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东临蒙城,北接涡阳,地处三县交界,是一座古城遗址。镇域面积68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139个自然村,247个村民组。总户数 12529户,共51131人。
镇人民政府驻地旧城集,以旧有古城遗址为名。旧城,古城邑。据《安徽省利辛县地名录》载:“宋初,越王钱俶 孙钱 鏐朝觐见宋太祖,归国途中,闻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太祖即以此地封其为百里王,都此,不久即殁。”后人称之为旧城。原为蒙城县所辖,清末同治三年(1863年)划归涡阳县辖。民国初期设联保,1929年设旧城乡。解放后,1949年仍设乡,辖6个行政村。1952年设县辖旧城区,辖12个乡。1956年春撤销旧城区,并入江集区,旧城乡更名郑东乡。1958年划属纪伦寨公社,1959年成立旧城公社,1964年划属利辛县。1969年与盛黄公社合并设县辖旧城公社。1975年并入江集区,旧城仍设公社。1983年改称旧城乡,1992年与盛黄乡合并,改称旧城镇至今。
据《利辛县志》载:旧城古城邑,明《寿州志》:“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位于今利辛县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模印菱形,方格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
千年古镇旧城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海拔30.2米。土质为砂礓黑土,耕作层浅,较为瘠薄。境内芡河、白洋、北凤、金沟等沟河纵横交错,农田林网、机井、水塘星罗棋布,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传统特色产品有辣萝卜、小药酒、小磨麻油、红芋、小杂粮。主要粮油作物有优质小麦、玉米、黄豆、芝麻等。主要经济作有物优质棉花、大葱、瓜类、中药材等已形成规模种植。以优质黄牛、生猪、山羊、禽类为主的养殖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
本镇集镇规划编制1993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镇址所在地旧城集面积有0.8平方公里扩建到2.5平方公里。规划的13条街道路面硬化,工作、生活、贸易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备,是市级“文明集镇”。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东临蒙城,北接涡阳,地处三县交界,是一座古城遗址。镇域面积68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139个自然村,247个村民组。总户数 12529户,共51131人。
镇人民政府驻地旧城集,以旧有古城遗址为名。旧城,古城邑。据《安徽省利辛县地名录》载:“宋初,越王钱俶 孙钱 鏐朝觐见宋太祖,归国途中,闻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太祖即以此地封其为百里王,都此,不久即殁。”后人称之为旧城。原为蒙城县所辖,清末同治三年(1863年)划归涡阳县辖。民国初期设联保,1929年设旧城乡。解放后,1949年仍设乡,辖6个行政村。1952年设县辖旧城区,辖12个乡。1956年春撤销旧城区,并入江集区,旧城乡更名郑东乡。1958年划属纪伦寨公社,1959年成立旧城公社,1964年划属利辛县。1969年与盛黄公社合并设县辖旧城公社。1975年并入江集区,旧城仍设公社。1983年改称旧城乡,1992年与盛黄乡合并,改称旧城镇至今。
据《利辛县志》载:旧城古城邑,明《寿州志》:“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位于今利辛县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模印菱形,方格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
千年古镇旧城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海拔30.2米。土质为砂礓黑土,耕作层浅,较为瘠薄。境内芡河、白洋、北凤、金沟等沟河纵横交错,农田林网、机井、水塘星罗棋布,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传统特色产品有辣萝卜、小药酒、小磨麻油、红芋、小杂粮。主要粮油作物有优质小麦、玉米、黄豆、芝麻等。主要经济作有物优质棉花、大葱、瓜类、中药材等已形成规模种植。以优质黄牛、生猪、山羊、禽类为主的养殖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
本镇集镇规划编制1993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镇址所在地旧城集面积有0.8平方公里扩建到2.5平方公里。规划的13条街道路面硬化,工作、生活、贸易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备,是市级“文明集镇”。
镇二、三产业以民营经济为主。主要行业有粮、油和食品加工业、农产品营销运输业、客运业、饮食、文化服务业、建筑、建材、砖窑等服务加工业。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全镇年劳务输出1万人次,人均收入4000余元。
文教卫事业蓬勃发展,有镇办初中2所,教师61人,学生20 班,1277人。小学19 所,教师202人,学生114 班,6024人。镇办幼儿园1所。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小学教师合格率达到100%,中学教师合格率达64%,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镇卫生院建成门诊、住院部大楼,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有专职防保人员。能进行一般疫病的预防和治疗。
镇建有电视差转台,无线、有线电话和传真设施,与国内外信息沟通传递快速便捷。
1986年以来,全面推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的转轨,建立了市场经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消除贫困、增收致富的积极性。特别是1992年撤区并乡旧城建镇后,几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以来的方针、路线,坚持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发展和全面推进。1994年,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土地所有权,明确发包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政策不变30年,给广大农民吃上了一颗定心丸。1998年推行税改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几届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致力于消除贫困、增收致富奔小康。1992年原阜阳地委发出“全地区学旧城”的号召后,原地委、行署主要领导王昭耀、秦德文,地区人大主任燕美善,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农机局、省妇联、团省委领导多次到旧城镇考察调研。省 人大主任孟富林亲临旧城镇检察并题词:加快经济发展,提前实现小康。
旧城镇获1995年全县综合评比第一名,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农业科技示范乡镇”,1999年被阜阳市表彰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示范乡镇”,2000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农业综合开发“五强乡镇”,2004、2005连续两年被市表彰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 |
|
- : Jiucheng Town
- n.: Jiucheng Zhen
|
|
旧城 |
|
辛集市旧城镇三李学校 | 道真自治县人民政府对隆兴镇三塘村陈家黄家组与旧城镇光辉村光辉组为碾房沟黄家引水源点水事纠纷的处理意见 | |
|
|
施庄村 | 胡桥村 | 韩庄村 | 马桥村 | 王寨村 | 两桥村 | 康桥村 | 河口村 | 王老家村 | 陆老家村 | 陆暗楼村 | 陆郢村 | 陆楼村 | 施桥村 | 盛老家村 | 老王集村 | 黄老家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