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湖北 >十堰 > 房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Fang County
  郵編:432100 代碼:420325 區號:0719
  拼音:Fáng Xiàn 英譯:Fang County
  
  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東徑110°02′-111°15′、北緯31°34′-32°31′。北與十堰城區、鄖縣、丹江口市接壤,東界保康、𠔌城,南鄰神農架林區,西與竹山毗鄰。縣境東西長300千米,南北寬131千米,總面積5110平方千米。總人口49萬人(2007年末)。
  
  全縣轄7個鎮、12個鄉:城關鎮、軍店鎮、化竜堰鎮、門古寺鎮、大木廠鎮、青峰鎮、土城鎮、窯淮鄉、榔口鄉、紅塔鄉、白鶴鄉、橋上鄉、沙河鄉、萬峪河鄉、九道鄉、上龕鄉、中壩鄉、姚坪鄉等以及國營五臺山林場。縣政府駐城關鎮,距省會武漢市582千米,距十堰市102千米。
  
  地處鄂西北山地,地勢西高東低,南陡北緩。四周高山環繞,略呈盆地地形。北部屬武當山,海拔多在800—1000米;南部屬大巴山,海拔在1O00 米以上,最高峰關傢還,海拔2486米;中部馬欄河沿岸,為海拔400—600米的丘陵盆地。平壩、丘陵占總面積的17.1%,二高山占44.4%,高山區占38.5%。海拔最高處為西南部上龕關傢埡,海拔2485.6米;最低處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年均溫10℃~15℃,年均降水量914毫米。礦藏有銅、鐵、鉛、鋅、磷、硫磺、石煤、石膏等。
  
  工業有機械、電力、化工、輕紡、製藥、建材、副食加工等行業。農業以種植小麥、水稻、油菜為主。209國道、305省道呈十字形貫穿全縣,交匯於縣城。有觀音洞、顯聖殿、挂榜岩、黑竜洞、溫泉度假村等旅遊景點。
  
  房縣在湖北的位置概況
  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地跨東經110°02′—111°15′,北緯31°34′—32°31′.東連保康、𠔌城縣, 南臨神農架林區,西與竹山縣毗鄰。縣城距省會武漢市582公裏,距十堰市政府102公裏。縣境東西長300公裏,南北寬131公裏,總面積5110平方公裏(房縣一塊飛地在保康縣寺坪鎮境內;保康縣一塊飛地在房縣榔口鄉境內;竹山縣有一塊飛地在房縣姚坪鄉境內),素有“千裏房縣”之稱。2004年末總人口453282人。
  縣政府駐城關鎮。郵編:442100。代碼:420325。區號:0719。
  處鄂西北山地。四周高山環繞,略呈盆地地形。北部屬武當山,海拔多在800—1000米;南部屬大巴山,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關傢還,海拔2486米;中部馬欄河沿岸,為海拔400—600米的丘陵盆地。
行政區劃
  房縣轄7個鎮、11個鄉:城關鎮、軍店鎮、化竜堰鎮、門古寺鎮、大木廠鎮、青峰鎮、土城鎮、窯淮鄉、榔口鄉、紅塔鄉、白鶴鄉、橋上鄉、沙河鄉、萬峪河鄉、九道鄉、上龕鄉、中壩鄉、姚坪鄉;國營五臺山林業總場。
  2000年,房縣轄7個鎮、17個鄉:城關鎮、軍店鎮、化竜堰鎮、青峰鎮、大木廠鎮、土城鎮、門古寺鎮、紅塔鄉、橋上鄉、安陽坪鄉、回竜鄉、中壩鄉、上龕鄉、九道鄉、秦口鄉、窯淮鄉、姚坪鄉、板橋鋪鄉、通省鄉、白窩鄉、中堰河鄉、萬峪河鄉、沙河鄉、榔口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71311人,其中:城關鎮74786人、軍店鎮39436人、化竜堰鎮25812人、土城鎮16193人、大木廠鎮21086人、青峰鎮22563人、門古鎮18525人、紅塔鄉40427人、白窩鄉24603人、窯淮鄉18432人、板橋鋪鄉12777人、姚坪鄉15617人、秦口鄉13518人、通省鄉14844人、中堰河鄉14807人、榔口鄉11175人、沙河鄉12902人、萬峪鄉10719人、橋上鄉12218人、安陽鄉6521人、上龕鄉8523人、中壩鄉12799人、九道鄉12659人、回竜鄉4850人、五臺林場虛擬鄉5519人。
  2002年,房縣轄7鎮、12鄉、1個國有林場,有359個村(居)民委員會。國土面積5110平方千米,年末總人口48.8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21萬人。(根據《房縣年鑒2003年捲》)
  ?年,房縣轄城關、軍店、化竜堰、土城、大木廠、青峰、門古寺7個鎮,窯淮、榔口、紅塔、白窩、橋上、沙河、萬峪河、九道、上龕、中壩、姚坪11個鄉。社區居委會7個,村民委員會302個。
  2004年底,房縣轄7個鎮、12個鄉,12個居委會、279個村委會。
  城關鎮 鎮政府駐東大街,人口78982人,面積68平方千米。轄11個居委會、6個村委會:中西關、小西關、下西關、東關、北關、老城、泉水灣、白路、聯觀、桃園、花寶、蓮花池、八裏望、白土、三海、炳公、曉陽。
  軍店鎮 鎮政府駐軍店,人口33976人,面積160.7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軍店街、月明、雙柏、回竜、劉傢畈、嚮傢灣、何傢村、郭傢莊、下茅坪、高山溪、土坎、鬆柏、白果、上茅坪、三溪溝、官橋、易溝、小峪、軍馬、指北、中村。
  化竜堰鎮 鎮政府駐化竜堰,人口25397人,面積157.9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竹園、泗河、擺上、西嶺、橋上、上營、作峪溝、桃園溝、西川堰、莊房、高橋溝、湯峪河、渭溝、上灣、土城、西街、化竜堰、高川、長望。
  門古寺鎮 鎮政府駐門古寺,人口31371人,面積531.1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草池埡、石埡、馬傢、四方洞、杉樹灣、巨峪河、月日灣、門古寺、鬍傢街、獅子岩、項傢河、秦口、葉傢河、會子營、高塘河、馬涼、東河、紅星、倉魚河。
  大木廠鎮 鎮政府駐大木廠,人口32218人,面積421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五穀廟、雙廟、東河、大木街、八裏坪、三元、百戶河、馬進洞、共青、橋梁、雙泉寺、安羊溝、高船。
  青峰鎮 鎮政府駐青峰街,人口34710人,面積411.7平方千米。轄24個村委會:青峰街、竜王坪、樓房、花園、橫峪、張傢河、峪坪河、下河、馮傢坡、陡口、梅花山、西山、白馬溝、臺口、劉傢河、中堰河、雙坪、臥牛觀、楊傢院、竜王溝、東西店、陽坪、清河、八裏扁。
  土城鎮 鎮政府駐土城,人口20565人,面積367.5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土城、竜坪、花樓門、白雞鋪、穿山堰、葛坪河、小享、通省館、塘埂、上河、楊傢河、馬蹄山、大河灣、黃泥溝。
  窯淮鄉 鄉政府駐橫水,人口17325人,面積247.2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界山、陳傢鋪、橫水、窯場、鋪溝、觀音堂、東溝、三岔、西溝、裏樂城、長峪河、化魚河、陽坪、後河。
  榔口鄉 鄉政府駐榔口,人口10612人,面積203.2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榔口、榔峪河、玉堤店、七井溝、珠藏洞、瀋傢灣。
  紅塔鄉 鄉政府駐大榆樹,人口37315人,面積222.5平方千米。轄21個村委會:七裏河、六𠔌、塘溪溝、古橋、鄧傢營、朱灣、鄭灣、桂花坪、大裏溝、党家灣、高坡、南潭、興勝、磨石、高碑、沙坪、付傢畈、五將山、營盤、謝傢灣、馬欄。
  白窩鄉 鄉政府駐伏溪堰,人口30034人,面積230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孫傢灣、石堰河、長竜堰、解傢灣、赤岩、伏溪堰、白鶴、付傢、堰河、雙河、三棵樹、雷衝、東浪、黃楊樹。
  橋上鄉 鄉政府駐橋上,人口15552人,面積391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橋上、馬裏灣、西蒿坪、柏杉、毛河、木瓜、埡裏坪、安陽坪、甘霞、三座庵、古泉、千坪、魚鰓、黃糧、杜傢川、大廟、東蒿坪、七裏。
  沙河鄉 鄉政府駐張傢大店,人口10874人,面積236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三岔河、高峰、茅山、田灣、鷹咀石、邢傢灣、竹園、盧傢坪、五塘、沙河店、火光、朱傢坪、白沙河。
  萬峪河鄉 鄉政府駐旱田坪,人口9325人,面積192.4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白米凹、中院、雷坪、𠔌場、大堰、長灘河、旱田坪、老人坪、小坪、慄子坪。
  九道鄉 鄉政府駐卸甲坪,人口10576人,面積323平方千米。轄9個村委會:卸甲坪、瓦房坪、鹹池、八裏坡、關坪、九道梁、塘房埡、響應溝、義渡坪。
  上龕鄉 鄉政府駐范家埡,人口6916人,面積355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范家埡、倉坪河、白玉河、黃竜、雙竜、湖溪。
  中壩鄉 鄉政府駐鄧傢院,人口10284人,面積261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褚河、寶石店、麥浪坪、竜灘、上壩、譚峪、三池、竜駒山、湖灣、中壩、章灣、貫溝、下壩、三溪溝。
  姚坪鄉 鄉政府駐何傢梁子,人口17922人,面積203.7平方千米。轄16個村委會:碾盤、慶口、紅廟、姚坪、西坡、觀音溝、化口、平溝、彪虎溝、虎尾溝、屈傢坡、金牛寺、馬傢坡、白石、肖傢溝、黃坪。
  國營五臺山林場 駐廖傢河,人口4847人。轄4個村委會:廖傢河、紅場、金牛寺、楓相溝。
  各場 人口9924人。轄14個村委會:西蒿、潭傢灣、溫泉、土城、黑獐溝、桃寺方、堤坪、羊嶺、羊岔山、黃柏溝、仙傢坪、油坊溝、碑口、鹹水河、秋泉溝、石嶺溝、會子營、文傢山、天娥山。
  2005年10月9日,湖北省民政廳《關於房縣白窩鄉更名為白鶴鄉的批復》(鄂民政發67號):經省政府批準,同意房縣白窩鄉更名為白鶴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房縣轄7個鎮、12個鄉。共有12個居委會、279個村委會。
  城關鎮 鎮政府駐東大街,人口78982人,面積68平方千米。轄11個居委會、6個村委會:中西關、小西關、下西關、東關、北關、老城、泉水灣、白路、聯觀、桃園、花寶、蓮花池、八裏望、白土、三海、炳公、曉陽。
  軍店鎮 鎮政府駐軍店,人口33976人,面積160.7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軍店街、月明、雙柏、回竜、劉傢畈、嚮傢灣、何傢村、郭傢莊、下茅坪、高山溪、土坎、鬆柏、白果、上茅坪、三溪溝、官橋、易溝、小峪、軍馬、指北、中村。
  化竜堰鎮 鎮政府駐化竜堰,人口25397人,面積157.9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化竜堰、竹園、泗河、擺上、西嶺、橋上、上營、作峪溝、桃園溝、西川堰、莊房、高橋溝、湯峪河、渭溝、上灣、土城、西街、高川、長望。
  門古寺鎮 鎮政府駐門古寺,人口31371人,面積531.1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門古寺、草池埡、石埡、馬傢、四方洞、杉樹灣、巨峪河、月日灣、鬍傢街、獅子岩、項傢河、秦口、葉傢河、會子營、高塘河、馬涼、東河、紅星、倉魚河。
  大木廠鎮 鎮政府駐大木廠,人口32218人,面積421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大木街、五穀廟、雙廟、東河、八裏坪、三元、百戶河、馬進洞、共青、橋梁、雙泉寺、安羊溝、高船。
  青峰鎮 鎮政府駐青峰街,人口34710人,面積411.7平方千米。轄24個村委會:青峰街、竜王坪、樓房、花園、橫峪、張傢河、峪坪河、下河、馮傢坡、陡口、梅花山、西山、白馬溝、臺口、劉傢河、中堰河、雙坪、臥牛觀、楊傢院、竜王溝、東西店、陽坪、清河、八裏扁。
  土城鎮 鎮政府駐土城,人口20565人,面積367.5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土城、竜坪、花樓門、白雞鋪、穿山堰、葛坪河、小享、通省館、塘埂、上河、楊傢河、馬蹄山、、大河灣、黃泥溝。
  窯淮鄉 鄉政府駐橫水,人口17325人,面積247.2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橫水、界山、陳傢鋪、窯場、鋪溝、觀音堂、東溝、三岔、西溝、裏樂城、長峪河、化魚河、陽坪、後河。
  榔口鄉 鄉政府駐榔口,人口10612人,面積203.2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榔口、榔峪河、玉堤店、七井溝、珠藏洞、瀋傢灣。
  紅塔鄉 鄉政府駐大榆樹,人口37315人,面積222.5平方千米。轄21個村委會:七裏河、六𠔌、塘溪溝、古橋、鄧傢營、朱灣、鄭灣、桂花坪、大裏溝、党家灣、高坡、南潭、興勝、磨石、高碑、沙坪、付傢畈、五將山、營盤、謝傢灣、馬欄。
  白鶴鄉 鄉政府駐伏溪堰,人口30034人,面積230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伏溪堰、孫傢灣、石堰河、長竜堰、解傢灣、赤岩、白鶴、付傢、堰河、雙河、三棵樹、雷衝、東浪、黃楊樹。
  橋上鄉 鄉政府駐橋上,人口15552人,面積391平方千米。轄18個村委會:橋上、馬裏灣、西蒿坪、柏杉、毛河、木瓜、埡裏坪、安陽坪、甘霞、三座庵、古泉、千坪、魚鰓、黃糧、杜傢川、大廟、東蒿坪、七裏。
  沙河鄉 鄉政府駐張傢大店,人口10874人,面積236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三岔河、高峰、茅山、田灣、鷹咀石、邢傢灣、竹園、盧傢坪、五塘、沙河店、火光、朱傢坪、白沙河。
  萬峪河鄉 鄉政府駐旱田坪,人口9325人,面積192.4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旱田坪、白米凹、中院、雷坪、𠔌場、大堰、長灘河、老人坪、小坪、慄子坪。
  九道鄉 鄉政府駐卸甲坪,人口10576人,面積323平方千米。轄9個村委會:卸甲坪、瓦房坪、鹹池、八裏坡、關坪、九道梁、塘房埡、響應溝、義渡坪。
  上龕鄉 鄉政府駐范家埡,人口6916人,面積355平方千米。轄6個村委會:范家埡、倉坪河、白玉河、黃竜、雙竜、湖溪。
  中壩鄉 鄉政府駐鄧傢院,人口10284人,面積261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褚河、寶石店、麥浪坪、竜灘、上壩、譚峪、三池、竜駒山、湖灣、中壩、章灣、貫溝、下壩、三溪溝。
  姚坪鄉 鄉政府駐何傢梁子,人口17922人,面積203.7平方千米。轄16個村委會:碾盤、慶口、紅廟、姚坪、西坡、觀音溝、化口、平溝、彪虎溝、虎尾溝、屈傢坡、金牛寺、馬傢坡、白石、肖傢溝、黃坪。
  其他 人口19328人,面積127.1平方千米。轄23個村委會:廖傢河、紅場、金牛寺、楓相溝、西蒿、潭傢灣、溫泉、土城、黑獐溝、桃寺方、堤坪、羊嶺、羊岔山、黃柏溝、仙傢坪、油坊溝、碑口、鹹水河、秋泉溝、石嶺溝、會子營、文傢山、天娥山。
  國營五臺山林場 駐廖傢河,人口4847人。轄4個村委會:廖傢河、紅場、金牛寺、楓相溝。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房縣地勢西高東低,南陡北緩,中為河𠔌平壩。境內平壩、丘陵占17.1%,二高山占44.4%,高山區占38.5%。以青峰斷裂帶為界,北部山地海拔在800—1000米之間,山脈走嚮一般是東西、東北或東南嚮,坡度一般在10°—50°之間,山背開闊,山頂垣狀,其間有河𠔌盆地零星分佈,是玉米、水稻、小麥、木耳的主産區;中部以縣城周圍的馬欄河𠔌為中心,形成一條狹長的斷陷盆地,海拔在400—600米,既是本縣的糧倉,又是果木林園發展的重要基地;南部為山區,山勢巍峨陡峻,大部分在千米以上,是玉米、雜糧及用材林主要産區。全縣最高海拔為西南部上龕關傢埡,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境內海拔高低差為2306米。
  氣候特點
  房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特點為:鼕長夏短,春秋相近,四季分明;垂直差異變化大,具有立體氣候;同一海拔高度,陰坡與陽坡氣溫相差1—2.5℃ ;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在10℃ 至15℃ 之間,極端最低氣溫-17.6℃(1977年1月30日);極端最高氣溫40.4℃(1996年7月20日)。無霜期年平均223天,北長南短,北部的大木為240天,南部的西蒿為174天,其餘地區大都為21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914毫米,雨日100—140天之間,由北嚮南逐漸增多。大木鎮雨日最少,為106天;橋上鄉西蒿雨日最多,為140天。年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之間。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主要災害性天氣為春季“倒春寒”,夏季“卡脖旱”和秋季的陰雨低溫天氣。
  水文狀況
  房縣境內大小河流1261條,總長3455公裏,境內有四大水係,即南河、堵河、北河、官山河,總長2612公裏,流域面積占全縣的100%。 全縣有小二型以上水庫74座。其中,中型小庫兩座,小一型水庫13座,小二型水庫59座,總滿水能力6535.5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房縣耕地面積47.86萬畝(其中水田11.78萬畝、旱地36.08萬畝),占6.23%;林地622.85萬畝,占81.15%;草場牧地56.97萬畝,占7.42%;交通用地1.64萬畝,占0.21%;城鎮建設和工礦用地11.06萬畝,占1.44%; 水域面積11.51萬畝,占1.5%;未利用土地15.04萬占1.96%。
  礦産資源:房縣礦産資源豐富,理論藴藏量大。現已探明的金屬礦産有:鉛、鋅、銅、鎂、鐵、錳釩等7種;非金屬礦産有:磷、硅石、石灰石、白雲石、重晶石、滑石、 石膏、石煤、石材(大理石、花崗石、板石)、礦泉水(地熱)以及粘土、砂石等72種。其中礦泉水(地熱)在縣內有5處,目前,開發利用的僅有大小溫泉兩處, 主要用於飲用,療養種養殖。礦泉水經國傢鑒定命名為“含氡和緦的重碳????鈣鎂型礦泉水”。 溫泉礦水源於房縣青峰斷裂帶,有溫泉寺、小湯池、戚傢溝三處泉眼,水源豐富,水質晶瑩清澈,口味純正,物理性能良好,房縣溫泉水屬一種優質天然礦泉水,含有人體所需的鍶、鋰、鐵等10多種微量元素及氣體。被稱之為“中國最好的礦泉水”近年房縣政府采取措施,成立礦泉水開發公司,生産絞股藍、神農、礦泉黃酒等礦泉水係列飲料。産品暢銷北京、廣州、河南省等30多傢用戶,深受消費者歡迎,1988年獲消費者滿意奬。房縣用溫泉水建成100餘畝名貴魚種場,還建成200多張床位的礦泉療養院。
  森林資源:房縣是國務院授予的“全國造林緑化先進縣”, “全國造林緑化百佳縣”,境內森林茂密,群山林海茫茫,林業用地525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68.5%,森林覆蓋率67.8%,活立木蓄積量438萬立方米。以房縣為重點的秦巴生態功能區,是抵禦沙塵暴南下東移和酸雨北上西進的生態調節器,被譽為中國真正的“生態心髒”。
  草場資源豐富。房縣山場遼闊、飼草繁茂,是發展草食傢畜的優良場所,可利用牧草面積287萬畝,居湖北省第一,成片千畝以上草場107萬畝,理論載畜量130萬個羊單位,是湖北省百萬衹商品羊基地之一。
地名由來
  房縣古稱“房陵”,以“縱橫千裏、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據清同治四年編撰的《房縣志》記載,房縣從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房縣一直稱為“房渚。”這是個什麽意思呢?就是防治水災的重要關隘。一直到了秦代。這個“防治”的“防”纔改為“房屋”的“房”。那麽由此往前推,推到夏商時期,房縣屬於彭部落方國。知道點文字知識的,這個“彭”字的原始形態是這邊三點水,那邊也有三點水。這個字形象不過地演衍了當時房縣的山川地貌,更準確一點推測,房縣曾經有過千湖之國,或者是水網湖區的時代。於是,水災頻發,洪水不斷。橫穿境內的一條彭 水,四季肆虐。關隘處皆有觀察汛期守卒,每旬一報。遇有水訊,當日即有塘報。觀察縣內訊期的戍卒,幾乎遍布於境內各處地點。後來,這類戍卒就不僅送達水災情況,兼報匪情及各類重大社會信息,這項河塘守卒制度一直維持到清末。綜上所述,房縣原來是防治水災的前沿。房縣的“房”字實際是從防治水災的“防”字演變而來的。這衹是一種定位房縣的說法。清同治版《房縣志》主筆汪魁儒先生也有個解釋:“山林四塞,其鞏固如房室,因以縣名。”這個解釋是不科學的,起碼不準確。地勢象個什麽,就依此為根據來定縣名,就有點想當然的味道。但以當時的條件而論,也衹能這樣了。離開縣城一步,衹能靠騎驢騎騾子,交通情況可想而知,除了幾張破紙,就衹有一枝筆了,有些概念也衹能想當然了。
  《搜神記》記載:“昔高辛氏時,有房王作亂,夏國危亡。帝乃募天下有得房氏首者,賜金千,分賞美女。”那麽,這個“房王”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物,竟然可以使夏朝面臨危亡呢?馬燦然著述的《從中華歷朝興亡通鑒.上古興亡演義》中記述:房王原是西戎人,生得身長八尺,虯須大顙,臂力過人。帝嚳高辛氏時期,他從西戎跑到荊州的房山來。房山地方的蠻民個個懼怕他,就奉戴他做君王,僭號房王,國為房國。這裏就給我們提出來了一個問題,房縣曾經在帝嚳高辛氏時曾為一個方國,就是一個小的國傢。而這個房國不是分封的,是由這個地方土著産生的。然而就是這個“房國”,在史學界有不少的爭論。房國産生於陶唐氏帝堯時代的古老國傢。祁姓,子爵,係堯的一個後裔。堯本係黃帝之後。也有人認為:“姬、祁係古音的一音之轉,姬姓、祁姓或許為同一姓。”從堯舜禹,到夏商周,直到春秋末年被楚國滅亡為止。房國的歷史曾經大規模地遷徙幾次,存在了二千多年。然而,成書於清同治四年的《房縣志》卻斷然否定了“房子國”的存在。由於沒有更多的史料來證實,而上古的史事多以口碑相傳的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而這些神話又不是憑空而來的。根據這一推論,房國是做為方圓的實體,是在歷史長河中確實存在過的。
  我們知道,先秦時的帝王實施的禪讓製而不是世襲製。堯是明君,替萬民做了不少的好事,可是兒子丹朱無德無行,不能成為天下人的楷模,成為治理天下的君王。《史記.五帝本紀》是這樣記載的:“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從這段史料中的記載,極為形象地形容了堯把治理天下的權柄交給誰的激烈的思想鬥爭。把權利交給兒子,兒子得到很大的利益而天下人都受到了損失。反之,兒子一個人受損失而天下人得到了利益。最後,堯决定不能辜負天下人的期望,把權利交給受人尊重的道德仁君舜。舜很過意不去,又多次禪讓給丹朱。朱丹沒有辦法,纔悄悄地跑到房陵來。這就是《竹書紀年》記載的“帝子丹朱避舜於房陵”的史事。丹朱到房陵來是為了躲避舜的禪讓,而不是被貶放。
  舜繼位以後,覺得還是不能虧待堯的兒子丹朱,就封丹朱於房,為房邑候。還把房陵這一塊地方封給了丹朱。這在房縣有關的文史、方志、民間傳說等地方文獻中,到處都有丹朱留下的痕跡。縣城東北六十裏有“堯子埡”,相傳就是丹朱居住過的地方。而城南二郎崗有“丹朱墳”遺址。丹朱不僅受封於房陵,而且死後葬於房陵。這又是民間的傳說,丹朱死在哪裏,卻有幾種不同的記載。問題就在於“丹朱墳”不僅僅衹有房陵有,前邊我們已經提到丹朱是為了躲避舜的多次禪讓而偷偷跑到相對封閉的房陵來的。後來舜又把房陵保康這一片地方封給了他。這就是所謂“房國”的來歷。也就是房縣為什麽叫房縣?即房縣流變的又一個根據。到了禹的時代,又把丹朱的封地改在唐地,就是現代的河南省唐河縣。時光推移到周代時,房國又從唐地改到河南遂平。就這樣,房國雖然還叫“房國”,但經過幾次大的遷徒和流變,“房國”衹有其名無其實了。這也是清同治年編修縣志主筆汪魁儒不承認房國存在的緣由。而房國原來的地盤已經被更古老的鄰近方國庸和麇所吞併。由此拉開楚文化開闢孕育母土的序幕。
歷史沿革
房县 历史沿革
  房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房縣古為梁州城,西周以前為彭、房等部落方國。
  春秋為防渚,屬麇、庸二國之地。戰國為房陵,屬楚。
  秦置房陵縣,屬漢中郡,以“縱橫千裏、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東漢末為房陵郡治,改屬荊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兩郡為新城郡,房陵為新城郡治臺。
  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屬梁州。
  南北朝時迭有變更。北周改房陵縣為光遷縣,為光遷郡治。
  隋大業二年(606年)為房陵郡。
  唐貞觀十年(636年)改光遷縣為房陵縣,為房州治,隸山南東道。
  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為保康軍,隸京西南路。
  元為房州治,隸湖廣中書省襄陽路。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縣入房州。
  明洪武十年(1277年)降州為縣,始稱房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襄陽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房縣改屬鄖陽府。
  民國初年屬襄陽道;民國二十年(1931年)隸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隸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房縣是革命老蘇區。1931年夏,賀竜,鄧中夏、柳直旬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主力轉戰房縣, 開闢了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蘇區,成立了房縣蘇维埃政府。
  1946年7月,王樹聲、羅厚福率中原新四軍五突圍部隊轉戰房縣, 在房縣中壩成立了鄂西北軍區,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縣人民政府,開創了以房縣武當山地區為中心的鄂西北根據地。
  1949年元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謝兵團四縱十二旅和陝南軍區部隊,發動房竹戰役,解放房縣,成立了房縣人民民主政府,屬陝西省兩鄖專區。
  1950年4月改屬湖北省鄖陽行政專員公署。
  1953年隸屬襄陽行政專員公署。
  1965年襄鄖分設,房縣仍隸屬鄖陽地區。
  1994年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併,為十堰市所轄 ,房縣遂隸屬十堰市。
  1997年,房縣面積5110平方千米,人口50.3萬,轄7個鎮、17個鄉:城關鎮、軍店鎮、化竜堰鎮、青峰鎮、大木廠鎮、土城鎮、門古寺鎮、紅塔鄉、橋上鄉、安陽坪鄉、回竜鄉、中壩鄉、上龕鄉、九道鄉、秦口鄉、窯淮鄉、姚坪鄉、板橋鋪鄉、通省鄉、白窩鄉、中堰河鄉、萬峪河鄉、沙河鄉、榔口鄉。境內有1 個國營林場。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471311人,其中:城關鎮74786人,軍店鎮39436人,化竜堰鎮25812人,土城鎮16193人,大木廠鎮21086人,青峰鎮22563人,門古鎮18525人,紅塔鄉40427人,白窩鄉24603人,窯淮鄉 18432人,板橋鋪鄉12777人,姚坪鄉15617人,秦口鄉13518人,通省鄉14844人,中堰河鄉14807人,榔口鄉11175人,沙河鄉 12902人,萬峪鄉10719人,橋上鄉12218人,安陽鄉6521人,上龕鄉8523人,中壩鄉12799人,九道鄉12659人,回竜鄉4850 人,五臺林場虛擬鄉5519人。
    2002年,房縣轄7鎮、12鄉、1個國有林場,有359個村(居)民委員會。國土面積5110平方千米,年末總人口48.8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21萬人。(根據《房縣年鑒2003年捲》)
    2004年底,房縣總人口453282人。轄城關、軍店、化竜堰、土城、大木廠、青峰、門古寺7個鎮,窯淮、榔口、紅塔、白窩、橋上、沙河、萬峪河、九道、上龕、中壩、姚坪等12個鄉,12個居委會、279個村委會。
    2005年,白窩鄉更名為白鶴鄉。2005年底,房縣轄7個鎮、12個鄉。共有12個居委會、279個村委會。
文化遺産
  房陵文化圈
  “房陵文化圈”有着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藴和顯著特點:藴藏量大,形式多樣,積澱深厚,層次分明,特色鮮明,傳承自覺。其一,“房陵文化圈”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有西周詩經文化、流放文化、巴楚文化、秦楚邊緣文化、漢水文化、神農文化、武當道教文化和野人傳說等,具有獨特的區域特色。其二,“楚調、巴音、秦韻”的風格鮮明,是中西部地區古文化沉積帶學說最北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點。其三,流傳在“圈內”特別是房縣民間的民歌種類多、腔調多、內容豐富,不僅有反映當地風土民情、生産生活、戀愛婚姻的民歌,還有傳唱《四書五經》、《增廣賢文》、《三字經》、《詩經》的民歌及長篇敘事民歌。
歷史事件
  紅巾軍入房
  1856年鼕,襄、光、均、𠔌紅巾軍起義,首領齊集房界,知縣金玉堂率團練堵擊,被擊敗,起義軍占領縣城,金玉堂逃往南山。鼕月28日,湖北????道常恩、四川鬆藩鎮總兵德恩聯合追剿,起義軍於臘月13日轉至竹山。臘月25日,起義軍復入房縣嚮保康轉移,次年正月,清軍追至鬆香坪、盤水河一帶,起義軍敗退興山、遠安地區。
  捻軍入房 
  1862年9月底,西北太平軍扶王陳得纔、啓王梁成富率部由鄖陽進入房縣,21日占領縣城,城內三關及城周圍十餘裏均駐紮部隊約十餘萬人,24日,經九道梁、田傢壩入竹山、竹溪。
  辛亥反正
  1911年8月19日,武昌起義後,湖廣總督瑞徵和駐襄陽安襄荊鄖兵備道喜源先後電鄖陽知府伍銓萃,嚴密封鎖消息,嚴防革命黨人滋事。當時駐防鄖陽的為湖北新軍第二十九標三營左隊,該部革命黨人甚多。為防止革命黨人滋事,鄖陽知府伍銓萃與該營營帶張楚材密商,將軍隊分散駐防。前隊由龐成功率領開往竹山,左隊由督隊官凡之淦率領開往房縣。數日後,張楚材又接喜源密電,將後隊一、三兩排由排長陳得元、馬良駒率領赴保康,自帶後隊抵襄留守。留駐鄖陽的新軍衹有一個排,由代隊官瀋權、代理排長康代瀛率領。不久,武昌首義消息被革命黨人得知,瀋康密謀反正。9月24日,鄖陽知府伍銓萃在瀋康脅迫下反正,並派員前往各縣聯絡。10月6日,房縣在二十九標三營黨人代表樊精純領導下反正。這天,全縣官、軍、紳、商、學各界代表集聚一起,簽字畫押,城內懸挂白旗,以示反正。反正後官製如舊,知縣仍由楊光德充任,縣團練統編為新軍,負責地方治安,全縣秩序良好。
  賀竜房縣殲敵
  1931年8月1日,鄂豫邊猂匪張連三率3個團從北嚮房縣蘇區進犯,賀竜率8師22團在連山坡激戰7晝夜,殲敵700餘人,粉碎了北路敵人的進攻。中旬,51師範石生部6個團從東部進犯房縣,紅軍在梅花山至陡口一帶設伏阻擊,全殲敵人1個團,打破了敵人的圍攻。
  柳直荀房縣殲敵
  1931年9月13日,賀竜率紅軍主力東下洪湖。不久,保安團總陳茂炳糾集四鄉土匪乘虛攻占縣城,逮捕了300多名幹部、群衆,準備正當午時殺害。得到消息後,柳直荀帶領新組建的紅25師火速趕到白峪溝,消滅了李治成匪部,然後化妝進軍,消滅了敵人,救出了鄉親。同年12月29日,敵興安警備旅旅長劉正增帶兩個團進犯房縣,一個團駐上達河,一個團駐三教臺。柳直荀率部當晚奇襲上達河,經數小時激戰,殲敵一個團,活捉敵旅長劉正增、團長宋江楚。
  蘇區喪失
  1932年1月,紅二十五師主力接中央局指示回師洪湖。紅軍走後,敵51師304團和餘希珍匪部3000多人,分別從𠔌城、十堰嚮房縣進攻。被紅軍打垮後,流竄在四鄉的偽保安團、大刀會、白帶會也網絡了萬名匪徒進犯房縣。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情況下,為保存實力,避敵鋒芒,各級政府機關人員隨部隊轉移,縣、區、鄉蘇维埃政府被敵人占領。蘇區喪失後,還鄉團捲土重來,對蘇區人民進行殘酷鎮壓。房縣被殺害幹部群衆2000多人,失蹤3000多人,被燒房屋5000餘間。
  美機撞岩失事
  1944年10月25日5時,美國B—20轟炸機轟炸日本長崎後遭炮擊,機身受傷,飛至城南川白鄉趙傢包撞岩失事。乘員11人,除機長賈剋來福等6人跳傘降落保康轄境外,在房縣降落5人,4人無恙,獨軍曹哈來米勒觸岩身亡,全縣各界追悼,葬於二郎崗。其餘4人留住縣城,慰勞三日,由縣派警護送至草店。飛機殘骸除將笨重者暫寄本縣保管外,其餘零件一律運往竹山。
  房縣解放
  1949年元月10日,人民解放軍陝南軍區36團、上關團、鄖均團和17師50團,嚮房縣城發動總攻,擊潰敵199師,斃傷俘敵1000餘人,房縣宣告解放。元月22日,解放軍進軍兩竹(竹山、竹溪)。30日,躲在深山的國民黨保安18旅殘部占領縣城,逮捕進步人士,殺害了楊遠舫父子,解放軍聞訊從竹山回師房縣,於2月1日擊潰殘匪,重新攻占縣城,房縣第二次解放。
歷史名人
  尹吉甫
  尹吉甫(生卒年不詳),房縣人。周宣王輔佐大臣,是湖北歷史上第一位政治傢、哲學家、詩人。率軍反攻獫狁,屢立功勳。曾作《詩經·大雅·烝民》、《大雅·崧高》、《大雅·江漢》、《大雅·韓奕》等。死後葬於房縣青峰,今碑文尚存。
  曹景郕
  曹景郕(?—1903) 房縣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補直隸省深州直隸州知州。性格耿直,為人正派,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得百姓愛戴。因鎮壓地方不法之徒,與劣紳結冤,被暗殺於宅邸。
  戢翼翬
  戢翼翬(1878—1908) 房縣人。清末進士,鄂省最早留日學生,興中會會員。主持創辦《譯書匯編》、《國民報》、《大陸》月刊,揭露清政府黑暗腐朽,為民主共和吶喊。1905年任外務部主事,藉機改革法律、薦用黨人。後被指“交通革命黨,危害朝廷”罪,革職押解回籍,1908年逝於武昌。
  丁仁傑
  丁仁傑(1891—1920) 房縣人。1905年參加湖北陸軍四十一標,次年考入武昌陸軍特別小學堂,後加入振武學社文學社,復入共進會。1911年武昌起義,丁在九江脅迫新軍反正,鄂軍政府成立,被擁為內務部總稽查長。辛亥革命前夕,曾被孫中山授予大都尉銜。1914年中國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丁積極擁護中山主張,參加七次革命方略會議,參與修改黨章和籌建革命政府,並與蔣介石一起赴北滿考察革命形勢。肇和艦起義失敗,丁被逐出上海法租界。1920年在徵剿陳炯明的戰鬥連獲勝利時被敵人暗藏的高壓電害死,年僅29歲。
  餘德元
  餘德元(1877—1920) 房縣人。清末貢生。1902年4月與黃興同赴日留學,任《湖北學生界》編輯,鼓吹民族革命,宣傳愛國思想。歸國後任兩湖師範學堂教習,加入日知會,運動學界。代表湖北兩次嚮清廷請願,推動立憲運動。1911年參加辛亥起義,民國建立後任國會議員,孫中山授勳四等加禾章。1920年逝於北京。
  李明銓
  李明銓(1906—1932) 房縣人。192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奉派入黃埔軍校政治大隊學習。北伐時隨周逸群一道到賀竜部任政治教官,不久任一師政治部主任,參加南昌起義。1927年11月,到鄂豫邊開展武裝鬥爭,建立了一支工農革命軍。1928年春回房縣開展地下活動,發展黨的組織。1931年6月,建立房縣蘇维埃政府,任主席,兼任房縣獨立團團長,與國民黨反動武裝開展鬥爭。下洪湖後被誣陷殺害。
  高振霄
  高振霄(1881—1945) 房縣人。早年間任《湖北日報》、《政學日報》編輯,抨擊時政,鼓吹革命。武昌首義暴發,入都督府參謀戰事,參與籌建鄂軍政府。力促《刑賞令》頒發,嚴明軍紀,穩定秩序,遠近稱頌不絶。為加強對軍政府監督,設立總稽查處,霄被擁為總穆查。漢陽失守後,武昌城內謠言繁興,人心惶惶,霄親率稽查隊沿街日夜巡邏,維持秩序。南京政府成立,孫中山委霄為高等顧問,後被選為國會議員,追隨孫中山南下護法,旋加入國民黨。抗戰期間,任上海策反委員,從事抗戰活動,先後救護張執一、李先念等一大批黨的領導幹部和抗日志士脫離險境。1945年3月,高振霄被日、偽、頑毒殺於住所。
  雷天明
  雷天明(1916—1947) 房縣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在房縣以民衆教育館為陣地,積極為《動員日報》撰稿,以學生救國團的名義編輯出版《五月》雜志、《民先日報》等進步報刊,培養和發展了一大批黨員,建立了房縣的地下黨組織。後任鄂中地委統戰部長,江漢軍區政治部聯絡部長,江漢軍區獨立旅三團政委,參加中原突圍,任第一分區政治部主任、專員兼房縣縣長,帶領部隊與敵周旋,出生入死受盡磨難。1947年被敵人殺害於房縣榔口。
  陳凱
  陳凱(1918—1963) 房縣人。1931年加入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轉戰於洪湖、鄂北、湘鄂西各地,參加了長徵和延安保衛戰,後進軍西南,任西南軍區軍械部政委、西南軍區炮兵司令員、二炮校政委等職,授少將軍銜。1963年3月病故。
  賈文治
  賈文治(1909—1967) 河北省三河市人。於中國大學畢業後,歷任山東省政府錄事、山東第五區專員公署秘書、德平縣縣長、鄖陽專署主任秘書。1940年9月被委任房縣縣長後,整肅綱紀,起用新人,推行新政。提出建設“新房縣”,組建縣銀行,開辦民生工廠,發展冶煉、紡織、造紙、榨油、農具製造等公營手工業;改革耕作制度,鼓勵發展生産;修建縣、鄉道路2300華裏,整修巴柯道210華裏,疏理水道150華裏;尤重教育,建保國民學校157所,鄉鎮中心學校29所,創辦簡易師範學校,實行公費製。1943年9月,率150餘科技人員考察神農架,編寫了《神農架探察報告》,首揭神農架原始森林奧秘,為開發神農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次年調任湖北省民政廳科長,後任河北保定專員,河北省礦物局局長,通城專區專員。1967年逝世。
  戢翼翹
  戢翼翹(1885—1976) 房縣人。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中,參加上海光復之役,任滬軍先鋒隊參謀長。“二次革命”中參加反袁鬥爭,轉戰徐、淮間。後應雲南都督唐繼堯之邀,任滇軍旅長、滇西衛戍司令、楚雄警備司令、雲南練兵處長、雲南陸軍講武堂堂長、陸軍講武學校教官等職。1922、1924年兩次直奉戰爭中,分別任興綏軍參謀長、奉軍第一軍參謀長,後任第45旅旅長、第十軍副軍長,與張學良結為好友。1928年,張學良易幟,奉軍改編為東北邊防軍,戢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軍事參議官。1931年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北平行營參謀長,主持行營工作。在晉軍改編,討伐石友三中,全力運籌、頗具勳勞,國民政府授一等寶鼎勳章。11月底,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兼任東北財政委員會常委,包寧鐵路工程局局長,平漢鐵路局顧問。1933年5月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次年被國民政府聘為陸軍軍官訓練團教官。1935年4月,授陸軍中將銜。1947年春,被選為民社黨中央常委,組織部長,後任民社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總統府咨委。1976年逝於臺北。
風景名勝
  房縣挂榜岩
  房縣城南45公裏處的橋上鄉挂榜岩,傳說是唐中宗李顯被廢為廬陵王貶遷房州即現在的房縣後起兵反周挂榜招賢之地。武周長安2年(公元702年)3月,廬陵王為選一領兵開路先鋒,在軍師徐祖美的獻策下,在此挂榜招賢,興唐室宏偉大業。至今,挂皇榜的大銅釘仍在岩壁之中,城堡基石完整無損。挂榜岩主峰高150米,面積約500平方米,山頂海拔946米,壁面光滑,如刀切一般。岩上古木參天,岩下碧水蕩波,岩縫青枝點綴。
  房縣觀音洞
  觀音洞位於房縣城南3公裏處的鳳凰山,沿209國道。觀音洞始建於唐朝,經過歷代維修、擴建形成規模,現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主體景觀是奇特的天然洞穴,位於石岩峭壁之中,分為南北洞,北為“關帝洞”深8米,寬6米,高4米,正中供有關帝神像;南為“觀音洞”,深9米,寬13米,高5米,正中供奉觀世音神像。洞前有一棵千年春桂,春季開花,四處飄香。景區內植被茂密、古樹參天、登頂眺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房縣城區一目瞭然。景區內有鳳凰山莊、世外桃源、清人𠔌、太極廣場,淨心亭、魁星閣、觀音長廊、兒童樂園、玄武宮等景點。
  房縣化竜堰木佳溝
  木佳溝位於房縣化竜堰鎮渭溝之南,距縣城約30公裏。這裏峽𠔌幽長,瀑布疊韻,奇岩異洞,鳥語花香。整條溝的群瀑形成層層疊疊的晶瑩水簾,在陽光照射之下五光十色,景色之美令人嘆為觀止。還有兩座小型水電站在這裏因水而生,它折射出木佳溝自然資源的活力。
  木佳溝附近還有一景——上當河。上當河是房縣有名的小集鎮,鎮上有雕梁畫棟的老宅,還有名木古樹——“鴛鴦柏”,若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尋找到“鴛鴦柏”的來歷,聽到傳說中那段美麗而感人的愛情故事。
  房縣望佛山
  在房縣門古寺境內,有一座聞名遐邇的望佛山,人文景觀源遠流長,自然景觀奇峰競秀,勝景迭出,可謂滿眼奇觀勝景。
  望佛山位於房縣西部,距縣城34公裏,海拔1430米,面積約6平方公裏,旅遊景點星羅棋布。望佛山又稱“望夫山”或“萬佛山”。其傳說有三:一是站在望佛山山頂能望到武當山山頂;二是望佛山曾有上萬尊佛像;三是“望夫山”上有一尊望夫石。
  望佛山奇草異花不勝枚舉,天麻、黨參、細辛、川穹、何首烏等珍貴藥材達三百多種,有路邊黃、鳳凰尾、津草、分津草、紅白二元等奇花異草百餘種。有迎春花、紅藥樹、黃柏、厚樸、桂皮、紫荊、金彈子、梧桐等珍稀樹木三百多種,珍禽異獸更多,如梅花鹿、獐子、麂子、野豬、豹子、豬獾子、猴子等。
  望佛山的東側有一條小溪汩汩流淌。沿着小溪前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竜鼻孔岩”,前邊是吊水澗,長年的溪泉將岩石衝得像竜的鼻孔。小響水洞兩股清泉奔流,四季不斷,鼕暖夏涼,飲之沁人心脾;大響水洞傳說是聖泉,飲之可清心明目,健脾潤肺。在石門子小憩,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感。如詩如畫的風景讓人心曠神怡,小夥子們在這裏歡快的嬉戲,姑娘們在這裏留下美好的倩影。石門子上行200米是金牛岩。在一堵石壁上有三個蹄印和五個手指印,傳說峽𠔌中曾有一個金童放着一條金牛,一天被獵人發現,金童騎上金牛攀岩逃走,從此無影無蹤。還有一株被當地人奉為神靈的古花櫟樹高10米,樹圍三人合抱,濃蔭蔽日。
  上望佛山金頂,有一道關隘,是六郎寨城門,據說楊六郎曾在此屯兵紮寨。經過六郎寨便是青竜洞,洞旁建有竜王廟,供奉青竜神。一路有將軍石、姊妹石、龜蛇二將、玉璽石、駱駝石、蛤蟆石、望佛石等景觀,岩壁大書“天下為公”字跡,為天然形成,形象逼真。金頂是望佛山的最高峰,廟內有一祖師爺和靈官爺,建於清道光18年。衆星拱北斗,群山朝望佛。在望佛山金頂鳥瞰,雲霧繚繞,麯徑幽深,泉水清碧,林木茂盛,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房縣野人𠔌
  野人𠔌與野人洞相毗鄰,也在209國道旁,是武當山、神農架兩地國內遊客相互流動的必經之地,全長5公裏,山雄水美、𠔌幽峽險、古老的原始森林,成為自然博物館。峽𠔌內有換彩峽、野浴灘、躲軍洞、竜膽崖、瀑布群、野人睽𠔌、天繩攀崖、竜門頓開、絶壁城堡多處景點,是陽春賞花,盛夏避暑,深秋觀景,嚴鼕詠雪的旅遊勝地。
  房縣野人𠔌房縣野人洞
  房縣野人洞位於湖北“兩山之間”(武當山、神農架、長江三峽)旅遊黃金中段,209國道橫貫全境,交通便利,野人洞景點距離襄樊280公裏,距十堰市130公裏,距神農架木魚127公裏,距武當山155公裏。
  野人洞為天然石灰岩溶洞,1974年,當地農民殷洪發在此洞口與野人搏鬥而得名(此人健在),是國傢AAA級旅遊區,現已開發洞長1980米,觀賞面積2.1萬平方米。
  整個溶洞共分上下兩層,中間由人造百米天梯連接而成,天梯在國內衆多溶洞裏奇有,驚險刺激。洞內分為“三廳”(即擂鼓廳、天河廳、神龜廳)、“兩宮”(即野人寢宮、洞內迷宮)、“一會”(即情人會)。洞內峰回路轉,麯徑通幽,景觀佈局疏密參差,鐘乳石形象各異,姿態萬千,或如仙、如佛、如獸、如林、惟妙惟肖。洞內四季恆溫14℃,是武當山至神農架旅遊綫上的一顆新的亮點。
  中國旅遊幹部管理學院王洪賓教授看後,驚嘆:“景觀壯麗堪稱鄂西北第一洞府”,為國內少見“野人”洞府。
  房縣顯聖殿
  顯聖殿位於房縣城西12公裏處的軍店鎮軍馬河口,相傳怪人費長房在此顯聖,殿因此得名。清乾隆年間創建,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重修。殿宇依山傍水,懸崖峭壁,巍然壯觀。殿基為磚石結構,高約30米。磚雕走脊,飛檐筒瓦,有唐宋遺風。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後山之巔增修殿宇1間,名曰“金頂”。
  顯聖殿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山上林木蒼翠,四季長青。正殿是宮殿式建築,兩側是磚木結構歇山重檐的兩層樓房建築,捲棚鬥拱,各臻其妙,上下臺階相連,高低回廊可通,殿前石欄浮雕,上有哪吒鬧海等神話故事,工藝精美,栩栩如生。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在山頂修建金頂1座。現頂殿依舊,保存完好。
房縣特産
  房縣是全國著名的“木耳之鄉”、 “黃酒之鄉”,大宗骨幹土特産品千餘種,代表世界消費潮流的緑色産品50餘種,黑木耳、香菇、黃酒、天麻、板慄、核桃、山野菜、絞股藍等, 皆以其品質卓越、純天然無污染而馳名中外。特別是黑木耳、香菇、黃酒為房縣千年歷史特産,早在隋唐時期已作為欽點貢品而譽滿京師。“雲耳”、“燕耳”,在國際貿易中以質優味美、營養豐富,贏得“房耳”盛譽,産品暢銷五大洲。香菇年産量在1000噸以上,大部分銷往亞、非、北美等地。黃酒是唐中宗李顯貶居房陵而流傳後世的“宮廷禦酒”。現在,此酒將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嫁接糅和,進行特殊配方而成,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具有極高的飲用價值和醫用價值,是符合國際酒類發展方向和國際消費趨勢的暢銷飲品,被人們譽為“神酒”和“液體蛋糕。七是藥材資源豐富。房縣是神農嘗百草之地,也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生産基地,素有“華中藥庫”之稱。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400多個中草藥標本採集於房縣。杜仲、桔梗、金釵、靈芝、猴頭、天麻、黨參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花等名貴藥材享有盛名, “北岸黃蓮”屬全國佳品。中草藥基原種類達628種,資源藴藏量348萬噸,全部是純天然無污染的有機藥材。
  房縣黃酒
  “房陵黃酒”歷史悠久,古代曾稱為“封疆禦酒”、“帝封皇酒”。有史料記載,紹興黃酒最早産於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踐時期,而“房陵黃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時期已成為“封疆禦酒”。聞名天下的《詩經》作者尹吉甫是房陵人,楚王派太師尹吉甫作為使者嚮周宣王進貢,尹吉甫帶了一罈房陵人自産的“白茅”(黃酒)獻給周宣王,寶物呈上殿開罈滿殿香,周宣王嘗了一口,大贊其美,遂封為“封疆禦酒”。並派人把房陵每年供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罈子分裝,依“白茅”封疆土,奬諸侯。房縣黃酒興盛於唐代,武則天廢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流放於房陵。在房陵居住十四年,隨行720名宮廷匠人對房縣民間釀方進行改進而成。李顯登基後,封房縣黃酒為“黃帝禦酒”,故又稱“皇酒”。房縣黃酒屬北方半甜型,色玉白或微黃,酸甜可口。經檢測:酒的熱量為啤酒5倍,葡萄酒的1.5倍,含有20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通經脈、厚腸胃、養脾扶肝、增加食欲、消除疲勞優點。黃酒在當地人一年四季常備不缺,婚、喪、嫁、娶必不可少。 
  黑木耳
  湖北省房縣是全國著名的黑木耳生産基地縣,是馳名中外的“木耳之鄉”,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因其色鮮,肉厚,朵大,質優,營養豐富,贏得“房耳”盛譽。這裏的黑木耳“形似燕,狀如飛”,又被稱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稱,自50年代以來,房縣黑木耳,在國際市場上一直暢銷不衰,遠銷美國,西歐,日本,新加坡等37個國傢和地區,每噸黑木耳換外匯1.8萬美元。
  房縣地處南北交替氣候帶,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再加上山巒起伏,樹林茂密,為黑木耳生産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因而這裏生産的黑木耳色澤好 ,外觀美,肉質豐富,質地佳,味道正。早地1965年舉行的全國各類黑木耳評比中,房縣黑木耳以幹耳1市斤泡發26市斤而獨占鰲頭。1980年在雲南召開的全國食用菌工作會議上,房縣黑木耳以營養成分高,雜質少,有害元素最低而名列前茅。
  房縣生産黑木耳歷史悠久,在2000年前的《周禮》一書中就有記載。在唐中宗時,房縣黑木耳作為欽點進京貢品而譽滿京師。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世世代代生産黑木耳,積纍了一套非常豐富的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房縣製定了“興山富民”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黑木耳基地,特別是近年來隨着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提高,黑木耳的質量也再不斷提高,産量也連連上升。目前全縣黑木耳耳林基地達到200萬畝,黑木耳年産量達60萬公斤,最高産量達架平單産10公斤 。該縣黑木耳産量占湖北省的1/3,占全國的1/8。
  黑木耳是營養豐富的食用菌 ,譽為“素中之葷”,不僅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同時作為中藥補品之一,黑木耳味甘甜性平,具有延年益壽,調節神經,補氣血,潤肺,止血之功能,對高血壓,動肪硬化癥有良效,還能防治癌癥,提高機體免疫力 ,具有較高醫療價值 。明代醫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它能健身強志,延年壽,治療痔痢等癥。黑木耳的膠質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於清除消化係統,呼吸係統的灰塵,雜質,是礦山,化工,紡織工人不可缺少的保建食品。
房縣方言
  下面=dia頭
  可憐=造也
  膝蓋=剋氣幫兒
  出洋相=活賣幹
  胳臂肘=倒拐子
  笨蛋=懂大攤兒
  電視接受器="天鍋"
  手扶拖拉機="蹦蹦車"或"螞蚱油子
  饅頭=實疙瘩兒、饃饃
  金龜子=叮邦蟲
  女孩=倆(nia)娃子
  鞋子=孩(hai)子
  白菜=撲拉顆子
  上街=上垓(gai)
  =賴呆
  打死你=板死你
  吃飯=剋飯
  頭(腦袋)=老殼兒
  沒用=求益
  男孩:兒娃子
  老年人:老客擦子
  橡皮擦:吱吱兒
  糞便:粑粑
  山口:埡豁兒
  樹叉:樹丫把兒
  黃酒:客蟆尿
  青蛙:客蟆
  蟾蜍:癩兜
  形容十分、很:拿不嚴了....
  傻子=二求、半吊子
  要走了=走求撒
  手電筒==電棒
  開襠褲==叉叉褲
  客廳=堂屋
  臥室=房屋
  吃飯沒有=吃飯沒得
  事情辦不成=搞求不成
  貼春節的對聯=巴(bia)對子
  狗=狗娃子
  豬=豬娃子
  不要這樣嘛=莫這兒地啥
  哭=嚎
  掃地=掃地下
  西紅柿=洋茄子
  南瓜=狼瓜石頭=土蛤螂子
  不聰明=董達
  厠所=茅厠(shi)
  看=瞄
  雞蛋炒米飯=雞蛋米兒幹飯
  看熱鬧="仰盼","仰象
  唾液="吐沫子"
  鼻涕="鼻沁"
  給小孩買的新衣服="(新)牌拍"
  小孩的零食="果果兒"
  小孩不好學習="逛桿"、求經、求桿兒
  小孩不懂事="二半吊子"
  閃電="扯閃"
  妻子生氣時問丈夫吃飯沒有=你塞飯沒、你葬衣祿沒?
  女人形容男人愛喝酒="灌拋"
  人力三輪車="麻木"
  摩托出租車="電麻木"
  人力板車="撈車兒"
  用手指敲人頭=“敲雷鑿子”
  手帕=手份兒
  傻瓜=白球苕
  發傻=愣睜巴眼的
  說閑話,管閑事=心求閑
  快點=麻點兒
  苗條=扯條
  醋=計匯
  羨慕=眼氣
  合乎要求=能正
  做什麽=做(zou)啥子
  手指頭=手指母兒
  指甲=指甲殼兒
  蜥蜴=馬色子
  蝌蚪=剋媽古對兒
  蜘蛛=蛛蛛兒
  蛇=長虫
  白菜=捲心白
  糟糕=捨求了
  潛水==紮密頭
  臺球==剋郎子球
  小公雞==審公雞兒
  拖鞋==拖拉板兒
  電燈泡==電燈泡子
  外公==未(wei)爺
  非常,特別==該好
  模(mu)特(ter)==做作,裝樣子
  沒有前途,沒有用==沒得(de)精
  什麽都做不好,馬虎,急躁==百求不成
  黃酒:客蟆尿
  青蛙:客蟆
  蟾蜍:癩兜
  形容十分、很:拿不嚴了....
百科大全
  Fang Xian
  房縣
  Fang Xian
  湖北省鄖陽地區轄縣。位於省境西北漢江支流南河上遊。面積5110平方公裏,人口48.98萬,縣府駐城關鎮。房縣因縣西房山有石室似房得名。漢置房陵縣,唐為房州,明改房縣至今。縣境位於斷陷盆地中,沉積有紅色砂頁岩。北部為武當山,南部為大巴山,山地約占全縣60%,海拔均在千米左右。中部是以馬欄河𠔌為中心的紅岩丘陵,為農業發達地區。山地多溝壑溪澗,水位變化大。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薯類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芝麻、油菜、煙草。森林覆蓋率達40%,用材林以鬆、杉、櫟為主;經濟林有油桐、油茶、漆樹等。特産黑木耳,譽稱“燕耳”,馳名國內外。富磷、煤、鉛鋅等礦。有磷肥、水泥、農機修造、製藥、傢具等廠。手工産品以烙花筷著名。公路通十堰、宜昌等地。1931年曾在縣城建蘇维埃政府,鎮南鳳凰山有紅軍塔和烈士陵園。
  (葉學齊)
英文解釋
  1. n.:  Fang County
相關詞
飲食藥品生活文化烹飪美食旅遊
湖北神農架景點十堰史記楚國十堰市鄉鎮
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青峰鎮張開軍店鎮張開門古寺鎮張開中壩鄉張開姚坪鄉
張開大木鎮張開城關鎮張開土城鎮張開橋上鄉張開沙河鄉
張開化竜鎮張開化竜堰鎮張開大木廠鎮張開窯淮鄉張開榔口鄉
張開紅塔鄉張開白鶴鄉張開萬峪河鄉張開九道鄉張開上龕鄉
張開白窩鄉張開門古鎮張開萬峪鄉張開迥竜鄉張開五臺林業總場
張開羊叉山林場張開九口山林場張開代東河林場張開毛傢山林場國營五臺山林場村
神農峽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