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鄉鎮概況
位於瀏陽河上遊,湘贛交界之南側,東連張坊,西接沿溪,南倚永和、七寶山、北鄰達滸。距瀏陽市區38公裏,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素有“瀏東重鎮”之稱。全鎮總面積102平方公裏,轄17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366個村(居)民小組,7745戶,27719人,其中農業人口25732人,耕地27525畝,其中水田26190畝,旱土1335畝。人口出生率11.47‰,計生率97.1%。所轄村有:兵和村 鬆江村 蔗棚村 田郊村 鬆洲村 橋港村 金塘灣村 跨馬村 竹山村 南邊村 荊衝村 南嶽村 南溪村 竹聯村 兵山村 雲山村 石碑村 觀音塘村 溪頭村。
經濟概況
2005年全鎮實現GDP2.9億元,其中工業總産值6.8億元,農業總産值1.1億元,財政收入2746萬元,同比增長25%,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760元,增長810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關鍵在發展。農業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同時,實施“興菜優煙”戰略,大膽調整種養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以糧、菜、煙、豬、羊、林、花為主導産業的産業結構。2005年,重點開發優煙1000畝,蔬菜12000畝,花卉苗木1000畝,生豬4萬頭,黑山羊8000頭,其它傢禽30萬羽。目前,正朝着産業內部結構調整,培育産業基地和現代化示範村試點,農副産品加工,流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建設“一園五基地”,即“瀏陽市生態金柑園”,以蔗棚、南嶽、金塘為主的無公害蔬菜基地,以跨馬、竹山、田郊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以雲山、橋港為主的養殖基地;以竹山為主的沼氣示範基地;以溪頭、石碑、跨馬為主的黑山羊示範基地。
歷史沿革
官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記載,公元222年,三國東吳設縣治,治所設在居陵 (即現在官渡鎮),元朝時期再次把官渡作為瀏陽縣製所在。歷史上,這裏是湘贛兩省的通衢,瀏陽東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1992年4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鄉建鎮,1995年6月撤區並鄉時,保持官渡行政區劃不變。2000年12月正式被瀏陽市委、市政府確立為瀏陽東區中心鎮。
基礎建設
官渡集鎮通過近幾年的開發,在“拉通瑤灣街,搬走將軍嶺,填平低窪地,開發河西區,連接橋港村”的過程中,加大了工作力度,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和環境改造的投入,提高了對集鎮市場運作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了官渡的區位優勢。特別是中心鎮地位的確立,給集鎮嚮小城市跨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華東科技大學設計的官渡鎮2001—2002年山水型小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集鎮建設在改造城區的同時,實施“河西開發戰略”,湘贛大道一期工程已按照通過。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啓動,全鎮上下正掀起小城市建設的新高潮。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8390男14714女13676家庭戶戶數7614家庭戶總人口(總)26777家庭戶男13961家庭戶女128160-14歲(總)52370-14歲男26760-14歲女256115-64歲(總)2064515-64歲男1081815-64歲女982765歲及以上(總)250865歲及以上男122065歲及以上女1288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7535 |
|
轄:新安、南嶽、竹山3個社區;觀音塘、田郊、兵和、雲山、竹聯5個村委會。 |
|
官渡鎮占地面積102平方公裏,人口約3萬,其中農業人口2萬,轄5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耕地面積1835公頃,其中水田1745公頃,旱土89公頃,山林6460.5公頃。官渡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無公害蔬菜、烤煙、花木和小水果,今年種植早季無公害蔬菜4200畝,烤煙4026畝,花木800畝,小水果3000畝。2004年全鎮實現財政稅收2248萬元,比上年增長30%以上,實現GDP2.25億元,農業總産值98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
官渡鎮有18傢花炮企業,其中除一傢引綫廠和一傢鞭炮廠外,其它均完成了規模化改造,年産值都在500萬元以上,目前正在進行信息化改造。官渡鎮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以友華養殖合作社和騰飛金桔生産加工專業合作社為竜頭,帶動全鎮農民大力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目前畜牧業和蔬菜、烤煙、小水果種植等發展形勢喜人。今年全鎮可望實現財政收入2800萬元以上,農業總産值過億元,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4260元。
官渡鎮為發展第三産業,積級致力交通和集鎮配套設施的完善,例如安裝路燈、整修街道、加強集鎮管理,並對村級道路的硬化和通訊建設予以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通過努力,今年全鎮可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全鎮無通訊死角。 |
|
- : Guandu Town
|
|
官渡 |
|
|
|
鬆江村 | 溪頭村 | 南溪村 | 雲山村 | 石碑村 | 觀音塘村 | 南邊村 | 橋港村 | 竹山村 | 金塘灣村 | 南嶽村 | 跨馬村 | 田郊村 | 兵和村 | 兵山村 | 鬆洲村 | 蔗棚村 | 竹聯村 | 荊衝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