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756500 代碼:640425 區號:0954
拼音:Péng Yáng Xiàn,Pengyang Xian
彭陽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南端、六盤山東北端。總面積2529平方千米。總人口25萬人(2003年)。
彭陽縣轄3個鎮、9個鄉:白陽鎮、王窪鎮、古城鎮、新集鄉、城陽鄉、紅河鄉、馮莊鄉、小岔鄉、孟塬鄉、羅窪鄉、交岔鄉、草廟鄉。縣人民政府駐白陽鎮。 |
|
彭陽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南端、六盤山東北端。總面積2529平方千米。總人口25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白陽鎮,郵編:756500。代碼:640425。區號:0954。拼音:Pengyang Xian。
彭陽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南邊隅,六盤山脈東側,介於東經106.32'—106.58', 北緯35.4'—36.17'之間,地處西北黃土高原東部黃土丘陵區,海拔1248—2461米,屬溫帶半幹旱氣候區,為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該縣南北長61.5公裏,東西寬50.3公裏,總面積2528.65平方公裏,西與固原縣相連,東、南、北分別與甘肅省的鎮原、平涼、環縣接壤,全縣轄17鄉、3鎮、170村(居)民委員會,1019個村(居)民小組。
彭陽境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已探明原煤工業儲量7.2億噸,且儲藏區周圍有大量耐火粘土。石灰岩地質儲時236萬噸,石英砂岩地質儲量23萬立方米,重碳酸鈉鎂 (鈣)鍶型天然礦泉水日涌水量2790立方米。野生動物100餘種,其中挂馬溝林區的梅花鹿、金錢豹等為國傢珍惜保護動物。野生植物500餘種,其中藥用植物200餘種,宜種農作物26種,鼕小麥、鬍麻、蕎麥、莜麥頗具優勢。彭陽素有果品之鄉的美稱,盛産杏子、蘋果、梨、核桃、花椒等鮮幹果品。土地資源豐富,現有耕地176萬畝,農民人均耕地7.5畝。
彭陽古老而又年輕,距今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自秦止明,歷時1770餘載,境內均有縣製設置,後遂歸固原州(縣)治轄。1935年,毛澤東率中央紅軍長徵過境,播下革命火種。1949年,任山河戰役為寧夏解放掃清了道路。從此,彭陽人民開始了新生活。1983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準新設彭陽縣。十多年來,在黨中央的關懷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人民發揚“勇於探索、團结務實、鍥而不捨、艱苦創業” 的彭陽精神,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發展,社會穩定。1998年基本實現解决群衆溫飽的目標。1999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29300萬元,其中,第一産業15300萬元,第二産業6400萬元,第三産業940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6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1元。 |
|
彭陽縣轄3個鎮、9個鄉:白陽鎮、王窪鎮、古城鎮、新集鄉、城陽鄉、紅河鄉、馮莊鄉、小岔鄉、孟塬鄉、羅窪鄉、交岔鄉、草廟鄉。 |
|
彭陽是一個年輕而古老的縣,年輕是指她1983年10月從固原縣析置重建縣治僅24年;古老是說她從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住。從戰國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272年)秦滅義渠戎國設北地郡,置朝那縣(至今古城鎮)開始,境內置州郡縣歷代不輟,到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廢止安縣止。置縣達1774載。周烽燧,秦長城,漢古塚,唐驛道,宋城堡,元王府,明馬政,清戰事,歷史遺跡處處可見。近代革命史上,彭陽屬於寧夏革命老區一類縣,她曾是陝甘寧邊區固北縣的大部分,紅軍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任山河戰爭打響瞭解放寧夏的第一仗,364名指戰員長眠於青山緑水之間,無數英雄好漢在這塊熱土上奮鬥不息,鞠躬盡瘁。
彭陽縣得名於彭陽城。秦代置朝那縣,屬北地郡。漢代屬安定郡。北魏神龜元年(518年)廢朝那縣,在陽晉川(今紅河川)置黃石縣(今溝口鄉境內),為長城郡治。正光五年(524年)在茹河川置白池縣(今城陽鄉境內),大業二年(60年)改長城縣為百泉縣,屬平涼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涼郡為原州。武德八年(625年)百泉縣駐地由陽晉川遷至茹河川(今白陽鎮境內)。宋鹹平六年(1033年)在今縣城置彭陽城(相當於縣級軍事設置),屬鎮戎軍。彭陽之名由此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東山縣(今古城鄉境內),屬鎮戎州。元代至元十年(1273年),改東山縣為廣安縣。五年後升廣安縣為廣安州,屬開城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廣安州並入開城縣,屬陝西布政司平涼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廣安州並入開城縣,屬陝西布政司平涼府。成化十年(1474年)在今古城鄉置廣安州。弘治十五年(1502年)廣安州並入固原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固原州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後又改屬甘肅省平涼專區。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固原,在今縣境北部置固北縣,1938年撤銷。
1949年8月解放後至1983年10月,境內隸屬於固原縣。1983年設立彭陽縣,以固原縣東部地區的彭陽、王窪兩個區的15個公社為其行政區域。
1983年10月,劃固原縣的彭陽、王窪2區共15個公社設置彭陽縣。當時彭陽區轄彭陽、城陽、紅河、溝口、新集、古城、川口等7個公社;王窪區轄王窪、草廟、孟塬、馮莊、小岔、羅窪、交岔、石岔等8個公社。不久,公社體製改革,各公社改稱鄉。
1985年1月,由草廟鄉的何溝、米塬、牛灣、劉塬、王岔5個村組建為劉塬鄉;由彭陽鄉的崾峴、李岔、陽窪、中莊、豐臺5個村組建為崾峴鄉。
1987年1月,由王窪鄉的北窪、路寨、李寨和城鎮2個居民委員會組建為王窪鎮;將彭陽鄉的彭陽、海巴2村改為姚河村和城鎮的2個居民委員會組建為白陽鎮。全縣轄白陽、王窪2鎮和彭陽、城陽、紅河、溝口、新集、古城、川口、王窪、草廟、孟塬、馮莊、小岔、羅窪、交岔、石岔、劉塬、崾峴等17鄉。 (*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0年,彭陽縣轄3個鎮、16個鄉。總人口230981人,各鄉鎮人口: 白陽鎮 13821 王窪鎮 4829 古城鎮 23049 新集鄉 17273 溝口鄉 14714 彭陽鄉 14460 崾峴鄉 9694 城陽鄉 20183 紅河鄉 21856 川口鄉 7930 王窪鄉 11097 馮莊鄉 9874 小岔鄉 6950 石岔鄉 10351 孟塬鄉 17173 羅窪鄉 6824 交岔鄉 5987 草廟鄉 10300 劉塬鄉 461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彭陽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傢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
|
彭陽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人文薈萃,文物藴藏豐富,風景名勝衆多,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居住,秦長城,漢城郭,唐宋城堡、明清古塔寺院,故址優存。北魏、兩宋的石造像和無量山石窟、瓔珞寶塔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藏文物中有20多種選調各國展出,其中北魏石造像、駱駝紋銅牌和白羚羊紋銅牌、三國“大泉兩千”、北宋“至和重寶”等為國傢一級文物,全國罕見。
晉代針灸學家黃莆謐故裏位於當今那裏?他就是今天的寧夏彭陽縣(古;朝那郡)古城鎮.。 |
|
- n.: Pengyang County
|
|
彭陽 |
|
|
|
彭陽縣第二中學 | 彭陽縣人民醫院 | 彭陽縣婦幼保健站 | 彭陽縣衛生防疫站 | 彭陽縣王窪鄉亞麻廠 | 彭陽縣財鴻麻棉紡織廠 | 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麻棉紡織廠 | |
|
|
古城鎮 | 白陽鎮 | 王窪鎮 | 小岔鄉 | 孟塬鄉 | 羅窪鄉 | 交岔鄉 | 新集鄉 | 城陽鄉 | 紅河鄉 | 馮莊鄉 | 草廟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