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藏 >乾隆藏 > 小乘論
目錄
No. 1
  小乘佛學所屬論書的總稱。又稱小乘阿毗達磨、小乘阿毗曇等。相對大乘論而言。在小乘佛教興起之後,各個部派對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阿含的教說進行了種種的註釋、整理和組織,進一步發揮了原始佛教的教義,出現很多阿毗達磨(即“法的研究”)的論書。據傳小乘的各個部派都有自己的論藏。但目前流傳下來的衹有南傳上座部和北傳說一切有部的論典。
  據覺音所編南傳上座部論書有7種:《法聚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施》、《論事》、《雙論》和《發趣論》,另有頗多的註疏和復註。這7部論書常被認為是南傳上座部佛學的基本理論著作。以後,還出現闡述上座部教理特別是修持方法的《解脫道論》;覺音又在《解脫道論》的基礎上著《清淨道論》,被譽為小乘佛教三藏典籍和義疏精要。北傳說一切有部的基本論書有所謂“六足”與“一身”。“六足”指《集異門足論》、《法藴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界身足論》、《品類足論》;“一身”即迦多衍尼子著《發智論》(異譯《八犍度論》),因其論義廣博,故稱為“身”。
  相傳以後又有以脅尊者為首的五百論師在迦濕彌羅費時12年編集的《大毗婆沙論》,為詳細解釋《發智論》及破斥異部所執的著作。稍後,法勝著《阿毗曇心論》,對《大毗婆沙論》進行評釋。把有部復雜多歧的學說組成為一個體係。而法救的《雜阿毗曇心論》又對《阿毗曇心論》作瞭解釋和補充。《雜阿毗曇心論》之後,又有世親所著《俱捨論》出,它以《雜阿毗曇心論》為基礎,結合當時各種學說,對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作了批判性的總結。隨後有衆賢精心研究《俱捨論》12年,著《順正理論》及《顯宗論》,對世親的《俱捨論》作了批判性的註解。另有訶黎跋摩所著的《成實論》,亦屬小乘論書。因其內容講到我法二空之理,被看作是小乘空宗走嚮大乘空宗的一部過渡性論書。屬於小乘論書的還有:說一切有部世友所著的《異部宗輪論》(又名《十八部論》、《部執異論》),賢胄部世賢所著的《三法度論》,未詳作者的《三彌底部論》,經量部鳩摩羅多著的《喻鬘論》、《癡鬘論》、《顯了論》等。
  漢譯小乘論較多,《歷代三寶記》捲十五載李廓撰魏世《衆經目錄》列有小乘論6部。《開元釋教錄》捲二十載有小乘論36部,698捲。《頻伽藏》則列有46部,732捲。這些論書一經譯出,許多佛教學者和僧人競相研習。東晉時,道安、慧遠等提倡毗曇之學,經幾代傳承,逐漸演變成為毗曇學派。後秦時鳩摩羅什譯出《成實論》,宋、齊、梁、陳各代,弘傳頗盛,最後形成成實學派。《俱捨論》在中國兩次翻譯,研習弘揚者尤衆,多傢為之作註疏釋,如唐代普光《俱捨論記》,法寶和神泰分別作《俱捨論疏》,世稱“俱捨三大部”。日僧道昭、智通、智達、玄昉也於唐代先後來中國嚮玄奘和智周學法,將《俱捨論》傳入日本,形成俱捨宗,並著有疏鈔多種。
中國歷史
  xiaochenglun小乘論Hnayna stra 小乘佛學所屬論書的總稱。又稱小乘阿毗達磨、小乘阿毗曇等。相對大乘論而言。在小乘佛教興起之後,各個部派對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阿含的教說進行了種種的註釋、整理和組織,進一步發揮了原始佛教的教義,出現很多阿毗達磨(即“法的研究”)的論書。據傳小乘的各個部派都有自己的論藏。但目前流傳下來的衹有南傳上座部和北傳說一切有部的論典。 據覺音所編南傳上座部論書有 7種:《法聚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和《發趣論》,另有頗多的註疏和復註。這7部論書常被認為是南傳上座部佛學的基本理論著作以後,還出現闡述上座部教理特別是修持方法的《解脫道論》;覺音又在《解脫道論》的基礎上著《清淨道論》,被譽為小乘佛教三藏典籍和義疏精要。北傳說一切有部的基本論書有所謂“六足”與“一身”。“六足”指《集異門足論》、《法藴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界身足論》、《品類足論》;“一身”即迦多衍尼子著《發智論》(異譯《八犍度論》),因其論義廣博,故稱為“身”。 相傳以後又有以脅尊者為首的五百論師在迦濕彌羅費時12年編集的《大毗婆沙論》,為詳細解釋發智論及破斥異部所執的著作。稍後,法勝著《阿毗曇心論》,對《大毗婆沙論》進行評釋。把有部復雜多歧的學說組成為一個體係。而法救的《雜阿毗曇心論》又對《阿毗曇心論》作瞭解釋和補充。《雜阿毗曇心論》之後,又有世親所著《俱捨論》出,它以《雜阿毗曇心論》為基礎,結合當時各種學說,對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作了批判性的總結。隨後有衆賢精心研究《俱捨論》12年,著《順正理論》及《顯宗論》,對世親的《俱捨論》作了批判性的註解。另有訶黎跋摩所著的《成實論》,亦屬小乘論書。因其內容講到我法二空之理,被看作是小乘空宗走嚮大乘空宗的一部過渡性論書。屬於小乘論書的還有:說一切有部世友所著的《異部宗輪論》(又名《十八部論》《部執異論》),賢胄部世賢所著的《三法度論》,未詳作者的《三彌底部論》,經量部鳩摩羅多著的《喻論》、《癡論》、《顯了論》等。 漢譯小乘論較多,《歷代三寶記》捲十五載李廓撰魏世《衆經目錄》列有小乘論 6部。《開元釋教錄》捲二十載有小乘論 36部,698捲。《頻伽藏》則列有46部,732捲。這些論書一經譯出,許多佛教學者和僧人競相研習東晉時,道安、慧遠等提倡毗曇之學,經幾代傳承,逐漸演變成為毗曇學派。後秦時鳩摩羅什譯出《成實論》,宋、齊、梁、陳各代,弘傳頗盛,最後形成成實學派。《俱捨論》在中國兩次翻譯,研習弘揚者尤衆,多傢為之作註疏釋,如唐代普光《俱捨論記》,法寶和神泰分別作《俱捨論疏》,世稱“俱捨三大部”。日僧道昭、智通、智達、玄也於唐代先後來中國嚮玄奘和智周學法,將《俱捨論》傳入日本,形成俱捨宗,並著有疏鈔多種。                 高振農
佛教百科
  【小乘論(Hinayanasastra)】  Xiaochenglun
    小乘佛學所屬論書的總稱。又稱小乘阿毗達磨、小乘阿毗曇等。相對大乘論而言。在小乘佛教興起之後,各個部派對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阿含的教說進行了種種的註釋、整理和組織,進一步發揮了原始佛教的教義,出現很多阿毗達磨(即“法的研究”)的論書。據傳小乘的各個部派都有自己的論藏。但目前流傳下來的衹有南傳上座部和北傳說一切有部的論典。
    據覺音所編南傳上座部論書有7種:《法聚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和《發趣論》,另有頗多的註疏和復註。這7部論書常被認為是南傳上座部佛學的基本理論著作。以後,還出現闡述上座部教理特別是修持方法的《解脫道論》;覺音又在《解脫道論》的基礎上著《清淨道論》,被譽為小乘佛教三藏典籍和義疏精要。北傳說一切有部的基本論書有所謂“六足”與“一身”。“六足”指《集異門足論》、《法藴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界身足論》、《品類足論》;“一身”即迦多衍尼子著《發智論》(異譯《八犍度論》),因其論義廣博,故稱為“身”。
    相傳以後又有以脅尊者為首的五百論師在迦濕彌羅費時12年編集的《大毗婆沙論》,為詳細解釋《發智論》及破斥異部所執的著作。稍後,法勝著《阿毗曇心論》,對《大毗婆沙論》進行評釋。把有部復雜多歧的學說組成為一個體係。而法救的《雜阿毗曇心論》又對《阿毗曇心論》作瞭解釋和補充。《雜阿毗曇心論》之後,又有世親所著《俱捨論》出,它以《雜阿毗曇心論》為基礎,結合當時各種學說,對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作了批判性的總結。隨後有衆賢精心研究《俱捨論》12年,著《順正理論》及《顯宗論》,對世親的《俱捨論》作了批判性的註解。另有訶黎跋摩所著的《成實論》,亦屬小乘論書。因其內容講到我法二空之理,被看作是小乘空宗走嚮大乘空宗的一部過渡性論書。屬於小乘論書的還有:說一切有部世友所著的《異部宗輪論》(又名《十八部論》、《部執異論》),賢胄部世賢所著的《三法度論》,未詳作者的《三彌底部論》,經量部鳩摩羅多著的《喻鬘論》、《癡鬘論》、《顯了論》等。
    漢譯小乘論較多,《歷代三寶記》捲十五載李廓撰魏世《衆經目錄》列有小乘論6部。《開元釋教錄》捲二十載有小乘論36部,698捲。《頻伽藏》則列有46部,732捲。這些論書一經譯出,許多佛教學者和僧人競相研習。東晉時,道安、慧遠等提倡毗曇之學,經幾代傳承,逐漸演變成為毗曇學派。後秦時鳩摩羅什譯出《成實論》,宋、齊、梁、陳各代,弘傳頗盛,最後形成成實學派。《俱捨論》在中國兩次翻譯,研習弘揚者尤衆,多傢為之作註疏釋,如唐代普光《俱捨論記》,法寶和神泰分別作《俱捨論疏》,世稱“俱捨三大部”。日僧道昭、智通、智達、玄昉也於唐代先後來中國嚮玄奘和智周學法,將《俱捨論》傳入日本,形成俱捨宗,並著有疏鈔多種。(高振農)
包含詞
小乘論藏
分類詳情
阿毗達磨俱捨論十八部論鞞婆沙論
五事毗婆沙論阿毗達磨法藴足論三彌底部論
三法度論阿毗達磨發智論分別功德論
立世阿毗曇論阿毗曇毗婆沙論部執異論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阿毗曇心論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捨利弗阿毗曇論衆事分阿毗曇論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阿毗達磨順正理論阿毗達磨俱捨釋論
阿毗達磨俱捨論本頌法勝阿毗曇心論隨相論
四諦論阿毗達磨品類足論解脫道論
成實論雜阿毗曇心論異部宗輪論
勝宗十句義論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阿毗曇甘露味論
闢支佛因緣論阿毗曇八揵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