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石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風光秀麗,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經濟繁榮。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處湘鄂邊陲,東連澧縣、臨澧,南接慈利、桃源、西抵桑植、鶴峰,北毗五峰、鬆滋。西北層巒疊嶂,高峻多山,東南丘陵起伏,淅趨平坦。地處東經110°29’—111°33’,北緯29°16’—30°08’之間。屬中亞熱帶嚮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
全縣總面積397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12.1%。共轄19個鄉鎮,806個村(居)民委員會。1999年末共有215700戶,705308人,居民中除漢族外,還有土傢、回、苗、白、佤、蒙古、維吾爾、朝、壯、滿、侗、瑤、畲、傣、布衣、彝等16個少數民族。境內有中央、省市屬企業14傢。縣城位於澧水上遊,由楚江鎮、寶峰開發區、東城區組成,城區面積16.8平方公裏,離省會長沙290公裏。
石門,自南北朝置石門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縣名來歷傳說不一,主要有三:一曰:縣城以東二裏處兩岩壁立如門;一曰:縣城以西三裏地楊嶺崗與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對峙似門;一曰:縣城以東15裏處有岩門口。三者雖方位、距離不同,但俱說明係地形特徵而得名。縣城古為荊楚之地,秦隸黔中郡慈姑縣,漢屬武陵郡零陽縣,三國吳永安六年改隸天門郡,晉屬天門郡澧陽縣(西北部曾置渠陽縣),南北朝時天門郡治由今大庸縣境下遷石門,陳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後梁肖察(即皇帝位於江陵之後)罷天門郡,更置石門郡,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石門郡,建石門縣,劃歸澧州管轄。此後,雖隸屬有變,而縣名未易。
石門人民有着純樸、勤勞、剛正的品格,富有抗爭精神和光榮革命傳統。自秦漢以來,境內農民起義達數千次之多。漢代陳從、覃二健;唐代嚮瑰;宋代雷進德;元代嚮思永;明代夏德忠等,不滿腐敗朝政,屢舉義旗,威震武陵。1854年太平軍破常德,縣人陳正卯、陳廷傑、古之愚等組織忠義團,在燕子山一帶舉起反清義旗,震懾津澧。辛亥革命時期,李執中、林德軒激流勇進,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五四”運動時期,就學北京、武漢、長沙的一批本籍進步分子伍經恕、盛聯雄、王爾琢、袁東藩等,追隨李大釗,全力支持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鬥爭,並成長為中國共産黨石門地方組織的開拓者、奠基人。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賀竜元帥率領紅軍3次轉戰石門,擴軍8000多人,經歷大小戰鬥計200多次;抗日戰爭時期,全縣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日,700多人慘死在日軍屠刀之下。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湘鄂邊區武工隊”、“民主聯軍陸軍獨立第一師”、“湖南人民解放總隊第八突擊大隊”三軍突起,為石門全境解放建樹了不朽功勳。
石門,是湘西北門戶,地形呈現彎把葫蘆狀,地勢自西嚮東南傾斜,西北部,群山疊翠,東南部,平崗交錯。陸地最低處為蔡傢溪與澧水匯合處,海拔42.5米,最高處是壺瓶山頂,海拔2098.7米;全縣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南部有十九峰、觀國山、太浮山;中部有燕子山、雲落觀、八戶山;西部有東山峰、亮埡山、鵝公山;北部有太青山、壺瓶山等。縱橫全境的河流溝溪有236條。發源或流經縣境的有澧、渫、沱、澹、道、黃、涔7條水,沱水、澧水、道水自西嚮東,分別貫穿縣境北部、中部、南部,入鬆滋,臨澧,而後匯入洞庭。渫水從西北往東南縱貫,經泥沙、磨崗隘、袁公渡、新關等14個鄉鎮,至三江口註入澧水,長約165公裏。沱、渫、道、澧四水域有子良坪、磨香坪、雁池坪、鄧傢坪、仙陽坪、古溪坪、二都坪、易傢渡、白洋湖等河𠔌平原,乃全縣境內之“膏腴”。境內年平均氣溫16.70c,最冷的元月平均氣溫5度,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28.6度,全年無霜期282天,日照1646.9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540毫米。良好的自然環境,為豐富資源的形成創造了適宜的條件。
境內森林茂密,動植物品種繁多。現有森林面積180萬畝(其中經濟林60萬畝)。木材蓄積量173.6萬立方米,主要有鬆、杉、楠、梓、樟、椿等。大宗農副産品有烤煙、茶葉、柑桔、油桐、油茶、烏柏、棕片、藥材、生漆等。色香味俱佳的“宜紅茶”馳名中外;味正質純、香甜可口的“雪峰蜜桔”,揚名加拿大和港澳市場。主要野生動物有虎、豹、熊、獐、狸、猴、麂、貉、山羊、野豬等47種。珍貴飛禽有錦雞、雉雞等30多種。名貴藥材有天麻、黃連、田三七、杜仲等上百種。
境內礦藏十分豐富。有儲量居世界之冠,開採1040多年,産品暢銷國內外的雄磺礦;含硅99.4%,儲量1億噸的矽砂礦;含磷18%以上,儲量14億噸的磷礦;發熱量5千大卡以上,儲量5000萬噸的煤炭;含鋇96%,儲量340萬噸的重晶石;含氧化鈣50.8%,儲量27億噸的石灰石;還有石膏、赤鐵礦、硫鐵礦、礬礦、滑石、方解石等,儲量也相當豐富,具有很高的開採和使用價值。
石門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名勝古跡頗多,風景迷人。位於縣城東12公裏處的夾山寺,規模宏偉,有“騎馬關山門”之說,係唐代古剎。夾山寺自唐至明七百多年間為澧水流域佛教文化中心。宋朝圓悟禪師主持著有《碧岩錄》一書,是佛傢寶典,又被稱為“宗門第一書”,流傳全國及朝鮮、日本。寺旁有“奉天玉和尚”墓,相傳是明末清初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圓寂的墓葬,已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建有李自成博物,被《中國名勝辭典》收入詞目。地處仙陽河畔的古城堤,為前晉太康年間諜陽縣治,城垣殘跡,至今可辨。明洪武三年,武德將軍覃天順戌守的添平千戶所遺址,仍完好地留存在所街鄉留駕坪。鬼斧神工的“竜王洞”,蜿蜒數十公裏,洞內鐘乳石爭奇鬥妍,異彩紛呈,洞口清泉潺潺,如竜吐水。座落在縣北的壺瓶山,主峰高達2098.7米,乃湖南屋脊。其間具有神話色彩的“神景”座北朝南,洞深數十裏;狀如彗星的“隔人潭瀑布”,飛流直下,猶如一塊水晶屏障;神景洞頂一帶20多萬畝原始森林,為世人所矚目,樹木達670多種,屬國傢一、二、三類保護的樹種就達20多種。山中怪石嶙峋,岩磴環疊,珍鳥奇獸稀世罕見,奇花異草千姿百態,令人心曠神怡。壺瓶山現已被列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屹立在縣境南部的梭金山下,曾立有北宋書法大傢黃庭堅所書“蒙泉”二字碑,昔人摹拓者甚多。位於渫水中下遊的十傢坪商代遺址,出土有不少文物:土陶俑、鼎足、矮足豆、煉鐵爐竈及骨刀、骨錐等。陽泉鄉燕耳洞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化石的發現,為研究現代人的起源,研究湖南本土古人類的發展和舊石器時代的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將在我國考古學界産生重大影響。此外,縣城附近還有舊稱“石門八景”的層山古柏、石門峭壁、雲寺曉鐘、方頂留茵、將軍野渡、麒麟綉水、清瀨流觴、洄湍捲雪等名勝。
素有桔城茶鄉礦都之稱的石門,處處呈現出欣欣嚮榮的景象。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石門人民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搶抓機遇,掀起了大開放、大開發、大引進、大建設的熱潮,全縣經濟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農業飛躍發展。石門地域廣阔、土地肥沃,發展農業條件優越。現有耕地62.14萬畝,其中水田40.21萬畝,境內有蒙泉、寺埡、東泉、雙紅、南溪、裏山河等水庫226座,提灌站340處,水利設施總蓄水量近3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0萬畝。改革的春風吹拂石門山鄉,石門農業開始嚮現代化緑色農業邁進,現已初步形成柑桔、茶葉、馬頭羊、高山環保蔬菜四大特色農業。糧食年産量穩定在28萬噸以上,人民生活溫飽有餘。柑桔是石門農業最大的支柱産業,屬全國最大的早熟蜜桔生産、出口基地,四大臍橙産地之一,桔橙面積達25萬畝,年産桔橙20萬噸,所産“湘冠”蜜桔、臍橙味正質純,香甜可口,暢銷加拿大、俄羅斯、韓國、港澳市場。曾作黨的“十三大”、十一屆亞運會和國宴指定水果。石門縣被命名為“湖南水果第一縣”。石門是湖南最大的茶葉生産基地,面積6萬畝,年産量2500噸,高山雲霧茶品質優良,品味獨特,其中“牛坻茶”為歷代貢品;“宜紅茶”馳名中外,遠銷美國、俄羅斯等歐美國傢。“石門銀峰”被評為湖南名茶,“東山秀峰”獲全國銀奬,“神農毛尖”、“白雲銀毫”獲省優金奬,被認定為無公害、無污染的緑色食品。石門是全國馬頭羊中心産區和原産地。1992年被列入“國際小母牛基金會”首選品種,為亞洲地區推廣的優良肉用山羊品種,常年存欄60萬衹,出欄35萬衹。“童羊火腿”、“土傢利”等羊肉製品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高山環保蔬菜是石門縣新近開發出的又一特色産業,種植面積5萬畝,所産“佳源”牌高山蔬菜,遠銷東南沿海。
工業實力日益雄厚。石門工業門類齊全,形成了以建材、化工、能源、機械、食品、紡織、印刷工業為主,多種工業門類配套的區域性工業體係,其中以建材、能源、化工工業尤為發達。石門是湘西北能源中心,電力發展迅速。石門電廠兩臺300mw機組建成投産,使全縣電力生産能力達68萬千瓦。石門是湖南省重點産煤縣,原煤年産量100萬噸以上。石門采掘工業遠近聞名,縣境內的湖南省雄磺礦飲譽世界,石門矽砂儲量居亞洲第一。磷礦、石膏礦、重金石礦、海泡石礦和大理石采掘前景廣阔。化工、機械是石門工業的支柱。湖南壩道特種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有“江南第一柱”之稱。湖南石磷實業有限公司是全省磷化工業的排頭兵。“玉葉化肥”、“乳化炸藥”是石門化工工業中的響亮品牌。由石門寶億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生産的各類賽車連桿暢銷國內和美國市場。石門食品工業中的“節節高”甜玉米飲料走俏全國,成為女籃指定産品。紡織工業品暢銷海內外1公0多個國傢和地區。
市場活躍繁榮。石門有省際邊界綫140裏,是湘鄂邊界重要的商品聚集地,1999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億元。目前,商業服務業門類齊全,其網點佈局密度大。明珠商場、楚江市場、石門大廈、商貿城、百貨大樓、富樂都、銀泰賓館相繼營業和蘭園賓館改造竣工,極大地促進了我縣商貿服務業發展,近幾年建成了商寓園私營經濟區、湘北竹木市場、皂市柑桔市場等6大專業市場,為廣大投資經商者搭起了廣阔的舞臺。 |
|
石门县 概况
郵編:415300 代碼:430726 區號:0736
拼音:Shí Mén Xiàn,Shimen Xian
石門縣位於湖南省北部。總面積3970.2平方千米。2004年底,總人口692904人。
石門縣轄11個鎮、8個鄉:楚江鎮、蒙泉鎮、夾山鎮、易傢渡鎮、新關鎮、皂市鎮、維新鎮、太平鎮、磨市鎮、壺瓶山鎮、南北鎮、二都鄉、新鋪鄉、白雲鄉、三聖鄉、子良鄉、所街鄉、雁池鄉、羅坪鄉。縣人民政府駐楚江鎮。 |
|
石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風光秀麗,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經濟繁榮。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處湘鄂邊陲,東連澧縣、臨澧,南接慈利、桃源、西抵桑植、鶴峰,北毗五峰、鬆滋。西北層巒疊嶂,高峻多山,東南丘陵起伏,淅趨平坦。地處東經110°29’—111°33’,北緯29°16’—30°08’之間。屬中亞熱帶嚮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 |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石門縣轄11個鎮、8個鄉:楚江鎮、蒙泉鎮、夾山鎮、易傢渡鎮、新關鎮、皂市鎮、維新鎮、太平鎮、磨市鎮、壺瓶山鎮、南北鎮、二都鄉、新鋪鄉、白雲鄉、三聖鄉、子良鄉、所街鄉、雁池鄉、羅坪鄉。 |
|
據《今縣釋名》:“《輿地廣記》:吳時武陵充縣鬆粱山,有石洞開,廣數十丈,名曰天門,孫休以為佳祥,置天門郡於此,隋廢郡,置石門縣;今縣西有石門山。”
2000年,石門縣轄11個鎮、8個鄉。總人口673435人,各鄉鎮人口: 楚江鎮 48299 蒙泉鎮 62934 夾山鎮 47713 易傢渡鎮 39682 新關鎮 24608 皂市鎮 31032 維新鎮 42944 太平鎮 31574 磨市鎮 37220 壺瓶山鎮 30286 南北鎮 8654 二都鄉 42722 新鋪鄉 32718 白雲鄉 34066 三聖鄉 40443 子良鄉 27895 所街鄉 30634 雁池鄉 32536 羅坪鄉 15814 秀坪園藝場虛擬鄉 4228 竜鳳園藝場虛擬鄉 3278 東山峰農場虛擬鄉 415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石門縣轄11個鎮、8個鄉;42個居委會、732個村委會。2004年,石門縣轄11個鎮、8個鄉。 |
|
石門,自南北朝置石門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縣名來歷傳說不一,主要有三:一曰:縣城以東二裏處兩岩壁立如門;一曰:縣城以西三裏地楊嶺崗與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對峙似門;一曰:縣城以東15裏處有岩門口。三者雖方位、距離不同,但俱說明係地形特徵而得名。縣城古為荊楚之地,秦隸黔中郡慈姑縣,漢屬武陵郡零陽縣,三國吳永安六年改隸天門郡,晉屬天門郡澧陽縣(西北部曾置渠陽縣),南北朝時天門郡治由今大庸縣境下遷石門,陳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後梁肖察(即皇帝位於江陵之後)罷天門郡,更置石門郡,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石門郡,建石門縣,劃歸澧州管轄。此後,雖隸屬有變,而縣名未易。 |
地理氣候 Geography and Climate |
石門,是湘西北門戶,地形呈現彎把葫蘆狀,地勢自西嚮東南傾斜,西北部,群山疊翠,東南部,平崗交錯。陸地最低處為蔡傢溪與澧水匯合處,海拔42.5米,最高處是壺瓶山頂,海拔2098.7米;全縣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南部有十九峰、觀國山、太浮山;中部有燕子山、雲落觀、八戶山;西部有東山峰、亮埡山、鵝公山;北部有太青山、壺瓶山等。縱橫全境的河流溝溪有236條。發源或流經縣境的有澧、渫、沱、澹 、道、黃、涔7條水,沱水、澧水、道水自西嚮東,分別貫穿縣境北部、中部、南部,入鬆滋,臨澧,而後匯入洞庭。渫水從西北往東南縱貫,經泥沙、磨崗隘、袁公渡、新關等14個鄉鎮,至三江口註入澧水,長約165公裏。沱、渫、道、澧四水域有子良坪、磨香坪、雁池坪、鄧傢坪、仙陽坪、古溪坪、二都坪、易傢渡、白洋湖等河𠔌平原,乃全縣境內之“膏腴”。境內年平均氣溫16.70C,最冷的元月平均氣溫5度,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28.6度,全年無霜期282天,日照1646.9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540毫米。良好的自然環境,為豐富資源的形成創造了適宜的條件。 |
人口就業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
全縣共轄20個鄉鎮(區),5個農林場,806個村(居)民委員會。據公安部門統計,全縣2006年末總戶數235648戶,總人口688196人,比上年末減少2384人,其中農業人口586967人,非農業人口101229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357627人,女性人口330569人;18歲以下人口112328人,18—35歲人口171098人,35—60歲人口294629人,60歲以上人口110141人。據計劃生育部門統計,全縣人口出生率8.50‰,死亡率5.50‰,人口自然增長率3.00‰。全縣約有35萬名男女勞動力,40歲以下占50%。每年約有石門籍大中專畢業生及復員退伍軍人1500人。同時外出打工的青年近10萬人,目前尚有0.6萬名城鎮青年等待就業。每年縣內職業中專和普通中學畢業生約有3000人。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年內新增就業人員12845人,其中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499人;下崗職工再就業343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 |
民族宗教 Ethnic and religious |
石門除漢族外,土傢族占全縣人口的50.9%,其他還有白、回、苗、佤、蒙古、維吾爾等15個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0.13%。石門世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特別是土傢族聚居區。清乾隆前,與全國各民族地區一樣,厲行土司制度,“不張官,不設吏,以土官治土人”。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土傢族344622人,占50.95%;漢族330897人,占48.29%。石門土傢族,自稱畢茲卡,亦稱“溪裏卡”,多寫作“七裏卡”,文獻中也稱作“七裏軍民”。屬古巴人、廩君蠻、板凳蠻之後裔,是湘、鄂、川、黔土傢族的一部分。以覃、唐、鄭、陳、曾、丁、文、伍、盛、柳、王、田、嚮、鄧、夏、邢諸姓為主。在歷代正史中,對石門土傢族稱巴、蠻、夷,先後被稱作武陵蠻、五溪蠻、澧中蠻、天門蠻、石門蠻、溪峒蠻,明清稱“添平土司”。 |
|
石門縣區位優勢明顯,交通通訊發達。鐵路:焦(焦作)—柳(柳州)綫橫貫縣境,石(石門)—長(長沙)綫與焦柳綫在石門形成縣城T型交匯,洛(洛陽)—湛(湛江)綫途經石門,三條主幹綫設計年貨運量分別為1500萬噸、1900萬噸、5000萬噸,襄(襄樊)—石(石門)復綫貨運量可達3200萬噸。境內設有石門縣站、石門北站、石門南站、七鬆站四座火車站,鐵路運輸十分便利,客運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公路:石門距207國道澧縣段僅25公裏,距常張高速公路桃源入口50公路、慈利入口40公裏。全縣共有省道600多公裏,S303、S304兩條省道貫穿縣境;有縣、鄉道2000多公裏,80%以上的鄉鎮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有村道4000多公裏。航空:石門至張傢界國際機場130公裏,可直達深圳、海南、昆明、重慶、北京等地。石門至常德機場115公裏。水運:在石門境內建有閆傢壩水運碼頭,最大噸位為100噸級。豐水期可直接從石門下船,枯水期可從澧縣陽湖口碼頭或津市竹木坪碼頭下船(距石門60公裏),經洞庭湖入長江。 |
|
石門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名勝古跡頗多,風景迷人。位於縣城東12公裏處的夾山寺,規模宏偉,有“騎馬關山門”之說,係唐代古剎。夾山寺自唐至明七百多年間為澧水流域佛教文化中心。宋朝圓悟禪師主持著有《碧岩錄》一書,是佛傢寶典,又被稱為“宗門第一書”,流傳全國及朝鮮、日本。寺旁有“奉天玉和尚”墓,相傳是明末清初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圓寂的墓葬,已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建有李自成博物,被《中國名勝辭典》收入詞目。地處仙陽河畔的古城堤,為前晉太康年間諜陽縣治,城垣殘跡,至今可辨。明洪武三年,武德將軍覃天順戍守的添平千戶所遺址,仍完好地留存在所街鄉留駕坪。鬼斧神工的“竜王洞”,蜿蜒數十公裏,洞內鐘乳石爭奇鬥妍,異彩紛呈,洞口清泉潺潺,如竜吐水。坐落在縣北的壺瓶山,主峰高達2098.7米,乃湖南屋脊。其間具有神話色彩的“神景”坐北朝南,洞深數十裏;狀如彗星的“隔人潭瀑布”,飛流直下,猶如一塊水晶屏障;神景洞頂一帶20多萬畝原始森林,為世人所矚目,樹木達670多種,屬國傢一、二、三類保護的樹種就達20多種。山中怪石嶙峋,岩磴環疊,珍鳥奇獸稀世罕見,奇花異草千姿百態,令人心曠神怡。壺瓶山現已被列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屹立在縣境南部的梭金山下,曾立有北宋書法大傢黃庭堅所書“蒙泉”二字碑,昔人摹拓者甚多。位於渫水中下遊的十傢坪商代遺址,出土有不少文物:土陶俑、鼎足、矮足豆、煉鐵爐竈及骨刀、骨錐等。陽泉鄉燕耳洞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化石的發現,為研究現代人的起源,研究湖南本土古人類的發展和舊石器時代的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將在我國考古學界産生重大影響。此外,縣城附近還有舊稱“石門八景”的層山古柏、石門峭壁、雲寺曉鐘、方頂留茵、將軍野渡、麒麟綉水、清瀨流觴、洄湍捲雪等名勝。 |
|
素有桔城茶鄉礦都之稱的石門,處處呈現出欣欣嚮榮的景象。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石門人民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搶抓機遇,掀起了大開放、大開發、大引進、大建設的熱潮,全縣經濟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石門縣位於澧水之濱,是一座正在建設中的現代化城市。近年來,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交通郵電等網絡四通八達。過去石門人民飽受跋山涉水、肩挑背負之苦,經過建國以來幾十年艱苦奮鬥,瑞徹底改變了交通閉塞落後的面貌。全縣100%的鄉、村通了公路。枝柳、襄石、石長鐵路在縣城交匯,省道1829、1836、1848綫在縣內貫通,石門已成為湘西北交通樞紐。石門用現代化通信網絡架起了石門聯繫世界的“金橋”。全縣擁有程控電話交換機容量12.8萬門,19個鄉鎮全部實現了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到1999年末,全縣開通數字移動基站75處,發展城鄉電話用戶1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8萬戶。全縣電視人口覆蓋率為79.5%,廣播人口覆蓋率為78%。信息傳輸現代化,使石門與世界各地的聯繫更加密切了。 |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
改革開發20多年來,石門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産業特色鮮明、交通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強勁”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2006年底,全縣GDP達到61.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4%,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8.3億元,增長5.2%,;第二産業增加值21.7億元,增長10.3%,;第三産業增加值21.9億元,增長12.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10556元。三次産業結構為29.6:35.1:35.3。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5億元,同比增長6.1 %;上劃中央“兩稅”8951萬元,增長1.5%。財政一般預算支出5.84億元,增長19.8%。國稅完成各項稅收2.7億元,增長42.3%;地稅完成各項稅收1.3元,增長26.9%。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比上年上漲1.5%,漲幅較上年回落1.2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0%,漲幅較上年回落0.7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4.3%,漲幅較上年回落1.7個百分點;固定資産投資價格上漲3.1%,漲幅較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初步核算,全縣生産總值766746萬元(現行價),比上年增長11.3%,增幅比上年加快3.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201577萬元,增長8.6%;第二産業增加值282193萬元,增長14.8%;第三産業增加值282976萬元,增長10.2%。一、二、三産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9.8%、44.5%和35.7%,分別拉動經濟增長2.2個百分點、5.0個百分點和4.1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12902元,增長10.5%。 |
農業經濟 Agricultural Economy |
2006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産值28.7億元,其中農業産值12.7億元,林業産值8001萬元,牧業産值14億元,漁業産值7070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4570萬元。耕地面積60.30萬畝,其中水田40.55萬畝,旱地19.75萬畝。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63.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4.7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63.7萬畝。近年來,石門農業逐步嚮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邁進,初步形成以柑桔、馬頭羊、茶葉、高山蔬菜、幹水果、烤煙為主的支柱産業和以糧食、生豬、傢禽為主的傳統産業,以雙佳農牧、九峰實業、金湘源有限公司、秀坪園藝場、壺瓶山茶葉公司為主的竜頭企業,以柑桔協會、茶葉協會、馬頭羊協會為主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柑桔是石門農業最大的支柱産業,屬全國最大的早熟蜜桔生産、出口基地,四大臍橙産地之一,全縣桔橙面積達42萬畝,年産桔橙26萬噸。石門是全國馬頭羊中心産區和原産地。1992年被列入“國際小母牛基金會”首選品種,為亞洲地區推廣的優良肉用山羊品種,年出欄80多萬衹。石門是湖南最大的茶葉生産基地,面積6.8萬畝,其中有機茶面積3700畝,年産量3000多噸,現有東山峰、白雲山、安溪、太青山四大茶葉生産基地,白雲山有機茶通過歐盟認證。高山蔬菜面積5萬畝,均種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無污染,産品遠銷東南沿海。烤煙面積2.4萬畝,年産量2000多噸,是常德捲煙廠的優質煙葉生産基地之一。省級竜頭企業雙佳農牧實行“公司+農戶+市場”的生産經營方式,帶動農戶1600多戶,常年可嚮社會提供各類禽苗1700萬羽,商品成雞1200萬衹,畜禽配合飼料10萬噸,冷凍畜禽鮮肉5000噸,産品暢銷全國各地。 |
|
工業生産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工業總産值419672萬元(現行價),比上年增長26.5%,其中49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産值278300萬元,增長32.4%;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總産值141372萬元,增長16.2%。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0577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1830萬元,增長33.3%。 |
|
全縣基本建立起了以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兩大體係為核心的社會保障體係。社會保險體係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社會救助體係包括城鄉低保救助、災害應急救助、住房救助、醫療救助、助學救助。企業養老保險,參保職工達12556人。2006年末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9146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3692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5520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9812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0601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67人;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費人數9171人;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費人數12000人;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員45人。城鎮低保救助實行了“應保盡保”,全縣共有城鎮低保對象10500人,全部實行銀行打卡發放。農村低保救助2004年7月正式啓動,目前農村低保對象8000人。農村醫療救助於2003年正式啓動,目前全縣已救助患者850多人。助學救助於2003年啓動,縣成立了“教育捐贈中心”,目前全縣已募集助學資金860多萬元,救助貧睏學生8779人次。 2006年末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9146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3692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5520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9812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0601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67人;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費人數9171人;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費人數12000人;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員45人。 |
教育科技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2006年,全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6所,招生1936人,比上年下降15.3%;在校生5701人,增長7.5%;畢業生1299人,增長21.2%。普通高中8所,招生4566人,比上年下降14.8%;在校學生14152人,增長7.6%;畢業生3074人,下降8.3%。普通初中33所,招生6669人,比上年下降11.7%;在校生21880人,下降10.4%;畢業生8676人,下降10.7%。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在校學生輟學率為2.0%。普通小學145所,小學教學點89個,招生4974人,下降1.1%;在校生34253人,下降4.2%;畢業生6536人,下降8. 8%。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100%。幼兒園76所,在園幼兒6345人,增長0.4%。教職工6021人,其中專任教師5197人。
科技事業有新的進步。2006年末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187人。全年專利申請35件,授權專利2件。簽訂技術合同17項,成交金額3179萬元。實施國傢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項。獲市級科技成果奬勵1項,獲縣級科技成果奬勵25項。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産品總産值11167萬元,實現增加值2681萬元。 |
|
文化事業繁榮興旺。全縣文化站19個,藝術表演團體15個,電影放映單位2個,電影放映隊15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為新建成的全省最大的縣級圖書館,建築面積3500㎡,縣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16.5萬册。全縣業餘作者在市級以上單位發表、展出文藝作品33件。全縣舉辦文化藝術活動6次。成功舉辦了第六屆中國湖南石門柑桔節和第四屆茶文化活動。成為全國首批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的試點縣之一。開展了“2006年石門縣十大新聞事件” 和“2006年石門縣十大新聞人物” 評選活動。
2006年末鄉鎮廣播站17個,鄉鎮通播率100%,村級通播率80.0%,農戶喇叭入戶數1.2萬衹,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8.3%;年末廣播電臺1座,電視差轉臺3座,衛星地面轉收站6923座,有綫電視入戶數9.6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6.7%。
衛生事業得到加強。全縣擁有衛生醫療機構45個(不含診所、衛生所、醫務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及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40個;擁有床位總數1434張,其中醫院、衛生院病床1384張,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2張;全縣衛生工作人員208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682人,在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699人,註册護士497人。全縣有社區衛生服務站4個,診所152個,衛生所及醫務室42個,村衛生室311個。該縣為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44.31萬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75.1%,補助醫療費用1785.78萬元。
體育事業不斷發展。 2006年末全縣體育場地414個,其中運動場282個,遊泳池3個。全縣舉辦縣以上運動會17次。該縣運動員在市級以上運動會比賽中,獲得金牌44枚,銀牌18枚,銅牌23枚。為省級專業隊輸送運動員5名,為大專院校輸送新生13名。全民健身活動蓬勃興起,參加全面健身運動的人數達3.1萬人次,開展項目23項次。 |
|
- n.: Shimen County
|
|
石門 |
|
中學 | 中國 | 疾病預防 | 機構 | 區域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地理 | 地名 | 湖南省 | 行政村 | 居委會 | 更多結果... |
|
|
石門縣站 | 石門縣南 | 石門縣北 | 石門縣南站 | 石門縣中醫院 | 石門縣蔬菜協會 | 石門縣第一中學 | 石門縣人民醫院 | 石門縣第四中學 | 石門縣第五中學 | 石門縣第二中學 | 石門縣第三中學 | 石門縣????務管理局 | 石門縣抗日碉堡群 | 石門縣衛生防疫站 | 石門縣澧仁堂大藥房 | 湖南省石門縣第一中學 | 石門縣夾山鎮中心學校 | 石門縣澧斕實驗完全中學 | 石門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 石門縣棉麻蠶繭公司 | 湖南省石門縣服裝廠 | 石門縣中醫院四門診部 | 石門縣維新衛生工作管理站 | 石門縣夾山鎮衛生工作站 | 太平天國歸王鄧光明發給石門縣花戶徐正有恆記預知由單 | 太平天國後營軍師褚給石門縣地保徐宏轉緻司倪鶴堂諭 | 石門縣新鋪鄉衛生工作管理站 | 石門縣白雲鄉衛生工作管理站 | 石門縣雁池鄉農村衛生工作站 | 石門縣子良鄉衛生工作管理站 | 石門縣三聖鄉衛生工作管理站 | 石門縣壺瓶山鎮衛生工作管理站 | 石門縣皂市鎮衛生防疫工作站 | 湖南省石門縣中醫院第三門診部 | 石門縣二都鄉衛生管理工作站 | 湖南省石門縣中醫院第二門診部 |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常德分校石門縣工作站 | |
|
|
新關鎮 | 二都鄉 | 磨市鎮 | 三聖鄉 | 蒙泉鎮 | 夾山鎮 | 羅坪鄉 | 雁池鄉 | 楚江鎮 | 新鋪鄉 | 所街鄉 | 壺瓶山鎮 | 秀坪園藝場 | 易傢渡鎮 | 白雲鄉 | 太平鎮 | 皂市鎮 | 維新鎮 | 子良鄉 | 南北鎮 | 竜鳳園藝場 | 大同山林場 | 白雲山林場 | 洛浦寺林場 | 夾山管理處 | 東山峰農場 | 大成 | 上馬墩 | 泥沙 | 田傢 | 楊柳 | 茶場 | 板橋 | 仙臺 | 青山洞 | 施山 | 開化寺 | 雲麓 | 潭村 | 黃泥 | 新廠 | 下官橋 | 三板橋 | 孫傢崗 | 東紅 | 重陽村 | 張傢峪 | 坪塔 | 竜池河 | 五傢山 | 肖傢 | 三叉 | 中渡 | 堰塘 | 石門經濟開發區 | 新雙 | 柏枝檔 | 潘傢埔 | 楓香檔 | 大浮山 | | | | | | 更多結果... |
石門 | 竜王洞 | 夾山風景區 | 壺瓶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 夾山森林公園 | 熱水溪溫泉 | 石門文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