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遼寧 >營口 > 蓋州市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Administrative area code
  210881
  面積2928平方千米,人口73萬。郵政編碼115200。
市情概況 City situation Overview
  蓋州市位於遼東半島西北部,地處瀋大高速公路經濟帶中部,是國傢批準的對外開放城市。東與岫岩縣、莊河市相鄰;南與大連市接壤;北臨營口市和大石橋市;西瀕遼東灣和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獨具一市連三港(大連港、營口港、鮁魚圈港)之利。中長電氣化鐵路、哈大公路、哈達高速鐵路、瀋大高速公路、莊林路縱貫全境,從蓋州驅車2小時,即可到達大連周水子和瀋陽桃仙機場,從蓋州驅車30分鐘即可到達建設中的營口支綫機場,區位十分優越。總面積2915.2平方公裏,轄21個鄉鎮、6個辦事處,總人口72萬。有漢、滿、回、朝鮮、蒙古、壯等民族。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蓋州地貌特徵為“六山三水一分田”,屬遼南丘陵地帶,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和東南部為高山和丘陵,西部和北部為平原。
  雪帽山位於蓋州市九寨鎮,山峻林密,古樸原始,風光秀麗。山上土質肥沃,植被豐富,生長着幾十個種類、近千畝的闊葉林,以及上百種中草藥和山野菜。一年四季花開不斷。這裏還生活着幾十種野生動物,隨時可見鬆鼠、山雞跳躍山間,野鹿、狍子、獾、狐等穿行林中。整個雪帽山如同一個天然的野生動植物園。
  氣候特點
  氣候溫和宜人,全境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5℃,降水量636.3㎜,無霜期189天,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寒暑適中,溫和宜人。
  自然資源
  蓋州自然資源豐富。有黃金、花崗岩、大理石、瑩石、硅石、白雲石、色晶石、耐火土、鐵、磷等20多種礦藏。其中黃金儲量達100噸,已投入生産的臥竜泉礦年産黃金近萬兩。花崗岩儲量達12億立方米,當年北京修建人民大會堂時就曾采用過這裏的花崗岩石料。
  蓋州淡水資源豐富,玉石洞、石門水庫蓄水達上億立方,蓋州有50多公裏海岸綫,灘塗5.6萬畝,淺海20萬畝。人工養殖開發潛力很大。年産魚、蝦、蟹、貝等海産品10萬噸。蓋州是國傢海蜇出口基地,海蜇産量居全國之首,出口量占全省60%。淺海灘塗養殖開發達到18萬畝。
地名由來
  蓋縣原蓋平縣,為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明代蓋州衛而設。據史料記載,蓋縣境內,漢時設平郭縣。金、元、明代設蓋州。“蓋平”之名,是取“蓋州”、“平郭”兩個歷文地名的首字而得。1965年經國務院决定,改名為蓋縣。
歷史沿革 History
  蓋州市古稱辰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就是商賈雲集的遼東重鎮。清代中葉,成為東北的“財貨通衢”,“名聞八閩,聲達三江”。
  戰國時期,燕國開拓遼河流棧,蓋縣屬遼東郡。
  秦統一六國後仍屬遼東郡。
  西漢、魏晉時期,於蓋縣北設文縣(今大石橋市的湯池),南設平郭縣(今熊嶽城),統歸遼東郡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燕、前秦、後燕,屬平州的平郭縣。公元407年北燕建立後,蓋縣一度被高句麗割據,並築建安城(今青石嶺的高麗城),置建安縣。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於建安城設置建安州都督府。
  遼於建安城置辰州,故蓋縣有古辰州之稱。
  金代改辰州為蓋州。
  元代置該蓋州路,治所仍設在建安城。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把熊嶽、湯池二縣並入建安縣。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安縣並入蓋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廢元代州為衛,改蓋州為蓋州衛。翌年改築新城(今蓋縣縣城)。
  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蓋平縣,隸屬奉天府。
  中華民國成立後,蓋縣繼稱蓋平縣,屬奉天省。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占期間,仍屬奉天省蓋平縣。
  1945年“九·三”勝利後,成立蓋平縣人民政府,屬遼南行政公署管轄。
  1946年6月,遼南行署曾於萬福莊增設萬福縣。
  1946年鼕至1947年春,蓋縣一度為國民黨所占領。
  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收復蓋縣。
  1948年十月撤銷萬福縣並入蓋縣,屬遼東省管轄。
  1954年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省,蓋縣屬遼寧省。後為營口市轄縣。
  1992年撤銷蓋縣,設立蓋州市
文物古跡
  慈航寺
  
  慈航寺位於美麗的蓋州市東北四公裏,東城管理區虎鬥馬峪村境內。慈航寺坐北朝南,建於山腰,背依秀美的蓋州城北第一高峰老青山,東、西、北三面環山,南臨 12 萬平方米水面的虎鬥馬峪水庫,山峰疊翠,花香草秀,山下水庫水波瀲灧,山影倒影,周圍更兼果樹蔥蘢,慈航寺與青山緑水交相輝映,構成了遠近馳名的慈航寺風景旅遊區。
  慈航寺前身名為慈善堂,始建於清朝,確切年份無考,當時內建有觀音閣三楹,東西皆有配房各兩間做藏經室,檀越室為上殿,循山低下依次修有廂房,東西各三間及山門,規模大,香火終年不斷,成為當時東北地區頗有名氣的佛教寺院。後毀於戰亂,年久失修,廟宇坍塌,至今僅存古碑一座立於原址老青山北麓。
  如今慈航寺院由營口楞嚴寺方丈圓山老和尚率弟子明瑞、照敬於一九九七年夏,移址老青山南麓復建的,更名為慈航寺。整個寺廟占地 50 畝,建築面積 21000 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充分體現出中國古代建築的美學風格,又柔合了現代建築風格,全部采用鋼筋、水泥框架結構,氣勢雄偉,做工精巧,以一條中軸綫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趁,使整個建築群顯示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整個建築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中路依次: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經堂、藏經閣、大悲閣、佛塔;東西兩路有鐘鼓樓、五百羅漢堂、地藏殿、藥師殿、伽藍殿、居室樓、文殊殿等;依山而建,一重高過一重,佈局嚴謹有序,更顯雄偉自然。整個寺廟的估摸列居東北地區前列。
  慈航寺現駐僧人 40 多人, 常住 居士 70 多人,每年各地朝拜者及遊客超過 20 萬人,為遼寧省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
  蓋州鐘鼓樓
  
  營口蓋州鐘鼓樓位於營口市蓋州市,位於蓋州市中心偏南,建於明洪武五年至九年(1372一1376年),198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二樓已毀,中部為觀音閣,閣後為大慈殿、寶殿左右各有配殿。
  蓋州鐘鼓樓平面呈長方形,長37米,寬14米,由樓座與座上殿宇組成。鐘鼓樓上,東西為鐘鼓亭,中間為觀音閣,閣後為大雄寶殿,左右各有一配殿。樓座正中為券頂門洞,是城內南北方向上的交通要道。毗連的西北角,有山門一座,東嚮,門兩側各有一石雕獅子,此石獅比例準確,刀法流暢,堪稱石雕藝術品中的佳作。山門是上下樓的必經之路,由此拾級而上即進入鐘鼓樓。樓上青磚鋪地,四周圍以女兒墻,並設有嚮外排水的水槽。
  正殿又稱觀音閣,硬山式,前出捲棚抱廈式建築。上覆青瓦,下為朱色圓柱挺立。正殿兩側另有配殿、僧捨、枯木堂等建築。正殿前,鐘亭、鼓亭分立兩側,另有清同治年間重修碑記兩塊。整個建築古樸典雅,巍峨壯觀。
  蓋州上帝廟
  本名玄貞觀,又稱玄帝廟,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清以來幾次修繕。上帝廟以融匯元明兩代的建築風格和民間特點、建築雄偉壯觀而著稱,全木架結構,形製奇特,工藝精湛,彩繪傳神。現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
  蓋州上帝廟位於蓋州市中心偏南,居於蓋州古城的南北中軸綫上,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鐘鼓樓上,東西為鐘鼓亭,中間為觀音閣,閣後為大雄寶殿,左右各有一配殿。鐘鼓樓周圍是蓋州古城的繁華區域,現尚存較多的明清民居。
歷史事件
  營口市天降真竜事件
  自古以來,竜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涵義,可以說它占據了各個領域,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那麽竜是否存在?是精神還是物質現象?這似乎至今還是一個謎。但凡竜的傳說、竜的故事都源自遙遠的古代。然而,您聽說過在現代自然界中發生的有關竜的故事嗎?
  2004年6月16日這一天,傢住遼寧營口81歲高齡的孫正仁老人,帶着一件神秘的東西來到了營口市史志辦公室。匣盒被打開了,裏面呈現出五塊不起眼的骨片,然而,它一經披露,便在營口引起巨大轟動。據老人講,這是竜骨,自己珍藏多年。難道它們真是竜身上的骨頭?難道這世界上真的有竜嗎?
  周從一(營口市史志辦主任):經過媒體報道之後,市民對這個問題都很關註。有的見證人給咱們挂電話,給咱們提供情況和咱們聯繫,提供綫索。
  為什麽這五塊骨片在營口會引起如此軒然大波?市民竟會有如此高的熱情,難道營口真的有竜降臨過?
  韓曉東(營口市史志辦副主任):因為這竜在世上可以說都是傳說中的東西,突然間出了竜骨了,大夥都覺得非常新奇。所以都想一飽眼福,看一下竜骨到底是什麽樣。
  營口人對竜的青睞並不是僅僅由這幾塊骨片而來,實際上他們對竜所保持的特殊熱情已經維係了70年。原來早在70年前,營口在歷史上確實曾經發生過一次“天降巨竜”的傳聞。
  韓曉東:我們單位這幾個同志到省檔案館翻閱《盛京時報》的時候,打開這個報紙,看到這條消息時我們首先是驚訝。
  這是1934年營口當地的一傢非常有名的報紙《盛京時報》,在版面的中間,可以看到一篇配發照片的報道,題目為《蛟類涸斃》。文中提到“本埠河北葦塘內日前發現竜骨,旋經第六警察分署,載往河北西海關前陳列供衆觀覽,一時引為奇談,以其肌肉腐爛,僅遺骨骸,究是竜骨否,議論紛紜,莫衷一是。”
  緊接着連續數日,當地報紙又發表了相關的連續報道,當時的營口水産專傢判定此物為竜的一種——蛟類。
  1934年的夏天,營口陰雨連綿,持續下了40多天的大雨,遼河水暴漲,遼河北岸的蘆葦塘變成了一片汪洋,魚蝦漂浮在水面上,空氣中飄散着一股強烈的腥臭味道。大雨過後,當時生活在遼河北岸的人們都能聞到葦塘內的腐臭氣味,但卻始終搞不清楚究竟是什麽原因。一天,一個看管葦塘的人順着味道走去,在他扒開蘆葦時,驚奇地發現在蘆葦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屍骸。看葦塘人惶恐不安,慌慌慌張張地拔腿就往回傢跑,據說到傢後他一頭紮到炕上,從此一病不起。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這個怪物曾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距離入海口20公裏處。
  肖素芹:我9歲那年看到的,我在馬身上站起來,我爸扶着我,我站着看的。看到竜眼睛半睜不睜,它尾巴回過來綣着,兩爪子在前邊,你看兩爪子就像竜爪一樣一樣的。竜離開水不行,幹巴。竜都要生蛆架勢。
  當時,老百姓認為天降巨竜是吉祥之物,為了使睏竜盡快上天,人們有的用葦席給怪獸塔涼棚,有的挑水往怪獸身上澆,為的是避免怪物身體發幹。據說,人們都非常積極,即便是平日裏比較懶惰的人也都紛紛去挑水、澆水。而在寺廟裏許多百姓、僧侶每天都要為其作法、超度,此舉一直持續到又一次的數日暴雨過後,這衹怪物神秘地消失了為止。然而,二十多天以後,這個怪物第二次又奇異地出現了,這次出現是在距遼河入海口10公裏處的蘆葦叢中,此時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難聞的屍骸。
  骨片的捐獻者——孫正仁老人在當年親眼目睹這個怪物骨骸時衹有十一歲。
  孫正仁:光骨頭不是原來的竜型,畫的那個、描得那個不是那個型,就是挺長的,挺大的頭,兩個大角一米多長,不止一米三、四尺,長兩根。趴在地上,身上彎彎麯麯的,能有十幾米這麽長。
  另一位見證人,80歲的楊順義老人在童年時也曾親眼目睹當時的情形,他帶着史志辦的工作人員來到了當年怪獸最後擱淺的地方。
  楊順義:當時看到擺放的地方都是三角骨頭,一百多塊,有一或兩個角記不清了,就在這裏。人們說是天上掉下來的竜,竜身上都是螞蟻那麽大的小蛆,會蹦,一蹦多高。它順溝上來了,上來以後連續下雨,潮水再大,它進了葦塘了。進了葦塘以後,趕上沒有大潮沒有水,它就落那了,落了以後,太陽這麽一曬,雨不下了,它受不瞭瞭,硬曬,曬一個來月。
  據幾位老人講,當年有關方面曾邀遍老漁民辨認,但沒一個人認識怪物屍體。為此百姓議論紛紛,普遍認為是“竜骨”,並推斷是“遭了天譴而被雷擊”後落入葦塘。當時的《盛京時報》記者也前來采訪,並稱其為“天竜降”、“巨竜”等等,同時還配發照片。由此,1934年那個夏天,東北三省的好奇者紛紛乘火車到營口觀看所謂的竜骨,以一飽眼福。從而造成當年往返營口的火車票異常緊張,票價竟然由此上浮。
  北京的漫畫傢李濱生老先生兄妹三人在少年時都目睹過所謂的“竜骨”展覽,80年代中期,根據自己的記憶,他在《營口日報》寫下了當年的所見所聞,並勾勒了一幅漫畫,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當時盛況。
  李濱生:記得那一年我十歲,在70年前,在西海關露天展覽圍的一圈是錨,舢板下固定船的錨用那個間斷着圍起一個圈,用繩子攔着,地下灑着白灰,因為人很多也擠不進去。隨着人流的移動才能到前邊看,人都有一個好奇心理去看,衹是傳說中有竜,實際生活中沒有見過的機會,都很好奇,去看。重點都看頭,它很長,有兩三丈長,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魚。奇怪的是頭上有角,任何水族沒有角。
  而此時,工作人員們睏惑了,他們無法斷定這個怪物骨骸究竟是竜還是其他別的動物,儘管從翻閱的歷史資料和衆多健在的目擊者證實,認定它是竜,但這一切都需要科學作為佐證,然而這個佐證去哪裏去找?如此大的龐然巨物為什麽衹剩下幾個碎片,它的主體又在哪裏呢?
  韓曉東:我們在查閱1934年8月12號《盛京時報》,驚奇地發現一個什麽問題,這個動物不但頭上長兩衹角,而且腹部還長四衹爪子。在它擱淺的位置自己還挖了一個長十七八米,寬七八米的一個坑,而且在坑邊上還有清晰可見它當時用爪子撓的印。在《營口市志》和《營口史話》有着同樣類似的文字記載,它給工作人員提供了一個新的綫索:原來這個怪物的屍骸在展覽後做成動物標本交給營口高級水産中學進行收藏。
  韓曉東:它的下落有三種傳說:一種傳說,因為當時屬於日偽統治時期,日本人在營口占統治地位,而且日本人對生物、尤其是像這一類的生物,尤其在歷史上都沒有發現的動物,我想他會非常重視。所以老百姓有一種傳說,當時竜骨的骨骸被拉到長春,當時的新京。拉到那兒去了,最後運到日本去了。但這個事到底屬不屬實?這衹是一種傳說。另一種傳說,當時的營口高級水産中學,這個竜骨在它的水産遼寧營口三位老人認定曾親眼見過竜.
  營口市三位當年曾經親眼見過“竜”的老人談了他們的看法,他們認為,中央電視臺的結論下得為時過早,也太草率,並提出質疑。
  三位老人分別是:蔡壽康、黃振福、張順喜。蔡壽康老人告訴記者,七十年前,他9歲,當年他住在營口市河北中小街,也就是當年人們在葦塘中發現“竜”的地方附近。但他當年看到的“竜”,比葦塘中的更“活竜活現”。
  七十年前的一個夏季,一天下午大約5時左右,蔡壽康和黃振福、張順喜以及曹玉文(78歲)等幾個孩子一起在外面玩兒,蔡壽康突然發現在營口市造紙廠方向的天空有一條“竜”,他立刻告訴黃振福、張順喜和曹玉文,小夥伴們同時擡頭往天上看,同時看到了“竜”。
  “是否是當時一種幻覺,或者是雲彩像竜?”記者昨日再三提出疑問。蔡壽康老人說:絶對不是,我們當時看得非常清楚。對看到的“真竜”,三位老人做了這樣的描述:也就是15秒左右的時間,當時是陰天,那條“竜”是灰色,在雲中動彈,動作和蛇一樣,和現在畫上畫的一樣,頭如牛頭,頭上兩衹角,是直的,嘴上有鬍須,兩個長須,大眼睛凸出,身長大約10多米,身上有鱗,四衹爪,和現在的鰐魚爪一樣,尾巴像鯉魚尾巴。
  蔡壽康老人說,2002年,他曾經給北京動物館寫過信,今年三四月份,他給中央電視臺10頻道也寫過信,全都反映當年他和小夥伴們看到“真竜”的經過,但北京動物館和中央電視臺都沒有給他回信。
  老人們的質疑:三位老人昨日表示,中央電視臺10頻道播出的“破解七十年謎團”之後,我們感到很遺憾,因為把當年營口出現過的“竜”,說成是鯨魚太草率,輕易下結論太早,中央電視臺沒有任何根據說明世界上沒有“竜”,因為我們不是一個人親眼看到過“竜”。再說,當年給“竜”蓋席子的還有那麽多人,當年曾親眼見過“竜”的肖素琴老人也健在,中央電視臺也采訪她了,片子裏也有,如果當年出現在營口遼河北岸的“竜”是鯨魚的話,肖素琴老人不用站在馬背上看,因為鯨魚的高度和馬差不多,實際上“竜”並沒什麽奇怪的,就是一種稀少罕見的動物。
  一個大膽的假設:蔡壽康老人昨日大膽提出:十二屬相裏為什麽有“竜”?為什麽其他屬相都存在,而“竜”沒有了?難道我們的祖先在十二屬相裏惟獨瞎編一個不存在的“竜”嗎?以科學的角度看待事物是對的,中央電視臺不是說現在世界上有許多自然之謎是不解之謎嗎?但不能說我們看見過“竜”就是不科學,就是封建迷信,我們這麽大歲數了,沒有必要撒謊,也不可能有這麽多人撒謊。
  營口市史志辦副主任韓曉東昨日表示,現在還真不好輕易下結論,因為在1944年8月,鬆花江曾經出現過“竜”,對此,有刊物記載。
  81抗洪搶險
  1981年7月27日9時起,營口地區普遍降雨,蓋州市(蓋縣)東南部山區降雨強度特大,形成特大暴雨區。至28日2時,熊嶽河最大流量為2200秒立方米,是歷年最高記錄。熊嶽河、碧流河上遊山區,山洪暴發,滑坡竟達6390多處。熊嶽河下遊河水漫溢成災。蓋州市有21個場鄉(社)、1個鎮、86個村(生産大隊)、421個村民組(生産隊)受災,其中重災鄉(社)9個,重災村(大隊)55個,村民組291個。災害最嚴重是楊運、楊屯2個鄉。這次洪水災害共死亡323人,受傷633人,其中重傷110人,衝走社員房屋724戶,2992間,倒塌房屋576戶,155 4間,水淹房屋6350戶,2.3萬間,衝走牲畜2749頭,衝毀土地2.93萬畝,水淹土地3.21萬畝,衝毀果樹14萬棵,衝走樹木315萬多株,衝毀公路56公裏,橋梁41座,涵洞130處,有60個村中斷交通,58個大隊電話中斷,衝毀高低壓電柱2520根,衝毀村(大隊)辦公室(部)四處,村民組辦公室(小隊部)59處,衝走糧食125.3萬公斤,衝走拖拉機12臺,汽車1臺,大車 100臺,衝走槍支35支,衝毀梯田6860畝,衝毀河堤340多公裏,機電井234眼,滴灌工程10 處,渠道12.7公裏,攔河工程4處,提水站19座,塘壩13座,水庫的溢洪道2座,衝毀社辦工廠11個,商店3處。此外,在熊嶽河兩岸的市屬企業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水災害。整個災 區的經濟損失約達6444萬元之多。
  在嚴重的洪災面前,災區的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和群衆以及駐軍指戰員,臨危不懼、奮不顧身,英勇頑強的同洪水做鬥爭。楊運鄉黨委和管委會,在山洪暴發之前作了大量的防洪工作。7月27日晚9時,鄉(公社)黨委副書記、鄉長(管委會主任)劉振遠,在洪水到來之際,不顧自己傢房屋財産和傢屬生命安全,衹身一人趕到八道河村(大隊),同村幹部一起搶救沿河群衆脫離險境,先後動員和搶救了50多名群衆。林場村(大隊)八隊隊長劉長遠,看到洪水到來,立即跑出傢門,動員群衆轉移,當他喊到最後一傢時,不幸被山洪衝走,壯烈犧牲。楊屯鄉(公社)黨委副書記、鄉長(管委會主任)劉傢勇,在山洪到來時,挨門逐房動員馬屯村二組村民轉移,又用電話詢問各村災情,安排抗洪救災工作。電話突然中斷,他抱着電話機順着綫路爬山涉水四五裏路,終於接通了電話,嚮縣裏報告了災情。蘇子峪村(大隊)黨支部副書記、村長(大隊)張成喜,看到從上遊衝下來的被淹群衆,不顧個人安危,跳進五六米深的洪水中救人,在他的帶領下,2名小學教師,2名民兵和休假大學生李維軍也跳下水搶救,共救24名遇難群衆,張成喜救出9人。模範飼養員焦德昌,為了保護集體財産搶救出十幾匹牲口,被山洪衝走,光榮犧牲。駐楊運鄉(公社)南岔大隊的瀋空3950部隊84分隊全體指戰員,組成兩個搶救組,搶救出57名群衆,並騰出宿舍安置災民。為瞭解决災民的吃糧問題,指戰員們由一日三餐改為一日二餐。在抗洪救災中,捨己為人的共産主義風格得到了發揚。地處熊嶽河下遊的鮁魚圈鄉(公社)出動了100多條漁船,打撈衝下來的房木,由黨委書記帶隊,裝運16輛汽車送還災區。
  災情發生後,各級黨政軍領導奔赴災區,慰問群衆,組織生産自救,重建傢園。7月28日上午,中共營口市委、營口市人大常委會、營口市政府、營口軍分區領導,蓋州市(蓋縣)黨政 領導以及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立即奔赴災區,查看災情,安撫災民,同社隊幹部一起開展搶險救災工作。28 日下午,營口市委、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要求各部門、各單位立即行動起來,搞好防汛和抗洪救災工作,並提出具體要求。駐軍部隊指導員聞訊後也迅速赴重災區,奮不顧身,搶救群衆的生命財産。駐大石橋部隊首長於7月29日上午徒步30多華裏,趟過兩條河,翻過三道 嶺,到重災社隊視察災情,組織救災。
  7月29日,中共遼寧省委常委、副省長王光中帶領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趕到災區,嚮災區廣大幹部和群衆表示親切慰問,並同市、縣領導一起分析災情,研究救災措施。省軍區的領導也趕到災區進行慰問。8月1日,市委、市政府嚮災區發出了慰問信,並由市委、市人大 、市政府 、市政協組成慰問團,到災區進行慰問。
  本溪市、阜新市、鞍山市和海城縣發來了慰問電。海城、盤山、大窪、營口市各縣區的領導親自趕赴災區,攜帶物資慰問災民。駐軍和各地共支援災區物資有:糧食12.41萬公斤,糧票699斤,蔬菜4.4萬公斤,軍衣1361件,還有木桿、毯子等。8月2—5日,省救災慰問團營口分團到蓋州市災區慰問災民。慰問團總團長、省長陳璞如和營口分團團長趙奇,在蓋州市聽取了市委、市(縣)委關於抗洪搶險和救災情況的匯報,並在張旗、李冀、張延傑等領導陪同下,深入災區瞭解災情,勉勵大傢要振作精神,團结一致剋服睏難,搞好生産自救,重建傢園。
  7月31日,營口市政府成立了救災辦公室,具體處理日常救災工作。市政府撥出救災款15萬元,省政府下撥救災款300萬元,撥恢復水利工程費120萬元,木材70立米,水泥500噸。市政府撥給災區糧食15萬公斤,餅幹5200公斤,蓋州市(縣)也撥了一部分救災糧,保證重災戶兩個月的用糧。市政府發動市直各部門和全市職工捐獻衣物共207395件。捐獻棉衣、棉被 7900件,及時發給災民。對楊運鄉、楊屯鄉就地重建傢園十分睏難的490戶,有領導、有計劃地遷移到縣內太陽升、團山等14個較富裕的鄉鎮(公社)。市、縣和駐軍組成12個醫療隊和防疫隊,共105人,分別到楊運、楊屯、什字街鄉(公社)搶救受災群衆。並走訪20 00多戶,診治傷病員7000餘人次,及時做好災區的醫療和防疫工作。保證了災區群衆有衣 穿、有飯吃、有房住和就醫問題。
  積極搶修“三綫一路”和水利工程。營口市交通局一方面組織45臺客車,運送被大雨截住在大石橋和蓋縣旅客2.55萬人,一方面每天出動17臺推土機,600名民工搶修道路,到8月6日,通往各鄉(公社)的客車正常運行。市、縣電業部門組織6個搶修隊,搶修高壓綫路,到9月 2日全部送電。市、縣郵電局和廣播事業局及時組織力量搶修電話綫路和廣播綫路。市水利局兩次派技術幹部共25人,到災區進行水毀工程調查和編製治理水毀規劃。
  組織災區群衆搞好生産自救,迅速恢復生産。蓋州市清除淤砂1467公頃,搶種各種秋菜530 多公頃。重新修訂春定的包産指標,鞏固聯産計酬的生産責任製。抓好多種經營和村民家庭副業,增加個人收入。實行分口包幹幫助災區恢復社隊企業、商店、學校等公用事業。
  8月29日,蓋州市委、市政府召開了抗洪搶險救災表奬大會,表奬了搶險救災先進單位64個 ,其中授予模範黨支部4個,模範民兵連2個,團支部1個,記大功集體7個和記功先進集體50個;授予榮譽稱號的先進個人305人;9月19日,營口市委、市政府召開抗洪搶險救災表奬大會 ,受到嘉奬的有35個先進集體,58個先進個人。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蓋州市轄6個街道、21個鎮:鼓樓街道、西城街道、東城街道、太陽升街道、團山街道、西海街道、高屯鎮、沙崗鎮、九壟地鎮、九寨鎮、萬福鎮、臥竜泉鎮、青石嶺鎮、暖泉鎮、歸州鎮、榜式堡鎮、團甸鎮、雙臺鎮、楊運鎮、徐屯鎮、什字街鎮、礦洞溝鎮、陳屯鎮、梁屯鎮、小石棚鄉、果園鄉、二臺鄉。
社會經濟 Socio-economic
  蓋州農産品資源豐富,農、林、牧、副、漁各業興旺發達,素有“北方大農業縮影”之稱。初步形成了水果、水産、畜牧、白色農業四大主導産業。蓋州絨山羊被譽為“國寶”,海蜇産量居全國之首。現已被國傢確定為農業産業化示範縣、無公害水果示範縣、稭稈養羊示範縣,是全國重要的優質果品生産和出口基地、海蜇生産和出口基地、絨山羊生産基地。
  蓋州工業基礎雄厚。門類比較齊全,已形成機械、輕紡、冶金、化工、建材、造紙、黃金生産等工業體係。鄉鎮企業逐步壯大,民營經濟成為主體。外嚮型經濟發展迅速,已有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荷蘭和港澳臺等3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客商來蓋州投資合作。太陽升、西海、沙崗、榜式堡工業園區初具規模。礦産資源儲量豐富,礦産開發方興未艾。
  蓋州旅遊資源豐富奇彩。境內古跡衆多,景觀迷人。已初步形成“一城一泉三山三海”觀光旅遊格局。國傢級文物遠古石棚、明朝玄真觀雖歷經滄桑,仍風韻猶存。赤山、青竜山、雪帽山景色秀麗,引人入勝。白沙灣、仙人島、北海浪緩沙細,風光怡人,是觀光、旅遊、度假的佳地。
  蓋州公共設施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郵電通訊高效便捷,水電充足,廣播電視、醫療保健、餐飲娛樂一應俱全,為中外客商提供良好的服務。
交通運輸
  蓋州市地處大連、鮁魚圈、營口三港腹地,獨具一市連三港的水路之便,海岸綫長達45公裏,營口市鮁魚圈經濟開發區及鮁魚圈港坐落在懷抱之中;哈大公路、中長鐵路、瀋大高速公路縱貫南北,莊林公路、蓋旺公路、蓋瑗公路橫貫東西;各級公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灣陸交通便捷,物流順暢。
  沙崗站站址在遼寧省蓋州市沙崗鎮,郵政編碼 115211 。建於 1908 年。離鮁魚圈港站 12 公裏,隸屬瀋陽鐵路局大連鐵道有限責任公司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
  哈大公路、中長鐵路、瀋大高速公路縱貫南北,莊林公路、蓋旺公路、蓋瑗公路橫貫東西;各級公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風景名勝
  青竜山旅遊區
  位於蓋州市陳屯鎮,是著名的避暑勝地。青竜山總面積不大,但山上蒼鬆翠柏,奇岩怪石,山花野果,鳥翔鹿鳴,恰似一個天然形成的碩大盆景,秀外而慧中。山上著名的景點有迎客鬆、泉半嶺、連理枝、二竜鬆、將軍石、喇嘛洞、竜王廟、望海寺等。
  歸州白沙灣
  歸州白沙灣是一個在緑樹掩映之下的海濱浴場,人稱“東北第一灘”。歸州以盛産大桃和水産品而聞名,在首屆白沙灣鮮桃品評會上,一個單體重1040剋的大桃成為白沙灣大桃之最,並被選入上海吉尼斯紀錄。白沙灣的水産非常豐富,深受旅遊者的喜愛。
  煙筒山城
  
  煙筒山城位於蓋州市東南二十裏的煙筒山西側獨峰下的半山巔平坦處。有古城墻、古井、廟址、石刻等遺跡。是明萬歷十一年建築,有外城、內城、中心城三級土城,此道石築城墻是依山設險的屏障,是一個軍事用城。
  赤山
  赤山位於蓋州市羅屯鄉境內,五峰插日,赤紅如火,因而得名。赤山景點自然豁達,可概括為"一塔二寺三面城,五峰六洞七潭清,四驚八奇天下絶,九十景點各妙名"。最為著名的是近年來發現天然形成的送子觀音坐像。她高50多米,寬20多米,右手持淨瓶,左手抱嬰兒,面容慈祥,坐北朝南,凝視遠方。
  四川活佛班瑪貝珠和營口佛教協會會長圓山法師等高僧對此贊譽有加,稱此景為"巧奪天工,重施造化,再現佛法,今古奇觀"。1998年8月15日,為赤山送子觀音舉行了開光大典。
  仙人島森林公園
  位於月牙灣南部的蓋州市九壠地鎮境內,該旅遊區擁有5000畝海防林,每到春季,槐花飄香,泌人心肺,林中漫步,心曠神怡。與其他海濱旅遊區相比,仙人島有三大特色:一是餘暉灑金,仙人島每到退潮時節,千米沙灘露出海面,太陽的餘暉照耀其上,如灑下萬點金珠,蔚為壯觀。
  二是兔島怒潮,仙人島又名兔島,懸崖壁立,垂直入海,臨島下望,驚濤拍岸,動人心魄;三是"風車"林立,近年來,在仙人島上,聳立起幾十個風力發電機組,葉片迎風飛轉,為仙人島添一美景。現旅遊區內建有各種風格的度假設施,可供人們開展休閑度假旅遊活動。
蓋州特産
  海蜇
  蓋州是全國海蜇生産和出口基地,出口海蜇占全省的80‰,占全國的60‰。海蜇一名水母。名見陳藏器《本草拾遺》,原稱海蛇。漁民撈捕加工後,稱其帽狀傘體為白皮子。稱其口腕及觸手為海蜇頭,是一種脂肪含量極低,蛋白質和無機????類含量豐富的水産品,食用後具有擴張血管、消炎散氣、潤腸消積等作用,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絨山羊
  絨山羊為白色絨毛,羊絨自然長度為6.5釐米,伸直長度為7.9-11.47釐米,羊絨淨率為66.57%-75%,而且具有高産、遺傳性能穩定、適應性強的優勢。1959年,經遼寧省傢畜(傢禽)品種普查定為省內地方優良品種,稱“丁屯絨山羊”,後命名為“蓋平絨山羊”。1964年10月4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委員會)批轉了省農業廳“關於蓋平絨山羊的調查報告”,並責成蓋州市農業局成立絨山羊畜種站,認真抓好絨山羊選育工作。1980年,國傢農業部投資30萬元興建遼寧省蓋州絨山羊種羊場。蓋州絨山羊易名為“遼寧絨山羊”。該項成果獲國傢農業部二等奬,國傢科技進步三等奬。
  1986年,國傢農業部批準蓋州市為國傢養羊基地縣。多年來,蓋州市組建絨山羊核心群30群,飼養量達到16.7萬衹,每年産絨量為12-15噸,並已嚮北京、新疆等22個省、市、自治區,221個縣(旗)輸送種羊7萬衹,為外地絨山羊改良起到重要作用。1988年、1989年,蓋州市連續兩年被授予'國傢養羊先進基地縣'稱號。
  柞蠶
  蓋州是全省柞蠶專業生産基地,宜養柞蠶面積百萬畝,蓋州市榜式堡鎮是全國絲絹加工第一鎮.以柞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昆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為Antheraea pernyi Guērin-Mēneville. 柞蠶原産中國,是由古代棲息在山坡柞樹上的一種野蠶,經過長期馴化飼養而來。因此,又稱野蠶或山蠶。柞蠶屬於溫帶型經濟昆蟲,其生活適溫範圍為8-30℃,生長發育的適溫範圍為11-25℃,最適宜溫度範圍為22-24℃。主要分佈於中國,在朝鮮、前蘇聯、印度和日本等國亦有少量分佈。柞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中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4個形態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其中卵是柞蠶的胚胎發育形成幼蟲的階段;幼蟲是柞蠶唯一攝取食物,積纍營養物質,並完成絲的合成及吐絲結繭的生長階段;蛹是幼蟲嚮成蟲變態的過渡階段,通過蛹的滯育渡過寒冷的鼕季;成蟲是進行交配、産卵、繁衍後代的生殖階段。
  柞蠶以殼鬥科櫟屬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葉片為飼料。此外,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慄、楓、梨、蘋果等少數植物的葉片,小蠶喜食嫩葉,大蠶喜食適熟葉。1頭蠶從孵化到結繭,春蠶期約50-54天,食葉30-35g左右,秋蠶期約46-50天,食葉55-50g。柞蠶幼蟲需經4次眠和蛻皮,每蛻皮一次,遞增1齡,至5齡老熟吐絲結繭。柞蠶受光照等因素的影響,有1化和2化區別,即一年內完成1個世代和2個世代。柞蠶又根據化性、體色、習性、繭形、絲量等特徵特性,在群體中分為許多品種,各品種多以體色、産地、化性、育種編號及某一特殊的經濟性狀等進行命名。遼寧蠶區生産上應用的主要柞蠶品種有青黃一號、青六號、柞早一號、遼柞一號及三裏絲等;山東省應用的主要柞蠶品種有黃安東、膠蘭、魯青等;河南省應用的主要柞蠶品種有三三、三九等。
  柞蠶幼蟲老熟後開始吐絲結繭,幼蟲在繭內化蛹並發生滯育或不滯育,在繭殼的保護下安全越後,繼續繁衍後代。吐絲是清除過剩氨基酸的1種排泄現象。假如人為幹擾蠶的正常吐絲或封閉吐絲孔,則會引起氨基酸中毒而死亡。1粒柞蠶繭,春蠶繭長約4.5cm,繭幅2.1cm,秋蠶繭稍大,繭長5.2cm,繭幅2.4cm。一般雌性繭大,雄性繭偏小。繭的有效絲長,一般為700m左右,最高的可達1,500m。柞蠶繭是幼紡工業的優質原料,柞蠶絲綢是一種中高檔商品,製成衣飾華麗,柞蠶絲在軍工、化工、交電等方面有廣泛的用處。柞蠶蛹、蛾是化工、醫藥、食品工業的原料。柞蠶卵又是農作物害蟲進行生物防治的良好中間寄主,如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
  柞蠶按品種來源可分為四大係列,即青蠶係統、黃蠶係統、靛藍係統、銀白係統;按放養量來說,以青蠶係統的青 6號、黃蠶係統的青黃1號為主放品種。其中青6號占放養量的60%,青黃1號占30%。柞蠶産量逐年提高,1998年達到6212噸。柞蠶屬於多層次加工增值性産品,其商品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是山區農民致富和創匯農業的骨幹項目。
近義詞
蓋州
相關詞
地理遼寧省行政村實驗小學
包含詞
蓋州市人蓋州市中醫院蓋州市實驗小學
蓋州市長徵小學蓋州市民和小學蓋州市中心醫院
蓋州市骨科醫院蓋州市蓋州賓館蓋州市燈謎學會
蓋州市交通賓館蓋州市蓋州醫院蓋州市口腔醫院
蓋州市九寨鎮小學蓋州市紡織實驗廠蓋州市紡織機械廠
蓋州市暖泉絲綢廠蓋州市金都大酒店蓋州市熊嶽中醫院
蓋州市第二中醫院蓋州市婦幼保健院蓋州市衛生防疫站
蓋州市什字街中心醫院蓋州市皮膚病專科醫院蓋州市站前人民醫院
蓋州市衛生預防保健所蓋州市特色專科醫院蓋州市熊嶽鎮正骨醫院
蓋州市衛生防預保健所蓋州市熊嶽鎮口腔醫院蓋州市熊嶽正骨醫院
蓋州市羅屯鄉橋頭飯店蓋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蓋州市梁屯中心醫院
蓋州市礦洞溝中心醫院蓋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蓋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蓋州市遼南工藝美術廠蓋州市服裝有限責任公司蓋州市暖泉鎮海泉絲綢廠
蓋州市大衆鞋業有限公司蓋州市榮復退伍軍人專科醫院蓋州市紅旗滿族鎮政法專修學校
遼寧省蓋州市化學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蓋州市飲食服務公司雙勝樓飯店
分類詳情
張開果園鄉張開東城街道張開暖泉鎮張開鼓樓街道張開西城街道
張開高屯鎮張開沙崗鎮張開萬福鎮張開歸州鎮張開太陽升街道
張開團山街道張開西海街道張開九寨鎮張開臥竜泉鎮張開青石嶺鎮
張開榜式堡鎮張開團甸鎮張開雙臺鎮張開楊運鎮張開徐屯鎮
張開什字街鎮張開礦洞溝鎮張開陳屯鎮張開梁屯鎮張開小石棚鄉
張開二臺鄉張開九壠地鎮張開歸州滿族鎮張開熊嶽果園鄉九壟地鎮
旺興仁鄉
仙人島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