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濟南 : 博興縣 [顯示全部] : 中國 >江蘇 >????城 >阜寧縣 > 興國寺
顯示地圖
目錄
《興國寺 Kokokuji》
詩人: 葉秀發 She Xiufa

  雖無酒令與詩籌,喜約明盟訪舊遊。
  寒露正催黃菊晚,斷雲不鎖碧山秋。
  機於空處鷗方下,節到寒時蝶也愁。
  聚散博沙多少恨,一詩三嘆寄湯休。
No. 2
  興國寺聯繫方式地址:長清區東南十公裏處。
  郵編:250000興國寺投訴電話濟南市旅遊投訴電話:0531-87937762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興國寺景區榮譽文物保護單位興國寺門票價格20元興國寺節慶活動濟南國際武術節8、9月份
  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武術愛好者雲集濟南,切磋武藝,習武會友。
  興國寺開放時間8:00——17:00興國寺最佳旅遊時間一年四季興國寺特別提醒春天的趵突泉和鼕天值得一遊。興國寺美食濟南以清香、鮮嫩、味純著稱,一菜一味,百菜不重。用高湯調製是濟南菜的一大特色。糖醋鯉魚、宮爆雞丁、九轉大腸、湯爆雙脆、奶湯蒲菜、南腸、玉記扒雞、濟南烤鴨等都是傢喻戶曉的濟南名菜。濟南著名的風味小吃有:鍋貼、灌湯包、盤絲餅、糖穌煎餅、羅汗餅、金錢酥、清蒸蜜三刀、水餃等。
  推薦餐廳:
  1、魯菜經典:
  舜耕山莊
  招牌菜:大舜宴(菜品源自“舜帝耕於歷山”之典故,由果品、冷葷、熱菜、面點四個部分構成)
  特色:山莊鄰近千佛山景區,環境優雅,服務上乘,是泉城的著名餐廳之一。
  地址:濟南舜耕路28號電話:0531-2951818
  東方大廈
  招牌菜:金牌化皮乳豬(菜品口感爽脆,入口即化)
  地址:濟南經七路223號,可乘坐6、13、49、102、103路公交車到達
  金三杯酒傢
  招牌菜:北菇扣鵝掌(選用法國鵝掌和長白山野山菇製成,菜品色澤明亮,鮮香醇厚,回味無窮)
  地址:濟南玉函路4號電話:0531-2950890
  白鶴樓大酒店
  招牌菜:白鶴一品鮮、白鶴茶藝、山東大菜、啞巴辣椒、粉皮魚頭湯
  特色:精心選擇上等茶葉,汲取九百米深玄武岩下之白鶴泉水,配以高級茶具,提供茶湯鮮醇、原汁原味的香茶,還有免費的正宗茶藝講座。
  地址:北園大街346號電話:0531-8966196
  濟南趵突泉賓館
  招牌菜:金錢沙竜(由煙臺活海腸和日本豆腐製成,脆爽鮮嫩,口感極佳)、香酥雞、鬆鼠魚、幹燒鯽魚、九轉大腸
  地址:濟南經六路119號電話:0531-6051198
  濟南微山湖魚館
  招牌菜:芝麻魚筒、三吃墨魚、孜然魚串、微山湖荷香鴨、微山湖香辣小竜蝦
  特色:首創微山湖魚宴係列,是品嚐海鮮魚蝦的最佳選擇。
  地址:濟南濟南大學路18號電話:0531-2988989
  2、異國風味:
  湖畔飯店
  風味:意大利餐
  特色:飯店位於大明湖南岸,供應比薩餅、意式菜湯、燴小牛骨等口味純正的意大利餐。
  地址:明湖路271號電話:0531-6091166
  鬆川日本料理
  風味:日本料理
  特色:泉城最大的日本料理店,提供壽司、天婦羅、生魚片、牛肉火鍋等日本傳統名菜。
  地址:濟南市文化西路10號電話:0531-2616047
  金三杯酒傢千佛山分部
  風味:韓國料理
  特色:毗鄰千佛山景區,提供以烤肉為主的韓國美食。
  地址:千佛山路5號電話:0531-2961446
  3、特色小吃:
  泉城大酒店
  特色招牌:泉城大包,選料精細、做工考究、配料豐富有特色,味道醇厚、花色品種多樣,是濟南的傳統名小吃。
  地址:濟南南門大街2號電話:0531-6921911-3300
  名士多烤全羊
  特色招牌:烤全羊,選用梁山青山羔羊,以祖傳秘方烤製,保持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是泉城十大名小吃之一,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地址:濟南經三緯九路26號電話:0531-7931027
  草包飯店
  特色招牌:草包包子,濟南名吃,精緻皮薄,味美多汁,始創於20世紀30年代,因創始人張文漢先生憨厚淳樸的綽號“草包”而得名。
  地址:濟南普利街15號,乘1路公交車到普利街下車前行10米即到
  便宜坊飯店
  特色招牌:便宜坊鍋貼,皮薄餡多,底面深黃酥脆,色澤誘人,美味可口。這裏是濟南最有名的老字號飯店。
  地址:緯四路93號
  亮亮拉麵
  特色招牌:豬肉肘湯拉麵
  地址:(總店)經四緯十二路西商業街(分店)濟微路38號電話:0531-7106042
  天天炸雞
  特色招牌:炸雞,工藝精湛、風味獨特,是泉城十大名小吃之一。
  地址:天橋醫院東鄰電話:0531-5959187
  4、美食街:
  濟南美食街(原經十一路小吃街,近省體育中心):雲集了數十傢風味小吃店,可提供上千種全國各地的特色名優小吃。
  濟南緯九路一條街——燒烤一條街
  濟南泉城路——西餐一條街
  興國寺住宿五峰仙莊是有11座古樸典雅、且具有現代化裝飾別墅。興國寺購物濟南著名的工藝品有:磁銹、黑陶、木魚石、面塑、羽毛畫、絹花等;土特産有:明湖蓮藕、平陰阿膠、北園蒲菜、大貨山查、核桃、泰山小白梨等。其中,平陰阿膠是一種名貴的中藥,價格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以質量的好壞而論。
  濟南最繁華的商業街是泉城路,大觀園附近、人民商場附近和南門附近也是較熱鬧的商業街區。
  興國寺交通每周五到周日8:00解放橋乘遊61路直達。興國寺玩法訪古、參觀、旅遊、
  
  興國禪寺,在千佛山山腰,南是峭壁,北面泉城。這寺是千佛山主體建築,面積二十九畝,青瓦紅柱,花窗欞扉,殿宇亭廊結構錯落,院內植有銀杏、紅楓、翠柏、椿樹。明朝劉敕曾作《詠興國寺》詩,對它做過全面地描繪:"數裏城南寺,鬆深麯徑幽,片湖明落日,孤障插清流。雲繞山僧室,苔浸石佛頭,洞中多法水,為客洗煩愁。"
  寺門朝西,兩側石刻楹聯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字是濟南清末秀纔楊兆慶書寫。上額原刻"興國禪寺"四字,現改為"千佛山"三字。門內左右兩側,原是鐘鼓二樓,穿過圓形洞門就是寺院。寺分東西兩院,東西長南北窄,中間有三間過堂相通。
  進寺門北側,原有廳房三楹(現已改造)匾額上寫着:"曠如"二字。廳東接走廊,廊北是飾有異形窗的墻,在這裏可憑窗遠眺,嚮東又是北廳三間。東側山墻上鑲嵌着趙樸初題的"齊魯青來"四個石刻大字,西山墻上是佛經禪語,中間北墻壁上有董必武遊千佛山詩《古寺雲千佛》碑刻和郭沫若的《俯瞰齊州煙九點》七絶碑刻。與此相對,南側是坐北朝南的大雄寶殿,由於年久失修,現坍塌還沒有修復。再南是懸崖,上刻佛像多尊,被稱為千佛崖,崖上由西嚮東依次是竜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再東是"洞天福地"石坊橫跨在石階上,拾級而上便進入對華亭。穿過過堂便是東院,院內南殿是觀音堂,對面是三間殿堂,在裏面也可憑窗眺望,東側又是三間過堂,即為東門。
  
  明成化七年石志載,殿堂內原塑有釋迦佛一尊、地藏王菩薩一尊、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從清嘉慶至鹹豐又分別增添了觀音堂、佛爺殿、千手佛,後毀於"文革"中。這寺建於隋開皇年間,因在石崖上鑿佛像多尊,所以叫千佛寺,由於年年遷祓,故也稱"遷祓寺"。隋唐中國佛教進入鼎盛時期,寺院在全國也迅速建起,唐貞觀年間"千佛寺"也隨着擴大,於是便改為"興國禪寺",後遭兵火破壞,殿堂毀盡,一片荒墟。明成化四年八月三日,德王府內官蘇賢,因遊覽到千佛山,看到當時的情景不勝慨嘆,欲成善果留名千古,於是捐資建佛殿,蓋僧房,塑金身,在成化七年全部完工,現有建築大多數就是這個時候遺留下來的,解放後一九五七、一九七二、一九七九年分別加以修建。
No. 3
  興國寺投訴電話????城市旅遊投訴電話:0515-8348666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興國寺“真武廟”始建於北宋景德年間,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明正統年間邑人劉翰復修。清光緒八年歲次,壬午年間重建至今。寺院歷史悠久,根據縣志,又據宋嘉定山陽記載,阜城古名廟灣,因此廟座落射陽河顯處而得名,亦為“紅廟碼頭”。即現在的阜寧縣南門街興國寺
  昔日有山門大殿兩層,兩進院,東西廂房,數十餘間,直到抗戰時期,廟裏仍住着三代四名僧人,當傢本恩法師和甲初師。及徒瞭然、了空師,香火盛行不斷。解放後改為縣稅務所住處。感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宏揚宗教文化,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阜寧縣迎來了重建輝煌歷史機遇,在省、市、縣委宗教部門的艱苦努力和關懷下,於九三年正式批復開放,現僅衹有正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大寮、僧寮各兩間,總共約360餘平方米。為使再造人間淨地,推動我縣對外開放,振興阜寧經濟,豐富我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寺安僧愛國、愛教,弘揚佛法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舉,也是全縣佛教四衆弟子多年來的心願。擬在原基礎上擴大2500平方米,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鐘鼓二樓、藏經樓、修復忠孝堂、大寮、僧房、上客房、客堂、衛生間。未來的興國寺將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觀光和佛教聖地,恭請十方海內外諸大德、長老、廣大居士、善男信女,社會各界人士、朋友慷慨解囊,廣植福田,因緣殊勝,消災免難,增福增慧,隨喜樂助。捐資伍拾元以上者刻碑留芳,萬元以上者獨立碑。貳拾元者留名,功德無量。現寺院大殿奉供佛祖釋迦牟尼佛,東方玻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殿奉供,救苦救難大悲觀世音菩薩,左右兩邊是善財和竜女,地藏殿奉供大願地藏王菩薩及兩邊道明和閔公尊者。天王殿奉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護法韋馱尊天菩薩等。並請做好宣傳工作,發大願做功德,修福修慧捐資建寺,讓我們大傢同心同德團结起來,法界有情,國基鞏固、治道遐昌,世界和平,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正法久住。
No. 4
  興國寺投訴電話 濱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43-3162288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興國寺俗稱丈八佛寺,位於博興縣寨郝鄉寨高村西北角。始建於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自隋唐至清代,屢屢重修。據考證,唐天寶,金天眷,元貞,明成化,萬歷,崇禎,清道光菌重修過。
  
  丈八佛石造像亦稱興國寺石造像,坐落在博興縣城東南10公裏處的寨郝鄉寨高村西北角,因其身高丈八,俗名丈八佛。
  
  佛像坐北面南,全高6.75米,底座高1.5米,底面積7.29平方米,為單身立式圓雕青石造像。佛像高肉髻,面方圓,微笑,豐頤大耳,法相莊嚴,身披“褒衣博帶式”通肩袈裟,內着僧支祗,胸前打結,“施無畏與願印”,赤足立於蓮花座上。佛像雕刻精緻,造型生動,人體比例準確,衣紋舒展流暢,堪稱藝術珍品。
  
  據史料記載:公元534年,這裏始建一個寺院,名興國寺。丈八佛石造像就坐落在寺中正殿內,當初為面塗金粉,身披彩裟。在其左右,還各雕有供養人六,比丘一,中間有一人作雙手拱博山爐狀。殿內樹有五幢石碑,中間最大的一幢上面刻有大小29尊不同形象的佛像,雕刻精緻,栩栩如生。位於兩旁的四幢石碑上,則分別刻有該寺於元朝元貞二年、明朝景泰元年、明朝萬歷元年、清朝道光六年重修的碑記。每年逢農歷十月十五日是這裏的廟會,其香火盛勢曾遠近聞名。至清末,興國寺因年久失修敗落倒塌,石碑亦失,僅存丈八佛暴露在平地上。
  
  1982年,丈八佛石造像被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199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1998年,香港客商歐通國先生前來投資400萬元,重修其保護工程,新建了兩座大殿和一座山門,占地13畝。現已竣工並嚮遊人開放。
山東省濟南市興國寺
  【簡介】
   興國寺,也叫興國禪寺,位於濟南市南約2.5公裏處的千佛山上。千佛山位於山東濟南市長清區東南十公裏處,與泰山、靈岩山並稱“魯中三山”。因有會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個秀麗的山峰並列而得名。興國寺坐落在千佛山陰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築。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建於隋開皇年間,時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經擴建,改稱為“興國禪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明代寺院擴建,遂成香火勝地。整個寺院殿宇亭廊錯落有緻,蒼鬆翠柏儲緑泄潤,鐘聲盈耳,香煙繚繞,大有深山古剎之妙趣。1983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143傢重點寺院之一。
  每逢九月九重陽節,濟南人民都來千佛山登高賞秋,自然要進廟拜佛、參觀遊覽。另外有一處“齊煙九點”也是人們必遊之地。在“齊煙九點”牌坊處眺望四方,視野開闊,北郊平原的臥牛山、華山、鵲山、鳳凰山、標山、藥山、北馬鞍山、粟山、筐山等群山拱衛,盡收眼底。
  【歷史沿革】
   千佛山風景優美,層巒迭嶂,蒼秀深幽,是濟南市著名的遊覽勝地。它古稱歷山,相傳舜虞曾躬耕於此,故有舜耕山之稱。隋唐時期,山東佛教昌盛,這裏的懸崖峭壁上雕鑿了衆多佛像,又建千佛寺,故稱名“千佛山”。其中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建造的興國禪寺規模最大,被稱為千佛山首剎。
  宋代時,興國寺又加擴建。宋末明初,因連年戰亂,寺院“殿堂蓁蕪,無存一磚一瓦”。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蘇賢捐資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及僧寮、庫房等全部予以重修,殿內塑釋迦牟尼、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像。明朝劉敕的《詠興國寺》一詩生動描繪山色古寺的優美:“數裏城南寺,鬆深麯徑幽。片湖明落日,孤蜂插清流。雲繞山僧室,苔侵石佛頭。洞中多法水,為客洗煩愁。”清朝嘉慶至鹹豐年間(公元1796一1860年)又加以修葺,並增建觀音殿等建築。現存寺廟主要是明清時格局和規模。
  近幾年來,全體僧衆在佛底方丈的帶領下,積極籌款維修寺廟,保護文物古跡,使這座千年古剎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1983年,興國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10月交給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1月,在這裏成立了濟南市佛教協會籌備辦公室。1月20日,興國禪寺僧人及周圍信徒約六十人在這裏舉行了“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次佛教活動,4月20日開始對外開放,接待四方信衆及中外來賓。1987年開始修復鐘、鼓樓及大雄寶殿,現已全部竣工,殿內佛像也得到修整,恢復原貌。寺內還開設了法物流通處、茶水供應處,為廣大群衆和來賓服務,並做到了生活自給有餘。
  【建築佈局】
   興國寺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個院落,禪院深邃幽靜,殿宇雄偉壯觀,殿堂分佈錯落有緻。整座寺廟迤邐山腰,古樸莊嚴。
  千佛山興國寺這四個禪院習稱“東廟”和“西寺”。東廟原是一個佛、道、儒各教混雜的院落,現為興國禪寺的禪院。院內有大舜廟、文昌閣、魯班詞和碑廊等,反映出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西寺是興國禪寺的主要部分。
  從西盤路拾級而上,經過古木掩蔭的唐槐亭、齊煙九點坊,穿過“雲徑禪關”坊,迎面就是興國禪寺的山門。山門朝西,門樓上黑色大理石上雕刻着當代中國佛教協會主席、書法傢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興國禪寺”四個蒼勁端莊的金色大字。大門兩側石刻有一副對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為清末秀纔楊兆慶書丹。意思是說,人世間追求功名利祿的人會被寺院早晨的鐘聲和晚上的鼓聲所驚醒,拋棄名利欲望,而在人海中苦苦追尋的人也會被驚聲佛號喚回來。這是一幅典型的勸世聯,其中藴涵的哲理,可謂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進門兩側,鐘鼓二樓矗立。迎門天王殿,彌勒佛笑迎天下客。二進院落,大雄寶殿在寺內東側,坐東朝西,雄偉壯觀。殿內正中蓮花寶座上,供奉着佛祖釋迦牟尼塑像,兩側菩薩、羅漢侍立,南北側分別塑普賢、文殊菩薩和阿難、迦葉等十大弟子。釋迦牟尼塑像背後,南無觀世音菩薩塑像面東站立,左右侍童子。玉佛殿在大雄寶殿北側,坐北朝南,殿中央佛龕內供釋迦如來坐像,白玉石質,由泰國請來。玉佛西側佛龕內供奉地藏王菩薩。菩薩殿在大雄寶殿南側,坐南朝北,中央佛龕內供觀世音菩薩,東西兩側分別為地藏菩薩、千手觀音菩薩。寺院中央有一座大殿,殿內,彌勒佛塑像迎山門趺坐,其背後,韋馱菩薩面東站立。
  殿後北側架長廊,壁嵌國傢副主席董必武、詩人郭沫若、書法傢趙樸初遊千佛山詩刻題記。其中1959年春郭沫若《登歷山》詩曰:“俯瞰齊州煙九點,踏尋崖窟佛多尊。半輪新月天心吐,一片東風掃雪痕。”與長廊相對,南側千佛崖危立,崖上鎸刻隋代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嚮東,依次有竜泉洞、極樂洞、黔婁洞、洞天福地坊、對華亭等古跡。
  寺內最吸引人的是南崖的千佛崖,這裏有9個石窟,是隋開皇七年至二十年間(公元587—600年)劉茂景所造的佛教鑿石造像,還有部分是唐代貞觀年間造像,尚能看出全貌的有130餘尊,鏤刻精湛,是研究隋唐石刻藝術的重要史料。其中極樂洞中的佛像最為宏偉、精湛。極樂洞內有佛像20餘尊,正面石壁上刻有西方三聖,中間阿彌陀佛像高3米,跏趺而坐,左右侍立觀世音、大勢至二大士像,各高2.5米,三聖佛神態安詳自如,雕工精細,綫條優美,是隋代石刻精品。
  竜泉洞內有水深3米的泉水,洞內有懸岩浮雕佛像20餘尊。另有黔婁洞,是春秋時齊國高士黔婁隱居之所。洞深數丈,麯折回環,內有一20多平方米的空洞,洞高約2米,中鎸黔婁坐像,洞內的6尊佛像已殘缺不全。相傳黔婁在此隱居居時,魯國、齊國都來相邀,黔堅辭不就。黔滿腹才華,卻一貧如洗,死時人長被短,蓋頭露足,有人要把被子斜過來覆蓋全身,其妻說:“斜之有餘,不如正之不足,先生生前不斜,死後斜者,不是先生之意”。東晉詩人陶淵明贊嘆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榮,弊服仍不周。”
  寺內北部有對華亭,建在高出寺院10米的峭壁問,原是僧人坐禪、講經之所,現為興國禪寺的客堂。
  【主要景點】
  【千佛崖·極樂洞】
  千佛崖,在興國寺院內南側。崖上有隋開皇七年至開皇十五年(公元587~595年)所鎸刻的佛像,共9窟130餘尊,是濟南地區雕鑿歷史較早的石窟造像群。極樂洞是其中的主窟,有大小佛像87尊。中間一尊為阿彌陀佛,盤膝禪坐,高3米,身後飾佛光,法相端莊。左右為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侍立,高也近3米。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有的高居壁頂,有的舉手可及,有的一二尊成窟,有的三五尊成區,參差錯落。這些佛像,雕刻精緻,刀法純熟,綫條流暢,體態豐腴,栩栩如生。有的身着錦衣,有的手拈蓮花,有的凝神蹙眉,有的結跏趺坐,有的合掌禪定,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洞內曾嵌清代著名詩人施閏章的碑記。
  “文化大革命”中,佛像遭到人為破壞。1979年3月,市政府撥專款,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組織專業人員按原樣進行修復,再度生輝。
  【竜泉洞】
  竜泉洞位於興國寺西門內南側,在高聳的石壁下。壁上翠柏挺拔如蓋,老榆枝柯交葛,山風吹來,呼嘯作響,如竜吼,故名。洞口上方石壁篆書“竜泉洞”三字,為濟南當代已故書法傢任曉麓題書,筆勢遒勁,瀟灑俊秀。洞內東側與極樂洞相通。南側石壁鑿有多尊佛像,其中一尊彌勒像,為劉景茂於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正月造,是千佛山年代最早的造像。佛像下面有一小門,門內是一深潭,稱“竜泉”,水清見底。洞內穹窿石壁早先懸有鐘乳,後經開掘,形成現在這種半人工半天然的長方形式。
  【黔婁洞】
  黔婁洞在興國寺極樂洞的東側岩壁上。相傳周代黔婁子曾居住於此,故名。岩壁上端,鬆柏垂蔭,山花爛漫。雨後,洞周壁上,苔衣墨緑,蝸牛布陣,蟬蛻點點,猶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洞深10餘米,三折之後呈長方形,為人工開鑿,類似居室,高2米,面積20平方米。洞內溫濕,水珠下滴,擊石有聲,使洞穴越發顯得清幽。清嘉慶年間,洞內尚有黔婁子的坐像,白須方巾,文士打扮,後毀。洞口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為“黔婁洞”,小字記載了黔婁子的身世。黔婁子,為周代齊國人,修身清節,不事王侯,隱居在這裏,鑿石為洞,終身不下山,著書四篇,名《黔婁子》(已失傳)。魯恭公聽說他是位有才能的人,便派使節聘請其出仕,卻被他拒絶了。
  1980年對洞穴進行了整修,在洞內迎門石壁上鑲嵌石碑一塊,記載了黔婁子的一段故事:黔婁先生死時,給他蓋了一方白布,白布甚小,蓋上頭則露出了腳,蓋上腳則又露出了頭。孔子的弟子曾參之孫曾西說:“把白布斜着蓋不就蓋嚴了嗎?”黔婁的妻子韋叢說:“斜着蓋有餘,不如正着蓋不足。先生在世的時候非常正直,死後卻讓他歪斜,這哪能是先生的本意呢?”
  【“洞天福地”石坊】
  “洞天福地”石坊在黔婁洞的東側,橫跨於對華亭西門石級上。坊上匾額書寫“洞天福地”四字。該坊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字為護理山東巡撫江蘭所書。石坊雖不算大,但雕刻卻很有特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石坊通體用青石仿木結構雕砌而成,形成二柱一樓式,飛檐起脊。石脊兩側,飾有花紋,刀法純熟,綫條流暢,頗有韻緻。兩端雕有正吻。檐的四角下,原有風鈴各一枚,清風稍吹,鈴聲遠揚。檐上雕有瓦壠,檐下云頭鬥拱承托,拱下額枋分別刻有流雲飾紋和二竜戲珠、獅子滾綉球等浮雕。兩柱下石鼓渾厚。整體結構勻稱協調,構思奇巧,古樸典雅。坊的南側,為懸崖峭壁,蔥鬱的樹叢中,隱有石佛一窟。坊北側有古椿樹垂蔭,將石坊襯托得更富情趣。
  【對華亭】
  對華亭在興國寺東南隅小獨院內。該院坐落於峭壁之下10餘米高的平臺上,院門懸木刻匾額,上書“對華亭”三字,集於趙孟頫書帖。亭始建於明代,位於院落北側,因遙對“華不註”山而得名。昔日為僧人面壁誦經、修心養性之處。幾經興廢,1995年被改建為藏經樓,二層,朱紅柱,橙黃瓦,雙檐起脊,雕梁畫棟,蔚為大觀。該亭位置奇絶,視野開闊,憑欄遠眺,一覽無餘,可將泉城畫圖盡收眼底。每當陰雨季節,浮雲穿堂而過,飄飄渺渺,朦朦朧朧,堪稱仙境。
  院內南側懸崖下臥一石洞,洞上嵌“呂祖洞”石刻匾額。洞內原有呂洞賓石像。洞外石壁間,有記載呂祖的道教傳說、重修千佛山廟記等清朝石刻四方。洞穴上端,柏樹榆樹長勢奇特,其根暴露在外面如竜爪,匍匐於地上似蛇形,其幹挺拔多姿。這裏景色尤以秋日最美麗,山菊開着黃花,藤蔓丹葉如霞。因境界清幽,被明朝人稱作“石洞絶塵”,為古時歷下十六景之一。整個院落,被緑蔭覆蓋,顯得鬱森清涼,歷為避暑勝地。因院落幽靜,再加素日常閉,很少有人來此遊覽,故亭曾懸匾額“飛塵不到”。
山西省大同市興國寺
  (第四批省保)
  時代:明興國寺五竜壁
  地址:大同市城區小西門
  興國寺位於大同南小城(南關)的西郊。據《大同縣志》載:此寺為明代萬歷已末年(公元 1619 年)所建,中經清康熙六年(公元 1667 年)和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重修。寺院建築宏偉,規模極大,有如上華嚴寺的佈局形勢:坐西朝東,順勢修建,層層迭高。院內正殿為上下兩層,上層供無上至尊佛像,下層建三孔窯洞,橫匾書有:“兜率宮”三字。宮內盤砌着大齋炕和順山大炕,為傳經受法的禪林修行處所。山門兩側建有兩座一竜壁,門前還矗立着一座五彩琉璃竜壁(此竜壁現已被移置善化寺內)。興國寺是大同在明代新建的一座規模宏大的重要寺院。當時香火旺盛,寺內多住高僧,是本地傳戒授道的集中地,所以曾有大同“佛國”之稱。
四川省廣安市興國寺
  位於廣安城區南邊的興國寺,為木結構廟宇建築。隋朝修建,明朝從建。為城區唯一的佛教活動場所。參觀及朝拜者衆多,香火旺盛。1980年11月公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面嚮渠江,建築面積320.52平方米。殿楔為單檐歇山式,緑色琉璃正脊,蓋筒瓦,蟠竜紋瓦當,鳳眩溝滴。前檐及山面第一間的鬥拱為三抄六鋪作為鬥心造,補間鋪作鬥拱,在當心間及次間各二朵,兩稍間各1朵,共有鬥拱42朵。當心間內額上,有墨書提記模糊不清,爪柱內額上有墨書"廣安千戶守禦所武德將軍正千戶李銘、武略將軍副千戶吳源史"字樣。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寺
  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秦安縣城北街。是一組風格古樸,造型奇特,保存較好的元代建築群。據載創建於元至順三年(1332),興國寺經過六百多年的變遷,其它建築大多癱塌,衹有山門、鐘樓、鼓樓、般若殿安穩如磐,迄今完好。般若殿坐東嚮西,面闊三間,通長11.7米,進深兩間三椽,單檐歇山頂,上布灰筒板瓦,正脊兩端各安一條竜吻,二竜怒目捲尾,張口吞脊,活竜活現。正中部飾以琉璃獸面,上置一火珠,兩側置走獸。垂脊和戧脊上飾獸,戧脊上還置天王、獅、豹、馬、狗等。大殿架梁用六根檐柱支撐,當中兩根檐柱,渾圓碩大,柱頭捲殺為覆盆狀,柱身下用素面圓形柱礎,無雕飾,次間額棟札牽雕竜首。殿內無粗大金柱,僅在斜梁和內額的下皮設置直徑約十五釐米的四根小柱。興國寺般若殿,整體雄渾諧調,輪廓穩定秀美。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但梁架結構,鬥拱風格,仍保持了元代建築的特徵。大殿闌額上方懸明嘉靖時期鬍纘宗書“般若”木匾,是一件珍貴的書法藝術。
河北省唐山市興國寺
  興國寺位於唐山市路北區大城山主峰南側。史料記載,該寺始建於唐朝,相傳唐王東徵時曾駐紮於此,得勝歸來後見該寺,取希望國傢興旺之意,故名興國寺。歷經遼、金、元、明、清至建國初期仍有僧人主持佛事活動,該寺在其歷史上影響較大,文革遭到破壞,76年唐山大地震時被毀。因寺院周圍遍植花椒樹,民間又傳稱花椒寺。
  近年來,隨着唐山市佛教信衆的不斷增多,廣大信教群衆紛紛要求恢復興國寺。為滿足信衆宗教活動的需要,經佛教團體多年努力,政府有關部門批準興國寺於大城山原址復建。
  復建後的興國寺位於大城山公園西南部,占地面積71.7畝,為古建仿唐式寺院。註重了歷史的文化傳承,是建築藝術與宗教場所的完美結合。它不僅將成為滿足廣大信教群衆正常佛事活動的宗教場所,同時也將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群衆演藝生活的舞臺,旅遊、觀光的勝地,成為唐山的標志新建築之一。
  新國寺依山而造,順次排開,層層殿堂傍山而起,氣象不凡。全寺以三縱三橫軸綫為框架,沿東軸綫縱嚮佈置主建築群。山門位於南端,體現了傳統建築坐北朝南的要求。三進院落由南嚮北展開,有張有弛,高低錯落,最後以佛教至高無上的禪堂--念佛堂結束,體現了唐式古代建築博大恢宏的氣勢及宗教的莊嚴氣氛。西部由南嚮北為兩個獨立的四合院,一真身寶塔結束,亦為全寺最高建築。中軸是放生池及連接兩邊建築的花園,是指相映生輝。整個建築設計集我國唐代寺院建築藝術之大成,體現了佛教藝術的智慧、渾樸、肅穆的風格,個人以永恆感。
江蘇省蘇州市興國寺
  位於蘇州相城區黃埭鎮,始建於三國東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據民國二十二年《吳縣志》記載,該寺歷經唐、宋、元、明、清,曾三次遭毀,又經五次重建復修。至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二度摧殘而徹底廢棄。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藴。歷史上幾經重建,2000年左右因擴建黃埭中學被拆除,
  興國寺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據當地群衆相傳,興國寺曾幾度佛事興盛,信衆雲集,香火旺盛,名重一時。雖幾經廢棄仍不滅。深得本地信教群衆崇信。為尊重歷史,傳承文化,順應民意,經相城區佛教協會、黃橋街道辦事處等多次協商一致,並經區政府同意,决定將興國寺重建於荷塘月色公園。該公園為區委、區政府規劃建設的大型荷花主題公園,總規劃面積5000畝,目前一期工程2000畝已竣工並對外開放。周圍無密集型建築和工業企業,環境優美,交通方便,適宜宗教活動。區政府已同意在荷塘月色公園內為興國寺擴建劃撥宗教活動場所建設用地60畝。興國寺建設資金將由區佛教協會籌集,建成後由區佛教協會管理。
江蘇省阜寧縣興國寺
  興國寺,原名真武廟,位於????城市阜寧縣城以東,射陽河大轉彎的北岸,是阜寧最古老的廟宇。阜寧古稱"廟灣",是因為射陽河流經此處拐了一個大彎,彎北有座真武廟而得名。 真武廟始建於北宋景德年間,為四合院古建築,進山門有正殿3間,進深5米,樓高3.5米,供奉真武大帝銅像一尊,金心銀膽,身高7尺餘。殿前有雙竜戲珠銅香爐一座,兩廂配殿各3間,供奉諸神,後有僧捨等生活用房16間,建築面積共400平方米。 此廟年深日久,香火漸盛,民間流傳有許多神話。相傳,當年澆鑄真武大帝銅像時,曾有討飯人捐出一枚銅錢,受到匠人嘲笑,並將銅錢摔進陰溝。銅像鑄成後,身上有一銅錢大的圍孔,難於修補。匠人遂想起討飯人捐銅錢之事,從陰溝中取出銅錢放上,恰好不大不小,嚴絲合縫。匠人這纔明白,那討飯人本是神仙化身,真武大帝銅像乃神仙相助方纔鑄成。 真武廟內有口古井,井有多深,無人知曉。一皮匠出於好奇,用扁擔測試井深,不慎失手,扁擔掉入井中。事隔數日,一漁翁擔魚進城出售,巧遇皮匠,皮匠認出漁翁所用的扁擔,正是自己幾天前在真武廟井中丟失的那根,便問漁翁扁擔何處得之,漁翁說,這扁擔是在海邊打魚時撈上來的。於是人們推斷,真武廟古井是神水,與大海相通,水質甘甜可治病。民國初年有幾次大旱,四周河塘井坑全部幹涸,唯這口古井有水。它解决了全城人的吃水睏難,人們稱之為"救命水"。 又傳,很久以前,有一對恩愛夫妻,男的在海上打魚,女的在傢操持傢務,相聚時間甚少,而立之年,仍膝下無子。夫妻誠心嚮佛,忽一夜,男的在船上做了一夢,飄然回鄉,與婦人團聚,返回時不慎將煙袋遺落在傢中。數月回鄉,男的發現妻子有孕,遂疑其妻不軌。妻拿出煙袋作證,男見之甚驚。不久,其妻果生一子,夫妻二人歡喜不已,方信此乃菩薩顯靈,遂捐財專贈事佛,並央人寫下一副楹聯,上聯曰:"高港廟灣神聖二仙來顯夢";下聯曰:"射湖名地應期十月果生男"。 真武廟前有一根旗桿,高約六、七丈,每夜燃燈懸於桿頂,使出海漁船便於回港停泊,而其它寺廟的旗桿皆為兩根。所以阜寧至今仍流傳着一句歇後語:"真武廟的旗桿一獨一根",比喻獨生子女(獨苗)極為寶貴。 明代,真武廟由邑人劉翰出資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重建正殿,同治初年捻軍復毀。光緒八年劉以雲等又重建。歲修用款,仍由劉氏族衆任之。此廟原由道士住持,後由和尚主持。抗戰爆發後,劉氏後裔將真武大帝銅像和銅香爐運往外地"避難",該廟成了一座空廟。日軍三次侵占阜寧城,弄得古廟彈痕遍體、百孔千瘡。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多次闖入廟內,殿宇結構牢固,無法砸爛,這纔紛紛離去。阜寧境內其它廟宇、庵堂,經歷劫難,皆毀之殆盡,唯獨真武廟仍保存至今。 建國後,真武廟曾由縣房管部門管理,也作過阜城稅務所辦公用房和職工宿舍。198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派考古、建築專傢到該廟考察論證,確認這座古廟具有保存價值,定為國傢三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93年9月,阜寧縣人民政府决定將此廟産權發還給宗教團體,1994年,阜寧籍的上海寶山寺住持叢達法師,無償捐贈了價值數萬元的三尊佛像和香爐、大木魚等佛用物品,又資助了3千元人民幣。同年,江蘇省宗教事務管理局資助l萬元,使千年古廟,修葺一新。因真武大帝銅像失落已久,無法歸位,按叢達法師建議。改供觀音佛像,更名為"興國寺"。由智靈任住持 (現住持為印志)。不久前,經阜寧縣人民政府批準,興國寺將在原有基礎上再嚮東擴24米。嚮北擴60米,新建大雄寶殿、天王殿、捨利塔、忠孝堂、荷葉亭等,屆時,這裏將成為阜寧縣一個旅遊觀光聖地。
近義詞
興國寺
包含詞
大興國寺興國寺塔
興國寺村秦安興國寺
大同興國寺興國寺石塔
登興國寺樓太平興國寺
安國興國寺太平興國寺塔
興國寺生態園興國寺五竜壁
興國寺樓上作題來安縣興國寺
初春登興國寺塔題太平興國寺壁
高唐梁村興國寺塔謁並州大興國寺詩
詠興國寺佛殿前幡保定市安國興國寺
宿興國寺方丈與容對狀江晦叔見訪於興國寺見庭中修竹兩竿雲竹雖不多而蕭騷可愛因贈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