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504.2平方千米,人口570人。驻海防,邮编256814。
富国镇 面积247.08平方千米,人口94935人。辖72个村委会,59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富国,邮编256800。
古城镇 面积74.77平方千米,人口26927人。辖50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古城村,邮编256801。
下洼镇 面积153.11平方千米,人口58025人。辖62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大下洼村,邮编256803。
泊头镇 面积107.94平方千米,人口33337人。辖36个村委会,34个自然村。镇政府驻泊头村,邮编256809。
大高镇 面积103.47平方千米,人口42532人。辖67个村委会,65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大高村,邮编256802。
黄升乡 面积61.38平方千米,人口28122人。辖34个村委会,33个自然村。乡政府驻黄升店村,邮编256808。
下河乡 面积89.85平方千米,人口15581人。辖27个村委会,35个自然村。乡政府驻下河村,邮编256810。
冯家镇 面积260.98平方千米,人口58151人。辖44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冯家村,邮编256805。
利国乡 面积123.11平方千米,人口17870人。辖30个村委会,27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利国村,邮编256811。
滨海乡 面积529.16平方千米,人口8754人。辖20个村委会,20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原徒骇河农场场部,邮编256813。
海防办事处 面积504.2平方千米,人口570人。驻海防,邮编256814。
沾化冬枣溯源
沾化冬枣,源远流长。
枣树是中国古老的果树,品类繁多,栽植历史悠久。据1984年枣树资源普查,仅沾化县就有9个品种,15个类型。这些品类是经过历代先民优中选优而成,正如《齐民要术》“选取好味者留栽之”所言。《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记载:“枣树早在战国时期已盛产于燕南渭北,以后成为华北地区最普遍的果树。”沾化境域,属于鲁西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归属齐国。尽管沾化境域多为渤海退海之地,成陆较晚,但据县内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家古窑封土址、西古窑址,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古窑址、郑家古窑址的出土文物考证,这方土地上早在东周时期已有先民定居,繁衍生息。可见,《齐民要术》、《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两书所言,自然包括沾化境域。县域自宋代置县后,经济、文化等逐渐发展,历经宋、金、元各代,至明代达到盛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开始编修县志。流传至今的沾化县最早的历史文献明万历《沾化县志》(1619年编纂)记载枣类有“小枣、婆枣、灵枣、无核枣、酸枣”。沾化人民长期栽植枣树,积累下丰富经验,清光绪《沾化县志》(1890年编纂)对此作出“枣,土地所宜”的精辟总结。枣逐渐成为地方特产,不但满足本县需要而且外销他地,正如民国《沾化县志》(1935年编纂)记载:“枣为本县特产,有无核枣、金丝小枣、银丝小枣、铃枣、冬枣、帑枣、泼(婆)枣等名,与乐陵枣媲美,出口。”
沾化冬枣是枣之一类,其栽植历史,由上所述可窥见影象。县内民间素有“先有冬枣树,后有沾化县”的俗语,一语破的。沾化境域独立置县始于宋庆历二年(1042年),名曰招安县,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名沾化县,据此推断沾化冬枣已有近千年的栽植历史。
县内还传颂着一段沾化冬枣祖树退燕王的故事。1400年前后,燕王扫北(朱棣即位前为燕王,1399年起兵北平,1402年破南京,当地称燕王扫北。1403年即皇帝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生灵涂炭。一日大军突入县境,人民防不胜防,劫难当头。突然,冬枣祖树上空电闪雷鸣,地上飞沙急起,大军见此,慌作一团,急忙退避,人民免遭一场灾难。从此,沾化人民对冬枣祖树崇为神灵。时代变迁,灾难频仍,冬枣祖树不堪忍受而死。幸喜其孙木历尽沧桑而存活,迄今三百龄,仍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冬枣树是长寿树,寿命可达数百年,甚至超千年。但沾化县濒临渤海,靠近黄河入海口(黄河曾在县境内入海),自古洪、涝、旱、碱、潮、蝗等自然灾害迭加,明清两代有十几次县治几不能存。大灾一来,人可逃散,而树木不能,历经灾难幸而存者万不有一,因此,现存老树三百龄者,为老树之最。至于百龄以上老树,则屡见不鲜,百龄以下老树,古老村庄几乎村村皆有,三五十龄者则难以数计。
综上所述,可知沾化冬枣栽植历史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