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本溪滿族自治縣位於遼東半島腹地、太子河上遊,地理位置在東經123°34'53″—124°45'42″,北緯40°48'50″—41°33'50″之間,東與桓仁滿族自治縣、寬甸縣相臨,西與本溪市、遼陽市接壤,南與丹東市毗鄰,北接瀋陽市、撫順市。全縣總面積3344平方公裏,地貌特徵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屬於北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全縣轄14個鄉鎮總人口30萬人,有漢、滿、回、蒙、鮮等15個民族。縣政府所在地設在小市鎮。 |
|
地形地貌
境內為長白山脈東南延續部分。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有大小山嶺達240多座。主要山峰有韭菜頂子山、西大頂子、大凹嶺、長砬子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
本溪滿族自治縣轄區內,長白山係千山山脈從東嚮西橫貫全境,形成東起東營坊、蘭河峪,經草河掌到南部連山關的東南屋脊地帶。全縣千米以上的山峰大都分佈在這裏,平均高度海拔600米左右。位於千山山脈南麓的草河城、草河口一帶,為南部丘陵地帶,平均海拔高度400米左右。縣境中部為太子河大斷裂帶。兩岸形成許多羽毛狀的小斷裂,構成以太子河𠔌為中綫的沉積小平原,平均海拔不足300米。縣境北部為低山丘陵地帶,山勢較緩,平均海拔450米上下。俯視全縣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之勢。縣內最高山峰是東營坊鄉小東溝村的出不來溝頂,海拔1310米;最低絶對高為120米,是偏嶺鎮北三傢子村太子河出境處。
本溪滿族自治縣山地面積占82.7%。境內大小山峰近萬座,長短溝壑2.8萬多條,僅海拔800至1000米的山峰就有289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7座。
縣內著名山峰有:草帽頂子山,高126.1米,坐落在東營坊鄉洋湖溝村的西老營溝東北7公裏處,是本溪滿族自治縣、新賓縣、桓仁縣之界山。大凹嶺山,位於東營坊鄉洋湖溝村小四平東南4公裏處,高1125.9米,山勢平緩,土肥石少,森林茂密。和尚帽子山,位於蘭河峪鄉黃柏峪西南10公裏處,高1244.4米,是本溪、鳳城之界山,距本溪滿族自治草河掌鎮鬍堡村宋傢街4公裏。西大頂子山(又叫白石砬子),坐落在山城子鎮東街村民組東南5公裏處,高1146米。歪嘴砬子,坐落在小市鎮上堡村後,高1032.7米,距縣城小市鎮約6公裏,山勢陡險,是太子河北岸最高峰。
氣候特點
本溪滿族自治縣地處中緯度,屬於北溫帶濕潤氣候區,季風和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溫度適中,雨熱同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農林牧業的有利條件。
本溪滿族自治縣年平均溫度為23.1℃。日平均氣溫穩定10℃的初日為4月20日至30日,終日為10月2日至9日,其間隔日數為156—172天。
本溪滿族自治縣在季風環境控製下,又因受地形影響,降水量比較充沛。全年降水量在700—1000毫米。除鼕、夏期間季風一年一度交替,季節雨如期而至外,各地還時常有地形雨、對流雨滋潤田園,雖然幹、濕季節分明,卻無久旱無雨之年。初春積雪融化,解除了春旱,保證了春播墒情。鼕季降水量最少,僅占全年降水總量的4%;春秋次之,各占15%、20%;夏季最多,達5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61%,集中在七八月份。
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季風特點比較明顯,鼕季盛行幹冷的偏北風,夏季盛行濕熱的偏南風。由於本溪縣地處山區,峰巒重疊,森林茂密,構成天然防風屏障,因此風速較平原地區偏小。全年平均風速僅為2.5米/秒,3—5月份風速最大,可達3.6米/秒。
水文狀況
本溪滿族自治縣的深山叢林具有極好的水源涵養能力,泉水溪流匯成大河,藴藏着豐富的水利資源。境內有長度在5公裏以下的小河1297條,5公裏以上的河流有88條。其中較大的河流有5條。匯入鴨緑江入黃海的有草河。這些河流夏季水量充沛,鼕季水量減少,約有5個月的結冰期。大部分河水流經地方岩石堅硬,加之深山密林,植被覆蓋,故河水含沙量較少。山區河床比降較大,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為13.54億立方米,水能總藴藏量達10萬千瓦,7條較大河流水利電力開發潛力很大。
境內主要河流有:太子河,古稱衍水、大梁水、梁河、太資河等。太子河是遼河水係的一條主要河流,源頭幹流分南北兩支,南太子河發源於東營坊鄉;北太子河發源於新賓縣平頂山鎮鴻雁溝,在南甸鎮馬城子村與南太子河匯合。太子河流域面積2547平方公裏,境內河流全長173.2公裏,河道比降5.6%。河水清澈,含沙量少(197.2/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10.2億立方米,水産資源豐富,歷史上曾有航運之利。湯河,長50公裏,是太子河最長的一條支流,流域面積408平方公裏,河道比降6%,年平均徑流量1.7億立方米。湯河源出草河掌馬驥村碑傢嶺南坡,在鬍堡村西北與湯池子水匯合。湯河北入關門山水庫,下遊流經小市鎮的香磨、張傢堡等村,最後註入太子河。細河,發源於鳳城白雲山麓,流經本溪滿族自治縣連山關鎮,嚮北流經本溪市南芬區,於橋頭鎮西入太子河。草河,境內流程52.5公裏,發源於草河掌大廟分水嶺南坡,流經草河掌、草河城,流入鳳城的靉河。清河,源出清河城鎮陳賈村北大嶺南坡,往南流轉東折入觀音閣水庫。
此外,本溪滿族自治縣還有湯溝溫泉、溫泉寺溫泉兩處地熱泉。
自然資源
礦産資源:本溪滿族自治縣素有“東北地質搖籃”之稱。尤其是太子河凹陷地帶,由於歷經頻繁的造山運動,地質層面齊全,礦床種類繁多。許多礦種儲量可觀,埋藏較淺,非常適合地方開採。現已探明的地下礦藏有32種。主要有煤、鐵、硫化鐵、石灰石、滑石、大理石、硅石、粘土、金、銀、銅、鋅、鉬等。
林業資源:本溪滿族自治縣有林地面積20.8萬公頃。茂密的森林和豐富的林木産品,是山區特有的物産。全縣林木蓄積量達1323萬立方米,年新增長林木蓄積量約47.5萬立方米。其中,天然林木蓄積量為951.7萬立方米,人工林木蓄積量為351.6萬立方米。樹木種類包括喬木、灌木和木質藤木。主要樹種有柞樹、水麯柳、鬍桃楸、黃撥欏、樺、榆、花、柳、椴和落葉鬆、油鬆、紅鬆等240餘種。
土地資源:本溪滿族自治縣的土地資源經建國後40年的開發利用,已基本形成以林為主及糧、果、牧、漁商品生産基地。隨着各業的發展,城鄉居民點及工礦企業、交通用地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水面增加,旅遊用地面積增大。 |
|
本溪縣名源於清代。據《重修觀音寺碑記》載:“盛京(今瀋陽)城南百裏之外,有本溪湖,湖側有觀音古剎。”另據《八旗通志》載:“雍正五年 (一七二七年)此湖(本溪湖)稱為杯犀湖。”很久以前傳說,湖水尚小,宛如一杯清水,湖底下窄上寬,形如犀牛之角,故以形態命名“杯犀湖”。這是本溪湖較早的名。後因懷犀湖較為難寫難認,遂改稱為本溪湖。清光緒三十二年始設本溪縣,因縣衙在本溪湖附近,故名。 |
|
本溪縣戰國時期至秦、漢、魏、晉先後屬遼東郡、玄競郡管轄。
北魏、北齊至隋時被高句麗割據。
唐初收復遼東,屬安東都護府。
遼金時屬遼陽縣、石城縣轄區。
元時屬遼陽路。明時置草河千戶所。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置東寧衛。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9月 清廷批準設置本溪縣,盛京將軍趙爾巽派周朝霖籌備本溪縣設置事宜。10月,正式設置本溪縣。周朝霖任設置局總辦。治所在牛心臺,後遷至本溪湖河東街。 本溪縣修築草河口至摩天嶺第一條人畜混行驛路,寬1米,長27.5公裏,主要用於信使、貢奉、軍事 。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3月1日 盛京改稱奉天省,設3道,本溪縣屬東邊道。本溪縣設置局改稱本溪縣行政公署,周朝霖改任支縣。
民國三年(1914年)6月 私營一善堂論據於本溪湖柳塘成立,應縣壺之典,門前懸1米高紙葫蘆1個,人稱趙大葫蘆。業主為趙秀峰、趙秀生兄弟。
民國五年(1916年)日本財閥大倉喜八郎開採馬鹿溝銅礦。
民國六年(1917年)本溪湖發電所—南芬廟兒溝鐵礦的22千伏送電綫路建成,全長31公裏,為東北輸電綫路開端。
民國八年(1919年)6月,在北京參加火燒趙傢樓怒打章宗祥的北京大學學生李秀實,回到本溪(其父時任本溪縣知縣傢居本溪),積極傳播“五四”運動情況,宣傳“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並在洋街(今溪湖站前)的街頭立一石碑,鎸刻着:“誠忠山不是日本租界”;“反對賣國二十一條”碑文。聯合金融界、實業界辦儲蓄所同日本洋行相抗衡,對此在本溪日人慌恐不安,電請奉天交涉公署幹預。
民國十八年(1929年)12月 本溪縣財政局成立。
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16日 縣長徐傢桓電賀張學良就任陸海空軍副司令。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11月22日 滿族抗日民族英雄鄧鐵梅組織東北民衆自衛軍,於鳳城舉事,打響了“九一八”事變後遼東民衆抗日的第一槍。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月21日 楊靖宇帶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政治保安連20餘人抵桓仁仙人洞小冰溝子,3月到紅廟子、哈塘溝等地開展遊擊戰。隊伍衣色雖雜,但統一戴“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師”字樣的紅袖標。5月25日 宮原變電塔建成供電。11月7日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宣告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樸翰宗任參謀長。下轄兩個師,一師師長李紅光,二師師長曹國安,全軍共800餘人。一師主要活動於通化、桓仁、興京、本溪、鳳城、寬甸等地。本溪縣鹼廠建成第一座混凝土漫水橋,全長96米。日偽政權公佈度量衡法。1935年公佈計量法。1936年本溪一律使用新衡器。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 東北人民革命軍一師政治部主任程斌率部在本溪縣大青溝與日軍交戰,斃日軍7人,傷1人,俘偽軍70餘人,繳大槍70餘支。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月5日 楊靖宇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部和第一師到達本溪縣草河掌湯池溝,在此召集師以上幹部軍事會議,討論如何打通與黨中央和關內紅軍的聯繫。會議决定組建強力西徵部隊嚮遼西、熱河挺進。會議責成軍政治部主任宋鐵岩協助一師做好西徵準備工作。 7月15日 一師西徵隊伍返回途中,偵悉日軍連山關守備隊第二中隊50餘人在摩天嶺堵截。一師趁日軍吃午飯時襲擊,除一翻譯逃跑外,日軍今田隊長以下48人全部被擊斃,創造了威震全東北的“摩天嶺大捷”。 2月5日 偽興業銀行在本溪成立支店,地址在本溪湖。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1月 偽滿炭礦株式會社田師傅病院建成並開業。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 8月,建立了第一個人民民主政權——本溪縣人民政府。10月22日 本溪市市長田共生(原名黃悅清),主持召開本溪縣各界代表會議,成立本溪縣民主政府,會議公推田市長兼任本溪縣縣長。11月初 中共遼寧省委派王蘇任本溪縣縣長,並相繼派程震文、鬍蘇光、趙光、張浙等來本溪縣領導黨務工作。11月中旬 中共本溪縣委成立。縣委書記由市委副書記張子衡兼任。12月初 白東海、孫永勤、王昭、孫彬、翟嘯、劉敘明、白升堂等一批從冀中及蘇皖地區來的幹部先後派到本溪縣,領導區的黨、政工作。不久,汪之力來本溪縣後健全了縣委領導機構,汪之力任縣委書記,程震文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宣傳部長鬍蘇光,婦女部長蘇冰。組建與充實了石橋子、橋頭、草河口、小市、田師傅、牛心臺6個區委會。
1946年2月初 本溪縣黨政機關由本溪市遷至橋頭。國民黨進駐。
1948年 6月16日 撤銷本溪縣推進社,成立本溪縣供銷聯社,全縣8個區均建起區供銷聯社。十月獲第二次解放。
1949年11月17~21日 在橋頭縣政府禮堂召開中共本溪縣第一次黨員代表會議。會議主要解决黨的作風、黨的領導、黨的紀律問題。有32人在會上發言,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縣委書記趙光作工作報告。
1950年 11月17日 本溪縣抗美援朝民工支隊的一、二、三大隊編成157付擔架隊,在長甸集結。20日晚,支隊部及3胩大隊共1 158名指戰員,渡過鴨緑江後經兩天行軍到朝鮮朔州待命。
1952年本溪縣撤銷,並入本溪市。
1956年,重設本溪縣,縣政府駐本溪市。9月17日 共青團本溪縣首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總結了合作化前後團的工作,確定今後工作任務。選舉鄭洪儒為書記。 10月18~20日 本溪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聽取和審議了縣長傅平所作的《關於本溪縣籌備工作情況和今後任務》的報告。選舉産生了本溪縣人民委員會,選出委員15名,選舉傅平為縣長,副縣長綦明喜。會議代表246名,列席代表18名。
1957年10月7日 草河口區棒槌嶺村農民張鳳橋出席全國軍烈屬、榮復轉退軍人積極分子大會。10月16日在懷仁堂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的接見。
1958年5月20~22日 本溪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本溪市內召開。大會代表291人,到會代表256人。會議聽取和審議了上屆人民委員會工作報告,財政工作報告,法院工作報告。選舉秦禾木為縣長,副縣長綦明喜、孟憲洲、王樹博,智景芳為法院院長。
1959年6月22日 中共本溪縣委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本溪市召開。會議代表132人,出席125人,列席代表22人,代表全縣3 303名黨員。縣委書記梁偉作了《全黨動員起來,全面開展增産節約運動,為實現1959年繼續大躍進而奮鬥》的工作報告。會議選舉出第一書記梁偉,書記周啓顯、林永興、郭富有。大會選舉出席中共本溪市第二次代表大會的代表28名。
1960年8月起,縣政府遷駐小市鎮。現為本溪市轄縣。
1961年5月29日 本溪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小市召開。會議代表220名,出席185名,列席代表14名。會議聽取和審議了人民委員會工作報告、財政報告、法院報告。選舉周啓顯為縣長,林印清、王樹博、盧長餘為副縣長。12月20日,中共本溪縣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小市召開。會議代表200名,列席代表36名,會議聽取並審議通過了賈鳳忠所作的《中共本溪縣委員會工作報告》。選舉賈鳳忠為第一書記,周啓顯、劉庚林、綦明喜、郭富有、劉廣祥為書記處書記。
1963年5月25~28日 本溪縣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小市召開。會議代表250名。會議聽取審議了上屆委員會工作報告,1962年財政决算及1963年財政預算報告。選舉周啓星為縣長,盧長餘、林印清、王樹博為副縣長,法院院長馬清勝。
1964年2月22~27日 中共本溪縣第三次代表大會在小市召開。會議代表219名,出席192名,列席代表36名,代表全縣3 300名黨員。會議聽取了賈鳳忠所作的縣委工作報告。選舉賈鳳忠為書記,副書記周啓顯、劉庚林、宋瑞平。
1965年12月10~13日 本溪縣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小市召開。會議代表272名。會議聽取和審議了人民委員會工作報告,財政報告、法院工作報告。選舉樸活為縣長,副縣長盧長餘、王樹博、張洪彬、魏守國,韓日明為法院院長。
1970年9月26~30日 中共本溪縣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小市召開。會議代表350名。會議總結了縣革委會成立以來黨的建設及各項工作。會議選舉丁元功為縣委書記,副書記毛傢玉、石清奇。
1972年9月22日 本溪縣第一座中型水庫—三道河水庫竣工。11月5日 三架嶺隧道破工動工,由本溪駐軍承擔施工任務。1974年11月20日竣工,全長790米,為當時遼東地區最長的公路隧道。
1981年1月21~25日 本溪縣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小市召開。會議總結了兩年來工作,提出了今後任務,聽取審議了5個報告。依法首次設立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將縣革委會改稱縣人民政府。選舉劉振芳為人大常委會主任;汪希文為縣人民政府縣長;李玉修為縣人民法院院長;王新德為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1982年8月 本溪縣實施集中供熱聯片取暖,安裝4蒸噸鍋爐2臺,當年供暖面積4.98萬平方米。
1983年4月23日 市政府决定將本溪謝傢崴子水洞改名為“本溪水洞”,並於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2月 在縣城小市建成兩座知識分子住宅樓,20多名知道分子搬進新居,每戶平均居住面積70平方米。
1984年4月10~14日 本溪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小市召開。會議進一步動員全縣人民深入貫徹黨的十二大精神,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加快四個現代化建設步伐,為全面完成我縣1984年國民經濟計劃各項任務而努力。會議選舉趙海清為人大常務會主任;張德魁為縣人民政府縣長;李玉修為縣人民法院院長;梁學典為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7月30~8月2日 中共本溪縣第六次代表大會在小市召開。會議代表423名,會議聽取、審議並通過了汪希文作的《加快改革步伐,努力開創兩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的報告。大會選舉出縣委委員39名;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5名。選舉汪希文為縣委書記;張德魁、丁玉學、孫延芳為副書記。
1986年7月14日 為了充分開發利用本溪地區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本溪縣確定在“七五”期間重點搞好廟後山、關門山、湯溝、鐵剎山旅遊勝地的建設,逐步形成以本溪水洞為竜頭,關門山、關門山水庫和鐵剎山為竜尾,輔之以廟後山、湯溝、觀音閣水庫為竜身的“一條竜”旅遊綫。
1987年4月7~10日 本溪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小市召開。會議代表168名,會議聽取和審議了政府工作報告等6個報告。選舉孫延芳為人大主任,王永義為縣人民政府縣長,孟慶珍等6人為副縣長;縣人民法院院長梁學典;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李廷餘。 9月25~27日 中共本溪縣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小市召開。會議代表287名。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六屆縣委工作報告,聽取和審議縣紀委工作報告。選舉産生了中共本溪縣第七屆委員會,當選委員33名;選舉産生了中共本溪縣紀律檢查委員會,當選委員15名。選舉汪希文為縣委書記,副書記王永義、張伯毅;選舉李明和為縣紀委書記,副書記郝鳳林、鄧玉琢。
1988年5月4日 團縣委書記陸學偉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共青團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2月 本溪縣石油液化氣供應站竣工,儲氣能力100立方米,供應用戶2 000戶。
1989年6月14日 八盤嶺隧道工程歷時4年建成通車。隧道全長1 624米,東西兩側引綫6 500米,建成時是東北地區最長的公路隧道。 9月7日 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本溪縣,設立本溪滿族自治縣。
1991年7月 荒山淨水廠竣工投産。日供水量1.5萬噸,供水人口5萬人。
9月20日 關門山水庫正式竣工。國傢水利部、省水電廳及市政府領導出席交付使用典禮大會。水庫總庫容8 100萬立方米,淨調節水量3 300萬立方米,發電裝機1 520千瓦,年發電500萬千瓦時。
1992年11月18日 新建的縣新華書店正式開業,共投資150萬元,建築面積3 518平方米。經營圖書22類4 000餘種。
1993年1月7~10日 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小市召開,參加會議代表41名。會議選舉孫延芳為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高茂新為縣人民政府縣長,賈忠生等4人為副縣長;梁學典為法院院長;李廷餘為檢察院檢察長。6月17日 縣委隆重召開送派青年幹部到基層任職鍛煉大會。共23名青年幹部,其中16名到鄉鎮企業任職,7名到貧睏村任職。8月18日 全國蔬菜種子交易會在本溪縣隆重召開。會期3天,有5個國傢和地區及國內客商600餘人參加了交易活動,成交額達600多萬元。9月14日 全國第一所生態農業學校—本溪滿族自治縣農民中專(後改為農村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草河口鎮成立。該校的辦學宗旨是為本溪生態農業建設培養初、中、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1994年9月,國傢教委授予該校“全國農村教育生産和改革先進單位”稱號。培養生態農業人才的辦學經驗受到國傢教委領導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北京代表的贊揚。
1994年3月16日 縣政府决定公開拍賣“邀月樓”酒傢,以350萬元拍賣給個體業者李興閣。
1995年1月18~20日 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小市召開。會議選舉李樺青為人大主任;賈忠生為縣人民政府縣長,韓德洲為法院院長;杜生民為檢察院檢察長。9月15日 在小市隆重舉行遼寧省大型水利建設工程—觀音閣水庫建成典禮。坐落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太子河上的觀音閣水庫大壩,經過6年緊張施工,全面建成蓄水。觀音閣水庫是遼寧省“七五”期間重點水利工程它采用了世界先進的碾壓混凝土(RCD)築壩技術;是使用日本政府貸款的中日合作項目。水庫大壩長104米、高82米,總庫容21.68億立方米,控製流域面積2 795平方公裏。水庫樞紐的主要任務是以城市工業供水和防洪為主,兼有發電、灌溉、養魚、旅遊等綜合效益。建成後,本溪市防洪能力從50年一遇提高到500年一遇;位於太子河下遊的遼陽市的防洪能力從100年一遇提高到500年一遇。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水利部原部長楊振懷、水利部副部長周文智、省委書記顧金池、省長聞世震等和市、縣黨政主要領導以及前來參加慶典的日本國國會衆議院議員、前建設省大臣木部加昭為水庫建成剪彩。
2000年8月3日 全省重點中學學生田徑運動會在本溪縣體育館召開。參加運動會的有4個市地、62個代表隊,820名運動員。縣高級中學代表隊獲得1金5銀奬牌,並榮獲體育道德風尚奬。10月 坐落於觀音山腳下的新建光榮院竣工。其占地面積達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 700平方米,可集中供養革命優撫對象100人,自費養員30餘人。11月 縣城樓道亮化工程竣工。縣政府為此項工程撥款20餘萬元,共安裝6 000餘盞聲控感應燈。 |
|
清河城古城遺址
清河城,亦稱之為清河堡。清河城明代兵城遺址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城以北35公裏處,它是明代遼東軍事重壓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河堡城,興建於明代成化四年,為遼陽副總兵韓斌所建。清河堡城造型呈正方形,周長500米,城高6米,城墻寬3米,采用條石青磚砌築,內築女墻,城四角處築敵臺,墻修有馬面,東面南北各有一城門。現今,該城除南面一段基石尚存完好外,其餘僅存隆起的土垣。明代,清河城是遼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改清河城提調為守備,管轄鹼廠、孤山、東洲等7堡和66座墩臺,駐紮兵將4500 餘人,修建100多公裏的邊墻和鴉鶻邊隘。曾設馬市,馬女真互市。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親率後金大兵攻打清河城,明守城副軍鄒儲賢領兵一萬固守,後金兵拆墻破城,城失陷,殺死鄒儲賢。“清河既失,全遼振動。”於是,1619年明以楊鎬為遼東經略發兵四路伐金,其右翼中路以遼東總兵李如柏為主將,督兵6萬由清河城出鴉鶻關,但未及交鋒,便聽說其他三路潰路,楊鎬便急令李如柏不戰而退。
1905年,日俄戰爭時期,日軍總司令大山岩為牽製俄軍,轉戰清河城,進軍撫順。歷史上頻繁的戰爭,使清河城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解放後,清河城纔回到了人民的手中,纔呈現出新的面貌。
500多年過去了,清河堡城雖經風侵日蝕,履遭戰爭破壞,但部分城墻仍依稀可辨。它是歷史變遷的見證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遺産,196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後山古遺址
廟後山古遺址位於小市鎮山城子村東的廟後山是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距縣城小市4公裏,距關門山15公裏。
廟後山古遺址是一個天然洞穴,屬於奧陶紀石岩地層洞穴堆積。其厚度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層。
1978年以後發掘,除第一、第三層未見化石和文物外,從第四層以上各層共出土了人類文化遺物14件和古動物化石74種,在第五、六層還出土了兩枚人牙和一段幼兒股骨化石。據考證,這裏的人類遺址最早年代約40萬年以上。
國傢學部委員、著名地質學家、考古學家賈蘭坡教授先後多次來廟後山考察。並撰寫了《廟山後》一書,於1986年由國傢文物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國際上考古學術界的矚目。廟後山古文化遺址已分別載入《中國東北史》、《中國大事記》和《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捲)之中,為中國歷史增添了輝煌的篇章。
孤山堡遺址
孤山堡遺址,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新城子村。孤山堡遺址係一座古城遺址,城為方形,周長約1200米,城墻用大青磚和雜石泥土築成,至今尚有部分城墻存留。殘存城墻高者約3米,低者1米多。
孤山新堡故址修建於明朝萬歷二年五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所謂孤山新堡是對舊堡而言的,舊堡在新堡西南5公裏處,為明代遼東的一個重要城堡,遺址現依稀可辨。
明代萬歷元年,兵部侍郎汪道昆閱邊,遼東總兵李成梁建議將孤山堡移至張其哈喇甸子,不但可防禦“東湖”入侵,而且可以“收耕牧之利”。此事告準後,委清河城守備王惟屏負責“築堡移兵”,但王惟屏“畏虜逸勞,偽呈便”,未將孤山堡移新張其哈喇甸子,僅在舊堡東北十裏處建立了新堡,即今新城子村址。孤山堡建成於萬歷三年八月十五日(公元1575年),用銀七百七十兩,用糧六百一十石,建“城高連垛口三丈五尺,底厚二丈,門角敵臺九座,俱用磚石包砌,守堡官住宅並軍士營房一百七十三間。”堡成之日,名為孤山新堡。新堡雖然築成,但因王惟屏“有違原議”坐罪,“各官俱不與賞”。萬歷四年,刻有“創築孤山新堡記”碑,記述其事。此碑至今仍存留在新城子古堡內,為後人研究本溪地方史的重要文物古跡。 |
|
本溪滿族自治縣轄10個鎮、1個鄉:小市鎮、草河掌鎮、草河城鎮、草河口鎮、連山關鎮、高官鎮、清河城鎮、田師付鎮、南甸子鎮、鹼廠鎮、東營坊鄉。
小市鎮鎮政府駐小市村,人口9.67萬人,面積433平方千米,轄10個社區居委會:溫泉、站前、西山、中心、文化、嚮陽、棉織、煤炭、小市、水庫;20個村委會:小市、觀音閣、香磨、張傢堡、謝傢崴子、青石嶺、同江峪、城溝、上堡、下堡、達官寨、右寨子、陳英、樸傢堡、東街、鹼廠堡子、山城子、磨石峪、櫃子石、財峪。
草河口鎮鎮政府駐草河口,人口2.61萬人,面積198平方千米,轄4個社區居委會:祁傢堡、新市、勝利、化工;8個村委會:草河口、茳草、雲盤、北溝、祁傢堡、西溝、正溝、東溝。
連山關鎮鎮政府駐黃嶺,人口1.55萬人,面積203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中心;8個村委會:黃嶺、棒槌嶺、摩天嶺、石嶺、劉傢、中河、蘇傢、新開。
草河城鎮鎮政府駐草河城,人口1.45萬人,面積205平方千米,轄9個村委會:草河城、黑峪、峪西、四棵樹、王坊、徐堡、沙河溝、白水、關口。
田師付鎮鎮政府駐大堡,人口3.85萬人,面積90平方千米,轄8個社區居委會:東山、東風、大東、建設、河北、榮橋、鐵路、西山;6個村委會:魏傢堡子、孔傢堡子、全堡、大堡、太平、鐵剎山。
南甸子鎮鎮政府駐溝口,人口1.65萬人,面積127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南甸子、東明;9個村委會:南陽、小峪、溝口、南甸子、二道河子、纔窯、馬城子、滴塔、北甸子。南甸子鎮在09年代之前是交通要道,貿易發達,有土産公司/生産資料公司/木材公司等於本溪市平級的分公司,當觀音閣水庫建設之時老鐵路改綫,就是南甸的敗落之際,現在的南甸鎮街裏基本已成死城。
清河城鎮鎮政府駐清河城,人口1.27萬人,面積319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前央、東陽、清河城、陳賈、臺後、望城、城西、孟傢、萬利、馬傢溝。
鹼廠鎮鎮政府駐鹼廠,人口2.05萬人,面積135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鎮東、鎮西;10個村委會:鹼廠、民主、長咀、樺皮峪、臺山、黃傢堡、鬍傢堡、九竜、趙傢堡、王傢崴子。
草河掌鎮鎮政府駐草河掌,人口1.18萬人,面積375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郭堡、套峪、崔傢坊、瓦坊、薑堡、草河掌、馬驥、佟傢堡、鬍傢堡子、榆村。
高官鎮鎮政府高官,人口0.75萬人,面積157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肖傢河、高官、花嶺、安傢、紅石、磙子溝、田傢堡、五日地。
東營坊鄉鄉政府東營坊,人口1.16萬人,面積210平方千米,轄8個村委會:東營坊、荒地、宮傢堡、湖裏、紅土甸子、大陽、小東溝、洋湖溝。 |
|
資源概況
本溪滿族自治縣是遼寧省重要天然次生林保護區,林産豐富,林地面積26.1萬公頃。木材蓄積量1338.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2.8%。近年來,我縣利用林業資源,發展了多種産業。其中木業加工從細木工板到高密度板、集成材、高檔餐具、傢具等,年産值4億元。
本溪滿族自治縣盛産中藥材300多種,年産量750噸。主要品種有人參、遼細莘、遼五味、黃芪、桔梗、刺五加等。其中,遼細莘、刺五加在國內外享譽盛名。本溪滿族自治縣年産林蛙1億衹,林蛙油具有獨特的保健作用。目前,已有林蛙油生産廠四傢,年産林蛙油2噸。
野生山野菜是本溪 滿族自治縣的一大特色産業,主要品種有蕨菜、大葉芹、刺嫩芽等三十餘種,年産量1000噸。加工的保鮮品遠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傢和地區。
境內水利資源極為豐富,大小河流近百條。其中,七條主要河流的水能藴藏量為10.3萬千瓦。多年平均地表水流量為143,120萬立方米。現已建成水庫四座,小水電站13座,裝機容量為33,500千瓦。年發電量為11,515萬千瓦時。觀音閣水庫為遼寧省十大水庫之一,蓄水量為22億立方米。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可以進一步引進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電力和水産養殖業。根據水利部門的勘察設計,在太子河、湯河水係還可以建5座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6,220千瓦時。
本溪滿族自治縣地質自然構成比較完善,由太古代、元古代、中生代等部分組成。現已探明的主要礦藏有132種,分佈較廣,是遼寧及全國的重要原材料基地,素有“東北地質搖籃”之稱。可供開採的礦藏有煤、鐵、金、銀、銅、硫化鐵、石灰石、石墨、鉀長石、方解石等30多個品種。目前,縣內已有各類采礦企業300多傢,各類礦産品加工企業50多傢,主要産品有金屬硅、硅鐵、金、銀、銅、鉛、鋅、硫化鐵、白雲石、原煤、鐵精粉、方解石、大理石等,無煙煤可采貯量3000萬噸,年産量100萬噸,鐵礦石可采貯量3000萬噸,年産鐵精粉60萬噸,産品銷售國內外市場。
工業
本溪滿族自治縣工業基礎雄厚,全縣有大中型工業企業38傢,擁有固定資産22億元,形成了以采礦、冶金、化工、機電、建材、輕工等為主導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本溪北方麯軸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麯軸專業生産廠之一,生産的鍛鋼和球鐵麯軸遠銷國內外;本溪氯鹼總廠生産的聚氯乙烯廣泛應用於化工、建材、輕工等行業;本溪冶煉廠生産的煉鋼脫氧劑銷往全國各大鋼鐵企業;本溪電纜集團生産的係列高強度鋁合金導綫遠銷東南亞等國傢和地區;鐵剎山酒廠生産的係列白酒,榮獲遼寧省 名優産品稱號,係遼寧省十大名酒之一。
農業
本縣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梁、水稻、大豆、花生等。養蠶、養參、養鹿業很發達。山區盛産大葉芹、蕨菜等,暢銷日本等國。森林面積307.2萬畝,立木蓄積量達949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紅鬆、落葉鬆、油鬆、雲杉、水麯柳等270多種。每年為國傢輸送大量木材。 |
|
本溪滿族自治縣交通便捷,瀋丹高速公路橫貫全縣,境內3條省級公路與瀋大公路相連。瀋丹、溪田鐵路在縣內站點12處。縣城小市距本溪市區40公裏,距省會瀋陽100公裏,距瀋陽桃仙國際機場85公裏,距丹東大東港200公裏,距大連340公裏,距營口港230公裏。通訊發達,實現光纜程控,直通海內外。城市基礎設施完備。 |
|
教育
本溪滿族自治縣是遼寧省教育工作先進縣。全縣大、中、小學校已發展到174所。其中小學146所,在校學生31170人;初中20所,完中2所,高中2所,職高2所,鄉(鎮)農技校16所,在校中學生達17340人;教師進修學校1所,農民中專1所,技工學校1所,電大1所,在校大中專學生939人。此外,還有606個幼兒園(所),入園兒童10557人,入托率達60%以上,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幼)教育相配套,以九年製義務教育為主,以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為補充的比較完整的教學體係。
衛生
全縣有全民、集體醫療防疫單位24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縣級防疫保健部門7個,鄉鎮級醫院14個,共有醫務人員1392人。有專業技術人員868人,全縣各級醫院病床總數為1525張。此外,全縣還有村級衛生所130個,鄉村醫師、醫士212人;個體診所28,個體醫務人員55人。全縣平均每200人就有一名醫護人員。
體育
全縣體育事業以青少年為重點,以全民健身為主要內容,以訓練和競賽為主要手段的體育運動蓬勃發展,學校體育、職工體育等十分活躍,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農民、職工的身心健康。全縣體育人口已占全縣總人口的60%以上。縣業餘體校先後培養出各類體育人才400多人,嚮國傢隊輸送1人,嚮省隊輸送30人,嚮市隊輸送299人。其中潘廣春、馬野在自行車,張成君在柔道,白少武在皮划艇等項目中,分別在國傢級大賽中取得好成績。1983年以來,本溪滿族自治縣先後被評為省體育先進縣、全國少數民族體育先進縣。1993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
滿族體育項目珍珠球是滿族喜聞樂見的民族體育項目。目前,這項民族體育活動已在全國普遍開展起來。1990年,在全國第三屆珍珠球比賽中,縣男子珍珠球隊獲得了第一名。 |
|
本溪滿族自治縣是國傢聞名旅遊勝地,也稱“燕東勝境”。這裏有本溪水洞等六處景點組成的國傢級風景名勝區,有三處國傢級森林公園,有山、水、洞、泉、湖及名貴樹種,奇花異草和珍奇鳥獸。本溪水洞、中外馳名,世界罕見;關門山峰疊嶂,溪流清澈,素有“東北小黃山”之美稱;鐵剎古鬆蒼勁,傳說神奇;湯溝、溫泉等地熱泉療身治體,醫治百病;大石湖深不可測, 幽靜秀美;觀音閣水庫高峽平湖,蕩人心魄。此外,還有雲臺捲舒山,大地公園、生態園等,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中外遊客。
關門山國傢森林公園
關門山國傢森林公園位於本溪市東南七十公裏處,森林公園占地3517公頃,森林覆蓋率95%,園內植被保存完好,古樹名木衆多,風景秀麗,是一處集旅遊、觀光、避暑、度假、休閑於一體的森林旅遊景區,也是遼寧50佳景之一,2001年被評為國傢AAAA級風景旅遊區。
森林公園內有四大景區:小黃山景區、夾砬子景區、竜門峽景區和月臺子景區,計108處景點。各景區或山姿奇秀、或峽𠔌幽逐、或清溪纏綿、或林蔭遮蔽,移步換景,暇想萬千。景點中尤以夾砬子景區內的“雄獅守關”和竜門峽景區內的“晶簾瀑布”最為壯觀。“雄獅守關”山岩壁立,頗像雄獅,怒目圓睜,守衛關隘。“晶簾瀑布”形如雪浪、三折跌蕩、斷落處濺起朵朵水花、瀉入青潭、轟鳴振耳。特別是昆明世博會首次參展的本溪市市花天女木蘭,秋天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楓葉,已成為關門山國傢森林公園內最為獨特的景觀。
園內四季風光各具特色。春日,山花爛漫五彩繽紛;夏日,柏蒼樹翠,清幽涼爽;秋日,澄紅金黃,野果清香;鼕日,飛雪迎客,冰崖百丈。
關門山有五美:山美、水美、樹美、花美、霧美。晨昏雨後,雲霧升騰,氣勢磅礴,雲腳緩步,青山拂紗,群峰時隱時現,宛若瑤池仙境又如九重洞天。
在景區內漫步,可隨處聽到山鳥啾鳴;可隨處看到彩蝶飛舞,偶爾也可看見山兔、狍子等,從林中穿躍,野趣橫生,國傢二級保護動物鴛鴦戲於水面,黑熊也時常出沒。
大石湖
大石湖,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蘭河峪鄉東南山麓的鷹嘴山下,距縣城區約50公裏處,它是太子河水係的發源地之一。
大石湖,以其五個次第相連的湖潭而得名,湖潭依次承接,瀑布飛濺掩映,故又稱之為“五湖四瀑”。一湖命名為“天池湖”,湖水面積約180平方米,水勢湍急,飛流直下,飛珠濺玉,形成一幅天然的大瀑布,瀑落之處,湖深水暗,因其居五湖之上,恰如“長白一天池”。二湖,湖水面積約65平方米,水面積雖居五湖之末,但其水流洶涌,湖水暗緑,漩渦翻滾急驟,水深莫測,景象大奇絶,神話傳說之多而居五湖之首位,故稱之為“水晶宮”。三湖流勢漸緩,湖水面積約150平方米,湖水澄清,落葉入水不浮且清晰可見河底楓葉,素有“見葉潭”之稱,據傳說此湖是竜的理想棲息地,故稱為“竜潭”。四湖湖面約160平方米,此湖相比之下有奇特獨到之處,湖東崖壁上有一天然石洞,洞可容人。洞內鼕暖夏涼,別有情趣,伫立崖邊,俯瞰湖水咆哮,恰似巨竜奔騰,極目望崖洞,仿佛洞內有神佛靜坐祈禱祝福。此湖稱之為“竜神湖”。
五湖人稱之為“聚仙湖”,水域面積約165平方米,水從岩縫中依勢隨波逐流而下,水勢漸弱淺平,緩緩流動,仔細觀望,凝思遐想,正所謂群仙聚會於此,共商良謀於今霄。因此封之為“聚仙湖“恰到好處。此外,還有“仙人指路”、“點將臺”、“翡翠石球”等衆點景點。是觀光遊覽避暑勝地。 |
|
食用菌
屬自然生長的無毒真菌子實體,對光照、溫度、水分和營養基等生長條件要求極為嚴格。可食用的菌實體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很高。縣內有160餘種食用菌。常見的食用菌有:木耳、棒蘑、棕灰口蘑(小灰蘑、灰蘑)、側耳(元蘑、凍蘑、黃蘑、粗皮側耳)、猴頭蘑、紅蘑、苕帚蘑等。産量較大的品種有:
木耳(黑木耳、黑菜) 生長在山林中的櫟、槭、椴、榆、柞等闊葉樹種的倒木及伐柱上。每年夏秋逢雨時節,便可到林中採集。目前,人工培植黑木耳已收到可觀的經濟效益。
蜜環菌(棒蘑) 夏季時節,生於闊葉、針葉多種樹的根部、幹基部。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含蛋白質、脂肪、脫氨酸等多種成分,有祛風濕、活脈絡、強筋壯骨功能。
野果
本溪滿族自治縣野生果品種類繁多,年生長量約500噸。主要品種有:
獼猴桃(軟棗子) 屬獼猴桃科,高枝藤本,縣內各地均有分佈,果實含豐富的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可做罐頭和飲料。
山葡萄 屬葡萄科,木質藤本,常以捲須攀附於其它植物上,長達15米以上。果實味美可口,營養豐富,可鮮食,並可加工成果酒、果汁、果糕、果幹等。
山梨 (秋子梨) 薔薇科,落葉喬木,果熟後果肉變軟。味酸甜適口,除鮮食外,可造酒和加工成梨幹果脯等。野生山梨苗木抗逆性強,可作為其它梨種的嫁接砧木。
山裏紅 薔薇科,落葉喬木。每100毫升果肉含糖分3.55剋,酸量1.91剋,澱粉27.15剋。果味酸甜,可鮮食,也可釀酒,製果醬、果汁、果脯、果糕、果幹等。幼苗可作為山楂的嫁接砧木。
此外,常見的野果還有杏、櫻桃、山丁子、懸鈎子、鬍桃(山核桃)等。
山野菜
本溪滿族自治縣的林冠下、山𠔌、溪旁盛産野山菜,年生産量約上千噸。山野菜由於是在天然環境下生長,比一般蔬菜更具有味道鮮美,無人為污染等優點,許多山菜又是名貴中藥材,有防病抗癌的功效。近年來,山野菜已成為食品加工的重要項目,並且通過外貿出口,成為創匯的名貴土産。本溪滿族自治縣出産的山野菜主要品種有:刺嫩芽、大葉芹、蕨菜、猴腿(猴腿蹄蓋蕨)、黃花菜(金針菜、黃花苗子)、唐鬆草(貓爪子)等。
刺嫩芽(嫩芽楤木) 屬五加科,落葉小喬木,多生於陽坡或半陰坡的雜木林中或次生林中,嫩芽含多種維生素及糖分、蛋白質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是名貴食用山野菜,根皮可入藥。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坡均有生長。 大葉芹(大耳芹)屬傘形科,須根,係多年生夏緑草本。生於山坡林下,喜腐殖質土壤。幼苗4—6月采食,嫩莖營養豐富,可加工成多種菜餚。
蕨菜(蕨) 屬蕨科,多年生夏緑草本。蕨全株含單寧百分之九點零四,可提取栲膠;含維生素百分之三十,是造紙、纖維原料;根莖可入藥、提取澱粉、製糊膠等;嫩苗每百剋含鬍蘿蔔素1.68剋,維生素丙3.5剋、蛋白質2.2剋、脂肪0.19剋,營養豐富,清香可口,是山野菜中的上品。
中草藥 本溪滿族自治縣野生中草藥114科、970種,名貴、常用的有120種,是東北重要的中草藥寶庫,主要名貴品種有:
人參(棒槌、山參、長白參) 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東北三寶之一。主根粗大、肉質、長圓柱形,下部有較長的根須分枝。人參根入藥,屬於滋補強壯藥物,有治療神經衰弱、幫助消化和血液循環、增強生殖機能、恢復身體健康等效能。
細辛(細參、遼細辛) 馬兜鈴科細辛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斜生,節較密,具有特異辛香氣味。細辛全草入藥,有解毒、驅風、發汗、祛痰、鎮痛等療效。
五味子(北五味子、遼五味子) 木蘭科,多年生木質藤本植物。全株有香氣,莖纏繞其它樹上。漿國球形,穗狀,成熟時紅色。五味子果實入藥,有連結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等功效,降低轉氨酶效果較好,臨床用以治療慢性肝炎。
此外,黃芪、貝母、桔梗、柴鬍、竜膽草、木通、豬苓等多種中草藥,都有大量出産。
繁多的野生動物
本溪滿族自治縣動物資源種類繁多,有哺乳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魚類等野生動物共493種。其中,列入國傢二類保護動物的有:鴛鴦(匹鳥官鴨)、鳶(老鷹、鷂鷹)、蒼鷹(黃鷹)、金雕(紅頭鷹)、水獺(水狗、獺)、狐(狐狸)、黑熊(狗熊、黑瞎子)等37種;列入地方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的有大杜鵑(布𠔌)、鵪鶉、環頸雉(野雞)、太平鳥(十二黃、連雀)、狗獾等66種。常見名貴品種有:
雉雞(環頸雉、山雞、野雞) 雉雞屬廣棲性種類,以疏林、雜草、灌叢多見。雄雉羽毛鮮豔,白色頸環明顯,尾羽長,有觀賞價值,羽毛是工藝品原料。雉雞肉質鮮美,是山珍野味的佳品,近年人工馴養發展較快。
中國林蛙(林蛙、蛤士螞、田雞) 林蛙在全縣廣泛分佈,一般生活在森林植被較好的山溝裏,以小溪河流為中心,活動範圍1公裏左右。林蛙營養豐富,是傳統的藥用動物,有補虛損、解癆熱、滋補強壯等功效,是産後氣虛、年老體弱者的上乘補品。
斑鱖(鱖魚、鰲花、花鯽子) 斑鱖棲居於清淨水域,太子河上遊有出産。該魚肉質鮮嫩 ,少刺,熟食肉呈蒜瓣狀,形味美佳,被譽為“淡水魚之王”,是名貴淡水魚之一。
細鱗魚(細鱗、細鱗鮭、山細鱗) 是棲居於山川溪流裏的冷水性名貴魚種,本溪滿族自治縣太子河上遊有出産。細鱗魚肉肥、含脂量高,為稀少名貴的上等食用魚類,肉味鮮美,營養豐富。
鱉
本溪滿族自治縣幾條較大河流均有分佈,稀少,不易捕捉。鱉營養豐富,肉味鮮美,素為宴席佳餚。其頭、甲、肉、血、卵、膽、脂肪都可入藥,主滋陰補血、清熱消瘀。可治陰虛發熱、肝脾腫大、胸肋作痛、閉經難産、崩漏帶下、脫肛痔漏、淋巴腫脹、小兒驚風等病癥。 |
|
本溪市, 本溪 |
|
本溪滿族自治縣????業公司 | 本溪滿族自治縣觀音閣賓館 | 本溪滿族自治縣興閣大酒店 | 本溪滿族自治縣招生辦公室 | 本溪滿族自治縣服裝三廠 | 本溪滿族自治縣絲綢廠 | 本溪滿族自治縣中醫院 | 本溪滿族自治縣衛生防疫站 | 本溪滿族自治縣萬寶汽車貿易有限公司 | 本溪滿族自治縣稅務局稅務賓館 | 本溪滿族自治縣太子河林場林苑賓館 | 本溪滿族自治縣泉水鎮竜仙閣大酒店 | 本溪滿族自治縣山城子供銷社飯店 | 本溪滿族自治縣連山關糧庫道西飯店 | 本溪滿族自治縣泉水供銷社站前飯店 | 本溪滿族自治縣農業生産資料公司興華園飯店 | 本溪滿族自治縣連山關供銷社飯店 | 本溪滿族自治縣校辦工業公司旅飯店 | 本溪滿族自治縣田師付百貨商場站前旅飯店 | 本溪滿族自治縣草河口國營飯店 | 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一人民醫院 | |
|
|
小市鎮 | 連山關鎮 | 田師付鎮 | 清河城鎮 | 鹼廠鎮 | 高官鄉 | 南甸鎮 | 高官鎮 | 偏嶺鎮 | 草河口鎮 | 草河城鎮 | 南甸子鎮 | 草河掌鎮 | 東營坊鄉 | 泉水鎮 | 小市街道 | 田師傅鎮 | 東營房鄉 | 蘭河峪鄉 | 四師傅街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