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乘佛學所屬論書的總稱。又稱大乘阿毗曇、菩薩對法藏等。相對於小乘論而言。一般把闡發大乘佛教修習的六度和諸法性空等義理以及註解大乘經的著作,都稱為大乘論。
大乘論是大乘佛學發展到竜樹時代(約2~3世紀)纔出現的。《瑜伽師地論釋》稱:“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竜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竜猛即竜樹。這一時期所出之論書,主要有他解釋《大品般若》等經的《大智度論》,組織自宗學說的《菩提資糧論》,對部派小乘及其他學派進行破斥而顯示自宗的論戰性著作《中論》,以及解釋《中論》根本道理的《十二門論》等。還有提婆駁斥印度古代哲學流派數論、勝論觀點,論證世界萬有“畢竟空”之理的《百論》。這些論是以後構成中觀派的重要依據。隨後又有發揮唯識思想的各種論書問世。其中主要有相傳為彌勒口述、無著記錄(藏譯本作無著撰)的《瑜伽師地論》,無著的《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世親的《辯中邊論》、《大乘成業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等。這些論是以後構成瑜伽行派的重要依據。此後還有許多論師陸續撰述不少論書。其中瑜伽行派有安慧的《大乘廣五藴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陳那的《觀所緣緣論》,護法的《廣百論釋》和護法等著的《成唯識論》等。中觀派則有佛護的《根本中論註》,清辨的《大乘掌珍論》等。從此大乘佛學空、有兩派,各立門戶,長期紛爭。
以上各類論書,對以後大乘佛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中國從鳩摩羅什起,以後有菩提流支、真諦、玄奘、施護等,相繼傳譯大乘論,並由此演變出各種學派和宗派。漢譯大乘論數量甚多,《歷代三寶記》捲十五載李廓魏世《衆經目錄》有大乘論29部。《開元釋教錄》捲十九分大乘論為“釋教論”及“集義論”兩類,前者21部,155捲;後者76部,363捲。《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捲八亦分大乘論為兩部分:“釋經論”有21部,155捲;“集義論”有96部,474捲。《閱藏知津目錄》捲四,則將大乘論分為“釋經論”、“宗經論”及“諸論釋”三部分。後《頻伽藏》亦沿用此分法。 |
|
【大乘論(Mahayanasastra)】 Dachenglun
大乘佛學所屬論書的總稱。又稱大乘阿毗曇、菩薩對法藏等。相對於小乘論而言。一般把闡發大乘佛教修習的六度和諸法性空等義理以及註解大乘經的著作,都稱為大乘論。
大乘論是大乘佛學發展到竜樹時代(約2~3世紀)纔出現的。《瑜伽師地論釋》稱:“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竜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竜猛即竜樹。這一時期所出之論書,主要有他解釋《大品般若》等經的《大智度論》,組織自宗學說的《菩提資糧論》,對部派小乘及其他學派進行破斥而顯示自宗的論戰性著作《中論》,以及解釋《中論》根本道理的《十二門論》等。還有提婆駁斥印度古代哲學流派數論、勝論觀點,論證世界萬有“畢竟空”之理的《百論》。這些論是以後構成中觀派的重要依據。隨後又有發揮唯識思想的各種論書問世。其中主要有相傳為彌勒口述、無著記錄(藏譯本作無著撰)的《瑜伽師地論》,無著的《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世親的《辯中邊論》、《大乘成業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等。這些論是以後構成瑜伽行派的重要依據。此後還有許多論師陸續撰述不少論書。其中瑜伽行派有安慧的《大乘廣五藴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陳那的《觀所緣緣論》,護法的《廣百論釋》和護法等著的《成唯識論》等。中觀派則有佛護的《根本中論註》,清辨的《大乘掌珍論》等。從此大乘佛學空、有兩派,各立門戶,長期紛爭。
以上各類論書,對以後大乘佛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中國從鳩摩羅什起,以後有菩提流支、真諦、玄奘、施護等,相繼傳譯大乘論,並由此演變出各種學派和宗派。漢譯大乘論數量甚多,《歷代三寶記》捲十五載李廓魏世《衆經目錄》有大乘論29部。《開元釋教錄》捲十九分大乘論為“釋教論”及“集義論”兩類,前者21部,155捲;後者76部,363捲。《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捲八亦分大乘論為兩部分:“釋經論”有21部,155捲;“集義論”有96部,474捲。《閱藏知津目錄》捲四,則將大乘論分為“釋經論”、“宗經論”及“諸論釋”三部分。後《頻伽藏》亦沿用此分法。(高振農) |
|
Dachenglun
大乘論
Mah□y□na □□stra
大乘佛學所屬論書的總稱。又稱大乘阿毗曇、菩薩對法藏等。相對於小乘論而言。一般把闡發大乘佛教修習的六度和諸法性空等義理以及註解大乘經的著作,都稱為大乘論。
大乘論是大乘佛學發展到竜樹時代(約2~3世紀)纔出現的。《瑜伽師地論釋》稱:“佛涅□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竜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竜猛即竜樹。這一時期所出之論書,主要有他解釋《大品般若》等經的《大智度論》,組織自宗學說的《菩提資糧論》,對部派小乘及其他學派進行破斥而顯示自宗的論戰性著作《中論》,以及解釋《中論》根本道理的《十二門論》等。還有提婆駁斥印度古代哲學流派數論、勝論觀點,論證世界萬有“畢竟空”之理的《百論》。這些論是以後構成中觀派的重要依據。隨後又有發揮唯識思想的各種論書問世。其中主要有相傳為彌勒口述、無著記錄(藏譯本作無著撰)的《瑜伽師地論》,無著的《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世親的《辯中邊論》、《大乘成業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等。這些論是以後構成瑜伽行派的重要依據。此後還有許多論師陸續撰述不少論書。其中瑜伽行派有安慧的《大乘廣五藴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陳那的《觀所緣緣論》,護法的《廣百論釋》和護法等著的《成唯識論》等。中觀派則有佛護的《根本中論註》,清辨的《大乘掌珍論》等。從此大乘佛學空、有兩派,各立門戶,長期紛爭。
以上各類論書,對以後大乘佛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中國從鳩摩羅什起,以後有菩提流支、真諦、玄奘、施護等,相繼傳譯大乘論,並由此演變出各種學派和宗派。漢譯大乘論數量甚多,《歷代三寶記》捲十五載李廓魏世《衆經目錄》有大乘論29部。《開元釋教錄》捲十九分大乘論為“釋教論”及“集義論”兩類,前者21部,155;後者76部,363捲。《至元法寶勘同總錄》捲八亦分大乘論為兩部分:“釋經論”有21部,155;“集義論”有96部,474捲。《閱藏知津目錄》捲四,則將大乘論分為“釋經論”、“宗經論”及“諸論釋”三部分。後《頻伽藏》亦沿用此分法。
(高振農) |
|
大乘論藏 | 攝大乘論 | 入大乘論 | 攝大乘論釋 | 攝大乘論現證三昧經 | |
|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 取因假設論 | 般若燈論 | 十八空論 | 大智度論 | 三無性論 | 十二門論 | 大丈夫論 | 究竟一乘寶性論 | 廣百論釋論 | 大寶積經論 | 大乘莊嚴經論 | 方便心論 | 决定藏論 | 回諍論 | 掌中論 | 菩提資糧論 | 百字論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 遺教經論 | 瑜伽師地論釋 | 緣生論 | 止觀門論頌 | 攝大乘論釋 | 成唯識寶生論 | 手杖論 | 廣百論本 | 因明正理門論本 | 十二因緣論 | 如實論 | 順中論 | 解拳論 | 大般涅槃經論 | 大莊嚴經論 | 發菩提心論 | 大乘百法明門論 | 因明入正理論 | 成唯識論 | 唯識二十論 | 瑜伽師地論 | 百論 | 入大乘論 | 十地經論 | 大乘五藴論 | 大乘成業論 | 大乘唯識論 | 六門教授習定論 | 王法正理論 | 因明正理門論 | 佛性論 | 佛地經論 | 寶行王正論 | 顯識論 | 顯揚聖教論 | 觀所緣緣論 | 大乘掌珍論 | 觀所緣緣論釋 | 中論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