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樂陵市”一詞屬於漢語政區地名。其標準讀音為“lao ling shi”。它所指代的是縣級行政區域(地名實體),位於山東省北部,地處北緯37°43′—38°32′,東經117°11′—118°10′。東接慶雲縣、陽信縣,西鄰寧津縣,南靠商河縣、惠民縣,北連河北省????山縣。面積1172.2平方公裏,人口65萬。轄8 鎮,4鄉和4個街道辦事處和1088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地市中街道辦事處。在省會濟南北方向100公裏處,為德州市轄縣級市。
《漢書地理志》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平原郡,領縣十九……樂陵。”西漢初建縣,即名樂陵縣。1988年撤縣設市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新興城市。
“樂陵”名稱來歷,舊志所載不同。一是燕將樂毅築“重合”城得名說。《元和志》、民國年間《今縣釋名》,皆載此說。按:戰國時期燕將樂毅伐齊築城處,據《山東通志》和《中國歷史地圖集》載,為漢初重合縣治,屬渤海郡;而樂陵為西漢建縣,治在“魏王城”處,屬平原郡,二者互不相幹。二是漢桓帝入繼大統,奉祖父陵為樂成陵,縣因得名說。按東漢桓帝以河間(獻縣)王入繼皇位,尊祖陵為樂成陵(後獻縣曾因名樂成縣),距西漢建縣的樂陵,有三百五十餘年;而“河間國”(郡),南鄰渤海郡,再南始為平原郡樂陵地。時間與方位都不能相合,顯與樂陵無關。《山東通志?建置》捲三載:“以樂成陵名縣為樂陵者誤。”三是安樂公(阿鬥)的陵在境內五裏塚,因以得名說。按:《三國志?蜀志?後主傳》載:“景元五年……命劉禪為安樂縣公。”故城在北京市順義縣。《歷代陵寢備考》載:阿鬥“薨(死)於洛陽。”《綱鑒會編》捲二十四載:建安二十一年,“始置名號侯”,即衹虛封爵。而無戶邑,被封的人並不身處封地。阿鬥死於舊洛陽——漢魏洛陽城西北隅之金墉城。連封地安樂縣也沒去過,更不能來葬並非封地的山東樂陵。“五裏塚遺址”,經山東省考古專傢考證,此地為竜山文化遺址。
現據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按地理方位,核歷史紀年,加以考辨,去偽存真。唯清乾隆《山東通志》載:“大阜曰陵;樂,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立說較穩妥。秦漢之際,戰爭連綿,四民疲憊。漢初采取了“與民休息”的措施,於是“四民用足,國乃安樂”。適在這時置縣,而取境內大阜多的特徵,綴成縣名,即符情理又合當時的施政背景,今依此說。 |
行政區劃代碼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code |
371481 |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面積1172平方公裏;人口70萬(2008年底)電話區號:0534 ;代碼:371481 ;郵編:253600 ;駐地:市中街道辦事處; 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 樂陵市設市中、雲紅、郭傢、鬍傢4個街道辦事處,朱集、鄭店、楊安鎮、黃夾、化樓、丁塢、孔鎮、花園8個鎮及大孫、西段、鐵營、寨頭堡4個鄉,共1089個行政村。人口主要是漢族,還有回、滿、蒙、瑤等少數民族。 |
|
樂陵歷史悠久,據五裏塚和惠王塚遺址出土文物證明,早在4千多年前,即有氏族部落聚居生息。春秋、戰國時期,當齊燕交界處,秦為齊厭次地,西漢始建縣治。歷代隸屬屢更,縣治數遷,資料參差,多處不清。現據史書、歷史地圖集和舊志所載及地下出土文物,整理考證,列述如下:
帝嚳及堯、舜禹時期 屬古兗州域。夏、商 屬青州地界。“樂陵地”(未置縣前,“樂陵地”,指今樂陵地域,下同)屬其域。西 周 屬幽州。“樂陵地”在其境之中部。東 周 屬齊國。“樂陵地”當齊燕交界。秦為濟北郡地,屬厭次縣,“樂陵地”當其北境。西 漢 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置縣,為都尉治。清宣統《山東通志》載:“故城在縣東南二十五裏……今名魏王城。”址在今劉武官鄉大顧傢村北。東漢初治同西漢。至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置東陵郡,縣隨郡徙。清《續山東考古錄·武定府古跡》載:“樂陵故城在今樂陵西南三十裏,其墟高丈餘,周三裏。”明《嘉靖武定州志》載:“樂陵郡,領縣三,日樂陵(帶郡)……”,“為侯邑,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西南三十裏。”按此,城當在今縣治西南楊盤一帶。三 國 改群為樂陵國,治厭次(今陽信縣邵城窪,縣屬之。治回“魏王城”。
1988年9月1日,撤銷樂陵縣,以其行政區域設立樂陵市;1988年9月1日,撤銷樂陵縣,以其行政區域設立樂陵市;1990年1月1日,商河縣的奎臺鄉劃歸樂陵市管轄;1993年12月10日,撤銷樂陵市王寨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楊安鎮;撤銷樂陵市大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朱集鄉;1996年12月25日,撤銷樂陵市朱集鄉,設立朱集鎮(魯政函民字58號)批復;1999年,樂陵市轄5個鎮、20個鄉:城關鎮、黃夾鎮、孔鎮、楊安鎮、朱集鎮、郭家乡、三間堂鄉、西段鄉、鬍家乡、楊家乡、大孫鄉、茨頭堡鄉、楊盤鄉、丁塢鄉、張橋鄉、化樓鄉、張屯鄉、鄭店鄉、王集鄉、花園鄉、劉武官鄉、鐵營鄉、寨頭堡鄉、雙廟趙鄉、奎臺鄉。
2000年6月15日,樂陵市撤銷城關鎮,以原城關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市中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城關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鬍家乡,以原鬍家乡的行政區域設立鬍傢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鬍家乡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雙廟趙鄉,以原雙廟趙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雲紅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雙廟趙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郭家乡,以原郭家乡的行政區域設立郭傢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郭家乡人民政府駐地;撤銷三間堂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朱集鎮;撤銷楊家乡、茨頭堡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黃夾鎮;撤銷丁塢鄉、楊盤鄉,合併設立丁塢鎮,丁塢鎮人民政府駐原丁塢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花園鄉、劉武官鄉,合併設立花園鎮,花園鎮人民政府駐原花園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鄭店鄉、王集鄉、奎臺鄉,合併設立鄭店鎮,鄭店鎮人民政府駐原鄭店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化樓鄉、張屯鄉,合併設立化樓鎮,化樓鎮人民政府駐原化樓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張橋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孔鎮。
2000年,樂陵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總人口615833人,各鄉鎮人口: 市中街道 66518 鬍傢街道 25666 雲紅街道 23083 郭傢街道 21496 楊安鎮 42593 朱集鎮 56981 黃夾鎮 63051 丁塢鎮 35521 花園鎮 42050 鄭店鎮 59327 化樓鎮 37031 孔鎮 47130 西段鄉 25594 大孫鄉 21739 鐵營鄉 24700 寨頭堡鄉 23353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樂陵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
地理位置:樂陵市位於北緯37°26′-37°52′、東經117°21′-117°56′之間,山東省西北部。北臨天津濱海新區,東依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與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半島城市群)結合部,北京、天津、濟南經濟竜脈的中心位置,是山東省的北大門和主要進京門戶,素有“齊燕要塞”、“魯冀樞紐”之稱。 2006年被列為魯北沿海開發城市。
境內有省級公路4條,幹綫公路19條,分別與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天津港、黃驊港、濟南機場相接。正在建設的德東高速,列入山東省“十一五”規劃的濟樂高速、德竜煙鐵路,均從樂陵穿境而過,是山東省重要的高速交通動脈,可實現“一小時到濟,兩小時達津,三小時抵京”。
地 貌:樂陵縣係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由黃河衝積而成。地勢平坦,海拔(黃海高程)10米至12米左右,自西北嚮東南逐漸降低,地面坡降為8千到1萬分之一。縣北部的大孫、楊傢、西段、三間堂、大徐5個鄉地勢高亢,大孫鄉素有“西北高原”之稱,最高點高程13.7米;縣東部的鐵營鄉,地勢低窪,窪中心高程僅6.3米,為全縣最低點。
縣境內地貌形態,由古黃河的泛濫變遷所决定。據舊志載,公元前39年(漢元帝永光五年)黃河改道,行水時間達50年之久。因河水泛濫,歧流橫生,泥沙沉積,北支沿現漳衛新河一綫,形成楊傢、大孫兩張北部的决口扇形地;南支沿現前進溝一綫,形成於林、齊河子、舊樂陵、鐵營等串珠式窪地。1060年(宋仁宗嘉祜王年),黃河再次改道,流經現馬頰河流域,行水時間21年,入樂陵後河槽狹窄,“兩邊坡地水勢較大而宣泄不及,即有漫溢之虞”,故在河兩岸近側形成河灘高地,遠側則形成大小不等的窪地。兩次黃泛,河流衝積物交錯分佈,高窪零亂,加之長期以來,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構成了高、坡、窪相間的微地貌類型。根據地貌成因和形態相結合的原則分類,分為河灘高地、緩平坡地、淺平窪地、背河槽狀窪地和决口扇形地5個類型。
河灘高地 主要分佈於漳衛新河以南及馬頰河兩側局部地帶,包括大徐、三間堂、西段3個鄉的全部,大孫、楊傢、鬍傢、朱集、雙廟趙、城關、黃夾、郭傢、孔鎮等鄉(鎮)一部。面積416,551畝,占全縣總面積的1/4。土壤質地較好,潛水多屬弱礦化水,地表和地下徑流暢通,土壤水分運動以下滲為主,地勢高而平,是糧、棉、棗生産的最好地區。
緩平坡地 處於河灘高地與淺平窪地之間,面積1,031,001畝,占全縣總積的61.5%。分高坡地、平坡地和窪坡地。高坡地分佈在楊盤到城關及孔鎮、王集、花園等鄉(鎮),面積433,689畝;平坡地分佈在劉武官、鄭店等鄉,面積298,432畝;窪坡地多在前進溝兩側及丁塢鄉周圍,面積與平坡地相等。高坡地潛水位低,宜灌宜排,是坡地中之最優,素有“糧倉”之稱;平坡地地勢平緩,質地良好,宜耕宜灌,是糧、棉産量較高的地區;窪坡地易澇宜鹼,宜於發展林、牧、水産業。
淺平窪地 形如“碟狀”,分佈於縣內幾個大窪之中,面積為88,562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3%。窪中汛期時有積水,但土壤自然淋洗作用較強,窪底????化土壤較少,邊緣則????化較重,稱為內澇外鹼。
背河槽狀窪地 分佈於三間堂、大徐、朱集鄉和孔鎮南部,面積38,500畝。????漬化較重,汛期易成內澇,可有選擇地種植葦子。
决口扇形地 分佈於大孫、楊傢、西段3個鄉的北部,面積為100,501畝,占全縣總面積的6%。質地為砂,漏水漏肥,是宜林宜果地區,歷史上就被譽為“水果之鄉”。 |
|
本縣有馬頰河、漳衛新河、德惠新河橫穿縣境,總流域面積為1,116.8平方公裏。縣內還有控製流域面積超過30平方公裏的河(溝)21條。全縣年徑流總量5,528.1萬立方米,人均109立方米/年。由於汛期降雨占年降雨時的79%,地表徑流大部産生在汛期。
地下水,縣境內地下鹹水與淡水的分佈極不規律。淡水少,中弱礦化水多,上部水質較好,深部水質較差。地下水質的變化,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相當復雜。
境內地下水位的變化,常帶有明顯的季節性。汛期升高,旱季下降有些地區引黃(水)灌溉時則有升高現象。1975年至1982年對26眼井觀測,地下水平均埋深2.33米,平均年變幅1.65米。地下水流嚮基本與地面比降相吻合,滲入和蒸發是自然狀態下地水的主要運動方式。
經化驗,地下水水質酸鹼度一般為中性,pH值在7至8之間。總硬度普遍偏大,多在20至25度(德國度);含????量一般在每升1至3剋,????類的化學成份,陽離子主要是鈉,其次是重碳酸根、硫酸根。含????量小於每升2剋的以碳酸????為主,大於每升2剋的以氯化物為主。
地下水深層多為鹹水,為防止揭穿水層,應控製開採。根據資料,按淺層淡水界面埋深、含水砂層厚度、單井出水量等情況,可將境內分為4個水文地質區:
Ⅰ區 以淺為主區。主要分佈在大孫鄉西北部,耕地面積2.4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2.2%。宜井深度25至35米,砂層厚度15至20米,單井出水裏每小時大於45立方米。
Ⅱ區 淺深結合區。分佈在茨頭堡鄉大部,黃夾鎮西部,楊傢、西段兩個鄉的西北部,大徐鄉東北部,朱集大部,城關鎮東南部及寨頭堡、花園、鄭店鄉的局部地區。耕地面積12.7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12.2%。宜井深度15至25米,砂層厚度10至25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35至45立方米。
Ⅲ區 以深為主區。分佈在楊家乡的後張、李壽村以西,經茨頭堡村至楊盤鄉的辛莊一帶;從茨頭堡村經黃夾鎮 邵傢村至西段鄉的劉會主、鬍家乡的史傢墳村一帶;劉武官鄉的大部、鄭店鄉的西北部、張屯鄉的東部、化樓鄉的南部。耕地面積31.7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0.5%。宜井深度10至15米,砂層厚度5至10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20至35立方米。
Ⅳ區 為鹹水區。分佈在三間堂鄉東部,李廟、郭傢、鐵營鄉大部,王寨子鄉西部,孔鎮西北部。耕地面積57.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5.1%,其中,有25.33萬畝,勉強可以開採。宜井深度小於10米,砂層厚度3至4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15立方米。 |
|
地質構造 1978年山東省地質局第二水文地質隊《德州地區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報告書》記載:“樂陵縣在地質構造上屬華北地臺的東南部、遼冀臺嚮斜二級單元的一部分。由於陵縣——渤海農場等斷裂帶,使本縣在三級構造單元上屬埕寧隆斷區。根據省地質隊鑽孔資料分析,陵縣——渤海農場斷裂帶,在樂陵西南部入境,經馬頰河以南部分鄉(鎮),穿嚮慶雲縣,在渤海農場附近插入渤海。
根據在鄭店附近的鑽孔資料,於917米揭穿第三係,下伏太古界的角閃石花崗片麻岩。境內普遍缺失老第三係,新生界厚度小。
自中生代白堊紀末期,由於受燕山運動的影響,隨着大斷裂的發生,樂陵縣逐漸形成沉降拗陷區,從此奠定了平原的基本輪廓。 |
|
據省地質隊有關資料分析,樂陵縣自中生代,由於逐漸形成沉降拗陷區,大量風化物質隨水面來,加之黃河衝泛淤積,構成了復雜多變的第四係地層,厚度達數百米。當黃河改道流經本縣某一地帶時,在較長時期內,形成了河道帶的較為穩定的砂層沉積,由於河流泛濫和三角洲散流的影響,則又形成了不太穩定的窄條狀砂層沉積以及大片地區的粘性土和薄層砂層相間沉積,因而在0至40米深度埋藏着厚度和分佈範圍各不相同的粘性土、粉砂和粉細砂層。
根據全縣水文地質資料綜合分析,0至4米和4至8米的地質岩性分別是:
0至4米地質岩性以砂粘互層面積最大,分佈在張屯、化樓、王寨子、楊安鎮、花園、郭傢、城關、黃夾、大孫、楊傢、西段、鬍傢、朱集13個鄉(鎮);其次是粘砂互層,分佈在三間堂、大徐、城關、雙廟趙、鐵營、劉武官、花園、王集、張屯、孔鎮、李廟、楊盤、茨頭堡、寨頭堡14個鄉(鎮)範圍之中;還有亞砂土、粉砂土、粘土、亞粘土等。
4——8米地質岩性以粘砂互層面積最大,集中在王集、劉武官、寨頭堡、花園、王寨子、楊安鎮、孔鎮、張屯、李廟、楊盤、郭傢、鐵營、西段13個鄉(鎮);砂粘互層面積次之,分佈於鄭店、化樓、李廟、楊盤、茨頭堡、大孫、花園、朱集、鬍傢,大徐、三間堂、楊傢12個鄉(鎮)。還有粉砂、亞粘土、亞砂土、粘土、細砂土。
本縣境內砂層主要是淡水層。大於5米的較厚砂層,因受古河道影響,一般以規律性的從西南嚮東北呈條狀帶分佈。在40米以上的不同深度,單層或多層並列存在着小於5米的砂層,但穩定性較差。深層淡水頂界面多埋藏在100米至200米之間,其基本趨勢是西部埋藏較深,東部較淺。 |
|
樂陵縣土壤成土母質,為黃泛衝積物,耕層質地以輕、中壤為主。由於古黃河泛濫衝積,土層變化較復雜,土體構型以厚粘心、厚粘腰、均質壤為主。依據土壤發生學分類原則,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及屬性,將土壤分為潮土、????土、風沙土三大類。潮土類 分佈面積最大,占可利用面積的95.2%,是直接發育在河流衝積物上,受潛水作用形成的。成土母質顆粒粗細不一,中下部土層(80至150釐米)有明顯的銹紋銹斑或有細小的鐵錳結核。土壤多為中性至鹼性,pH值一般在7至8之間。由於縣境內潛水條件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在其作用下,潮土分成了3個亞類:在潛水條件大致維持土壤水????平衡狀況下,形成典型潮土亞類;在潛水條件變化,使土壤的水????來量大於去量的狀況下,形成????化潮土亞類;在土壤水????來量小於去量的狀況下,形成褐土化潮土亞類。
1、典型潮土:分佈面積遍及全縣,面積較大的是楊傢、西段、城關、孔鎮、楊盤、鄭店等鄉(鎮),占可利用土壤的70.18%。
潛水埋深平均2.71米,礦化度為每升1.83剋。土體中、下部有銹紋銹斑,潛水位狀況左右着這個亞土類的變化,出流減弱,水位上升,失去土壤中水????平衡時,將導致土壤????化,反之嚮好的方面發展。
2、????化潮土:分佈於鐵營、王寨子、蛤蟆窪等大型窪地的邊緣、丁塢、郭傢、鬍傢、楊安鎮、花園等鄉(鎮)的緩平坡地中、下端及窪坡地帶,面積占可利用土壤的20.5%,輕、重度????化潮土面積小,中度????化潮土面積大。潛水埋深平均2.74米,礦化度為每升2.28剋,土壤 中還有過量的可溶性????分,氯離子達到了6.93ML/100剋土,加之土壤容重偏大到1.38/立方釐米,有機質含量低到0.7%,孔隙度小到47.9%,毛管孔隙度大到38.6%,造成土壤脊薄、板結、通氣性差、蒸發量大、地表積????過多,抑製作物出苗和正常生長。
3、褐土化潮土:分佈在三間堂鄉以以南、大徐鄉以西、朱集鄉以北的河灘高地上,馬頰河沿岸也有零星分佈,面積為58,224畝,占全縣可利用土壤的4.45%。潛水埋深平均3.29米,礦化度為每升1.73剋。地下水出流量大,表、心層淋溶作用強,沒有????化威脅,是農業土壤的精華。
????土類 多分佈於窪坡地、淺平窪地和槽狀窪地上。鐵營 窪邊緣,鬍家乡局部分佈較集中,楊安鎮、劉武官、張屯、寨頭堡等鄉(鎮)有少量分佈,可利用土壤占全縣可利用面積的4.27%。根據????分組成成份的不同,分為白潮????土和油潮????土:白潮????土地表積有白結晶物,????分組成以氯化物、硫酸????為主。油潮????土俗稱油鹼,????分以氯化物或硫酸????氯化物為主,吸濕性強,呈灰暗色,孔隙狀況不良,土壤板結,水、氣、熱失調,不從根本上改良不宜耕種。
風砂土類 分佈在决口扇形地上,由河流决口歧流沉積物形成。可利用土壤占全縣可利用面積的0.53%。潛水埋深平均5.18米,礦化度每升0.89剋,有機質含量很低,僅0.33%,土壤容重太大。土地脊薄,不保水保肥,風蝕嚴重,易受風災和幹旱威脅。 |
|
樂陵縣按生態環境,屬闊葉落葉林帶。因耕作歷史悠久,天然植被被破壞殆盡,以次生植物為主。1982年農業資源調查,林木覆蓋率為4.85%。
氣候和土壤條件宜林,次生植被種類豐富。據統計,境內以楊、柳、榆、槐等用材樹種為數最多,其次,桐、臭椿等,數量較大。在經濟林中,棗樹為大宗,遍及全縣。此處,水果林、香椿林、枸杞林等在部分鄉(鎮)也占有一定地位。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勞動人民因地製宜地引進了許多農作物和經濟作物。
縣境內河岸、村落以夏緑闊葉樹木及喬木為主;????鹼地有????生植物群落;荒地上多自然復蘇的禾木科白草、黃管草(毛草)等。 |
樂陵風土文化 Leling endemic culture |
傳統節日
春節 我國古代以臘月初八為年,南北朝以後改為歲末一天過年。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宣佈使用公歷,同時將舊歷年正月初一改為春節。解放前,“除夕,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祀天地、祖先”,外出不歸視為不孝。是日,早起去村頭“請已故先人回傢過年”;中午“供祭天地神靈”;傍晚湊柴於街前、村頭點火,老幼圍烤,謂之“烤末陽”以示延伸時日,象徵興旺之日;晚上全家聚飲,吃花生,謂之“守歲”與“分歲”,至半夜吃水餃,謂之“辭歲”。吃水餃前,幼輩叩拜父母尊長,謂之“拜年”,飯後同族鄉裏互拜,下午或次日清晨同族聚至祖墳燒紙叩頭,鞭炮齊鳴,謂之“上年墳”。解放後,易門神,祭天地等迷信活動逐漸廢除。除夕全家聚飲暢談於半夜方眠,吃水餃多改為黎明。飯前,鞭炮齊鳴,幼輩給長輩拜年,飯後同族鄰居互相走拜問好。機關、團體、學校於節前多舉行春節茶話會,開展擁政愛民,擁軍優屬等活動。正月初一多舉行團拜或互相走訪。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始於西漢文帝元年。解放前,“元宵節張燈火,放花炬,酒筵樂歌競為歡會凡三日。十四日主麥,十五日主𠔌十六日主豆,月明風,收燈也,有風為歉,無風為豐”。是日“女子以跳繩為戲,名日跳百索”。十四至十六日3天,男子盛飾遊街登城過橋,日昕始散,名日“走百病”。富裕之傢,晚上吃元宵。解放後,城鄉多進行各種文娛活動,如竜燈、獅舞、高蹺、秧歌、小戲、武技等。棉區則多放煙花以慶棉花豐收。亦有放燈者,但不普遍。
填倉日 解放前,於正月二十五日,“黎明羅灰末於院中,畫地作囤,置𠔌少許於內為豐登兆,名日打囤,以糕祭倉神”。解入後,仍沿舊習,但不普遍。
二月二 解放前,每逢農歷二月初二,為“竜 擡頭之日”,以菜因子謂之“竜球”,以麵條或飴餉謂之 “竜須”供祭竜神。解放後,此節逐漸消除。
寒食節 汪明節前一天。解放前為紀念春秋時期介子推偕母陷於綿山,晉文公重耳求之不得,入火促其出山,不料焚死,故此日禁火寒食。是日,老幼習吃事前做的“炒面”。解放後,此俗逐漸消除。
清明節 解放前,為祭祖掃墓之日。解放後,傢村仍有此習。而機關、學校為緬懷先烈,到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園舉行紀念活動,已成習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逝世紀念日,亦稱天中節。解放前“戴彩符艾,虎節門符,插艾葉於戶,以紅緑綫造百索係兒童臂,日“長命縷”,以竹葉裹黍糯做粽名角黍(粽子)相饋。飲葛莆雄黃酒,用酒灑墻壁以避五毒,午時采面草為膏療諸毒”。解放後,仍有吃棗粽子的習俗。
天貺節 解放前,每逢六月初六“曝書帙、及服,農傢挂綫於田間”以祭孫光賜福。解放後,該日在農村仍有曝曬衣物、糧食,以防蟲蛀之習。
中元節 𠔌稱七月十五。解放前,每逢農歷七月十四(謂之鬼節)。祭祖先、用蒸包上墳。解放後,農村少數人仍有祭祖習俗。
仲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解放前,“設瓜果月餅祭月,婚姻傢饋送瓜餅為應節時物,會親朋月下歡嘗”。解放後,仲瞅佳節,金傢團聚,慶祝豐收,改善生活,夜間飲酒“圓月”,親朋互相饋贈月餅的習俗很盛。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解放前,“登高遊玩,賞菊,飲茱萸酒,又用面為糕五色錯雜”,以除“不祥”。解放後,多在此節前後舉行物資交流大會,開展敬老活動等。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解放前,“八日為臘,是日,雜五穀果食合而煮”謂之臘八粥,食之可“避災去病”。討飯人至可賜其一碗,亦稱善粥。解放後,農村仍有以棗、粘米和諸豆煮粥吃的習俗。
小年節 農歷臘月二十三。解放前,以麥芽糖瓜和棗粘糕祭竈王,祝竈神“上天言好事,回地隆吉祥”,謂之矢竈神,傢人處出如有不歸者不辭竈,節後清掃房間。解放後,祭竈活動逐漸消除,而農村逢此節蒸食棗粘糕,清掃房間,準備過年的較為普遍。
喜慶婚事
傳統喜慶 民間的傳統喜慶:一是“送喜”,即婦女生小孩後,親朋攜帶雞蛋等營養食品登門送喜慶賀。還有慶“十二”的習俗,即小孩生下12天,親朋登門送喜慶賀。二是慶“百歲”,嬰兒滿一周歲,其外祖 將嬰兒母子接去過生日,謂之走“百歲”和慶“百歲”。三是祝壽,老人到60歲後,每逢生日,其子女親朋帶酒肉和長壽糕等登門慶壽。
婚事 解入前,訂婚靠“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其方式是“通媒的結姻緣,男傢投啓日通啓,女傢回啓日允啓,男傢納幣女傢日聘禮”,講的是門當戶地,論的是身世田園,並多係早婚,男十一二歲即娶,女十六七歲即嫁,有的貧傢之女不足10歲就去婆傢當童養媳。迎親,男傢備官轎各1乘,男乘官轎,伴隨鼓樂到女傢迎娶,謂之大娶。衹備花轎1乘,無鼓樂則謂小娶。婚禮,在院內天地堂前設香案、置香鬥、插弓箭、係紅綢,新娘蒙頭服、蹈紅毯,拜天地後,方得入洞房行“合包禮”。二日拜傢廟及翁姑與夫傢尊長。三日拜同族與鄉裏,謂之“拜三”。“女傢送酒饌進舅姑,謂之送大飯”等等繁雜禮節。解放後,青年男女逐漸做到婚姻自主,在工作或學習中建立感情,經他人介紹,互相瞭解。訂婚形式,多數以互贈禮物,照訂婚像,男女互相走房認親,亦有沿用舊習的,謂之“過號”,藉以酬謝介紹人。結婚儀式改為騎馬騎驪,騎自行車。近年來,乘汽車結婚者漸多,也有的旅行結婚或舉行集體婚冖,還有的女娶男。喜事新辦的習俗,深受群衆稱贊。但也存有多要彩禮,設紅櫃收喜禮,大宴賓朋等不良風氣。
社會新風
城關鎮趙鬍同村退伍軍人卞建華,退役前在涴是軍區某部任代理排長。1974年元旦,他在吉林省福鬆縣萬良公社嚮陽村值勤,聽到在山上勞動的群衆高呼:“猛虎吃人了”!他立即和戰士王洪學衝上山去。當他倆從老虎口裏救人時,老虎又咬住了王洪學的腿。這時卞建華毫不憂豫,縱身衝到近處,將虎擊斃,救出了王洪學。瀋陽軍區司令部給卞建華記了二等功,並頒發了“英勇打虎,為民除害”的嘉奬令。
1985年2月4日,縣委機關兩名兒童在冰灣裏玩耍,落於冰窟之中,被樂陵一中初二二班學生劉勝德、王強發現,他倆和適遇的一名工人跳入冰窟,把兩個兒童拖嚮灣邊脫險。劉、王身上被冰劃傷多處。被救兒童傢長和廣大幹部群衆深受感動,縣人民政府和學校給予表彰奬勵,《大衆日報》對其事跡進行了報導。
1984年5月,國勞交通飯店臨時工杜茂武拾到提包1個,內有現金3000元和一些購銷憑證;1985年4月10日,城關建築隊青年工人張雲會在上班途中拾到現金5000元;同年10月4日,楊家乡楊傢村農民楊支農拾到錢包1個,內有1,000元的存款折,20元現金和時找到了失主,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表揚。
朱集鄉大常村孤獨老人常梅村,年過八旬,一隻眼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常玉貞、劉秀娥等13名婦女,幾年來把照料老人的任務包了下來,輪流給老人做飯、挑水、拆洗衣服,老人病了爭相侍候。
丁塢鄉宋傢村婦女崔子和是烈士傢屬,因年老孤身,於1967年被接至縣烈屬,因年老孤身,於1967年被接至縣烈屬養老院公養。她進院後一身不閑,經常替20多名老人拆洗 被服,照料腿腳不便的老人。更可跺的是她還先後承擔撫養了4個孤兒,現有的已經參加了工作,有的已入校讀書。
朱集鄉小田村楊蘭香父母雙亡,拋下她和兩個弟弟。為了照料弟弟成長,自願晚婚。1967年,她已38歲,先後給兩個弟弟辦完婚事後,自己纔結婚。其丈夫前妻病故,拋下2男1女。蘭香對3個孩子視如親生。自己婚後懷孕主動流産,做了絶育手術。現3個孩子已長大成人。
黃夾鎮安子楊村魏秀蘭,其婆母病故後,為使公爹安度晚年,說服老人,托人給公爹找了個老伴。婚後,她外外關心體貼二位老人。
城關鎮楊少白村張鳳閣,自幼癡呆,並患有癲癇風,4歲喪父,母親改嫁,長期流浪在處。1981年臘月二十三日,本村社員除金生把他領回傢中撫養。新家庭的溫暖 ,使他的病情逐漸好轉。
縣委、縣府文明單位建設:1982年3月,全縣開展了第1個“全民文明禮貌月”活動。先後建立了1,000多個學雷鋒小組,涌現出好人好事2萬多人次,評選出先進集體250個,先進工作者1,500多名。1983年10月,縣委、縣府貫徹了“積極領導,熱情支持,講求實效”的建設文明單位(村、鎮)的方針。1984年,具體規定了創建文明單位(村、鎮)“五抓五治五變”的要求(即:抓思想教育,治舊變新;抓文明科學,治愚變智;抓環境衛生,治髒變淨;抓社會秩序,治亂變安;抓行産發展,治窮變富)。1985年,全縣評選出文明村鎮211個,文明單位66個。 |
|
全市現有學區以上小學113處,初中29處,高中3處,成職教中心1處,在校生81577人,教職工6528人。2006年德州市教育綜合督導評估中,該市取得了各縣市政府教育工作發展水平督導評估第四名和教育工作年度發展督導評估第二名的好成績。
全市參加高考3022人,專科以上錄取1622人,其中本科錄取345人。高中在校生由2000年的2700人增加到現在的9100人,提高了3.5倍,形成了以一中文理科為重點,二中、四中小學科辦學為兩翼,該市現承擔着國傢級教育科研課題1個,省級課題5個,德州市級課題5個。
“以縣為主”的管理體製進一步落實。投入“兩免一補”救助專款176.5萬元,救助貧睏生8200人次;投入課桌凳更新資金316.21萬元,為中小學購置課桌凳21658套(雙人套),現已到位13229套。 “兩免一補”工作和課桌凳更新工程,都走在了德州市前列。並順利啓動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改革,1775萬元的改革資金已全部到位, 07年春季起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雜費。
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投入中小學危房改造資金876.75萬元,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資金40萬元。新建校捨面積與07年爭取資金數均列德州各縣市區第一位。投資100多萬元,配備微機361臺,為中小學新建成微機室32處;投資20萬元,為部分學校購置了電視機、DVD、攝相機、投影機等電教設施。投入293.6萬元,實施了“實驗教學普及縣”工程,順利通過了省驗收組的復驗。
幹部教師隊伍得到加強,全市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全部上劃市級管理啓動了“樂陵名師”評選工程,三年評選一次,市政府每年為每位名師發放崗位津貼5000元,帶動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在四年一度的特級教師評選中,有四名教師被評為省特級教師。 |
|
一、高起點規劃,科學描繪城鄉發展藍圖
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竜頭和先導,是城市建設的框架和藍圖,决定着城市資源的運行效率、城鎮的整體佈局和品味。樂陵市城市建設工作始終堅持把規劃放在第一位。
二、高品位建設,打造優美的城鄉環境,一是跳出城建抓城建。全面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城鄉建設水平。
二是着力打造優美的城市環境。下大力氣解决違法違規建設、“城中村”拆遷改造等城市建設中的突出問題;註重抓好城市重點工程建設,實施了城市“藍天”工程、“碧水”工程、“緑化”工程、“暢通工程”和“美化”工程。
三是打造和諧的人文環境。市民是城市建設管理的主體,是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的高低,形象的好壞,除了硬件設施外,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全體市民的素質和文明程度。
三、高效能管理,打造全新的城市面貌,管理是建設的深化和延伸,城市“三分在建設、七分在管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是提升城市品味、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城市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註重把突擊性集中治理和經常性日常管理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四個提高”,全面做好“三個強化”,確保廣大市民生活在一個整潔、幹淨、優美的環境中,能夠長期享受環境整治帶來的實惠。
四、高水平經營,增強城市建設管理事業發展的活力和後勁,城市資産經營是城市建設管理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城市建設管理發展的“助推器”。針對城市發展與資金不足的矛盾,全市上下創新投資理念,拓寬城市建設管理投資融資渠道,用市場經濟的辦法解决城市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努力探索以城養城,以城促城,市場化、社會化的路子。
五、高質量服務,全面創建人民滿意的城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經營工作直接面對每個市民,關係到廣大群衆的切身利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是建設管理的立足點和着力點。
六、主要措施:(一)強化責任抓調度。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級各部門和各單位都要從全市大局出發,把城鄉建設管理工作當作一項政治任務和責無旁貸的職責,全力關心、支持和參與城鄉建設和管理,為城鄉建設和管理“撤籬笆”、“清障礙”、“開緑燈”。
(二)強化督查抓落實。市目標管理辦公室和兩辦督查科製定了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的分級考核辦法,將各項指標細化、量化,並定期檢查,定期考核,建立起城鄉建設管理的决策目標、執行責任和考核監督三個體係,靠上督、盯上查、跟上辦,把各級各部門的責任分清楚,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追究哪個環節負責人的責任。
(三)協調聯動聚合力。各職能部門配合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城市建設工作的好壞。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衹要是城鄉建設的事情,無論哪個職能部門,都必須積極配合,快辦辦好,不能推諉扯皮,更不能人為設置障礙。對職能交叉的工作,各職能部門都要積極主動地搞好協調,絶不能因自身不協調而影響工作大局,絶不能因推諉扯皮而損害黨委、政府的形象。各職能部門間建立起了配套聯動、密切配合的協調機製,形成了加快城市建設管理的強大合力。 |
商貿流通 The flow of commerce |
樂陵是一個物産豐富、商貿發達的地方。近年來,樂陵大力推進現代化流通業態,着力打造魯北冀南物流中心,上海聯華、全友傢私、三聯傢電、佳寶乳業、寶利來鑽石等一批名品名牌物流項目先後落戶該市。全市年交易額過億元的市場26處,紅棗市場是全國最大的紅棗專業批發市場,年市場交易額過10億元。樂陵調味品專業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調料市場,有“中國調味品之都”之稱,已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格局,並遠銷韓國、日本、俄羅斯等20餘個國傢和地區,年市場交易額13億元。2005年該市被國傢商務部列為全國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市。 |
|
農業是樂陵市的基礎産業,全市耕地面積100萬畝,糧食、油料、棉花、蔬菜、林果、畜禽等農業産品資源十分豐富,是國傢定點小棗出口創匯基地、商品糧食生産基地、山羊板皮生産基地、瘦肉型豬生産基地和國傢經濟林示範市。
樂陵特産金絲小棗,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蛋白質、鐵、磷和人體所必需的18種氨基酸,有“棗中之王、果中之冠”、“活維生素丸”之譽,具有保肝健脾、補血養顔、延年益壽的顯著功效。通過大力實施“棗樹富民戰略”,全市100萬畝宜棗耕地全部實現了棗糧間作化,棗樹總株數已達2500萬株,年産幹棗1億公斤以上,並被國傢命名為“中國金絲小棗之鄉”。
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産值26億元,占GDP的19.5%。其中,種植業占66%,養殖業占31 %。棗製品、調味品、畜産品等主導産業已成為該市的特色優勢産業,規模以上竜頭企業目前已發展到48傢,2傢企業躋身“省級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行列。
樂陵素有“百裏棗鄉”之美稱,清代詩人吳泰龐在《同登樂陵城晚眺》中寫下“六月鮮荷連水碧,千傢小棗射雲紅”的佳句。1997年全市實現了棗林間作化,建成了30萬畝棗林遊覽區。旅遊區內建有“百棗園”“母子樹”“李先念題詞碑”“鄭淳墓碑”等。
新農村建設
梁錐希森新村位於山東省樂陵市黃夾鎮駐地北2公裏處,是由山東省希森集團總裁梁希森先生捐資4200萬元於2001年興建的。整個新村占地130畝,建築面積45000平方米,是一花園式建築群。新村主要有中心花園、別墅區、老年公寓區、大會議廳、賓館和實驗小學等幾個重要部分組成。
梁錐希森新村目前共有415口人,耕地500畝。現在40歲以上的家庭均住進了上下兩層建築面積280平方的聯排別墅樓房,40歲以下的年青人家庭則分配給三室兩廳的140平方的單元樓房一套,為適應老年人生活的需要,特為老年人修建了帶有土炕的單門獨院的老年公寓,村內還建起了高標準的實驗小學,有4個教學班,全部配有空調、電腦等各種先進的教學設施,可容納本村及周邊村莊的120名學生就學。 |
|
樂陵市工業經濟發展迅速。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達到了136傢,從業人員達到2.9萬人,實現銷售收入88.26億元,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51.1%,工業資産占社會資産總量的比重達67.5%。
在骨幹企業中,金麒麟集團已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汽車剎車片生産企業;華樂集團列全國棉紡織行業最具競爭力企業20強、效益第九,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是亞洲最大的帶芯、全國最大的化纖和全國知名的高檔紡織生産企業;泰山體育産業集團是全國最大的體育器材生産企業,成為北京2008奧運會供應商,全國同行業利潤排名第一;希森三和集團是全國最大的肉牛養殖加工企業;國強集團是亞洲最大的小五金生産企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同志來樂陵視察時,稱以上五傢企業為樂陵的“五朵金花”。金藏煌藥業是全國最大的藏藥生産企業;星光糖業是全國最大的精製幼砂糖生産企業;飛達集團是江北最大的調味品生産企業。同時,金麒麟集團、華樂集團、泰山集團三傢企業進入“全國千傢最具成長性企業行列”。2005年,8傢骨幹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 59.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68.2%。
泰山體育産業集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體育器材生産基地之一和亞洲最大的人工草坪生産基地。有九個子公司,八個分公司,在美國設立了北美分公司。“泰山”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有三個“中國名牌”,一個“國傢免檢産品”,是中國體育産業唯一的“五連冠”。目前集團擁有員工3800餘人,註册資本1.6億元,實有資本10億元,“泰山”牌無形資産達118億元。
高新技術企業方面。目前已發展起熱超導元器件、陶瓷材料剎車片、血紅素、凝血酶、醫藥級氨基酸等15個高新技術産品。企業品牌優勢凸顯。金麒剎車片LPB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泰山體育産業集團“泰山”牌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飄”牌調味品等11種産品榮獲“山東省著名商標”和“山東省名牌産品”。希森三和集團生産的“魯西黃牛”牌鮮凍分割牛肉被評為“中國名牌産品”,希森三和集團是“國傢級農業産業化重點竜頭企業”。希森中聯馬鈴薯集團躋身“省級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擁有“國傢級馬鈴薯種薯育種研發技術中心”。 |
|
樂陵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周代以前為青兗地界,西周屬幽州,春秋戰國為齊燕地界。秦為齊郡地,屬於厭次縣。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縣,屬青州部平原郡。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置樂陵郡,縣屬之。三國初同東漢,後改國,治厭次,縣屬之。晉屬樂陵郡,北魏初屬義興郡,後改屬滄州樂陵郡,隋初廢樂陵郡,縣屬渤海郡,開皇年間先後改屬滄州、棣州,大業年間又先後改屬滄州、渤海郡。唐屬棣州,後改屬滄州。宋屬河北東路他州景城郡。元屬河間路滄州郡。明屬山東布政司濟南府武定州。清屬武定府。民國初期屬山東省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先後屬津南署、渤海行署一專署和滄南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滄南專署,德州專署和惠民專署。1958年12月,樂商合縣定名商河縣,先後屬聊城專署、淄博專署。1960年1月,改名樂陵縣,1961年9月,樂商分縣,屬德州專署。1988年 9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
樂陵人才輩出,代有名人。漢有名書法傢朱燈,東晉有文學家王歡,南寧有右丞呂頤浩,清有經學家董養性、著名中醫牛履祥。民國時期,有著名抗日將領宋哲元,著名武術傢尚雲祥。現任中國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楊文昌,原國傢文物局長、當代著名書法傢孫軼青均是樂陵籍人。
歷史名人
呂頤浩,字元直,[公元?年至約一一三九年]祖籍山東樂陵,後徙齊州。進士出身,初為密州司戶參軍,以李清臣薦,為邠州教授。除宗子博士,纍官入為太府少卿、直竜圖閣、河北轉運副使,升待製徽猷閣、都轉運使。南宋高宗時官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職五年。呂頤浩先後二次罷相,第一次罷相時“徙傢臨海”,復職後力傾秦檜“專主和議、植黨專權”,使秦檜罷相長達七年;第二次罷相後,取唐杜甫“窮老真無事,江山且定居”之意,選擇臨海巾子山東麓築“退老堂”以居。他還曾在“溪徑迂回,林巒秀豔”的景福寺消夏時,建石亭於寺旁。後人遂以命名,亭所處之山為“呂亭山”,亭邊之村為“呂亭山村”。即今括蒼鎮上坪村。
董養性(1614-1672),字邁公,號毓初。樂陵市董傢人。性情樸實,傢貧好學。生平潛心理學,對四書五經均有註釋。著有《四書訂疑》22捲,《易經訂疑》15捲,《易經啓蒙訂疑》4捲和《春秋訂疑》14捲等,考訂詳明,遠見卓識,人稱“江北第一才子”。曾任寧國府通判。
尚雲祥字霽亭,山東樂陵尚傢村人,生於古歷1864年11月28日,逝於1937年10月10日,幼隨其父進京經商,(經營馬鐙鋪)。自幼慧穎強識,生性爭強好勝,嗜武成性,初從馬大義學功力拳,歷經方載,“前掃趟、後掃趟、古樹盤根、大掃趟,練的象朵花似的”。他發誓“糖瓜雖小,卻要他崩牙”,不計寒暑,汗洗朝夕,終於功力大進,藝冠群英。當時形意八卦是一傢,李存義、程庭華是師兄弟又是把兄弟,深得李存義、程庭華等輩教誨,所練八卦,也與衆不同,擺扣步,動中發力,迅疾剛實,與馬貴、張策、王茂齋是摯友,後庚子之亂李存義避難西去,將山西宋世榮、車毅齋形意拳係心得盡授,後在此基礎上也曾兩次西去訪心意六合同門,頗有心得,以超人毅力彌補先天不足終有成就,其時,形意門中無人能出其右,郭雲深得知形意門中後起之秀尚雲祥,親去驗功,深得厚愛,親授三絶藝:一是大桿子,二是號稱打遍天下“半步崩拳”,三是腹下的“丹田氣打”。其間一人獨在北京鼓樓練功十年,纔形成源於河北派,又不同於河北派,其它支派的獨特練法。當時人稱“鐵胳膊尚”、“鐵腳佛”,他和郭一樣擅長崩拳,人稱郭雲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這個贊辭也可原樣用在尚雲祥身上。
宋哲元(1885~1940),漢族,字明軒,山東樂陵縣趙洪都村(今屬樂陵市)人。幼年傢貧,父外出謀職,宋哲元隨母遷居外祖父傢,隨舅父讀書,學習刻苦。後在故裏設館教書,收入贍母之餘,扶窮濟貧。光緒三十三年(1907)從軍,北洋陸軍隨營武備學堂畢業。畢業後服役於馮玉祥部,歷任哨長、連長、營長、團長。1922參加直奉戰爭,升任的二十五混成旅旅長,是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1924年參加北京政變,10月馮部改編成國民軍,宋哲元任第一軍第一師(後改為第四師)師長。1925年秋改任熱河特別行政區都統。他曾在承德避暑山莊成立蠶蜂學校推廣重桑養蜂,振興熱河農業。還興辦軍械廠,可以小批量仿製德國毛瑟20響駁殼槍。1926年,宋哲元部撤離承德時,市民夾道相送。
席文天(1926-2002)字羽,號不暇,又號苔色軒主人。1926年生,山東省樂陵市三間堂鄉席傢村。 文天先生自幼性格孤傲,不善言辭。外祖父的兄長黃銘是清朝拔貢,是樂陵千童鎮的名流,擅長書法,尤工顔體。他獨具慧眼,經常過來悉心教導文天學習楷書,使先生受益匪淺,打下了牢固的書法功底,稍長,文天先生又拜本村席崇義為師,在千童鎮學習《四書》、《五經》。
孫軼青,第六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山東省樂陵人,(1922年3月14日-2009年3月17日)享年87歲。1938年12月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滄縣縣委書記、冀魯邊區地委秘書長兼宣傳部副部長,東光縣縣委書記、共青團清河地委書記。1950年起歷任共青團上海市委常委兼宣傳部副部長、部長,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等職。1962年4月任共青團中央常委兼《中國青年報》社社長、總編輯。1964年任全國青聯副主席。1972年任《北京日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兼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負責人。1976年10月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1980年1月起,歷任國傢文物局副局長、常務副局長、文化部黨組成員兼文物局局長。1983年6月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1984年4月任全國政協機關黨組成員。
劉權國 教授(博士生導師)。男,1952年5月出生,山東樂陵人。畢業於美國佛羅裏達大學材料係。現任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副院長材料學院教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體視學學會常務理事等職。主要業績:從事材料科學及體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學位與研究教育管理與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體視學──組織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應用》等;發表論文80餘篇,主要有《材料體視學》、《三維個體晶粒長大理論模型》、《分形統一方程與分維穩定性》等等。
旅遊景點
鹹平城故址
鹹平城故址原為鹹平鎮,在市西南50裏鄭店鎮舊樂陵村,址長、寬皆500米。唐、宋時,縣城在故黃河(鬲津河)南,1069年(宋熙寧二年)河决,倉卒遷此,草草創城。城闢三門而無南門,原城墻內至今存一高丘,是南宋副相呂頤浩讀書處“萃賢亭”遺址。
清鄉人張繆有《呂相.“萃賢亭”》詩。至元,平章餘潛曾重修城池,於北郊(今樂舊樂陵村)築“看花臺”,臺高丈餘,可容百人,為觀花飲宴之所。明鄉人張鵬南《元臺春草》詩即詠此。1369年(明洪武二年),縣丞何恆以城址窪下為由,遷富平鎮(即今治),城池亭臺遂廢。
五裏塚遺址
五裏塚遺址在城區西南,五裏塚村北30米處。塚為臺形,東西長83米,南北寬31米,臺高2.3米,為一阜狀。出土有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期的遺物;有骨錐、鹿角、卜骨、陶紡輪、鬲足等商、周兩代的遺物;還有漢磚、唐罐等。址西側和南面,已露出漢磚墓壁。
經省社會科學院考古隊考察,石斧、石鐮等出土處鑒定為竜山文化遺址。
遺址的發展和遺存,突破了山東省新石器時期文化分佈界限,擴大了認識原始社會物質文明的視野,對研究當地歷史有一定價值。1956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宣佈為樂陵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2月23日,被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裏塚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有11處,現存的有惠王塚、夷王塚、三女墳、二塚子、三塚子和董養性墓等.
魏王城
故址在樂陵市城東南30裏處,長720米,寬420米;南北東三面有殘城斷續相連,墻高2~3米不等。為漢初樂陵第一城,兼都尉。出土有:五銖錢、銅箭頭、布紋瓦、唐佛像等。
碧霞元君故裏
碧霞元君故居,是泰山奶奶生活過的地方,有近千年的精神文化滲透其中,被譽為民族文化之縮影。項目景區內有公元前280年修築的“魏王城”,現古城墻遺跡尚存,為樂陵之來歷;景區內的“三女塚”為畢霞之胞妹畢仲之墓地,出土了很多戰國末、西漢初時期的文物。正在修繕、恢復中的碧霞元君故居項目占地100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建大殿二座(王母殿、碧霞祠)、偏殿六座、廂房二座、廣場、四大天王、明橋、轉運亭、藥王殿、財神殿、日月潭、觀音殿、文昌殿等古址 |
樂陵奇異---海市蜃樓 Leling singular mirage --- |
清乾隆二十七年《樂陵縣志》載:“馬傢窪積雨初晴,煙霧繚繞,幻化如層,城出沒隱見,恍惚人煙景象,望之如蜃樓海市,然不可數遇也。”
1962年4月某日,大韓傢村北窪,黎明前煙霧繚繞,隱現一片黑糊糊的城市。隨天色發亮,現影越來越遠,建築物綫條開始清晰,顔色逐漸變淺。日出後,煙霧全消。此次海市蜃樓近3個小時。
奇光
1984年,農歷七月下旬一天晚9點在左右,楊盤西北方向,由地面浮出1束綜紅色煙霧,東西寬1公裏許。後變蘑菇雲樣緩慢浮動上升,逐漸呈紅色,頃刻又變為菊黃色,升高百餘米,村民出屋仰觀。約10分鐘後,變為1道彩虹般光環,慢慢嚮東南方顫抖移動,逐漸消失。 |
|
鄭店馬蹄燒餅
用面粉、食用油、芝麻,經過特殊工藝烤製而成。因其形如馬蹄而得名。食之鬆脆,味美可口。
馬橋豆腐
用大豆精製而成。細膩、嫩白,富有彈性,生熟均可食用,是大衆化的保健食品。
張屯熏肉
品種有熏雞、熏鴿子、熏野兔、熏雁腿、熏豬下水,熏牛肉等。煮 熟後用白糖經過特殊工藝熏製而成,營養價值高,肉味鮮美。 |
|
- n.: Leling City
|
|
樂陵 |
|
|
|
樂陵市????務局 | 樂陵市中醫院 | 樂陵市人民醫院 | 樂陵市第一中學 | 樂陵市棉麻公司 | 樂陵市棉紡織廠 | 樂陵市衛生防疫站 | 樂陵市雲亭大酒店 | 樂陵市木製工藝廠 | 樂陵市棗都大酒店 | 樂陵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 | 樂陵市雙廟趙雪蓮毛衫廠 | 山東樂陵市棉紡織廠 | 山東省樂陵市草製工藝品廠 | 樂陵市外貿草柳工藝品廠 | 樂陵市城關棉紡織廠 | 樂陵市教師進修學校 | 山東省樂陵市棉麻公司 | 樂陵市新華牙科中心 | 山東國強集團樂陵市外貿棗製品有限公司 | 樂陵市華樂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 山東省樂陵市賽樂紡織有限公司 | 山東省樂陵市德樂化工有限公司 | |
|
|
花園鎮 | 黃夾鎮 | 孔鎮鎮 | 郭傢街道 | 市中街道 | 楊安鎮 | 朱集鎮 | 丁塢鎮 | 鄭店鎮 | 化樓鎮 | 鬍傢街道 | 雲紅街道 | 西段鄉 | 大孫鄉 | 鐵營鄉 | 寨頭堡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