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四子王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烏蘭察布盟西北部,是全區19個邊境旗縣之一。地理位置在東經110°21′~113°,北緯40°20′~42°41′之間。全旗轄10個蘇木、11個鄉、1個鎮、1個牧場、1個開發區。面積25513平方公裏,牧區占總面積的81.7%;農區占總面積的18.3%。國境綫長103.15公裏。全旗總人口21萬,其中牧區人口為2萬,農區人口為16萬,城鎮人口為3萬。人口分部密度牧區每平方公裏1.04人,農區每平方公裏2.91人。
【概況】
四子王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烏蘭察布盟西北部,是全區19個邊境旗縣之一。地理位置在東經110°21′~113°,北緯40°20′~42°41′之間。全旗轄10個蘇木、11個鄉、1個鎮、1個牧場、1個開發區。面積25513平方公裏,牧區占總面積的81.7%;農區占總面積的18.3%。國境綫長103.15公裏。全旗總人口21萬,其中牧區人口為2萬,農區人口為16萬,城鎮人口為3萬。人口分部密度牧區每平方公裏1.04人,農區每平方公裏2.91人。2002年國內生産總值達9.23億元,同比增長13%;財政收入完成4458萬元,同比增長2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32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14元和2176元。
【農業】
種植業按照“一帶三綫四區六大科技開發區”進行總體佈局,突出發展具有規模優勢的區域經濟,繼續加大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馬鈴薯、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加科技含量,雖然耕地進一步減少,但是年內糧食總産量創歷史新高,達到2.63億斤。
【畜牧業】
養殖業結合重點工程項目的實施,切實轉變畜牧業生産經營的方式,年內在生態建設項目區、退耕還林草工程區和灘川區全部實行禁牧捨飼,牧區重點實施禁牧捨飼、劃區輪牧和生態移民三項保護性工程,共完成草原建設總規模70.6萬畝,繼續堅持"雙增雙提"方針,大抓引養入農、引種入牧,走科學養畜、建設養畜、規模經營的路子,牧業年度全旗傢畜總頭數達175萬頭()。
【林業】
林業生産和生態建設取得可喜成績,年內新增林草地面積15.6萬畝,完成退耕還林治理任務30萬畝,義務植樹48萬株,"四旁"植樹74萬株,林草業增加值達2801萬元,同比增長9%。
【水利】
全年共建設各類水利工程190項,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積23.3平方公裏,新建人畜飲水工程66處,建設牧區家庭灌溉小草庫倫50處,實現新增澆灌面積2.2萬畝,新增水保治理面積17萬畝,解决了2.2萬人和11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工業】
2002年,全旗把加快工業經濟發展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以大項目建設為切入點,把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以深化改革和加快技術創新為動力,狠抓資源優勢嚮經濟優勢轉化,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年內共完成新上、技改項目11項,基礎建設投入達6600萬元,小南山銅鎳礦、翔振螢石公司、源和飼料公司等項目陸續建成投産,工業園區規劃論證工作基本完成,北部礦業園區第一個入園項目已建成投産。全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858萬元,同比增長38%;實現利稅1366萬元,同比增長41%,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109。
【商品流通】
2002年,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57億元,同比增長9.36%,年末全旗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65億元。年內東八號馬鈴薯交易市場、祥瑞集貿市場投入運營,烏蘭花鎮畜産品交易市場已開工建設。流通販運隊伍達3.1萬人,農畜産品銷售額達4.8億元,流通領域纍计入庫稅金300萬元,旅遊業發展勢頭強勁,年內先後舉辦"內蒙古第十三屆旅遊那達慕暨走進內蒙古’伊利杯’全國電視易地采訪開機儀式"和"中國草原民俗園開園儀式"兩次大型活動,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全旗共接待中外遊客31萬人(次),直接經濟效益收入達3000多萬元。年內第三産業增加值達2.5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27%。
【交通電信電力】
2002年全旗共新建、改建公路289.95公裏,全旗好路率達78%,完成客運量3771萬人公裏,貨運量7258.3萬噸公裏。農電網改造二期工程全面啓動,年內新建10千伏配電綫路132.7公裏,新增通電村37個,全旗蘇木(鄉)、嘎查(村)通電率均達100%,浩特烏素(自然村)及人口通電率分別為96.7%和96.8%。全旗電信業務總量達891萬元,年內固定電話裝機容量增加1300多戶,新增通訊網絡覆蓋面積3140平方公裏,新建通訊基站10處,沿公路幹綫兩側蘇木鄉鎮均開通移動通信。郵政業務總量完成223.7萬元。
【科教文衛】
年內引進推廣農牧業適用增産技術23項,科技貢獻率達33%,中小學適齡少年入學率分別達到99.3%和99.7%,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100%,高中應屆畢業生升學率達21.8%。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93%和83%,醫療衛生堅持預防為主,計劃免疫各項接種率達到97%以上。 |
|
郵編:011800 代碼:150929 區號:0474
拼音:Sì Zǐ Wáng Qí,Siziwang Qi
四子王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烏蘭察布市東北部,陰山北麓。北與蒙古國交界,國境綫長102.96千米,東與蘇尼特右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察哈爾右翼中旗為鄰,南連武川縣、卓資縣,西與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接壤。總面積24016平方千米。總人口21萬人(2006年)。全旗轄5個鎮、2個鄉、4個蘇木:烏蘭花鎮、吉生太鎮、庫倫圖鎮、供濟堂鎮、白音朝剋圖鎮、紅格爾蘇木、江岸蘇木、查幹補力格蘇木、腦木更蘇木、東八號鄉、忽雞圖鄉。旗人民政府駐烏蘭花鎮。
歷史沿革
四子王旗因明蒙古族阿祿額爾喀率部於此駐牧,分為四子,故稱四子王部落。清初設旗,旗從部落名。據《蒙古遊牧記》:“元太祖牙哈布圖哈薩爾十世孫諾延泰有四子,分牧而處,後遂名四子王旗。”
?年,四子王旗轄1個鎮、10個蘇木、15個鄉:烏蘭花鎮、衛境蘇木、巴音敖包蘇木、白音朝剋圖蘇木、白音花蘇木、吉爾嘎朗圖蘇木、紅格爾蘇木、烏蘭哈達蘇木、查幹敖包蘇木、查幹補力格蘇木、腦木更蘇木、三元井鄉、大井坡鄉、大黑河鄉、太平莊鄉、巨巾號鄉、東八號鄉、吉生太鄉、吉慶鄉、西河子鄉、烏蘭花鄉、忽雞圖鄉、庫倫圖鄉、供濟堂鄉、活福灘鄉、朝剋文都鄉。
2000年,四子王旗轄1個鎮、10個蘇木、1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旗總人口180568人,其中各鄉鎮蘇木人口(人): 烏蘭花鎮 36645 供濟堂鄉 10879 吉慶鄉 7733 吉生太鄉 9324 大井坡鄉 8005 巨巾號鄉 13080 大黑河鄉 7093 太平莊鄉 5434 西河子鄉 8267 東八號鄉 7317 活福灘鄉 7032 庫倫圖鄉 5154 忽雞圖鄉 6091 三元井鄉 6135 朝剋文都鄉 6897 烏蘭花鄉 8312 查幹補力格蘇木 2404 烏蘭哈達蘇木 2799 自音朝剋圖蘇木 6277 查幹敖包蘇木 2568 腦木更蘇木 1932 衛境蘇木 2871 自音敖包蘇木 1838 白音花蘇木 2925 紅格爾蘇木 2594 吉爾嘎郎圖蘇木 962
某年四子王旗行政區劃一覽:全旗轄1個鎮、11個鄉、11個蘇木:烏蘭花鎮、供濟堂鄉、吉生太鄉、大井坡鄉、巨巾號鄉、大黑河鄉、西河子鄉、東八號鄉、活福灘鄉、庫倫圖鄉、忽雞圖鄉、烏蘭花鄉、查幹補力格蘇木、烏蘭哈達蘇木、白音朝剋圖蘇木、查幹敖包蘇木、腦木更蘇木、衛井蘇木、白音敖包蘇木、白音花蘇木、紅格爾蘇木、吉爾嘎郎圖蘇木、江岸蘇木。 |
|
內蒙古四子王旗:"神一"至"神七"成功的陸地
四子王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總面積25513平方公裏,總人口20.9萬。境內居住着蒙、漢、回、滿等11個民族。
四子王旗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胞弟哈卜圖.哈薩爾的第十五代係孫諾延泰,其有四子分牧而居,故稱四子部落。四子王旗稱謂由此而來。格根塔拉草原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距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僅128公裏,呼和浩特—錫林浩特S101省道專綫直達景區,交通十分便利。“格根塔拉”是蒙古語,意為遼闊明亮的草原。近年來已形成獨具草原風情的旅遊景區。舉世矚目的載人航天飛船主着陸場,僅距格根塔拉50公裏。格根塔拉也是通往口岸城市二連浩特的必經之地。廣袤浩瀚的杜爾伯特(蒙語意為四子王)大草原,每當夏秋之際,緑草如茵、鳥語花香、藍天碧水、白雲彩虹,炊煙縷縷、牧笛聲聲,人歡馬叫、牛羊追逐,一幅令人陶醉的草原美景。
這裏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僅地表水資源總量就達9620萬立方米,地下水儲量高達52億立方米;現已探明的礦藏主要有黃金、鎢、鋁、鉛、螢石、芒硝、石油、天青石、石英等。此外,這裏還是理想的避暑和旅遊觀光勝地,境內有遠近聞名的王爺府,希拉莫日廟和格根塔拉膠色隆旅遊點,還有許多召廟、古墓群、古城遺址及近期出土的犀牛化石群等供旅遊者參觀。
該旗的扶貧開發工作始於1986年,國傢為扶持四子王旗的社會經濟發展,已先後投入扶貧資金2100多萬元,使全旗的工牧業基礎設施得到初步改善,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到1992年底,工牧業總産值達到2.4億元,交通、通訊也大為改觀。 |
|
2006年撤並鄉鎮後四子王旗轄5個鎮、2個鄉、4個蘇木、1個牧場
鎮:烏蘭花鎮 、吉生太鎮、供濟堂鎮、庫倫圖鎮、白音朝剋圖鎮
鄉:東八號鄉、忽雞圖鄉、
蘇木:查幹補力格蘇木、腦木更蘇木、紅格爾蘇木、江岸蘇木
牧場:烏蘭牧場 |
|
四子王旗地域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為匈奴地;秦漢時為雁門定襄郡之徼外地、匈奴中部單於庭轄地;魏晉南北朝時為蹠跋氏據地,隸屬撫冥鎮;隋朝時為突厥族牧地;唐朝時屬振武軍兼大單於大都護府;遼代時期屬豐州東北境,隸西京道;金屬西京路;元朝時為淨州路及西南境沙井總管府之各郡,中東西部皆為趙王傳世食邑;明朝時為察哈爾部林丹汗右翼屬地;清朝初期封給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後裔,稱四子部落旗。
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代孫腦音泰生有四子:長子僧格、尊號莫爾根忽少奇;次子索納木、尊號達爾汗臺吉;三子鄂木布、尊號布庫臺吉;四子伊爾紮木、尊號莫爾根臺吉,遊牧於呼倫貝爾。
17世紀30年代初歸附後金,後因戰事逐漸西遷於此。崇德元年(1636年),清朝皇帝賜鄂木布為達爾汗卓哩剋圖,授札薩剋,統領四子部落。順治六年(1649年),晉封為多羅郡王,世襲罔替。民國3年(1914年),旗地受綏遠特別行政區都統節制。民國17年(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為綏遠省,旗地屬綏遠省烏蘭察布盟領導。民國38年(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隨着四子王旗的解放,封建王公世襲製及清朝盟旗製也隨之而土崩瓦解了。解放初,旗地屬綏遠省烏蘭察布盟領導。
1950年4月1日,四子王旗人民政府成立,隸屬烏蘭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領導;1954年3月6日,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合併,四子王旗歸屬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領導。1958年4月,烏蘭察布盟人民委員會改為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四子王旗屬烏盟行政公署領導。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烏蘭察布盟建製設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屬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領導。 |
|
清天聰八年(1634年),四子部落旗有正戶2 000戶,約1萬左右人口。
1949年,境內有蒙古族3762人,占全旗總人口的5.4%。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境內有蒙古族7 539人,占全旗總人口的5.4%。15年內增加3 777人。2004年,境內蒙古族人口達16 739人,占全旗總人口的8.17%。比1949年增加12 977人。主要分佈在牧區11個蘇木、農區巨巾號鄉、大黑河鄉、庫倫圖鄉以及烏蘭花鎮。
四子王旗是以蒙古族為自治民族,漢族占多數的多民族聚居的邊境牧業旗。至2004年,境內有蒙古、漢、回、滿、達斡爾、錫伯、東鄉、布依、裕固、土、瑤11個民族。
截至2004年,全旗總戶數62 399戶、204 996人,總人口中蒙古族16 739人,占總人口的8.17%;漢族186 288人,占總人口的90.9%;其他少數民族人口1969人,男性107 466人,占總人口的52.5%,女性97 530人,占總人口的47.5%。
2004年旗共有人口20.5萬,其中農牧業人口17.01萬人,城鎮人口3.49萬人。共分佈有11個少數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8708人。其構成為:蒙古族16739人、滿族967人、回族899人、達斡爾族27人、土傢族13人、錫伯族11人、彝族6人和東鄉族、瑤族、布依族、拉祜族等共46人。 |
|
四子王旗境內,藴藏着豐富的礦産資源。已探明的礦藏有40餘種,尤以銅、鎳、金、錳、鉛、鋅、鐵、鎢、螢石、石膏、芒硝、石灰岩、珍珠岩、電氣石、煤、石英等儲量豐富,品位較高,極具開採價值。
截止2005年,全旗共建各類礦山企業21傢,礦業工業年産值達1.74億元,礦産加工業正逐步成為全旗的支柱産業。
野生植物有45科,225種。其中以禾本科、菊科最多,豆科、藜科、薔薇科、百合科次之,單科單種的有18種。天然喬木有:白樺、鬍楊、黃榆、山楊等,其中鬍楊為世界珍稀樹種。藥用植物産量較高的有:黃芪、知母、甘草、鎖陽、柴鬍、麻黃、百合、大黃、秦艽、遠志、杏仁、枸杞、竜膽、車前子、蒲公英、黃芩、防風、益母草、蓯蓉等。優良牧草19種,分佈廣、産草量高的有羊草、冰草、花苜蓿、山野豌豆、針茅屬、冷蒿、三裂亞菊、寸草苔、細中苔、鹼蓬、馬藺、多根蔥等。在各種植物中,有不少山餚野蔌,如發菜、厥菜、黃花(金針)、野磨、蒙古蔥、山蔥、山韭菜、田苣菜等。有毒植物主要有狼毒、野罌粟、天仙子(薫牙籽)、蕁麻等。有數量較多的野生動物是野鳥、野鼠、野兔、狐狸、刺蝟等。近年,狼的數量有所回升。 |
|
四子王旗地形從南至北由陰山山脈北緣、烏蘭察布丘陵和蒙古高原三部分組成。其中:山地占4.1%,丘陵占56.1%,高原占39.8%。統觀地形趨勢東南高而西北低。海拔高度為1 000~2 100米之間,相對高差1 100米。
旗境東南西河子、活福灘、忽雞圖、三元井地段屬陰山山脈北坡。海拔2 000米左右的山峰約100餘座。這些山峰均屬中等切割或輕微切割,相對高程1 000米左右。中部烏蘭哈達、供濟堂、白音朝剋圖、查幹敖包、查幹補力格、吉爾嘎郎圖、紅格爾、大井坡低山丘陵地段,海拔1 500米左右的山峰約數百座。這些山峰均屬輕微切割,相對高程500米左右。 |
|
旗境內地表水主要以塔布河流域為主,其它區域地表水資源貧乏且利用睏難、經濟效益低。全旗水資源總量為4.4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平均徑流量為3 649萬立方米。
盛夏敖包該旗有呼和淖爾和查幹淖爾兩大湖泊。
呼和淖爾是塔布河註入的主要內陸湖,位於旗境北部的衛境蘇木和腦木更蘇木境內,中心位置在北緯42°48′、東經111°05′。高程在955米以下,水面面積豐水年達20多平方公裏,一般年份水深在2米左右;幹旱年份也出現過幹涸現象。水質礦化度大於5/升,為鹹水湖。
查幹淖爾在呼和淖爾東南約4公裏處,為塔布河註入的內陸湖,幹旱年份時湖水幹枯。當湖內水面超過955米時,即流入呼和淖爾。
旗境地處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1~6℃,1月最冷,平均氣溫自北嚮南由-14℃遞降到-17℃。極端最低氣溫-39℃,7月最熱,平均氣溫自南嚮北由16℃遞升到24℃。:極端最高氣溫35.7℃。
氣溫平均日較差13~14℃。平均年較差一般在34~37℃之間,其特點是春溫驟升、秋溫劇降、無霜期短。3~5月,月際間氣溫變化大,4月之後月升溫幅度減緩。9月下旬氣溫開始下降,每5天下降2℃左右。全旗大部地區11月較10月降溫9~11℃,平均無霜期108天。全旗平均終霜日為5月27日。最早終霜日出現在1964年5月10日,最晚終霜日出現在1965年6月15日。平均初霜日為9月11日,最早初霜日出現在1972年8月30日,最晚初霜日出現在2000年9月30日。最短無霜期年份為1965年,僅78天,最長無霜期年份為2000年,142天。
歷年平均降水量在110~350毫米之間。境內地下水資源年平均總量為4.24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重複計算量為0.16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為11 721萬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為1 651萬立方米/年,水資源可開採量為13 372萬立方米/年。 |
|
喇嘛教
喇嘛教是藏傳佛教的一支。自16世紀中葉傳入蒙古各地以後,四子王旗蒙古族開始信仰喇嘛教,凡有男孩的人傢,選其最聰慧的兒子進廟當喇嘛。清朝統治者利用宗教信仰,從精神上束縛蒙古民族,因而達到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目的,大力提倡和鼓勵在蒙古地區興建喇嘛召廟。
從明萬歷二十七年(1600年)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旗境內已修建的喇嘛教大小廟宇多達30多座,小型的誦經處(忽拉爾)8處。衆多廟宇中瑪尼圖廟、沙井圖查幹敖包廟、蘇力圖廟、查幹營廟、阿日雅巴魯廟和艾日格音查幹敖包廟在清朝末民國初自行損毀。境內蒙古族人口的三分之一當了喇嘛。據史料記載,30年代,四子部落旗蒙古族人口6 600人,其中喇嘛2 877人,占蒙古族人口的32%。
到1949年,全旗共有1 348名喇嘛。24座召廟中,錫拉木倫廟是該旗境內規模最大的喇嘛教寺廟。在清朝理藩院備案並有度牒的有格根廟、力圖廟、滿達拉廟、察其廟、浩特音高勒廟、錫拉木倫廟、哈達阿日善圖廟、補力太廟等8座寺廟。各寺廟活佛中,朝廷賜法號“呼特格圖”的活佛是格根廟活佛和錫拉木倫廟活佛。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着社會主義教育等活動的開展和科學文化的普及,大部分喇嘛還俗。到“文化大革命”前,因多年無人管理和修繕,一部分寺廟自然毀損嚴重,境內僅留存16座廟,300多名喇嘛。“文化大革命”中,各寺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喇嘛被批判,迫使還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着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喇嘛教活動也逐漸恢復。先後修繕了錫拉木倫廟兩座獨貢和王府廟一座獨貢,開放為全旗喇嘛教活動場所,並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旗財政每年撥款39 000元,做為喇嘛生活費。2004年,全旗有喇嘛150多名,其中常住廟喇嘛35名,喇嘛教信教群衆有1萬多人。
薩滿教
薩滿教是蒙古民族早期的宗教形式,當地蒙古族稱“博”教。喇嘛教傳入旗境以前,薩滿教廣為流傳於蒙古族群衆中。今蒙古族群衆中流傳的祭敖包、崇拜蒼天大地、面對大山大河禱告、祭火等以自然界為主要祭祀對象的古老的傳統習俗,大都來源於薩滿教的教儀。明、清時期,喇嘛教興起,其影響勢力逐漸代替了薩滿教的地位,薩滿教日漸衰敗。到50年代,旗內蒙古族再無信奉薩滿教者。
伊斯蘭教
四子王旗境內回族群衆絶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傳入始於清同治年間。起初因人數少且居住分散,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隨着回族人口在該旗逐漸增多,烏蘭花和包力板申等回族群衆較聚居的地區開始出現了伊斯蘭教活動。
民國15年(1926年),烏蘭花鎮北街建起了一座40平方米的土木結構清真寺。民國24年(1935年),王魁真阿訇又在北街買下約3000平方米的空地,建起了規模較大的清真寺,成為全旗伊斯蘭教的活動場所。1949年,全旗的伊斯蘭教徒189人,其中烏蘭花鎮內有87人。50年代,在回族商人經常拉駱駝落腳的包力板申建了一處45平方米的土木結構清真寺,做為當地回族群衆進行宗教活動場所。從解放後到“文化大革命”前,境內回族信教群衆發展到758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伊斯蘭教活動停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着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伊斯蘭教活動也逐漸恢復。1989年,對年久失修的烏蘭花清真寺進行了翻修,建成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阿拉伯式磚瓦結構清真寺,院內還設有殿堂6間、住房6間和澡房2間。2004年,境內有伊斯蘭教活動場所2處,回族信教群衆800多人,教職人員2名,主要分佈在烏蘭花鎮、大黑河鄉包力板申村和東八號鄉白音敖包村。 |
|
一、水土流失
四子王旗境內水土流失區主要集中在東南部的丘陵區,中部少部分的水蝕區和大部分的水蝕、風蝕並重區和北部的荒漠草原風蝕區,風蝕面積較大。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氣候惡劣和植被不良。其中氣象條件是影響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降水少和多風又起着决定性因素。幹旱、少雨、多風和蒸發量大是該旗的顯著特點。旱災、風災相互作用促進了草場退化和沙化。地表土質為淡粟鈣土,棕鈣土,土壤含沙量大且疏鬆,植被攔截水土流失的能力差,一遇雨水衝涮或大風剝蝕,極易造成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主要是亂砍、亂伐、過度放牧、摟發菜、挖藥材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加劇水土流失。
1995年,全旗水土流失面積達7 089平方公裏,其中水蝕、水蝕風蝕並重區3 515平方公裏。旗境內最長的塔布河河道長210公裏,流域面積7 873平方公裏。主河道較寬,呈“S”型,寬度在0.7~2公裏。該旗侵蝕模數為每平方公裏700~1 100噸,中低山區侵蝕溝切割溝為每平方公裏3~5公裏。強度風蝕區3 574平方公裏,主要集中在牧區衛境蘇木、腦木更蘇木、巴音敖包蘇木、江岸開發區。風蝕厚度每年2~3釐米,全年總風蝕量約1億多噸。全旗地表經流的含沙量24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約86萬噸。
二、治理
60年代,社隊開展平整土地,對水土流失區域進行治理,以土方工程為主。70年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以土方工程和營造防護林、水保林為主,對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共建水保林15萬畝,水平梯田15萬畝。80年代,按照“林牧為主、多種經營”的經濟建設方針,掀起了農田基本建設和植樹種草高潮,建成梯田3.42萬畝,溝壩地1.01萬畝,水保林44.85萬畝,種樹種草6.51萬畝。生態環境得到改善。90年代以後,投入資金大搞水土流失治理,主要采取的工程有挖魚鱗坑、淤壩地、植樹造林、種草等。1990~1996年,纍计建成水平梯田5.31萬畝,溝壩地2.49萬畝,水保林53.07萬畝,種草20.54萬畝,小流域治理15.57萬畝。1997~1999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2.8萬畝。
2000~2002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5.94萬畝。全旗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4.31萬畝。其中治理面積大、標準高、質量好的有三元井頭股灘流域,庫倫圖東山流域,忽雞圖南山流域,烏蘭花東山流域和阿貴南山流域。
2003年,新增治理面積16萬畝,其中水保林9萬畝,種草4萬畝,簡易梯田3萬畝。
2004年,新增治理面積11.4萬畝,其中水保林6.9萬畝,種草1萬畝,簡易梯田3.5萬畝。
建國初期至2004年底,纍计治理面積137萬畝,其中:水平梯田7萬畝,溝壩地3萬畝,水保林97萬畝,種草30萬畝。 |
|
一、水井
解放前,四子王旗牧區以遊牧的形式逐水草養畜,人畜飲水主要靠河水和雪水;農區則通過簡單的挖掘水井解决生活用水。
1949年,全旗有水井87眼,提水工具主要有撐桿、轆轤。農田主要靠攔洪蓄水灌溉。
1956年,從河北等地調入了專門從事打井的技術工人,帶來了當時打井的新技術。50~60年代,打了一部分竹木管井,適用於埋藏較淺的承壓水區自流引水。之後,陸續引進了抗旱錐和大鍋錐,用於埋藏較淺的潛水開發,采用混凝土井管,深受廣大農牧民歡迎。1966年,自治區水利部門將一臺蘇式XB500型鑽機拔給牧區水利專業隊,管井建設開始擺脫笨重的手工勞動而逐步走上機械化生産的新路。1966年秋~1967年底,打深井5眼,其中查幹補力格補竜河承壓區自流井至今仍以5噸/小時的流量日夜涌流。
1977年,組建401~405共5個機臺,到70年代末,共建成供水基本井45眼,深機井55眼,開闢缺水草場1 680平方公裏,解决了16 666人、13 310頭(衹)牲畜的飲水問題。
1984年,旗草原打井隊自製了小型打井機,開展了方便農牧民打壓水井的業務。
1987年,纍计新打機電井212眼,新打筒井1 128眼,建水泥防滲渠133公裏。保灌面積1.93萬畝。
1990~1999年,共打機電井1 166眼,配套機電井1 567眼,新打筒井4 330眼,建水泥防滲渠123.86公裏,襯砌“U”型防滲渠141公裏,新增保灌面積11.12萬畝。
2000年,大規模應用噴灌、管灌節水灌溉技術,新打機電井178眼,配套機電井230眼,新打筒井475眼,建噴灌38處,鋪設低壓地埋輸水管道49公裏。襯砌“U”型防滲渠道17公裏。
2001年,新打機電井165眼,配套機電井145眼,新打筒井490眼,建噴灌33處,鋪設低壓地埋輸水管道49公裏。配套小型噴灌機組140套。
2002年,新打配套機電井140眼,新打配套筒井295眼,建噴灌76處,鋪設低壓地埋輸水管道121公裏。1999~2002年,配置了SPJ300型鑽井機1臺,QZ200型鑽井機2臺,VT200型鑽機1臺,自走式QZ200型鑽機1臺。
2003年,新打配套機電井147眼,新打筒井486眼,建噴灌16處,鋪設低壓地埋管道82公裏,配套小型噴灌機組190套,建小草庫倫190處。
2004年,新打配套機電井102眼,新打筒井210眼,建噴灌13處,鋪設低壓地埋管道148公裏,建小草庫倫100處。
二、水庫 塘壩 揚水站
旗境內有5座水庫和2座塘壩,多數是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期興建的,總庫容2 708萬立米。
烏蘭花水庫 位於烏蘭花河中遊,烏蘭花鎮東南300米處。由內蒙古水利學校測量,水利廳設計。1958年5月,動工興建,1960年11月,開始運行。
水庫於1990年進行維修加固,工程纍计投資130萬元。水庫為粘土心墻壩,壩高13米,壩長380米,頂寬4米,上遊坡面為砼結構,比降1:3,下遊坡面為砌石護面,比降1:2.5,溢洪道為實用堰形式,堰頂寬20米。輸水洞為漿砌石圓拱直墻式結構,洞寬1米,高1.5米,最大放水流量2立米/秒,閘門為斜拉式銅板圓孔閘,直徑50公分,共2孔,啓閉形式為斜拉鋼索啓閉。總庫容570萬立米,調洪庫容370萬立米,興利庫容175萬立米,死庫容25萬立米。設計灌溉面積4 000萬畝,現實際灌溉面積2 000畝。年淤積量3萬立米。該庫主要擔負着烏蘭花鎮的防洪任務及烏蘭花鎮2 500畝蔬菜基地的灌溉任務。
泉掌子水庫 位於吉生太鄉泉掌子村。1958年5月,勘測設計,同時動工興建,1960年11月,開始運行。係清水水庫,由上遊2公裏處的泉掌村的若幹泉眼涌流而註入庫內,入庫流量0.17立方米/秒。壩長254米,壩高11.82米,總庫容255萬立米。其中興利庫容為234萬立米,死庫容21萬立米,設有輸水洞1處,2孔,引出流量2.6立米/秒,設計灌溉面積1.3萬畝,實際灌溉面積8 960畝。1992年,修建了防滲渠4條長29.7公裏,建牛房灘倒虹吸1處,增建大壩防浪墻,加設了控配水涵、閘15處,維修加固了大壩護坡及放水洞。上述工程纍计投資135萬元。至2004年該庫運行正常,管理制度健全,曾多次受到自治區和烏蘭察布盟有關部門的表彰。
白音希勒水庫 位於白音朝剋圖蘇木白音希勒嘎查白音希勒河中遊。1976年5月,勘測設計並動工興建,1980年10月,開始運行,工程纍计投資260萬元。該庫屬中型水庫,粘土心墻壩,壩長730米,壩高12.8米,總庫容1 825萬立米,防洪庫容475萬立米。興利庫容1 291萬立米,死庫容59萬立米,設計灌溉面積15000畝,實際灌溉面積2000畝。
府壕子水庫 位於巨巾號鄉府壕子村,於1965年興建。由上遊2公裏處的補竜河清泉引入水庫。壩長480米,壩高5.2米。總庫容120萬立米,興利庫容110萬立米,死庫容99萬立米。設計灌溉面積3 500畝,實際灌溉面積930畝。防洪保護農田5 000畝,該庫以群衆興建為主,國傢補助6.8萬元,屬於社隊自建自管的清洪兩用水庫。
銀貴河水庫 位於太平莊鄉銀貴河行政村。於1957年動工,年底建成。水庫壩高4.5米,壩長200米,總庫容10萬立米,死庫容1萬立米,興利庫容9萬立米。設計灌溉面積1 900畝,實際灌溉面積350畝。
烏蘭花南泉子塘壩 位於烏蘭花鄉六犋牛村東5公裏處,有承壓漏頭泉為主要水源,壩高5米,壩長200米,庫容2萬立米,灌溉面積200畝。
補竜河塘壩 位於查幹補力格蘇木所在地南2公裏處。以3眼承壓漏頭泉為主要水源,出水量約25立米/秒。壩高6米,壩長200米,塘容2萬立米,灌溉面積200畝。
揚水站 揚水站工程始建於1971年。到1996年,有大黑河鄉四十頂地揚水站,烏蘭花阿貴揚水站,太平莊瑞生錦揚水站,白音花合同廟揚水站,巨巾號北房子揚水站,總灌溉面積4 700畝。
三、引水設施
該旗的引水設施主要是洪水工程。新中國建立初就有一些攔洪壩,但工程標準低,加之洪水流量變幅大,來勢猛,利用率不高。1958年,大搞水利建設以後,經過40多年艱苦努力,修建了不同等級的引洪工程,洪水利用率逐年提高,引洪面積不斷擴大,截止2004年,全旗共有引洪工程54處,完好利用的33處,有效灌溉面積3萬畝。
江岸引洪工程 位於江岸、腦木更和衛境蘇木交界地帶。始建於1968年,屬無壩取水形式,有進水閘6孔,5噸啓閉機5臺,為手搖蠃桿式。引洪主幹渠分為東西幹渠,各長8公裏、7公裏,支渠分水閘16處。1988~1989年,改建2處“一字”型節制閘、14處分水閘。工程有效灌溉面積為1萬畝。國傢投資90萬元。
夏布格引洪工程 位於白音敖包蘇木。1981年,建成水閘及引洪幹渠,1990年,建成滾水壩。有進水閘5孔、衝沙閘2孔,手搖蠃桿式5噸啓閉機5臺,鉛絲籠滾水壩長150米,引洪幹渠長6公裏,支渠長5公裏,分水閘6處, 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國傢投資120萬元。
吉生太引洪工程 建於1974年。有進水閘2孔,衝沙閘1孔,3噸手搖蠃桿式啓閉機3臺,鉛絲籠滾水壩長200米,引洪幹渠長2公裏,支渠長4公裏,分水閘6處,有效灌溉面積2 000畝。國傢投資8萬元。
包力板申引洪工程 位於大黑河鄉,於1976年建成。有進水閘2孔,衝沙閘1孔,3噸手搖蠃桿式啓閉機3臺,鉛絲籠滾水壩長150米,引洪幹渠2公裏,支渠長4公裏,分水閘6處,有效灌溉面積0.3萬畝。國傢投資6萬元。
四、防洪
烏蘭花鎮護城壩防洪工程 位於烏蘭花水庫下遊20米處,1984年,做出了城鎮防洪壩設計,1985~1989年,進行了防洪壩建設,到1999年建成。壩長1 100米,壩高1.8~2.8米,於2002年改建600米。保護着烏蘭花鎮沿河1 000戶居民和42個企事業單位、私營企業生命財産的安全。
五、節水灌溉
該旗水資源少,地表水貧乏,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從80年代開始推廣節水灌溉新技術,主要有“U”型防滲渠、地埋管道噴灌等。建成規模較大的節水灌溉工程有巨巾號鄉巨巾號灘、東八號鄉梁底灘、西河子鄉北庫倫灘、大黑河鄉巨竜太灘、烏蘭花鄉鄭傢灘、巨巾號鄉大南坡灘、腦木更蘇木黑沙圖灘、江岸灘、格根塔拉草場等節水灌溉工程等。
東八號鄉梁底灘噴灌區 該區位於烏蘭花鎮南10公裏處,灘地總面積10 000餘畝,土地平整,表層為洪水淤積層,厚約30~50釐米,以下為沙礫石層。采用渠畦灌溉時田間滲漏水量大,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僅為30~50%,下滲水將表土層相當部分的肥料和養分帶走。該灘共有機井30多眼,能利用的有14眼,灌溉面積2 000畝,保灌面積為1 500畝。噴灌節水工程選擇井距合理的10眼井配套半固定式噴灌設施後,不僅改善了原有的2 000畝灌溉面積,而且新增灌溉面積2 450畝,使東、中、西梁底3個自然村4 450畝灘地全部實現灌溉。年需水量53.4萬立米,灌溉面積比原來增加了2倍多,而用水量為原來的76%。
西河子鄉北庫倫節水灌溉區 該區位於烏蘭花鎮南10公裏處。該灌區是一個以井灌為主,清洪兩用的灌區,呈帶狀弧形分佈,地勢走嚮為東高西低,自然坡降為1/300,南北寬為0.8公裏,東西長4.2公裏,灌區總面積6 500畝,土壤多以洪灌淤澄較厚的粟鈣土為主。灌區南部為土層較薄的砂壤土,灌區地下水補給量為273萬立方米/年,可供采量為163萬立方米/年,完整井深35~45米,單井涌水量為50~120噸/小時。該灌區原有完好配套機電井7眼,水的有效利用率為30~50%。根據該灌區的現狀,因地製宜選擇了4 000畝實施了噴灌、管灌節水技術。噴灌采用半固定式噴灑灌溉,管灌采用地埋固定管道放水口縮小畦田灌溉,節水40%以上,水利用率可達75~80%左右,每畝年節水200立方米,年節水量30萬立方米。
查幹補力格蘇木腦戈淖灘節水灌溉區 該區位於烏蘭花鎮北35公裏處。腦戈淖灘節水灌溉工程是國傢確定的牧區節水灌溉示範項目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該灘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草場總面積4.6萬畝,灌溉飼草料,人工草場面積1.1萬畝。1999~2001年,3年打配套機電井19眼,安裝變壓器6臺,架設高壓綫路5.4公裏,低壓綫路9.5公裏,鋪設地埋輸水塑料管道0.931公裏,配套半固定式噴灌19處。該項目的建設經濟效益可觀,為牧區實施捨飼養畜起到了引路作用。
江岸移民區節水灌溉區 該區距烏蘭花鎮北165公裏的江岸河區。是實現牧區移民項目的重要基礎建設。於2002年5月8日開工,於同年8月28日竣工。完成的工程項目有新打機井16眼,配套機泵23套;新建機泵房14間;地埋低壓輸水管道2.235公裏,設置給水栓430套;設置排水井65眼;配套柴油機23臺,硬軸深井泵23套。項目總投資158.6萬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 000畝,為移民遷得來、穩得住、富起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
風力發電
該旗牧區牧民居住分散,而風力資源豐富。從1980年起,旗政府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積極資助並大力推廣風力發電。1981年,旗政府為購買風力發電機的牧民每臺補貼500~800元,並由旗畜牧局下設的草原站負責安裝。 1985年和1986年,為牧區安裝風力發電機800多臺,解决了邊遠分散牧民照明、看電視的用電問題。1990年,全旗除有網電的地區外,全部安裝了風力發電機,機數達到2 000多臺。
用電
1958年,旗發電廠采用柴油機組發電,單機容量小,供電範圍衹限於烏蘭花鎮居民照明用電和旗廣播站廣播用電。供電時間為19:00~22:00時,機器故障頻繁,不能正常供電。此後的26年中,雖然也逐年進行增容改造,但未能滿足工業及居民生活用電的需求,製約着工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1984年10月1日,武川—四子王旗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投入運行,為根本改善全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振興地方經濟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截止2004年底,全旗鄉鎮(蘇木)通電率100%,嘎查(行政村)通電率100%,浩特吾素(自然村)通電率96.7%,人口通電率96.8%,一戶一表容戶達到43 382戶,農牧區配套機電井236眼,有效電灌面積為4.814公頃。
輸變電
隨着全旗工、農、牧業生産的發展和開發能源的需要,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為照顧邊遠地區的發展,經“內蒙古自治區計委(1981)計工字第222號”文件批準了《武川—四子王旗110千伏輸變電工程設計任務書》,由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設計院進行初勘設計,於1983年3月完成終勘設計任務,並正式批準列入國傢電力基本建設計劃,總投資為420萬元,綫路全長62公裏,並成立了“武川—四子王旗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籌建處”。 1984年10月1日,正式建成並投入運行,結束了四子王旗無網電歷史。旗政府於同年11月份成立四子王旗電業公司(電業局),屬於政企合一,列經委係統。原發電廠相應撤銷,人員、財産屬電業公司管理。
四子王旗電業局的成立標志着全旗電力事業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92年12月,烏蘭花—蘇計營盤35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並正式送電。
1997年12月,烏蘭花—吉生太35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並正式送電。
2001年12月,烏蘭花—庫倫圖35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並正式送電。
2002年,烏蘭花—東八號35千伏輸變電工程項目和烏蘭花—江岸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始建設。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步伐加快,實現了烏蘭花11萬變電站主變增容。全旗所有城鎮、鄉村的電力設施進行了規範和改造。改善了供用電網絡結構,網絡佈局更趨合理,綫損明顯降低,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 |
|
一、自然旅遊資源
生態旅遊資源是旅遊的景觀之一。杜爾伯特草原是內蒙古較有名氣的草原。每到夏秋季節,這裏緑草如茵,山花怒放,牛羊散落,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生態旅遊的理想地方。這裏又是草原動物的棲息之地,體現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野生動物有蒙古野驢、野馬、蒙古百靈等.每到夏秋之際,野馬奔馳、百靈歌囀,給遼闊草原增添了無窮魅力。以耐力強、速度快而聞名的蒙古馬群奔騰在藍天白雲下,會給遊人帶來馬背文化的無限遐想。
杜爾伯特旅遊開發區地處祖國北疆的中溫帶,夏季涼爽宜人,晝夜溫差大。每年6~9月份是最佳避暑度假季節,對高熱地區的遊人和老少人群極具吸引力。由於氣候的獨特,草原的日出、日落也富有特色,變幻不定的白雲對地上景觀起着詩情畫意般的烘托作用,藍天、白雲、緑草、起伏的地貌共同展現出美麗而獨特的草原景觀。
二、人文旅遊資源
草原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馬背是蒙古人的搖籃。草原上蒙古族宮廷文化、祭祀文化、遊牧文化保留較為完整,民俗風情濃郁。瀟灑自在的遊牧生活,盛況空前的節慶場面,悠久的民族歷史,美麗的民間傳說,醇厚的民族性格以及香噴噴的奶酒、奶茶、手把肉、古樸的勒勒車、蒙古馬,共同構成了一道亮麗的民俗風情旅遊綫.旗王爺府宏偉的建築群藴蓄着封建王爺執政的歷史。藏式獨貢能引發遊人對佛教文化的思考.邊墻遺址可以讓人領略一代天驕的雄纔大略,北魏撫冥鎮遺址,金長城遺址依稀可見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互相爭戰的痕跡。淨州、砂井古城遺址可啓迪人們研究金元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路。境內的紅格爾蘇木、江岸蘇木發現的楔形石核、石葉、石鏟、石片、石颳削器等舊石器,烏蘭花鎮南粱磚廠挖出的第三紀犀牛化石群,腦木更蘇木現存的珍稀植物鬍楊林,衛境蘇木發現的查幹哈薩圖蹄形岩畫,烏蘭哈達蘇木發現的傢畜、人形岩畫以及薫、藏、印度文字佛號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着草原文化的內函與魅力。
三、景點簡介
格根塔拉草原旅遊中心:
格根塔拉草原旅遊中心坐落在內蒙古境內大青山北麓的杜爾伯特(四子王旗)草原腹地,距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128公裏。中心占地面積1萬畝,總資産近1億元。下屬四子王旗格根塔拉旅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北方遊牧園、錫盟錫林高樂草原旅遊區、內蒙古協力(國際)旅行杜、深圳格根塔拉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格根塔拉藝術團、格根塔拉民族工藝品廠。是內蒙古自治區五大草原旅遊景區之一,是全國首批4A級旅遊景區(點)之一,2004年7月被國傢旅遊局命名為首批全國工農(牧)業旅遊示範點。格根塔拉建於一九七九年,一九九六轉製為民營企業。格根塔拉蒙古語意為遼闊明亮的草原,每當夏秋之季,這裏藍天白雲,緑草如茵、鳥語花香、牛羊追逐、氣候宜人,自然風光秀麗奇特,一派北疆塞外草原美景,是中外遊客理想的觀光旅遊、休閑避暑勝地.轉製以來共接待中外遊客150多萬人(次)。黨和國傢領導人喬石,尉健行、李嵐清、秦基偉、布赫、成思危、陳俊生、李鐵映、烏雲其木格等親臨視察,國外高級官員、知名人士絡繹不絶前來觀光。中國東方歌舞團和蒙古國、韓國、俄羅斯歌舞團也曾前來演出。跨入新世紀,隨着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中心接待條件和能力逐年得到改進和提高。中心設有接待包5頂;現代住宿包48頂;豪華戰車式住宿包36頂;傳統住宿包210頂;擁有1200m2裝修典雅的遊客中心一處,可同時容納1000人就餐的大型宴會廳一處,面積不同的大、小接待餐廳近50處;景區內桑拿、舞廳、酒吧,購物、停車場、電視、電話、醫療、保衛、投訴、培訓,咨詢、遊樂場所、大型那達慕會場等設施齊全,服務周到。目前,格根塔拉草原旅遊中心已具備了食、宿、行、遊、購、娛為一體的一條竜服務體係,管理水平和檔次顯著提高。
呼和浩特一一錫林浩特省道專綫直通格根塔拉,交通極為便利。目前,中心餐飲接待能力為3000人/餐·次,住宿接待能力為1000人/晚,娛樂、觀光接待能力2--3萬人(次)。中心擁有員工500多名,年營業額為1200多萬元,年接待遊客20一一30萬人(次)。其中:區外遊客占1/3,區內遊客占2/3;曾接待來自日本、韓國、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泰國、瑞典、丹麥、芬蘭、新西蘭、新加坡、菲律賓、墨西哥、瑞士、愛爾蘭、越南、希臘、蒙古等二十多個國傢和港澳臺地區的遊客。規劃中的世界遊牧文化區的第一期項目,即:“中國北方遊牧園”於二OO二年八月六日順利開園。園內建有來自祖國北方的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四省區居住在草原上的維吾爾,烏孜別剋,哈薩剋、塔塔爾、塔吉剋、柯爾剋孜,裕固、土、鄂溫剋、鄂倫春、達斡爾、滿、蒙古等13個遊牧民族各具特色的永久居落,並由本民族人員入住長期展示各民族的生産、生活習俗和民族風情。規劃的逐年實施,將為中外遊客提供更為舒適、文化內涵更深的住宿、娛樂、博覽、觀光場所。
這裏,每年農歷五月十三,草原人民將舉行蒙古族傳統的祭敖包活動;每年公歷七月二十五日一一七月三十一日是每年一屆的“內蒙古旅遊那達慕”盛會。1989年至2004年已成功舉辦了15屆。
王爺府:
王爺府位於烏蘭花鎮北約24公裏處的查幹補力格蘇木所在地。它始建於i905年,曾是封建王爺執政和居住的地方。府內設前後2個廳,前廳供王爺執政辦公,後廳供王爺和福晉居住。另附設2個獨貢,是喇嘛念經的場所。整座王府為磨磚對縫,簡瓦蓋頂,磚木結構的殿廡建築,具有清末紅柱回廊,雕梁畫棟的建築特點,占地面積共計2800平方米。
解放前,旗地域是封建王公貴族們的世襲領地,先後經歷了15代王爺的統治。旗衙門最初設在朝剋德力格爾,當時沒有房屋建築,王爺居住的也是蒙古包。
1905年,第13代王爺勒旺諾爾布在查幹補力格大興土木、築廳建府,形成了現在的王府。該府建成後,先後經歷了3代王爺在此主理旗務,共計44年。1908年在王爺府右側又建了府廟。從此喇嘛、活佛紛紛雲集,顯貴要人不斷前來,王府也就作為一個地名而遠近聞名了。1949年至1952年,這裏曾是旗政府所在地。 府廟的兩個獨貢均為藏式建築,因年久失修,自然破壞嚴重,1989年內蒙民委及旗政府投資20萬元,維修了王府前廳及一個獨貢。
錫拉木倫廟
錫拉木倫廟(大廟)位於烏蘭花鎮西北62公裏處的紅格爾蘇木駐地,是全旗最大的喇嘛教召廟,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距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在內蒙古、青海、西藏等地有較大影響。錫拉木倫廟是本旗貴族出身的丹巴拉布吉修建的。整座召廟占地約1平方公裏,其建築均為藏式石木結構,規模宏大,雄偉壯觀,環山臨水,景色宜人,全廟共建有五座獨貢(喇嘛頌經處)、四大拉布仁(藏語;活佛寢宮)和四個廟倉(存放和掌管財物之處)以及360餘處喇嘛住宅。五座獨貢即賽鬍勒森獨貢(神殿)、朝格慶獨貢<大型頌經活動處)、珠得布獨貢、卻熱音獨貢(佛教理論頌經處)、乃登獨貢。其中朝格慶獨貢鼉大,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四個拉布仁即葛根拉布仁、巴潤拉布仁、漢斯日拉布仁、準拉布仁;四個廟倉即依和吉寺倉,卻熱音倉、珠得布倉、甘珠日倉。每個獨貢都有地毯、柱毯,挂面和壁畫,還有相當數量由上等木材雕刻而成的供桌和無數供燈。
錫拉木倫廟是烏蘭察布市轄區內最大的喇嘛寺廟。住廟喇嘛在興盛時期曾達1500名左右。解放前,美,日等國宗教界人士也多次在此進行佛事活動,是一座中外享有盛名的草原古剎。每年夏、秋兩季來大廟進香,禮佛和觀光遊人絡繹不絶。登臨北山,可見抗日戰爭時遺留下的戰場、碉堡、彈痕,再嚮西北行4公裏 可一覽金長城風采。嚮西南行1公裏,錫拉木倫河西側的半坡上有金元時期興盛的“砂井總管府”遺址。嚮南行約5公裏處可領略敖德其溝的自然風光。
元代敖包群:
元代敖包群,位於烏蘭花鎮西北40公裏,紅格爾蘇木達忽拉嘎查東南約5公裏處汗烏拉的黑色火山岩山丘上(汗烏拉蒙語為最高的山)。該山相對高差300米,總體走嚮為西南、東北嚮。東側山腳下是由南嚮北流過的塔布河。登山而望,在山頂的西南端屹立着一座高約10米的巨大敖包,大敖包周圍還陪襯着100餘座小敖包,形成了頗為壯觀的敖包群。大敖包四周堆積石頭為臺,臺基上又分大、中、小三層重疊作圓錐狀,高約1米,形似烽火臺,遙望又如尖塔。敖包底部東北方有一開口巷道,寬70釐米, 由巷道登第二層再繞半圓有一白色砂石岩鑿成的石池,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的香壇,香壇下襬放着寫有經文的旗子。敖包最初的本意是古代遊牧民族在茫茫草原上的路標或界標。後來人們為了祈求平安幸福、保佑人畜兩旺,逐漸建立起部落大敖包或聯盟大敖包,也有富貴人傢自設的“傢族敖包”,但形態大體一樣。敖包的數目各地不等,有單獨敖包,也有敖包群。
查幹哈薩圖岩畫:
查幹哈薩圖岩畫位於衛境蘇木西北約50公裏處的查幹哈薩圖,距中蒙邊境15公裏。以岩畫所在地為中心,東面是較平坦的丘陵草原,約15公裏處有通往邊境額爾登的公路;南面約10公裏有一座無名的敖包,西面為一條狹長的丘陵,北面約3公裏是旗錳礦所在地。岩畫遺址坐落在一個臺地西側的斜坡上,斜坡東南高,西北低,坡面傾斜度為40度左右。岩石的色澤為灰白色,石質略粗,石面較為平滑。這些岩石的分佈情況基本呈弧形片狀,岩畫主要勾勒在一些東南高、西北低的岩石上.表現的題材,大多為奇蹄類動物蹄印,最多的一塊岩石上有10多幅岩畫。查幹哈薩圖岩畫不僅是古代遊牧民族的藝術典型,也是蒙古民族原始的世界觀和精神生活的實物資料。
犀牛化石群
旗境內哺乳動物化石極為豐富。美國、法國、瑞典,前蘇聯、日本、加拿大等國的古生物學者及專傢先後來考察過。四子王旗因此成為著稱於世的“化石之鄉”。
1991年9月,在烏蘭花鎮南3公裏處的磚廠發現了距今800--500萬年前的犀牛化石群,經專傢鑒定,這批犀牛化石均為大唇犀,是國內罕見的大唇犀化石帶。
化石埋藏在距地表5米的紅色泥岩層內,初步探明化石集中分佈在寬5米、長約30米左右的古河相地層中,呈東南一西北嚮的帶狀分佈,揭露面積約150平方米,出露犀牛化石個體20多具,包括20個犀牛頭骨及脊柱、四肢等。埋藏在原生地層的這些犀牛化石骨架,不論是相互間縱橫交錯,還是層層疊壓,均保存着犀牛死亡的原始狀態。這些珍貴化石,為研究大唇犀的形態構造、地理分佈、古地理和古氣候提供了科學依據。
大唇犀屑哺乳動物,是新生代第三紀中新世晚期的一種生物物種,喜歡生活在炎熱的河湖地帶,它身體笨重,頭上無角,下頜長有兩個大糠牙,是犀類中的奇特成員,也是我國及世界珍貴古動物之一。到這裏觀光旅遊,可以親眼目睹古動物的雄姿。
道蘭斯日背(七層山):
道蘭斯日背,蒙語即七層山的意思,位於烏蘭哈達蘇術境內,總面積約75平方公裏。本山由東西橫亙的七道山粱組成.從南往北依次為拜興期日背、阿拉臺音斯日背,溫根斯日背、混其日斯日背、敖包斯日背、烏林斯日背、達呼拉音斯日背.主峰敖包斯日背,海拔1761米, 占地面積約10平方公裏。
鳥瞰道蘭斯日背,好似七道互不相連的天然屏障;近觀又象七條巨竜相互爭高鬥頑。其特殊的地理雄姿,不僅成為人們辨別方位的天然標記,而且是野生盤羊的樂園。
道蘭斯日背四周溝壑縱橫,泉水叮咚,牧草肥美,牛羊膘壯,很早就是烏蘭察布草原上令人嚮往的天然牧場。地下藴有豐富的螢石、石英等礦藏,蘇木東南的海底石林,幹奇百怪,也是觀光的好去處。
畢齊格圖岩畫
畢齊格圖,蒙語即有字的地方,坐落在烏蘭哈達蘇木東南部丘陵地帶一條小峽𠔌中。峽𠔌自西嚮東延伸,峽𠔌一帶清泉常流,怪石瞬峋,石壁多係黑色花崗岩,堅硬光滑。岩畫在小峽𠔌的盡頭,由於南壁坡度低緩,且受西北風的剝蝕,石質鬆散,而北壁陡峭,岩畫多鑿刻在北壁岩石上。岩畫有牛、馬、豬、狗、人像等,綫條粗獷、形象,反映了當時遊牧民族的生活特徵。岩畫中也有不同時期鑿刻的薫文、藏文、印度文佛號“阿彌陀佛”等。
腦木更山:
腦木更山坐落在旗西北部,位於腦木更蘇術所在地東北45公裏處。山勢南北走嚮呈長方形,山頂較為平整。南北長約15公裏,東西寬約10公裏。這裏雖然屑無水草場,但雨季牧草茂盛,常有季節性水淖,是天然草場。山頂上有數個敖包,其中最高的“烏罕特音勃爾和圖敖包”,海拔1129.9米,山地特産“發菜”
聞名中外。因土質發紅,也稱大紅山。山頂平整,草場優良,好似一個天然的動物園。世界上已經罕見的動物一盤羊,在這裏也能見到;黃羊、狐狸等其它野生動物經常出沒。
腦木更山下,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夏季水草豐美、牛羊遍地,百靈鳥嗚叫,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興旺發達的景象。到了鼕天,這裏白雪皚皚,一望無際,一派北國風光。高大美麗富饒的腦木更山,好似一匹駿馬在奔馳。
烏蘭花生態公園:
烏蘭花生態公園位於烏蘭花鎮東粱,亦稱東山生態公園,占地面積31.5萬平方米,投資總額670萬元。烏蘭花水庫、烈士陵園紀念碑均在規劃區內,2004年開始建設,當年建成混凝土仿古牌樓一座、涼亭一座、石階路70多米,水池一處。2003年4月始,園內共鋪設草坪1250平方米,種植杜鬆、雲杉等9個品種的樹木5792株,其中杜鬆1105株,雲杉1015株,檜柏55株、紅葉小檗55株、柳樹100株、國槐4株,玫瑰、榆葉梅、丁香等共4358株。為保證樹木成活率,同時還修建了80平方米的蓄水池2個,安裝了提水設備,埋設輸水管道400米。東山生態公園的建設,既改善了環境,又為城鎮居民提供了休閑、鍛煉的場所。
杜爾伯特廣場:
杜爾伯特廣場位於烏蘭花鎮中心,2003年5月開工建設,由天津緑茵景觀工程有限公司負責設計施工,廣場占地面積26900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積17600平方米,緑化面積9300平方米。廣場設置雕塑、噴泉、廊架、燈光等景觀設施。工程總造價650萬元,2003年完成投資255萬元,2004年8月5日前全部竣工。該工程是四子王旗撤盟設市慶典獻禮工程之一,也是烏鎮人民休閑娛樂的理想活動場所。
神舟着陸區:
四子王旗北部的紅格爾蘇木大草場,早在40年前已經被劃為飛船主着陸場,這裏人煙稀少、地勢平坦,從“神一”到“神七”,每個飛船的成功與榮譽都與降落地四子王旗有關,因此這裏也有着“神舟傢園”的美譽。我國發射的神舟飛船返回艙均在這裏準確落地,這裏不僅是中國人的熱點,也是全世界的焦點。
摘自《內蒙古晨報》探訪“神七”着陸地踏着綿綿細雨,從首府出發,經過革命老區武川縣一路嚮北,大約行駛了近4個小時,來到了期盼已久的四子王旗的紅格爾蘇木。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六艘飛船都在這裏成功着陸。這裏現在被人們親切地叫作——神舟傢園。杜爾伯特草原位於四子王旗,這裏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及尖端科技的快速發展。
“我們期盼‘神七’平安回傢”穿行在秋日的杜爾伯特草原,映入眼簾的是一派豐收的景象,羊群在草原上悠閑地行走,牛群低着頭盡情享受着青草的美味,偶爾看見牧人揮鞭放牧。遠處的群山上,緑草如茵,白雲在湛藍的天空裏盡情地浮遊,溫暖的陽光懶懶地灑在草原上,一幅美麗的圖畫盡情展現。
今年62歲的萬忠文老人在這片草原上已生活了30多年,他親眼目睹了“神五”、“神六”着陸的全過程。說起當時的情景,老人仍激動不已,老人一邊熱情招呼我們,一邊講起自己與航天英雄楊利偉隔着一道艙門招手的不平凡經歷。“當時我與老伴兒正在外面散步,聽到頭頂的響聲,馬上反應過來是‘神五’回來了,我趕緊騎上摩托車一路追隨,等到了跟前,我看見飛船落地前猛地嚮上一彈,落地後還打了幾個滾,看見航天英雄揮手走出艙門,我激動地同所有牧民一起喊:‘神五’回來了,祖國萬歲。”
為了更形象地描述當時的情形,老人帶我們找到了神五着陸地點,如今這裏已樹立起一塊紀念碑,碑上分別用漢文、蒙文刻着“神舟五號返回落點”等字樣。石碑兩邊的草地上,兩年前運送返回艙的載重車輛留下的車轍仍依稀可見。老人還告訴記者,“神七”發射和回收可是咱們中國人的大事,近來他每天都從電視、廣播裏關註着“神七”的相關情況,自己計算着着陸的時刻,每天都要去看回收基地的返回艙回收演習。為了能再次親眼見證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他還專門托人從外地買了高倍單筒望遠鏡,還把自己的摩托車修理一新,等待那天的到來。
從牧民萬忠文口中,得知牧民徐冠峰一傢更是與神舟飛船結下不解之緣。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射升空。當天夜裏,先行進入着陸區的部隊在暴風雪中迷了路,官兵們又冷又餓,這時發現了徐冠峰傢的房子……徐冠峰和妻子把戰士們讓到屋內,生起火爐,用熱騰騰的羊肉、羊肉湯招待親人,並騰出兩間房子讓他們休息。第二天還找來一位老羊倌給部隊引路……這次經歷,徐傢與部隊結了緣,回收神舟二號、三號、四號時,部隊都在徐傢歇過腳。
“‘神六’真比‘神五’厲害,從那麽高的地方落下來,居然還‘站’着。”“‘神五’着陸時,反推火箭把飛船彈起來,還在地上打了幾個滾,楊利偉在裏面肯定很難受;‘神六’落下來是立的,着地又輕又穩,人在裏面肯定舒服多了。”采訪中,記者從牧民口中聽到最多的是神舟的故事,聽到最多的名字是楊利偉,從牧民一張張激動的臉龐,一句句淳樸的話語中,真正感受到草原人民心中的那一份“神舟情”。
“希望鏡頭上沒有我們的身影”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將於9月25日晚間擇機實施。發射點是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而着陸點依然是在四子王旗。作為歷次神州飛船的主着陸地區,四子王旗再次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記者前往四子王旗瞭解到,為了做好神舟七號飛船降落回收的後勤保障工作,四子王旗已全力備戰。在一傢賓館,看到院內停車場停放着數十輛參與回收工作的軍用車。賓館服務員稱,參與“神七”回收的工作人員早在一個月前就入住賓館。在賓館的告示欄上記者看到這樣的字樣:今日下午14:40集合出發前往大廟;20∶00返回。由此可見,“神七”着陸的試驗隊員和醫務人員都已準備就緒,並在進行演練。
在賓館五樓的走廊內看到,中國航天員中心主着陸場試驗隊關於“神七”的展板擺放整齊。其中一塊展板上的內容吸引了記者,上面寫道:一定要讓我們自己培養的航天員,穿着我們自主研製的艙外宇航服,圓滿完成出艙活動任務。白色的墻面上赫然寫着幾個大字———“一定要安全順利地迎接航天員回傢”,見證着工作人員為“神七”回收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精心實施、確保成功、確保萬無一失的决心。在會議室內,見到了航天員醫療救護隊的兩名成員。“這是我第三次來四子王旗參加航天員醫療救護隊,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經歷,但相同的是每次心情都很激動。”總裝備部特種醫學中心主任、306醫院特種傷病科主任劉志國飽含深情地嚮記者講述着他與航天飛船的故事。2002年12月,在神舟4號升空時,劉志國第一次來四子王旗,當時在零下30℃的低溫下,他與戰友們一起為航天事業工作。在茫茫草原,厚重的雪,漆黑的天,惡劣的環境沒有擋住這些醫務工作者的腳步,他們冒着嚴寒在雪地進行演練,常常一練就是4、5個小時。如今當他再次踏上四子王旗的土地時,這裏一點一滴的變化令他感受頗深,他與草原人民共同見證了航天飛船帶給這裏的點點生機。
現在神七着陸已進入倒計時,集中演練已進入關鍵時期。306醫院特種骨科主任周雪峰說,醫療救護隊的主要任務是及時、全面地應對航天員身體出現的狀況。在航空作業下,由於物理、工程等原因,航天員可能出現衝擊外傷、失重等問題,針對這些情況,醫院各專傢製定應急預案,以保證航天員身體健康。據瞭解,此次“神七”醫療救護隊比“神六”醫療救護隊設備更齊全、更先進。主着陸點配有三架醫療直升機,每架直升機內都設有急救平臺,醫生可以在機內為傷員進行手術。
說起幾次參加航天醫療救護隊的感受,兩位醫學專傢真誠地說:“我們感到激動而榮幸,同時也覺得有壓力,有時甚至會睡不着,但我們會把工作做得更細、更紮實,讓航天員平安回傢。希望鏡頭上沒有我們的身影,因為衹要沒有我們的身影,航天員就是安全的。” |
|
- n.: Siziwang Qi
|
|
四子王旗一中 | 蒙古四子王旗 | 四子王旗賓館 | 四子王旗王爺府 | 四子王旗烏蘭花鎮 | 四子王旗第二醫院 | 四子王旗人民醫院 | 四子王旗中西醫結合醫院 | 四子王旗衛生防疫站 | 四子王旗婦幼保健所 | 四子王旗皮革皮毛公司 | |
|
|
烏蘭花鎮 | 供濟堂鄉 | 吉生太鄉 | 庫倫圖鄉 | 烏蘭花鄉 | 白音朝剋圖蘇木 | 白音花蘇木 | 吉生太鎮 | 庫倫圖鎮 | 供濟堂鎮 | 白音朝剋圖鎮 | 大井坡鄉 | 巨巾號鄉 | 大黑河鄉 | 西河子鄉 | 東八號鄉 | 活福灘鄉 | 忽雞圖鄉 | 查幹補力格蘇木 | 烏蘭哈達蘇木 | 查幹敖包蘇木 | 腦木更蘇木 | 白音敖包蘇木 | 紅格爾蘇木 | 吉爾嘎郎圖蘇木 | 江岸蘇木 | 衛井蘇木 | 烏盟白乃廟銅礦 | 烏蘭牧場 | 江岸開發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