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縣 : 中國 >遼寧 >朝陽 >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顯示地圖
目錄
縣情概況
  喀左縣全稱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位於北緯40°47′12″至41°33′53″,東經119°24′54″至120°23′24″之間,南北長105公裏,東西寬57.5公裏,總面積2237.86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74萬畝。喀左縣是遼寧省朝陽市下轄的唯一一個蒙古族自治縣,地處遼寧省西部朝陽市南部、大凌河上遊的丘陵地區,東臨朝陽縣,西靠凌源市,南接建昌縣,北連建平縣,是遼冀蒙三省交匯地帶,遼西走廊北通道要衝,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喀左縣轄22個鄉鎮和1個經濟開發區,總人口43萬,城市人口8.9萬,是蒙古族風情濃郁地區。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撤旗建縣。縣委、縣政府駐地大城子鎮,郵政編碼122300。
  喀左縣歷史悠久,這裏自古以來就有“金鼎之地”美譽。出土有國傢一級文物、堪稱國寶的4件商周時期青銅大鼎。這裏有距今15萬年前古人類居住的“鴿子洞遺址”;有考古學界稱為“中華第一祭壇”、“中華文明的曙光”、將中華文明史提前1000年的“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這裏出土的裸體孕婦陶像被稱為“東方維納斯”、“東方女神”。這裏是《史記》所載商朝孤竹國兩位王子伯夷、叔齊互讓王位的發生地,是春秋時管仲用老馬引領齊桓公和齊軍走出迷𠔌瀚海即“老馬識途”成語的出處地。東漢曹操北徵烏桓在此涉白狼水(今大凌河)登白狼山(今大陽山),凱旋而歸時寫下千古名篇《觀滄海》。這裏遼金元時期置利州,成為經濟發達、文化鼎盛、人才輩出的繁華之地。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譽為“四傑”之一的愛將濟拉瑪(者勒衊)為喀喇沁部始祖,1635年起置喀喇沁左翼旗長達300年之久。
  喀左縣文化燦爛。這裏處處皆文化,全縣有歷史文化遺址760處,在中華文明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喀左東蒙民間故事被國傢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與蒙古族敘事長詩《格薩爾王傳》、《江格爾》齊名;喀左烏梁海氏傢譜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族族譜;佛教道教文化在這裏源遠流長。21世紀以來,喀左縣在全省第一個實現高中教育城市化,在全省第一個實施初中教育城市化,先後有47名學生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成為全國科技進步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和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傢先進縣。
  喀左物産富饒。這裏自然資源種類繁多,分佈範圍廣,素有“金山銀水”之稱。全縣有各類動植物200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産品較多、品質上乘。全縣有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産32種,是礦産資源較多的縣份,開發利用潛力較大。喀左處處皆特産,從清代進入宮廷食譜的喀左陳醋、地方名吃到參加新中國國慶焰火表演的民間花炮;從獨具特色的紫砂工藝品到遠銷美日韓的蒙漢民族工藝品地毯;從暢銷南國的利州風鵝到西方各國稱羨的紅提葡萄,還有鴨蛋、小米、雜糧、大棗、花生、果蔬等都是上乘佳品,美不勝收。
  喀左交通便捷。這裏位於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唐經濟圈和東北經濟圈交匯處,距北京、瀋陽均400公裏,距朝陽機場、錦州港和葫蘆島港100公裏左右。境內有京瀋、魏塔兩條鐵路,京四高速公路和正在籌建的綏剋高速公路,國傢級公路101綫、綏剋綫,省級公路建三綫、興凌綫和縣鄉級公路幹支相連,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成為“三省通衢”之地。
  喀左發展迅速。這裏大力實施“工業強縣、項目支撐、城市牽動、體製創新”戰略,工業化大幅度提速,主要産業和支柱企業加快崛起,現代農業聲名遠揚,城市化水平逐年攀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007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分別實現42億元、1.58億元和3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111元和8362元。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在全國排名由2001年1725名上升到2007年的990名,是國傢民族貿易縣、國傢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國傢無公害食品生産基地。
  喀左旅遊獨具特色。這裏風景秀美,自然景觀天成。境內海拔1091米的樓子山翹首渤海,峰巒疊翠,雲霧繚繞,景象壯觀,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竜鳳山天然風景區融佛寺古剎、自然風景於一體,雄偉壯麗,氣象非凡,山巔巨型臥佛惟妙惟肖,“天下第一洞穴廟宇群”、“東北第一柏、第二柏”使風景區聞名遐邇。這裏有東北三大道觀之一的天成觀、利州城千年佛塔、東山嘴祭壇、康泰真墓碑、鴿子洞古人類遺址等衆多勝跡,有敖木倫湖、長壽山、瓦房店水庫、雲城山莊、蒙古族民俗園及文物博物館等名勝景區,吸引着中外遊客紛至沓來、觀光遊覽。
  喀左環境優越。這裏蒙漢等16個民族團结和睦、共同進步,是全國民族團结進步先進縣,是省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省級平安縣和省級三基建設先進縣。喀左極為重視人為環境建設,通過各方面努力,形成了一處處錯落有緻的建築群體,整潔有序的大街小巷,創意精妙、匠心獨具的園林景觀,展現出一幅幅瑰麗多姿的寫意畫捲,成為全省首批文明縣城、衛生縣城和園林縣城,現在正全力創建國傢級衛生縣城、國傢級園林縣城、國傢級環保模範城和國傢優秀旅遊城市。
  目前,喀左縣委、縣政府正在實施新的開放開發戰略,全力推進全縣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喀左這顆鑲嵌在祖國大地上的“塞外明珠”,一定會更加璀璨奪目、熠熠生輝!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喀左地處遼西低山丘陵區,海拔一般在300-400米之間,山地、丘陵、平地、河川相間交錯,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西北有努魯兒虎山脈,自西嚮北延伸,東南有鬆嶺山脈,由南伸嚮東北。全縣形成西北和東南高、中間低的槽形地形。喀左縣主要山峰有:東部的樓子山,海拔1091.1米;西部的金花山,海拔917米;南部有白狼山(今大陽山),海拔881米。
  氣候特點
  喀左地處溫帶半幹旱西遼河州嚮暖溫帶半濕潤冀北山地過渡地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春季少雨多旱風,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鼕委寒冷降雪稀。年平均氣溫為8.7℃,境內南北氣溫相差1.5℃,年均降水量為491.5毫米左右,整個植物生長期(4-9份)的降水量為451.6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92%。平均日照時數為2807.8小時,平均無霜期144天。
  水文狀況
  喀左境內有大小河流百餘條,主幹河為大凌河,從建昌縣流入,自南嚮北註入朝陽縣,蜿蜒境內78.55公裏,主要支流有榆河、蒿桑河、滲津河、牤牛河、芍藥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喀左縣土地總面積335.19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9.37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20.7%,在耕地面積中,平地24.6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5.6%,坡地面積41.5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9.9%,山地3.17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5%。全縣林業用地121.56萬畝,占全縣面積的36.3%,有林地面積95.3萬畝,占林業用地78.4%。草地面積14.01萬畝,占總面積的4.2%。
  水資源:喀左水資源總量為2.2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億立方米,占總量的66%,地下水綜合補給量1.77億立方米,可開採0.68萬立方米,占總量的34%。大小河流總長650公裏。有中小型水庫7座,其中中型水庫一座。
  礦産資源:喀左縣內是一個多種礦埋藏區域,礦産資源頗為豐富,既有固體可燃礦産,又有種類繁多的金屬、非金屬及礦泉水等礦産。全縣礦種較齊全,儲量也較豐富,具有開採價值的礦産21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13種。主要礦産資源有金、銅、鐵、鉬、錳、鉛、錫、煤、油母頁岩、磷、硫、螢石、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石棉、膨潤土、珍珠岩等。
  其中,鉬礦,位於中三傢鎮肖傢營子帚狀溝構造收斂部位,儲量580萬噸。金礦,位於中三傢鎮的豆腐房、嶽臺子、任臺子、轆轤井一帶,礦區域有60多條含金礦脈,年産黃金5000兩左右。磁鐵礦,位於中三傢嶽臺子、轆轤井一帶,礦存總儲量100萬噸以上。
  錳鐵礦,分佈平房子鎮北洞、山嘴子鎮大陽山、六官營子鎮雙廟,總儲量800多萬噸 。全縣優質石灰石儲量在10億噸以上。膨潤土總儲量2000萬噸,紫砂土儲量1億噸以上,耐火粘土儲量在2億噸以上,高嶺土儲量達500萬噸,珍珠岩儲量在300萬噸以上。油頁岩,産地平房子鎮九佛堂,礦産石量2636萬噸,油儲量128.8萬噸。
  煤礦資源,主要分佈在白塔子和南哨鎮南窖兩處礦區,在20世紀80年代探明儲量達385.7萬噸。礦泉水,全縣礦産資源分佈多處,以草場鄉滿井、坤都營子鄉波太溝,平房子鄉王子山等為最佳,水質檢驗符合國傢天然礦泉水GB8537-87標準,為優質礦泉水。 
  動植物資源
  喀左縣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初步查明,各類植物1000種以上,野生動物1000多種(含昆蟲),全縣現有主要野生動物,包括獸類資源有狼、狐狸、黃鼬、豹貓、山兔、黃羊、狍子等十幾種;鳥類資源有老鷹、雀鷹、貓頭鷹、啄木鳥、大雁、鵪鶉、石雞、環頸雉、杜鵑、傢燕、鳳頭百靈、雲雀、喜鵲、麻雀等近40種;魚類資源有白鰱、花鰱、青魚、草魚、鯽魚、馬口魚、團魚、甲魚、鯉魚、黃鱔魚、佛蝦虎魚、董氏條鰍等30多種魚類。在水域中常見的浮遊動物有三肢輪蟲、裂足輪蟲、異尾輪蟲、急遊蟲等13個種屬。動物性藥材資源有螻蛄、蟋蟀、土鱉、虻蟲、蜂房、桑蠃蛸、蝎子、蝸牛、蚯蚓、蟾酥、蛇蛻、刺蝟等。
  喀左天然植物屬於華北植物區係。由於氣候、地勢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全縣植物種類復雜,資源比較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有野生維管類植物資源近百科,1000種。具有經濟意義的野生植物有66科500多種。森林植物資源主要有鬆、柏、楊、柳、桑榆、椴、槐、桷鬥、櫟、椿、楓等多種樹種。經濟樹種有蘋果、花紅、海棠果、梨、山楂、李子、杏、桃、榛子、核桃、棗、葡萄、柴刺槐、簸箕柳、荊條等多種樹種。還有觀賞樹種、中草藥植物、食用菌類植物及水域中浮遊植物資源。
地名由來
  喀喇沁左翼之名始於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據《蒙古遊牧記》記載:“蘇布地從叔父色楞,初為所部塔布囊,天聰九年(1635年)詔編佐領以色楞掌管左翼,授紮薩剋,順治五年(1648年)敘功封鎮國公,世襲罔替。”“喀喇沁”,原為部落名稱,蒙古語是“保衛”或“看守”之意。
歷史沿革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
  縣境商代為孤竹國地。
  周時屬燕國,隸右北平郡和遼西郡。
  戰國初為東鬍地。
  秦沿燕置。
  西漢初為匈奴左地,武帝後為塞地,境內有白狼等縣,為境內設縣之始。
  東漢屬幽州,為烏桓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徵烏桓,八月,登白狼山(今白塔子鄉大陽山),斬烏桓首領蹋頓。
  魏、晉時屬鮮卑地。
  十六國時屬於前燕、前秦、後燕和北燕地。
  南北朝時為北魏、北齊地。北魏時屬營州地。
  隋初為建德郡竜城縣地,後為遼西柳城縣地。
  唐屬營州柳城縣地,後與庫莫奚、契丹雜居。
  遼屬中京道大定府地。統和四年(982年)置阜俗縣。統和十六年(998年)置利州。南境為潭州竜山縣,北境為富庶縣。
  金屬北京路利州。
  元屬大寧路利州竜山縣。 金屬北京路。
  明屬大寧都指揮使司的營州中衛地,後改屬諾音衛地。
  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置喀喇沁左翼旗(治所初在官大海,後遷至南公營子)。
  清朝乾隆三年(1738),在旗境內置塔子溝廳。
  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塔子溝廳為建昌縣,開始實行蒙漢分治:漢族歸縣管轄,蒙古族歸旗管轄。一抉兒土地上有兩套行政建製,旗縣並立。
  民國三年(1914年)將建昌縣又改為凌源縣。
  民國二十年(1931年)分設凌南縣。
  1937年凌源、凌南二縣合併為建昌縣。
  1940年撤銷縣。將喀喇沁左翼旗改為喀喇沁左旗,統歸喀喇沁左旗管轄。
  1946年8月,成立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從此結束了蒙漢分治的歷史。
  1949年,旗政府由南公營子遷至大城子。
  1953年設建製鎮。
  1957年10月,國務院58次會議通過撤消喀喇沁左旗建製。
  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文物古跡
  全縣共有各個歷史時期古遺址790多處,出土古文物2100多件。水泉鄉西地村西湯山鴿子洞,為舊石器中期文化遺址,共出土舊石器310餘件,並有4件古人類化石。證明早在l0一15萬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在此洞穴群居。鴿子洞文化遺址,被聯合國科教科文組織列為科研第四號。
  全縣發現紅山文化遺址25處,其中興隆莊鄉章京營子村東山咀後梁頂部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祭祀遺址,經國傢考古研究所認定,是一處5000多年前的典型紅山文化祭祀遺址,並出土了無頭女人裸體塑像和大型女人坐像,被有關專傢稱之為“東方維納斯”。 出土的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孤竹罄、燕侯盂、蟠竜獸面紋愚、鴨形尊、竜鳳文罄、提梁卣等均為世界珍品。
  東山嘴祭祀遺址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千多年的一種農耕文化,它是指西起內蒙古的剋什剋騰旗,東至遼西走廊蝗錦西,北抵烏爾吉林倫河流域,南達朝陽地區這樣一個廣阔地域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而得名。位於喀左縣興隆莊鄉大凌河西側山梁上的東山嘴祭祀遺址就屬於這一文化範疇。
  東山嘴紅山文化祭祀遺址是1979年由省、市、縣博物館聯合進行發掘的。這是遺址南北長60米,東西寬40米。南側是一用河卵石鋪成的圓形臺基地,北側是一長方形石基址,內置成組立石,均由經過加工的石塊砌成,並以規整的側面嚮外,使臺基邊緣整齊劃一。在方形臺基址的兩側各有一條整齊的石基帶,構成一組坐北朝南、東西對稱、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址。
  在圓形臺基址附近出有兩件小型陶塑像,殘高分別為5釐米和5.8釐米,均為裸體立像,腹部凸起,臂部肥大,通體打磨光滑,似塗有一層紅衣,整個形象表現為孕婦的特徵。陶塑婦像的出現表明,在五千多年前,喀左地區正處於高度發達的母係氏族社會時期。除此之外,出土的還有大型人物坐像殘塊、雙竜首玉璜、緑鬆石雕刻的鴞鳥等飾件和大量形製特異的彩陶器。東山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成果已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
  鴿子洞
  鴿子洞位於喀左縣水泉鄉大凌河西岸雲山峭壁上,是經地下水長期溶蝕而形成的天然石洞。因洞中多有野鴿子棲息,故俗稱鴿子洞。鴿子洞因發現十多萬年前古人類生活遺址而名揚四海,走進了歷史教科書。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鴿子洞遺址曾出土了古人類及動物化石十多種,石器300多件。洞中原始人類留下的各種遺跡和遺物,為研究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生活提供了寶貴資料。
  鴿子洞主洞高大寬敞,從洞連環互通,進深十五米,分上下兩層。背倚青山絶壁,俯瞰凌河碧波,既有利於避獸禦敵,又方便汲水漁獵,在遠古時代確是一處難得的好居所。鴿子洞北側山頂上有一頑石,酷似遠古猿人,表情嚴峻,目視前方,仿佛在守望着他曾經的傢園。
  鴿子洞附近大大小小還有二十左右個山洞,其中著名的有天門洞、雙門洞等。天門洞上有天窗,可觀天望水,下有麯折回廊,深達洞底,又有衆多小洞縱橫其間。雙門洞地勢平坦,可容百人,周邊遍布各朝代陶器碎片。
  天成觀
   
  朝陽天成觀位於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大城子鎮內。於康熙六年(1667年)修建,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建築。
  天成觀建築坐北朝南,按八卦形佈局,原以中軸綫分作七進院落,樓堂殿閣三百多間,占地10,000餘平方米。後經三百多年的滄桑變化,保存至今的衹有中軸綫上二進院和東跨院內60餘間建築,占地2,6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七真殿(春秋樓)、天齊殿(三官樓)、鐘樓、鼓樓、玄壇殿、靈官殿、玉皇閣、竜王殿及東西配殿。東跨院內有真武樓、方丈殿、經樓、會館。天成觀佈局嚴謹,樓閣相接,錯落有緻,蔚為壯觀。
  正殿為硬山樓閣式,二層檐,所有梁枋檐板均施彩繪花鳥竜鳳,色彩豔麗,脊上有磚雕祥竜戲珠和陶塑鴟吻走獸,正脊中央寶頂熠熠閃光。各種裝飾圖案富麗堂皇。鐘鼓樓以六根明柱支承着單重檐磚瓦頂蓋,角檐微微起翹,顯示出北方古建築的特徵。玄壇與靈官二殿,作捲棚式,體量雖小,但很別緻。竜王殿、配殿、出西會館等,為硬山兩面坡式頂或捲棚頂,前出廊,面闊三間,皆雕梁畫棟,走獸飛檐。院內蒼鬆翠柏,與樓閣相映成趣。
  東跨院立有康熙、乾隆、嘉慶年間石碑三通,記載了該觀創立與維修情況。東大門留有一副楹聯“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觀四時花”。傳為前一任住持道士夏一振所寫。天成觀西北角四十年前還立着一座石塔,據傳是夏一振死後的葬地。
  天成觀於1988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精嚴禪寺古塔
  又稱利州佛塔,位於喀左縣蒙古族高中內教學樓東北角。塔高34.1米,為八角密檐式磚塔,是一座稀有的磚雕藝術品,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入《中國名勝詞典》。據《承德府志》記載,金代承安5年(公元1200年)建利州精嚴禪寺圓蓋和尚塔,銘文為“鬆漠之北,利州之東,無縫塔祥,八面玲瓏”。故稱此塔為精嚴禪寺塔,第一代住持圓蓋和尚圓寂後葬於塔內。
  古塔塔身為等邊八角形,塔基邊長5米,由石條砌成,高出地面6米。古塔下兩層為塔身,空心樓閣式,塔身以上共7層,為空心密檐式。整個塔身灰白相間,每層塔面均為白色,上部疊磚六檐,檐下飾方磚浮雕,轉圈為“二十四孝圖”。浮雕上有蓮花座,座上除了正面外,每面各有3衹磚雕獅子馱着平座。平座上為第一層塔身,南面闢有門額為圓拱狀、內外相通的券門,兩側鑲有石碑,上面分別刻有“萬古”“流芳”字樣。東、南、北三面為假門,門側為面目兇狠、身着鎧甲、手持利刃、威風凜凜的浮雕力士。其餘四面雕有神態惟妙惟肖的八大金剛。第二層塔身守衛四門的為八尊力士,基本與第一層相同。另有八尊慈眉善目、神態各異的菩薩浮雕。塔身以上七層密檐均為磚雕鬥拱出檐,鬥拱之間是磚雕花卉。塔頂為攢尖式,塔心內部空心到頂。
  此塔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合,二是磚防木結構(層層密檐下有鬥拱)。有關專傢認為此塔應建於遼代,其形製體係為遼寧省境內之唯一。
  古塔下有高臺合靈官殿,為清代乾隆45年(公元1780年)修繕古塔時所建,是僧人焚香默坐,信徒禮拜的地方。
  此塔目前正在修繕之中。
  喀左中國暴竜
  2009年9月13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正式發佈:遼寧喀左發現世界最大早白堊世霸王竜化石。這是我國古生物兩代科學家在全國各地尋找了40多年的物種,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科普價值,專傢初步將其命名為“喀左中國暴竜”。
  喀左中國暴竜2009年3月23日發現於喀左縣大城子鎮小城子村花果山,3月26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姬書安研究員趕到現場,開始進行了科學考察和鑒定。
  霸王竜類是一類特殊的肉食恐竜,其早期體型較小,化石發現於中國,北美和歐洲的晚侏羅—早白堊世底層中;而晚白堊世個體巨大的霸王竜科化石則主要分佈於東亞和北美,它們頭骨碩大,後肢粗壯,前肢卻極度退化。發現於遼寧喀左縣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中的喀左中國暴竜代表早期的個體巨大的霸王竜類,全長達10米,是已知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早白堊世霸王竜類,化石頭骨和腸骨的特徵不同於其它霸王竜,故代表一新屬種,種名“喀左”表示化石産自遼寧喀左。
  喀左中國暴竜的發現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首先,進一步完善了我們對霸王竜類早期演化的認識,並為研究霸王竜科的資源提供了珍貴材料,該新屬種以顯示出霸王竜科的特徵,進一步證明中國史世界上霸王竜類最主要的演化地之一。霸王竜科可能起源於亞洲;其次,霸王竜類在早白堊世時身體已經嚮巨大化發展,進一步縮小了早白堊世霸王竜類與晚白堊世霸王竜科在個體大小方向上的差異;第三,喀左中國暴竜是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獸腳類恐竜,它的發現對深入探討熱河生物群的組成面貌,生態環境以及其古地理分佈亦有重要價值。
歷史名人
  劉鏡潭
  劉鏡潭(1902—1977),名水清,曾用字海亭,後改鏡潭,甘招鄉金溝梁村人,出身於書香門第。青年時期就讀於公營子小學、凌源高級小學和熱河師範學校。他畢業後輾轉於凌源高等小學、南公營於高級小學,卓南中學等處任教。解放後,曾任喀喇沁左翼旗副旗長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副縣長。
  學生時代的劉鏡潭不僅學富品良,工詩善畫,並且非常關心國傢大事。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正值在黑暗中摸索之時,面對國傢頽廢、列強環伺的局勢,劉鏡潭積極探索振興中華的道路,他在《愛國不能托諸空談》一文中寫道:“國傢有事,則捐資以助之,國傢有難,則危身以禦之,同心協力以衛社稷;以愛傢之誠以愛國,以愛國之情以愛傢,必使我五千餘年之古國與列強並峙”。一片赤子之心和愛國之情溢於言表.在熱河師範學校就讀期間,聽到老師講中國當前形勢和國共兩黨的事情,劉鏡潭感到中國有了希望,他確信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和“三民主義”是拯救中國的基本國策,從而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1925年“五卅”慘案後,熱河的愛國青年掀起了聲援上海工人和學生的反帝愛國運動,經過串連,成立了師範學校學生會,會上劉鏡潭慷慨激昂的發言,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贊揚,當時即被選為學生會領導,會後劉鏡潭等愛國學生募集了款項支援上海罷工的工人。
  1926年,劉鏡潭從熱河師範學校畢業後,毅然走上了教育救國的道路,他先是應聘到凌源高等小學任教,不久又到南公營於東倉小學任教。此時正值軍閥統治時期,國無寧日,民不聊生。這一時期,劉鏡潭為抒發胸中鬱悶,寫下許多詩作,其中《嘆時局》七首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七首詩以沉痛的筆調揭露了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1931年,劉鏡潭又到南公營子高級小學任教,“九·一八”事變後解職回傢,務農隱居。隱居期間他沉悶悲觀,在勞動之餘,經常朗誦陸遊和辛棄疾的詩詞,藉以表達他驅逐日寇,恢復山河的願望。1935年,劉鏡潭為了生計不得不再次回到東倉小學任教,但他絶不追隨日本人搞奴化教育,抗日思想鮮明堅决。他沒有媚骨,不巴結親日派,就連寫詩作畫也均以幹支紀年,而不用偽滿年號,在他心目中一直認為“中國亡不了,日本長不了”。《詠安生》這一名篇詩作就是這一時期寫成的。
  1945年,祖國光復了,滿懷喜悅的劉鏡潭準備全力參加祖國的建設事業,不料國民黨的軍隊又來搔擾地方,他們貪污腐化敲詐勒索,使劉鏡潭大失所望,他拒絶了國民黨凌源縣政府的委任(老爺廟鄉長兼果木樹營子學校校長)和熱河省教育廳長的邀請,再次回傢務農隱居。直到1947年5月,家乡來了共産黨,他又被選為本村教師。1949年卓南中學成立後,劉鏡潭被卓南中學聘往任教直至1956年,劉鏡潭先後任教二十七載,為國傢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贏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愛戴。黨和人民對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傢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榮譽.1950年劉鏡潭被選為喀喇沁左翼族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縣、市、省政協委員,縣政協副主席,省人民代表。
  1956年,劉鏡潭被任命為喀喇沁左翼旗副旗長,1958年,喀喇沁左翼蒙古旗自治縣成立後被選為副縣長,劉鏡潭在任副縣長的十六年時間裏分管文教衛生、優撫和林業。劉鏡潭在任職期間經常深入基層幫助研究安排工作,腳踏實地,一絲不苟,工作成績十分顯著。為消滅地甲病,他親自到各個食????銷售點檢查加碘情況,為搞好計劃生育,他親自動員各科局長帶頭落實。為實現“深坑小口糞缸化”,他深入傢傢産戶檢查驗收。此外,劉鏡潭還有一個最大的心願就是植樹造林,造福子孫後代,這是他三十年前就有的宿願。爭得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同意,劉鏡潭重點抓起了植樹造林這項工作,在他的號召和動員下,很快在全縣境內掀起了植樹造林的高潮,僅1964年一年就造林117,321畝,育苗8,000畝,封山育林已達490,170畝。劉鏡潭曾樂觀地想,若這樣繼續下去,五、六年後宿願即可實現。遺憾的是“文革”期間,植樹造林活動被迫中斷了,1974年劉鏡潭離休,1977年病故。
  劉鏡潭一生坎坷不平,堅韌頑強,不論從教還是從政,均為喀左人民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此外,劉鏡潭還留有大量詩歌佳作及國畫精品40餘幅,近有《劉鏡潭詩文集》由其後人整理出版。
  圖們
  圖們同志在我國當代軍事法製建設上是一位既有顯著成就又有重要影響的軍事法學家、刑法學家。他是一個在軍隊係統從連、團、師、省軍區、大軍區、總部、軍委機關一級未越,從保衛、檢察、法院到法製機關所有政法部門都工作過的一位高級領導幹部。
  圖們同志1928年3月生,喀左蒙古族自治縣人,蒙古族,中共黨員。1946年畢業於東北軍政大學,同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連政治指導員、團保衛幹事、師保衛科長、省軍區保衛處副處長、大軍區保衛部副部長、解放軍軍事檢察院刑事檢察處處長、解放軍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解放軍軍事法院副院長、中央軍委法製局局長等職。1954年畢業於中央人民公安學院,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1960年晉升中校,1964年晉升為上校,1980年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主犯時,被全國五屆人大十六次常委會任命為最高人民檢察院特別檢察廳的檢察員,1985年畢業於中央黨校。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現任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刑法研究會幹事、中國行政法研究會顧問、北京軍事法學會會長。
  在他戰爭年代任連指導員時,曾榮獲師首長授予的“繳獲衆多”的奬狀和錦旗。在他從事保衛工作的二十多年時間,他經常到基層和邊防第一綫進行調查研究,總結經驗,以典型指導面上的工作,促進了部隊的純潔和鞏固,保障了部隊建設和邊防鬥爭的順利進行。“文化大革命”中他蒙受奇冤,被扣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遭到殘酷的迫害和折磨,1979年纔得以徹底平反。他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决的抵製和鬥爭。
  圖們同志在長期從事軍事法製工作過程中,參加審理了包括“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在內的數千起各類案件,主持修改、起草、審查了幾十件軍事法規、軍事規章,積纍了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十分重視對法學理論的研究,先後撰寫、發表了《加快和深化軍法工作改革,更好地為部隊建設服務》、《必須重視和加強軍事法製建設理論的研究》等效十篇學術論文。並主持編寫、審定了《中國軍事法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審判史概述》、《審理林彪反革命集團主犯檢察工作專輯》、《(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法分册》。
  軍事法在八十年代的中國法學界普遍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但是對軍事法學卻很少有人進行研究,所以,圖們在這一領域的學術觀點具有很大的獨創性和填補空白的價值;圖們對刑法學的講究主要集中在軍事刑法方面。由於他有四十餘年的軍隊司法工作經歷,並曾擔任過軍隊最高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所以其學術觀點帶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際司法工作的指導價值,對我國軍事刑法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作為法學家,圖們的最大特點是理論緊密聯繫實際,很少空洞議論。他的很多學術觀點都對社會法製實踐産生了一定作用。中共中央軍委法製局的設立就和他的積極論證有關。總之,在中國當代法學家中,圖們以實踐經驗豐富、勇於開拓創新、富有時代精神、密切聯繫實際見長。
  圖們同志因工作成績顯著,學習刻苦,多次被嘉奬。1946年在東北軍政大學被評為模範學員,1950年在騎兵一師被評為一類幹部(模範幹部),1959年在內蒙古軍區被評為先進保衛幹部並出席全國公安先進工作者大會,因在法製宣傳上成績優異,1989年總政治部在全軍通報表彰,1990年中央宣傳部、司法都在全國通報表彰。基於上述成就,1991年出版的《中國法學家辭典》中收錄了他的名字,記載了他的貢獻。收錄的現代法學家中他是唯一的將軍,唯一軍事法學家,唯一的一人身兼兩傢(軍事法學家和刑法學家),唯一的從事實際工作,同時又註重理論研究的人,唯一的蒙古族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原中顧委常委武修權同志評價圖們同志“是一位閱歷全面、經驗豐富、有重大建樹的法律工作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原副主任黃玉昆同志評價圖們同志“是一位忠誠並有着豐富辦案經驗的政治工作者,又是一位勤於鑽研,在軍事法學、刑法學上頗有造詣的領導幹部。”
  1990年下半年離休後,圖們將軍衹是離開行政領導崗位,轉到另一條戰綫,全部精力投入寫作和軍事法學研究工作,首先撰寫他經歷和參與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案件。他同一個年輕人合作創作出版了新中國政法工作史上的“三個之最”,即審判工作之最《超級審判》、個人冤案之最《共和國最大冤案》、集團冤案之最《康生與內人黨冤案》,《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受審記》已交出版社待出版,他還主編了《中國軍事法學教程》。
  他寫的這些書受到國內外的好評。一位文學評論傢講,寫出《超級審判》這樣一個超大題材的作品,沒有相當的膽略和氣魄,沒有很高的業務素質是完不成的。不少政法幹部講,這部作品是我國80年代撥亂反正時期辦案工作的縮影,是珍貴的史料。香港的歷史學家講,《共和國最大冤案》這部書是研究中國那一段歷史最真實、最客觀、最權威的一部著作。《中國軍事法學教程》是我國第一部嚮全國公開發行最係統的軍事法學理論著作,填補了我國軍事法學教材的空白。
  圖們同志長期在外地工作,對家乡朝陽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時刻關心着家乡的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1991年,他率領在北京的喀左同鄉二、三十人到喀左縣各鄉鎮、企業參觀,瞭解情況,傳播信息,介紹門路,聯絡人才,為家乡的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
行政區劃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下轄22個鄉鎮(場)、1個經濟開發區、1個工業園區、1個街道辦事處、八個社區、186個行政村、4個分場:
  大城子鎮、中三傢鎮、 公營子鎮、南公營子鎮、白塔子鎮、平房子鎮、山嘴子鎮、南哨鎮、老爺廟鎮、六官營子鎮
  水泉鄉、臥虎溝鄉、甘招鄉、興隆莊鄉、羊角溝鄉、尤杖子鄉、十二德堡鄉、東哨鄉、草場鄉、坤都營子鄉、大營子鄉
  官大海農場
  利州經濟開發區
  冶金鑄造工業園區
  大城子鎮街道辦事處。
人口民族
  全縣總人口42.3萬,有漢、蒙古、回、滿、朝鮮、壯、彝族等10個民族,少數民族中以蒙古族為多,共有8.3萬人,占總人口的19.5%。縣內有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信教群衆3.39萬人。
經濟概況
  喀左縣以“工業強縣,農業富民,城市牽動,體製創新”為總體發展思路,充分發揮交通、區位、資源優勢,堅持“一主三化”,大力推進工業化、農業産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放手發展民營經濟,狠抓特色産業,實施項目牽動,使全縣經濟步入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軌道。
  2004年全縣生産總值實現13.1億元,比上年增長30.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按原口徑計算完成7151萬元,按新口徑計算完成4715萬元,分別增長22%和20%。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7.05億元,增長51.9%。工業經濟發展迅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全年新上項目22個,完成域外招商引資3.5億元,增長118%。對外開放繼續擴大,完成出口創匯3300萬美元,是上年的3.7倍。
  喀左把提升工業總量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方略。依托傳統工業和地方礦産資源優勢,延長産業鏈條,做強做大骨幹企業。重點建設“三大基地”(即汽車零部件、冶金産品基地,水泥、紫砂、陶瓷、建材産品基地,蔬菜、食用菌、水果緑色食品基地),發展“五大産業”(即汽車配件鑄造業、水泥紫砂建材業、鐵鉬采礦冶金業、陳醋食品釀造業和農林牧産品加工業),構建四個園區(即以由美鋼鐵鑄件、新源鉬業、中三傢金礦、鑫興礦業為依托的中三傢冶金工業園區,以飛馬集團為依托的公營子鑄造工業園區,南哨紫砂製品工業園區,以三聯羽絨、紅葉製板為依托的大城子鎮綜合工業園區)。 
  從2001年開始,喀左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避災農業、節水農業的結構調整方向,舉全縣之力推進“保護地、牛羊禽、經濟林”三大主導産業,並把保護地作為重點産業來抓,每年以2萬畝的速度推進。目前全縣保護地纍计面積達5萬畝,年生産蔬菜20萬噸,食用菌5500噸,實現産值2億元,占農業總産值的42%。
  工業
  喀左工業是資源開發型工業,隨着全縣工業實力的不斷增強,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得到快速提高,形成了以鑄造、采礦、冶金、建材、紡織、化工、釀造、農産品加工等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係。全縣有工業企業2千餘戶,其中,列入縣裏考核的企業為57戶,列入國傢考核的企業20戶。年實現工業總産值55700萬元,工業增加值11900萬元,上交稅金4300萬元,實現利潤總額2600萬元。全縣工業經過幾年來的結構調整和企業産權制度改革,出現了一批規模較大、競爭實力較強的骨幹企業,形成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拳頭産品,工業經濟的發展潛力較大。
  農業
  喀左是農業大縣。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農業的束縛,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以來,喀左縣狠抓結構調整、科技興農和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和生産條件不斷改善。進入新世紀,喀左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避災農業、節水農業,明確提出發展"保護地、牛羊禽、經濟林"三大主導産業的發展思路。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以蔬菜、花卉、食用菌、小麥、棉花、煙葉、小雜糧為主的農業商品開發基地初具規模,成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全國棉花基地縣、南瓜生産基地縣,遼寧省蔬菜製種基地縣和玉米製種基地縣。全縣農業總産值實現4.31億元,其中種植業2.47億元,林業0.47億元,畜牧業1.28億元。糧食産量達到1.45億公斤,農民人均收入實現1600元。目前喀左農業已初步形成了以“保護地、牛羊禽、經濟林”為主導産業的特色農業生産新格局,科技農業和農業産業化水平已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喀左現代農業初具規模,發展潛力巨大。近幾年來,喀左努力擺脫傳統農業的束縛,狠抓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依靠科技興農,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避災農業、節水農業,初步形成了以“保護地、牛羊禽、經濟林”為主導産業的特色農業生産新格局。 全縣擁有蔬菜保護地面積6.5萬畝,年産以茄子、青椒、黃瓜、番茄為主的緑色蔬菜達75萬噸,擁有養殖大戶4000戶,肉類總産量達3萬噸,蛋類總産量達2萬噸。進入新世紀以來,食用菌和花卉生産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如今,全縣緑色食品小雜糧、蔬菜、果品、優質畜産品生産四大生産基地和特色花卉、特色食用菌、特色林産品三大産業區已初具規模。
  畜牧業
  喀左縣畜牧業發展歷史悠久,縣內飼草資源豐富,有天然草場72萬畝,年産各類稭稈2億公斤。近年來由於實施退耕還草,為畜牧業加快發展提供了大量優質的飼草資源,特別是縣委、縣政府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來抓,使全縣畜牧業實現了重大突破。
  全縣牛飼養量達5.15萬頭,出欄1.37萬頭;羊飼養量13.84萬衹,出欄5.49萬衹;禽飼養量192.4萬衹,出欄94.6萬衹;豬飼養量13.4萬頭,出欄5.9萬頭;馬騾驢飼養量4.66萬頭,出欄0.95萬頭;兔飼養量7.02萬衹,出欄4.32萬衹;蜂飼養量1.4萬群。全縣肉類總産量1萬噸,蛋類總産量4567噸,奶類總産量194噸,蜂蜜産量158噸。畜牧業總産值完成2.01億元,占農業總産值的27.1%。到2002年末,全縣畜禽小區達89個,規模較大的有甘招三傢養雞小區、南公營子西村養牛小區、羊角溝大黃杖子養羊小區等,各類養殖大戶達1809戶。稭稈貯製利用覆蓋面不斷擴大,全縣共有青黃貯窖1717個,可貯製利用稭稈2433萬公斤,為封山禁牧、捨飼圈養打下了良好基礎。
  喀左縣要堅持把畜牧業作為抗災自救、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産業,力爭盡快做大做強,着重實現以下幾個突破:一是堅持大中小一齊上,以大戶帶群體,以群體促規模,在飼養總量上實現突破;二是用産業化的經營方式改造傳統畜牧業,在産業升級上實現突破;三是加大品種改良力度,提高畜産品質量,在調整優化結構上實現突破;四是大力推廣先進畜牧業管理和飼養技術,提高畜牧業科技含量,在科技興牧上實現突破。到2005年,建成比較完善的良種繁育體係、飼料生産供應體係、疫病防治體係、畜産品營銷體係。發展養殖大戶3000戶、專業戶6000戶、重點戶2.1萬戶,建設畜牧小區300個,規模化養殖比例達到60%以上,畜牧業總産值達到5億元,占農業總産值50%以上。
  在具體措施上,一是調整優化畜禽産業結構,加快發展牛、羊禽等食草畜禽,重點發展肉牛、奶牛、肉羊、肉鵝等品種;二是實施科技興牧戰略,加強良種繁育體係建設,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加強疫病防治體係建設,控製畜禽疫病的發生,做到科學養畜,提高畜牧業的科技含量;三是大力推廣青黃貯窖建設,擴大退耕還草、林下種草面積,有計劃地發展飼用玉米,實現生産方式的轉變;四是加快畜牧業産業化發展步伐,抓好基地建設,在全縣建成以南公營子、白塔子為中心的黃牛生産基地,以甘招、公營子為中心的蛋雞基地,以白塔子等鄉鎮為中心的奶牛基地;抓好竜頭企業建設,扶持有發展前景的現有竜頭企業,通過招商引資新建一批竜頭企業,盡快做大做強。以提高畜産品質量為目的,實現重點産業、重點産品的優質化、標準化,打造出一批名牌畜牧業産品。加快畜産品批發市場建設,培育各種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促進畜産品流通和銷售。
  交通運輸
  喀左縣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鐵路南有瀋承綫、北有魏塔綫通往錦州、瀋陽、赤峰等地。公路有國道101綫(京瀋綫)、306綫(綏剋綫)以及2條省級公路穿越,以縣城為中心連接朝陽、建昌、凌源、建平等地相鄰市縣。骨幹公路40條,總里程674公理,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東臨港口城市錦州200公裏、葫蘆島180公裏,西南到首都北京400公裏,東北距省城瀋陽400公裏,是連接東北和關內的交通要道。
風景名勝
  竜鳳山
  竜鳳山位於喀左縣城東南30公裏處的群山環抱之中。其山之靈秀、洞之怪異、寺之悠久,成為遼西名勝之一。
  入山門,見竜鳳山昂首挺立,巍峨壯觀。峰之西側斷壁處,斧劈刀削,怪崖鬥奇,粗獷豪放。滿坡遍嶺天然古柏植根於懸崖峭壁之上,枝杈橫仰,染緑雲海,似鳳之羽迎風擺動,如竜之鱗映日泛光。尤為神奇的是竜鳳山主峰酷似一尊形象完美、五官俱全的巨型臥佛頭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出的獨特景觀,令人為之驚嘆。
  竜鳳山上,有一古寺,名天台寺。85歲高壽的緒志老僧介紹,天台寺距今340年,建築在半山腰一個天然大洞穴內,人稱“朝陽洞”。寺院裏有兩棵參天柏樹傲然挺立,據林業專傢王戰測定,樹齡已有八百年之久。它雖植根於岩石,卻枝繁葉茂,它們如同兩位健壯的武士,守候於寺廟之中。
  天台寺正殿——大雄寶殿十三間,依次嵌入洞中。大殿兩側天然石洞內,分別建有關帝廟、玉皇廟。
  天台寺前是天心寺,其正殿五間,東西配房各三間。青磚筒瓦,飛檐吻獸。山門前,竪立兩棵石旗桿,兩側石碑數座。天台寺對面是哺天峰,影門山,兩峰突起,俊美非凡,似二竜戲珠,時動時歇。西山口外,等距離南北排列三個小山包,形似擺在天台寺前的三盤供,由南嚮北依次為金馬駒、金鴿子、金兔子。經天台寺東,登“天橋”,嚮峰頂攀援,危崖陡峭,驚心動魄。沿途洞穴遍布,天然形成,洞深莫測,洞內有洞,且洞洞朝陽, “洋箱洞”、“含羞洞”、“蛤蟆嘴洞”、“雙獅洞”……奇形怪狀,各有特色。其中雙獅洞曾是人類祖先棲息之地,1990年12月,考古部門曾在洞內出土陶盤、陶豆、酒具、石環、陶塑女神像等,經考證距今4700餘年,屬紅山文化與夏傢店文化之間的文化型。
  臨雙獅洞東不遠處,有一山泉,名虎影泉,傳說當年有一猛虎守護此泉而得名。此泉雖位於高處,卻從未幹涸,千百年來始終噴涌不歇,供僧侶遊人飲用。
  竜首峰頂,有巨石數塊,似無根挺立,據《凌源縣志》記載,巨石為天台寺第八代主持佛宏法師搬運至此。 
  白狼山
  白狼山位於白塔子鎮楊樹溝村和大西山村的的大陽山,偉岸挺拔,雄渾俊秀,高高的聳立在雲天,海拔881米,在全縣的崇山峻嶺中也是屈指可數的。秋季某日,陰雲籠罩,細雨霏微,大陽山淹沒在雲霧之中。遠遠望去,給人以幽深神秘之感,令人心曠神怡。
  據有關資料記載,大陽山漢代稱白狼山,北魏時稱白鹿山,清時稱大羊石山。在山的主峰以西分水嶺上,有一巨大的白石砬子,遠看象一隻綿羊,也似白狼和白鹿,所以得名。山上還有“白鹿山祠”遺址,是曹操北徵烏桓時所登的白狼山。
  說起曹操登白狼山,要追溯到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方烏桓逐漸強大起來,並入居上𠔌、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內。當時喀左屬右北平郡(今凌源),東漢末年,遼東、遼西和右北平三郡的烏桓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並以柳城(今朝陽袁臺子),為政治中心占據今遼西地區,史稱“三郡烏桓”。蹋頓最為強大,為三郡首領。此時正值中原群雄逐鹿之時,稱雄北方的的袁紹聯合烏桓滅了公孫瓚。公元199年,袁紹占領幽州後,為了酬答烏桓,曾假藉漢獻帝的的名義封烏桓衆首領為單於,還與烏桓聯姻,袁紹還親自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三郡烏桓首領蹋頓為妻。袁紹在官渡被曹操打敗後,其二、三子袁熙、袁尚兄弟倆投奔蹋頓,“復圖冀州”,企圖收復故地。因此曹操决心遠征蹋頓,除掉後患。戰前,諸將都認為不妥,惟獨謀士郭嘉力主遠征蹋頓,理由是不擊垮蹋頓,青、冀等州終不能安定。曹操還擔心前豫州牧劉備慫恿荊州牧劉表趁機襲擊許都(今河南許昌),郭嘉認為劉表多疑寡斷,自知才能不如劉備,又恐怕劉備超過自己,决不會聽劉備的主張。曹操遂立即揮師北上,進至易(今河北雄縣西北),隨他親徵的有兒子曹植、大將張遼等。曹操又采納郭嘉關於千裏奔襲,兵貴神速的建議,下令把全部輜重留在後邊,親率輕騎兵晝夜兼程,疾速行軍。同時,請出隱士田疇任莜縣縣令做嚮導。曹軍途經無經(今天津薊縣)時,正值雨季,道路泥濘難行,曹操采用田疇的建議,一面在大路旁立一個大木碑,寫上“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鼕,乃復進軍”。以迷惑和麻痹烏桓。一邊繞道上徐無山,攀崎嶇小道,出盧竜寨,跋涉500多裏,越白檀、平崗、鮮卑庭,嚮東直指柳城。離柳城200裏時,烏桓軍乃發覺,蹋頓、袁尚、袁熙慌忙與遼西單於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集合烏桓騎兵來迎戰。8月與曹軍在白狼山相遇。《三國志•魏書•五帝紀》中記載:(曹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衆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陣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鬍、漢降者20餘萬口。”接着曹軍又一舉攻剋柳城。袁尚、袁熙投奔遼東郡太守公孫康,曹操采納郭嘉之計,沒有繼續追擊,而坐觀局勢,聲言等待公孫康把二袁首級送來。9月曹軍從柳城撤軍,不久,果然公孫康伏殺袁尚、袁熙及遼東單於速濮丸,並將首級送給曹操,表示歸附之意。
  曹操擊敗烏桓,徹底消滅了袁氏殘餘勢力後,除關西地區尚被馬騰、韓遂占領外,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結束了北方地區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使北方邊境得到安寧,為北方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
  九泉蓮花山
   
  在南公營子鎮有一座人們熟知的山——九泉蓮花山(也稱碑子山),海拔758.7米。此山呈東北至西南走嚮,位於大凌河北岸。山的東北端在平房子鎮朱杖子村,西南端在南公營子鎮西村和平房子鎮山彎子村交界處的鐵路橋邊兒。當你身臨山中,除了裸露的石崖和蓊鬱的山林、柴草,也看不出有什麽希奇。但是從遠處看此山,它卻象一朵盛開着的蓮花,九個山泉分佈在蓮葉一樣的美麗的山腰中。泉水盈滿自流,在山上流出幾道小溪,滋潤着山上的紅花緑草,澆灌着山下田裏的莊稼。流到村子裏人們還把它舀進鍋裏做飯。當泉水流着流着滲入地下時,人們就說它因留戀蓮花山的美貌而停下了腳步。時至今日,山上還有幾股泉子在流淌,春天形成桃花水,汩汩的流到農田裏以解春旱,夏季流到田間澆灌着幹渴的秧苗。
  說起九泉蓮花山,當地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九泉蓮花山上有一個月牙兒形的水窪子,幾百年前,窪子裏開着一朵聖潔的蓮花,每到晚上就閃爍出皎潔柔美的月光,所以人們還把這座山稱做九泉蓮花月亮山。後來為什麽月亮窪的蓮花和皎潔的月光消失了?傳說也就從這裏開始了——
  當年,康熙皇帝化妝北尋到九泉蓮花山下的喀喇沁左翼旗,住在了山下的王爺府。聖駕光臨,可樂壞了王爺,晚上進膳時,王爺便喚出傢中的美姬為康熙皇帝起舞助興。突然一位美姬搖晃,險些摔倒,使康熙皇帝不禁一驚,眼睛盯着眼前的美姬看了一會兒。王爺似乎心領神會,在康熙皇帝洗浴後就寢時,一位美姬流着眼淚來到了床前——這是王爺送過來為皇帝陪宿的。康熙皇帝一看是那個差點摔倒的舞女,忙問姑娘叫什麽,姑娘回答:“我叫蓮花,被王爺逼做舞女,如今已身懷有孕,請萬歲恕罪。”於是,康熙皇帝吩咐侍衛把姑娘送回了她的房中。
  康熙皇帝回到京城早已忘記此事,但這事卻早已傳到京城。一天夜裏,康熙皇帝傳來欽天鑒大臣問他哪個太子將來能繼承皇位,大臣知道王爺為皇帝找美姬陪宿,哪知道美姬被送出房啊,就佯裝望望星空說:“真天子出現在東北方的蒙旗了!”皇帝為此大驚,不知道如何是好,欽天鑒大臣就出主意把蓮花生下的纔一個月的男孩兒接到宮裏,封為太子,每日帶其臨朝,賜給竜坐,意為慢慢衝散他的竜氣。小太子在皇宮漸大,被封為章王。按着欽天鑒大臣的主意,皇帝命章王帶領北口蒙族四十八旗的傢兵徵討黃河上遊的準噶爾叛亂,以求章王戰死沙場,消除後患。但是,章王兩次戰役,大難不死,凱旋而歸。欽天鑒怕自己的陰謀露餡,再次加害章王,奏請皇上把章王又派到西藩徵戰。期間,欽天鑒暗中買通兵部,不增糧草,不派救兵,使章王四面受敵,損兵折將,死於亂軍之中。
  章王死後,欽天鑒請命為章王送葬,以迷惑王府人對他的懷疑。準奏後,便帶着人馬車輛為章王送葬來到了九泉蓮花山下。欽天鑒看到九泉蓮花山時,不由得心裏一跳,心想:“一定是這九泉蓮花山使這蒙旗王府出了奇才,沒准將來會出真竜天子。”於是他下令將章王深深的埋在此山的月亮窪裏,意欲切斷竜脈,讓王府斷子絶孫。章王被深埋在月亮窪裏,其生身之母、當年的舞女蓮花也自尋短見。從此,月亮窪變成了死墳塋,皎潔的月光和美麗的蓮花也不見了。後來,紮薩剋王府裏為爭王位而明爭暗鬥,捐稅、兵役加重,害得當地百姓饑寒交迫。
  這樣的日子不知道過了多少年,直到北京天安門上生起了五星紅旗,九泉蓮花山下的人民纔過上幸福生活。時光進入21世紀,九泉蓮花山下發聲了巨大的變化。從交通運輸上,有魏塔綫鐵路和306國傢級公路穿過。因九泉蓮花山上有一億噸的石灰石儲量,縣裏在這裏建起了年産4萬噸的水泥廠,鎮裏每年還嚮建昌水泥廠銷售石灰石4萬噸。山下有果樹農場,蘋果都是紅富士新品種,每斤買到一元多錢,給農民帶來不小的收入。上個世紀80年代七間房村還在山腳下建起了塘壩蓄水,2003年西村在山中修建了儲水量150立方米的水窖,以解旱情。山下的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
  樓子山
  樓子山為喀左縣境內最高峰,海拔1091.1米,百裏之外尚能望其雄姿。此山位於喀左縣城以東三十公裏的鬆嶺山脈上,是老爺廟、羊角溝、尤杖子三個鄉的界山。樓子山南北走嚮,長14公裏,寬8公裏,總面積112平方公裏。主峰峻峭雄偉,形似高樓,故名樓子山。山上氣溫較低,鼕天的積雪到第二年春天才融化,到了春、夏、秋,山中萬木蔥蘢,鳥語花香。
  樓子山上生長着落葉鬆、華山鬆、油鬆等數十種樹木,有狼、狍子、狐狸、野豬、野狸子、兔子、狗頭雕、山雞、灰喜鵲等八十多種飛禽走獸。2003年9月,遼寧省政府成立了樓子山自然保護區。
喀左特産
  喀左陳醋
  喀左陳醋以東北盛産、顆粒飽滿的優質高粱為原料,按傳統工藝釀成。創産於清代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清光緒年間,曾多次作為貢品嚮皇宮進貢,故,又稱“貢醋”。産品酸甜適口,醋香濃郁,久貯不腐,愈貯愈好。且內含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糖份和維生素B等多種營養成分,為調味、保健之佳品。
  喀左紫砂製品
  紫砂係列旅遊工藝品以産自遼寧喀左的紫砂為原料,歷經十幾道工序,由專業工藝美術師手工雕刻,再經高溫燒製而成。其色澤古樸典雅、畫面精美、形式多樣,充分體現了紫砂材質的特點,是古老製作工藝與現代造型藝術的完美結合,具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目前國內可比的同類産品十分稀少,宜興是以紫砂茶具為主,而喀左紫砂係列旅遊工藝品可謂獨樹一幟,開闢了紫砂藝術的先河。
圖書信息
  書 名: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概況
  作 者:《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 編寫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6-1
  ISBN: 9787105086641
  開本: 16開
  定價: 20.00元
內容簡介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概況》是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之一。《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是國傢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主持編輯的《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是在各有關地區黨委和政府領導下,由各自治地方分別編寫的。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傢。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締造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和國傢解决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的建立,實現了各少數民族在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上的民主權利,體現了各民族平等團结、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三十多年來,各民族自治地方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政治、經濟、文化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地理環境
  第二章 歷史沿革與社會變革
  第三章 民族區域自治
  第四章 農業
  第五章 工業
  第六章 交通通信
  第七章 財政金融
  第八章 貿易
  第九章 旅遊
  第十章 對外開放
  第十一章 社會事業
  第十二章 城鄉建設
  第十三章 環境保護
  後記
  修訂後記
近義詞
喀喇沁左翼, 喀左縣
相關詞
條例語言文字
分類詳情
張開興隆莊鄉張開六官營子鎮張開大營子鄉張開公營子鎮
張開中三傢鎮張開南公營子鎮張開白塔子鎮張開平房子鎮
張開山嘴子鎮張開南哨鎮張開老爺廟鎮張開水泉鄉
張開臥虎溝鄉張開甘招鄉張開羊角溝鄉張開尤杖子鄉
張開十二德堡鄉張開東哨鄉張開草場鄉張開坤都營子鄉
張開官大海農場大城子鎮街道利州經濟開發區冶金鑄造工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