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基本概況 Xinhuang Dongzu Autonomous County |
郵編:419200 代碼:431227 區號:0745
拼音:Xīn Huǎng Dòng Zú Zì Zhì Xiàn,Xinhuang Dongzu ZizhiXian
新晃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西部,東連芷江,西南北三面與貴州毗鄰。總面積1511平方千米/1508平方千米。總人口25萬人(2003年)。
新晃侗族自治縣轄7個鎮、14個鄉、2個民族鄉:新晃鎮、波洲鎮、興隆鎮、魚市鎮、涼傘鎮、扶羅鎮、中寨鎮、步頭降苗族鄉、洞坪鄉、大灣羅鄉、方傢屯鄉、晏家乡、林衝鄉、天堂鄉、黃雷鄉、凳寨鄉、茶坪鄉、新寨鄉、貢溪鄉、李樹鄉、禾灘鄉、碧朗鄉、米貝苗族鄉。縣人民政府駐新晃鎮。
新晃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頭形”版圖的“鼻尖”上,沅水支流舞水的中遊,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8°47'13"──109°26'45" ,北緯27°4'16"──27°29'58"東連本省芷江侗族自治縣,南、西、北三面分別與貴州省天柱縣、三穗縣、鎮遠縣、玉屏縣及萬山特區毗鄰。全縣轄7鎮16鄉297個村,總面積1508平方公裏,居住着侗、漢、苗、回等26個民族,總人口26萬,其中侗族占80.13%。1956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侗族自治縣。1984年被列入國傢首批對外開放縣,1998年被列為懷化市優先發展“一體兩翼”中的一翼。湖南省委書記楊正午欣然題名為“湘西明珠”。
01 新晃人文歷史悠久。舊稱晃州、晃縣。據文物考古發現,距今5至10萬年前,新晃境內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兩朝曾置夜郎縣,歷時287年。夜郎文化積澱深厚,被費孝通先生譽為“楚尾黔首夜郎根”。
新晃區位交通獨特。歷來素有“湘黔通衢”、“滇黔咽喉”之稱,是湘黔邊界重要的商道和物資集散地。株六復綫鐵路、320國道和正在修建的上瑞高速公路橫穿縣境,省道、縣道、鄉道橫通縱接。縣城距銅仁大興機場80公裏,距芷江機場60公裏。程控電話、移動電話遍布城鄉,現代通訊網絡已經形成。新晃自然資源富饒。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6.6%,除盛産天麻、杜仲、吳茱萸等名貴中藥材外,紅豆杉、右旋竜腦樟等名貴樹種呈群落分佈,為“國寶”級森林資源。重晶石、鉀、鉛、鋅等礦産資源藴藏豐富,其中,鉀長石儲量9億噸,重晶石儲量2.8億噸,為全國特大型優質礦床。水能資源豐富,是全國100個首批電氣化縣之一。農畜産品豐富,特色鮮明,湘西黃牛等優良畜産品産量較大,享譽周邊省市。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新晃縣委、縣政府通過搶抓中部崛起、湘西地區開發、新農村建設、五十周年縣慶、上瑞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等重大機遇,按照“優勢産業優先發展,城建交通優先發展,開放型經濟優先發展,科教文衛優先發展”的工作思路,致力建設“湘黔邊界經濟走廊”,縣域經濟較快發展,社會政治大局穩定,社會各項事業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自然地理
新晃地形
新晃處于云貴高原苗嶺餘脈延伸末端,既有高原地相,又展山區特色。海拔大多在500 ~1100米之間。東南部以天雷山海拔1136.3米,構成了東南一屏障。西南部以海拔1101.5米的美岩大坡為主體
新晃水文
全縣水域寬廣,有大小河流260餘條,屬長江水係的沅水支流——舞水河流經縣境,還有平溪、西溪、中和溪、竜溪貫穿東南西北。
新晃氣候
新晃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嚴寒期短、無霜期較長,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6.6℃ ,年平均降水量1160.7毫米 ,合計日照在1014.5~1590.2小時之間。全年無霜期297.4天。
新晃自然資源
新晃盛産豬、牛、羊、玉米、稻穀、紅薯、馬鈴薯、柑橘、刺 梨、煙草、油桐、天麻、銀杏、杜仲、竜腦樟、油杉、鬆、雜木、竹等農副産品。 |
|
涼傘公母岩的傳說
新晃侗族自治縣涼傘鄉西北角的涼山嶺上,屹立着兩座巨石,一座上面寬大下面窄小,像一個撐着雨傘的巨人,肅立峰頂;一座婀娜多姿像一位美女亭亭玉立於峰頂側面的懸崖之上。人們叫它們為公岩、母岩。
傳說很古以前,這涼山嶺下有個寨子叫楓木塍。寨裏有個勤勞、樸實、憨厚的青年叫曼郎。隔河也有個寨子,叫紫竹坪。寨裏有個財主的女兒叫耶娘。曼郎傢裏窮,從小就在耶娘傢看牛幫工。小時候,曼郎和耶娘非常要好,常在一起玩耍,曼郎每次從山上趕牛回來,都要摘些野花、野果給耶娘。耶娘雖然生長在富豪之傢,可一點也沒有小姐的嬌氣,常常鬧着要同曼郎一起上山玩耍。有時,還把傢裏的米粑偷偷送給曼郎。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後來,二人漸漸長大,兩人的心像牽了一根無形的絲綫,它們常私約幽會,傾訴衷腸,並發誓終身相伴,永不分離。後來,耶娘的父母知道了,他們把曼郎叫去,狠狠地駡了一頓之後,將曼郎趕出傢門,並不準他再踏進這紫竹坪寨門半步。同時,又把耶娘關在綉樓裏,叫丫環看守着。接着,又在卡瑪媒婆的撮合下,給耶娘找了個婆傢,那男人的年紀比她大三倍。嫁日就定在三月初三。耶娘死活不願,哭得像淚人一樣。而曼郎眼望紫竹坪,想着耶娘,相思成病,身體也一天天地消瘦下去。
三月初三,耶娘的嫁日到了。不管她如何反抗,終被強迫背上花轎,擡着就走。
接親的隊伍越過西溪,登上涼山。突然,耶娘從轎裏鑽了出來,一邊喊着曼郎的名字,一邊拼命嚮涼山頂奔去。接親的人沒命地追趕,沒等耶娘被接親人拉住,耶娘已像一片紅葉從涼山頂上側面的懸崖壁上飄了下去。這時,天空中閃出一道白光,頓時裂開了一條縫,雷聲不斷轟鳴,雨水不斷地從裂縫中傾泄出來,大地也劇烈地抖動。那些迎親的人,盡被拋下懸崖。眨眼間,楓木塍、紫竹坪,整個涼傘地區一片汪洋,變成了一座天湖。人們和曼郎繞着這茫茫的天湖,呼喚耶娘的名字,尋找耶娘。整整找了七天七夜,可始終找不到耶娘的蹤影。
為了尋找耶娘,也為了幫助災民恢復傢園,曼郎决心在天湖北面挖一道缺口,把水放幹。他挖了幾天幾夜,挖得精疲力竭,可山口一點也沒有挖開。但他不灰心、不氣餒,繼續堅持挖。也許是他的精神感動神靈吧,一天,他正挖得起勁的時候,天湖北面一片通紅,接着是一聲巨響,北面山口裂開了,天湖水從裂縫中洶涌地往外奔流。
天湖水慢慢退下去了,曼郎又撐着傘四處尋找耶娘的蹤跡。當湖水退到涼山嶺的懸崖半壁時,衹見耶娘纖細的身軀,靜靜地依偎在懸崖古鬆旁,臉上浮泛着甜甜的微笑,好像這裏什麽事情也沒發生。曼郎見了,呼喚着耶娘的名字,朝懸崖奔去,奮身跳下懸崖,奔嚮耶娘……。
從此,這對情真意切的戀人,化為一對石像,巍然挺立在風景旖旎的涼山頂上,人們都叫他們為公岩、母岩。他們真摯的愛,感動着一代又一代的男女青年。為了紀念他們,每年到了農歷三月初三,當地青年男女,都梳妝打扮,呼朋引伴,到這裏來幽會,唱歌、黃鬥帶,盡情玩樂。年復一年,漸漸成了當地的習俗。
涼山頂上,至今聳立着這對形象奇特的公岩、母岩,成為獨特的稀世奇觀。古老的民間傳說,吸引着各地遊客慕名而來,都以一睹他們的姿容為快!
儺文化
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新晃縣貢溪鄉四路村——夜郎國度的儺文化村,嚮世界輻射着絢爛奪目的光輝。
1985年,一位侗族漢子以新晃儺文化為題撰寫了《中國儺文化簡論》,在學術界引起轟動。
1986年,國內侗文化專傢相繼走進新晃儺文化村。村落前後都是遒勁參天的大樹,屋子的院墻是用石板砌成的,粗糙又不失其自然。房屋是由木材搭建的,墻面用桐油漆成青色,屋內有走廊,走廊也是木雕的,還刻有細緻的圖案。村主任的傢就是其中的一棟,稍微有些不同的是墻上多了幾張政府頒發的“優秀村主任”奬狀和粘在堂屋正墻上的“村工作園地”。村主任較年輕,模樣樸實而平凡。
歷經血雨腥風的藝術奇葩
“我是砍柴的、挖土的、割草的、犁田的種田人。種田人敬奉土地神,而土地神是天上地下的土地,坳頭坳尾的土地,村頭寨尾的土地,田坎土坎的土地……十二個土地都是我。”於是,種田人嚮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土地神慨然允諾。種田人又祈求土地神驅瘟逐疫。土地神便作法驅瘟,種田人拜謝土神……這是儺戲《跳土地》的劇目,其中土地神扮演者是儺文化村86歲的農民竜子明。在儺文化村,幾乎所有的農民都稱得上是藝人,可這些農民從不外出賣藝,而是地地道道的種田人。竜子明老人說,衹有在農歷7月半的“中元”和春節元宵的“上元”兩個時間,纔集體表演儺戲。儺戲共有80套節目,108人飾玉皇大帝、雷公、電母、姜公、關羽等人物神怪,這種集體活動需4天4夜才能表演完畢,它是我國原始農耕文化在侗鄉的具體演繹,在其發展過程中又融進了戰爭、巫、醫等內容,使得儺文化更加豐富。 那麽,儺文化在這裏究竟是如何産生和發展的呢?這得聯繫到儺文化村的由來與變遷。竜子明老人雖然已是須發皆白,但他的記憶力還是出奇的好。他說,儺文化村有竜、姚二姓,明永樂17年(1419年),原居靖州平溪竜寨的竜氏人見四路村“山環水繞,氣聚風茂,可以為宅”,遂由竜寨遷來。姚姓於明成化22年(1486年)由縣內新寨鄉遷田傢寨,後其子輩再徙四路村。竜、姚二姓遷進儺文化村以後,對古老的儺戲進行了發展。儺戲又名“咚咚推”,綜合了演唱、對白、舞蹈等藝術,由鈸、包鑼、嗩吶、鼓四種樂器伴奏,節目風格原始、神秘、粗獷、綺麗,是儒、釋、道三教合而為一的奇特現象。
儺文化村在姚姓人遷入後,又遷入楊姓人。此後、經過三姓侗胞400餘年的苦心經營,到清道光、鹹豐年間,儺文化村已發展為住戶近二百,人口逾千,成為遠近聞名的場墟。儺文化村的繁榮,為儺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那時,除春節和遭瘟疫時演唱外,每逢場期也常進行演出。 鹹豐四年(1854),距儺文化村僅5裏的甘屯,侗民薑靈 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新晃縣貢溪鄉四路村——夜郎國度的儺文化村,嚮世界輻射着絢爛奪目的光輝。 |
|
位置:新晃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西部,東連芷江,西南北三面與貴州毗鄰。
拼音:Xinhuang Dongzu Zizhixian
代碼:431227
郵編:419200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新晃侗族自治縣轄7個鎮、14個鄉、2個民族鄉。
新晃鎮
轄:老晃城、中山門、橋南、太陽坪、鎮江閣、竜溪口6個居委會;日光、紅光、三拱橋、末設4個村委會。
波洲鎮
轄:波洲居委會;爐衝、長塘坪、紅岩、瓦屋坡、花草溪、小竹溪、波洲、暮山坪、江口、苗衝、田壟頭、杉木塘12個村委會。
興隆鎮
轄:橋東、橋西2個居委會;新村、太陽山、林溪衝、柏樹林、民主、民生、沙灣、長樂坪、大群、崇仁寨、禾公、半溪、浮漂田、楓木灣、禾排、烏木溪、丁字坳、塘洞、建新、勝利、石傢坪21個村委會。
魚市鎮
轄:魚市、酒店塘2個居委會;新橋、團溪、天樅、笑天洞、岩山、魚市、前鋒、光輝、老黃衝、小魚塘、和平、古裏、大壩河13個村委會。
涼傘鎮
轄:涼傘鎮居委會;衝首、梭溪、坪南、壩堤、桓膽、桂岱、壩萬、衝場、高牌、廣東溝、美老、涼傘、絞西、劉坪、子城、桂正溪、街上17個村委會。
扶羅鎮
轄:扶羅鎮居委會;傘寨、東風、桂貢、扶羅、雲溪、皂溪、岑莊、拱夫、弓判、剋寨、橫坡、岑竜寨、桐木、八岱、三江、丈溪16個村委會。
中寨鎮
轄:中寨鎮居委會;中寨、岑楓、大寨、計寨、草場、新賽、賽容、地堡、中團、公道、恩溪、江米、半江、溝溪、祥衝、省溪、降溪、牛場、頭傢、岑蘭20個村委會。
步頭降苗族鄉
轄:姑巴溪、土鹿坪、酉溪、步頭降、新江、雷傢田、天雷、槐口、茶山、淶溪、腿溪、大秉溪、小秉溪、黃陽14個村委會。
洞坪鄉
轄:廖溪、柳寨、田坪、坳背、大坪、姑召、大坪坡、楊柳衝、洞坪9個村委會。
大灣羅鄉
轄:米公寨、木鐸溪、中段、嚮傢地、酸廣衝、川岩、高寨、冷水衝、塘傢壩、大灣羅、毛溪、甘傢橋、水洞、興隆坳、新坪15個村委會。
方傢屯鄉
轄:風火井、坳背羅、梅子坪、大洞坪、白岩灣、何傢田、新民、洞坡、小洪溪、馬溪衝、方傢屯、楓樹屯、鬍傢壩、楊傢橋、大樹灣、石烏溪、上寨17個村委會。
晏家乡
轄:鴨塘、地芽、梅溪、壩上、晏傢、大灣、鬥溪、殿溪、櫻桃、肖傢莊、河壩11個村委會。
林衝鄉
轄:林衝、唐傢、大堡、鬥溪、臥曼、石馬坪、劉傢、田壩、慄山、地莆、馬王、塘寨12個村委會。
天堂鄉
轄:桂根、地習、道丁、小簸、竹坪、高洞、大旺、大榜、絞溝、渡溪、彭岩、界牌、天堂13個村委會。
黃雷鄉
轄:寸口、萬傢、宋寨、板凳寨、轉水、城堡、黃鸝、茅坪、絞碧、岑棚、大田11個村委會。
凳寨鄉
轄:壽裏、絞海、臺洞、光芒、桂光、安馬、花園、東村、凳寨9個村委會。
茶坪鄉
轄:美岩、美岩衝、陽肖、茶坪、馬宗、韭菜、衝亨、塘教8個村委會。
新寨鄉
轄:飛山、竹樹、磨寨、竜寨、朝陽、圭界、八世、壩坪、老寨、老行、磨溪、壩馬、新寨13個村委會。
貢溪鄉
轄:紹溪、甘屯、甘美、天堂、茂守、上田、貢溪、四路、碧林、東溪、銅鼓、高寨、田傢13個村委會。
李樹鄉
轄:"三江、歲溪、大晏、竜興、岑朗、坪地、紅星、楓木、科賴、竜塘10個村委會。
禾灘鄉
轄:閃溪、禾岑、竜洞、大田、青山、岑貢、洛溪、世溪、進蠶、禾灘、文祥、岑芒12個村委會。
碧朗鄉
轄:穩溪、比足、約溪、阿況、古堆、興隆、碧朗、團结、趕溪、阿覓、化溪11個村委會。
米貝苗族鄉
轄:爛泥、茶坪、竹坡、趙傢溪、富傢衝、石羊洞、米貝、潭洞、大塘、練溪、黃連、阿界、同良山、歇場坡、碧李橋、左溪16個村委會。 |
|
一、綜合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07年,初步核算,全縣實現生産總值152250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40945萬元,增長2.1%,第二産業增加值52559萬元,增長21.1%,第三産業增加值58746萬元,增長14.2%。人均生産總值6812元,三次産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26.9:34.5:38.6。與上年相比,第二産業在産業比重中上升了2個百分點。
為民辦八件實事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面完成省政府“八件實事”工作目標。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283人,實現城鎮零就業家庭援助60戶,新增企業基本養老保險756人,全縣有城鎮農村低保對象10294人,發放低保資金665萬元,新建鄉鎮敬老院1所,新建城鎮經濟適用住房30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鄉鎮衛生院6所,接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2.74萬人次,建成縣到鄉鎮公路41公裏,硬化村水泥公路116公裏,新建農村沼氣池500口,解决了農村8227人飲水安全問題,建設標準化鄉村農傢店23傢,新增通電話自然村6個,全面實現了縣域內“鄉鄉能上網”信息化工程
二、農業
農業經濟平穩發展。繼續認真貫徹落實發展農業的各項措施,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增收農民增效。2007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産值80383萬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農業總産值26207萬元,增長2.5%;林業總産值5177萬元,增長3.3%;牧業總産值45778萬元,增長1%;漁業總産值1112萬元,增長2.9%;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産值2109萬元,增長13%。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0945萬元,增長2.1%。
主要農産品産量持續增長,全年糧食總産量88262噸,比上年增長3.7%;其中𠔌物74517噸,增長1.6%;薯類12975噸,增長15.9%;豆類770噸,增長4.1%。油類總産4741噸,增長2.2%,其中油菜籽4257噸,增長2.5%。煙葉總産703噸,其中烤煙635噸。水果總産7594噸,增長2.3%,其中柑桔4178噸,增長2.2%。蔬菜51216噸。
畜牧業保持平穩增長。全年出欄生豬30.4萬頭,下降0.3%;出欄牛6.59萬頭,增長4.6%;出欄羊5.45萬衹,下降7.6%;出欄傢禽130萬羽,增長1.6%;水産品産量 1222噸,增長5.3%。
産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9.5萬畝,其中水稻面積14.88萬畝,優質稻面積7.34萬畝。經濟作物中,烤煙種植面積0.71萬畝,增長0.7%,藥材種植面積0.99萬畝,蔬菜種植面積5.82萬畝。
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年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453萬元,全縣貧睏人口下降到2.57萬人,減少貧睏人口3660人,其中絶對貧睏人口減少700人,低收入貧睏人口減少2961人。
三、工業
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工業總産值151419萬元,比上年增長4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134488萬元,增長46.9%,實現工業增加值49891萬元,增長23.7%,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46706萬元,增長31%。工業産品産銷率102%。
主要工業産品産量中,發電量4042萬千瓦小時,增長4.5%,金屬硅22773噸,增長114.2%,重晶石386586噸,下降9.5%,化學農藥2943噸,下降16%,水泥40.6萬噸,增長10.5%,汞觸煤1750噸,增長9.8%,鮮凍牛肉3434噸,下降11.3%,桐籽油4043噸,增長22.2%,膠合板47801立方米,增長15.9%,硫酸鋇34465噸,增長9.7%,復合肥50648噸,增長14.2%,生産蓄電池13.26萬衹。
規模工業經濟效益提高。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4923萬元,比上年增長91.1%,其中利潤總額1187萬元,增加759萬元,實現稅金3736萬元,增加1588萬元,實現産品銷售收入134779萬元,增長45.9%。
四、固定資産投資和建築業
2007年,全縣完成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為60346萬元,比上年增長38%。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完成44818萬元,農村非農戶固定資産投資完成4740萬元,房地産開發投資7854萬元,農村固定資産投資完成2934萬元。在城鎮及農村非農戶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27517萬元,更新改造投資22041萬元,房地産投資7854萬元,全年開工項目31個,竣工項目30個,施工房屋面積94710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47210萬平方米,新增固定資産54754萬元。
建築業發展平穩。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668萬元,下降8.2%,5傢建築企業實現總産值12554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73111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01179平方米。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和郵政電信業快速發展。2007年全縣交通郵電業完成增加值11690萬元,比上年增長9.7%。全年公路貨物周轉量3718萬噸公裏,增長1.9%,完成公路旅客周轉量5337萬人公裏,增長2.8%,發送貨物96萬噸,增長4.3%,發送旅客89萬人,增長3.5%。
全年郵政電信業務總量2288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737萬元,電信業務總量1551萬元。全縣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5萬戶,小靈通用戶7276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3.8萬戶,國際互聯網發展迅速,年末寬帶用戶達5539戶,增長23.6%。
六、貿易、商務和旅遊
商品市場繁榮活躍,社會消費強勁增長。2007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046萬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縣城消費品零售額24668萬元,增長23.2%;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4378萬元,增長14.8%。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0540萬元,增長20.1%,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5497萬元,增長25.5%。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年引進項目28個,合同引進資金 44288萬元,實際到位資金46178萬元。
旅遊工作開創新局面。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遊者6.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38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和2.2%。
七、財政與金融
2007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6800萬元,同口徑比上年增長23.4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402萬元,增長23.83%;上劃中央“兩稅”完成1893萬元,增長28.25%;上劃所得稅完成505萬元,增長5.43%。全年完成財政總支出35583萬元,增長36.10%。
金融機構運行平穩。全縣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餘額127150萬元,比年初增長14.4%,其中企業存款18206萬元,增長38.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97709萬元,增長12.3%。全縣金融機構年末各項貸款餘額42141萬元,比年初增長5.2%。從貸款期限來看,短期貸款餘額為32183萬元,增長8.3%,中長期貸款餘額9668萬元,下降6.6%;從貸款結構來看,工業貸款餘額1391萬元,下降7.1%,商業貸款餘額3454萬元,農業貸款餘額23786萬元,增長11.4%。
保險事業不斷發展。全年保費業務收入2144萬元,增長13.7%,其中財産保險收入616萬元,人身保險收入1528萬元。全年保險賠付款支出533萬元,增長58.6%。其中財産保險支出375萬元,人身保險支出158萬元。
八、科學技術與教育
科學技術事業取得新成績。2007年共實施省、市、縣級項目7個,其中省級項目有竜腦樟快繁與天然冰片提取及萬畝桑蠶産業化開發;市級項目有高級環保深鑽蓄電池生産技術開發、生態科技鄉鎮試點示範和科技信息庫建設;縣級項目有生産力促進中心服務大樓建設和縣知識産權局服務平臺建設,落實項目資金54.5萬元。全縣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419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174人。
教育事業繼續發展。全縣職業中專1所,在校學生360人,教職工70人。有普通高中2所(其中民辦1所),在校學生2984人,有教職員工232人,其中,專任教師182人。獨立初級中學14所,九年一貫製學校6所,在校學生6815人,有教職工747人,其中專任教師680人。完全小學19所,在校學生14439人,有教職工1005人,其中專任教師91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升學率達97.91%,小學在校學生輟學率0.68%,初中入學率96.4%,初中在校學生輟學率2.37%。高考本科自然上綫81人。
九、廣播與衛生
廣播電視事業持續發展。全縣衛星收轉站992座,電視轉播發射臺2座,電視發射機5部,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92.7%,有綫廣播電視傳輸幹綫網絡總長431公裏,有綫電視用戶23313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12569戶,全年廣播節目播出時間為6800小時,電視節目播出時間為8400小時,製作廣播節目時間為550小時,製作電視節目時間為240小時,全年采編廣播電視新聞1700餘條,播放專欄節目40餘期。
衛生工作取得新成績。加強農村衛生事業發展,全面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數達176652人,參合率為81.23%。2007年末,全縣衛生係統醫療單位27個,從醫人員76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623人,醫生224人,衛生機構床位630張。全年就診人數442044人次,入院人數24500人次,出院人數24478人數,治愈率76.3%。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據公安部門人口調查統計顯示,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26622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542人,農業人口228679人,年內出生人口2485人,人口出生率為9.35‰,死亡率4.16‰,人口自然增長率5.19‰。人口計劃生育率96.01%。
人民生活繼續提高。2007年,城鎮居民儲蓄存款餘額人均4776元,全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8751元,比上年增長21%,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192元,比上年增長7.6%,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561元,比上年增長3.2%,農民人均純收入1615元,比上年增長4.5%。
社會保障體係更加健全。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1625人,其中企業養老保險參保5682人,機關事業單位參保5943人,社會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領取養老保險人數4565人,保險金3599萬元,參加失業保險人數4763人,參加醫保人數13806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4611人。全面啓動城鎮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全縣有10294人享受了金額不等的低保待遇,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744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550人,發放低保金665.2萬元。
十一、環境保護與安全生産
環境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2007年,完成環境污染治理投資450萬元,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1424噸,工業廢水排放量達標率 95.65%,工業煙塵排放量達標率93.9%。
安全工作不斷加強。全年共發生各類事故38起,死亡人數10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20起,死亡人數8人。億元地區生産總值生産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66人,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10萬人生産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2.38人,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11.57人。 |
|
至2006全縣公路交通事業突飛猛進,不斷刷新歷史,打通了城鄉脈絡的阻滯盲區,縮短了城鄉的時空距離。如今,新晃境內已經有公路1402.628公裏(未含在建的高速公路),形成了一個佈局合理,以國、省道為主,兩縱兩橫、幹支直達、城鄉相通的公路網。
經濟發展 交通先行
新晃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最西部,東連芷江,南、西、北三面與貴州毗鄰。是“川、滇、黔之孔道”,為中南地區進入大西南的必經之地。
解放前,新晃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全縣僅有公路37.08公裏。即1936年修建的湘黔公路一段35.35公路(波洲的門竜坳至鯉魚鋪)和進城支綫1.73公裏(老晃城至新晃城)。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縣委、政府的戰略部署,新晃以加強公路建設為主嚮,按照“嚴管、快建、提質、實幹、實在、實效”的十二字方針,紮實工作,開拓進取,終於構築了一幅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圖:先後修建了新晃至三穗、扶羅至天柱、禾灘至碧朗、林衝至天堂等縣內幹綫公路,縣內幹支綫交織成網、橫穿東西、縱貫南北。經過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修公路熱潮,以前偏僻閉塞的山鄉,今日“高路入雲端”;過去急流阻道的溪河,現己是“天塹變通途”。
然而,隨着西部大開放的全面推進,新晃西邊各省市交通得到了迅猛發展,如貴州玉銅高等級公路(玉屏至銅仁)、銅三高速公路(銅仁至三穗)的建成通車,銅仁飛機場的投入使用等,加之東部交通的飛速發展,如芷江飛機場的通航、渝懷鐵路的開通等,使得新晃昔日的交通區位優勢正在日益弱化,並逐步轉入劣勢。新晃是一個少、邊、窮省級貧睏山區農業縣,交通發盡其所有的滯後,嚴重影響了農産品的開發和銷售,阻礙了“農業産業化、農村城鎮化、山區工業化”的三化進程,正日益成為製約新晃縣域經濟發發盡其所有的一個瓶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晃縣委、縣政府做出了“縣域經濟開發,交通先行發展”的戰略决策。觀念的更新,思想的統一,促進了全縣“經濟發展交通先行”戰略的全面實施,為新晃交通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完善網絡 編織結點
新晃侗族自治縣距銅仁大興機場和芷江機場僅一小時的車程,湘黔復綫鐵路、320國道以及滬昆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可謂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然而,現代交通的快捷,反而也可能使此地方“邊緣化”。為此,新晃决策層未雨綢繆,着力完善與貴州周邊縣市的省際公路。近年來,新晃積極實施交通拉動戰略,先後投資9000萬元,新修或改造了新晃­——萬山,新晃——天柱等5條省際公路。在農村公路建設方面,2000年來,該縣着力實施國傢通鄉、通村公路戰略,公路建設重點由數量轉嚮質量,等級公路逐年增加,瀝青、水泥路面公路不斷增多,群衆的通行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目前全縣現有公路276條,通車里程1402.68公裏,等級公路209.57公裏,油路面33.11公裏,水泥路面104.77公裏,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裏92.73公裏,每萬人53.78公裏,23個鄉(鎮)鄉鄉通了客班車,296個村己有294個村通了公路,占總村數99%。
交通拉動,山區變遷。如今,一個以國省道幹綫為主骨架,以城鄉公路為依托,以鄉村道路為網絡,縱橫交織、城鄉一體,處處貫通的交通體係已經形成。新晃,正成為現代大交通網中的一個結點,正顯示出日益強勁的資源整合能力。
路通四方百業興
至2009年,新晃己顯現出以320國道、滬昆鐵路、滬昆高速公路等貫穿全境,以縣內晃涼、晃天等5條主幹道連通23個鄉鎮297個村的大交通網絡格局。昔日在司機中留傳的口頭禪“汽車跳,湖南到”變成了“汽車跳,貴州到”。曾經製約新晃經濟發展的交通今天己成為新晃經濟騰飛的翅膀。如今,農産品貨暢其流,外商紛至沓來,經濟發展乘勢而上。
——道路的發展帶動了侗鄉運輸業的興起,目前,該縣各種運輸車輛己達3000餘輛,摩托車近10000輛。年社會客運量高達84.1萬人,年客運周轉量每公裏達到了6562萬人,年貨運周轉量每公裏達到了3674萬噸。交通企業效益大幅度增長,如縣運輸公司扭虧為盈,2004年度還添置了60餘萬元的機械設備。流動資金達到250多萬元。2004年末養路費徵收增至528.6萬元,為目標任務的119.86%,名列全市前茅。
——道路的發展加快了新晃農村四大産業形成的進程。隨着交通的發展,昔日新晃農村“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的經濟模式,己演變為“傢在大路邊,多養多種好賣錢”的商品經濟模式,偏遠的涼傘鎮衝首村通公路前是深山中有名的貧睏村,通公路後,僅有400餘人在傢務農的衝首大力發展養牛業,一個村就養有黃牛700餘頭。交通拉近了貧睏山區農産品與大市場的距離,使農産品變成了商品,傳統農業演化成效益農業。在交通的拉動下,2004年新晃的肉牛養殖達到16.65萬頭,新增桑園2000畝,優質烤煙200畝,畜、蠶、煙、藥四大産業初步形成。
——道路的發展還加快了侗鄉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傢住扶羅八岱村的青年農民吳遠湘把傢搬到了扶羅鎮,買了部小面的跑客運,日均收入上百元。如今,和他一樣把公路當成“財路”的人,正一批批地成為農村小城鎮的新移民。扶羅鎮僅2004年一年,小城鎮面積就新增0.9平方公裏,一年就增大了三分之一,在該鎮政府拍賣臨路土地使用權時,每平方米價位竟至480元。全縣2004年小城鎮面積新增20多平方公裏,小城鎮的農産品加工、服務等行業功能不斷增強。
——道路的發展拉動了工、礦企業的發展,隨着縣內主幹道的改建和硬化,各地客商也是沿路尋枝棲鳳。最近三年中,從新晃到魚市路段,就新增了恆信絲業有限公司等28傢企業,投入資金2億元,沿路民營經濟發展帶初步形成,遠到中寨鎮,隨着通村公路的修建,己發現多年的鉛鋅礦也進入開發階段,年産值百多萬元,一年中,全縣民營廠礦企業新增60餘個。
夜郎古國
新晃,湖南省懷化市一縣名。夜郎,古縣名,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曾名夜郎縣。走廊,即進出的過道,文中指的是新晃歷來是中原進出西南地區的必經之路。搖籃,意為事物的發源地,文中指的是探尋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寫本文的目的在於沿着古夜郎人的足跡,通過新晃這條走廊,出入於長江中上遊的西南地區,由點到面,由近到遠,探尋中華遠古文明的基因。
一、新晃:考古發現表明,湖南最早發現的最初的人類遺跡在新晃,新晃及其周圍地區是中國南方文明的發源地
湖南最早發現的最初的人類遺跡在哪裏?在新晃。新晃是懷化市所轄的湖南省最西面的一個縣,再往西即進入貴州省。懷化市是被“火車拖出來的城市”,地處中原與西南之要衝,黔滇必經之地,古有黔滇門戶、湘黔川鄂桂五省通衢之稱,是湖南省的西大門,湘桂鐵路與焦柳鐵路、呼和浩特至北海209國道、廈門至成都319國道和上海至昆明320國道,均交匯於此。新晃正處於中原與西南地區進出“門戶”的“咽喉”之上。
人類童年的300萬年至1萬年前被稱為“舊石器時代”。湖南有沒有舊石器?考古工作者在石灰岩溶洞中搜索多年,希望能找到舊石器,但長期未如願。1987年新晃縣大橋溪舊石器地點橫空出世,填補了湖南無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空白。考古發現表明,在沅水流域,10多萬年以前湖南最初的人類用雙手揭開了湖南史前歷史的篇章。
此後,湖南舊石器考古進入了一個鶯歌燕語、奼紫嫣紅的新天地,相繼又在沅水、澧水、資水、湘水流域發現了一批舊石器遺址,其歷史年代約始於10-20萬年以前,迄於1萬年前左右。一係列考古發現表明,湖南的古人類,經過數萬年乃至數10萬年的悠悠歲月,為開拓和徵服三湘四水,為創造湖南的文明,在歷史上邁出了最初的也是最艱難的一步。
湖南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的由伍新福主編的《湖南通史•古代捲》第4-5頁記載:“1987年5月,在全省文物普查中,新晃侗族自治縣發現舊石器地點八處,即江口、曹傢溪、柏樹林、新村、沙灣、長樂坪、十傢坪、石鳥溪,採集到砍砸器、颳削器、尖狀器、石片、石梳等實物100餘件。出土舊石器的這八個地點,均分佈於沅水支流氵無水河西岸的一級階地和二級階地之上,……距今約5-10萬年前”。“自1987年新晃等地第一批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現以後,湖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又相繼普查出數以百計的舊石器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舊石器標本。遺址分佈仍以沅、澧流域為多”。其中有代表性的遺址是:會同縣境內渠水左岸連山鄉壇水墻和巫水右岸黃茅鄉沙田遺址,靖州境內渠水右岸江東鄉彭傢溪遺址,麻陽境內辰水右岸江口鎮亭子溪遺址,芷江境內氵無水右岸小河口遺址。
2002年10月下旬,筆者與著名文化人類學、民俗學專傢林河先生一起進行“中華文明基因與湖南”比較研究考察,從長沙出發,途經郴州——永州——桂林——懷化——黔東南,對湘江、沅江上遊稻作文化、道德文化、民俗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進行比較研究,到懷化後與該市黨史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劉芝鳳同行,並應邀在新晃縣進行學術交流。
此行的比較研究考察,印證了二人曾經提出的一些觀點:“湖南是世界水稻王國和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中華文明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萬年以上”,“中華文明一萬年前的源頭在長江流域”,“長江中上遊是中國南方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主要依據有四個:一是湘江、沅江上遊(包括黔東南)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源地和傳播區;二是侗族、苗族、土傢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在中華遠古文明中作出過重要貢獻;三是中國最早的絲綢之路是西南通嚮西域的水上絲綢之路,比漢武帝時開通的西域道路——絲綢之路早1000年;四是湖南和雲貴川渝鄂的大量考古發現表明,長江中上遊是中國南方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新晃從古到今是中原進出西南地區的走廊。
二、夜郎:新晃曾名夜郎縣,古夜郎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古夜郎國在哪裏?夜郎是不是自大?夜郎縣在哪裏?對此,近些年來在古夜郎人生活過的地方,人們在探尋着、討論着、爭辯着。史籍記載、考古遺跡和世代相傳的夜郎文化,正在解答這些千古疑惑。
位於湖南西部邊陲的新晃縣,曾經是夜郎縣。有人反問,是真的嗎?回答是肯定的。新晃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屬楚國黔中地,秦代屬黔中郡,漢代屬夜郎國。唐設夜郎縣,五代至北宋初為晃縣。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設晃州直隸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廳建立晃縣。1956年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新晃的建製沿革,在諸多方志中均有記載。
清道光五年編纂的《晃州廳志》序載:“晃州,古夜郎國”。其建製沿革捲又載:晃州古黔中郡地,楚之上遊而沅之北門也,在漢屬夜郎國。……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析竜標置夜郎、朗溪、思微三縣,隸巫州,縣地屬夜郎。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巫州為沅州,又析夜郎置渭溪,渭溪縣治在今老晃城一帶。
《元和郡縣志》:“夜郎縣,天寶元年改為峨山”。《嘉慶一統志》:“唐置夜郎縣,後改曰峨山,五代時為蠻地”。同治芷江縣志:“便水繞涼糹散寨,有夜郎故縣”。《沅州府志》:“古府(今芷江縣治)二百四十裏,洞砦交錯,山深溪疾,接壤黔蠻……所載夜郎故縣,當即古晃州治。”
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出版的《辭源》和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的《辭海》對夜郎縣的說法分別是:“唐貞觀五年置,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境。五代時廢。北宋大觀二年復置,宣和二年又廢”。“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置。治所在今湖南芷江西南。”
歷史上叫過夜郎的古縣還有三個,在今貴州石阡縣西南,唐武德四年置,貞觀元年廢;二在今貴州關嶺縣境,南朝梁大寶以後廢;三在今雲南宣威縣境,漢置,南朝梁大寶以後廢。
夜郎,漢時我國西南地區的古國名。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無定論,學術界的認識分歧亦很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黔貴文化》(黃滌明著)認為:“戰國時期,除楚國黔中地、秦國黔中郡之外,黔貴地域都是大夜郎國境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夜郎文化尋蹤》(唐文元、劉衛國著)介紹:《後漢書》載:戰國時期的夜郎“東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從歷代文獻、方志的記載及解放以後考古資料的印證,史學界大多數學者認為夜郎的中心應在今貴州西部或西南部。”夜郎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貴州全省,東到今湖南的新晃,南抵今廣西的玉林、南丹,西轄今雲南的麯靖、陸良,北有今川南。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漢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
-前25年),平息夜郎王興及其親黨的叛亂,古夜郎國纔告終結。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漢使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奉命到滇探尋通往身毒的道路,返途經夜郎。司馬遷《史記》載:“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大”。滇王自大,夜郎侯亦自大,史實如此。但後因喻人妄自尊大為“夜郎自大”。
隨着古夜郎的變遷,歷史上不少文人騷客因夜郎而留下千古絶唱。唐代大詩人李白聞王昌齡貶謫竜標(即今黔陽)時寫下了《聞王昌齡左遷竜標遙有此寄》的不朽名句:“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竜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古夜郎,風景秀麗,山色空朦,在這塊土地上形成的夜郎文化,代代相傳,遺風猶存,使新晃成為我國當今稻作文化、鼓樓文化、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獨特的民族風情,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三、走廊:新晃歷來是中原進出西南地區的必經之路
路是由動物沿着山脈和水係走出來的,路是由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修出來的。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所以過着構木為巢,以避群獸的生活。人逐水而居,隨水而行,不斷往來行走的足跡,逐漸形成了小徑似的道路。但是,“大川名𠔌”仍然處於“衝絶道路”的狀態。
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堯舜禹時代,“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已是十分普遍的事。在夏代,禹帝開通了9個州的陸路和水路,其中有荊州湖北、湖南的一部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塹山填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地修建馳道,以秦都城鹹陽為中心,馳道延伸到全國各地。
漢代的道路建設比秦代有大的發展,出現了“海內為一,開關梁,馳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局面。
唐代在繼承古代路綫佈局的基礎上,采用八個方向的輻射形式,形成了以首都長安為中心的完備道路網,全國的幹綫道路(驛道)由長安伸出,輻射到各地。柳宗元分析幹支道路的相互關係是:“由四海之內總而分之,以至於關,由關之內,束而合之,以至於王都”;“萬國之會,四夷之來,天下之道途畢出於邦畿之內”。
元、明、清以至民國和當代,全國的路綫佈局都是在古代路綫基礎上,根據新的需要不斷拓展和完善的,不同的是輻射中心點改在北京。
從古至今,中原通往西南地區的主要通道有兩條,一是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四川進入貴州、雲南,即由陝西進入四川的茂州、鬆潘,經瀘州、西昌到貴州和雲南;二是由武昌、長沙、沅陵經新晃進入貴州和雲南。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番陽令唐蒙上書說:“誠以漢之強,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武帝令唐蒙為中郎將,帶領將兵千人,輜重萬人,從符關進入夜郎(今貴州安順)修建道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進軍夜郎時纔將道路修通。
漢代到唐代,進入貴州、雲南的驛道是由四川通過的。元明清通往貴州、雲南的驛道是通過湖南進入貴州的。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月,“遣官修治湖廣至雲南道路”。
清代的雲南官路屬官馬南路,路綫由北京起經正定府、開封府、武昌府、長沙府,再經貴陽府到雲南府。北京到長沙、貴陽、雲南府的距離分別為1721公裏、3667公裏和3936公裏。
“東來荊楚行將盡,西去黔滇路轉長”。新晃能夠成為中原進出西南地區必經之路的原因在於:在雲貴高原餘脈的武陵山脈與雪峰山脈交錯之地,形成了新晃通嚮貴州的氵無水河𠔌階地,這一河𠔌階地就成了中原進出西南地區的咽喉要道,纔使從古至今的驛道、商道、國道、鐵道,都在此發展演變而成,比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還早1000年的西南絲綢之路,20世紀70年代初期修通的湘黔鐵路,正在修建的上瑞高速公路都經過此地。 |
|
新晃侗族自治縣,在過去又稱晃縣、晃州。何以晃為名?據清道光《晃州廳志》說:“晃州直隸廳公署,……後枕晃山,前臨舞水。”指的是以晃山得名。但查考廳治(今老晃城)附近現今山名,均無晃山之稱。清光緒《湖南通志》說:“晃山在廳西。山在沅州西九十裏。盧陽縣有晃山。”晃州廳距沅州陸路一百二十裏,說是廳西,又衹距九十裏,皆誤。清《嘉慶重修一統志》說:“晃山,在廳東三十裏。”是說較前準確。一是今麻陽、芷江交界地有西晃山。清同治《沅州府志》說:“晃山在北六十裏。《元豐九域志》盧陽縣有晃山是也。”二是要考證晃山的名由,還須考證古晃州的治地,即清代晃州廳治地不一定是古晃州的治地。清光緒《湖南通志》和解放後出版的《湖南省志·地理志》,都說古晃州治涼傘。而古涼傘是否又是今涼傘所在地,尚存疑。《湖南通志》說:“晃州,……意其地必深阻僻遠,今晃州廳為唐清溪縣治,則唐晃州治疑在今涼傘汛。……《芷江縣志》,便水繞涼傘寨有夜郎故縣。窮𠔌生陰,灘流絶處,怪石嵖岈,相距舟舿不得下,鬆杉冥鬱,草荒路失,暾暾日出,不見人行。所稱夜郎故縣,當即古晃州治。”由此看來,古晃州治地疑在今縣治東邊方位,離便水不遠,即古籍所說沅州西一百裏地帶。這樣,離現今的西晃山也就近了。這個問題不傢待今後進一步考證。
史記最早出現晃州的記載,是《舊唐書》,黔州都督府,武德年間所領五十個羈縻州之一有晃州,並指明“寄治山𠔌”。羈縻政策,始於唐代,是封建中央集權對邊疆地區實行統治的一種措施。通過羈縻府、州、縣,把各民族首領任命為都督、刺史等官,可以世襲,加強了全國的統一。由此得知唐代的晃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到宋、元以後,羈縻晃州不定直存在。《宋史》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晃州首領田漢權將本州管理砂井的夷人粟忠獲古晃州印一枚,獻給宋王朝,被封為晃州刺史。這是曾經脫離中央封建王朝統治的晃州“蠻酋”,懾於宋朝的威力,願以臣服的一種表現。
經考古發現,在新晃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掘出颳削器、尖狀器、石核石片等舊石器20多件。境內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和大批古動物化石,還有具有少數民族特點的古代銅鼓,證明縣地在距今5萬至1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
歷史記載,縣地建置前,夏、商、周時,新晃為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黔中郡。西漢為武陵郡無陽縣。東漢屬武陵郡辰陽縣,三國屬荊州武陵郡舞陽縣,晉至南朝宋時因之,南朝齊時仍屬武陵郡舞陽縣,南朝梁時屬南陽郡竜標縣,隋時屬沅陵郡竜標縣。
在唐代,縣地開始州縣建置。唐貞觀八年(634),析竜標置夜郎縣。天授二年(691),改巫州為沅州,又析夜郎縣置渭溪縣,渭溪縣治在今老晃城。長安四年(704),改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開元十三年(725)改舞州為鶴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又改鶴州為業州,置奬州竜溪郡,領峨山、渭溪、梓薑三縣。唐時,另置晃州羈縻州,縣地部分屬晃州羈縻州,為黔州都督府所轄。唐末至五代時。藩鎮割據,縣地大戶田漢權據得奬州,改奬州為晃州。
宋淳化二年(991),田氏歸順宋朝(仍為羈縻)。熙寧七年(1074),章敦以武力收復溪峒黔、古、顯、敘、峽、中勝、富、嬴、綉、允、雲、洽、晃、波、奬、峨、宜十七州,置沅州,以唐潭陽象限置盧陽縣,縣地屬沅州盧陽縣,。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縣地復置夜郎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沅州安撫司,翌年改為沅州路,縣地隨盧陽縣屬之。
明時,縣地屬沅州,置晃州驛、晃州巡檢司。
清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府,置芷江縣,涼傘坪添駐通判一員。乾隆三年裁晃州驛設涼山巡檢司。嘉慶22年,清朝廷派湖南巡撫巴、貴州巡撫文合同勘察,從芷江縣劃出六裏置晃州直隸廳,屬辰沅道.
民國2年(1913年 )廢廳置晃縣。
1949年11月 7日晃縣解放,11月10日成立晃縣人民政府,屬會同專區。
1952年8月,撤會同專區成立芷江專區,晃縣屬芷江專區;同年12月改芷江專區為黔陽專區,晃縣屬黔陽專區。
1956年12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1981年7月改黔陽專區為懷化行政公署,新晃縣屬懷化行政公署。
1998年5月懷化撤地設市,新晃縣隨屬懷化市至今。
2000年,新晃侗族自治縣轄7個鎮、16個鄉。總人口241690人,其中: 新晃鎮 25768 波州鎮 11443 興隆鎮 19405 魚市鎮 10727 涼傘鎮 13137 扶羅鎮 13686 中寨鎮 13494 步頭降鄉 9904 洞坪鄉 8203 大灣羅鄉 8675 方傢屯鄉 13699 晏家乡 6228 林衝鄉 6516 天堂鄉 6504 黃雷鄉 5925 凳寨鄉 8087 茶坪鄉 4178 新寨鄉 8785 貢溪鄉 11648 李樹鄉 9067 禾灘鄉 8686 碧朗鄉 7041 米貝鄉 9158 新晃汞礦虛擬鎮 172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2004年,新晃侗族自治縣轄7個鎮、14個鄉、2個民族鄉。 |
|
新晃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頭形”版圖的“鼻尖”上,沅水支流舞水的中遊,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8°47'13"──109°26'45" ,北緯27°4'16"──27°29'58"東連本省芷江侗族自治縣,南、西、北三面分別與貴州省天柱縣、三穗縣、鎮遠縣、玉屏縣及萬山特區毗鄰。全縣轄7鎮16鄉297個村,總面積1508平方公裏,居住着侗、漢、苗、回等26個民族,總人口26萬,其中侗族占80.13%。1956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侗族自治縣。1984年被列入國傢首批對外開放縣,1998年被列為懷化市優先發展“一體兩翼”中的一翼。湖南省委書記楊正午欣然題名為“湘西明珠”。
01 新晃人文歷史悠久。舊稱晃州、晃縣。據文物考古發現,距今5至10萬年前,新晃境內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兩朝曾置夜郎縣,歷時287年。夜郎文化積澱深厚,被費孝通先生譽為“楚尾黔首夜郎根”。
新晃區位交通獨特。歷來素有“湘黔通衢”、“滇黔咽喉”之稱,是湘黔邊界重要的商道和物資集散地。株六復綫鐵路、320國道和正在修建的上瑞高速公路橫穿縣境,省道、縣道、鄉道橫通縱接。縣城距銅仁大興機場80公裏,距芷江機場60公裏。程控電話、移動電話遍布城鄉,現代通訊網絡已經形成。新晃自然資源富饒。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6.6%,除盛産天麻、杜仲、吳茱萸等名貴中藥材外,紅豆杉、右旋竜腦樟等名貴樹種呈群落分佈,為“國寶”級森林資源。重晶石、鉀、鉛、鋅等礦産資源藴藏豐富,其中,鉀長石儲量9億噸,重晶石儲量2.8億噸,為全國特大型優質礦床。水能資源豐富,是全國100個首批電氣化縣之一。農畜産品豐富,特色鮮明,湘西黃牛等優良畜産品産量較大,享譽周邊省市。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新晃縣委、縣政府通過搶抓中部崛起、湘西地區開發、新農村建設、五十周年縣慶、上瑞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等重大機遇,按照“優勢産業優先發展,城建交通優先發展,開放型經濟優先發展,科教文衛優先發展”的工作思路,致力建設“湘黔邊界經濟走廊”,縣域經濟較快發展,社會政治大局穩定,社會各項事業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
自然地理
新晃地形
新晃處于云貴高原苗嶺餘脈延伸末端,既有高原地相,又展山區特色。海拔大多在500 ~1100米之間。東南部以天雷山海拔1136.3米,構成了東南一屏障。西南部以海拔1101.5米的美岩大坡為主體
新晃水文
全縣水域寬廣,有大小河流260餘條,屬長江水係的沅水支流——舞水河流經縣境,還有平溪、西溪、中和溪、竜溪貫穿東南西北。
新晃氣候
新晃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嚴寒期短、無霜期較長,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6.6℃ ,年平均降水量1160.7毫米 ,合計日照在1014.5~1590.2小時之間。全年無霜期297.4天。
新晃自然資源
新晃盛産豬、牛、羊、玉米、稻穀、紅薯、馬鈴薯、柑橘、刺 梨、煙草、油桐、天麻、銀杏、杜仲、竜腦樟、油杉、鬆、雜木、竹等農副産品。
歷史沿革
新晃侗族自治縣,在過去又稱晃縣、晃州。何以晃為名?據清道光《晃州廳志》說:“晃州直隸廳公署,……後枕晃山,前臨舞水。”指的是以晃山得名。但查考廳治(今老晃城)附近現今山名,均無晃山之稱。清光緒《湖南通志》說:“晃山在廳西。山在沅州西九十裏。盧陽縣有晃山。”晃州廳距沅州陸路一百二十裏,說是廳西,又衹距九十裏,皆誤。清《嘉慶重修一統志》說:“晃山,在廳東三十裏。”是說較前準確。一是今麻陽、芷江交界地有西晃山。清同治《沅州府志》說:“晃山在北六十裏。《元豐九域志》盧陽縣有晃山是也。”二是要考證晃山的名由,還須考證古晃州的治地,即清代晃州廳治地不一定是古晃州的治地。清光緒《湖南通志》和解放後出版的《湖南省志·地理志》,都說古晃州治涼傘。而古涼傘是否又是今涼傘所在地,尚存疑。《湖南通志》說:“晃州,……意其地必深阻僻遠,今晃州廳為唐清溪縣治,則唐晃州治疑在今涼傘汛。……《芷江縣志》,便水繞涼傘寨有夜郎故縣。窮𠔌生陰,灘流絶處,怪石嵖岈,相距舟舿不得下,鬆杉冥鬱,草荒路失,暾暾日出,不見人行。所稱夜郎故縣,當即古晃州治。”由此看來,古晃州治地疑在今縣治東邊方位,離便水不遠,即古籍所說沅州西一百裏地帶。這樣,離現今的西晃山也就近了。這個問題不傢待今後進一步考證。
史記最早出現晃州的記載,是《舊唐書》,黔州都督府,武德年間所領五十個羈縻州之一有晃州,並指明“寄治山𠔌”。羈縻政策,始於唐代,是封建中央集權對邊疆地區實行統治的一種措施。通過羈縻府、州、縣,把各民族首領任命為都督、刺史等官,可以世襲,加強了全國的統一。由此得知唐代的晃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到宋、元以後,羈縻晃州不定直存在。《宋史》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晃州首領田漢權將本州管理砂井的夷人粟忠獲古晃州印一枚,獻給宋王朝,被封為晃州刺史。這是曾經脫離中央封建王朝統治的晃州“蠻酋”,懾於宋朝的威力,願以臣服的一種表現。
經考古發現,在新晃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掘出颳削器、尖狀器、石核石片等舊石器20多件。境內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和大批古動物化石,還有具有少數民族特點的古代銅鼓,證明縣地在距今5萬至1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
歷史記載,縣地建置前,夏、商、周時,新晃為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黔中郡。西漢為武陵郡無陽縣。東漢屬武陵郡辰陽縣,三國屬荊州武陵郡舞陽縣,晉至南朝宋時因之,南朝齊時仍屬武陵郡舞陽縣,南朝梁時屬南陽郡竜標縣,隋時屬沅陵郡竜標縣。
在唐代,縣地開始州縣建置。唐貞觀八年(634),析竜標置夜郎縣。天授二年(691),改巫州為沅州,又析夜郎縣置渭溪縣,渭溪縣治在今老晃城。長安四年(704),改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開元十三年(725)改舞州為鶴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又改鶴州為業州,置奬州竜溪郡,領峨山、渭溪、梓薑三縣。唐時,另置晃州羈縻州,縣地部分屬晃州羈縻州,為黔州都督府所轄。唐末至五代時。藩鎮割據,縣地大戶田漢權據得奬州,改奬州為晃州。
宋淳化二年(991),田氏歸順宋朝(仍為羈縻)。熙寧七年(1074),章敦以武力收復溪峒黔、古、顯、敘、峽、中勝、富、嬴、綉、允、雲、洽、晃、波、奬、峨、宜十七州,置沅州,以唐潭陽象限置盧陽縣,縣地屬沅州盧陽縣,。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縣地復置夜郎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沅州安撫司,翌年改為沅州路,縣地隨盧陽縣屬之。
明時,縣地屬沅州,置晃州驛、晃州巡檢司。
清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府,置芷江縣,涼傘坪添駐通判一員。乾隆三年裁晃州驛設涼山巡檢司。嘉慶22年,清朝廷派湖南巡撫巴、貴州巡撫文合同勘察,從芷江縣劃出六裏置晃州直隸廳,屬辰沅道.
民國2年(1913年 )廢廳置晃縣。
1949年11月 7日晃縣解放,11月10日成立晃縣人民政府,屬會同專區。
1952年8月,撤會同專區成立芷江專區,晃縣屬芷江專區;同年12月改芷江專區為黔陽專區,晃縣屬黔陽專區。
1956年12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1981年7月改黔陽專區為懷化行政公署,新晃縣屬懷化行政公署。
1998年5月懷化撤地設市,新晃縣隨屬懷化市至今。 |
|
涼傘公母岩的傳說
新晃侗族自治縣涼傘鄉西北角的涼山嶺上,屹立着兩座巨石,一座上面寬大下面窄小,像一個撐着雨傘的巨人,肅立峰頂;一座婀娜多姿像一位美女亭亭玉立於峰頂側面的懸崖之上。人們叫它們為公岩、母岩。
傳說很古以前,這涼山嶺下有個寨子叫楓木塍。寨裏有個勤勞、樸實、憨厚的青年叫曼郎。隔河也有個寨子,叫紫竹坪。寨裏有個財主的女兒叫耶娘。曼郎傢裏窮,從小就在耶娘傢看牛幫工。小時候,曼郎和耶娘非常要好,常在一起玩耍,曼郎每次從山上趕牛回來,都要摘些野花、野果給耶娘。耶娘雖然生長在富豪之傢,可一點也沒有小姐的嬌氣,常常鬧着要同曼郎一起上山玩耍。有時,還把傢裏的米粑偷偷送給曼郎。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後來,二人漸漸長大,兩人的心像牽了一根無形的絲綫,它們常私約幽會,傾訴衷腸,並發誓終身相伴,永不分離。後來,耶娘的父母知道了,他們把曼郎叫去,狠狠地駡了一頓之後,將曼郎趕出傢門,並不準他再踏進這紫竹坪寨門半步。同時,又把耶娘關在綉樓裏,叫丫環看守着。接着,又在卡瑪媒婆的撮合下,給耶娘找了個婆傢,那男人的年紀比她大三倍。嫁日就定在三月初三。耶娘死活不願,哭得像淚人一樣。而曼郎眼望紫竹坪,想着耶娘,相思成病,身體也一天天地消瘦下去。
三月初三,耶娘的嫁日到了。不管她如何反抗,終被強迫背上花轎,擡着就走。
接親的隊伍越過西溪,登上涼山。突然,耶娘從轎裏鑽了出來,一邊喊着曼郎的名字,一邊拼命嚮涼山頂奔去。接親的人沒命地追趕,沒等耶娘被接親人拉住,耶娘已像一片紅葉從涼山頂上側面的懸崖壁上飄了下去。這時,天空中閃出一道白光,頓時裂開了一條縫,雷聲不斷轟鳴,雨水不斷地從裂縫中傾泄出來,大地也劇烈地抖動。那些迎親的人,盡被拋下懸崖。眨眼間,楓木塍、紫竹坪,整個涼傘地區一片汪洋,變成了一座天湖。人們和曼郎繞着這茫茫的天湖,呼喚耶娘的名字,尋找耶娘。整整找了七天七夜,可始終找不到耶娘的蹤影。
為了尋找耶娘,也為了幫助災民恢復傢園,曼郎决心在天湖北面挖一道缺口,把水放幹。他挖了幾天幾夜,挖得精疲力竭,可山口一點也沒有挖開。但他不灰心、不氣餒,繼續堅持挖。也許是他的精神感動神靈吧,一天,他正挖得起勁的時候,天湖北面一片通紅,接着是一聲巨響,北面山口裂開了,天湖水從裂縫中洶涌地往外奔流。
天湖水慢慢退下去了,曼郎又撐着傘四處尋找耶娘的蹤跡。當湖水退到涼山嶺的懸崖半壁時,衹見耶娘纖細的身軀,靜靜地依偎在懸崖古鬆旁,臉上浮泛着甜甜的微笑,好像這裏什麽事情也沒發生。曼郎見了,呼喚着耶娘的名字,朝懸崖奔去,奮身跳下懸崖,奔嚮耶娘……。
從此,這對情真意切的戀人,化為一對石像,巍然挺立在風景旖旎的涼山頂上,人們都叫他們為公岩、母岩。他們真摯的愛,感動着一代又一代的男女青年。為了紀念他們,每年到了農歷三月初三,當地青年男女,都梳妝打扮,呼朋引伴,到這裏來幽會,唱歌、黃鬥帶,盡情玩樂。年復一年,漸漸成了當地的習俗。
涼山頂上,至今聳立着這對形象奇特的公岩、母岩,成為獨特的稀世奇觀。古老的民間傳說,吸引着各地遊客慕名而來,都以一睹他們的姿容為快!
八江口(夜郎王)溫泉
八江口(夜郎王)溫泉出露於我縣涼傘鎮衝首村,為貴州劍河溫泉主水係帶,流徑深度 1100米,其水質為醫療氟水,對各類皮膚病、高血壓、冠心病、老年人骨質疏鬆等具有較好療效。目前已入浙江投資商總投資 1.2 億元的新晃八江口夜郎王(國際)溫泉生態旅遊度假區項目,項目開發將按照“夜郎文化、北侗風情、自然生態”的總體定位,演繹水的娛樂天堂和生態養生福地,到 2015 年底完成全部投資後 , 景區將達到國傢AAAA 景區標準。
儺文化
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新晃縣貢溪鄉四路村——夜郎國度的儺文化村,嚮世界輻射着絢爛奪目的光輝。
1985年,一位侗族漢子以新晃儺文化為題撰寫了《中國儺文化簡論》,在學術界引起轟動。
1986年,國內侗文化專傢相繼走進新晃儺文化村。村落前後都是遒勁參天的大樹,屋子的院墻是用石板砌成的,粗糙又不失其自然。房屋是由木材搭建的,墻面用桐油漆成青色,屋內有走廊,走廊也是木雕的,還刻有細緻的圖案。村主任的傢就是其中的一棟,稍微有些不同的是墻上多了幾張政府頒發的“優秀村主任”奬狀和粘在堂屋正墻上的“村工作園地”。村主任較年輕,模樣樸實而平凡。
歷經血雨腥風的藝術奇葩
“我是砍柴的、挖土的、割草的、犁田的種田人。種田人敬奉土地神,而土地神是天上地下的土地,坳頭坳尾的土地,村頭寨尾的土地,田坎土坎的土地……十二個土地都是我。”於是,種田人嚮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土地神慨然允諾。種田人又祈求土地神驅瘟逐疫。土地神便作法驅瘟,種田人拜謝土神……這是儺戲《跳土地》的劇目,其中土地神扮演者是儺文化村86歲的農民竜子明。在儺文化村,幾乎所有的農民都稱得上是藝人,可這些農民從不外出賣藝,而是地地道道的種田人。竜子明老人說,衹有在農歷7月半的“中元”和春節元宵的“上元”兩個時間,纔集體表演儺戲。儺戲共有80套節目,108人飾玉皇大帝、雷公、電母、姜公、關羽等人物神怪,這種集體活動需4天4夜才能表演完畢,它是我國原始農耕文化在侗鄉的具體演繹,在其發展過程中又融進了戰爭、巫、醫等內容,使得儺文化更加豐富。 那麽,儺文化在這裏究竟是如何産生和發展的呢?這得聯繫到儺文化村的由來與變遷。竜子明老人雖然已是須發皆白,但他的記憶力還是出奇的好。他說,儺文化村有竜、姚二姓,明永樂17年(1419年),原居靖州平溪竜寨的竜氏人見四路村“山環水繞,氣聚風茂,可以為宅”,遂由竜寨遷來。姚姓於明成化22年(1486年)由縣內新寨鄉遷田傢寨,後其子輩再徙四路村。竜、姚二姓遷進儺文化村以後,對古老的儺戲進行了發展。儺戲又名“咚咚推”,綜合了演唱、對白、舞蹈等藝術,由鈸、包鑼、嗩吶、鼓四種樂器伴奏,節目風格原始、神秘、粗獷、綺麗,是儒、釋、道三教合而為一的奇特現象。
儺文化村在姚姓人遷入後,又遷入楊姓人。此後、經過三姓侗胞400餘年的苦心經營,到清道光、鹹豐年間,儺文化村已發展為住戶近二百,人口逾千,成為遠近聞名的場墟。儺文化村的繁榮,為儺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那時,除春節和遭瘟疫時演唱外,每逢場期也常進行演出。 鹹豐四年(1854),距儺文化村僅5裏的甘屯,侗民薑靈 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新晃縣貢溪鄉四路村——夜郎國度的儺文化村,嚮世界輻射着絢爛奪目的光輝。 |
|
- n.: Xinhuang Dongzu Autonomous County
|
|
新晃侗族, 新晃縣 |
|
新晃侗族自治縣文化局 | 新晃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 新晃侗族自治縣衛生防疫站 | |
|
|
中寨鎮 | 方傢屯鄉 | 波洲鎮 | 扶羅鎮 | 黃雷鄉 | 凳寨鄉 | 貢溪鄉 | 興隆鎮 | 新寨鄉 | 涼傘鎮 | 天堂鄉 | 新晃鎮 | 魚市鎮 | 步頭降苗族鄉 | 洞坪鄉 | 大灣羅鄉 | 晏家乡 | 林衝鄉 | 茶坪鄉 | 李樹鄉 | 禾灘鄉 | 碧朗鄉 | 米貝苗族鄉 | 步頭降鄉 | 米貝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