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江西鉛山縣石塘鎮 Stone Town, Yanshan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 相傳在南唐建縣以前,石塘村北有方塘十口,故諧音石塘。其南為武夷山鎮,北接稼軒鄉。元時手工造紙業在石塘興起,及明代發展成臨近諸縣手工業造紙中心和集散地,亦是縣內最大的農村圩集之一。 石塘是鉛山縣建築城墻的兩個集鎮之一,靠河一側建有城墻,墻外為寬而深的護城溝。其城墻建於1932年,周長3。5華裏,設置城門城樓6處,城樓大小約15平方米。現在保存下來的城墻餘100米左右。 鎮內秀水環繞青山,山,水,街同行不悖,意境深遠.桐江水及三條人工渠蜿蜒流過小鎮,大傢或傍水小築或跨水而建,綿延成街. 整個小鎮的建築呈紡錘形南北走嚮.石塘街全長1200多米,寬4-5米,全部鋪以青石板,令人驚訝不已.街上的店鋪鱗次櫛比,相鄰店屋共用一墻,溫馨之極。店鋪建築為木構架磚墻,前店後堂。靠石,拱欞,走廊,商號,瓦檐均有造型各異的木雕,石雕和磚雕。閩,浙,贛融為一體的建築藝術和風格發揮的淋漓盡致.店屋的門板幾乎全是杉木,鎮內山上茂密的杉樹林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門板可上,可卸,店門以最大的面積嚮街道敞開.街道兩側的房屋都有一個屋巷的閨房,它們伸嚮街面,形成走廊,方便行人. 鎮內大小街弄52條,大弄套着小弄,官坑渠水從坑背而來,沿街而流,在每戶店屋內都能聽到孱孱的流水聲,水質極好.每間隔幾傢,就有一處埠頭,洗衣提水,極為方便.許多人傢的外墻都依水而築,有的甚至引水進院,方便了衛生和消防. 羅漢弄口附近的坑背小街僅300多米長,沒有敞開式的店屋,全為磚石結構的獨居院落。此處是當時的大戶區,有的房屋竟占地三四十畝。這裏的每棟房屋自成體係,高高的院墻,屋與屋之間形成一條條小弄堂。所有院屋都是封火墻到頂,連接屋梁。 紙商富顯其宅 石塘街上的紙行占地很廣,有時幾十米長的老街兩側都是它們的院墻,均為磚石結構。舊時建房大門朝嚮很有講究,一般不能正面嚮西或北的,大紙行的大門不僅註重朝嚮,而且還講究門面裝飾,用青石雕刻“門匾”,並用厚重的鐵皮包裹着兩扇大門,布以華釘,氣派非凡。古人很忌諱傢事外揚,廳對大路,故而在大廳用屏風擋住,或者進了大門是堵影墻,要轉個彎再入大廳。廳的面積大者100多平方米,小者50多平方米,為處理傢政和禮待賓客的正經場所。大廳兩側的房間謂之正間,為辦公用房。房間旁邊又各有走廊通嚮後廂房。他們其實是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門對着天井,光綫很好,無疑是傢人飲食起居之處。 王德耀是石塘建國以前的首富。王府建於三百多年以前,占地40多畝,共有5套院落,各自獨立又連為一體,穿廊過弄既格局整齊,又迂回麯折。這五套院落的天井下均置有假山花圃,養花養鳥,風雅之至。每套院落的屋脊上又都壓有一塊施雕刻的方形青石,用以闢邪。尤其突出的是,這一石建築群的頂上竟竪有避雷針,可見當初王傢的顯赫。 富戶院落的華麗是當年紙商們的産業豐厚,生意興旺的標志。據說有名的“復生源”,“羅盛春”,“鴻昌”,“天和”,“查聲泉”等店的資本均在30萬銀圓之上。紙行的宅院高大醒目,青磚素瓦,封火高墻,高大整齊。 今日的院落依然有着它們洗不去的鉛華,衹是沒有了街上的人聲鼎沸。 | | 相傳在南唐建縣以前,石塘村北有方塘十口,故諧音石塘。其南為武夷山鎮,北接稼軒鄉。元時手工造紙業在石塘興起,及明代發展成臨近諸縣手工業造紙中心和集散地,亦是縣內最大的農村圩集之一。
石塘是鉛山縣建築城墻的兩個集鎮之一,靠河一側建有城墻,墻外為寬而深的護城溝。其城墻建於1932年,周長3。5華裏,設置城門城樓6處,城樓大小約15平方米。現在保存下來的城墻餘100米左右。
鎮內秀水環繞青山,山,水,街同行不悖,意境深遠.桐江水及三條人工渠蜿蜒流過小鎮,大傢或傍水小築或跨水而建,綿延成街.
整個小鎮的建築呈紡錘形南北走嚮.石塘街全長1200多米,寬4-5米,全部鋪以青石板,令人驚訝不已.街上的店鋪鱗次櫛比,相鄰店屋共用一墻,溫馨之極。店鋪建築為木構架磚墻,前店後堂。靠石,拱欞,走廊,商號,瓦檐均有造型各異的木雕,石雕和磚雕。閩,浙,贛融為一體的建築藝術和風格發揮的淋漓盡致.店屋的門板幾乎全是杉木,鎮內山上茂密的杉樹林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門板可上,可卸,店門以最大的面積嚮街道敞開.街道兩側的房屋都有一個屋巷的閨房, 它們伸嚮街面,形成走廊,方便行人.
鎮內大小街弄52條,大弄套着小弄,官坑渠水從坑背而來,沿街而流,在每戶店屋內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水質極好.每間隔幾傢,就有一處埠頭,洗衣提水,極為方便.許多人傢的外墻都依水而築,有的甚至引水進院,方便了衛生和消防.
羅漢弄口附近的坑背小街僅300多米長,沒有敞開式的店屋,全為磚石結構的獨居院落。此處是當時的大戶區,有的房屋竟占地三四十畝。這裏的每棟房屋自成體係,高高的院墻,屋與屋之間形成一條條小弄堂。所有院屋都是封火墻到頂,連接屋梁。
紙商富顯其宅
石塘街上的紙行占地很廣,有時幾十米長的老街兩側都是它們的院墻,均為磚石結構。舊時建房大門朝嚮很有講究,一般不能正面嚮西或北的,大紙行的大門不僅註重朝嚮,而且還講究門面裝飾,用青石雕刻“門匾”,並用厚重的鐵皮包裹着兩扇大門,布以華釘,氣派非凡。古人很忌諱傢事外揚,廳對大路,故而在大廳用屏風擋住,或者進了大門是堵影墻,要轉個彎再入大廳。廳的面積大者100多平方米,小者50多平方米,為處理傢政和禮待賓客的正經場所。大廳兩側的房間謂之正間,為辦公用房。房間旁邊又各有走廊通嚮後廂房。他們其實是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門對着天井,光綫很好,無疑是傢人飲食起居之處。
王德耀是石塘建國以前的首富。王府建於三百多年以前,占地40多畝,共有5套院落,各自獨立又連為一體,穿廊過弄既格局整齊,又迂回麯折。這五套院落的天井下均置有假山花圃,養花養鳥,風雅之至。每套院落的屋脊上又都壓有一塊施雕刻的方形青石,用以闢邪。尤其突出的是,這一石建築群的頂上竟竪有避雷針,可見當初王傢的顯赫。
富戶院落的華麗是當年紙商們的産業豐厚,生意興旺的標志。據說有名的“復生源”,“羅盛春”,“鴻昌”,“天和”,“查聲泉”等店的資本均在30萬銀圓之上。紙行的宅院高大醒目,青磚素瓦,封火高墻,高大整齊。今日的院落依然有着它們洗不去的鉛華,衹是沒有了街上的人聲鼎沸。 | | 面積55.2k㎡,人口15972人。 [郵編]334512 [代碼]361124102 [區劃]轄石塘街居委會,石塘、十一都、十都、港背、尤田、彭村等6個行政村。 | | 石塘鎮位於武夷山北麓,地處上分綫公路之東側,距縣城河口40公裏,下轄1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轄地總面積56平方公裏,其中山地面積48896畝、耕地面積12497畝,全鎮擁有總人口15890人,其中集鎮人口5000餘人。石塘鎮是座千年古鎮,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之譽稱,2004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
近幾年來,該鎮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水電資源和毛竹資源優勢,創辦竹編工藝、筍罐頭、葛加工等企業,通過招商先後引進外資興辦中信實業、特種紙業、再生紙等企業,經濟效益均看好,成為經濟發展支柱,鎮財政收入保持在16%左右遞增速度持續穩定增長。通訊、交通、供電、自來水等配套設施完備,引進外資1000萬元的商貿城建設即將完工投入使用。隨着上分綫和八英綫公路的改造,極大改善了交通條件,給企業發展和城鎮建設帶來無限商機。
石塘鎮是個農業大鎮,盛産紅芽芋、紅皮甘蔗,産品遠銷江、浙、滬、閩,2005年紅芽芋種植面積2400畝,紅皮甘蔗種植面積250畝。毛竹資源豐富,擁有毛竹林面積1.2萬畝,竹製品加工業蓬勃發展。 | | - : Dantang Town
| | 石塘古鎮, 石塘, 石塘古 | | | | 石塘村 | 十都村 | 裏洋村 | 石塘街社區 | 港背村 | 尤田村 | 十一都村 | 丁馬山村 | 彭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