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江西 >吉安 > 泰和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360826
歷史人文
  泰和,地處江西省中部,有18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春秋戰國時先屬吳、越,後屬楚。秦漢屬廬陵縣,東漢末,廬陵升為郡,置西昌縣,為廬陵郡治,現尚有保有完好的白口城遺址為證,是廬陵文化的發祥地。隋開皇十一年(591),以“地産嘉禾,和氣所生”更名“泰和縣”。素有“聲名文物之邦”的美譽。抗戰時期泰和縣是江西省的臨時省會,省政府駐縣城西上田村。1940年在泰和杏嶺成立國立中正大學。
  泰和縣是首批全國商品糧、商品牛基地縣。泰和為全國20個綜合改革試點縣之一和江西省唯一的縣域經濟改革與發展試點縣,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縣城面積由1995年的5.5平方公裏迅速擴大到現在的12平方公裏。縣城北郊的文田經濟開發區被列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部合作示範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農田水質達到一級標準,為發展緑色、無公害、有機農産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條件。
  廣袤的土地,藴藏着鎢、石膏、型砂、石灰石、瓷土等26種礦産資源,具有不可忽視的開放潛力。泰和烏骨雞,人稱“白鳳”,名揚中外,《本草綱目》將其列為滋補健身之上品。泰和竹篙薯是傳統特産,素有“南方人參”之稱;中科院泰和千煙洲南方紅壤開發試驗站創辦十多年來,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示範效應。當年,郭沫若先生一首“車過泰和境,回竜溪水清,山頭林木茂,路畔稻禾平;烏骨雞多産,鎢砂礦著名,短槍持的,百發中紅星”的《宿泰和》之詩,吸引着衆多的採風者。
  泰和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先後産生出了3名狀元,4名榜眼,4名探花,396名進士。歷代名人學子,忠臣義士不乏其人,功勳卓著的泰和籍老紅軍18位授銜將軍。
交通狀況
  泰和縣交通便利,境內有105國道和319國道穿城而過,泰井高速公路,全程63公裏,成為國內唯一一條直上紅色風景區的高速路,大廣高速公路(贛粵高速公路),以及08年8月投資103億元開工建設的泉南高速公路(石吉高速公路),泰和高速已購成一縱兩橫高速路網。從泰和上高速可到達全國各地。京九鐵路的泰和站(前身為井岡山站)距縣城5公裏,位於省級工業園泰和工業園內,屬三等中間站,可辦理客貨運業務,泰和站距吉安站34公裏,距新井岡山站116公裏,距南昌站260公裏,距東莞東站602公裏,可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此外泰和境內還有鐵路沙村站和冠朝站以及營盤上站,也同時辦理客運業務!井岡山機場(位於蠃溪鎮)離縣城15公裏,主要以旅遊機場定位。按4C級標準建設,其前身為部隊機場,始建成於1975年,2002年10月19日進行機場擴建,2004年5月18日竣工通航。井岡山機場目前開通的航班航綫有每日一班至北京、上海、深圳,每周二、五、日至廈門、杭州。井岡山機場計劃於2009年進行第三次擴建,2010年10月改建完成;2008年12月29日開工建設的國傢二級水利工程贛江石虎塘航電樞紐(位於萬合鎮)由國傢投資24億元興建,計劃建設工程48個月,已列入交通部和江西省“十一五”建設項目。西氣東輸二綫工程是我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的大型管道工程,於2008年2月開工,其中泰和境內33公裏,途徑蠃溪、馬市、蘇溪3個鄉鎮,計劃2011年前全綫貫通。
自然地理
  泰和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南,吉安地區東南部,北緯26°27''-26°59'',東經114°57''-115°20'',東南鄰興國縣,西南毗遂川縣、萬安縣,西接井岡山市、永新縣、北與吉安縣相連,東北連青原區。"地控水陸之衡,江山映帶,在收眉宇間",是豐饒的吉泰盆地腹地。境內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面積達1877.5平方公裏,河𠔌平原735.9平方公裏,水面52.01平方公裏。地貌特徵為東西高、中間低,縣境東南部山峰林立,有三座山峰的高度達1000米以上,水槎鄉的十八排山峰高達1176米,為全縣的最高點。西部山峰均低於800米,碧溪鎮劉崗寨附近頂峰715米。中部地勢低平,海拔70米左右。萬合鎮的昌傢村北洲地為最低,海拔52米。最高點和最低點的高差超過1100米。贛江自南嚮北縱貫縣境中部,構成地勢開闊的河𠔌平原,將全縣劃分成河東、河西兩大塊。兩岸支流均由東、西部山地嚮贛江輻輳,形成反映總地勢傾斜的羽狀水係。整個地勢,自東、西兩側嚮中部逐級層層下降,呈現一種不對稱的盆地形勢,成為吉(安)泰(和)盆地的主要組成部分。 泰和河流衆多,贛江為境內最大的河流,由南嚮北流經縣內8個鄉鎮,境內流程59.1公裏。全縣水能理論藴藏量為6.7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3.5萬千瓦,地下水資源徑流量6.42立方米,其中可開採利用0.6億立方米。泰和水係發達,河網交織,以贛江為主流,禾水河、邑水、蜀水、珠林江、仙槎河、仁善河、東沔河、六七河、六八河等遍布全縣各地,為工農業生産和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水資源。
氣候環境
  泰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8.6℃,農歷七月最熱,正月最冷,年平均無霜期280天,年平均降水量1370.5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故夏季多洪澇,秋鼕多幹旱。春寒鼕冷、夏熱秋爽,初夏多雨、伏秋乾燥,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氣候特點,對農作物和植被十分有利。
泰和特産
  泰和烏雞 
  泰和是中國烏雞之鄉,其正宗産地在泰和縣武山汪陂塗村。靈秀的山水,哺育了泰和烏雞這一傢禽珍品。泰和烏雞體型妖小玲瓏,外觀有十大特徵,即叢冠、纓頭、緑耳、鬍須、絲毛、烏皮、烏骨、烏肉、毛腳、五抓。它集藥用、滋補、觀賞於一體。為歷代皇宮貢品。經檢測含有19種氨基酸,27種微量元素,具有保健、美容、防癌三大功效。全縣烏雞年飼養量穩定在2000萬羽。
  烏雞是中國特有的藥用珍禽,以江西泰和所産烏骨雞最為正宗,泰和烏雞外形逸麗、具有鳳冠、緑耳、雙纓、五爪、鬍須、白絲毛、毛腳、烏皮、烏肉、烏骨十大特徵,號稱“十全十美”,雞中魁首。
  1915年泰和烏雞在“巴拿馬萬雞大選賽”中,一舉奪得金牌。似鳳非鳳,似雞非雞,其奇美獨特的外貌,博得了參展各國的好評,被列為“觀賞雞”而譽滿全球。 由於該雞的形成與泰和縣武山水土中特有的豐富微量元素密不可分,異地引種三代之內必然褪化,所以,泰和烏雞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烏雞品種。
  20世紀70年代以來,泰和烏雞遠涉重洋,先後在亞美歐等14個國傢和地區參加觀賞展出,傳播了烏雞文化,弘揚了中華文明。
  1983年國傢領導人出訪泰國,專程從泰和原種雞場挑選20枚烏雞種雞蛋,作為貴重的外交禮品贈送給泰國,為增進中泰兩國人民的友誼發揮了橋梁作用。
  1988年日本名古屋市召開的第18屆傢禽會議暨博覽會上,泰和烏雞應邀展出,博得了來自世界35個國傢和地區的評委、觀衆的一致贊賞!長期以來,泰和烏雞在國際上倍受關註,其食補功效在國際上倍受推崇,風行歐美及東南亞。
  2002年泰和烏雞蛋搭乘“神舟三號”飛船登上太空。
  2005年泰和烏雞獲得原産地標識保護。
  2005年10月15日舉辦首屆中國泰和烏雞節。
  2006年泰和烏雞獲得國傢地理標志保護産品。
  2007年泰和烏雞國傢標準正式發佈。
  2007年泰和烏雞參展世界地理標志大會,成為我國30件地理標志産品應邀參展之一。
  2007年泰和烏雞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是全國280多件地理標志註册商標中獲“中國馳名商標”的10件之一,是全國唯一“活體”的“中國馳名商標”,也是吉安地區第一件“中國馳名商標”。
  竹篙薯
  竹篙薯是明代弘治年間,采用本縣橋頭山區的野生山藥,在贛江兩岸衝積平原上,經過五百年左右的選育培養而成的。全國泰和僅有。
  竹篙薯一般每根長40-70釐米,重150-500剋,由於形如竹篙,故稱竹篙薯。它含有豐富的澱粉和糖類,還有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元素,營養豐富、鬆脆可口,老少咸宜。
  良用:竹篙薯生長在深層次的土層中,無污染,是純天然的美味佳餚。它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維生素及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元素和氨基酸。去皮洗淨後,可切片素炒(每盤一斤)炒肉、(每盤配4兩),用它做湯元(1斤肉配3兩)、包餃子(1斤肉配5兩)、煮肉湯、燉雞湯(一鉢配兩斤)則更為鮮美。由於鬆脆清香,老人和小孩更為喜愛。
  功效:性平、味甘,有益脾健胃、滋肺補腎、滋陰壯陽、治油膩、助消化及美容之功能,常食用能化積、消渴、治療脾虛泄瀉、遺精、帶下等癥。
  兼用役牛
  兼用牛是用瑞士西門塔爾公牛冷凍顆粒精液,通過人工授精與本地黃牛雜交繁育而成的,雜交後代母犢為乳役兼用牛,公犢為肉役兼用牛。一頭乳役兼用牛每年除耕種7-10畝地外,一個泌乳期(305天),可擠奶2000多公斤(雜交第二、三代一年則可擠奶4000公斤),一年可獲純利800-1200元;一頭雜優公牛經兩年育肥後,體重可達400公斤,出口可賺回港幣6000多元。
  1986年,兼用牛的繁育列入國傢級"星火計劃",又先後獲中央有關部門的農林科技推廣工作先進集體單位奬、省科技成果奬、省農牧漁業廳畜牧改良站養牛"豐産杯"一等奬、省畜牧技術推廣站縣級"金牛"一等奬。現在兼用牛已推廣到全省10多個縣市級以及江西幾個鄰近省市。
  紅瓜子
  紅瓜籽在泰和生産有500年的歷史,由紅籽西瓜製成,紅籽西瓜是喜溫植物,瓜籽外殼紅色,光滑,肉實乳白細嫩,籽粒飽滿,大小均勻,加工成熟後易剝殼。遠銷廣東及港澳和國外,是該縣重要的出口農産品
  車前子
  泰和是江西省三個車前子主産縣之一。車前子為常用中藥,主治淋病、、尿血、小便不利、暑熱泄澱、目赤喠痛等癥。目前全縣每年生産100噸上下,遠銷國內20多個省市,並出口東南亞。
  冠朝豬
  冠朝豬是江西地方優良豬種,原産地是泰和冠朝、上模一帶,具有早熟、耐粗料、皮薄、肉嫩、母性強、抗病力強、仔豬成活率高、育成率高等優點,是雜交豬理想的母本。 我省一般以冠朝豬作為母本,長白、大型約剋夏公豬為父本進行雜交。雜交後代既保留了冠朝豬的優點,又增加了瘦肉率,約(剋)冠(朝)雜種豬瘦肉率達50-52%,(長)冠(朝)雜種豬可達53-54%;雜交豬日增重比冠朝純種提高56%以上,出欄時間可縮短一半。 我縣每年出口生豬30多萬頭,其中以冠朝豬作母本的雜交豬占40-50%。泰和生豬在廣東特受歡迎,賣價高於一般豬價的10%。
  醬食品
  泰和的醬食品有醬油、豆豉、醬菜三大類。
  泰和生産醬油已有160年的歷史,其配料精當、製作精細、味道鹹中帶甜、濃度高、烹調菜餚色澤和潤。品種有建設、生産兩種普通醬油,還有製作技術比較復雜,用料、工藝要求較高的富強特級醬油,近年來又在富強醬油基礎上配以泰和烏雞,製成營養豐富、香味醇美的烏雞醬油。産品遠銷省內外。民國初年,泰和沿溪渡的醬油在美國芝加哥國際醬油評選會上獲優質奬;50年代,富強醬油在上海華東調味品協作區評比中被評為優等産品;烏雞醬油在1989年的廣交會上獲得好評。
  泰和生産豆豉早在宋朝就頗負盛名,四川豆豉的製作方法即由泰和傳去。泰和豆豉烏黑、香甜、既能佐餐,又可作菜餚調味品。據清道光《泰和縣志》載,豆豉還可作藥用;豆豉性溫、能發能補,對傷寒頭痛、發熱鼻塞、流鼻涕初起,以之加蔥薑少許,煎湯熱服,出汗即愈。
  醬菜是泰和醬食品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甜酸蘿蔔為最。甜酸蘿蔔配料獨特,是泰和地方傳統産品,它集甜、酸、辣、鮮、脆於一身,回味綿長。且有生津開胃、消積化食的功效,有“未吃先流涎吃了還想吃”的吸引力。此外,還有醬藠頭、醬蘿蔔、什錦菜、多味醬等20多個品種,1985年,泰和醬菜在山東濟寧召開的全國輕工業係統食品調味技術協作會上,被評為國內獨創的地方傳統産品;1986年,什錦菜、多味醬被評為江西省優質産品;1987年,甜酸蘿蔔獲省優質産品稱號,什錦菜獲輕工業部優質産品稱號。産品遠銷本省各地市以及江蘇、浙江、廣東、深圳等地。藠頭、醬菜已進入香港、日本市場。
  蜀口茶
  蜀口茶葉産於泰和縣馬市鎮的蜀口洲。該地産茶始於唐代,距今一千多年。明成化年間,蜀口洲引進遂川縣珍稀名茶狗牯腦,使蜀口茶品質顯著提高,成為一方名茶。蜀口茶精心製作後,形如魚鈎,條索緊細,銀毫披露;湯色明亮,略呈淺緑;茶味濃郁,入口醇香,回味久長,沁人肺腑。清朝曾列為貢品,1985年,蜀口茶獲吉安地區茶葉評比第二名,1987年,在廣交會上,首次打入國際市場,頗受外商青睞。
  甘蔗
  泰和是江西主要甘蔗生産縣之一,種植甘蔗始於南北朝,距今1500年左右。現全縣已有十五個鄉(鎮)、36000畝土地種植甘蔗,年産甘蔗10餘萬噸。
  百合
  泰和縣種植百合僅十年歷史,但發展速度迅猛,年産量已達百噸以上,主要銷往香港、澳門及馬來西來、新加坡等國。百合的鱗莖含多種生物鹼、澱粉、蛋白質、脂肪等,可供食用。中醫學上以鱗莖入藥,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功能,主治勞嗽咳血、虛煩驚悸等癥。
  木雕藝術品
  泰和盛産樟木,這是木雕工藝品的上等木料。1985年,泰和從木雕之鄉的浙江東陽引進木雕工藝技術,當年就生産出“竜鳳”、“雙喜”、“小老虎”三種雕刻樟木箱,1987年生産出梳妝臺,這些産品不僅內銷,且出口到日本、美國、英國等。1986年吉安地區鄉鎮企業産品評比會上,雕刻樟木箱、梳妝臺均榮獲行業第一名。
  茶油
  江西省茶油面積和産油量均居全國第一位,泰和縣是江西油茶生産基地縣之一,年産茶油500噸左右。茶油是泰和縣主要食用油之一。茶油色清味香,久儲不變質,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94%左右,營養價值很高,在植物油中首屈一指。它不僅易被人體吸收,而且不會使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增高,最適宜於中老年人,特別是高血壓患者食用。
  土紙
  泰和橋頭、碧溪、水槎等地盛産毛竹,歷來是江西的土紙主要産地。土紙由嫩竹經石灰處理後搗碎成漿,以手工抄造而成,現在有些地方已用機械代替手工操作。土紙可用作毛筆書寫、包裝、手紙等。品種有毛邊紙、竹紙、大表紙等。主要産於橋頭鄉的津洞、高市,碧溪鄉的土坪,水槎的西陽山等地,産品銷往南昌、興國及武漢等地。
  泰和還有很多值得一書的名優土特産品,如泰和的主産品稻米、竹木,近幾年剛崛起的産業産品竹筒席、木製玩具等,由於篇幅有限,不再一一介紹。
旅遊資源
  泰和山清水秀,風光綺麗,旅遊資源比較豐富,有群山環抱的白鷺湖國傢森林公園,烏雞發源地武山,觀光農業試驗區千煙洲,萬畝高山草甸天湖山,還有紫瑤山、玉華山、古樟樹林、白雲山等自然風光;有泰和快閣,白口城遺址、楊士奇墓、鈎子腦塔等列為國傢、省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遺址;有第二次反“圍剿”時毛澤東、朱德、黃公略指揮戰鬥的白雲山戰鬥指揮所,國民黨特務機關秘密監獄馬傢洲集中營,第三次反“圍剿”老營盤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三都秋收暴動動員大會舊址和中共萬泰縣委和萬泰縣蘇维埃政府舊址等紅色資源。泰和旅遊業的發展緊緊依托井岡山,藉助烏雞作文章,以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為主導,以特色旅遊為主體,主動融入井岡旅遊圈,延伸井岡産業鏈,通過幾年來的努力,目前己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六條旅遊綫路,即白鷺湖觀光賞心一日遊、天湖山登山健身一日遊、西昌攬勝一日遊、紫瑤山登山探險一日遊、紅色旅遊一日遊(白雲山、老營盤、馬傢洲)、武山、千煙洲生態觀光一日遊.
發展狀況
  泰和縣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猛,市場繁榮、商業興旺,縣內交通運輸體係進一步完善,城鄉電力供需的矛盾得到緩解,現代化郵電通信網絡形成,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經濟發展先進縣,綜合經濟實力躋身全省經濟十強縣(市)。縣城規劃建設面積30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10平方公裏,是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城。全縣有大中型綜合、專業市場16個,市場面積60多萬平方米。實現了鄉鄉鎮鎮通水泥公路和覆蓋全縣的數字化、程控化通訊。縣內電力與省、市聯網,能保障發展所需。
生活習俗
  飲食
  泰和是重要的水稻産區,居民日常主食以米飯為主。菜係屬贛菜,多數人比較習慣中辣及微辣口味的菜。著名的當地小吃有酸蘿蔔、黴豆腐(豆腐乳)、什錦菜、涼粉等。
  購物
  泰和縣最繁華的商業街是工農兵大道中山路十字路口附近的中心區域,主要包括工農兵大道、山𠔌路、解放路和曾傢巷圍成的範圍。其中以農貿市場和國光超市人流量最大。
  宗族社會
  泰和鄉村具有典型的現代宗族社會形態,其突出特徵是“一村一姓,無村無祠”。宗族活動具有深厚的群衆基礎,幾乎所有傳統節慶與婚喪禮儀都融入了濃郁的宗族色彩,主要儀式均在祠堂中舉行,並由宗族出面組織。雖然經歷過土地改革、破四舊的重大衝擊,但在改革開放後,宗族活動又重新活躍,各村都積極重修族譜和修復宗祠。由於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日常的宗族重建活動主要以老年人為主,但在重建費用上得到年輕人較大的支持。
  節慶與民間技藝
  當地的傳統節慶活動主要有元宵節舞竜燈、中秋節燒塔、中元節(鬼節)祭祀等,不少民間節慶活動每次都是連續舉行三日以上,而春節尤其隆重,大多數婚嫁儀式都於春節期間舉行。因傳統節慶繁榮,民間技藝衆多,有三都蝦蚣燈、冠朝根雕 、沙村嗩吶、萬合竜獅燈、泰和採茶戲等。然近年來隨着年輕人大量外出及現代文化的衝擊,節味漸淡,而民間技藝不少已瀕臨失傳,對此當地政府已啓動搶救性保護工作。
文化教育
  泰和地屬廬陵文化區,歷來文風鼎盛。自宋代起,泰和就擁有完善而正規的學校體製,包括州學、縣學、鄉學、村學,另外還有石岡、萃和等全省聞名的書院。歷史上,共有396名進士、1261名舉人出自泰和,其中包括3名狀元、4名榜眼、4名探花。清代期間,廬陵文化迅速衰落,泰和縣在文化教育上也漸趨落後,民國起纔有所恢復。抗日戰爭期間,先有國立浙江大學,後有江西省農業院、省立體育師範、江西民國日報社、大衆日報社、省圖書館等文教機構隨省政府遷至泰和,又有國立中正大學等院校在泰和成立,對泰和文化教育的重振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全縣共有普通中學34所,在校學生3.2萬人,小學224所,在校學生3.5萬人。
  主要學校列表
  泰和中學: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歷年高考成績居江西省前列。創辦於1925年,有中科院院士潘際鑾、王梓坤、版畫傢董其中等著名校友。
  泰和縣第二中學:2009年5月晉升為江西省重點中學。
  泰和縣實驗小學:實驗小學是泰和縣師資力量最雄厚的一所小學,其前身是創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萃和書院。
泰和名人
  曾安止 (1048-1098)字移忠,號屠竜翁,泰和人。北宋農學家。熙寧進士。曾任豐城主簿、彭澤知縣。 潛心研究水稻栽培。所著《禾譜》為我國古代第一部水稻品種專著,詳述泰和水稻品種資源和附近地區農業生産狀況。蘇軾稱其“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泰和曾氏族譜中有該書部分內容。據載,北宋時泰和水稻品種多達五十個。南宋中期,其後裔曾之謹又撰《農器譜》以補《禾譜》之缺。
  彭惟孝(1135-1207),字孝求,自號求志居士,又號玉峰老人,江西泰和人。是彭仲弼的二兒子,彭仲文的侄子,彭琮的孫子,彭述的曾孫。他過去曾與楊萬裏和周必大是同學。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周必大推薦他進入朝廷服務,彭惟孝寫了一篇賦來評論時政,宋寧宗看了之後希望給他官位,但是他不願從官,衹願歸隱。他致力於學術,收集書籍過萬卷,號“彭氏山房”。他在成年之後對於曾祖父彭述建立的“求志堂”進行重修,所以自號“求志居士”,有《求志堂詩文》詳細記載這些經過。彭惟孝過世時,陸遊也為他寫了〈求志居士彭君墓志銘〉一文,目前收錄於《渭南文集》之中。清代名臣彭玉麟是其後裔。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竜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懷志節,讀書論兵,好言古今治亂盛衰之變。曾多次上書朝廷,"屢陳恢復大計,謂中原可一戰而取"。為韓□胄客,不識□胄之敗事,識力遠不及辛棄疾。又屢試不第,漫遊江、浙等地,依人作客,與陸遊、陳亮、辛棄疾等交遊,後布衣終身,去世於昆山。著有《竜洲集》、《竜洲詞》。
  劉崧(1321-1381)字子高,號槎翁,泰和(今江西泰和)人。洪武三年(1370)以才學舉職方郎中,出為北平按察副使,十四年為國子司業。謚恭介。明初江西派又稱江右詩派,代表人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劉崧“大底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臺閣博大之體。”博學有志行,善寫梅、竹,集多自題詩。卒年六十一。著有詩文集《槎翁集》、《職方集》。另著《北平八府志》《劉槎翁集、吾學編》。
  楊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號東裏,明朝重臣,臺閣體創始人,泰和澄江鎮人。與楊榮、楊溥並稱為"三楊"。明初建文,經舉薦入翰林充編修官,修《太祖實錄》。永樂十五年(1417)進翰林學士,後改左春坊大學士。洪熙元年(1425),升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歷仕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遇事謹慎穩重,知人善任,終年80歲,贈太師,謚文貞。
  王直(1379-1462)泰和人。永樂初進士。授修撰。歷事明宣宗、明仁宗,纍升至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正統三年(1438),修《宣宗實錄》成,升禮部侍郎,八年升吏部尚書。明英宗將親徵也先,命他留守北京。英宗全軍在土木復沒,時變倉卒,朝議屢上,皆以他為首。景泰帝時,力主派遣使臣迎接英宗回歸北京,乞休歸,在翰林二十餘年,稽古代言論編纂紀註事,多出自他的手筆。天順六年卒。贈太保
  陳循(1385—1464),字德遵,明代江西泰和人。永樂十三年(1415)狀元,授修撰,進侍講。宣德初直南宮,進侍講學士,後進翰林院學士。正統九年(1444)入文淵閣典機務。第二年進戶部右侍郎兼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發生“土木之變”,陳循采取中間立場,得到景帝器重,進戶部尚書,繼爾進少保兼文淵閣學士,不久加太子太傅,進華蓋殿大學士仍兼文淵閣。陳循為官清正,他上書“勤政要典”,建議效古代帝王行事,治理朝政。後來,石亨誣事泄,陳循獲釋為民,仍居鐵嶺,一年後病歿。於謙昭雪之後,陳循亦獲平反,昭以原職賜祭。
  郭詡,(1456-- 1529),字仁弘,號清狂,明朝畫傢,泰和(今屬江西)人。他淡泊仕途,弘治年間被徵入京師, 授錦衣官,堅辭不就。唯致力於詩文書畫創作,擅繪山水、人物,筆墨簡括,富有情趣,為時人所重,與同朝代的吳偉、杜堇、瀋周稱譽畫壇。有《雜畫册》、《琵琶行圖》、《東山攜妓圖》、《牛背橫笛圖》等傳世。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泰和縣上模鄉西崗村人。明代唯物主義哲學家、理學家、詩人。弘治六年(1492),羅欽順中進士甲科,授編修,調任南京國子監司業,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羅欽順的哲學著作有《睏知記》二捲,《續記》二捲,附錄一捲,文學著作有《 羅整庵 先生存稿》二十捲。
  歐陽鐸(約1481~1544),明代大臣。以善理財知名。字崇道,別號石江(亦作石崗)。江西泰和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纍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今江蘇南京)等10府,並督理糧儲,實行了影響深遠的賦役改革。針對當時賦役不均的現象,他在嘉靖十六年(1537)推行徵一法,稅糧方面,在不公開變更賦稅制度的前提下,由地方政府分別修改徵收方法。其稅額最重的用減少耗米、改繳折色等辦法減輕,稅額最輕的用徵發本色、增收耗米等辦法加重,使負擔比較均平。在差徭方面,將裏甲銀、夏稅、農桑絲絹、馬草、????鈔等項並入秋糧,稱均攤。然後將稅糧總額按畝攤徵,即所謂從圩不從戶。差徭按糧、畝攤派,為後代攤丁入地奠定了基礎,也是差徭嚮賦稅轉化的表現。他又將輕重不一的官、民田土的賦稅種則拉平,從而順應了官田民田化的趨勢。後任南京兵部侍郎,進吏部右侍郎。二十年,以九廟災致仕,傢居二年後卒。贈工部尚書。
  歐陽德(1496一1554)明教育傢。字崇一,號南野,江西泰和人。師事王守仁,研窮剖析,至忘寢食。嘉靖進士,任六安知州,以學行改翰林院編修,遷南京國於監司業,以太常卿掌祭酒事,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嘗於六安建竜津書院,聚生徒講學。居傢更以講學為事,日與鄒守益、聶豹、羅洪先等講論,學者自遠而至,時稱“南野門人者半天下”。誠意懇篤,氣象平易,善於論說,士以是日親。在北京,與徐階、聶豹、程文德並以宿學居顯位,集四方名士於靈濟宮,與論“良知”之學,至者五千人,京師講學,以此為盛。其學承王守仁,以良知為宗。曾和學者辨別“知覺”與“良知”之區別。在江右王門中與鄒守益同以信守師說而見稱。認為“良知,乃本心之真誠惻但”,衹為“私意所雜”,“不能念念皆此真誠惻但,故須用緻知之功”。所謂緻知,即“去其私意之雜,使念念皆真誠惻恆,而無有虧欠”(《答鬍仰齋》)。教人“自見己過”,即“痛自刻責”,便是“緻良知切實工夫”。學務實踐,不尚空虛,倡導講會、爭鳴。著有《歐陽南野集》、《南野文選》。
  郭子章,(1543~1618),字相奎,號青蠃,又自號曰玭衣生,明朝學者,泰和人。隆慶五年(1571年)進士。歷官廣東潮州知府、四川提學僉事、浙江參政、山西按察使、貴州巡撫。湖廣右布政、福建左布政。萬歷二十六年(1598)被萬歷皇帝任命為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兼製蜀楚軍事,與湖廣川貴總督李化竜合力剿平播州楊應竜叛亂,徹底消滅了盤踞播州八百餘年、世襲了二十九世的楊氏土司,又多次平定貴州苗、瑤起義,以功封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銜。子章天才卓越,於書無所不讀,著述宏富,有《粵草》十捲,《蜀草》七捲,《晉草》九捲,《楚草》十二捲,《傢草》七捲、《黔草》二十一捲,《閩草》十六捲,《留草》捲,《浙草》十六捲,《閩藩草》九捲,《養草》—捲,《苫草》六捲,《傳草》三十四捲,及《播始末》、《豫章書》、《聖門人物志》、《阿育王山志》、《馬記》、《劍記》《六語》、《豫章詩話》、《易解》、《郡縣釋名》等,均《四庫總目》共二十餘種。
  袁玉冰,(1899-1927),江西泰和縣人。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並很快結識了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偉大先驅——李大釗。後經李大釗介紹,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大批共産黨人和革命的工農積極分子慘遭殺害。在這危難時刻,袁玉冰毫無畏懼,於5月16日寫下《蔣介石政府的危機》一文,深刻揭露蔣介石“清黨”的實質,痛斥其鎮壓工農運動和叛變國民革命的種種罪行,號召人民奮起反抗,為自由而戰,為解放而戰。11月,袁玉冰調任贛西特委書記,在吉安準備組織暴動。12月13日,袁玉冰化裝進入南昌嚮省委匯報工作時,由於叛徒出賣,不幸被捕。敵人對他威逼利誘,用盡各種酷刑,他始終堅貞不屈,視死如歸。12月27日,袁玉冰在南昌下沙窩刑場英勇就義,時年28歲。
  郭輝勉,又名郭徵(1914-1939)共産黨抗日將領。江西泰和人。1930年加入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長徵結束後,於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1939年任八路軍一二零師獨立第一旅參謀長。9月29日在河北省行唐縣秦臺鄉秦臺存圍殲日偽軍的戰鬥中,不幸犧牲,終年25歲。戰後一二零師的周士第、甘泗淇等指戰員為郭徵舉行了追悼大會,並將其安葬於河北省行唐縣秦臺鄉秦臺村南山坡上,墓碑上寫着“民族英雄郭輝勉之墓”。1983年9月,郭徵烈士的骨灰遷於江西省泰和縣安葬 。
  唐世鳳,(1903-1971),號天昌,泰和縣蠃溪鎮郭瓦村人,1932年南京中央大學生物係畢業.1937年考取第五屆中央庚款,赴英國利物浦大學留學.193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創建了中國最早的海洋學係及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海洋學係和廈門大學中國海洋研究所;先生任係主任兼所長.先生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便長期從事海洋調查及研究工作,學習並引進了現代海洋科學,研究範圍涉及海洋生物、海洋化學、物理海洋、海洋漁業、????業、中國海洋史等,是我國現代海洋科學研究及海洋科學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蕭公權,(1897-1981)中國現代政治學家,本名篤平,字恭甫,號跡園。江西泰和人。1918年考入清華學校高等科。五四運動中曾參與創辦《民鐘日報》。1920年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密蘇裏大學、康奈爾大學,主修政治哲學,1926年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至1948年,歷任或兼任南方、國民、南開、東北、燕京、清華、北京、四川、光華、華西、政治等大學教授,講授中外政治思想史等課程。他是“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8年秋赴臺,任臺灣大學教授。1949年9月離臺赴美,任華盛頓大學遠東和蘇聯研究所客座教授,直至1968年退休。其主要著作有《政治多元論》、《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鄉村》、《康有為研究》等。其中《中國政治思想史》運用政治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方法,係統敘述和分析數千年來中國政治思想的發展,在學術界影響較大。蕭公權畢生從事政治學研究,尤其是政治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為政治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鄧典桃(1910-1987),江西泰和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央軍委總衛生部會計、科長。1934年參加長徵。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科長、供給部處長,中共中央管理局秘書長,八路軍總部供給部、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供給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卓雄,(1915-2009),江西泰和人。1927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産黨。曾任中共贛西南特委、江西省委內部交通,國傢保衛局執行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徵中,任紅章司令部收容隊隊長。1936年後任第三十二軍保衛局局長、八路軍120師政治部鋤姦部部長、冀中軍區政治部代主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社會部副部長、中共遼南地委書記、合江省軍區政治部主任、第十二兵團軍政委。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建國後,歷任公安部局長、地質部副部長、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福州軍區副政委、民政部副部長。
  曾慶元,橋梁工程專傢,江西省泰和縣人。1956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長沙鐵道學院教授。創立了一套嶄新的列車--橋梁時變係統橫嚮振動分析理論:彈性係統動力學總勢能不變值原理、形成係統矩陣的“對號入座”法則、以車輛構架實測蛇行波為激振源的車橋橫嚮振動確定性分析理論、車橋時變係統振動的能量隨機分析理論及構架人工蛇行波、鐵路橋梁橫嚮剛度限值分析理論、桁段有限元法、麯綫軌道折綫梁橋--列車時變係統振動分析理論等。解决了九江長江大橋、高速橋梁等多座橋梁的橫嚮剛度分析問題及橋梁加固計算問題。提出橋梁局部與整體相關屈麯極限承載國分析理論,解决了多座橋梁極限承載力的分析問題。發表論文50多篇,出版專著2本。指導博士生22名。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文學作品
  以泰和為背景的文學作品:
  白下驛餞唐少府
  王勃【唐】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登快閣
  黃庭堅【北宋】
  癡兒了卻公傢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絶,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裏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囚經泰和仰望快閣感賦
  文天祥【南宋】
  書生曾擁碧油幢,
  恥與群兒共竪降。
  漢節幾回登快閣,
  楚囚今度過澄江。
  丹心不改君臣誼,
  清淚難忘父母邦。
  惟有鄉人知我瘦,
  下帷絶粒坐蓬窗。
大事記
  漢:東漢末,置西昌縣,為廬陵群治。故城在今縣城西1.5公裏。
  三國:吳末,析西昌置東昌縣(今吉安縣永和鎮),屬廬陵郡。
  晉:太康元年(280),廬陵郡治遷石陽(今吉水縣東北10公裏),西昌屬之。
  南北朝: 大寶元年六月,陳霸先駐軍西昌南朝陳時,省西昌。
  隋:開皇九年(589),復置西昌縣。開皇十年,廢西昌,並東昌、遂興(今遂川、萬安)、廣興(今蓮花)、永新等地置安豐縣。開皇十一年(一說十年)以“地産嘉禾,和氣所生”而更名泰和縣,屬吉州。泰和之名始此。
  大業八年(612)因安豐治非津要,仍徙至西昌故城,屬廬陵郡。
  唐: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領泰和、永新、廣興、東昌四縣,泰和為州治。武德八年,廢州,並永新、廣興、東昌三縣入太和縣(改泰和為太),屬吉州。
  貞觀元年(627),吉州屬江南道。五年,西昌因兵禍,縣治復徙安豐舊治。顯慶時,析太和復置永新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吉州屬江南西道。
  天寶元年(742),泰和屬廬陵郡。
  乾元三年(760)(一說貞元三年),縣治移白下驛西(今實驗小學內),屬吉州。
  五代十國:南唐時(937-943),周矩倡築槎灘、碉石二陂,灌高行(今禾市)、信實(今蠃溪)兩鄉田地。
  南唐保大元年(943),析太和地置竜泉場,後升為縣(今遂川縣)。
  宋: 熙寧四年(1071),分太和之誠信鄉置萬安縣。
  元祐七年(1092),割縣境高行鄉三堡肅永新縣。
  德祐元年(1275)二月,文天祥在樟塘募兵抗元,三月,元軍攻占縣城。七月,文天祥收復太和。
  元: 元貞元年(1295),太和縣升為州,屬江西行中書省吉安路。
  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陳友諒軍攻占太和。
  至正二十五年(1365),常遇春平定太和。
  明: 洪武二年(1369),廢州,復為泰和縣(改太為泰),屬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
  永樂十三年(1415),陳循中狀元。
  永樂十九年(1421),曾鶴齡中狀元。
  正統九年(1444)三月,楊士奇卒,歸葬泰和。
  成化十四年(1478),曾彥中狀元。
  成化二十一年(1485),大水入城,决天井壩為河,贛江改道10余公裏。
  正德六年(1511),用磚築城墻,並改建六門。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入泰和,設官施政。
  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入城。
  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吳三桂部進占縣城。十一月,清收復泰和。
  雍正七年(1729)10月,修縣城六門。
  鹹豐五年(1855)十一月,太平軍攻占縣城。
  光緒二十六年(1900),縣人響應義和團,燒毀天主教堂。
  宣統三年(1911),湯漪(南溪人),代表江西省出席臨時國會,任參議員。選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民國11年(1922),北伐軍抵泰和。委任官員。
  民國12年(1923),廣東革命軍,第二次進駐泰和。
  民國15年(1926),7月,成立中國共産黨泰和特別支部。9月,北伐軍再次入城。是月,成立國民黨泰和縣黨部籌備委員會。11月,宋慶齡和蘇聯顧問鮑羅廷道經泰和,縣黨部及各界人士前往碼頭迎送。
  民國17年(1928),毛澤東在太湖村成立村工農兵政府。
  民國18年(1929),彭德懷在禾市和馬市一帶打擊土豪劣紳。
  民國19年(1930),7月18,毛澤東、朱德、陳毅、羅榮桓等率紅軍前委、總司令部、紅四軍等在古坪休整。毛澤東找地方幹部談話,做調查。24日,紅二十軍攻剋縣城。
  民國20年(1931),5月,毛澤東、朱德在白雲山上指揮紅軍打第二次反“圍剿”第一仗,全殲國軍第28師。
  民國26年(1937),10月,陳毅、曾山等率遊擊隊北上抗日,蘇區幹群到江邊迎送,縣政府設宴招待。
  民國28年(1939),上半年起,日軍進占南昌,江西省政府陸續遷至泰和,成立臨時省會。
  民國29年(1940),國立中正大學在杏嶺成立。
  民國31年(1942),5月,廖承志、謝育纔等進步人士監禁在泰和馬傢洲集中營。12月,在上田,舉辦全省體育運動大會。
  民國34年(1945),1月,日軍由湖南攻贛洲,竄擾縣境垇頭、高市、白土街。7月,日軍撤退,竄擾泰和。馬傢洲300棟店面和全部民房、永昌市200餘棟民房被燒毀。
  民國38年(1949),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5兵團44軍157師470團炮兵營解放泰和。泰和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省政府主持開工復修梅陂。
  1950年4月5日,駐軍解放軍炮兵營改編為泰和縣中隊。
  1951年,組建康復醫院,治療抗美援朝傷病員。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代表團和朝鮮人民訪華代表團,來縣訪問。
  1953年,中共泰和縣委在縣城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
  1954年,2月,萬安所屬上宏、蘇溪2鄉劃歸泰和。4月,在縣城召開全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1955年,7月,在縣城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高會議泰和縣首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1956年,6月,全縣第一座水電站白土鄉水口村水力發電站開工。(9月竣工,裝機12千瓦)
  1958年,7月,泰和至井岡山公路正式通車。
  1965年,5月,毛澤東主席由井岡山經泰和至吉安。
  1969年,動工興建老營盤水庫。
  1970年,泰和機場(今井岡山機場)開工興建。1973年竣工。
  1972年,鄧小平視察井岡山糖廠(今泰和糖廠)、泰和拖拉機製造廠。
  1978年,在上田設立泰和雞原種場,進行泰和雞保種工作。
  1980年,列為全國商品牛基地縣。
  1982年,泰和酒廠研製的白鳳烏雞補酒被選為國傢外交部禮品酒。
  1983年,千煙洲被列為江西省吉泰盆地紅壤丘陵開發試驗研究中心。
  1987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視察泰和酒廠和武山墾殖場。
  1988年,11月,泰和大橋工程開工。
  1993年,4月,時任國傢副主席鬍錦濤在江西省省長吳官正陪同下視察泰和,深入到武峰烏骨雞種雞場考察,並合影留念。
  1993年,珠江電影製片廠在泰和拍攝以泰和烏雞為題材的電影故事片《小鎮情緣》,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1994年,7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傢寶深入馬市鎮仙橋村慰問村民。
  1996年9月1日,京九鐵路建成通車,改變了泰和縣沒有鐵路的歷史。
  2002年3月25日 泰和烏雞種蛋搭乘“神州三號“飛船遨遊太空,進行空間生命科學試驗。4月23日上午9點,第一代太空烏雞誕生。
  2002年3月, 時任國傢副主席曾慶紅視察泰和。
  2003年6月28日,昌泰高速公路正式通車,改變了泰和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
  2004年4月,時任國傢副總理黃菊深入橋頭鎮農村信用社視察。
  2004年5月18日,井岡山機場擴建完成,正式通航,成為軍民兩用機場。
  2005年3月31日,泰和至井岡山高速公路正式通車。
  2006年4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深入澄江鎮南圳村石獅梁傢組考察新農村建設。
  2006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深入泰和縣考察集體林權改革情況。
  2007年,9月,“泰和烏雞”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2008年,10月14日,國傢副主席習近平深入禾市鎮熊瓦村考察新農村建設。
  2009年,9月24日,國傢副總理李剋強到禾市鎮豐壠村糧食高産示範田考察。
行政區劃
  全縣轄16個鎮、6個鄉:澄江鎮、碧溪鎮、橋頭鎮、禾市鎮、蠃溪鎮、蘇溪鎮、馬市鎮、塘洲鎮、冠朝鎮、沙村鎮、老營盤鎮、小竜鎮、灌溪鎮、苑前鎮、萬合鎮、沿溪鎮、石山鄉、南溪鄉、上模鄉、水槎鄉、上圯鄉、中竜鄉。共有22個居委會、290個村委會。
  澄江鎮 面積:158.6k㎡ 人口:111117人 郵編:343700 代碼:360826100 
  轄澄江、西昌、快閣、中山、白鳳、文田等6個居委會,南門、西門、文田、橋頭、大塘、蠃湖、桂花、桔園、新池、黃崗、杏嶺、官溪、三溪、南圳、上田、月池、東門、北門等1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蠃湖村。
  碧溪鎮 面積:159k㎡ 人口:16528人 郵編:343709 代碼:360826101 
  轄碧溪居委會,太湖、牛牧、麯鬥、三峰、芙塘、麯尺、絆塘、碧溪、遊傢、裏山、隴背、上坪、江陂、南江、新居等15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太湖嶺。
  橋頭鎮 面積:253k㎡ 人口:14783人 郵編:343708 代碼:360826102 
  轄橋頭居委會,津洞、中坪、西池、店前、小山、黃陂、水坑、石壁、湛口、東山、春和、毛傢等1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小山村。
  禾市鎮 面積:136k㎡ 人口:21709人 郵編:343705 代碼:360826103 
  轄禾市鎮居委會,蘆源、潞灘、雁溪、瓦塢、治岡、橋豐、禾院、院壟、水西、豐壠、沙裏、增莊、江北、萍芫、景豐、官陂、國渡、桂源等1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禾院村。
  蠃溪鎮 面積:85k㎡ 人口:32346人 郵編:343704 代碼:360826104 
  轄蠃溪居委會,三都、蘭溪、集豐、郭瓦、保健、保全、普田、王傢、路邊、轉江、爵譽、木壟、建豐、中房、西岡、藻苑、三豐、田豐等1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詹瓦坊。
  蘇溪鎮 面積:98k㎡ 人口:19025人 郵編:343712 代碼:360826105 
  轄蘇溪居委會,上宏、高溪、芫背、蘇溪、橫塘、三居、上彭、下彭、水口、雷崗、模山等11個村委會。鎮政府駐上彭村。
  馬市鎮 面積:137k㎡ 人口:38605人 郵編:343713 代碼:360826106 
  轄馬市鎮居委會,高田、三平、江濱、占村、屯洲、荊洲、辦洲、仙橋、漢溪、武溪、東來、蜀口、柳塘、甘露、南溪、蠃江、白頭、兩塘、慶豐、棲竜、群愛等21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馬傢洲。
  塘洲鎮 面積:124k㎡ 人口:32098人 郵編:343715 代碼:360826107 
  轄永昌居委會,朱傢、曾傢、竜口、黃塘、土洲、粟芫、小溪、上棚、上洲、河江、新坪、塘洲、永昌、洲頭、南塘、樟溪、坦湖、東湖等1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永昌村。
  冠朝鎮 面積:145.4k㎡ 人口:20116人 郵編:343716 代碼:360826108 
  轄冠朝居委會,冠朝、墩陂、東村、社下、羅溪、宏岡、坎頭、村嶺、下坑、儒社、大岡、文塘等1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文塘村。
  沙村鎮 面積:79k㎡ 人口:14332人 郵編:343719 代碼:360826109 
  轄沙村居委會,坪洲、高壠、凰岡、錦溪、新圩、沙村、興華、良村等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新圩村。
  老營盤鎮 面積:85k㎡ 人口:5865人 郵編:343733 代碼:360826110 
  轄老營盤居委會,五豐、田段、老營盤、小莊坳、竹山、大莊、富足等7個村委會。
  小竜鎮 面積:94k㎡ 人口:8138人 郵編:353723 代碼:360826111 
  轄小竜鎮居委會,蔬菜、瑤嶺、白雲山、伯佐、中洞等5個村委會。鎮政府駐蔬菜村。
  灌溪鎮 面積:163k㎡ 人口:24141人 郵編:343725 代碼:360826112 
  轄灌溪居委會,古坪、碧山、坎下、田心、井邊、灌溪、沙坪、界溪、睹碑、灣溪、桃源、塅坑、緑竹、架竹、陽丘、村前、雁門、田邊等18個村委會。
  苑前鎮 面積:108k㎡ 人口:27799人 郵編:343726 代碼:360826113 
  轄苑前居委會,路溪、巷口、顔傢、王山、書院、洲劉、戴坊、楊溪、琴塘、苑前、紳溪、黃坊、嶺下、玉田、茹山、錢塘、坪上等17個村委會。
  萬合鎮 面積:176k㎡ 人口:45831人 郵編:343729 代碼:360826114 
  轄萬合居委會,湖尾、高樟、南壟、坪上、沙壟、湖頭、羅傢、江南、集義、前進、桑園、沙湖、華蓋山、哨豐、陂溪、店邊、菰塘、塘尾、南坑、霞山、黃坑、寧溪、大鵬、赤溪、銅陂、樟塘、竹山、鐘阜等2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坪上村。
  沿溪鎮 面積:94k㎡ 人口:20482人 郵編:343732 代碼:360826115 
  轄沿溪居委會,高坪、獅前、山東、鳳崗、瀲溪、東崗、源塘、樂山、荷樹、倉嶺、草坪等11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山東村。
  石山鄉 面積:60.5k㎡ 人口:12706人 郵編:343703 代碼:360826200 
  轄石山、良友、凍邊、社背、上居、老張傢、良潭、齊塘、洲下等9個村委會。
  南溪鄉 面積:40k㎡ 人口:19094人 郵編:343702 代碼:360826201 
  轄芳橋、洲尾、源頭、匡溪、南源、錦溪、五星、上壟等8個村委會。鄉政府駐白竹街。
  上模鄉 面積:100k㎡ 人口:10201人 郵編:343718 代碼:360826202 
  轄上模居委會,高芫、謳裏、北溪、老居、靈溪、上模、上村、田西、油洲等9個村委會。
  水槎鄉 面積:171k㎡ 人口:12697人 郵編:343721 代碼:360826203 
  轄四和畲族、水槎畲族、西陽畲族、坑西畲族、樂群、縫嶺、東沔、橋溪、合江、新橋、茶芫、浪川等12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合江村。
  上圮鄉 面積:90.3k㎡ 人口:8198人 郵編:343722 代碼:360826204 
  轄北坑、石田、上圮、芫頭、西崗、回竜、沔口等7個村委會。
  中竜鄉 面積:110k㎡ 人口:6776人 郵編:343724 代碼:360826205 
  轄百記、畝芫、黃沙、周溪、馬田、良坪、東合、中竜等8個村委會。鄉政府駐百記村。
歷史沿革
  隋置泰和縣,唐改太和縣,明復改泰和縣。因境內有禾山,一作和山,禾水所出。並賦吉祥之意。
  1984年,老營盤公社分設老營盤、上圮鄉(贛府廳字198號)。1985年11月3日,撤銷禾市、馬市、塘洲鄉建製,改設禾市、馬市、塘洲鎮(贛府廳字599號)。
  1985年,中竜鄉的瑤嶺、中洞、佰佐、白雲山、四個村和竜下村的上排、新餘兩個自然村劃歸小竜鎮;上圮鄉北坑村分成北坑、富足兩個村委會,並將富足村委會劃歸老營盤鄉(贛府廳字231號)。
  1986年8月13日,將泰和縣蘇溪鄉八個村(上宏、高溪、橫塘、芝背、蘇溪、石陂、上彭、石洲)劃歸萬安縣設置上宏鄉建製(贛府廳字396號批復)。1987年3月17日,撤銷萬安縣上宏鄉建製,所轄行政區域仍歸泰和縣蘇溪鄉管轄(贛府廳字126號批復)。
  1990年2月26日,設立文田鄉(贛民字32號批復)。1993年,撤銷文田鄉、上田鄉,設立文田鎮、上田鎮(贛民字53號批復)。1996年10月18日,撤銷蘇溪鄉,設立蘇溪鎮(贛民字227號批復)。
  1997年6月5日,撤銷沙村鄉,設立沙村鎮(贛民字115號批復)。至此,全縣轄9個鎮、17個鄉:澄江鎮、小竜鎮、禾市鎮、馬市鎮、塘洲鎮、文田鎮、上田鎮、蘇溪鎮、沙村鎮、碧溪鄉、橋頭鄉、蠃溪鄉、石山鄉、南溪鄉、棲竜鄉、冠朝鄉、上模鄉、水槎鄉、上圯鄉、老營盤鄉、中竜鄉、灌溪鄉、苑前鄉、樟塘鄉、萬合鄉、沿溪鄉。
  1999年9月7日,撤銷碧溪鄉、蠃溪鄉、冠朝鄉、萬合鄉,設立碧溪鎮、蠃溪鎮、冠朝鎮、萬合鎮(贛民字215號批復)。2000年6月27日,撤銷橋頭鄉、苑前鄉,設立橋頭鎮、苑前鎮(贛民字144號批復)。至此,全縣轄15個鎮、11個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96567人;其中: 碧溪鎮 15721 橋頭鎮 15547 禾市鎮 21923 蠃溪鎮 31854 上田鎮 23363 蘇溪鎮 21269 馬市鎮 28534 塘洲鎮 3254Z 冠朝鎮 20058 沙村鎮 14604 小竜鎮 9130 苑前鎮 26011 萬合鎮 35467 文田鎮 19360 澄江鎮 48882 石山鄉 11986 南溪鄉 12606 棲竜鄉 7455 上模鄉 10004 水槎鄉 12010 上圮鄉 8004 老營盤鄉 5724 中竜鄉 7181 灌溪鄉 23905 樟塘鄉 10178 措溪鄉 23249(人)
  2000年12月8日,撤銷沿溪鄉、灌溪鄉、老營盤鄉,設立沿溪鎮、灌溪鎮、老營盤鎮(贛民字366號批復)。
  2001年12月3日,撤銷上田鎮、文田鎮,劃歸澄江鎮;撤銷樟塘鄉,劃歸萬合鎮;撤銷棲竜鄉,劃歸馬市鎮;馬市鎮的南溪、西洲村委會劃歸南溪鄉(贛民字569號批復)。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51.3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16鎮6鄉。
  澄江鎮 2004年轄:文田社區、白鳳社區、澄江社區、快閣社區、西昌社區、中山社區、新池村、黃崗村、官溪村、杏嶺村、三溪村、南圳村、上田村、月池村、西門村、南門村、東門村、北門村、文田村、桂花村、蠃湖村、桔園村、橋頭村、大塘村。
  碧溪鎮 2004年轄:碧溪鎮居委會、太湖村、南嶺村、沿江村、牛牧村、麯鬥村、石堆村、石坪村、三峰村、麯尺村、碧溪村、遊傢村、江邊村、裏陂村、泮塘村、芙塘村、裏山村、隴背村、上坪村。
  橋頭鎮 轄:橋頭鎮居委會、津洞村、中坪村、小山村、店前村、黃陂村、西池村、水坑村、石壁村、湛口村、東山村、春和村、毛傢村。
  禾市鎮 轄:禾市鎮居委會、蘆源村、潞灘村、雁溪村、瓦塢村、冶岡村、橋豐村、禾院村、水西村、江北村、院壟村、豐壟村、沙裏村、增莊村、景豐村、官陂村、萍芫村、國渡村、桂源村。
  蠃溪鎮 轄:蠃溪鎮居委會、三都村、蘭溪村、集豐村、郭瓦村、保全村、保健村、普田村、王傢村、路邊村、轉江村、爵譽村、木壟村、建豐村、中房村、下西崗村、藻苑村、三豐村、田豐村。
  蘇溪鎮 轄:蘇溪鎮居委會、上宏村、高溪村、芫背村、蘇溪村、橫塘村、鎮三居村、上彭村、下彭村、水口村、模山村、雷岡村、石陂村。
  馬市鎮 轄:馬市鎮居委會、蜀口村、白頭村、兩塘村、棲竜村、群愛村、慶豐村、江濱村、三平村、高田村、屯洲村、荊洲村、占村、辦洲村、仙橋村、武溪村、東來村、漢溪村、柳塘村、西洲村、甘露村、南溪村。
  塘洲鎮 轄:塘洲鎮居委會、朱傢村、曾傢村、竜口村、黃塘村、土洲村、粟芫村、小溪村、上棚村、上洲村、河江村、東湖村、新坪村、塘洲村、永昌村、洲頭村、鎮南塘村、樟溪村、鎮坦湖村。
  冠朝鎮 轄:冠朝鎮居委會、冠朝村、墩陂村、東華村、東村、社下村、羅溪村、東嶺村、宏岡村、坎頭村、村嶺村、下坑村、儒社村、大岡村、文塘村。
  沙村鎮 轄:沙村鎮居委會、坪洲村、高壠村、凰崗村、綿溪村、新圩村、沙村、興華村、良村。
  老營盤鎮 轄:老營盤村、田段村、五豐村、小莊村、竹山坳村、大莊村、富足村。
  小竜鎮 轄:小竜鎮居委會、蔬菜村、瑤嶺村、白雲山村、伯佐村、中洞村。
  灌溪鎮 轄:灌溪鎮居委會、古坪村、坎下村、碧山村、田心村、井邊村、灌溪村、沙坪村、界溪村、睹碑村、灣溪村、桃源村、段坑村、緑竹村、架竹村、陽丘村、村前村、雁門村、田邊村。
  苑前鎮 轄:苑前鎮居委會、苑前村、路溪村、巷口村、顔傢村、王山村、書院村、坪塘村、戴坊村、楊溪村、洲劉村、琴塘村、紳溪村、黃坊村、嶺下村、官田村、玉田村、茹山村、錢塘村。
  萬合鎮 轄:萬合鎮居委會、湖尾村、高樟村、南壠村、坪上村、羅傢村、湖頭村、沙壟村、塘尾村、霞山村、南坑村、江南村、集義村、前進村、陂溪村、店邊村、菰塘村、桑園村、沙湖村、嘯峰村、鎮華蓋山村、鎮黃坑村、寧溪村、大鵬村、赤溪村、銅陂村、樟塘村、竹山村、鐘阜村。
  沿溪鎮 轄:沿溪鎮居委會、鳳崗村、瀲溪村、源塘村、樂山村、荷樹村、倉嶺村、東崗村、草坪村、高坪村、獅前村、山東村。
  石山鄉 轄:石山村、良友村、凍邊村、鄉社背村、上居村、老張傢村、良潭村、齊塘村、洲下村。
  南溪鄉 轄:匡溪村、芳橋村、洲尾村、源頭村、南陽村、錦溪村、上壟村、五星村。
  上模鄉 轄:上模村、高芫村、謳裏村、北溪村、鄉老居村、靈溪村、上村、田西村、油洲村。
  水槎鄉 轄:合江村、樂群村、四和村、縫嶺村、東沔村、水槎村、橋溪村、西陽村、新橋村、茶芫村、坑西村、浪川村。
  上圯鄉 轄:鄉上圯村、回竜村、沔口村、西崗村、芫頭村、北坑村、石田村。
  中竜鄉 轄:百記村、中竜村、畝芫村、黃沙村、周溪村、馬田村、良坪村、東閤村。
  2008年末全縣總人口約57萬人。
近義詞
泰和
相關詞
國傢森林公園名勝古跡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吉安縣井岡山市吉安市烏雞
雞肉規定通知中小學學籍管理
包含詞
泰和縣????務局泰和縣中醫院泰和縣人民醫院
泰和縣工業園區泰和縣武山墾殖場泰和縣衛生防疫站
泰和縣婦幼保健院泰和縣中小學學籍管理規定江西省泰和縣萬合二中
泰和縣委黨校函授大專輔導站
分類詳情
張開澄江鎮張開塘洲鎮張開上田鎮張開橋頭鎮張開灌溪鎮
張開蘇溪鎮張開南溪鄉張開碧溪鎮張開禾市鎮張開蠃溪鎮
張開馬市鎮張開冠朝鎮張開沙村鎮張開老營盤鎮張開小竜鎮
張開苑前鎮張開萬合鎮張開沿溪鎮張開石山鄉張開上模鄉
張開水槎鄉張開上圯鄉張開中竜鄉張開文田鎮張開棲竜鄉
張開樟塘鄉泰和武山墾殖場泰和綜合墾殖場上圮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