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412300 代碼:430223 區號:0731 拼音:Yōu Xiàn,You Xian
攸縣位於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省為鄰。總面積2651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2003年)。
攸縣轄15個鎮、5個鄉:城關鎮、黃豐橋鎮、酒埠江鎮、桃水鎮、鸞山鎮、皇圖嶺鎮、網嶺鎮、新市鎮、丫江橋鎮、淥田鎮、柏市鎮、大同橋鎮、上雲橋鎮、菜花坪鎮、石羊塘鎮、湖南坳鄉、坪陽廟鄉、檟山鄉、蓮塘坳鄉、鴨塘鋪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北街。 |
|
攸縣地處湘東南部,羅霄山脈中麓,南通粵港澳,北臨長株潭,西屏衡陽南嶽,東與江西萍鄉、蓮花接壤,古有“衡之徑庭、潭之門戶”之稱。全縣轄20個鄉鎮,總面積2664平方公裏,總人口76萬。
攸縣歷史悠久,是傳承文明的古邑。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攸縣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所開發,是中南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式置縣,因攸水流貫全境而得名。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攸縣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特色文化,播撒和傳承了源遠流長的地域文明。
攸縣交通便利,是資源豐富的大縣。攸縣縣內水陸交通並濟,公路交錯縱橫,湘東鐵路、106國道縱貫全境,北通320國道,西與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相連,運輸極為方便。境內氣候溫和,農業物産品種繁多,是全國商品瘦肉豬、商品糧、速生豐産林和油茶生産基地縣;地下礦産資源富集,已查明的礦藏品種20餘種,其中以煤、鐵礦石、玄武岩、花崗岩、石灰石居多,煤炭儲量在3億噸以上, 是全國100個重點産煤縣之一。全縣擁有勞動力40萬人以上,有18萬人常年在外經商務工,“攸縣的士”成為湖南省十大勞務經濟品牌之首。
攸縣山川秀麗,是風景迷人的明珠。攸縣山川秀麗,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獨特,有“鸞山配鳳嶺,金水繞銀坑”的美譽。尤其是酒埠江風景區,集山湖、溶洞、地熱資源於一體,已被認定為國傢級地質公園,景觀奇特多樣,有酒仙湖、百丈瀑、溫泉等水體景觀,古銀杏樹、紅豆杉、方竹等森林景觀,寶寧寺、洪秀全紀念館、紅軍兵工廠等人文景觀,已探明120多個大型溶洞,是南方地區最大的溶洞群,其中長達10公裏的禹王洞地下河是我國已發現最長的地下河之一,旅遊開發前景十分廣阔。
攸縣經濟活躍,是發展提速的熱土。攸縣工農業發達,商貿繁榮,經濟活躍,歷來是湘東南、贛西北的經濟交流中心。1997年成為湖南省第一批小康縣,2000年被更為湖南省五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試點縣之一。近年來,我們以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為目標 ,突出産業發展、園區建設、農産品開發、旅遊開發四大重點,着力實施民營經濟領跑戰略,全力推進“三化”進程,初步形成了以資源采掘加工、建築建材、化工為支柱的20多個産業門類,建設了攸州工業園等一批工業園區。2006年,全縣實現生産總值8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6333元,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躋身湖南省十強。
“十一五”以來,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相繼落戶攸縣,投資105個億的煤電一體化項目,投資2.5個億的桐壩水利樞紐工程項目,投資6個億年産200萬噸幹法水泥等一批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特別是衡茶吉鐵路在攸縣設站,將加快推動長株潭一體化進程,對促進湘東南部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攸縣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靈龜峰,現為株洲市佛教協會聖地。始建於唐代的陽升觀,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香火綿綿,鐘聲不絶。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寢陵,中外馳名的遊覽勝地井岡山、南嶽,與攸縣相距僅數十公裏,且為必經之途。
攸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湘東鐵路和106國道貫穿縣境南北,兩綫沿途形成百裏經濟發展長廊,水泥、瀝青道路已直達各個鄉鎮;水源豐富,湘江支流氵米水匯集攸水穿城而過。電力充足,通訊發達,全縣村村組組通電,鄉鄉村村通程控電話。
攸縣礦藏豐富,物産富集。已探明煤、鐵、錳、鎢、鈾、銅、金、石膏、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餘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全縣煤炭地質儲量達3億噸,黃蘭煤田現已探明工業儲量為2.46億噸,年産原煤400多萬噸。攸縣歷來農業發達,境內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熱充足、鼕寒期短,無霜期長達289天,年均氣溫17.8℃,年降雨量1448.6mm,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尤其適宜稻穀、棉花、油茶、辣椒、生薑、木材、楠竹等。農副産品種類繁多,其中大米、活大豬、分割肉、茶葉、蠶絲、幹椒,是該縣飲譽海外的傳統出口産品。工業佈局合理,門類齊全,冶金、采掘、機械、建材、化工、紡織、製鞋、造紙、食品加工等産業已初具規模。草席、床單、手套、竹製品、鞭炮煙花、燈泡燈具、氟化納等暢銷國內外,久負盛名;煮酒、鬆花皮蛋、春曉茶榮獲國傢金銀奬,國際上備受用戶青睞。到目前為止,攸縣有近100種産品銷往40多個國傢和地區。 |
|
地勢由東西二側嚮中部傾斜,東西環山,中部低平開闊嚮南北敞開,海拔界於69m至1404.9m之間,形成山丘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頁岩、砂岩、頁岩、紫砂頁岩和第四紀紅色粘土5種。
靈龜峰,峰上生楓,風吹楓動峰不動;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搖洲不搖。
境內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緑闊葉林帶,年平均氣溫17.8℃,無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縣境內礦藏豐富,物産富集。已探明煤、鐵、錳、鎢、鈾、銅、金石膏、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餘種,尤以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煤炭儲量達三億噸,是全國重點産煤縣。植物物種資源非常豐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屬436種,其中喬木273種、灌木139種,草本植物24種,國傢保護植物20多種。 |
|
攸縣:原名“攸水縣”,縣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縣。
春秋、戰國 攸縣屬楚黔中地。
秦 在湖南設置12個縣,其中陰山縣,衡山縣,桂陽縣,攸縣屬陰山縣。
西漢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攸縣、容陵均屬長沙國,攸縣之名第一次出現於史籍。陰山縣屬桂陽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長沙定王子劉福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長沙定王子劉則為攸輿候。
東漢 攸縣、容陵均屬荊州長沙郡。長沙郡轄攸十一縣。建安年間,荊州牧劉表的中郎將黃忠曾與劉磐共守長沙、攸縣。攸縣、容陵皆屬吳,吳將容陵縣改為陰山縣。
三國 吳太平三年(258),分長沙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陰山改屬湘東郡,攸隸湘東。
晉 太康元年(280),破吳,沅湘降,置長沙郡,屬荊州,領攸、蒲圻十縣。
南朝齊 攸縣、陰山均屬湘東郡。
梁 (531~555)始遷縣治於攸江之上。此為老縣治之所在,即今網嶺鎮羅傢坪村。
陳 (558~589)壬申,湘州剌史王琳襲據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罷羅州,改攸縣日攸水,隸湘州。
隋 攸水、陰山、茶陵、建寧(今株洲)四縣並入湘潭縣,屬衡山郡。
唐 武德四年(621),廢湘潭縣,置南雲州。攸水縣分置為安樂、新興兩縣,與陰山縣、建寧、茶陵均屬南雲州,州治設攸水縣治,貞觀元年(627)廢南雲州,將攸五縣合併為攸縣,屬衡州衡陽郡。武後聖歷元年(698),分出攸縣所轄茶陵舊地,復置茶陵縣。
五代 後梁 (907~935)、後唐、後晉三代,攸縣均屬潭州。此時縣治由羅傢坪遷至洣水北岸。後漢,乾裕元年(948),攸縣改屬衡州。
宋 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屬荊湖南路,領長沙、攸、醴十一縣。
元 攸縣以民至萬戶升為州,稱攸州,屬天臨路。
明 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為攸縣,屬長沙府。
清 攸縣屬長沙府
民國 三年(1914)廢府設道,攸縣屬湘江道。民國十一年廢道,縣直接屬省。民國二十七年(1938)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區”,攸縣屬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衡陽,後遷耒陽。
民國三十八年(1949)八月十四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136師解放攸縣縣城.1983年7月,實行市管縣體製,攸縣劃歸株洲市管轄。至此成立攸縣。
1997年,攸縣轄10個鎮、20個鄉:城關鎮、丫江橋鎮、網嶺鎮、皇圖嶺鎮、桃水鎮、酒埠江鎮、鸞山鎮、黃豐橋鎮、淥田鎮、新市鎮、上雲橋鄉、大同橋鄉、大橋鄉、市上坪鄉、石羊塘鄉、蘭村鄉、沙陵陂鄉、坪陽廟鄉、鐘佳橋鄉、柏樹下鄉、蓮塘坳鄉、涼江鄉、菜花坪鄉、高和鄉、高梘鄉、鴨塘鋪鄉、銀坑鄉、湖南坳鄉、檟山鄉、漕泊鄉。
城關鎮 面積13平方千米,人口6.4萬:鎮政府駐北街。轄永佳、西閣、聯西3個村委會和東街、西街、中街、北街、建設、勝利、雪花、百花、西閣閹、蔡傢坳、聯星、文化路、交通路13個居委會。
丫江橋鎮 面積99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政府駐堆塘。轄陽傢臺、石牛頭、學堂坪、仙石、衫嶺下、廟灣、鐵爐塘、皮衝、增佳臺、嚴湖、良源、河源、盆上、爛木塘、王佳久、雙江、高潮、皮佳如、新田19個村委會。
網嶺鎮 面積95平方千米,人口3.7萬。鎮政府駐網嶺。轄羅傢坪、慈頭嶺、楊傢洲、裏旺、竹實衝、新陂、漣灘、槐塘、西塘衝、東衝、北聯、陶和、竜形、大新竜、小坪、北坪、笙塘、荷葉塘、洞井、宏市、良江橋21個村委會和北街、南街、五O二、東街4個居委會。
皇圖嶺鎮 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3.3萬。鎮政府駐皇圖嶺。轄雙源、雙泉、瑞泉、陰泉、長嶺、高和、雙和、新和、竜和、共和、湖塘、富厚、竜塘衝、港口、樓下、譚傢村、桂閣塘、丹塘、筆塘、筆田、筆增、皇新、皇圖23個村委會和南街、北街、西街3個居委會。
桃水鎮 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3.3萬。鎮政府駐桃水。轄小集、尤布坳、泉塘、三裏、竹塘、夏泉、褚傢橋、甘蔗橋、灣田、竹如山、遼衝、謝傢坪、桃水、盤塘、睦塘、老君潭、周傢衝、睦田、清江橋、楊水塘20個村委會和泉塘衝、桃樹2個居委會。
酒埠江鎮 面積129平方千米。人口3.1萬。鎮政府駐油貨坪。轄酒江、社田、白石衝、草田、大坪、慈豐、瑤貝、木璜、白竹、色江、酒木、大屋場、芹傢洲、譚壠、吏塘、普橋、雄心、普聯、拓雙、東塘、東田、官田22個村委會和江東、江南、江北3個居委會。
鸞山鎮 面積150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政府駐鸞山。轄陶坪、廟下、琴陂、鹹弦、鹹周、新和、東院、利洞、鄒傢坊、上壠、江衝、上坪、江邊、竜會、南源、南岸、皮佳17個村委會和置新居委會。
黃豐橋鎮 面積113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政府駐狐狸坪。轄昭村、嚴塘、烏井、東嶽、南溟、豐壠、萬新、洋邊、大豐、廟背、吉林、閣前、廣黃、大塘、廣志、廣寒16個村委會和欄江石、湖裏坪2個居委會。
淥田鎮 面積101平方千米,人口3.9萬。鎮政府駐淥田。轄存聯、存高、存陽、存竜、五一、五豐、五星、樓塘、陂壠、淥田、江塘、江英、江聯、江口、大聯、大洲、群力、群新18個村委會和八角亭、新街2個居委會。
新市鎮 面積73平方千米,人口3.2萬。鎮政府駐岩背嶺。轄呂傢陂、大橋頭、福壽灣、打鼓堆、桐梓、新中、回竜、回武、文和、文明、長茹、山門、觀塘衝、易清潭、新市、新聯、回湖、光明、文普、庚子橋、竜傢場、桐樹22個村委會和北街、南街2個居委會。
上雲橋鄉 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2.4萬。鄉政府駐楓嶺。轄高車頭、老頭嶺、馬坊橋、尹傢上、高岸、上雲橋、附塘陂、七裏坪、楓嶺、萬古橋、李傢巷、宋傢洲、馮傢坳、青塘、楊柳、高嶺、瑤塘、江南、烏坳、江橋20個村委會。
大同橋鄉 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2.8萬。鄉政府駐𠔌公坳。轄界江、大板、丁傢壠、羅潭、觀南、觀東、觀西、大嶺、大同、何嶺、曠橋、新塘、善化、善勝、土樓、老虎塘、新虎塘、回頭竜、黃沙橋、善橋20個村委會。
大橋鄉 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1.5萬。鄉政府駐大橋。轄新江、頭度、田峰、明月、安山、桐山、中華、團滄、塘陂、高峰、雙峰、新橋、慄山、雙富、和平15個村委會。
市上坪鄉 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1.6萬。鄉政府駐市上坪。轄長華、長竹、長橋、河峰、河田、河西、河良、市城、市先、市坪、市前、騰江、鵬富13個村委會。
石羊塘鄉 面積81平方千米,人口3.6萬,鄉政府駐稿薦嶺。轄恆樹瓏、南田、郭傢洲、杏塘、譚傢瓏、賀傢坪、達水橋、老屋壠、星合、明塘、洲上田、湯傢壠、黃傢瓏、佳臺、佳聯、八合衝、金坑、扶竹衝、羅傢橋、老虎岩、市大、界市、杏傢臺、花石壠24個村委會。
蘭村鄉 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0.6萬。鄉政府駐曉曙。轄石聯、滿江、蘭頭、曉曙、燕山、塔前、愛塔7個村委會。
沙陵陂鄉 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1.4萬。鄉政府駐大屋場。轄侯聯、侯市、圳江、宏文、大屋、對江、沙陵陂、田富、虎形、宏田10個村委會。
坪陽廟鄉 面積100.4平方千米,人口2.6萬。鄉政府駐杏花坪。轄聯和、聯盟、竜中、坪雙、坪塘、坪竜、中心、雙凡、雙鬆、衝臺、南洋、寧傢坪、竜興、竜旺、坪泉、坪臺、公平、桐嶺、雙雅、竜泉、筆武21個村委會。
鐘佳橋鄉 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1.4萬。鄉政府駐雷嶺坳。轄芳竜、芳興、盤陂、協塘、白竹、鐘聯、鐘先、鐘橋、排樓、平分田、平江、平升12個村委會。
柏樹下鄉 面積186平方千米,人口1.3萬。鄉政府駐柏市。轄泉康、泉塘、鳳塔、石橋、富頭、庫前、溫水、中洲、湖廠、坪豐、樟井、墻背、竜下、柏市、塔院15個村委會。
蓮塘坳鄉
涼江鄉
菜花坪鄉
高和鄉
高梘鄉
鴨塘鋪鄉
銀坑鄉
湖南坳鄉
檟山鄉
漕泊鄉
1996年9月,大同橋鄉撤鄉設鎮(湖南地名網資料)。
1997年,上雲橋鄉、菜花坪鄉撤鄉設鎮。
1998年,石羊塘鄉、高梘鄉、市上坪鄉、高梘鄉撤鄉設鎮。
1998年,鐘佳橋鄉撤鄉設鎮(湖南地名網資料,與2000年五普時的建製不符)。
2000年,攸縣轄17個鎮、13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79839人,其中:城關鎮 63512人、黃豐橋鎮 16176人、酒埠江鎮 27552人、桃水鎮 29308人、巒山鎮 18770人、皇圖嶺鎮 31268人、網嶺鎮 37758人、新市鎮 28194人、丫江橋鎮 23336人、淥田鎮 35569人、柏市鎮 11726人、大同橋鎮 25393人、上雲橋鎮 22606人、菜花坪鎮 27188人、市上坪鎮 14884人、石羊塘鎮 30912人、高梘鎮 16523人、漕泊鄉 6163人、蘭村鄉 6461人、銀坑鄉 11792人、鐘佳橋鄉 12661人、湖南坳鄉 23977人、坪陽廟鄉 22172人、大橋鄉 12987人、賈山鄉 22530人、沙陵陂鄉 12238人、涼江鄉 11890人、蓮塘坳鄉 25580人、高和鄉 22304人、鴨塘鋪鄉 28409人。
2004年,攸縣轄18個鎮、12個鄉。 (根據《湖南省縣及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2004年》整理)
城關鎮 轄:永佳、勝利、聯星、雪花、百花、聯西、蔡傢坳、西閣庵、西街、中街、東街、北街、建設街、文化路14個居委會;西閣村委會。
黃豐橋鎮 轄:湖麗坪居委會;昭村、嚴塘、烏井、東嶽山、南溟橋、豐隴、萬新橋、楊濱、大豐、吉林橋、閣前、廟背、廣黃、廣志、大塘、廣寒16個村委會。
酒埠江鎮 轄:江東、江南、江北3個居委會;酒江、社田、白石衝、草田、大坪、慈豐山、瑤貝、木璜、白竹、色江、酒木、大屋場、芹佳洲、潭傢壠、吏塘、普橋、雄心、普聯、柘雙、東塘、東田、官田22個村委會。
桃水鎮 轄:桃水、泉塘衝2個居委會;小集、尤布坳、泉塘、三裏、竹塘、夏泉、灣田、褚傢橋、甘蔗橋、竹如山、遼衝、謝傢坪、桃水、盤塘、睦塘、老君潭、周傢衝、睦田、清江橋、楊木塘20個村委會。
鸞山鎮 轄:建新居委會;琴陂、廟下、鹹弦、鹹周、新和、東院、利洞、鄒傢坊、上壠、江衝、上坪、陶坪、江邊、竜會、南岸、南源、皮佳17個村委會。
皇圖嶺鎮 轄:西街居委會;雙源、雙泉、瑞泉、陰泉、長嶺、雙和、新和、竜和、共和、高和、湖塘、富厚、竜塘衝、港口、樓下、譚傢、桂閣塘、丹塘、筆增、筆田、筆塘、皇新、皇圖23個村委會。
網嶺鎮 轄:南街、北街2個居委會;羅坪、慈嶺、楊傢洲、裏旺、竹實衝、新陂、漣灘、槐塘、西塘、良江、北聯、東衝、陶和、竜形、大新、北坪、小坪、笙塘、荷葉、洞井、宏市21個村委會。
新市鎮 轄:南街、北街2個居委會;呂傢陂、大橋頭、福壽灣、長茹、打古堆、山門、觀塘衝、桐梓、竜傢場、易清潭、桐樹、新市、新中、新聯、回竜、回湖、回武、光明、文和、文普、文明、庚子22個村委會。
丫江橋鎮 轄:雙江居委會;石牛頭、學堂坪、仙石、杉嶺下、廟灣、鐵爐塘、皮衝、增傢臺、皮傢如、嚴湖、涼源、河源、新田、盆上、爛木塘、王佳久、高潮、雙江、陽傢臺19個村委會。
淥田鎮 轄:新街、八角2個居委會;存陽、存高、存聯、存壠、五豐、五星、五一、陂壠、樓塘、淥田、江塘、江英、江聯、江口、大聯、大洲、群力、群新18個村委會。
柏市鎮 轄:第一居委會;泉康、泉塘、風塔、石橋、富頭、庫前、溫水、中洲、湖廠、坪峰、樟井、墻背、竜下、柏市、塔院15個村委會。
大同橋鎮 轄:善橋居委會;界江、大板、丁傢竜、羅譚、觀南、觀東、觀西、大嶺、大同、何嶺、曠橋、新塘、善化、善勝、土樓、老虎塘、黃沙橋、新虎塘、回頭壠19個村委會。
上雲橋鎮 轄:竜形花園居委會;老頭嶺、高車頭、馬坊橋、尹佳嚮、上雲橋、附塘陂、七裏坪、楓嶺、萬古橋、李傢巷、宋傢洲、馮傢坳、青塘、楊柳、高嶺、瑤塘、江南、烏坳、江橋、高岸20個村委會。
菜花坪鎮 轄:菜花、蘇州2個居委會;菜壠、菜坪、菜塘、流和、流塘、譚安、譚洲、譚橋、東南、東郊、東聯、蘇西、蘇江、蘇塘14個村委會。
市上坪鎮 轄:市坪居委會;長華、長竹、長橋、河峰、河田、河西、河良、市城、市先、市前、鵬江、鵬富12個村委會。
石羊塘鎮 轄:譚傢壠居委會;恆樹壠、南田、杏塘、郭傢洲、賀傢坪、達水橋、老屋壠、星合、明塘、洲上田、湯傢壠、黃傢壠、佳臺、佳聯、八合衝、扶竹衝、杏甲臺、金坑、羅傢橋、老虎岩、市大、界市、花石壠23個村委會。
高梘鎮 轄:高梘居委會;山關、中田、竜上、安豐、界頭、方聯、方春、高竜、新樂、朋樂、三星、三竜、師塘13個村委會。
鐘佳橋鎮 轄:平江、平升、平田、方竜、方興、盤陂、白竹、鐘聯、鐘橋、鐘先、協塘、排樓12個村委會。
漕泊鄉 轄:老漕、東衝、漕聯、新漕、七裏、桃源、三聯、殷江8個村委會。
蘭村鄉 轄:石聯、滿江、蘭頭、曉曙、燕山、塔前、愛塔7個村委會。
銀坑鄉 轄:居聯、幽居、下洞、洲上、下田、高樓、銀坑、璜坑、銀塘、梘頭、南水、西衝12個村委會。
湖南坳鄉 轄:土田、沙洲、杜口、竜井、高田、半山、下壠、田安、田黃、田立、田心、大興、大瑞、車塘、黃村、自嶺、自村、自友、崇新19個村委會。
坪陽廟鄉 轄:聯和、寧傢坪、聯盟、竜興、竜中、竜旺、坪雙、坪塘、坪臺、坪竜、坪泉、公平、中心、桐嶺、雙鬆、雙凡、雙雅、竜泉、衝臺、南洋、筆伍21個村委會。
大橋鄉 轄:高峰、田峰、雙峰、明月、新橋、安山、慄山、桐山、雙富、中華、和平、團倉、頭度、塘陂、新江15個村委會。
檟山鄉 轄:上湖、寶山、南嶽衝、燈竜橋、沙峰、止步前、竜盤洲、地木衝、黃泥衝、湖沙壠、大倉、株形、坪田、網金、倉下、武佳竜、巷口山、潘田灣、賀傢灣、伏陂、張傢如21個村委會。
沙陵陂鄉 轄:候聯、候市、圳江、宏文、大屋、對江、沙陵陂、田富、虎形、宏田10個村委會。
涼江鄉 轄:陽升觀、月竜、聯竜、大竜、𠔌星、瀋和、中江、涼江、星坪、山田、山和、上村、先鋒13個村委會。
蓮塘坳鄉 轄:新華、新民、新竜、新朝、沿竜、沿倉、柘合、山背、春聯、雙沿、同聯、銅羅、同心、新豐、盤竜、盤聯、巨建、巨田、巨中、巨西、巨洲、春洲、春竜、春塘、春風25個村委會。
高和鄉 轄:旺田、旺竜、青塘、址陂、馬址陂、白竜、白聯、白豔、小塘、潘塘、高塘、高聯、大和、竹美、竹豐、竹萬16個村委會。
鴨塘鋪鄉 轄:洪傢洲、坪源、泥腳巷、茅坪、寶塘、雙橋、西洋壠、邱傢壠、牛頭湖、杉園、奧林、黃泥塘、鬍公廟、竜湖、謝傢壠、桐壩、白日衝、楊木港、發竜、陰山港20個村委會。
2005年,攸縣將6個鄉、4個鎮合併設立1個鄉、4個鎮,調整1個鄉、1個鎮的部分行政區域,共減少5個鄉:將蘭村鄉與黃豐橋鎮合併設立黃豐橋鎮;鸞山鎮與漕泊鄉合併設立鸞山鎮;大橋鄉與丫江橋鎮合併設立丫江橋鎮;沙陵陂鄉與上雲橋鎮合併設立上雲橋鎮;涼江鄉與蓮塘坳鄉合併設立蓮搪坳鄉;調整鴨塘鋪鄉、城關鎮的部分行政區域。
具體調整如下:蘭村鄉與黃豐橋鎮合併設立黃豐橋鎮(鎮人民政府駐黃豐橋);鸞山鎮與漕泊鄉合併設立鸞山鎮(鎮人民政府駐陶坪);大橋鄉與丫江橋鎮合併設立丫江橋鎮(鎮人民政府駐丫江橋);沙陵陂鄉與上雲橋鎮(2個建製村除外)合併設立上雲橋鎮(鎮人民政府駐楓嶺);涼江鄉與蓮塘坳鄉合併設立蓮搪坳鄉(鄉人民政府駐同聯);鴨塘鋪鄉1個建製村及上雲橋鎮2個建製村劃入城關鎮。
2005年1月24日,湖南省民政廳《關於攸縣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湘民行發[2005]5號):
一、同意蘭村鄉與黃豐橋鎮合併設立新的黃豐橋鎮。以原蘭村鄉和黃豐橋鎮的行政區域為新設黃豐橋鎮的行政區域,黃豐橋鎮轄23個建製村,總面積163.68平方千米,總人口2.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黃豐橋。
二、同意鸞山鎮與漕泊鄉合併設立新的鸞山鎮。以原鸞山鎮與漕泊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鸞山鎮的行政區域,鸞山鎮轄1個居委會、25個建製村,總面積259.32平方千米,總人口2.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陶坪。
三、同意大橋鄉與丫江橋鎮合併設立新的丫江橋鎮。以原大橋鄉與丫江橋鎮的行政區域為新設丫江橋鎮的行政區域,丫江橋鎮轄34個建製村,總面積160.64平方千米,總人口4萬人,鎮人民政府駐丫江橋。
四、同意沙陵陂鄉與上雲橋鎮合併設立新的上雲橋鎮。以原沙陵陂鄉和上雲橋鎮(不含萬古橋、江橋2個建製村)的行政區域為新設上雲橋鎮的行政區域,上雲橋鎮轄28個建製村,總面積81.92平方千米,總人口3.8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楓嶺。
五、同意涼江鄉與蓮塘坳鄉合併設立新的蓮塘坳鄉。以原涼江鄉與蓮塘坳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蓮塘坳鄉的行政區域,蓮塘坳鄉轄38個建製村,總面積185.47平方千米,總人口4.3萬人,鄉人民政府駐同聯。
六、同意將鴨塘鋪鄉的鬍公廟及上雲橋鎮的萬古橋、江橋等3個建製村劃入城關鎮。行政區域調整後,城關鎮轄15個居委會、3個建製村,總面積24.05平方千米,總人口9.53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鴨塘鋪鄉轄19個建製村,總面積72.95平方千米,總人口3.1萬人,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2005年1月28日,株洲市人民政府(株政辦發3號)批復同意攸縣行政區劃調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攸縣轄18個鎮、7個鄉:城關鎮、黃豐橋鎮、酒埠江鎮、桃水鎮、鸞山鎮、皇圖嶺鎮、網嶺鎮、新市鎮、丫江橋鎮、淥田鎮、柏市鎮、大同橋鎮、上雲橋鎮、菜花坪鎮、市上坪鎮、石羊塘鎮、高梘鎮、鐘佳橋鎮、銀坑鄉、湖南坳鄉、坪陽廟鄉、檟山鄉、蓮塘坳鄉、高和鄉、鴨塘鋪鄉。
2006年,攸縣轄18個鎮、7個鄉。 (根據《湖南省縣及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2004年》整理)
城關鎮 轄:永佳、勝利、聯星、雪花、百花、聯西、蔡傢坳、西閣庵、西街、中街、東街、北街、建設街、文化路14個社區;鬍公廟、江橋、萬古橋3個村委會。
酒埠江鎮 轄:江東、江南、江北3個居委會;酒江、社田、白石衝、草田、大坪、慈豐山、瑤貝、木璜、白竹、色江、酒木、大屋場、芹佳洲、潭傢壠、吏塘、普橋、雄心、普聯、柘雙、東塘、東田、官田22個村委會。
桃水鎮 轄:桃水、泉塘衝2個居委會;小集、油布坳、泉塘、三裏、竹塘、夏泉、灣田、褚傢橋、甘蔗橋、竹如山、遼衝、謝傢坪、桃水、盤塘、睦塘、老君潭、周傢衝、睦田、清江橋、楊木塘20個村委會。
皇圖嶺鎮 轄:西街居委會;雙源、雙泉、瑞泉、陰泉、長嶺、雙和、新和、竜和、共和、高和、湖塘、富厚、竜塘衝、港口、樓下、譚傢、桂閣塘、丹塘、筆增、筆田、筆塘、皇新、皇圖23個村委會。
網嶺鎮 轄:南北街居委會;羅坪、慈頭嶺、楊傢洲、裏旺、竹實衝、新陂、漣灘、槐塘、西塘、良江橋、北聯、東衝、陶和、竜形、大新、北坪、小坪、笙塘、荷葉塘、洞井、宏市21個村委會。
新市鎮 轄:南街、北街2個居委會;呂傢陂、大橋頭、福壽灣、長茹、打古堆、山門、觀塘衝、桐梓、竜傢場、易清潭、桐樹、新市、新中、新聯、回竜、回湖、回武、光明、文和、文普、文明、庚子22個村委會。
淥田鎮 轄:八角居委會;存陽、存高、存聯、存壠、五豐、五星、五一、陂壠、樓塘、淥田、江塘、江英、江聯、江口、大聯、大洲、群力、群新18個村委會。
柏市鎮 轄:柏市居委會;泉康、泉塘、風塔、石橋、富頭、庫前、溫水、中洲、湖廠、坪峰、樟井、墻背、竜下、柏市、塔院15個村委會。
大同橋鎮 轄:善橋居委會;界江、大板、丁傢竜、羅譚、觀南、觀東、觀西、大嶺、大同、何嶺、曠橋、新塘、善化、善勝、土樓、老虎塘、黃沙橋、新虎塘、回頭壠19個村委會。
菜花坪鎮 轄:菜花居委會;菜壠、菜坪、菜塘、流和、流塘、譚安、譚洲、譚橋、東南、東郊、東聯、蘇西、蘇江、蘇塘、蘇州15個村委會。
市上坪鎮 轄:市坪居委會;長華、長竹、長橋、河峰、河田、河西、河良、市城、市先、市前、鵬江、鵬富12個村委會。
石羊塘鎮 轄:譚傢壠居委會;恆樹壠、南田、杏塘、郭傢洲、賀傢坪、達水橋、老屋壠、星合、明塘、洲上田、湯傢壠、黃傢壠、佳臺、佳聯、八合衝、扶竹衝、杏甲臺、金坑、羅傢橋、老虎岩、市大、界市、花石壠23個村委會。
高梘鎮 轄:高梘居委會;山關、中田、竜上、安豐、界頭、芳聯、芳衝、高竜、新樂、朋樂、三星、三竜、師塘13個村委會。
鐘佳橋鎮 轄:協塘居委會;平江、平升、平田、方竜、方興、盤陂、白竹、鐘聯、鐘橋、鐘先、排樓11個村委會。
黃豐橋鎮 轄:湖麗坪居委會;昭村、嚴塘、烏井、東嶽山、南溟、豐隴、萬新橋、楊濱、大豐、吉林橋、閣前、廟背、廣黃、廣志、大塘、廣寒、石聯、滿江、蘭頭、曉曙、燕山、塔前、愛塔23個村委會。
鸞山鎮 轄:建新居委會;琴陂、廟下、鹹弦、鹹周、新和、東院、利洞、鄒傢坊、上壠、江衝、上坪、陶坪、江邊、竜會、南岸、南源、皮佳、老漕、東衝、漕聯、新漕、七裏、桃源、三聯、殷江25個村委會。
丫江橋鎮 轄:雙江居委會;石牛頭、學堂坪、仙石、杉嶺下、廟灣、鐵爐塘、皮衝、增佳臺、皮傢如、嚴湖、良源、河源、新田、盆上、爛木塘、王佳久、高潮、陽傢臺、高峰、田峰、雙峰、明月、新橋、安山、慄山、桐山、雙富、中華、和平、團倉、頭度、塘陂、新江33個村委會。
上雲橋鎮 轄:楓嶺居委會;老頭嶺、高車頭、馬坊橋、尹佳嚮、上雲橋、附塘陂、七裏坪、李傢巷、宋傢洲、馮傢坳、青塘、楊柳、高嶺、瑤塘、江南、烏坳、高岸、候聯、候市、圳江、宏文、大屋、對江、沙陵陂、田富、虎形、宏田27個村委會。
銀坑鄉 轄:居聯、幽居、下洞、洲上、下田、高樓、銀坑、璜坑、銀塘、梘頭、南水、西衝12個村委會。
湖南坳鄉 轄:土田、沙洲、杜口、竜井、高田、半山、下壠、田安、田黃、田立、田心、大興、大瑞、車塘、黃村、自嶺、自村、自友、崇新19個村委會。
坪陽廟鄉 轄:聯和、寧傢坪、聯盟、竜興、竜中、竜旺、坪雙、坪塘、坪臺、坪竜、坪泉、公平、中心、桐嶺、雙鬆、雙凡、雙雅、竜泉、衝臺、南洋、筆伍21個村委會。
檟山鄉 轄:上湖、寶山、南嶽衝、燈竜橋、沙峰、止步前、竜盤洲、地木衝、黃泥衝、湖沙壠、大倉、株形、坪田、網金、倉下、武佳竜、巷口山、潘田灣、賀傢灣、伏陂、張傢如21個村委會。
高和鄉 轄:旺田、旺竜、青塘、址陂、馬址陂、白竜、白聯、白豔、小塘、潘塘、高塘、高聯、大和、竹美、竹豐、竹萬16個村委會。
鴨塘鋪鄉 轄:洪傢洲、坪源、泥腳巷、茅坪、寶塘、雙橋、西洋壠、邱傢壠、牛頭湖、杉園、奧林、黃泥塘、竜湖、謝傢、桐壩、白日衝、楊木港、發竜、陰山港19個村委會。
蓮塘坳鄉 轄:新華、新民、新竜、新朝、沿竜、沿倉、柘合、山背、春聯、雙沿、同聯、銅羅、同心、新豐、盤竜、盤聯、巨建、巨田、巨中、巨西、巨洲、春洲、春竜、春塘、春風、陽升觀、月竜、聯竜、大竜、𠔌星、瀋和、中江、涼江、星坪、山田、山和、上村、先鋒38個村委會。
2007年1月11日,攸縣召開全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會議,會上公佈了此次區劃調整方案。根據此方案,調整後攸縣共設15個鎮、5個鄉,減少5個鄉鎮。鄉鎮平均人口由原3萬增加到3.7萬,面積由平均106平方千米擴大到133.4平方千米。具體調整方案為:皇圖嶺鎮與市上坪鎮、高梘鎮合併,新設皇圖嶺鎮,鎮政府設皇圖嶺鎮;銀坑鄉與蓮塘坳鄉合併,新設蓮塘坳鄉,鄉政府設蓮塘坳鄉;新市鎮與鐘佳橋鎮合併,新設新市鎮,鎮政府設新市鎮;菜花坪鎮與高和鄉合併,新設菜花坪鎮,鎮政府設菜花坪鎮。整個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將於2007年2月5日前完成。 |
|
攸縣歷來是湘東之糧倉,這裏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熱充足,鼕寒期短,無霜期年平均285天,年均氣溫16°-18°,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其辣椒、生薑、蒜苔、茉莉花茶暢銷大江南北以及東南亞地區。1992年率先成為湖南省第一個糧食畝産千公斤、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超千元的“雙千縣”。近年又相繼列為國傢商品糧生産基地、瘦肉型生豬生産基地、油茶林生産基地和省市蔬菜生産基地 。
攸縣也是一座年輕的工業城市。全縣目前已形成采掘、冶金、電力、機械、建材建築、化學、食品、造紙、陶瓷、煙花、紡織、服裝、製藥、製鞋等20多個工業門類數百個産品。其中煤炭、建材建築、化工已成為三大支柱産業。
攸縣農副産品種類繁多,其中大米、活大豬、分割肉、茶葉、蠶絲、幹椒,是攸縣飲譽海外的傳統出口産品。工業佈局合理,門類齊全,冶金、采掘、機械、建材、化工、紡織、製鞋、造紙、食品加工等産業已初具規模。草席、床單、手套、竹製品、鞭炮煙花、燈泡燈具、氟化納等暢銷國內外,久負盛名;煮酒、鬆花皮蛋、春曉茶榮獲國傢金銀奬,國際上備受用戶青睞。到目前為止,攸縣有近100種産品銷往40多個國傢和地區。
攸縣新興電子商務貿易行業蓬勃發展,其中以攸洲人傢電子商務貿易有限公司(http://www.utowns.cn)為竜頭的B2B,B2C網站商務模式已經在該行業領域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中幹力量。
2008 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126.87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增幅位居九縣市區第三,五縣(市)第一。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30.56億元,增長5.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8.4%;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53億元,增長23.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8%;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43.31億元,增長1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産總值為18414元,比上年增加3056元。第一、第二和第三産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24:41.8:34.2。 |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
攸縣轄15個鎮、5個鄉:城關鎮、黃豐橋鎮、酒埠江鎮、桃水鎮、鸞山鎮、皇圖嶺鎮、網嶺鎮、新市鎮、丫江橋鎮、淥田鎮、柏市鎮、大同橋鎮、上雲橋鎮、菜花坪鎮、石羊塘鎮、湖南坳鄉、坪陽廟鄉、檟山鄉、蓮塘坳鄉、鴨塘鋪鄉。
城關鎮 面積:24.05平方千米 人口:9.53萬人 郵編:412300 代碼:430223100
全鎮轄14個社區、3個村委會:永佳、勝利、聯星、雪花、百花、聯西、蔡傢坳、西閣庵、西街、中街、東街、北街、建設街、文化路;鬍公廟、江橋、萬古橋。鎮政府駐地北街大巷。
《大清一統志》載,五代梁楚國遷攸縣治所於此,以後歷為縣治。清同治《攸縣志》雲:“昔時攸城樹梅,故有梅城之稱。”1930年設梅城鎮。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取民族復興之義稱復興鎮,旋更名中興鎮。1950 年屬一區,1953年正式建城關鎮。1958 年屬火箭公社(湖南地名網:1958年撤鎮改為人民公社),1961年改城關公社,1981年復置城關鎮。2005年鴨塘鋪鄉的鬍公廟及上雲橋鎮的萬古橋、江橋等3個建製村劃入城關鎮。
酒埠江鎮 面積:142.6平方千米 人口:30786人 郵編:412313 代碼:430223102
全鎮轄3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江東、江南、江北;酒江、社田、白石衝、草田、大坪、慈豐山、瑤貝、木璜、白竹、色江、酒木、大屋場、芹佳洲、潭傢壠、吏塘、普橋、雄心、普聯、柘雙、東塘、東田、官田。鎮區人口6759人。鎮政府駐油貨坪。
此處坐落在位水上遊江畔,係上下船衹停泊之埠,江邊曾開設酒鋪,原名酒鋪江,後演變為現名。1950年為酒江鄉,1956年並入慈豐山鄉,1958年為衛星公社, 1961年析置酒埠江公社,1981年8月於原酒埠江公社境內建立縣轄酒埠江鎮,1984年鎮社合一建鄉,同年撤鄉建鎮成為今酒埠江鎮。
桃水鎮 面積:96平方千米 人口:3.75萬人 郵編:412303 代碼:430223103
全鎮轄2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桃水、泉塘衝;小集、油布坳、泉塘、三裏、竹塘、夏泉、灣田、褚傢橋、甘蔗橋、竹如山、遼衝、謝傢坪、桃水、盤塘、睦塘、老君潭、周傢衝、睦田、清江橋、楊木塘。鎮政府駐桃水。
此地為桃水匯入清江水口處,清同治《攸縣志》錄此地名,地因水得名。1950年設桃水鄉,1956 年並入老君潭鄉,1958 年改八一公社,1961年為老君潭公社,1969年鄉(社)政府機關從老君潭遷至桃水,1984年撤鄉建桃水鎮。
皇圖嶺鎮 面積:243平方千米 人口:6.8萬人 郵編:412309 代碼:430223105
全鎮轄3個居委會、48個村委會:西街、市坪高梘;雙源、雙泉、瑞泉、陰泉、長嶺、雙和、新和、竜和、共和、高和、湖塘、富厚、竜塘衝、港口、樓下、譚傢、桂閣塘、丹塘、筆增、筆田、筆塘、皇新、皇圖、長華、長竹、長橋、河峰、河田、河西、河良、市城、市先、市前、鵬江、鵬富、山關、中田、竜上、安豐、界頭、芳聯、芳衝、高竜、新樂、朋樂、三星、三竜、師塘(攸縣政府公衆信息網:轄50個村、4個居委會)。鎮政府駐皇圖嶺鎮。
“皇圖”地名由來有二,一曰某朝皇帝建官選址,曾派員到此勘測繪圖,因土質輕薄未選取,因取名皇圖嶺;二曰此地多黃色土壤,本名黃土嶺,後以諧音演變為皇圖嶺。原皇圖嶺鎮1950年屬三區,1956年置皇圖嶺鄉,1958 年為東風公社,1961年更名皇圖嶺公社,1984年建鎮。原市上坪鎮1950年為市上坪鄉,1958年撤鄉並入東風公社,1961年更名市上坪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8年撤鄉建立市上坪鎮。原高梘鎮1984年撤公社建立高梘鄉,1998年撤鄉建立高梘鎮。2007年1月皇圖嶺鎮與市上坪鎮、高梘鎮合併,新設皇圖嶺鎮。
網嶺鎮 面積:99平方千米 人口:31800人 郵編:412307 代碼:430223106
全鎮轄1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南北街;羅坪、慈頭嶺、楊傢洲、裏旺、竹實衝、新陂、漣灘、槐塘、西塘、良江橋、北聯、東衝、陶和、竜形、大新、北坪、小坪、笙塘、荷葉塘、洞井、宏市。鎮政府駐地:網嶺集鎮文化路。
此地中間高處為一大崗地,周圍低處是農田,看去似魚網撒開之狀,故名網嶺。1950年屬二區,1956年析置網嶺鄉,1955年為衛星公社,1961年析置網嶺公社,1984年建鎮。
新市鎮 面積:137平方千米 人口:4.63萬人 郵編:412304 代碼:430223107
全鎮轄3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南街、北街、協塘;呂傢陂、大橋頭、福壽灣、長茹、打古堆、山門、觀塘衝、桐梓、竜傢場、易清潭、桐樹、新市、新中、新聯、回竜、回湖、回武、光明、文和、文普、文明、庚子、平江、平升、平田、方竜、方興、盤陂、白竹、鐘聯、鐘橋、鐘先、排樓(攸縣政府公衆信息網:轄34個村、2個居委會)。鎮政府駐顔傢嶺。
此地濱臨攸水中遊西河畔,曾新建一市場,故名新市。原新市鎮1950 年為新市鄉,1956 年為桐樹下鄉, 1958 年為和平公社, 1961 年析置新市公社,1984 年建鎮(湖南地名網:1984年由公社改稱新市鄉,1985年撤鄉置新市鎮)。原鐘佳橋鎮1950年屬五區,1958 年為金星公社,1961年析置鐘佳橋公社,1984年置鄉,1998年撤鄉建鎮。2007年1月新市鎮與鐘佳橋鎮合併,新設新市鎮。
淥田鎮 面積:99平方千米 人口:42519人 郵編:412317 代碼:430223109
全鎮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八角;存陽、存高、存聯、存壠、五豐、五星、五一、陂壠、樓塘、淥田、江塘、江英、江聯、江口、大聯、大洲、群力、群新。鎮政府駐地淥田。
相傳古此地樹木甚多,從五峰山發源之溪水流經此地大壠,水清如鏡,名為淥溪,素有治淥水灌良田之稱,故名淥田。1950年設淥田鄉,1958 年為友誼公社,1961 年析置淥田公社,1984年2月復置鄉,1988年建鎮。
柏市鎮 面積:186.5平方千米 人口:12059人 郵編:412311 代碼:430223110
全鎮轄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柏市;泉康、泉塘、風塔、石橋、富頭、庫前、溫水、中洲、湖廠、坪峰、樟井、墻背、竜下、柏市、塔院。鎮政府駐柏樹下。
鎮以此地田壠中有一參天古柏命名。1950年屬四區,1956年置柏樹下鄉,1958年為燎原公社,1961年改柏樹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6年9月撤鄉建鎮,改為柏市鎮。
大同橋鎮 面積:52.7平方千米 人口:27008人 郵編:412304 代碼:430223111
全鎮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善橋;界江、大板、丁傢竜、羅譚、觀南、觀東、觀西、大嶺、大同、何嶺、曠橋、新塘、善化、善勝、土樓、老虎塘、黃沙橋、新虎塘、回頭壠。鎮政府駐地𠔌公坳。
鎮以境內1929年修建的一公路橋名命名。1950年置大同鄉,1956年更名大同橋鄉, 1958年撤鄉並入和平公社,1961年析置大同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6年9月撤鄉建鎮。
菜花坪鎮 面積:155平方千米 人口:5.37人 郵編:412316 代碼:430223113
全鎮轄1個居委會、31個村委會:菜花;菜壠、菜坪、菜塘、流和、流塘、譚安、譚洲、譚橋、東南、東郊、東聯、蘇西、蘇江、蘇塘、蘇州、旺田、旺竜、青塘、址陂、馬址陂、白竜、白聯、白豔、小塘、潘塘、高塘、高聯、大和、竹美、竹豐、竹萬。鎮政府駐。
此地原有塊百畝大坪,常種油茶,春天菜花盛開,清香襲人,故名菜花坪。原菜花坪鎮1984年由公社改稱菜花坪鄉,1997年撤鄉建鎮。原高和鄉1961年成立高和公社,1984年撤社建立高和鄉。2007年1月菜花坪鎮與高和鄉合併,新設菜花坪鎮。
石羊塘鎮 面積:80平方千米 人口:34200人 郵編:412301 代碼:430223115
全鄉轄1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譚傢壠;恆樹壠、南田、杏塘、郭傢洲、賀傢坪、達水橋、老屋壠、星合、明塘、洲上田、湯傢壠、黃傢壠、佳臺、佳聯、八合衝、扶竹衝、杏甲臺、金坑、羅傢橋、老虎岩、市大、界市、花石壠。鎮政府駐譚傢壠。
相傳古人曾於此地附近塘中挖出一石,形為羊頭,故名石羊塘,久之,地以塘名。1950 年屬十區,1956年置石羊塘鄉, 1958年撤鄉並入八一公社;1961年析置石羊塘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8年撤鄉建立石羊塘鎮。
黃豐橋鎮 面積:163.68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郵編:412306 代碼:430223118
全鎮轄1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湖麗坪;昭村、嚴塘、烏井、東嶽山、南溟、豐隴、萬新橋、楊濱、大豐、吉林橋、閣前、廟背、廣黃、廣志、大塘、廣寒、石聯、滿江、蘭頭、曉曙、燕山、塔前、愛塔。鎮政府駐黃豐橋。
據清同治版《攸縣志》記載:此地,楊塘陂水,源出廣黃,在出水口處,古時建有一座三拱石板橋,以楓樹多而得名“黃楓橋”,爾後五穀豐登,人們遂稱“黃豐橋”。鎮以橋名。原黃豐橋鎮1956年為黃豐橋鄉,1958年改燎原公社,1961年更名黃豐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湖南地名網:1988年建鎮)。原蘭村鄉1950年設蘭村鄉,1958年為星火公社, 1961年析置蘭村公社, 1984年復置鄉。2005年元月原黃豐橋鎮與原蘭村鄉合併成新的黃豐橋鎮。
鸞山鎮 面積:259.32平方千米 人口:26794人 郵編:412312 代碼:430223119
全鎮轄1個居委會、25個村委會:建新;琴陂、廟下、鹹弦、鹹周、新和、東院、利洞、鄒傢坊、上壠、江衝、上坪、陶坪、江邊、竜會、南岸、南源、皮佳、老漕、東衝、漕聯、新漕、七裏、桃源、三聯、殷江。鎮政府駐陶坪村。
據清同治《攸縣志》記載,此地一山獨聳,如鸞起舞,故名鸞山,鎮以山名。原鸞山鎮1950年為二區,1956年置鸞山鄉,1958年為星火公社,1959年更名鸞山公社。1984年復改鸞山鄉,1994年建鎮。原漕泊鄉1961年為漕泊公社,1984年由公社改為漕泊鄉。2005年原鸞山鎮與原漕泊鄉合併設立新的鸞山鎮。
丫江橋鎮 面積:160.64平方千米 人口:4萬人 郵編:412305 代碼:430223120
全鎮轄1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雙江;石牛頭、學堂坪、仙石、杉嶺下、廟灣、鐵爐塘、皮衝、增佳臺、皮傢如、嚴湖、良源、河源、新田、盆上、爛木塘、王佳久、高潮、陽傢臺、高峰、田峰、雙峰、明月、新橋、安山、慄山、桐山、雙富、中華、和平、團倉、頭度、塘陂、新江。鎮政府駐丫江橋。
發源於嚴仙嶺的兩股溪流,在此地匯合,形成“丫”形,前人於此架有兩座石橋,故名丫江橋。原丫江橋鎮1950年為丫江鄉,1956年更名丫江橋鄉,1958年改紅旗公社,1961年析置丫江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4年建鎮(湖南地名網:1995年撤鄉建鎮)。原大橋鄉1950年置大橋鄉,1958 年撤鄉並入紅旗公社,1961年析置大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2005年大橋鄉與丫江橋鎮合併設立新的丫江橋鎮。
上雲橋鎮 面積:81.92平方千米 人口:3.8萬人 郵編:412300 代碼:430223121
全鎮轄1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楓嶺;老頭嶺、高車頭、馬坊橋、尹佳嚮、上雲橋、附塘陂、七裏坪、 李傢巷、宋傢洲、馮傢坳、青塘、楊柳、高嶺、瑤塘、江南、烏坳、高岸、候聯、候市、圳江、宏文、大屋、對江、沙陵陂、田富、虎形、宏田(攸縣政府公衆信息網:轄28個村)。鎮政府駐楓嶺。
鎮以境內一座兩搭石板平橋上雲橋命名。原上雲橋鄉1950 年屬一區,1956 年置上雲橋鄉,1958年撤鄉並入火箭公社,1961年析置上雲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撤鄉建鎮。原沙陵陂鄉1950 年屬八區,1956 年置沙陵陂鄉,1958年撤鄉並入幸福公社,1961年析置沙陵陂公社, 1984年復置鄉。2005年沙陵陂鄉與上雲橋鎮合併設立新的上雲橋鎮,以原沙陵陂鄉和上雲橋鎮(不含萬古橋、江橋2個建製村)的行政區域為新設上雲橋鎮的行政區域,原上雲橋鎮的萬古橋、江橋等2個建製村劃入城關鎮。
湖南坳鄉 面積:105平方千米 人口:24500人 郵編:412309 代碼:430223204
全鄉轄19個村委會:土田、沙洲、杜口、竜井、高田、半山、下壠、田安、田黃、田立、田心、大興、大瑞、車塘、黃村、自嶺、自村、自友、崇新。鄉政府駐油婆坳。
昔此地有一永湖,其南鄰山坳,故名湖南坳。1961年建湖南坳公社,1984年撤社建立湖南坳鄉。
坪陽廟鄉 面積:100.4平方千米 人口:26094人 郵編:412309 代碼:430223205
全鄉轄21個村委會:聯和、寧傢坪、聯盟、竜興、竜中、竜旺、坪雙、坪塘、坪臺、坪竜、坪泉、公平、中心、桐嶺、雙鬆、雙凡、雙雅、竜泉、衝臺、南洋、筆伍。鄉政府駐杏花坪。
此地原有南坪王廟、朝陽觀,故名坪陽廟。1950 年屬四區,1956年置坪陽廟鄉,1958年撇鄉並入東風公社, 1961年析置坪陽廟公社, 1984年復置鄉。
檟山鄉 面積:118平方千米 人口:2.5萬人 郵編:412305 代碼:430223207
全鄉轄21個村委會:上湖、寶山、南嶽衝、燈竜橋、沙峰、止步前、竜盤洲、地木衝、黃泥衝、湖沙壠、大倉、株形、坪田、網金、倉下、武佳竜、巷口山、潘田灣、賀傢灣、伏陂、張傢如。鄉政府駐爐下。
原此地山上盛長茶樹,“檟”為茶樹之古稱,故稱檟山。1961年成立建新公社。1962年改名為檟山公社,1984年撤公社建立檟山鄉。
鴨塘鋪鄉 面積72.95平方千米 人口3.1萬人 郵編:412300 代碼:430223212
全鄉轄19個村委會:洪傢洲、坪源、泥腳巷、茅坪、寶塘、雙橋、西洋壠、邱傢壠、牛頭湖、杉園、奧林、黃泥塘、竜湖、謝傢、桐壩、白日衝、楊木港、發竜、陰山港。鄉政府駐洪傢洲。
鄉名來源一說因境內洪傢洲村豬婆塘下的小壠形似鴨頭而得名,一說因此地塘壩較多,素以養麻鴨聞名,又開設了孵鴨店鋪,故名鴨塘鋪。鴨塘鋪鄉轄境民國時期分別屬馬鞍鄉和南田鄉。1950年6月,轄境內成立6個鄉,其中茅坪、寶塘、牛頭湖、桐壩、發農5個鄉屬第十區管轄,竜湖鄉屬第一區管轄。1956年6月全縣撤區並鄉,轄境內6個鄉,合併為牛頭湖鄉,鄉址設在牛頭湖洄水灣,下轄坪洲、坪田、坪塘、林塘、演塘、新塘、頭中、寶塘、坪江、坪衝、頭星、頭聯、頭林、湖晶、竜湖、桐壩、桐塘、發全、楊木港、同心、陰山港22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9月,老君潭、石羊塘、牛頭湖三個鄉合併成立“八一”人民公社的第五(牛頭湖)、第六(發農)、第七(竜湖)、第八(茅坪)四個大隊。“八一”人民公社社址設在現鴨塘鋪鄉政府駐地。1959年1月,“八一”人民公社更名為鴨塘鋪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體製調整,鴨塘鋪與老君潭、石羊塘分設。鴨塘鋪境內4個大隊分成20個大隊,259個生産隊。1984年4月,鴨塘鋪人民公社改稱鴨塘鋪鄉。原大隊改為村,生産隊改為組。
鴨塘鋪的行政區劃進行過多次調整。1952年從睦田鄉劃入現牛頭湖村的肖傢、何傢二個組和現邱傢壠村的上鬍寶坳、下鬍寶坳、南前衝、毛廠裏、樟雞衝、油榨塘等六個組歸鴨塘鋪管轄。1956年將寶塘鄉的株形、壩上、石寶坳、柏木塘四個組劃歸現上雲橋鎮烏坳村。1958年又從睦塘鄉劃入現洪傢洲村的上鋪、下鋪、新屋、李傢四個組和現邱傢壠村的大餘嶺組歸鴨塘鋪管轄。1981年將竜湖大隊的江弦、蔡傢坳二個組和原鬍公廟大隊的廖傢、王傢、黃傢、樟樹下、譚傢洲五個組以及現在的湖東化機廠、縣氮肥廠、二一四隊、縣農機一廠所在區域全部劃歸城關鎮管轄。2005年3月又將鬍公廟村15個組整體劃入城關鎮管轄。
蓮塘坳鄉 面積:292.47平方千米 人口:5.56萬人 郵編:412315 代碼:430223213
全鄉轄50個村委會:新華、新民、新竜、 新朝、沿竜、沿倉、 柘合、山背、春聯、 雙沿、同聯、銅羅、 同心、新豐、盤竜、 盤聯、巨建、巨田、巨中、巨西、巨洲、春洲、春竜、春塘、春風、陽升觀、月竜、聯竜、大竜、𠔌星、瀋和、中江、涼江、星坪、山田、山和、上村、先鋒、居聯、幽居、下洞、洲上、下田、高樓、銀坑、璜坑、銀塘、梘頭、南水、西衝。鄉政府駐同聯。
因此地長嶺坳下有兩口相連之塘,故名連塘坳,後演變成蓮塘坳。原蓮塘坳鄉1950年置蓮塘鄉,1956 年更名蓮塘坳鄉,1958 年撤鄉井入幸福公社, 1961年析置蓮塘坳公社, 1984年復置鄉。原涼江鄉1961年成立公社,1984年撤社建立涼江鄉。原銀坑鄉1961年設銀坑公社,19?年改公社為銀坑鄉。2005年涼江鄉與蓮塘坳鄉合併設立新的蓮塘坳鄉。2007年1月銀坑鄉與蓮塘坳鄉合併,新設蓮塘坳鄉。 |
|
桃花𠔌,是攸縣酒埠江風景名勝區裏的自然生態𠔌和酒埠江地質公國內的古河道,全長2000餘米。𠔌內環境清幽、植被茂盛、溪流清澈、碧潭飛瀑、亂石穿孔,各種奇禽異獸,珍稀植物、名貴藥材隨處可見。春天,櫻桃、杜鵑漫山紅遍:秋天,獼猴桃、野萄葡挂滿山溝。天然𠔌中,有山裏人傢、迎客石、雙流擊石、落玉流翠、五疊泉、雙石門等主要景點。
桃花𠔌是一個天然氧吧。是人們嚮往自然,追求健康旅遊的勝地。
白竜洞
白竜洞地處株洲市攸縣漕泊鄉境內,為天然碳酸????溶洞,長7公裏,洞內景色奇秀,其發現時間不過數年,但知名度越來越大,有“奇比張傢界黃竜洞,秀超桂林蘆笛岩”的美譽。不久前,白竜洞又在湖南百強景點評選中榜上有名。
酒仙湖
酒仙湖位於攸縣酒埠江風景名勝區酒埠江鎮的東南部,為國傢級大Ⅱ型水庫和國傢級水利風景區、它始建於1958年,1960年合閘蓄水、湖區集水面積為610平方公裏,總蓄水量為 3億立方米,平均寬度為500米,最大寬度為2300米,平均水深37米,深水航道為24公裏。酒仙湖兩岸群山巍巍,層巒疊嶂,林木蔥蘢,四季競翠,湖區空氣清新,碧水藍天。皓月銀波,置身其中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讓人有當年蘇子遺世、辱寵皆忘,逍遙而居的感覺。
寶寧寺
千年古剎寶寧寺坐落在攸縣酒埠江風景區酒仙湖景區酒仙湖之濱,地處黃豐橋鎮烏井村。寶寧寺創建於唐天寶10年即公元751年,是湖南最早的佛教禪院之一。
寶寧寺為佛教南宗曹洞宗祖庭,從唐五代至宋元期間,寶寧寺香火一直很盛,成為湖南名剎和佛教南嶽、江西兩係的交往中心。寶寧寺現存的寺院殿宇,是清光緒二年修復的模式,前後有三進,殿、堂、樓、閣、臺共24座。寶寧寺在中國佛教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地位,“北有少林,南有寶寧”之說盛極中國佛教界,一代佛學泰鬥吳立民評價寶寧寺為“國寶”。
陽升觀
陽升觀,係新攸州十景之一,位於縣域東南25公裏之蓮塘坳鄉,地處司空山群峰環繞之中。始建立唐天寶七年(748年)。前瀕南水,後靠三清峰,畫屏峰呈於前,獅子峰、鳳凰峰附於左右。山門有一楹聯道:“唐宋敕建以來名山不朽;慶光重修而後福地長留”,此聯概括了該觀的歷史。觀前一公裏處的老爐峰下建有陽升觀電站,420米長的管道,1070級石階直上峰巔,猶如長竜上天。
酒埠江親水漂流
酒埠江親水漂流位於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株洲市攸縣酒埠江國傢地質公園進口處,距長沙、湘潭、衡陽僅需2個小時多車程,離株洲市、江西萍鄉市衹要個半小時。全程都是路況良好的京珠高速、320和106國道,衡陽方向是315省道。
漂流起點和終點都在網(嶺)酒(埠江)旅遊大道旁邊,分別在距離經攸縣網嶺鎮洞口村106國道的8公裏和2公裏處,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不需要走山道的漂流!
酒埠江親水漂流全程9公裏,漂程約100分鐘。該漂流河道是利用1958年修築的酒埠江主幹渠,河面寬闊,河道宛然,水清可飲,水涼宜人,水急量大,旱澇無憂!前一段是險峻的峽𠔌風貌,雄偉壯觀、花木繁茂,極好打運動水仗;後一段則是優美的田園風光,小橋、流水、人傢,最宜下水暢遊;當年前輩們戰天鬥地、劈山開渠的英雄氣概,給現代人營造了一個休閑享福、揮灑激情的優良環境,同時也深深地震撼和陶冶着遊人的心靈!
玩水要玩清純水,漂流要漂安全流!雖然,酒埠江親水漂流不能與東江、猛洞河比驚險、比刺激,但是,她獨特的優點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蜂擁而至,紛紛投入她的懷抱,盡情享受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激情和歡樂!
地傑山莊
地傑山莊,坐落在湖南省攸縣上雲橋鎮,位於106國道旁,占地面積746畝,投資1600萬元,經地傑人自行設計,致力開發,現已發展為:國內外名優水果示範區、無公害蔬菜生産區、娛樂休閑區、特色餐飲區、水産養殖區、珍稀動物養殖區、無殘 毒糧食區。一年四季瓜果飄香,四方賓客絡繹不絶。獨特的水上風情樓、現代化釣魚臺、懸空而過的水上天橋與寬廣整齊的葡萄走廊水陸相映。酒店主樓、竹樓套房擁有標準客房60間,160多個床位,包廂、餐廳可容納450多人同時用餐,會議室歌廳、演藝廳、四合院,設施齊全,可稱是目前湘東地區獨一無二的集垂釣、觀光、品果、旅遊、娛樂、休閑、餐飲、養殖、生産融一體的現代度假村。當你進入莊區,感到視野開闊、空氣清新、景色怡人、佈局合理、此起彼伏的山丘上,蔥緑滿眼、鮮果滿坡、神似世外桃源,真是“地傑莊中青山碧水果紅葉緑土菜飄香,沁怡園裏觀光休閑品嚐垂釣瑰麗神奇”。2006年,地傑度假村被評為“湖南省水利風景區”、湖南休閑農業協會“副會長單位”。
酒仙湖山水天浮島式度假村
山水天浮島式度假村位於湖南省攸縣酒埠江風景名勝區酒仙湖內,近鄰白竜洞、仙人橋、皮佳仙境樂園、寶寧寺等景點,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交通便捷,是湖南省乃至全國首座采用PSG新型浮力構造的浮島式度假村。度假村遠離城市的暄囂,同“青山、碧水、藍天”相融匯,是一處理想的水上休閑度假之所。
仙人橋
仙人橋景點位於攸縣酒埠江風景區太陽山景區漕泊鄉的七裏村,屬典型的客斯特地貌,是原有地下石灰岩溶洞在地殼擡升作用下大部分頂蓋塌陷以後,保留下來的一塊頂蓋形成的一座天然石橋。石橋下洞高60餘米,橋面長約20米,兩頭窄,中間寬,最窄處僅50釐米左右,最薄處也僅2米。此橋天造地設,鬼斧神工。
靈龜峰
攸縣城東郊有一孤峰謂之靈龜峰,千百年來,這裏以山奇,水秀,洲平,林幽,寺深而勝名,一直為騷人墨客和僧侶道徒所景仰遊覽,留下大量詩文。“靈龜峰,峰上生楓,風吹楓動峰不動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搖洲不搖。”這幅對聯恰到好處地再現了靈龜峰的美色。
桃源𠔌
桃源𠔌是攸縣酒埠江風景區的自然生態𠔌,是酒埠江地質公園的古河道,全長2000餘米。𠔌內環境清幽、植被茂盛、溪流清澄、碧潭飛瀑、亂石穿孔。山上奇禽異獸,珍稀植物,名貴藥材處處可見。春天櫻桃、杜鵑漫山紅遍;秋季獼猴桃、野葡萄挂滿山溝。天然𠔌中,有山裏人傢、迎客石、雙流擊石、落玉流翠、五疊泉、雙石門等主要景點。人處其景心曠神怡,是一個天然氧吧、健康旅遊的聖地。
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全縣的內外貿易。目前,全縣與海內外的貿易交流往來十分活躍,可謂商賈雲集、貨暢其流。位列“湖南五大市場”之一、湘東市場之首的皇圖嶺農貿市場吸引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生意人。近年投資上億元興建湘東大市場,更是一座集吃、住、樂為一體的綜合商城,成為湘東地區又一處火爆的商業中心! |
|
- n.: You County
|
|
攸州人 | 攸縣人 | 攸洲 | 攸洲人 | 習俗 | 端午 | 屈原 | 競渡 | 株洲鄉鎮 | 湖南 | 株洲 | 學校 | 民辦 | 人物 | 藝術 | 繪畫 | 更多結果... |
|
|
皇圖嶺鎮 | 丫江橋鎮 | 酒埠江鎮 | 桃水鎮 | 淥田鎮 | 蓮塘坳鄉 | 檟山鄉 | 黃豐橋鎮 | 城關鎮 | 新市鎮 | 菜花坪鎮 | 鸞山鎮 | 網嶺鎮 | 柏市鎮 | 大同橋鎮 | 上雲橋鎮 | 坪陽廟鄉 | 鴨塘鋪鄉 | 賈山鄉 | 石羊塘鎮 | 湖南坳鄉 | 巒山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