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湖南 >郴州 > 汝城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Rucheng County
  郵編:424100 代碼:431026 區號:0735
  拼音:Rǔ Chéng Xiàn,Rucheng Xian
  
    汝城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與廣東省相鄰。總面積2424平方千米。總人口36萬人(2003年)。
    汝城縣轄8個鎮、12個鄉、3個民族鄉:城關鎮、小垣鎮、熱水鎮、土橋鎮、三星鎮、暖水鎮、大坪鎮、三江口鎮、城郊鄉、附城鄉、井坡鄉、文明鄉、盈洞瑤族鄉、嶺秀瑤族鄉、田莊鄉、南洞鄉、永豐鄉、濠頭鄉、益將鄉、集竜鄉、馬橋鄉、外沙鄉、延壽瑤族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基本概況
  汝城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與廣東、江西兩省接壤,有“毗連三省,水註三江(湘江、珠江、贛江)”之美稱,是鑲嵌在五嶺山麓的一顆璀璨明珠。全縣轄15個鄉8個鎮,總面積為2401平方公裏,總人口36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8萬,占郴州市少數民族人口的70%。
  汝城雖然多丘陵和山地,概稱“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莊園”,但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國道106綫和省道324綫呈“十”字型縱貫全境,全縣23個鄉鎮均開通了程控電話和移動電話。
  境內山水清嘉,景色秀麗,有巍峨雄偉的文塔,有風光秀麗的清風岩、白石岩、連珠岩,有幽靜雅緻的濂溪書院、白石書院、雲頭書院,有商代牛頭嶺、神仙帶、漢代百園、宋代破船埂等歷史、人文景觀。更有令人留連忘返的天然溫泉和氣勢磅礴的萬畝竹海,是旅遊觀光、避暑度假和投資興業的理想場所。
  汝城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尤以地熱、森林、水能、礦藏得天獨厚。汝城縣是湖南省重點林業縣,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8%,森林覆蓋率73.69%,擁有樹種85科667種,其中國傢和省重點保護的達13種。近年來,又培育和發展了各類名優水果11萬餘畝。汝城水能資源極為豐富,縣內有大小河流696條,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37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9.8萬千瓦,是發展山區小水電的絶佳之地。同時,汝城還是全國重點有色金屬生産加工集散地,地下礦藏十分豐富,現已探明有貯量豐富的赤鐵、鎢、鉬、鉍、鉛、鋅等30餘種,其中鐵礦、優質花崗石分別達1.23億噸和10億立方米。
  汝城代代有名人,並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紅軍長徵經過汝城,歷時半個多月,衝破了敵人第二道封鎖綫,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都曾在此留下光輝的足跡,朱良纔、李濤兩位開國上將以及全國政協常委宋裕和、天文學家李洪光、著名詩人朱子奇、武漢美術學院院長朱志元等誕生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
  改革開放以來,汝城人民充分發揚革命老區優良傳統,用勤勞和智慧建設自己的傢園,經濟與社會各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立足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實施“開放帶動”和“對接廣東”戰略,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全縣形成了高山無公害反季節瓜菜、雜交製種、特種養殖、優質稻、農特産品六大特色産業,構築了以水電、冶金、森工、建材為支柱的四大産業體係。鎢精礦、大理石等産品遠銷全國各地。尤其是水電産業蓬勃發展,總裝機容量達到13.56萬千瓦,居全省各縣(市)之首。
自然地理
  地質
  汝城縣內地層經過“加裏東”、“印支”、“燕山”等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了一係列復雜的構造類型。自元古界至新生界,除寒武係上組、奧陶係、志留係及三迭係缺失外,其餘震旦係、寒武係、泥盆係、石炭係、二迭係、侏羅係、白堊係、第四係均有分佈。汝城縣處於南嶺東西嚮構造帶中段與新華夏“多”字型構造帶的交匯部位。構造極為復雜,形跡多樣,按其力學性質、展布方向,大體可分為東西嚮構造、南北嚮構造、華夏係構造、新華夏係構造、山字形構造和旋轉構造。縣內岩漿岩分佈面積較大。約為540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22.5%;所見岩體呈岩基、岩株、岩枝、岩脈狀産出,形成時代主要為燕山期,印支期衹有小塊出露。
  地貎
  汝城縣內地貎主要特徵是山地為主,四面環山,丘岡盆地相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水係呈樹枝狀,嚮東西南輻射。經過縣境的八面山、諸廣山山體主脈及其支脈大多呈北、北東嚮展布。西部通天窩--寒山--東嶺一帶山嶺,山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此綫以西是海拔在600米以下的文明小盆地。此外,尚有海拔700米以下,長約50公裏、寬約20公裏的汝城中部盆地。
  汝城縣東南到東部則為東嶺--集竜山地;在北部山嶺中間,則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南洞盆地。縣城海拔593米,縣境內有海拔標註1000米以上的山峰274座,基本上分佈在北部、東北部和西南部,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14座。最高點五指峰,位於小垣鎮境內,海拔高1726.6米。最低點在南面的三江口開發區,海拔160米。地面最大絶對高差1566.6米。
  汝城河流有漚水、浙水、秀水、策水,匯入東江,屬湘江水係;集竜河匯入贛江;九竜江、城溪江匯入北江。
  汝城縣素有“雞鳴三省,水註三江”之稱,為三省分水嶺,屬長江水係湘江流域面積1590.25平方公裏,屬贛江流域面積501.78平方公裏,屬珠江水係北江流域面積308.82平方公裏。縣內共有大小河流696條,河流總長1766.2公裏,水資源總量22.8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量37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為19.8萬千瓦,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4.08億立方米。全縣現有大小水電站91處,總裝機13.89萬千瓦。
  氣候特徵:汝城縣境內山嶺陡峻,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變化和地域差異比較明顯,具有立體氣候的特色,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主要特點是溫暖濕潤,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暖多變,夏無酷熱,鼕少嚴寒,無霜期長。
  四季:縣境內的春季平均有79天,平均氣溫18.2°C;最早入季日期為2月20日,最遲入季日期為3月27日;夏季較長,平均有101天,平均氣溫24.4°C;秋季平均有68天,平均氣溫17.4°C;鼕季時間最長,平均有117天,平均氣溫8.1°C。按照氣溫來劃分四季,其長短、遲早,各年均有變化。一年四季,氣候宜人。春末稍暖;三伏始熱,立秋更烈;10月底天氣漸涼,立鼕後時見冰霜。春節前後,一般有一、二場大雪。
  日照:汝城日照充足,光合潛力大,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731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39%。全年太陽總輻射113.12千卡/平方釐米,光能資源較充足。
  氣溫:汝城氣溫宜人,素有“小昆明”之稱。但地域差異和垂直差異都很大。海拔650米以下的中部平原區,年平均氣溫為16.6°C,>=10°C的初日是3月24日,終日是11月21日,>=10°C活動積溫為5097°C。月平均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中旬,為25.6°C;日平均最高氣溫為28.4°C,無上限高溫天氣。
  無霜期: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73天,但實際變化很大,最長達317天(1970年),最短僅232天(1969年、1974年),相差達85天。最早初霜出現在10月24日,最遲初霜出現在下年的元月2日。晚霜最遲出現在4月6日。
  降水:汝城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多雨中心的附近,雨量充沛。縣城附近平均年降水量1547.1毫米;最多年份2303.6毫米;最少年份1051.9毫米。縣城平均降水日數183天。最多年為222天,最少年為156天。從降水的時間分佈來看,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5-6月,另一個是8月。
  主要災害性天氣:縣域內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三低冷害(春季低溫、五月低溫、秋季低溫)、暴雨洪澇、幹旱、大風冰雹、鼕季冰凍。
  礦産資源
  汝城縣位於南嶺北麓多金屬成礦帶,礦藏資源分佈較廣,礦種較多,特別是有色金屬礦十分豐富。目前已發現的礦種有鐵、鎢、鉬、鉍、鉛、銻、鋅、銅、鈹、鈾、錫、汞、硫鐵、重晶石、砷、花崗石、大理石、瑩石、稀土、煤、石灰石、磷、鉀長石等23種。其中鐵、鎢、銅、稀土、鉀長石、瑩石礦、大理石儲量較大,鐵礦1.23億噸、鎢礦10萬砘、鉀長石80萬噸、瑩石礦100萬噸、大理石10億立方米。有礦床、礦點、礦化點(指成礦條件差、礦化微弱,不具工業意義的礦化現象)共95處。其中大型黑色金屬礦床1處,大型有色金屬礦床1處(茶山腳鎢礦),中型礦床4處,小型礦床5處。現已開採的有鎢、鉬、鉍、煤、石灰石、赤鐵、銅、鉛、鋅、鈾、瑩石、硅石、稀土等。其中以鎢、鐵、煤、石灰石的生産量最大。
  生物資源
  汝城縣山地多,氣候適宜,植被良好,有利於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縣內發現的野生動物的品類較多。珍貴的野生動物品種獸類有水鹿(山牛)、鹿、刺蝟、獐、水獺、野山羊、穿山甲等。2002年在與廣東交界的楊東山上發現了華南虎的蹤跡;禽類有野雞、野鴨、鷹、貓頭鷹、鵠、斑鳩、鷺、雁等;魚類有白鰷、鱖魚、銀魚、黃尾鯝等。
  汝城縣野生植物種類有灌木83科、677種。境內的珍貴樹種有銀杏、水杉、福建柏、華南五針鬆、凹葉厚樸、白花泡桐、華南栲、金葉白蘭、鐵堅杉等。還有黃山鬆、梧桐、喜樹、椿樹、拐棗;供觀賞的樹種有木樨、南方紅豆杉、木蓮、大果馬蹄荷、百日青、香木蓮、木芙蓉等。野生的竹類有:苦竹、毛竹、水竹、方竹、剛竹、紫竹、黃竹、鳳尾竹、實竹、叢竹、斑竹等。縣內野生藥用植物,有700多種。主要有汝升麻、枸杞、血水草、湘砂仁、絞股藍、虎耳草、百合、丹參、竜膽草、白芨、淫羊藿、虎杖、杏葉沙參、石菖蒲、十大功勞、敗醬草、腫節風、隔山香、珠砂根、莪術、天南星、異葉天雨星、華重樓、水竜骨、矮地茶、青箱子、秋海棠、尾花細辛、山木通、絡石藤、苦參、黃蓮、八角連、藁木、玉竹、落新婦、黃荊、燈臺蓮、捲柏、藜蘆、石斛、石仙桃、前鬍、土獨活、山竹子、三尖杉等。
  地熱資源
  地熱是汝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縣內有汝城溫泉、羅泉、湯口、大湯、塘內、銅坑等地下熱水資源,其中位於熱水圩的汝城溫泉古稱“靈泉”,是我國中南六省最大的熱田,地熱異常面積達300公頃,水溫一般為91.5 ℃,最高達98℃,25.5-91.5℃的地下熱水開採量為5540噸/日,90℃以上的遠景開發量可達14740-15960噸/日,是湖南省流量最大、水溫最高、開發利用前景最好的天然熱泉,其水質與陝西的“華清池”相似,經常洗浴,對人體有獨特的醫療保健作用。“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數九寒天,室外冰天雪地,室內瓜果飄香,熱水地熱開發已被列為國傢科技攻關項目。距縣城10公裏處的暖水羅泉,有地熱面積5畝,水溫45-50℃,日流量2500噸,可飲可浴,經國傢飲用天然礦泉水技術評審組鑒定,屬含鍶、偏硅酸、生碳酸鈣型礦泉水,開發的“太乙泉”礦泉水被定為全國優質礦泉水。
  森林茂密: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之一,全縣有林地278萬畝,人平有林地6.19畝,高於全國和全省人均水平。全縣活立木蓄積量達394萬立方米,樟、梓、楠、桐及水杉等稀有樹種遍及全縣,其中藥用植物700多種。森林覆蓋率73.69%,擁有樹種85類667種,屬國傢級重點保護的有13種。竹木暢銷全國各地。桐油、山蒼籽油、土紙、棕片、竹筍、筍幹、香菇、玉蘭片、茯苓等暢銷國內外。
  國土資源
  汝城縣版圖面積360.13萬畝(折合2400.85平方公裏)。其中實際面積359.69萬畝,外縣飛地0.44萬畝。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1%。全縣人平土地資源11.47畝,人平林地9.16畝。有耕地29.92萬畝(其中水田26.35萬畝,旱土3.57萬畝),果園2.41萬畝,林地279.62萬畝。此外,在鄰近縣市的飛地有2600多處,面積約31.5萬畝。
歷史沿革
  “汝城”之名始於東晉 ,東晉穆帝升平二年(359年),分原晉寧縣地置汝城縣,隸屬桂陽郡(《 宋書 ·地理志》)。
  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南邊境地,設汝邑。東晉穆帝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縣
  春秋、戰國時期,汝城為楚南邊境地。秦代屬長沙郡,為郴縣地。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分長沙南部置桂陽郡,汝城屬桂陽郡郴縣地。東漢順帝永和元年(136),析郴縣置漢寧縣,汝城為桂陽郡漢寧縣地。三國時,漢寧縣改為陽安縣,汝城為陽安縣地。西晉初,陽安縣改稱晉寧縣,汝城屬晉寧縣地。
  東晉穆帝升平二年(358),始分晉寧縣地置汝城縣,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汝城縣之名始見於史籍。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廢汝城縣置盧陽郡。陳文帝天嘉元年(560),置盧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廢盧陽郡,盧陽縣隸屬郴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名義昌縣,縣城遷至城頭寨附近,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五代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因避莊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國昌之諱,楚馬氏奏準改義昌縣為郴義縣,縣址依舊,屬郴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趙光義之諱,改郴義縣為桂陽縣。太平興國三年(978),縣治遷今址。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陽縣之零陵、宜城兩鄉置桂東縣,自是桂陽、桂東各為一縣。元、明仍為桂陽縣,屬郴州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舉兵叛清,在衡州稱帝,號周王,避諱“桂”字,曾一度將桂陽縣改為義昌縣。次年(1679)二月,吳三桂病死,兵敗,復稱桂陽縣。
  民國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陽州撤銷,兩州各縣統一劃歸衡陽道,原桂陽州改為桂陽縣,為避免兩縣同名,本縣復稱為汝城縣,屬衡陽道。民國7年廢道,汝城縣直接歸湖南省統轄;民國26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汝城縣屬郴縣專區。1952年11月,屬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年又屬郴縣專區。1959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汝城、桂東兩縣合併為汝桂縣,縣人委駐汝城縣城。1960年7月,郴縣專區改名為郴州專區。1961年5月,撤銷汝桂縣,恢復汝城、桂東兩縣建製。至1988年,汝城一直屬郴州地區。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隸屬郴州市管轄。
  ?年,汝城縣轄7個鎮、13個鄉、3個民族鄉:城關鎮、小垣鎮、熱水鎮、三江口鎮、土橋鎮、三星鎮、暖水鎮、城郊鄉、附城鄉、井坡鄉、大坪鄉、文明鄉、盈洞瑤族鄉、嶺秀瑤族鄉、馬橋鄉、外沙鄉、延壽瑤族鄉、永豐鄉、益將鄉、濠頭鄉、集竜鄉、田莊鄉、南洞鄉。
    2000年,汝城縣轄8個鎮、15個鄉,總人口342861人,其中: 城關鎮 18065 小垣鎮 10138 熱水鎮 9687 土橋鎮 28460 三星鎮 26844 暖水鎮 11209 大坪鎮 27889 三江口鎮 8353 城郊鄉 13623 附城鄉 22431 井坡鄉 19649 文明鄉 26817 盈洞鄉 6408 嶺秀鄉 9542 田莊鄉 12678 南洞鄉 9865 永豐鄉 12540 濠頭鄉 12592 益將鄉 6740 集竜鄉 5202 馬橋鄉 15217 外沙鄉 13242 延壽鄉 1567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2004年,汝城縣轄8個鎮、12個鄉、3個民族鄉。
風土人情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與漢族地區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是進入瑤傢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挂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傢待客的典型禮節。
  客人到了瑤傢,衹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鈎上一挂,就表示要在這傢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傢裏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
  瑤傢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禮。臘肉、山珍野味和土特産,是瑤傢待客最常見的菜式。客席上,金黃厚實的臘肉奉為上品,主人會熱情地把大塊臘肉夾給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歡,都應當接受,這樣主人才會高興。
  瓜簞酒是瑤傢招待客人的特製酒。這種酒用糯米製成。它釀成糊酒後,摻上清泉水或涼開水,飲用時用瓜瓢舀出倒在碗裏,連液帶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時,由傢裏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嚮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傢,就會越發高興,備加親熱。如果拘謹見外,反而不受歡迎。
  到瑤傢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裏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傢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解放前,在畲旅中,大都實行一夫一妻製。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同時隨着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曾盛行過封律買賣包辦婚婦,父母有包辦子女婚姻的權力。雖然有行歌作媒的風俗,但最後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約束。舊時,畲族人民衹準在本族盤、藍、雷、鐘四姓中通婚,原則上同姓不婚,因為姓氏少,居住分散,所以也允許同姓不同香爐(即同姓不同宗的)可以結婚,其中和五代以外平輩通婚現象比較普遍。
  由於民族歧視和民族隔閡,在過去,畲族不準與漢族通婚。若是那傢和漢族締結婚姻關係,就要遭到親友和社會的仇視和孤立。解放後,民族政策得到落實,現已實行和漢族通婚。畲族男女婚姻雖然聽從父母之命,但婚前的戀愛還是比較自由的,可以互相見面、約會、唱歌、定情。無情則無歌,情歌被稱為“緣歌”(意即結姻緣的歌)。一般都是在祭祖活動中,或參加別人婚嫁的場合中,或在山上、河邊、趕集等公共場合裏,或男女雙方在勞動中,或去親戚傢玩,通過對歌,互相熟悉,逐步建立感情,經過彼此瞭解,情投意合,訂下終身之愛,然後就是回傢告訴父母,托媒說親,最後送禮定婚了。
  在畲族人民中,至今還保留着古老而有趣的婚禮風俗。其儀式簡單而古樸,特別是在整個婚娶過程中,以唱歌貫徹始終,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種習俗。婚嫁迎娶那天,新郎領着“行郎”和擔着酒菜、彩禮的 “赤郎”,到新娘傢來“叫親”。一到新娘傢門口,新娘的姐妹和嫂子們拿着板凳和衫樹刺,攔住他們,這叫“攔赤郎”。這時,媒人要放雙響爆竹,拿出一雙紅包,才能讓新郎進門。可是,女方又關起大門,唱起《攔門歌》,唱畢,男方的“行郎”唱起《開門歌》,女方纔開門迎人正堂。這對,新郎不能入座,要站在右邊,由女傢長輩老人前來問好。然後一起嚮香火堂上作揖禮拜,再由煤人、行郎帶着新郎,嚮長輩老人一一鞠躬敬禮後,到左邊入座。
  接着,“行郎”一邊唱着《接親歌》,一邊將男方擔來的禮品,一一清點給女方。然後女方主人送上茶和洗腳水,用對唱山歌形工,來接待男方喝茶、洗腳,這叫《脫草鞋》。喝茶、洗腳完畢,“赤郎”把已備好的一隻“對盞雞”呈放在香火桌上,以示祖宗過目。同時,唱起《對盞歌》,還要送給女方主人一隻小紅包,表示謝意,俗稱“剪刀包”。上述禮儀完成後。“赤郎”就去女傢竈頭點火起廚。這對,女方要舉行“考赤郎”活動。有的地方叫“藉鑊”。這時,女傢將竈房內一物用具都藏起來了,竈頭上空無一物。“赤朗”要唱着藉鑊語,嚮女傢藉用具,如藉一付挑水桶,則唱“竈庭黃雲載水一對”;藉鑊竈,則唱“四四方方一品墻”;藉火鉗,則唱“姊妹不分一對”;藉????,則唱“海上白糖……,要念唱四十多句的藉鑊語,才能把廚房竈間裏使用的東西藉全。客人們聚精會神地聽,講得有理,點頭稱贊;講得不達理,還要重複唱念。如藉不齊,由“赤郎”求情,主人方拿出藉用。用具藉完後,當“赤郎”去洗鑊和點火時,姑娘們偷偷把糖撒在鑊內,讓"赤郎”洗不幹淨;又將柴火弄濕。讓“赤郎”點不着火,盡情作弄“赤郎”,嬉耍為戲。
  到了第二天天快亮時,“行郎”叫人連連打統,催促新娘上田。新娘開始梳妝,先洗過臉,由一個人替她梳妝,兩個人提着燈照着。在整個梳妝過程中,包括脫下女兒裝、穿上新娘服、梳頭、包羅帕、插銀花,歌手們都圍着不斷地唱。新娘做什麽,歌手唱什麽,以山歌來戲弄新娘。這裏要介紹一下畲族新娘的頭飾——鳳冠。其冠呈尖角狀,頭冠外紮四條用數百顆白礬珠綴成的珠帶,額前是一塊形契牌,上纏三塊小銀牌,冠下披一條約一尺長、一寸寬如紅綾帶。鳳冠左右插有各種小件頭飾。如銀一耳簪、銀釵、耳挖、耳環、銀牌、銀項圈,銀鏈等。其飾有“九連環”、“九子十三孫”等名稱,含婚後發子旺孫之意。
經濟概況
  2005年,在汝城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構建“和諧汝城”為目標,按照“認真搞好保先教育,努力實現保先目標”的總體要求,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加大招商引資和安全生産監督力度,強化投資主體,不斷推進工業化、農業産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綜合
  全縣經濟得到較快增長。初步測算,全縣完成生産總值285048萬元,同比增長12.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55656萬元,增長1.4%,第二産業增加值144602萬元,增長21.4%;第三産業增加值84790萬元,增長9.5%. 全縣産業結構暫趨合理,一、二、三産業增加值結構比為19.5:50.7:29.8,與上年相比,第一産業下降5.6個百分點,第二産業增加10.6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增加5.4個百分點。初步測算,2008全年地區生産總值224454萬元,同比下降28.9%。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63758萬元,下降5.5%,第二産業增加值57745萬元,同比下降62.4%,第三産業增加值102951萬元,增長4.3%。人均生産總值為6366元,同比下降31.3%。全縣三次産業結構比例為28.41:25.73:45.86。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工作有待繼續加強;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經濟下滑風險猶存,結構不合理和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比較突出,節能減排壓力加大;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製約;縣域經濟實力整體水平仍有待繼續提高。
  八件實事圓滿完成。經省市兩級考核驗收,全縣為民辦八件實事的目標任務全部達標,19小項考核指標已全面或超額完成。其中: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危房改造、農村五保戶供養等15小項指標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占項目總數的78.95%,八件實事的順利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城鄉居民生活環境、生活質量的改善。
  經濟環境不斷優化。2005年,通過開展經濟環境專項治理,推行政務公開,整治收費秩序,遏製了“三亂”歪風;嚴厲打擊製假售假、無證經營等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深入開展明碼標價、誠信經營活動,進一步規範了市場經濟秩序。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推進依法治縣,“四五”普法任務圓滿完成。深入開展“平安汝城”創建活動,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進一步改善了社會治安面貌。着力建立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機製,加大對重大不穩隱患的化解力度,較好地防止了重大群體性事件上的發生。通過嚴打整治工作,社會治安秩序進一步好轉。通過加大安全生産監管力度,安全生産形勢穩定好轉。
  2005年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長方式仍顯粗放,可持續發展的後勁脆弱;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産業鏈條不長;農業的弱勢地位依舊明顯,農村弱勢群體的生存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科教、信息、人力資源、交通等瓶頸製約有待進一步緩解;資源、環境、安全生産壓力有所加強。
  農業
  農業産業平穩發展。2005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産值89519萬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農業産值45238萬元,增長7.9%,林業産值9748萬元,增長7.41%,牧業産值32442萬元,增長3.74%,漁業産值731萬元,增長1.7%。
  糧食生産穩步增長。在主要農産品産量中,糧食産量179500噸,比上年增長4.5%;油料3780噸,增長17.17%;棉花300噸,增長43.5%;水果35123噸,下降9.9%;果用瓜19512噸,下降8.9%。
  畜牧業生産持續穩定。全年生豬出欄37.8萬頭,增長1.6%;傢禽出籠102.8萬羽,增長0.59%;肉類總産量27879噸,下降1.85%;禽蛋産量1648噸,水産品産量1020噸,與去年基本持平。
  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加大。2005年,農、林、牧、漁業及服務業産值比為50.5:10.9:36.2:0.8:1.6。全年種植糧食播種面積46.92萬畝,推廣種植超級稻和優質稻29.6萬畝,雜交製種1.21萬畝,雜交玉米6萬畝,商品瓜菜8.62萬畝;新增小水果1.48萬畝。
  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年水利建設投入資金1417萬元,完成各類水利工程1922處,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6000畝;投資2500萬元,新建移動通訊基站29個;完成退耕還林1.2萬畝,珠防林0.25萬畝,跡地更新2.3萬畝,引導民營造林8000餘畝。
  農業産業化步伐加快。扶持發展市級規模農業竜頭企業4傢,全年實現總産值3740萬元,帶動基地總産值5899萬元,分別增長48.12%、36.8%。
  扶貧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投入各類扶貧資金3163萬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320個,其中基礎設施項目129個,生産開發項目136個,集體經濟項目55個。
  工業經濟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進程步伐加快。2005年,全部工業總産值達403120萬元,為歷史之最;增加值127733萬元,增長22.4 %,占全縣GDP的44.8%,比上年提高11.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7871萬元,增長30.8%,實現利稅28604萬元,增長113.1%。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434.63%,比上年增加142.33個百分點。
  主要産品産量增長迅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産鎢精礦7954噸,增長91.2%;鉬精礦2320噸,增長211%;人造板92299立方米,增長170.7%;水泥8.29萬噸,39.7%;成品鋼材140800噸,增長70.6%;鐵合金3120噸,增長148.2%;發電量75804萬千瓦小時,增長55%。
  産銷銜接良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産值337053萬元,增長109.8%;産品銷售率為100.3%。
  固定資産投資與建築業
  固定資産投資仍保持較快增長。2005年,全縣完成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35887萬元,比上年增長33.6%。其中城鎮固定資産投資93523萬元,增長27.9%,占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為68.8%;國有投資2976萬元,私營等其他經濟類型投資為132911萬元,占97.8%;第二、三産業投資分別為83646萬元、52241萬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分別為61.6%、38.4%;水、電、城市建設等基礎産業投資繼續保持旺盛活力,三星工業園、漁仔口電站、淇南電站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建築業平穩發展。全縣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3805萬元,增長17.2%;有資質等級證書的建築企業達6傢、房地産開發企業6傢。
  交通運輸
  交通事業繁榮安全。2005年,投資規模擴大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動交通運輸業增長加速。全年運輸郵電倉儲業完成增加值18551萬元,增長7.8%。鄉村公路建設得到加強,交通條件有較大改善,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社會標準貨運周轉量609968萬噸公裏,全縣旅客周轉量52313萬人公裏、貨運周轉量604735萬噸公裏,均增長5%,全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設21條98.6公裏。全縣公路里程達1633.7公裏。
  2005年,郵電通訊事業發展勢頭強勁。全年實現郵電業務總量9362萬元,增長24.2%。
  縣內貿易與外資外貿
  消費品市場日趨活躍。2005年,全縣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長,激發了全縣人民的消費預期,商貿市場持續繁榮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79萬元,增長13.1%。其中,縣級零售額21725萬元,增長12.97%;縣以下農村零售額16854元,增長13.25%。在行業分組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7459萬元,增長13.09%;餐飲和住宿業 5106萬元,增長13.09%;其他行業6014萬元,增長13.10%。
  招商引資喜結碩果。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955萬美元,增長13.02%,實際利用內資64211萬元,增長42.69%;外貿出口548萬美元,增長236.2%。
  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後勁明顯增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537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733萬元,增長50.56%;上劃中央兩稅7848萬元,增長91%,上劃“兩個所得稅”792萬元,增長0.25%;地方稅收收入5355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79.53%。全年財政支出23653萬元,比上年增長48.57%,財政保障功能持續加強。
  金融機構存貸款迅速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77273萬元,比上年增長20.29%。其中城鄉儲蓄存款129316萬元,增長30.89%,人均儲蓄存款3575元, 比上年增加818元,增長29.7%;金融機構年末貸款餘額110334萬元,比上年底增長8.3%,其中短期貸款42172萬元,下降4.3%;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2451萬元,比年初減少814萬元。
  保險事業平穩發展。全年各項保費收入共2492.3萬元,下降10.3%。其中:財産險收入501萬元,增長21.3%, 人壽險收入1991.3萬元,下降15.9%。當年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728.3萬元,增長9.38%。
  教育、科技、廣播電視、衛生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深化教育體製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調整中小學校佈局、鼓勵民間投資興辦教育、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等工作效果明顯。全縣擁有普通中學28所,職業高中學校1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小學182所,幼兒園16所,共有在校高中生6131人、初中生20317人、職業中學生1136人、成人中專培訓學生1008人、小學生21860人,在園幼兒數4546人(含農村學前班);各類專任教師2871人。中小學教育基本實現了"普九"目標,全縣小學正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3%;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為99.71%,初中教育完成率達98.32%。每萬人高中階段在校學生396.46人。高考成績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上綫率達96.9%,高考錄取人數為1147人,其中本科436人。
  科技事業得到較大發展。2005年,全縣科技工作突出科技發展與創新的主題特色,強化科技對縣域經濟促進與支撐作用,科技事業得到較好發展。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3%。年內縣財政投入科技三項費348萬元;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49人,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42項,培育新品種新産品10個,申請專利13項 ,取得省級以上先進科技成果4項,獲市級科技進步奬2項。
  醫療衛生條件繼續得到改善。全縣擁有衛生機構29傢,衛生機構擁有床位690張,衛生技術人數792人(以上不含診所),農村村級醫療網點284個,鄉村醫生和衛生人員數272人;衛生宣傳與疾病防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全縣衛生事業經費支出592萬元,增長79.7%;疾病控製成效顯著,計劃免疫覆蓋率為91.43%。
  廣播電視事業繼續發展。全縣擁有有綫電視臺1座,有綫電視收轉節目站145座,衛星地球接收站1座,年末有綫電視用戶達1.4萬戶,網絡總長642.5公裏,增長38.9%。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83.2%。縣鄉廣播電視聯網擴容工程進展順利,新增進村入戶網改10685戶。
  人口、就業、人民生活與環保
  人口增長仍在有效控製範圍內。2005年底,全縣總人口361769人,增長0.8%,其中男性人口191683人,女性人口170086人,男女性別比為112.69︰100;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36970人,農業人口324799人;全年出生人口3383人,死亡人口1269人;期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7‰,計劃生育率為95.56%。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總人口中,農村人口260980人,城鎮人口100789人,城鎮化水平達27.86%,提高2.45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仍保持較快增長。2005年,城鎮在崗職工人平工資14730元,比上年增加2035元,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4元,增長15.88%;農民人均純收入1967元,增加170元,增長9.46%。下崗職工生活費基本發放到位,人平2055元,確保了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與社會的穩定。
  農民生活消費有所提高。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35元,比上年增長4.04%,恩格爾係數為53.25%;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優於農村,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205元,恩格爾係數為36.77%。
  勞動就業穩中有升,就業和再就業壓力依然較大。全社會從業人員21.78萬人。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803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961人,其中安置“4050”人員438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6663人。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年內徵收養老保險費3012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912人,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375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9217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812人;社會救濟漸趨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015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658人,社會救濟13979人次。
  環境治理取得較大成效。2005年,全縣主要污染物排放控製率達100%,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為95%,項目建設三同時執行合格率為95%,環保意識進一步增強,但環保形勢依然嚴峻。
行政區劃
  汝城縣位於湘、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南嶺山脈中段與羅霄山脈南端交接部,有“雞鳴三省,水註三江(湘江、珠江、贛江)”之美稱。
  Rucheng Xian
  431026
  424100
  城關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汝城縣轄8個鎮、12個鄉、3個民族鄉。
  城關鎮
  轄:城南、城內、城東、城北、城西5個居委會;新井1個村委會。
  小垣鎮
  轄:後洞村、簡水村、白雲村、大塘村、鼕茫村、大山村、走馬7個村委會。
  熱水鎮
  轄:熱水、鄧傢洞、長塘、大水山、桃金洞、魚王、東江水、高灘、黃傢洞、黃石、星火、橫瑞12個村委會。
  土橋鎮
  轄:佳富、土橋、竜譚橋、寨富、水口、寬量、西林、橫逕、劉傢嶺、黃傢、合興、金山、黎明、足田、逕口、東坑、東槽、青竜、永安、上槽、坳口、周傢、坳背23個村委會。
  三星鎮
  轄:杉樹園、梓槽、梓水、正水、旱塘、殿華、秀溪、嶺頭、勝利、南水、前山、見頭衝、白泉、石塘、西黃、範竜、仙居、星村、付水、三星、城郭21個村委會。
  暖水鎮
  轄:羅泉、雙聯、東村、巷頭、曹傢、北水、雙溪、泉源、蔣步、白勾10個村委會。
  大坪鎮
  轄:黃屋、東漚、上祝、聯村、魯塘、平灣、譚屋、毛傢、城溪、李屋、新南、五桂、下祝、大坪、官路、歐村、山口、竜興、堆上、溪頭20個村委會。
  三江口鎮
  轄:三江口居委會;蘭洞、塘田、上裏、中心、明星、紅光、下裏、沙界、仙溪、大塘、九竜11個村委會。
  城郊鄉
  轄:南門居委會;津江、予樂、錦堂、甲亨、雲善、益道、東正、橫巷8個村委會。
  附城鄉
  轄:東溪、磨刀、上聯、上泉、江頭、東方、鬥山、陳傢、曾傢、官橋、新堂、鄧傢、嚮東、道南、長安、聯江、雲內、朱傢、廖傢、下聯20個村委會。
  井坡鄉
  轄:塘坑、雲先、竜虎、古塘、上袁、明星、平塘、朱傢、漿湖、白玉堂、下青、興曹、嶺塘、大村、泉溪、陽星16個村委會。
  文明鄉
  轄:青山、塘下、黃土、長遠、大地、山田壠、長壠、宣溪、新東、快樂、山田鋪、韓田、新田、上莊、長城、洞頭、嚮陽、新旭、五一、沙洲、秀水、橫江、竹下、中洞、樓江、良田、二都、淺堆、文市29個村委會。
  盈洞瑤族鄉
  轄:盈洞、聯豐、深山、新華、蘭山、新取、獅形、坳下、薑陽、永聯、新明11個村委會。
  嶺秀瑤族鄉
  轄:聯和、香嶺、塘茶、古橋、寶南、永利、東山、長洞、大興、大源、蒲竹、三合12個村委會。
  田莊鄉
  轄:文泉、乾甫、塘豐、蔡傢、白泥坳、田莊、上塘、集裕、洪流、新聯、新付11個村委會。
  南洞鄉
  轄:育纔、光明、淇南、淇嶺、育林、大麻、山聯、呂洞、西邊山、東邊山、高月11個村委會。
  永豐鄉
  轄:先鋒、北林、西塘、破石界、竜內、銀坑、小坑、東沙、南樓、澗布、橫坪、青草、山坑、山口洞14個村委會。
  濠頭鄉
  轄:五七、高源、濠頭、排源、寬坑、下河、黃傢土、紅星、扶竹舟、埠頭、社溪、廟前、寶沙、樟溪、上河、豐坑16個村委會。
  益將鄉
  轄:橋頭、益將、流溪、臘嶺、遠光、山田6個村委會。
  集竜鄉
  轄:園凼、永南、集竜、聯心、庾竜、劉村、聯盟、潭集8個村委會。
  馬橋鄉
  轄:西臘、金寶、煙竹、揚傢洞、霞留、焦坪、馬橋、石泉、上流、大油頭、梓洞、小塘、廊木13個村委會。
  外沙鄉
  轄11個村委會:梅木村、高村村、外沙村、坳頭村、衝頭村、梓裏村、珠目村、荷塘村、下洞村、潘溪村、長春村。
  延壽瑤族鄉
  轄17個村委會:下揚村、留富村、留觀村、郭傢村、中坪村、九如村、桑坪村、鬆西村、官亨村、壽水村、新坡村、東壽村、銅城村、城江村、山眉村、溫平村、坪坑村。
英文解釋
  1. n.:  Rucheng County
近義詞
汝城
相關詞
????業公司????務管理局旅遊行政區劃地理鄉鎮更多結果...
包含詞
汝城縣文化局汝城縣中醫院汝城縣人民醫院
汝城縣第二中學汝城縣第一中學汝城縣第五中學
汝城縣第四中學汝城縣????務管理局汝城縣婦幼保健院
汝城縣交通大酒店汝城縣湘民大酒店汝城縣精神病醫院
汝城縣衛生防疫站汝城縣革命烈士紀念塔汝城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湖南省汝城縣中醫院
分類詳情
張開永豐鄉張開文明鄉張開田莊鄉張開井坡鄉張開附城鄉
張開南洞鄉張開馬橋鄉張開城關鎮張開暖水鎮張開土橋鎮
張開三星鎮張開城郊鄉張開熱水鎮張開三江口鎮張開大坪鎮
張開小垣鎮張開盈洞瑤族鄉張開嶺秀瑤族鄉張開濠頭鄉張開益將鄉
張開集竜鄉張開外沙鄉張開延壽瑤族鄉張開小坦鎮張開盈洞鄉
張開嶺秀鄉張開永口鄉張開延壽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