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湖南 >常德 > 澧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澧縣古為澧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遊,洞庭湖西岸,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鎮,素稱“九澧門戶”,因澧水貫穿全境而得名。全縣轄32個鄉鎮,據公安部門統計,2004年末全縣人口總戶數308289戶,總人口880002人,總面積2107.3平方公裏。
  【農業概況】
  全縣集雨面積2075平方公裏,耕地面積96萬畝,其中水田70畝,水面22畝,山林69萬畝。轄32個鄉鎮,88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71萬。2004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3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82元。近年來,澧縣縣委、縣政府為了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業産業佈局,培育發展了十大農業産業:
  一是生豬産業。全縣年出欄生豬90-100萬頭,産值8億元以上。全縣形成了四個生豬養殖小區,其中年出欄肥豬100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場1個,5000-10000頭的5個,1000-5000頭的22個,出欄肥豬200頭以上的大戶近500戶。生豬品質優良,年出欄三元雜交豬30萬頭以上,pic公司五元雜交豬1萬頭以上。
  二是高效水面養殖産業。全縣22萬畝水面中有18萬畝高效養殖水面,主要有珍珠、河蟹、名貴魚、草、青、鰱、鱅、鯿及特種水産品等養殖。年起水水産品總量5萬噸,産值2億元以上。
  三是傢禽産業。年出籠傢禽1800萬羽,蛋品6萬噸。
  四是速生林産業。全縣以楊樹為主的速生林面積30萬畝,主要集中在淞滋水和澧水沿綫。栽植萬畝規模鄉鎮5個。
  五是優質果木林産業。全縣優質水果面積20萬畝,主要集中在涔北丘崗帶,栽植萬畝規模鄉鎮4個。品種主要有早熟蜜桔、臍橙、碰柑、雜柑等。
  六是蔬瓜産業。全縣蔬瓜面積20萬畝,其中蔬菜14萬畝,主要集中澧陽平原;西瓜4萬畝,主要集中涔北丘崗的雙竜、復興、夢溪;甜瓜2萬畝,主要集中小渡口、澧澹等地。
  七是優質糧産業。全縣糧食播面110萬畝,總産9億斤,其中優質稻面積60萬畝。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省優質稻種植基地。
  八是優質棉産業。全縣棉花種植面積25萬畝,總産40萬擔,是全國第二批優質棉基地縣。
  九是優質油産業。全縣油菜種植面積65萬畝,總産140萬擔左右,所生産的油菜籽全部是雙低優質油菜籽,被列入國傢長江流域優質油菜生産基地。種植油菜是澧縣鼕季農業開發的主要形式。
  十是食用菌産業。全縣7個食用菌主産鄉鎮,有1.5萬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産,主要生産“東方靈芝”、“雙孢蘑菇”、“金針菇”及平菇、木耳等。
  除了上述十大農業産業,目前正在形成的産業還有優質葡萄(提子)産業(現有3000畝)和蠶桑産業(現有3500畝)。
  【文化概況】
  澧縣麯藝歷史悠久,其中地方"五鼓"是最著名的地方麯種,"五鼓"指大鼓、說鼓、對鼓、三棒鼓、漁鼓。澧縣大堰當鎮被省命名為“漁鼓之鄉”荊河戲是廣泛流行於荊楚大地的地方劇種,最遲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形成,澧縣荊河劇團的前身是王傢廠永樂劇團。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傢梅蘭芳先生在觀看我縣荊河劇表演後,劇團醜行演員鬍醉趣的表演大加贊賞,"地方戲中有這樣的醜角,真不簡單"。並發柬請他出席招待會。我縣是全省文物大縣,共500多處遺址(點),其中有3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7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3月,原國傢主席江澤民同志到澧縣視察時,親筆題寫了“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八個大字。1992年,1997年澧縣城頭山古文化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十裏暗流深不斷,行人頭上過潺。”。”這是我縣晚唐詩人李群玉的名作。
概況 Overview
  郵編:415500 代碼:430723 區號:0736
  拼音:Lǐ Xiàn,Li Xian
  
    澧縣位於湖南省北部,常德市北部,澧水下遊,東徑111°12′19″-112°04′15〞,北緯29°16′30″-29°57′30″。縣境東南西三面分別與安鄉、津市、臨澧、石門接壤,北與湖北省毗鄰。總面積2074.8平方千米。2004年底,全縣總人口88000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3971人;澧陽鎮人口138039人。
    澧縣轄14個鎮、18個鄉:澧陽鎮、張公廟鎮、小渡口鎮、夢溪鎮、復興廠鎮、????井鎮、雷公塔鎮、大堰壋鎮、王傢廠鎮、金羅鎮、碼頭鋪鎮、方石坪鎮、甘溪灘鎮、火連坡鎮、九垸鄉、官垸鄉、永豐鄉、如東鄉、澧澹鄉、澧南鄉、澧東鄉、涔南鄉、大坪鄉、道河鄉、雙竜鄉、宜萬鄉、車溪鄉、中武鄉、閘口鄉、洞市鄉、楊傢坊鄉、太青鄉。縣人民政府駐澧陽鎮。
    地處武陵山餘脈嚮洞庭湖過渡地帶,以平原和崗地為其主要地貌特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西北部太青山海拔1020米,最低點九垸鄉永和村海拔28米。主要河流有澧、澹、道、涔、鬆滋五水。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5℃,平均降水量1352毫米。
基本概況 Basic Overview
  澧縣古為澧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遊,洞庭湖西岸,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鎮,素稱“九澧門戶”,因澧水貫穿全境而得名。全縣轄32個鄉鎮,據公安部門統計,2008年末全縣人口總戶數3043204戶,總人口880002人,總面積2107.3平方公裏。
地理位置 Location
  澧縣位於湖南省北部,澧水下遊。屬常德市所轄,位於常德市北部。縣域面積2074.8km2,轄14個鎮、18個鄉、10個農林漁場。2004年末全縣人口總戶數308289戶,總人口880002人。縣境東南西三面分別與津市、安鄉、臨澧、石門接壤,北與湖北省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2′19〃~112°04′15〃,北緯29°16′30〃~29°57′30〃。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治所亦因建置變異和戰禍水患遷徙無常,至明洪武五年(1372),定治今城關鎮未變。境內區劃,也隨建置不斷演變。民國以前,州轄數縣不等。民國初置縣後,全縣設20個區,區轄團;民國23年(1934),實行區、鄉(鎮)體製,編製保、甲。至民國38年(1949),全縣設22個鄉鎮。新中國成立初,承襲民國建製,設區、鄉(鎮)保、甲,1950年5月設小鄉、村,廢保、甲)。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鄉,實行區、鄉(鎮)、村、組體製。至1989年,全縣設6區、28鄉、9鎮、637村(居委會)。澧縣現轄14個鎮、18個鄉:澧陽鎮、張公廟鎮、小渡口鎮、夢溪鎮、復興廠鎮、????井鎮、雷公塔鎮、大堰壋鎮、王傢廠鎮、金羅鎮、碼頭鋪鎮、方石坪鎮、甘溪灘鎮、火連坡鎮、九垸鄉、官垸鄉、永豐鄉、如東鄉、澧澹鄉、澧南鄉、澧東鄉、涔南鄉、大坪鄉、道河鄉、雙竜鄉、宜萬鄉、車溪鄉、中武鄉、閘口鄉、洞市鄉、楊傢坊鄉、太青鄉。縣人民政府駐澧陽鎮。根據全國部分行政區的規劃調整,澧縣即將升級為省轄市,方案目前正在研討中。
歷史沿革 History
  澧縣因澧水貫穿全境而得名,始見於《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澧。”春秋、戰國屬楚,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零陽縣,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屬天門郡,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始置澧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罷天門郡,置澧州,新置澧陽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廢澧州置澧陽郡。澧陽郡治澧陽(今石門),轄澧陽、石門、孱陵、安鄉、崇義、慈利6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澧陽郡為澧州,隸屬江南西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復改澧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澧州,受武貞軍節度。澧州治澧陽,唐初轄6縣,同隋。高宗麟德後轄4縣:澧陽、安鄉(廢孱陵縣並入,今安鄉、南縣地)、石門、慈利(崇義縣並入,今慈利、永定區、桑植、臨澧縣地)。宋代澧州治澧陽,隸屬荊湖北路。轄澧陽、安鄉、石門、慈利4縣。元代在澧水流域置澧州路,隸屬湖廣行省江南北道,澧州路治澧陽。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澧州安撫司,十四年改為澧州路總管府。轄澧陽縣、石門縣、安鄉縣、慈利州(宋慈利縣升,今慈利縣、永定區、臨澧縣地)、柿溪州(析宋慈利縣置,今桑植縣地)。1364年,朱元璋改澧州路為澧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澧州府降為澧州,並裁澧陽縣入州治,屬常德府。三十年,澧州改屬嶽州府。轄安鄉、石門、慈利。常德府、嶽州府隸屬湖廣布政使司上荊南道(駐澧州)。清康熙九年(1670年),澧州隸嶽常道(上荊南道改為嶽常道,駐澧州)。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與常德府同級,隸屬嶽常澧道(嶽常道更名為嶽常澧道,駐澧州)。轄安鄉、石門、慈利、安福4縣。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轄永定縣(今張傢界永定區)。民國元年(1912年),改直隸澧州為澧州行政廳。民國二年9月,廢州為縣,始稱澧縣,隸嶽常澧道。民國3年(1914),嶽常澧道改稱武陵道,治常德(武陵縣),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民國5年,湖南省將武陵道裁撤,澧縣劃歸湘江道管轄;民國11年,湖南省撤銷“道”製,僅存省與縣兩級。民國24年,隸屬湘西行政督察區。民國26年12月,隸屬第二行政督察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縣,專員公署設常德縣城)。民國29年4月,原第二區劃出沅江、漢壽縣改稱第四區。民國37年11月,第四專署由常德遷往澧縣(此時亦稱常澧區專員公署)。1949年7月27日澧縣解放。1949年8月4日隸屬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8月28日,隸屬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隸屬常德區專員公署。1955年2月,隸屬常德專員公署。1988年4月隸屬省轄常德市。
  2000年,澧縣轄14個鎮、18個鄉:澧陽鎮、張公廟鎮、碼頭鋪鎮、小渡口鎮、大堰壋鎮、方石坪鎮、火連坡鎮、王傢廠鎮、甘溪灘鎮、金羅鎮、復興廠鎮、????井鎮、夢溪鎮、雷公塔鎮、九垸鄉、大坪鄉、雙竜鄉、太青鄉、中武鄉、車溪鄉、永豐鄉、如東鄉、楊傢坊鄉、閘口鄉、宜萬鄉、官垸鄉、洞市鄉、涔南鄉、道河鄉、澧東鄉、澧南鄉、澧澹鄉。總人口824902人,其中: 澧陽鎮 130344 張公廟鎮 27716 小渡口鎮 33753 夢溪鎮 28801 復興廠鎮 18540 ????井鎮 16667 雷公塔鎮 21484 大堰當鎮 35391 王傢廠鎮 23983 金羅鎮 27932 碼頭鋪鎮 14439 方石坪鎮 13478 甘溪灘鎮 20312 火連坡鎮 16499 九垸鄉 21903 官垸鄉 26490 永豐鄉 24538 如東鄉 21910 澧澹鄉 35210 澧南鄉 25432 澧東鄉 29618 涔南鄉 23671 大坪鄉 18344 道河鄉 15767 雙竜鄉 15544 宜萬鄉 18598 車溪鄉 25269 中武鄉 20618 閘口鄉 23278 洞市鄉 12685 楊傢坊鄉 11158 太青鄉 18428 嘉山原種場虛擬鄉 2862 七裏湖虛擬鄉 424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2002年,澧縣轄14個鎮、18個鄉;50個居委會、583個村委會。
  
    2004年,澧縣轄14個鎮、18個鄉:澧陽鎮、澧澹鄉、澧東鄉、澧南鄉、涔南鄉、大坪鄉、道河鄉、張公廟鎮、小渡口鎮、九垸鄉、官垸鄉、永豐鄉、如東鄉、夢溪鎮、雙竜鄉、復興廠鎮、????井鎮、宜萬鄉、雷公塔鎮、大堰當鎮、車溪鄉、中武鄉、金羅鎮、王傢廠鎮、閘口鎮、甘溪鎮、火連坡鎮、太青鄉、碼頭鋪鎮、方石坪鎮、楊傢坊鄉、洞市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澧縣轄14個鎮、18個鄉。
  
    2006年1月6日,《澧縣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澧南鄉村級區劃調整方案和楊傢坊鄉建新村與聯豐村合併的批復 》(澧政發1號),同意:一、澧南鄉:1、撤銷喬傢河村,組建喬傢河社區居委會,保持原村委會的人口、面積。2、保留雙荷村、慄木村、大堰村、豐坪村、興隆村、老崗村、回竜村、前進村、中湖村、長湖村、徐湖村、新渡河村、高湖村、廣福村、邢市村、南坪村、張傢灘村。3、保留劉市社區居委會。調整後的行政區劃為2個社區居委會、17個村委會。
    二、楊傢坊鄉:建新村與聯豐村合併,定名為楊傢坊村。調整後的行政區劃為7個村委會。
  2008年,澧縣轄14個鎮、18個鄉:澧陽鎮、張公廟鎮、碼頭鋪鎮、小渡口鎮、大堰壋鎮、方石坪鎮、火連坡鎮、王傢廠鎮、甘溪灘鎮、金羅鎮、復興廠鎮、????井鎮、夢溪鎮、雷公塔鎮、九垸鄉、大坪鄉、雙竜鄉、太青鄉、中武鄉、車溪鄉、永豐鄉、如東鄉、楊傢坊鄉、閘口鄉、宜萬鄉、官垸鄉、洞市鄉、涔南鄉、道河鄉、澧東鄉、澧南鄉、澧澹鄉。總人口824902人,各鄉鎮人口: 澧陽鎮 130344 張公廟鎮 27716 小渡口鎮 33753 夢溪鎮 28801 復興廠鎮 18540 ????井鎮 16667 雷公塔鎮 21484 大堰當鎮 35391 王傢廠鎮 23983 金羅鎮 27932 碼頭鋪鎮 14439 方石坪鎮 13478 甘溪灘鎮 20312 火連坡鎮 16499 九垸鄉 21903 官垸鄉 26490 永豐鄉 24538 如東鄉 21910 澧澹鄉 35210 澧南鄉 25432 澧東鄉 29618 涔南鄉 23671 大坪鄉 18344 道河鄉 15767 雙竜鄉 15544 宜萬鄉 18598 車溪鄉 25269 中武鄉 20618 閘口鄉 23278 洞市鄉 12685 楊傢坊鄉 11158 太青鄉 18428 嘉山原種場虛擬鄉 2862 七裏湖虛擬鄉 424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氣候特徵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澧縣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嚮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過渡的地帶。氣候溫暖,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豐沛,春溫多變,夏季酷熱,秋雨寒秋,鼕季嚴寒。澧縣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無霜期272天,適宜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生長。由於受地形影響,全縣氣候呈現非地帶規律。西部山區,太青年平均氣溫9.2℃,而澧水河𠔌地帶年平均氣溫16.8℃。平原區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目前本地主産大米,棉花,漁業,葡萄是我縣近年來新開發項目,俗稱“南方的吐魯番”。
城市人口 Urban population
  據公安部門統計,2004年末全縣人口總戶數308289戶,總人口880002人,比上年淨增1469人。其中:男性人口448069人,女性人口431933人;農業人口736028人,非農業人口143971人。澧陽鎮人口138039人。2004年全縣出生人口7455人,死亡人口3922人,自然增長3533人,自然增長率4.0‰。2007年底總人口90餘萬人。
  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2004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82元,增加403元。城鎮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12732元,增加2397元。
社會保障 Social Security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到2008年末,城鎮低保實際保障人數達到15810人,全年纍计保障人次達到187058人次,全年發放保障金12584萬元。農村特睏戶救助達到3760戶,7800人,全年發放農村特睏救助金56.16萬元。全縣城鎮職工參加醫療保險人數為37340人;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為16348人,實際繳費人數為11023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為17547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29269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27799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為10528人。
歷史文化 History and Culture
  澧縣英才薈萃。古有周代將軍白善、楚國丞相申鳴、漢代將軍馬伏波、晉朝尚書車胤、唐代詩人李群玉、元朝狀元郝希賢、明朝戶部尚書李如圭和工部尚書李充嗣、民國開國元勳蔣翊武等; 今有原中紀委常務副書記曹慶澤等部級以上領導10多人、院士4人、博士50人、少將以上現役軍官15人。這裏還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學治學之所;南宋楊幺、鐘相、明末李自成、清代洪秀全等均曾鏖戰澧州;作為貢獻了兩千英雄兒女的革命老區,這裏還曾是紅軍徵戰駐守的重鎮,賀竜曾任澧州鎮守使,周恩來、任弼時、王震、廖漢生、郭沫若等也曾輾轉於此,從事革命活動。
  楚將軍白善 春秋時期澧陽人,任楚將軍,楚白公勝的族人。楚惠王初即位,白公勝密謀叛亂,一面築城練兵,聯絡白善同反。白善知悉白公圖謀後,說:“跟隨族主擾亂國傢是對國君不忠,違背族主揭露他的陰謀是對宗族不仁。”於是辭職離去,不參與叛亂,回到家乡澧陽,築圃灌園,種植藥草為生。當地百姓稱的園圃為“白善將軍藥圃”。(事見《東周列國傳》)
  楚相申鳴 春秋時期楚惠王相。白公勝作亂,申鳴辭別父親,率軍圍攻白公勝,白公勝劫持申鳴的父親威脅申鳴。申鳴說:“過去我是父親的孝子,現在我是國君的忠臣。”揮軍進攻,殺死了白公勝,申鳴的父親也死了。楚王要奬賞申鳴,申鳴說:“享用國王的奉祿而回避危險的不是忠臣,安定國傢卻殺死父親的不是孝子。”就自殺了。(事見《直隸澧州志》)
  三國吳會稽太守車瀎 三國時吳南平人,車胤的曾祖父,任會稽郡太守。因郡內饑荒請求賑濟百姓,為吳主孫皓所殺。
  東晉吏部尚書車胤(允) 字武子,西晉南平人(當時澧縣境屬南平郡轄)。允幼時勤學,傢貧少油,夏天夜晚收集螢火蟲用來照明,攻讀不誤,成為後來歷史上傳誦久遠的“囊螢夜讀”的佳話。 寧康初入朝任中書侍郎、關內侯;太元中,領國子博士;後提升為驃騎長史、太常、臨湘侯;因病去職。不久任護軍將軍。當時,王國寶為討好會稽王司馬道子,暗示朝中官員推舉道子為丞相,給以特殊的禮遇。車胤以生病為由,拒絶在推薦奏章上簽字。皇帝見到奏章,大怒,稱贊車胤堅持原則。後,因王國寶、司馬道子權傾朝野,鬍作非為,大臣王恭起兵攻討王國寶。王國寶驚慌失措,其堂弟王緒勸他殺掉威望素著的車胤,挾持皇帝討伐王恭。王國寶召見車胤,車胤坦然來見,王國寶不敢害他,反而放下架子嚮他請教擺脫睏境的計策,並采納車胤的建議上書請求辭職。隆安四年,車胤任吏部尚書。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驕橫不法,車胤建議會稽王司馬道子對兒子嚴加約束。司馬元顯知道了這件事,逼迫車胤自殺。
  唐西川副使魏覲 唐代澧州進士,官至西川副使。
  唐代詩人李群玉(807~858) ,字文山。生於澧州車溪七裏莊,23歲時遷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生性曠達,專以吟詠自適,不樂仕進。 太和二年(828)正月,李群玉製舉考試落第,從此不再參考。他先是“蟄居”,“十年侶龜魚,垂頭在沅湘”,沅澧流域的風情給了他創作靈感,先後創作了《秋登涔陽城》、《南莊春晚》等膾炙人口的詩歌。繼而“漫遊”,詩人的足跡遍及江表、荊州、巴蜀以及粵桂。這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羈旅詩和山水詩,“詩筆遒麗,文體豐妍”。 李群玉嚮唐宣宗獻詩三百首,詔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職南歸。 大中十二年,李群玉離開澧州,再次東遊,行至江西南昌,投洪井而死。光化三年(900),唐昭宗詔準著名詩人韋莊的奏請,承認李群玉為“遺賢”,追賜進士及第。 李群玉是晚唐享有盛名的大詩人。同代著名詩人周樸稱贊說:“群玉詩才冠李唐,投書換得校書郎”;另一著名詩人李頻也說他是“逍遙蓬閣吏,才子復詩流”。《全唐詩》錄李群玉詩260餘首。
  北宋“澧州三蘇” 指北宋澧州澧陽人蘇堅和他的長子蘇庠、次子蘇序。蘇堅,字伯固,北宋澧州澧陽人。曾官杭州通判,助蘇軾修西湖。二人交厚,彼此唱和頗多。據《澧州志》記載,蘇軾從儋耳遞歸的路上,就曾寄贈蘇堅詩詞四首。蘇庠(1065-1147),字養直,澧州澧陽人,蘇堅長子。據傳,庠父蘇伯固為錢塘丞,督載西湖時,與蘇軾交厚,庠雖年少,工詩,嘗作《清江麯》,受到蘇軾稱贊。其弟蘇序亦為宋佛壇名詩僧,與父伯固並稱為“澧州三蘇”。
  南宋學者範瀎 字茂明,澧州澧陽人,南宋初學者。紹興中舉賢良方正。以秦檜當國,抗節不起,隱於香溪,閉門講學,篤志著書明道。
  明禮部左侍郎易英 字以和,明澧州人,洪武甲子闢薦擢虞衡司主事,轉郎中;永樂時,為河南參議;丁內艱,起浙江布政司參議,入為禮部左侍郎。明年,同保定侯孟英祀海神,卒於杭。英為政寬平,持大體,宏奬清流,載《浙江名宦志》。侍郎易英墓在新河橋,即今澧陽鎮新河村境內。
  明左都御史張廷蘭 字彥芳,明代澧州人,洪武乙醜(1385)丁顯榜進士,授大理寺審刑司詳議,歷升左都御史,以勤敏稱。曾因為澧州百姓“疏免州魚課????策”而名列州志《人物志·宦業》。
  明首輔、華蓋殿大學士楊一清 (1454-1530),字應寧,號邃安、石淙。其先祖雲南安寧人,父景於明順初(1453)任澧州判官,繼娶澧州????井張氏女,生一清,一清幼穎敏,少即能文,為澧、嶽間奇童。14歲舉鄉試,明成化(1472)登進士,遷山西按察僉事,以副使督學陝西。居陝八年,熟諳邊防之事,即先後三次總製延綏、寧夏、甘肅三邊軍務。與張永謀誅大宦官劉瑾,官至太子太傅,特進左柱國,華蓋殿大學士,嘉靖六年(1527)晉首輔,死追謚文襄。他學識淵博,才華出衆,善於權變,著有奏議30捲,《石淙類稿》45捲,詩20捲。成化二十年(1487)五月,一清前母劉氏死葬澧州城北竜潭寺左,朝廷誥封其為一品夫人,一清回澧祭掃,並拜見故裏友人。
  明尚書李如圭 (1479-1547),字國寶,明朝澧州澧陽人。明弘治乙未(1498)年進士,先後任縣令、兵備、僉都御史、巡撫等職,嘉靖十九年(1539)升工部尚書,改戶部尚書。李如圭學期用世,曾在書房內寫下“宏濟艱難”四個大字以自勉。每到一地任職,都大力表彰先哲,激勵後學。先人遺産,全部分給幾位弟弟。居官清廉,所置田産僅供衣食之用。雖然做官時間長,止富圖書。著有《懷古集》。
  明少卿魯勳 字應山,一作印山,明代澧州人。嘉靖時由貢生官鴻臚。萬歷初年,晉少卿。善詩,曾在涔水河邊(今澧縣夢溪鎮)築“仍園”,當年花木亭沼甚盛。常與公安“三袁”兄弟及江盈科等唱酬燕邸,結葡萄詩社。
  明副都御史鬍澥 (1579-1655),字練海,明澧州人。熹宗天啓二年(1622)會魁,授行人司奉使,遍歷名邦。崇禎庚午(1630)京考,廷評有“已凜四知,不苟一介,五年廟寓,四壁清風,此海內第一品”等語。授御史,改禮部議製司主事精膳司員外、主客司郎中等職,至崇禎七年(1634)升副都御史,督學中州。鬍性剛正大,為官清正,因此得罪上司(周藩),被“捏情入告,逮至戍,後由人解救,方獲免。去汴之日,多士擁道泣送,焚香罷市。”歸隱澧州“刻木山莊”,從此“屢闢不出”。自號“鬆石小隱”。至清順治十二年(1655)卒,享年76歲,入祀鄉賢。《直隸澧州志》載其文二篇,詩十一首,多為詠嘆澧州山水景物及憶舊感慨之作。
  明右僉都御史劉可訓 字長悟,明萬歷辛卯年舉人,任樂昌縣令,因治縣有方,提拔到朝中任刑部員外郎。天啓元年,到四川任職,因討賊有功,先後升任僉事、威茂兵備參議、敘瀘副使等職,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永平,都督東北邊疆防務。受人誣陷免職歸鄉。二年後復職,未及上任,病逝。
  明華陽王朱崇一 朱元璋孫華陽王朱悅耀的第九世孫。華陽乃成都的屬縣名,原為朱耀悅的封地,後因其陰謀奪謫等過失,被遷湖南武岡,又遷澧州,仍號華陽王。王府建在澧州城西三凰山,即今澧縣一中校址。朱崇一於萬歷二十八年(1600)襲封為第八代華陽王,萬歷四十年(1612)薨。
  明山西巡撫戴君恩 字忠甫,明澧州澧陽人。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先後任四川西充、巴縣等地縣令,因平定地方叛亂有功,升任兩浙水利參議兼????法,代理兩浙督學,受人中傷免職,返回家乡太青山,隱居讀書。不久,被朝遷起用為山東參政,晉升陝西靖邊觀察。崇禎甲戌年(1634),任山西巡撫。生平著書甚多。
  中華民國開國元勳、陸軍上將蔣翊武 (1885~1913),澧縣澧陽鎮人,1903年卒業於澧州官立中學堂。1904年結識華興會副會長宋教仁,參與革命活動。1906年加入同盟會,走上民主革命之路。1911年為首策劃並組織武昌起義,兩度擔任起義總司令,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授予其陸軍上將軍銜。1912年參與籌組中國國民黨,並擔任國民黨本部參議。1913年,積極參與反袁(世凱)討袁事業,在廣西桂林麗澤門外被反動軍閥殺害,時年28歲。1921年9月,孫中山令於麗澤門外立碑,親題:“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蔣翊武先生就義處”,以昭其業績。
  中華民國陸軍少將楊載雄 (1881-1952),澧縣澧陽鎮人,與蔣翊武從小是同窗好友。少時,好馳馬試劍,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天津,19歲的楊載雄加入湘軍勁字營北上抗敵。後改投湖北新軍,與蔣翊武同隊。1911年1月文學社在武昌成立,蔣翊武任社長,楊任本部參謀,共謀革命。當年9月,文學社與另一革命組織共進會建立同盟,組成湖北革命軍總指揮部,蔣翊武任總指揮,孫武任參謀長,劉復基、楊載雄作到軍事籌備員。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楊載雄參加會攻清督署、藩署戰鬥。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授予楊陸軍少將軍銜,並授“陸軍三等竜虎章少將”橫扁牌一塊,編入北伐第一軍,任黃陂、孝感鎮守使。1913年解甲歸裏。1915年至1924年在澧州中學任國術、語文教師。1925年,時任川軍師長的賀竜任命楊載雄為建國聯軍川軍補充團團長,參加北伐。1927年受國民政府派遣赴瀋陽勸張學良易幟。1927年底,因不滿蔣介石叛變革命,又重歸故裏,在家乡從事教育事業。著有《陸軍上將蔣翊武事略》。
  紅軍軍長遊端軒 (1903~1934),澧縣甘溪灘鎮人,畢業於澧縣縣立中學,後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1927年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春參加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隨軍上井岡山。先後擔任紅軍初級指揮員、團長、師長、軍長等職。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遊端軒奉命留守根據地堅持遊擊戰爭,浴血奮戰,壯烈犧牲於江西瑞金,年僅31歲。
名勝古跡 Attractions
  澧縣歷史悠久。縣城自南北朝建州以來,屢為府、州、路治所,縣境內名勝古跡甚多,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以城頭山、彭頭山、雞叫城、八十壋、十裏崗、丁傢崗為核心的澧陽平原史前文化遺址群已由國傢嚮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特別是被評為中華二十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的城頭山古文化遺址, 發現了中國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壇和古稻田,把中華文明史嚮前推進了1000年。江澤民主席1995年視察澧縣時親筆題寫了“城頭山古文化遺址”,蔣緯國先生在臺灣題詞:“中華文明億萬載,澧州古城七千年”。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綜
  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生産總值首次突破百億大關。2008年,全縣實現生産總值1008902萬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一産業增加值321568萬元,同比增長6.6%;二産業增加值353176萬元,同比增長17.3%;三産業增加值334158萬元,同比增長15.3%。三次産業構成比為31.9:35:33.1。
  省、市、縣為民辦實事工作全面完成。投資866萬元,新(改)建9所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農村電影公益放映10015場。建設35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新增城鎮就業人員6774人,援助109戶城鎮零就業家庭、489人城鎮睏難群體、1000戶農村貧睏家庭就業。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70058人。對1所鄉級衛生院進行了改造升級,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629948人。城市“低保”資金按每人每月133元發放到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員享受到了每人每月45元的最低生活保障,新擴(改)建 10個鄉鎮敬老院,新增集中供養對象436人。建設了176棟農村安居房。新建(籌集)城鎮廉租住房面積7940平方米。解决了39107人安全飲水問題。改造通鄉公路18.9公裏,通村公路351公裏。新增21個通電話自然村,新建5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點。完成50個行政村互聯網寬帶上網工程。解决10590人廣播電視收看難問題。建成4019口農村沼氣池。確認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援助對象745人,確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奬勵扶助對象3472人,為491對符合條件的再生育夫婦實施出生缺陷幹預免費檢測。安裝151個攝像頭,建設了縣城區城市電子防控係統。重建、改造6個行政村配電網工程。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還不高,工業經濟主導地位還不強,建設項目對經濟後續發展的支撐力還不大,農民增收途徑還不多,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二、農 業
  2008年,澧縣遭受了低溫冰凍、竜捲風冰雹、連續強降雨三次自然災害的襲擊,農業災害損失較大。但災害發生後,全縣上下快速反應,紮實開展抗災補損工作,全年農業生産依然保持平穩增長。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産值513515萬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21568萬元,同比增長6.6%。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21.6萬畝,增長5.7%。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9.5萬畝,增長4.7%,總産量458981噸,增長4.2%。油料播種面積69萬畝,增長4.9%,總産量88185噸,增長7.5%。棉花播種面積33.7萬畝,減少1.6%,總産量37303噸,減産10.7%。蔬菜播種面積15.3萬畝,增長10.0%,蔬菜總産量231921噸,增長12.1%。瓜果總産量18456噸,增長14.4%。水果産量68238噸,減産11.3%。
  全縣當年造林面積4.1萬畝,成林撫育面積4.4萬畝,零星(四旁) 植樹313.9萬株。
  全年出欄肉豬99.1萬頭,增長8.9%,肉牛2.1萬頭,增長21.8%,肉羊25.8萬衹,增長11.2%,傢禽出籠1636.2萬羽,減少2.9%。
  全縣淡水養殖面積21.4萬畝,同比增長0.5%,水産品總産量53186噸,比上年增長3.5%。
  農業産業化步伐加快,新增農産品加工企業31傢,新增緑色食品認證10個,葡萄生産被列為國傢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榮獲“全國蜜蜂之鄉”稱號,成功舉辦首屆農産品展示展銷會。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縣工業堅持以項目建設為竜頭,加強招商引資、園區建設和協調服務,工業經濟實現了新發展。2008年完成全部工業總産值975479萬元,實現增加值261176萬元,增長23.9%。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6傢,全縣80傢規模工業完成産值645289萬元,實現增加值198756萬元,增長27.6%。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及個體工業完成産值330190萬元,實現增加值62420萬元,增長13.5%。
  規模工業實現銷售産值596231萬元,産銷率為92.4%,比上年略有下降。規模工業實現銷售收入489609萬元,增長49.2%,實現利潤14728萬元,增長3.1%。實際入庫稅金14728萬元,增長3.1%。虧損企業11傢,增加2傢。 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成效明顯。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全縣SO2排放量削減17.12%;COD排放量削減1.5%。
  建築業實現增加值92000萬元,同比增長0.8%。16傢資質建築企業完成建安産值65832萬元,增長31.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3.96萬平方米,增長22.8%,竣工58.41萬平方米,增長30.4%,建築業期末從業人員5232人,同比增長11.5%。 四、固定資産投資
  固定資産投資加快。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394172萬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城鎮以上投資278108萬元,增長28.3%,農村非農戶投資16194萬元,增長159.1%,農戶投資99870萬元,增長14.5%。全年施工項目(不含私人)115個,本年投産項目94個。
  全縣資質以上房地産開發企業17傢,房地産開發投資66414萬元,增長24.2%,施工面積24.81萬平方米,增長27.6%,商品房銷售面積29.99萬平方米,增長19.9%。 五、貿易、外經
  消費品市場繁榮,交易活躍。200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5515萬元,增長23.9%,其中批發業144569萬元,增長25.6%,零售業190239萬元,增長23.4%,住宿、餐飲業銷售額30809萬元,增長19.4%。其他9898萬元,增長23.0%。
  招商引資穩步推進。全縣引進縣外境內資金23.2億元,同比增長60%。引進外資項目3個,外資到位資金1872.99萬美元,同比增長14.6%。3傢出口企業出口創匯119萬美元。 六、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實現增加值42820萬元,增長14.1%。道路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全縣公路里程1734公裏,其中:一級25公裏,二級6公裏,三級32公裏,四級747公裏,等外924公裏。
  郵政通訊強勁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887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3088萬元;電信業務總量5799萬元;移動業務總量 11000萬元。年末擁有固定電話用戶128200戶,小靈通用戶14000戶,寬帶用戶12000戶。移動手機用戶24.8萬戶,其中移動公司手機用戶 19.5萬戶,聯通公司手機用戶4.6萬戶,電信公司手機用戶0.7萬戶。 七、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持續增長。2008年全縣完成財政預算總收入45103萬元,增長7.9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0989萬元,增長8.17%。在一般預算收入中,國稅完成4008萬元,增長7.11%;地稅完成11558萬元,增長20.19%。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12996萬元,增長32.82%。
  金融運行總體平穩。金融保險業增加值3732萬元,增長11.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784315萬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69815萬元。各項貸款餘額333793萬元,其中個人消費貸款總計17691萬元。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年末有各類學校191所,其中普通中學40所,職業中學7所,小學144所。在校學生93597人,其中普通中學42450人,職業中學9874人,小學生41273人。有教職工6715人,其中普通中學教職工3526人,職中教職工357人,小學教職工2832人。2008年全縣6886名學生參加高考,高考錄取生為4888人,其中本科2166人。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交課本費和雜費1891萬元,8753名中小學生享受生活補助費376.3萬元,5474名中職學生享受生活補助411萬元,209名高中學生獲得資助25萬元,救助162名大學新生30萬元。
  推動科技創新,實施國傢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成效明顯。全縣組織實施各類科技項目40項,其中國傢級1項,省級3項,市級8項,縣本級28項。項目總投入1500萬元。全年申請專利35項,專利授權12項。共鑒定和驗收科技新項目2個,有2個項目獲省市科技進步奬。 九、文化、廣播、體育和衛生
  文化事業繁榮活躍。2008年末有縣級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32個,全年共組織開展各種大型群衆文化活動26次,全縣作者在市以上報刊雜志發表和展出作品1215件。縣荊河劇團積極參加“五下鄉”活動,全年共演出200場。劇院接待演出團體21個,完成演出39場。全年放映電影7536場次。圖書館藏書達12萬册,接待讀者3.5萬人次。文物所館藏文物2069件,其中一級品24件。文化市場監管力度加大,對城區50傢網吧安裝了“全球眼” 監控係統。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建立了長效機製,完成了《澧州大鼓》第二批省級項目的申報,完成了對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澧州夯歌》的搜集整理資料上報工作,澧縣大堰當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澧州大鼓之鄉”。
  縣城全面啓動數字電視轉換工作,電視收視質量進一步提高。全縣廣播人口覆蓋率達100%,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0%,有綫電視入戶數達6萬戶。全縣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3座,農村有綫廣播站31個。
  2008年,全縣以“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為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群衆性體育活動10次,舉辦縣以上運動會4次。我縣運動員參加市級運動會奪取金牌43枚;參加省級運動會奪取金牌1枚,銀牌5枚,銅牌9枚。全縣擁有電腦體育彩票發行網點24個。
  衛生和防疫保健工作進一步加強。全縣擁有各類衛生機構44個,衛生工作人員2673人,擁有病床位數2273張,全年診療病人92萬人次。全年共接種“六苗” 121400人次, “六苗” 基礎接種率達95%。積極落實省市結控項目工作,纍计接診肺結核疑似病人2772人次,免費查痰2703人,免費治管肺結核病人774人。孕婦住院分娩率為99%。全年檢查血吸蟲病人數343395人,化療病人31384人。及時處置了手足口病疫情, 嬰幼兒食用問題奶粉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08年末全縣總戶數353833戶,總人口919493人。其中:男性人口464938人,女性人口454555人。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749824人,非農業人口169669人。全縣城市化水平為28.95%。人口自然增長率5‰。
  2008年全縣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0266元,比上年增長27.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1.4元,比上年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497.6元,比上年增長12.0%。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7488.9元,同比增長1.8%;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902.7元,同比增長7.0%。
  社會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啓動縣城以外建製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全縣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70058人。全縣參加養老保險人數為41972人,其中企業參保職工23852人,機關事業單位參保職工18120人,全年共實際發放養老金16378萬元,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率100%。城鎮低保實際保障人數達到14500人,農村低保人數增加到16000人。全縣五保供養對象達到4500人。 十一、安全生産和環境保護
  2008年全年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産事故123起,比上年減少10.2%。事故死亡32人,同比上升6.7%。直接經濟損失268.3萬元,同比上升103%。
  縣政府啓動了建設生態縣工作,環境保護取得進展。全年審批工業項目19個,審批建設項目14個,驗收項目5個,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建成項目“三同時”執行率達到100%。關閉了8傢污染企業。全縣共普查污染源單位572個,其中重點工業污染源168個,一般工業污染源97個,生活污染源296個。集中式處理設施11個。
英文解釋
  1. n.:  Li County
相關詞
旅遊okman最早的古城常德建築湖南涔南澧縣
澧州澧州在綫網絡津市網站製作大鼓學校初中
行政區劃地理地名鄉鎮醫院衛生院澧南更多結果...
包含詞
臨澧縣
分類詳情
張開雙竜鄉張開王傢廠鎮張開金羅鎮張開????井鎮張開雷公塔鎮
張開官垸鄉張開車溪鄉張開澧陽鎮張開夢溪鎮張開涔南鄉
張開道河鄉張開楊傢坊鄉張開張公廟鎮張開小渡口鎮張開復興廠鎮
張開大堰壋鎮張開碼頭鋪鎮張開甘溪灘鎮張開火連坡鎮張開九垸鄉
張開如東鄉張開澧澹鄉張開宜萬鄉張開太青鄉張開永豐鄉
張開大坪鄉張開方石坪鎮張開澧南鄉張開澧東鄉張開中武鄉
張開閘口鄉張開洞市鄉張開大堰當鎮財富廣場澧縣房地産管理局
壋市所王傢廠所甘溪所碼頭鋪所小渡口所
喬傢河所夢溪所天源美景農業大市場錦林苑
錦華苑錦綉玫瑰園盛世新天地金都華府商貿大市場
景陽嘉園學府華庭國際現代城銀𠔌國際農資大市場
金利商城陽光明居新華大廈華夏名都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孟薑女貞烈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