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溱潼投訴電話泰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23-6839295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一
溱潼位於裏下河地區的姜堰、興化、東臺三市(縣)交界處,由古代凹陷地發育而成,面積0.54平方公裏,四面環水,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葉輕舟。從境內出土的磨光石斧,可知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曾有人居住。
南宋初年,泰州知州嶽飛,曾駐兵溱潼村。明萬歷年間,太僕寺少卿泰州陳應芳繪製的《東下河水利圖》上,開始正式出現了“溱潼”地名,距今已逾400多年。
早期的溱潼人,當是依靠着肥沃的土地和無垠的水域,過着農耕與取魚為生的日子,直至清康熙時,詩人吳嘉紀的詠溱潼詩中仍有“有船田父皆為漁,十口五口依菰蒲(菰:池沼裏的草本植物,叫茭白)”的詩句。在漫漫的歷史長夜裏,這個小小自然村的農夫和漁民們,就這樣一代一代地生生不息。
後來有人發現,在溱潼附近的河湖港汊裏,在河床的水下,沉積的泥土不硬不軟,顆粒不大不小,黏性強,雜質少,是燒製磚瓦的好材料,於是就從水下取泥燒製磚瓦。相傳清嘉慶年間,每到夜晚,鎮裏7座形似饅頭的磚窯上,高挂起7盞窯燈,人稱溱潼為“七星村”。
晚清民國之際,溱潼鎮進入重要的商品經濟發展時期。此時燒磚瓦的窯,逐漸遷往位於鎮西南的湖西莊。由於溱潼居於三縣交界,附近姜堰、興化、東臺所屬的裏下河大平原,是生産小麥、棉花和水稻的糧棉之倉。加之,這些地方通往溱潼的水上交通極為便利,溱潼便成了大規模棉糧集散地。清光緒末年,鎮上就開有糧行10余家。隨後油米行、米廠、油廠、紗廠、水運、南貨、金融、通訊、茶館、飯店、旅社、浴室等紛紛在小鎮上興起。上世紀20年代,糧食市場高峰時,夏季每天的糧食交易超過三四萬擔,販糧的船有二百多條,浙江寧波、上海、天津等地的面粉廠,有專人駐鎮溱潼收購小麥;秋季水稻市場更加興旺,買稻加工大米的米廠多達30多傢,糧行最多時有83傢,從業人員上千人。
經濟的繁榮,必然帶來鎮區新的變化。小鎮上的人傢開店、辦廠後,手裏有了錢,他們一方面投資教育,讓子女們上學讀書,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一方面就大力興建住宅,嚮安居樂業的目標前進,大規模的鎮區建設這時便進入了高潮,一座繁榮富裕的溱潼鎮也就在此時建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溱潼鎮,幾乎就是這時的老樣子,而現存的大量古民居,從結構、材料、工藝等方面鑒定,也差不多全是這時所建造的老房子。
隨着時代的前進,在陸上交通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在一些未能與時俱進人為的主觀因素影響下,這座曾經風光無限的水上明珠,被漫天水面上的濃霧所籠罩,淹沒在昔日湖光水影裏。經濟發展滯後,鎮區面貌依然,百十年沒有變化,好像被定格在上世紀初的時空中。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恰恰就在這沒有變化的背景下,極為難得地保留了一座原汁原味的歷史古鎮。二
溱潼鎮鎮區面積很小,衹有半個平方公裏多一點。上世紀初,異常繁榮的商品經濟,將鎮區建設推嚮了鼎盛時期。在這極為有限的地盤上,竟然容納了那麽多的商行、店面和住宅,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在這裏以水為鄰街河並列的水鄉風格,以長巷為主經緯分明的鎮區佈局,以院落為特色緊湊小巧的民居,無不凝聚着當時建設者們的聰明才智。
溱潼是一座與水為鄰的島鎮,鎮周圍全是水,水包圍着鎮,鎮依靠着水,無數的碼頭和糧行就建在鎮四周的水邊上。現在我們走進溱潼,所見到的水泥路面大街和仿古商業大樓處,原本也是一條東西流嚮橫貫全鎮的夾河,河上曾架設過3座造型各異的拱橋。過去大大小小裝滿稻麥的運貨船就來往穿梭於夾河之中,夾河南岸是一條名為竹河街的東西大路,沿河是一傢接連一傢的竹行。水鄉船篙、農具、漁具多用竹子,需要的毛竹多。從宜興和江西等地購進的毛竹,像一片又一片竹林依靠在河岸邊,河面上一個接一個竹排,有時甚至阻塞運貨的河道。
夾河北岸是一條叫作口街的沿河小街,街南為傍河而居的店鋪和民居,街北就是與夾河平行鎮中大街店鋪的後門。這條長約1華裏的鎮中大街,是溱潼經濟的中心。街上條石鋪地,街面不寬,兩邊店鋪的員工可相互交談,街兩側是各色各樣的店面,南貨、北貨齊全,吃的、穿的、用的應有盡有。溱潼附近農夫撐船來到鎮上,船停在夾河裏,全都在這條街上買商品,滿街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以至於有人將溱潼稱為“小上海”。
遺憾的是建國後,這條鎮上重要的最具水鄉韻味的夾河逐漸被填埋,而與河並列的大街,又在前幾年被拆除,建造了寬闊的水泥大路,路兩旁蓋起了名為仿古,實與溱潼當地古建築風格相去甚遠、體量偏大、高度超群、色彩過於鮮亮的商業樓。如果還是以前的河與街,稍作整理,與現存鎮內的大量古民居一起,就能與江南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歷史名鎮相媲美。所幸的是拆建比例就全鎮來說極小,而且並非沒有恢復的可能。
溱潼的巷子佈局合理,有縱有橫有彎麯,經緯分明。全鎮以縱嚮小巷為主,從東嚮西一條又一條有規律地間隔排列。這些縱嚮巷子的巷口都開在大街上和大街相接,大致以大街為界,街南的巷子嚮南延伸,街北的巷子嚮北走去。又因地塊而異,長短不一,最長的慶雨巷約有500米。在大街兩側與大街平行的是東西嚮橫巷,其數量雖然較少,但起着聯繫縱嚮巷子溝通全鎮交通的作用。此外在靠近鎮邊緣的地方,還有一些麯麯彎彎大小不等的小巷沿河而建,俗稱十八彎的建設巷就是典型實例。
溱潼面積較小,而溱潼的巷子特多,以前有人粗略統計過,加起來總共有百十來條。溱潼巷子多數小而窄。位於緑樹院巷西頭最窄的一條巷子寬不足1米,對面來人無法交會,衹好有一人退讓才能通過。可因為巷子的數量多,人行其間能很快得到分散,這就很自然地解决了巷小人擠的睏難。
在縱、橫相交的巷子轉角處,住戶人傢都自覺地將自傢的墻角抹去,為的是讓肩挑貨物的來往行人順利通過,既撞不到自傢的墻又方便了他人的走,於己方便於人方便,有人將此舉稱之為“左右逢源”、“和氣生財”。
縱嚮巷子的南北兩頭,聽說都曾設有可以開關的貢(共)門,每到晚間,巷內各戶門前都挂起燈籠,傢人回來後就將燈籠取下,待巷子裏燈籠全都收拾進去,兩頭巷門關閉,全巷人安然入睡。
住在南北嚮巷子的人傢,為了主體建築面南,大多為山墻對着巷子,小巷兩邊山墻接着山墻磨磚駁縫,美觀而又防火;而住在東西嚮巷子內人傢,或大門或後墻對着巷子,立面上高低有差,形式上多有變化。這裏的巷子多用麻石鋪地,石下暗溝排水,雨止巷幹。
溱潼人愛清潔,巷子裏不管晴天雨日,全都幹幹淨淨,步入這深深小巷,整潔而通暢,你來我往,寧靜而安詳。這裏沒有現代都市的噪聲和塵灰,沒有堵塞的交通苦惱和心煩,便利幽靜,貼近自然,貼近生活。
位於溱潼大街上的住宅,為前後多進的連傢店。前面是迎街的店面,後面就是店主人的住傢,兩進房屋緊靠一起,中間不設天井,用天溝排水,為的是不浪費地方。而在數以百計小巷內的民居,則更是一戶挨着一戶,緊密相連。各傢各戶多以院落為單位,單門獨院。院落形式多樣,因地製宜。
簡單的院落為3間正屋,1間廚房和1簡易門樓;稍好院落內在其中再加1間廂房;也有的院落為1間門樓1間廂房和3間廳屋及3間照廳;最好的大戶人傢則由照廳、廳屋、穿堂、堂屋前後多進,外加廚房、廂房、書房等多個院落組成的大型建築群。鎮上人習慣把在正屋兩側建廂房形成的院落叫四關廂;一側建廂房,另一側砌圍墻的叫外關廂;而在天井內建廂房連着正屋的則叫做內關廂。
無論是哪種院落,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自我封閉,自成一體互不幹擾,但又傢傢相通,戶戶相聯,往往前面一傢的後墻就是後面一傢天井前的圍墻,左側人傢的西山墻,就是右側鄰居的東山墻。房屋建築的彼此關聯,互相依存,天長日久之後,便形成了鄰里間多有照應,和睦相處,相互關心。
溱潼民居沒有雕梁畫棟,沒有翹角飛檐,梁架簡樸,裝飾無多,崇尚樸實,不事奢華。這可能也與水鄉人生活習慣和建房的理念有關。溱潼當地出産的磚瓦,土質細膩,色澤相同,規格一致,經久耐用,是建築房屋的好材料,砌成的磚墻青灰勾縫,看上去特別的舒服。這裏的磚,又是用於磚雕的最佳材料。
鎮上各傢門樓都用磨磚一層一層嚮外挑出,精工細作,美觀大方。多數門上有磚雕“福”字和“喜鵲登梅”、“桂樹蝙蝠”的圖案。少數院內還有磚雕儀門和正對大廳的磚雕照壁,內容有三國水滸人物故事,漁樵耕讀情節,吉祥如意的福、祿、壽等等。鋪在室內的地面,是特製大方磚。有的於方磚四角下置陶盆,不但防潮,而且人走在上面能發出空響,名叫響廳。
房屋全是小木作,榫卯結構,擡梁式或穿鬥式,無雕刻和彩繪,也不用油漆,衹少數梁頭刻着花紋,廳屋當心間格扇的裙板上則往往有精雕細刻的“八仙人物”、“四時花卉”、“鬆竹梅蘭”圖案。
為了增加房屋的美感,溱潼民居在細磚砌築的屋脊上,別出心裁地進行了打扮,即在脊的正中及起翹的兩頭,用青灰堆塑出立體的荷花、蓮、藕、螃蟹,鬆鼠、葡萄,福祿壽三星等圖案,生動活潑,惟妙惟肖。擡頭望去,屋脊上的一堆一堆的灰塑,成了一道水鄉特色頗濃的風景綫。
溱潼現存房屋中,除有1座具明末清初風格名為緑樹院的廟宇和溱湖街38號、小溱湖巷2號、東橋巷43號等幾處清代早、中期建的房屋外,幾乎全都是上世紀初商業興起時建造的瓦房。從高處俯瞰遍布全鎮約有2萬多平方米的古民居,一色的青磚黛瓦,一樣的兩披水硬山屋面,整整齊齊,排列有序。溱潼民居開在巷子中的大門,相對兩戶不允許大門對着大門,這傢房屋上屋脊也不允許對着那傢已建的大門,實在無法避讓,則要砌一面馬頭山墻擋住對方,正對着巷子的墻,都立有一塊“泰山石敢當”的石刻,房間朝北的一面都不設窗等等,所有這些,都體現出這裏民居的個性,保留着當地建房的民風民俗。
溱潼鎮內古建築房屋開間一般都小,多數人傢的房間僅能安下一張木床,屋脊大多不高,屋檐尤其低矮,一般在2.3米左右,這樣的體量和高度,為他處民居所少見,可有效地利用土地,加大建築密度,在有限的空間內能建造更多的房子,因而民居小巧經濟,建築特別緊湊。由於民居間的房子前後左右連在一起,左鄰右捨間相互約束,相互牽製。一傢修理房屋時的施工腳手,往往要搭建在另一傢之中,鄰里間和睦相處,互相關心支持。在這當中,沒有人想把建好的房屋擴大一點,增得高一點,因為會影響別人。居住在這裏的居民,他們彼此約束,關係極為融洽。基於這樣的原因,當一個街巷的房子建成後,也就會從此固定下來,這就使溱潼民居能在一個較長階段相對穩定,也是我們所說古鎮定格在歷史時空的重要客觀原因。
古代民居是溱潼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就從這些保存着的民居中,相繼走出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名人,也就在這些古民居裏,迎來過不少的文人墨客。在溱潼的大街小巷裏,至今仍保留往日諸多的信息,流傳着不少悲歡離合的故事。保護了這些古街巷和古民居,也就保護了溱潼光輝的歷史和文化遺産。三
古鎮溱潼從遠古走來,飽嘗過數千年農耕和捕魚的艱辛;進入清代以後,經歷過製磚窯膛火焰千萬次熔煉;上世紀初,創造過商品經濟發展階段特別的輝煌。今天,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溱潼,是一座美麗的水鄉小島,未有多少改變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古鎮。
唯物主義認為,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中前進,世界上任何事物無時無刻不在改變。我們所說的定格和不變,衹是相對於大拆大建、全部推翻過去重新建設、從形式到內容的徹底改變。實際上溱潼人傢從室內的陳設,到生活設施也都在改變,都在嚮着人居更舒適的方向變化和發展。但這種變化沒有割斷歷史,而是繼承和保留小鎮建築和歷史文化。
溱潼鎮保護和開發的潛力很大,鎮區面積小,又處於四周是水的包圍之中,衹要適度疏散鎮內人口,拆除新建的一些雜亂建築,增加配套生活設施,逐漸修繕和整理現有的民居,小鎮就會恢復到歷史的原樣,就會重新煥發昔日的榮光。目前溱潼鎮的領導和居民已充分認識到古鎮的價值,開始整治修復,緑樹禪院、民俗風情館、院士故居、茶花書屋等已作為景點對外開放。伴隨改革的春風,彰顯中國溱潼會船節盛名,開發古鎮溱潼的旅遊,發展溱潼經濟前程無限。在未來的新一輪的發展中,溱潼充滿了無限希望。 |
|
溱潼投訴電話泰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23-6839295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莫道江南花似錦,溱潼水國勝江南”,這是一位詩人對古鎮溱潼的贊美,溱潼鎮地處江蘇省裏下河地區,位於????城、南通、泰州三市交界處,長江水係與淮河水係在此交匯,是蘇北裏下河地區的一個歷史重鎮,是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江蘇省百傢名鎮、江蘇省新型示範小城鎮、江蘇歷史文化名鎮。溱潼鎮行政區域40多平方公裏,轄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9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人,其中:城鎮居民人口1.8萬人。
這裏四面環水,風光秀麗,水土肥美,環境優雅,氣候宜人,素有水上明珠之稱。走進溱潼,你會發現,這裏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歷代名流獨領風騷,溱湖八景點綴其中。一年一度的溱潼會船節更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而享譽天下。
這裏東連寧????一級公路,西接寧靖????高速公路互通口,南臨寧啓鐵路,北枕省三級航道泰東河,對外交通十分便利,地理區域更顯優越。鎮區店鋪林立,人如海,花如潮,鹿鳴鐘聲催人奮進,麋鹿戲水妙趣橫生,是一個集購物、休閑、度假與一體的商貿旅遊型中心鎮。
溱潼鎮區域內河港交織,島嶼星羅,碧波蕩漾,嘉樹豐草,環護長堤,富有傳奇色彩的喜鵲湖,衆多鳥類在此繁衍棲息。湖面2.1平方公裏,是省內難得一見的無污染水體。湖區盛産魚蝦、菱、藕、水瓜等無公害緑色食品。以溱湖魚蝦製作的魚餅、蝦球,白如明玉,紅如珊瑚,色香味均無可匹美,被稱為溱湖雙絶。著名的溱湖籪蟹更以其肉質嫩腴豐厚,堪稱溱湖美食之上乘。如今的喜鵲湖已被列為省級溱湖風景度假區。
在這裏,你可以閱讀天然泳池,舒展身心,也可以乘坐快艇飛舟湖上;你可以手持釣竿,先享取魚之樂,再嘗出水之鮮;也可以踩踏古老的水車,回味一下祖先們勞動的艱辛。你可以到保留着原始風貌的麋鹿園抒發一番思古之悠情,還可以看一看溱潼小橋流水,深巷幽居,麻石鋪街,老井當院,追蹤往日溱湖八景,古韻民風。
遊溱湖,逛古鎮,妙趣橫生,其樂融融。一年一度的溱潼會船節更以其恢宏壯觀的場面、驚心動魄的比賽、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被海內外人士盛贊為“天下會船數溱潼”。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良好的投資環境有力地推動了古鎮經濟的發展。我鎮現有工業企業100多傢,有紙業、電器、儀表、機械、紡織、化工、磨料磨具等10多個門類産品。近年來,我鎮為進一步加快經濟建設發展步伐,在鎮區東側建立了工業園區,憑藉優越的區位優勢、優惠的激勵政策和優良的服務措施,吸引了衆多的投資者,目前,在園區投資的企業已有30多傢。放眼園區,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處處涌動着發展的春潮。 |
|
溱潼,地名,俗稱'存中'。原名秦潼,古稱秦泓。地處南通????城泰州三市交界處,舊有“犬吠三縣聞”之說。這裏河港交織、氣候濕潤,境內多處發現麋鹿化石遺骨和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器。溱潼一度臨海,夏商時屬揚州,春秋時屬吳。這裏水草豐茂,麋鹿“千百成群”,農民“不耕而作”。鎮區四面環水,波光粼粼,環境優美,素有'水鄉明珠'之稱。溱潼盛産稻米、棉花、魚蝦、籪蟹,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溱潼鎮,最早得名於明代。原名秦潼。後乾隆經此,朗聲念道“秦潼”,然後略作沉思說:“此處四面環水,名字也應該字字含水,現在衹有‘潼’字帶水,朕給‘秦’字也加上三點水。”自此溱潼的名字就流傳下來了。 從名字來看,命中註定了溱潼與水的不解之緣。清代中葉起,溱潼農業、漁業和窯業日漸興盛,又處薑興河、泰東河的交匯之地,占航運之利,是漕運????運必經之地。隨之人煙稠密,店鋪林立,成為水鄉的聞名市鎮。二十年代至抗戰初期,溱潼糧食貿易繁榮,米廠、油坊越辦越多,茶館、飯店、浴室興起,交通運輸業、金融業、商業相應發展。鎮上有電燈照明,電話、電報成了商傢的通訊手段。《溱湖日報》、《溱報》相繼問世。溱潼一度有'小上海'之稱。發展至今天,溱潼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歷史名鎮、全國重點鎮。
溱湖八景:東觀歸漁,緑院垂槐,南寺書樓,北村蓮社,石橋明月,西湖返照,花影清臯,禪房修竹。
溱潼會船節:溱潼會船一年一度,日期在清明節的第二天。據傳,宋代嶽飛部下張榮、賈虎與金兵大戰秦潼村,潰敵於縮頭湖。自己也陳屍湖畔不少。每逢清明節第二天,溱潼人便撐篙劃槳,彙聚溱湖,追悼忠魂,競舟禮祭,一直沿襲至今。屆時十裏溱湖,千舟競發,萬民歡騰,中外友人'浪花中攜手,笑聲中相逢;心比春風暖,情比美酒濃'。這項活動已被國傢旅遊局定名為'中國溱潼會船節',並被列為全國十大民間節慶活動之一。
溱湖風景區:喜鵲湖湖面寬闊,風光旖旎,幽靜宜人。區內有稀有動物麋鹿、鰐魚,有溫泉,既是濕地草原,又是國傢森林公園。溱潼鎮有'院士舊居'景點,當代李德仁、李德毅'兄弟二人四院士'的佳話傳遍中華。被譽為'神州茶花王'的溱潼萬朵古山茶位於一古民居內,全國罕見,世界少有,是世界文化遺産。該風景區已批準為國傢AAAA級風景區。
溱湖八鮮:溱湖水域寬闊,水質清淳,水草豐茂,所繁育生長的水生動植物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由溱湖籪蟹、溱湖青蝦、溱湖甲魚、溱湖銀魚、溱湖四喜、溱湖蠃貝、溱湖水禽、溱湖水蔬總稱之為'溱湖八鮮'。來古鎮溱潼,嘗溱湖八鮮,品溱湖水啤酒,將使人流連忘返。
溱湖濕地農業生態園:裏下河觀光和農業旅遊路不可缺少的風景。樓臺環繞、亭閣相映、碧水相連的園林化農業觀光!
當代音樂傢、詩人石林贊曰:'莫道江南花似錦,溱潼水國勝江南!'
清康熙時,早期的溱潼人依靠着肥沃的土地和無垠的水域,過着農耕與取魚為生的日子。清嘉慶年間,因當地人取河道之泥燒製磚瓦,大建房
屋,便有鎮裏七座形似饅頭的磚窯上,高挂起七盞窯燈,人稱溱潼為“七星村”之美名。
溱潼古鎮
晚清民國之際,溱潼鎮進入重要的商品經濟發展時期。此時燒磚瓦的窯,逐漸遷往位於鎮西南的湖西莊。由於溱潼居於三縣交界,附近姜堰、興化、東臺所屬的裏下河大平原,是生産小麥、棉花和水稻的糧棉之倉。加之,這些地方通往溱潼的水上交通極為便利,溱潼便成了大規模棉糧集散地。此外清朝詞學家蔣鹿潭在此久居,寫下了《永雲樓詞》。詩人吳嘉記、畫傢鄭板橋、學者孫喬年、民國元老於右任,都曾揮毫寄意,吟詠溱潼。清光緒末年,糧食生産局面達到鼎盛,僅鎮上就開有糧行 10余家。經濟的繁榮,帶來鎮區新的變化,大規模的建設進入了全盛,一座繁榮富裕的溱潼鎮建成了,也極為難得地保留了一座原汁原味的歷史古鎮。
黃橋戰鬥前夕,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管文蔚同志貫徹“聯李反頑”方針,與國民黨蘇魯皖邊區遊擊總指揮李明揚在溱潼夏傢汪成功地進行了水上商談。民國三十二年 (1943年)這裏是中共民主政權興東行署轄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民主政權興東縣溱潼鎮設在這裏,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民主政權興東縣興南辦事處設在溱潼,1945年10月民主政權溱潼縣成立。
1949年5月19日中共蘇北區黨委决定撤銷溱潼縣,溱潼行政區從原國民黨時期的東臺縣劃入泰縣,為泰縣溱潼區。建國以後,此地行政區轄幾次更變,1999年9月,溱潼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再度合併為溱潼鎮。當代著名氣象學家朱乾根、畫傢朱銘、雕塑傢吳為山、作傢周桐淦等都是古鎮的驕子。 |
|
溱潼鎮 溱潼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