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名稱:中國人民大學
簡稱:人大
舊稱: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華北大學(1948年由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併而成,一些下屬單位陸續脫離華北大學獨立辦學,含今天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戲劇學院、北京理工大學、中原大學、南方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青年藝術劇院、中央歌劇院、中國京劇研究院)
漢語拼音: Zhongguo Renmin Daxue
英文名: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英文縮寫:RUC
法語名: l′université du peuple de Chine
德語名: Ren Min Universitaet
成立時間: 1937年11月1日
學校主頁: http://www.ruc.edu.cn/
英文主頁: http://english.ruc.edu.cn/
學校地址: 中國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大街59號
郵政編碼: 100872
現任校長: 紀寶成
黨委書記: 程天權
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兼有部分理工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陝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的中國人民大學正式成立,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大學。著名教育傢吳玉章、成仿吾、袁寶華、黃達、李文海先後擔任校長。現任校長為紀寶成教授,黨委書記為程天權教授。 |
|
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其間歷經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幾個主要階段:
(一) 陝北公學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為造就成千上萬的革命幹部,滿足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中共中央於1937年7月底决定創辦陝北公學,並於8月任命成仿吾為陝北公學校長兼黨組書記。陝北公學實行黨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直屬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領導,是中共産黨中央直接領導創辦的一所革命的大學。陝北公學的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抗戰人才”,為此製定了“幫助青年獲得抗戰中實際工作的方法與民族自衛戰爭的最低限度的理論基礎”的教育方針,並根據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原則製定教學計劃,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繫、教學內容少而精、教與學一致確定為教學工作的原則。在辦學過程中,陝北公學形成了“忠誠、團结、緊張、活潑”的校風。辦學兩年,陝北公學共培養6000多名學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國共産黨。這是陝北公學教育的偉大成果,是陝北公學對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不朽貢獻。
(二) 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
1939年夏,抗日戰爭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日寇、國民黨頑固派加緊進攻解放區。6月,中共中央决定陝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工人學校、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四校聯合成立華北聯合大學,開赴華北敵人後方辦學。華北聯合大學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長兼黨組書記,實行黨組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設社會科學部、文藝部、工人部、青年部。華北聯合大學的教育方針是:為革命實際鬥爭的需要而培養革命幹部;註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貫徹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則。校訓是“團结、前進、刻苦、堅定 ”華北聯合大學實行軍事化管理,培養出來的幹部都能適應在戰爭條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國共産黨在敵後辦起的第一所高等學府,被譽為“插在敵人心髒上的一把劍”。
一年後,學校嚮正規化方向發展,將各部改為學院,設有社會科學院,下設法政係、財經係;教育學院,下設教育係;文藝學院,下設戲劇係、音樂係、美術係、文學係;工學院,下設機械係、采礦係。除原有的專修科外,增設了本科和預科。後成立法政學院、群衆工作部、中學部。這時全校共4000多人,其中學員 3000 多人,是華北聯合大學鼎盛時期。
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晉察冀邊區最睏難的年代,敵人的“掃蕩”、封鎖使根據地縮小,邊區糧荒嚴重,生源減少。華北聯合大學經過兩次縮編,衹保留了教育學院,改由邊區行政委員會領導。在此期間,許多幹部、學員在對敵鬥爭中犧牲。1944年,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對華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的性質、任務、教育方針等問題做了具體規定,即以提高在職幹部水平、文化為主,貫徹學以致用、理論和實際密切聯繫的原則,培養幹部為抗戰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服務、為群衆服務的技能。
抗日戰爭期間,華北聯合大學在殘酷的敵後戰場辦學6年,培養幹部逾萬。其中政治經濟行政幹部3000多人,教育工作幹部3000多人,文藝幹部1000多人,政治理論、文學藝術、教育、政法、財經等方面的教師和理論人才數百人,短期培訓幹部2000多人。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决定全面恢復華北聯合大學,任命成仿吾任校長兼黨委書記,實行校長負責製。設政治班;教育學院,下設教育係、國文係、史地係;法政學院,下設政法係、財經係;文藝學院,下設文學係、音樂係、戲劇係、美術係、新聞係、舞蹈組;外語學院,下設英語係、俄語係;復建了文工團。全校共約1100人,其中教工約400人,學員約700人。華北聯合大學明確學校的教育方針是政治思想教育先行,思想教育與業務教育並重,教學必須同實際密切結合。並規定:在解放戰爭的情況下,學校的辦學方向以辦短期訓練班為主,兼顧將來,積極建設學校,為嚮新型正規大學過渡作準備。從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華北聯合大學共培養了政治、經濟、教育、 文學藝術、外語、新聞等方面的幹部約2000人。
北方大學1945年11月成立於晉冀魯豫邊區,是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邊區人民政府創辦的一所規模較大、學科專業比較齊全的高等學府,由範文瀾任校長,學校實行校長負責製,下設行政學院、財經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藝術學院。
北方大學以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從事和平建國的各種專業人才為宗旨,確立了理論聯繫實實際的教育方針,按照學以致用的原則,大膽創新,不斷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調整課程設置,並把政治思想工作同教學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提倡自由思想、民主討論、互相學習、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風,逐漸培育起實事求是、團结友愛、耐勞樸素、活潑愉快的校風。北方大學建校兩年多的時間中共培養了各種專業人才1000多人。
(三) 華北大學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將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併,成立華北大學,以便集中力量擴大辦學規模,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大批建設幹部。
華北大學成立,校址設在河北省正定縣城。華北大學受中共中央華北局領導,吳玉章任校長,範文瀾、成仿吾任副校長,錢俊瑞任黨委書記,學校實行校長負責製。華北大學以培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服務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幹部為辦學宗旨,下設四部兩院:一部為政治訓練班,對知識青年進行短期政治思想訓練;二部為教育學院,培養中等學校師資和教育幹部;三部為文藝學院,培養文藝幹部;四部為研究部,從事研究和培養、提高大學師資;兩院是工學院和農學院。
1949年4月,華北大學遷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關於放寬招生條件、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為解放全中國迅速培養大批幹部的指示精神,華北大學把辦學重點放在一部,招收學員15000餘人,並在正定和天津各辦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學員畢業並走上工作崗位,至此,華北大學圓滿完成了為全國解放培訓幹部的歷史性任務。
華北大學孕育了新中國一批各種類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間,為了適應文化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需要,一些下屬單位陸續脫離學校獨立辦學。
工學院獨立出來發展為北京工業學院(現為北京理工大學);
農學院與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現為中國農業大學);
二部外語係離開學校,同北平外事學校合併為北平外國語學校,後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
三部離開學校後分別籌建、創立了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後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以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青年藝術劇院、中央歌劇院、中國京劇研究院等。
華北大學還抽調部分幹部、教師分赴中原和廣東,籌建中原大學和南方大學。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底,華北大學共為國傢培養幹部19194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 中國人民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為了培養具有馬剋思列寧主義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新中國的建設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併中國政法大學,調來華北人民革命大學部分幹部組建中國人民大學。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决定》。
劉少奇出席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任命吳玉章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鬍錫奎、成仿吾為副校長。
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中共中國人民大學黨組,鬍錫奎任黨組書記。隨着我們的國傢和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前進,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劉少奇同志出席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指出:“中國人民大學今天就開學了。這個大學是我們新中國第一個辦起來的新型的大學,中國將來的許多大學都要學習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經驗,按照中國人民大學的樣子來辦。”
中國人民大學自1950年命名組建以來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0年到1952年的初創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人民大學除認真組織好教學外,還積極建立健全組織機構、製定教學計劃和各種規章制度、組建教研室、培養師資、進行科學研究、開展政治思教育工作、組織全體人員學習馬剋思主義。到1952年底,中國人民大學已經初具規模,設有9個係、38個教研室、1個編譯室,此外還有專修科、預科、馬列主義研究班、研究生班、馬列主義夜大學、夜校、函授專修班和附設工農速成中學,3年內共為國傢培養各類畢業生2318人。
第二階段是1953年至1965年在教育革命中麯折前進的時期。1953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人民大學為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對辦學任務和學科專業進行調整,開闢了一條培養新型工農知識分子的道路。到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培養馬列主義師資和財經、政法幹部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1957年以後,中國人民大學的係科設置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個學院 、12個係、3個研究所、1個研究室。設有19個專業。從建校到1965年15年間,中國人民大學共接收過24個國傢和地區的400多名留學生,為國傢培養各類畢業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項。
第三階段是從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動亂時期。1966年開始的“文革”給中國人民大學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大批幹部、教師遭到批鬥,各級黨政組織陷於癱瘓,全部教學、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員會通知中國人民大學停辦,中國共産黨親手創辦的、具有30多年光輝歷史和優良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大學被解散了。
第四階段是從1977年迄今在改革開放中振興時期。1977年9月,鄧小平提出:“人民大學是要辦的,主要培養財貿、經濟管理幹部和馬列主義理論工作者。”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負責籌備恢復中國人民大學的工作。,國務院在國發[1978]129號文件中重申: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大學。恢復中國人民大學對於加強馬列主義社會科學理論人才、經濟管理人才和高等學校政治課師資的培養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任命成仿吾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郭影秋為黨委第二書記、第一副校長。
1978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恢復和新建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法律、中國語言文學、新聞、中國歷史、檔案、計劃統計、財政、工業經濟、貿易經濟、農業經濟、經濟信息管理15個係,馬剋思列寧主義發展史、蘇聯東歐、外國經濟管理、清史、人口理論、語言文字6個研究所,外語、俄文、體育、電化教育4個直屬教學單位,以及出版社、圖書卡片資料社、青鋒機械廠、附屬中學等附屬單位;學校設有24個本科專業、14個碩士研究生專業。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關於擴大招生的部署,分別在崇文區和西城區創辦第一、第二分校。
1979年初,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關於將黨和國傢工作的着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决定把學校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教學、科研上來, 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體製改革的决定》精神,提出進一步貫徹以教學為中心的方針,加強教學管理,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並相應製訂了一係列規章制度。中國人民大學在黨的正確路綫的指引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和改革開放,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揮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方面的職能,朝着多學科方向協調發展。
65年來,從陝北公學到中國人民大學,共為國傢培養人才近17萬,4000多名外國留學生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今天,中國人民大學已經形成並初步完善了以全日製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及成人函授教育為主要辦學形式的多學科、多層次、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辦學格局和體係,嚮着具有自身特色和重要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 |
|
人大校訓:實事求是
人大精神:立學為民 治學報國
人大學風:明德博學 求是篤行
人大目標:塑國民表率 育社會棟梁
毛澤東在陝北公學 毛澤東同志曾先後十幾次到陝北公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講話,三次題詞,還為它選幹部、定方針,為陝公的發展傾註了較多心血。毛澤東在一次演講中斬釘截鐵地說:“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陝公!”
毛澤東同志提出人大的校訓為:“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着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惟一的為着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睏難,在睏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嚮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於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的解决。”
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後,人大始終堅持 “實事求是”的校訓,以培養“國民表率,社會棟梁”作為自己的使命,堅持“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人大精神,為黨和國傢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活躍在政界商界學界的社會領袖。 |
|
學校有專任教師1700人,其中教授510人,副教授595人。學校擁有13名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議組成員,有13名教授入選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其中,黃達擔任委員會顧問,羅國傑、曾憲義擔任委員會副主任),人數居全國高校前列;有2人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9人擔任副主任委員;15人榮獲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的稱號;先後有388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有25位專傢入選中央第一批“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傢或主要成員,是全國入選人數最多的高校。 十六大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已有王利明、曾湘泉、黃衛平、許崇德、史際春、秦宣、李景治等教授8人次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作報告,是參加學者最多的高校。
中國人民大學名師輩出,俊彥雲集,已故名傢大師吳玉章、成仿吾、範文瀾、艾思奇、何思敬、何幹之、何洛、鬍華、尚鉞、吳景超、李景漢、龐景仁、石峻、繆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風、許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劉錚、查瑞傳、苗力田、吳大琨、蕭前、林文益、閻達五、閻金鍔、方生、高鴻業、林茂生等為學校的學科發展、學術繁榮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老一輩著名學者宋濤、黃達、戴逸、羅國傑、黃順基、王思治、衛興華、鬍鈞、王傳綸、周升業、陳共、周誠、嚴瑞珍、高銘暄、許崇德、孫國華、王作富、劉佩弦、許徵帆、莊福齡、何沁、彭明、彥奇、高放、方漢奇、藍鴻文、甘惜分、薩師煊、李占祥、趙履寬、鐘契夫、李文海、吳寶康、鄔滄萍、陳先達、夏甄陶、方立天、張立文、鐘宇人、鄭杭生、吳易風、鬍乃武、周新城、趙中孚、曾憲義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輟,為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學術精湛、銳意創新,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著名學者和學術帶頭人,其中6人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被評為國傢級教學名師,15人入選“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28人入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工程”,10人榮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奬”,66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0人被評為北京市教學名師,55人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 |
|
中國人民大學以“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為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在全國高校數量最多、門類最全、綜合水平最高的優勢,積極為國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層次的理論型、應用型、管理型人才。從陝北公學至今,學校一共培養了18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包括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管理學家、政治學家、法學家、企業傢、哲學家、教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黨和政府高級領導幹部以及新聞、法律、文學藝術工作者和其他優秀人才,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
|
學校目前共有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在校生18998人,其中本科生9571人,研究生9427人(含研究生單證教育的學生(MBA、MPA、法律碩士)),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是全國高校中這一比例最高的研究型大學之一;有成人教育本專科在册生8千多人,其中75%以上是本科生,網絡教育在册生近4萬人;目前在校學習的外國留學生1165人。
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積極面嚮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研究重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充分發揮高校“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為國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九五”期間,學校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勵118項,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承擔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7項,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75項,均居全國高校第一位;承擔北京市科研項目數位居北京市高校第一位;2000-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共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1800餘項,獲得經費1.5億元,立項數和經費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居全國高校第一位;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79項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學校共承擔12項,居全國高校第一位。
中國人民大學是國內外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先後同32個國傢和地區的118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引進、翻譯出版了大量適應我國改革開放需要的教科書和學術著作,開展了一係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項目,主辦或承辦了一係列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聘請諾貝爾奬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米切爾•斯賓思,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加裏·貝剋爾,當代金融發展理論奠基人、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轉軌經濟理論奠基人、著名經濟學家帕德瑪•德賽,就業與增長理論奠基人、著名經濟學家埃德蒙德•菲爾普斯,法國著名經濟學家讓-雅剋•拉豐,聯合國經濟政策特別顧問、著名經濟學家賈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尼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傢、教育傢池田大作,日本一橋大學校長石弘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鬆浦晃一郎、土庫曼斯坦總統尼亞佐夫等知名學者為名譽教授,授予諾貝爾奬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哈桑尼、阿根廷前總統德拉魯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新西蘭前總理、前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邁剋·穆爾,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前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郜若素,著名宗教社會學家皮特•伯格等一批國際著名人士名譽博士稱號。
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國著名的人文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圖書出版中心。學校圖書館設施先進,館內藏書250萬册,並設有“教育部文科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是我國收集、整理、存儲、發佈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經濟和管理科學信息資源的權威機構,編輯的年度報刊資料索引是中國四大文獻檢索索引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建立的第一個大學出版機構,是我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學校目前已經形成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重點,輔以成人高等教育、網絡教育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體係,尤其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領域具有突出的整體優勢。現設有研究生院、23個學院、21個科研機構和14個博士後流動站,另設有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學院及深圳研究院;擁有6個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居全國高校第一;擁有13個國傢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名列全國高校第一;擁有8個國傢重點一級學科,33個國傢重點二級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居全國第一,在連續六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中國人民大學獲選16篇,在人文社科領域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國第一所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現有22個學院、12個跨院係研究機構,另設有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學院、國際學院及深圳研究院。學校設有學士學位專業63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8個,碩士學位學科點149個(包括自主設置的30個碩士點),博士學位學科點100個(包括自主設置的22個博士點),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14個,博士後流動站15個;有成人教育專科專業7個,本科專業10個。
在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所組織的全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學科評估中(2007-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政治學、馬剋思主義理論等7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排名全國第一,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三位,哲學、農林經濟管理、歷史學、工商管理、圖書館學、情報與檔案管理也取得了前五名的較好成績,充分展示了學校雄厚的學科發展實力。教育部學位中心第二輪一級學科評估,人民大學排名第一的學科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三位,第一、第二位分別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人民大學排名第一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總數位居全國第一位,第二、第三位依次是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生前對中國人民大學十分關心並寄予厚望。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對中國人民大學的建設也極為關心。江澤民同志曾先後兩次為中國人民大學題詞,殷切希望中國人民大學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培養跨世紀優秀人才。2002年4月28日,江澤民同志親臨學校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衷心祝願中國人民大學“在新世紀創造新的成就,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成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由國傢提出目標為建設“國際一流”大學的衹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 |
|
本科生招生規模為每年2700人左右,目前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在校生比例已達到1:1.3,是全國研究生比例最高的三所高校之一。招生對象面嚮中國的所有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及港澳臺地區,同時也招收留學生。其中本科生招生分為普通本科生、保送生、自主招生、國防生、小語種、藝術類、藝術特長生、體育特長生、港澳臺僑生和第二學士學位生等類別。
每年考入人大的學生基本均為各地最頂尖學生,曾收錄數名各省高考狀元。
就業畢業生多分佈於世界各地著名的公共和私人機構中,國內主要服務於中央國傢機關、大型國企、跨國企業、著名金融機構和高校工作。 |
|
2003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正式發佈了新校徽,校徽由3個並列的篆書“人”圖形新的校徽圖案,寓意“人民、人本、人文”的辦學理念,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傢副總理李嵐清曾親自為之治印一方,即“人民的大學”、“以人為本的精神”和“人文主義”。三“人”並列,又隱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成衆”、“攜手勞作”、“同行並進”等意。標準色是專門配製的“人大紅”。以校徽圖案為中心建構起了一整套視覺形象識別係統。新校徽、新視覺形象係統使用較好體現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氣質和特點,在社會上也受到了關註,在《中國青年報》舉行的“公衆最喜歡的大學校徽”評比中獨占鰲頭。 |
|
亮點之一:與時俱進 時代焦點
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産黨1950年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大學,前身是1937年誕生於延安的陝北公學。她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誕生,歷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之演進,經六十餘年風雨洗禮而弦歌不輟。毛澤東同志曾稱譽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進步的一幅縮圖” ,還評價說:“有陝公,中國就不會亡。”。自創建之日起,人民大學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面嚮新世紀,人民大學與時俱進, 2002年4月28日,江澤民同志視察人大並嚮人大提出了“創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知名一流大學”的奮鬥目標。2003年,人大推出一套以“人文、人本、人民” “三個人”為核心的新的形象識別係統。以“人大紅”為標志的充滿時代氣息的人大新形象,以及 “數字人大”工程的實施,使其再次成為時代的焦點。
亮點之二:人文立校 文理滲透
人民大學是我國人文社科學科門類最為齊全的高校。一大批學科堪稱國內一流並享有國際聲譽。新中國馬剋思主義理論學科,以及哲學、經濟、管理、法律、新聞、黨史、外交、政治、信息管理等學科和專業都肇始於人民大學,然後由此走嚮全國。目前,人大擁有16個“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人大是我國人文社科領域擁有本科、碩士和博士學科點以及博士後流動站數量最多的大學之一,並且64個博士點中的26個是在全國率先設置的。在2004年初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的競標活動中,人民大學有10個項目中標,10名教授出任首席專傢,中標率和立項數均高居全國高校榜首。多年來,人大招生實行文理兼收,面嚮新世紀,學校確定了“以文為主、文理滲透” 和“主幹的文科,適當的理科,必要的工科”的科學、協調發展的新思路,目前人大有6個理學、5個工學碩士點和1個工學博士點, 2003年開始籌建理學院。將人大的人文優勢與科學精神結合起來,使科研和人才培養始終保持先進性、前沿性和強烈的時代感,這將是人大嚮世界知名一流大學邁進的一個關鍵環節。
亮點之三:大師學者 燦若星辰
“大師、大樓、大氣”,作為人大創建世界知名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大師“是擺在首位的。在人民大學,大師風範,高山仰止;青年名師,燦若星辰。人大擁有一大批在國內外舉足輕重的權威專傢學者,法學家許崇德、哲學家陳先達、經濟學家宋濤、清史專傢戴逸等著名學者以及一批中青年專傢學者,他們都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綫,他們代表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最高水平。人大有14位教授為第四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人文社會科學)成員;在教育部14個全國高校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7位教授擔任主任委員、6位教授擔任副主任委員;24位教授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文社會科學)”,3位教授榮獲“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稱號,上述指標均居全國高校第一。近年來,參加為中央領導舉辦講座的專傢、學者,即達16名之多。人大名師,既不乏奠基性的學術創見,又有堪為師表之道德文章;能帶給學生以啓迪和靈感,是人大名師魅力之所在。
亮點之四:社會智囊 國傢輔弼
“人民大學是能夠將中國的問題說得清楚的地方。”這是西方學者對人大的評價。“治經世致用之學,播實事求是之道”,人民大學憑藉卓越的學術優勢,充分發揮高校“思想庫”、“智囊團”之作用,為國傢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持,其社會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在社會服務上,人大出版社被譽為“人文社科信息中心,學術著作集散地”;人大書報資料中心是我國集納、傳播人文社科信息資源的權威機構,被外國學者稱為“瞭解中國的窗口”;人大圖書館是教育部16個文科信息文獻中心之一。由人大舉辦的一年一度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已成為中國思想界、理論界和學術界最具影響力的重大年度活動之一。人民大學組織編寫的“三大報告”(即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發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係列研究報告),為黨和國傢出謀獻策,獲得廣泛好評。 “十五”( 2001年)以來,人大承擔的國傢和地方社科基金項目數量,居全國第一;2003年人大與北京市簽定了“人文奧運”項目,由中國人民大學承擔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全面影響評估項目(OGGI)”已全面啓動。
亮點之五:國民表率 社會棟梁
把學生培養成國民表率、社會棟梁是人民大學一貫的目標。中國人民大學堪稱“領導型高級人才的培養基地、理論工作者的搖籃”,他們當中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人文社科專傢以及各級黨和政府高級管理幹部等優秀人才。這裏走出了包括肖揚、陳錦華、藤文生、馬凱在內的400多位省部級以上高級幹部,這裏走出了新中國第一位法學、新聞學博士,第一位博士留學生。對中國改革開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篇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東方風來滿眼春》均出自人大學子的手筆。人大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屈一指的師資、優良的生源使人大學子具備出衆的才氣、務實的風格、堅實的基礎。一直以來,人大畢業生以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受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普遍歡迎,就業率高居全國前三位。目前,除去主動不就業、考研和出國留學的,人大畢業生就業率可以說是100%。
亮點之六:國際視野 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人民大學始終秉中西貫通之方針的“大氣”之體現。開拓國際視野,與國際知名大學及學術界進行廣泛交流和合作,人大已大步走嚮世界。目前人大已同歐洲、美洲、亞洲、非洲等3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80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積極、廣泛主持和參與國際間、政府間合作與交流項目;聘請了包括諾貝爾奬得主在內的200多名世界各國有關專傢學者及知名人士擔任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引進、翻譯出版了“經濟科學譯叢”、“工商管理經典譯叢”、“人力資源管理譯叢”、“金融學譯叢”等國際上最前沿最具影響力的教材;每年舉辦如“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等具有重大影響的高水平國際會議數十次。目前,學校平均每周有一場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召開;每20天有一位港、澳、臺和國外著名大學校長來訪;每月有一位國際知名學者、外國使節或政要來學校演講。人大已然成為我國中外學術交流與文化交往的重要平臺。
亮點之七:人大精神 浩然氣象
以人為本、人民至上、以民族復興為己任是人民大學的核心精神。人民大學擁有中國最優良的文科人才培養的體係。也許沒有哪所大學能像人大那樣,用最好的教授、花最多的精力指導那些初入大學殿堂的年輕人,在他們稚嫩的心靈播灑人文精神的種子。值得稱道的是,人大學子,學到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獻身祖國的擔綱意識,還有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人民大學永遠與國傢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人大人務實、嚴謹、求是、穩健的精神氣質,會如此深刻地熏染着你。走進人大校園,置身於一個自由與活躍的思想空間,人大穩健而含蓄的校園氛圍會讓你擺脫年少輕狂的幼稚衝動,讓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世事變遷。
亮點之八:大樓林立 群園幽然
人大校園景觀中西合璧,具有濃郁人文氣息。進入新世紀,人大的“大樓“建設創下許多全國高校之最:最先進的體育館——世紀館、最新的現代化遊泳館、最大的高校文化大廈、功能最完善的多媒體教學樓、全國最大的單體教學樓明德樓。諸子百傢園、求是園、紫藤園、匯賢園、凝園、宜園、雙趣園等一係列頗具傳統文化韻味的主題園林,與西北區學科樓群等一座座拔地而起現代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校園內幽徑相連,緑樹成蔭,鮮花競豔,芳草凝緑,三兩學子怡然攬捲,白發教授漫步其中,朝霞晨曦,黃昏暮靄,樹影婆娑中透着硬朗,定格成人大剛柔相濟的迷人風景。
亮點之九:校園文化 別具一格
人大人有着積極的進取精神和參與意識,人大的社團活動和社會工作相當活躍,校園文化聲色並茂、別具一格,享譽北京,影響全國。人民大學有榮獲“全國十佳志願服務先進集體”的青年志願者協會;有被江澤民同志譽為“業餘團體,專業水準”的全國一流的學生藝術團;有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專業化程度最高的的學生報業集團——青年人大報社;還有數量和質量均在全國名列前茅的一百三十多個各具特色的學生社團。各社團活動時百傢爭鳴,招新時“百團大戰”,實為人大勝景。此外,學生學術節、五四文化節、服飾文化節、風載我歌行等一係列耀眼奪目的傳統品牌節目,以及“全國高校學生媒體論壇”、“全國高校博士生論壇”、“‘青春·中國’全國大中學生紀實DV作品大賽”等一批新創的全國性重大活動,為學生彰顯個性、鍛煉才幹提供了廣阔的舞臺。薪火相傳、不斷推陳出新的校園文化氛圍,砥礪出人大學子獨特的文化品味、非凡的才能,嶄新的精神風貌和優良的綜合素質也盡現其中。
亮點之十:資助體係 首屈一指
作為全國人文社科的最高學府,無論是生活設施還是在資助體係,人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體現在每一處、每一個細微的舉動之中。人民大學遵循着一條鐵律:决不讓任何一位學子因貧睏而失學。這一承諾能如實履行的保障就是,人民大學形成了健全完備的包括奬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睏難補貼、國傢助學貸款、減免學費等在內的學生資助體係。在中國人民大學,奬學金覆蓋率達50%以上,並設有多項社會愛心人士捐助的助學金,加上衆多的勤工儉學機會,學校多渠道、全方位較穩妥地解除了家庭經濟睏難學生的後顧之憂,從而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成纔氛圍。
永遠奮進在時代的前列。具有特殊歷史和光榮傳統的中國人民大學,如今正在為實現世界一流知名大學的宏偉目標而艱苦奮鬥。“人大人”的名字,不僅昭示着一種榮耀,更提醒着一種責任,意味着書寫光榮與夢想的一種內在的動力。選擇人大,也就選擇了給自己一生鑄就飛翔的翅膀。飽學之師、巍峨之樓、浩然之氣,共同孕育、鑄就着人大學子的精神品格。成為“人大人”,將是你一生無悔的選擇! |
|
中國人民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共和國富有成就的高級領導幹部,商界領袖和學者專傢。此外,中國人民大學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科學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很多兄弟院校在上述領域著名的學者均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的驕傲----部分人大傑出畢業生名錄
政界
劉延東--中共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
馬凱--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兼國務院秘書長、國傢行政學院院長,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係研究生畢業)
芮杏文--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上海市委書記(195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專修科學習)
江青--原政治局委員(魯迅藝術學院戲劇係指導員)
楊白冰——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
肖揚--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中國人民大學法律係,1957年-1962年,本科)。卸任後,於2009年6月10日受聘為該校法學院博士生導師。
李鹿野——曾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韓敘--著名外交傢,前中國駐美國大使
謝平--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係博士)
汪建熙--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長
蘇寧--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
項俊波--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上海第二總部主任(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係)*朱文矩——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劉 鶴——國傢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
劉鴻儒——國傢證券監督委員會主席,著名金融學家
張 肖——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行長
邵宗明——國傢統計局副局長
張 塞——曾任國傢統計局局長
高昌禮——原司法部部長
馬 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法學院畢業)
林 準——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公丕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法學院畢業)
張 軍——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現任司法部副部長(法學院畢業)
祝銘山——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現任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法學院畢業)
王景榮——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四川省委副書記(法學院畢業)*何訪拔——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法學院畢業)
楊業勤——原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法學院畢業)
偉——黑竜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法學院畢業)
張濟民——青海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吉 林——曾任北京市政法委書記,現任北京市副市長(法學院畢業)
李適時——曾任國務院法製辦公室副主任,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法學院畢業)
白美清——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
楚 莊——民進中央副主席
陳錦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企業傢協會會長(曾任國傢體改委、國傢計委主任)
張懷西------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1957年-1961年,本科)
宋德敏——全國政協秘書長
朱作霖——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盧之超——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李容光——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李星浩——國務院僑辦副主任
李 岩——中央直屬機關工委副書記
劉濟民——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
柳隨年——曾任國傢計委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傢物資部部長,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
劉 政——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王厚德——曾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王曾敬——原紡織部副部長
王忍之——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
夏道生——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
曾憲林——曾任國傢科委副主任、國傢計委副主任、輕工業部部長
張天保——原國傢教育部副部長(法學院畢業)
張志堅——曾任國傢機構編製委辦公室主任,國傢人事部副部長
肖 捷——原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湖南省省委常委、副省長,現任國傢稅務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財金學院畢業)
訓——原地礦部部長,全國政協秘書長
馬毅民——曾任國傢物資部副部長
程連昌——曾任國傢人事部部長
王春正——國傢計委常務副主任(正部級)
高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主任(1944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係世界經濟專業)
崔建民——原國傢審計署署長
郭 濟——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
郭振幹——原國傢審計署署長
賀光輝——曾任國傢體改委副主任
何光遠——曾任國傢機械工業部部長
江 平——曾任國傢民委副主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楊偉光——原中央電視臺臺長,國傢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
徐心華——經濟日報社社長
張萬象——新華社總編輯
保育鈞——《人民日報》社副總編
陳昌本——文化部副部長
邵華澤——《人民日報》社社長、總編輯
吳冷西——曾任新華社社長、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廣播電視部部長,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
孟學農——原北京市市長、山西省長
徐光春:現任河南省省委書記(原《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國傢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長現任河南省委書記,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1969年畢業,本科)
韓長賦--吉林省省長(1954年出生,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係畢業)
鬍福明——江蘇省政協主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者)
呂傳贊——河北省人大主任
張健民——北京市人大主任
陳煥友--前江蘇省省委書記(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係,1955年畢業,本科)
李澤民--前浙江省省委書記(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1960年畢業,本科)
何竹康——曾任河南省、吉林省省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
陳 明——曾任陝西省副省長、全國僑聯副主席
陳遠武——曾任貴州省人大副主任
侯志英——河南省人大副主任
鬍厚鈞——吉林省政協副主席
黃 浩——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黃漸鴻——瀋陽軍區副政委,中將
賈 纔——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副主任
馬存亮——新疆自治區人大副主任
光 敏——山西省人大副主任
劉 楓——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委副書記
李永進——河北省人大副主任
李志堅——北京市委副書記 國傢體育總局黨組書記
魯學政——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饒鳳翥——甘肅省紀委書記
宋 峻——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宋 明——曾任安徽省副省長、安徽省政協副主席
孫傢賢——曾任寧波市委書記,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孫祥炎——山西省人大副主任
王 民——山西省人大副主任
王其超——中共浙江省紀委書記
徐炳忠——北京市人大副主任
饒用虞——四川省人大副主任
鄭良玉——江西省副省長
杜大仕——甘肅省政協副主席
徐學孟——山東省人大副主任
張毓環——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姚如學——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俞海潮——湖南省人大副主任
張百發——曾任北京市常務副市長
張懷西——江蘇省副省長
雷 宇——廣西自治區副主席
許柏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王如玄——臺灣勞工委員會主委
鄭必堅——曾任中央總書記秘書,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著名政治經學家
陸百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逄先知——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著名理論傢
齊懷遠——國務院外事辦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協會長
沙健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著名理論傢
宋書聲——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局長
蘇星——《求是》雜志總編輯,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孫尚清——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經濟學家
藤文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著名理論傢,江澤民總書記特別助理
桂世鏞——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主任(曾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國傢計委副主任、國傢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
商界
戴志康--正大投資集團董事長(國際金融本科,1981年-1985年)
王玉鎖--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
嚴介和--太平洋建設集團董事長CEO(商學院首屆MBA)
黃光裕--原國美集團董事長
段永平--步步高電子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濟係,1986年-1988年,碩士研究生)
林雷--新華信國際信息咨詢(北京)有限公司總裁兼聯合CEO(信息學院本科)
陳金飛--北京通産投資集團總裁,(經濟學學士)
丁玉華--三角集團董事長兼總裁,(05級EMBA)
邱晴--中國光大(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馬慶泉--廣發基金董事長,(前證券業協會秘書長、嘉實基金董事長,廣發證券總裁,1988年經濟學博士)
學界
吳玉章--著名教育傢、歷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
成仿吾--著名教育傢、文學家
高鴻業--著名經濟學家
範文瀾--國學大師、著名歷史學家
艾思奇--著名哲學家
何思敬--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
苗力田--著名西方哲學家、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傢、翻譯傢
石峻--著名哲學家
查瑞傳--人口學家
劉錚--人口學家
戴世光--統計學家
宋濤--馬剋思主義經濟學家
陳達--社會學家
馮其庸--著名紅學家
張志新--追求真理的烈士(俄語係,1951年-1952年)
鬍舒立--《財經》雜志主編(新聞係,1978年-1982年)
程曉農--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美國《當代中國研究》(Modern China Studies)雜志主編(經濟學碩士,1985)
梁美芬——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院長
作傢藝術傢
艾青--著名詩人、作傢
張潔-- 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係。著名女作傢。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奬,張潔獲意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爾帝”國際文學奬.
王小波--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商品學專業。1984年至1988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獲碩士學位後回國,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後辭職專事寫作。其寫作標榜“智慧”、“自然的人性愛”“有趣”,別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主要作品有《時代三部麯》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三部小說集。
毛高田-- 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班。筆名大巴山人、河湟浪人、東方散人、青海孤客等。
郭蘭英——著名女高音歌唱傢,華北聯合大學戲劇係學習 |
|
一,書報資料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成立於1958年,是新中國最早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搜集、整理、編輯、集成、發佈的信息資料提供機構,經過50年的發展,書報資料中心目前已發展成為兼營期刊出版、網絡電子出版、信息咨詢、廣告等業務的綜合性、跨媒體的現代出版機構和信息資源服務機構。
50年來,書報資料中心堅持以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己任,始終遵循“學術為本,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宗旨,“精選千傢報刊,薈萃中華學術”,編輯出版了大量高質量、高水平、享譽海內外的學術信息資料,被譽為“中華學術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期刊出版是書報資料中心的基礎性核心業務。書報資料中心是國內擁有最多刊號的法人單位,現有148種正式出版物。出版有“復印報刊資料”、“文摘”、“報刊資料索引”和“原發刊”等四大係列出版物。學界和期刊界普遍認為,書報資料中心的《復印報刊資料》的轉載量是人文社科期刊領域中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
近年來,為適應數字化發展需要,書報資料中心開始了數字出版和網絡出版的進程,是傳統期刊出版行業中網絡數字化轉型較早,而且發展態勢較好的單位之一,目前已有5大係列電子光盤産品。在2008年獲得互聯網出版許可後,書報資料中心的網絡出版已經正式啓動。
以書報資料中心的品牌和期刊出版業務為堅實基礎,咨詢、廣告等業務也在不斷取得發展,成為中心未來發展重要的新的增長點。
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迎來了50周年慶典,中心正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以科學發展觀和“十七大”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指導,強化“質量意識、市場意識、國際化意識、集團化發展意識、效益意識”,高舉“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的金字招牌,走內涵式擴張之路,以自我裂變和資本運作為手段,堅持特色辦刊,嚮集團化方向發展,再創新輝煌!
二,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55年,是新中國建立之後成立的第一傢大學出版社。50年來,人大出版社始終以促進我國教育、文化事業發展為自己的歷史使命,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為馬剋思主義的研究和傳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82年人大出版社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是中國高校教材、學術著作出版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依托中國人民大學的綜合優勢,團结全國廣大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高揚人文社會科學的旗幟,秉承“出教材學術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理念,大力實施精品戰略,以優秀的出版物傳播先進文化。建社50多年來,纍计出版圖書一萬餘種,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文化積纍與文化傳播價值的優秀教材和學術著作,涵蓋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學科,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行政學、人口學、環境學、新聞學、檔案學、財政學、金融學、管理學、會計學、商品學、歷史學、語言文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藝術以及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等。其中許多教材多次再版,一些教材發行數量高達數十萬册以至數百萬册。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不斷強化選題策劃意識、市場意識,着力培育核心競爭力。全體同仁精誠團结,開拓進取,把出版工作同我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我國經濟、社會的進步緊密結合,形成了人大出版社鮮明的出版特色和巨大的品牌價值,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出版領域的排頭兵。2007年,人大出版社出版圖書2000餘種,發行碼洋6億多元。經過長期的積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已發展成為具有圖書、期刊、音像、電子和網絡出版物等多媒體兼營的大型綜合性出版社。 |
|
zhongguo renmin daxue
中國人民大學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國一所綜合性社會科學大學。成立於1950年10月3 日。設於北京。前身是老解放區的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
1937年 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國各地大批進步青年學生涌嚮延安。中共中央為了培養這些青年學生參加抗戰工作,决定成立陝北公學。1939年,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青年訓練班和延安工人學校合併成立華北聯合大學,開赴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辦學。1948年,又將華北聯合大學和晉冀魯豫區的北方大學合併,成立華北大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同年12月16日通過《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决定》。1950年10月 3日,中國人民大學正式成立。
中國人民大學
學校成立初期,本科設有經濟計劃、財政信用、工廠管理、合作社、貿易、法律、外交、俄文等係。專科設有經濟計劃、財政銀行、對外貿易、國內貿易、合作社、工廠管理、統計、法律、檔案、外交、教育、史地等班。此外,還辦有工農預科。當時在校學生共3930人,其中幹部和工人占72%,青年學生占28%。
學校成立以來,隨着國傢建設事業和教育事業本身發展的需要,係科設置曾有相應的變化。1952年,設立了馬列主義研究班,專門培訓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後,中央財經學院和山西大學財經學院並入該校。1952年,成立了統計係。1954年,成立了農業經濟係、統計係;對外貿易專業劃出,另外成立對外貿易學院。1954-1955學年在校生達到7335人。1955年成立了新聞係、歷史檔案係;把俄文係和外交係劃出,分別成立俄語學院和外交學院。1956年增設哲學、歷史、經濟 3係。1958年歷史係分為馬列主義基礎係和中共黨史係。1960年,成立了中國語言文學係,同時成立了語言文字研究所。1964年,成立了蘇聯東歐研究所和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學校於1950年成立馬剋思列寧主義夜大學。1952年正式成立函授部。1959年,在函授部的基礎上成立函授學院。
新聞係學生在教學實習中采訪數學家華羅庚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遭到嚴重破壞。從1971年起停辦,1978年復校。1980年,函授學院恢復招收函授生。
1983年,學校設15個係:哲學係、政治經濟學係、科學社會主義係、中共黨史係、中國歷史係、法律係、中國語言文學係、新聞係、檔案係、工業經濟係、農業經濟係、貿易係、財政係、計劃統計係、經濟信息管理係。本科學製均為4年,專科學製為2年。
1983-1984學年,全校有本科生2509人,碩士研究生 381人,博士研究生5人,專修科學生191人,進修生605 人,函授生6271人,夜大學學生374人,接受7個國傢的留學生80人;有教師117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 370人,講師544人,教員185人,助教59人。
法律係學生參加社會咨詢活動
學校設有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蘇聯東歐研究所、外國經濟研究所、清史研究所、人口理論研究所、語言文字研究所。1983-1984學年,全校各研究所共有科研人員18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1人,講師92人,教員17人,助教24人。
學校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繼承了優良革命傳統,培養和鍛煉出了一批政治、業務素質較好的教師。形成了“學習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繼承了黨的“實事求是、群衆路綫、艱苦樸素”,特別是老解放區辦學的光榮傳統和作風。
從建校到1984年止,學校為國傢培養了馬列主義社會科學理論、經濟管理、文史政法人才和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師資共 70014人。其中包括函授生20705人, 馬剋思列寧主義夜大學學生 16091人。
學校圖書館藏書250多萬册。全校有31 個資料室和實驗室。還附設出版社、機械廠、書報資料社、中學和小學等。(見彩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管理係學生在學習、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吳玉章與學生們在一起、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成仿吾同學生親切交談)
(高宗)
|
|
新聞學院 | 南方周末 | 學生媒體 | 接力傳媒 | 人物 | 學者 | 革命傢 | 教授 | 百科大全 | 敖漢旗 | 經濟學家 | 中共中央黨校 | 文化 | 出版社 | 高校出版社 | 廣東 | 法學家 | 名人 | 政治人物 | 大學 | 晉冀魯豫 | 經濟學院 | 法學院 | 國際關係學院 | 更多結果... |
|
|
中國人民大學校徽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 中國人民大學之歌 | 中國人民大學年鑒 | 中國人民大學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年鑒.2004 |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年鑒.2005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 | 中國人民大學登山隊 | 中國人民大學自遊人協會 | 中國人民大學年鑒2006 | 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網 |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會文化部 |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工作係 | 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會 | 中國人民大學市場營銷協會 | 中國人民大學HND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係 | 中國人民大學縱橫社 | 中國人民大學網絡教育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分校 | 中國人民大學音像出版社 |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關係協會 |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 | 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 中國人民大學培MBA | 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 |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 | 中國人民大學湖北校友會 | 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 | 中國人民大學校醫院 |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係 |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係 | 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軟件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體育部 |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 中國人民大學同等學歷申碩實施細則 |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教育 | 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規定 | 中國人民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培養工作辦法 | 中國人民大學土地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報告2008-2009 |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9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法律分社 | 中國人民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電影學專業 | 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HND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青島教學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加拿大名校國際學位班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在職研究生 | 中國人民大學成人高等教育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對外語言文化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安全島 | 中國人民大學大學英語教學部 |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 |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 |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所 |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報告2008 |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 | 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學院統計學院統計學係 |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安徽教學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學校潮陽國際學園 | 中國人民大學現代遠程教育成都教學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成人高等教育學院烏魯木齊函授站 |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 | 北京市新華書店海澱區店中國人民大學書店 |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 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基金會 | |
|
|
明德 | 靜園 | 信管 | 人文 | 教務處 | 統戰部 | 舊體 | 理學院 | 財務處 | 宣傳部 | 經院 | 學生處 | 人事處 | 求是 | 知行 | 明法 | 國際關係學院 | 商學院 | 農發 | 紀寶成 | 吳玉章 | 黃達 | 公管 | 明德堂 | 馬剋思主義學院 | 研究生院 | 明主 | 迦南美地 | 法學院 | 人文學院 | 徐藝 | 徐悲鴻藝術學院 | 經濟學院 | 環境學院 | 外國語學院 | 信息學院 | 新聞學院 | 公共管理學院 | 統計學院 | 財金 | 商院 | 國關 | 組織部 | 校團委 | 紅三 | 小南門 | 大快樂 | 勞人 | 社人 | 宜園 | 教二 | 公一 | 教三 | 求是樓 | 留食 | 留學生餐廳 | 全日 | 東區食堂 | 集天 | 集天小吃 |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