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部、海東地區北部,北倚祁連山脈達坂山,與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相接,東北與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和永登縣毗鄰,東南與樂都縣接壤,南以湟水為界,與平安縣相望,西靠大通縣,西南與省會西寧市相接。全縣東西長86千米,南北寬64千米。總面積3321平方千米。總人口37萬人(2004年)。以漢族為主,土族約占總人口的17%,還有藏族、回族等。
縣人民政府駐威遠鎮,距行署駐地70千米。郵政編碼:810500。代碼:632126。電話區號:0972。拼音:Huzu Tuzu Zizhixian。
地處湟水𠔌地北側和大通𠔌地西南側山地、溝𠔌地,湟水河自西嚮東流經境南,大通河自西北嚮東南流經縣境東部。年均氣溫3.4℃,年降水量400-600毫米。 |
|
【日照】互助縣地處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大氣稀薄,空氣幹潔,透明度好,雲量少,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層消弱較少,所以,太陽輻射光能資源較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521.7小時,年日照率為57%,強日照時間長,年輻射量134-147千卡/平方釐米,作物生長期(4-8)國輻射量為77千卡/平方釐米,占年輻射量的52.2%,這就彌補了高寒的缺點,鼕不冷夏不熱。
【氣溫】互助縣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幹旱少雨。也由於地形復雜,高差懸殊,熱量資源水平分佈不均衡,垂直地帶差異十分明顯,氣溫分佈總的趨勢是由北往南隨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境內北部及東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均氣溫均在0℃以下;北部的南門峽、邊灘、林川、東和、東溝、丹麻、五十、鬆多等鄉北部的腦山及半腦山地區年均氣溫在0-3℃之間;大通河𠔌地帶年均氣溫約為2.0-4.0℃;中部的威遠盆地和一川兩溝之間的淺山地區年均氣溫在3.0-4.0℃;南部湟水河𠔌及紅崖子溝、哈拉直溝、沙塘川的中、下段地區最暖,年均氣溫在4.0-6.5℃。年內各地均以夏季(6至8月)氣溫為最高,17-10℃;春季(3至5月)、秋季(9至11月)次之,10--5℃;鼕季(12-2月)最低,-5℃--12℃。年中各月氣溫的變化又以春、秋最為劇烈,這期間月溫差在5.0℃以上,初春的三月升溫多在7.0℃左右,秋末的11月降溫最為迅速,各地可達7.0℃-8.0℃。夏鼕兩季的氣溫均較穩定,月際間變溫一般均小於3.0℃。川水、淺山地區3月份起氣溫大多升到0℃以上,4月和10月兩月在3.0℃以上,5至9月川水及威遠鎮以下的淺山地區一般超過10℃,其它月份均在0℃以下。全縣年平均氣溫為3.4℃。各月平均氣溫日差14.4℃,各月平均氣溫年差25.4℃。
【地溫】年平均為6.7℃,得月平均地面溫度以每年7月份最高為19.3℃,以每年1月份最低為-9℃,地面極端最高溫度為58.7℃,地面極端最低溫度為-29.8℃。其中縣境南部湟水河𠔌及海拔2200米以下地區年平均溫度為4℃-6℃;中部淺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3℃-4℃;腦山、半腦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0℃-3℃;北部和東北部高山區(海拔3100米以上),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
【降水】互助縣地處內陸,一般降水不足。降水來源:主要是印度洋孟加拉灣來的西南季風;其次是太平洋來的東南季風,鼕季有少量西伯利亞來的水汽。降水地區和季節,分佈很不均勻,而且各年各月的降水量也很不穩定。每年以6、7、8、9四個月雨水較多,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其中又以7、8兩個月降水最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0%。按地區分,南部高丘陵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350毫米左右;中部淺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400-500毫米;腦山、半腦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毫米以上。高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650毫米左右。降水由南嚮北隨海拔增高而增加。
蒸發量:全縣年平均蒸發量為1235.6毫米,為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蒸發量隨着氣溫上升而增加,每年一般以4、5月份蒸發量最大,5月份一般為183.9毫米。每年一般以11、12月份到來年1、2月份蒸發量最小,月平均蒸發量在33.5毫米-49.3毫米之間。
濕度:由於氣候比較乾燥,全縣年平均相對濕度較低,僅為65%,一年中以1、2、3、4月份最低,一般為51-55%。5月份以後,隨着降水量的增加,相對濕度也隨着逐漸增大,到8、9月份為最高,一般為78-79%,到10月份以後,又逐漸下降。
【霜期】春末夏初出現的霜凍稱為晚霜凍,夏末秋初出現的霜凍稱為早霜凍。互助縣各地的晚霜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中旬結束,南北相差一個月,早霜一般在9月中旬--8月中旬,北南先後相差一個月。各地晚、早霜出現的時間,大體與日均溫穩定通過10℃的初、終日相近,無霜期從南部的川水地區逐漸嚮北部的腦山地區縮短,南部可達140天左右,北部腦山區僅65天左右,有些地方甚至沒有絶對無霜期。全縣無霜期歷年平均112天,最長是1975年,達133天,最短是1978年,僅為103天。
早霜凍對川水、淺山地區影響不大,因為作物在早霜凍來臨之前多已成熟。但腦山、半腦山地區,熱量條件差,早霜凍出現較早,個別年份甚至在7月中、下旬即可出現,這時的麥類作物正處於灌漿至乳熟階段,洋芋長薯塊時期,耐寒力較差,經不起零下1-2℃的低溫凍害,對腦山及半腦山淺山地區影響很大。
【風】互助歷年風嚮以東北風為主,其次是西南風。歷年平均風速1.4米/秒。風以春季為多,四、五月份平均風速為1.7米/秒。8級以上的大風日數,年平均為4.4天,最多的年份大風日數達9天,最少的年份為1天。沙暴日較少,年平均0.5天,最多年沙暴日為2天。春季大風吹走表土,有時還颳走肥料和種子,夏秋季遇大風,造成農作物倒狀,危害農業生産。 |
|
礦産資源豐富,到目前為止,已發現40個礦種,139處礦床點,其中:金屬礦種有鐵、錳、銅等7種;建材及非金屬居多,主要有:煤炭、芒硝、硫鐵、岩金、石膏、磷、白雲岩、粘土、石灰岩、紅柱石、玄武岩等29種;燃料礦種有煤、油頁岩及其它礦種。目前,正在開採的有煤、硫鐵、石灰岩、石膏等,其中石膏的探明儲量達1.3億噸,硫酸鈣含量為98%;石灰石的探明儲量為1.7億噸,氧化鈣含量54.85%左右;芒硝的探明儲量為6億多噸,硫酸鈉含量32.9%左右;石英礦儲量為1068萬噸,二氧化硅含量98%左右;白雲岩儲量有1218萬噸,氧化鎂含量26%左右。 |
|
2007年,全縣工業企業完成總産值147451.4 萬元,同比增長35.9%,完成年計劃的107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産值102672.2萬元,同比增長39 %,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産值44779.2萬元,同比增長29.3%;完成工業增加值48648萬元,同比增長28.56 %,完成年計劃的103.7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4095萬元,同比增長20.36%,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4553萬元,同比增長54.1 %。實現工業銷售産值141553萬元,産銷率達96%。
鄉鎮企業完成總産值68377萬元,同比增長21.13%,完成年計劃的101.23%;其中,完成工業産值44113萬元,同比增長20.77%,完成年計劃的 101%;完成工業增加值14336萬元,同比增長28.5 %,完成年計劃的109.4 %。
全縣完成社會商品銷售總額40256萬元,同比增長17.9 %,完成年計劃的104.8 %,其中:糧食係統完成銷售額1437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19.8%。
生産白酒7440噸,同比增長17%;生産水泥810294.9萬噸,同比增長20.5 %;生産鐵合金8026.3噸,同比減少6.8%;生産碳化硅32457.5噸,同比增長39.1%,生産鋼材70602噸,同比增長38.2 %;發電41260.7萬度,同比增長272.8 %。
全縣建設的重點工業項目33項,完成工業生産性固定投資40011萬元,完成地區下達任務的100.03%,其中經貿係統完成生産性固定投資16324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36 %,經貿局完成招商引資14549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82%。2007年從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經委等部門通過積極協調申請,共爭取到各類項目資金2327.3萬元,其中結構調整資金1550萬元、“萬村千鄉”項目及外貿發展資金221.3萬元、技改貼息資金556萬元。 |
|
互助土族自治縣轄8個鎮、9個鄉、2個民族鄉:威遠鎮、丹麻鎮、高寨鎮、南門峽鎮、加定鎮、五十鎮、五峰鎮、塘川鎮、紅崖子溝鄉、哈拉直溝鄉、鬆多藏族鄉、東山鄉、東和鄉、東溝鄉、林川鄉、臺子鄉、西山鄉、蔡傢堡鄉、巴紮藏族鄉。 |
|
古為羌地,從西漢至清代,歷屬臨羌、西都、鄯城、西寧等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從西寧縣析置互助縣。1949年仍設互助縣屬省直轄。1953年改設互助土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互助土族自治縣,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2年復歸省直轄,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
1949提9月12日,互助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互助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從這時起至1951年元月,全縣設5個區、32個鄉(鎮)。1951年元月29日,劃為8個區、49個鄉(鎮)。1952年劃為12個區69個鄉(鎮)。1955年2月,全縣12個區統一更換名稱:第一區為卻藏灘區;第二區為五峰寺區;第三區為雙樹區;第四區為沙塘川區;第五區為哈拉直溝區;第六區為紅崖子溝區;第七區為丹麻區;第八區為威遠堡區;第九區為塘巴區;第十區為賀爾川區;第十一區為李二傢堡區;第十二區為北山藏族自治區。
1956年10月18日,撤區並鄉,全縣原屬的12個區、69個鄉(鎮)合併成為29個鄉(鎮)。1958年5月17日,全縣由29個鄉(鎮)縮編為12個鄉(鎮)。1996年,全縣轄21個鄉(鎮),即威遠鎮、西山鄉、蔡傢堡鄉、五峰鄉、雙樹鄉、沙塘川鄉、東山鄉、哈拉直溝鄉、紅崖子溝鄉、五十鄉、丹麻鄉、東溝鄉、東和鄉、林川鄉、臺子鄉、邊灘鄉、南門峽鄉、鬆多藏族鄉、加定藏族鄉、巴紮藏族鄉、高寨回族鄉。294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威遠鎮。
2000年,互助土族自治縣轄1個鎮、16個鄉、4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5708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威遠鎮 51318 雙樹鄉 18264 沙塘川鄉 19293 高寨回族鄉 12170 紅崖子溝鄉 17909 五十鄉 17527 哈拉直溝鄉 14657 鬆多藏族鄉 6837 東山鄉 11328 丹麻鄉 21033 東和鄉 17478 東溝鄉 20186 林川鄉 12579 邊灘鄉 13538 南門峽鄉 19993 臺子鄉 21690 五峰鄉 22511 西山鄉 18036 蔡傢堡鄉 8214 加定藏族鄉 7426 巴紮藏族鄉 5102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號文批復:撤銷高寨回族鄉、加定藏族鄉、南門峽鄉和丹麻鄉,分別設立高寨鎮、加定鎮、南門峽鎮和丹麻鎮。
2001年底,互助土族自治縣轄5個鎮、14個鄉、2個民族鄉,2個社區、295個村(牧)委會。
威遠鎮 駐威遠鎮,轄2個社區(北街、南街)、22個村(牧)委會(西上街、西下街、大寺路、大寺、小寺、崖頭、古城、涼州營、紅崖、深溝、安定、余家、寺壕子、前躍、納傢、卓紮溝、卓紮灘、西坡、紅嘴爾、蘭傢、班傢灣、白崖)。
丹麻鎮 駐東丹麻,轄17個村(牧)委會(東丹麻、西丹麻、補傢、澤林、哇麻、岔爾溝門、東傢、鬆德、新添堡、樺林、索卜溝、景州、山城、索卜淮、溫傢、拉莊、汪傢)。
高寨鎮 駐西村,轄8個村(牧)委會(東莊、西莊、東村、西村、中村、西灣、曹傢堡、山上溝)。
南門峽鎮 駐卻藏寺,轄14個村(牧)委會(卻藏寺、磨爾溝、老虎溝、祁傢莊、東溝、西坡、麻其、峽口、北溝腦、古邊、捲槽、尕寺加、西山根、七塔爾)。
加定鎮 駐橋頭,轄6個村(牧)委會(橋頭、加塘、紮隆口、紮隆溝、下河、浪士當)。
五峰鄉 駐上莊,轄18個村(牧)委會(上莊、新莊、上馬、下馬一、下馬二、陳傢臺、轉嘴、七塔爾、倉傢溝、支高、興隆、納傢、平峰、白多峨、石灣、北溝、後頭溝、海子)。
五十鄉 駐桑士哥,轄19個村(牧)委會(桑士哥、五十、土觀、北莊、班彥、山莊、寺灘、荷包、巴洪、卓科、柳傢、奎浪、上甘灘、下甘灘、拉日、保傢、樺林、拉東、紮巴莊)。
西山鄉 駐和平,轄17個村(牧)委會(和平、王傢溝、麻蓮灘、邵代傢、郭傢溝、西溝坪、西溝底、王傢莊、鄭傢山、劉傢溝、鐵傢、楊徐、牙合、灣地、東山、王傢山、張傢溝)。
蔡傢堡鄉 駐岩崖,轄14個村(牧)委會(麻蓮灘、大莊一、大莊二、岩崖、包劉、後灣、楊傢灣、泉灣、劉李山、上劉傢、關傢山、東傢溝、孫傢灣、余家嶺)。
東山鄉 駐大莊,轄12個村(牧)委會(大莊、吉傢嶺、寺爾、聯大、下李、東山、上元保、下元保、白牙合、岔爾溝、賀爾、大泉)。
東溝鄉 駐塘拉,轄16個村(牧)委會(塘拉、姚馬、大莊、花園、卡子、口子、溝腦、洛少、年先、竜一、竜二、昝紮、曹傢、石窩、納卡、爾開)。
林川鄉 駐賀爾,轄11個村(牧)委會(賀爾、塘日臺、大河欠、小河欠、河欠口、馬場、作幹、包馬、窯莊、許傢、韭菜溝)。
東和鄉 駐宋傢莊,轄17個村(牧)委會(宋傢莊、黑莊、山城、魏傢灘、新莊、麻吉、朱傢臺、大樺林、小樺林、李傢莊、元山、剋麻、袁傢莊、大莊、尕寺加、姚傢溝、柳樹溝)。
邊灘鄉 駐保傢,轄10個村(牧)委會(保傢、水洞、泥麻、馬傢、倉傢、峽門、巴紮、尕寺加、昝紮、新莊)。
紅崖子溝鄉 駐上寨,轄17個村(牧)委會(上寨、下寨、小寨、白馬寺、星傢、站傢、擔水路、蔡傢、馬圈、張傢、老榮、西山、蘆草溝、加剋、大莊、流水溝、小紅溝)。
雙樹鄉 駐雙樹,轄14個村(牧)委會(雙樹、包傢口、新莊、大莊、高羌、什字、黃傢灣、朱傢口、大通苑、董傢、周傢、大溝、吉傢溝、平地)。
沙塘川鄉 駐雷傢堡,轄14個村(牧)委會(甘一、甘二、劉傢、後山、水灣、汪傢、五其上、五其下、雷傢堡、上山城、下山城、三其、陶傢寨、總寨)。
哈拉直溝鄉 駐尚傢,轄14個村(牧)委會(尚傢、杏元、????昌、孫傢、蔡傢、費傢、師傢、蔣傢、白崖、新莊、魏傢堡、毛荷堡、裏外臺、蔣傢臺)。
臺子鄉 駐上臺子,轄19個村(牧)委會(上臺子、下臺一、下臺二、河東、菜灘、恰卡、直溝、峽門、大菜子溝、出路溝、多士代、樓子灘、長壽、格隆、新合、阿士記、新城、塘巴、落幹溝)。
鬆多藏族鄉 駐十八洞溝,轄8個村(牧)委會(十八洞溝、鬆多、花園、馬營、本坑溝、哈什、麻洞、前隆)。
巴紮藏族鄉 駐抓什究,轄8個村(牧)委會(峽塘、元甫、甘衝溝、學科、柏木峽、甘禪口、彩隆、抓什究)。
2005年,互助土族自治縣轄5個鎮、14個鄉、2個民族鄉:威遠鎮、丹麻鎮、高寨鎮、南門峽鎮、加定鎮、雙樹鄉、沙塘川鄉、紅崖子溝鄉、五十鄉、哈拉直溝鄉、鬆多藏族鄉、東山鄉、東和鄉、東溝鄉、林川鄉、邊灘鄉、臺子鄉、五峰鄉、西山鄉、蔡傢堡鄉、巴紮藏族鄉。
2006年8月,互助縣撤銷邊灘鄉,並入林川鄉;撤銷五十鄉,設立五十鎮;撤銷五峰鄉,設立五峰鎮;撤銷雙樹鄉、沙塘川鄉,合併設立塘川鎮(鎮政府駐原沙塘川鄉駐地)。 |
|
【威遠鎮】 縣府駐地。位於縣境西部。人口4.6萬,以漢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17%,還有藏族、回族。總面積79.6平方千米。轄西上街、西下街、寺壕子、大寺路、深溝、白崖、紅崖、崖頭、古城、班傢灣、大寺、小寺、納傢、蘭傢、涼州營、安定、余家、前躍、西坡、卓紮灘、紅嘴兒、卓紮溝22個村委會和南街、北街、北郊3個居委會。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威元鎮,1949年沿舊製仍設威遠鎮,1958年並入沙塘川公社,1959年分設城關公社,1983年復設威遠鎮。
【西山鄉】 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16千米。人口1.8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族。總面積89.4平方千米。轄王傢溝、麻蓮灘、邵代傢、郭傢溝、西溝坪、西溝底、王傢山、東山、和平、劉傢溝、張傢溝、鐵傢、楊徐、牙合、灣地、王傢莊、鄭傢山17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西山鄉,1958年並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設西山公社,1983年復設西山鄉。
【蔡傢堡鄉】 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30千米。人口0.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土族。總面積69.5平方千米。轄岩崖、大莊一、大莊二、余家嶺、泉灣、東傢溝、後灣、關傢山、劉李山、上劉傢、包劉、馬蓮灘、楊傢灣13個村委會。1951年沿舊製設蔡傢堡鄉,1958年並入西山鄉,後歸屬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設蔡傢堡公社,1983年改設蔡傢堡鄉。
【五峰鄉】 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2千米。人口2.2萬,以漢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5%,還有藏族、回族。總面積91.1平方千米。轄上莊、新莊、上馬圈、下馬圈一、下馬圈二、海子、後頭溝、陳傢臺、北溝、石灣、白多峨、轉嘴、七塔爾、倉傢溝、支高、興隆、納傢、平峰18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五峰寺鄉,1958年與興泰鄉、南門峽等鄉合併成立五峰公社,1983年復設五峰鄉。
【雙樹鄉】 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8.5千米。人口1.8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藏族。總面積54.4平方千米。轄雙樹、周傢、董傢、坪地、吉傢溝、朱傢口、大莊、大通苑、黃傢灣、新元、包傢口、什字、高羌、大溝14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雙樹鄉,1958年並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設雙樹公社,1983年復設雙樹鄉。
【沙塘川鄉】 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20千米。人口1.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土、回、藏族。總面積154.2平方千米。轄雷傢堡、甘一、甘二、總寨、上山城、陶傢寨、下山城、水灣、劉傢、三其、汪傢、五其下、五其上、後山14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五其鄉,1954年設沙塘川區,1958年與甘雷、雙樹、魏傢溝等鄉合併成立沙塘川公社,1983年改設沙塘川鄉。
【東山鄉】 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15千米。人口1.1萬,以土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5.6%。面積85.5平方千米。轄大莊、下季、寺爾、連大、吉傢玲、賀爾、大泉、岔爾溝、白牙合、下袁保、上袁保、東山12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東山鄉,1958年並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設東山公社,1983年復設東山鄉。
【哈拉直溝鄉】 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35千米。人口1.6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土族、藏族。總面積121.7平方千米。轄尚傢、杏元、????昌、孫傢、蔡傢、費傢、師傢、蔣傢、白崖、新莊、魏傢堡、毛荷堡、蔣傢臺、裏外臺14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毛荷、黑鼻鄉,1957年合併為黑鼻鄉,1958年與丹麻、陳伯、賀爾等鄉合併成立哈拉直溝公社,1960年歸西寧市平安區,1962年復歸互助縣,1983年更名為哈拉直溝鄉。
【紅崖子溝鄉】 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40千米。人口1.9萬,以漢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21%,還有藏族、回族。總面積180.2平方千米。轄白馬、小寨、下寨、星傢、站傢、上寨、擔水路、蔡傢、老幼、張傢、馬圈、西山、流水溝、蘆草溝、加剋、大莊廓、小紅溝17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上寨鄉、白馬鄉,1952年設紅崖子溝區,1957年撤區設立巴洪、太原、白馬鄉,1958年與巴洪、太源、鬆多等鄉合併成立紅崖子溝公社,1960年歸西寧市平安區,1962年歸屬互助縣,1983年改設紅崖子溝鄉。
【五十鄉】 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1.8萬,以土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7%。面積167.3平方千米。轄桑士哥、五十、包傢、樺林、北莊、土官、班彥、荷包、三莊、拉日、巴洪、卓科、柳傢、下甘灘、上甘灘、奎浪、紮巴莊、寺灘、拉洞19個村委會。1951年設立五十鄉,1957年並入巴洪鄉,1958年並入紅崖子溝公社,1961年分設五十公社,1983年改設五十鄉。
【丹麻鄉】 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17千米。人口2.2萬,以漢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36%,還有藏族,回族。總面積147.7平方千米。轄東丹麻、拉莊、哇麻、景州、澤林、補傢、西丹麻、東傢、樺林、索布灘、索布溝、鬆德、溫傢、汪傢、山城、新添堡、岔爾溝門17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丹麻鄉,1958年並入哈拉直溝公社,1961年分設丹麻公社,1983年復設丹麻鄉。
【東溝鄉】 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11千米。人口1.9萬,以漢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43%,還有藏族。總面積95.6平方千米。轄塘拉、大莊、姚馬、花園、卡子、口子、溝腦、洛少、年先、竜一、竜二、石窩、納卡、爾開、曹傢、昝紮16個村委會。1951年沿舊製設東溝鄉,1958年並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設東溝公社,1983年改設東溝鄉。
【東和鄉】 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15千米。人口1.7萬,以漢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10%,還有藏族。總面積98.5平方千米,轄宋傢莊、尕寺加、柳樹溝、剋麻、姚傢溝、小樺林、元山、山城、李傢莊、大莊、魏傢灘、袁傢莊、麻吉、新莊、大樺林、黑莊、朱傢臺17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東和鄉,1958年並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設東和公社,1983年復設東和鄉。
【林川鄉】 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15千米。人口1.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土、藏、回族。總面積77.3平方千米。轄賀爾、大河欠、唐日臺、水河欠、河欠口、馬場、作幹、包馬、窯莊、許傢、韭菜溝11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林川鄉,1958年並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設林川公社,1983年改設林川鄉。
【臺子鄉】 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8千米。人口2.1萬,以漢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16%,還有藏族。總面積81平方千米。轄上臺子、下臺一、下臺二、多士代、長壽、菜灘、大菜子溝、新城、樓子灘、直溝、峽門、河東、格隆、新合、恰卡、阿士記、塘巴、出路溝、哇麻19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塘巴鄉,1952年改為臺子鄉,1958年分並入沙塘川公社和五峰公社,1961年分設臺子公社,1983年改設臺子鄉。
【邊灘鄉】 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15千米。人口1.4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土族。總面積80.2平方千米。轄保傢、馬傢、峽門、昝紮、尕寺加、巴紮、倉傢、水洞、泥麻9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邊灘鄉,1952年歸賀爾莊區,1958年並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設邊灘公社,1983年復設邊灘鄉。
【南門峽鄉】 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駐地20千米。人口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土、回族。總面積265.3平方千米。轄卻藏寺、爾溝、大老虎溝、祁傢莊、西坡、麻其、七塔爾、東溝、尕寺加、西山根、峽口、北溝腦、古邊、捲槽14個村委會。原屬大通縣隆旺鄉,1954年劃歸互助縣,1958年與豐稔鄉合併為卻藏寺鄉後並入五峰公社,1959年分設南門峽公社,1983年改設南門峽鄉。
【鬆多藏族鄉】 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4千米。人口0.7萬,以土族為主,占總人口42.1%,藏族占總人口23.6%,還有漢族。總面積207平方千米。轄十八洞溝、本坑溝、花園、鬆多、哈什、麻洞、馬營、前隆8個村委會。1951年設鬆多鄉,1952年改隸北山藏族鄉,1958年並入紅崖子溝公社,1963年分設鬆多公社,1978年改設鬆多藏族鄉。
【加定藏族鄉】 位於縣境東端,東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76千米。人口0.7萬,以漢族為主,藏族占總人口的26.1%。土族占總人口的22%。面積606.5平方千米。轄橋頭、浪士當、加塘、紮隆口、紮隆溝、下河6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加定鄉,1956年改設加定藏族鄉,1958年合併為北山公社,1961年分設加定公社,1983年復設加定藏族鄉。
【巴紮藏族鄉】 位於縣境東北部,東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50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1%。面積522.1平方千米。轄抓什究、峽塘、甘衝溝、甘衝口、學科灘、彩隆、元甫、柏木峽8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巴紮鄉,1956年改設巴紮藏族鄉,1958年並入北山公社,1961年分設巴紮公社,1983年復設巴紮藏族鄉。
【高寨回族鄉】 位於縣境南端,距縣府駐地40千米。人口1.2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33%。面積73.3平方千米,轄西灣、西莊、東莊、西村、中村、東村、曹傢堡、山上溝8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製設高寨鄉,1954年改設高寨回族自治區,1956年歸西寧市,1958年成立東方公社,1962年復歸互助縣,1983年改設高寨回族鄉。 |
|
互助土族, 互助自治縣, 互助縣, 互助 |
|
|
|
互助土族自治縣民族中學 | 互助土族自治縣第一中學 | 互助土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 互助土族自治縣中醫院 | |
|
|
高寨鎮 | 東山鄉 | 臺子鄉 | 鬆多藏族鄉 | 東和鄉 | 五峰鎮 | 雙樹鄉 | 五十鄉 | 威遠鎮 | 丹麻鄉 | 西山鄉 | 丹麻鎮 | 南門峽鎮 | 加定鎮 | 五十鎮 | 沙塘川鎮 | 五峰鄉 | 邊灘鄉 | 沙塘川鄉 | 紅崖子溝鄉 | 哈拉直溝鄉 | 東溝鄉 | 林川鄉 | 蔡傢堡鄉 | 巴紮藏族鄉 | 南門峽鄉 | 高寨回族鄉 | 加定藏族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