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山東 >濱州 > 無棣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371623
區域概況
  無棣縣屬於山東省濱州市,位於中國山東省最北部,地處沿海,是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的重點區域,也是“海上山東”建設的前沿陣地,版圖面積1998平方公裏,轄6鎮5鄉,593個行政村,568個自然村,43萬人(2003年),與國傢第二大跨世紀工程---神華工程的樞紐黃驊港隔河相望,是京津塘和山東半島兩大經濟區的交匯點,素有“冀魯樞紐”和“齊燕要塞”之稱。
  無棣東北瀕臨渤海,東南連沾化縣,南靠陽信縣,西接德州市慶雲縣,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海興縣、黃驊市為鄰 。
  轄無棣、水灣、馬山子、埕口、小泊頭、碣石山6鎮,信陽、車鎮、佘傢巷、柳堡、西小王5鄉。為濱州市轄縣。
歷史沿革
  無棣縣自586年(隋開皇六年)建縣至今,歷經一千四百多年,其間共建縣城三座。
  隋唐無棣縣城建於隋代初期,在今慶雲縣常家乡於傢店村北,為無棣縣第一座縣城。據新編《無棣縣志》載: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陽信縣北境置無棣縣。以南臨無棣溝(今河北省????山縣境內,隋末填廢),因以為名。據《太平寰宇記》:“隋開皇六年置。取縣南無棣溝為名。”627年(唐貞觀元年)無棣縣劃入陽信縣,684年(唐貞觀八年)復置無棣縣。於傢店故城歷經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後,除中間遷治時間外,先後為無棣縣治凡530餘年。
  1064年(北宋治平元年)無棣縣遷治保順軍城(今信陽鄉城角村西,閻傢花園村南),從此保順軍城(959年,周顯德六年,於無棣縣保順鎮置保順軍)成為無棣縣第二座縣城。1203年(金泰和三年)廢保順軍,保順鎮升為縣級鎮。1265年,無棣縣被忽必烈占領,實行東西分治,均稱“無棣縣”,西無棣縣(滄州無棣縣),即今慶雲縣;東無棣縣(棣州無棣縣),即今無棣縣。西無棣縣徙治隋唐無棣城,東無棣縣治仍居保順軍城。保順軍城歷經北宋後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前到成為東無棣縣治所,直至元末。先後為無棣縣治凡231年。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棣州無棣縣(今無棣縣)另建新縣城,即今無棣縣舊城區,名為“無棣縣城”。1371年(洪武四年),棣州無棣縣省並,1373年(洪武六年農歷六月)復置縣,改名為“海豐縣”,以縣境有海豐鄉,西北有海豐場取縣名,縣城即為“海豐縣城”,駐地隨稱海豐鎮。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因廣東省也有“海豐縣”,為避重名,縣名復為“無棣”,縣城亦復原名“無棣縣城”。抗日戰爭時期,曾兩度為日偽竊據。1945年,無棣解放後,縣機關曾一度遷到水灣、信陽、車鎮鄉三高村等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機關遷返無棣縣城,至今為無棣縣治所636年。
  1914年海豐縣恢復無棣縣舊稱,隸屬濟南道,1926年改屬武定道。1928年廢道製,無棣縣直屬山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38年改屬魯北行政區第五專區。1940年10月改屬冀南第八專區。是年,國民黨無棣縣政府遷駐北大城。1942年2月,無棣縣抗日民主政府改屬山東省冀魯邊區第三專區,1943年國民黨無棣縣政府駐城後王村。是年下半年,無棣縣北部並入新海縣。同年9月沾陽棣邊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新青、沾陽棣兩個邊區縣均隸屬於渤海行政區第三專區。1945年6月國民黨縣政府遷駐信陽城。
  1945年9月無棣縣全境解放,兩邊區縣撤銷,無棣縣恢復原建製,改屬渤海區第四專區,縣政府駐無棣城。 10月縣政府遷水灣街,11月遷信陽城,1947年初遷駐車鎮區小高村。
  1994年9月28日,撤銷馬山子鄉,設立馬山子鎮。1994年10月24日,撤銷埕口鄉,設立埕口鎮。
  截至1997年3月,無棣縣轄6個鎮、12個鄉:無棣鎮 小泊頭鎮 大山鎮 水灣鎮 馬山子鎮 埕口鎮 信陽鄉 車鎮鄉 東風港鄉 大楊鄉 梁鄭王鄉 柳堡鄉 常家乡 龐傢集鄉 佘傢巷鄉 西小王鄉 鄧王鄉 河溝鄉。
  1997年2月25日,撤銷河溝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無棣鎮;撤銷龐傢集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水灣鎮;撤銷梁鄭王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小泊頭鎮;撤銷大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車鎮鄉;撤銷常家乡,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柳堡鄉;撤銷鄧王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余家巷鄉;撤銷東風港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馬山子鎮.(魯政函民字[1997]8號)。
  2000年,無棣縣轄6個鎮、5個鄉。總人口人,各鄉鎮人口: 423113 無棣鎮 86719 水灣鎮 52108 大山鎮 24435 小泊頭鎮 42354 埕口鎮 25078 馬山子鎮 27898 信陽鄉 33532 車鎮鄉 47939 柳堡鄉 30067 西小王鄉 18902 余家巷鄉 3408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無棣縣轄6個鎮、5個鄉。
  2005年7月 省民政廳批準無棣縣大山鎮更名為碣石山鎮。
  China Date Town——The Bohai Sea to the northeast, Wudi county lies in the farthest north of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is the important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the critically important "battle field" for Shandong construction on the sea. With an area of 1,998 square kilometers, there are 11 towns under the government , with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430,000.
  無棣縣政務中心
行政區劃
  無棣縣總面積1998平方千米,總人口437113人。轄6個鎮、5個鄉,3個居委會、593個村委會,568個自然村。
  無棣鎮 面積145.86平方千米,人口91883人。轄3個居委會、106個村委會,110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棣新一路156號,郵編251900。
  水灣鎮 面積143.35平方千米,人口53032人。轄85個村委會,8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水灣村,郵編251902。
  碣石山鎮 面積71.26平方千米,人口25221人。轄37個村委會,3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大山街村,郵編251910。
  埕口鎮 面積128.79平方千米,人口22623人。轄30個村委會,2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埕口村,郵編251909。
  小泊頭鎮 面積107.14平方千米,人口42453人。轄52個村委會,5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北李傢宅村東,郵編251911。
  馬山子鎮 面積677.26平方千米,人口29016人。轄22個村委會,21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傅傢山子村,郵編251907。
  信陽鄉 面積51.6平方千米,人口34202人。轄63個村委會,61個自然村。鄉政府駐龐張村東,郵編251901。
  車鎮鄉 面積145.8平方千米,人口49424人。轄74個村委會,74個自然村。鄉政府駐車鎮村,郵編251912。
  柳堡鄉 面積255.47平方千米,人口32518人。轄38個村委會,34個自然村。鄉政府駐杜傢柳堡村,郵編251906。
  西小王鄉 面積148.5平方千米,人口20102人。轄31個村委會,30個自然村。鄉政府駐西小王村,郵編251904。
  佘傢巷鄉 面積122.99平方千米,人口36639人。轄55個村委會,46個自然村。鄉政府駐佘傢巷村,郵編251903。
  (根據“濱州市地名網”資料整理。估計為2004年統計資料)。
地名簡析
  “無棣縣”一詞屬於漢語政區地名。
  無棣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僖公四年》。周成王平叛,地入於齊,為薑齊無棣邑,迄今亦逾3000年,“武(定府)、樂(陵)、慶(雲)、????(山)皆其舊境”(清康熙《海豐縣志》語),為華夏古老的城邑之一。
地名特徵
  由於無棣縣是千年古縣,决定了境內主要地名都具有古老的顯著特徵。在縣境內的地名,以姓氏命名的327個;因事、奇聞命名的144個;以人名命名的22個;以山、水、地勢命名的56個;以當地物産命名的7個;以吉祥嘉言命名的1個;以古國、縣城、邑命名的13個;以名勝古跡命名的3個;其他24個。據對全縣566個自然村考證和統計分析,有40個村無據可考,2個自然村是西漢建村。在1000年以下、500年以上建村的462個;在500年以下、100年以上建村的58個;100年以下建村的5個。也就是說,在考證、統計的566個自然村中,500年以上建村的占82%,全部都是百年老村。總之,全縣的居民地和自然地理實體地名語詞,鮮明地揭示了境內地形特徵,形象地展現了無棣縣的地理景觀文化。
  無棣方言屬於漢語北方方言區魯北方言。與北京話相比較,有其顯著的地方特色。在語音方面,有v、 n、η三個聲母,“”、兩個韻母,衹有平、上、去三個聲調,又有大量的翹舌音字讀作平舌音的突出現象。在語匯方面,更以豐富的土語見長,如 “卯兒”、“戚”、“摸兒”、“糖不得兒”、“揀不殘”、“較麽”、“洋幹”等等。在語法方面,無論詞法、句法都有其特殊的規律。
  根據語言的差異,無棣方言可劃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北部方言是縣境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其突出特點是把大部分翹舌音讀成平舌音。造成“山”與“三”、“拆”與“猜”、“哨子”與“鱢子”的語言混淆。為避免歧義,這個方言區遂把“吹哨子”改稱為“吹鼻兒”,把“山”說成是“大山”的“山”。無棣南部方言區沒有上述語音現象,但內部也有差異。
  無棣旅遊
  無棣名勝古跡薈萃,田園風景秀美。“八大景”聞名遐邇,禹貢碣石山、大口河旅遊風景區、海豐塔、秦臺、漢壘、光武城、清代高等小學堂、魏王豹墓及清代金石學家吳式芬故居等景點古韻猶存,新姿甫綻。登碣石山,可直觀滄海;漫步黃金海岸,可嬉水衝浪;以“漁傢樂”、“農傢樂”為主題的旅遊開發已經破題。禹貢碣石山集人文、自然、環境、歷史、休閑、度假於一體的旅遊開發已大規模實施。
  大口河風景區:位於無棣縣北部,渤海西南岸。區內分佈着兩列古貝殼堤。第一列在保護區南端,長40KM,埋深0.5-1米,貝殼層厚3-5米,距今5000年;第二列在保護區北部,長22KM,由40餘個貝殼島組成,島寬100-500米,貝殼厚3-5米,屬裸露開敞型,距今2000-1500年。在目前世界上發現的三大古貝殼堤中,無棣貝殼堤不僅純度最高、規模最大,也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新老堤並存的貝殼堤島。無論是深埋地下的,還是裸露於地表的,貝殼質含量幾乎達到100%,而美國聖路易斯安娜洲和南美蘇裏南貝殼堤,貝殼含量僅為30%左右,天津、河北保存了僅是幾個剖面;無棣貝殼堤還隨着海水潮汐作用每年增加10萬噸以上,有形成第三條貝殼堤島的趨勢。
  無棣貝殼堤組成了規模宏大的貝殼灘脊海岸,國際上稱為Chenier海岸。兩列貝殼堤島之間的濕地和嚮海的潮間濕地與潮下濕地組成了世界罕見的貝殼堤島與濕地係統。貝殼堤內外的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它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和越鼕、棲息、繁衍地,是研究黃河變遷、海岸綫變化、貝殼堤島的形成等環境演變以及濕地類型的重要基地,在我國海洋地質、生物多樣性和濕地類型研究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貝殼堤島與濕地係統自然保護區,2006年成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區內遼闊、寧靜,自然風光優美,有大口河、汪子島等40餘個貝殼堤島,秦套島、百萬公畝????田等旅遊景點,是乘船出海、垂釣魚蟹、品嚐海鮮、騎馬獵兔、砂灘聽濤、趕海觀潮、戲水觀鳥的好地方。“汪子島”是最大的一座貝殼島,也是濱州境內惟一能觀大海全貌的地方,有“海上仙境”之稱。相傳,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女,入海求仙,長久不歸,父母思念孩子,奔波於此,眺望大海,盼子歸來,故名“望子島”,也稱“旺子島”。
  塔影公園
  1、位置:無棣縣城中心地段
  2、主題:領悟古塔神韻,欣賞十裏荷塘
  3、概況:公園內有海豐塔,金古廳,鐘鼓樓,白石女像,渤海黑牛雕像和大覺寺遺址,總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八角十三級樓閣式的海豐塔坐落在荷花灣南側,與大覺寺遺址相鄰,五子鬧佛塑像坐落在距新建海豐塔以南50米處的舊塔遺址上,海豐塔北側荷花灣與鐘樓相望,東北方有一白石女塑像,全國八大名牛之一的渤海黑牛塑像坐落在此。塔旁有一架退役的戰鬥機。
  海豐塔原名普照寺捨利寶塔,為無棣舊八大景之一“叢林塔影”堪稱齊燕一絶。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40年),明正德、萬歷、清乾隆年間三次修葺。1957年,經上級批准將因地震震裂的殘塔夷平。1991年縣委縣政府倡導重建。新建海豐塔由無棣籍原北京市設計院總設計師,曾設計人民大會堂、北京飯店等建築的設計大師張博先生設計;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海豐塔塔匾;書法傢協會副主席李鐸先生題寫了"海域無雙邑,豐餘第一州"的正門楹聯。新建海豐塔共13級,高42米,外廊磚結構,飾八角飛檐挑角,角係銅鈴,中心為水泥澆築大圓柱,梯磴繞柱而上,座基四門分陳,二級發上,各層四窗開列,頂層八面環柱而上,上有佛光圓珠托半月組成塔剎,古塔因歷史悠久和較高的文化價值而著稱於世,新建海豐塔基本保持了原塔風貌。
  大覺寺
  大覺寺與海豐塔,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原名“普照寺”。唐開元年間,易名開元寺,五代高僧恆超曾挂錫開元寺二十七年。明初,又改名“大覺寺”,無棣改名海豐,塔遂有“海豐塔”之名。
  寺塔自唐代創建,歷五代、宋元興廢,明清相繼重建、修葺,寺內殿宇宏麗,鬆柏翠映,碑石林立,文風盎然。1905年,將大覺寺改建成清代高等小學堂。1957年,海豐塔難於修補,夷平封基保護。
  大覺寺與海豐塔是魯北燦爛文化的重要標志。1992年,恢復重建了海豐塔。有寺未必有塔,但有塔就該有寺。2006年,恢復建設了大雄寶殿等建築,修葺了原大覺寺舊殿。現大覺寺占地30餘畝,殿宇崢嶸,雄偉壯觀。寺內29尊純銅佛像、紅木框架紫銅浮雕屏風“功德榜”及大型青石瑞獸麒麟、石雕“九竜壁”等,堪稱藝術精品。無棣大覺寺已成為一外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獨特藝術價值和豐富人文內涵的文化、旅遊勝地。
  碣石山
  1、位置:位於無棣縣城北30公裏,碣石山鎮駐地
  2、主題:觀馬𠔌朝雲,憶古人行蹤
  3、概況:碣石山,又名無棣山、????山、馬𠔌山、大山。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公裏,73萬年前火山爆發噴出而形成的錐形復合火山堆,是我國最年輕的火山,也是華北平原地區唯一露頭的火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1999年3月列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
  ●歷史文化:古時近河傍海,唐堯時稱碣石山,春秋時稱無棣山,魏晉時稱????山,唐初稱馬𠔌山,相傳有竜馬自山洞中出沒,故稱。"馬𠔌朝雲"列入無棣八大景之一,元朝俗稱大山。古時山上有碧霞元君祠、文昌閣、呂祖祠、關帝廟、????神廟、天爺廟、奶奶殿、魁星閣、二廊廟、閻羅殿、清涼庵,山下寺院為觀音堂。這些廟宇供奉玉皇大帝、關聖帝君等諸神,另外還有瘋和尚像、王靈官、趙靈官等塑像。清涼庵的住寺心怡和尚於1950年圓寂。大禹、秦始皇、漢武帝、魏武帝曹操、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等帝王,或治水、或巡遊,都在此留下了遺跡和詩文。劉長卿、陸遊及明太宰楊魏等當地文人遊鑒此山,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為後人所傳頌。 舊時,碣石山設香火盛會。每年四月有兩次約會,農歷十七為小會,二十七為大會,趕會期間正是山中香火極盛之時。特別是四月十七,乃以香火廟會為主,此日,方圓百裏的善男信女紛紛趕來,求神拜佛,上香燒紙,祈求增年增壽,升官發財,人丁興旺,祛病免災。二十七又是大會之日,因時將麥收,農民需購置農具,所以規模大人員多。
  ●火山遺跡:根據科學考古,碣石山形成於距今73萬年的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是一中心式噴發而形成的錐形復合火山堆。是國內罕見的第四紀火山中最年輕的山體,也是華北平原唯一露頭的火山。其結構為火山彈、火山灰、火山礫、火山熔岩組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獨特的人文地理意義,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保護區。
  ●黃河古道的活化石:碣石山地處黃河古道,屬於歷史上的九河之域,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處。碣石山無愧為黃河故道的"化石"。幾千年來,它沉澱了、粘附了厚重的黃河故道文化。
  碣石山旅遊風景區建有旅遊景區大門、碧霞祠、曹操橫槊賦詩群雕及觀海閣等;開發有福地洞天、竜馬洞景觀,石林、石瀑等火山遺跡景點;立有安作璋教授題辭碑等,珍存有無字碑(碣石門辭)、《重修馬𠔌山寺記》碑等古石刻;開挖有飲馬湖水庫。
  吳式芬故居
  吳式芬(1796—1856),海豐(今無棣)縣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南安府知府,廣西、河南按察使,直隸、貴州、陝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後增光祿大夫。 吳式芬一生篤好金石文考古,從政之暇,即搜集金石器物,撰寫了《捃古錄》,《捃古錄全文》兩部金石學專著,與他人合著了《封泥考略》。吳式芬博纔多藝,一生著書甚多,現原稿多數藏於國傢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 清代吳氏傢族,世稱“進士世傢”、“尚書門第”,素有“七侍郎、八巡撫、九封光祿、三翰林、五資政、十朝邦禁”之美譽。其故居位於舊無棣城南門裏西側,占地7000平方米,院內古木參天,氣勢古樸典雅。故居南院始建於建於明英宗正統年間,原為明代戶部尚書王佑之宅弟,由吳氏十三世吏部尚書吳紹詩購置後重新擴建,現明代建築猶存,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南院以“寶硯堂”為主體,“寶硯堂”因吳氏珍藏蘇東坡“雪堂寶硯”得名。北院“尚書第”建於清康熙甲辰年(1664年),門楣上懸“尚書第”橫匾,室內迎門高懸“父子進士”金匾。據專傢論證,此故居係明清時期官宦府第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
  無棣縣旅遊商品
  1、高檔貝瓷。高檔貝瓷是無棣珍貝瓷業公司與清華大學聯合開發的高檔日用細瓷,它利用渤海灣獨特的資源--貝殼砂做主要原料,加入牛骨、長石、石英等材料,采用先進二次燒成工藝精製而成。貝瓷被中國國傢科委及外國專傢局等五部委評為"國傢級新産品",獲國傢發明專利及國傢發明二等奬。貝瓷屬於國際流行的軟質瓷,各項性能指標優於骨質瓷。"薄如紙、白如玉、聲如馨"是貝瓷的突出特點。
  貝瓷被中國18個大中城市的100多個高級酒店應用,包括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北京皇傢大飯店、長城飯店、廣東百天鵝大酒店、大連香格裏拉大飯店、哈爾濱報業大廈、青島市政府大廈、濟南齊魯賓館、華能大廈等單位。並出口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韓國等國傢。
  2、海産品:主要有對蝦、蝦皮、蝦米、梭子蟹、蝦蛄、海蟄皮、文蛤、鱸魚、梭魚、蝦醬、蝦醬油。
  3、幹鮮果類:主要有金絲小棗、鼕棗、以及棗製品棗脯、蜜棗、棗蓉、醉棗、棗罐頭。無棣金絲小棗皮薄核小,肉質肥厚,清香甘甜,營養價值較高,含糖量為70-80%,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其維生素c含量為白果之冠。無棣鼕棗是黃河三角洲獨特的無任何污染的緑色食品,富含蛋白質、糖、黃胴、煙酸、鬍蘿蔔素、多種維生素及鈣、鎂、和天門鼕氨酸、蘇氨酸、絲氨酸等十幾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有防癌之功能,被譽為"百果之王"、"天下奇果"。常食金絲小棗和鼕棗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4、飲品類:主要有棗木缸酒、棗香檳、棗白蘭地、棗味美思、棗花蜜、棗果茶、棗汁、棗醋。
  5、葦草編製品:葦簾、草簾、果盤、茶墊、坐墊、葦篾、筐藍、草提藍。
實體文化
  一、深厚的歷史文化
  無棣世稱“東省文明之區”、“北海翰苑之府”,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史料藴藏豐厚,時令涵蓋寬廣,作為彪炳千秋的無棣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纍,形成了強大的傳統力量,從而形成了無棣縣深厚的歷史文化。
  (一)歷史淵源
  無棣,地處禹疏九河之域,馬頰、溝盤、鬲津等在此形成洪積平原。早在7000年前,就有一個相當穩定、生機勃勃的人群繁衍生息於此地,出土的石斧,堪為見證。這一珍奇的發現足以揭示證明:在無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東夷土著氏族部落,在此過着農采漁獵生活,創造着無文字記載的“人文”史。
  (二)文物古跡
  1、古井與古窯遺址
  1988年秋,在無棣鎮韓傢窯遺址上,發現一口古井,從中發掘出石夯、石磨、夾沙紅陶盆殘片,還有灰黑淺紋的陶罐殘片及陶盤一隻,上繪黑紋魚形圖案。事過月餘,又在古井東北部兩華裏處,在土層一米以下,掘出臥式半橢圓形古窯一座,窯內壁四周紅燒土層及青磚痕跡均頗明晰,五個並排的嚮南開的進火口門外,有半成品胚形,尚可辨識。經考證定為:此乃古時燒製陶器之窯。該遺址出土的多件歷史文物,經鑒定屬竜山文化時期。後經再次探測,韓傢窯遺址,東西長約五華裏,南北長約四華裏。文物普查時定為:韓傢窯遺址,屬濱州市大商文化遺址。
  這一古井的發現,不僅證明氏族部落早就定居此處,過着農牧生活,在築屋、造井、製陶、糧食加工諸方面,都已達到了自産、自供、自足的程度,而且還創造着古代文明。
  2、古城遺址
  廣武城 在無棣縣境東北部,高坨子河東岸。據《無棣縣志》載:“廣武城在縣北一百一十裏,鬲津河岸。相傳漢廣武君李佐車所築,故名(俗名“車車網城”)” 。這裏過去是海陸交通要道,行人很多,李佐車曾在此駐兵。後經海潮、地震,城毀失,現僅存一月牙形土嶺,占地面積約二百平方米。東南五裏許有一土臺,名“秤砣臺”,面積稍小於此城,上面有白質土壤,生長植物。曾出土過銅箭頭,在臺北一裏處曾挖出鍋臺樣遺跡(每排20個),並有木灰樣遺物。
  光武城 位於縣城東北22公裏的西小王鄉,漢光武帝築,並於此駐兵。面積約七百平方米,現城跡已無,僅存一高三米許的土丘,曾在此挖出過馬蹄錢、鐵神像等。
  信陽城 位於縣城北8.5公裏的信陽鄉。周三公裏有餘,面積0.8平方公裏,《山東通志》稱“信城”,俗稱“小鞍城”、“歇鞍城”。相傳,韓信由燕伐齊至此,鏖戰丟靴,士卒嘩然,為雪丟靴之辱,韓信下令仿靴築城,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西漢為陽信縣城,舊時為無棣縣八大景之一,稱“漢壘盤旋”。今遺址西南隅,城垣殘跡尚餘50餘米,高處10餘米,低處2—3米,夯痕斑斑,依稀可見。曾出土戰國“齊法化”刀幣及秦漢時期銅劍、箭簇、陶器等文物。1987年,濱州地區文物普查組對遺址全面考查,測定該城約築於戰國後期至西漢初期。
  唐塔遺址 位於縣城西南隅,始建於公元639年(唐貞觀十三年),為普照寺塔,高十三級,八角形密檐式磚石結構。塔基高約2米,第一級南北各設一拱頂券門,南門上方鎸刻“文筆衝霄”四個大字(羅柱書);其他各級均南面設一拱頂券門,形如法門寺寶塔。塔心內築券形踏步回廊,逐級相通。明初縣名改為“海豐”,普照寺亦改稱“大覺寺”,故唐塔又有“海豐塔”、“大覺寺塔”等名。明正德、萬歷、清乾隆年間三次修葺。1668年(清康熙七年)地震,唐塔裂;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夏渤海地震,塔圯其半。七級半殘塔又歷經半個多世紀,時有倒塌之虞。後經省批準,於1957年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0年11月為重建唐塔,曾破土探查,事後即立碑封存,舊為無棣八大景之一,稱“叢林塔影”,現在也已經重新修建了大覺寺。
  4、古墓遺址
  韓信馬童墓 位於縣城北15公裏的信陽鄉郭來儀村西南,占地480平方米,封土高2.5米,傳墓主為漢代韓信馬童,現保存完整。
  魏王豹墓 在縣城北8.5公裏的信陽鄉郭來儀村西南,面積1575平方米,封土高4米。民國《無棣縣志》載,“漢魏王豹墓,城北七裏。相傳韓信由燕伐齊到此,豹迎戰三百回合,中卸甲風陣亡,信令將士撮土築此墓。”1977年對古墓實挖(選點勘查),確屬漢墓。1987年立標志為“郭來儀古墓”,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佐車墓 俗名“保全廟”,位於縣城北17公裏的車鎮鄉車鎮村北0.5公裏處。民國《無棣縣志》載,“漢廣武君李佐車墓,城北三十裏。”1955年立案。1964年,經省批準,對該墓進行挖掘。該墓為一長方形磚券墓室,墓室入口曾遭破壞,在墓門內發現背鐵鏈人骨架一具,墓室四壁彩繪尚存,墓主及隨葬品全無,現已平毀。
  5、古廟遺址
  青旗將軍廟 位於縣城東北11公裏的水灣鎮,俗稱“堂子廟”。據《無棣縣志》載“青旗堂在縣東北十八裏,相傳有青旗將軍廟,臺尚存,舊有青騎裏。”五十年前廟尚存,裏面有周倉、關平等塑像。當時廟欲倒塌,被群衆拆毀。現僅存一二米高的土臺。曾出土過漢代陶罐及彩繪陶樓、陶豬、陶竈等文物。
  6、古建築
  明清縣衙大堂 位於縣城內,保存完好。清康熙《海豐縣志》載,“縣衙大堂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重修。縣衙大堂係明清縣治的主體建築,起建於二軸磚基之上,坐北嚮南,為硬山殿亭式單檐磚本結構,四梁八柱,青磚碧瓦,面闊8.1米,進深7米,方磚鋪地,檐下平列彩繪風板,朱柱格欞透窗,氣勢壯觀。
  吳氏故居 舊稱“尚書第”,俗稱“吳宅”。位於舊城區南門裏。原建築佈局為一宅兩院式,呈東西長方形,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南院建於明正統年間,原為明戶部尚書王佐府第。北院建於1664年(清康熙三年),門樓及三進大廳相繼毀於清末民國初期,僅剩“雙虞壺齋”保存尚好,此齋采用江南套梁插柱的內部結構建築法,在齊魯古建築中尚屬罕見。
  清代高等小學堂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縣令楊增輝主建,位於縣城內。堂址為長方形,占地11畝,主要建築有奎星樓,廳堂三進,自習室25間,三進廳堂和校址南頭臨街房,均為磚木結構。現三進廳堂、文案室、收支室和膳房尚存。
  (三)歷史事件
  1、西捻軍轉戰海豐。1868年(清同治七年)初,張宗禹率捻軍自天津南下,清政府急令左宗棠、李鴻章帶兵分路堵截。5月2日夜,捻軍自慶雲縣攻入,乘團練頭子王毓寶出城招募團丁之機,將其擊斃,一舉攻占海豐縣城。捻軍留一日,南下。後十餘日,捻軍從陽信入海豐境,至大沽河,擬從海上轉移,未成。又折嚮西,入????山。6月14日,捻軍從陽信入沾化,沿海濱西北行,過馬𠔌山(今碣石山),攻慶雲、????山。6月20日,捻軍由臨邑、德平至海豐、????山,在城子口(埕口)、小山等處遭敵夾擊,受挫。7月12日夜,捻軍屯兵水灣、龐傢集、吳傢廟,遭清軍劉鬆山老湘營、郭寶昌卓勝營圍攻,損兵千餘。天明,捻軍突圍北上,在郝傢寨與清軍接戰,先勝後敗,又損失1800餘人。捻軍著名將領周老廣兄弟及其戰將數十人被俘犧牲。據民國《無棣縣志》記載。6個月內,捻軍先後六次進出無棣縣境,殲清朝鄉紳官員28人,地方團練1875人。
  2、清軍襲擊義和團。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7月4日,海豐義和團首領牛三標、楊子明邀集慶雲縣義和團首領楊樹林、陽信義和團首領張太小、陽信齊傢莊義和團首領賈樹田帶領團民700—800人,嚮海豐縣衙索取軍裝、槍械、馬匹、糧食,遭清先鋒後路左營張勳部突然襲擊,義和團民奮起抵抗,結果團民陣亡110人,大師兄楊子明當場犧牲,餘部分散轉移。
  3、日軍掃蕩劉鄭王。1939年農歷五月初二,高樹勳率十軍團在劉鄭王村擊潰日軍,撤出。翌日,日軍集結兵力,掃蕩該村,農民解長全被破腹,劉玉棟被穿胸,劉玉生等八人被集束燒死,少婦、幼女二人被辱死於戰刀下;牲畜搶光,糧食掠淨,房捨化為灰燼。
  (四)歷史人物
  無棣人文始著於夏商,唐季有聲,宋元繼起,至明清兩代而極盛,掇英擷秀,科甲如林,賢相名卿方伯聯第。後唐李愚明宗時為相,以書說韓建傳於世;北宋李之儀,文比蘇秦,書若黃米,翰苑巨擘,一代宗師;明太宰楊巍,宦績揚名中外,文章稱奇今古,與同為無棣籍的王佐、𠔌中虛聯稱同朝三部尚書(戶部、吏部、兵部),名載國史;清代以吳式芬為代表的“海豐吳氏”傢族,有“進士世傢”、“尚書門第”之稱,清代十朝為宦,榮授“七巡撫八侍郎九封光祿,三翰林五資政十朝邦禁”之美譽,吳氏著述豐實,“傢乘萬卷”,與濰縣陳介祺“傢藏萬印”並冠齊魯。中國近代名人大辭典,就錄入無棣歷史名人十人,諸如北洋大臣吳重熹、兩廣總督張鳴岐、山東督軍張樹元、抗日將領馮安邦、鋤姦部長徐尚武、模範專員石景芳、三邊政委丁洪澤、同盟會員楊虎臣等。歷數當代名人還有京昆耆宿李洪春、鼓界泰鬥劉田利、武術名流薑綬青、電腦博士王申培、建築設計大師張鎛、著名中國國畫傢李山等。
  無棣這片“太公賜履”的文化沃土,曾贏得歷史上無數文人學士的交口稱贊,璀璨絢麗的藝術瑰寶,熠熠灼目的無棣文化,歷百代而不衰。近百年來,革命鬥爭風起雲涌,志士仁人前赴後繼,西捻軍和義和團都在這裏創造過驚天動地的業績,譜寫過可歌可泣的史章。在革命戰爭年代,作為冀魯邊區和渤海老區的焦灼地,無棣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參軍參戰,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五)歷史典故
  1、楊天官認義女。楊巍,無棣縣無棣鎮人,明朝重臣,人稱楊天官。萬歷年間,楊巍從朝裏回傢探親,路過前閻傢村,喬裝私訪,到一貧寒人傢。天官在此用餐,雖是粗茶淡飯,卻待之如賓。天官感其誠,憐其貧,臨別時告訴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認該戶一女子為義女,並邀她於某月某日去朝裏。約定日期快到了,但該女子傢貧如洗,實是無以饋贈,衹好忙着把黃蓿菜種子(當地群衆稱“銀子”,即“仁子”)洗淨曬幹,磨為面子,搋上棗瓤,蒸了一鍋窩頭帶去。這天適值天官生日,文武官員早已入席就座,準備開宴,差役領着女子進來了,她把窩頭奉獻於義父,天官令官員們品嚐,“吾女為父祝壽,禮品乃‘銀子’所製,請諸位嘗之,有何感受!”大傢嘗後齊聲贊曰:“香甜可口,高貴,難得!”衆官員立即對女子開賞銀兩,二十兩、五十兩、一百兩……這位姑娘將義父及百官所送銀兩帶回家乡,用來接濟鄉裏,村民為紀念此事,將村名“前閻傢”更名為“楊姑娘”。
  2、智降始皇。秦始皇為維護其封建王朝的統治,北修長城,南修堤。據《海豐鄉土志》載:“自德州北抵樂陵,東至海豐城(今無棣縣之古稱),西三裏,繞城而北,而東北七裏止,<慶雲志>稱神州古堤” 。相傳,修堤那年無棣縣大旱,莊稼顆粒無收,今無棣城一帶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餓殍比比皆是,慘景不堪言狀。始皇說:“誰能管全體民夫一餐,工程立即停止。”一老者聞訊而至,稟告始皇:“小人傢中糧米尚能讓衆民夫飽餐一頓。”始皇允諾,老人立即開門納衆。老者傢中實則徒有四壁,哪能管得起這百千人吃飯,民夫衹是前門進,後門出,但都腆着肚子,擦着嘴,裝出一副吃飽喝足的樣子。始皇看了信以為真,無可奈何地說:“築堤到此為止!”。明永樂二年,姚姓於堤的盡頭建村,取名“堤頭姚”。
  (六)歷代文學作品
  無棣縣文學創作見諸正史者,首推後唐李愚的《白沙集》、《創業功百傳》。李愚崇尚古文,為文近韓、柳之體。嘗隨魏王平定後蜀,軍書戰表皆出其手,為一時大手筆。北宋李之儀精於詩詞,擅長尺牘,《四庫全書總目》以為“與張來、秦觀不相上下”,而“神鋒俊逸,往往具蘇軾之體”。有《姑溪詞》、《姑溪居士文集》傳世。《唐宋名宗詞選》錄其三首,其中《卜算子.我住長江頭》一首尤富民歌風味,歷代傳唱不絶,被明人毛晉譽為“古樂府俊語”。
  清代,無棣縣文學作品有民歌、兒歌、故事與文人學士的書面創作,藝術形式主要有詩歌和散文,其代表作品有李道昌詩集《臨洮草》、《遊屐草》,張映緯詩集《鴻雪齋稿》,王清的《留餘堂詩文集》,李傑的《聲詩錄》、《中州紀程草》。王文耿的《塔影山房詩文集》,高勳堂的《馬𠔌山房詩集》,張守訓的《味閑堂詩稿》等。
  二、地理文化
  (一)區域地理特徵
  無棣縣地貌屬華北平原魯西北泛濫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在無棣鎮西部,高程8米,以萬分之一的坡降嚮東北傾斜。沿海的大口河,高程為1.9米;沿海的三裏臺、五裏臺高程僅1米左右。境內自西南嚮東北依次為黃泛平原、濱海平原和渤海灣海岸。
  境內有幹流河道三條,即漳衛新河、馬頰河、德惠新河;支流河道11條,其中發源於外地6條,發源於本縣境內8條。自西北嚮東南依次分屬於運河、馬頰河、徒駭河三個支係,又統屬於山東海河水係。
  (二)地理景觀
  無棣縣不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而且自然資源豐富,風景優美,兼糧、棉、棗、牧、漁、????之利。自東北濱海嚮西南內陸,依次呈現漁帆點點、蝦池縱橫、????田棋布、草原廣袤、牛羊成群、林茂糧豐的自然景觀,從而造就了無棣縣獨特的地理景觀文化,使之具有得天獨厚的風景名勝資源。
  1、碣石山旅遊風景區。碣石山位於無棣縣城北30公裏處的碣石山鎮境內,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公裏,形成於73萬年前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屬一中心式噴發形成的火山錐狀地形,是國內罕見的第四紀火山中最為年輕的一座火山,也是魯北平原唯一的一座山體,被譽為“京南第一山”。碣石山位於黃河故道入海口,又被稱為“黃河古道的‘古化石’”,對於揭示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的環境演變過程,追溯近代人類活動蹤跡及火山岩科研教學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獨特的人文地理意義。1998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
  碣石山藴含着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大禹、秦始皇、漢武帝、魏武帝曹操、北魏文成帝拓跋睿等帝王,或治水,或巡遊,都在碣石山留下了遺跡和詩文。劉長卿、陸遊以及時太宰楊巍等文人墨客遊覽此山,寫詩作賦,留下了大量詩詞歌賦。帝王的賜履和文人墨客的遊覽,帶動了宗教相繼在當地傳播。古時,山上建有寺、院、觀、宮、閣、廟等十餘處,使碣石山成為一座集佛、道、儒於一體的,頗具神秘色彩的地方名勝。
  按照縣委、縣政府旅遊資源開發的總體構想,碣石山將規劃建設火山遺跡科普、碣石山觀光、千童島民俗風情、曹公島主題公園、飲馬湖休閑娛樂五個功能片區。現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設,建成碣石山景區大門、碧霞元君宮、曹操橫槊賦詩群雕、禹王亭以及按 “曹魏、東吳、西蜀”三亭組合而成的“觀海閣”。開發有福地洞天、虛懷𠔌、竜馬洞等多處景觀,石林、石瀑、東海一柱等火山遺跡景點。立有碣石山碑、碣石山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碑、安作璋教授題辭碑、禹王亭碑,珍存有無字碑(碣石門辭)、《重修馬𠔌山寺記》碑等古石刻。開挖了庫容400萬立方的飲馬湖水庫,建有湖心島、千童島及遊艇碼頭。
  2、大口河海濱旅遊度假區。無棣縣貝殼堤島與濕地係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無棣縣最北部,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新老堤並存的貝殼堤島。區內有3條長56公裏,總儲量達3.6億噸,並隨着海水潮汐作用每年增加10萬噸以上的貝殼堤帶。在目前世界上發現的三大古貝殼堤中,無棣縣貝殼堤島是純度最高、規模最大的,無論是深埋地下的,還是裸露於地表的,貝殼質含量幾乎達到100%,而美國聖路易斯安娜州和南美蘇裏南貝殼堤貝殼質含量僅為30%左右。貝殼堤內外的濱海濕地生物顯多樣性,它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和越鼕、棲息、繁衍地,是研究黃河變遷、海岸綫變化、貝殼堤島的形成等環境演變以及濕地類型的重要基地,在我國海洋地質、生物多樣性和濕地類型研究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貝殼堤島與濕地係統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順利通過國傢級自然保護區評審,批復在即。
  自然保護區遼闊、寧靜,自然風光優美,有大口河、汪子島、秦套島、百萬公畝????田與蝦池等旅遊景點,是乘船出海、垂釣魚蟹、品嚐海鮮、騎馬獵兔、砂灘聽濤、趕海觀潮、戲水觀鳥的好地方。“汪子島”是最大的一座貝殼堤島,也是濱州市境內唯一能直觀大海的地方,有“海上仙境”之稱。相傳,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取長生不老之藥,長久不歸,父母思念遠去的孩子,奔波於此島,眺望大海,盼子歸來,故名“望子島”,後人也稱“旺子島”。
  (三)經濟概況
  齊魯大地,渤海西南岸,現代黃河三角洲的最北端,有一片古老而充滿勃勃生機的土地,這就是歷史悠久,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的無棣縣無棣縣兼糧、棉、棗、牧、漁、????之利,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①土地資源。總面積299萬畝,人均7畝,被列為全國優質棉生産基地縣、全國産棉大縣和全國商品糧基地縣。②棗業資源。有棗面積115萬畝,擁有棗樹4100萬株,其中小棗樹2720萬株,鼕棗樹1380萬株,年産幹棗4500萬公斤,鼕棗3000萬公斤,是國傢林業局命名的“中國棗鄉”。③畜牧資源。擁有天然草場80萬畝,牧草豐足,飼料充裕。渤海黑牛、德州驢、渤海馬、窪地綿羊等優良畜種種質資源優勢明顯,是國傢確定的“全國渤海黑牛之鄉”。④海洋與漁業資源。海岸綫長102公裏,淺海漁場150萬畝,潮間帶48 萬畝,被譽為“天下第一鮮”的文蛤資源尤為豐富,海産品養殖年産量7.5萬噸。⑤礦産資源。無棣縣宜????面積653萬公畝,已開發????田356萬公畝,發展????業和????化工條件優越,原????年生産能力達200 萬噸,是全國大型優質????生産基地和重點出口????基地;全縣已探明油區面積1100平方公裏,已進行大規模開發的東風港油田、富臺油田地質儲量分別為1272萬噸和5000萬噸;擁有貝殼堤島與濕地係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和世界罕見的貝殼砂礦帶。這種礦砂屬世界稀有礦産資源,是生産日用高級瓷器、飼料、水泥的理想原料。以此為依托建立的珍貝瓷業有限公司用貝殼砂生産的“珍貝”牌貝瓷,獲國傢科技發明二等奬。
  當前,無棣縣經濟社會實現了科學發展、加快發展、持續發展。2005年,全縣實現GDP71.1億元,同比增長18.1%;地方財政收入3.45億元,同比增長48.9%,在全省排名上升8個位次, 躍居全省第66位;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增加值32.4億元、利稅12.7億元、利潤11.1億元,分別增長51.4%、71.6%和73.4%;農民人均純收入3508元,同比增長15.9%;職工平均工資10900元,比上年增加1723元。
  1、“工業強縣”戰略深入實施。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現已形成以化工、電力、傢紡、機械、服裝、????業、皮革、食品、陶瓷、建材、農副産品深加工、工藝品、飼料及其添加劑等優勢骨幹行業為代表的60個係列、200多個産品類別的工業體係。魯北企業集團、基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埕口????化公司、海豐集團、萬德酒業有限公司、星一皮革有限公司、珍貝瓷業有限公司等多傢企業已成為無棣縣工業經濟的“臺柱子”。其中,魯北企業集團為國傢特大型化工企業,已開發出“磷銨、硫酸聯産水泥”、海水“一水多用”、“清潔發電與????、鹼聯産”三條緑色生態産業鏈,被科學界譽為中國緑色化學工業的樣板,被國傢環保總局批準為“魯北國傢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投資興建了高新技術工業園(包括韓國工業園、農業高科園)和????化工業園區、生態濕地特定工業園區,構築起了工業發展的集群優勢。
  2、特色農業優勢明顯。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着力壯大棗、牧、漁、棉等特色主導産業。目前,全縣共有棗樹4100萬株,分別被國傢林業局、國傢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棗鄉”和“全國出口金絲小棗、鼕棗標準化示範區”。畜牧業突出品種改良、規模養殖和竜頭建設,全縣肉牛育肥大戶已發展到近千戶。農業産業化經營成效明顯,培育了萬德、精大等“農”字號竜頭企業,引進了舜園、賽爾、伊德圓、天竜科技等棗牧竜頭。
  3、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優化環境,強化服務,實現了民營經濟的整體推進,培植了漁網、魚粉、草葦製品、不銹鋼製品、傢紡、金融器具、豐年蟲卵、服裝加工、建築建材、塑料製品等十大主導産業。
  4、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始終把招商引資放在全縣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牢牢把握優化環境重點,着力營造全社會尊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通過壓任務、強調度、嚴考核、重奬罰,招商引資實現了新突破。2005年,利用縣外資金75億元,同比增長97.4%;實際利用境外資金1569萬美元,同比增長134.2%。
  5、發展環境日益優化。完成了205國道、大濟路、新海路等一批公路建設項目,形成了“六縱七橫一環”、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全縣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800公裏;現有500—3000噸級泊位碼頭7個。完成了220KV無棣輸變電站建設、農村低壓電網改造等項目,電力供應充裕,年供電能力達1.8億千瓦時。城區新星熱電廠已建成投用。總投資3000多萬元的天然氣集中供氣已完成一、二期工程,是全省第一個通上天然氣的縣城。建成了4座庫容千萬方以上的地上平原水庫,年調蓄水能力達1.2億立方米。投資近億元實施了“利民工程”,於上世紀末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
  (四)區域文化
  無棣縣共有12個民族和睦相處,其中漢族占99.1%,有回族、蒙古族、滿族、藏族、傣族、瑤族、拉祜族、布依族、壯族、珞巴族、土傢族等少數民族,由於多民族和睦相處,區域文化比較豐富,宗教信仰多元化,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縣境回族穆斯林村分佈於車鎮鄉五營村、段傢村;小泊頭鎮范家村、新立村;水灣鎮郭辛店、王什虎村。這些村莊均建有清真寺,有阿訇主持宗教事務和宗教儀式,鄉老管理寺戶。
  三、鄉土文化
  春節 我國古代以臘月初八為年,南北朝以後改為歲末一天過年。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宣佈使用公歷,同時將舊歷年正月初一改為春節。解放前,“除夕,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祀天地、祖先”,外出不歸視為不孝。是日,早起去村頭“請已故先人回傢過年”;中午“供祭天地神靈”;傍晚湊柴於街前、村頭點火,老幼圍烤,謂之“烤末陽”以示延伸時日,象徵興旺之日;晚上全家聚飲,吃花生,謂之“守歲”與“分歲”,至半夜吃水餃,謂之“辭歲”。吃水餃前,幼輩叩拜父母尊長,謂之“拜年”,飯後同族鄉裏互拜,下午或次日清晨同族聚至祖墳燒紙叩頭,鞭炮齊鳴,謂之“上年墳”。解放後,易門神,祭天地等迷信活動逐漸廢除。除夕全家聚飲暢談於半夜方眠,吃水餃多改為黎明。飯前,鞭炮齊鳴,幼輩給長輩拜年,飯後同族鄰居互相走拜問好。機關、團體、學校於節前多舉行春節茶話會,開展擁政愛民,擁軍優屬等活動。正月初一多舉行團拜或互相走訪。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始於西漢文帝元年。解放前,“元宵節張燈火,放花炬,酒筵樂歌競為歡會凡三日。十四日主麥,十五日主𠔌十六日主豆,月明風,收燈也,有風為歉,無風為豐”。是日“女子以跳繩為戲,名日跳百索”。十四至十六日3天,男子盛飾遊街登城過橋,日昕始散,名日“走百病”。富裕之傢,晚上吃元宵。解放後,城鄉多進行各種文娛活動,如竜燈、獅舞、高蹺、秧歌、小戲、武技等。棉區則多放煙花以慶棉花豐收。亦有放燈者,但不普遍。
  喜慶婚事
  傳統喜慶 民間的傳統喜慶:一是“送喜”,即婦女生小孩後,親朋攜帶雞蛋等營養食品登門送喜慶賀。還有慶“十二”的習俗,即小孩生下12天,親朋登門送喜慶賀。二是慶“百歲”,嬰兒滿一周歲,其外祖 將嬰兒母子接去過生日,謂之走“百歲”和慶“百歲”。三是祝壽,老人到60歲後,每逢生日,其子女親朋帶酒肉和長壽糕等登門慶壽。
  婚事 解入前,訂婚靠“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其方式是“通媒的結姻緣,男傢投啓日通啓,女傢回啓日允啓,男傢納幣女傢日聘禮”,講的是門當戶地,論的是身世田園,並多係早婚,男十一二歲即娶,女十六七歲即嫁,有的貧傢之女不足10歲就去婆傢當童養媳。迎親,男傢備官轎各1乘,男乘官轎,伴隨鼓樂到女傢迎娶,謂之大娶。衹備花轎1乘,無鼓樂則謂小娶。婚禮,在院內天地堂前設香案、置香鬥、插弓箭、係紅綢,新娘蒙頭服、蹈紅毯,拜天地後,方得入洞房行“合包禮”。二日拜傢廟及翁姑與夫傢尊長。三日拜同族與鄉裏,謂之“拜三”。“女傢送酒饌進舅姑,謂之送大飯”等等繁雜禮節。解放後,青年男女逐漸做到婚姻自主,在工作或學習中建立感情,經他人介紹,互相瞭解。訂婚形式,多數以互贈禮物,照訂婚像,男女互相走房認親,亦有沿用舊習的,謂之“過號”,藉以酬謝介紹人。結婚儀式改為騎馬騎驪,騎自行車。近年來,乘汽車結婚者漸多,也有的旅行結婚或舉行集體婚冖,還有的女娶男。喜事新辦的習俗,深受群衆稱贊。但也存有多要彩禮,設紅櫃收喜禮,大宴賓朋等不良風氣。
  (一)民俗風情
  勤勞、忠厚、樸實的無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纍了非常豐富的民俗文化,體現出了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的思想意識形態和生活情趣。清末,在衣着方面,以傢紡傢織的棉布(俗稱土布)或綢為衣料。男女褲子均為直襠,腰口寬,褲腿垂直,綁腿帶,穿布鞋、布襪。無棣居民飲食習俗屬北方型,由於受地域及文化傳統影響,海邊、內陸、城鎮、鄉村亦有差別。一般飲食習慣為夏秋農忙一日三餐,鼕春一日兩餐。在正餐之間也有吃零食的習慣,有“糧菜混吃,粗細糧結合”的習俗。回民飲食喜吃牛、羊、雞、鴨等反芻、食草的獸類、帶嗉囊的禽類和魚肉等。居民村落多數集中在縣境南部、西部和馬頰河、鬲津河兩岸。居民傳統住房以四合院為多,四合院大門一般開在東南隅,謂之“面嚮喜神方位”,大多建有門樓。在婚禮方面,新中國成立前,有訂“娃娃親”的習俗,即男到十五六歲,甚至十二三歲,即由父母央媒求親,也有在兒童年齡定親的,回民主張本民族通婚。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1978年農村經濟體製改革以來,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全縣經濟突飛猛進,傳統的衣食住行生活習慣也在不斷發生着變化,時代氣息日益濃厚。
  (二)傳統文藝體育
  縣內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有武術、象棋、遊泳、拔河等。武術在縣境傳播已久。清末,鄉間多建拳房,延師習藝,曾出現過車裏李士洪、王傢黃竜灣王登清等著名拳師。王登清被譽為“一桿大槍震山東”。1934年,國民黨無棣縣政府曾於北壇體育場舉辦武術擂臺賽,著名拳師薑綬卿榮獲散打和三項總分兩個第一名。新中國成立後,武術活動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提倡。1985年,無棣縣被省體委授予省“武術挖掘先進縣”稱號。現境內有“大成武館”。
  (三)民間藝術
  歷史上流傳於無棣的民間藝術,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清末、民國年間,河北省的竹板書、西河大鼓和摔繮調等麯藝形式相繼傳入無棣縣。在其影響下,出現了以蔣來月為首的一批民間藝人,他們在西河大鼓的基礎上吸取了毛竹板麯藝的優點,發展為無棣大鼓,載譽城鄉,因此無棣被稱為魯北“鼓書之鄉”。
  廣為流傳的民歌,所用樂器有鑼、鼓、鈸、笙、簫、笛、嗩吶、鬍琴、琵琶等。舞蹈種類有高蹺、紙馬、旱船、獅舞、竜燈、腰鼓、車子燈和秧歌。清乾隆年間,無棣縣廣為流傳的戲麯是花部,也叫亂彈,還有京梆子、衛梆子、直隸梆子、小戲(木偶)等。清末民國年間,鄉村有京劇、呂劇、河北梆子、東路梆子、哈哈腔等劇種,有些歷史麯目至今還在鄉村流傳,充分體現了勤勞智慧的無棣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藴。
英文解釋
  1. n.:  Wudi County
近義詞
無棣
相關詞
教育傢北京大學山東省光華管理學院人物政治官員將領
軍事????業公司????業國企????務局埕口????化海豐集團行政村
濱州市地理村莊
包含詞
無棣縣????務局無棣縣中醫院無棣縣人民醫院
無棣縣婦幼保健站無棣縣工藝美術廠無棣縣富豪大酒店
無棣縣衛生防疫站無棣縣第二高級中學無棣縣第一實驗學校
無棣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無棣縣第一實驗學校幼兒園無棣縣無棣鎮衛生防疫站
無棣縣大山鎮衛生防保站無棣縣佘傢巷鄉衛生防保站無棣縣第二人民醫院
無棣縣河溝鄉東城賓館無棣縣河溝鄉糧所飯店無棣縣供銷嚮陽飯店
無棣縣埕口鎮糧所飯店山東省無棣縣化纖廠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鎮邱傢莊
無棣縣汽車銷售中心斯普蘭德大酒店無棣縣無棣鎮東關衛生防疫站無棣縣無棣鎮城裏村衛生防疫站門診
分類詳情
張開佘傢巷鄉張開無棣鎮張開車鎮鄉張開大山鎮張開水灣鎮
張開小泊頭鎮張開埕口鎮張開馬山子鎮張開信陽鄉張開柳堡鄉
張開西小王鄉碣石山鎮
大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