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安化縣梅城鎮人民政府地處益陽市安化縣東南部,與婁底、漣源、冷水江、新化等市縣毗鄰。梅山的地名,起源於春秋戰國時遷來了一支越人,其首領為梅姓。秦末,梅山出了一位傳奇人物:梅絹。他輔漢破秦功高,被封為“十萬戶候”。但他不願做官,隱逸而終。
梅山古為“荒服”之地。居民“貢而不賦”,無徭役。境內古民族種類較多,漢時統稱“武陵長沙蠻”,晉時稱“湘州蠻”,南朝宋、齊時稱“僚”,梁、陳至隋時稱“莫徭”,唐宋時稱“梅山蠻”或“梅山瑤”。
行政區劃:
梅城鎮下轄村:西街村南街村東街村石城村伊中村竜安村紫雲村大將村寒良村梁乙村望城村共裕村三裏村河東村金星村十裏村河山村青峰村中橋村鹿溪村吉洞村南橋村道觀村建新村大樟村橫岩村聯清村茅田村聯豐村五裏村啓安村共興村大同村聯安村三閤村大塘村深莊村漳溪村中茶村新富村川天村夏橋村五星村
中心村中田村月形村群華村鋪坳村蘇豐村梅洞村黃泥村楊景村高潮村蘇和村段傢村川南村陳公村清水村建民村雙碑村富強村
今梅城鎮東抵清塘鎮,南與新化毗連,西接樂安鎮,北界仙溪鎮。 地理座標為北緯28°08′,東經111°38′,平均海拔約185米,日平均氣溫16℃,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00餘毫米。鎮境群山簇擁,屬芙蓉山係,呈南北走嚮,又有咿水及其支流漳溪與梅溪穿過,山環水繞,風光旖旎。境內“梅山十景”、“梅城八景”等,前人有過刻意的描述。全鎮尚有23萬多畝有林地、荒地及河流等。藴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頗謵框藏有煤、鐵、錳、重晶石、礬等等。
梅城的經濟經歷過長期、麯折、艱難的發展歷程。早在北宋“開梅山”前,受五代楚“犁文化”的影響,城區附近已有稻穀種植。北宋初,梅山附近漢人有將田産寄瑤人戶下以避賦稅者。但發展很不平衡,山區峒民,長期靠“刀耕火種”、“摘山射獵”以為生計。民國時期,梅城稻田豐年畝産200--250公斤。遇上災年,所收無幾。農民外去討米逃荒者衆。居邊遠山區的農民,歷來以種植紅薯、玉米、高梁、粟等雜糧度日。至60年代,尚有“燒畲”播種粟、蕎等粗放的農耕習俗。
50年代初,農業、特別是糧食被放在首要位置。鎮境整修和新修了2000多口山塘和150多處河壩。60--70年代中期,新修好一座小I型水庫、10座小II型水庫和40多座微型水庫。70--80年代,重點修好了廖傢坪水庫流經鎮境的渠綫配套工程。至目前為止,全鎮稻田有效灌溉面積占總數的87.8%。確保大旱之年不成災。在耕作技術方面,1955年開始種雙季稻。1964年起采用矮桿品種。1975年開始,引進雜交水稻品種栽培,稻田畝産逐年上升。至90年代,平均畝産逾600公斤。2000年,全鎮産稻穀17678噸,畝均624公斤。60年代前,為擴大旱糧種植面積,年年毀林開荒,但旱糧最高年産量也衹占糧食總産量的35%。1980年以來,重視退耕還林,旱糧作物減少。2000年,僅占糧食總産量的17.1%。1980年開始,農村實行聯産承包責任製,農民有了土地種植自主權。1995年以後,取消糧食定購定銷,加大了調整産業結構的力度。於是,鎮境農民有將稻田改種蔬菜、改作魚塘、藕田者。也有將耕地改種藥材、烤煙者。山區稻田由種雙季稻,改種單季稻,擠出勞力去掙錢。常年耕作土部分改作果園。至2000年,果園總面積達4100多畝,年産水果1200多噸,成為農民的一筆可觀收入。
梅城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經濟騰飛,任重而道遠。
自然環境優越。梅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207國道和217、311省道(原柘湘公路、梅新公路)交匯貫通。梅城東部、北部地區直通長沙、益陽、常德等經濟較發達的城市,西部經新化、邵陽通嚮湘西、湘西南,至西部開發區,是銜接東、西部的黃金地帶,具有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地位。更兼河山毓秀,環境幽雅,為梅山景區的中心。其東為芙蓉高山風景區,南為思遊風景區。思遊與新化、漣源毗鄰,縱橫數百裏,遍布峻岩怪石、神奇溶洞、無底堰塘,構成了一個偌大的“地質公園”。西北部可通柘溪風景區直至張傢界。因此,梅城是個具有神奇魅力的、潛在的旅遊勝地,旅遊産業亟待開發。資源豐富。梅城山多耕地少,農村富餘勞力多,是經濟建設中的人力資源財富。更兼在海內外工作者數以千計,其中不乏科學家、金融傢、大商賈、軍、政界要人。梅城的經濟建設可從中取得資金和技術援助。
梅城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3769男32995女30774家庭戶戶數17278家庭戶總人口(總)63440家庭戶男32772家庭戶女306680-14歲(總)142450-14歲男74120-14歲女683315-64歲(總)4427515-64歲男2284615-64歲女2142965歲及以上(總)524965歲及以上男273765歲及以上女2512戶口本地住在本地61959 |
|
梅城镇
轄:北街、東街、南街、西街4個居委會;西街、南街、東街、石城、伊中、竜安、紫雲、大將、寒良、梁乙、望城、共裕、三裏、河東、金星、十裏、河山、青峰、中橋、鹿溪、吉洞、南橋、道觀、建新、大樟、橫岩、聯清、茅田、聯豐、五裏、啓安、共興、大同、聯安、三合、大塘、深莊、漳溪、中茶、新富、川天、夏橋、五星、中心、中田、月形、群華、鋪坳、蘇豐、梅洞、黃泥、楊景、高潮、蘇和、段傢、川南、陳公、清水、建民、雙碑、富強61個村委會。 |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 Yi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Anhua |
梅城鎮概述
梅城鎮位於安化東南部,周邊與樂安、慄林、清塘、仙溪等鄉鎮相鄰,另有飛地蘇和村在新化境內。總面積186.25平方公裏,轄4個管區、4個居委、61個村。2000年年末人口625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648人。共有耕地46380畝,其中稻田28475畝,旱土18441畝。礦産資源有煤、鐵、錳、重晶石等。境內 群山簇擁,均屬芙蓉山係;伊水流經鎮境,繞過城區。國道207綫,省道5217和5331綫溝通內外,素有“六 縣通衢,八方集鎮”之美稱。
自北宋熙寧初建縣至1951年8月,梅城為安化縣治。1950年始置城關鎮,次年改稱梅城鎮,1958年建梅城公社,1981年恢復梅城鎮建製,198 7年伊泉鄉並入,1995年東華、田心兩鄉並入。梅城歷史文化底藴深厚,古建築有孔廟、南寶塔、北寶塔等,今為安化第二大城鎮。1992年獲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1995年列為全國5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之一。1998年獲全省“經濟百強鎮”稱號。2000年,國內生産總值21320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1360元。
1995~2000年,先後由張一鳴、劉化任書記,姚獻忠、王益文、熊政權、譚超 美任鎮長。現任黨委書記李太源、鎮長李澤妙。
農 業
經調整産業結構和推廣科學技術,1996年,農、林、牧、漁總産值已達6830萬元。2000年,增至9905萬元,在1996年的基礎上增長45%。農業基本結 構是:
糧食 主産稻穀、紅薯、玉米、黃豆等。1996年産糧22594 噸,2000年為21322噸,業已擺脫傳統“以糧為綱”,農民以部分稻田旱土改種經 濟作物。農民吃飯 無憂,大部分雜糧已作飼料。
油料 主要有花生、油菜等。1996年,産油料1213噸,200 0年産1343噸。花生為傳統産品,1995年為1055.9噸,每噸價3000元;2000年1070噸,但價格降至每噸2200元,農民獲利不多。油菜種植面積,1990年為4100畝,總産量328噸;1997年種10000畝,總産量850噸,為歷史最高年。
烤煙 為新興産業。1996年全鎮種優煙3850畝,收烤煙535 1擔,總産值32 7.8萬元,是年産量産值和中煙以上比例均居全縣第一,並獲全省抽樣評比二等奬。1997年種烤煙5600畝,産量11436擔,總值587.2萬元。2000年,種烤煙 5000畝,總産量10000擔,産值500萬元。是年,川南村種國際型優煙213畝,畝均收入1200元,比原有品種每畝增收200元。但近年煙價嚴重下滑,農民積極性受 到影響。
水果 80年代初成為新興産業,品種有柑橘、水蜜桃、奈李、木瓜等。 1993年有基地3915畝,總産866噸,産值117萬元。2000年增至4100畝,産量1200噸,但因價格下跌,産值不到100萬元。而木瓜正在形成特色産品,全鎮栽培木瓜的有15個 村,已建木瓜基地3000多畝,其中九裏村有木瓜基地500畝。梅城幹木瓜風味獨特,口感甚佳,市場供不應求,正在籌建木瓜加工廠,全力打造新的品牌。
蔬菜 梅城歷來盛産蔬菜,尤以白菜量多質好而聞名。撤區擴鎮後,因鎮區人口增多,蔬菜種植亦成新的熱點。1995年有近城蔬菜基地500餘畝。2000年發展到3700多畝(春秋兩季),並有大棚菜50多棚。是年蔬菜總收 入1022萬元。
茶葉 為傳統産品,80年代有茶園9000餘畝。1993年總産值 曾達160萬元。但1994年後茶價猛跌,茶園減至5000多畝,農民種茶積極性嚴重受挫。
畜牧 畜牧以養豬為主,次為牛、羊、傢禽,多為戶養。1996年,出欄牲豬24627頭,存欄18924頭;2000年,出欄39230頭,存欄11567頭。又,1996年始引進飼養黑山羊,是年養3100頭,1999年增至6400 頭。2000 年,出現了以竜安、聯清等村為竜頭的三元雜交瘦肉型牲豬養殖基地,以河山、新富、建民等村為主的黑山羊養殖基地;以高潮、楊景等村為重點的黃牛養殖基地。是年,全鎮畜牧生 産總值1803萬元。
水産 水産以稻田和山塘養魚為普遍形式。1996年水産品産量僅61噸,2000年增至656噸,皆因梅城鮮魚市場看好,帶動近城水産養殖所至。
林業 1985年,因長期毀林開荒的影響,全鎮僅存林78000多畝 ,森林復蓋率僅28.2%,蓄積量為13.33萬立方米,生態係統受到嚴重破壞。1989年後,林業生産的重點轉入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依法治林。至2000年,全鎮有林面積增至14 .7萬畝,森林覆蓋率增至52.6%,蓄積量增至40萬立方米,基本恢復大躍進前的 山林風貌,並從1996年起,每年可采伐商品材1200立方米,可伐楠竹15000根 ,外加民用材1500多立方米,産值約為120萬元。另有油茶基地800多畝,棕片基 地2000多畝,亦為農民增加了收入。
企業 商貿
1996年,全鎮鄉鎮企業主要有采冶、建材、建築、加工、餐飲、商貿等。辦得較好的工業廠傢有:中華茶廠,年加工精製茶能力500噸;凍肉廠,年營業額1000萬元;緑色食品加工廠,2000年加工鮮薯840噸,總産值140萬元;東華建材廠,2000年生産總值150萬元。並有餐飲、服務業200余家。2000年,全鎮有個體、聯 戶客貨運輸車263輛,年營業額約為2500萬元。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梅城集市貿易形成繁榮昌盛的新局面。特別是梅城農貿市場,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擁有商住樓17棟,住房216套,營業門面中心棚架攤位500多個,是全省農村最大的農貿市場。1997年,新農貿市場有服裝、鞋 業 、輕紡、建材、農副産品、餐飲、文化娛樂等29個經營項目。2000年,為加強集市貿 易管理,鎮政府又在舊城區規範四個專業性市場,分別交易牲畜、竹木製品、農副産品和蛋 、禽等。是年,全鎮集市貿易總額達16000萬元。 |
|
- : Meicheng Town
|
|
梅城 |
|
|
|
河東村 | 中心村 | 南橋村 | 西街村 | 東街村 | 三閤村 | 十裏村 | 五星村 | 西街社區 | 金星村 | 北街社區 | 東街社區 | 南街村 | 石城村 | 南街社區 | 三裏村 | 五裏村 | 大塘村 | 清水村 | 富強村 | 伊中村 | 楊景村 | 梁乙村 | 橫岩村 | 深莊村 | 聯安村 | 蘇豐村 | 蘇和村 | 鋪坳村 | 竜安村 | 紫雲村 | 大將村 | 寒良村 | 望城村 | 共裕村 | 河山村 | 青峰村 | 中橋村 | 鹿溪村 | 吉洞村 | 道觀村 | 建新村 | 大樟村 | 聯清村 | 茅田村 | 聯豐村 | 啓安村 | 共興村 | 大同村 | 漳溪村 | 中茶村 | 新富村 | 川天村 | 夏橋村 | 中田村 | 月形村 | 群華村 | 梅洞村 | 黃泥村 | 高潮村 |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