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504.2平方千米,人口570人。駐海防,郵編256814。
富國鎮 面積247.08平方千米,人口94935人。轄72個村委會,59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富國,郵編256800。
古城鎮 面積74.77平方千米,人口26927人。轄50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古城村,郵編256801。
下窪鎮 面積153.11平方千米,人口58025人。轄62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大下窪村,郵編256803。
泊頭鎮 面積107.94平方千米,人口33337人。轄36個村委會,3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泊頭村,郵編256809。
大高鎮 面積103.47平方千米,人口42532人。轄67個村委會,65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大高村,郵編256802。
黃升鄉 面積61.38平方千米,人口28122人。轄34個村委會,33個自然村。鄉政府駐黃升店村,郵編256808。
下河鄉 面積89.85平方千米,人口15581人。轄27個村委會,35個自然村。鄉政府駐下河村,郵編256810。
馮傢鎮 面積260.98平方千米,人口58151人。轄44個村委會,4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馮傢村,郵編256805。
利國鄉 面積123.11平方千米,人口17870人。轄30個村委會,27個自然村。鄉政府駐利國村,郵編256811。
濱海鄉 面積529.16平方千米,人口8754人。轄20個村委會,20個自然村。鄉政府駐原徒駭河農場場部,郵編256813。
海防辦事處 面積504.2平方千米,人口570人。駐海防,郵編256814。
沾化鼕棗溯源
沾化鼕棗,源遠流長。
棗樹是中國古老的果樹,品類繁多,栽植歷史悠久。1984年棗樹資源普查,僅沾化縣就有9個品種,15個類型。這些品類是經過歷代先民優中選優而成,正如《齊民要術》“選取好味者留栽之”所言。《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記載:“棗樹早在戰國時期已盛産於燕南渭北,以後成為華北地區最普遍的果樹。”沾化境域,屬於魯西北平原,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歸屬齊國。儘管沾化境域多為渤海退海之地,成陸較晚,但據縣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傢古窯封土址、西古窯址,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傢古窯址、鄭傢古窯址的出土文物考證,這方土地上早在東周時期已有先民定居,繁衍生息。可見,《齊民要術》、《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兩書所言,自然包括沾化境域。縣域自宋代置縣後,經濟、文化等逐漸發展,歷經宋、金、元各代,至明代達到盛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開始編修縣志。流傳至今的沾化縣最早的歷史文獻明萬歷《沾化縣志》(1619年編纂)記載棗類有“小棗、婆棗、靈棗、無核棗、酸棗”。沾化人民長期栽植棗樹,積纍下豐富經驗,清光緒《沾化縣志》(1890年編纂)對此作出“棗,土地所宜”的精闢總結。棗逐漸成為地方特産,不但滿足本縣需要而且外銷他地,正如民國《沾化縣志》(1935年編纂)記載:“棗為本縣特産,有無核棗、金絲小棗、銀絲小棗、鈴棗、鼕棗、帑棗、潑(婆)棗等名,與樂陵棗媲美,出口。”
沾化鼕棗是棗之一類,其栽植歷史,由上所述可窺見影象。縣內民間素有“先有鼕棗樹,後有沾化縣”的俗語,一語破的。沾化境域獨立置縣始於宋慶歷二年(1042年),名曰招安縣,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名沾化縣,據此推斷沾化鼕棗已有近千年的栽植歷史。
縣內還傳頌着一段沾化鼕棗祖樹退燕王的故事。1400年前後,燕王掃北(朱棣即位前為燕王,1399年起兵北平,1402年破南京,當地稱燕王掃北。1403年即皇帝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生靈塗炭。一日大軍突入縣境,人民防不勝防,劫難當頭。突然,鼕棗祖樹上空電閃雷鳴,地上飛沙急起,大軍見此,慌作一團,急忙退避,人民免遭一場災難。從此,沾化人民對鼕棗祖樹崇為神靈。時代變遷,災難頻仍,鼕棗祖樹不堪忍受而死。幸喜其孫木歷盡滄桑而存活,迄今三百齡,仍根深葉茂,碩果纍纍。
鼕棗樹是長壽樹,壽命可達數百年,甚至超千年。但沾化縣瀕臨渤海,靠近黃河入海口(黃河曾在縣境內入海),自古洪、澇、旱、鹼、潮、蝗等自然災害迭加,明清兩代有十幾次縣治幾不能存。大災一來,人可逃散,而樹木不能,歷經災難幸而存者萬不有一,因此,現存老樹三百齡者,為老樹之最。至於百齡以上老樹,則屢見不鮮,百齡以下老樹,古老村莊幾乎村村皆有,三五十齡者則難以數計。
綜上所述,可知沾化鼕棗栽植歷史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