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山東 >濱州 > 博興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371625
綜合概況
  博興縣位於東經118°4ˊ∽118°22ˊ、北緯36°58ˊ∽37°27ˊ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光照充足,水源豐盈,年平均氣溫12.5℃,全年日照時數2595小時,年降水量601毫米,無霜期180天。
  博興縣先後獲得“全國全面小康成長型百佳縣”、“中國縣域産業集群競爭力百強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中國緑色名縣”、“全國農機安全示範縣”、“國傢級新農村電氣示範縣”、“全國現代漁業生産項目示範縣”等榮譽稱號。09年位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95位。
  博興縣地處魯北平原,黃河下遊南岸,南鄰淄博市的桓臺縣和臨淄區,北接濱州市的濱城區,東與東營市的廣饒縣毗鄰,西與淄博市的高青縣接壤,處在環渤海經濟圈、黃河三角洲腹地。轄9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448個行政村,總面積900.7平方公裏,人口47.8萬。
  縣委、縣政府駐博昌街道辦事處,新城一路,行政大樓。郵編:256500。行政區劃代碼:371625。區號:0543。
  博興縣位於魯北平原黃河下遊南岸,地處黃河經濟帶與環渤海經濟區的接合部,京津唐和山東半島兩大經濟區的交匯處,與淄博市、東營市相鄰。全縣轄3個辦事處、9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48個行政村,48萬人口,總面積為900.7平方公裏。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遠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是父係氏族社會。周代即為東方大國蒲姑國治所所在地,齊國曾在此建都,春秋末置博昌邑,戰國置博昌縣,五代後唐時改博昌為博興至今。博興是漢代孝子董永的故裏,孝文化、佛文化聞名國內外。
  自然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博興縣是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渠首所在地、勝利油田的重要生産基地。盛産小麥、棉花、大豆、玉米以及林果、蔬菜等多種農副産品,是山東重要的糧棉生産基地和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建有打漁張水庫、純化水庫等54座,年儲水量3億立方米以上。境內電力供應充足,年供電量達4.5億千瓦時。公路密度達到130公裏/百平方公裏,移動通訊位居全省前3強,是濱州市第一電話大縣。縣城區實現了統一供暖、供氣,行政區、文化區、工業區、商貿區四位一體的主框架已經形成。
  工業占主導地位,經濟相對發達 2007年,完成生産總值130.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7.3%。財政總收入13.5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17億元,分別增長20.84%和25.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增長13.04%,農民人均純收入5205元,增長11.6%。主要經濟指標都保持了較快增長。目前,已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糧油加工、紡織、機械製造、廚具等主導産業,是“中國廚都”、“中國優質西紅柿之鄉”、全國草柳編工藝品出口基地、全國最大的植物油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不銹鋼廚房設備生産基地、長江以北最大的黑白鐵批發加工集散地。
  開放的博興正以積極的姿態走嚮世界,最大限度地降低招商門檻和投資成本,用優惠、高效、誠信、安全的優良環境,構築招商引資的“窪地效應”。已同美、日、歐等20多國傢和地區的商社、公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經濟技術合作關係正在重新規劃建設中的縣經濟開發區是省級經濟開發區水、電、訊、熱、氣、路和土地平整“八通一平”條件,現正以省道新博路的開工建設為契機,努力構建一條以新博路為軸綫、貫穿南北、特色突出、功能完善、設施一流白勺“經濟長廊”。新的一年裏,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跨入全省第一方陣和衝刺全國百強縣”為目標,按照中央提出的“四個着力”、“三個協調”的總體要求,突出加強兩區、三園、六大産業建設,積極推進工業新型化、三産現代化、農業産業化、城鄉一體化,啓動內力,藉助外力,凝聚合力,努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建設民富縣強、和諧文明、生態優美的新博興。
各鎮(街道)
  博昌街道 錦秋街道 城東街道 湖濱鎮 店子鎮 興福鎮 曹王鎮 陳戶鎮 呂藝鎮 龐傢鎮 純化鎮 喬莊鎮
  
  博興鎮 面積95.37平方千米,人口93446人。轄53個村委會,5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博城二路5號,郵編256500。
  湖濱鎮 面積110.29平方千米,人口77330人。轄43個村委會,4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柳橋村,郵編256511。
  曹王鎮 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38777人。轄32個村委會,27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曹王村,郵編256509。
  店子鎮 面積85.94平方千米,人口45591人。轄38個村委會,38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店子村,郵編256508。
  興福鎮 面積51.12平方千米,人口36457人。轄36個村委會,3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興福村,郵編256510。
  龐傢鎮 面積70.61平方千米,人口26445人。轄50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龐傢村,郵編256501。
  陳戶鎮 面積114.64平方千米,人口52888人。轄57個村委會,57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陳戶村,郵編256505。
  呂藝鎮 面積99.9平方千米,人口45775人。轄41個村委會,3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呂藝村,郵編256506。
  純化鎮 面積84.94平方千米,人口24921人。轄32個村委會,27個自然村。鎮政府駐純化村,郵編256507。
  喬莊鎮 面積130.06平方千米,人口33781人。轄66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喬莊村,郵編256503。
歷史沿革
  1986年,博興縣轄博興、興福、曹王、陳戶4鎮,湖濱、寨郝、店子、閆坊、 純化、龐傢、蔡寨、喬莊8鄉。有50個管理區,442個自然村,446個村民委員會。
  1992年8月,寨郝鄉作為全縣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先行改革,撤銷其管理區建製(共3個),由鄉直轄村。
  1994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博興縣撤銷寨郝鄉、湖濱鄉、龐家乡、閆坊鄉、店子鄉,設立寨郝鎮、湖濱鎮、龐傢鎮、閆坊鎮、店子鎮,撤鄉設鎮後,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至1996年底,全縣轄博興、興福、曹王、陳戶、 湖濱、寨郝、店子、龐傢、閆坊9鎮及純化、蔡寨、喬莊3鄉,共47個管理區,446個行政村。
  2001年,該縣將原有的10個鎮、2個鄉調整合併為9個鎮、1個鄉,共調減2個鄉鎮,調減比例為16.7%,調整後,陳戶、博興、曹王、興福、店子、閆坊、龐傢、純化8個鎮,轄區和人口數量不變。寨郝鎮與湖濱鎮合併,定名為湖濱鎮;蔡寨鄉與喬莊鄉合併,定名為喬莊鄉。
  2002年5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撤消喬莊鄉設立喬莊鎮。至此,該縣行政區劃將不再有建製鄉,成為濱州市第一個無鄉建製的縣區。
  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博興縣閆坊鎮更名為呂藝鎮,呂藝鎮於2004年6月17日揭牌。
  2007年6月,經省政府批準,博興縣撤消博興鎮,以原博興鎮的行政區域和陳戶鎮、湖濱鎮的部分行政區域,設立城東街道辦事處、錦秋街道辦事處和博昌街道辦事處。按照新的區劃,原博興鎮的相公堂、北八裏、顧傢、劉傢、陳傢、賢城、鮑莊、董楊、董初、董高、董王、北辛安、中辛安、西辛安、東河東、河西、東上灘、西上灘、椒元、小營、大營、辛莊等22個行政村,陳戶鎮的崇德、趙樓、王集、辛閻、霍傢、李傢、城頭、堤上、張管、馮吳等10個行政村,共32個行政村劃歸城東街道辦事處管轄,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博城五路173號;原博興鎮的北關、城張、西關、西隅、南隅、菜園、東關、疃子、苗集、西河東、新賈、西三裏、馬王、趙傢、馬廟等15個行政村,湖濱鎮的東風、周陳、灣頭、南陳傢、孟橋、逯橋、傅橋、毛園、王傢橋、王圈、段傢、三官廟、傅傢、魏傢、西閘、安柴、院莊、南河東等18個行政村,共33個行政村劃歸錦秋街道辦事處管轄,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勝利三路295號;原博興鎮的東𠔌王、西𠔌王、伏路、伏李、伏田、永合、王木、許營、王樓、伏欒、西八裏、皂戶、伏鄭、伏邵、東伏、西伏等16個行政村劃歸博昌街道辦事處管轄,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博興鎮政府駐地。上述區劃調整後,博興縣城駐地三個街道辦事處共有人口17萬人,耕地面積11.4萬畝,總面積約150平方公裏。
旅遊資源
  博興縣位於黃河三角洲腹地,隸屬於山東省濱州市,與淄博、東營兩市接壤。人口48萬,總面積900.7平方公裏。
  博興,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古老的黃河滋潤養育着這片神奇的土地。魯北平原的自然景觀,濃郁純樸的鄉村風情,如歌、如詩、如畫,給人們獨特的感受。旅遊勝地麻大湖蘆葦叢叢,魚躍鳥鳴,使人流連忘返,素有“北國江南”之美稱。打漁張渠首水庫風景秀麗,是休閑垂釣娛樂的好去處。
  博興歷史悠久,遠在四千年前已有人煙聚居,商代是蒲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代齊國早期也曾在此建都。博興古跡衆多,北魏天平元年雕造的丈八佛,是平原地區一尊較大、較為完整的石造像。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鳳陽橋,造型秀美、工藝精緻、結構嚴緊、突出體現了明代建築特色。漢初廣武君李佐車之墓,據傳是其輔助韓信伐齊病逝於此,士兵感其厚德,捧土築此大墓為念。漢孝子董永的故裏。近年來興起的山東省民俗旅遊點寨郝村、柳橋村,村捨典雅,民情純樸,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絶。
  博興地理位置優越,南距濟青高速公路40公裏,西距濱博高速公路近10公裏,濟東鐵路、205國道縱橫南北,博辛、濰高、廣青等省道橫結成網;縣城黃金地段建有三星級高標準賓館、文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高檔餐廳、保齡球館及多處大型購物中心,可以滿足國內外遊客的多方需求。豐富的土特産産品,如沿黃一帶出産的稻米,麻大湖毛蟹、金絲鴨蛋、白蓮藕,小清河的甲魚,黃河的刀魚、鯉魚等,素負盛名。品種繁多,工藝精湛的柳編、草編、東方毛地毯、蠟桿傢具等工藝美術品,飲譽海內外。品種衆多,風味獨特的地方小吃,東西南北美味俱全,物美價廉,深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多元化的發展環境,為國內外有識之士大展宏圖提供了可靠保障。在這裏,您將得到自然、歷史、人文景觀等全方位的新體驗。
  博興縣將從吃、住、行、遊、購、娛等方面為國內外客商、遊人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優質服務,熱情好客的博興人民熱忱歡迎各界朋友和海內外遊客的到來!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裏的考證
  董永與天仙女的故事,經過歷代文學作品的加工宣染,在我國廣為流傳,近兩千年來有口皆碑,經久不衰。,作為一個平民布衣出身的孝子,不但群衆愛戴,視為楷模;而且一些文人也在詩詞、戲麯中加以歌頌,引為重要的創作素材。如曹植的《靈芝篇》、元雜劇《織錦記》、《百日緣》,後來的黃梅戲《天仙配》等等,都取材於董永與天仙相配的故事。可見,董永其人在我國的影響何等久遠和廣泛。
  尊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 良傳統,也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董永,對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對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那麽,董永是文學人物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其故裏何處,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探討的。
  董永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出現的歷史人物。他生活在漢代,至今已兩千年左右。漢朝建立以後,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在思想領域中儒傢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由於統治階級極力地推廣和倡導,作為儒傢學說的核心——孝,成為社會生活中各階層普遍遵循的道德規範,直到東漢乃至後代,其影響也是相當深刻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出現象董永這樣的孝子,是很自然的,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現存的資料也證實了歷史上董永其人的真實性。山東省嘉祥縣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歷史文物就嚮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在其中的武梁石室第三石第二層右數第三個畫面即刻董永鹿車載父,田間勞作情景:樹下一鹿車,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間勞作盛水之用,一老人坐於車上,左手執鳩杖,右手前伸,似是指點董永勞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為董永,右手執農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邊有一獸,體態粗壯,大耳如扇,長鼻高昂,是一象;董永右上方橫一圖案,有翼,有花紋,作飛舞狀,當是一鳥。《越絶書}說:“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此即“象耕烏耘”之意,內含“耕耘”二字,是董永“肆力田畝”,田間勞作的形象註腳。
  武氏墓群石刻,也稱武氏祠、武氏石室等,是東漢時武氏傢族的墓地。清代陸續出土。武氏一傢,是東漢末年的官僚地主傢族,“世代為官,勢力煊赫,傢財宏富,故有條件修建富麗堂皇的墓祠”。武氏祠,據其石闕銘文記載,建於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數十年落成,竣工至遲不晚於公元200年。墓群石刻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武氏祠的石刻畫多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荊軻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二桃殺三士等。其修建時間,與董永同代,時間甚近,而且點明了董永的故裏,證實董永確為真實的歷史人物,是可靠的佐證。再者,武氏祠中的董永石刻畫面的內容,與一些文字記載是一致的,故董永實有其人是可信的。
  三國時期,魏曹植在《靈芝篇》中也寫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傢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緻甘肥。債傢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這是我國最早取材於董永故事的、有署名的文藝作品。可見,遠在三國時期,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
  西漢末年,劉嚮的《孝子圖》亦有董永的記載。此書已亡佚,有關董永故事的記載僅見唐《法苑珠林》和宋《太平御覽》的引文。《太平御覽》引文如下:“前漢董永,幹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有人以為劉嚮為前漢人,他怎能予知有後漢呢?懷疑《孝子圖》係後人偽托。《法苑珠林》捲六二對《孝子圖》的引文稍有不同:“董永者,少偏枯,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於富公以供喪事。……”此段文字與《太平御覽》所引《孝子圖》不盡相同,值得註意的是,《法苑珠林》的引文中沒有“前漢”二宇,這就不好說《孝子圖}為後人偽托。《南史》捲二十二中有這樣記載:“慈字伯寶,年八歲,外祖宋太宰江夏王義恭迎之內齋,施寶物資所取,慈取素琴、石硯及《孝子圖}而已。”可見南北朝時尚有此書,如果說衹有對董永的記述是後人妄增,似乎證據不足。《太平御覽》引文中的“前漢”二字,是否為當時編者不慎誤增,也不無可能。劉嚮是西漢末年人,如果《孝子圖》的記載是真實的,那麽董永當是西漢人,再說《孝子圖》即使是後人偽托,也是比較早的,亦有重要價值。
  東晉史學家幹寶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記》裏。他根據民間傳說,經過加工整理,寫成了《董永》篇:“漢董永,幹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首段文字與《法苑珠林》所引《孝子圖》如出一轍。後邊就是董永葬父後,道遇仙女,求為妻,俱至錢主,十日織縑百匹,助永還債,事畢,凌空而去的故事。董永故事經過幹寶的加工已比較完整豐滿,其情節、人物,都有所發展,為後來的戲麯等文藝創作取材所本。
  一些辭書和類書也大量地記載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見錄》收有董永,並載“東漢董永,青州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把董永列為我國歷史名人載入。在“董永”條下載曰:“董永,後漢幹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後徙安陸……”此處增加了“奉父避兵”南遷之說。
  《蒙求》一書,也收有“董永自賣”,舊註云:“漢董永,少失母,養父,傢貧傭力。至農月,以小車推父置田頭樹蔭下而營農作。……”這裏對歷史上實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臺灣所編《中文大辭典》對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態度。文字與《中國人名大辭典》基本相同。
  明代“記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錄》一書,收錄了董仲其人,並說董仲為董永之子。《辭海》介紹《尚友錄》是“匯編歷代人物小傳”。 (中文大辭典》介紹《尚友錄》說.“古來人物略具於是,以較史籍易於檢查,舊時多樂用之”。
  被稱謂“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志”中記載了董永其人。如山東省《博興縣志》、《樂安縣志}(今廣饒)》《魚臺縣志》、湖北省《孝感縣志》、江蘇省《東臺縣志》等等,都將董永列為歷史名人載入。所載董永故事多與《搜神記·董永》大同小異。固然,舊時修志有亂拉歷史名人的弊習,但這樣廣大的地區,都將董永視為歷史人物載入志中,肯定了歷史上確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視。
  以上歷史文物、類書、辭書以及地方志等資料,都肯定了董永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資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對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態度。如《辭海》即認為董永“是文學故事人物”。歷來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董永其人正吏無載。我們認為,在封建社會裏編寫的正史,主要是為封建統治者尤其為統治者的最高階層樹碑立傳的,就是郡守、縣令等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難爬進正史的門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縣武氏傢族,世代為官,尚且不見正史,何況董永一個平民布衣,正史無載,這並不奇怪。歷史上正史無載的人物豈可勝數,若以正史無載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難免有偏頗之嫌。
  董永故事屬神話傳說。誠然,董永故事有着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也不能成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歷史上,我國勞動人民往往將自己敬仰、愛戴的歷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編成神話故事加以傳播,以勸化人們積德嚮善,也表達了人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敬愛之情。而有些民間傳說,也往往是根據歷史上實有的人物,經過藝術加工成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陰曹、關公顯聖等等,都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可誰又能否認他們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呢?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董永故事帶有神話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實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賴這浪漫的民間傳說,纔流傳下來的。
  董永既然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那麽,其故裏何在呢?諸說基本相同。東漢時代的武氏墓群石刻中,董永故事畫面就點出“董永,千乘人也”。另外,《孝子圖》、《搜神記》、《中國人名大辭典》及《中文大辭典》也都點明了董永是漢代千乘人。幹乘始於戰國時期,“以齊景公有馬千乘,常獵於此而得名。”在漢代為郡,縣名。幹乘郡與幹乘縣其治所均在今高青縣境東部,東鄰今博興縣
  高青縣現存志書中,均無有董永的記載。《博興縣志·人物志)中載:“董永墓在今崇德社(今陳戶鎮)去墓數裏有董傢莊,永故宅也。”董傢莊在今博興縣陳戶鎮,位於縣城北二十餘華裏,西去漢千乘縣城遺址三十餘華裏,在漢代屬千乘郡幹乘縣地。董傢莊即董永故裏,博興縣志所載與上文辭書、類書、武氏祠等諸說是吻合的。
  董傢莊原有董公廟,《山東通志)說“董公廟在城(今博興縣城)東北三十裏祀董永”,即指此也,今廟已不存。《通志)還說:“仙孝祠在西門內,祀漢孝子董永。”仙孝祠建於何時不詳,明代王為邦《仙孝祠記,中說:“本邑在董仙舊址,當日窘身葬父、神女助織,孝聲至今著也。我侯建祠繪象……”。文中,我侯,即指當時博興縣知縣翁兆雲。原祠已圮,明代知縣翁兆雲重修。康熙四年博興知縣蔣維藩又重建,現已無存。康熙五十八年《博興縣志》載,董永墓在崇德社。今屬陳戶鎮,原有墓碑,因日久年深,碑已不存。民國二十五年縣長張其丙重立墓碑一塊。此碑尚存。
  以上資料,充分證實了博興縣陳戶鎮董傢村即漢孝子董永故裏。儘管舊的地方志有亂拉名人的積習。但是,一些縣志仍然肯定了董永原籍為山東省博興縣。如山東省的《魚臺縣志,載:“董永墓,舊志載,治西南三十裏。按“董永,青州博興人,流寓德安,傭身葬父,感仙姬為偶事膾炙人口,雖婦人女子鹹能言之,而葬魚臺無考。”這裏肯定了董水為博興縣人。再如湖北省的《孝感縣志》載:“董水,青州幹乘人,今山東博興縣。……”一九八三年,孝感地區編寫的《孝感地區概況)在“著名人物”欄中寫道;“董永,東漢末,青州幹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因黃巾起義,由山東流寓今湖北孝感……。”孝感市於一九八四年在市內所建“董永公園”中,在“孝子祠”前介紹說:“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董永故事在湖北孝感縣流傳甚廣,影響頗深,並建園立祠紀念他。但是從《孝感縣志》到《孝感地區概況》,衹說是董永由山東流寓孝感,都肯定董永原籍是山東省博興縣
  當然,把董永說成本邑名人的地方志亦有之。如清雍正年間的《樂安縣志》(今山東廣饒縣),即把董永視為鄉賢。,該志“古跡”篇中載:“董永祠,在城西太和莊,去傢甚近,子孫至今承祀不乏。”查志中所說董永祠位於今廣饒縣西部,在漢代當為利縣地,而利縣屬齊郡,而非幹乘郡。廣饒縣到隋代始僑置幹乘縣,比董永生活的年代晚了五百多年。說董永故裏在今廣饒縣,顯然無據。再如江蘇省《東臺縣志》載:“董永,西溪鎮人。”所載董永故事基本引用《搜神記》原文,衹是改“千乘”為“西溪鎮”。並說“今西溪鎮永與父墓並在。”但志書的編者又在後面的按語中寫道;“永事見《太平御覽》所引劉嚮《孝子圖》,其辭雲:董永千乘人,……今嚮《圖》不傳,史傢亦不著於錄,而千乘郡乃今山東青州府北鏡,何以又為縣之西溪人耶?”志書的編者對董永為西溪人的說法就提出了異義,持否定態度。這一說也難以自立。
  綜上所述,董永故裏為山東省博興縣已無疑問。但是,清道光二十年《博興縣志}的編者沒有進行實地考查,以為舊志董永墓一說在崇德社,一說在竜河窪,而對董永故裏博興提出了質疑。經實地考查,博興縣境董永墓衹有一個,其地當時屬崇德社(現陳戶鎮),而群衆習慣上稱為竜河窪,是同一地點兩個名稱。該志中此謬誤,是由當時志書編者的淺陋和粗疏造成的。
  董永的傳說遍布我國數十省,董永遺址與紀念物,如董永墓、董永祠、董公廟等等,也不勝枚舉,尤其江淮地區,流傳更廣,影響也頗深。
  既然董永故裏在山東,那麽董永的傳說何以在江淮地區有如此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呢?董永是否曾經南徙,衆說不一。《中國人名大辭典》主張董永曾經南徙,其“董永”條下載曰:“後漢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後徙安陸……”《中文大辭典》亦采此說,“董永”釋文與《中國人名大辭典》相同。這裏衹說“奉父避兵”,沒有說明董永南徙的年代。清康熙三十四年《孝感縣志}載“董永,青州幹乘人,今山東博興縣。早喪母,漢靈帝中平中,黃巾起,渤海騷動,永奉父來徙……”清光緒五年《孝感縣志》又照漀潬??X?搬了此段文字。這裏“避兵亂”的年代和歷史背景比較明確,“兵亂”指黃巾起義。然而,黃巾起義暴發於東漢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比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修建時間晚了三十多年。董永是不可能在黃巾起義時流寓安陸(今孝感)的。現尚未見到其他資料有董永南徙的記載。但並不完全排除董永有南徙的可能。
  董永故事所以在江淮流域流傳甚廣,衹據現已掌握的資料從其流傳的過程進行考查。其故事的傳播,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漢代,儒傢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以“孝”教化其民,作為孝子的董永,也就成為人們道德上效仿的楷模,很快流傳開。董永故事首先在山東流傳,繼而在黃河流域廣為傳播。山東省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中的董永畫面,三國魏曹植的{靈芝篇》,即是董永故事在山東繼而在黃河流域傳播的反映。在三國以前,尚未見到江淮流域有關董永故事的記載。
  東晉時期,隨着北方少數民族的內襲,黃河流域戰亂頻仍,長期分裂,社會極不安定,大批士族和平民相率南遷,到長扛流域定居下來。這樣,也就將董永的故事帶到了我國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董永故事也就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這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廣為流傳。《搜神記·董永》,亦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這應是董永故事流傳的第二個階段。
  南朝劉宋建立以後,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劉劭殺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歷史上稱其為“元兇”。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劉駿起兵討劭。因劭弒父,劉駿以“孝”為號召,收買人心,兵力大盛。劉駿沿江東下,到達新亭(今南京南)即位,其年號也以“孝”名,為“孝建”,死後謚號“孝武帝”。劉駿凡二十八子,其“字”也以“孝”排,如孝師、孝德、孝良、孝烈、孝貞、孝善、孝英……等。由於劉駿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提倡孝道。所以,為“諸德之本”的孝在社會上蔚然成風。就在孝建元年,析安陸置孝昌縣(後改孝感),亦倡孝之意。作為孝子出身的董永,當然地成為社會上最受推崇的歷史人物之一,董永故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董永墓、董永祠、董永廟等有關董永的遺跡和紀念物,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相繼出現。由於南朝宋的統治者以行政手段進行倡導,所以董永故事流傳之廣,影響之深,董永遺跡、紀念物之多,都超過了黃河流域。
  高漢君 戴延久 許連村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關於《漢孝子董永及其故裏的考證》的意見書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裏論證會於一九八七年四月五日、六日在山東省博興縣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安作璋、朱紹侯、高敏等十名教授、專傢;山東省政協副主席丁方明,惠民地委書記李聚馨,行署專員王道玉及地區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博興縣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也出席了會議。
  由十名專傢學者組成了董永論證委員會,安作璋教授任主任委員,朱紹侯教授、高敏教授任副主任委員。
  會上,博興縣政府高漢君同志宣讀了《漢孝子董永及其故裏的考證,論文。經過認真討論,反復論證,一致認為:文章觀點明確,立論可靠,資料充實,有較強的說服力。
  武氏墓群石刻董永畫像,魏曹植《靈芝篇》及東晉幹寶,搜神記·董永》,等資料,充分證實了漢孝子董永確有其人。武氏墓群石刻、《漢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續山東考古錄>、《山東通志》、《青州府志》及《博興縣志)等對千乘區劃沿革的記載,充分證實了董永為山東省博興縣人。
  尊敬老人,贍養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研究漢孝子董永,對於繼承發揚這一傳統,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關於董永是否南遷,董永其人由歷史人物演變成神話傳說的過程,及其它有關問題尚須進一步研究。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裏論證會
  一九八七年四月六日
  論證委員會委員名單
  主任委員:
  安作璋 山東師範大學歷史係教授兼古籍研究所所長
  副主任委員:
  朱紹侯 河南大學歷史係教授兼河南大學出版社社長
  高 敏 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委員:盧傳貞 山東省博物館館長
  逢振鎬 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郭墨蘭 《東嶽論叢》編輯部副研究員
  李永先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宏生 山東師範大學歷史係副教授
  徐景元 濱州師專副教授
  孫嚮忠 惠民地委黨校副校長
呂劇文化
  1870年前後,地處黃河下遊的博興縣,自然災害頻頻發生,農民生活艱難困苦。閻坊、純化、竜居一帶,以藝謀生的人漸增,他們學會了當地流行的雜麯小調和"打坐腔",四處流浪以藝乞食。1880-1890年間,較有影響的藝人張保光、張祥、王道平、張貴蘭和劉鑾峰兄弟三人,用琴書麯調演唱小節目,在節目的情節和唱詞上逐步修改,使之接近戲劇化。當時,這種演唱形式,藝人們稱之謂上裝揚琴。上妝琴書,(或化妝揚琴)是有琴書演化來的。當初因演帶有驢子的戲《王小趕腳》,也被稱為驢戲。從形式看,它與當地流行的跑驢跑旱船等民間藝術形式是分不開的。驢戲起源於 博興、廣饒,後在膠東廣為流傳。隨着呂戲劇目的豐富,在不同地區産生了不同的看法:揚琴戲、捋戲、迷戲、蹦蹦戲,都是指的這個劇種。
  解放後,在黨和人民的培育下,它很快成為雅俗共賞,引人入勝的山東主要地方戲麯之一。當時衹有兩個呂劇專業團體:山東省呂劇團和濟南市呂劇團。省呂劇團是解放後組建的新型專業藝術團體。濟南市呂劇團是有魯聲琴劇團改稱的。它的前身是解放前長期活動在濟南商埠一代的化妝揚琴──藝和班。1952年元旦,在博興縣城舉行了全縣呂劇大匯演。是年鼕,省文化局文化科科長李篤臣率郎鹹芬等百餘文藝工作者專程到博興縣閻坊一帶,歷時百餘天,挖掘出衆多傳統劇目。1953年,張明然、張玉升等人組織了"魯興呂劇團"。1956年,魯“興呂劇團”轉為國營職業劇團,更名“博興呂劇團”。
  到五十年代末,山東省已有近三十個呂劇專業團體先後成立。不僅山東省內,就連東北的黑竜江、遼寧、南方的江蘇省、以及西北的新疆等地,也建起了呂劇專業團體。
英文解釋
  1. n.:  Boxing County
近義詞
博興
相關詞
風景名勝湖泊山東地理鄉鎮行政????業????務局
鄉村行政村政府工作報告2010年博興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山東省
包含詞
博興縣賓館博興縣黨校博興縣博物館
博興縣????務局博興縣中醫院博興縣人民醫院
博興縣第一小學博興縣第二中學博興縣富豪大酒店
博興縣婦幼保健站博興縣衛生防疫站博興縣萬順達賓館
博興縣陳戶鎮賓館博興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博興縣衛生防疫站門診部
博興縣第二人民醫院博興縣鵬程工藝品公司博興縣龐傢鎮廣竜賓館
博興縣物資局千山樓飯店山東省博興縣棉紡織廠博興縣工藝美術二廠
博興縣莊園工藝品公司2010年博興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博興縣飲食服務公司紅旗飯店
博興縣農村教育技術函授大學博興縣興福鎮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站博興縣曹王鎮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站
博興縣湖濱鎮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站
分類詳情
張開城東街道張開店子鎮張開興福鎮張開湖濱鎮張開曹王鎮
張開陳戶鎮張開喬莊鎮張開純化鎮張開龐傢鎮張開博興鎮
張開閻坊鎮呂藝鎮博昌街道錦秋街道
興國寺麻大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