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湖南 >郴州 > 臨武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Linwu County
  郵編:424300 代碼:431025 區號:0735
  拼音:Lín Wǔ Xiàn,Linwu Xian
  
    臨武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與廣東省為鄰。總面積1375平方千米。總人口31萬人(2003年)。
    臨武縣轄5個鎮、16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金江鎮、香花嶺鎮、嵐橋鎮、武水鎮、雙溪鄉、南強鄉、廣宜鄉、同益鄉、汾市鄉、土地鄉、水東鄉、接竜鄉、花塘鄉、楚江鄉、武源鄉、萬水鄉、麥市鄉、三合鄉、鎮南鄉、大衝鄉、西山瑤族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基本概況
  臨武縣地處湖南省最南部,南嶺山脈東段北麓,北緯25°~25°35′,東經112°20′~112°47′。 是湘南置縣歷史最悠久縣之一。戰國時期設臨武邑,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北界桂陽,東連北湖、宜章,南鄰廣東省連州市,西靠藍山,西北毗嘉禾,南距廣州市300余公裏,是湖南改革開放的南大門,通往廣東沿海的咽喉要地。縣域面積1392平方公裏,轄5鎮17個鄉,總人口31萬。
  境內礦藏資源豐富,素有“有色金屬之鄉”和“煤炭之鄉”的美譽。 已探明礦藏有9類50餘種,其中大型礦床9處,中型礦床12處。非金屬礦藏有石墨、花崗石、螢石等,“香花石 ”以其獨特的科研價值被譽為“國寶”。臨武的煤炭儲量近1億噸,為全國200個重點産煤縣之一。
  臨武傳統産品豐富,最具代表性的品種有:能與“北京鴨”媲美而被列為國內優良鴨種的“臨武鴨”;曾為清朝貢品的“香塘魚”;久負盛名的“竜須草席”;“瑩比積雪”的白蠟以及東山雲霧茶、臨武鼕醐酒等。
  悠久的歷史,富饒的物質,孕育了臨武衆多的人文景觀。有竜洞煙雲、東林勝景、西山霽雪、挂榜晴崗、武水拖藍、舜峰晚眺、韓張山光、秀岩風月等八大名勝。唐宋八大傢之首的韓愈,宋代大書法傢米芾以及明代大旅遊傢、地理學家徐霞客等文人墨客曾駐足臨武,留下了不少人文墨寶。
  多年來,臨武縣委、縣政府銳意改革、團结奮進,不斷調優調強經濟結構,促進了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初步形成了以臨武鴨、優質水果、商品蔬菜為主導産業的農業産業化經營格局和以有色金屬采選冶、煤炭、汽車修配、農産品加工等為主體的工業産業格局。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臨武豐富的資源優勢逐漸轉變為經濟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在農業方面,由傳統的精耕細作逐步嚮商品化、産業化的現代農業邁進,形成了以臨武鴨、臨武小水果和臨武香芋為主的三大農業支柱産業。在工業方面,正在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努力做大做強東塔新區、城南工業園、萬水工業園區和汾市冶煉工業區,使縣境工業由傳統單一手工作業、傢坊式生産逐步嚮輕工業、礦業、機器製造業等科技含量高、規模效益好的産業邁進,特別是有色金屬加工業得到長足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快速發展,成為臨武經濟的新亮點。2004年,臨武縣委、縣政府確定了以整治促穩定,以建設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全縣各項工作開局良好,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年計劃投入3.2億元的16大重點項目,1至4月份已完成投資1.2億元.一個繁榮富強的臨武正在不斷崛起。
自然地理
  臨武縣境最低點位於武水河出境處(縣水泥廠對面的五塘衝河床),海拔203米;縣城平均海拔276米。地形西北高,東南低,以東山、西山、桃竹山為骨架,如箕狀嚮東南傾斜。地貌類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類,各占59.43%、29.27%、9.51%。
  臨武縣境內有通天廟和桐柏兩座山脈。
  通天廟
  通天廟位於臨武縣香花嶺鎮,海拔1594m,方圓約100km2,據《清一統志》載:“桂嶺在臨武縣北13km,高八百餘丈,山勢雄偉,盤繞縣境。”香花嶺以雄偉獨著一方,山頂的廟宇尚存,極目遠眺,確令人心曠神怡。山産香花石,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被譽為“國寶”,其樣品陳列在北京國傢地質博物館。
  桐柏山
  桐柏山即西山,位於臨武縣西南部西山林場文昌坪,是縣內湘水水係與珠江水係的分水嶺。主峰天頭嶺,海拔1712m,是縣內最高峰,山以雄、險、幽著稱,春猶積雪。“西山霽雪”是臨武八景之一,現山上建有五級水電站,開鑿千米隧道,將建大型蓄水池。
  臨武縣溪河依西山、東山走嚮,南部之武水,由西嚮東流,屬珠江水係;北部之猴子江、無利河,由南嚮北流,屬湘江水係。
  武水係珠江流域北江水係一級支流,發源於臨武縣的三峰嶺,經宜章縣的羅傢渡流入廣東省, 郴州市集雨面積3365.7平方公裏,幹流長147公裏,平均比降1.49‰。其中:南花溪(樂水河),係北江水係二級支流,發源於宜章縣楊子坑,於廣東省水口匯入武水,流域面積1223平方公裏,幹流長115公裏,河床平均比降3.28‰,控製市宜章縣集雨面積1026平方公裏。
  臨武縣境地處中低緯度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7.9°C;年降雨量在1022.3至1917.4毫米之間,縣城平均降雨量為1421.8毫米。
  臨武境內礦藏資源豐富,被譽為“小有色金屬之鄉”和“煤炭之鄉”。已探明儲量9類50多種,還有煤炭、石墨、大理石等非金屬礦。大型礦床9處,中型礦床12處,煤炭儲量大,品質好,是全國200個重點産煤縣之一。工業以采掘業為主。鎢、錫精礦出口國外,竜須草席在1954年德國萊比錫博覽會上,被譽為“獨特的工藝品”。
歷史沿革
  戰國時設臨武邑,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水經註》記載:縣側武溪東,因曰臨武縣。史志記載:“楚南部邑之最古者,莫如臨武。”歷史上,臨武又是楚南古驛,古代中原赴粵出海的必經之路。
  戰國時為楚國軍事駐地臨邑。漢高祖二年(前205年)置臨武縣。 2000年,臨武縣轄5個鎮、16個鄉、1個民族鄉,總人口303290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4426 金江鎮 17122 香花嶺鎮 7731 嵐橋鎮 10614 武水鎮 22991 雙溪鄉 15757 南強鄉 15550 廣宜鄉 7529 同益鄉 10586 汾市鄉 14081 土地鄉 12279 水東鄉 9230 接竜鄉 6031 花塘鄉 17852 楚江鄉 17553 武源鄉 8723 萬水鄉 18458 麥市鄉 24092 三合鄉 13196 鎮南鄉 10768 大衝鄉 6452 西山瑤族鄉 2269 (單位:人)
  2004年,臨武縣轄5個鎮、16個鄉、1個民族鄉。
經濟概況
  2005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強力推進“三化”進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十五”計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綜合
  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內在活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全縣GDP為342544萬元,總量比去年增加了6909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3.2%,增幅列全市第二。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58343萬元,增長6.1%;第二産業增加值188676萬元,增長18.1%;第三産業增加值95525萬元,增長10.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11789.5元,比上年增加2520元。三次産業結構為17.0:55.1:27.9,與上年比,第一産業比重下降2.6個百分點,第二産業上升5.6個百分點,第三産業下降3.0個百分點。二、三産業增加值增長15.1%,占GDP比重83.0%,增長2.6個百分點。2008年,全縣GDP為402487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下降6.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産總值13441元,比上年下降7.6%。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20.5%,二季度下降18.2%,三季度下降10.0%,四季度下降6.9%。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72146萬元,同比增長5.2%;第二産業增加值185581萬元,同比下降24.2%;第三産業增加值144760萬元,增長11.4%。三次産業結構由15.3:54.2:30.5變為17.9:46.1:36.0。
  工業化、農業産業化和城鎮化取得新進展。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67889萬元,增長17.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4.8%,推動經濟增長7.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58.87%,比上年高22.67個百分點;實現利潤21145萬元,增長34.3%,均創歷史新高。其中製造業完成增加值54799萬元,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的32.64%。農業産業化進程穩步推進,全縣竜頭企業完成總産值14980萬元,增長42.67%;上繳稅金338.11萬元,增長98.28%;竜頭企業帶動基地總産值達到14032萬元,增長42.83%。城市化進程邁出新步伐,城市化水平為29.06%,比上年高2.65個百分點。全社會非農産業勞動者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53.57%,比重增加1.71個百分點。
  就業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據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統計,年內新增城鎮就業3608人,下崗職工再就業559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506人,登記失業率為3.7%。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民經濟結構不盡合理,製造業發展還不夠快;經濟自主增長內在動力不強;外貿出口增長乏力。
  農業
  糧食生産恢復增長,特色農業來勢較好。全縣糧食總産量13.42萬噸,增長5.58%。蔬菜、水果、臨武鴨等特色農業大幅增長。蔬菜24.04萬噸,增長5.83%;水果4.27萬噸,增長19.1%;臨武鴨出籠272.59萬羽,增加6.59萬羽。油料3063噸,增加18.63%;煙葉856噸,增加20.22%;大豆2775噸,增長10.64%。養殖業穩步增長。全年肉類總産量達到32503噸,增長3.4%;出欄肉豬35.49萬頭,增長2.5%;出籠傢禽387.35萬羽,增長13.6%;出欄牛0.98萬頭,增長0.2%;出欄羊7.18萬衹,增長9.1%;禽蛋1901噸,增長0.1%;水産品4438噸,增長32.4%。
  農業結構適時調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94千公頃,增長4.08%,糧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8.1%。稻穀播種面積14.23千公頃,增長6.03%。農、林、牧、漁、副比例為60.8:5.4:29.0:3.5:1.2。
  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2990處,投入資金3375萬元,完成土石方385萬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7平方公裏。全縣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0.26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24.8萬千瓦,增長4.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0040噸,下降3.9%;農村用電量2343.53萬千瓦小時,增長9.5%。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5萬畝,完成退耕還林面積5000畝;森林覆蓋率達63.39 %。
  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産快速增長。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67889萬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1838萬元,增長29.4%。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9992.6萬元,增長27.6%;大中型企業增加值4108.2萬元,增長27.1%。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産品産量有增有減。原煤129.56萬噸,增長13.4%;錫錠4670噸,增長11.1%;錫精礦含錫量33862.7噸,增長77.5%;鎢精礦2487噸,下降16.1%;鉛精礦含鉛量1443噸,增長2.4%;鋅精礦含鋅量1645噸,增長8.8%;鉛錠3140噸,增長114.8%;發電量2925萬千瓦小時,增長113.6%。
  産銷銜接良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産值30.38億元,增長52.9%;産品銷售率為100.53%。
  建築業快速發展。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0787萬元,增長20.7%。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4傢,實現利潤302.6萬元,增長127.5%;稅金19.3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4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8.9萬平方米。
  固定資産投資
  固定資産投資繼續快速增長。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27849萬元,比上年增長20.1%。其中城鎮投資86654萬元,增長30.8%;農村投資41195萬元,增長2.5%。在城鎮以上固定資産投資中,第一産業完成投資4230萬元;第二産業完成投資40773萬元;第三産業完成投資41651萬元;房地産開發投資5372萬元,下降11.9%。年內新開工項目236個,全部投産項目190個。
  工業投入力度大。在城鎮以上投資中,全部工業完成投資40593萬元。以煤炭、有色金屬為主的采掘業投資25580萬元,下降4.5%;以食品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為竜頭的製造業投資增長迅速,完成投資17230萬元,增長225.4%。支柱産業和優勢企業的發展,有力推進了全縣工業化進程。
  重點工程投資項目進展順利。全縣20大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24526萬元,完成年度計劃的59.9%。臨嘉二級公路、縣鄉公路改造、臍橙優勢産業帶建設、沼氣生態農業工程、縣四傢辦公大樓建設工程分別按時或超額完成計劃。
  全年主要新增生産能力:原煤開採176萬噸/年;鉛鋅采礦63.6萬噸/年;鉛鋅選礦(處理原礦)42.5萬噸/年;錫采礦51萬噸/年;錫選礦(處理原礦)50萬噸/年;鉛含量7500噸/年;鋅含量6781噸/年;錫冶煉500噸/年;學校席位5582個;新建公路2.7公裏;城市道路擴建長度3公裏;城市永久性橋梁1座;發電機組容量增加0.48萬千瓦小時。
  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業繼續發展。2005年,全社會貨物周轉量106812萬噸公裏,比上年增長10.5%。旅客周轉量57600萬人公裏,增長17.7%。全年客貨運輸換算周轉量114192萬噸公裏,增長12.0%。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4031萬元,增長33.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795萬元,增長4.5%;電信業務總量2340萬元,增長8.8%,移動業務總量10389萬元,增長42.6;聯通業務總量543萬元,增長48.4%。年末固定電話及小靈通用戶達39029戶;移動電話用戶57278戶,比上年淨增10555戶。互聯網用戶數8183戶。
  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貿易
  消費品市場日益活躍。2005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701萬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縣以上35223萬元,增長13.32%;縣以下38478萬元,增長13.4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5527萬元,增長13.36%;餐飲業7267萬元,增長13.5%;其他行業907萬元,增長15.0%。
  外經外貿取得新進展。2005年,全縣外貿出口總額為201萬美元,比上年增加76萬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007萬美元。勞務輸出70人。實際利用內資57013萬元,下降12.7%。
  財政、金融與保險
  財稅收入大幅增長,質量明顯提高。2005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20701萬元,與上年同期同口徑相比增長26.4%,其中上劃中央“兩稅”完成6402萬元,同比增長41.26%;上劃中省“兩個所得稅”完成1088萬元,同比增長9.68%;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211萬元,同比增長21.72%。完成稅收收入總量16176萬元,同口徑增長31.04%,其中工商稅收收入1342萬元,同口徑增長32.65%。地方稅收收入完成8686萬元,同比增長27.36%,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65.8%,提高18.2個百分點,實現了財政收入總量與質量同步提高。全縣完成一般預算支出26773萬元,同比增長14.5%。
  金融機構存貸款快速增長,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227537萬元,比年初增加42642萬元,增長23.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80023萬元,比年初增加34803萬元;企業存款餘額21725萬元,比年初增加967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0747萬元,比年初增加5817萬元。其中中長期貸款餘額9224萬元,比年初減少981萬元。截止十二月末,全年纍计發放各項貸款51585萬元,比去年同期纍计發放44398萬元多7187萬元。
  保險事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3857萬元,其中財産險保費收入99萬元;壽險收入1001萬元。各項賠付支出752萬元,其中人身意外傷害險賠款125萬元;財産險賠款17萬元。
  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工作有新突破。全年安排科技費用623萬元,比上年增長36.9%,占當年財政總支出的2.33%,推廣省級農業科技成果5項,新産品開發4項,高新技術項目實施4項。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步伐加快,新增高新技術産品企業3傢,全年高新技術産品産值8.0億元,增長93.6%。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縣普通中學28所,普通中學招生5487人;在校學生20582人,下降20.3%。普通初中入學率98.9%;初中在校學生輟學率3.33%,下降1.19個百分點。普通小學158所,招生4137人,在校學生1826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86%;小學在校學生輟學率0.96 %,增加了0.21個百分點。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2593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1293人,初中專任教師1024人,高中專任教師244人。
  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化活動豐富多彩。2005年,全縣舉辦大型群衆文化活動12次,成功舉辦了“慶七一”大型歌詠比賽,“古邑新聲歌盛世”大型文藝晚會等活動,並有一批原創文藝節目榮獲各類大奬。2005年全縣共在市級以上報刊雜志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188篇(件)。開展“掃黃打非”,淨化文化市場,全年共收繳並銷毀非法盜版出版物7280册,收繳銷毀非法盜版音像製品12786張,收繳非法地下“六合彩”讀物(書刊)3786册。
  廣播電視事業日益繁榮。全縣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5%。全縣有綫電視用戶25000戶,增加2400戶。
  衛生醫療保健事業發展加快。年末全縣醫療衛生機構23傢,衛生機構床位數555張,衛生技術人員748人,其中執業醫師200人,執業(助理)醫師181人,註册護士187人。全縣擁有診所41個,農村衛生室262個,農村有醫療點的村占總村數的比重為95%。
  體育事業不斷發展。在2005年全省青少年比賽中,1金、1銀、4銅。在郴州市第十一屆中小學生運動會中,3金、3銀,2銅,1人達到國傢二級運動員標準的較好成績。
  環境保護
  環境治理力度加強,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2005年,全縣有環保監測站1個,環境監測人員18人;建成煙塵控製區1個,面積4.5平方公裏;環境噪聲達標區1個,面積4.5平方公裏。河、湖、空氣、重點污染源的監測繼續加強。工業廢水處理率達100%,工業廢氣處理率達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6.5%。全縣工業污染源基本實現達標排放,列入省、市考核32傢重點企業全部達標。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縣總人口為314858人,比上年末增加1253人,其中市鎮人口10.76萬人,鄉村人口20.73萬人。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0.56‰,下降1.14個千分點;死亡率為3.98‰,下降0.07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6.65‰,下降1.13個千分點。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2005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0.98元,比上年增加1083元,增長13.8%;其中人均工薪收入6002.45元,經營淨收入1062.34元,財産性收入1292.45元,轉移性收入974.2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008元,增加416元,增長11.6%,其中工資性收入1510.92元,增長23.63%;家庭經營收入2238.8元,增長11.97%;轉移性收入130.74元,下降17.57%;財産性收入127.3元,下降39.9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0.94元,增加412.91元,增長12.05%。城鄉居民的消費方式、消費渠道和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815.77元,其中人均交通與通訊支出869.05元,占消費支出12.8%;人均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886.96元,占12.8%;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6.1%;人均居住面積38.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718.95元;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51.85%;人均住房面積29.04平方米。
  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2005年,全縣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16603人,增長6.7%;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3800人,增長2.3%;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0961人,下降15.4%;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9096萬人,增長3.2%;領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費71764人次。全年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1218萬元,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資金100萬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443.5萬元。
行政區劃
  Linwu Xian
  424300
  431025
  城關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臨武縣轄5個鎮、16個鄉、1個民族鄉。
  城關鎮
  轄:韓山、南塔、成仙觀、武江、東雲5個社區居委會;蔬菜、東城、"西城、杜傢、南溪、曾傢嶺、塘下、新屋場8個村委會。
  武水鎮
  轄:鄺傢、玉屏、車頭、黃蓮、慕衝、陶傢、劉傢、洞頭、太和、建新、圳上、堯豐、城頭、淋灣洞、三江、力鴨、山青、雙塘、東揚黃、李傢20個村委會。
  金江鎮
  轄:金江1個居委會;鎮林森、溫泉、金泉、金山、何傢、紅星、新華、袁傢、沙田、上富、木衝、唐傢、羅傢、杉木橋、鐵坑、白嶺、白鶴、黎明18個村委會。
  香花嶺鎮
  轄:建設嶺、工人村、金石嶺、二五零4個居委會;香花嶺1個村委會。
  嵐橋鎮
  轄:大廣、古山、增傢山、歐傢灣、土橋、九澤水、嶺背塘、賽塘、百樂坪、沙灣、杉樹、寨頭水、上板力、平天頭、油麻15個村委會。
  雙溪鄉
  轄:禾魚、勤儉、田心洞、車閣田、鬍傢田、撥昌、沐塘、貝溪、金盆、南衝、大嶺、農林12個村委會。
  南強鄉
  轄:渣塘、鄧傢、周傢、慄坪、上官莊、下官莊、二八、文溪、香塘、陳傢、林傢、庭上、鳳岩、寨江、田頭、秀水、蒙童灣、蓮塘、十字鋪19個村委會。
  廣宜鄉
  轄:塔橋、元付、安付、上幻、曾傢、黃傢、灣垢、竜水、鄒傢、小廣、東衝冷、羅城山12個村委會。
  同益鄉
  轄:老寨、兩寨、大步、同益、油行、歐果、秀源、三村、唐傢、石橋、太坪、集村、坦下、溪江、楊柳15個村委會。
  汾市鄉
  轄:汾市居委會;上樂、橫山、白石、渡頭、北岸、南岸、南福、社下、頂下、城貝、麻落、張傢衝12個村委會。
  土地鄉
  轄:土地、小灣、石裏、大泉、橫圳、楓橋、張傢、臘水、山塘、古城、玉美、書樓、竜坪、力坪、寺衝15個村委會。
  水東鄉
  轄:孫南、黃傢、新坪、東江、深渡、畔塘、萬田、小城8個村委會。
  接竜鄉
  轄:天堂坪、毛金坪、鬥水坪、黃泥坪、神山、桃竹6個村委會。
  花塘鄉
  轄:石門、鋪下、斜江、志木山、下駱傢、夏傢灣、花塘、農科、靛江、燕江、東村、香花卜、東山、常青14個村委會。
  楚江鄉
  轄:衝頭、城貝、粗石江、楚江、顧村、東山、赤源、下舟、上舟、曉言塘、竜布江、連塘、矮碧、付塘、下城、塘裏、大溪頭、妙山江、章山、敖塘、楊烏磊21個村委會。
  武源鄉
  轄:大塘、界頭、竜傢、黃壽灣、村頭、寺灣、新塘、莊村、華陰、新屋裏、大嶺背、野羊山12個村委會。
  萬水鄉
  轄:李羅、長坪、雙源、井頭、愁下、林裏、山下、嶺貝、黃祖江、大漢、盧市、譚何、大城、上橫、下橫、門頭、儒風、塘頭18個村委會。
  麥市鄉
  轄:麥市、坪山、琶溪、下莊、茶衝、長莊、上莊、馬渡、五星、聯合、上喬、下喬、樂園、高峰、竹山、焦溪、農豐、獨石、清塘、瓦石、水源21個村委會。
  三合鄉
  轄:大井、甘溪、三合、天河、各山、賀傢、童子、芹菜、五村、南力、木灣、新甘、江山、廣坪、石岩15個村委會。
  鎮南鄉
  轄:鎮南、杉木溪、茶山、深坪、錦田、排洞、聯水、大富、江口、佛祖、五裏、西衝鄉12個村委會。
  大衝鄉
  轄:嶽橋、上塘、坪溪、油灣、西山、大衝、大坪、樂嶺、柳塘9個村委會。
  西山瑤族鄉
  轄:𠔌富塘、馬頭騎、橫頭、新建、"文昌坪、桃源坪6個村委會。
臨武交通
  臨武水達北粵,陸連豫桂,古代為交通要衝。秦漢時屯兵臨武由武水出擊南越,唐時設驛站15處為海南至京師通衢。清朝民國時期,臨武帆船多至百艘。民國26年(1937年)縣長楊闓宣列舉四大理由呈報省府,請求修通桂陽至臨武去嘉禾公路,因民睏政衰,呈報未準。之後,縣府除民國32年(1943年)在縣城有整治拓寬街道之舉外,餘皆不聞不問。直到1949年12月1日臨武解放,臨武境內僅有縣城至馬傢7公裏土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臨武人民白手起傢,交通事業從此蓬勃發展,萬象更新。1951年4月臨武至宜章黃沙堡段36公裏公路全綫動工;同年8月1日臨武至坪石公路竣工通車;同時第一部道奇牌汽車開進臨武縣城,掀開了臨武交通新的一頁。1952年地方國營臨武汽車站成立,並擁有臨武第一臺3噸道奇牌汽車,標志着臨武的汽車運輸業有了新的開端。隨着省道汝嘉綫、縣道臨武至祖教寺公路、石陂頭至香花嶺公路的修建完工,客運事業逐漸興起,公路交通逐漸普及。1958年由縣人民委員會號召大力交通,基本形成了縣內公路交通網絡。1968年楚江龜頭坳至武源水頭圩公路完工,是上世紀60年代唯一修建的一條通公社的公路。上世紀70年代公路建設再度出現高潮,基本實現了社社通客車、隊隊通貨車。特別是1974年縣城至西山大河邊公路的建成,為開發林區,改變西山面貌起了很大的作用。1973年梅(田)至沙(田)煤運專綫修建完工,結束了臨武無鐵路的歷史。在這期間,縣運輸車輛增多,客車由60年末的日出車次11次,1979年增加到33次,客運量上升近7倍;貨運除湘運汽車隊外,商業、供銷、糧食、石油均自建汽車隊,各公社也自購貨車21輛。基本形成了臨武交通網絡的雛形。
  20世紀80年代初,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通過深化改革,快速發展,不斷跨越,27年來,臨武交通在建設規模、整體結構、依法行政等方面均突破歷史,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道路綜合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1980年以來,公路建設普及發展到提質升級,通行能力和質量均快速提高。1980年後,道路建設求其“通”,修黃沙坳公路,建牛屎墩橋,改造石珠堆至鎮南麻石腳公路,完成了省道衡陽至同益公路中臨武境內23.6公裏中的16.5公裏、省道汝城至嘉禾公路中臨武境內36.8公裏中的27.6公裏瀝青路面的鋪設,完成了深渡叉路口至水東煤礦水泥路面建設,結束了臨武境內無高級路面的歷史。坪梅鐵路梅沙煤運專綫於1980年正式營運,結束了臨武縣無鐵路運輸的歷史。至80年代末,縣境內公路總長達768公裏,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裏56公裏。
  1990年後,公路建設在突破交通“瓶頸”上狠下功夫,求其“暢”。1992年在全市率先貸款對境內省道1842綫鋪設砼路面,並逐年延伸。同年,采取民工建勤辦法籌資420萬元,修通了南下廣東的黃金通道——臨連公路。1994—1995年投入資金2648.96萬元,對該路進行改造,將臨武段21.4公裏全部修成砼路面。1996—2001年,實行民辦公助的辦法,修通了縣內煤炭運輸大道臨武金江至北湖大塘11公裏公路。
  2000年後,公路建設求其“變”。隨着臨嘉二級公路的建成通車,結束了縣內無高等級公路的歷史;隨着茶梓、麥梓公路改建完工,標志着該縣所有的鄉鎮包括大部分的鄉鎮聯接綫都鋪成了水泥路面;隨着武源至大嶺背、東村至大塘、東村至華陰公路的建成,標志着該縣的“通達工程”圓滿完成;200.7公裏通村公路的完工,標志着該縣95%的行政村已通水泥路,農村“通暢工程”再上一個新臺階;汾市、鎮南、麥市、香花嶺、金江、接竜六個農村客運站的完工,預示着該縣的農村客運市場將逐步進入一個“人歸點、車進站”的新的管理模式。與此同時,公路養護的設備、技術、隊伍也全方位都得到提升,好路率逐年增長。
  27年來,全縣建公路橋梁55座,815.7延米,改造危橋3座;完成通鄉公路改造151.16公裏;新建農村客運站6個。
  交通運輸結構發生了根本轉變。27年來隨着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的轉變,臨武交通經過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轉折,其所有製結構、運力結構、運輸網絡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逐步形成了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特別是1980年坪梅鐵路梅沙煤運專綫運行後,運輸量大增,至1987年底,縣內有貨車673輛,拖拉機529臺,客車22臺,營運綫路29條。1997年,全縣從事貨運的1940臺汽車中,東風汽車1739臺,因“東風”牌汽車占縣內貨運車輛的70%以上,而被湖北十堰第二汽車製造廠授予“東風汽車縣”稱號。2005年底,縣內營業性運輸車輛擁有量達到3424輛,為1988年的3.8倍,其中,東風大貨車占總數的76.2%。20世紀80年代中期,個體運輸戶開始進入客運市場。自從80年代中期個體司機陳東臨、劉興興合夥購買了一臺19座三湘大客車,經營臨武至香花嶺綫路,成為縣內第一個從事個體客運的經營業戶。隨後,個體客運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遞增。2000年,個體客運車輛增加到146臺,主要經營縣內、縣際及部分地際、省際班綫。2001年7月,臨武至郴州16臺個體客運車輛正式並入湘運臨武分公司113車隊專綫營運。
  交通運輸結構的優化提高了交通的綜合運輸能力。2005年底,全縣從事200公裏以上的長途客運綫路共有11條15臺車。共有客運綫路61條,在營客車261臺,全縣通班車鄉鎮22個,通車率為100%;通班車的行政村180個,通車率為62%;年末公路客運量84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57600萬人公裏,分別為1988年的7.6倍、13.2倍。2004年,安徽億邦科技有限公司經對縣內出租車市場進行充分考察後,决定投資1050萬元組建“舜風出租車有限公司”,計劃分批陸續投放150輛出租車。10月,首批投放30輛,次年5月,又添置11輛。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生産生活上的需要。
  交通運輸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維修業的發展。1988年底,全縣有個體汽車維修廠點33處,縣交通運輸管理所根據交通部、國傢經委、國傢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頒發的《汽車維修行業管理暫行辦法》,對國營、集體、個體維修廠點進行管理。1995年全縣共有維修廠傢132個,均辦理了經營許可證,是1988年的5倍。2000年,縣交通運輸管理所對車輛維修市場的管理,堅持多傢經營、統一管理、合理佈局、協調發展的原則,促進了維修行業的有序發展。2005年,全縣共有維修廠傢150個,其中一類維修廠傢1個,二類維修廠傢9個,三類維修廠傢105個,摩托車維修業戶35個。2001年12月, B級檢測站的建立,標志着我縣的交通運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交通行政執法逐步走上正軌。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形成和發展,交通管理逐步由部門管理轉嚮行業管理,由行政管理轉嚮依法行政為主,以法製規範運輸活動。工程管理逐步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路政、運政、安全行政執法力度加大,交通行政執法監督機製進一步健全,從執法主體到執法程序都形成規範,為交通運輸市場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27年,該縣公路建設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全縣交通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交通建設仍然是該縣的一條短腿。該縣區域內既沒有鐵路、高速公路通過,也沒有幹綫公路穿越,對外通道仍然不暢。現有臨連公路是該縣廣東連州市直接相連的唯一道路,是區域南下廣東的黃金通道,僅為三級公路,部分路段甚至衹有四級標準,技術標準低、通行能力差,服務水平低,與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極不相稱,嚴重影響了區域內湘粵兩省經濟的交流,成為製約該縣發揮其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交通“瓶頸”;交通運輸效率有待進一步發揮,交通運輸市場有待進一步規範;交通建設資金來源有待進一步拓展;隊伍建設、運輸安全、執法環境中諸多薄弱環節有待進一步剋服。建設真正現代化的交通還任重道遠。
英文解釋
  1. n.:  Linwu County
近義詞
臨武
相關詞
旅遊行政區劃地理鄉鎮
包含詞
臨武縣賓館臨武縣中醫院臨武縣防役站
臨武縣人民醫院臨武縣第一中學臨武縣文益大酒店
臨武縣衛生防疫站臨武縣婦幼保健站臨武縣南大汽貿有限公司
臨武縣凱旋門大酒店臨武縣成人教育辦公室臨武縣中醫院一門診
臨武縣中醫院二門診臨武縣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
分類詳情
張開雙溪鄉張開金江鎮張開麥市鄉張開土地鄉張開鎮南鄉
張開武水鎮張開汾市鄉張開萬水鄉張開城關鎮張開三合鄉
張開同益鄉張開水東鄉張開接竜鄉張開大衝鄉張開香花嶺鎮
張開嵐橋鎮張開南強鄉張開廣宜鄉張開花塘鄉張開楚江鄉
張開武源鄉張開西山瑤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