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舊城鎮,位於利辛縣東北部,東臨蒙城,北接渦陽,地處三縣交界,是一座古城遺址。鎮域面積68平方公裏,轄20個村委會,139個自然村,247個村民組。總戶數 12529戶,共51131人。
鎮人民政府駐地舊城集,以舊有古城遺址為名。舊城,古城邑。據《安徽省利辛縣地名錄》載:“宋初,越王錢俶 孫錢 鏐朝覲見宋太祖,歸國途中,聞朝內有變,不敢回國,太祖即以此地封其為百裏王,都此,不久即歿。”後人稱之為舊城。原為蒙城縣所轄,清末同治三年(1863年)劃歸渦陽縣轄。民國初期設聯保,1929年設舊城鄉。解放後,1949年仍設鄉,轄6個行政村。1952年設縣轄舊城區,轄12個鄉。1956年春撤銷舊城區,並入江集區,舊城鄉更名鄭東鄉。1958年劃屬紀倫寨公社,1959年成立舊城公社,1964年劃屬利辛縣。1969年與盛黃公社合併設縣轄舊城公社。1975年並入江集區,舊城仍設公社。1983年改稱舊城鄉,1992年與盛黃鄉合併,改稱舊城鎮至今。
據《利辛縣志》載:舊城古城邑,明《壽州志》:“舊城,蒙城縣西北七十裏”。民國《蒙城縣志》:漢置梁國蒙縣。”位於今利辛縣東北18公裏,芡河東岸。城址東西1.25公裏,南北1.5公裏。城址地表可採集到灰陶四分式捲雲瓦當、繩紋簡瓦、幾何形空心磚,側表模印菱形,方格紋磚等漢代遺物。城址外曾發現規模較大的漢磚石墓、墓葬石門,雕刻有朱雀圖案及鋪首街環。
千年古鎮舊城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海拔30.2米。土質為砂礓黑土,耕作層淺,較為瘠薄。境內芡河、白洋、北鳳、金溝等溝河縱橫交錯,農田林網、機井、水塘星羅棋布,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傳統特色産品有辣蘿蔔、小藥酒、小磨麻油、紅芋、小雜糧。主要糧油作物有優質小麥、玉米、黃豆、芝麻等。主要經濟作有物優質棉花、大蔥、瓜類、中藥材等已形成規模種植。以優質黃牛、生豬、山羊、禽類為主的養殖業已成為市場經濟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産業。
本鎮集鎮規劃編製1993年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實施。鎮址所在地舊城集面積有0.8平方公裏擴建到2.5平方公裏。規劃的13條街道路面硬化,工作、生活、貿易等基礎服務設施完備,是市級“文明集鎮”。 |
|
舊城鎮,位於利辛縣東北部,東臨蒙城,北接渦陽,地處三縣交界,是一座古城遺址。鎮域面積68平方公裏,轄20個村委會,139個自然村,247個村民組。總戶數 12529戶,共51131人。
鎮人民政府駐地舊城集,以舊有古城遺址為名。舊城,古城邑。據《安徽省利辛縣地名錄》載:“宋初,越王錢俶 孫錢 鏐朝覲見宋太祖,歸國途中,聞朝內有變,不敢回國,太祖即以此地封其為百裏王,都此,不久即歿。”後人稱之為舊城。原為蒙城縣所轄,清末同治三年(1863年)劃歸渦陽縣轄。民國初期設聯保,1929年設舊城鄉。解放後,1949年仍設鄉,轄6個行政村。1952年設縣轄舊城區,轄12個鄉。1956年春撤銷舊城區,並入江集區,舊城鄉更名鄭東鄉。1958年劃屬紀倫寨公社,1959年成立舊城公社,1964年劃屬利辛縣。1969年與盛黃公社合併設縣轄舊城公社。1975年並入江集區,舊城仍設公社。1983年改稱舊城鄉,1992年與盛黃鄉合併,改稱舊城鎮至今。
據《利辛縣志》載:舊城古城邑,明《壽州志》:“舊城,蒙城縣西北七十裏”。民國《蒙城縣志》:漢置梁國蒙縣。”位於今利辛縣東北18公裏,芡河東岸。城址東西1.25公裏,南北1.5公裏。城址地表可採集到灰陶四分式捲雲瓦當、繩紋簡瓦、幾何形空心磚,側表模印菱形,方格紋磚等漢代遺物。城址外曾發現規模較大的漢磚石墓、墓葬石門,雕刻有朱雀圖案及鋪首街環。
千年古鎮舊城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海拔30.2米。土質為砂礓黑土,耕作層淺,較為瘠薄。境內芡河、白洋、北鳳、金溝等溝河縱橫交錯,農田林網、機井、水塘星羅棋布,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傳統特色産品有辣蘿蔔、小藥酒、小磨麻油、紅芋、小雜糧。主要糧油作物有優質小麥、玉米、黃豆、芝麻等。主要經濟作有物優質棉花、大蔥、瓜類、中藥材等已形成規模種植。以優質黃牛、生豬、山羊、禽類為主的養殖業已成為市場經濟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産業。
本鎮集鎮規劃編製1993年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實施。鎮址所在地舊城集面積有0.8平方公裏擴建到2.5平方公裏。規劃的13條街道路面硬化,工作、生活、貿易等基礎服務設施完備,是市級“文明集鎮”。
鎮二、三産業以民營經濟為主。主要行業有糧、油和食品加工業、農産品營銷運輸業、客運業、飲食、文化服務業、建築、建材、磚窯等服務加工業。勞務輸出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興産業,全鎮年勞務輸出1萬人次,人均收入4000餘元。
文教衛事業蓬勃發展,有鎮辦初中2所,教師61人,學生20 班,1277人。小學19 所,教師202人,學生114 班,6024人。鎮辦幼兒園1所。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師資水平不斷提高,小學教師合格率達到100%,中學教師合格率達64%,全面實行教師聘任製。鎮衛生院建成門診、住院部大樓,科室齊全,設備先進,有專職防保人員。能進行一般疫病的預防和治療。
鎮建有電視差轉臺,無綫、有綫電話和傳真設施,與國內外信息溝通傳遞快速便捷。
1986年以來,全面推行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改革,逐步實現了計劃經濟的轉軌,建立了市場經濟。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的經營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産、消除貧睏、增收致富的積極性。特別是1992年撤區並鄉舊城建鎮後,幾屆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四大以來的方針、路綫,堅持改革開放,經濟體製改革得到了發展和全面推進。1994年,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強化土地所有權,明確發包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政策不變30年,給廣大農民吃上了一顆定心丸。1998年推行稅改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幾屆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致力於消除貧睏、增收致富奔小康。1992年原阜陽地委發出“全地區學舊城”的號召後,原地委、行署主要領導王昭耀、秦德文,地區人大主任燕美善,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省農機局、省婦聯、團省委領導多次到舊城鎮考察調研。省 人大主任孟富林親臨舊城鎮檢察並題詞:加快經濟發展,提前實現小康。
舊城鎮獲1995年全縣綜合評比第一名,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安徽省農業科技示範鄉鎮”,1999年被阜陽市表彰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示範鄉鎮”,2000年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農業綜合開發“五強鄉鎮”,2004、2005連續兩年被市表彰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 |
|
- : Jiucheng Town
- n.: Jiucheng Zhen
|
|
舊城 |
|
辛集市舊城鎮三李學校 | 道真自治縣人民政府對隆興鎮三塘村陳傢黃傢組與舊城鎮光輝村光輝組為碾房溝黃傢引水源點水事糾紛的處理意見 | |
|
|
施莊村 | 鬍橋村 | 韓莊村 | 馬橋村 | 王寨村 | 兩橋村 | 康橋村 | 河口村 | 王老傢村 | 陸老傢村 | 陸暗樓村 | 陸郢村 | 陸樓村 | 施橋村 | 盛老傢村 | 老王集村 | 黃老傢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