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412400 代碼:430224 區號:0731 拼音:Chá Líng Xiàn,Chaling Xian
茶陵縣位於湖南東部,北接攸縣抵長沙,南通廣東,東界炎陵縣、江西井岡山市,西屏郴州市的安仁縣,東鄰江西蓮花、永新、吉安。總面積2507平方千米。2005年末總人口58萬人。
茶陵縣轄13個鎮、9個鄉:城關鎮、界首鎮、嚴塘鎮、湖口鎮、浣溪鎮、馬江鎮、高隴鎮、腰陂鎮、潞水鎮、虎踞鎮、平水鎮、棗市鎮、火田鎮、桃坑鄉、下東鄉、舲舫鄉、思聰鄉、洣江鄉、堯水鄉、八團鄉、秩堂鄉、七地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年平均氣溫17.9℃,降雨量1370毫米,日照時間1718小時,無霜期286天。 |
|
茶陵,因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地處湖南東部,隸屬株洲市,北抵長沙,南通廣東,西屏衡陽,東鄰吉安。面積2500平方公裏,人口58萬,轄20個鄉鎮、2個辦事處。茶陵是湘贛邊境地區交通樞紐,京廣、京九鐵路側翼東西,醴茶鐵路、106國道,三南公路交匯於此,周邊縣(市)物資多在此集散。茶陵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鼕寒期短,無霜期286天。年平均氣溫17.9℃,降雨量1370毫米,日照時間1718小時。
茶陵資源豐富。有耕地43.1萬畝,水域7.9萬畝,山丘172萬畝,草場90萬畝。主要礦廠資源有鐵、鎢、錫、鉛、鋅、鉭鈮、金、煤、石灰石、螢石、花崗岩等20餘種。農産品主要有稻穀、棉花、柑桔、苎麻、生薑、大蒜、白芷、菜油、烤煙、茶葉和生豬、菜牛、黑山羊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産基地、茶葉生産基地和瘦肉型生豬生産基地。林業資源有松樹、杉樹、楠竹、油茶等,全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量223萬立方米。水電能藴藏量達14.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9.6萬千瓦。
茶陵風景秀麗,名勝甚多,有“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之稱。古跡名勝主要有南宋紹定年間鑄造的“南浦鐵犀”和“秦人古洞”、“靈岩夜月”等“茶陵八景”。位於城郊的雲陽森林公園方圓70公裏,神農曾在此種五穀、嘗百草,傳說又是南嶽聖帝的避暑行宮,山寺終年香火綿綿、鐘聲不斷,被稱為“可以長生、可以避世”的福地。茶陵距井岡山、炎帝陵、南嶽旅遊勝地僅數十公裏,且為必經之路。
茶陵工商業較為發達。擁有各類綜合專業市場20個,商業公司60余家,縣內商賈雲集,物暢其流,是湘贛邊境地區的商業中心,全縣有采掘、冶煉、鑄造、電力、機械、化工、建材、輕工等20多個工業門類數百個産品,其中采掘、建材、冶煉、鑄造已成為四大支柱産業。
茶陵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電力已並入湘中電網,並有大小水電站16座,其中青年電站裝機總量12600千瓦。郵電大樓配備10000門數字式程控電話交換機,可直撥國內外各地,並開通了國際、國內圖文傳真、移動電話、郵政速遞特快業務。所轄各鄉鎮均開通了程控電話。雲陽開發區、竜下工業小區和各具特色的商貿小區設施齊全,功能配套,為外商投資置業提供了理想場所。 |
|
西北、東南山地崛起,西北有武功山綿亙,東南有萬洋山蜿蜒,中部和西部丘崗起伏,地勢朝中部,西南部傾斜。並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形成一個三面環山,朝西南開口的半環形盆地。縣內最高峰為西北邊界處的太和仙,海拔1404.9米,次高點是東部的石峰仙,海拔1344米,全縣地貌類型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崗、平俱備,其中山地面積186.4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9.73%;丘陵面積80.54萬畝,占21.48%;崗地面積48.58萬畝,占12.95%;平原面積49.75萬畝,占13.27%,水面9.64萬畝,占2.57%。全縣地質狀態是周圍山地主要為砂頁岩、變質岩、花崗岩和石灰岩,中部西南部主要為紅岩和第四紀鬆散堆積物。
茶陵縣城西5公裏處的洣水河畔有—森林公園——雲陽山。雲陽山丹崖翠壁如屏,飛瀑流泉迭見,秀峰幽洞紛呈,集秀、幽、險、奇於一身,素有“小南嶽”,“亞衡山”之謂。
雲陽山
茶陵名山雲陽山,主峰紫微峰海拔963米,層巒疊嶂,72峰蜿蜒方園35公裏。丹崖翠壁如屏、寺觀亭廟恢宏、秀峰奇洞似畫、幽靜奇險兼容。據《皇甫記》等史載:雲陽山是炎帝的封地,唐朝初年封為南嶽,素有“古南嶽、亞衡山”之稱。歷代文人墨客慕名遊山攬勝留下大量詩文詞賦。
位于云陽山頂的紫微峰怪石嶙峋、濃蔭如雲。登山頂遠眺,層峰盡收眼底,城廓村陌,米水環流,歷歷在目。晴觀日出,雨賞飛泉,霧觀雲海,風聽鬆濤,別有一番情趣。位於紫微峰旁的老君崖,巨石壘架成窟。明朝曾鑄老君鐵像在窟內,早已毀。紫微東麓的雲陽仙後,有一塊巨石,逢中裂開,寬一米多,長約四米,高約兩米如刀劈,兩壁垂直平滑,人入其中,仰望衹見一綫天光。相傳是漢留侯張良在此試劍,將巨石劈為兩半“張良試劍”。在“張良試劍”下有一泓清泉石池,叫“五雷池”。池水終年不盈不竭,清澈甘醇,被遊人視為“仙水”凡到雲陽山的人,以暢此水為快。“五雷池”旁邊是觀音崖,崖上古樹為檐,磊可懸空為室,狀似穹廬。有一裂縫自穹頂到崖底,衹見“一綫天開”。石穹中的觀音像,慈祥端莊,微傾淨瓶,似灑甘霖,濟潤遊客。雲陽山東麓的“赤鬆丹井”,是赤鬆子的封地,自唐朝以來,先後建有赤鬆仙等寺觀。現尚存洗藥井、煉丹竈、祈天台等赤鬆子的“靈跡”。雲陽山腳的秦人古洞、麻葉洞是茶陵有名的石灰岩溶洞,被遊人稱為地下迷宮。
相傳,每年農歷六、七月間,南嶽聖帝到雲陽山避暑。這期間,來自湘贛兩省十多個縣的遊人香客,成群結隊,雲集雲陽仙寺,敬香朝拜,旅遊觀光。
1992年,雲陽山被批準為湖南省省級森林公園後,山上的森林資源和風景名勝,更得到了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這顆鑲嵌在“雄三楚”勝地的明珠,將會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茶陵縣有大小河流79條,主要支流有米水、茶水,境內控製集雨面積2494.1平方公裏。平均年降水總量37.1億立方米,地表水20.18億立方米,人平3525立方米,耕地畝平4968立方米均多於全省平均水平,此外,還有客水23.02億立方米,地下水3.16億立方米,水資源十分豐富。
茶陵縣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境內四季分明,同時,由於西北有武功山阻擋,減弱了北方冷空氣南侵的勢力;東南萬洋山植被較好,濕度大;中部朝西南開口的走廊狀盆地,成為西南暖濕氣流的天然通道,因而形成了熱量豐富,生長季節長,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農業氣候資源特徵。
a.熱量資源。年平均氣溫17.9℃,一月最低,平均5.9℃,七月最高,平均29.2℃,穩定通過10℃的天數有233天,活動積溫5509℃,平均初霜日為12月3日,終霜日為2月10日,無霜期294天。日平均氣溫連續三天在零度或零度以下,有三分之一的年份不會出現,近二十年的氣象資料統計表明,極端最低氣溫為-4.2℃(1991年,持續時間短暫)。與鄰近各縣比較,茶陵縣年平均氣溫比北部的攸縣,西部的安仁高0.2℃,比南部的炎陵高0.7℃,比東部的寧崗、蓮花分別高0.8℃和0.4℃,與同緯度及年平均氣溫相同的衡陽市相比,月平均氣溫5—9月該縣低0.2—0.6℃;10月至次年4月高0.2—0.7℃,顯得鼕季溫暖,有利於農作物和亞熱帶果木的安全越鼕,夏季熱害不重,減輕了幹熱風的危害。
b.光能資源。平均年日照1744.7小時,年日照率為39%,屬全省日照最多的縣之一。
c.降水量。平均年降水量1370.2毫米,較鄰近縣略偏少,但仍屬雨水充沛的濕潤氣候區。
有耕地27.08千公頃,水域7.9萬畝,山丘172萬畝,草場90萬畝。主要礦産有鐵、鎢、錫、鉛、鋅、鈮、坦、金、煤、石灰石、螢石、花崗石等20餘種。農産品主要有稻穀、棉花、柑桔、苎麻、生薑、大蒜、白芷、菜油、烤煙、茶葉和生豬、菜牛、黑山羊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産基地、茶葉生産基地和瘦肉型生豬生産基地。形成了下東金星、棗市五星、思聰深塘等養豬小區和平水、八團、小田等養牛小區。養殖大戶不斷增多。林業資源有松樹、杉樹、楠竹、油茶等,全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量233萬立方米。水電能藴藏量達14.3萬千瓦,可開發用量9.6萬千瓦。
茶陵風景秀麗,境內群山環抱,奇峰錯列。丘壑縱橫,山青水秀,素有“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之稱。茶陵的南宋古城墻、南浦鐵犀、雲陽仙、麻葉洞、潞水溶洞群等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人 力 資 源
茶陵縣總人口58萬,縣內有勞動力29.26萬人,潛在富餘勞動力11萬人,這些人大多曾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務工,積纍了一定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可滿足縣內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勞務需求。
電 力 資 源
茶陵境內河流密佈,自然落差大,水能藴藏量18.1萬千瓦,現有大小水電站16座,其中青年電站裝機12600千瓦。2003年,全縣簽約小水電開發項目26個,其中9個正在興建之中,大坪電站已建成發電、總裝機6.9萬千瓦的洮水電站已進入移民、施工階段,預計未來幾年茶陵的水電裝機總量可達12萬千瓦。縣內現有11萬伏變電站兩座,小水電配套電網也正在建設之中。
土 地 資 源
全縣土地面積392萬畝,其中耕地41萬畝,林地262萬畝,可放牧草地90萬畝,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適宜發展水果,烤煙生産以及高效農業開發。
為落實“辦電興工,拓城興旅”的戰略舉措,該縣在城南創建了“金星工業園”,園區規劃面積6.6平方公裏,計劃2007年建成,現已完成首期開發 平方公裏。在園區的企業用地,由政府負責“七通一平”(通路、通水、通電、通郵、通電訊網絡、通有綫電視、通排污管道;場地平整),最高地價每畝一萬元,直至零價出讓,使用期限為40年。
礦 産 資 源
茶陵礦産資源豐富,鉭鈮礦儲量居亞洲第二,全國第一,品質居全省第一。鐵礦石儲量近億噸,煤礦儲量1100萬噸,鉛儲量8700噸,鎢儲量28000噸,還有銅、錫、鋅、花崗石等20餘種礦産資源的儲量和品位均占相當優勢。
礦産資源
茶陵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有南宋古城、南浦鐵犀、隋朝的“古南嶽”寺廟雲陽仙、丹霞地貌奇觀“靈岩八景”、雲陽國傢級森林公園等等。這些景觀的開發利用,必將使茶陵成為長沙——炎帝陵——井岡山黃金旅遊綫上的重要板塊。
農 林 資 源
全縣木材蓄積量達256萬立方米,其中杉木94萬立方米,鬆木53萬立方米,闊葉林29萬立方米。鬆脂林面積62萬畝,楠竹面積13.7萬畝,油茶面積28.2畝,茶陵是全國商品糧生産基地、茶葉生産基地和瘦肉型生豬生産基地,被譽為“茶陵三寶”的大蒜、生薑、白芷享譽東南亞。 |
|
古縣城曾設現八團鄉古城營,據《元和郡縣志》雲:“因南臨茶山,縣以為名”。一說因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
茶陵自西漢初期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縣以來,行政區劃歷經變遷。隋開皇九年(589)並入湘潭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茶陵縣,貞觀九年(635)廢,聖歷元年(698)復置;五代為楚潭州長沙府茶陵縣地。北宋為衡州茶陵縣。南宋紹興九年(1139)升縣為軍,嘉定四年(1211)劃出康樂、霞陽(一作雲陽)、常平三鄉設置酃縣,仍屬茶陵軍;元為天臨路醴陵州、攸州和湘潭州地,以及衡州路酃縣。元世祖十九年(1282)升縣為州;明為屬長沙府,明洪武五年(1372)改州為縣,成化十八年(1482)又升縣為州;民國二年(1913)改州為縣,屬湘江道。1937年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茶陵縣。
1949年8月15日茶陵解放,9月相繼成立了縣和區、鄉人民政府,始屬衡陽專區管轄,1952年8月劃歸湘潭專區。1959年5月,茶陵縣和酃縣並為一縣,仍稱茶陵縣;1961年6月,又將酃縣劃歸原置,屬湘潭專區。1968年屬湘潭地區。1983年劃歸株洲市。
1996年轄9個鎮、16個鄉:城關鎮、嚴塘鎮、虎踞鎮、界首鎮、高隴鎮、浣溪鎮、湖口鎮、腰陂鎮、潞水鎮、八團鄉、七地鄉、下東鄉、小田鄉、馬江鄉、火田鄉、平水鄉、江口鄉、堯水鄉、棗市鄉、洣江鄉、思聰鄉、桃坑鄉、秩堂鄉、舲舫鄉、湘東鄉。
城關鎮 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4萬。轄臘園、雲陽、城西、雲盤、人民、解放、洣水、交通、紫微9個居委會和農林、前進、麯江、十八土丘4個村委會。
嚴塘鎮 面積149平方千米,人口3.1萬。銳政府駐新街。轄樟市、和呂、高星、灣裏、井頭、壠裏、中堡、甘棠、竜上、梅田、上灣、塘井、染楊、合心、坎下、田心、竹坪、猷最、沙溪、沙江、黃泉、長江22個村委會和嚴塘墟居委會。
虎踞鎮 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政府駐虎踞。轄雙芫、合湖、銀湖、湖溪、和豐、黃坪、低車、高水、高迎、茶幹、迎豐、三星、三達、喬下、新湖15個村委會和虎踞居委會。
界首鎮 面積84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政府駐界市墟。轄白洲、賀鋪、大新、共富、上聯、河壠、蓮荷、米嶺、鏡嶺、白沙、甲山、花甲、賀傢、倉下、火星、紅光、廟前、界首18個村委會和界首居委會。
高隴鎮 面積87平方千米,人口1.6萬。鎮政府駐高隴。轄光明、石衝、莊田、星高、石床、光泉、樅江、荔市、仁源、古城、竜集、星鋒12個村委會和高隴居委會。
浣溪鎮 面積136平方千米.人口6萬。鎮政府駐浣溪墟。轄由義、麻塘、土橋、梅林、楊柳、荷塘、東流、八旦、顧母、白露、太英、飛????、溪江、竜下、小汾、下小、寒江17個村委會和浣溪墟居委會。
湖口鎮 面積163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政府駐湖口。轄塘頭、一心、石井、石湖、洣渡、青呈、妙石、小潭、江南、蕪梘、湖口、竹芫、廠江、新呈、新蕪、井和、衫南、南江、黃湖、同心、北斗、易口22個村委會和湖口墟居委會。
腰陂鎮 面積99平方千米,人口3.7萬。鎮政府駐腰陂。轄腰峽、竜陂、石陂、布莊、馬加、長義、珍武、大南、下清、石聯、東山、東南、木衝、土沙、仙源、竹塘、雲盤17個村委會和腰陂墟居委會。
潞水鎮 面積127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政府駐潞水墟。轄大臺、農元、竜溪、元王、田上、下坊、廟市、首團、大元、廟坪、碣石、雙關12個村委會和潞水墟居委會。
八團鄉 面積116平方千米,人口0.72萬。鄉政府駐楊傢屋。轄白石、大英、小英、沛江、臥竜、東黃、東坪、嚮陽、大壠、大坪、麥莊、梯壠、江東、石湖14個村委會。
七地鄉 面積105平方千米,人口1.3萬。鄉政府駐衝頭。轄軍塘、巨田、芙衝、澗洲、梘田、月嶺、建民、雙溪、麥源、左江10個村委會。
下東鄉 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4.07萬。鄉政府駐小車。轄小車、齊心、儒仕坪、黃堂、楓樹、茶園、一條心、光輝、長樂、四聯、孟溪、金星、二鋪、新田、橋邊、官鋪、頭鋪、東山壩18個村委會。
小田鄉 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0.4萬。鄉政府駐小田。轄小田、金湖、大和、錫湖、黃草、東坑6個村委會。
馬江鄉 面積80平方千米,人口2.9萬。鄉政府駐馬江塘。轄長遠、紅旗、長聯、末頭、塘富、東衝、麻蕪、毛傢、西衝、井泉、小碧、月嶺下、麻石、玄武、臯芫、曾虎、等坪、聯湖、浪灘19個村委會。
火田鄉 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2萬。鄉政府駐五門。轄五門、廟背、蓮溪、新華、貝水、麻芙、貝江、鼓石、山田、芙江、洲陂、楓井、樟衝、砂下14個村委會。
平水鄉 面積137平方千米,人口2.8萬。鄉政府駐黃洲鋪。轄黃石、把集、竜新、水源、峰仙、石珠、裘傢、金山、獅江、三門、茅坪、河東、二仙、五峰、西屏、黃泥塘、石寶頭、小水洲、竜新洲19個村委會。
江口鄉 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0.5萬。鄉政府駐湘江。轄湘江、蕉坪、春風、曉楓、華裏、彩霞、利民、瓜坪8個村委會。
堯水鄉 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1.4萬。鄉政府駐堯水。轄堯市、玳溪、南岸、花木、泉山、愛裏、雙竜、高徑、橫屋、聯心、山寺11個村委會。
棗市鄉 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2.9萬。鄉政府駐管塘鋪。轄管塘鋪、東嶺、西嶺、岩口、棗市、澗頭、海潭、曹柏、田傢、灑水、虎形、對江、大衝、侯泉、車陂、五星、荊蕪、靈官18個村委會。
洣江鄉 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2.7萬。鄉政府駐水南洲。轄下瑤、中瑤、湖塘、雅環、菜華、樟樹、桃源、石良、鬍傢、拱塘、新河、歐江、五壠坪、大洲、浪裏、立新、諸睦、星橋18個村委會。
思聰鄉 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2.4萬。鄉政府駐新屋嶺。轄思聰、華屋、左壠、茶衝、華鋒、華隆、輝山、深塘、和平、紅橋、烈星、大興、聯興13個村委會。
桃坑鄉 面積184平方千米人口1.3萬。鄉政府駐桃坑。轄桃坑、鄴坑、大汾、石潭、上坪、上蕪、中蕪、馬溪、葦江、田和、夏樂、東江、坊口、中洞、南坑、西坑、大塘17個村委會。
秩堂鄉 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2.2萬。鄉政府駐彭傢祠。轄彭傢祠、安坑、曉塘、合戶、田湖、東首、馬首、吉川、沂江、皇圖、石竜、毗塘12個村委會。
舲舫鄉 面積87平方千米,人口3萬。鄉政府駐堤洲。轄堤洲、塘衝、長鴨、舲舫、坑井、鬆江、西岸、河塢、滋坑、中洲、洮水、祠灣、大嶽、竜珠坑、南衝、張楊、車浦、官溪18個村委會。
湘東鄉 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0.5萬。鄉政府駐馬傢屋。轄馬渡、長興、水頭、白竜、九渡5個村委會。
**以上區劃名錄、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國政區大典》,資料截止1997年。(東南濤聲整理)**
1996年,火田鄉撤鄉建鎮,10月棗市鄉、平水鄉撤鄉建鎮。1998年馬江鄉撤鄉建鎮。
2000年,茶陵縣轄13個鎮、1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93059人,其中:城關鎮 48141人、界首鎮 24161人、嚴塘鎮 25003人、湖口鎮 19754人、浣溪鎮 12362人、馬江鎮 24508人、高隴鎮 13286人、腰陂鎮 33754人、潞水鎮 19942人、虎踞鎮 22127人、平水鎮 23405人、棗市鎮 24482人、火田鎮 20148人、江口鄉 3921人、桃坑鄉 9486人、下東鄉 40826人、鈴舫鄉 22638人、思聰鄉 25524人、米江鄉 24338人、堯水鄉 10816人、八團鄉 5282人、湘東鄉 6124人、秩堂鄉 18724人、小田鄉 3200人、七地鄉 11107人。
2001年,撤銷湘東鄉,並入高隴鎮。
2004年,茶陵縣轄13個鎮、11個鄉。
100 城關鎮 轄:紫微街(9個,5735人)、雲陽街(9個,4787人)、金山街(5個,2711人)、炎帝街(5個,3122人)、解放街(9個,4383人)、米水街(10個,3939人)、交通街(5個,8102人)、城西街(7個,3824人)、雲盤山街(7個,2214人)、臘芫街(8個,4861人)10個居委會;前進(8個,1845人)、農林(12個,2746人)、十八丘(7個,1515人)、麯江(5個,1149人)4個村委會。(括號裏數字分別為居民小組或村民小組個數、人口。下同。整理,將在下次更新補全)
101 界首鎮 轄:界首鎮居委會(5個,1413人);白洲、火星、廟前、紅光、界市(11個,1684人)、大新、賀鋪、共富、河竜、上聯、鏡嶺、蓮荷、朱嶺、甲山、賀傢、花甲、白沙、倉下18個村委會。
102 嚴塘鎮 轄:新街居委會;樟市、坎下、和呂、高星、灣裏、井頭、壠上、甘塘、中堡、上灣、梅田、塘井、田心、合心、竹坪、猶最、沙溪、染陽、沙江、黃前、長江、壠裏22個村委會。
103 湖口鎮 轄:湖口鎮居委會;塘頭、湖口、易口、妙石、竹芫、新芫、芫梘、杉南、意心、青呈、新呈、廠江、北斗、薑南、米渡、石井、井和、小潭、黃湖、石湖、同心、南江22個村委會。
104 浣溪鎮 轄:浣溪鎮居委會;由義、麻塘、土橋、梅林、荷塘、顧母、東流、八旦、太英、白露、飛????、溪江、竜下、小汾、下小、楊柳、寒江村委會。
105 馬江鎮 轄:馬江鎮居委會(2個,913人);長遠、紅旗、長聯、末頭、塘富、東衝、西衝、麻芫、毛傢、井泉、小碧、月嶺、麻石、玄武、臯芫、曾虎、等坪、浪灘、聯湖19個村委會。
106 高隴鎮 轄:高隴鎮居委會;光明、星高、石床、荔市、鬆江、光泉、竜集、星豐、古城、莊田、仁源、石衝、馬渡、白隴、水頭、長興、九渡17個村委會。
107 腰陂鎮 轄:腰陂鎮居委會(5個,1138人);腰陂、仙源、竹塘、土沙、木衝、石聯、東南、東山、竜陂、石陂、布莊、馬加、長義、珍武、雲盤、大南、下清17個村委會。
108 潞水鎮 轄:潞水鎮居委會;大臺、農元、首團、田土、下坊、元王、大元、雙關、碣石、竜溪、廟市、廟坪12個村委會。
109 虎踞鎮 轄:虎踞鎮居委會;雙芫、合湖、銀湖、湖溪、和豐、黃坪、低車、高水、高迎、茶幹、迎豐、三星、三達、喬下、新湖15個村委會。
110 平水鎮 轄:平水鎮居委會;黃石、竜新洲、把集、水源、峰仙、獅江、三門、河東、毛坪、金山、裘傢、石朱、竜新、石寶頭、二仙、五峰、西屏、黃泥塘、小水19個村委會。
111 棗市鎮 轄:棗市鎮居委會;管塘、東嶺(8個,818人)、西嶺(7個,238人)、岩口、棗園、洞頭、靈官、荊芫、五星、車陂、灑水、田傢、候泉、大衝、虎形、對江、曹柏、海潭18個村委會。
112 火田鎮 轄:火田鎮居委會;五門、貝水、新華、連溪、廟貝、麻芙、貝江、古石、山田、芙江、洲陂、楓景、樟衝、砂下14個村委會。
200 江口鄉 轄:湘江、瓜坪、春楓、焦坪、曉楓、利民、華裏、彩霞8個村委會。
201 桃坑鄉 轄:坑口、上坪、大汾、石潭、鄴坑、桃坑、上芫、中芫、馬溪、帶江、田和、夏樂、東江、中洞、南坑、西坑、大塘17個村委會。
202 下東鄉 轄:頭鋪、儒仕坪、黃堂、茶園、楓樹、條心、小車、光輝、東山壩、二鋪、橋邊、新田、官鋪、金星、齊心、孟溪、長樂、四聯18個村委會。
203 舲舫鄉 轄:堤洲、長鴨、塘衝、令舫、垸井、鬆江、西岸、河塢、滋坑、中洲、洮水、祠灣、竜朱坑、張楊、大嶽、南衝、車鋪、官溪18個村委會。
204 思聰鄉 轄:火車站居委會;和平、深塘、華壠、華星、華豐、左壠、聯興、茶衝、烈星、大興、思聰、輝山、紅橋13個村委會。
205 洣江鄉 轄:下瑤、中瑤、鬍傢、新河、大洲、渡裏、湖塘、雅環、歐江、五壠坪、桃源、石良、榮華、拱塘、樟樹、立新、諸睦、星橋18個村委會。
206 堯水鄉 轄:堯市、花木、泉山、南岸、聯心、玳溪、山寺、愛裏、雙竜、高徑、橫屋11個村委會。
207 八團鄉 轄:白石、臥竜、沛江、大英、小英、東黃、東坪、石鼓、嚮陽、大壠、大坪、麥莊、梯壠、江東14個村委會。
209 秩堂鄉 轄:彭傢祠、安坑祠、曉塘、合戶、田湖、東首、馬首、吉川、沂江、皇圖、石竜、昆塘12個村委會。
210 小田鄉 轄:小田、錫湖、金湖、太湖、東坑、黃草6個村委會。
211 七地鄉 轄:軍塘、巨田、芙衝、澗洲、梘田、月嶺、建民、左江、雙溪、麥源10個村委會。
2005年4月27日,株洲市人民政府(株政辦發11號)轉發省民政廳湘民行發10號文件批復同意茶陵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1)小田鄉與秩堂鄉合併設立新的秩堂鄉。以原小田鄉和秩堂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秩堂鄉的行政區域,新的秩堂鄉轄18個建製村,總面積152平方千米,總人口2.65萬人,鄉人民政府駐彭傢祠(原秩堂鄉人民政府駐地)。(2)江口鄉與桃坑鄉合併設立新的桃坑鄉。以原江口鄉和桃坑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桃坑鄉的行政區域,新的桃坑鄉轄25個建製村,總面積277平方千米,總人口 1.75萬人,鄉人民政府駐坑口圩(原桃坑鄉人民政府駐地)。(3)將茶陵縣紅色農場區域劃入火田鎮的行政區域。火田鎮轄1個居委會、14個建製村,總面積141平方千米,總人口2.32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2005年底,全縣轄13個鎮、9個鄉,2個辦事處,共有359個行政村。總人口156201戶、5715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8692人。 |
|
湖南省茶陵縣桃坑鄉、江口鄉是客傢人聚居地,山清水秀,民風淳樸、風俗獨特。
元宵節裏賽山歌——求快樂平安;元月十九敬觀音——求子孫發達;六月初六拜水神——求風調雨順;九月初九點篝火——求健康長壽。本地人出生不同的階段就有不同的習俗,一出生很多人就要“刻像”,舉行隆重儀式在三天內把小孩(特別是男孩)寄托給某棵大樹或某塊岩石,取意出生之人象大樹一樣長青,象岩石一樣久遠。成年結婚這裏是典型的哭嫁,新娘如何催促都不得出嫁。就是人死了,除了四十歲以下被稱“血王鬼”的外,其他都要用窯繩牽着進行“藏竜葬”,即在山上切個剖面打個洞再把棺材塞進去封好。
這裏有豐富的飲食文化,可以講不同時節有不同的食品可供品嚐,比如一季度有紫熏魚肉,雞肉菜製作的釀豆腐;二季度有苦菜花、野茆菜,特別還有開味浸盦,就是用罎子等器具盛醋浸着辣椒、大蒜、豆角等,十分有味;三季度有洋米飯、篇擔軍等山上野果;四季度有果子、麻花(也稱眼鏡)(都是用油棺的糯米食品製作)供來客品嚐。
元宵節縣城傢傢挂“春燈”,吃元宵,農村戶戶燃燭,吃“雞婆餃”。雞婆餃係用米粉捏塑,點染紅緑二色而成,多係雞、鴨、鵝、豬、牛、羊、狗、魚、瓜果、獅子滾球等造型,並有與洪荒神話有關的“魚頂天”。
端午節,除竜舟競渡、插菖蒲艾葉、吃雄黃酒外,還有吃“十子”、灑蒜水、端陽水洗浴等俗。“十子”即粽子、包子、豆子、蒜子、雞子(雞蛋)、李子、桃子、梅子、棗子、瓜子等;
民俗文化
縣內流傳的有茶陵民歌和客傢山歌兩大類。茶陵民歌和小調之分。茶陵山歌多係平腔,抒情性較強。小調風格委婉,多被採茶戲吸收;客傢山歌音域寬,節奏變化多,樸實粗獷。按內容分有勞動歌、情歌、上梁歌、哭嫁歌、喪歌、賭標歌等類。
節日習俗
元宵節縣城傢傢挂“春燈”,吃元宵,農村戶戶燃燭,吃“雞婆餃”。雞婆餃係用米粉捏塑,點染紅緑二色而成,多係雞、鴨、鵝、豬、牛、羊、狗、魚、瓜果、獅子滾球等造型,並有與洪荒神話有關的“魚頂天”。端午節,除竜舟競渡、插菖蒲艾葉、吃雄黃酒外,還有吃“十子”、灑蒜水、端陽水洗浴等俗。“十子”即粽子、包子、豆子、蒜子、雞子(雞蛋)、李子、桃子、梅子、棗子、瓜子等。
年節風俗傳說——踩田的來歷
古時候,禾苗插在田裏,農民不曉得要踩田。到安葬神農炎帝時,神農的靈柩擡經茶陵,擡棺的、送葬的,手拄哭喪棍,唱着喪歌在田壠裏走過,把禾苗踩倒了。誰知秋後,凡是被踩過的田,稻穀反而收得特別多。從此,茶陵農民每年插秧十天左右,便手拄木棍,口唱踩田歌謠,模仿孝子拄哭喪棍唱喪歌的樣子,到田裏踩田,踩鬆禾兜踩死雜草。於是,踩田的風俗由茶陵傳到其他各地,沿用到現在。
縣內流傳的有茶陵民歌和客傢山歌兩大類。茶陵民歌和小調之分。茶陵山歌多係平腔,抒情性較強。小調風格委婉,多被採茶戲吸收;客傢山歌音域寬,節奏變化多,樸實粗獷。按內容分有勞動歌、情歌、上梁歌、哭嫁歌、喪歌、賭標歌等類。 |
|
初步核算,2008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61.5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較上年提高了2.7個百分點。人均生産總值12052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4.3%。第一産業增加值為19.89億元,增長6.4%,對GDP的貢獻率為13.7%;第二産業增加值19.56億元,增長21.7%,對GDP的貢獻率為47.3%;在第二産業中,工業增加值達到15.90億元,增長26.0%,對GDP的貢獻率為44.9%,對經濟增長作用顯著。第三産業增加值為22.05億元,增長14.2%,對GDP的貢獻率為39.1%。經濟結構繼續保持“三一二”的格局。三次産業結構比由上年33.2:29.4:37.4發展為32.3:31.8:35.9。
茶陵資源豐富。有耕地42.65萬畝,水域18.6萬畝,林地231萬畝,草場90萬畝。主要礦産資源有鐵、鎢、錫、鉛、鋅、鈮坦、金、煤、石灰石、螢石、花崗岩等20餘種。其中鐵礦儲量達12249萬噸,鎢礦儲量達300多萬噸,煤炭儲量達2640多萬噸。花崗岩藴藏量大,花色稀貴,品種繁多。水電能藴藏量達14.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9.6萬千瓦。生薑、大蒜、白芷被譽為“茶陵三寶”,農産品主要有稻穀、棉花、柑桔、臍橙、菜油、烤煙、茶葉和生豬、菜牛、黑山羊。是全國商品糧生産基地、茶葉生産基地和瘦肉型生豬生産基地。“神竜”牌臍橙近兩年連續獲省優質水果評比金質奬。林業資源有松樹、杉樹、楠竹、油茶等,全縣森林蓄積量223萬立方米。
茶陵工商業較為發達。擁有各類綜合專業市場20個,商業公司60余家,縣內商賈雲集,物暢其流,是湘贛邊境地區的商業中心,周邊縣市物資多在此聚散。全縣有采掘、冶煉、鑄造、電力、機械、化工、建材、輕工等20多個工業門類數百餘種産品,其中采掘、建材、冶煉、鑄造已成為四大支柱産業。
茶陵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電力已並入湘中電網,並有小水電站16座,其中青年電站總裝機容量12600千瓦。郵電大樓配備2萬門數字式程控電話交換機,可直撥國內外各地,並開通了國際、國內圖文傳真、移動電話、郵政速遞特快業務。村村通了程控電話和有綫電視。雲陽開發區、竜下工業小區和各具特色的商貿小區設施齊全,功能配套,是投資置業的理想場所。
改革開放以來,茶陵人民發揚優良傳統,圍繞“科教興縣”的戰略目標,銳意改革,擴大開放,求真務實,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喜人成績。1998年財政收入過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139元。國內生産總值達18億元,其中第一産業4.6億元,第二産業8.6億元,第三産業4.7億元。農業總産值13億元,工業總産值31億元。
1981年在茶陵縣堯水鄉艾裏村湖裏發現的、1983年經南方13省水稻專傢鑒定的“茶陵野生稻”,和1986、1996年在茶陵縣獨嶺坳(即茶陵縣棗市鎮虎形村境內)發掘的大溪文化遺址,證實了茶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尤其從約600平方米遺址中遺存的稻粒考古發現,早在約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開創了稻作文化之先河。 晚於茶陵稻作起源時期約1000年的時候,氏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帶着一批臣民來到茶陵,開創了茶陵稻作文化的新時代。他“製耒耒呂,教民種五穀”;嘗百草,為民治病療疾。“種五穀”(主要指傳授先進技術)和“嘗百草”的傳說與“靈跡”,現保存較多,並廣為流傳。“立春送火把”定耕等稻作文化的民俗至今沿襲。
耕讀文化
稻作文化是茶陵上古時期人們生存與安全的需求,而耕讀文化則是茶陵唐宋以來人們的高層次需求。 茶陵地處“吳頭楚尾”,境內“好山千疊翠、流水一江清”,農業生産條件較好,加上地處偏僻,戰爭相對較少,因而不少北人南遷於此,是北人南遷的重要門戶之一從69個姓氏《族譜》中發現,宋、元、明三代南遷於此的姓氏有47個。他們定居後,興辦私塾、書院,希望通過勤耕、苦讀來提高傢族地位,進入上層社會。耕讀文化由此形成,歷久不衰。曾培育了122名進士,而劉三吾、李東陽、張治、彭維新等四大學士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私塾、書院為表現形式的耕讀文化的強化,使貧寒農傢子弟走上仕途,成為官宦之傢、書香門庭。明代大學士張治少年時,衹能靠父親替人做長工及親友資助纔維持學業,衹能住在茶陵州城的偏僻西郊旌忠庵發憤苦讀,於正德十六年(1521)一舉成名,中會元、進士,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進入社會上層。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受茶陵耕讀文化的影響,開創了“茶陵詩派”,寫出了大量的現實主義作品,對中國歷史文化産生了重大影響。耕讀文化的強化,不僅養成了勤奮好學的風氣,也促進了尊師重教的良好美德。私塾在茶陵各村均有興辦,有的村辦有2~3所。書院自宋至清代共辦有32所,在湖南名列前茅。元代李祁在《學校記》中稱:“茶陵學校於湖南為盛”,宋代居湖南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茶陵書院在清代有22所。清代狀元肖錦忠先在洣江書院就學,後辭官又在洣江書院主講。榜眼曹詒孫先後在縣內白沙書院和長沙嶽麓書院就讀,後來為官休假時主講洣江書院。茶陵自唐天復元年(901)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間,中進士者絶大多數曾就讀於書院,中進士後他們又返哺社會,興辦書院。明翰林學士劉三吾和進士王廷爵、羅鑒與清進士蘭卓煥,分別在縣內創辦明道、雲崖、西疇與範樂等書院。
紅色文化
茶陵的土地是紅色的,是用3萬多名被殺害的革命群衆,5000多名先烈的鮮血染紅的。茶陵的土地的神聖的,它留下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譚震林、毛澤覃等老一輩革命傢的光輝足跡,培育了譚傢述、劉道生、周仁傑、劉轉連、劉培善等一大批優秀人才。
歷史悠久的茶陵,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有較大的影響。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農民運動席捲全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茶陵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中國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府誕生地、湘贛省的重點縣、模範縣彪炳於世。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曾在這片土地上艱苦徵戰、力輓狂瀾。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有“茶陵鐵牛”之譽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前仆後繼,浴血奮戰,演出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縣有3萬多人為革命獻身,占當時全縣人口七分之一,其中,解放後被正式追認在册的革命烈士有5270名,數量之多在湖南省縣(市)中列居第三。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將軍軍銜的有25名,其中中將5名,少將20名,將軍人數之多在全國排名十二,位居湖南省第三,株洲市第一,有“將軍之鄉”之譽。
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勤於耕、士勤於學”的耕讀文化越來越不適應大多數勞動人民的需求。“農”、“士”對立,“體”、“腦”分離,加上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迫使勞動人民走上反抗道路。位於湘東邊陲、井岡西麓的茶陵,是毛澤東創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好地方。素以“其性决烈勁直”的茶陵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轟轟烈烈地開展農民運動,為抗擊地主武裝的血腥鎮壓建立了革命武裝和紅色政權(即工農兵政府)。這塊烈士染紅的土地是井岡山根據地六縣之一,湘贛蘇區的重點縣、模範縣。於是紅色文化在茶陵形成,並影響深遠。大革命時期,茶陵蘇區有各類小學47所,其中列寧高小1所,列寧初小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學校2所、女子職業學校1所。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小學校於1931年12月在秩堂雩江書院(也稱毗塘書院)開辦,縣委書記賀碧如兼任校長,招收學員60~100人,分甲、乙、丙三個班級,設有國語、算術、社會發展史、革命常識、自然、地理等課程,以“為工農服務,為革命戰爭服務,為階級鬥爭服務”為辦學宗旨,雖時間不足兩年,卻為蘇维埃政府和紅軍部隊輸送幹部、戰士200多人。學校開展的各類革命競賽運動和革命宣傳活動,深深地吸引和影響全縣人民;開展的體育、文化、歌詠比賽,有力地衝擊着舊的文化教育制度。這種紅色文化乃是新中國建立後的現代文化教育的雛型,為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 |
|
茶陵縣位於湖南東部,地處東經113度20分--113度65分,北緯26度30分--27度7分之間,隸屬株洲市,北抵長沙,南通廣州,西接衡郴、東鄰江西。
Chaling Xian
430224
412400
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截至2007年12月31日,茶陵縣轄13個鎮、8個鄉。 原小田鄉並入秩堂鄉,堯水鄉並入嚴塘鎮,七地鄉並入腰陂鎮。
城關鎮
轄:紫微街、雲陽街、金山街、炎帝街、解放街、米水街、交通街、城西街、雲盤山街、臘芫街10個居委會;前進、農林、十八丘、麯江4個村委會。
界首鎮
轄:界首鎮居委會;白洲、火星、廟前、紅光、界市、大新、賀鋪、共富、河竜、上聯、鏡嶺、蓮荷、朱嶺、甲山、賀傢、花甲、白沙、倉下18個村委會。
嚴塘鎮
轄:新街居委會;樟市、坎下、和呂、高星、灣裏、井頭、壠上、甘塘、中堡、上灣、梅田、塘井、田心、合心、竹坪、猶最、沙溪、染陽、沙江、黃前、長江、壠裏22個村委會。2007年並入原堯水鄉的堯市、花木、泉山、南岸、聯心、玳溪、山寺、愛裏、雙竜、高徑等10個村委會。
湖口鎮
轄:湖口鎮居委會;塘頭、湖口、易口、妙石、竹芫、新芫、芫梘、杉南、意心、青呈、新呈、廠江、北斗、薑南、米渡、石井、井和、小潭、黃湖、石湖、同心、南江22個村委會。
浣溪鎮
轄:浣溪鎮居委會;由義、麻塘、土橋、梅林、荷塘、顧母、東流、八旦、太英、白露、飛????、溪江、竜下、小汾、下小、楊柳、寒江村委會。
馬江鎮
轄:馬江鎮居委會;長遠、紅旗、長聯、末頭、塘富、東衝、西衝、麻芫、毛傢、井泉、小碧、月嶺、麻石、玄武、臯芫、曾虎、等坪、浪灘、聯湖19個村委會。
高隴鎮
轄:高隴鎮居委會;光明、星高、石床、荔市、鬆江、光泉、竜集、星豐、古城、莊田、仁源、石衝、馬渡、白隴、水頭、長興、九渡17個村委會。
腰陂鎮
轄:腰陂鎮居委會;腰陂、仙源、竹塘、土沙、木衝、石聯、東南、東山、竜陂、石陂、布莊、馬加、長義、珍武、雲盤、大南、下清17個村委會。2007年並入原七地鄉的軍塘、巨田、芙衝、澗洲、梘田、月嶺、建民、左江、雙溪、麥源及原堯水鄉的橫屋等11個村委會。
潞水鎮
轄:潞水鎮居委會;大臺、農元、首團、田土、下坊、元王、大元、雙關、碣石、竜溪、廟市、廟坪12個村委會。
虎踞鎮
轄:虎踞鎮居委會;雙芫、合湖、銀湖、湖溪、和豐、黃坪、低車、高水、高迎、茶幹、迎豐、三星、三達、喬下、新湖15個村委會。
平水鎮
轄:平水鎮居委會;黃石、竜新洲、把集、水源、峰仙、獅江、三門、河東、毛坪、金山、裘傢、石朱、竜新、石寶頭、二仙、五峰、西屏、黃泥塘、小水19個村委會。
棗市鎮
轄:棗市鎮居委會;管塘、東嶺、西嶺、岩口、棗園、洞頭、靈官、荊芫、五星、車陂、灑水、田傢、候泉、大衝、虎形、對江、曹柏、海潭18個村委會。
火田鎮
轄:火田鎮居委會;五門、貝水、新華、連溪、廟貝、麻芙、貝江、古石、山田、芙江、洲陂、楓景、樟衝、砂下14個村委會。
江口鄉
轄:湘江、瓜坪、春楓、焦坪、曉楓、利民、華裏、彩霞8個村委會。
桃坑鄉
轄:坑口、上坪、大汾、石潭、鄴坑、桃坑、上芫、中芫、馬溪、帶江、田和、夏樂、東江、中洞、南坑、西坑、大塘17個村委會。
下東鄉
轄:頭鋪、儒仕坪、黃堂、茶園、楓樹、條心、小車、光輝、東山壩、二鋪、橋邊、新田、官鋪、金星、齊心、孟溪、長樂、四聯18個村委會。
舲舫鄉
轄:堤洲、長鴨、塘衝、令舫、垸井、鬆江、西岸、河塢、滋坑、中洲、洮水、祠灣、竜朱坑、張楊、大嶽、南衝、車鋪、官溪18個村委會。
思聰鄉
轄:火車站居委會;和平、深塘、華壠、華星、華豐、左壠、聯興、茶衝、烈星、大興、思聰、輝山、紅橋13個村委會。
洣江鄉
轄:下瑤、中瑤、鬍傢、新河、大洲、渡裏、湖塘、雅環、歐江、五壠坪、桃源、石良、榮華、拱塘、樟樹、立新、諸睦、星橋18個村委會。
堯水鄉 (已撤銷,並入嚴塘鎮;橫屋村並入腰陂鎮)
轄:堯市、花木、泉山、南岸、聯心、玳溪、山寺、愛裏、雙竜、高徑、橫屋11個村委會。
八團鄉
轄:白石、臥竜、沛江、大英、小英、東黃、東坪、石鼓、嚮陽、大壠、大坪、麥莊、梯壠、江東14個村委會。
秩堂鄉
轄:彭傢祠、安坑祠、曉塘、合戶、田湖、東首、馬首、吉川、沂江、皇圖、石竜、昆塘12個村委會,2005年並入原小田鄉的小田、錫湖、金湖、太湖、東坑、黃草等6個村委會。
小田鄉(已撤銷,並入秩堂鄉)
轄:小田、錫湖、金湖、太湖、東坑、黃草6個村委會。
七地鄉(已撤銷,並入腰陂鎮)
轄:軍塘、巨田、芙衝、澗洲、梘田、月嶺、建民、左江、雙溪、麥源10個村委會。 |
|
- n.: Chaling County
|
|
茶陵 |
|
湖南 | 株洲 | 中學 | 國傢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 教育 | 小學 | 地理 | 湖南省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工業園區 | 經濟開發區 | 行政村 | 海竜房地産開發 | |
|
|
題茶陵縣門 | 茶陵縣中醫院 | 茶陵縣童裝廠 | 茶陵縣人民醫院 | 茶陵縣雲陽中學 | 茶陵縣解放學校 | 茶陵縣第一中學 | 茶陵縣第二中學 | 茶陵縣三鑫賓館 | 茶陵縣革命紀念館 | 茶陵縣????務管理局 | 茶陵縣衛生防疫站 | 茶陵縣福運大酒店 | 茶陵縣竹材工藝廠 | 湖南省茶陵縣絲綢廠 | 茶陵縣紅十字會專科醫院 | 茶陵縣海竜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 | 茶陵縣科協技術咨詢站科技咨詢服務站 | 湖南省茶陵縣棉麻土産公司軋花廠 | |
|
|
界首鎮 | 浣溪鎮 | 高隴鎮 | 八團鄉 | 秩堂鄉 | 堯水鄉 | 城關鎮 | 平水鎮 | 嚴塘鎮 | 湖口鎮 | 馬江鎮 | 腰陂鎮 | 潞水鎮 | 虎踞鎮 | 棗市鎮 | 火田鎮 | 桃坑鄉 | 下東鄉 | 舲舫鄉 | 洣江鄉 | 思聰鄉 | 七地鄉 | 漢背辦事處 | 利民辦事處 | 鈴舫鄉 | 米江鄉 | 茶陵湘東鎢礦 | 茶陵監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