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342700 代碼:360735 區號:0797 拼音:Shí Chéng Xiàn 英譯:Citycheng County
石城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116°05′46〞-116°38′03〞、北緯25°57′47〞-26°36′13〞。西毗寧都縣,北靠廣昌縣,南抵瑞金市及福建省長汀縣,東鄰福建省寧化縣。南北長71.8千米,東西寬53.7千米,總面積1581.53平方千米。總人口30.2萬人。全縣轄5個鎮、5個鄉:琴江鎮、小鬆鎮、屏山鎮、橫江鎮、高田鎮、木蘭鄉、豐山鄉、大由鄉、竜崗鄉、珠坑鄉。共有13個居委會、13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琴江鎮。
屬東南丘陵低山地區。東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連綿,中部地勢平坦。山地約占總面積的89%,水面約占3%。琴江由東北嚮西南流貫全境註入梅江。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溫18.1℃,年降水量1919.6毫米。地下資源有鉭、鈮、錫、鎢、稀土、瓷土等20餘種。省優質烤煙生産基地,白蓮生産重點縣。206國道縱貫南北,石(城)寧(化)公路在境內匯合。
是“客傢搖籃”之一,客傢遺址豐富,現有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自然保護區一個,自然風景名勝區6個,溫泉4處。主要景點有贛江源自然保護區,竜岩摩崖石刻,縣城東南7千米通天寨中及玉孟寺,如日山普照禪寺,九寨溫泉、沔坊溫泉、燒湖裏溫泉、燒水湖溫泉等。革命遺址主要有:紅軍長徵前夕李臘石石城阻擊戰遺址、紅軍秋溪整編舊址(中央臨時軍事委員會駐地)、紅軍攻剋當年中央蘇區最大的白色據點——紅石寨舊址、紅四軍軍部舊址、毛澤東和朱德同志觀下舊居、紅十三軍軍部舊址、中共太雷縣中心縣委舊址、石城縣蘇维埃政府舊址、石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客傢文化遺跡主要有:宋寶福院塔,桂花屋(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小鬆楊村亭式坊,清永寧廊式古橋,古驛道閩粵通衢,古城墻、城門,客傢民居(沙塅新屋、陳聯圍屋、大畲黃傢屋等),以及客傢燈彩、擂茶、宴酒、哭嫁、賽竜船等風俗。 |
|
石城縣 面積1582平方千米,人口29萬。縣人民政府駐琴江鎮,郵政編碼342700。
歷史沿革
石城境內,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兩漢時先後隸屬於都、揭陽、陂陽、虔化等縣。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陽縣,先後屬廬陵郡、南康郡。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名陂陽縣,屬南康郡。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設場,以境內“四面環山,聳峙如城”得名石城場。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石城場為石城縣。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屬虔州。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屬贛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屬贛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贛州府。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劃石城縣為寧都直隸州轄。1914年屬贛南道。1926年廢道屬江西省。1932年屬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城為中央蘇區之地。1932年12月石城縣劃歸福建省蘇维埃政府轄,1933年3月復歸江西省政府轄。1933年7月22日將木蘭、高田及小鬆的羅溪劃屬赤水縣,岩嶺劃屬福建彭湃縣。1933年8月16日,蘇维埃中央政府劃石城之南的橫江、竜崗、大由、珠坑、洋地、羅傢及瑞金的日東、湖陂,寧化的淮陽(淮土)等地增設太雷縣為中央直屬縣,縣委駐橫江墟。1949年9月30日解放,屬瑞金專區,縣政府駐琴江鎮。1950年屬寧都專區。1952年9月以後,先後屬贛州專區、贛南行政區、贛州地區,1999年撤區改市,屬贛州市至今。 |
|
石城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的東北部,東鄰福建寧化,南抵福建長汀縣及本省的瑞金市,西毗寧都,北靠廣昌;地處東經116°05′46〞至116°38′03〞,北緯25°57′47〞至26°36′13〞之間。自古以來,石城都是江西進入閩西粵東必經之地,素有“閩粵通衢”之稱。南北同經長71.8公裏,東西緯寬53.7公裏,全縣總面積1581.53平方公裏。其中山地面積2111347畝,約占總面積的89%,耕地面積192646畝,約占總面積的10%,水面面積57794畝,約占總面積的3%,道路、城鎮、村落、廠礦237230畝,約占總面積的10%。人謂“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是個典型的東南丘陵低山地區。
全縣有耕地22.5萬畝,山地17.6萬畝,水面7.2萬畝。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石城的農産品更具特色,白蓮、煙葉享譽全國,是著名的通心白蓮和優質烤煙基地縣,199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白蓮之鄉”和“中國煙葉之鄉”。以臍橙、牛心柿為主的果業已初具産業化規模。動植物種類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動物118種,中藥材138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6.8%,活立木蓄積量262萬立方米,尤其以毛竹豐産林、油茶林、鬆脂林等發展較快。 |
|
晉末、唐、宋及明清時期,以中原大地為中心的區域出現過五次較大的戰亂,為躲避戰亂,大量的中原漢人遷徙到石城及其周邊地區定居、繁衍。這些中原漢人與當地土著兼併,融合、同化、改造、創新,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最終形成了漢民族中獨具特色的客傢風情。
客傢方言:石城是純客住縣,全部使用客傢方言,粵東地區的客傢方言更接近於石城方言。如石城人稱太陽為“日頭或熱頭”、稱月亮為“月光”、稱睡為“歇”……等等。
客傢習俗:節日:石城客傢人最註重春節、端午節、七月半和中秋節,特別是春節最為隆重和講究。如大年初一的早飯衹能吃素不可以吃葷,而且必須做一道“禾石菜”即完整煮熟的芥菜,俗稱“豐菜”,象徵着五穀豐登之意,又有當地老人相傳是古代食物極度缺乏時期正是這個“豐菜”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為此人們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救命菜每年過年定會吃這道菜,並作為供品與其他雞鴨魚肉一起上供。
婚 嫁:石城客傢的婚嫁禮儀較為繁雜,其程序分為定親、納彩、贄鞋樣、傳庚、報期、嫁娶、入廚、送油、滿月、回寧。
喪 葬:其程序主要為送終、報喪、吊唁、入殮、出殯、除靈做七。屍體處理用棺葬土埋法,八十年代以後有的開始使用火葬。
慶 賀:石城客傢需要做酒慶賀的種類較多,主要有:壽辰:虛歲逢十的誕辰日做生日酒;誕生:小孩出生三日做湯餅酒、足月做滿月酒、足年做過周酒;建房動工、廳堂上梁、竣工及遷居新房均要做酒;另外拜師、上學、承桃均要做酒宴請親朋。
客傢飲食:石城客傢人的主食為稻米,輔以番薯、大豆、小麥為補充。飲食習慣一日三餐即早、中、晚餐。主要菜饌有:棋子塊(東坡肉)、肉丸魚丸(用動物無骨精肉與澱粉攪碎後的混合物)、油炸魚、黴豆腐(豆腐乳)、醬豆子、蘿蔔幹、腌菜及各類蔬菜。比較有特色的副食類有擂茶、米茶、米酒、薯粉水餃、米粉等。
客傢民居:石城客傢民居建築多數為“廳屋室”又稱為“天井式”,另外也有“土圍”、“土樓”等民居。
客傢文化:教育:石城客傢先民歷來註重教育事業,尊師重教之風十分濃厚。從宋代起,石城除建有縣學和書院外,地方上延師辦學風氣很濃。北宋大儒溫革創柏林講學堂於岩嶺深山之中,名噪一時,除本省學員外,閩粵生員也來此求學。由於石歷來重視教育,形成了石客傢民係人才輩出,中進士者唐代2人,宋代14人,其中巫雙瑞探花及策。明、清兩朝中進士者9人,中文舉者69人,中武舉者25人。
文 藝:石城客傢民間文藝十分活躍,內容豐富而最具特色的文藝活動為石城客傢燈彩。石城客傢燈彩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有竜燈、茶藍燈、船燈、馬燈、獅燈、八寶燈、橋板燈、蚌殼燈、稈竜燈……等幾十種。自明朝以來新春佳節舞燈之風盛行,從正月初一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纔謝燈,另外還經常組織燈彩比賽。 |
|
石城是贛江的發源地,物華天寶,風景秀麗,名勝衆多。既有宋寶福院塔、五竜岩摩岩石刻、楊坊村坊式亭、岩嶺永寧橋、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又有西華山、如日山、東華山、通天寨、雞公崬等風景奇麗的自然景色,尤其是當天高氣爽之時,站在東華山頂,猶如身處仙境,更能望見“兩省三縣”;通天寨更是遠近聞名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雞公崬是石城最高的山,山頂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還留有傳說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盤。
石城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現有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自然保護區一個,自然風景名勝區6個,溫泉4處。
贛江源自然保護區:1983年經江西省師範大學地理係學者安陽認定石城洋地為贛江源頭。2000年“贛江源頭”科學考察組進一步確定,該縣橫江鎮贛江源村的石寮河為贛江的發源地。2004年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規劃面積16500公頃,區內古木參天,林海連綿,山勢陡峭,溝壑縱橫,溪流瀑布隨處可見,每年能為贛江提供1000萬立方米的國傢Ⅰ類水,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珙桐、銀杏、紅豆杉、楠木等珍稀樹種有30餘種。
雞公崬:海拔1389米,是石城縣內最高的山。位於橫江鎮的桃花寨村,山頂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還留有傳說中的仙人下棋的棋盤。毛竹挺立。環境優美,空氣清晰。
通天寨:通天寨是遠近聞名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景區山水奇特,峰巒璀巍,佳境天成,有自然、人文景觀30餘處。經專傢論證,景區被稱為“仙人犁田”的龜裂狀怪石為全國罕見,極具地質考據價值。通天寨上的玉盂禪寺,建於明代,屬全省重點開放寺院。
溫泉:四處溫泉分別為九寨溫泉、沔坊溫泉、燒湖裏溫泉、燒水湖溫泉,最具開發價值的是九寨溫泉。九寨溫泉位於江西省石城縣屏山鎮逕口陂,距縣城約16公裏。九寨溫泉水中含錳、鋇、鋰、鍶、鐵等20多種元素,水質符合醫療熱礦水命名硅水要求,偏硅酸益於軟化血管,對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療養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革命遺址:石城是中央蘇區全紅縣,是紅三軍團和少共國際師長徵出發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在此進行過長期的革命實踐活動。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歷過石城阻擊戰、紅軍攻剋紅石寨、紅軍秋溪整編等許多重要革命事件。石城有數萬人參軍參戰,為革命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後經上級批準的烈士達4209名。現保存完好的革命遺址主要有:紅軍長徵前夕李臘石石城阻擊戰遺址、紅軍秋溪整編舊址(中央臨時軍事委員會駐地)、紅軍攻剋當年中央蘇區最大的白色據點——紅石寨舊址(屏山)、紅四軍軍部舊址(橫江秋溪紅傢壟)、毛澤東和朱德同志觀下舊居、紅十三軍軍部舊址、中共太雷縣中心縣委舊址(橫江)、石城縣蘇维埃政府舊址、石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客傢文化遺跡:石城是中華客傢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客傢搖籃”之稱,歷史上是客傢民係的中轉站。客傢文化研究權威學者廖成普為石城題詞“祖根中原地,搖籃客石城”。客傢遺址豐富,客傢風情濃郁,主要有:宋·寶福院塔;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桂花屋;小鬆楊村亭式坊;清·永寧廊式古橋;古驛道閩粵通衢;古城墻、城門;客傢民居(沙塅新屋、陳聯圍屋、大畲黃傢屋等);客傢燈彩、擂茶、宴酒、哭嫁、賽竜船等風俗。石城又是“燈彩之鄉”,民間燈彩歷史悠久,燈彩道具、舞蹈、音樂皆極優美,是別具一格的表演藝術形式,特別是大型神話燈彩戲“花燈仙子”普晉京中南海演出,“燈彩之鄉”美譽蜚聲省內外;馮夢竜《三言兩拍》中的《喻世明言》中“第二捲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的“卻說江西贛州府石城縣,有個魯廉憲,一生為官清介,並不要錢,人都稱為“魯白水”。那魯廉憲與同縣顧僉事纍世通傢。”便提及了石城縣。 |
|
民族:石城有漢族、畲族、回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滿族、白族、蒙古族等9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6%。
宗教:石城自唐代始,道、佛二教先後傳入。唯因教義相異,歷代帝王往往重此抑彼。唐末五代重道輕佛,道興而佛微。至北宋,佛教始得復興,迄南宋又漸衰落,明太祖極崇佛教,邑內寺院衆多,香火旺盛。及世宗重道斥佛,境內修建仙壇多處,道教為這一振。清代,佛教漸盛,寺院多達90餘所,道教則漸見衷落,道觀廢敗,道士流散鄉間,或改奉儒佛二教。明末清初之際,有多種民間會道門傳入石城,如大乘教、先天道等。這些會道門均在解放後逐漸消亡或被取締。清末至民國初年,天主教傳入,解放後消失。解放後,根據黨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事業受國傢法律保護。 |
|
文化設施: 文化藝術、廣播電視等事業全面發展。全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電影院1個、劇團1個,鄉鎮共有社會文化服務中心10個。全縣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個。逐步推進廣播電視數字化、網絡化,着力開發視頻點播、數據廣播、互聯網接入等網絡多功能服務業務。
文化藝術:縣文化館、客傢燈彩藝術團每年創作編排精品節目10-15個,組織全縣性大型文化藝術活動3-5次,參與群衆15819人次,組織送戲、送電影、送書下鄉1350次,惠及群衆258431人次。
國民教育:全面實施“科教興縣” 戰略,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整體教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6年末全縣共有幼兒園75所,在園幼兒3560人;小學共111所,在校生28986人,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達100%;普通中學21所,在校生22439人,其中普通初中18所,在校生15756人,省級重點中學一所。學齡人口入學率100%。
教師隊伍:教師隊伍不斷充實壯大,2006年全縣有幼兒園教職工187人,比上年增加65人;小學專任教師1122人;中學專任教師1205人;全縣小學、初中、高中每百名學生擁有教師數分別為4.5、6.5、5.5人。
教育設施:教育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辦學條件繼續改善。全縣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60765萬元,同比增長26.2%,占全縣財政總支出的21%,比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年內改建校捨14865平方米,新增校捨面積4380平方米。學校藏書34.36萬册,增加20萬册。中小學配備計算機1432臺,比上年增加492臺。 |
|
體育事業: 2006年,積極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組織舉辦面嚮不同階層的各種各類運動會36次,參賽人數5000餘人;全縣中、小學校體育達標合格率98%,其中優秀率20%,良好率60%,及格率85%。全年參加市級以上運動比賽,共獲16奬牌。
衛生事業:全年財政衛生經費支出319萬元,比上年增長13.5%。2006年末全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414個,其中醫院3個,衛生院14個,預防保健機構15個;各類診所、門診部38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個。年末衛生機構實有床位349張,衛生技術人員494人;全縣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76人。2006年基礎免疫接種率分別為:乙肝疫苗95%,卡介苗97.5%,糖丸96.1%,百白破95%,麻疹92.1%。 |
|
石城物産充裕,資源獨厚,已探明有鉭、鈮、鎢、錫、鐵、稀土、花崗岩、高嶺土等10多種礦産。竜崗硯石享譽中外,所製“竜硯”歷為貢品,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工業方面有化工、廣播電子、軸瓦、礦山設備製造、紡織器材、南金紙、重紙、印刷等。食品工業發展迅速,先後開發了白蓮係列緑色食品(通心白蓮、蓮子奶糊、白蓮慧仁糊、白蓮速溶粉、維他蓮子奶、營養蓮子片、蜂蜜蓮心茶等)、客傢酒娘、藕粉、茵陳茶、淮山、保健粉等係列食品。其中,茵陳茶、客傢酒娘榮獲’98江西市場食品質量優勝奬。 |
|
石城有着良好的投資環境。穿境而過的206國道石城段已全面改造,縣內鄉鄉村村通公路,鄉鎮通公(砼)路率達80%,逐步構建了“十”字形國、省道二級公路網和“8”字形縣鄉公路環網。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石城創造了全省舊城先進模式;“十裏長街”西華路氣勢恢宏;連接東西兩城的的主幹道琴江路和琴江大橋改造已全面竣工;縣城防洪堤建設已全面啓動;沿江路、贛江源文體廣場等一批基礎設施已相繼竣工,逐步構建了“一城兩區”的大縣城框架,一座交通便捷、基礎完善、功能合理、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新縣城逐步展現出來。
目前,石城正朝着“連接閩贛的特色産品加工大縣、生態農業縣、全國的煙葉白蓮之鄉、現代客傢文化名城”方向發展。 |
|
全縣轄5個鎮、5個鄉:琴江鎮、小鬆鎮、屏山鎮、橫江鎮、高田鎮、木蘭鄉、豐山鄉、大由鄉、竜崗鄉、珠坑鄉
石城行政區劃屢經變易。自宋至清末,全縣分長鬆、陂陽2鄉,鄉之下先後分11裏、8裏半、9裏。蘇區時設區、鄉,民國時又設區、保聯、鄉、保等,變動頻繁。解放初全縣分7區43鄉,至1955年改劃為8區110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設1鎮14個公社與1個墾殖場,至1972年定為1鎮14個公社。1984年恢復鄉村建製,全縣分設琴江鎮與木蘭、高田、岩嶺、小鬆、豐山、小別、觀下、屏山、珠坑、大由、橫江、小姑、竜崗、洋地14鄉,下轄138村,2個居委會與1879個村民小組。2001年行政區劃變更,撤並5個鄉鎮,由原15個鄉鎮合併為10個鄉鎮,原岩嶺鄉並入高田鎮,長天鄉、觀下鄉並入琴江鎮,洋地鄉、小姑鄉並入橫江鎮,合併後鄉鎮為5鎮5鄉,分別為高田鎮、琴江鎮、小鬆鎮、屏山鎮、橫江鎮、豐山鄉、木蘭鄉、大由鄉、竜崗鄉、珠坑鄉,轄131個村、13居委會(琴江鎮9個居委會、高田鎮、小鬆鎮、屏山鎮、橫江鎮各1個居委會)。
鄉鎮簡介
琴江鎮 2004年轄:琴江委居委會、蓮城居委會、東城居委會、城南居委會、城北居委會、興隆村、西外村、梅福村、仙源村、溫坊村、建上村、前江村、江背村、大畲村、花園村、古樟村、濯坑村、漢坑村、杉柏村、沙塅村、睦富村、壩口村、湖下村、琴口村、沔坊村、何坑村、宜福村、小別村、長樂村、長天村、桐坪村、丘坊村。
小鬆鎮 轄:上街路居委會、小鬆村、羅源村、逕裏村、聳崗村、石田村、瑤上村、蜀口村、江口村、丹溪村、許坊村、桐江村、羅溪村、新華村、勝和村。
屏山鎮 轄:屏山居委會、屏山村、長江村、勝利村、山下村、萬盛村、新坊村、羅陂村、新付村、長溪村、河東村、亨田村、頁背村。
橫江鎮 轄:橫江街居委會、橫江村、平陽村、丹陽村、洋和村、友聯村、秋溪村、羅雲村、煙坊村、姑溪村、齊賢村、珠璣村、張坑村、洋地村、石溪村、瑞坑村、泮弼村、徑口村、贛江源村、桃花村、小姑村、羅傢村、開坑村、和平村。
高田鎮 轄:高田居委會、高田村、田心村、琴生村、湖坑村、祠江村、鄭裏村、遙嶺村、勝江村、新坪村、岩嶺村、上柏村、大秀村、朱傢村、堂下村、奎竹村、禮地村。
木蘭鄉 轄:木蘭村、小琴村、田江村、楊坊村、陳聯村、新河村、東坑村。
豐山鄉 轄:豐山村、陳江村、大琴村、上坑村、下坑村、河田村、下湘村、沿沙村、福村。
大由鄉 轄:大由村、河斜村、下伊村、羅田村、蘭田村、水南村、濯竜村、王沙村、高背村。
竜崗鄉 轄:竜崗村、新南村、下徑村、緑水村、新竜村、水廟村。
珠坑鄉 轄:珠坑村、塘臺村、三和村、坳背村、竹溪村、高璣村、良溪村。
2009年石城縣行政區劃
琴江鎮(郵編342700)
居委會 9:琴江、城北、桂花、花坪、金華、廓頭街、蓮城、東城、城南
村委會27:興隆、西外、睦富、梅福、仙源、溫坊、江背、前江、建上、大畲、花園、古樟、濯坑、漢坑、沙塅、湖下、琴口、壩口、何坑、宜福、杉柏、沔坊、長天、長樂、小別、丘坊、桐坪
高田鎮(郵編342703)
居委會 1:高田
村委會17:勝江、新坪、遙嶺、琴生、鄭裏、田心、湖坑、祠江、岩嶺、上柏、大秀、朱傢、堂下、禮地、黃柏、筀竹、高田
小鬆鎮(郵編342706)
居委會 1:小鬆
村委會14:羅源、徑裏、石田、瑤上、聳崗、蜀口、江口、丹溪、許坊、桐江、羅溪、新華、勝和、小鬆
屏山鎮(郵編342709)
居委會 1:屏山
村委會12:長江、勝利、屏山、山下、萬盛、新坊、羅陂、新富、長溪、亨田、河東、頁背
橫江鎮(郵編342714)
居委會 l:橫江
村委會23:洋和、友聯、秋溪、羅雲、平陽、丹陽、煙坊、橫江、沽溪、齊賢、珠璣、張坑、小姑、羅傢、開坑、和平、洋地、石溪、瑞坑、桃花、泮弼、徑口、贛江源
木蘭鄉(郵編342705)
村委會7:木蘭、小琴、田江、楊坊、新河、陳聯、東坑
豐山鄉(郵編342702)
村委會9:陳江、大琴、上坑、下坑、河田、下湘、豐山、沿沙、福村
珠坑鄉(郵編342715)
村委會7:珠坑、塘臺、三和、坳背、竹溪、高璣、良溪
大由鄉(郵編342711)
村委會9:大由、高背、王沙、水南、濯竜、河斜、下伊、羅田、蘭田
竜崗鄉(郵編342712)
村委會6:竜崗、新南、下徑、緑水、新竜、水廟 |
|
黃景升
(1911—1942) 出生於石城縣城,世代書香家庭。中學畢業後考入黃埔軍校第八期。結業後在國民黨軍隊報役,至任國民革命二OO師五九八團中校副團長。
民國三十一年(1942)春,為配合同盟軍開闢抗日東戰場,二OO師被編入遠征軍開赴緬甸抗擊日寇。後因同盟軍全局指揮失誤,形勢異常嚴峻。二OO師孤軍深入,陷入日寇重圍,黃奉命率部牽製敵人,終因寡不敵衆全軍覆滅,以身殉國於緬甸同古,時年31歲。卒後加贈上校軍銜。
民國三十五年(1946),石城縣政府於縣城西門壩建立《抗日陣亡將士黃景升紀念碑》,以作紀念。
1983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其為革命烈士。
賴名湯
(1911—1984.11) 字曉庵,屏山竹山下人,少時就讀於屏山書院,後入寧都國立第九中學,繼就讀於南昌工業專科學校。後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杭州梘橋中央航校第二期、美國空軍參謀在學正規班。授南朝鮮建國大學榮譽法學博士銜。
抗戰初期,先後任職空軍志航大隊副隊長、隊長。在保衛淞滬及南京戰役中,參與空戰,掃蕩日軍艦艇、兵營,首創擊落日軍最精銳九六式驅逐機之殊功。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月十五日杭州空戰中,隨大隊長高志航摧毀日本號稱最精良的木更津轟炸部隊。後在一次戰鬥中負傷,療養經年方愈。遂轉而從事空軍教育與訓練工作。不久,奉派美國任留美空軍領隊,後任總領隊。三年返國調充空軍參校教官,繼任第三路司令部參謀長。三十五年任駐英使館武官。
1950年調任臺灣國防部第二廳廳長。1953年以國防部代表身份赴南朝鮮,劫持中國人民志願軍被俘人員入臺。翌年調任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1959年,遷任臺灣國民黨軍副參謀部長。1962年受命聚集敗退於緬(甸)泰(國)邊境的數千國民黨軍去臺。1963年7月,調任聯勤總司令。1967年7月任空軍總司令。1970年7月1日任臺灣國民黨軍參謀總長,晉空軍一級上將。1976年7月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五年間連續出防東、歐、美19國,東南亞5國及中美洲7國。
自1962年起,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九至十五屆中央委員、第十三至十五屆中央常務委員。
1984年11月28日卒於臺灣榮民醫院。
吳峰(1914.1—1985.12)曾用名紅米、光華、華若。觀下壩口人,出生貧苦農民家庭。
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34年至1935年參加長徵。後一直在軍隊服務,歷任戰士、排長、連副、偵察科長、機械員、修理處科長、處長、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顧問等職。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長徵途中作戰機智勇敢,在擔任軍團保衛局特務排長時,出色地完成了保衛首長的任務。抗日戰爭開始後,受派新疆學習航空機務,以優良成績畢業,成為人民軍隊第一批航空機務幹部。1942年9月,被軍閥盛世纔逮捕,他拒絶高官厚祿,被監禁4年之久。在獄中他始終堅信共産主義,兩次參加絶食,同敵人作了頑強的鬥爭。1946年由中共中央營救出獄回到延安,後奉派東北老航校工作,從事修理維護飛機,為培養飛行、機務幹部做出了貢獻。1952年7月調任中南軍區工程部修理科長,同年12月調聯司工程部修理處任科長。1954年1月調東北軍區空軍工程部修理處任科長,同年9月升任副處長。1956年3月調任瀋陽空軍工程修理部修理處長。1960年調任空軍第十七修理廠副廠長兼工程師,晉中校軍銜。1978年3月任5704工廠革委會副主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次年2月改任廠顧問。1982年5月4日離休。1985年12月27日於北京病故,享年71歲。
賴仰高
(1915—1984.7) 橫江、秋溪人。幼時傢貧,12歲即為人做長工。1931年參加地方蘇维埃政府工作。翌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旋又報名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投入反“圍剿”戰鬥。
1934年10月隨軍長徵。次年3月於貴州遵義作戰中負傷。4月,強渡金沙江後,再次受傷。爾後仍堅持行軍作戰,終於在當年10月勝利抵達陝北。1936年元月赴山西,在與閻錫山部作戰中又負傷,不得己離火綫治療。同年3月入陝北瓦窯堡軍委通訊學校學習報務,並加入中國共産黨。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因前綫戰事需要,提前畢業歸隊。
1937年所在一一五師開赴抗日前綫,仰高奉命留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任報務員。時辦事處僅有電臺2部,報務員3人,電報往來如織,工作十分繁忙。
1938年12月奉調廣東麯江十八集團軍駐粵辦事處,次年調任中共廣東省委電臺臺長。1940年初,電臺轉移至贛南信豐,隱蔽於上樂山草棚內工作。6月遷廣東始興縣,以開辦樟油廠掩護電臺工作。1945年春調廣東東江遊擊隊。後隨兩廣遊擊隊北上,開赴山東煙臺解放區。1948年任兩廣縱隊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長。9月作戰於濟南,隨即投入淮海戰役。後渡江南下,直抵廣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兩廣縱隊兼珠江軍分區通信科長、華南軍區通信處業務科長、二十一兵團司令部通信科長、江西廬山中南建築工程學校行政處長、中南工程部隊訓練總處副處長、鄭州建八師基建工程處、河南信陽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1959年8月轉業至地方工作,先後任江西省人事局副局長、江西地質學院黨委書記、中央贛南區黨委監委副書記、江西省民政廳副廳長、省測繪局副局長等職。
解放後,仰高對家乡建設甚為熱心,曾多次奔走籌款、購物,以助家乡建設。每次還鄉必至各處視察建設情況,為石城人民脫貧致富耗盡心血,深受家乡群衆愛戴。
因積勞成疾,1984年7月16日於南昌逝世,享年69歲。
陳正新
(1916.11—1966.12) 屏山新坊人,幼年傢貧。13歲入學,因衣食不繼,一年後即輟學。
1931年,中國工農紅軍解放石城,蘇维埃政權建立。時年僅15歲即投身革命,曾任屏山區少共書記、青年先鋒隊長等職。
16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通訊員。1933年,在一次阻擊國民黨軍戰鬥中,機智勇敢,冒着槍林彈雨,穿越千餘米,順利完成傳令任務,受到上級表彰。
1934年參加反第五次“圍剿”戰鬥,後隨隊參加長徵,歷任班長、副排長、見習參謀等職。193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抗日戰爭爆發後,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在一一五師歷任排長、區隊長、軍事教員、偵察通訊參謀等職。1941年5月調山東,初任抗大分校副大隊長。翌年改任魯中教導營副隊長,山東軍區一分隊教導隊長,特務連長等職。時魯中形勢險惡,處於日、偽軍包圍之中。一日,該連至敵據點就近籌糧,為敵軍包圍,陳避實擊虛,率部巧妙突圍而回,勝利完成任務。
日軍投降後,正新在山東軍區部隊中任營長。曾奉命率部圍殲偽軍張天佑部。旋又奉命押送日軍上火車,全營一無違反紀律者。
1946年,任山東軍區副團長。後為配合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奉命率部牽製敵人兩個團的兵力。在既無根據地,而又敵衆我寡的情況下,連日疾進,左右擊敵,竟獲得殲滅敵人一個師的戰績。後在土山集戰鬥中,身負重傷。傷愈後升任團長,即率團參加著名的萊蕪戰役與孟良崮戰役,屢立戰功。
1949年4月任河南開封市警備團長。11月任河南省軍區警衛團長。1950年2月代理開封市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兼軍區警衛團長。
1951年9月調中南軍區,任海軍萬山水警區司令員。1951年10月任海軍萬虎要塞副司令員。1956年任司令員,授大校軍銜。1966年12月2日卒於任所,終年50歲。
他生前受傷10餘次(其中重傷5次),曾榮獲二級解放勳章,三級八一勳章及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各一枚。
鄭三生
(1916—1990)江西省石城縣人。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一九三四年轉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軍團第二師六團營青年幹事,第十三團政治處青年幹事。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一團連政治指導員,營副政治教導員,營政治教導員,副營長,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三團營長,團參謀長,晉察冀軍區野戰軍第二縱隊四旅十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第二縱隊四旅參謀長,第十九兵團六十五軍一九三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參謀長,副軍長,軍長兼天津警備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北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共産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鄭三生於1916年出生在江西石城縣小鬆鄉井溪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他稍懂事的時候,就跟正在區蘇维埃政府工作的哥哥鄭仲三走村串戶做革命工作,放哨、送信,跑前跑後,成為一個“紅小鬼”,雖屬“編外”人員,也無分文津貼,但還是幹得挺起勁。
到1930年,村子裏絶大部分青壯年都上前綫去了,或當紅軍打仗,或支援前綫。鄭三生也多次吵着要去,可是人傢都說他還不如一支槍高,不收。第二年二月,鄭三生跑到當時任區軍事部長的許景榮(後改名徐穎,解放後曾任總後管理局政委)那裏吵着非要當紅軍不可。許部長見他既瘦小又生着頭瘡,本想不收留他,後來鄭仲三也來說情,許部長纔將自己的一頂軍帽扣在他頭上,讓他去了。15歲的小孩就當上了一名中國工農紅軍,他感到既神氣又幸運,快樂極了。
入伍後不久他當上了獨立團的通訊員,第二年加入了共青團,後來又參加了第四、五次反“圍剿”戰鬥,出入槍林彈雨,多次立功受表揚,身上居然沒受一處傷,人傢都羨慕他,他自己也覺得很高興。
長徵路上,他已經是青年幹事了。到陝北,小小年紀竟然當上了政治指導員。從贛南到陝北,歷經大小數十仗,也曾兩次負傷,在首長和戰友的救護下都闖過來了,爬雪山過草地都沒掉隊,相反還立了幾次小功。
抗日戰爭期間,鄭三生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隨聶榮臻東渡黃河,到晉察冀開展敵後遊擊戰。1939年7月起擔任副營長,開始指揮打仗。在舉世聞名的平型關大戰中,他與營長率全營在山上設伏,因不知道敵人什麽時候進來,也不知道戰鬥要打多久,因此帶着的幹糧也不敢吃,水也不敢喝。戰鬥一打響,戰士們像猛虎撲食一樣嚮敵人衝去,他也不知撂倒了多少敵人,救了多少戰友,戰鬥結束的時候,一身衣服已稀巴爛,血污、汗水和泥塵染得看不到布,幹糧、水壺也不知到哪裏去了。戰後清點,許多戰友都不見了,他卻衹負了輕傷,真是幸運。
後來又參加了著名的黃土嶺殲敵戰和狼牙山血戰。每次戰鬥他都作好了犧牲的準備,因此總是身先士卒,猛衝猛殺。他多次負傷後從戰場上被擡下去,戰友們都以為他“光榮”了,與他揮淚訣別,但不久他又活蹦亂跳地回到了部隊,回到了戰友們中間,連他自己都覺得幸運。
解放戰爭初期,鄭三生已是率領千餘健兒的團長了。幾年間先後率部參加了綏遠、正太、青滄、大清河北、清風店等大小數十仗。這時他的主要使命不是衝鋒陷陣,而是完成一個個戰鬥任務,解放一片片土地了。在清風店戰鬥中,他率全團一晝夜強行軍240裏,首先攻入清風店車站,勝利完成了戰鬥任務,被華北軍區授予“大功團”稱號。這一仗打得十分艱苦,距離遠,時間短,重武器不能帶上,沒有重武器又難於攻堅,真是憂心如焚。發動指戰員獻計獻策也來不及,他衹得親自率領先遣隊,急行軍到達目的地,巧妙地奪取了敵人的重武器,乘亂攻入敵人心髒,然後狠狠反擊,居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此後他又參加了天津、太原、蘭州等大戰役,升任旅參謀長、師長,從東海之濱直到西北邊陲。每一仗開頭都感到壓力很重,但每次都完成得很出色。人傢都稱他是福將。
新中國成立後,身為軍參謀長的鄭三生本想解甲賦閑休息幾年,無奈東鄰朝鮮又開戰。戰鼓聲聲,催人上陣,鄭三生率軍出徵,參加了與號稱世界上頭號軍事強國的美軍作戰。在保衛開城的戰場上,炮彈如雨,陣地如犁,將軍拿鋼盔往頭上一扣,又像當年紅軍小戰士一樣走到了陣前。美國佬想用立體戰把他們逼下戰場。他巨臂一揮:“休想!有我鄭三生在就有陣地在!”這一仗敵人無功而退,將軍又一次笑了。
在“文化大革命”中,鄭三生也受到林彪、“四人幫”的陷害。但如毛主席所說,他是“三生有幸”,由於他抵製反動濁流,保護了一大批老幹部、老同志,又立了一次大功。1988年被授於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功勳榮譽章。
90年代由於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祖國進入了經濟飛躍發展的新時期。1990年1月11日,老將軍靜聽着祖國騰飛的振翅之聲,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他的一生是幸運的。
賴觀水
1916年1月2日出生,洋地人。1931年7月參加蘇维埃地方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産黨,9月參加工農紅軍,經過了長徵。歷任班長、保衛幹事、指導員。1935年調軍委機要科,1939年9月任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部機要股長。1941年調關中軍區司令部先後任機要科長、政治協理員。1944年鼕隨部南下抵湘贛閩邊界開闢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期間先後任西北五省聯防司令部機要科長、副處長、處長(正師級)兼機訓大隊長、解放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辦公廳機要處長兼機訓大隊長、國傢檔案局辦公室主任、黨委副書記等職,1983年離休。
陳武瑜
1916年1月生,屏山窯上人。幼年讀過五年書,1933年11月參加工農紅軍,1936年11月入黨,經過長徵。歷任宣傳員、測繪員、班長、團見習參謀、支隊通訊參謀、作戰參謀、縣武工隊長、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1947年12月入華北軍政大學學習,後留校任青年縱隊第五大隊大隊長。1951年4月入南京高級步校學習。1954年8月起先後任南京軍事學院,裝甲係副主任、高級係訓練協理員、基本係班主任。1970年調河北省軍區任副參謀長。1978年12月任河北省軍區顧問,1981年4月離休。
賴達元
1916年12月生,洋地三坑人。1933年加入共青團,1934年4月參加紅軍,12月入黨,經過了長徵。歷任宣傳員、宣傳隊長、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團長、旅政委、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後,歷任四川省宜賓、軍區副政委、川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空軍第十二航校政委、空軍第一軍副政委、空軍雷達兵政委、中國民航總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61年8月授予少將軍銜。1979年10月任江蘇省南京市革委會副主任。1985年任江蘇省顧問委員會委員後離休。
劉明輝
1917年出生,橫江煙坊人。1931年參加蘇维埃政府工作,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33年參加紅軍,任補充團文書、連指導員,經過長徵。先後任營特派員、團特派員、軍保衛局科長、冀南軍區除*保衛部長兼公安總局長、三兵團組織部長等職。後任重慶市公安局長兼市檢察署長、警備區副司令員、司令員。1954年9月任雲南省副省長兼公安廳長、後任省長。1983年4月改任雲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1985年9月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直至離休。
許逸萍
1919年出生,洋地人,1934年參加紅軍,經過長徵,1936年6月加入共産黨,歷任通訊員、班長、幹事、連指導員、保衛幹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等職。1950年11月起歷任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裝甲兵坦剋四校副政委、裝甲兵工程學院院務部政委、裝甲兵技術科學院副院長、裝甲兵後勤技術部副部長等職,1982年離休。
伍生榮
1918年生,珠坑人。1934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共産黨,經過長徵,抵陝北後,入瓦窯堡紅軍大學學習,結業後至二十九軍教導隊任教員、副連長、連長、營長、團參謀長、團長、師參謀長。1952年調西北公安軍任參謀長,1955年12月調到蘭州軍區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兼青海省軍區司令員。1964年4月授少將軍銜。1983年改任蘭州軍區顧問直至離休。
溫先星
1914年4月生,橫江人。1932年3月參加紅軍,1935年入黨,經過長徵,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副團長、副旅長、副師長、師長等職。1950年1月任綿陽軍分區司令員,8月調任川西軍區副參謀長。1952年任四川省軍區副參謀長,1955年任成都軍區副參謀長,1979年離休。1961年8月授予少將軍銜。
徐穎
原名許景榮。1912年1月13日生,小鬆蜀口人,經過長徵。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通訊員、偵察員,1930年加入共青團。1931年前往廣昌驛前參戰,1931年鼕加入中國共産黨,然後調石城縣蘇维埃政府任軍事部長。後調補充師任直屬隊特派員。長徵時任特派員幹事,後調教導隊。“西安事變”後改名張金彪,奉令前往山西盂縣决死隊任政治教官,後任盂縣公安局長。1938年轉入晉察冀軍區四分區任特派員、代理保衛科長。1943年夏在河北唐縣鰲魚山與日軍遭遇,戰鬥極為激烈,大部傷亡,其餘的壯烈跳崖,徐穎跳崖負重傷被救,護送到延安救治。後歷任陸軍總醫院政委、榴彈炮團政委、防空軍教導團政委。1955年入北京軍政學院學習,畢業後調總後勤部政治部任直工部長,1959年改任總後勤部管理局政委直到離休。
曾振仁
1913年出生,大由牛角塘人,1932年加入共青團,1933年8月入黨。1934年5月參加紅軍,經過長徵。1934年調中央軍委二局,歷任幹事、股長、科長、副處長、政委。1951年調總參謀部第三部任辦公室主任兼秘書處長。1952年入中央馬烈主義學院學習,畢業後任總參三部幹部學校任副政委。1967年10月起,先後任總參三局某局政委、局長,“五七”幹校政委、總參三部紀檢副書記直至離休。
謝光焰
1913年8月生,大由濯竜人。1931年參加蘇维埃地方工作,9月加共青團,1934年4月參加紅軍,同年10月入黨,經過長徵。先後任班長、排長、連指導員、營教導員。百團大戰結束後調三分區七區隊政委,後任四十二團政委、騎兵團政委等。1951年11月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任陝西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62年10月任延安軍分區政委。1966年5月任陝西省軍區副司令員直到離休。
黃華竜
1914年9月出生,屏山長江人。1930年參加紅軍,1931年加入共青團,1932年5月加入共産黨,經過長徵。歷任班長、排長、連長。1936年任延安總後機關政治部巡視員,後調獸醫院任政委,後任山東縱隊十二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華東軍區司令部運輸處副政委。解放後,歷任獸醫大學副政委、上海運輸學校政委、軍事醫學科學院副政委等事,1981年離休。 |
|
兩漢時,先後隸屬雩都、揭陽、陂陽、虔化等縣。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雩都地置揭陽縣,先後屬廬陵郡、南康郡。晉太康五年(284年),改名陂陽縣,屬南康郡。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省陂陽縣入寧都縣,置石城場,以境內“四面環山,聳峙如城”得名。開皇十八年屬虔化。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石城場為石城縣。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屬虔州。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屬贛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屬贛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贛州府。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劃石城縣為寧都直隸州轄。1914年屬贛南道。1926年廢道屬江西省。1932年屬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城為中央蘇區之地。1932年12月石城縣劃歸福建省蘇维埃政府轄,1933年3月復歸江西省政府轄。1933年7月22日將木蘭、高田及小鬆的羅溪劃屬赤水縣,岩嶺劃屬福建彭湃縣。1933年8月16日,蘇维埃中央政府劃石城之南的橫江、竜崗、大由、珠坑、洋地、羅傢及瑞金的日東、湖陂,寧化的淮陽(淮土)等地增設太雷縣為中央直屬縣,縣委駐橫江墟。
1949年9月30日解放,屬瑞金專區,縣政府駐琴江鎮。1950年屬寧都專區。1952年9月以後,先後屬贛州專區、贛南行政區、贛州地區。1999年,屬贛州市至今。
1988年12月10日,撤銷橫江鄉、屏山鄉、小鬆鄉,設立橫江鎮、屏山鎮、小鬆鎮(贛民函138號批復)。1997年l月14日,撤銷高田鄉,設立高田鎮(贛民字12號批復)。
1997年,全縣面積1582平方千米,人口26.7萬,轄5個鎮、10個鄉:琴江鎮、小鬆鎮、橫江鎮、高田鎮、屏山鎮、木蘭鄉、小別鄉、豐山鄉、岩嶺鄉、洋地鄉、小姑鄉、珠坑鄉、竜崗鄉、大由鄉、觀下鄉。縣政府駐琴江鎮。
1998年4月7日,小別鄉更名為長天鄉(贛民字49號批復)。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265286人;其中:琴江鎮35269人、小鬆鎮30075人、屏山鎮27204人、橫江鎮25147人、高田鎮14030人、觀下鄉37928人、長天鄉7138人、木蘭鄉10139人、豐山鄉15891人、岩嶺鄉7849人、大由鄉18494人、竜崗鄉 10390人、洋地鄉7553人、小姑鄉5363人、珠坑鄉12816人。
2001年5月9日,撤銷觀下鄉、長天鄉,劃歸琴江鎮;撤銷岩嶺鄉,劃歸高田鎮;撤銷洋地鄉、小姑鄉,劃歸橫江鎮(贛民字202號批復)。
2002年底,石城縣轄5個鎮、5個鄉,8個居委會、140個行政村。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30.3萬人。
2004年底,石城縣轄5鎮5鄉。 |
|
- n.: Shicheng County
- lat.: Thch Thành
|
|
石城, 石城村 |
|
|
|
贛州石城縣 | 石城縣????務局 | 石城縣中醫院 | 石城縣珠坑中學 | 石城縣人民醫院 | 石城縣婦幼保健所 | 石城縣衛生防疫站 | 石城縣金銀首飾珠寶工藝廠 | 江西省石城縣衛生防疫站 | |
|
|
橫江鎮 | 屏山鎮 | 豐山鄉 | 琴江鎮 | 小鬆鎮 | 高田鎮 | 木蘭鄉 | 大由鄉 | 竜崗鄉 | 珠坑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