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江蘇 >南通 > 海安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Hai'an County
  郵編:226600 代碼:320621 區號:0513
  拼音:Hǎi ān Xiàn,Hai'an Xian
  
    海安縣位於江蘇省東部,東臨黃海。總面積1108平方千米。總人口95.03萬人(2006年底)。
    轄14個鎮:海安鎮、城東鎮、麯塘鎮、李堡鎮、老壩港鎮、角斜鎮、西場鎮、大公鎮、孫莊鎮、雅周鎮、鬍集鎮、白甸鎮、南莫鎮、墩頭鎮。縣人民政府駐海安鎮。
基本概況
  海安縣位於江蘇省東部的蘇中地區,南通、????城、泰州三市交界處。東臨黃海,南望長江,是蘇中水陸交通要衝。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河道成網,物産豐富,魚米之鄉。總面積1108平方公裏。
  海安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青墩先民刀耕火種、繁衍生息。春秋時期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吳侯會衛侯於鄖(今立發橋),建發繇亭以示紀念。漢代開上官運????河過縣境。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始設縣,此後,縣治幾度興廢。唐代淮南節度使李承實沿海築捍海堰,北宋范仲淹倡導修築海堤數百裏,過境40多裏。南宋文天祥為興兵抗元,路過海安,留下“自海陵來嚮海安,分明如度鬼門關”的名句。明朝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副將邱升率兵民抗倭,斬敵千餘人,保證了百姓的安寧。
  海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一度為蘇北抗戰的指揮中心。劉少奇、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在海安留下光輝足跡。解放戰爭初期,聞名中外的蘇中“七戰七捷”,即以海安為戰略中心展開,其中兩戰報捷於境內。陳毅詩云:“海陵勝地多人傑”。在長期革命鬥爭中,海安涌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聞名全國的“蘇中劉鬍蘭”高鳳英、淮海戰役中的一等功臣儲友富,上海戰役中的特等功臣鬍正法等均為海安人。近現代史上,曾任江蘇民政長、江蘇省長兼督軍的韓國鈞,被譽為中國研究“組合數字”鼻祖的楊冰,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領導編纂《新華字典》(第一版)的魏建功等著名人物,都出生於海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海安人民弘揚尚武保國精神,造就了聞名全國的民兵勁旅——角斜“紅旗民兵團”。
  海安縣農林牧副漁業生産名播遐邇,處於全省全國前列。20世紀80年代以來,海安人走出一條“種養加出”、綜合經營的新路子,被國內衆多媒體譽為“海安之路”。海安是全國著名的“繭絲綢之鄉”,擁有中國最大的優質蠶繭生産基地。蠶繭産量連續24年居江蘇省之冠,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縣級之首,“鑫緣”牌真絲綢成為南通市唯一的中國名牌産品。海安傢禽飼養業興旺發達,是中國“禽蛋之鄉”,2004年成功剋服外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負面影響,傢禽飼養量有所增加,禽蛋總産突破22萬噸,比上年增加11482噸。該縣被國傢農業部評為全省少有、全市唯一的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弱筋小麥産業化開發獲農業部成果展示奬。在國傢林業局公佈的73傢“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之鄉”中,我縣喜獲“中國湖桑之鄉”稱號,這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中洋河豚無公害養殖被列為省級標準化示範區,禽蛋無公害標準綜合示範區被列為國傢級示範區。全縣農産品超市銷售額比上年增長88%。
  海安屬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為上海輻射地帶。海安縣上世紀80年代即被列為江蘇省綜合改革試點縣和沿海對外經濟開放縣。機械行業生産規模、加工能力在江蘇省縣級建製中名列前茅;紡織、絲綢形成織造、印染、成衣一條竜生産綫,勾針衣聞名世界,曾被外商譽為“東方珍品”;素質優良,裝備先進的建築隊伍遍及全國,走嚮世界,被譽為“建築之鄉”。全縣擁有1個中國馳名商標、8個中國名牌。2008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達264.6億元,同比增長14.9%,增幅全市第一;財政總收入突破3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6億元;連續四年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中小城市綜合實力雙“百強縣”行列,再度入選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海安花鼓、竜舞聞名全國,多次進京演出,並走出國門。2008年海安花鼓入選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儀式前表演。海安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大公(北凌)農民體育名播四方,海安先後獲得全國教育先進縣、文化先進縣、體育先進縣、廣播電視先進縣、雙擁模範先進縣、計劃生育先進縣、科技百強縣、江蘇省衛生城市、江蘇省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自然地理
  海安地處蘇中平原,東臨黃海,與如東接壤,南和如臯毗鄰,西通泰興,並與姜堰市相交,北與東臺市相連。東西直綫最長71.1公裏,南北最寬39.35公裏。縣境西寬東窄,輪廓酷似一把金鑰匙。縣域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2°32′至北緯32°43′,東經120°12′至120°53′之間。
  全縣均為平原地帶,地形坦蕩,河道稠密。通揚運河、串場河以東為河東地區,是蘇北濱海平原的最高處,為海相沉積物????鹼地區,海拔3.6~5米,成陸距今4600~20年歷史,愈往海邊成陸愈晚。原北凌鄉海拔3.5~4米,老壩港東部在3.5米以下。通揚運河以南以西地區為河南地區,是長江衝積平原的一部分(古代長江口在揚州一帶)。平均海拔4~5米。串場河以西、通揚運河以北為河北地區,屬裏下河低窪圩田平原區,北部南莫、白甸、墩頭、仇湖、吉慶海拔1.6~3.5米,南部章郭、雙樓、鬍集、海安鎮北部、古賁等海拔在4米左右,該地區土地肥沃。
  海安縣境內河流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水係。通揚運河以南屬長江水係,以北屬淮河水係。一級河7條:栟茶運河、焦港、北凌河、新通揚運河、通榆運河、如海運河(引水工程)、通揚運河。通揚運河為漢代開鑿,吳王劉濞為獲取????澤之利,開鑿了上官河、運????河,也就是今天的通揚運河,是縣內最古老的河流。二級河13條:串場河、丁堡河、新古河、紅星河、薑黃河、灘河、沿港河、江海河。三級河56條,四級河465條。東西嚮骨幹河道有:新老通揚運河、栟茶運河、北凌河;南北嚮骨幹河道:串場運河、通榆運河、丁堡河、如海運河、焦港、麯雅河;裏下河地區有東塘河、北洋大河、七灣河、西塘河等大河。
  海安屬北亞熱帶海洋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冷熱適中。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天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鼕天寒冷乾燥。
  海安年平均氣溫14.5℃。1月最冷,平均1.7℃。七八月最熱,平均27℃。最高年份為1964年7月,氣溫達29.6℃。1953年8月24日,最高氣溫39.5℃,2003年7月極端高溫則達39.7℃,創歷史新高。
  海安年均降水1025毫米,79%的年份在800毫米以上。降水最多年份1991年,達1636.9毫米。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的47%,鼕季最少占9%。最長連續降水日13天,降水279.5毫米,為1969年7月6日~18日,最長連續無降水日48天,為1980年12月3日~1981年1月19日,鼕旱。
人口民族
  1943年,紫石縣(今海安縣)總人口17萬人。1948年3月,48.5萬人。1949年約61萬人。1956年70多萬人,1959~1961年,出現負增長。1961~1971年,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1967年,自然增長率28.9‰;1972年全縣總人口88萬多人,此後實行計劃生育,自然增長率控製在10‰以下,1992年為7.9‰。全縣總人口98萬多人。1997年,全縣總人口99萬多人,自然增長率1.7‰,此後人口增長控製在1‰以內,並出現負增長。2005年底全縣總人口95.8萬人左右。海安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近880人,是全國、全省人口最密的縣之一。
  海安縣絶大多數為漢族,有極少數為回、蒙、苗、壯等18個少數民族。
風土人情
  徐春榮出生於海安的一個木雕世傢,祖祖輩輩以刻字、雕花為業,代代傳承,世世鑽研,及至徐春榮父輩時,已在海安木雕藝人中小有名氣。徐春榮自幼受到良好的傢教,又因刻苦自學畫藝,《介子園畫譜》中的梅、蘭、竹、菊、山、石、瓶、架,熟至可信手拈來。不僅如此,他還自學了磚雕藝術,浮雕、圓雕無一不精。海安很多豪門望族的深宅大院,都留下了他的傑作。
  建國後,徐春榮進入海安刻字社,改行刊刻章印,國慶十周年國傢輕工部舉辦“十年大慶藝術作品大展”,徐春榮精選了一塊黃楊木料,雕刻了一幅《毛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的浮雕,經過層層評選,被入選參展,成為他今生難忘的盛事。
  1985年,海安縣政府以“修舊如舊”為原則重修韓公館(韓國鈞故居),籌建海安縣博物館,經海安文化局文物管理部門推薦,請已過花甲之年的徐春榮掌作,全權負責門樓門窗木雕配件和門樓照壁磚雕飾品的設計製作。徐春榮嘆感於“半身雕刻藝術裝點了豪門大戶的宅院,如今精工細作為人民大衆”,全身心地投入製作設計工程。徐春榮雕製的木質門序“二竜戲珠”超過了前人之作,補雕的二門角雕“彌猴蟠桃”可與原件媲美。特別是重建的照壁正中,鑲嵌的一塊直徑可達一米的磚雕“鬆鶴延年”,挺拔俊秀的青鬆,神采奕奕的雙鶴,如詩如畫,古樸高雅;至今,前來觀光的中外遊客常常於此駐足觀賞,攝影留念;這一以9塊特製的羅底磚為雕件、耗時3個月的徐春榮磚雕作品,可稱為磚雕中的精品。
經濟概況
  工業
  工業生産在麯折中發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機械工業居全省縣級市前列,絲綢工業、勾針衣聞名國內外。100多個工業産品先後獲國傢、部、省優質産品稱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經過改革、創新,工業生産得到很大發展。尤其是21世紀以來,工業生産連續65個月保持15%以上增速,連續33個月保持20%以上增速。
  2004年堅持猛攻項目投入,着力培大扶強,工業經濟保持高位增長態勢,經濟效益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工業總産值310億元,年淨增100億元,實現增加值44億元、銷售收入295億元、利稅12.5億元,分別增長25.4%、51%、43.2%。工業投入45.7億元,增長115.2%,500萬元以上項目290個,比上年增加132個,億元企業40傢,比上年增加13傢。工業用電量增幅位居全市前列。“鑫緣”牌真絲綢産品被評為“中國名牌”,實現南通市零的突破。建築業施工産值95億元,獲白玉蘭奬6個、揚子杯奬1個。水泥、機械、麯軸、白廠絲、雙錢色織布、變壓器、捲板機、剪板機等均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
  農業
  海安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農業生産走在全省前列。早在1971年,全縣生豬飼養量就達到“一人一頭”,農業部調查組至海安采訪,撰寫《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調查報告》,發表在《紅旗》雜志上。1981年蠶繭總産首次躍為全省第一。1978年後,海安人叩開農牧結合的大門,走出一條“種養加出”的致富之道,被國內經濟界譽為“海安之路”。1984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海安的啓示》,指出海安的路子對全國大部分縣具有普遍意義。此後海安農牧副漁業發展迅速。1983年以來海安糧食總産一直穩定在40萬噸以上,20世紀90年代,拋秧發展速度和面積列全國第一,譽為拋秧第一縣。2004年,被國傢農業部評為全省少有、全市唯一的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弱筋小麥産業化開發獲農業部成果展示奬。在國傢林業局公佈的73傢“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之鄉”中,獲“中國湖桑之鄉”稱號,這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海安畜牧業、養蠶業迅速發展,1997年8月海安縣被中國農學會評為“中國禽蛋之鄉”、“中國繭絲綢之鄉”。至2004年,海安蠶繭總産連續24年穩居全省第一位,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縣級之首,“鑫緣”牌真絲綢成為南通市唯一的中國名牌産品。海安傢禽飼養量從1996年以來一直穩定在4000萬羽以上。2004年成功剋服外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負面影響,傢禽飼養量有所增加,禽蛋總産突破22萬噸,比上年增加11482噸,禽蛋無公害標準綜合示範區被列為國傢級示範區。海安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控毒河豚魚養殖基地,亞洲最大的條斑紫菜育苗基地,中洋河豚無公害養殖被列為省級標準化示範區。
  建築業
  海安經濟支柱産業之一,20世紀80年以來得到長足發展。1979年7月,海安建築隊伍開始赴新疆獨山子施工,首次有組織有規模到縣外施工。1985年後開始躋身國際建築市場,在蘇聯、約旦、科威特、伊拉剋施工。1991年,承建的北京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室榮獲全國建築業最高榮譽魯班奬,這是海安奪得的第一塊魯班奬。1991年,海安被省政府命名為“建築之鄉”。至2003年先後獲10多塊魯班奬。進入21世紀,海安建築業實現新的突破,2004年,建築業施工産值95億元,獲白玉蘭奬6個、揚子杯奬1個。蘇中建設集團股份公司先後兩次被評為江蘇建築企業綜合實力20強第二名。
  第三産業
  三産服務業日趨繁榮。2004年實現三産增加值38.3億元,增長13.4%。服務業投資額9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億元,增長17.2%。新型流通業態勢頭良好,市場成交額穩中有升。
行政區劃
  海安縣位於南通、????城、泰州三市交界處,轄22個鄉鎮、212個行政村,總面積1108平方公裏。
  Hai'an Xian
  區號0513
  身份證開頭320621
  郵編226600
  縣人民政府駐海安鎮
  2004年7月20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海安縣對部分鄉鎮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將隆政鎮、海安鎮合併為海安鎮,鎮政府設於海安鎮;洋蠻河鎮、城東鎮合併為城東鎮,鎮政府設於城東鎮;古賁鄉、大公鎮合併為大公鎮,鎮政府設於大公鎮;章郭鄉、雙樓鎮、麯塘鎮合併為麯塘鎮,鎮政府設於麯塘鎮;吉慶鎮、仇湖鎮、墩頭鎮合併為墩頭鎮,鎮政府設於墩頭鎮,營溪鄉、仁橋鎮合併為孫莊鎮,鎮政府設於原營溪孫莊集鎮。
  全縣鄉鎮行政區劃由19個鎮、3個鄉調整合併為14個鎮:海安鎮、老壩港鎮、角斜鎮、李堡鎮、西場鎮、大公鎮、城東鎮、孫莊鎮、雅周鎮、麯塘鎮、鬍集鎮、南莫鎮、白甸鎮、墩頭鎮。
  海安鎮 面積113.15平方千米,人口188309人。
  城東鎮 面積108.48平方千米,人口 97298人。
  麯塘鎮 面積115.52平方千米,人口103936人。
  李堡鎮 面積 94.53平方千米,人口 85822人。
  老壩港鎮 面積 36.80平方千米,人口 21685人。
  角斜鎮 面積 65.99平方千米,人口 48080人。
  西場鎮 面積 55.40平方千米,人口 48869人。
  大公鎮 面積 89.28平方千米,人口 61214人。
  孫莊鎮 面積 50.19平方千米,人口 36320人。
  雅周鎮 面積 83.30平方千米,人口 62976人。
  鬍集鎮 面積 51.00平方千米,人口 39654人。
  白甸鎮 面積 53.05平方千米,人口 33570人。
  南莫鎮 面積 74.20平方千米,人口 57698人。
  墩頭鎮 面積115.56平方千米,人口 72428人。
歷史沿革
  海安縣治歷史上幾度廢立,且置縣時間不長,有關海安縣歷史上的境域情況散見一些古籍和清代、民國時期海安留下的幾部殘編斷簡之中。我們在編纂《海安縣志》時,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尋得一些蛛絲馬跡。
  一、西晉以前海安屬海陵縣
  1973~1978年,海安境內西部(原沙崗公社青墩大隊)青墩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海安縣中西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聚居活動。夏、商、西周時期,海安一帶屬九夷(淮夷)之地。禹分天下為九州,海安為“禹貢揚州之域”。從周武王至周元王時,海安一帶屬吳國地域。春秋、戰國時期,海安與周圍數縣均稱“海陽”,今如臯、海安、泰州一帶屬吳國,地名為鄖,在今海安立發橋一帶。《海安縣志》大事記根據立發橋清時的碑文,記載為“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魯哀公會衛侯於鄖”。這可能與事實有誤,因為據新版《如臯縣志》稱,《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二年,衛侯會吳於鄖”。根據《左傳》魯哀公十二年經與傳的記載,筆者認為應是吳、魯、衛、宋在此相會。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海安一帶遂屬越。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又滅越,海安又為楚地。秦統一中國後,海安屬東海郡廣陵縣。漢初屬東陽郡,初屬東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屬楚國,次年屬荊國,高祖十二年屬吳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屬江都國。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轄29縣,海安屬海陵縣(見《漢書》1589頁)。漢元封五年(前106年),臨淮郡上屬徐州刺史部。東漢時,海安仍為海陵縣地。漢獻帝十八年,曹操廢海陵縣。三國時期,吳國呂岱復置海陵縣。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仍置有海陵縣,屬徐州廣陵郡。
  二、東晉至唐海安數度置縣
  據南朝《宋書》(1055頁)、《方輿紀要》、鹹豐《海安縣志》記載: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置海陵郡,下屬建陵、臨江、如臯、寧海、蒲濤五縣。民國《如臯縣志》、《方輿紀要》記載寧海縣在如臯縣北。“鹹豐海安縣志”認為寧海縣即今海安縣,《海安縣志》(1997年版)亦采用此說。其縣治所在地不祥,縣域難以詳考。實際上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集東晉疆域圖判斷,寧海縣比今海安範圍大,不僅今海安部分地區在其境內,而且今東臺、如臯、靖江及泰興一部均在境內,呈西南東北走嚮。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置新平郡,轄江陰、海安二縣(據《宋書》1058頁)。1999年版《辭海》縮印本1121頁記述為“南朝宋置海安縣,唐廢。”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新平郡廢,置齊昌、海安二縣(“鹹豐海安縣志”)。此時海安縣縣城在今海安鎮,此時寧海縣境域圖上標在今如臯西部、靖江、泰興一帶,可能有些不準確。不久海安縣廢(時間未詳),其境仍屬寧海縣。從東晉至隋,寧海縣一直存續未斷,其轄境也有變化,北朝周宣政元年(578年),蒲濤(今如臯白蒲)縣廢,臨江縣(今如臯石莊)並入寧海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如臯縣也並入寧海縣。此時寧海縣包括今海安、如臯及如臯東南、西南以外地區。唐朝武德元年(617年),寧海縣更名為吳陵縣。不久寧海縣並入海陵縣。唐中宗景竜二年(708年)分海陵縣東境置海安縣,縣治設在今海安鎮,是時如臯縣屬海安縣。因海水侵襲,海安縣東部被海水所淹,故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海安縣再度並入海陵縣,上屬揚州。數十年後,公元766年(唐大歷元年),淮南節度使李承實,憂海潮漲漫,築堰以捍海,自楚州(今淮安)之????城,入揚州之海陵,延袤142裏,名為常豐堰。常豐堰後世曾屢圮屢築,對確保蘇北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産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三、唐中期至民國千餘年間海安隸屬多變
  唐代中後期,海安仍隸屬於海陵縣。五代十國時期,海陵縣東境設靜海製院。南唐升海陵為泰州。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泰州等地為後周管轄,海陵縣屬揚州大都督府泰州團練。宋元時期,海安地區大部分屬海陵縣,海安鎮是海陵縣重鎮之一。海陵縣隸屬關係有所變化,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屬淮南道(至道三年改為淮南路)泰州軍。宋天寶二年(1024年),范仲淹出任西溪(今東臺)????官,他率兵夫4萬餘人,歷時四載,修築了捍海堰(廟灣至栟茶),海安、東臺沿海農田免遭海水侵漫。宋神宗熙寧五年(1022年),改屬淮南東路。南宋仍屬泰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泰州路總管府,海陵、如臯二縣屬之。海陵縣轄海安鎮、角斜場,上屬江淮行中書省。至元二十一年,泰州路總管府改為泰州,上屬江淮等處行中書省揚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江淮等處行中書省改為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陵縣省入泰州,上屬直隸中書省揚州府,明永樂二年(1404年),隸屬南京揚州府,海安鎮、西場場等屬泰州。清世祖順治三年(1645年),泰州隸屬江南布政使司揚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隸屬江蘇布政使司。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隸屬江寧布政使司。朝隆三十三年,析泰州東北境置東臺縣。至此,今海安縣地域東南部在如臯縣境內,北部在東臺縣境,中部、西部及西南部仍屬泰州。民國元年(1912年),改泰州為泰縣,海安地域分屬泰縣、如臯、東臺,三縣均屬江蘇省。民國3年,屬江蘇省淮揚道。民國16年,道廢,海安鎮屬泰縣第八區。今海安縣南莫鎮南部、墩頭鎮原吉慶鎮部分、鬍集鎮、大公鎮原古賁鄉大部、海安鎮、麯塘鎮、雅周鎮、孫莊鎮大部、城東鎮北部,乃至西場鎮以西均屬泰縣;海安鎮南部,城東鎮南部、西場鎮、李堡鎮南部隸屬如臯縣;南莫鎮北部、白甸鎮、墩頭鎮、大公鎮大部、李堡鎮北部、角斜鎮、老壩港鎮隸屬東臺縣。
  四、民主政府海安置縣及其後來的區域變化
  1940年,新四軍東進抗日,蘇中地區先後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同年10月,泰縣民主政府在海安鎮成立,1941年2月遷往農村。其轄區有雅周、海安、立發、李堡和蔣垛(今屬泰縣)、栟茶(今屬如東縣)6區。不久又增設海南、角斜、麯南3個區,屬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1940年11月建立,1941年改為蘇中行政公署)。1941年2月,泰縣通榆河以東地區建立泰東行署(始稱泰東辦事處),3月改建泰東縣,轄立發、李堡、角斜、栟茶等區。同年7月,泰縣所屬海安、麯塘、白米一帶的通揚運河以北地區,建立“海麯白河北辦事處”(簡稱泰北辦事處)。10月,泰北辦事處從泰縣析出,建成獨立行政區,直屬蘇中行政公署。1942年11月,泰東縣並入東臺縣,隸屬蘇中第二行政區。
  1943年1月,泰北辦事處撤銷,建立紫石縣(即海安縣),所轄範圍南以栟茶河、通揚運河為界,北至富安,東抵李堡,西達白米。此後隨着戰爭形勢變化,縣境與東臺、如臯、泰縣之間變動頻繁。1941年3月,新增仇湖、時堰兩區,縣境北延。1944年10月,紫石縣新增白米、薑北、沙崗、城東4區,縣境西延。同年12月,李堡、海富兩區劃給東臺縣。至此,紫石縣境南止海泰公路,北境在富安至時堰一綫,東以串場河、通榆河為界,西近泰州城。1945年8月,新增蘇陳區。9月,白米、薑北、蘇陳、城東4個區劃歸泰縣,泰縣海南、麯南、雅周3個區劃歸紫石縣。11月,東臺縣李堡區劃給紫石縣,時堰區劃給東臺縣。1946年6月,紫石縣下轄角斜、李堡、西場、噇口、海安、海南、麯南、雅周、麯塘、鄧高、沙崗、仇湖12個區,縣界狀況與今海安縣大略相同,上屬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1946年8月,如臯柴灣區劃給紫石縣。10月,雅周、麯南、海南區劃給泰縣,泰縣城東、薑北、白米區和東臺時堰、城南區劃給紫石縣。11月,紫石縣噇口、西場、李堡、角斜、柴灣和東臺之栟茶區劃出,建立泰東縣。12月,泰東縣各區劃給東臺縣。此時,紫石縣境大致是一個以泰州、東臺、海安三城為頂點的三角形地域,南境以海泰公路為界,東境以串場河、通榆河為界,西北以泰東河為界。1948年3月,紫石縣更名為海安縣,境域無變化。1949年,海安與泰縣、東臺縣境域又有變化。2月,泰縣雅周、麯南、海南3個區劃給海安縣海安縣城東、薑北、白米區劃給泰縣。5月,東臺縣西場、噇口2區劃歸海安縣,海安臺南、時堰、溱東3區劃歸東臺。6月,東臺李堡區劃給海安縣,是時海安境域與1946年6月相同,下轄李堡、西場、噇口、海安、海南、雅周、麯南、麯塘、鬍集、沙崗、仇湖11個區,172個鄉,6個鎮,1個行政辦事處。其時縣境東端為角斜鎮,與如東縣交界;西端為沙崗金楊村,與東臺、泰縣交界;西南端為雅周鴨灣村,與泰興交界;南端金莊村(今屬雅周鎮),與如臯縣交界;北端為鳳凰村(今屬墩頭鎮),與東臺縣交界。
  1949年4月,蘇皖邊區政府撤銷,成立蘇南、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海安屬蘇北泰州行政區。1950年1月,劃歸蘇北南通行政區。1953年1月,撤銷蘇南、蘇北兩個行署區,建立江蘇省,海安屬江蘇省南通專區(1971年改為南通地區)。1956年5月,如東縣陳莊鄉劃給海安縣。1959年4月,如東縣舊場人民公社劃給海安縣,縣境延伸至黃海,有海岸綫6公裏多。1959年鼕到1960年春,圍墾建海安????場,1962年開挖北凌河,穿過????場,致使????場報廢。1965年11月,如東、海安兩縣達成協議,從四十總到納潮閘以西部分6454畝土地劃歸海安縣,以東7000畝土地劃給如東縣。1979年底至1980年初,海安圍墾建北凌閘。1983年2月,江蘇省撤銷地區行署,海安隸屬南通市。1984年11月至12月,北凌閘下遊灘塗圍墾,纍计圍墾總面積3.4萬畝,海岸綫延長至8.55公裏。至此,海安縣形成今日之地域:當時轄42個鄉鎮5個場,東臨黃海,西界姜堰市(原泰縣),南與如東縣、如臯市、泰興市接壤,北與東臺市毗鄰,總面積1108平方公裏。1995年12月,海安縣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將原42個鄉鎮調整為34個鄉鎮,舊場鄉並入老壩港鄉,曹園鄉並入李堡鎮,海北鄉、海南鄉、田莊鄉並入海安鎮,花莊鄉並入麯塘鎮,鄧莊鄉並入南莫鎮,雙溪鄉並入墩頭鎮。
  2000年,海安縣再次合併部分鄉鎮,將原來18個鄉、16個鎮調整為14個鄉、15個鎮。1月青萍鄉並入鬍集鎮,北凌鄉並入大公鎮;4月,沿口鎮並入角斜鎮,丁所鄉並入李堡鎮,壯志鄉並入西場鎮。
  2001年1月,海安縣第三次合併鄉鎮,將29個鄉鎮整合為22個鄉鎮,新生鄉與韓洋鄉合併為洋蠻河鎮,立發鄉與南屏鄉、開發區合併為城東鎮,王垛鄉、張垛鄉、雅周鎮合併為雅周鎮,李莊鄉並入麯塘鎮,沙崗鄉並入南莫鎮,白甸鄉與瓦甸鄉合併為白甸鎮。是年,老壩港鄉改為老壩港鎮,全縣542個村調整為217個村。
  2004年7月,海安縣第四次撤並鄉鎮,由22個鄉鎮調整合併為14個建製鎮,隆政鎮並入海安鎮,洋蠻河鎮並入城東鎮,古賁鄉並入大公鎮,章郭鄉、雙樓鎮並入麯塘鎮,吉慶鎮、仇湖鎮並入墩頭鎮,營溪鄉、仁橋鎮合併為孫莊鎮。全縣轄14個鎮,212個行政村,5個國營場圃,總面積1112平方公裏。
  2004年底行政區劃一覽 總人口95.98萬人。 (以下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電子版》整理)
    海安鎮  面積113.15平方千米,人口188309人。  城東鎮  面積108.48平方千米,人口 97298人。
    麯塘鎮  面積115.52平方千米,人口103936人。  李堡鎮  面積 94.53平方千米,人口 85822人。
    老壩港鎮 面積 36.80平方千米,人口 21685人。  角斜鎮  面積 65.99平方千米,人口 48080人。
    西場鎮  面積 55.40平方千米,人口 48869人。  大公鎮  面積 89.28平方千米,人口 61214人。
    孫莊鎮  面積 50.19平方千米,人口 36320人。  雅周鎮  面積 83.30平方千米,人口 62976人。
    鬍集鎮  面積 51.00平方千米,人口 39654人。  白甸鎮  面積 53.05平方千米,人口 33570人。
    南莫鎮  面積 74.20平方千米,人口 57698人。  墩頭鎮  面積115.56平方千米,人口 72428人。
海安榮譽
  從青墩走來的海安文化多姿多彩,“海安花鼓”北上京城,南下杭州,參加首都國慶晚會,獲中國文聯全國民間廣場舞蹈最高奬“山花奬”;蒼竜舞展演呈現海安人奔放熱烈的豪情,“中國民間藝術(竜舞)之鄉”蜚聲全國。多部文藝作品奪得國傢級、省級榮譽。北凌農民運動會名播四方。
  海安産業基礎雄厚。海安工業體係門類齊全。機械、電子工業基礎雄厚,生産規模、加工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等在全省名列前茅。絲綢、紡織工業配套成竜,紡織産品暢銷50多個國傢和地區,成為全國的紡織服裝生産加工和絲綢出口基地之一,産品遠銷歐美、日本等國。海安農業極具特色,為全國有名的“中國禽蛋之鄉”、“中國繭絲綢之鄉”、國傢大東海農業産業化示範縣、全國畜牧科技示範縣、江蘇省生態農業先進示範縣。全縣桑園面積18萬畝,年産鮮繭1.8萬噸,連續二十多年列江蘇省之冠;傢禽年飼養量4500萬羽,年産鮮蛋14萬噸,居全國農區之首。
  海安是全國知名的“建築之鄉”,江蘇蘇中建設集團擁有國傢級特級施工資質和對外簽約權,在全國建築行業100傢最大經營規模企業中排名20位左右,是全國知名的“建築鐵軍”、江蘇省著名施工企業,工程合格率100%,獲部、省優工程82項,魯班奬16項。
  海安投資環境優良。人力資源豐富。是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教育工作先進縣、廣播電視工作先進縣、科技工作先進縣、“二五”、“三五”普法工作先進縣。海安教育事業發達,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培養出不少尖端人才。王慶根、盧立捧回國際奧林匹剋競賽化學、生物金牌,一大批教師、學生在國傢和省市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高考高分人數、總達綫率均居全省前列。
  海安人居環境優美。海安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而且自然環境優美怡人。是全國最長壽的地區之一。是江蘇省文明城市、江蘇省衛生城市。
  海安縣利用僅有8公裏的海岸綫做出了海洋特色經濟産業化、規模化、高效化的大文章,並創下紫菜養殖面積和産量全國第一、紫菜加工和出口量全國第一、黑籽鰻魚苗基地規模全國第一、河豚養殖量和年庫存量全國第一、河豚良種場規模和國傢級等級全國第一在內的五個“全國之最”。9月10日,國傢海洋局有關專傢在該縣考察後認為,海安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紫菜之鄉、鰻魚之鄉、河豚之鄉。
海安歷史名人
  韓國鈞(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海安人。
  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先後任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職,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
  喬林(1731一?),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莊,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間篆刻傢。
  喬林酷愛讀書,傢無長物,但蓄書頗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學問文章”印。工六書篆籀之學,悉心精研數十年而從不間斷,其篆刻師法許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側款作行草,間或亦刻隸書,其所作篆隸淳古渾勁,得秦漢遺法,後人曾誤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讀學士、上書房行走錢大昕在《喬墨莊先生傳》中贊其“用刀如用筆,試以玉、銅,鐵,竹根無不如意”。他的篆刻風格,對當時江浙印壇以至後世均有相當影響。
  善製竹根印是喬林獨特之處,加之他篆刻書體工整,筆法老練,章法嚴謹,綫條虛實相間,朱白對比得當,一時頗負贊譽。清代工部尚書、協力、大學士彭雲楣曾以喬林所製竹根印供奉乾隆皇帝,乾隆見後十分欣賞,見印有墨莊小鼓,遂查問墨莊為何人,大臣回答說墨莊是宋朝的,乾隆命侍臣作竹根圖章歌以記之,但乾隆沒有弄清墨莊就是同時代的人。清代(東臯印人傳)一書記載了此事。《中國人名大辭典》中稱喬林“手製竹根草,尤精雅絶俗”。
  喬林對古鐘鼎器物的款銘文字亦頗有研究。一生著作有《篆刻匯編》、《金石萃言》、《寒碧軒詩抄》(八捲)、《墨莊印譜》等。
  餘少春(1894—1945),著名揚州評話藝人,傢居海安鎮。自幼傢貧,18歲拜著名評話藝人張少南為師。初學時,餘少春先後聽過丁壽庭,陳月秋、張捷山等前輩的《清風閘》,他博採衆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具有裏下河風格的餘派(清風閘)。這部書,以喜劇形式反映人間悲劇,將舊時代的楊州社會生活描述得淋漓盡致,一覽無遺,後人稱之為一部“奇書”。他還剔除原話本中淫穢語言,並言明糟粕語言不傳弟子。民國30年(1941年)海安淪陷,餘少春去如東縣栟茶鎮演出,在味園茶館獻藝時,有新四軍幹部前來聽書,對餘少春的技藝很為贊賞,後在數次群衆大會上都邀他說上一段書,藉以鼓舞群衆士氣。並請餘少春聯絡海安、角斜一帶的藝人前往栟茶演出。
  餘少春不僅在裏下河地區擁有衆多聽衆,在揚州、鎮江、泰州一帶也很受歡迎。餘少春書目甚多。除《清風閘》外,尚有《七俠五義》、《五虎平西》、《粉妝樓》等,著名揚州評話大師王少堂在聽了他的《七俠五義》後,亦甚為贊賞。餘少春的書藝後傳子餘又春,又春於1986年在揚州麯藝團將餘派《清風閘》錄音,經王澄、汪復昌、陳午樓、李真先生整理,由江蘇文藝出版。
  張符驤(1663-1727),字良禦,號海房,海安鎮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聖祖玄燁南巡,張符驤於揚州塔灣進獻《迎鑾詩》十二章,陳述治國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許。康熙五十三年,張符驤中順天舉人。康熙六十年,張符驤通過會試,被錄為進士,時已58歲。因他在殿試時對答方策言詞激烈,被貶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於澹寧居召見張符驤等人,因張符驤學識淵博,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張符驤即告老還鄉。
  張符驤平生不善趨附權貴,為人厚道,是非分明,對地方捐助、賑濟、疏通河道修堤等公益均能盡力資助。張符驤所著詩詞文章甚豐,著有《依歸草文集》、《自長吟詩集》、《海房文集》、《日下震澤集》、《順時錄》、《天傭子集》等。
  陸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別號耳鄉。清代郡廩生,海安鎮人。為清代提學使陸舜之從曾孫。他勤奮好學,尤致力於醫。喜研金石。搜古碑數百通。蓄銅雀瓦、古硯及印章合數百件,印證掌故,一一題識,而手自鎸之。擅書法、工琴、好詩,喜博弈,著有《弈譜》四册。
  陸儋辰曾得古醫書多種,各據善本,為之校正。擷諸傢之精粹,編成《證治賦》若幹篇,《運氣辨》兩篇。得其存者,整理成册,先後收入《海陵叢刻·運氣辨》兩册,及《海陵叢刻·陸莞泉醫書》六捲,近二十萬言,今上海、南京中醫學院圖書館均有藏本。 陸儋辰不僅有多本醫術著作,且極為重視實踐,臨床經驗豐富,遠近求治者甚多。
  王葉衢,海安鎮人,祖籍安徽滁縣。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後,卒於同治初年。王葉衢於生不樂仕進,矢志於海安故裏的自然、歷史資料的搜集、研究,“專力搜輯一鎮遺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終”,“凡有見聞,即書片紙棄篋中,日久成帙”。先後用10多年時間搜集、考訂、整理,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編成《海安考古錄》。
  該書共四捲,主要記述古泰州州境東部地區的概況,分別記載建置、職官、河道、寺觀等16個方面的內容。書內還配有海安古城區及古泰州東部地域河流概貌圖。由王葉衢好友邑人徐懷玉繪製。同治二年(1863年)有刻本,民國11年(1922年)韓國鈞將其略作增刪調整,編入《海陵叢刻》。1962年,揚州古舊書店根據鹹豐五年(1855年)石麟畫館原稿本刻寫復印,印刷時冠名以《鹹豐海安縣志》。王葉衢編纂《海安考古錄》,保存了明末至清代中葉海安部分地域的大量珍貴資料。
  仲鶴慶,字品崇,號鬆嵐,海安西場鎮人。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乾隆十九年登進士,任四川大邑縣知縣,因為人剛直,被罷官歸裏. 仲鶴慶善寫蘭。喜山水、花鳥,且書法、詩文俱佳,與錢塘鬍西坨、丹徒李蘿村、興化鄭板橋、邑人陳志樞等友善。其名載北京中國書店1982年3月版《中國畫傢大辭典》。所繪中堂、條屏多幅現藏泰州市博物館。著有《迨暇詩鈔》四捲,為泰州市圖書館收藏。韓國鈞編纂之《海陵叢刻·先我集》捲二刊載其詩詞十五首。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鎮人。曾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弘文學院。一生長於古詩文、書畫、古琴,精通日、英兩國語言。留學日本後,石重光接觸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隨孫中山先生。為籌辦槍械奔走,事發後避逃回鄉。不久如臯清末進士沙元炳推薦他去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即現南通中學)任教。後李堡潘樹聲先生任如臯師範學校校長時,又薦他去如臯師範任教,並一度擔任教務主任。
  石重光富有正義感。在學校裏,他十分同情進步學生,為參與鬧學潮的學生鳴不平,又加之因事忤當時任**江蘇省教育廳長的周佛海,為周所不容。不久,石重光即被逐出如臯師範。至如臯南門商人明文川傢中任家庭教師。
  民國21年經人介紹,石重光去安徽省鳳陽中學任教。民國22年因患傷寒回歸故裏,久醫無效,病逝於如臯,葬西場鎮河南。石重光一生詩作數百首,編有《頑石詩稿》一册,其手抄孤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但其詩作在如臯、李堡志書中均有記載,裏人流傳較多。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號蟄翁,晚清秀纔,祖居海安南莫鎮朱樓村,後移居海安鬍集鄉。
  朱南金年輕時從蘇州黃門就讀。傢中無地,教讀為生,學識淵博,品德清高,裏人尊稱為“朱二爹”。他一生敬佩瀏陽譚嗣同,譚著有《仁學》,他即寫一部《仁學通》,闡明譚氏著作的微言大義。他還特地去滬上拜會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一席交談,康有為驚喜地說:“想不到窮鄉僻壤還有個朱葆逵!”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秋,在維新運動浪潮中,朱南金與王驥驤等人一起毀廟興學,將英華庵裏的和尚驅走,辦起竟成學校。朱南金任首任校長。
  朱南金在鄉裏負有盛名,學生遍於四方,書法在蘇州、揚州、泰州一帶亦有影響。善真楷、喜行書、好魏碑,尤以小楷造詣為深。其書法大部毀於戰亂。海安縣博物館存有其行書條幅。
  朱南阜(1867—1942),字叔纔,號葆蓮,又培風道人,裏人尊稱其為“朱三爹”。少年時,朱南阜就讀私塾,尤愛書法、金石。他的書法從臨摹秦漢魏晉唐碑貼入手,又吸取清代吳讓之書法之字見長,篆字亦常見於條幅。金石以篆字為主,有陽文、陰文、雙綫等多種體例,至今朱氏後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國慶,海安縣文化館,海安縣書法協會將朱南阜印章作品編印展出兩個月之久。
  朱南阜曾辦學課徒,民國初年公推為王氏義莊進業小學校長。該校為當時泰縣創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學校
  譚德鐘(1876—1949),字組雲,號高譚,晚號海陵老人,海安鎮人。為中國近代傑出書法傢之一。
  少年時,譚組雲從海安陳西璧、陸子纔習文,苦練書法,常臨摹鐘王遺跡、漢唐碑版。民國6年(1917年),譚組雲遍遊長江沿岸,遠至京師、粵、閩,後長期定居上海鬻書。歷與康有為、高邕之、曾熙、於右任、張大千等切磋書藝,彼此交厚。書法與譚延闓齊名,世稱“南北譚。” 民國19年,譚組雲寓居金陵雞鳴寺,與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譚延闓,合版《天馬賦》。於右任為帖扉頁題:“試看南北奇書。畏公舊友、組雲吟兄妙作。”上海《申報》曾登載譚組雲各體書聯。張大千的老師曾農髯對譚組雲的書畫亦十分贊賞,稱其“筆疏以健,神韻欲流。”
  譚組雲曾將他與石濤、彭剛直、吳俊卿、李梅庵、李息翁、王一亭及其哲嗣少雲、小雲、長媳韓佩芬的書畫合版《十人書畫集》一册。與譚少雲、譚小雲合版《三譚書畫集》,並於上海大新公司展廳舉辦“三譚書畫展”。30年代,譚組雲采用面授與函授之法,在上海創辦海陵學苑。繼於上海設華商書局,專業印售名傢書畫作品及其著作,並於南京、丹田等地設立分發行所。
  晚年譚組雲傢居海安潭園,與韓紫石、陸省吾先生在鳳山創佛教居士林。譚組雲的作品及著述有《海香詩鈔》、《海陵印存》、《海陵書畫集》、《續藝舟雙楫》等。
  仲滿,2008北京奧運會為中國代表團奪得第12枚金牌,改變了中國的擊劍歷史。出生地:江蘇省海安縣北凌鄉(現大公鎮)仲洋村。
  性別: 男
  出生日期:1984-02-28
  出生地:江蘇省海安縣北凌鄉(現大公鎮)仲洋村
  妻子:武宗文
  父親:仲明
  母親:王其芳
  民族:漢族
  身高:190cm
  體重:75公斤
  項目:擊劍
  奧運會報名項目:擊劍
  最好成績: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子佩劍個人冠軍
  教練:斯蒂安·鮑埃爾(法國)
  註册單位:江蘇
英文解釋
  1. n.:  Hai'an County
近義詞
海安
相關詞
????業公司????業國企????務管理局中學城東鎮公司江蘇省
地理行政村麯塘人物更多結果...
包含詞
海安縣站海安縣農場
海安縣中醫院海安縣火車站
海安縣博物館海安縣童裝廠
海安縣人民醫院海安縣海陵中學
海安縣實驗中學海安縣麯塘中學
海安縣羊毛衫廠海安縣人才市場
海安縣紡織一廠海安縣化纖二廠
海安縣麻紡織廠海安縣麯塘飯店
海安縣緑苑飯店海安縣????務管理局
海安縣皮革加工廠海安縣美華服裝廠
海安縣東方印染廠海安縣紡織機械廠
海安縣毛紡織三廠海安縣羊毛衫五廠
海安縣工藝竹器廠海安縣工藝雕刻廠
海安縣婦幼保健所海安縣工藝地毯廠
海安縣麯塘服裝廠海安縣友誼服裝廠
海安縣麯塘大酒店海安縣鳳城大酒店
海安縣墩頭大酒店海安縣大富豪賓館
海安縣交通旅行社海安縣瓦甸初級中學
海安縣行政服務中心海安縣針灸推拿學校
海安縣皮膚病防治院海安縣李堡中心衛生院
海安縣第三人民醫院海安縣新生工藝編織廠
海安縣王垛工藝綉品廠海安縣章郭工藝品廠
海安縣角斜工藝品廠海安縣科普工藝品廠
海安縣立發工藝品廠海安縣裕華絲綢織造廠
海安縣雙宮絲綢織造廠海安縣沿口雙喜服裝廠
海安縣正達工藝服裝廠海安縣皮革製品二廠
海安縣沿口皮革製品廠海安縣營溪鄉營溪印染廠
海安縣青萍化纖製棉廠海安縣第一絹紡織廠
海安縣華潤紡織品經營部海安縣天竜絲綢印花廠
海安縣嘉華絲綢印花廠海安縣鄧莊鄉工藝品廠
海安縣沿口範塹工藝品廠海安縣工藝美術編結總廠
海安縣大公工藝品廠海安縣仁橋工藝編結廠
海安縣蠶種場工藝品廠海安縣手編毛衫織造工埸
海安縣手編毛衫織造廠海安縣李莊羊毛衫廠
海安縣恆鑫絲綢針織總廠海安縣醒鑫絲綢針織總廠
海安縣李堡鎮赤岸飯店海安縣仁橋商業總店飯店
海安縣金葉商城金葉大酒店南通海安縣大富豪賓館
南通海安縣友誼賓館南通海安縣新橋賓館
江蘇省海安縣棉麻總公司海安縣日月汽車材料經營部
江蘇省海安縣農藥廠海安縣博物館韓公館
海安縣西場合作飯店海安縣瓦甸商業總店飯店
海安縣麯塘鎮麯西飯店國營海安縣肉聯廠江陵飯店
海安縣仇湖商業總店飯店海安縣沙崗愛來飯店
國營海安縣寧海飯店海安縣立發食品商店飯店
海安縣李堡鎮來風飯店海安縣海安劇場飯店
海安縣海安鎮晨光飯店海安縣李堡鎮東橋飯店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南屏中學江蘇海安縣李堡機床有限公司
海安縣中文電腦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海安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海安縣博物館(韓公館)江蘇省海安縣蘇安紡織機械有限責任有限公司
海安縣蘇安紡織機械有限公司海安縣第一化纖廠宏發特種化纖廠
海安縣三鑫絲綢織品有限公司海安縣永興對外工藝服飾公司
海安縣成宇寵物玩具有限公司海安縣三盟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海安縣永寧紡織品有限責任公司海安縣永寧紡織品有限責任公司飯店
海安縣西場鎮合作飯店旅社部海安縣大來工貿公司北橋飯店
海安縣角斜第三綜合商店飯店
分類詳情
張開開發區張開李堡鎮張開麯塘鎮張開雙樓鎮張開仁橋鎮
張開仇湖鎮張開營溪鄉張開章郭鄉張開古賁鄉張開洋蠻河鎮
張開海安縣農場張開西場鎮張開大公鎮張開雅周鎮張開鬍集鎮
張開南莫鎮張開墩頭鎮張開角斜鎮張開隆政鎮張開城東鎮
張開白甸鎮張開老壩港鎮張開海安鎮張開吉慶鎮孫莊鎮
廣福禪寺海安三塘十景海安石板街
海安縣博物館(韓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