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遼寧 >鐵嶺 > 開原市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211282
市情概況 City Love Profile
  開原市位於遼寧省北部,是遼北古城,隸屬鐵嶺市,位於鐵嶺市的東北部,遼河中遊東測。東與西豐縣、清原滿族自治縣相毗連,南與鐵嶺縣交界,西與法庫、昌圖縣接壤,北鄰吉林省梨樹縣。東經123°43′-124°48′,北緯42°6′-42°53′。東西長89.4千米,南北寬86千米,總面積2824.78平方千米。總人口58萬人(2004年)。轄區面積2828平方公裏,設21個鄉鎮街,總人口58萬。開原東部屬長白山餘脈,林木茂密;西部為鬆遼平原腹地,沃野千裏。地質特徵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市人民政府駐新城街道新華路28號,郵編:112300。行政區劃代碼:211282。區號:0410。拼音:Kaiyuan Shi。
  開原市自然條件較好,是國傢重點産糧區和商品糧基地。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高梁等。油料作物以大豆著名,經濟作物以煙草為主。開原盛産山楂,主要特産有大蒜、大白菜。全市森林面積136萬畝。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有人參、蕨菜、榛子、木耳、蘑菇和人工培育的中草藥等。食用菌、人參、亞麻、蘆筍、蔬菜等農副産品生産基地建設發展較快。養豬、養魚、牛、開發的“三養一開發”成了地方特色。
  開原市地下礦産資源有金、鎳、鋁、銅、鋅、煤、大理石、石灰石、建築石料等20餘種。基中大理石儲量9.1億立方米。“黑白花”閃長岩是不可多得的飾面石材。沙金為本市主要礦産之一,儲量較大。本市工業基礎較好,有一定的發展潛力。現有工業企業15個門類,主要有采礦、機械、農機、化肥、水泥、紡織、釀酒、榨油、印刷、食品、造紙骨膠等。工業主要産品中,明膠、罐頭、亞麻布、服裝、工藝美術等21種産品已打入國際市場,暢銷美國、德國、日本、香港等七個國傢和地區。
  開原市交通便利,長大鐵路幹綫從貫市境西部,開豐支綫鐵路嚮東通往西豐,並有29條鐵路專用綫。公路以京哈、遼開、瀋平綫為骨幹,另有縣鄉兩級公路成網。
  開原市內老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清代以前一直是設府的邊防城鎮。城內有古塔、清真寺、中原寺、藥王廟、關帝廟、鐘鼓樓、金綫河等20餘處。此外,還有位於老城西南的崇壽寺塔,始建於遼金時期,塔高47米,成錐形八角13層密檐式。它與城中心13米高的鐘鼓樓相響應,形成了“鐘樓遠眺,古塔朝霞”的美麗景觀。
自然地理 Geography
  地形山脈
  開原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多丘陵地帶,東南多山,屬長白山支脈。西部地勢低平,為清河、遼河衝積平原一部分,土質肥沃,適於機耕和灌溉,為全縣産糧區之一。中部屬於半丘陵半平原地帶。境內有遼河、清河、寇河、柴河、沙河等大小河流166條,水利資源豐富。全境為六山半水三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
  開原東西寬為102公裏,南北長為65公裏,總面積為3164平方公裏。境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長白山支脈,屬山地丘陵,海拔在200-600米之間。主要山峰有城子山、砬子山等,海拔在800米以上。西部為衝積平原,海拔在50-100米之間。
  水文狀況
  開原境內大小河流160多打,主要河流有遼河及其支流清河、寇河、柴河、沙河等五大河流。清河水庫、南城子水庫、關門山水庫等大小水庫9座,總蓄水量10億立方米;地下水有三大水係,水質達到國傢二級飲用水標準。
  氣候特點
  開原市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鼕季寒冷期長達4個月,最冷月份在1月,平均氣溫在-14.5℃左右,極度低溫為-35℃;夏季炎熱,一般可持續3個月,最熱月份在7月,平均氣溫在23℃-24℃左右,極度高溫為36.5℃。全年日照時數約為2585小時,以五六月較長,十一、十二月較短。初霜期在9月下旬,4月末為終霜期,無霜期為145—16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678毫米。春夏多西南風,秋鼕多西北風,平均風速每秒45米。
  自然資源
  開原資源豐富。境內有遼河、清河等大小河流11條,清河水庫、南城子水庫等大中型水庫9座,總蓄水量10億立方米,地下水水質達到國傢二級飲用水標準。已探明的礦産資源主要有金、銀、鋁、煤、大理石、石灰石、花崗岩等20餘種,品位高、儲量大,極具開發價值。野生動植物資源充足,榛子、山野菜、食用菌、中草藥、林蛙等開發前景廣阔。名勝古跡衆多,鹹州古城原貌古香古色,大清河山水相依,七鼎竜潭寺氣勢恢宏,象牙山、砬子山群峰競秀。
地名由來 Origin of names
  元太宗七年 (一二三六年)曾在黑竜江境內設置開元萬戶府,後來治所移到黃竜府 (今吉林省農安縣)。元成宗元貞二年 (一二八六年)改開元萬戶府為開元路。明洪武二十一年 (一三八八年),開元路治所又移到鹹平府 (今遼寧開原老城),並改元為原,“開原”名稱由此而來。開原老城是明代興建最早的古城之一,素有“遼北古城”之稱。
歷史沿革 History
  秦、西漢至晉屬扶餘地。
  北魏屬勿吉地。
  隋為黑水靺鞨所屬。
  唐初屬燕州黑水府。
  唐懿宗鹹通年間(公元八三七年)屬渤海國地,隸屬上京竜泉府。
  遼為黃竜府地。
  金為會寧府地。
  元屬開元路。
  明在此地設三萬衛、遼海衛、安樂州。
  清康熙三年 (一六六四年)撒銷三萬衛,置開原縣,屬奉天省。
  民國初屬奉天省遼瀋道。
  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隸屬奉天省。
  解放初期屬遼西省。
  1954年劃歸遼寧省。為鐵嶺地區轄縣。現為鐵嶺市轄縣。
  1988年撤銷開原縣,設立開原市(縣級)。
  2000年,開原市轄11個鎮、8個鄉、4個民族鄉:開原鎮、老城鎮、威遠堡鎮、慶雲堡鎮、中固鎮、八棵樹鎮、金溝子鎮、八寶屯滿族錫伯族朝鮮族鎮、蓮花鎮、靠山鎮、業民鎮;上肥地滿族鄉、下肥地滿族鄉、黃族寨滿族鄉、林豐滿族鄉、李傢臺鄉、馬傢寨鄉、三傢子鄉、城郊鄉、城東鄉、古城堡鄉、柴河堡鄉、鬆山堡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52973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開原鎮 129124 老城鎮 25031 中固鎮 27754 慶雲堡鎮 25463 八棵樹鎮 27545 威遠堡鎮 22312 金溝子鎮 26644 八寶屯滿族錫伯族朝鮮族鎮 20699 靠山鎮 12217 蓮花鎮 14159 業民鎮 21483 城郊鄉 29129 城東鄉 17176 古城堡鄉 10609 三傢子鄉 16186 馬傢寨鄉 12022 柴河堡鄉 7084 黃旗寨滿族鄉 14547 上肥地滿族鄉 9979 下肥地滿族鄉 13862 鬆山堡鄉 19146 李傢臺鄉 18709 林豐滿族鄉 8856
  2002年2月6日遼政[2002]38號文件批復:撤銷開原鎮,設立新城街道辦事處;撤銷城郊鄉,設立興開街道辦事處;撤銷老城鎮,設立老城街道辦事處;撤銷古城堡鄉、八寶滿族錫伯族朝鮮族鎮,合併設立八寶鎮;撤銷柴河堡鄉、靠山鎮,合併設立靠山鎮;撤銷三傢子鄉、慶雲堡鎮,合併設立慶雲堡鎮。
  開原被稱為“三國故都”“五朝重鎮”
  “三國故都”即大金、東夏、東遼的開國都城。
  遼代末年,女真完顔部分佈在以鹹州為中心的周邊廣大地區,隸屬於鹹州兵馬司。遼天慶四年(1114年)九月,阿骨打起兵伐遼,首戰告捷。當年十月攻剋寧江城,至十二月初拿下鹹州。隨後,阿骨打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1115年)正月壬申日在鹹州建國稱帝,年號為收國元年,《全遼志》及《遼東志》均有記載。
  金末,成吉思汗興兵,金對境內遼代遺民契丹人心存疑慮、戒備,恐其與蒙古人呼應,故下令境內各地,凡有契丹人居住者,須以二戶女真夾一戶契丹。耶律留哥不能忍受金人這種歧視而逃走,1212年在韓州(今梨樹縣偏臉城)、隆安(吉林農安)一帶扯旗聚集契丹人與金對抗,1213年耶律留哥乘勢攻下鹹平,進而稱遼王,“遂都鹹平(今開原),號為中京”(《元史》149,《耶律留哥傳》)。
  建東夏國的蒲鮮萬奴是金末大將,耶律留哥攻破鹹平後,1214年他受命率數十萬大軍攻打耶律留哥,但輕敵戰敗。不久留哥內訌,萬奴趁機收復鹹平。就在同一年,朝廷迫於元軍攻勢遷都,北方諸路鞭長莫及,1215年,萬奴見金已無希望,一狠心叛金裂地自立,在鹹平登基,稱天王,國號大夏﹐年號天泰。幾年後,迫於壓力遷都至今吉林延吉。
  五朝重鎮
  遼為鹹州城,金為鹹平府城,元為開元路城,明為遼東地區的北路屯兵城,清為遼北駐防城。在這五朝,開原城一直是遼北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
歷史事件 Historical events
  忽必烈平定乃顔叛亂
  蒙古汗國時期,成吉思汗確立了蒙古諸王分封製,其目的在於鞏固根基,鎮守各方,擴展統治區域。早在成吉思汗起兵之初,與諸兄弟相約:“取天下了呵,各分土地,共享富貴。”從1207年至1214年成吉思汗大規模分封諸王,其中分封地在東北地區的主要是成吉思汗的諸弟和外戚、重臣等蒙古大貴族。直到1259年忽必烈即位之前,東北地區行政統轄機構的特點主要是,以蒙古諸王監鎮地方,基層出現軍政合一的機構,如1234年設立管領高麗軍民總管府,1235年設立開元萬戶府、南京萬戶府。
  成吉思汗對其幼弟貼木哥斡赤斤十分寵愛和信任,分封民戶最多,封地也最廣,外興安嶺以南鬆花江及東西遼河以北地區皆為其封地。蒙古國前期,1226年遼王耶律律薛者撤藩,“遼左之地命斡赤斤鎮守,其權勢愈重”。在元設置遼陽行省之前這一傢族曾監鎮遼東地區。在東北諸王中,遼國王貼木哥斡赤斤及其後裔乃至四世孫乃顔實力極為雄厚。“自斡赤斤至乃顔凡五世,前後五六十年,父子祖孫兄弟雄居遼東,早有輕視朝廷之心。”
  蒙古諸王位高權重,擁兵自大,極易産生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傾嚮。忽必烈即位後,開始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1260年在東北地區設置宣撫司,由軍政合一體製逐漸嚮軍民分治轉變。之後忽必烈又嚮行省製過渡,於1269年以趙壁為中書左丞,設東京行中書省簡稱東京行省於北京即內蒙寧城之大寧,由於東方諸王的反對,1278年改為宣慰司。1286年又設東京行省於懿州即阜新,以控製東北諸王,在諸王的反對下,於同年七月廢止。元庭兩次試圖設立東京行省,都時過不久就撤銷了。至元二十三年即1286年,忽必烈第三次設立東京行省,並將行省治所移至地近遼王乃顔封地的鹹平,以乃顔為首的蒙古親王便加緊了反叛中央的活動。儘管東京行省僅存五個月就撤消了,然而一場持續六年之久的叛亂終於爆發了。1287年四月,東北爆發了以乃顔為首的叛亂,東北諸王的後裔都有參加。五月,忽必烈率軍親徵。僅用兩個月時間,在東北西部地區連續三戰三捷,擒殺乃顔,將叛軍主力擊潰。乃顔死後,其餘黨繼續為亂,這場平叛戰爭又持續了五年。
  至元二十四年十月重新在鹹平府確立了遼陽行省,在東北實行與中原相一致的地方行政機構。我們說元代在東北設立遼陽行省,這一泛稱包括前三次設立的東京行省,而且據近年許多學者研究認為,東北設置行省的治所從來不曾設於遼陽。東北諸王封地從此置於遼陽行省的監控之下,成為遼陽行省之下的特殊行政區,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乃顔叛亂被平定後,乃顔傢族衰落,而其弟弟乃蠻臺部族強盛起來,他本人和兒子被封為壽王、遼王,權勢炙手可熱,一直活躍到元末明初。1286年設立開元路,治所黃竜府。1342年移治於鹹平,其下以統轄黃竜府、鹹平府、合蘭府、肇州、奚關總管府(今吉林琿春)、雙城總管府(朝鮮永興)。
  楊大實組織開原起義
  楊大實,字秀翹,開原二寨子人。生於1884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即1895年入奉天警務學堂,以優等生畢業。後入日本東斌學校,學習警監、法政、憲兵等,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歸國後,任開原、復州警察長。參加辛亥革命,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會員。
  1910年,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楊大實受中山先生委派,到瀋陽巡巡警教練所當教員,從事革命活動。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東北革命黨人張榕組織了響應武昌起義的聯合急進會,楊大實任總務部部長,並任聯合急進會機關報《國民報》主筆,積極進行革命宣傳活動。年底聯合急進會派有能力的領導分赴遼寧各地,楊大實回到開原,動員軍警,組織民軍,策劃、組織武裝起義。11月20日,急進會在莊河率先發動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在東北的第一槍。24日,急進會派楊大實到莊河加強起義的領導力量,組織更大規模的起義,聯絡南方革命軍。楊大實又嚮奉天革命機關申請經費,莊河革命形勢如火如荼。
  1912年1月下旬,國民革命政府北伐軍從遼東半島登陸,東北革命形勢發展突飛猛進。同盟會會員段右軍在昌圖策劃起義“失敗,又約同盟會會員朱霽青、楊子厚”,“謀在長春起事”,亦“機泄而敗,遂轉赴開原”進行活動。楊子厚在弟弟楊大實發動群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動新軍、舊軍、警察、學生和“紅鬍子”,積極組織起義。楊大實等領導復州和莊河等地的武裝起義後,任關外民軍第一軍司令部總參謀兼執法官。
  2月12日,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宣告退位,封建統治結束。南京陸軍部嚮全國發出停戰命令,在東北斗爭的聯合急進會、北伐軍和關外民軍停止進攻。21日,關外都督府和關外民軍司令部主要首領顧人宜、張璧、楊大實率奉命部到到山東煙臺進行整編。商震、張璧、楊大實都爭奪關外民軍總司令職務,楊大實失敗後不服,回到地方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衆議院議員。
  開原、鐵嶺、海城、哈爾濱等地的革命黨人,由於沒有聽到清帝退位的消息,先後發動起義。2月15日革命黨人在鐵嶺發動起義,占領縣城,趙爾巽派王永江率巡防隊鎮壓,起義失敗。21日“鬍匪”於小釘子(綽號)在同盟會會員段右軍策動下,攻剋開原縣城,“焚縣署,放監獄”,“官兵均鳥獸散”,趙爾巽派兵鎮壓,“鏖戰一日”,起義軍“彈丸告竭”退出。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後,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已大白於天下,以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為代表的一部分國民黨領袖組織討袁軍,掀起“二次革命”,而聯合急進會的某些領導人對袁世凱還認識不清,抱有極大幻想。楊大實錯誤地認為“以中國現在時局論,膺大總統之選,要不外孫、黃、袁、黎。然孫(中山)雖富於道德,而無政治經驗。黃(興)雖為篤誠君子,然恐無統一之才能。黎(元洪)氏則徒有虛名,不異泥型木偶。就中可以當意者,厥惟袁氏。”楊大實雖也看出袁世凱的所作所為,“專製形態已露”,卻軟弱地認為“若决計不舉袁氏,則中國恐遭分崩之慘”,他對於是否選舉已經原形畢露的竊國大盜為大總統,尚“夙夜競競而未能解决”。他提出四項政治主張:一、務要發展民權;二、不願再有破壞;三、排斥官僚政治;四、維持大局統一。幻想衹要在國會中進行合法鬥爭就能使野心勃勃的袁世凱就範,反對采取所謂“破壞統一”的武裝鬥爭手段。毫無疑問,這些幼稚的幻想,很快就在無情的歷史事實面前變成泡影。
  1914年6月,孫中山、朱執信等鑒於國民黨成分復雜,組織渙散,於是組建中華革命黨,組織護國軍,並派丘丕振到東北組織軍隊,策劃起義。丘丕振以東北討袁軍總司令的名義,派人到營口、遼陽、鐵嶺、開原、昌圖、長春、哈爾濱等發動起義,由於單純依靠從聯絡“紅鬍子”部隊或軍警下手,起義很快失敗。在護國運動中,混入革命隊伍的清末立憲派重要人物吳景廉,看到袁世凱大勢已去,搖身一變,由擁袁而反袁,為了竊取東北地區反帝製運動領導權,他聯合革命黨人楊大實、顧人宜、趙忠鵠等在大連發起“三省公民討袁協會”。趙忠鵠、段右軍等在桓仁組織遼東護國軍討袁,楊大實的族兄楊子元在遼源自任東三省護國軍北路司令,發動起義。1916年6月袁世凱斃命,張作霖“武力統一”東北野心益熾。
  1922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大本營諮議、財政部參議。後任奉天省長公署諮議、廣東省長公署在顧問等了職。他在遼寧開原等地發動並領導的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他是辛亥革命在遼寧的領導人之一。
開原名人 Open originally people
  高崇民
  高崇民(1891-1971) 原名高恩瀎,字健國。遼寧開原人。早年就讀於奉天(今瀋陽)省立農林學堂,加入中國同盟會。1913年赴日本入東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係攻讀。1915年曾被選為回國宣傳抗日倒袁代表之一,到上海進行宣傳活動。1919年畢業後回國,任北京《正言報》編輯,後與人合辦《正俗報》。1922年參與組織東北民治俱進會,任黑竜江省分會會長,不久調總會工作。1923年因撰寫《告東北同胞書》反對日本續租旅大被驅逐,組織被解散。1925年到哈爾濱中東鐵路特區從事教育工作,加入中國國民黨。1927年被反動當局押回原籍。1928年參與組織國民外交協會等愛國團體,進行抗日愛國宣傳。1929年起任奉天省農務會會長、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的秘書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從事抗日救亡活動。9月參與發起成立東北民衆抗日救國會,任常務委員兼總務部副部長。11月率流亡北平的東北青年和學生赴南京參加南下請願團活動。1933年9月在北平參與組織復東會,被推為秘書長,從事團结抗日的宣傳和組織活動。1935年遭國民黨當局通緝避居上海英租界,接觸共産黨員,閱讀馬剋思主義著作。同年鼕到西安對張學良做聯共抗日的說服工作,嚮東北軍將士進行抗日救國宣傳。1936年西安事變時參與起草張楊關於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的八項主張,任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積極擁護和平解决西安事變的方針。1937年6月參與成立東北救亡總會,任主席團委員兼組織部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在北平、濟南、太原、武漢等地建立東總地方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鬥爭。1938年8月曾赴延安訪問,堅定了跟共産黨走的决心。1941年在重慶主持東北救亡總會工作,並接辦《反攻》半月刊,同時參加三民主義同志會,以東總名義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秘密組織東北民主政治協會。抗日戰爭勝利後,被任命為東北解放區安東省政府主席,經上海、北平秘密潛回東北。194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8月被選為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任民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安東省主席。1948年任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司法部部長。參與領導東北解放區的各項建設,從事國民黨軍上層將領爭取工作。1949年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任主席團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最高人民法院東北分院院長。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職,被選為第一至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務委員等。“文化大革命”中受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迫害。1971年7月29日不幸逝世。1979年中共中央給予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安業民
   安業民,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戰鬥英雄。滿族。遼寧省開原縣(今開原市)人。1956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7年3月應徵入伍,任海軍某部海岸炮瞄準手。1958年8月23日,在福建前綫與占據金門島的國民黨軍炮戰中,一顆炮彈在他們炮位上空爆炸,彈片擊中火炮後面堆放的彈藥包,燃起熊熊烈火,火舌撲嚮炮位左側的數百顆彈頭,嚴重威脅着火炮和整個陣地的安全。危急時刻,他不顧個人安危,堅守戰位,機敏地把炮身嚮隱蔽壕轉動。熾烈的火舌燒着了他的衣服,傷及脊背和胳臂,他全然不顧,以堅強的意志,忍受着烈火的燎燒,奮力轉動方向盤,直到炮身轉回隱蔽壕中,纔跳下炮盤,滾滅身上的火焰。由於周身嚴重燒傷,陷入昏迷。蘇醒後,他堅持不下火綫,再次登上炮位,準確地完成指揮員下達的每一個戰鬥口令,連續嚮國民黨軍陣地發射炮彈,頑強戰鬥40分鐘,直至炮戰結束。入院後,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於9月9日犧牲。根據他生前的意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産黨黨員,並追記一等功。福建廈門修建了安業民烈士墓,紀念碑上鎸刻着朱德的題詞:共産主義戰士安業民永垂不朽。(軍事百科研究部提供)
  安業民說:“革命戰士所以活着,衹有一個目的,就是對人民有用。”
  盛世纔
  盛世纔,字晉庸,原名振甲,字德三。遼寧開原人1895年生,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生,任職於國民黨軍參謀部作戰科長。
  是“西域三魔”的最後一魔,是一個十足的投機傢、陰謀傢、殺人如麻、橫徵暴斂,屠殺了大批共産黨人,對新疆人民更是犯下了纍纍血債。
  盛世纔供職於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時,認識了魯效祖,魯是當時統治新疆的另一個“西域三魔”的金樹仁。由於魯非常欣賞盛世纔的治軍之術,就極力推薦給金樹仁,金遂委任盛世纔為督辦公署參謀主任。
  1932年馬仲英派馬世明攻打迪化,盛世纔在解圍戰中的危機關頭大顯身手,被金樹仁任命為東路剿匪總指揮,打敗馬世明部,晉升為中將。調任新疆督辦公署參謀長。由於金樹仁的獨裁統治,導致新疆民不聊生、四分五裂。陳中、陶明樾、李笑天等聯手白俄軍200餘人攻入迪化內城,並控製各城門,金樹仁聞變,倉惶逃走,被迫下野。此時,盛世纔對政變持擁兵觀望的態度,拒絶金樹仁的調遣,不參與反攻。陳中等推舉盛世纔為新疆邊防督辦、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警備司令。
  然而盛世纔等形勢稍為平穩後,竟恩將仇報,將引薦他的恩人魯效祖投入監獄。更殘忍地將誣殺了陳中等人。
  盛世纔統治新疆12年,人稱“新疆王”,幹盡了傷天害理的壞事。由於他冤殺的人太多,樹敵也很多。東躲西藏地躲避仇殺。1970年病死臺北。
  趙本山
  趙本山,1958年生於鐵嶺開原縣蓮花鄉石嘴村,莊稼院長大的民間演藝奇才。
  趙本山6歲時成為孤兒,開始跟二叔(盲人)學藝。拉二鬍、吹嗩吶、拋手絹、打手玉子、唱小麯、二人轉小帽等樣樣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為突出。苦難的童年成了趙本山一生的財富,為其日後的小品、演藝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7歲入公社文藝宣傳隊,又入威遠鄉業餘劇團,後藉調西豐縣劇團主演二人轉。
  1982年,遼寧省舉辦第一屆農村小戲調演,趙本山在李忠堂與崔凱合作的拉場戲《摔三弦》劇中扮演肓人張志,一舉成名。“摔”劇獲演出一等奬。當年,趙本山考入鐵嶺縣劇團,擔任主演並任業務團長。1986年被調到鐵嶺市民間藝術團。那時,趙本山與潘長江在瀋陽一起演出的二人轉《大觀燈》200餘場,場場爆滿,轟動東三省。
  趙本山主演的拉場戲《一加一等於幾》、戲麯電視劇《雙叩門》、《過了這個村》、《摘幌》等劇,獲過許多國傢、省級奬勵。
  1987年,在薑昆的推薦下“打入”了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開始了他更加輝煌的藝術人生。春節晚會上,小品《徵婚》、《紅高粱模特隊》、《三鞭子》、《送禮》、《鐘點工》、《昨天、今天、明天》、《賣拐》、《賣車》均獲一、二等奬。由個人投資主演的電影《男婦女主任》98國傢級“華表奬”,並獲優秀男主角奬;為繁榮發展藝術,他創辦了“本山藝術公司”。2002年春,電視劇《劉老根》在中央電視臺1套播放,播放時,收視率空前,許多城市萬街空巷。2002年9月5日——10日以趙本山名字命名的“趙本山杯”小品大賽會同中國鐵嶺首屆國際民間藝術節在鐵嶺舉行,社會好評如潮。
  現為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國傢一級演員、中國麯藝協會會員、遼寧省麯藝傢協會副主席、全國青聯委員、遼寧省政協委員、鐵嶺市形象大使。
  憑藉其紮實的舞臺表演功底,趙本山屢次登上大銀幕,其中最受註目的當屬張藝謀的《幸福時光》以及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近幾年除了在晚會小品節目及一係列喜劇題材電視劇中出現外,2006年老趙還出演了張揚的《落葉歸根》,表現頗受影迷肯定。
  王殿良
  王殿良,1955年生於開原市威遠堡鎮。1971年參加工作後,歷任過農村廣播站編輯,文化站站長。文化館館長,市文化局業務科、市場辦科長,市委宣傳部市文學藝術傢聯合會副秘書長。1998年調鐵嶺市清河區政府,現任鐵嶺市清河區文化局副局長。
  由於王殿良一直從事文化宣傳工作,參加過很多的全國、省、市的大型的演出、展覽、觀光、比賽等文化活動。也結識了很多學者、藝術傢、歌唱傢、名人等(餘秋雨、趙本山、牛群、宋祖英、何慶魁、高秀敏、範偉、黃曉娟、潘長江、句號、王軍霞、常佩業、賈承博、喬傑等)。
  受文化藝術的熏陶,王殿良愛好廣泛。在詩歌、散文、文學創作、美術、書法、表演、主持等方面有所成就。《總理住進咱幹達壘》、《旱竜吐水》等文學作品在全國、省文學刊物上發表。話劇小品《局長下鄉》、《打針》、《會親傢》、《騙與罰》等分別被演出團體采用演出。其中小品《會親傢》參加了中國、鐵嶺民間藝術節暨趙本山杯小品大賽獲優秀創作奬。書法作品雖然沒有參加過全國大展,但多次被市以上裏領導出訪國外當貴重禮品贈送國外友人,其中行草大字“壽”被韓國前總統金泳三收藏。
  表演也是王殿良本人一大愛好。業餘時間搞過舞蹈、朗誦、編導、播音、解說等。尤其在電視連續劇《劉老根II》除擔任該劇製片外,還成功扮演了一個審判長角色。電視連續劇《馬大帥》又出演了一個大律師。
  當主持人是王殿良最熱衷的一項業餘愛好。2000年參加過遼寧省首屆“新郎西服杯”主持人大賽,獲三等奬。策劃並主持了近百場市縣一級大型文藝活動。如:毛主席誕辰一百周年文藝晚會、祖國萬歲紀念建國五十周年文藝晚會、迎新春新年晚會、軍民聯歡會等大型文藝演出和廣場文化活動,多年來利用雙休日主持了近千場的禮儀慶典,同時也培養了很多主持方面的人才。
  著名笑星趙本山的出名,與王殿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早在1976年,王殿良任開原市威遠鎮文化站站長時,這個文化站的業餘劇團在1981年擴招演員時,將熱愛演出的趙本山及唐軍、田子纔、朱文萍從蓮花鄉接到威遠鎮。那時,趙本山與朱文萍演二人轉《包公斷後》,王殿良與幾位樂手為他們伴奏。後來又在吉林學了一個拉場戲《大觀燈》,趙本山第一次扮演瞎子,張立軍扮演和尚。趙本山第一次演瞎子是由王殿良為他化妝。
  因為落戶問題,後來趙本山離開了劇團。經王殿良介紹他去了西豐。1982年,全省在蓋縣(今蓋州市)搞農村小戲調演,威遠劇團全體演員集中到市群衆藝術館趕排《摔三弦》,瞎子由唐軍扮演。審查節目時,由於唐軍扮相不行被拿下,經王殿良提議去西豐找來了趙本山來扮演劇中的瞎子,結果在全省小戲調演中《摔三弦》一炮打響。趙本山從此走紅。
  李嚮東
  畫傢,遼寧海城人,1947年出生,遼寧省美術傢協會委員,遼寧省教師教學用書編委會委員,鐵嶺市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現為開原市教師學校美術教研員。
  擅長水彩畫、油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外及全國、省市美展或發表。主要作品有油畫《鄉郵員》(1980年發表於《美術》雜志)、《拾貝》(1982年發表於《長春》文學月刊)、水彩畫《秋葉》(參加90’杭州中國水彩畫大展和赴美國巡回展)。作品和簡歷曾輯入《中國當代美術傢人名錄》、《中國美術傢名作博覽》。
  李亞冰
  1965年生,遼寧省開原市人。遼寧省鐵嶺市攝影傢協會理事,開原市攝影傢協會副主席。學生時代喜愛繪畫,在開原市電影公司搞電影宣傳工作時,開始學習攝影。1986年經過中國攝影函授學院的學習,對攝影的興趣越來越濃。從那時起開始搞攝影創作,人像、風光、風土人情等方面都拍,也曾參加過一些省、市舉辦的影展,並有多幅作品入選、獲奬。2000年被鐵嶺市攝影傢協會評為優秀攝影傢。
  幾年來,發表及參展的作品有《山裏人》、《審判長》、《淹沒》、《遠山深處有人傢》、《陽光下的燦爛》、《山鄉秋色濃》、《力的對抗》、《深居花海》、《你美我浪》、《常回傢看看》以及為開原市委、市政府拍攝了招商引資大型畫册《開原》。
  李光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中華書畫藝術精品集中獲銀奬;在“獻給祖國,獻給母親”中國書畫名傢大展中獲金奬;在首屆“少林工夫杯”中國書畫名傢邀請展中獲金奬;在中國書畫傢精品博覽暨海弄潮大展中獲銀奬;在中華頌首屆“嘉華杯”中國書法藝術作品大賽中獲金奬;在“中華文人書畫優秀小品展”中獲銀奬;在“情係西部”2003中國書法傢作品邀請展中獲銀奬;在“麓山杯”全國書畫大賽中獲銀奬;在“和平杯”書畫詩詞攝影作品大賽中獲金奬;在首屆“黃淮杯”中國書畫名傢作品大奬賽中獲德藝雙馨奬;在洞庭風光全國書畫大展中獲特邀金奬;在首屆“翰墨飄香”中華詩書畫藝術聯展中獲銀奬;在青少年同撰“和諧”嵌字聯書法選拔賽中被評為中國楹聯書法教師百傑。現為中國書畫藝術傢協會會員,中國秦文研究會理事,中國硬筆書協會員,中國楹聯協會會員,書法委員會委員,鐘繇書畫藝術館理事。
文物古跡 Heritage
  鹹州古城
  
  鹹州古城是一座擁有1000餘年歷史、我國北方最大的一座的古城,是東北著名的古城風貌型名勝景區。
  鹹州古城周長為6.5公裏,曾是歷史上東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大金國、東遼國、東夏國的都城,史書稱其為“六朝重地、三國故都”,是當之無愧的東北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許多皇帝都曾在鹹州留下足跡,唐太宗李世民因東徵高句麗來到鹹州,遼太祖耶律阿機在鹹州會兵馬北徵渤海國,金太祖完顔阿骨打攻下鹹州;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在此坐井觀天,至今仍有鎖竜樁;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攻占鹹州,陣斬開原總兵馬林;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清高宗乾隆皇帝弘歷祖孫二人分別兩次駐蹕鹹州,清德宗光緒皇帝載恬駕幸鹹州並在竜潭寺留下“威靖蒼瀾”禦匾。至於賢臣名將到鹹州者更不勝枚舉,如徐茂公、薛禮、金兀術、蒲鮮萬奴、王玄佑、李成粱、林彪、周恩來等。鹹州古城是我國歷史上有完整城池最北的城,又是我國遼、金、元、明、清各朝設置最北的府級行政機構,有“北方第一城”、 “北方第一驛”之稱。鹹州古城遺跡甚多,旅遊資源豐富,開原古代八景中鹹州古城占了四個,分別是“古塔朝霞”、“竜崗北枕”、“清河夜月”、“綫河煙柳”。清朝詩人王恩明稱贊鹹州古城曰:“望中爛漫渺無垠,踏遍蘇城柳色新,翠萼遙分邊塞外,朱阜不讓洛陽春”。著名的精點有:建於金代的崇壽寺塔,有記載古城滄桑歷史的鐘鼓樓,有煙波浩淼的金綫河和古老的清真寺。鹹州古城經歷了千餘年的風霜雨雪現更加突顯出它獨特的魅力,成為東北最具有潛力的旅遊勝地。
  崇壽寺塔
  
  崇壽寺塔,又名崇壽禪寺塔。位於開原老城西南隅,磚質結構,高二十丈,十三級,實心八面體。每面塑有佛像,且各面佛像各不相同,由南、西南依次而順為:昆盧尊佛、無憂德佛、阿彌陀佛、須彌相佛、雲自在佛、莊嚴王佛、功德王佛、定幢光佛等八尊。兩旁有飛天浮雕,各角有木檐懸有銅鈴,稱為風鈴,微風一吹,叮鼕響。塔尖呈錐形,有銅質球型五個串其上。塔身各層挂有數百銅鏡,西面懸有銅鼓一面。每當日出之時,旭日與塔輝映,光芒四射,數裏之外可見塔光,古塔朝霞為開原勝景。
  該塔建造年代,歷史上先後有三說:
  明清時期,多言其為唐代年建。其所依為明代的二塊石碑,其一為明正統十二年黃瓚撰文的碑刻《明開原重修石塔寺碑記》,《碑記》載:此寺原有舊殘碑,雖文字不全,但崇壽禪寺四字昭然,“及載自唐乾元年有僧洪理大師始建之,遺址寬宏,大定三年入滅,因建石塔為大師龕”。其二碑為流放鐵嶺的大學士陳循於天順年所撰《開原重修石塔寺碑銘》,銘文開篇有:“堂堂古剎,肇唐乾元,在遼之左,雄峙開原”之句,後人皆以此塔為唐所建。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開原市轄3個街道、 9個鎮、4個鄉、4個民族鄉:新城街道、老城街道、興開街道、八寶鎮、慶雲堡鎮、靠山鎮、金溝子鎮、中固鎮、八棵樹鎮、蓮花鎮、威遠堡鎮、城東鄉、鬆山堡鄉、業民鎮、馬傢寨鄉、上肥地滿族鄉、下肥地滿族鄉、黃旗寨滿族鄉、李傢臺鄉、林豐滿族鄉。
  新城街道辦事處駐迎賓路,人口12.4萬人,面積18.20平方千米,轄社區居委會(23):一~二十三;6個村委會:後石西、前石臺、義和、義和新村、小孫臺、後石東。
  老城街道辦事處駐老城,人口2.7萬人,面積47.48平方千米,轄10個社區居委會:一~十;18個村委會:綫河、扶餘、文廟、石塔、頭道崗、西溝、黃竜崗、北地、西山、北關、城後、後三臺子、花園、教軍場、東關、西關、前三臺子、南關。
  興開街道辦事處駐城效街,人口3.1萬人,面積83.55平方千米,轄21個村委會:大南溝、東溝、大山崗堡、小山崗堡、八傢子、榆樹臺子、雙竜崗、偏坡臺、婁相屯、大九社、瓜臺子、榆樹堡、小李臺、下窪子、頭寨子、北富屯、許臺、永紅、小九社、八裏橋子、大孫臺。
  八寶鎮鎮政府駐八寶屯,人口3.5萬人,面積108.21平方千米,轄24個村委會:古城堡、李傢窩棚、北山、古臺子、張傢窩棚、單樓子、南四傢子、瀋陽窩棚、賈傢屯、五傢溝子、八寶屯、樣堡、大灣屯、鬍傢窩棚、四社、河北、馬圈子、新豐、北花樓、友誼、北英城、茨林子、和順、清豐。
  慶雲堡鎮鎮政府駐河東,人口4.8萬人,面積167.5平方千米,轄29個村委會:三傢子、東五傢窩棚、南英城、六社、馬架窩棚、關公臺、南花樓、二社窩棚、前三傢子、後施傢堡、前施傢堡、董孤傢子、西老邊、河東、河西、譚相臺、王傢屯、後雙臺子、西古城子、老虎頭、西孤傢子、兩傢子、朝光、王傢窩棚、興隆臺、五棵樹、西三臺子、雙樓臺、高傢窩棚。
  靠山鎮鎮政府駐靠山屯,人口2.1萬人,面積195.58平方千米,轄26個村委會:柴河堡、郭傢溝、後洞、東窯、平石門、南溝、大盤嶺、小盤嶺、尹傢溝、楊莊子、靠山屯、盛傢屯、郭蔣屯、呂傢屯、黃傢屯、幹河子、肖傢、西竜灣、東竜灣、金場、西場、一面城、河南、四道溝、大虎、秦傢堡子。
  業民鎮 鎮政府駐業民,人口2.4萬人,面積98.74平方千米,轄15個村委會:業民、腰寨子、二寨子、三寨子、五寨子、六寨子、前馬圈子、後馬圈子、前富屯、後富屯、臺子溝、大衝、富強、清遼、英守屯。
  金溝子鎮鎮政府駐金溝子,人口3.0萬人,面積112.77平方千米,轄21個村委會:金溝子、老觀堡、馬千臺、和氣堡、田傢窩棚、三道溝、巴爾虎營子、新安堡、紅旗營子、螞螂屯、八裏莊、紅嶺、劉傢屯、東四傢子、小灣屯、二道坊、頭道坊、十社、西二臺子、二社、金英。
  中固鎮鎮政府駐中固,人口2.9萬人,面積126.33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煙廠、清水溝子、大白廟子、小白廟子、梁傢臺、沙河子、下土口子、新屯、展傢溝、後溝、孟傢寨、梅傢寨、中固、北腰堡、西地、王廣福、趙傢溝、石旺溝、石山、北腰堡。
  八棵樹鎮鎮政府駐八棵樹,人口3.3萬人,面積246.48平方千米,轄23個村委會:八棵樹、葉傢、孟傢溝、東耿王莊、前耿王莊、貂皮屯、朝陽、車路溝、夏傢、陳村、下窩棚、嚮陽、柳樹溝、八道崗子、太平溝、官糧窖、荒地、石場、古城子、大西溝、松樹溝、石柱溝、北大溝。
  蓮花鎮鎮政府駐孤榆樹,人口1.7萬人,面積169.42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孤榆樹、青石、東屯、東北、糖坊、新房子、水泉、石竜、王傢、蓮花、硯臺、茶棚、保安。
  威遠堡鎮鎮政府駐威遠堡,人口2.5萬人,面積173.06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威遠堡、鎮北、下城子、南城子、雙城子、紀傢、陳傢堡子、二道河子、竜泉、塔山、四傢子、毛傢窩棚、前馬市堡、塔子溝、廖傢窪子、何傢、周傢窩棚。
  上肥地滿族鄉政府駐上肥地,人口1.1萬人,面積139.76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是肥地、撓貝、關山、代莊子、杜傢店、三合溝、盤嶺溝、河南街、寶山、付莊子、東升、楊樹、南山、付傢堡。
  下肥地滿族鄉鄉政府駐西下肥,人口1.6萬人,面積143.72平方千米,轄16個村委會:西下肥、東下肥、上汪傢溝、下汪傢溝、正陽、東地、木鍁溝、槍桿峪、於當鋪、上豐、興隆、梁傢、山後、新立屯、劉傢堡子、聞傢屯。
  城東鄉鄉政府駐鬆山堡,人口1.7萬人,面積98.74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孟傢、城東、獅子溝、紅獅、秀水、放牛溝、後馬市堡、姜家、楊堡、趙傢臺、潘傢屯、開原站、東孤傢子、馮傢屯。
  鬆山堡鄉鄉政府駐鬆山堡,人口2.3萬人,面積234.86平方千米,轄21個村委會:鬆山堡、上土口子、英山、古傢子、北溝、太陽溝、麻綫堡、半拉山子、邸傢屯、二道溝、榆樹溝、四合、大康屯、果子園、石洞溝、木魚溝、頭道溝、冰峪、英城子、山槐、老邊。
  黃旗寨滿族鄉鄉政府駐黃旗寨,人口1.6萬人,面積218.94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黃旗寨、大寨子、小寨子、肥地溝、竜砬溝、吳傢嶺、謝傢溝、增傢寨、呂傢街、蘭旗寨、上頂子、馬虎溝。
  馬傢寨鄉鄉政府駐馬傢寨,人口1.3萬人,面積113.30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馬傢寨、金傢寨、杏花石嶺、南腰堡、大臺、雙臺嶺、大紅石、陳傢屯、花山、石灰。
  林豐滿族鄉鄉政府駐林豐,人口1.1萬人,面積142.82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林豐、上鬆山、樂堡、竜鳳、永興、魏傢、鳳翔、尖山子、新邊、寧遠、彎子溝、後螞蟻嶺。
  李傢臺鄉鄉政府駐李傢臺,人口2.4萬人,面積199.47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李傢臺、柳河堡、崔傢街、王臯城、東鹼場溝、夾草溝、粉房、小三傢子、大三傢子、前螞蟻嶺、廖傢溝、潘傢窩棚、柞子溝、五道崗子、上清河、中清河、下地、西南溝、下清河。
人口民族 National population
  開原總戶數為147623戶,總人口為574495人,2006年總人口60萬人。開原境內居住有滿、漢、蒙古、錫伯、朝鮮、回、藏、彝、苗、壯、侗、白、土傢、高山、達斡爾共15個民族。其中以滿族為最多,約占總人口的50.3%。
社會經濟 Socio-economic
  開原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稻、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生産條件優越,全市年均糧食總産量達到50萬噸,是國傢重點糧食主産區之一。農業産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形成了緑色稻米、良種繁育、苗木花卉、優質水果、蔬菜、煙葉六大種植業基地,培育了盛倉緑色稻米、春紅草莓、象牙山南果梨、大紅石榛子、劉二爺大蒜等8個知名品牌。
  開原工業基礎雄厚,形成了紡織、造紙、優質農副産品深加工、新型建材三大基地。京哈電氣化鐵路,瀋哈高速公路、102國道縱穿南北,開豐鐵路、彰桓公路橫貫東西。
  2008年,全市生産總值實現16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7.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實現110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80億元,財政總支出實現2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2810元,城市人口發展到27萬人,城市化率達到43%。主要經濟指標在2007年進入遼寧省前十名的基礎上實現的位次前移。
  圍繞建設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的大政方針,切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速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快速發展、協調發展,舉全市之力,奮戰五年,把開原建設成為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
  2005年10月開始規劃建設開原工業區,先後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和省環科院完成了開原工業區總體規劃和環境影響評價。開原工業區規劃面積31平方公裏,緊依中心城區而建,實現了城市與工業區的基礎設施共用和社會事業共享。節約了建設資金,縮短了建設工期,實現了投入産出效益的最大化。開原工業區現已纍计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8億元,實現了園區的城市化、園林化、生態化,實現了基礎設施的“九通一平”。31平方公裏的工業區完全具備了承接國內外各類企業落戶和整體産業轉移的能力。本着工業集中、産業積聚、土地集約的原則,規劃建設了四個專業産業園和一個産業基地:
  裝備製造機械加工産業園重點發展起重機械、汽車零部件産業;食品工業産業園重點吸引擁有著名品牌和馳名商標的農副産品深加工、食品加工、飲料加工、食品包裝等企業入駐;五金建材塑料模具産業園重點發展塑料管材和與之配套的塑料模具産業發展;太陽能光伏産業園重點發展薄膜非晶硅、微晶硅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産;開原循環經濟物流産業基地重點發展與循環經濟相關産業。。
  開原歷史悠久,古跡衆多。遠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至明清時期一直是關東軍事重鎮。新中國成立後屬遼寧省,1989年撤縣設市。崇壽寺、清真寺、竜潭寺、鐘鼓樓等古建築,烽火臺、柳條邊、高句麗山城等遺址,構成了開原獨特的人文景觀。開原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最具代表性的有“滿清文化第一人”納蘭性德,被周總理譽為“東北人民師表”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高崇民,朱德委員長親筆題詞的“偉大的共産主義戰士”海邊青鬆安業民;有高存信、路遐、賈陶、廖仲孚四位將軍。開原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東北二人轉的發源地之一,書法、繪畫、剪紙、根雕等民間藝術獨具關東風格。著名笑星趙本山,正是從開原這片黑土地走嚮全國,並通過在開原實名拍攝的《劉老根》、《馬大帥》一、二、三部和《鄉村愛情》等電視劇,把開原這座美麗的遼北小城展現在全國的電視觀衆面前,讓開原走嚮了全國,走嚮了世界。
交通運輸
  開原市位於遼寧省北部,轄區面積2828平方公裏,設21個鄉鎮街,總人口58萬。開原東部屬長白山餘脈,林木茂密;西部為鬆遼平原腹地,沃野千裏。地質特徵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鐵路有京哈幹綫和開豐支綫在市內交匯,有開原、中固、金溝子、老城、城東、威遠6個車站,有編組站一處,鐵路專用綫31條,年貨運周轉量591萬噸,可辦理全國各營業站的貨物整車、零擔、集裝箱,快運直達,水陸聯運等業務。
  開原火車站在省開原市內,郵政編碼112300。建於1901年。離北京站971公裏,離哈爾濱站441公裏,隸屬瀋陽鐵路分局管轄。現為二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辦理整車貨物承運前保管。
  公路有國道102京哈高速公路貫穿南北,並與開遼(遼源)、開康(康平)、開清(清原)、瀋平(瀋陽-四平)公路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公路網絡,共38條綫路,740公裏。有5個國營運輸企業,年貨運量在120萬噸以上。工業企業有鐵路專用綫主幹綫三條,支綫十二條,全長18公裏。開原長途客運站主體樓共計15層,地下一層停車場,地上14層。
風景名勝 Scenic
  開原有着豐富的山水旅遊資源。開原北有葉赫湖風景區,即鹹州古城、竜潭寺省級森林公園、南城子水庫(葉赫湖)、威遠堡邊門、鎮北關、塔爾滸等旅遊資源,並與東面西豐縣的冰砬山、城子山,北面的吉林省葉赫連為一體;南有象牙山地質質公園和白鷺洲野生動物保護區,即象牙山AA級風景區、象牙山莊、夫餘湖風景區、摩裏紅原始森林、老古洞、白鷺洲、靠山花木園、百麗山莊、象牙仙莊等旅遊資源。
  象牙山風景區
  象牙山為遼北唯一火山岩地質公園。金朝時稱此山為鬆山,亦名“嚮陽山”,後因音轉為象牙山。清朝時為開原著名古八景之一——鬆山象笏。象牙山於1996年嚮社會開放。
  象牙山風景區面積為99平方公裏,為長白山哈達嶺餘脈,主峰高615.2米。此山在古生代前屬海相沉積,到中生代侏羅紀末期在強烈的火山斷陷作用下褶皺成山,上升為陸地。距今約六千五百萬年到一億四千萬年,第四係沉積與前係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在剝蝕、斷層、斷陷活動的影響下,形成了怪石突兀狹窄如腸的奇特的地貌。象牙山天設地造許多奇觀異景,有怪石突兀的羊腸凳,石脊蜿蜒而上的長城棧道,栩栩如生的天然大佛、玉壺乾坤及對吻石,更有遼北唯一的夾扁石群。山上植被豐富,物種繁多。桑、柞、鬆、柳等古樹,榛、麻、梨、果應有盡有,享有人間花果山、世外桃源之美譽。
  景區內分東、西2條旅遊綫路。有天梯、天衣一縫、沉天縫、會仙棚、度仙棚、聚仙棚、飛來石、將軍床、猴石、蝴蝶泉、嬋娟湖等,不僅麯徑通幽,怪石嶙峋,又有豐富的歷史積澱,如清代風格特色的“清詩屏”,唐朝李世民為躲蓋蘇文追殺的藏君洞,見證歷史煙火的烽火臺,佛傢修建的萬象塔等,共計有景點40餘處。一年一度的象牙山梨花節成為遼北重要的節日,吸引着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全象牙山莊占地面積為一萬平方米,為電視連續劇《馬大帥1》、《馬大帥2》、《馬大帥3》的拍攝主景地,隨着電視劇在全國的熱播,年接待遊客達50萬人次。
  藏君洞:洞長八米,深六米,具有鑽洞和攀岩的雙重功能。
  玉壺乾坤:又名“茶壺吊”,在一座山頂端有一長約95米,高二三十丈的山峰,形如茶壺,惟妙惟肖。
  天然臥佛:一海拔455米的山體,遠望酷似釋迦牟尼佛祖,佛身長近千米,僅頭部約160米。
  白鷺洲野生動物保護區
  
  白鷺洲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開原東部柴河流域,是遼北地區唯一一處野生動物保護區,面積40平方公裏,有3000餘衹白鷺蒼鷺棲息其中,還有成群的野兔山雞嬉戲期間。鳳地山竜山隔河相對,山上植被完好,珍禽靈獸穿梭,山下為大片濕地,魚蝦滋生,水草豐美。康熙皇帝曾駐蹕於此,另有康熙井、安樂寺、鯽瓜臺等歷史遺跡,有虯髯丈人等優美傳說。摩裏紅原始森林在其東部,靠山花木園在其西部,古洞古廟古墓較多,植被完好,山莊依稀,民風淳樸,生態可人,是遼寧罕見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摩裏紅原始森林位於開原、清原界,在黃旗寨鄉吳傢嶺東南,海拔774.5米。小莫裏紅原始森林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屬原始次生林。此山山勢雄偉,風光秀麗,一年四季,景緻迷人,是人們嚮往的“回歸自然”的好去處。
  老古洞位於黃旗寨鄉藍旗寨村,“老古洞在崖下,洞口如戶”,“內為石室,壁石隱然”,“西通十餘步。東可裏許,復露天光,有如懸鏡”。“舊為老虎洞,近易今名”。有很多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詩作。
  靠山花木位於距開原市區40公裏的靠山鎮,素有東北苗木花卉第一鎮之稱,現已成規模,作為旅遊觀光農業。
  竜泉寺歷史悠久,知名度高,於清康熙初年、乾隆四十九年、道光四年重建、擴建三次。原來馬傢寨後山城是一座高句麗古城,竜泉寺就坐落在這座山城中,現址為馬傢寨鄉中學。目前,鄉政府正在積極運作,準備重新修復竜泉寺。
  竜國庵位於馬傢寨鄉大臺村,是一位叫通靜師傅的出傢人出資50萬元建成的,素有北方佛國之譽,庵內藏有數十尊銅佛,為東北罕見,香火旺盛。
  普度寺位於下肥地鄉河貝村,由普度師傅修建,寺院規模宏大,信徒衆多,極有靈性。
  高崇民故居。全國第一屆政協副主席高崇民,曾參與西安事變,是東北重要的歷史名人,藉助名人效應,在其家乡靠山復高崇民故居,極具旅遊價值。
  陳武舉墓,清代舉人之墓,為遼北最完整的墓葬群,其規模超過李成梁墓,風水極佳, 很有旅遊價值。
  百麗山莊位於馬傢寨鄉金傢寨村,距開原市區18公裏,有室外遊泳池、釣魚池,有網球場,有別墅,是一處集餐飲、住宿、休閑、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的山莊,是人們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
  砬子山森林公園
  砬子山森林公園位於遼寧省開原市東部,東與遼寧清原縣毗鄰。瀋哈高速、102國道、202國道轉開清公路可達。距開原市區90公裏,距瀋陽市區120公裏,是集自然保護區與自然景觀、佛教文化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砬子山風景區四面環山,銀峰突兀、山水相依、古樹崢嶸、怪石嶙峋,白色石峰皚皚綿延,婀娜鬆姿百態怡人,構成一處又一處天然盆景。素有“東北小黃山”之稱,其中最高峰海拔878.4米,號稱“遼北之顛”。
  砬子山風景區為長白山餘脈,形成於距今六千五百萬年——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燕山造山運動,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物種繁多。植物分佈有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其中核桃楸、黃菠蘿、刺五加、金銀木等為珍惜植物種類,人參、五味子、枸杞子、芍藥、竜膽、細辛是珍貴藥材。野豬、山雞、狼、獾子、狍子、貉子、蠑螈等都是國傢重點保護動物。
  砬子山風景區由砬門景區、香石景區、影壁墻景區、鹿城景 區等四景區構成,總面積80平方公裏,景點有30 多處。山高、峰險、鬆奇、林密是砬子山最顯著的特徵。
  峰景:著名的有羅鏡砬子、煙筒砬子、馬鞍砬子、雞冠砬子、關門砬子、鯽魚砬子、影壁墻、簸箕掌、圈鹿場、南天門等。
  石景:有雄師望月、群仙赴會、巨口吞鯨、滴溜石等。
  鬆景:有迎賓鬆、五子登科、虯竜鬆等。
  洞景:有自然形成的天然洞——白鴿洞、仙人洞等,還有人工修鑿的長1700多米、內可行車的戰備洞。
  砬山雲霧為東北少見的雲霧景觀,多出現在早晨或雨前。
  此外,還有關門湖等水體景觀,泉水鼕夏不枯,水量充沛,全部是高鍶低鈉的優質礦泉。
  鐵嶺市博物館
  
  鐵嶺博物館成立於1986年8月,其前身為鐵嶺地區文物組2000年新館址主體建築竣工,2001年7月6日基本陳列完成,並正式接待觀衆。
  鐵嶺博物館是公益性非盈利機構,收藏、研究、教育是其基本社會功能。它的主要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收集保藏文物和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各種陳列展覽,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鐵嶺博物館是國傢投資興建的市地級地方史志類綜合性博物館。館址地處市區中心,為遼銀州、明鐵嶺衛古城南門裏路東。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地上三層半地下一層的展覽大樓,展覽大樓內設陳列大廳四個,面積約4000平方米。館區內附有學術報告廳、觀衆服務部和藏品庫房、安全報警監控中心等。
  館內現有藏品5000餘件,以遼北地方出土的文物為主,其中不乏珍品。如,商周時期的青銅鉞;西漢的透雕青銅牌飾;遼代晚期北府宰相蕭義墓志等。
  鐵嶺博物館有永久性專題陳列兩個:《遼北歷史文物陳列》和《鐵嶺地志展》。《遼北歷史文物陳列》以遼北地方歷史發展時空為脈絡、以出土文物為基礎,再現了近萬年來當地的社會生産和生活狀況,真實地反映了遼北人民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所創造的文明成果。《鐵嶺地志展》以富有代表性的標本、産成品實物及模型、圖片、數據資料等,全面、概括地表現了鐵嶺市自然環境、物産資源、人文景觀、歷代名人及社會物質、精神文明的發展現狀,嚮觀衆展現了遼北這方黑土地上的人民建設傢園的創造力,揭示出地方可持續發展的美好前景。這個展覽是在新形勢下開拓博物館功能、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博物館社會效益的一種嘗試。
  此外,臨展廳、商貿會展中心還可以同時舉辦各類專題陳列,接待巡回展覽和開展商貿活動。
  目前,鐵嶺博物館正在策劃《遼北民族展》,該展覽以二十世紀初遼河航運的興盛、鐵嶺地處東北農副産品集散地為背景,再現當時遼北的民俗風情。讓觀衆行進在場景、展品之中,以新穎的表現手法、現代的聲、光、電的視聽效果,來增加觀衆興趣和參與意識,吸引遊客。
  鐵嶺博物館還擔負市內考古及地方史研究任務,在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的基礎上,為配合國傢大型基本建設進行過多次文物勘察和考古作業,使大批文物得以保護。歷年來,清理、發掘古遺址、墓葬數十次,並取得重大收穫,如:康平順山屯青銅時代遺址、西豐西岔溝西漢遊牧民族墓地、法庫葉茂臺遼墓群等。有些發規政治傢填補了地方史上的空白,並在國內外産生過重大影響。館內專業人員近年來,發表專著論文數十篇,曾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近義詞
開原
相關詞
地理遼寧省行政村
包含詞
開原市中醫院開原市實習飯店開原市中醫醫院
開原市骨科醫院開原市第四醫院開原市第三醫院
開原市站前賓館開原市衛生防疫站開原市威遠堡醫院
開原市婦幼保健院開原市高級服裝廠開原市針織三分廠
開原市亞麻原料廠開原市亞麻紡織廠開原市紡織品公司
開原市東方大酒店開原市蓮花鎮中心小學遼寧省開原市高級中學
開原市人民政府賓館開原市初級衛生保健辦公室開原市慶雲中心醫院
開原市前石呂傢飯店開原市興達紡織機械配件廠開原市東風化纖製綫廠
開原市金溝子針織廠開原市金溝子鎮針織廠遼寧省開原市皮革製品廠
開原市高級服裝有限公司開原市第二人民醫院開原市第一人民醫院
開原市口腔病防治院開原市開原鎮衛生預防保健站開原市城郊鄉衛生預防保健站
開原市業民五寨子第一針織廠
分類詳情
張開馬傢寨鄉張開城東鄉張開蓮花鎮張開新城街道
張開八寶鎮張開靠山鎮張開三傢子鄉張開老城街道
張開興開街道張開慶雲堡鎮張開金溝子鎮張開中固鎮
張開八棵樹鎮張開威遠堡鎮張開鬆山堡鄉張開業民鎮
張開上肥地滿族鄉張開下肥地滿族鄉張開黃旗寨滿族鄉張開李傢臺鄉
張開林豐滿族鄉張開八寶朝鮮族鎮張開上肥地鄉張開下肥地鄉
張開黃旗寨鄉張開林豐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