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 : 中國 >河北 >保定 >涿州市 > 劉備
顯示地圖
目錄
劉備 Liu Bei (161~223) 涿縣
  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軍事傢、政治傢。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臺。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公元二零八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公元二一九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公元二二一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時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於是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次年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公元二二三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後人尊稱稱劉備為先主。杜甫作詩:
  蜀主窺吳嚮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蜀先主廟》
  作者: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劉備生平】
  
  劉備(161—223),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弘之子。早年喪父,母親以販履織席為業。十五歲時從師於當世大儒同郡盧植,並結識了公孫瓚。漢靈帝末年爆發黃巾起義,劉備因鎮壓起義有功被封為安喜縣尉,以鞭督郵故棄官亡命。其後曾任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之職。後為賊所破,往奔公孫瓚,被表為別部司馬,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敵冀州牧袁紹,纍次有功而試守平原縣令,後領平原相,期間曾派三千兵解孔融被黃巾圍困之危。
  公元一九四年,曹操藉口為父報仇而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嚮青州刺史田楷求救。劉備以本部千餘人從田楷往救之,也被曹操擊敗。恰好此時張邈陳宮叛迎呂布,曹操根據地失陷,於是回兵兗州。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使屯於小沛。 次年陶謙病故,遺命將徐州交與劉備劉備又得到糜竺陳登孔融等人擁戴,遂領徐州。公元一九六年,袁術率大軍進攻徐州,劉備迎擊,兩軍在盱眙、淮陰相持。這時,為劉備收留的呂布偷襲了下邳。劉備回軍,中途軍隊潰散,乃收餘軍東取廣陵,為袁術所敗,轉軍海西,睏頓至極,得從事東海麋竺以傢財助軍。於是嚮呂布求和,呂布讓劉備駐軍小沛。其後袁術派紀靈領步騎三萬攻小沛,呂布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用“轅門射戟”使兩傢罷兵。不久,劉備再度召集萬餘人的軍隊,呂布惡之,於是率軍進攻小沛。劉備戰敗,衹能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劉備為豫州牧,又益其兵,並給與糧草,讓劉備屯沛地。至此人稱劉備為“劉豫州”。
  公元一九八年,與曹操共同攻滅呂布。
  公元一九九年,車騎將軍董承受漢獻帝衣帶詔,與劉備密謀誅殺曹操。時曹操正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劉備遂與董承等人同謀。恰逢當時曹操派劉備於朱靈一起攻擊袁術,途中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自己還小沛。東海昌豨以及諸郡縣多從劉備劉備遂有兵數萬,於是北連袁紹。曹操派司空長史沛國劉岱、中郎將扶風王忠往攻,被劉備打退。
  公元二零零年春,衣帶詔事發。曹操親自攻擊劉備劉備軍敗,北奔袁紹。秋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劉闢等判歸袁紹。袁紹使劉備領兵助之,不久為曹仁打敗。劉備回到袁紹處,以連結劉表為由,帶兵復到汝南,聯合黃巾餘黨龔都,斬殺曹操派來平亂的將領蔡陽。
  公元二零一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往投劉表,屯於新野。
  202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到葉這個地方,夏侯惇、於禁、李典率軍抵擋。劉備偽退,設下伏兵,李典覺得有詐,勸諫,夏侯惇不聽,被劉備打敗,幸好李典及時趕來,劉備軍力過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於是退軍。劉備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
  公元二零七年末,徐庶往見劉備劉備頗為器重他。徐庶嚮劉備舉薦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嚮劉備獻上了隆中對。
  208年,劉表病死,曹操此時親率大軍南下,次子劉琮投降曹操,長子劉琦聯合劉備劉備從新野撤往江夏,路經襄陽時,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有人勸說劉備拋棄他們,輕騎前進,但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到當陽時,竟有十餘萬衆,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裏,乃大敗於當陽之長坂,此時恰好遇上前來打探情報的魯肅,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共同對抗曹操。劉備於是轉從漢津港去往夏口,派諸葛亮衹身前往東吳遊說抗曹。孫權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軍率軍三萬,與劉備並力,在赤壁大破曹軍,追到江陵。劉備迅速奪取荊南四郡,又與周瑜圍攻曹仁於江陵。此時廬江雷緒率部麯數萬口投奔劉備,大大增加了劉備的實力。
  公元二零九年,劉琦卒。群下推舉劉備為荊州牧,孫權稍畏劉備之勢,將其妹嫁給劉備。次年態度強硬的周瑜病逝於巴丘,孫權欲使劉備為自己擋住曹軍,於是在魯肅的建議下藉南郡給劉備
  建安十六年,劉璋聽從張鬆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因勸劉備圖取益州。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期間張鬆法正龐統皆勸劉備襲殺劉璋,劉備以事情太過倉猝,恐失人心拒絶。於是北到葭萌,厚樹恩德以收衆心。
  建安十七年,公元二一二年,張鬆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此二人亦降。劉備軍力益強,乃分遣手下平定各個屬縣,同時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劉備進軍雒城,龐統在攻城時意外中箭身亡,年僅36歲。雒城近一年纔被攻剋,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建寧督郵李恢剛好說降馬超。馬超於是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說降了劉璋,領益州牧,啓用諸多人才。是歲建安十九年。
  建安二十年,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南四郡,劉備率軍五萬下公安,與孫權連和,割江夏、長沙、桂陽給孫權。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起兵攻漢中,采納法正的計謀,夜襲夏侯淵。夏侯淵被黃忠斬殺。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親自攻打漢中,劉備仗漢中天險,謹守壁壘不戰。曹操進不能進,運糧睏難,無奈退軍。但此戰對蜀中壓力也相當大,一度打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青壯男子從軍作戰,婦女後勤運輸)的地步,兵力疲敝不堪,且曹操雖退軍到長安,猶虎視漢中,漢中壓力依然不減。此時群下上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關羽起兵圍襄陽,水淹七軍,抓住於禁,斬殺龐德,圍困曹仁於樊城,自許都以南紛紛響應關羽,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不久曹、孫聯合,先是徐晃率衆擊退關羽,羽退回漢水以南,以水軍隔絶漢水,襄陽仍然被睏。接着呂蒙白衣渡江,勸降南郡守將糜芳、公安守將士仁,兵不血刃占據荊州地界。關羽後方突失,走投無路,最後在臨沮被俘慘遭殺害。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薨,享年66歲。次子曹丕繼任魏王之位,其後廢漢獻帝,建立了魏朝,稱魏文帝。當時盛傳獻帝已經遇害,甚至魏國邊境大臣蘇則也不知詳情,誤信流言為獻帝發喪。次年,劉備乃於成都稱帝,立國號為漢,史稱蜀漢,稱昭烈帝,蜀漢國政權正式建立。
  次年,為奪回荊州,出兵攻打東吳(兵力不詳,通常認為在5~10萬之間)。其先,蜀軍士氣旺盛,勢如破竹,先後擊破陸遜部將李異、劉阿等。陸遜堅守不戰。時過一年,蜀軍士氣低落。陸遜趁蜀軍戰意已無之時用火攻,蜀軍大敗,劉備逃至白帝城,在此駐紮。孫權為持續孫劉聯盟,遣使求和。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情惡化,從成都招來丞相諸葛亮,以後事、劉禪、江山托之。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故於白帝城,享年63歲。
  
  【劉備年表】
  161年(1歲):出生於涿郡,以賣草鞋為生。
  184年(24歲):應徵入伍,桃園三結義並討伐黃巾起義軍。
  194年(34歲):徐州牧陶謙病逝,劉備受托接任徐州牧。
  195年(35歲):與呂布議和,駐紮小沛。
  196年(36歲):呂布派兵進攻,戰敗投靠曹操。
  199年(39歲):藉兵滅袁術、占徐州、反曹操。
  200年(40歲):投靠袁紹,後逃亡。
  201年(41歲):投靠劉表,但不為信任。
  207年(47歲):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208年(48歲):結盟孫權,赤壁之戰使曹操大敗。
  209年(49歲):任荊州牧,與孫權聯姻。
  211年(51歲):自與副軍師龐統等入川。
  214年(54歲):勸降劉璋,奪取益州,領益州牧。
  215年(55歲):孫權派兵攻打荊州,後劉、孫議和,分占荊州。
  219年(59歲):攻陷漢中,進位漢中王。
  221年(61歲):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
  222年(62歲):為奪回荊州,興兵伐吳,兵敗。
  223年(63歲):崩於白帝城永安宮。
  
  【劉備家庭】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此項從演義,事實上劉備宗譜史書上歷來有爭議,且由於劉勝有120多個兒子,這項考證極其睏難。)
  
  祖父
  
  * 劉雄,被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
  
  父
  
  * 劉弘,東漢末年官吏。
  
  妻
  
  * 昭烈皇后,又稱甘夫人,沛人,劉備的愛妾,賢內助,劉禪的生母。也是蜀中有名的美人。曾於長坂坡被睏,幸得趙雲解救。後病死,謚皇思夫人,後再追謚昭烈皇后,與劉備合葬。
  * 糜夫人,糜竺的妹妹,劉備在徐州落難時,糜竺將她嫁給劉備
  * 孫夫人,孫權的妹妹,曾與劉備結成政治婚姻。劉備入蜀後兩人離異,孫權接她回到東吳。(演義記為孫仁,漢晉春秋記為孫仁獻,甘露寺記作孫尚香,均不可信)
  * 穆皇后,名吳莧,吳懿的妹妹,劉備入蜀後納為夫人,後為漢中王後。劉禪即位時,尊她為皇太後,住長樂宮。延熙八年病死,與劉備合葬。
  
  子
  
  * 劉封,劉備養子。本姓寇,後因不援助關羽而令他被擒殺,劉備將他問罪,賜死。
  * 劉禪,劉備長子,甘夫人所生,後登上皇位。蜀滅亡後,成為魏的俘虜。
  * 劉永,劉備次子。穆皇后所生[1]。先為魯王,後封為甘陵王。與劉禪寵臣黃皓不和,被劉禪疏遠。後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為鄉侯。
  * 劉理,劉備三子。穆皇后所生[1]。先為梁王,後封為安平王。早卒,謚為悼王。
  
  孫
  
  * 劉璿,劉禪長子,十五歲被立為太子,蜀亡後,鐘會在成都作亂,被亂兵殺害。
  * 劉瑤,劉禪二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 劉琮,劉禪三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 劉瓚,劉禪四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 劉諶,劉禪五子,北地王,反對譙周降魏的提議,被劉禪逐出宮,蜀亡後自殺。
  * 劉恂,劉禪六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 劉璩,劉禪七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 劉胤,劉理長子,封為哀王。十九歲卒。
  * 劉輯,劉理次子,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鄉侯。
  
  曾孫
  
  * 劉承,劉備曾孫,劉理之孫,劉胤之子,封為殤王,二十歲卒
  * 劉玄,劉永之孫,蜀亡後投降,避過永嘉之亂,居於四川成都。
  
  【人物評價】
  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孫彥軍飾)]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孫彥軍飾)
  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陳登:“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程昱:“觀劉備有雄纔而甚得衆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劉曄:“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孫勝、賈詡:“劉備雄纔。”
  諸葛亮:“劉公雄纔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上表劉禪)
  張鬆:“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
  趙戩:“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傅幹:“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陸遜:“劉備世之梟雄。”
  張輔:“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張鬆:“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劉巴:“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鐘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睏躓冀、徐之郊,製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昭烈皇帝:“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鐘,順期挺生,傑起竜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劉備瑣事】
  
  [劉關張讀文章]
  劉關張讀文章
  1.《典略》曰:平原劉子平知備有武勇,時張純反叛,青州被詔,遣從事將兵討純,過平原,子平薦備於從事,遂與相隨,遇賊於野,備中創陽死,賊去後,故人以車載之。
  這件事一方面顯示了劉備的武勇,但更多的是劉備的急中生智和臨危不懼,想想看,若是劉備衹是一介武夫,十分勇敢的與賊兵拼命,或是慌張被殺,還會有日後的昭烈皇帝嗎?
  2.《三國志》: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魏書》曰: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衆多歸焉。
  這不僅僅是劉備禮賢下士的真實寫照,也說明了劉備的個人修養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3.《九州春秋》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厠,見髀裏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因生肉而感概,千古英雄,幾人有如此氣概?
  4.《漢魏春秋》曰:劉琮乞降,不敢告備。備亦不知,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宋忠詣備宣旨。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嚮忠曰:“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大丈夫臨別復殺卿輩!”遣忠去,乃呼部麯議。
  劉備在這種危急的境況下,仍然能保持鎮靜,不怒氣衝衝,可見此時的劉備經過了歲月的洗練,不再是當年怒鞭督郵的年輕人了。
  5.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勢危而不肯退,由此可見,劉備不僅不是窩囊廢,而且十分勇敢好戰,而法正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也是值得稱道的。
  6.曹公遣刺客見劉備,方得交接,開論伐魏形勢,甚合備計。稍欲親近,刺者尚未得便會,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須臾,客入厠,備謂亮曰;“嚮得奇士,足以助君補益。”亮問所在,備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嘆曰:“觀客色動而神懼,視低而忤數,姦形外漏,邪心內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墻而走。
  這件事後人認為其疑點重重,破綻多多,但無論如何,衹通過談話就瞭解了一個人的能力,這都顯示了劉備極強的知人識人能力之強。
  
  【劉備敕劉禪遺詔】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關於劉備的成語】
  
  1、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或三顧草廬是是指中國三國時期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該文提到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國志》中對此僅有“凡三顧,乃往”的簡略記述,《三國演義》對此事件進行了擴寫。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
  公元207年鼕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占據新野的劉備,帶着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今湖北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相見。談話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傢,再去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亦可以說是“三分天下”之計最早的起源。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的命運從此改變。
  
  2、縱虎歸山
  東漢末年,劉備處境艱難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謀士程昱知道劉備不是等閑之輩,勸曹操盡早除掉劉備劉備為麻痹曹操,裝做種菜不問政治。曹操滅了呂布後,劉備請求帶兵攻打袁術,曹操給了五萬軍馬,劉備離開曹操自立旗號。
  
  3、收買人心
  三國時期,趙雲與劉備的兩位夫人及小主人阿鬥失散後,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了甘夫人及阿鬥。曹操的追兵趕到,趙雲英勇殺敵,突出重圍終於到達劉備身邊,哭訴沒有救下糜夫人,劉備感動得痛哭流涕,當場要摔死阿鬥,被衆將勸止。
  
  4、如魚得水
  東漢末年,劉備從漢獻帝劉協那裏弄個名正言順的皇叔身份,沒有得到固定的封地,衹好投奔同族劉表,劉表送給他新野地區,經過司馬徽等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赤壁之戰大勝曹操,劉備驕傲地說得到孔明他就如魚得水。
  
  6、髀肉復生
  因為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過着安逸舒適的生活,無所作為。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鬆之註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
  
  7、求田問捨
  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見胸無大志的好友許汜來拜訪,問他有什麽事情。許汜說衹想謀求田地,購置房産,陳登衹是簡單招待他,讓他睡下床。幾年後,許汜在荊州牧劉表手下任職,同劉備談起此事,劉備說:“要是我就會讓你睡地上。”
  
  8、後患無窮
  漢獻帝建安元年,徐州牧劉備受到袁術的攻擊就衹身投靠曹操。曹操表面上重用劉備,讓劉備招兵買馬到徐州去攻打袁紹。謀士郭嘉聽說放走了劉備,肯定會後患無窮。曹操立即意識到這一點,就帶兵攻打徐州,劉備趕緊投靠了袁紹。
  
  9、弄假成真
  東漢末年,周瑜在劉備死了甘夫人後給孫權出主意,要孫權假嫁妹妹給劉備,騙劉備來東吳,好殺了劉備劉備按孔明的計謀,前往甘露寺拜見孫權的母親,老國太十分喜歡劉備,就執意將女兒嫁給劉備。沒想到周瑜弄假成真,後悔莫及。
  
  10、有藉無還
  東漢末年赤壁大戰後,曹操敗棄荊州、南郡、襄陽三城,劉備趁機派兵獨占這三座城池,周瑜回師後大怒,派魯肅去責問諸葛亮。諸葛亮說他是代荊州原主人劉琦管理。劉琦死後,魯肅去討還荊州,諸葛亮說待打下西川後再還,魯肅無奈而返。
  
  11、大意失荊州
  “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隆中之對已經明確說,占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赤壁鏖戰曹操敗北,老劉迂回百折,方達到“劉備藉荊州有去無還”的目的。
  
  12、阿鬥太子
  阿鬥: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此人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後指懦弱無能的人。
  
  13、赤壁鏖兵
  鏖:激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鬥。
  
  14、草廬三顧、茅廬三顧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15、扶不起的阿鬥
  阿鬥: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阿鬥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比喻扶持不起來的人。
  
  16、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劉備的軍師。比喻人多智廣。
  
  17、身在曹營心在漢
  漢:漢朝。原指關羽身在曹營,心想劉備。比喻身子雖然在對立的一方,但心裏想着自己原來所在的一方。
  
  【有關劉備的歇後語】
  1.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
  2.劉備訪賢——三顧茅廬
  3.劉備招親——弄假成真
  4.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5.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6.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7.劉備三上臥竜崗——就請你這個
  劉備三請諸葛亮——誠心誠意;思賢心切
  劉備三上臥竜崗——就請你這個諸葛亮
  劉備得江山——全憑諸葛亮
人物簡介
  【此為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劉備像,為存世的最為客觀的版本】
  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傢。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臺。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公元二零八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公元二一九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公元二二一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時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於是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次年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公元二二三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後人尊稱稱劉備為先主。
  杜甫作詩:
  蜀主窺吳嚮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蜀先主廟》
  作者: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劉備生平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傢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捨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傢,何能常爾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纍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是由得用合徒衆。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係其頸着馬柳,棄官亡命。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毋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復去官。後為高唐尉,遷為令。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曹公徵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鬍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履,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鄙]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傢者邪?塚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陽。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是歲建安元年也。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先主求和於呂布,布還其妻子。先主遣關羽守下邳。
  先主還小沛,復合兵得萬餘人。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布。布遣高順攻之,曹公遣夏侯敦往,不能救,為順所敗,復虜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東徵,助先主圍布於下邳,生擒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救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
  先主據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衆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剋。五年,曹公東徵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衆,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纔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裏,與先主相見。駐月餘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闢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先主還紹軍,陰欲離紹,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衆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使拒夏侯敦、於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敦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二月,曹公北徵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曹公南徵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衆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衆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裏,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衆,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
  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衆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衆萬餘人,與俱到夏口。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
  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徵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麯數萬口稽顙。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權遣使雲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遷觀為別駕從事。
  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鐘繇等嚮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蜀郡張鬆說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禦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鬆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
  步卒數萬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鬆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於會所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是歲,璋還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衆心。
  明年,曹公徵孫權,權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徵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實],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張鬆書與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鬆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鬆,嫌隙始構矣。璋敕關戍諸將
  文書勿復關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嚮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衆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十九年夏,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領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𠔌帛。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遣黃權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瓦口,破張郃等,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
  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成都,皆為曹公軍所沒。先主次於陽平關,與淵、郃等相拒。
  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軍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衆南徵。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衆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堯至聖而四兇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後稱製而諸呂竊命,孝昭幼衝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
  藉履國權,窮兇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朱虛、博陸,則不能流放禽討,安危定傾。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絶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
  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傢,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定安之變,夙夜惴惴,戰慄纍息。昔在《虞書》,敦序九族,周監二代,封建同姓,《詩》著其義,歷載長久。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傢,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
  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斷絶。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鹹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囂。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子,內殘群寮,朝廷有蕭墻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兇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製,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衆,群臣陪位,讀奏訖,禦王冠於先主。
  先主上言漢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董督三軍,奉辭於外,不得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聖教陵遲,六合之內,否而未泰,惟憂反側,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群兇縱橫,殘剝海內。賴陛下聖德威靈,人神同應,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罰,暴逆並殪,以漸冰消。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寐寤永嘆,夕惕若厲。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竜興,尊王子弟,大啓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
  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忝高位以重罪謗。群寮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成臣憂責碎首之負。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輒順衆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纍息,如臨於𠔌。盡力輸誠,奬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兇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於是還治成都。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於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製服,追謚曰孝愍皇帝。是後在所並言衆瑞,日月相屬,故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嚮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上言:“臣聞《河圖》、《洛書》,五經讖、緯,孔子所甄,驗應自遠。謹案《洛書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
  際。’《洛書寶號命》曰;‘天度帝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敗。’《洛書錄運期》曰:‘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頭,誰使主者玄且來。’《孝經鈎命决錄》曰:‘帝三建九會備。’臣父群未亡時,言西南數有黃氣,直立數丈,見來積年,時時有景雲祥風,從璇璣下來應之,此為異瑞。又二十二年中,數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熒惑、填星常從歲星相追。近漢初興,五星從歲星謀;歲星主義,漢位在西,義之上方,故漢法常以歲星候人主。當有聖主起於此州,以致中興。時許帝尚存,故群下不取漏言。頃者熒惑復追歲星,見在胃昴畢;昴畢天綱,《經》曰:‘帝星處之,衆邪消亡’。聖諱豫睹,推揆期驗,符合數至,若此非一。臣聞聖王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故應際而生,與神合契。願大王應天順民,速即洪業,以寧海內。”
  太傅許靖、安漢將軍麋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權)[黃柱]、少府王謀等上言:“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鹹思劉氏。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鹹稱述符瑞,圖、讖明徵。間黃竜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淵泉則黃竜見’,竜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飛竜在天’,大王當竜升,登帝位也。又前關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昔周有烏魚之瑞,鹹曰休哉。二祖受命,《圖》、《書》先著,以為徵驗。今上天吉祥,群儒英俊,並起《河》、《洛》、孔子讖、記鹹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
  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祗降祚,聖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考省《靈圖》,啓發讖、緯,神明之表,名諱昭著。宜即帝位,以篡二祖,紹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擇令辰,上尊號。”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祗: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
  緻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兇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修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修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傢,永綏四海!”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袷祭高皇帝以下。
  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徵,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裏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司徒許靖卒。鼕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鼕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笏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緻成都,斬之。先主病篤,托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亮上言於後主曰:“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
  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謚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劉備(161—223),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弘之子。早年喪父,母親以販履織席為業。十五歲時從師於當世大儒同郡盧植,並結識了公孫瓚。漢靈帝末年爆發黃巾起義,劉備因鎮壓起義有功被封為安喜縣尉,以鞭督郵故棄官亡命。其後曾任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之職。後為賊所破,往奔公孫瓚,被表為別部司馬,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敵冀州牧袁紹,纍次有功而試守平原縣令,後領平原相,期間曾派三千兵解孔融被黃巾圍困之危。
  公元一九四年,曹操藉口為父報仇而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嚮青州刺史田楷求救。劉備以本部千餘人從田楷往救之,也被曹操擊敗。恰好此時張邈陳宮叛迎呂布,曹操根據地失陷,於是回兵兗州。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使屯於小沛。 次年陶謙病故,遺命將徐州交與劉備劉備又得到糜竺陳登孔融等人擁戴,遂領徐州。公元一九六年,袁術率大軍進攻徐州,劉備迎擊,兩軍在盱眙、淮陰相持。這時,為劉備收留的呂布偷襲了下邳。劉備回軍,中途軍隊潰散,乃收餘軍東取廣陵,為袁術所敗,轉軍海西,睏頓至極,得從事東海麋竺以傢財助軍。於是嚮呂布求和,呂布讓劉備駐軍小沛。其後袁術派紀靈領步騎三萬攻小沛,呂布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用“轅門射戟”使兩傢罷兵。不久,劉備再度召集萬餘人的軍隊,呂布惡之,於是率軍進攻小沛。劉備戰敗,衹能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劉備為豫州牧,又益其兵,並給與糧草,讓劉備屯沛地。至此人稱劉備為“劉豫州”。
  公元一九八年,與曹操共同攻滅呂布。
  公元一九九年,車騎將軍董承受漢獻帝衣帶詔,與劉備密謀誅殺曹操。時曹操正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劉備遂與董承等人同謀。恰逢當時曹操派劉備於朱靈一起攻擊袁術,途中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自己還小沛。東海昌豨以及諸郡縣多從劉備劉備遂有兵數萬,於是北連袁紹。曹操派司空長史沛國劉岱、中郎將扶風王忠往攻,被劉備打退。
  公元二零零年春,衣帶詔事發。曹操親自攻擊劉備劉備軍敗,北奔袁紹。秋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劉闢等判歸袁紹。袁紹使劉備領兵助之,不久為曹仁打敗。劉備回到袁紹處,以連結劉表為由,帶兵復到汝南,聯合黃巾餘黨龔都,斬殺曹操派來平亂的將領蔡陽。
  公元二零一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往投劉表,屯於新野。
  202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到葉這個地方,夏侯惇、於禁、李典率軍抵擋。劉備偽退,設下伏兵,李典覺得有詐,勸諫,夏侯惇不聽,被劉備打敗,幸好李典及時趕來,劉備軍力過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於是退軍。劉備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
  公元二零七年末,徐庶往見劉備劉備頗為器重他。徐庶嚮劉備舉薦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嚮劉備獻上了隆中對。
  208年,劉表病死,曹操此時親率大軍南下,次子劉琮投降曹操,長子劉琦聯合劉備劉備從新野撤往江夏,路經襄陽時,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有人勸說劉備拋棄他們,輕騎前進,但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到當陽時,竟有十餘萬衆,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裏,乃大敗於當陽之長坂,此時恰好遇上前來打探情報的魯肅,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共同對抗曹操。劉備於是轉從漢津港去往夏口,派諸葛亮衹身前往東吳遊說抗曹。孫權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軍率軍三萬,與劉備並力,在赤壁大破曹軍,追到江陵。劉備迅速奪取荊南四郡,又與周瑜圍攻曹仁於江陵。此時廬江雷緒率部麯數萬口投奔劉備,大大增加了劉備的實力。
  公元二零九年,劉琦卒。群下推舉劉備為荊州牧,孫權稍畏劉備之勢,將其妹嫁給劉備。次年態度強硬的周瑜病逝於巴丘,孫權欲使劉備為自己擋住曹軍,於是在魯肅的建議下藉南郡給劉備
  建安十六年,劉璋聽從張鬆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因勸劉備圖取益州。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期間張鬆法正龐統皆勸劉備襲殺劉璋,劉備以事情太過倉猝,恐失人心拒絶。於是北到葭萌,厚樹恩德以收衆心。
  建安十七年,公元二一二年,張鬆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此二人亦降。劉備軍力益強,乃分遣手下平定各個屬縣,同時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劉備進軍雒城,龐統在攻城時意外中箭身亡,年僅36歲。雒城近一年纔被攻剋,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建寧督郵李恢剛好說降馬超。馬超於是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說降了劉璋,領益州牧,啓用諸多人才。是歲建安十九年。
  建安二十年,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南四郡,劉備率軍五萬下公安,與孫權連和,割江夏、長沙、桂陽給孫權。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起兵攻漢中,采納法正的計謀,夜襲夏侯淵。夏侯淵被黃忠斬殺。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親自攻打漢中,劉備仗漢中天險,謹守壁壘不戰。曹操進不能進,運糧睏難,無奈退軍。但此戰對蜀中壓力也相當大,一度打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青壯男子從軍作戰,婦女後勤運輸)的地步,兵力疲敝不堪,且曹操雖退軍到長安,猶虎視漢中,漢中壓力依然不減。此時群下上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關羽起兵圍襄陽,水淹七軍,抓住於禁,斬殺龐德,圍困曹仁於樊城,自許都以南紛紛響應關羽,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不久曹、孫聯合,先是徐晃率衆擊退關羽,羽退回漢水以南,以水軍隔絶漢水,襄陽仍然被睏。接着呂蒙白衣渡江,勸降南郡守將糜芳、公安守將士仁,兵不血刃占據荊州地界。關羽後方突失,走投無路,最後在臨沮被俘慘遭殺害。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薨,享年66歲。次子曹丕繼任魏王之位,其後廢漢獻帝,建立了魏朝,稱魏文帝。當時盛傳獻帝已經遇害,甚至魏國邊境大臣蘇則也不知詳情,誤信流言為獻帝發喪。次年,劉備乃於成都稱帝,立國號為漢,史稱蜀漢,稱昭烈帝,蜀漢國政權正式建立。
  次年,為奪回荊州,出兵攻打東吳(兵力不詳,通常認為在5~10萬之間)。其先,蜀軍士氣旺盛,勢如破竹,先後擊破陸遜部將李異、劉阿等。陸遜堅守不戰。時過一年,蜀軍士氣低落。陸遜趁蜀軍戰意已無之時用火攻,蜀軍大敗,劉備逃至白帝城,在此駐紮。孫權為持續孫劉聯盟,遣使求和。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情惡化,從成都招來丞相諸葛亮,以後事、劉禪、江山托之。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故於白帝城,享年63歲。
劉備年表
  三國志10中的劉備 161年(1歲):出生於涿郡,以賣草鞋為生。
  184年(24歲):應徵入伍,桃園三結義並討伐黃巾起義軍。
  194年(34歲):徐州牧陶謙病逝,劉備受托接任徐州牧。
  195年(35歲):與呂布議和,駐紮小沛。
  196年(36歲):呂布派兵進攻,戰敗投靠曹操。
  199年(39歲):藉兵滅袁術、占徐州、反曹操。
  200年(40歲):投靠袁紹,後逃亡。
  201年(41歲):投靠劉表,但不為信任。
  207年(47歲):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208年(48歲):結盟孫權,赤壁之戰使曹操大敗。
  209年(49歲):任荊州牧,與孫權聯姻。
  211年(51歲):自與副軍師龐統等入川。
  214年(54歲):勸降劉璋,奪取益州,領益州牧。
  215年(55歲):孫權派兵攻打荊州,後劉、孫議和,分占荊州。
  219年(59歲):攻陷漢中,進位漢中王。
  221年(61歲):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
  222年(62歲):為奪回荊州,興兵伐吳,兵敗。
  223年(63歲):崩於白帝城永安宮。
劉備家庭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此項從演義,事實上劉備宗譜史書上歷來有爭議,且由於劉勝有120多個兒子,這項考證極其睏難。)
  祖父
  * 劉雄,被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按:魏略所說的劉雄鳴,從起兵時間、地點以及鎮壓者等方面聯繫觀察,很可能即是劉雄。盧弼三國志集解夏侯淵註引官本考證便認為劉雄,疑脫“鳴”字。)
  父
  * 劉弘,東漢末年官吏。
  妻
  * 昭烈皇后,又稱甘夫人,姓甘,名倩,沛人,劉備的愛妾,賢內助,劉禪的生母。也是蜀中有名的美人。曾於長坂坡被睏,幸得趙雲解救。據說劉備命中剋妻,他在老傢曾“數喪嫡室”。劉備起兵後,於沛城娶甘氏為夫人。後來,甘夫人隨劉備到荊州,生了阿鬥(蜀懷帝劉禪)。公元208年,曹操進攻荊州,劉備拋卻妻小突圍。糜夫人死在亂軍之中。趙雲保護着幼主阿鬥和甘夫人,殺出重圍,纔使劉備心愛的女人和唯一的兒子(野史有謂劉備另有一子早年於戰亂中被賣於漢中,後簡雍據消息於張魯地尋還。)幸免於難。後病死,謚皇思夫人,後再追謚昭烈皇后,與劉備合葬。
  * 糜夫人,姓糜,名貞,糜竺的妹妹,劉備在徐州落難時,糜竺將她嫁給劉備。(糜竺在三國演義中為跳井身亡,歷史真相不明。)
  * 孫夫人,孫權的妹妹,曾與劉備結成政治婚姻。劉備入蜀後兩人離異,孫權接她回到東吳。生卒年不詳。(演義記為孫仁,漢晉春秋記為孫仁獻,甘露寺記作孫尚香,均不可信)
  * 穆皇后,名吳莧,吳懿的妹妹,劉備入蜀後納為夫人,後為漢中王後。劉禪即位時,尊她為皇太後,住長樂宮。生劉永,劉理二子。延熙八年病死,與劉備合葬。
  子
  * 劉封,劉備養子。本姓寇,後因不援助關羽而令他被擒殺,劉備將他問罪,賜死。
  * 劉禪,劉備長子,甘夫人所生,後登上皇位。蜀滅亡後,成為魏的俘虜。
  * 劉永,劉備次子。穆皇后所生。先為魯王,後封為甘陵王。與劉禪寵臣黃皓不和,被劉禪疏遠。後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為鄉侯。
  * 劉理,劉備三子。穆皇后所生。先為梁王,後封為安平王。早卒,謚為悼王。
  孫
  * 劉璿,劉禪長子,十五歲被立為太子,蜀亡後,鐘會在成都作亂,被亂兵殺害。
  * 劉瑤,劉禪二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 劉琮,劉禪三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 劉瓚,劉禪四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 劉諶,劉禪五子,北地王,反對譙周降魏的提議,被劉禪逐出宮,蜀亡後自殺。
  * 劉恂,劉禪六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 劉璩,劉禪七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 劉胤,劉理長子,封為哀王。十九歲卒。
  * 劉輯,劉理次子,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鄉侯。
  曾孫
  * 劉承,劉備曾孫,劉理之孫,劉胤之子,封為殤王,二十歲卒
  * 劉玄,劉永之孫,蜀亡後投降,避過永嘉之亂,居於四川成都。
人物評價
  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孫彥軍飾)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陳登:“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程昱:“觀劉備有雄纔而甚得衆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劉曄:“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孫勝、賈詡:“劉備雄纔。”
  諸葛亮:“劉公雄纔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上表劉禪)
  張鬆:“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
  趙戩:“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傅幹:“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陸遜:“劉備世之梟雄。”
  張輔:“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張鬆:“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劉巴:“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鐘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睏躓冀、徐之郊,製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昭烈皇帝:“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鐘,順期挺生,傑起竜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陳壽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劉備瑣事
  劉關張讀文章1.《典略》曰:平原劉子平知備有武勇,時張純反叛,青州被詔,遣從事將兵討純,過平原,子平薦備於從事,遂與相隨,遇賊於野,備中創陽死,賊去後,故人以車載之。
  這件事一方面顯示了劉備的武勇,但更多的是劉備的急中生智和臨危不懼,想想看,若是劉備衹是一介武夫,十分勇敢的與賊兵拼命,或是慌張被殺,還會有日後的昭烈皇帝嗎?
  2.《三國志》: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魏書》曰: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衆多歸焉。
  這不僅僅是劉備禮賢下士的真實寫照,也說明了劉備的個人修養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3.《九州春秋》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厠,見髀裏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因生肉而感概,千古英雄,幾人有如此氣概?
  4.《漢魏春秋》曰:劉琮乞降,不敢告備。備亦不知,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宋忠詣備宣旨。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嚮忠曰:“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大丈夫臨別復殺卿輩!”遣忠去,乃呼部麯議。
  劉備在這種危急的境況下,仍然能保持鎮靜,不怒氣衝衝,可見此時的劉備經過了歲月的洗練,不再是當年怒鞭督郵的年輕人了。
  5.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勢危而不肯退,由此可見,劉備不僅不是窩囊廢,而且十分勇敢好戰,而法正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也是值得稱道的。
  6.曹公遣刺客見劉備,方得交接,開論伐魏形勢,甚合備計。稍欲親近,刺者尚未得便會,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須臾,客入厠,備謂亮曰;“嚮得奇士,足以助君補益。”亮問所在,備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嘆曰:“觀客色動而神懼,視低而忤數,姦形外漏,邪心內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墻而走。
  這件事後人認為其疑點重重,破綻多多,但無論如何,衹通過談話就瞭解了一個人的能力,這都顯示了劉備極強的知人識人能力之強。
劉備敕劉禪遺詔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關於劉備的成語
  1、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或三顧草廬是是指中國三國時期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該文提到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國志》中對此僅有“凡三往,乃見”的簡略記述,《三國演義》對此事件進行了擴寫。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
  公元207年鼕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占據新野的劉備,帶着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今湖北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相見。談話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傢,再去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亦可以說是“三分天下”之計最早的起源。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的命運從此改變。
  2、縱虎歸山
   東漢末年,劉備處境艱難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謀士程昱知道劉備不是等閑之輩,勸曹操盡早除掉劉備劉備為麻痹曹操,裝做種菜不問政治。曹操滅了呂布後,劉備請求帶兵攻打袁術,曹操給了五萬軍馬,劉備離開曹操自立旗號。
  3、收買人心
   三國時期,趙雲與劉備的兩位夫人及小主人阿鬥失散後,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了甘夫人及阿鬥。曹操的追兵趕到,趙雲英勇殺敵,突出重圍終於到達劉備身邊,哭訴沒有救下糜夫人,劉備感動得痛哭流涕,當場要摔死阿鬥,被衆將勸止。
  4、如魚得水
   東漢末年,劉備從漢獻帝劉協那裏弄個名正言順的皇叔身份,沒有得到固定的封地,衹好投奔同族劉表,劉表送給他新野地區,經過司馬徽等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赤壁之戰大勝曹操,劉備驕傲地說得到孔明他就如魚得水。
  5、髀肉復生
   因為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過着安逸舒適的生活,無所作為。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鬆之註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
  6、求田問捨
   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見胸無大志的好友許汜來拜訪,問他有什麽事情。許汜說衹想謀求田地,購置房産,陳登衹是簡單招待他,讓他睡下床。幾年後,許汜在荊州牧劉表手下任職,同劉備談起此事,劉備說:“要是我就會讓你睡地上。”
  7、後患無窮
   漢獻帝建安元年,徐州牧劉備受到袁術的攻擊就衹身投靠曹操。曹操表面上重用劉備,讓劉備招兵買馬到徐州去攻打袁紹。謀士郭嘉聽說放走了劉備,肯定會後患無窮。曹操立即意識到這一點,就帶兵攻打徐州,劉備趕緊投靠了袁紹。
  8、弄假成真
   東漢末年,周瑜在劉備死了甘夫人後給孫權出主意,要孫權假嫁妹妹給劉備,騙劉備來東吳,好殺了劉備劉備按孔明的計謀,前往甘露寺拜見孫權的母親,老國太十分喜歡劉備,就執意將女兒嫁給劉備。沒想到周瑜弄假成真,後悔莫及。
  9、有藉無還
   東漢末年赤壁大戰後,曹操敗棄荊州、南郡、襄陽三城,劉備趁機派兵獨占這三座城池,周瑜回師後大怒,派魯肅去責問諸葛亮。諸葛亮說他是代荊州原主人劉琦管理。劉琦死後,魯肅去討還荊州,諸葛亮說待打下西川後再還,魯肅無奈而返。
  10、大意失荊州
   “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隆中之對已經明確說,占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赤壁鏖戰曹操敗北,老劉迂回百折,方達到“劉備藉荊州有去無還”的目的。
  11、阿鬥太子
   阿鬥: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此人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後指懦弱無能的人。
  12、赤壁鏖兵
   鏖:激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鬥。
  13、草廬三顧、茅廬三顧、三顧茅廬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親自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14、扶不起的阿鬥
   阿鬥: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阿鬥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比喻扶持不起來的人。
  15、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劉備的軍師。比喻人多智廣。
  16、身在曹營心在漢
   漢:漢朝。原指關羽身在曹營,心想劉備。比喻身子雖然在對立的一方,但心裏想着自己原來所在的一方。
有關劉備的歇後語
  1.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
  2.劉備訪賢——三顧茅廬
  3.劉備招親——弄假成真
  4.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5.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6劉備三請諸葛亮——誠心誠意;思賢心切
  7劉備得江山——全憑諸葛亮
後世紀念
  四川成都武侯祠中的劉備像陵墓:劉備墳墓有兩處,一處是成都市昭烈廟內的惠陵;另一處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
  樓桑廟三義宮:位於河北省涿州市劉備故裏,為紀念“桃園結義”所建。
  小說《三國演義》為塑造人物性格,將劉備描寫成極仁愛的君主,不願為爭天下而背叛別人,甚至有歇後語說:“劉備的天下 —— 哭來的”。但實際上,劉備雖數次失敗,但仍堅持奮鬥。
  劇麯中的劉備為老生所演,而劇目取材於《三國演義》,例如《劉備過江招親》、《甘露寺》就是著名的劇目。
蜀先主劉備惠陵
  蜀先主昭烈皇帝劉備的惠陵位於四川成都市南郊。 古塚拔地突起,紅磚垣墻環繞, 蒼鬆翠柏掩映,莊典肅穆。惠陵為夯土壘築而成,成圓形。磚砌成的垣墻環繞陵塚,周長一百八十多米。陵前有乾隆年間刻製的穹碑一通,碑身鎸刻"漢昭烈皇帝之陵"七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陵的前方建有寢殿,惠陵西側原來建有"昭烈廟"和"武侯祠"。據記載,武侯祠始建於公元四世紀,盛唐詩人李商隱遊惠陵時,曾寫下"武侯祠古柏"一詩。杜甫也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宮城外柏淼淼"的詩句,可見當時惠陵周圍古柏蒼鬱,氣勢宏偉。明朝初年,把"武侯祠"並入"昭烈廟",重修後的昭烈廟破為壯觀,大門橫額楷書"漢昭烈廟"金字大匾。但這一建築早已毀於兵火。惠陵蒼鬆環抱,莊典肅穆;武侯祠緑瓦飛檐,雕梁畫棟,交相輝映,氣象萬千,是成都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
人物簡介
  【此為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劉備像,為存世的最為客觀的版本】
  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傢。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臺。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公元二零八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公元二一九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公元二二一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時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於是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次年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公元二二三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後人尊稱稱劉備為先主。
  杜甫作詩:
  蜀主窺吳嚮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蜀先主廟》
  作者: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關於劉備的成語有很多,包括有:三顧茅廬、縱虎歸山、收買人心、如魚得水、求賢若渴、髀肉復生、求田問捨、後患無窮、弄假成真、有藉無還、大意失荊州、阿鬥太子、赤壁鏖兵、草廬三顧、茅廬三顧、扶不起的阿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身在曹營心在漢等。
人物生平
  東漢漢靈帝末年,劉備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臺,三顧茅廬後始得諸葛亮輔佐。
  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
  魏黃初二年(221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遂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次年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
  章武三年(223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後人稱劉備為先主。
相關事件
  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弘之子。早年喪父,母親以販履織席為業。十五歲時從師於當世大儒同郡盧植,並結識了公孫瓚。
  漢靈帝末年爆發黃巾起義,劉備因鎮壓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安喜縣縣尉,以鞭督郵故棄官亡命。其後曾任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之職。後為賊所破,往奔公孫瓚,被表為別部司馬,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敵冀州牧袁紹,纍次有功而實授平原縣縣令,後領平原相,期間曾派三千兵解孔融被黃巾圍困之危。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藉口為父報仇而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嚮青州刺史田楷求救。劉備以本部千餘人從田楷往救之,也被曹操擊敗。恰好此時張邈、陳宮叛迎呂布,曹操根據地失陷,於是回兵兗州。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使屯於小沛。
  次年陶謙病故,遺命將徐州交與劉備劉備又得到糜竺、陳登、孔融等人擁戴,遂領徐州。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術率大軍進攻徐州,劉備迎擊,兩軍在盱眙、淮陰相持。這時,為劉備收留的呂布偷襲了下邳。劉備回軍,中途軍隊潰散,乃收餘軍東取廣陵,為袁術所敗,轉軍海西,睏頓至極,得從事東海糜竺以傢財助軍。於是嚮呂布求和,呂布讓劉備駐軍小沛。其後袁術派紀靈領步騎三萬攻小沛,呂布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用“轅門射戟”使兩傢罷兵。不久,劉備再度召集萬餘人的軍隊,呂布惡之,於是率軍進攻小沛。劉備戰敗,衹能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劉備為豫州牧,又益其兵,並給與糧草,讓劉備屯沛地。至此人稱劉備為“劉豫州”。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劉備與曹操共同攻滅呂布。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車騎將軍董承受漢獻帝衣帶詔,與劉備密謀誅殺曹操。時曹操正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劉備遂與董承等人同謀。恰逢當時曹操派劉備與朱靈一起攻擊袁術,途中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自己還小沛。東海昌豨以及諸郡縣多從劉備劉備遂有兵數萬,於是北連袁紹。曹操派司空長史沛國劉岱、中郎將扶風王忠往攻,被劉備打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衣帶詔事發。曹操親自攻擊劉備劉備軍敗,北奔袁紹。秋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劉闢等叛歸袁紹。袁紹使劉備領兵助之,不久為曹仁打敗。劉備回到袁紹處,以連結劉表為由,帶兵復到汝南,聯合黃巾餘黨龔都,斬殺曹操派來平亂的將領蔡陽。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往投劉表,屯於新野。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到葉這個地方,夏侯惇、於禁、李典率軍抵擋。劉備偽退,設下伏兵,李典覺得有詐,勸諫,夏侯惇不聽,被劉備打敗,幸好李典及時趕來,劉備軍力過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於是退軍。劉備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末,劉備前往隆重拜訪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嚮劉備獻上了隆中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表病死,曹操此時親率大軍南下。劉表次子劉琮投降曹操,長子劉琦聯合劉備劉備從新野撤往江夏,路經襄陽時,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有人勸說劉備拋棄他們,輕騎前進,但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到當陽時,竟有十餘萬衆,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裏,乃大敗於當陽之長坂,此時恰好遇上前來打探情報的魯肅,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共同對抗曹操。劉備於是轉從漢津港去往夏口,派諸葛亮衹身前往東吳遊說抗曹。孫權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軍率軍三萬,與劉備並力,在赤壁大破曹軍,追到江陵。劉備迅速奪取荊南四郡,又與周瑜圍攻曹仁於江陵。此時廬江雷緒率部麯數萬口投奔劉備,大大增加了劉備的實力。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劉琦卒,群下推舉劉備為荊州牧。孫權稍畏劉備之勢,將其妹嫁給劉備
  建安十五年,態度強硬的周瑜病逝於巴丘,孫權欲使劉備為自己擋住曹軍,於是在魯肅的建議下藉南郡給劉備
  建安十六年,劉璋聽從張鬆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因勸劉備圖取益州。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期間張鬆、法正、龐統皆勸劉備襲殺劉璋,劉備以事情太過倉猝,恐失人心拒絶。於是北到葭萌,厚樹恩德以收衆心。
  建安十七年,張鬆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此二人亦降。劉備軍力益強,乃分遣手下平定各個屬縣,同時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劉備進軍雒城,龐統在攻城時意外中箭身亡,年僅36歲。雒城近一年纔被攻剋,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建寧督郵李恢剛好說降馬超。馬超於是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說降了劉璋,領益州牧,啓用諸多人才。是歲建安十九年(214)。
  建安二十年(215),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南四郡,劉備率軍五萬下公安,後因曹操奪取了漢中令益州受到很大威脅,於是與孫權和解,割江夏、長沙、桂陽給孫權。
  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起兵攻漢中,采納法正的計謀,夜襲夏侯淵。夏侯淵被黃忠斬殺。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親自攻打漢中,劉備仗漢中天險,謹守壁壘不戰。曹操進不能進,運糧睏難,無奈退軍。但此戰對蜀中壓力也相當大,一度打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青壯男子從軍作戰,婦女後勤運輸)的地步,兵力疲敝不堪,且曹操雖退軍到長安,猶虎視漢中,漢中壓力依然不減。此時群下上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關羽起兵圍襄陽,水淹七軍,抓住於禁,斬殺龐德,圍困曹仁於樊城,自許都以南紛紛響應關羽,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不久曹、孫聯合,先是徐晃率衆擊退關羽,羽退回漢水以南,以水軍隔絶漢水,襄陽仍然被睏。接着呂蒙白衣渡江,勸降南郡守將糜芳、公安守將士仁,兵不血刃占據荊州地界。關羽後方突失,走投無路,最後在臨沮被俘後被殺。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薨,享年66歲。次子曹丕繼任魏王之位,其後廢漢獻帝,建立了魏朝,稱魏文帝。當時盛傳獻帝已經遇害,甚至魏國邊境大臣蘇則也不知詳情,誤信流言為獻帝發喪。
  次年,劉備乃於成都稱帝,立國號為漢,史稱蜀漢,稱昭烈帝,蜀漢國政權正式建立。
  次年,劉備為奪回荊州,出兵攻打東吳(兵力不詳,通常認為在5~10萬之間)。其先,蜀軍士氣旺盛,勢如破竹,先後擊破陸遜部將李異、劉阿等。陸遜堅守不戰。
  時過一年,蜀軍士氣低落。陸遜趁蜀軍戰意已無之時用火攻,蜀軍大敗,劉備逃至白帝城,在此駐紮。孫權為持續孫劉聯盟,遣使求和。
  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病情惡化,從成都招來丞相諸葛亮,以後事、劉禪、江山托之。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故於白帝城,享年63歲。
  劉備年表
  161年(1歲):出生於涿郡,以賣草鞋為生。
  184年(24歲):應徵入伍,討伐黃巾起義軍。
  194年(34歲):徐州牧陶謙病逝,劉備受托接任徐州牧。
  195年(35歲):與呂布議和,駐紮小沛。
  196年(36歲):呂布派兵進攻,戰敗投靠曹操。
  199年(39歲):藉兵滅袁術、占徐州、反曹操。
  200年(40歲):投靠袁紹,後逃亡。
  201年(41歲):投靠劉表,但不為信任。
  三國演義動畫版中的劉備207年(47歲):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208年(48歲):結盟孫權,赤壁之戰使曹操大敗。
  209年(49歲):任荊州牧,與孫權聯姻。三國志10中的劉備
  211年(51歲):自與副軍師龐統等入川。
  214年(54歲):勸降劉璋,奪取益州,領益州牧。
  215年(55歲):孫權派兵攻打荊州,後劉、孫議和,分占荊州。
  219年(59歲):攻陷漢中,進位漢中王。
  221年(61歲):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
  222年(62歲):為奪回荊州,興兵伐吳,兵敗。
  223年(63歲):崩於白帝城的永安宮。
作品一覽
  劉備敕劉禪遺詔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劉關張讀文章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2]
軼事典故
  1.《典略》曰:平原劉子平知備有武勇,時張純反叛,青州被詔,遣從事將兵討純,過平原,子平薦備於從事,遂與相隨,遇賊於野,備中創陽死,賊去後,故人以車載之。
  這件事一方面顯示了劉備的武勇,但更多的是劉備的急中生智和臨危不懼,想想看,若是劉備衹是一介武夫,十分勇敢的與賊兵拼命,或是慌張被殺,還會有日後的昭烈皇帝嗎?
  2.《三國志》: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魏書》曰: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衆多歸焉。
  這不僅僅是劉備禮賢下士的真實寫照,也說明了劉備的個人修養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3.《九州春秋》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厠,見髀裏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因生肉而感概,千古英雄,幾人有如此氣概?
  4.《漢魏春秋》曰:劉琮乞降,不敢告備。備亦不知,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宋忠詣備宣旨。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嚮忠曰:“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大丈夫臨別復殺卿輩!”遣忠去,乃呼部麯議。
  劉備在這種危急的境況下,仍然能保持鎮靜,不怒氣衝衝。可見此時的劉備經過了歲月的洗練,不再是當年怒鞭督郵的年輕人了。
  5.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勢危而不肯退,由此可見,劉備不僅不是窩囊廢,而且十分勇敢好戰,而法正與劉備的君臣之情,也是值得稱道的。
  6.曹公遣刺客見劉備,方得交接,開論伐魏形勢,甚合備計。稍欲親近,刺者尚未得便會,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須臾,客入厠,備謂亮曰;“嚮得奇士,足以助君補益。”亮問所在,備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嘆曰:“觀客色動而神懼,視低而忤數,姦形外漏,邪心內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墻而走。
  這件事後人認為其疑點重重,破綻多多...
史籍記載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傢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捨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傢,何能常爾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纍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是由得用合徒衆。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係其頸着馬柳,棄官亡命。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毋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復去官。後為高唐尉,遷為令。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曹公徵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鬍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履,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鄙]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傢者邪?塚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陽。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是歲建安元年也。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先主求和於呂布,布還其妻子。先主遣關羽守下邳。
  先主還小沛,復合兵得萬餘人。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布。布遣高順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為順所敗,復虜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東徵,助先主圍布於下邳,生擒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救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
  先主據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衆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剋。五年,曹公東徵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衆,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纔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裏,與先主相見。駐月餘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闢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先主還紹軍,陰欲離紹,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衆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使拒夏侯惇、於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敦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二月,曹公北徵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曹公南徵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衆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衆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裏,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衆,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衆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衆萬餘人,與俱到夏口。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徵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麯數萬口稽顙。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權遣使雲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遷觀為別駕從事。
  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鐘繇等嚮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蜀郡張鬆說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禦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鬆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鬆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於會所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是歲,璋還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衆心。
  明年,曹公徵孫權,權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徵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實],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張鬆書與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鬆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鬆,嫌隙始構矣。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嚮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璋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衆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十九年夏,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領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𠔌帛。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遣黃權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瓦口,破張郃等,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
  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成都,皆為曹公軍所沒。先主次於陽平關,與淵、郃等相拒。
  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軍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衆南徵。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衆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堯至聖而四兇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後稱製而諸呂竊命,孝昭幼衝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藉履國權,窮兇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朱虛、博陸,則不能流放禽討,安危定傾。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絶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傢,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定安之變,夙夜惴惴,戰慄纍息。昔在《虞書》,敦序九族,周監二代,封建同姓,《詩》著其義,歷載長久。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傢,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斷絶。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鹹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囂。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子,內殘群寮,朝廷有蕭墻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兇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製,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衆,群臣陪位,讀奏訖,禦王冠於先主。
  先主上言漢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董督三軍,奉辭於外,不得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聖教陵遲,六合之內,否而未泰,惟憂反側,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群兇縱橫,殘剝海內。賴陛下聖德威靈,人神同應,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罰,暴逆並殪,以漸冰消。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寐寤永嘆,夕惕若厲。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竜興,尊王子弟,大啓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忝高位以重罪謗。群寮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成臣憂責碎首之負。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輒順衆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纍息,如臨於𠔌。盡力輸誠,奬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兇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於是還治成都。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於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製服,追謚曰孝愍皇帝。是後在所並言衆瑞,日月相屬,故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嚮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上言:“臣聞《河圖》、《洛書》,五經讖、緯,孔子所甄,驗應自遠。謹案《洛書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洛書寶號命》曰;‘天度帝道備稱皇,以統握契,百成不敗。’《洛書錄運期》曰:‘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頭,誰使主者玄且來。’《孝經鈎命决錄》曰:‘帝三建九會備。’臣父群未亡時,言西南數有黃氣,直立數丈,見來積年,時時有景雲祥風,從璇璣下來應之,此為異瑞。又二十二年中,數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熒惑、填星常從歲星相追。近漢初興,五星從歲星謀;歲星主義,漢位在西,義之上方,故漢法常以歲星候人主。當有聖主起於此州,以致中興。時許帝尚存,故群下不取漏言。頃者熒惑復追歲星,見在胃昴畢;昴畢天綱,《經》曰:‘帝星處之,衆邪消亡’。聖諱豫睹,推揆期驗,符合數至,若此非一。臣聞聖王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故應際而生,與神合契。願大王應天順民,速即洪業,以寧海內。”
  太傅許靖、安漢將軍麋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權)[黃柱]、少府王謀等上言:“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鹹思劉氏。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鹹稱述符瑞,圖、讖明徵。間黃竜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淵泉則黃竜見’,竜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飛竜在天’,大王當竜升,登帝位也。又前關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昔周有烏魚之瑞,鹹曰休哉。二祖受命,《圖》、《書》先著,以為徵驗。今上天吉祥,群儒英俊,並起《河》、《洛》、孔子讖、記鹹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祗降祚,聖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考省《靈圖》,啓發讖、緯,神明之表,名諱昭著。宜即帝位,以篡二祖,紹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擇令辰,上尊號。”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祗: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緻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兇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修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修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傢,永綏四海!”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袷祭高皇帝以下。
  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徵,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裏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司徒許靖卒。鼕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鼕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笏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緻成都,斬之。先主病篤,托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亮上言於後主曰:“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謚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歷史評價
  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陳登:“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程昱:“觀劉備有雄纔而甚得衆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劉曄:“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孫勝、賈詡:“劉備雄纔。”
  郭嘉:“備有雄纔而甚得衆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諸葛亮:“劉公雄纔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
  (上表劉禪)趙戩:“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傅幹:“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陸遜:“劉備世之梟雄。”
  張輔:“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張鬆:“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劉巴:“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鐘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睏躓冀、徐之郊,製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昭烈皇帝:“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鐘,順期挺生,傑起竜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家庭情況
  《三國演義》中敘述的劉備族譜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
  這個劉備的族譜世襲出自小說《三國演義》,不甚可靠。因為據此推算劉備為漢景帝的第18世孫,漢獻帝為漢景帝13世孫,輩分反而比小說中的劉備還要高,絶不可能是叔侄關係。
  祖父
  劉雄,被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
  父
  劉弘,東漢末年官吏。
  妻
  昭烈皇后,又稱甘夫人,沛人,劉備的愛妾,賢內助,劉禪的生母。也是當時有名的美人。曾於長坂坡被睏,幸得趙雲解救。據說劉備命中剋妻,他在老傢曾“數喪嫡室”。劉備起兵後,於沛城娶甘氏為夫人。後來,甘夫人隨劉備到荊州,生了劉禪。208年,曹操進攻荊州,劉備拋卻妻小突圍。糜夫人死在亂軍之中。趙雲保護着幼主劉禪和甘夫人,殺出重圍,纔使劉備心愛的女人和當時唯一的兒子幸免於難。後病死,謚皇思夫人,後再追謚昭烈皇后,與劉備合葬。
  糜夫人,糜竺的妹妹,劉備在徐州落難時,糜竺將她嫁給劉備
  孫夫人,孫權的妹妹,曾與劉備結成政治婚姻。劉備入蜀後兩人離異,孫權接她回到東吳。生卒年不詳。
  穆皇后,名吳莧,吳懿的妹妹,劉備入蜀後納為夫人,後為漢中王後。劉禪即位時,尊她為皇太後,住長樂宮。生劉永,劉理二子。延熙八年病死,與劉備合葬。
  子
  劉封,劉備養子。本姓寇。後因不援助關羽而令他被擒殺,劉備將他問罪,賜死。
  劉禪,劉備長子,甘夫人所生,後登上皇位。蜀滅亡後,降為安樂公。
  劉永,劉備次子。穆皇后所生[1]。先為魯王,後封為甘陵王。與劉禪寵臣黃皓不和,被劉禪疏遠。後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為鄉侯。
  劉理,劉備三子。穆皇后所生[1]。先為梁王,後封為安平王。早卒,謚為悼王。
  孫
  劉林,劉封之子,為牙門將,鹹熙元年(264年)被遷徙至河東。
  劉璿,劉禪長子,十五歲被立為太子,蜀亡後,鐘會在成都作亂,被亂兵殺害。
  劉瑤,劉禪二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劉琮,劉禪三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劉瓚,劉禪四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劉諶,劉禪五子,北地王,反對譙周降魏的提議,被劉禪逐出宮,蜀亡後自殺。
  劉恂,劉禪六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劉璩,劉禪七子,蜀亡後投降。死因同劉璿。
  劉胤,劉理長子,封為哀王。十九歲卒。
  劉輯,劉理次子,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鄉侯。
  劉?,(名不詳)劉永之子,劉玄生父。
  曾孫
  劉承,劉備曾孫,劉理之孫,劉胤之子,封為殤王,二十歲卒
  劉玄,劉永之孫,蜀亡後投降,避過永嘉之亂,居於四川成都。
劉備相貌
  季羨林認為歷史上記載的劉備相貌屬後人根據佛教典故杜撰出來的。
  在中國歷史上,為了迷惑和欺騙人民大衆,最高統治者皇帝想方設法,編造神話,增加自己的神秘性,以利於統治。他們往往首先從統治者的軀體上做文章,說他們生得怎樣怎樣與普通人不同。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又來了"洋法",當時應該說是"鬍法"或者"海法"。《三國演義》這一部傢喻戶曉的小說中說,劉備"兩耳垂肩,雙手過膝",表明他有與普通人不同的貴相,這是一個開國英主不能不具備的。我們知道,豬才能"兩耳垂肩",猿猴才能"雙手過膝",世界上哪能有這樣的人呢?此即所謂"貴人福相"也。
有關文學作品
  杜甫作詩
  蜀主窺吳嚮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蜀先主廟》作者: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相關成語
  三顧茅廬、縱虎歸山、收買人心、如魚得水、求賢若渴、髀肉復生、求田問捨、後患無窮、弄假成真、有藉無還、大意失荊州、阿鬥太子、赤壁鏖兵、草廬三顧、茅廬三顧、扶不起的阿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身在曹營心在漢等。
  相關歇後語
  1.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
  2.劉備訪賢——三顧茅廬
  3.劉備招親——弄假成真
  4.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5.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6劉備三請諸葛亮——誠心誠意;思賢心切
  7劉備得江山——全憑諸葛亮
後世紀念
  陵墓:劉備墳墓有兩處,一處是成都市昭烈廟內的惠陵;另一處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
  樓桑廟三義宮: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劉備故裏,為紀念“桃園結義”所建。
  小說《三國演義》為塑造人物性格,將劉備描寫成極仁愛的君主,不願為爭天下而背叛別人,甚至有歇後語說:“劉備的天下——哭來的”。但實際上,劉備雖數次失敗,但仍堅持奮鬥。
  戲麯中的劉備為老生角色,而劇目取材於《三國演義》。例如《劉備過江招親》、《甘露寺》就是著名的劇目。
  劉備惠陵
  蜀先主昭烈皇帝劉備的惠陵位於四川成都市南郊。
  古塚拔地突起,紅磚垣墻環繞,蒼鬆翠柏掩映,莊典肅穆。惠陵為夯土壘築而成,成圓形。磚砌成的垣墻環繞陵塚,周長一百八十多米。陵前有乾隆年間刻製的穹碑一通,碑身鎸刻"漢昭烈皇帝之陵"七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陵的前方建有寢殿,惠陵西側原來建有"昭烈廟"和"武侯祠"。據記載,武侯祠始建於公元四世紀,盛唐詩人李商隱遊惠陵時,曾寫下"武侯祠古柏"一詩。杜甫也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宮城外柏淼淼"的詩句,可見當時惠陵周圍古柏蒼鬱,氣勢宏偉。明朝初年,把"武侯祠"並入"昭烈廟",重修後的昭烈廟頗為壯觀,大門橫額楷書"漢昭烈廟"金字大匾。但這一建築早已毀於兵火。惠陵蒼鬆環抱,莊典肅穆;武侯祠緑瓦飛檐,雕梁畫棟,交相輝映,氣象萬千,是成都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
三國殺武將牌
  三國殺,一款著名的桌面遊戲。其中有一名武將(擁有主公技)就是劉備
  武將技:
  仁德——出牌階段,你可以將任意數量的手牌以任意分配方式交給其他角色,若你於此階段中給出的牌張數達到或超過兩張時,你回覆1點體力。
  激將——主公技,當你需要使用(或打出)一張【殺】時,你可以發動激將。所有蜀勢力角色按行動順序依次選擇是否打出一張【殺】“提供”給你(然後視為由你使用或打出),直到有一名角色或沒有任何角色决定如此作時為止。
百科大全
  劉備
  Liu Bei
    Lill Bei
  劉備(Liu Bei,r6一223)三國時期蜀
  漢開國皇帝,軍事統帥。字玄德。泳郡琢縣
  (今河北琢州)人。漢景帝後裔。少孤,販鞋
  織席為業。巧歲時與遼西公孫攢同以盧植
  粼
  為師。不喜詩書,好結豪俠。東漢末混亂之
  際,得大商張世平等資助,聚衆起兵。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率關羽、張飛
  等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任安喜尉、高唐
  縣令。董卓人朝,東漢名存實亡,劉備投歸
  幽州割據勢力公孫攢,任別部司馬,後為平
  原相。興平元年(194),率兵數千助割據徐
  州的陶謙,被表為豫州刺史,屯小沛(今江
  蘇沛縣),陶謙死,領徐州牧。後被呂布襲
  擊,敗投曹操,為豫州牧。建安三年(198),
  隨曹操擊呂布,任左將軍。次年叛離曹操,
  東據下那,擁衆數萬,並遣使與袁紹連和,
  擊退曹軍進攻。五年,被曹操擊敗,北投袁
  紹,在官渡之戰中參與攻曹,率軍至汝南,
  擾亂曹軍後方,被擊退。
  六年,劉備自知難於立腳北方,率兵
  數千南人荊州依劉表,屯新野(今屬河南)。
  次年,拒夏侯悼於博望(今南陽東北),燒
  營後退,設伏兵擊破曹軍。十二年,勸劉表
  乘曹操遠征烏桓之機襲許(今許昌),未被
  采納。後移屯樊城(今屬湖北襄樊)。同年三
  訪隆中(今襄陽西),請出諸葛亮為主要謀
  臣,按其“隆中對策”獨立創建霸業,開始
  改變長期寄人籬下的狀況。
  十三年,被曹操擊敗於長坂(今當陽
  境),乃率兵兩萬餘東駐樊口(今鄂州境),
  與孫權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見赤壁之
  戰),自為荊州牧,乘勝奪取武陵、氏沙等
  四郡,並嚮孫權“藉”得南郡,作為壯人發
  展、進圖益州的從地。}一六年,乘劉璋恐俱
  曹操進犯之機,周密籌謀以助守之名率兵
  數萬人益州,並果斷}(lJ穩妥地把握.錢機,先
  取郡縣卜九年.順利攻取成都(見劉備
  取巴蜀),白為益州牧。至此,政治、經濟
  中心旅本形成廠豐朋、l一穩定與曹魏、孫吳鼎
  立的局而完全告成。二!一年,率軍至公安
  與孫權分荊州得湘江以西之地。還軍江州
  (今四川重慶)後令張匕擊敗張都,迫曹
  軍從宕渠(今渠縣東比)退回漢中幾十_:
  年,統軍北攻漢中。次年,大敗曹軍,擊殺
  戶l將夏侯淵迫曹操撤走,自稱漢中}(見
  劉備攻取漢中)。
  二一}一I)L}年鼕擴J:l凌為孫權襲取關羽
  被擒殺,劉備痛失跨有jfll、益的大好形勢
  蜀漢章武兀年(221)在成都稱帝後,不顧
  群臣反對,統軍數萬攻吳,招致次年夷陵之
  戰}參敗國力大傷。丁年.病卒自帝城(今
  奉丫,東)。臨終托孤f諸葛亮,囑共主持蜀
  漢軍政。被追尊為昭烈華帝。
  劉備戎馬生刀{;40奈載,自一折不撓,終
  成人業。待人寬!’産善川人才,治軍嚴整。
  (任昭J申)
    
英文解釋
  1. :  Liu Bei
近義詞
玄德
相關詞
典故曹操三國演義中國古典小說歷史故事諸葛亮三國
傳奇名馬孫權漢字語言詞彙漢語文化
墓地文物關羽張飛三國人物兵器兵種三顧茅廬
汪遵唐詩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