縣令莫樹椿贊楹“文起八代之衰,功同韓氏;望負四推之重,化洽江南”楹聯。正廳裏迎面是邢子願先生半身銅像,墻壁上挂着魏啓厚先生題匾“儒林師表”四個燙金大字。
竜泉寺古佛,俗稱丈八佛,原在德平鎮西南隅竜泉寺內,1377年(明洪武十年)建。佛身係大理石質,高一丈八尺,雕刻精細,栩栩如生。1937年竜泉寺被日軍燒毀,丈八佛幸存,現由臨邑縣文化館珍藏。
新世紀廣場新世紀廣場位於臨邑縣城中心,建成於1997年10月,東西寬160米,南北長260米,占地41600平方米。廣場總體造形為一熊熊燃燒的火炬,因建於世紀之交而得名。炬柄外圍由1997塊黃色廣場磚鋪貼,炬焰21條放射綫由晶白玉花崗岩鋪由1997塊黃色廣場磚鋪貼,炬焰21條放射綫象徵按照中央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從本世紀跨步邁嚮偉大的二十一世紀。廣場四角分別由紅色廣場磚鋪砌的三條射綫組成,象徵着臨邑人民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吉祥如意。廣場標志為不銹鋼雕塑,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設計製造。其造型像旗幟,展示着臨邑人民高舉偉大旗幟跨入二十一世紀;如奮飛的和平鴿,像徵着二十一世紀是和平與發展的世紀;又似盛開的紫荊花,標志廣場建成於香港回歸之年。雕塑主題為“世紀輝煌”,表達臨邑人民將繼往開來,再創世紀輝煌。新世紀廣場是山東省十佳文化廣場和山東省優秀文化廣場。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等新聞單位在新世紀廣場舉辦了多臺大型文藝會演,廣場上“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演出”,成為展示臨邑人民精神風貌的大舞臺。
王為民事跡展覽館王為民事跡展覽館占地16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54平方米,館內建築分為主館、放映廳和配套辦公設施三部分,展現了王為民“敬業、愛民、奉獻”的光輝一生,是重要的思想教育基地。
石傢清真寺石傢清真寺,位於臨南鎮石傢村內。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由著名經師常傑主持修建。寺院占地面積2704平方米,為當地穆斯林民衆禮拜之場所。寺內主建築禮拜堂,坐西朝東,木框架磚結構。堂前廈廊,赤柱力托,匾額橫懸,雕欞門窗,油漆彩繪,頗為美觀、莊重、典雅。整個殿堂建築面積為480平方米,可融納千人禮拜。院內有講經堂3間,藏有常傑手書《古蘭經》一部,沐浴廳5間,其他配房3間,均為磚木結構,青瓦置頂。庭內廣植花木,古樹參天,花草幽香。寺門為二進式,石鼓兩側,臺階數級。整個建築群體古樸典雅,肅穆幽靜,既保持了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又融匯了伊斯蘭教風彩,是臨邑縣境唯一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築。
禰衡公園位於臨邑縣德平鎮境內,投資300餘萬元,占地萬餘平方米。園內景點有禰衡紀念館、禰衡井、禰衡像、盤滸湖。禰衡紀念館位於園區中心,為五間九脊斷山式仿明朝建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墻壁四周懸挂有禰衡傳世作品《鸚鵡賦》、《魯夫子碑》、《顔子碑》、《吊賈誼文》四篇文章以及後人懷念評吊禰衡的詩詞歌賦。禰衡像安置於禰衡紀念館內,他傲骨臨風而不失其儒雅,狂放不羈而不失其莊重,簡樸練達而不失其豪氣。院內張挂有禰衡生平圖畫及文字說明。禰衡井位於園內東南角,是禰衡當年的生活用水井,井深7米,水質清洌甘醇,距今已有1800餘年,現井筒一米以下仍為原井漢磚。1933年,德平縣長戴章民立碑勒石於禰衡井旁,碑高二米,正面刻有“禰衡故裏”四個大字。2006年2月25日,對該井進行重新淘洗,挖至兩米時,井泉冒水,恰在此時天空霏霏揚揚驟降雨雪,形成了天地相應、陰陽相合的自然景觀,彰顯了千年古井的靈氣。盤滸湖位於園西,湖名源於以《草韻辨體》、《四體千字文》著稱的郭諶。郭諶(公元1488-1578年),明朝詩、書、畫名傢,因郭諶號為“盤滸居士”,為紀念一代詩、書、畫名傢,故將該湖定名為“盤滸湖”。2006年7月7日,“盤滸湖”修挖正酣,一鏟下去,湖底見水,此時,大雨傾盆而下,恰似銀河落九天,天水註盤滸。這也許是一種神奇的巧合,可這種巧合卻給人們平添了無盡的遐想……
“新農村生態文化一日遊”是臨邑縣結合“2006中國鄉村遊”的旅遊主題,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的現有成果,全面整合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歷史文化、傳統名吃等資源,發展起以鄉村生活、鄉村民俗和田園風光為特色的鄉村旅遊,所打造的具有臨邑特色的新農村生態旅遊專綫。
旅遊綫路包括以臨盤門劉新村、邢侗天一村、臨邑鎮前樊村、宿安崔傢村等新風貌旅遊景點為重點的“鄉村風光遊”;以邢侗公園、紅壇寺省級森林公園、宿安邢侗故居、德平“丈八佛”文化園、禰衡公園、前樊清真寺等文化旅遊景點的“文化休閑遊”;以傳統劇種“一勾勾”、德平大秧歌、臨盤幸福藝術團,翟傢新農民藝術團、孟寺沙窪藝術團等為重點的“民間藝術遊”;以臨盤魚鴨混養基地、臨南蔬菜大棚、宿安黃金梨、理合鼕棗為主的“生態體驗遊”;以德平熏雞、細米窩頭、寇傢豆腐皮、森林公園野味燒烤、臨盤烤鴿子、四川風味小吃一條街和翟傢郭廟外貿服裝、坊子街琉璃球工藝品、理合鄉王寨村挂毯、德平鎮雙德紡織生産的茶巾在內的“美食購物遊”,以臨盤、林子革命烈士陵園、王為民紀念館等為重點“紅色紀念遊”。 |
|
臨邑縣轄3個街道、6個鎮、3個鄉:邢侗街道、恆源街道、臨盤街道、臨邑鎮、臨南鎮、德平鎮、林子鎮、興隆鎮、孟寺鎮、翟家乡、理合鄉、宿安鄉。 |
|
南朝宋置臨邑縣。係僑置漢舊縣名。據《史記》:“漢元朔四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光以臨樂國為食邑”,縣以故國為名。
1992年10月4日,撤銷臨邑縣太平寺鄉、張傢寨鄉,合併設立臨盤鎮,以原太平寺張傢寨兩鄉的行政區域為臨盤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臨盤。12月26日,撤銷臨邑縣夏口鎮,雙豐鄉,合併設立臨南鎮,以夏口鎮、雙豐鄉的行政區域為臨南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雙豐。
1995年9月27日,撤銷臨邑縣林子鄉,設立林子鎮。
1996年5月3日,撤銷臨邑縣興隆寺鄉,設立興隆鎮(魯政函民字20號)。
1999年,臨邑縣轄6個鎮、12個鄉:臨邑鎮、德平鎮、臨南鎮、臨盤鎮、林子鎮、興隆鎮、滿家乡、鹼李鄉、理合務鄉、翟家乡、宿安鄉、李家乡、孟寺鄉、孫庵鄉、趙家乡、沙河子鄉、營子鄉、田口鄉。
2000年5月8日,臨邑縣撤銷趙家乡、李家乡、沙河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臨邑鎮;撤銷營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臨盤鎮;撤銷滿家乡、鹼李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德平鎮;撤銷田口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興隆鎮;撤銷孟寺鄉、孫安鄉,以原孟寺鄉、孫安鄉的行政區域設立孟寺鎮,鎮人民政府駐原孟寺鄉人民政府駐地。
2000年,臨邑縣轄7個鎮、3個鄉。總人口508213人,各鄉鎮人口: 臨邑鎮 143069 臨盤鎮 79161 臨南鎮 43607 德平鎮 55078 林子鎮 25430 興隆鎮 39599 孟寺鎮 42449 翟家乡 27108 理合務鄉 25671 宿安鄉 2704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5年2月,臨邑縣轄3個街道辦事處,恆源、邢侗、臨盤3個街道辦事處,臨邑鎮、德平鎮、林子鎮、孟寺鎮、臨南鎮、興隆鎮6個鎮,翟家乡、理合鄉、宿安鄉3鄉
全縣總人口526126人,性別比:男264889;女261237;各鄉鎮人口: 臨邑鎮加城區 123060人; 臨盤街道辦事處 74596(其中臨盤採油廠15130)人;恆源街道辦事處:24745 ;臨南鎮 44634; 德平鎮 61487 ;林子鎮 26041; 興隆鎮 41768 ;孟寺鎮 43933;翟家乡 28603;理合務鄉 29285 ;宿安鄉 27947。
計855個行政村,849年村委會,144775戶居民。
截至2008年1月8日,臨邑縣轄6個鎮、3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 |
|
臨邑縣歷史悠久,擁有較為豐富的文物古跡,在德州市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縣庫存的各類文物共6個類別96130多件,已登記在册並建檔納入管理的古建築群有2處2萬平方米,古遺址20多處,古墓葬10多處,古石木刻200多種,同時還有大量存於民間和地方的文物,保護和管理好這些文物,不僅對充實豐富我縣的歷史文化內涵,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歷史遺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而且對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臨邑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文物古跡的保護和管理工作,頒布了《臨邑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臨政發73號)文件,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了臨邑縣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組織和調度。臨邑縣文化體育局作為職能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和縣政府文件精神,及時成立了文物管理辦公室,配備了文物管理員和必需的辦公用品。重新對全縣的文物古跡進行了登記造册,加強對文物的管理;並積極與公安、工商等部門協作,嚴厲打擊盜掘、盜竊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確保了文物的安全。
此次邢侗紀念館等五處古跡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臨邑縣文物工作中的一個里程碑,必將對臨邑縣文物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今後的工作中,臨邑縣文化體育局將在縣委、縣政府和上級業務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努力做好文物保護工作,以不愧於各級領導對我們的關懷。
邢侗紀念館
刑侗 邢侗紀念館是為紀念明代著名書法傢、詩文傢邢侗而修建的。始建於1986年,1992年正式開館,座落於臨邑縣邢侗公園正中心,占地2070平方米,建築風格為仿明磚木結構,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門廳三間、二十六間遊廊環接門廳、廂房和正廳。紀念館藏跡有:邢侗主刻的《來禽館帖》石刻,邢慈靜主刻的《之室集帖》木版刻,王洽主刻的《來禽館真跡》拓片和明清以來的其它刻石。
石傢清真寺
位於臨邑縣臨南鎮石傢村內,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由著名經師常傑主持修建,占地2704平方米,為當地穆斯林民衆禮拜之場所,寺內主建築禮拜堂,坐西朝東,木框架磚結構,堂內大柱多為阿文楹聯,設有講經臺,置宗教儀式器具等諸多文物,整個殿堂建築面積480平方米,可容納千人禮拜。寺內有禮拜堂一處、講經堂三間、沐浴廳五間、其他配房三間,均為磚木結構。寺內藏有常傑手書《古蘭經》一部,是臨邑境內唯一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築。
曹塚漢墓
曹塚墓傳說是西漢相國曹參墓,曹參早年與劉邦在沛起事,後任相國,與蕭何同脈主張休養生息思想,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和理論基礎。該墓位於德平鎮曹塚村西150米,墓高約8米,周長100米,為隋漢時期土丘墓。
藺琦父母合葬墓
藺琦父母合葬墓為弘治十四年順天府尹藺琦父母的合葬墓。藺琦,號庭璽,臨邑理合鄉大藺傢村人,明成化十年中舉人,成化十七年中進士,成化十九年出任兵科給事,弘治六年升為順天府府承,十四年為順天府尹,在任期間關心人民疾苦,輕薄徭役,因其政績顯著,其父藺守成加封爵位,母親戴氏封為淑人,後合葬於此。該墓位於理合鄉大藺傢村西南200米處,高約2米,寬1米,墓碑為漢白玉石材,刻有篆體墓志銘。
邢侗墓
邢侗墓建於明萬歷四十年,位於臨邑城西大盧傢村西南處。墓高兩米,圍十餘米,墓基有青石圍護,墓頂水泥罩頂,墓前有“海內大孝明公子願先生之墓”石碑,墓內棺木保存
民族民俗
民族:
除漢族外,還有回、蒙、滿、白、壯、維吾爾、苗、彝、瑤等2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23萬。是國務院命名的“全國民族團结模範縣”。
民俗:
1. 剪紙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花。過去境內大多數農戶的木格窗戶,多用白紙糊,在素潔的白紙上貼上各式各樣、色彩鮮豔的剪紙花,給人一種清新、喜慶的感覺,因而剪紙在全縣流傳廣泛,歷史悠久。常見的剪紙有窗花、喜花、頂花、貼花、吊花等。
2.方言:
臨邑方言屬北方方言華北次方言山東話群,具備魯西北方言特點。以縣城話為代表,全縣差異不大,衹有德平鎮與商河、樂陵臨界的的部分村民的語音接近商河、樂陵兩縣市。
3.婚嫁:
建國前,民國婚俗深受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封建思想的影響。男女兒童長至7、8歲,便由父母主持,經媒人撮合結為“娃娃親”。從提親、定親到結婚要通過六步手續,古謂之“六禮”,一、由媒人傳訊,男方出懇親帖求婚,女傢同意後,出允親帖做答,謂之納采;二、男女雙方互換庚帖,謂之問名;三、傳柬。男方送去竜柬,女傢捎回鸞簽,正式定親,曰納吉;四、男方將衣帛、首飾等聘禮送往女傢,或雙方交換飾物做為定婚憑證,謂之納徵;五、男女雙方至十四、五歲時,即準備結婚。先由男方取吉,再將婚期通知女方,並徵求意見,稱之為請期;六、親迎,婚前女方選雙日送嫁妝。吉日晨,男方備轎兩頂,鼓樂吹打,去女傢親自迎娶,是為親迎。新郎到後,女傢設宴招待。宴終,新娘紅巾蒙頭,盛裝登轎,由兄長護送至男傢。落轎後,新娘在伴娘陪同下進入院內,夫婦拜天地、入洞房。次日,女方之姊妹輩送小飯,諸親友登門賀喜,主傢設宴以酬賓客。晚上小叔子、小姑子、侄子等晚輩鬧洞房,新娘拿出燒餅糖果酬謝大傢。第三日,夫攜妻同去女傢參拜嶽父嶽母,謂之“回門”。當日歸來後,去祖墳祭祖。建國以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為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提供了法律保障。
名人
禰衡:禰衡(173—198) 字正平,東漢文學家。臨邑縣德平鎮小禰傢村人。自幼聰敏好學,有辯纔;恃纔傲物,不媚豪門。北海太守孔融甚愛其纔,說他“其纔十倍於我”,且上表薦之,曰:“處之禰衡,年二十四,淑質貞亮,英才卓礫。見善若驚,疾惡若仇……”。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衡避難荊州。因怵曹操,辱為鼓吏,發生了駡曹之事。《三國演義》一書中寫有“禰正平裸衣駡賊”一節,後被編為經世傳唱的京劇《擊鼓駡曹》,就是對禰衡這種性格的頌揚。後被江下黃祖所殺,年二十六歲,葬於鸚鵡洲。禰衡一生寫出不少優秀的詩、賦、文章,僅存《吊張衡文》、《魯夫子碑》、《顔子碑》、《鸚鵡賦》四篇,其中《鸚鵡賦》是其絶命之筆,寫得“浩氣坌涌”、“慷慨倬厲”,為歷代名傢所贊賞。
孟郊: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孟郊早年生活貧睏,曾周遊湖北、湖南、廣西等 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登進士第。然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任為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為樂,被罰半俸。元和初,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後鄭餘慶鎮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唐人認為孟詩是“元和體”的一種,“元和已後”,“學矯激於孟郊”。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蘇軾稱之“郊寒島瘦”,後來論者便以孟郊、賈島並稱為苦吟詩人代表,元好問甚至嘲笑他是“詩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捲,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編刊。代表作《遊子吟》。
蓋忠:蓋忠,北宋雕塑傢。1066年(英宗治平三年),曾在長清靈岩寺修建工程中,塑造羅漢像。靈岩寺內40尊彩色泥塑羅漢,均為此期作品。其塑羅漢個個形象如生,神態動人,氣質傳神。梁啓超先生譽其為“海內第一名塑”,劉海粟大師贊其為“靈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蓋忠所塑羅漢像,不愧為我國雕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郭諶:郭諶(1488—1578) 字信夫,號磐滸居士,明代書法傢。臨邑縣德平鎮郭傢村人。少有大志,讀書若渴,博研六經;善書、能詩、好繪畫,而尤以書法最為出名。1508年(明正德三年)朝廷選試書法,全國數百人應考,選中8人,諶列第一。封武英殿中書事,自此名聲遠揚。其真、草、隸、篆、行,諸體都精,篆有古法,隸堪傳世、真得歐體切要,尤善行草。虛山席評 其草書:“郭諶氏,以書法名。近草一帙,好事者買燕石刻之,爭相摹拓,間無虛日。則斯刻也,其詩與《永帖》(隋智永草書千文)同傳矣”。其著作,有《草韻辨體》,神宗親為作序,說:“先朝中書官郭諶,所輯《草韻辨體》,自漢迄元,諸體略備……霞舒雲捲,碧合珠聯”。其《八分》、《集二王》、《敘古千文》今皆失傳,僅存《四體千文》、《同聲歌》等四種,歷來評價很高。其詩畫,有《西山漫興捲軸》,上有七體提詩,其精華集於一幅。1578年(萬歷六年)春,奉命去山東,至兗州病,五月,卒於傢中。
葛守禮:葛守禮(1052—1578) 字輿立,一字輿用,臨邑縣德平鎮葛老莊人。自幼貧而好學,1528年(嘉靖七年),鄉試第一,次年,成進士,授彰德推官。久積未决之冤獄,禮開審即破。世宗愛其纔,授職鎮守山海關。明朝官受賄居多,獨禮不染。後纍官三部尚書,因正色獨立,力駁嚴嵩,起落有三。在官事三帝,歷十九任,凡四十七年。1578年卒,贈太子少保,謚端肅,治以國葬,敕建葛公祠、墓。帝親書以“柱國名臣”四字相賜。其著作有《端肅公全集》、《端肅公奏章》。
邢侗:邢侗(1551—1612) 字子願,號知吾,別號來禽源山主,人尊稱來禽夫子,明末著名書法傢。臨邑縣臨邑鎮邢柳行村人。1574年(萬歷二年),進士登第。歷任南宮知縣、御史臺、湖廣參議、陝西行省太僕寺少卿。後辭官歸田,築來禽等二十六景,取名“園”。邢侗善書、詩、畫,而以書法最為世重,為明末四大書法傢(邢、張、米、董)之首,又與董其昌稱“北邢南董”。他手摩和主刻的《來禽館帖》為古代著名叢帖之一,其中,尤以王羲之《十七帖》和《澄清堂帖》聲價最重。其墨跡為故宮博物館、臺灣故宮及上海、蘇州、西安、成都、瀋陽、承德、濟南等地收藏。著作有《來禽館集》29捲、《南宮縣志》、《武定州志》15捲、《臨邑縣志》16捲。
李若訥:李若訥(1572— ?) 字李重,明代文學家。臨邑縣臨邑鎮賈傢村人。幼聰慧,好攻讀,1588年(萬歷十六年)中舉人,1604年成進士,任夏邑知縣。官至四川參政。為官清廉,不俯仰權貴。因不滿朝中魏忠賢專權,謝政歸裏。辭官後,隱居其花園中(為今李侍禦村),工於文、表、疏、策、論、序、記、說、誄、贊、詩、賦等,無體不能。著有《四品稿》、《五品稿》29捲和《犁邱賦》、《二清堂詩集》1捲、《楊花詩》200首。今臨邑鎮賈傢村尚存其墓碑。
王洽:王洽(?—1630) 字和仲,臨邑縣臨邑鎮沙河村人。1591年(明萬歷十九年)中舉人,1604年成進士。歷任東光、任邱、長垣知縣,為政清廉,“名重北畿”。天啓初年,遷太常寺少卿。1623年(天啓三年),浙江發大水,洽以右僉都御史前往巡撫,免稅賑災,民賴以安。1625年,受魏忠賢陷害,被奪職閑住。1625年(崇禎元年),詔任工部右侍郎,後提兵部尚書,上疏陳軍政十事,帝稱善,即令行之。1629年10月,清兵由大安口入侵,都城戒嚴,洽急徵四方兵入衛抵抗,但終不能阻止清兵深入。廷臣以“備禦疏忽,調度乘張”奏上,帝將洽下獄。1630年4月,牽病死獄中。著有《奏疏》多捲,《瑞露館文集》、《吾鼎齋尺牘》等書,刻有《瑞露館刻石(來禽館真跡)》。
鄧廣銘:鄧廣銘(1907-1998)當代歷史學家,宋史專傢。臨邑縣臨邑鎮齊傢村人。曾任北京大學歷史係教授。執教五十餘年,精研宋史,多有獨見,結合教學,著述甚豐,著有《宋史職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王安石》、《稼軒詞編年箋註》等書。特別是經過他本人三次改寫,1983年再版《嶽飛傳》,無論從史學的觀點,還是以史實來看,確有深刻的“考察之功”和“獨斷之學”,為全面認識民族英雄嶽飛提供了依據。
宋雨桂:宋雨桂,畫傢。遼寧省美術傢協會副主席、遼寧省美術館館長。民革遼寧省第九屆副主委。1997年5月當選為民革遼寧省第九屆副主委。8歲畫姜太公釣魚,10歲畫武鬆打虎,12歲畫《雪梅》獲撫順市二等奬,19歲畫《劈山》參加了東北三省畫展。中國美術館收藏有其名畫21張,是中國水墨畫傢藏畫之最,也是全國畫傢藏畫之最。1979年選擇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菁山溝為創作基地,並於1992年在此修建了中國畫傢村,自任村長。主要作品有《風月無邊》、《秋水圖》、《故鄉戀》。
劉曦林:劉曦林,1942年生於山東臨邑,早年啓蒙於書畫傢張茂材門下。1958年--1963年就讀於山東藝專(山東藝術學院前身),深得關有聲、黑伯竜、於希寧諸多先生指教。1978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碩士研究生。1981年起,於中國美術館從事美術理論研究、書畫創作。現為中國美術館研究員、研究部主任,中國美術傢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美術》雜志編委,中央美術學院特邀研究員。
著有《藝海春秋--蔣兆和傳》、《詩話論》、《20世紀中國著名畫傢蹤影》、《中國畫與現代中國》、《郭味蕖傳》等。主編有《1949-1989中國美術年鑒》、《李苦蟬紀念文集》、《蔣兆和論藝術》、《周思聰紀念文集》、《中國現代美術全集》、《20世紀中國美術--中國美術館中國畫藏品精選》等。
其書法擅長行草,多書自傢文意,且有畫意寓書法結構之中。繪畫以花卉、竹、石、蘭見長,註重藝術構思和內在美的表現,時以散文生發畫外之意,被譽為當代學者畫。
朱明瑛:朱明瑛,臨邑縣德平鎮人。原東方歌舞團演員,著名歌舞表演藝術傢,1986年被中國文化部授予“國傢一級演員”稱號。專攻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歌舞藝術,兼學中國古典舞、芭蕾舞、民間舞和鋼琴。能歌善舞、風格迥異、豪邁奔放、聲情並茂的表演藝術深受國內外廣大觀衆的贊賞,1985年由文化部公派自費赴美學習現代音樂和文化産業。
單田芳:(1935.11— )祖籍山東德平(曾祖父祖父輩)。原名單傳忠。1935年11月11日出生於天津(一說營口)。出身麯藝世傢,外祖父王福義是闖關東進瀋陽最早的竹板書老藝人;母親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人稱“白丫頭”;父親單永魁是弦師;大伯單永生和三叔單永槐分別是西河大鼓和評書演員。六歲念私塾,七八歲即學會了一些傳統書目。上學後,邊讀書邊幫助父母抄寫段子、書詞,評書中豐富的社會、歷史、地理和生活知識及書麯協作、表演技巧都使他獲益匪淺。十三四歲時就已經能記住幾部長篇大書。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後,收到東北工學院和瀋陽醫學院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但由於當時身患重病,被迫棄學,病好後拜李慶海為師,正式說書。其間在遼寧大學歷史係(函授)學習。1956年成為遼寧省唯一具有大學文憑的評書藝人,即使在全國也是鳳毛麟角。1955年參加鞍山市麯藝團,得到西河大鼓名傢趙玉峰和評書名傢楊田榮的指點,藝術水平大進。二十四歲正式登臺。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間,他先後說過《三國》、《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傳統評書和《林海雪原》、《平原槍聲》、《一顆銅紐扣》、《新兒女英雄傳》、《破曉記》、《紅色保險箱》等新書。在十年動亂中雖遭厄運,但仍然堅持練功,默誦書詞,結構新篇。 |
|
- n.: Linyi County
|
|
臨邑 |
|
|
|
臨邑縣志 | 臨邑縣????務局 | 臨邑縣幹休所 | 臨邑縣中醫院 | 臨邑縣絲綢廠 | 臨邑縣人民醫院 | 臨邑縣棉麻公司 | 臨邑縣衛生防疫站 | 臨邑縣第二人民醫院 | 山東省臨邑縣衛生防疫站 | 臨邑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棉紡織廠 | 山東省臨邑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棉紡織廠 | 山東省臨邑縣盛達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 |
|
|
臨邑鎮 | 宿安鄉 | 興隆鎮 | 德平鎮 | 孟寺鎮 | 臨南鎮 | 林子鎮 | 翟家乡 | 理合務鄉 | 臨盤鎮 | 理合鄉 | 邢侗街道 | 恆源街道 | 臨盤街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