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341200 代碼:360724 區號:0797 拼音:Shàng Yóu Xiàn 英譯:Shangyou County
上猶縣位於江西省西南部,贛州市西部,贛江上遊,北緯25°42′-26°01′,東經114°1′-114°40′。東鄰南康,南連崇義,西接湖南桂東,北毗遂川。東西最大橫距65千米,南北最大縱距52千米。總面積1543.87平方千米。總人口28.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萬人。以漢族為主,有畲、回、苗、滿等少數民族。
全縣轄5個鎮、9個鄉:東山鎮、陡水鎮、社溪鎮、營前鎮、黃埠鎮、梅水鄉、油石鄉、安和鄉、寺下鄉、雙溪鄉、水岩鄉、平富鄉、五指峰鄉、紫陽鄉。共有8個居委會、13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東山鎮,距贛州市45千米。
地形從西北嚮東南傾斜,東北西和西南多高山,東南為丘陵、河𠔌盆地。上猶江自西北嚮東橫穿縣境南部,建有上猶江、南河、竜胇等水電廠。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溫18.8℃,年降水量1497毫米。森林資源豐富。礦藏有鎢、鉛、鋅、金、銀、瓷土、石灰石、稀土等。
廈昆高速、贛(州)豐(州)省道公路和森林鐵路穿境而過。名勝有五指峰國傢級森林公園、陡水湖國傢級森林公園等。古跡有西晉摩崖石刻,北宋理學家陽孝本祖居遺址。 |
|
上猶縣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西部,贛江上遊,東鄰南康,南連崇義,西接湖南桂東,北界遂川。全縣轄14個鄉鎮,全縣國土面積1543.87平方公裏,現有人口28萬。
上猶縣山清水秀,物産豐饒,享有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優勢,素有“水電之鄉、旅遊之鄉、茶葉之鄉”的美譽。
水電資源豐足。上猶縣以水豐、電足著稱,是全國最早的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境內有湖泊、水庫、山塘1600多座,庫容10億多立方米。
山地資源豐富。全縣有山地面積185.0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7.2%,有林地面積149.96萬畝,毛竹林14.06萬畝。
縣內藴藏着豐富的高嶺土、花崗岩、鉛、鋅、白銀等礦産資源。高嶺土儲量218.2萬噸;花崗岩儲量252萬立方米,鉛鋅、白銀礦石儲量27.74萬噸。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上猶自然環境優美,境內山奇水秀,風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綫贛南西部地帶理想的旅遊休閑場所。擁有國傢一級景點4處,二級景點12處,三級景點31處,四級景點55處,五級景點60多處。擁有國傢級森林公園兩個,即五指峰國傢級森林公園、陡水湖國傢級森林公園。 |
|
包米果
包米果是上猶客傢飲食中最具特色的食品,其做法很簡單:把大米用冷水浸一天一晚,爾後磨成米槳,把槳均勻地淋在用竹篾編織成的圓形湯皮簸箕內,待槳薄薄的淌滿簸箕面時,就放在鍋裏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湯皮,然後用篾子劃成若幹小塊,從簸箕內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餡,包成長方形,塗上點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了。
過去江西上猶的客傢婦女,人人都會做包米果,好不好吃拿什麽做出標準呢?就是看其做出來的包米果味道好壞,來評價這個婦女是否認能幹。手藝差的包米果,磨出的槳粗,蒸出的湯皮皮就厚,調料不好吃。手藝好的包米果,磨出來的米槳細嫩,蒸時要用竹片火,蒸出來湯皮如紙且透明,而且囗味適中。
包米果的佐料可因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春季以緑色青菜為主;夏秋兩季以瓜類為主;鼕季以包心菜、籮卜為主。香料可用:韭菜、大蔥、大蒜等,若加上炒熟的瘦肉餡則味道更好。
說起包米果的由來,這裏還有個故事。據《上猶縣志》載:南宋滅亡一個多月後,元朝***先後率兵攻打上猶城縣,城裏人死不降元軍,元軍惱怒不已,城破後進行了報復性的屠殺,全城死者有一千三百餘人,當時有個幸存的客傢媳婦,劫後尋找食物,驚喜地發現有一盆水浸着的米,用力一擦,全成了槳。用老辦法煮飯是不可能的。怎樣煮來吃呢?當年縣城的背面山上,古木參天,幹竹子遍地,有的是柴火。她動一動腦筋,拿一個本來是用來曬米𠔌的簸箕,淋上米槳,燒起旺火,蒸熟後,包上一點腌菜蘿蔔之類的,嘗了一囗感覺十分好吃,這位客傢媳婦還請左鄰右捨的村民來吃,都說味道很好,大傢都說她心靈手巧。問她用什麽東西盛米槳蒸個?當時她不直說,而用手比劃着說:[園(元)篾(滅)!]引起衆民一陣開心的笑。也附和着說:[元滅!元滅!]
在那個朝代,說錯了話是要砍頭的。因為元朝對漢民統治十分厲害,十傢人共用一把菜刀。何況這小女子還當衆說:[園(元)篾(滅),不給點顔色她看看還得了?官府拿這個婦人當堂審問,巧媳婦拿出簸箕解釋[園篾]之說,官府也無可奈何,衹好把她放了。客傢媳婦不畏強暴的故事知者不多,但從此江西上猶縣客傢美食-----包米果卻流傳開了
黃元米果
原用大禾米加工而成,黃氣香質軟,“黃元米果”,為特色食品。60年代後多用粳米精製,工序繁瑣。在鼕季製作。製作黃元米果要先用黃元柴灰加開水過濾成灰水,冷卻後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飯,再將飯拌灰水,攤開晾幹後又蒸熟置於大石臼內,用硬雜木棍搗爛成團,起碓後,用手揉搓均勻,切塊做成各種形狀的米果。由於做工繁瑣,往往要親鄰朋友相助纔會動工興做。做好的黃元米果色黃味鮮,通常用灰水浸沒,藏於缸中,可留至第三年夏天。有的切碎曬幹,再用沙炒或袖炸,做成各種類型的果品。具有柔軟細嫩、熏香味鮮、爽口久藏的特點
陡水湖森林公園的百魚宴
千年魚湯、石魚鮮湯、銀魚鮮湯、魚腦鮮湯、鯽魚鮮湯、香酥灣魚、香酥沙丁魚、香酥全魚、香酥魚塊、香酥湖蝦、香酥棍魚、香酥石魚、香酥皇鰍、皇鰍煮茄子、香酥皇鱔、紅燒魚肚 、臘肉魚、香嫩草魚、黃燜烏溜魚、黃燜黃尾魚、黃燜皇丫角魚、水煮大瓦魚、生煎大瓦魚、啤酒瓦魚、清蒸桂魚、清蒸鯽魚、蒸魚幹、清蒸鮎魚、紅燒魚鱔、紅燒魚漂、黃燜桅管魚、紅燒扁魚、紅燒圓眼婆、紅燒鯽魚、醋椒鯉魚、幹煽泥鰍、炒魚幹、黃炯鮎魚、清蒸鰻魚、生燒湖蝦。
(取材:石魚、銀魚、桂魚、扁魚、圓眼婆、沙丁魚、鯉魚、草魚、烏溜魚、黃尾魚、槍管魚、黃鱔、鰻魚、黃鮎、泥鰍、蝦、魚幹、鱅魚、鯽魚、鰱魚、棍子魚)
荷包胙
上猶客傢名菜“荷包胙”是流行於原南安府(今南康、大餘、崇義、上猶一帶)的一道名菜。每逢紅白喜事,主傢答謝親朋好友的宴席上都少不了“荷包胙”。“荷包胙”享有盛名,與南安府“戴狀元”有關。相傳,乾隆時大餘人士戴衢亨高中狀元後,大擺宴席謝請四方鄉鄰。因為講究“狀元”席的排場,廚師們就用本地的荷葉把經過料理後的豬肉包成“狀元帽”的形狀,經蒸熟後,就成了一道色澤淺黃、香味純正、肥而不油、甜而不膩的菜餚。
“荷包胙”的製作講究色香味形。各地的做法大同小異。其主料是切成方塊的豬肉,配料是炒熟的米粉,再以糖、????、醬油、鬍椒粉、八角、五香粉、鮮湯等做調料。製作時要註意把這些攪拌均勻,還要腌上1個小時左右,再用2至3張幹荷葉包紮成下圓上尖的“狀元帽”形狀,最後上甑蒸上3小時左右即成。
艾米果
上猶縣一種常見小吃。特別在清明時節,田野裏長滿野艾葉時,大人牽着小孩出去采摘野艾葉,回來全家人一起做艾米果,吃也熱鬧,做也熱鬧,很能營造出家庭和睦的氛圍。因艾米果為圓形,故又取團圓之意。做艾米果,得用糯米,把糯米浸了,磨成漿,“再用細白布袋子吊起去水分,這樣磨的糯米粉就細白,做米果都得這麽細白的米粉。再將采摘到的獨特香味野嫩艾葉,洗淨,在熱水中稍煮一下,揉搓去苦味後,按一比一的比例,配上用臼碾得糯米粉,摻進糯米粉中揉,揉得艾葉與糯米粉完全融合了,就拿去蒸,然後用手使勁充分揉和,做成一個個圓餅狀。還可以在裏面包上些用鮮肉或臘肉、筍、大蒜等配料製作的餡,做成艾米包包,放在鍋裏蒸熟後,味道甚佳。吃起來,一股濃濃的清香撲鼻而來,口感滑嫩而不膩,軟中兼韌,是贛南人很喜歡的一種吃法。當然,也可以用油炸。據說,這種小吃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一直長盛不衰。
石魚
石魚又名千年石魚,是生長在上猶高山清水湖泊的一種虎科幼魚,因頭部有石粒狀物質而得名,陡水、竜潭、南河、仙人陂、羅邊等五大庫湖是上猶石魚的主要産區。乾隆年間,這裏的石魚曾為貢品,被皇室所珍愛。
玉蘭片
以竹筍為原料精製加工而成,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山珍。相傳,北宋文學家蘇軾吃了玉蘭片之後曾風趣地說:“要不俗,須吃竹”(指玉蘭片);南宋大詩人陸遊曾稱贊玉蘭片“味抵駝峰牛尾狸”。
上猶玉蘭片是用鼕筍尖製成,形如象牙,通明如玉,質地脆嫩,味鮮美而清香。它營養豐富,還含有天鼕酰胺,是一種纖維素豐富,而脂肪和澱粉含量極低的天然食品。1985年,獲省優、國優産品稱號。産品除行銷京、津、滬等大城市外,還遠銷日本和港、澳等地
汗頭菜
提起上猶客傢風味食品――汗頭菜,衹有世居上猶的客傢人才能品其中味。它似菜非菜,辛辣不辣,特別是有點患感冒鼻塞的人,吃了腌製的汗頭菜,出身膩汗,便會有一種輕鬆的感覺。
汗頭菜除了有辛辣功能的取名外,還有依照它的生長性能取名的。這似菜非菜的草本植物和人參一樣,屬須莖野生植物,生長環境要求很高,必須在海拔千米以上的深山,且常年有山泉的沙質土壤裏。如果是伏天,稍微遇上高溫的幹旱天氣,便會枯竭而亡,不易大面積種植。所以又有人稱之為“旱頭”。 |
|
經2001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和國傢資源局考察,上猶縣是江西旅遊開發重點縣之一,境內有基本景點162處,三級景點31處。已開發的旅遊景點有陡水湖休閑旅遊區、桂竹山莊、京明度假村、五指峰探險獵奇旅遊區、五指峰客傢第一漂、仙人湖水上娛樂旅遊區、東山寺大雄寶殿、希橋酒店、嘉華商務酒店、油石董公廟旅遊點等景點。
【陡水湖風景區】
陡水湖位於江西贛州西部的上猶縣,處於上猶江中遊。上猶江史稱溢江溪、九十九麯河,蜿蜓麯折、水清明淨,全長198公裏。
陡水湖因建上猶江水力發電站而成湖,水域面積31平方公裏,比杭州西湖大40倍。湖面處在群山環抱之中,形成湖岸綫長264公裏、湖灣427個、湖心島42個,湖面開闊處縱橫達500米以上,視野寬廣、波平如鏡;狹窄處不足10米,僅容一舟通行。後來,國傢又相繼在上猶江上建成羅邊、竜潭等發電站,形成了“一綫穿五珠、一江連五湖”壯美景觀,高峽平湖,百裏煙波;島嶼港灣,鱗次櫛比;火樹銀花,滿江金竜,為猶江山水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湖面岸上四周有瀑布、鐵扇關、獅象山、九麯攬勝、美女峰、客傢民俗等三十餘處風物景象。湖中有形態各異的湖灣427個,湖心島有40餘座。陡水湖緑水長青,偌大水域無一污染,湖中藏灣,灣內套港;湖中有湖,島中見島。湖中林地木本植物多達千餘種,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南方樹木博物園。林中棲息有金錢豹、穿山甲、蟒蛇、金貓、白鶴、獐鹿、麂、麝等野生動物。而落地於湖中的座座島嶼.更是郁郁葱葱,如翡翠寶珠,光氣四達,沁人心脾。陡水湖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無污染,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人旅遊在這一方碧水之中,更感十二分的愜意。
【五指峰風景區】
五指峰景區位於贛州上猶縣陡水湖風景名勝區西部源頭,屬羅霄山脈的餘脈山地。距上猶縣城70公裏,五指峰最高指峰海拔1607米,是五指峰景區自然的形象標志。
五指峰峰巒由東南至西北走嚮,綿亙數十公裏,氣勢磅礴,巍峨險峻,至今杳無人跡,是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兩邊巨峰對峙,中間一條深𠔌,𠔌底為竜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為當年太平天國軍駐地。與五指峰相望的還有“竜慶洞”。傳說此洞曾藏竜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鬥冰雪,堅持了40多天遊擊戰,故名“遊擊洞”。五指峰已列為自然保護區範圍,景區內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短尾猴、水鹿、白鷳、黃腹角雉等珍禽異獸出沒其間。四周峰巒上長着紅豆杉、香花木等300多種植物。五指峰下的竜慶河盛産“井岡三石”:石雞、石魚、石耳。整個保護區春季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夏末蛙蟬齊鳴,悅耳動聽;秋日紅葉映日,層林盡染;鼕天銀裝素裹,冰晶似玉。
【全國唯一的森林小火車】
贛南森林鐵路是我國南方林區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森林鐵路,被德國蒸汽機專傢稱之為“目前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的小蒸汽車和窄軌綫路之一”,被中科院旅遊資源評估小組專傢譽為“世界級旅遊珍品”。該鐵路於1964年竣森林小火車工,全綫上65公裏,途經章貢區、南康市、上猶縣,當時主要作為運送木材和旅客之用,於1998年停止運行,目前已經被改造成森林鐵路旅遊專綫。
上猶的森林小火車,是專門用來運輸木材的小型火車。上世紀60年代初,國傢投資上千萬元在江西修建了一條贛州至上猶縣、全長65公裏的森林運輸鐵路專綫,為江西省森林資源運輸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着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強森林環境保護和人們緑化意識的提高,森林小火車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蒸汽機車要麽成了陳列品,要麽沉睡在雜草叢生的軌道上,機車司機和工人們也基本轉崗。
【營前鎮客傢民居】
提起客傢民居,往往會想起“贛南客傢圍屋”。實際上,在上猶縣營前附近還有另外一種客傢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中規中矩對稱分佈的特點,又有南方吊腳樓人字屋頂防潮防風的功能,還融入了江南園林建築中黑白分明的色彩對比,因而更具有居住的舒適性和使用的實用性。
營前客傢民居由3組橫嚮、4組縱嚮房屋對稱相交組合而成,構成九廳十八井的棋盤模式,中軸綫上由下廳、中廳、上廳、後花池組成,兩翼又各有3個小廳,為便於採光和排水,每兩個廳間設有一個天井,天井與下水道相連,即使在最多雨水的季節,也能排水通暢,使屋內保持幹爽通氣。民居外墻用石灰粉刷,青磚黑瓦白墻,配上青山緑水藍天,既體現了房屋主人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又與當地亞熱帶風光融為一體,仿佛客傢文化中獨樹一幟的山水田園詩。
客傢人非常看重“做屋”(即建房)。在客傢人看來,房屋除居住功能外,還對傢事是否順遂、子孫後代能否成為有用之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過去,當房屋主人用一生積蓄準備“做屋”時,首先請風水先生根據地形、山脈走嚮、河流流嚮等多種因素選準朝嚮,並打下兩根木樁確定中軸綫,再根據寬度選好大門的中心點,位置就算選好了。然後,風水先生還要根據房屋主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出 具體動工的時辰,用紅紙寫好交給主人。此時第一步的工作纔算告一段落。風水先生在客傢人“做屋”過程中充當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當地流傳着“頭先生、二木匠、三泥水”的說法,如果房屋主人是當地富豪的話,往往會輓留風水先生在傢住下,一直到房屋正式落成,纔用重金酬謝讓其離開。
客傢人“做屋”的建築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墻體的材料取用底層生土,用鋤頭一片片挖下,墻面修補用土還要用竹篩過篩;墻體建築過程先用大塊杉木做成“墻鬥”(即模板),把生土一層層填入“墻鬥”內,每層之間還要放上木料或竹料增加拉力,用木夯一層層把生土夯結實。應該說,“做屋”的過程是一個重體力勞動的過程,好客的主人除了3餐伙食要搞好以外,上午還要增加一個“打鬥晝”,這樣一天就變成了4餐。為了喜慶,在整個“做屋”的過程中,還有5次“酒宴”,即“起手”、“打平水”、“放大門”、“下墻鬥”、“圓屋酒”,屆時請全體工匠、小工大吃一頓。伙食越好,工匠、小工就越加賣力,墻體夯得格外牢。有些客傢民居雖然是土墻,瓦頂木 ,但時隔三四百年,仍然異常結實。
客傢民居中軸綫上的上廳,是客傢人祭祀祖先、娶親嫁女、族中議事的地方,所以上廳在整個建築中是重中之重,上廳一般跨度較大(約10米)。為瞭解决屋 的承重問題,在廳前兩側要設置兩根木柱,這兩根合抱粗的木柱不知得經過多少艱難從深山老林中覓來,然後經過能工巧匠做圓、雕花、刻字、油漆等一係列工序,再配上堅固石料做底座,成為上廳建築中最靚麗的構件。上廳正中的屏風是擺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天井兩旁的廂房則是辦喜事的“接待處”。客傢人對這兩個地方的建築更是不惜花費金錢,很多大戶人傢這幾個地方的門窗隔扇都鏤空、雕花、油漆、塗金,以顯主人的奢華。
中軸綫上的大門口是最能體現客傢文化的地方,大門上寬約半米的一塊長方形區域,稱之為“月印”,根據主人的姓氏、祖先的功績、典故、姓氏的發源地等,題上鬥大的4個字,如“春申垂裕”、(姓黃)、“金鑒傢聲”(姓張)、“三省傳傢”(姓曾)、“祿閣流光”(姓劉)、“紫荊榮茂”(姓田)、“範陽衍慶”(姓鄒)等。一個內行的外地人來到客傢聚居地,從門楣上的題字,一下子就能判斷出主人的姓氏,從而找到自己的“本傢”。
房屋落成後,整個建築工程還遠遠沒有完工,客傢人根據生産和生活的需要,還要在房屋前建設一塊曬坪,用於收穫時期晾曬𠔌物,曬坪前挖一口水塘,萬一失火時起消防取水的作用,水塘外側為菜園,最後修築一道半圓的圍墻,在風水先生認為最有利朝嚮的地方,再建一個飛檐鬥拱的“鬥門”,作為出入的惟一通道。有條件的人傢在房屋兩側還要挖水井,修建一些附屬設施,甚至建私塾辦學堂。這樣,一所集居住、生活、防衛、教育於一體的客傢民居纔算真正竣工。
客傢民居的修建初期,主人當然想盡辦法讓其堅如磐石,以使能代代相傳,但畢竟其屬土木結構,防火防水功能差,經過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後,自然失去往日的風采。有些房屋因年久失修更是不斷倒塌。所以,建築年代久遠、有代表意義的客傢民居已越來越少。據調查,上猶縣營前範圍的客傢民居,目前衹存20多處,如果再不采取搶救和保護措施,過不了幾十年,人們衹能從照片、傳說中去瞭解、觀賞、領略客傢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了。 |
|
全縣轄5個鎮、9個鄉:東山鎮、陡水鎮、社溪鎮、營前鎮、黃埠鎮、梅水鄉、油石鄉、安和鄉、寺下鄉、雙溪鄉、水岩鄉、平富鄉、五指峰鄉、紫陽鄉。共有8個居委會、131個村委會。
東山鎮面積:170.9k㎡ 人口:65173人 郵編:341200 代碼:360724100
轄猶興、和平、城南、西亭、城東等5個居委會,南河、茶亭、濱江、石坑、東門、廣田、中稍、高橋、南塘、群英、圓魚、佛垇、黃竹、沿河、上埠、彭洞、清湖等1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東山大道。
陡水鎮 面積:47k㎡ 人口:6920人 郵編:341212 代碼:360724101
轄陡水居委會,紅星、月仔、長坑、茶坑等4個村委會。
社溪鎮 面積:127.6k㎡ 人口:31963人 郵編:341202 代碼:360724102
轄社溪居委會,社溪、江頭、大安、黃塘、獅子、石崇、麻田、塘坑、沙塅、藍田、社陳、烏溪、六村、嚴湖、竜口、竜田等16個村委會。
營前鎮面積:64.9k㎡ 人口:30594人 郵編:341208 代碼:360724103
轄營前居委會,蛛嶺、象牙、新溪、石溪、合河、梅裏、上灣、下灣、蕉裏等9個村委會。
黃埠鎮 面積:73.7k㎡ 人口:16326人 郵編:341214 代碼:360724104
轄黃沙、南村、豐崗(上豐、下豐)感坑、合溪、坑中、崖坑、東塘、竜頭等10個村委會。
梅水鄉 面積:96.8k㎡ 人口:16230人 郵編:341213 代碼:360724200
轄洋田、水陂、水徑、梅水、竹山、新建、窯下、上坪、聯群、圓村等10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梅子壩。
油石鄉 面積:87.6k㎡ 人口:22406人 郵編:341201 代碼:360724201
轄油石、塘角、清溪、花園、新田、河唇、水村、大小園、梅嶺等9個村委會。
安和鄉面積:66.7k㎡ 人口:11049人 郵編:341202 代碼:360724202
轄安和、鄱塘、陶朱、車田、富灣、黃坑等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陶朱口。
寺下鄉面積:95.7k㎡ 人口:15050人 郵編:341205 代碼:360724203
轄寺下、珍珠、富足、泥坑、新圩、楊梅、竜潭、新華、壇前等9個村委會。
雙溪鄉 面積:123.6k㎡ 人口:12139人 郵編:341206 代碼:360724204
轄小石門、大石門、大布、左溪、右溪、水頭、盧陽、高洞等8個村委會。
水岩鄉 面積:138.7k㎡ 人口:25050人 郵編:341208 代碼:360724205
轄竜門、古田、井子、愛聯、金盆、橫嶺、鐵石、茶坑、太乙、高興、崇坑、蕉坑等12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太乙圩。
平富鄉 面積:87.6k㎡ 人口:11510人 郵編:341208 代碼:360724206
轄平富、莊坑、信地畲族、莊前、嚮前、大潭、上寨、橫坑畲族等8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平富坪。
五指峰鄉 面積:239.5k㎡ 人口:8591人 郵編:341209 代碼:360724207
轄鵝形、雙霄、黃沙坑、曉水、高峰、黃竹頭、象形等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鵝形。
紫陽鄉 面積:123.5k㎡ 人口:12560人 郵編:341204 代碼:360724208
轄高基坪、店背、秀羅、下佐、長嶺、勝利等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高基坪。
2009年上猶縣行政區劃
東山鎮(駐地東山大道 郵編341200)
居委會 5:猶興、和平、城南、猶江、城東
村委會17:南河、茶亭、濱江、石坑、東門、廣田、中稍、高橋、南塘、群英、元魚、佛垇、黃竹、沿河、上埠、彭洞、清湖
陡水鎮(郵編341212)
居委會1:陡水
村委會4:紅星、月仔、長坑、茶坑
社溪鎮(郵編341202)
居委會 1:社溪
村委會16:社溪、江頭、大安、黃塘、獅子、石崇、麻田、塘坑、沙塅、蘭田、社陳、烏溪、六村、嚴湖、竜口、竜田
營前鎮(郵編341208)
居委會1:營前
村委會9:蛛嶺、象牙、新溪、石溪、合河、梅裏、上灣、下灣、蕉裏
黃埠鎮(郵編341214)
村委會10:黃沙、南村、豐崗、上豐、感坑、合溪、坑中、崖坑、東塘、竜頭
梅水鄉(駐地梅子壩 郵編341213)
村委會10:洋田、水陂、水徑、梅水、竹山、新建、窯下、上坪、聯群、圓村
油石鄉(郵編341201)
村委會9:油石、塘角、清溪、花園、新田、河唇、水村、大小園、梅嶺
安和鄉(駐地陶朱口 郵編341202)
村委會6:安和、鄱塘、陶朱、車田、富灣、黃坑
寺下鄉(郵編341205)
村委會9:寺下、珍珠、富足、泥坑、新圩、楊梅、竜潭、新華、壇前
雙溪鄉(郵編341206)
村委會8:小石門、大石門、大布、左溪、右溪、水頭、盧陽、高洞
水岩鄉(駐地太乙圩 郵編341208)
村委會12:竜門、古田、井子、愛聯、金盆、橫嶺、鐵石、茶坑、太乙、高興、崇坑、蕉坑
平富鄉(駐地平富坪 郵編341208)
村委會8:平富、莊坑、信地畲族、莊前、嚮前、大潭、上寨、橫坑畲族
五指峰鄉(駐地鵝形 郵編341209)
村委會7:鵝形、雙霄、黃沙坑、曉水、高峰、黃竹頭、象形
紫陽鄉(駐地高基坪 郵編341204)
村委會6:高基坪、店背、秀羅、下佐、長嶺、勝利 |
|
【地質地貌】
縣內岩石類型因地形地貌不同而不同。主要有酸性結晶岩類、泥質岩類、河流衝積物、第四紀紅色粘土;縣境地處羅霄山脈中段的丘陵山區,縣內地貌,東北、西北、西南為山地,東南部為丘陵、河𠔌盆地。
[岩石類型]
酸性結晶岩類 以花崗岩、花崗斑岩為主。從西北部的羅霄山脈中段起,分兩支嚮東南、西南延伸,主要分佈在中低山的五指峰、營前、水岩、紫陽、梅水、社溪、東山等鄉鎮。風化物顆粒粗糙,含石英砂粒和礫石較多,形成酸性結晶岩類紅壤、麻石泥土和麻沙泥田。
泥質岩類 以板岩、千頁岩和泥岩為主。主要分佈在低山和丘陵的中丘及南部地區,寺下、安和、東山、黃埠等鄉鎮分佈的面積大。風化物質地細緻,泥質較多,形成的土壤為泥質岩類紅壤和鱔泥田。
紫色砂頁岩類 有紫色砂礫岩、紫色砂岩、紫色頁岩和紫色泥岩等。主要分佈在低丘陵地帶,以油石、社溪較多,梅水也有少數分佈。形成的土壤為紫色沙泥田、紫色土,含鈣、鉀、磷等礦質營養豐富,是縣內一種較好的成土母質。
河流衝積物 主要分佈在上猶江、寺下河、紫陽河、營前河兩岸的河𠔌階地。形成的土壤為潮沙泥和潮沙泥田。
第四紀紅色粘土 分佈在低丘和崗地。是冰水沉積物,經過漫長濕熱氣候的影響形成的。一般覆蓋於紫色砂礫岩、紫色砂頁岩和紫色砂岩之上,典型剖面構型下部為礫石層,依次嚮上為網紋層和均質紅土層。形成的土壤有第四紀紅色粘土紅壤和黃泥土、黃泥田。
[地貌]
山地 中山,海拔1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500米的,主要分佈在西、北部的五指峰、平富、雙溪、寺下、紫陽等鄉;低山海拔200~500米的主要分佈在西南部陡水鎮、東山鎮的邊緣。西邊和北邊沿縣界綫,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山峰14座,與湖南、崇義交界的齊雲山第三峰(鼎鍋寨)海拔1920米,為全縣最高點。岩石多為花崗岩、高質岩。植被多為鬆、杉、竹和白茅、蘆箕等。竹木資源在富。
丘陵 高丘陵海拔300~500米,相對高度100~200米;中丘陵200~300米,相對高度50~100米;低丘陵海拔在2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於50米。主要分佈在黃埠、東山、梅水、油石、社溪、安和等鄉鎮,地勢低平緩和,中間貫穿河流。岩石多為變質岩,部分為花崗岩、紫色砂頁岩、石英砂岩等。植被覆蓋稍差,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為糧油及經濟作物區。
山間盆地 丘陵或山地間有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多為陝長帶狀,地勢低平。以營前、水岩、社溪、油石、東山、黃埠盆地為最大,其境內均有河流貫穿,坡緩𠔌寬,為第四紀新沉積物堆積而成,是縣內土地肥沃,農田集中,人煙稠密,耕作較為發達的地區。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全縣有林地164萬畝,有植物920餘種。可供開發的植物資源主要有:毛竹、杉、鬆、苦櫧、紅楠等用材植物;深山含笑、木蓮、春蘭等芳香植物;山蒼子、山鬍椒、大葉樟、小葉樟、肉桂等樟科植物;山楂、獼猴桃、黑木耳、香菇、長根菇等食用野果及菌類植物;桅子、枳殼、七葉一支花、厚樸、八角蓮、玉竹等藥材和觀賞植物及油茶等經濟植物。
動物資源 有國傢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草鶚、白鷳、黃腹角雉;二級保護動物穿山甲、刺蝟、紅腹錦雞、蟒蛇、獼猴;三級保護動物大鯢(娃娃魚)、小靈貓(黃鰍狸)、水獺、貓頭鷹等。
礦産資源 主要有鎢、鉛、鋅、銅、鉬、銀、鎘、鉍、錫、鐵、金、稀土、瓷土、瑩石、石灰石、水晶石、鉀長石、煤等。
地表水資源 年每平均徑流量35.2億立方米,豐年徑流量達43.2億立方米,特枯年份徑流總量也有16.5億立方米,每畝耕地可分攤年徑流量8620立方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對發展農業、漁業、生豬生産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於徑流豐沛,河流多,落差大,所以水能資源豐富。全縣河流總落差達2255.1米,水能資源藴藏量19.7萬千瓦。
地下水 主要為鬆散類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及地下熱水。地下熱水已發現的較大的有3處:一處是平富鄉下寨村暖塘的溫泉,在海拔420米的山嶺下面,溫泉處海拔300米,水溫39.5℃,流量2.81升/秒。另一處是五指峰鄉熱水村的溫泉,在海拔500米的山嶺下下,溫泉處海拔415米,水溫44℃,流量1.627升/秒。兩處都是利用水熱給水浮蓮和非洲鯽魚越鼕。熱水村建有非洲鯽魚種繁殖場。在此,五指峰鄉的雙宵村及其北面的轎子頂山,也有小股溫泉。
【天氣與氣象】
2002年——氣溫偏高,降雨偏多,鼕暖連春暖,夏秋暴雨頻繁,秋涼多雨,10月出現特大秋汛。2003年——鼕暖春熱夏酷秋不涼,伏秋幹旱明顯,是近四十年來明顯炎熱的一年。2004年——氣溫偏高、降雨偏少,鼕春偏暖少災害,汛期無大汛,秋暖秋旱長。2005年——氣溫明顯偏高,春夏之交強對流天氣多,伏天少雨,秋季8月臺風暴雨成災。2006年——降雨明顯偏多,臺風暴雨來得之早、次數之多、強度之大,損失之重為歷史罕見,是有歷史氣象記錄以來的大災之年。 |
|
上猶縣建縣於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
《禹貢》:分天下為九州,上猶處揚州地域。春秋屬吳、越。戰國時期屬楚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創郡縣製,上猶縣地域為南野縣地,居九江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高祖六年,分淮南地置預章郡。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上猶屬廬陵郡南野縣。
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廬陵郡立南部都尉,分南野縣置南安縣,上猶為南部都尉南安縣城。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安縣為南康縣。太康三年廢南部都尉立南康郡,上猶屬南康郡南康縣地。
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為南康國,上猶屬南康國南康縣地。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改南康國為南康郡,永明八年(公元490年)又改南康郡為南康國。梁武帝元年(公元502年)再改南康國為南康郡。陳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改南康縣為贛縣,上猶屬南康郡贛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南康郡置洪州總管府虔州,上猶仍屬贛縣。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復置南康郡,贛縣復稱南康縣,上猶屬南康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置道,上猶為江南道虔州南康縣地。昭宗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邑人盧光稠知虔州,議建上猶場。
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析南康縣西南地置上猶場。因境內有大山,狀似猶蹲,高聳於場治北面,古稱大猶(猷)山(即今油石嶂),山下有猶水(即今油石河)。治所建於大猶山之南,猶水口上側,故名上猶。南康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改場置縣,沿用場名。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上猶縣屬江西南路虔州。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於大餘置南安軍,上猶縣屬之。寧宗嘉定四年(公元1212年),改上猶縣為南安縣。《南安府志》載:“己已匹袍洞陳癸反,西路通判孫,咎猶字有反義,至壬申改上猶縣為南安縣”。
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南安軍為南安路總管府,轄大餘、南康、南安。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南安縣為永清縣。次年,復名上猶縣,屬南安路總管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南安路為南安府,上猶屬南安府,隸江西中書行省。
清承明製,上猶仍居南安府,隸江西布政使司。
民國元年(1912年)鼕廢府,上猶縣直隸江西省政府。民國3年(1914年),江西分四道,分領81個縣,上猶屬贛南道。15年(1926年)廢道,省直轄各縣。20年(1931年),隸陸海空軍司令部南昌行營黨政委員會。21年(1932年),全省劃分為 13個行政屬贛南專區。24年(1935年),全省縮為8個行政區,上猶屬第四行政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上猶屬湘贛省蘇维埃政府。1930年5月,成立上猶縣革命委員會。1931年5月,成立上猶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屬江西省蘇维埃政府,同年10月,建立上猶縣蘇维埃政府,屬蘇维埃湘贛省。1932年10月,上猶縣蘇區失陷,蘇维埃政府停止活動。
1949年8月16日上猶解放,成立上猶縣人民政府,隸屬贛州分區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屬贛州專置。1954年,屬贛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上猶縣人民政府改為上猶縣人民委員會。1964年,屬贛州地區。1968年4月,上猶縣人民委員會改為上猶縣革命委員會,屬贛州地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復改為上猶縣人民政府,屬贛州地區行政公署。
1987年4月5日,撤銷營前鄉、社溪鄉,設立營前鎮、社溪鎮(贛府廳字165號批復)。
1991年10月25日,撤銷城關鄉,其行政區域劃歸東山鎮管轄(贛民字175號批復)。
1997年,全縣面積1544平方千米,人口27.1萬。轄4個鎮、14個鄉:東山鎮、陡水鎮、社溪鎮、營前鎮、黃埠鄉、中稍鄉、沿湖鄉、梅水鄉、油石鄉、安和鄉、藍田鄉、紫陽鄉、寺下鄉、雙溪鄉、水岩鄉、金盆鄉、平富鄉、五指峰鄉。縣政府駐東山鎮。
1999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設立贛州市,上猶縣隸屬贛州市。
2001年8月,經上級批準,全縣開展並完成了撤並鄉鎮工作。由18個鄉(鎮)撤並為14個鄉(鎮),即:撤銷中稍鄉、沿湖鄉並入東山鎮;撤銷蘭田鄉並入社溪鎮;撤銷金盆鄉並入水岩鄉;黃埠改鄉為黃埠鎮。
2002年底,上猶縣轄5個鎮、9個鄉,8個居委會、180個行政村。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28.1萬人。
2004年底,上猶縣轄5鎮9鄉。 |
|
上猶縣有中學:上猶中學、上猶二中、上猶三中、上猶財務職業學校、營前中學、油石中學、黃埠中學
上猶縣有小學:城區小學、猶江小學、希望小學、東門小學、黃埠中心小學 |
|
- n.: Shangyou County
|
|
上猶 |
|
贛州市 | 江西省 | 黃埠鎮 | 旅遊 | 江西 | 古跡 | 政府工作報告 | 2010年 | 年上猶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人物 | 縣長 | |
|
|
上猶縣賓館 | 上猶縣中醫院 | 上猶縣療養院 | 上猶縣人民醫院 | 上猶縣黃埠工業區 | 上猶縣婦幼保健所 | 年上猶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上猶縣百貨紡織公司 | 上猶縣血吸蟲病防治站 | 江西省上猶縣衛生防疫站 | 2010年上猶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上猶縣物資總公司飛鳳山大酒店 | |
|
|
社溪鎮 | 雙溪鄉 | 東山鎮 | 黃埠鎮 | 陡水鎮 | 營前鎮 | 梅水鄉 | 油石鄉 | 安和鄉 | 寺下鄉 | 水岩鄉 | 平富鄉 | 五指峰鄉 | 紫陽鄉 | 上猶縣黃埠工業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