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著作 : 佛教用語 : 佛教書籍 : 百科書名 : 佛教 >佛藏 > 大藏經
目錄
大藏經(tri-pitaka)
  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製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盤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註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捲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衹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衹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貌。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廈文、日文和巴利語係等七年係統。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
  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捲軸裝幀的書寫本。北宋開寶(968~975)年間,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經問世後,歷元、明、清至民國,共出版過木放慢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一說21種)。佛教由中國東傳至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均依漢文大藏經進行抄寫刻印或排印。《開寶藏》首刻本於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又分別將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傳到契丹和高麗。遼清寧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給高麗。6世紀中葉,部分漢譯佛典通過朝鮮南部的百濟國流傳到日本。7世紀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漢譯佛經的寫本和歷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經大量傳入日本各大寺院。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復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卍正藏經》、《卍續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捲,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大正藏》
  大正藏,是目前來講使用最廣泛的漢文大藏經,今天我們講到大藏經一般都是通指大正藏
  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册,續藏30册,別捲15册(內圖像12册,總目錄3册),共100册。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捲。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盤、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祗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册中除最末一册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捲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象12册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歷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册收入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巴利語係大藏經
  (Baliyuxi Dazangjing)
  南傳上座部所傳佛教典籍的叢書。佛教傳入錫蘭(今斯裏蘭卡)後,於公元前29年在馬塔勒的灰寺舉行第四次結集,把歷來口傳心受的巴利語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羅文字母音譯刻寫在銅片和貝葉上。5~9世紀,錫蘭多次派遣僧尼到東南亞地區傳教,用各種不同文字字母音譯巴利語佛典,逐漸形成以泰文、緬甸文、高棉文、老撾文和4種傣文字母音譯的巴利語係三藏典籍。這些文字音譯本的巴利語係大藏經,其內容基本一致,其編次為:律、經、論和藏外四大部分。律藏分為分別部(戒的條文)、犍度(僧團生活制度)、附篇(戒條的解釋);經藏分為長部(相當於漢譯《長阿含經》)、中部(相當於漢譯《中阿含經》)、相應部(相當於漢譯《雜阿含經》)、增支部(相當於漢譯《增一阿含經》)和小部;論藏包括《法聚論》、《分別論》、《界論》、《雙論》、《發趣論》、《人施設論》、《論事》;藏外分為註疏和其他兩類。註疏原係僧伽羅文共28種,5世紀時由佛音、法護、近軍、佛授、大名等編譯,為僧伽羅文字母寫定的巴利語本24種。其中律藏註疏2種,經藏註疏19種,論藏註疏3種。其他部分包括《島史》、《大史》、《彌蘭王問經》和《清淨道論》等4部。現在流傳於斯裏蘭卡、緬甸、柬埔寨、老撾、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和中國雲南省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地區。各種文字字母音譯的巴利語係大藏經共有貝葉、紙寫和排印的譯本8種和日文譯本1種。其中有:僧伽羅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67捲),泰文字母貝葉本和兩種排印本(39捲本和45捲本),緬甸文字母貝葉本和5種排印本(20捲本、21捲本、37捲本、38捲本和51捲的疏釋本),高棉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49捲),老撾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4種傣文字母的貝葉本和紙寫本,天城體梵文字母排印本(41捲),拉丁字母排印本(65捲),日本譯本南傳大藏經(65捲)。1956年,緬甸聯邦政府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邀請緬甸、柬埔寨、錫蘭、印度、老撾、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等國的比丘2500人,舉行第六次結集,根據各種版本和1871年第五次結集的校勘記,對巴利語三藏進行嚴密的校勘,印成了迄今最完善的巴利語係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Zangwen Dazangjing )
  藏傳佛教典籍的叢書。佛教自7世紀初由漢族地區、印度和尼泊爾分別傳入西藏地區後,據傳在鬆贊幹布執政時,曾派遣端美桑布紮等人到印度學習梵語。學成歸來,始創西藏文字,隨即用以翻譯部分佛教經典。8世紀時,在赤鬆德贊的大力扶持下,佛教得到很大的發展,興建了桑耶寺,創辦譯場,分別從漢、梵文中譯出佛教典籍4000多部,並編寫目錄,藏文大藏經的內容基本形成。全藏分為甘珠爾、丹珠爾和鬆綳三大類。甘珠爾又名佛部,也稱正藏,收入律、經和密咒三個部分,相當於漢文大藏經中的經和律;丹珠爾又名祖部,也稱續藏,收入贊傾、經釋和咒釋三個部分;鬆綳即雜藏,收入藏、蒙佛教徒的有關著述。
  據統計,藏文大藏經(德格版)共收佛教經籍4569種。除佛教經、律、論外,尚有文法、詩歌、美術、邏輯、天文、歷算、醫藥、工藝等。其中屬於密教的經軌及論藏等,十之七八是漢文大藏經中所沒有的,因此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
  13世紀以前,藏文大藥經以抄寫本形式流傳。元皇慶二年(1313)至延祐七年(1320)間,在江河尕布的主持下,搜集各地經、律、密咒校勘雕印,是為藏文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經。。樂奈塘古版。其版式采取貝葉經夾形式,長方形散葉兩面刊刻,每部(或幾部)或數捲以夾板束為一夾。版片及印本均無流傳。以後續有刊刻,其中在國內各地刻造的版本有:①永樂版。明永樂八年(1410)在南京據奈塘古版復刻,衹刻了甘珠爾。印本大部用朱砂或云朱刷印,亦稱赤字版。②萬歷版。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續刻了丹珠爾。以上二版早已毀損不存,印本也極少流傳。③塔爾寺版。刻於青海塔爾寺,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④昌都版。刻於昌都寺,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⑤理塘版。明末崇禎(1628~1644)年間由雲南麗江納西族土司木增贊助,據其傢藏寫本刻製,也僅有甘珠爾。版片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毀於兵火。⑥北京版又名嵩祝寺版。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據西藏霞盧寺寫本在北京嵩祝寺刊刻,先刻了甘珠爾。至雍正二年(1724)續刻了丹珠爾。早期印本大部為朱刷,也稱赤字版。版片毀於光緒二十六年康子之役。該版藏經因係清王室官本,刻造、裝幀頗為精良,版型較一般藏文經大,每夾扉畫均為手工繪製,筆觸細膩,設色鮮麗,大多出自藏族和蒙族宗教畫傢手筆。該版藏經曾流傳到日本和歐洲。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曾據以編為151巨册(內含目錄一册)影印百餘部,分為兩種精裝本發行。⑦卓尼版。清康熙六十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在甘肅臨潭縣卓尼寺雕造,版片現已不存。⑧德格版。清雍正八年至乾隆二年在德格縣(今屬四川)刻造。甘珠爾為理塘版的復刻;周珠爾則據霞盧寺寫本並增補布敦目錄所收典籍雕造,版藏德格寺。⑨奈塘新版。七世達賴喇嘛據奈塘古版增入布敦目錄典籍刻造,甘珠爾成於雍正八年;丹珠爾成於乾隆七年。該經以刻工精港,校勘優良,被譽為最佳版本。版片原藏奈塘寺,已毀損無存。⑩拉薩版。1933年,在十三世達賴喇嘛·土丹嘉措主持下雕造,當時僅刻出甘珠爾。
  國外版本有普拉卡版與庫倫版兩種,有者刻於不丹的夏都普拉止,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後者1920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刻造。為德格版的復雕本
房山石經
  隋大業(605~617)間,幽州(今北京地區)沙門靜琬,秉承其師南嶽慧思的發願,於房山雕造石刻大藏經一藏。其目的是防止佛經被焚,藉以長期保存。房山石經自靜琬始刻,歷經隋、唐、遼、金、明等五代(元代時除個別佛教徒對少數經碑作了修理外,刻造工作完全停頓)在刻造過程中,曾得到歷代皇室、官員和佛教信徒的捐施和支援。唐開元十八年(730),金仙長公主曾大力施助,奏請玄宗賜給大唐新舊譯經4000餘捲,作為石經底本,並命西崇福寺沙門智升送往房山石經山交付。因此,房山石經中保留着不少唐代宮廷抄本佛典的原貌。但房山石經沒有按照大藏經的編次順序刻製,而施刻信徒往往憑一已之意願刻製,如《金剛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流行較廣的佛經,重複刻造的較我。因此,所刻經種衹有1100餘部,有的經衹刻其中一部分,並且還包括幾部道教經典在內。因此,它不是一部完整的大藏經,但具有與各版木刻本大藏經不同的一些特點:①保存了50種以上的各版大藏經所沒有的經籍;②絶大部分石經鏤刻技術精湛,書法秀麗,不僅是有價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國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精品;③經文後附有約6000則施刻人題記,有明確紀年者約四分這一,這些題記反映了當時幽州、涿州、範陽等十餘州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工商業發展情況;④施刻人中,有不少是歷代的文武官員,其中的職稱和官街,有的可補史籍記載所缺,有的可和史籍相互印證;⑤題記中所附刻人的籍貫和居住的城市、村鎮、城坊等,對研究古代幽、燕、涿等地的政治區域規劃,特別是關於燕京的城坊佈局,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漢文大藏經隨着佛教的傳播,先後東傳至高麗和日本。他們根據各版漢文大藏經進行復刻、排印或編纂,先後共有8個不同的版本。
其他版本大藏經
  滿文大藏經
  滿文大藏經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據漢文大藏經編次和內容翻譯。乾隆五十五年編譯刻完,計108函,衹收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盤諸部和其他大、小乘單譯經及密秘部經咒等共699種。
  西夏文大藏經
  西夏文大藏經始由漢文大藏經譯出。宋景祐元年(1034),《開寶藏》傳到西夏(可能是《開寶期待》的天禧修訂本),西夏的開國君主趙元昊於興慶府建造高臺寺加以收藏,並召集回鶻僧人譯為新創造的西夏文。先後歷時53年譯畢,共362帙,812部,3579捲。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由化身一行國師主持重行校勘並翻譯未譯的經籍,印製三藏新經。至元三十年,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轉知沙門慧中等20餘人負責將西夏文舊經送杭州刻印,到大德六年(1302)竣工,前後共刷印了140餘藏,但大多毀損無存,現各地發現的經論殘捲僅數十種。
  傣文大藏經(Dalwen Dazangjing)
  部派佛教南傳上座部巴利語係大藏經之一。有三種不同的方言文字寫刻本,即西雙版納傣文、德宏傣文和傣綳文,其內容和其他文字的巴利語係大藏經基本一致,也分律、經、論和藏外典籍四大部類,用三種不同的傣文字母音譯巴利語原典。除了相應部和增支部收入的各經大部分未曾譯出外,其他經籍都有譯本。此外,還有用傣文翻譯的部分重要典籍和註疏,以及信仰上座部佛教各民族僧侶的著述,涉及天文、歷算、醫藥、歷史、語言、詩歌、民間傳說、佛經故事等,都被視為佛典在信徒中流傳,別具一格。傣文經捲可分為貝葉刻寫本和枸皮紙寫本兩類。紙寫本又分為摺裝本和書册本兩種式樣。傣文大藏經的流傳地區,以西雙版納傣文和德宏傣文書寫的經捲流佈面較廣,傣綳文經捲則衹在耿馬的勐定和勐連一帶流傳。
  蒙文大藏
  蒙文大藏經先後有四次譯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間在薩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鶻和漢族僧衆將藏文大藏經譯為蒙文,在西藏地區雕造刷印;明萬歷(1573~1620)年間普補譯過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禎(1628~1644)初年對舊本進行過鷳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碩裕親王福全領銜監修重刻甘珠爾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譯重刻了丹珠爾,方始完備
佛教百科
  【大藏經(tri-pitaka)】  Dazangjing
    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製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註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捲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衹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衹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豹。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係等七個係統。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
  (寧波天一閣收藏的貝葉經)
    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捲軸裝幀的書寫本。北宋開寶(968~975)年間,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經問世後,歷元、明、清至民國,共出版過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一說21種)。佛教由中國東傳至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均依漢文大藏經進行抄寫刻印或排印。《開寶藏》首刻本於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又分別將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傳到契丹和高麗。遼清寧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給高麗。6世紀中葉,部分漢譯佛典通過朝鮮南部的百濟國流傳到日本。7世紀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漢譯佛經的寫本和歷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經大量傳入日本各大寺院。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復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卐正藏經》、《卐續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捲,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藏文大藏經在9世紀初葉已譯出700餘部,其中一部分自漢譯本轉譯。後弘期補譯的經籍,以論典和無上瑜伽的經論為多。全藏分甘珠爾、丹珠爾和鬆綳三大類;甘珠爾收律、經和密咒,丹珠爾收贊頌、經釋和咒釋,鬆綳則收藏、蒙佛教徒的有關著述。自元皇慶二年(1313)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各地共刻造過11種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經。此外還有刻於不丹的普拉卡本和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的庫倫本兩種。
    蒙文大藏經先後有四次譯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間在薩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鶻和漢族僧衆將藏文大藏經譯為蒙文,在西藏地區雕造刷印;明萬歷(1573~1620)年間曾補譯過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禎(1628~1644)初年對舊本進行過校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碩裕親王福全領銜監修重刻甘珠爾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譯重刻了丹珠爾,方始完備。
    滿文大藏經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據漢文大藏經編次和內容翻譯。乾隆五十五年編譯刻完,計108函,衹收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諸部和其他大、小乘單譯經及密秘部經咒等共699種。
    西夏文大藏經最初由漢文
百科辭典
  Dazangjing
  大藏經
  tri-pi□aka
    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製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註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捲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衹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衹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豹。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係等七個係統。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
     寧波天一閣收藏的貝葉經
    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捲軸裝幀的書寫本。北宋開寶(968~975)年間,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經問世後,歷元、明、清至民國,共出版過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一說21種)。佛教由中國東傳至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均依漢文大藏經進行抄寫刻印或排印。《開寶藏》首刻本於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又分別將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傳到契丹和高麗。遼清寧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給高麗。6世紀中葉,部分漢譯佛典通過朝鮮南部的百濟國流傳到日本。7世紀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漢譯佛經的寫本和歷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經大量傳入日本各大寺院。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 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復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正藏經》、《□續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捲,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藏文大藏經在9世紀初葉已譯出700餘部,其中一部分自漢譯本轉譯。後弘期補譯的經籍,以論典和無上瑜伽的經論為多。全藏分甘珠爾、丹珠爾和鬆綳三大類;甘珠爾收律、經和密咒,丹珠爾收贊頌、經釋和咒釋,鬆綳則收藏、蒙佛教徒的有關著述。自元皇慶二年(1313)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各地共刻造過11種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經。此外還有刻於不丹的普拉卡本和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的庫倫本兩種。
    蒙文大藏經先後有四次譯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間在薩迦派□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鶻和漢族僧衆將藏文大藏經譯為蒙文,在西藏地區雕造刷印;明萬歷(1573~1620)年間曾補譯過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禎(1628~1644)初年對舊本進行過校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碩裕親王福全領銜監修重刻甘珠爾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譯重刻了丹珠爾,方始完備。
    滿文大藏經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據漢文大藏經編次和內容翻譯。乾隆五十五年編譯刻完,計
佛教百科
  【大藏經】將佛教的經律論三藏,及歷代後賢的著作,匯集成為完整的典籍,名之為大藏經,或一切經,簡稱藏經。
佛教百科
  【大藏經】 (術語)一切經從所入之藏殿而謂為大藏經。(參見:一切經條。及藏經)
英文解釋
  1. :  Tripitaka
  2. n.:  tri-pitaka
近義詞
藏經, 一切經, 契經, 三藏
相關詞
佛經律宗戒律消災經佛教佛教百科乾隆書籍
更多結果...
包含詞
普慧大藏經圖解大藏經高麗大藏經
頻伽大藏經藏文大藏經漢文大藏經
滿文大藏經蒙文大藏經乾隆大藏經
東倉大藏經中華大藏經傣文大藏經
中文大藏經金字大藏經嘉興大藏經
滿語大藏經辦文大藏經西藏大藏經
大藏經索引日本大藏經南傳大藏經
開寶大藏經宋版大藏經明板大藏經
思溪大藏經縮刷大藏經大藏經補編
西夏文大藏經磧砂版大藏經大藏經的編纂
乾隆版大藏經巴利文大藏經福州版大藏經
大正新修大藏經巴利語係大藏經大藏經釋門經典
滿州語譯大藏經大藏經板木及板庫大藏經綱目指要錄
佛教大藏經研究論稿畏兀兒高僧與大藏經韓國陝川海印寺大藏經版版庫
分類詳情
張開雜藏張開經藏張開論藏張開律藏張開續藏張開涅磐部
張開律部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