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長江村是張傢港市首批八個黨委村之一,東靠張傢港保稅區,西接江陰長江大橋,占地面積5.2平方公裏,現有人口6800人,38個村民小組,劃並為四個區。
從農業學大寨的典型到工業經濟發展時代的先鋒,再到“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先進,長江村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發展之路。30年前,長江村是一個人窮、地薄的小地方,村民們祖輩以打漁為生,被稱為蘇南的蘇北。七十年代,長江村是學大寨、學華西的典型,成功的創造了“三綱糧、雙百棉”的奇跡,實現了農田高産。84年,長江村走上鄉鎮企業發展之路,憑藉“四藉戰略”,89年成功的成為千萬元村,94年成立了省級集團,07年實現銷售25億元,硬是把一個農業樣板村建成位列國傢級民營企業500強的經濟強村。回顧長江村近三十年的變化,集中表現在村變、人變、經濟變。一、村變---將貧窮落後的小漁村變為現代化試點示範村。二、人變---將文盲半文盲的普通農民變為有文化、有知識的現代市民。三、經濟變---摘掉原來的扶貧村帽子變為張傢港市經濟強村。2007年,長江村全村完成産值25億元,綜合經濟效益超1.2億元,村民人均收入超20000元,全村經濟總量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400多倍,人均收入增長了100多倍。如今的長江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精神文明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榮譽
長期以來,長江村始終堅持發展纔是硬道理,堅持“物質文明是船,精神文明是舵,政治文明是保障”,實現三個文明協調發展,連續多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村、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村,江蘇省文明單位五連冠,蘇州市示範村、蘇州市農村現代化建設先鋒村,蘇州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張傢港市文明社區、張傢港市文明示範村等榮譽稱號,被中宣部領導譽為“長江名花”。
環境
“發展經濟,一要壯大集體實力,二要為老百姓多辦實事,多辦好事”。這是長江村的發展宗旨,在新村建設方面,長江村實現了“規劃、道路、橋梁、排污、排澇、緑化、路燈、環保”等8個到位。全村道路硬化率達到100%,全村大小河道全部采用石駁河岸,所有公厠全部采用水衝式,排污工程科學長效。建成了“百畝緑化地”和“萬米緑化帶”,形成了“春有花、夏有緑、秋有果、鼕有香”。2004年,長江村跨區域合併韓傢港村,建立新的長江村,邀請上海知名設計院對東三區進行整體規劃,將東三區的土地劃分為1000畝工業區、500畝集中居住區、1000畝農副産業區三大功能區,明確各區的土地用途,製定了“三年打基礎,五年變新貌,十年大變樣”的發展規劃,通過對全村整個社區實施合理規劃,做到經濟、科技、文化、生活區域的合理分佈,用戰略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設計好長江村的新農村建設遠景藍圖。
教育
堅持唯才是舉,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衹要你在長江村工作,就是長江人。在全村進行“胸懷全局、立足本職、紮根長江、奉獻一生”的主題思想教育,進行“我愛長江村,爭當脊梁人”的宣傳教育。抓住“弘揚先進提高人的工作質量,發展經濟提高産品檔次質量”這條管理準則,通過不斷樹立先進典型,發揮好先進典型的帶頭作用,形成後進趕先進,先進更先進的良好競爭氛圍,在全村不斷掀起“比、學、趕、幫、超”的熱潮,着力營造出凝心聚力搞建設,一心一意求發展的良好氛圍。通過“四德”“五愛”的深入教育,教育幹部群衆“為人處世講思想品德,工作崗位講職業道德,立身社會講社會公德,家庭生活講家庭美德”,有效地推動村風民俗不斷好轉,現在全村政通人和,新風蕩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