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詩人: 王周 Wang Zhou
柴桑分邑載圖經,屈麯山光展畫屏。 最是蘆洲東北望,人傢殘照隔煙汀。 |
|
詩人: 王周 Wang Zhou
柴桑分邑載圖經,屈麯山光展畫屏。 最是薦洲東北望,人傢殘照隔煙汀。 |
|
【位置面積】面積669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2003年底,總人口27.2萬人。
【駐地郵編】縣人民政府駐雙鐘鎮。
郵編:332500。
行政區劃代碼:360429。
區號:0792。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湖口縣屬九江郡。漢高祖六年,湖口大部屬彭澤,小部屬陽。至建武二年,湖口全境屬彭澤縣。南朝·宋(公元420—479年),始設湖口戍。南唐·保大中(約公元950年)升湖口戍置湖口縣(湖口建縣始此)。民國元年(1912年),江西省劃為四道,湖口縣屬潯陽道,十五年廢道,全省劃十三行政區,湖口縣屬第三行政區(區駐瑞昌),二十四年,縮改全省為八個行政區,湖口縣屬第五行政區(區治浮梁)。1949年4月28日,湖口縣獲解放,初屬鄱陽地區,同年8月改屬九江地區,1983年8月九江地、市合併為九江市,湖口縣屬九江市。
湖口縣位於江西省北部,東臨彭澤,南接都昌,西與星子、廬山區界湖毗鄰,北與安徽宿鬆襟江為界,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是我省北方門戶,素有“江湖鎖月,水陸通津”之稱。
全省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4℃,積溫在5358.7—5402.1℃,常年無霜258.8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442.5毫米;日照充足,全年實際日照總時數平均1983.8小時,日照率為45%。
湖口地處要衝,交通運輸尤為方便,西距九江市區26公裏,南距省會南昌市160公裏,北臨長江,西瀕鄱陽湖,水運西至武漢、重慶,南達南昌、贛州,東至南京、上海,陸上與南京、景德鎮均有省道相通。建國前,水上運輸主要靠木帆船,運載量小,安全程度低,公路運輸主要靠獨輪手推車,路況差,營運業程短,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貫徹交通先行發展方針,加大了投入量,改造了一些老公路,新建了一批新公路,至1998年,公路營運里程393公裏,縣通鄉公路全部油路化。
郵電通訊業迅猛發展,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化,數據傳遞微波化,電信網光纖傳遞,郵政網郵運自辦,郵電服務深度廣度大大拓寬,1998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681萬元,年末電話機數由解放初期的5部發展到1.11萬部。
1998年全縣總人口26.46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395人,民族主要為漢族,占99.9%以上,少數民族如回族、滿族、高山族等均為散居性,人數不到百人。
全縣國土面積669.33平方公裏,其中山地面積22.01%,水域面積28.2%,耕地面積25.1%。經濟水産種類有100餘種,特種水産如鰣魚、螃蟹、銀魚等馳名中外。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6%,用材林以杉、鬆、檫、竹為主,油柏、油菜為經濟林主要樹種,探明有開採意義的地表資源石灰石、矽砂、粗砂等,藴藏量大,質地優良,遠銷省內外。
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繁榮興旺,經濟實力顯著增強,1998年,國內生産總值達5894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35.7倍,工農業總産值84850萬元,按可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長30.3倍。
産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結構日趨合理,第一産業由1949年的90.25%下降到50.9%,第二産業由1949年的1.6%提高到22.1%,第三産業的8.2%提高到27.0%。
全縣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碩果纍纍。
教育事業日益增強,到1998年全縣有普通中學18所,在校學生17540人;小學197所,在校學生32919人;職業中學5所,在校學生650人。掃除了文盲,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人口入學率達到100%,普通中、小學及職業中學擁有專任教師2790人。
衛生事業有了大發展,1998年,全縣醫療衛生機構達25個,衛生技術人員652人,床位489張,平均每萬人人口擁有醫生達11.19人。
文化廣播電視事業欣欣嚮榮,文化館(站)、圖書館、電影院、廣播站、劇團和電視轉播臺,從縣城到鄉村基本形成網絡,文化作品在國傢、省、市多次獲奬,廣播人口覆蓋率達86%,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0%,有綫電視入戶6500戶。
堅持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起點、實施分階段,加快城鎮建設步伐。三裏萬人廣場全面完工,廣場新客車站初步建成,洋城大道規劃設計進行完畢,城市管理進一步加強,城市監督察執法力度加大,違法違規建房得到控製,農村集鎮建設步伐加快,一批新型農村集鎮初露端倪,城鄉“54321”的道路骨架初步形成。22萬伏變電站工程項目選址已經確定。投資環境大為改善。
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九景一級公路的建設,改變了縣城面貌,提高了湖口知名度,促進了我縣的對外開放,前來湖口洽談投資的客商日益增多,全縣共達成各類經濟技術項目100個,當年利用縣外資金7495萬元,其中境外資金1600萬元,出口創匯340萬美元。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長江沿岸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特別是昌九景金三角的全面開發,湖口大橋、九景高速公路、銅九鐵路等一些國傢重點項目在我縣建設,將進一步改善我縣的投資環境,給我縣經濟騰飛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展望未來,湖口的經濟將保持較快的速度嚮前發展,到2000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將比1995年翻一番,到2010年又將比2000年增長兩倍以上,人民生活全部達到小康水平,圍繞這一戰略目標,農業將進一步優化産業結構,加大科教興農力度,突出抓好産品商品基地建設和工程農業的推廣,工業將更加把握昌九景金三角開發和長江工業帶建設的機遇,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在提高經濟效益上下功夫,不斷增強實力和後勁,第三産業必將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在原定傳統行業的基礎上,開發新型項目,搞好中轉站建議和旅遊開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資源優勢,提高産品加工深度,使資源優勢更快轉化經濟優勢,嚴格控製人口增長,使之與經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湖口的明天定會更加美好。 |
|
郵編:332500 代碼:360429 區號:0792
拼音:Hú Kǒu Xiàn 英譯:Hukou County
湖口縣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總面積669.33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76769人(2006年末)。全縣轄5個鎮、7個鄉:雙鐘鎮、流泗鎮、馬影鎮、武山鎮、城山鎮、大壠鄉、凰村鄉、張青鄉、文橋鄉、付壠鄉、舜德鄉、流芳鄉。共有15個居委會、122個行政村。境內有10個國有農林漁場(其中南北港水産場、武山墾殖場為縣直轄)。縣政府駐雙鐘鎮大中路54號。
屬鄱陽湖衝積平原區,地勢由東南嚮西北傾斜。東南群山環抱,西北江湖環繞,中部小丘壟埂起伏。山地面積占22.01%,水域面積占20.8%,耕地面積占25.1%。長江與鄱陽湖交匯於此。屬北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區,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溫17.4℃,年平均降水量1442.5毫米。
銅九鐵路、九景衢鐵路,九景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景湖(景德鎮至湖口)、牛湖(安徽牛磯至湖口)、湖九(湖口至九江)公路穿境。特産有短吻銀魚、中華絨毛蟹、湖口糟魚等。石鐘山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鄱湖仙島大孤山(鞋山)、地下宮殿竜宮洞、新石器晚期遺址、西周遺址、古彭澤縣城遺址、上甲縣遺址等名勝古跡。 |
|
湖口始建於南唐(公元950年),因地處鄱陽湖入長江之口而得名,是“江西水上北大門”,素有“江湖鎖鑰,三省通衢”之稱,郵政編碼:332500,電話區號:0792。
境內東臨彭澤,南接都昌,西與星子、廬山區界湖毗鄰,北與安徽宿鬆襟江為界。國土面積669.33平方公裏,其中耕地占25.1%,山地占22%,水域占28.2%。全縣人口27萬,下轄5鎮7鄉2場,122個行政村。2003年,全縣實現GDP11.6億元,同比增長19.6%;財政總收入1.048億元,同比增長25.1%;農民人均純收入2962元,同比增長22%。
交通區位。湖口位於昌九景“金三角”的中心地帶,是環鄱陽湖水運進入長江的必經之地,是長江中下遊天然的深水良港。湖口沿江可上溯重慶、武漢,下達南京、上海,沿鄱陽湖可直通南昌及流域各市、縣;九景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正在興建的銅九和規劃中的九景衢兩條鐵路與京九、京廣、京滬、浙贛綫相聯。未來的湖口將形成“兩水、一高、兩鐵”的大交通網絡。
歷史文化。歷史上有蘇東坡、陶淵明、李白、陸遊、黃庭堅等100多位名人墨客登臨石鐘山吟詩作賦,記勝抒懷,留下許多贊美詩文;湖口自古為兵傢必爭之地,最著名的戰役有“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鄱湖十八年”,“太平軍與湘軍之戰”,“李烈鈞討袁起義(二次革命)”等;瀕危劇種青陽腔戲麯藝術得到較好的保護和開發,我縣被文化部、省政府分別授予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戲麯之鄉”稱號。 |
|
工業及産業佈局
2004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億元,增長85%,完成銷售收入6.85億元,增長93.1%,稅收4079萬元,增長125.6%,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業“三年翻番”目標,獲全省“工業三年翻番奬”和“工業貢獻奬”。通過優化結構和調整佈局,工業初步形成了以金沙港鋼鐵、藍天玻璃、富達化工、潯朋化工、鐘山藥業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産業格局,並以此集聚了喬旭化工、中偉科技、三本化工、康泰印務、中天醫藥等一批産業鏈項目。
金砂灣工業園按“生態式、園林化、環保型”的要求進行規劃和建設,規劃總面積6.6平方公裏,分兩期建設,目前第一期開發1.4平方公裏,園區水、路、電、通訊、碼頭、電站等重要基礎設施基本建成。製定了生態園區建設整體規劃,建立了園區環境評價和監管制度;着力發展園區循環經濟,2003年省環保局將縣金砂灣工業園命名為“省級生態工業建設示範園區”,在全省屬首傢。現園區共有企業26傢,2004年1~5月,完成工業總産值2.56億元,同比增長181%;産品銷售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216%;上交稅金812.7萬元,增長139%;園區就業人數近4000人。2004年1-5月份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266.1萬元,同比增長115.46%,增幅排全市第一。
農業及産業化發展
1、傳統農業是主導産業。糧棉油等常規農産品是農業收入的基礎,近兩年糧食産量保持了穩步增長。
2、水産業、無核柿、藥材是的特色産業。今年,水産養殖面積7.55萬畝,水産品總量可望達到2.75萬噸,其中特種水産養殖面積6.5萬畝,産量可望達到1.1萬噸;無核柿規模種植面積1.2萬畝;藥材種植面積5000畝。
3、發展竜頭企業和創建品牌。全縣現有江西大傢食品有限公司、鐘山藥業、東坡水産品加工廠、華徵水産品加工廠、年豐公司、緑宇食品有限公司、商業畜禽公司等竜頭企業29傢;有10個農業基地獲得省無公害基地認證,湖口鱅魚、鱖魚獲國傢“無公害農産品”認證;鐘山藥業生産的蒲公英係列中藥産品獲國傢中藥保護;東坡水産品加工廠和大傢食品有限公司生産的糟魚獲得了省外貿廳頒發的自營出口認證書;湖口螃蟹大多數為大湖養殖,品質較好。
4、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全縣40%的小(二)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工程規模創20年之最,為全市先進典型。今年力爭全面完成80%的小(二)型水庫的除險加固。
旅遊及第三産業
編製了縣級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組建了旅遊總公司,實現了管理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全面整合旅遊資源,做大石鐘山、鞋山文化品牌,利用名山、名島、名江、名湖,包裝推介了江湖兩色觀光遊等特色旅遊産品。新建改造了石鐘山賓館、興湖山莊等星級賓館,提升了旅遊接待檔次和服務水平。在上海、武漢、長沙等大中城市召開旅遊推介會,在中央、省、市電視臺拍攝了短片。使湖口成為大廬山旅遊圈中重要的山水旅遊目的地,成為鄱陽湖生態旅遊、長江水上旅遊、江西水上旅遊綫路上的重要節點。今年1~5月份全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6.5萬人次,同比增長25%,實現旅遊直接收入329萬元,同比增長49%。我們堅持“多元投資建市場、依托特色興市場”的發展思路,進一步提升了鄱陽湖大市場的商業品位。1~5月份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81萬元,同比增長13.5%;預計上半年第三産業可實現增加值1.72億元,同比增長13%。
城市建設及“三大組團”規劃
湖口距九江城區22公裏,在城市規劃上,我們立足“九江衛星城”的定位,去年底完成了縣城總體規劃和五個詳細規劃,詳規覆蓋率達到了近期建設規劃的100%,城市建設已形成“沿湖旅遊組團、沿江工業組團、沿路行政商貿核心組團”的總體佈局。在市政建設上,相繼建成了鄱陽湖廣場、鳳鳴花園、高速路口轉盤、迎賓路、臺山路等工程,相繼開工了工商大樓、國稅大樓、電信大樓等退老城進新城的建設項目,逐步完善了蓮灣小區、鐘山小區等住宅小區,全面拉開了縣城框架。在城市管理上,實行了宣傳教育、重點整治、加強巡查的立體管理,實施了城區“暢通工程”、“穿衣戴帽工程”、“四化工程”,提高了城市供水、城市供電和城市公交的服務質量。
社會事業進步進位
申報並實施科技新項目12個,其中1個列入國傢中小企業創業基金項目,1個通過國傢GMP論證,1傢民營企業被省科技廳認定為區外高新技術企業。加大了教育投入,成功搬遷了湖口二中,引進了民辦禮文中學,優質高中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已就緒,鄉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全民健身周活動受到國傢體育總局的表彰,並榮獲全省最佳組織奬。投資130萬元的疾控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進一步提高了衛生防疫水平。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邁入了全市先進行列,尤其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專項整治成效明顯。圍繞創建和諧平安湖口,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縣城防控體係,“三警聯勤”工作成為全省創新基層公安工作的典型。“兩個確保”和“一個低保”落到實處,積極解决失地農民低保問題,2004年被評為全省“城鎮低保工作先進縣”。推進了村落社區建設,今年被評為全省“村落社區建設工作先進縣”。通過建設勞動力資源市場和再就業基地,拓寬了就業和再就業渠道。 |
|
湖口縣雖屬鄱陽湖衝積平原區,但丘陵地貌突出,山丘起伏,港汊縱橫。全縣國土面積669.33平方公裏(1003995畝),有80%在海拔50米以下,山地面積占22.01%,水域面積占20.8%,耕地面積占25.1%。地形結構東南群山環抱,西北江湖環繞,中部小丘壟埂起伏,總的趨勢由東南嚮西北傾斜。鄱陽湖在縣境西部流經27公裏,境內水域90.3平方公裏;長江沿縣境北部流經17公裏,境內水域15.25平方公裏;江湖岸綫51公裏,其中沿江22公裏、沿湖29公裏。
湖口縣有水域面積28.5萬畝,其中可養水面7.56萬畝,適宜大規模水産水禽養殖。有水庫50座,其中中型2座、小(一)型8座、小(二)型40座;各類圩堤10座,其中萬畝以上4座、千畝以上4座。經濟水産種類有100餘種,特種水産以鱖魚、螃蟹、黃顙魚等馳名。森林覆蓋率達到20.5%,用材林以杉、鬆、樟、檫、竹為主,油桐、油茶為經濟林主要樹種。植物和微生物資源豐富,較有特色的有無核柿、早熟梨、黃花、藜蒿、松樹菇等。探明有開採價值的礦産資源石灰石、砂石、粗砂、陶土、瓷土、花崗石等,儲量大、質地優、易開採。 |
|
湖口縣屬北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區,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4℃,積溫在5358.7~5402.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4.2℃,最熱月(7~8)平均氣溫28.8℃,有記載極端最低溫-10.3℃、極端最高溫40.3℃;常年無霜期258.8天;年平均降水量1442.5毫米;全年實際日照總時數平均1983.8小時,日照率為45%。
受寒潮和季風影響,湖口縣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春季低溫陰雨,春夏季暴雨,夏秋幹旱和幹熱風,鼕季寒潮大風和凍害。其中以暴雨與長江、鄱陽湖外澇引起的洪澇造成的危害最大。在三峽水庫建成前統計,大水(水位年內變幅大於30%)平均8年一遇,中水(水位變幅10~30%)平均4年一遇;歷史最高水位22.58米(1998年8月1日),最低水位5.9米(1963年2月6日)。 |
|
名勝古跡
湖口縣風光秀麗,人文薈萃,處於數條黃金旅遊綫上,與瓷都景德鎮、彭澤竜宮洞相鄰,並與黃山、九華山相距不遠。主要旅遊點有玲瓏幽靜的石鐘山、雄偉神奇的大孤山(鞋山)及煙波浩瀚的鄱陽湖等。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水分清濁兩色,蔚為壯觀。作為廬山旅遊區的組成部分,石鐘山、鞋山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石鐘山有上下兩座,均在湖口縣城,倚南濱湖的為上石鐘山,靠北臨江的為下石鐘山,兩山對峙,相距1200米,新建的城防堤將兩山連結。上石鐘山與森林公園、鄱陽湖大橋、雁列山隧道相連,石林聳立、境地幽靜,古建築均毀,尚存王安石、常遇春等題刻10餘處;山腳湖面有孤石兀立,傳為常遇春以槍挑置崖上,稱為英雄石。下石鐘山危崖陡削、亭閣參差、林木蔥鬱、金石古樸,全山面積約9萬平方米,海拔61.6米。有自魏徵、蘇軾、黃庭堅至鄭板橋、曾國藩等歷代名人留下摩崖石刻和碑刻70餘件,其中魏徵手書石刻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蘇軾曾三過湖口,其中宋元豐七年六月第一次到湖口,探訪石鐘山後所作的《石鐘山記》,為流傳千古的名篇。
大孤山又名鞋山,為鄱陽湖中的一座形似綉鞋的孤島,係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遺跡。海拔97米,周長1000米,距縣城9公裏。山上存有宋代米芾和清代彭玉麟等名人題字石刻。登臨鞋山如置身萬頃碧波,有與候鳥為朋、匡廬為鄰之感。
湖口為歷代兵傢必爭之地,石鐘山、鞋山及其周圍江湖水中岸上,為數千年來的古戰場。漢武帝南巡,射蛟於江中;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操練水軍於鄱陽湖;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劉裕部破桓玄部於桑落洲;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清代太平軍與湘軍水師周旋江湖間10年之久;民國初年,李烈鈞打響反袁世凱的第一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攻占湖口縣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與日軍血戰鄱陽湖濱……在這裏都可以尋蹤覓跡。太平軍遺壘,“二次革命”炮臺等至今尚存。近年還在鞋山附近修復了若幹戰爭遺址,供遊人參觀憑吊。同時,規模宏大的水上古戰場遊樂園也正在興建。
湖口縣還有豐富的古文化遺址,如新石器晚期遺址、西周遺址、古彭澤縣城遺址、上甲縣遺址等,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也是尚待開發利用的重要旅遊資源。明代九江知府題詠的湖口八景——虹橋仙跡、淵明故址、大嶺雲亭、花尖秀色、雙鐘月色、彭蠡濤聲、沙洲漁唱、勞渡舟橫,多數尚未列入旅遊項目,亦可開發。此外,縣內在鄱陽湖湖叉南北港湖、泊洋湖、皂湖上修築的三條攔湖大壩,已經連成一綫,形成數十裏長堤圍繞縣境西部陸地邊緣,與國傢森林公園聯成鄱陽湖濱一大景觀。
湖口縣以名江、名湖、名山、名城為依托,確立了在鄱陽湖水上旅遊的竜頭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二日遊”格局。2006年接待縣外10.6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556萬元。
歷史人物
湖口的土地哺育了無數才子能人。北宋建隆三年,馬適狀元及第,為江西早期科舉魁首之一。明嘉慶間,御史張科巡視兩浙,立下抗倭汗馬功勞。清鹹豐進士高心夔,是肅順賞識的漢族三才子之一。清末餘慶鰲曾任漢陽兵工廠總辦,是我國第一代兵器專傢。民國期間,有被稱為“湖口三老”的襄助李烈鈞起義討袁的楊賡笙(中科院院士楊叔子之父),響應武昌起義有功而舉為江西司法局長的高巨瑗,歷任江西省立第三師範、第一師範及第三中學校長的教育傢蔡漱芳等湖口名人。
湖口女才子輩出,民國前有詩集刊行的女詩人有張取、許權、楊舫、瀋同珠等。其中許權(宜瑛)還為袁枚《隨園詩話》所介紹,瀋德潛《清詩別裁集》也錄有其詩。
現代簡史
湖口縣是江西這塊紅土地上的革命老根據地之一。土地革命時期湖口蘇區和遊擊區占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
1926年8月,湖口最早的中共組織——中共九江特別支部湖口小組在縣城成立。11月7日北伐軍攻剋湖口,隨即成立了由共産黨員、共青團員和國民黨左派參加的國民黨湖口縣臨時黨部,在湖口形成了國共合作的局面,共同推動工農運動蓬勃發展。
1927年1月,中共湖口小組改為中共湖口支部,5月又改為中共湖口特別支部。“七·一五”汪精衛叛變革命後,湖口的共産黨員被通緝,黨組織消失。
1928年6月,中共贛東北特別區委員會派人恢復湖口黨組織,成立中共湖口區委,這年12月,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湖口舜德鄉王燧村召開。
1929年4月,湖口區委升為縣委,同年秋,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員周建屏來湖口組建紅軍遊擊隊,開闢遊擊區。9月28日,中國工農紅軍贛東北第一遊擊大隊成立。同時,臨時性政權機構贛東北革命委員會也在湖口宣佈成立,計劃以湖口為基地,依靠紅軍遊擊隊的武裝割據,建立與信江蘇區相呼應的贛東北根據地。但由於周圍敵人力量的強大,根據地範圍一直沒能超越都湖邊界(主要在湖口境內),不久即改政權為湖口縣革命委員會。
1930年5月,正式成立湖口縣蘇维埃政府。這年7月,紅軍遊擊隊在奉命開往鄱陽準備與信江紅軍(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合編為紅十軍的途中被都湖彭三縣反動武裝打散,湖口蘇區失去依靠而淪陷。土豪劣紳捲土重來,對革命根據地幹部群衆反攻倒算。此期間,湖口蘇區革命骨幹犧牲達300多人。
1930年7月,紅十軍在樂平成立。其後由軍長周建屏、政委邵式平等率領於9、10月兩次進軍湖口。第一次至湖口,取得江橋大捷;第二次到湖口,幫助重建了湖口縣蘇维埃。這年11月,在紅十軍撤走後不久,湖口蘇區再次淪陷,又有近300名革命骨幹為革命獻出生命。此後,湖口的革命者轉入地下鬥爭。在都湖彭鄱交界的武山地區,活躍着一支閩浙贛省委(由原贛東北特委、信江特委合併發展而成)屬下黨組織領導的遊擊隊。經過艱苦卓越的遊擊戰爭保存並壯大的都湖彭鄱遊擊大隊,於1938年初開赴皖南,匯入新四軍。
1938年7月,日寇的鐵蹄踏上湖口的土地,湖口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開展了不屈不撓的鬥爭。1943年,由新四軍第五師派遣的一支敵後武工隊和挺進十八團,在湖口、彭澤邊界地區開闢了一塊抗日遊擊根據地。根據地在湖口成立了棠山辦事處(後改為棠山軍民聯合辦事處)作為民主政權機關。抗戰勝利後,邊區武裝力量撤出根據地,當地的革命活動停止。
1949年4月21日,隨“二野”五兵團南下接管贛東北地區的幹部支隊隨戰鬥部隊渡江,其中由陳達之率領的幹部中隊(渡江前組建了以陳達之為書記的中共湖口縣委和王什三為縣長的湖口縣人民政府),於5月上旬進駐湖口縣城,宣告湖口獲得新生。
現代人物
革命戰爭,在湖口工作與戰鬥過的革命傢有方志敏、周建屏、邵式平、蔡申熙、馮任等。湖口本地較著名的革命烈士有周賡年(協助周建屏組建紅軍並任紅軍遊擊大隊長)、鄒覺民、餘慶祥(縣蘇维埃主席)、王文鳳等,在外犧牲的烈士有“紅岩英烈”餘祖勝(生前為重慶21兵工廠即今長安汽車公司工人)等。新中國成立後,來湖口考察、視察工作的黨和國傢領導人及知名人士有郭沫若、康剋清、肖華、楊成武、魏文伯、茅以升和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喬石、榮毅仁、李鐵映、於光遠、鄧力群等。
湖口籍政軍界人物有陳鈞(大革命時期中共黨員,解放後曾任江西省監委書記)、崔景謨(1949年參加新疆起義,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22兵團供給部部長);科教文藝界人物有著名建築工程專傢楊作材(主持設計建造延安中央大禮堂,建國後曾任國傢建委、計委副主任)、機械工程專傢楊叔子(中科院院士、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電影劇作傢王一民等。
湖口農民中也有傑出人物,如曾被評為江西省和華東局農業勞動模範的廖能吉,由植棉能手而聘為江西省農科院特約研究員;在家乡農閑演出地方戲而成為專業演員的青陽腔表演藝術傢吳厚德,其劇照被選入《中國大百科全書》。 |
|
朱陳大戰鄱陽湖
文章作者:朱榮貴 信息來源:長江周刊 發表時間:2008-6-13 閱讀次數:22次
元朝末年,在都昌縣左蠡與星子縣城臨界的鄱陽湖一帶,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18年,雙方投入兵力達80萬人。這場水戰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與艦船之多,戰鬥程度之激烈,在中國古代水戰史上都是空前的,為後來歷代軍事傢所重視。
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涌,起義軍在中國南方群雄割據,各霸一方,為取得政權展開了激烈的爭戰。他們之間的戰爭是爭奪中國南部的戰略决戰。
1363年春,陳友諒從九江率60萬大軍嚮朱元璋控製的南昌發起圍攻。朱元璋被迫率20萬水軍從南京千裏回兵救援。8月底,雙方在鄱陽湖上展開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戰。
陳軍人多勢衆,戰艦如雲,其巨型戰艦高數丈,分三層,速度快,外包鐵皮,但機動性不強。朱軍人少,戰船也小,但小艦有機動靈活的優勢,且朱軍士氣高昂。
8月29日,兩軍在康山水域(今餘幹縣境內)接觸,第一場戰鬥開始。陳友諒巨艦相連,樓船高十餘丈,艦隊成陣,展開達數十裏,氣勢逼人。朱元璋針對敵我雙方的形勢,利用陳軍“巨艦首尾連接,不利進退”的弱點,决定用火攻。
第二天,朱元璋大將徐達率艦嚮陳軍猛攻,擊敗陳軍前鋒。緊接着朱軍乘風發射火炮,陳軍死傷甚衆,但朱軍傷亡也不小。恰恰在這時徐達座艦被對方火炮擊中,陳軍乘勢反攻,陳猛將張定邊嚮朱元璋座艦直衝過來。眼看朱元璋就要成為俘虜了,朱將常遇春一箭射中張定邊,朱軍隨之冒死來救,朱元璋這纔僥幸脫險。此時天色已黑,雙方收兵。
第三天朱親自率艦隊進攻,朱軍失利,右翼開始後撤,朱元璋雖連斬十餘名隊長也不能阻止敗退。下午3點,東北風起,朱軍就乘風放火,陳戰艦陷入火陣。一時鄱陽湖上煙焰張天,火光赤紅,陳軍損失慘重。第四天雙方再戰。24小時不分勝負。第五天,陳軍擊碎朱元璋座艦,朱逃移它艦,陳士氣為之一振,但至下午,陳軍支持不住,開始敗退,退守鄱陽湖西岸的渚溪;朱軍則進軍湖東岸都昌左蠡,切斷陳軍退路。
兩軍在渚溪左蠡相持其間,朱元璋不斷誘降,陳兩員大將投敵。陳友諒惱羞成怒,靠殺俘虜出氣。朱元璋則為戰俘治傷,並祭奠陣亡將士,以此收買人心。陳軍士氣更加低落,10月3日,陳軍糧草殆盡,率軍冒死突圍,均被朱軍擊退。陳率部嚮湖口方向逃跑,朱軍又用火舟火筏攻擊,血戰十餘小時,陳友諒被箭射死。鄱陽湖之戰奠定了朱元璋統一中國的基礎。
後來,民間傳說朱元璋之所以在水戰的第一階段,也是决定性的階段取勝,都怪陳友諒沒有選擇好戰場,不該選在康山附近,致使自己兵敗身死。“豬(朱)見糠(康),喜洋洋。”難怪在康山之戰中,朱元璋幾次化險為夷,士兵愈戰愈勇,全在於這座康(糠)山。
600多年過去了,鄱陽湖之戰已成歷史,但在那名叫揚瀾的小土崗上,還有一座花崗石砌成的數米高的石臺,傳說那是朱元璋指揮大軍圍攻陳友諒的點將臺。在離渚溪數十裏的吳城(屬永修縣)鎮外,也有一座臨水古亭,傳說是朱陳大戰時,陳友諒妻子登臨觀戰的“望夫亭”。其實此亭本名望湖亭,始建於晉朝。朱陳大戰後,民間藝人們轉輾傳說,將“望湖亭”說成了“望夫亭”。
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明朝的事兒多邪乎且不乏戲劇性,特別是頭尾都和爭奪天下的金戈鐵馬攪成一團。就說元末的群雄逐鹿吧,一個赤貧之傢的小佃農,一個屢屢靠化緣(討飯)為生的小沙彌,居然搖身變為大軍統帥,將其對手逐個淘汰出局,終於成就其一統江山、九五之尊!
歷史選擇了朱元璋,也選擇了决定朱元璋命運的戰場——鄱陽湖。
600多年前的一場决戰,勝者朱元璋由此而定鼎大明基業。廬山遂成為這位天子眼裏的聖山福地,當是得之於廬山鄱湖間的地緣關係吧。
朱元璋在拿下集慶(後改名為應天)這個戰略總根據地之後,勢力範圍擴展到蘇南、皖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區,已壯大為爭天下的一支勁旅。他真正的強敵並非元朝軍,而是他的兩個鄰居———東邊的張士誠和西邊的陳友諒。究竟先拿誰開刀,是個重大戰略决策。當時朱元璋手下普遍認為張士誠比較弱,主張先對付他。朱元璋卻不同意,對謀士們說,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綫作戰。後來發生的事果然應證了朱元璋的戰略眼光。
至正二十三年(1636)七月二十日,朱元璋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在康郎山水域(今餘幹縣境內)擺開陣式。
次日(21日)兩軍正式交手。陳友諒的漢軍達60萬之衆。他的巨艦是三層的新式樓船,最大的竟長達15丈,寬2丈,高3丈,船身外面還用鐵皮包裹着。朱軍遠望,衹見其甲板上有騎兵往來。下層衹管划船,與上層相隔開。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還能保持動力。朱元璋兵力衹有20萬,其戰船不僅數量少,個頭也小得多。但朱元璋的驍將徐達瞅準敵艦空隙,靈活地穿插,親自率艦嚮陳軍猛攻,折損了敵方前鋒。一頓炮火上去,陳軍死傷甚衆。陳軍也發起猛烈反攻,徐達座艦被對方火炮擊中,朱軍敗退,傷亡也不小。當天夜裏,陳友諒召開作戰會議,提出集群突擊:把船衹用鐵索連起來。
22日,在陳軍兇猛進逼下,朱軍右翼抵擋不住,戰船紛紛後撤,朱元璋連斬十餘名隊長也未能止住敗退。撐到下午,東北風起,朱元璋與將領們暗喜,趕緊出動備好了柴薪與火藥的快艇,命敢死隊駕起,乘風衝入敵陣。待迫近敵艦便放火,一時烈焰飛騰,湖水盡赤。一會兒功夫就燒毀陳軍數百艘巨艦。陳軍死傷過半,朱元璋揮軍乘勢發起猛攻,又斃敵2000餘人。陳友諒弟友仁、友貴等重要將領被燒死。23日,雙方又有交鋒,僵持不下。陳友諒瞅準朱元璋旗艦展開猛攻,朱元璋剛剛移往他艦,原艦便被陳軍擊碎。
接下來幾天,朱軍愈戰愈勇,陳軍則頽勢益顯。朱元璋為控扼長江水道,乘夜移軍左蠡。陳友諒也移舟泊於諸磯。相持三日,陳軍左、右金吾將軍見大勢已去,相繼投降朱元璋。陳友諒為泄憤,盡殺俘虜。朱元璋則放還全部俘虜,並醫傷悼死,以分化瓦解陳軍。為阻止陳軍逃遁,朱元璋下令移軍湖口,命常遇春等率舟師,橫截湖面,又令一部在長江兩岸修築寨柵,並置火筏於江中。
8月26日,陳軍因糧食奇缺,將士饑疲,遂冒險嚮湖口方向突圍,又陷入朱軍的包圍,朱軍乘機四面猛攻,陳軍混亂潰逃,在涇江口復遭朱軍伏兵截擊,陳友諒中箭身死。殘部5萬餘人投降。太尉張定邊同陳友諒兒子陳理逃回了武昌。
這場水戰,從7月20日(農歷)開始到8月26日結束,前後歷時37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衹之多,在戰史都是空前的。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範例。
太平軍血戰湘軍
距今150多年前,在中國大地上曾經發生過一場激烈、浩大的農民運動,這就是我國南方農民為推翻大清王朝黑暗統治的太平天國革命戰爭。這場著名的革命風暴,在洪秀全的領導下,席捲整個長江流域,使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在太平軍的西徵中,也接受了血的洗禮,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江湖水戰場。
江湖雙捷
太平軍西徵進入江西鄱陽湖地區,是從1853年(清鹹豐三年)5月開始的。5月19日,洪秀全派春官正丞相鬍以晃率戰船千餘艘,步軍二三萬人西徵。1854年(清鹹豐四年)4月,太平軍承宣黃文金、鬍鼎文以石鐘山為城,興土木,起硝館、鑿濠溝。10月,清軍總兵趙如勝率戰艦攻打石鐘山和梅傢洲,未能得手,退守吳城。
1855年(清鹹豐五年)1月1日,在湖北田傢鎮被湘軍擊敗的太平軍鼕官正丞相羅大綱率千餘人,退守湖口梅傢洲,黃文金據守湖口城。於石鐘山石隙穿鐵鎖江,上下石鐘山間的湖面設水排三座,戰船數十艘,民船千餘號。於西岸立木城二座,設炮眼三層,營外周圍密佈木樁竹簽。掘濠數重,內安地雷,釘鐵蒺藜於其上。兩岸營墻,百炮轟擊。1月15日,湘軍水師始攻湖口,百計攻衝,都不能入排內,傷亡很大。
1月23日,翼王石達開從安慶赴湖口坐鎮指揮。湘軍水師將領彭玉麟率軍血戰4小時,傷亡400餘人。1月24日,湘軍陸勇欲再攻,激戰數小時。1月29日,湘軍陸勇和水師同攻湖口。入夜,太平軍集中優勢兵力,用火猛攻外江水師八裏江老營,燒毀湘軍笨重大船40餘艘。
2月11日,石達開親赴九江,派出近百艘小船,再次用火攻九江官牌夾敵軍船隊,奪得曾國藩的帥船,焚毀敵船多艘,氣得曾國藩再次投江自殺。這兩次大捷,是太平軍半年以來,獲得第一次大勝利。
內湖相持
1855年(清鹹豐五年)2月底,湖口、九江之戰後,駐湖口的大平軍分兵由都昌攻陷饒州(今鄱陽縣),進軍樂平、景德鎮及安徽祁門、徽州等地。
6月,太平軍承宣鬍鼎文、黃文金、李繼遠乘坐奪獲的曾國藩帥船和長竜花船,率水勇進軍姑塘、青山一帶湖面。湘軍將士欲奪回帥船,對他們合長圍包抄。太平軍換舢板數衹,迅速撤出。太平軍傷亡40多人,惟張功勳奮勇異常,手持大刀,身懷火彈,湘勇搶登者,都被他殺傷。各哨官繞舟齊登,用長矛搠張落水,奪回帥舟和長竜花船。
自9月2日至12月28日,兩軍水陸交戰就達14次之多,非常頻繁,形成拉鋸式的相持之勢。
重陽慘敗
1856年(清鹹豐六年)4月,曾國藩調彭玉麟由樟樹吳城,督領水營丁義方進攻涂家埠(今江西永修),太平軍失利。石達開、羅大綱第二次來到湖口,設石城三處,設炮三層,兩岸戰船鱗比,較前更密。橫江鐵索數道,以木筏駐精兵排炮護衛。
1857年(清鹹豐七年)7月2日,彭玉麟率內湖水師受到下石鐘山、梅傢洲排炮轟擊和兩岸船隊圍攻,無損而返。
10月25日(九月初八日),黎明時分,彭玉麟派蘇在位、羅勝發等進攻湖口;王翼武、丁義方進攻梅傢洲,劉國斌由中路接應。太平軍分兩岸迎戰,雙方展開激戰。戰至日暮,太平軍陣亡二千餘名,雙方收隊暫息。
10月26日(九月初九)五更,清軍陸勇緣梯攻湖口縣城,飛火箭擊中太平軍城內火藥,太平軍開城奪路而出,又被截殺二千餘人,被俘二百餘名。黃文金攜傢眷從文橋逃走,湖口縣城被湘軍占領。
血染潯城
九江,自1853年9月28日被太平軍西徵軍進駐後,由殿右十二檢點林啓榮鎮守九江。九江成為太平天國上遊重鎮,對太平軍進出鄂、皖、贛,保障長江水道,起了重要作用。林啓榮在九江繕城增壕,守備甚固,清軍多次進攻,均未得逞。
1854年11月,曾國藩以湘軍悍將塔齊布攻打九江,均被擊退,至鹹豐五年秋,塔齊布憤懣嘔血而死。1856年12月,清軍占領武昌後,曾國藩又令湘軍進攻九江。自1858年2月6日開始,大戰六晝夜,林啓榮堅守苦戰,擊退清軍。
正月,清軍自官牌夾起到白水湖修築長壕,長三十餘裏,至三月築成寬三丈五尺,深二丈的長壕六道,對九江三面合圍,造成九江城內無蔬菜供應,林啓榮動員軍民自種蔬菜,抗戰到底。
1857年8月15日中秋節,小池口被湘軍攻陷,九月初九重陽節,湖口又失守,九江孤立。湘軍水師巡守江岸,合圍九江。1858年5月17日(四月七日),李續賓利用城東門外挖好的地道,埋以地雷炸藥,將東城門炸塌百餘丈。城破,林啓榮率將士進行英勇巷戰,一萬七千餘名太平軍戰士,全部英勇犧牲。
石鐘山戰爭風雲
石鐘山坐鎮鄱陽湖口,危崖高聳,形勢險要。扼三江之門戶,當吳越之要衝,為歷代兵傢必爭之地。若許英雄豪傑在這裏刀兵相見,浴血奮戰,演出一幕幕波瀾壯闊、慘烈異常的戰爭活劇。從大禹徵三苗,到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這裏歷經大的戰事50餘起。戰爭賦予石鐘山“江湖鎖鑰”的稱號。
從石鐘山沿湖而上4公裏處,是有名的射蛟浦。傳說漢武帝曾射蛟於此。蘇轍有詩云:“射蛟江水赤,教戰越人驚”。
東漢末年,孫策西徵,在鄱陽湖口大破廬江太守劉勳。
公元208年,曹操擁兵80餘萬,破荊州,下江陵。周瑜積極備戰,操練水軍於鄱陽湖。雄姿英發,經石鐘山下,出湖口,進兵赤壁,與劉備合謀,大破曹軍。從此,曹操再不敢貿然進兵江東。三足鼎立之勢,逐步形成。
晉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七月,王恭`桓元舉兵反。元興三年(公元404年)三月,桓元至潯陽,逼帝西上。劉毅等奉命率兵追趕。四月,劉毅`何無忌等與桓元在桑落洲(石鐘山對面)激戰,大敗桓元。
晉朝義熙六年(公元410年)五月,盧循趁劉裕北擊南燕之機,與徐道覆從廣州起兵,分兩路大舉北犯。盧循攻長沙,徐道覆攻豫章,很快占領了洞庭、鄱陽兩湖流域,並乘勝順江東下。劉裕從北方回軍來戰。兩軍大戰於桑落洲,盧循大敗而逃。
南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二月,江州刺史臧質舉兵反叛。臧質自以為是一世豪傑,早有異圖。孝武派遣撫軍將軍柳元景統率王元謨等嚴陣以待。臧質領兵來攻,王元謨悉起精兵出戰,大敗臧質軍。臧質逃入南湖(南湖嘴近石鐘山)。追兵趕來,臧質摘荷葉蓋在頭上沉入水中,衹把鼻子露在外面。一軍士望見,一箭射中臧質。衆軍擁上,割下頭顱,傳送建業。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領舟師20萬,進駐湖口。陳友諒放棄圍攻南昌,率軍60萬順贛江而下,入鄱陽湖接戰。雙方在鄱陽湖交戰40多天。最後,陳友諒供給匱乏,衆叛親離,衹得冒死衝出鄱陽湖口。朱元璋揮軍追擊。陳友諒逃到石鐘山對面的涇江口,亂箭射中眼睛,貫穿頭顱,當即死亡。朱元璋大獲全勝,一舉奠定了建立大明王朝的宏偉基業。
清朝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五月,太平軍占領湖口縣城,據守石鐘山。十一月,曾國藩派水師進攻湖口。太平軍與湘軍在湖口相持,大戰小戰,頻繁不斷。今番我贏,明朝你輸。直到鹹豐七年九月,湘軍水陸夾攻,經過血戰,纔攻破了湖口縣城,占領了石鐘山。此後的幾年中,太平軍也多次嚮湖口湘軍發動進攻,但一直未能攻取石鐘山。
如今,石鐘山上早已散盡戰爭煙雲。樓閣玲瓏,緑樹繁茂,小橋流水,花團錦簇。昔日的“江湖鎖鑰”已不再具有冷兵器時代扼江控湖的軍事作用。然而,當我們踏着歷盡滄桑的石鐘山崎嶇石徑,翩然追憶千古風流往事,心中一定會迸發出無限感慨。戰爭造就英雄,英雄血寫歷史。戰火一次次洗禮的石鐘山,更加神聖,更加壯麗。
彭湖地區的抗戰
日本侵略者發動侵華戰爭後,在彭湖地區,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挺進十八團開展的抗日戰爭,是整個新四軍抗戰史上的光輝一頁。
1943年3月,中共鄂皖邊地委領導下的黃(梅)宿(鬆)工委派遣占潤民率領15人的武工隊,往湖口開展敵後抗日武裝活動,建立敵後贛北抗日根據地,為新四軍五師、七師之間從江南開闢一條通道。
3月上旬的一天晚上,占潤民帶領15人組成的武工隊從段窯鎮出發,避開日軍的封鎖綫,乘坐漁船渡江,到達湖口棠山一個三戶人傢的小村莊楓林壙。時已拂曉,即住下封鎖消息。天明,派10人化裝成砍柴的農民去看地形,並偵察敵情,留5人在村中做群衆工作。第二天晚上,武工隊越過彭(澤)湖(口)公路嚮南山進發,在這帶活動了7天,吸收了兩名新戰士加入武工隊,這對找嚮導和接近群衆有很大的幫助。武工隊嚴格執行紀律,很快獲得群衆的擁護和好評。
占潤民的武工隊在江南彭湖邊很快站穩了腳跟,五師鄂皖邊軍分區於當年春夏之交派鄭重率挺進十八團一部到彭澤,與商群的獨立大隊會合。商群同志彭澤人,1930年開始從事革命活動,抗戰後在七師領導下,這次劃歸鄭重同志領導。
鄭重同志在商群的協助下,工作進展迅速,首先控製了土匪勢力和地方幫會勢力,建立民主政權———挺進十八團湖西辦事處,並組建了中共彭澤工委,書記由商群擔任,政委鄭重。
1943年初,彭湖邊敵我雙方的武裝力量和態勢是敵強我弱,日軍在這裏修建了大量的工事,配備了強大的兵力。長江中敵艦艇來往巡弋,公路上敵軍車常常駛過。日偽軍的武裝裝備、彈藥充足良好,後勤供給亦基本無事。
我軍開始進入湖口時衹有15人的武工隊,彭澤有鄭重同志的挺進18團的一個連和教導隊,共200餘人。商群領導的長江獨立支隊30餘人。到1944年底,我軍兵力差不多達到一個團。武器裝備相對比日偽頑軍差些,加上當時彭湖鄱邊區和長江沿岸有各股土匪武裝,形勢非常嚴峻。
我軍進入江南的第一仗是消滅彭澤湖西的土匪武裝熊鬍子。因他們經常襲擾群衆,不聽我軍勸告和教育,湖口方來安匪徒在交保釋放後,不思悔改,繼續為害百姓,且勾結中央情報組,企圖偷襲我軍,遂被我軍包圍活捉,並就地槍决,被土匪槍殺的耕牛、金銀財物,我軍悉數歸還原主。
1944年2月的一天,我軍30餘人的部隊在彭湖邊一個村莊做群衆工作,由於漢姦告密,被日偽軍100餘人包圍。我軍覺醒後,即組織突圍。班長吳鳳山是個機槍手,他端起機槍邊打邊衝,我軍全部安全突圍。從此,聲威大振。
中共彭湖工委成立後,大工委决定將長江獨立支隊與湖口武工隊和棠山軍民聯防大隊合併,稱為江南挺進支隊,有100餘人槍,商群任隊長兼政委。
1944年4月下旬,那天天氣晴朗,農民正忙於栽田割麥,化裝下鄉打擄的日軍,突然竄到我軍駐地面前,我江南挺進支隊出其不意以一個突擊排,由張炳坤連長帶領,嚮敵人猛衝過去,敵人還不知怎麽回事,炸得掉頭就跑,有的日軍把皮鞋都跑丟了。我軍繳獲子彈兩箱,自此以後,小股日軍再也不敢下鄉了。
我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的發展壯大引起了敵頑的註意和仇視。1944年5月,頑固派糾集三個團,聯合湖口地方三個保安中隊嚮我彭湖抗日遊擊根據地進犯。我挺進十八團和江南挺進支隊為團结抗日、顧全大局,采取回避公開正面衝突的政策,乃分頭嚮頑後(波陽)轉進。商群同志率領的支隊在返回根據地時,在絲瓜山同偽軍遭遇。我軍擊斃敵中隊長一名,俘敵12人,繳槍12支。當時的長江,日軍常派武裝汽艇巡邏,並靠岸搶劫群衆,姦淫婦女。特別是永河洲群衆受害嚴重。群衆一致要求新四軍予以打擊。1944年9月的一天,商群同志帶領手槍隊,潛伏於永河洲,等了一天,敵汽艇未來,商群留下7個隊員,繼續潛伏,第二天戰鬥打響,敵汽艇上的日軍一人被擊斃,我手槍隊有一戰士受傷。此後,敵汽艇再也不敢隨便靠岸了。
1945年元月,在攻打望江偽軍梁金魁部時,挺進十八團政委鄭重同志不幸犧牲,年僅30歲。根據地軍民聽到這一噩耗,個個泣不成聲。鄭重同志遺體埋葬在彭澤辰字號。其全部職務由鄂皖邊中心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吳光治同志接任。
1945年,日軍已為強弩之末了。1945年2月,我軍拔除了日本侵略軍駐望夫山據點。2月5日,日軍集中湖口、彭澤、東流、至德、安慶等地日偽軍共5000人,嚮湖口彭澤邊區根據地掃蕩,妄圖消滅我新四軍挺進十八團和江南挺進支隊,日偽報道班人員時安嶽及時匯報了這一重要情報。我軍乃轉入岷山,占領了有利地形。日偽軍包圍了岷山,戰鬥了一天,數次衝鋒均被我軍擊退。下午4點多鐘,其一指揮官負傷,衹得擡着許多傷員撤離,我軍衹一位排長受傷。
我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從幾十個人開始,越戰越勇,越戰越強,不斷發展壯大,到抗戰勝利前夕,已發展到裝備完善的300餘人,挺進十八團也壯大到一千餘人。
1945年11月,中共彭湖工委和江南挺進支隊共400餘人,同挺進十八團一道,被整編成第六團,屬鄂東軍區獨立二旅戰鬥序列。新四軍第五師開闢的彭湖邊抗日根據地,使當地人民群衆從黑暗恐怖的淪陷區解脫出來,人民安居樂業,生産得到一定的發展。
在抗戰勝利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之際,根據地軍民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大會,人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殺豬磨豆腐,慰問新四軍。新四軍留下的好傳統、好作風,一直在彭澤地區開花結果。
南下與西進經過概況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華北局在石傢莊召開會議,决定從冀魯豫邊區抽調幹部隨解放大軍南下,對新解放區進行接管。會議提出了抽調幹部的條件:立場堅定、年齡較輕、身體要好,有一定的文化和獨立工作能力。1949年1月上旬,冀魯豫區黨委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從區黨委到地委、縣委、區委,迅速把幹部組成兩套班子,一套留在當地,一套南下到新區去接管。按照新區一個省黨政軍組織所需配備幹部數量,冀魯豫區黨委按係統定額定員,從全區8個地委、專署、軍分區抽調了3900名幹部,1330名戰士、勤雜、通訊人員,共計5290人,組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南下幹部支隊。支隊司令員傅傢選,政治委員徐運北,參謀長萬裏(過長江前,萬裏率540名幹部去南京參加接管工作),政治部主任申雲浦。支隊下轄8個大隊(一個地委為一個大隊)、30多個中隊(一個中隊為一個縣的架子)。由陳達之、王升三率領的清豐縣100多幹部戰士和郭俊纔率領的衛河縣?40多名幹部戰士,2月25日在濮陽合併為一個中隊。從2月28日到3月30日,南下幹部支隊的全體幹部戰士,集中在山東菏澤縣城南晁八寨一帶,進行時事政策學習和軍事訓練,明確了到新解放區的工作任務,堅定了隨軍南下的信心。
3月31日,南下幹部支隊從菏澤出發,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途經商丘、徐州、蚌埠,於4月6日到達合肥。總前委首長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等接見了支隊領導人,明確指示:南下幹部支隊過江後的任務是負責接管贛東北地區,建立隸屬於中共中央華東局領導的贛東北區黨委。根據這一指示,贛東北區黨委於4月中旬在合肥組成,書記徐運北(到達上饒後,由五兵團政委蘇振華兼區黨委書記,徐任第一副書記)。4月18日,南下幹部支隊在安徽桐城宣佈了贛東北區黨委所轄的上饒、貴溪、浮梁、鄱陽4個地委和專署領導機構的組成,同時各地委宣佈了組建所轄各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機構,配備了相應的工作人員,提出了接管各地、縣的具體計劃。其中第一大隊確定擬接管鄱陽地區。鄱陽專區下轄鄱陽、都昌、湖口、彭澤、餘幹、萬年縣及鄱陽市。地委書記白潛,副書記常頌;專員張欣如,副專員陳桐源;軍分區司令員周桂生,政委白潛,副司令員張剋球,副政委顧漢臣。
人民解放軍突破長江防綫後,南下幹部支隊緊隨五兵團於4月26日夜在安慶渡江南下,5月4日抵達景德鎮,旋即開始執行接管贛東北地區的任務。
以陳達之為政委的一大隊一中隊4月27日凌晨從安慶渡江,幾天後到達馬當休整。在馬當,鄱陽地委書記白潛宣佈一中隊接管湖口縣,陳達之任湖口縣委書記、王升三任湖口縣縣長。中隊領導找到湖口縣地圖,根據原有鄉鎮區劃,將全縣劃分為六個區,並確定了區委書記、區長及幹部名單。5月5日一中隊到達湖口縣流泗橋,6日下午進駐湖口縣城,湖口縣從此獲得解放。
……
1949年7月,黨中央發出了嚮大西南進軍、解放大西南的命令。8月華東局作出决定:為了保持江西省的完整和便於領導,贛東北地區劃歸華中局江西省。同時,江西省委决定,將原鄱陽地委所轄的都昌、湖口、彭澤三縣劃歸九江地委。根據中央指示,組建贛東北區黨委的原冀魯豫南下幹部支隊組成貴州省委,準備隨同二野五兵團西進,解放和接管貴州。2600餘名贛東北青年(湖口縣至少有20人以上)被批準參加西進,與原冀魯豫南下幹部一道,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西進幹部支隊。西進支隊共9333人(幹部5771人,戰鬥、公勤人員3562人),下轄5個大隊、54個中隊。
8月26日,中共湖口縣委召開全縣領導幹部會議,傳達上級有關西進的指示,宣佈接管湖口縣的全體幹部、戰士將隨二野五兵團西進,鄱陽地委副書記常頌到會講話。9月13日,清豐、衛河南下幹部離開湖口轉道九江赴上饒集中。經過整頓,改編為西進支隊一大隊十中隊,陳達之為政委、王升三為中隊長、李永成任副中隊長。
9月10日,贛東北區黨委、贛東北行政公署正式宣佈撤銷,蘇振華發表了告贛東北人民書。西進支隊全體幹部戰士,從9月25日至28日分批從上饒出發,經南昌、九江、武漢嚮貴州推進。10月29日,支隊黨委在湖南芷江宣佈了貴州省委的組成人選,同時還宣佈原接管鄱陽地區的幹部接管貴陽地區、接管湖口的幹部接管貴築縣,任命陳達之為縣委書記、王升三為縣長、李永成為組織部長、朱玉增為民運部長。
11月15日,貴州省會貴陽市解放。11月17日王升三率領十中隊前梯隊到達解放了的貴築縣駐地花溪鎮,陳達之率領的後梯隊於21日抵達。
……
? 1943年3月,中共冀魯豫區委决定劃清豐縣西北部3個區、內黃縣東部1個區、南樂縣西部2個區置衛河縣,1949年10月後恢復原建製。 |
|
行政區劃
湖口縣下級行政區域現有雙鐘、流泗、馬影、武山、城山5個鎮和大壠、凰村、張青、文橋、付壠、舜德、流芳7個鄉。全縣有10個國有農林漁場(其中南北港水産場、武山墾殖場為縣直轄)、122個村民委員會、15個居民委員會。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雙鐘鎮。
人口狀況
2006年末,湖口縣全縣戶籍總人口276769人,比上年末增加4213人。總人口中,男143720人,占51.93%;非農業人口58430人,占21.1%。全縣居民總戶數80549戶。全年出生人數3086人,人口出生率11.27‰,死亡人數966人,死亡率3.53‰,自然增長率9.32‰。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4。
2009年湖口縣行政區劃
雙鐘鎮(駐地三裏街 郵編332500)(縣政府駐雙鐘鎮)
居委會9:西門、大中、雲亭、大嶺、三裏、鄱湖、蓮灣、臺山、柘磯
村委會4:勝利、柏樹、月亮、洪湖
流泗鎮(駐地流泗橋 郵編332504)
居委會 1:流泗橋
村委會14:金山、紅楓、東風、竹澗、蓮花、西塘、紅星、基壠、菱塘、長壟、棠山、楊山、江山、長江
馬影鎮(駐地馬影橋 郵編332507)
居委會 2:馬影橋、海山
村委會11:永橋、走馬、觀橋、道橋、石山、堅山、董埂、東塘、柯觀、新塘、羅嶺
武山鎮(駐地五裏街 郵編332511)
居委會1:五裏街
村委會9:長嶺、西橋、武聯、武山、王常、武前、埠堰、蓮鳳、五星
城山鎮(駐地王禦街 郵編332513)
居委會 2:大塘、東港
村委會11:陳嶺、陳倉、團山、牌樓、橫山、轅門、團墩、東莊、竹莊、觀塘、南湖
大壠鄉(駐地上鮑 郵編332505)
村委會8:王斯、花尖、蘆嶺、管壠、牌駱、馬步、大壠、陽壠
凰村鄉(駐地王莊 郵編332503)
村委會10:凰村、凰舞、雙橋、四官、新豐、西山、竜山、嚮陽、花園、新慶
張青鄉(駐地張青社 郵編332566)
村委會11:張青、竹山、愛國、青竜、泉水、程山、荷塘、八方、檀壠、劉瑞、長塘
文橋鄉(郵編332508)
村委會19:文光、新橋、文橋、文建、六甲、高塘、饒塘、文聯、文新、新莊、均橋、象山、桂壠、楓樹、江橋、羅壠、壩橋、南港、蘭亭
付壠鄉(駐地水車港 郵編332508)
村委會9:殷山、唐畈、夏畈、徐鳳、水車、一甲、大山、付壠、凰山
舜德鄉(駐地舜德嶺 郵編332515)
村委會10:南灣、油壠、建設、舜德、荊橋、石嶺、灰山、青竹、蘭新、屏峰
流芳鄉(駐地流芳市 郵編332517)
村委會6:流芳、沙港、聯合、老山、青年、紅山 |
|
- n.: Hukou County
|
|
湖口, 湖口村 |
|
|
|
宿湖口縣 | 湖口縣????務局 | 湖口縣源塘村 | 湖口縣齋即事 | 湖口縣中醫院 | 湖口縣第二中學 | 湖口縣人民醫院 | 湖口縣棉麻紡廠 | 湖口縣前教戰鼓 | 湖口縣水稻場小學 | 湖口縣中心幼兒園 | 湖口縣衛生防疫站 | 湖口縣婦幼保健院 | 湖口縣石鐘工藝廠 | 湖口縣檔案局(館) | 湖口縣新源建築工程公司 | 過湖口縣上下石鍾山 | 湖口縣棉麻公司棉紡廠 | 江西省湖口縣石鐘山賓館 | 江西省湖口縣衛生防疫站 | 湖口縣雙鐘鎮衛生防疫所 | 江西省湖口縣皮革廠 | 湖口縣紫雲飯店客房部 | 過湖口縣上下石鍾山,即東坡所記者,是夕宿其下 | 蒙叟悟禪人俗捨在湖口縣予留江城聞其歸省且有書貺因寄二首 | 江西省湖口縣血吸蟲病防治站 | 江西省湖口縣供銷合作社棉麻公司 | 江西省湖口縣雙鐘工藝美術廠 | 過湖口縣上下石鍾山即東坡所記者是夕宿其下 | |
|
|
城山鎮 | 流泗鎮 | 馬影鎮 | 武山鎮 | 大壠鄉 | 凰村鄉 | 張青鄉 | 文橋鄉 | 付壠鄉 | 舜德鄉 | 流芳鄉 | 三裏鄉 | 文橋鎮 | 東莊鄉 | 雙鐘鎮 | 南北港水産場 | 武山墾殖場 | 大壟鄉 | 張青鎮 | 傅壟鄉 | 江橋鄉 | 屏峰鄉 | 北棉水産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