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江西 >上饒 > 婺源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婺源縣旅遊投訴電話:婺源消費者投訴熱綫:0793-12315
  婺源旅遊投訴電話:0793-7343605
  婺源縣最佳旅遊時間:婺源的最佳旅遊時間是每年的3月中旬,油菜花開的季節,金黃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在陽光下彌漫着溫暖的氣息。此時是整個婺源最熱鬧的季節,壯觀的油菜花𠔌地吸引着無數的攝影師和愛花人。在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將自己“葬身”於金燦燦的花海中,花仙子的美夢,就此實現!
  婺源賞秋最好的季節是11月中旬至11月底。
  婺源縣特別提醒:婺源當地人經常把婺源簡寫為“務源”,在看站名的時候要註意了。另外,當地人把理坑叫“大理坑”,李坑叫“小李坑”,古坦的發音是“古蛋”。婺源縣美食:婺源的飲食繼承了古徽州的傳統,菜以粉蒸、清蒸和糊菜主要特色,味道大多帶有辣味,主食多為米飯,當地産的米酒、白酒值得一嘗。需要說明的是,一些婺源比較出名的地方菜,衹有在一些小店或者農傢才能夠吃到正宗的。
  婺源縣購物:婺源當地人把主要特産概括為“緑紅黑白”,除了“紅”(荷包紅鯉魚)衹能裝在肚子裏帶走外,其餘三色都值得購買。緑為“婺源緑茶”,黑指的是“竜尾硯”,白是“江灣雪梨”。
  婺源縣交通:交通工具主要是客運班車。班車綫路以縣城(紫陽鎮)為中心,連接着婺源境內各個鄉鎮,主要分為東綫、北綫和西綫,這三條綫恰好能夠把婺源的主要旅遊景點串起來。
  因為婺源景點多而且非常分散,需要藉助多種交通工具(如摩的)
  班車:乘班車是當地最經濟、最自助的一種交通方式。在婺源乘坐班車,既可以在車站上車,也可以在路上擋車。價格一般為2元/10公裏左右,車型幾乎全是中巴。
  摩的:如果您選擇了乘班車從紫陽到各個鄉鎮,要到具體的某個景點,摩的就是最經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了。婺源的摩的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帶篷的三輪摩的,可以坐2-6人,一種是普通的摩托車。前一種多人乘坐,縣城內1元至2元;後一種現在數量非常多,也不貴,2元左右。摩的也可以包(60-80元/天),婺源的很多路,摩托跑起來更方便,想停就停,走街串巷很寫意的!
  包車:在婺源縣城有旅遊公司提供包車服務,也有很多私人(縣城裏有,許多景點如:各鎮的幹道上也有)提供包車服務。包車可以減輕您換車的麻煩,沒有趕車的緊張,行車綫路較為自在,如果同伴較多,尤其合適。
  汽車租賃:目前衹有縣城有汽車租賃,有小轎車,依維柯(中巴),昌河等,須交押金。
  徒步:其實,徒步也可以成為在婺源的一種主要交通工具,因為婺源各個景點之間距離也不是很遠,而且道旁住宿休息的選擇餘地較大,如果您有充足的體力和時間(最好還有並不沉重的行囊),是可以使用這種最酷最環保的交通工具的。
  在婺源徒步還是有一些需要註意的事項:首先,作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根本,作為徒步旅遊者,應該隨身攜帶垃圾收集袋,時時處處註意保護環境;其次,婺源地處江南,雨水較多,道路會經常出現泥濘,雨具對於徒步者來說絶對必要,能夠防水、且穿着舒適的旅遊鞋也不能少。
  您可以參考一下現在京滬兩地戶外俱樂部和驢壇盛行的婺源徒步路綫:
  虹關—古棧道—吳楚分源—官坑,這一路都是徽饒古道,大名鼎鼎的徽商(吃苦負重的徽商又被稱為徽駱駝)就是沿着這條路發傢致富的。全程大約需要3--4個小時(如果沒帶行李,可加快到2個多小時)。
  還有一條徒步綫路是從廬坑到段莘中村,這一條路沿途居民較少,但緑樹成蔭,山溪清涼,會為你的徒步增添不少驚喜,熱愛自然風光的旅行者多選取這條綫路,全程大約3小時。
  自駕車:婺源過去道路狀況不好,現在主要景點間的公路基本是柏油路,一些比較偏的景點路況還是不好,仍是沙石路,2003年上半年有一些路段正在修建柏油路,預計在2003年10月1日通車。而且,由於婺源是山區,路上交通繁忙,經常有會車現象,沒有山路駕駛經驗的旅遊者要慎重考慮是否自駕車。
  婺源縣住宿:到婺源找住的地方非常方便,縣政府所在地紫陽鎮上的軍人招待所可以住,該招待所就在大橋邊,價格比較便宜。另外,當地有很多私人開的旅館,一般住一晚再帶包飯,四五十元錢就夠了。
  區號:0793
  郵政編碼:333200
  位置:位於江西省的東北角的婺源縣,東面是衢州,西面與景德鎮相連,北部靠着黃山,南接三清山
  面積:2943平方公裏
  人口:34萬
  縣名由來:因“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
  
  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是鑲嵌在黃山--景德鎮--廬山國際旅遊黃金綫上的一顆緑色生態與古文化明珠。她東連浙江衢州、南通上饒、西接景德鎮、北臨黃山,古為文風鼎盛之所,今為交通皖、浙、贛三省要地。全縣面積2947平方公裏,總人口33萬人。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分半三一分田,半分水路與莊園”之稱。這裏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6.7度,年降水量為1821毫米。婺源古屬吳中楚尾,正式建製於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婺源,自古以來,就被譽為“江南麯阜”和“書鄉”。由宋而下,文風愈顯強勁,有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選入《四庫全書》172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百代文氣造傳世名流,文學家朱弁,哲學家、教育傢、理學大師朱熹,明篆刻傢何震,清經學家江永,科學家齊彥槐,鐵路之父詹天佑,現代醫學家程門雪,都從這裏走嚮全國,走嚮世界。此外,婺源的民間藝術也十分富有,典雅的徽劇是京劇的源流之一,古樸的儺舞被稱為“古典舞蹈活化石”,甲路擡閣藝術享有“中華一絶”的美名,獨具韻緻的茶藝表演風姿迷人......婺源博物館,館藏之多,品位之高,國內罕見,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稱。
  婺源生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有林地面積37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是全國十六個生態農業先進縣之一。境內處處為景,猶如一個大公園,有人說她是“中國最美的鄉村”,也有人說她是“最後的香格裏拉”。文公山、鴛鴦湖、靈岩洞國傢森林公園堪稱“生態奇觀”,江灣、李坑、汪口、思溪、理坑、等許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與青山緑水與粉墻黛瓦、飛檐戧角構成一幅幅恬靜自如、天人合一的畫捲。在婺源,春可賞五色芳菲,夏可探清幽奇洞,秋可觀漫山紅葉,鼕可訪平湖鴛鴦。
  婺源的物産中外馳名。“四色”(紅、緑、白、黑)是與“四古”(古村、古洞、古建築、古文化)一樣有着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內涵的地方特色産品,紅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鯉魚,它肉嫩味美,具有食用、藥用和觀賞價值,被選入國宴;緑是婺源緑茶,它以“湯碧、香高、汁濃、味醇”等特色揚名天下,黑是“硯國名珠”竜尾硯,其“聲如銅,色如鐵,性堅滑,善凝墨”的特徵廣為世人所知;白是江灣雪梨,體大肉厚,鬆脆香甜,當屬果中上品。此外還有甲路工藝傘、竹編、刺綉、木雕、根雕等民間工藝品,清華婺酒、賦春酒糟魚、香菇、筍幹、幹蕨等特色山珍食品,均為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
  婺源的交通也較為便利。營運班車已直達上海、杭州、深圳、廣東、溫州、寧波、金華、常熟、南昌、九江、黃山等地,有旅遊車隊一傢,從縣城大型停車場到達各景點,每20-30分鐘就有一輛公交車,交通十分便利。通訊上實現手機鄉鄉通,各景區均有電話。
  婺源現有三星級賓館一傢,準三星賓館二傢,二星級賓館五傢,旅遊定點賓館十八傢,還有許多經濟實惠的小賓館和住宿樓,目前縣城已達床位5000多個,各旅遊景區也有980個床位。婺源旅遊定點購物場所四傢,這些購物場所,地方特色濃厚,種類繁多,品種齊全,任君選購。具有婺源風情的休閑娛樂場所8傢,旅遊服務機構--旅行社10傢,婺源文化與生態旅遊區,2002年獲評為國傢3a級旅遊區,2003年能過iso9000質量體係論證、iso14001環境體係認證,婺源的旅遊業將迅速走嚮成熟,成規模化,婺源旅遊市場逐漸走嚮繁榮、興旺。
概況 Wuyuan County
  郵編:333200 代碼:361130 區號:0793
  拼音:Wù Yuán Xiàn 英譯:Wuyuan County
  
    婺源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樂安河上遊。東鄰浙江省開化縣,北界安徽省休寧縣。面積2947.51平方千米。總人口33.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3萬人。
    全縣轄1個街道、10個鎮、6個鄉:蚺城街道、紫陽鎮、清華鎮、秋口鎮、江灣鎮、思口鎮、中雲鎮、賦春鎮、鎮頭鎮、許村鎮、太白鎮、溪頭鄉、段莘鄉、浙源鄉、沱川鄉、大鄣山鄉、珍珠山鄉。共有19個居委會、171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蚺城街道蚺城路1號。
  
    地處贛東北低山丘陵區,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83%。地勢由東北嚮西南傾斜。樂安河發源於縣境東北、西北,分別稱段莘水和古坦水,有瀲溪、高砂水、賦春水橫槎水等支流。有共産主義大型水庫,大塘塢、甲村、段莘等中型水庫。年均溫16.7℃,年降水量1847.9毫米。東北山地是縣內主要林區,森林覆蓋率 82%。有荷包紅魚、緑茶、竜尾硯、江灣雪梨“四色”(紅、緑、黑、白)特産。
    徽劇、儺舞為地方劇種。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贛東北(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之一。鄣山有皖浙贛省委舊址。名勝古跡有靈岩洞群、彩虹橋、竜天塔,李坑、思溪、理坑、延村等明清建築群,等。南宋學者朱熹,近代鐵路工程專傢詹天佑等為婺源人。
基本概況 Basic profile
  婺源,婺源美景位於贛東北,東鄰國傢歷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景德鎮市,浮梁縣,樂平市,北枕國傢級旅遊勝地黃山市,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銅都德興市,是一顆鑲嵌在皖、浙、贛三省交界處的緑色明珠。
  婺源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2005年10月23日,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發佈。此次活動由《中國國傢地理》主辦, 評選出的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其中就有婺源
  婺源自古文風鼎盛,人傑地靈,是鴻儒朱熹的故裏、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學者金庸的祖籍地。前國傢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祖籍地!自宋至清,出進士552人,歷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選《四庫全書》。婺源博物館有館藏文物萬餘件,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譽;儺舞、茶道、擡閣等民間文化藝術絢麗多彩;歷代名人遺跡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鄉野。全縣有1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個國傢歷史文化名村,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3處,2個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婺源生態優美,物産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2%,荷包紅魚、緑茶、竜尾硯、江灣雪梨是婺源紅、緑、黑、白“四色”特産,久負盛名。婺源有世界瀕臨絶跡鳥種——黃喉噪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鼕棲息地——鴛鴦湖,每年鼕天有2000多對鴛鴦來到這裏越鼕,有華夏第一高瀑——大鄣山瀑布。
歷史沿革
  婺源建縣的歷史有1200多年,原屬安徽管轄。
  據婺源舊縣志記載,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謀反,以安徽的休寧縣回玉鄉雞籠山為營寨,聚衆活動於歙、衢、睦邊境之遂安、開化、休寧等縣400餘平方公裏地區。朝廷發兵經三年討平。為便於統治,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於正月初八設置婺源縣,將安徽休寧縣的回玉鄉和江西樂平縣的懷金鄉劃歸婺源縣管轄,縣城設在清華鎮,到天復元年(公元901年),縣城遷至弦高(今縣城紫陽鎮)。建縣時,婺源隸歙州。
  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儘管歙州的隸屬有所變化,但是婺源隸屬歙州的管轄一直沒有變化。宋宣和三年,歙州改稱徽州,因此,歷史上的徽州一府(歙州)六縣(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就是這樣形成的。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婺源縣直屬安徽省管轄。1934年,蔣介石政府為了在江西進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劃歸江西省第5行政區管轄,到1947年又劃回安徽省第7行政區管轄。1949年5月1日,婺源獲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軍的“二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屬一支部隊,為了軍事管理的方便,當時又把婺源劃歸江西省贛東北行政區浮梁專區管轄;9月,改屬江西省樂平專區;11月重屬浮梁專區。1952年10月,劃歸江西省上饒專區管轄至今。所以從婺源建縣1200多年的歷史來看,除近代有60來年的時間外,都是歸屬於今安徽省管轄的。
  關於婺源縣名稱的解釋,衆傢說法不一。
  婺字的意義,《辭海》裏是這樣說的:
  一、古星名,即“女宿”,舊時用作對婦人的頌詞,如婺煥中天;
  二、水名,亦為對金華一江的別稱。
  《現代漢語辭典》是這樣說的:
  (1)婺江,水名,在江西;
  (2)指舊婺州,在浙江金華一帶。
  婺源美景對婺源的解釋,歸納各派說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以“婺水繞城三面”,故名;
  二是“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婺女之說”,故名;
  三是“以縣東大鱅水流入婺州”,故名。
  也有的人看法是,這三種觀點都不夠完美。
  其一,婺源縣城確有一條河繞城三面而過,但是這條河雖然稱為婺江,它卻是樂安江的上遊,流經江西的德興、樂平,最後進入鄱陽湖。它之所以稱為婺江,是因為先有婺源,而後纔把它稱為婺江。
  其二,休寧隸屬婺州是隋代的事,並且也衹有18年的歷史,而婺源建縣是在這以後約140年,並且相隔了一個朝代,不可能再沿其名,更不可能說明稱作婺之源的原因。
  其三,婺源縣東面和浙江交界處確有一座大鏞山,發源於大鱅山的“鱅水”,流嚮浙江的開化,經衢州、蘭溪、金華至富春江,這一帶隋唐時期曾稱作為婺州,但是,“鱅水”雖流至婺州,在金華也稱作婺江,但並不能說明是婺之源也,所以這種說法也難以服人。
  我國天文學家很早就發現,天空有一婺女星座,它又稱女宿星座、須女星座,為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四顆。婺女,乃勤勞賢惠之美女也,故我國古代用她作為星座的名稱。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婺源置縣時,恰好婺女星座在京城(長安)的東南方向出現,欽天監奏明玄宗,玄宗是酷愛美女之君王,故定此地為婺源,其意為婺女之源也,用現在的話來說,婺源就是美麗勤勞賢惠的婺女的家乡。舊時,婺源縣境內多修建有婺女廟,廟內供奉婺女娘娘,此可作為例證。
  自古以來,婺源一直屬於徽州府的管轄範疇,不僅在地理上同屬黃山山脈,而且在經濟、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縣是同為一體的。
  婺源全縣面積為4461358.61畝,其中林地面積占了82.88%,耕地面積衹占7.55%,茶果面積占3.65%,水域面積占1.79%。東北部重巒疊嶂,海拔1629.8米的鄣公山為最高,有“盤踞徽繞三百裏,平分吳楚兩源頭”之稱,從地勢、地貌來看,是和徽州連成一片的,都屬於皖南丘陵山區。
  婺源的經濟作物中歷來以茶葉為主,所生産的緑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舊有“祁紅婺緑”之稱。祁紅,是指安徽祁紅的紅茶,婺緑則是婺源的緑茶。
  婺源産硯臺,名曰竜尾硯;實際上,我國四大名硯之一是歙硯,其原料就産在婺源的竜尾山,和婺源的竜尾硯同出一轍。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縣一樣,屬徽文化的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為徽州,轄歙縣、績溪、休寧、黟縣、祁門、婺源六縣。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於中原士族南遷,這些移民來源於為躲避戰亂而遷徙來到徽州的中原士族,也包括在這裏做官或喜愛這裏山水的人。外來移民帶來了比山外居民更為豐富的儒傢文化,更為先進的文明。徽文化正是以歷史上的古徽州府為核心,並擴展輻射到其他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積澱和文化現象。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傢文化,又反映着中華儒傢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標本價值。徽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沿襲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長鼎盛於安徽,延綿古今,影響播散於海內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具有主流文化特徵,對研究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徽州山多田少,隨着人員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實際滿足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於是在南宋之後,徽州人逐漸外出經商。外出經商的徽州人憑藉文化優勢,迅速致富,並逐漸發展成著名商幫。徽州商人將經商利潤的一部分用來作為繼續經營的資本,另一部分帶回徽州,用來購田地、建造房屋,註重教育,培養子弟讀書做官。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使各種文化要素較之其他地區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從而使徽文化走嚮了繁榮和輝煌。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質文化遺存,許多古村落和古建築保存完好,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直觀的標本,不僅是旅遊和經濟資源,而且也能讓人從中領略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徽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合”精神。如在徽州民間楹聯中不少都體現了“和為貴”的思想,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古代徽州民居的環境和建築,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對於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都有所啓迪。徽商註重商業道德,重視法製,講究誠信。他們的一些經營方式,值得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大力弘揚。徽文化中的醫學、建築學以及程朱理學的積極因素等,也非常值得專傢們進一步挖掘。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寧縣之回玉鄉和樂平縣之懷金鄉置婺源縣,因婺江(今樂安河上遊)繞城三面,因而得名。隸江南西道歙州管轄。縣治清華。唐天復元年(901年)縣治遷弦高(即今縣城紫陽鎮)。
  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為徽州,婺源隸徽州管轄。
  1934年劃歸江西省,1947年復歸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又劃隸江西省。現屬江西省上饒市。
  婺源美景 1984年,設置清華鎮建製(贛府廳字[1984]357號)。1985年4月18日,設立珍珠山、武口、曉林、鳳洲鄉(贛府廳字[1985]230號)。
  1993年,撤銷秋口鄉、江灣鄉、賦春鄉、中雲鄉,設立秋口鎮、江灣鎮、賦春鎮、中雲鎮(贛民字[1993] 34號批復)。
  1994年11月25日,撤銷許村鄉、鎮頭鄉、大畈鄉、思口鄉,設立許村鎮、鎮頭鎮、大畈鎮、思口鎮(贛民字[1994]238號批復)。
  1997年8月18日,撤銷太白鄉,設立太白鎮(贛民字[1997]175號批復)。至此,全縣轄11個鎮、16個鄉:紫陽鎮、清華鎮、大畈鎮、江灣鎮、思口鎮、秋口鎮、賦春鎮、鎮頭鎮、中雲鎮、許村鎮、太白鎮、沱川鄉、段莘鄉、古坦鄉、浙源鄉、溪頭鄉、鄣頭鄉、甲路鄉、曉鱅鄉、武口鄉、瀲溪鄉、竜山鄉、高砂鄉、珍珠山鄉、曉林鄉、梅林鄉、鳳洲鄉。
  1999年5月31日,撤銷武口鄉,並將梅林鄉的上梅洲村委會、瀲溪鄉的東嶺塢村委會劃歸紫陽鎮(贛民字[1999]125號批復)。
  2000年,全縣轄11個鎮、1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865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紫陽鎮 40771 清華鎮 16446 秋口鎮 20600 江灣鎮 15430 大畈鎮 6088 思口鎮 12319 中雲鎮 11212 賦春鎮 21162 鎮頭鎮 11233 許村鎮 13075 太白鎮 14923 瀲溪鄉 6364 曉容鄉 7131 溪頭鄉 11805 段莘鄉 15200 梅林鄉 9810 高砂鄉 13750 竜山鄉 8817 甲路鄉 7202 浙源鄉 12335 沱川鄉 6216 鄣山鄉 8229 古坦鄉 9246 珍珠山鄉 10761 曉林鄉 3349 風洲鄉 5184
  2001年12月3日,撤銷瀲溪鄉,西坑村委會劃歸紫陽鎮;楊溪、善坑村委會劃歸梅林鄉;撤銷曉林鄉,劃歸中雲鎮;撤銷曉鱅鄉,劃歸江灣鎮(贛民字[2001]570號批復)。2003年8月19日,鄣山鄉更名為大鄣山鄉(贛民字[2003]190號批復)。2003年9月28日,撤銷高砂鄉,成建製劃歸紫陽鎮管轄(贛民字[2003]252號批復)。2003年10月21日,撤銷梅林鄉,成建製劃歸紫陽鎮管轄;撤銷大畈鎮,成建製劃歸江灣鎮管轄(贛民字[2003]273號批復)。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33.5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10鎮10鄉。
  紫陽鎮 2004年轄:城東社區、城西社區、城南社區、儒學前社區、蚺城社區、文公社區、武口社區、天佑社區、香田村、楊坑村、東嶺塢村、西坑村、上梅洲村、梅林村、一都村、雍溪村、馬傢村、坑口村、戴傢村、楊溪村、善坑村、高砂村、齊村、考水村、嶺下村、湖林村、王傢墩村。
  清華鎮 2004年轄:清華社區、清華村、雙河村、東園村、花園村、浮溪村、詩春村、裏村、洪村。
  秋口鎮 轄:秋口村、白石村、王村、漁潭村、李坑村、嶺溪村、占纔村、言坑村、黃源村、官橋村、秋溪村、裏源村、洙西村、梓槎村、詞坑村、秋口林場、。
  江灣鎮 轄:江灣社區、江灣村、占坑村、鐘呂村、汪口村、洪坦村、荷田村、曉起村、慄木坑村、曉鱅村、前段村、大瀲村、東頭村、大畈村、浯村、濟溪村、低源村、竜潭村、古蜀地村、曉容林場、。
  思口鎮 轄:思口村、思溪村、高梘村、西源村、長灘村、前坦村、西衝村、河山坦村、西衝林場。
  中雲鎮 轄:曉林社區、中雲村、下港村、橫槎村、方村、羅田村、江村、方李村。
  賦春鎮 轄:賦春村、衝田村、新田村、遊汀村、臧坑村、洪傢村、林塘村、岩前村、長溪村、盤坑村、排前村、虎溪村、長降林場。
  鎮頭鎮 轄:鎮頭村、梅田村、遊山村、張村、冷亭村、立新煤礦。
  許村鎮 轄:許村、汾水村、仁洪村、盤山村、朗湖村、周溪村、董傢村、朱坑林場、。
  太白鎮 轄:太白村、玉坦村、曹門村、薛村、潘村、楊村、程傢灣村、新屋村。
  溪頭鄉 轄:下溪村、上溪村、青石村、硯山村、城口村、竜尾村、西岸村、桐木村。
  段莘鄉 轄:中村、段莘村、閬山村、西垣村、裔村、金坑村、東石村、槎口村、大汜村、汪槎村、慶源村、官坑村。
  竜山鄉 轄:竜山村、豸峰村、孔村、坑頭村、長堯村。
  甲路鄉 轄:甲路村、嚴田村、湖山村、鬍傢村、對塢村。
  浙源鄉 轄:鳳山村、嶺腳村、虹關村、沱口村、廬坑村、廬坑嶺村。
  沱川鄉 轄:河東村、河西村、理坑村、小沱林場。
  大鄣山鄉 轄:古坦村、車田村、鄣山村、洪源上村、洪源下村、白石源村。
  珍珠山鄉 轄:珍珠山社區、吳源村、黃沙村、虹衝村、秀水村、董傢山分場、歷居分場、蓮子灘茶場山溪林場、塘尾分場。
  鳳洲鄉 轄:中洲社區、汪村、曹村、小港村、水埠頭村、項傢埠村。
  2005年3月17日,江西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婺源縣撤並鄉鎮的批復》(贛民字[2005]26號):同意撤銷婺源縣竜山鄉,成建製劃歸雲中鎮管轄;撤銷鳳洲鄉,成建製劃歸許村鎮管轄(贛民字[2005]26號批復)。
  2006年1月20日,撤銷甲路鄉,成建製劃歸賦春鎮管轄;撤銷古坦鄉,成建製劃歸大鄣山鄉管轄(贛民字[2006]5號批復)。
  婺源文化習俗
  婺源的風俗習慣、房屋建築、飲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縣大體相同。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縣一樣,屬徽文化的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為徽州,轄歙縣、績溪、休寧、 黟縣、祁門、婺源六縣。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於外來移民,這些移民來源於為躲避戰亂而遷徙來到徽州的難民,也包括在這裏做官或喜愛這裏山水的人。外來移民帶來了比山外居民更為豐富的儒傢文化,更為先進的文明。徽文化正是以歷史上的古徽州府為核心,並擴展輻射到其他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積澱和文化現象。
  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傢文化,又反映着中華儒傢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標本價值。徽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沿襲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長鼎盛於安徽,延綿古今,影響播散於海內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具有主流文化特徵,對研究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徽州山多田少,隨着人員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實際滿足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於是在南宋之後,徽州人逐漸外出經商。外出經商的徽州人憑藉文化優勢,迅速致富,並逐漸發展成著名商幫。徽州商人將經商利潤的一部分用來作為繼續經營的資本,另一部分帶回徽州,用來購田地、建造房屋,註重教育,培養子弟讀書做官。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使各種文化要素較之其他地區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從而使徽文化走嚮了繁榮和輝煌。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質文化遺存,許多古村落和古建築保存完好,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直觀的標本,不僅是旅遊和經濟資源,而且也能讓人從中領略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徽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合”精神。如在徽州民間楹聯中不少都體現了“和為貴”的思想,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古代徽州民居的環境和建築,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對於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都有所啓迪。徽商註重商業道德,重視法製,講究誠信。他們的一些經營方式,值得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大力弘揚。徽文化中的醫學、建築學以及程朱理學的積極因素等,也非常值得專傢們進一步挖掘。
行政區劃
  婺源縣轄10個鎮、6個鄉:紫陽鎮、清華鎮、秋口鎮、江灣鎮、思口鎮、中雲鎮、賦春鎮、鎮頭鎮、許村鎮、太白鎮、溪頭鄉、段莘鄉、浙源鄉、沱川鄉、大鄣山鄉、珍珠山鄉。共有19個居委會、171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紫陽鎮。
  紫陽鎮 面積:352.5k㎡ 人口:81023人 郵編:333200 代碼:361130100
  轄花園域、涵春、文愽、儒學前、蚺城、文公、武口、天佑等8個居委會,城關、香田、楊坑、湯村、東嶺塢、西坑、上梅洲、嚮陽、嶺下、湖林、齊村、王傢墩、考水、高砂、戴傢、馬傢、雍溪、一都、梅林、楊溪、善坑、坑口等22個村委會。
  清華鎮 面積:134k㎡ 人口:16274人 郵編:333202 代碼:361130101
  轄橫街、長林、新街等3個居委會,清華、雙河、東園、花園、浮溪、詩春、裏村、洪村等8個村委會。
  秋口鎮 面積:219k㎡ 人口:22135人 郵編:333212 代碼:361130102
  轄沙城居委會,秋口、秋溪、詞坑、白石、王村、漁潭、李坑、占纔、言坑、嶺溪、黃源、官橋、裏源、洙西、梓槎等15個村委會。
  江灣鎮 面積:293k㎡ 人口:30350人 郵編:333213 代碼:361130103
  轄江灣、蓮花芯、梨園等3個居委會,江灣、占坑、鐘呂、汪口、洪坦、荷田、曉起、慄木坑、曉鱅、前段、大瀲、東頭、竜潭、浯村、古蜀地、濟溪、低源、大畈等18個村委會。
  思口鎮 面積:122k㎡ 人口:13746人 郵編:333201 代碼:361130104
  轄思口、思溪、高梘、西源、長灘、前坦、西衝、河山坦等8個村委會。
  賦春鎮 面積:303k㎡ 人口:29126人 郵編:333204 代碼:361130106
  轄賦春、衝田、新田、排前、虎溪、遊汀、盤坑、洪傢、林塘、岩前、長溪、藏坑、湖山、鬍傢、對塢、嚴田、甲路等17個村委會。
  鎮頭鎮 面積:86k㎡ 人口:11245人 郵編:333205 代碼:361130107
  轄鎮頭、梅田、遊山、張村、冷亭等5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鎮頭店。
  太白鎮 面積:177k㎡ 人口:14500人 郵編:333211 代碼:361130109
  轄大山頭居委會,太白、玉坦、曹門、薛村、潘村、楊村、程傢灣、新屋等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太白司。
  中雲鎮 面積:233k㎡ 人口:23805人 郵編:333209 代碼:361130110
  轄曉林居委會,中雲、下港、橫槎、方村、曉林、桃溪、長堯、竜山等8個村委會。
  許村鎮 面積:221k㎡ 人口:18325人 郵編:333208 代碼:361130111
  轄中洲林場居委會,許村、汾水、仁洪、盤山、朗湖、周溪、董傢、小港、項傢埠、水埠頭、汪村、曹村、洙坑等13個村委會。
  溪頭鄉 面積:122k㎡ 人口:11895人 郵編:333214 代碼:361130200
  轄下溪、上溪、青石、硯山、城口、竜尾、西岸、桐木土太等8個村委會。鄉政府駐下溪頭。
  段莘鄉 面積:171k㎡ 人口:15567人 郵編:333215 代碼:361130201
  轄段莘、中村、閬山、西垣、裔村、金坑、東石、槎口、大汜、汪槎、慶源、官坑等12個村委會。鄉政府駐中村。
  浙源鄉 面積:98k㎡ 人口:13420人 郵編:333203 代碼:361130204
  轄周傢山、鳳山、嶺腳、虹關、沱口、廬坑、廬坑嶺等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鳳山。
  沱川鄉 面積:91k㎡ 人口:6645人 郵編:333202 代碼:361130205
  轄河東、河西、理坑、小沱等4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鄣村。
  大鄣山鄉 面積:199k㎡ 人口:18852人 郵編:333202 代碼:361130206
  轄車田、鄣山、洪源上村、洪源下村、白石源、古坦、黃村、菊徑、程村、戴村、西山、水嵐、和村、通元等14個村委會。鄉政府駐車田。
  珍珠山鄉 面積:126k㎡ 人口:10147人 郵編:333206 代碼:361130208
  轄珍珠山居委會,吳源、黃砂、虹衝、秀水等4個村委會。
婺源發展史記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朝廷為便於統治,析休寧縣之回玉鄉和樂平縣之懷金鄉,於農歷正月初八日建婺源縣。縣治設清華,隸歙州。
  ○乾符四年(877),黃巢起義軍攻入縣城。次年又至。
  ○天復元年(901),縣治由清華遷弦高。
  ○宋紹興元年(1131),嶽飛徵討李成經過婺源。
  ○元至正十二年(1352),紅巾軍兩次攻占婺源州城。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兵攻占州城,婺源歸順朱元璋部。
  ○明嘉靖十七年(1538),虎群至境,死傷200餘人。
  ○清鹹豐五年(1856),太平天國起義軍攻至縣境,二月二十八日占領縣城。
  ○鹹豐十一年(1861),閩浙總督左宗棠領兵徵剿太平天國起義軍,於六月八日到婺源,坐鎮指揮近兩個月。
  ○民國四年(1915),婺源緑茶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成國和平博覽會”上展出,獲金牌奬。
  ○十一年(1922)六月,國民革命軍粵軍司令方振武率部千餘人經過婺源。
  ○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縣政府徵壯丁數千人興築婺源至白沙關公路,次年六月草率完工。 ○二十三年(1934)九月四日,國民黨政府决定,婺源劃隸江西。
  ○九月三十日,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率部進入婺源,與國民黨軍隊發生激戰。
  ○二十五年(1936),“甲路紙傘”被選為國際博覽會展品。
  ○ 二十六年(1937)一月,縣政府徵民工數千人,興築婺源至景德鎮公路。次年七月六日試通車。
  ○ 三十五年(1946)一月,婺源縣參議會成立。此後,參議會以婺源貫隸安徽為由,上下串連,發起“回皖運動”,通過上層關係促使國民黨內政部派員來婺勘察。
  ○三十六年(1947)八月十六日,婺源劃回安徽。
  ○1949年5月1日,婺源宣告解放。同月將婺源劃隸江西浮梁專區。
  ○1952年10月,浮梁專區撤消,婺源改隸上饒專區。
  ○1967年6月,突擊修建婺源至休寧公路,12月23日峻工通車。
  ○1982年,婺源“茗眉”緑茶,參加全國名茶評選會評選,名列第六位。
  ○1986年8月,在婺源參加國傢文物鑒定會的專傢,稱贊婺源博物館為“全國最好的縣級博物館”。
  ○1988年5月25日,林業部批復設立國傢級森林公園——江西省婺源縣靈岩森林公園。
  ○同年,婺源緑茶的“特珍特級”、“特珍一級”和“雨茶一級”3個産品,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奬。
  ○同年,婺源産竜尾硯獲中國工世美術“百花奬”。
  ○1989年,婺源緑茶“靈岩劍峰”,在全國名茶評比中獲“國傢級名茶”稱號。
  ○1999年,“AA級大鄣山茶”99昆明世博會金奬。“天佑有機茶”榮獲諾貝爾世界發明成果金奬。
  ○2001年,舉辦首屆“婺源‘五.一’民俗風情展示周”,旅遊人次近六萬。
婺源特産
  婺源特産可以用四色概括:緑、紅、黑、白。 婺源緑茶
  緑:即緑茶,以“顔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著稱的婺源緑茶,曾唐載《茶經》,宋稱絶品,明清入貢,中外馳名。早在1915年就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奬。1935年被美國《茶葉全書》贊為“中國緑茶品質的最優者”。1999年又榮獲“99昆明世博會”金奬。現有茶園面積13萬畝,年産茶葉10萬擔,其中低農殘面積90%以上,經歐盟有機食品論證機構論證的“大鄣山”有機茶面積3萬餘畝。目前,全縣有機茶面積、産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國前列。
  紅:即中華荷包紅魚。集食用與觀賞於一體的中華荷包紅魚,是國內外唯一獨特的魚種,其色彩紅豔,形似荷包,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為宴席珍餚。早在1985年就已被列入國宴,受到外國元首的贊賞。
  黑:即竜尾硯。享有“硯國明珠”、“石冠群山”等盛譽的竜尾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婺源古隸歙州,故又稱“歙硯”。竜尾硯自唐代問世後,歷朝被定為貢品,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歷代名人都曾為竜尾硯撰文、寫詩、填詞、賦歌、記銘。香港商報評竜尾硯具有敦煌壁畫傳統,有六朝造象韻味,多次被選為外交禮品。
   白:即江灣雪梨。因産地江灣,且果白如雪而名。據史載:明代婺源人從歙縣引進梨苗,與當地野生棠梨嫁接而生。品種有“六月雪”、“西降塢”、“白梨”、“蘇梨”等多種。江灣雪梨不僅體大肉厚,皮薄核小,而且鬆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屬果中珍品。
  以婺源歷代四位最具代表性的名人[朱熹,汪鋐,江永,詹天佑]融合婺源四大特産[緑茶,紅鯉魚,雪梨,竜尾硯<歙硯>],充分利用竜尾石的天然顔色搭配,來展現“生態,文化,名人”的婺源,“書鄉,茶鄉,硯鄉”的婺源。走進婺源,走進被譽為“正宗老徽州”。
  婺源歷代名人
  南宋名臣、詩人朱弁,字少章,號觀如居士,婺源縣城人。太學生出身。建炎元年,高宗計議遣使金國,問候被羈金國的徽、欽二帝。朱弁奮身自薦,受詔為候補修武郎、右武大夫、吉州團練使職,充當河東大金軍前通問副使,於次年正月偕同正使王倫前行。至紹興十三年,宋金和議成,始歸朝。朱弁羈金十六載,堅貞不屈,高宗詔為“忠義守節”,有司提議論朱弁之功應晉升數級,但秦檜專權,僅授奉議郎。紹興十四年四月病逝。弁一生善文學,學問精博,詞氣雍容,羈金國期間,詩多懷念故國。著有《麯洧舊聞》、《風月堂詩》等。
  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傢朱熹是婺源縣城人,字元晦,又字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小名瀋郎,小字季延。父朱鬆,宋政和八年進士,外任福建政和縣尉。朱熹於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在尤溪出生。十四歲喪父,隨母祝氏定居福建崇安五裏夫。朱熹曾於紹興二十年春和淳熙三年二月,兩次回婺源故裏省親掃墓。今“文公山”上的古杉群即朱熹手植。
婺源榮譽
  ●全國緑化百佳縣 ●全國造林先進縣
  ●全國依法治理百強縣 ●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
  ●全國尊師重教先進縣 ●全國首批AAA旅遊區
  ●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 ●全國徵兵工作先進單位
  ●國傢茶葉標準化示範縣 ●全國緑化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 ●國傢級文化與生態旅遊縣
  ●全國“二五”普法先進縣 ●全國緑茶外銷出口基地縣
  ●全國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達標縣 ●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
  ●全國首批農村初級電氣化縣 ●全國首批無公害茶生産示範基地縣
  ●全國首批生態農業旅遊示範點
  ●12個古村落被評為全國民俗文化村
  ●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婺源歸屬
  據婺源舊縣志記載,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謀反,以安徽的休寧縣回玉鄉雞籠山為營寨,聚衆活動於歙、衢、睦邊境之遂安、開化、休寧等縣400餘平方公裏地區。朝廷發兵經三年討平。為便於統治,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於正月初八設置婺源縣,將安徽休寧縣的回玉鄉和江西樂平縣的懷金鄉劃歸婺源縣管轄,縣城設在清華鎮,到天復元年(公元901年),縣城遷至弦高(今縣城紫陽鎮)。建縣時,婺源隸歙州。
  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儘管歙州的隸屬有所變化,但是婺源隸屬歙州的管轄一直沒有變化。宋宣和三年,歙州改稱徽州,因此,歷史上的徽州一府(歙州)六縣(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就是這樣形成的。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婺源縣直屬安徽省管轄。1934年,蔣介石政府為了在江西進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劃歸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管轄,到1947年又劃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區管轄。1949年5月1日,婺源獲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軍的“四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屬一支部隊,為了軍事管理的方便,當時又把婺源劃歸江西省贛東北行政區浮梁專區管轄;9月,改屬江西省樂平專區;11月重屬浮梁專區。1952年10月,劃歸江西省上饒專區管轄至今。所以從婺源建縣1200多年的歷史來看,除近代有60來年的時間外,都是歸屬於安徽管轄的。關於婺源縣名稱的解釋,衆傢說法不一。婺字的意義,《辭海》是這樣說的:一、古星名,即“女宿”,舊時用作對婦人的頌詞,如婺煥中天;二、水名,亦為對金華一江的別稱。《現代漢語辭典》是這樣說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舊婺州,在浙江金華一帶。對婺源的解釋,歸納各派說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以“婺水繞城三面”,故名;二是“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婺女之說”,故名;三是“以縣東大鏞水流入婺州”,故名。我的看法是,這三種觀點都不夠完美。
  其一,婺源縣城確有一條河繞城三面而過,但是這條河雖然稱為婺江,它卻是樂安江的上遊,流經江西的德興、樂平,最後進入鄱陽湖。它之所以稱為婺江,是因為先有婺源,而後纔把它稱為婺江。
  其二,休寧隸屬婺州是隋代的事,並且也衹有18年的歷史,而婺源建縣是在這以後約140年,並且相隔了一個朝代,不可能再沿其名,更不可能說明稱作婺之源的原因。
  其三,婺源縣東面和浙江交界處確有一座大鏞山,發源於大鏞山的“鏞水”,流嚮浙江的開化,經衢州、蘭溪、金華至富春江,這一帶隋唐時期曾稱作為婺州,但是,“鏞水”雖流至婺州,在金華也稱作婺江,但並不能說明是婺之源也,所以這種說法也難以服人。(上)
  我國天文學家很早就發現,天空有一婺女星座,它又稱女宿星座、須女星座,為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四顆。婺女,乃勤勞賢惠之美女也,故我國古代用她作為星座的名稱。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婺源置縣時,恰好婺女星座在京城(長安)的東南方向出現,欽天監奏明玄宗,玄宗是酷愛美女之君王,故定此地為婺源,其意為婺女之源也,用現在的話來說,婺源就是美麗勤勞賢惠的婺女的家乡。舊時,婺源縣境內多修建有婺女廟,廟內供奉婺女娘娘,此可作為例證。
  自古以來,婺源一直屬於徽州府的管轄範疇,不僅在地理上同屬黃山山脈,而且在經濟、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縣是同為一體的。
  婺源全縣面積為4461358.61畝,其中林地面積占了82.88%,耕地面積衹占7.55%,茶果面積占3.65%,水域面積占1.79%。東北部重巒疊嶂,海拔1629.8米的鄣公山為最高,有“盤踞徽繞三百裏,平分吳楚兩源頭”之稱,從地勢、地貌來看,是和徽州連成一片的,都屬於皖南丘陵山區。
  婺源的經濟作物中歷來以茶葉為主,所生産的緑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舊有“祁紅婺緑”之稱。祁紅,是指安徽祁紅的紅茶,婺緑則是婺源的緑茶。
  婺源産硯臺,名曰竜尾硯;實際上,我國四大名硯之一是歙硯,其原料就産在婺源的竜尾山,和婺源的竜尾硯同出一轍。
  婺源的風俗習慣、房屋建築、飲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縣大體相同。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縣一樣,屬徽文化的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為徽州,轄歙縣、績溪、休寧、黟縣、祁門、婺源六縣。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於外來移民,這些移民來源於為躲避戰亂而遷徙來到徽州的難民,也包括在這裏做官或喜愛這裏山水的人。外來移民帶來了比山外居民更為豐富的儒傢文化,更為先進的文明。徽文化正是以歷史上的古徽州府為核心,並擴展輻射到其他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積澱和文化現象。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傢文化,又反映着中華儒傢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標本價值。徽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沿襲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長鼎盛於安徽,延綿古今,影響播散於海內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具有主流文化特徵,對研究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徽州山多田少,隨着人員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實際滿足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於是在南宋之後,徽州人逐漸外出經商。外出經商的徽州人憑藉文化優勢,迅速致富,並逐漸發展成著名商幫。徽州商人將經商利潤的一部分用來作為繼續經營的資本,另一部分帶回徽州,用來購田地、建造房屋,註重教育,培養子弟讀書做官。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使各種文化要素較之其他地區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從而使徽文化走嚮了繁榮和輝煌。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質文化遺存,許多古村落和古建築保存完好,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直觀的標本,不僅是旅遊和經濟資源,而且也能讓人從中領略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徽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合”精神。如在徽州民間楹聯中不少都體現了“和為貴”的思想,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古代徽州民居的環境和建築,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對於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都有所啓迪。徽商註重商業道德,重視法製,講究誠信。他們的一些經營方式,值得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大力弘揚。徽文化中的醫學、建築學以及程朱理學的積極因素等,也非常值得專傢們進一步挖掘。
  正因為如此,我建議將黃山市改為徽州市,置歙縣、績溪、休寧、黟縣、祁門、婺源六縣歸徽州市管轄,這對於發掘、發揚徽文化,振興皖贛經濟乃至振興我國中部經濟都是很有幫助的。我想,我的這些看法,是否可以作為《婺源歸屬》一文的結語,以求得社會和政府的共識。
  婺源各地名的由來
  在凡地名的由來,或因地形狀,或襲方位,或取畫情詩意,或紀念名人,或托兆仙跡。一地的得名,又與該地的文化、知識、風情、習俗有關,猶如生活在為嬰兒取名。計較者,往往挖空心思,既有祝福,又寄於期望,如此等等。
  婺源是千年古縣,受儒傢學說影響較大,文化底藴淵厚,因而取地名或雅或俗,頗為考究。
  如菊徑、桃溪、荷田、篁村、蕉源、梅林、草塢、如黃析坑、桑樹園、銀杏丘、芙蓉嶺、柿樹灣、苦竹山……
  如竜騰、鳳遊山、象山、鵝峰、鶴溪、魚潭、如鳳凰嶺、狐狸岩、老鼠尖、金鯉橋、野豬漿……
  如琵琶墩、燕窩亭、牛角尖、琥珀山、風車鬥、撲鍋形……
  如虹關、霞港、雲峰、雪山……
  如長溪、中雲、大畈、橫坑、高寨、低源、裏村、處坑、前坦、後田……
  如一傢祠、雙桂、三花尖、四畝坳、王珠山、六房、七裏亭、八角亭、十堡、千槎、萬貫洲……
  婺源的一些舞文弄墨者,將地名湊成一副副對聯,甚有趣味。
  燕子(嶺)回頭(嶺)啄旁皮(嶺),東望(村)西望(村);
  潭公(嶺)對鏡(嶺)插芙蓉(嶺),裏妝(村)外妝(村)。
  嶺下即嶺腳(村),走前坦(村)繞荷田(村),好入桃源(村)觀景象;
  源口有源頭(村),流長溪(村)穿硤石(村),轉李坑(村)出清泉。
  上嚴田(村)下嚴田(村),兩田夾路(村);
  左汾水(村)右汾水(村),雙水盤山(村)。
  竜騰(村)江灣水(河),鳳遊(山)芙蓉尖(峰)。
  清華著名學者江永,也曾為家乡江灣鎮的諸山嶺,寫過一聯:燕子回頭見洋際;譚公對鏡望芙蓉。
  婺源在春秋時期,被稱為桐?(桐?,即山多不麯之意)之地,經過歷史動蕩而出現幾次大遷陟,一些失意官宦和儒傢布衣,睹此間錦山綉水,安傢者有之,隱居都有之。星術人士認為婺源景象萬千,及胎毓鐘靈的好地方,若蓄意教化,定必人文發達,墨皇浩瀚。儒傢與星術傢心有靈犀一點通,於是對地方的命名,自有獨到之處。
  隨手拈來幾例。
  唐乾符年間,歙縣篁墩汪萬武逃亂至婺源北綫,風天破曉,遂前定居之所取名曉起,勉勵後人珍惜光陰。
  又:北宋金紫光祿大夫李德鸞,取“占用從田之簽,以嚴治傢”之意為村取名嚴田,這位老者對仕途實有厭煩,衹好勸子孫躬耕了。
  又:北宋末年,徽州桐城主薄余道潛於婺源行徑而走,行至沱川,覺得景緻非凡,竟隨手在溪邊倒插羅漢鬆一支,不久插支長出緑時,大呼“養人寶地”。因該地盛産毛竹,故以“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詩,取村名篁村並定居之。
  又:南宋時,鬍某人婺源擇址定居,見一紅豆杉酷似巨筆,樹旁一石猶如硯石,迎面峰巒仿如筆架,三景呼應,呈“文房”之狀,遂舉傢而居,並定名方思山。方者,房也,占居也,《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方之。”思,思考。這地名的意思是:占定此地該思考其景其狀,要奮讀圖進。
  又:俞某建村於水潭旁,期望俞(魚)姓繁衍發達,特築拱橋緊鎖水田,取村名為鎖口潭。
  又:鶴溪洲位於段莘河中遊,面積二三華裏。南宋嶽飛曾屯兵於此並開墾此洲種稻,獲糧𠔌甚豐,嶽遂將該洲改為萬貫洲。
  又:鱅溪村因鱅魚溯洪水至此,遂名。元末,朱元璋率兵路過,登山觀景,見山頭曠野有田數百畝,先贊曰:“好大的畈!”明朝建國,朱當上皇帝,故改村名為大畈。
  婺源景色特佳,佳地必有佳名,文人騷客興致所來,各相為地方取名,其富有詩情畫意的名稱也便應運而生了。
  禮儀待客的習俗
  自古以來,婺源就是禮儀之邦,民風儉樸,講究坐不爭上,食不爭多,行不爭先的“三不”禮節;與人交往,誠售為上;與人交談,書往往來,對人尊呼,對已謙稱;入私塾學館,尊師為父。
  對長輩按輩份稱呼,平輩間稱哥稱嫂或直呼其名。對店主稱老闆、老闆嫂(娘),對雇員、工匠稱師傅。對有學識的人稱先生。對老人稱婆稱公。鄰里之間,有帶小孩名稱呼某傢爸、某傢*的。本縣民間,嚮來聚族而居。族人人相見按字輩稱呼,雖年高而輩分低者,仍稱哥道弟,平輩之間直呼乳名。已婚婦女對男傢長輩或平輩,隨子女稱呼,如夫兄稱伯,夫弟稱叔,夫嫂稱伯母,夫弟稱叔母;對丈夫父母稱公婆;對丈夫叔伯夫婦及祖輩稱叔公、叔婆、伯公、伯婆,太公、太婆。親族以外冠以對方男子名諱,老者呼某某公,某某婆,中年者呼某伯、某伯母,某叔、某嬸。傢長對孩子自幼教會稱呼。
  舊時,祭祖、敬神、拜年、祝壽、新婚拜堂、幼輩拜會長輩、下級拜會上級均行跪拜禮。平輩相見,男子以抱拳作揖為禮,女搭手躬腰道“福”。
  來客要請坐、奉茶、敬煙。為到傢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滿,而酒是要斟滿的,有“淺茶滿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說。鄉間待客更為熱情,多以煮荷包蛋或以雞蛋煮麵條招待。客人進餐,小孩不得入座挾菜。給客人端茶、送飯須雙手捧獻。客人告辭須加輓留,告別時須送客出門,並招呼“慢走”、“有空來嬉”。路遇外鄉熟人,要招呼回傢吃飯。
  過去,村、鎮街道,村與村之間多以青石小道相連。要道每隔數裏或山嶺頭建有路亭,有專人燒水供茶,給路人避雨歇息解渴。婺人元代池州教授王儀在其《過五嶺》一詩中曰:“五嶺一日度,精力亦已竭,賴是佛者徒,嶺嶺茶碗設”。此俗由此可見一斑。
  挂喜軸壽聯這是最能體現禮儀待客的事,主人傢都十分慎重。婚事喜軸,娘舅為大,挂在堂前正中。姑爺次之,姨夫再次之,其餘親眷按輩份依次類推。師傅的喜軸,可以與姑爺、姨夫並列。朋友的喜軸,要分路近路過、輩份大小。若是新郎自己的朋友,又屬本府縣的,則與新郎平輩者並列;若是祖父朋友,屬本府縣的,與姑爺、姨夫並列;客府客縣者,與娘舅並列(或另藉一間屋挂在堂前正中)。娘舅不論新、堂、均按年齡大小區分。新郎父母的娘舅、姑爺、姨夫,一般由其子送禮,若有挂名參加者,另藉一間屋為其張挂及開席。表舅亦同樣。娘舅本人未到,由兒子代送賀軸的,賀軸仍按規矩挂正中,但安席時,兒子不能代父坐首席首位。娘舅已過世的,其子不能再以其父輩銜送賀軸。娘舅過繼別姓,如不恢復原性,或改變已姓者,不算娘舅。其他尊長在姓氏這一點上亦是同樣。喜軸挂自己屋為“正屋”,另藉屋為“偏屋”。喜軸挂在上堂,左廂為樂,俗稱“大邊”,右廂為西,俗稱“小邊”(以人在上堂臉朝在門定左右廂)。尊長輩、父親朋友、同輩依次從上橫頭挂完“大邊”,新郎自己朋友、平輩挂“小邊”,尤以新郎姐夫、妹夫為最小,挂末尾。屋小,賀軸挂不下可以重迭挂,但落款要現出來,也可分挂於“偏屋”。壽聯女婿挂正中,侄女婿次之,外甥婦婿再次。其後以侄兒、表侄兒為序。總之,從小輩到做壽者本人的平輩(年齡小於做壽者)為止,兩廂依次張挂。祝壽是女婿“半子之份”的充分體現,兒媳衹是陪襯,衹送壽鞋、壽衣,不送壽禮和壽軸。
旅遊景區介紹
  【歷史及其現狀】
  婺源自古即為徽饒古道必經之地。周邊有著名旅遊景區廬山、黃山、九華山、武夷山、三清山、竜虎山,鄱陽湖、千島湖等,涵蓋了“名山、名水、名鎮、名村”四大看點,景婺黃(常)兩條高速公路去年11月已建成通車,婺源周邊1個小時內有三個機場(黃山-景德鎮-衢州),1個半小時可以到達周邊名山、名水、名鎮,5個小時內可達武漢、上海、杭州等周邊所有名城,武漢至婺源的公路交通已實現全程高速,婺源被旅遊界稱為“中國旅遊精品綫路上的明珠”,是江西對外開放與發達地區對接的前沿和精品花園。
  2001年以來,婺源圍繞“文化與生態”主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先後開發了10多個景區,其中江灣景區和大鄣山臥竜𠔌景區被國傢旅遊局評為4A級旅遊景區,婺源作為一個文化與生態旅遊區被評為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區。並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係和ISO14000環境質量論證,經過五年的發展,年接待遊客量由最初的12.5萬人次飈升至2006年的283萬人次,門票收入4836萬元,綜合收入4.7億元。去年旅遊産業增加值占全縣GDP的41.6%,旅遊産業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産業。此外,婺源還被衆多媒體評選為“人一生中必到的五十個地方”,“中國十大踏青好去處”。
  目前,婺源旅遊已形成東、西、北三條精品綫路,以下是簡單的介紹:
  【東綫景區】
  東綫景區以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村落和田園風光為主,主要景區有江灣、理坑景區、慶源村、高山平湖、裔村。
  鐘靈毓秀的千年古鎮江灣,是江澤民同志的祖籍地。江灣始建於隋末唐初,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子孫逐漸繁衍成為巨族。這裏山水環繞、風水極佳是古徽州風水文化的典範,歷代文風鼎盛、群賢輩出,孕育了明代隆慶年間戶部侍郎江一麟,清代著名經學家江永,清代戶部主事江桂高,清末著名教育傢、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村人著述多達88種,任七品以上仕宦者25人,是當之無愧的婺源“書鄉”代表。村中至今還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傢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築和蕭江宗祠、江永紀念館、南關亭、北斗七星井等景點,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是婺源首個4A級景區。
  理坑景區以小橋流水人傢著稱,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墻黛瓦,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青石板道縱橫交錯,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構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傢的美麗畫捲,是婺源精品綫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畫裏鄉村--曉起景區被譽為天人合一的生態傢園,“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麯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遮天蔽地的古樹,
  千年古商埠--汪口景區中的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俞氏宗祠,占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建築為清代中軸歇山式,氣勢雄偉,佈局嚴謹,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被古建築專傢譽為“藝術寶庫”。
  東綫還有油菜花觀賞勝地江嶺梯田和電影《暖》的拍攝地慶源村。
  【北綫景區】
  以原生態的山水風光見長,大鄣山臥竜𠔌景區是一處景觀價值獨特的高山峽𠔌景區。這裏群山環抱,山峰林立,森林覆蓋率高達 90.7%,是一處景觀價值獨特,完全原始風貌的高山峽𠔌景區,臥竜𠔌裏春季山花爛漫,夏季鬱鬱 蔥蔥,秋季紅楓盡染,鼕季冰雕玉砌,景區四季變換不同的色彩,而高山峽𠔌裏更 是瀑布成群,飛竜吐玉;彩池連環、相映交輝,
  靈岩風景區是1993年經原國傢林業部批準的“國傢森林公園”,1995年又經省政府批建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約30平方公裏,是一個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靈岩洞群由36個溶洞組成。洞內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琳琅滿目,更為稱絶的是洞群間保留有嶽飛、朱熹等唐代以來的遊人題墨2000餘處。石林奇景蔚為壯觀。
  彩虹橋風景區坐落於清華鎮北側河上, 它是以八百年廊橋彩虹橋為主體的一個風景名勝區,這裏有厚重的橋文化、歷史古跡、古人留存的生産工具,又有生態較好的自然環境。
  【西綫景區】
  是婺源良好生態環境的濃縮,鴛鴦湖景區是省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棲息地,面積2300畝。湖區環境幽雅甘美,山林青翠欲滴,湖水澄碧如玉。每年秋末鼕初,2000多對鴛鴦“攜兒帶女”,從遙遠的北國翩然飛來。文公山風景區是文化與生態並重的江南文化名山,因山腰葬有朱熹(文公)祖墓,故名文公山。山上林木蔥翠,周邊是十萬畝闊葉林海,森林覆蓋率達95%,林內有野生動物金貓、鹿、錦雞等。朱熹的祖墓坐西北朝東南,以石塊壘砌墓周有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春,朱熹首次回故鄉掃墓時,親手栽植的24棵杉樹,寓意“二十四孝”,歷經八百多年風雨,現存16棵。其中最高的38.7米,有“江南古杉王群”之譽。 1985年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金山生態茶園是全國生態農業旅遊示範點,遊客在此可親手採茶、製茶、品茶,享受在茶鄉旅遊休閑的愉悅。
  旅遊景點
  博物館 ,李坑 ,汪口村 ,曉起 ,思溪 ,彩虹橋 ,理坑 ,嚴田 ,鴛鴦湖 ,文公山 ,靈岩風景區 ,江灣 ,慶源 ,長溪村 ,虹關 ,洪村 ,中雲桃溪 ,遊山村。
  最佳旅遊時間
  婺源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霧日較多。一年四季都可以去玩。但春天是婺源旅遊最好的季節,尤其是4月。漫山的紅杜鵑,滿坡的緑茶,金黃的油菜花,加上白墻黛瓦,五種顔色,和諧搭配,勝過世上一切的圖畫。
  婺源鄉村靚點
  婺源之源,森林水世界---臥竜𠔌;天上人間,梯田人傢---江嶺;徽建典範,民間的“金鑾殿”---百柱宗祠;偉人故裏,風水門庭(江澤民主席的祖籍地)---江灣;天人合一的生態傢園---曉起;徽雕藝術寶庫—-汪口;小橋流水人傢---李坑;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吉祥美麗的宋代廊橋---彩虹橋;夢裏鄉村---嚴田古樟民俗園;國傢森林公園---靈岩洞。
  古樹
  婺源境內多有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古樟樹。代表的就是嚴田古樟,這樣的樟樹在婺源有好多基本上每個村多有!
  木板廊橋
  木板橋是婺源的一大特色,原汁原味的杉木建造的木板橋宛如金橋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橋下是清純無比的江水,橋上不時有村姑農夫挑着擔子從經過,山光水色與木板橋有機結合為一體,妙不可言。婺源著名的廊橋當數彩虹橋,該橋離清華古鎮不遠,始建於宋代,橋為全木結構,長達140米,寬為7米,橋上寫有“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對聯。
  民居
  婺源的古民居與皖南民居風格近似,比較著名的有理坑的官宅府第、思溪古村、延村以及其它。理坑的“大夫第”和“天官上卿”府都是明朝建築的精品。
  野渡
  婺源山區的村落都依山傍水而建,村前多有古渡口。臨水而居的村落使得渡口幾乎與村落的歷史相同。古渡口或在翠竹掩映中,或在古樹的烘托下,加上石板鋪就的碼頭臺階,遠遠望去,顯然是歷經滄桑的模樣。
  婺源博物館
  婺源博物館藏文物甚豐,有青銅器、陶瓷器、硯臺、書畫、工藝品等各類文物達萬餘件,其中等級文物千餘件。1986年8月,國傢文物鑒定會議在婺源召開,著名學者王世襄先生專此撰聯“數贛皖學問傢多出星水,願區縣博物館皆步婺源”。婺源博物館被譽為“中國縣級第一館”。
  航空
  婺源當地沒有機場,但是相鄰非常近就有景德鎮羅傢機場。景德鎮羅傢機場位於市區北面的浮梁縣洪源鎮羅傢村,現為4C級民用機場,可起降中小型客機,有直飛上海、深圳、北京3條航綫,和經深圳飛成都、昆明、西安、海口、三亞、南寧、北海、湛江等城市的無縫轉機航班。
  鐵路
  婺源到浙江衢州150公裏;到江西上饒170公裏、到景德鎮80公裏;到黃山120公裏。
  北京、南京方向的遊客可在皖贛綫黃山站下車,轉乘汽車前往;
  福建方向的遊客從景德鎮乘汽車前往;
  上海方向的遊客可乘浙贛綫至浙江衢州下車,轉乘汽車前往。
  九景衢鐵路從銅九鐵路湖口站引出,嚮東延伸至我市婺源、德興,止於浙江衢州。
  京福高速鐵路婺源段爭取在09年第四季度動工,屆時婺源結束沒有鐵路的歷史。
  公路
  衢州長途汽車站,一天有4班車到婺源,4.5個小時即可到達。
  發車時間分別是:6:00、9:30、11:00、12:30
  從南昌到婺源,距離378公裏,為省級公路,路況良好,每日有三趟班車,遊客可以乘坐每日07:25、10:25、16:25,行車時間5個小時左右,車票120、 98、85元3.發車地點在靠近八一廣場的南昌長途客運站發車.票價在一百元人民幣左右.
  從杭州到婺源,每日一班車為9點20分發車經杭徽高速到婺源
  購、吃、住
  購——婺源的地方物産以四種顔色為代表,緑色是婺源緑茶, “婺源緑茶”以其“顔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的獨特品質,唐載茶經,宋稱絶品,明清入貢,中外馳名;白是色白、汁多、肉嫩、皮薄的江灣雪梨;紅是荷包紅鯉魚,具有形如荷包色鮮肉嫩的特點,是國宴珍品;黑是指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歙硯,因徽州古稱歙州,婺源所産硯臺便以歙命名。此外,還有酒糟魚、香菇、筍幹、山蕨等天然緑色山珍食品,以及地方特色竹木工藝品。
  吃——婺源飲食承襲了徽菜的傳統,以婺源本土菜係粉蒸、清蒸和糊菜為專長, 主要名菜有:粉蒸肉、糊豆腐、清 蒸荷包紅魚、糖醋鵝頸!,此外婺源民間小吃還有清明粿、氣糕、糯米子糕等特色,縣城內以紫陽鎮政府大門的小店<<紫陽小吃>>中的本土小吃最具傳統風味,其糯米子糕更是"婺源第一"!
  特別提示:在婺源吃東西很方便,如果住在當地人傢裏的話,每人每天多加十元錢,就可以讓主人包飯了。 在 婺源一定要品嚐荷包紅鯉魚,一般清蒸,也可紅燒,10元一斤。糊豆腐和粉蒸肉也很有特 色 。野 兔、麂子、石雞、野豬等野味不可不嘗。當地人喜辣。能吃到農傢菜也算是有口福了。
  住——婺源的旅遊住宿接待能力較為完備,目前,全縣有賓館147余家,縣城標準間床位近10000多個,其中挂牌三星級酒店有江灣大酒店、明珠大酒店、天馬大酒店、星江灣假日賓館四傢,二星級酒店有15余家,一傢五星級酒店、一傢四星級酒店、二傢三星級酒店正在建設之中。另外,各景區還有許多價格低廉,別有特色的農傢旅館有幾千個床位。
門票價格
  旅遊景點通票:180元/人/5天 ,單點票:60元/人/景點
  另:理坑 嚴田古樟 洪村:20元/人 清風洞:30元/人 鴛鴦湖 叢溪漂流:60元/人
  
  婺源鄉村旅遊交通指南:
  婺源鄉村旅遊地址: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
  婺源鄉村旅遊自駕車路綫: (因字數有限,詳細交通信息可到旅遊互聯查看)
  1、景白公路: 二級柏油路面,從景德鎮經婺源至浙江,直通衢州,沿途經過賦春、中雲、高砂、婺源縣城、梅林。從景德鎮到婺源縣城80多公裏,這條路面很好走,行車時速可以達80公裏。
  2、婺溪路:從婺源可以到安徽的黃山,婺源境內是二級柏油路,安徽段是三級柏油路。沿途經過李坑、汪口、江灣、大畈。從婺源到黃山約100公裏。建議時速80公裏,進入安徽境內後,建議60公裏以下。
  3、婺清路:縣城到清華,二級新修柏油路,路面狀況很好,沿途經過思口到清華,23公裏。建議時速80公裏以下。
  4、江灣到曉起、江嶺、高山平湖、慶源、官坑:從江灣到曉起、江嶺、高山平湖、慶源這一段路程中多為新鋪的柏油路,改變了過去到江陵、慶源路況差的現象。
  5、思口到延村、思溪:三級新修柏油路,約3公裏,建議時速60公裏以下。
  6、清華到賦春:沿途經過嚴田、甲路、長降、鴛鴦湖,新修的柏油路,全程約三十二公裏,經過的主要景點是長壽古裏洪村,嚴田古樟園,鴛鴦湖。車少路好,建議時速80公裏。
  旅遊互聯免費預訂價170元,一張票也可以預定到景區付款 一日遊推薦:江嶺、江灣、李坑、彩虹橋;二日遊推薦:思溪岩村、彩虹橋、靈岩洞、臥竜𠔌、理坑、江嶺、曉起、江灣、李坑;三日遊推薦:來婺源,就應該沉下心來!用三四天的時間,慢慢的走遍婺源。
基本概況
  婺源自古文風鼎盛,人傑地靈,是鴻儒朱熹的故裏、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學者金庸的祖籍地。前國傢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祖籍地! 自宋至清,出進士552人,歷朝仕宦2665人,著作3婺源美景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選《四庫全書》。婺源博物館有館藏文物萬餘件,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譽;儺舞、茶道、擡閣等民間文化藝術絢麗多彩;歷代名人遺跡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鄉野。全縣有1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個國傢歷史文化名村,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3處,2個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婺源生態優美,物産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2%,荷包紅魚、緑茶、竜尾硯、江灣雪梨是婺源紅、緑、黑、白“四色”特産,久負盛名。婺源有世界瀕臨絶跡鳥種——黃喉噪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鼕棲息地——鴛鴦湖,每年鼕天有2000多對鴛鴦來到這裏越鼕,有華夏第一高瀑——大鄣山瀑布。
英文解釋
  1. n.:  Wuyuan County
近義詞
婺源
相關詞
江西行政區劃城市紫陽中學????業公司????務局教育學校
地理地名江西省行政村古村莊規定中小學學籍管理
包含詞
婺源縣中醫院婺源縣????務局婺源縣旅遊局
婺源縣博物館婺源縣防疫站婺源縣假日酒店
婺源縣實驗學校婺源縣人民醫院婺源縣茶道賓館
婺源縣香山賓館婺源縣西橋賓館婺源縣友好賓館
婺源縣紫金大酒店婺源縣婦幼保健所婺源縣中洲工藝廠
婺源縣工藝雕刻廠婺源縣紫陽第一小學婺源縣甲路工藝傘有限公司
江西省婺源縣紫陽中學婺源縣民間工藝美術廠婺源縣二輕局皮革製品廠
婺源縣普通中小學學籍管理規定泝行回溪三十裏入婺源縣婺源縣供銷貿易中心針紡織經營部
分類詳情
張開溪頭鄉張開竜山鄉張開江灣鎮張開許村鎮張開太白鎮
張開珍珠山鄉張開清華鎮張開紫陽鎮張開秋口鎮張開思口鎮
張開中雲鎮張開賦春鎮張開鎮頭鎮張開段莘鄉張開浙源鄉
張開沱川鄉張開大鄣山鄉張開甲路鄉張開古坦鄉張開大畈鎮
張開鄣山鄉張開鳳洲鄉蚺城街道
江灣彩虹橋理坑陽春古戲臺靈岩洞
大鄣山上下曉起思溪.延村風景區婺源博物館虹關
鳳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