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道教經典的總集。道經從六朝開始匯集,唐代開元(713-741)中匯輯成藏”,並編有《三洞瓊綱》目錄。宋初有《大宋天宮寶藏》和《崇寧重校道藏》。其刊印始於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的《政和萬壽道藏》。明代的《正統道藏》包括一千四百七十六種書,為現今通行本。內容十分廣泛,除道教經書外,還涉及醫學、化學、生物、體育、保健以及天文、地理等其他論著。 |
|
道教書籍的總稱,包括周秦以下道傢子書及六朝以來道教經典 |
|
書籍貯藏之所。 漢 王充 《論衡·別通》:“ 周 監二代, 漢 監 周 秦 。然則蘭臺之官,國所監得失也。以心如丸卵,為體內藏,眸子如豆,為身光明。令史雖微,典國道藏,通人所由進,猶博士之官,儒生所由興也。” |
|
道教書籍的總匯,包括 周 秦 以下道傢子書及 六朝 以來道教經典。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捲十:“ 閩中 有習左道者,謂之明教。亦有明教經,甚多刻版摹印,妄取道藏中校定官名銜贅其後。” 明 鬍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隋志》倣《漢書》,道傢列於九流,而神仙符籙,列於二藏,其名悉不著録,《參同契》神仙傢,蓋總之道藏,故不列其名耳。” 豐子愷 《懷李叔同先生》:“他本來常讀性理的書,後來忽然信了道教,案頭常常放着道藏。” |
|
道藏(拼音:zàng)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有某些學者認為他是模仿的佛教的大藏經而創製的。事實上,南北朝時陸修靜公元471年編的道教《三洞經書目錄》大大早於最早的佛教《大藏經》的編輯。現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來收藏在北京的白雲觀,現在由中國國傢圖書館收藏。道書之正式結集成“藏”,始於唐開元(713—741)時。此後宋、金、元、明諸朝皆曾編修《道藏》。清代編有《道藏輯要》。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中華道藏》。《開元道藏》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
|
道藏的內容十分龐雜。其中有大批道教經典、論集、科戒、符圖、法術、齋儀、贊頌、宮觀山志、神仙譜錄和道教人物傳記等。此外還收入諸子百傢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經失傳的古籍。還有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如有關醫藥養生之書 ,內外丹著作,天文歷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
|
魏晉以後,道書日增,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 遐覽》已着錄道書六百多捲。 南朝劉宋時,陸修靜按 「三洞」分類,編《三洞經書目錄》,共一千二百二十八捲,是為道教史上第一部經書目錄。 後孟法師按三洞四輔分類法編 纂《玉緯七部經書目》。 此後陶弘景又撰《經目》 和《太上衆經目》。到唐玄宗時已有3744捲。
唐代開元年間,唐玄宗開元(公元713 ─ 741)時,令史崇玄等四十餘人撰《一切道經音義》。 在此基礎上,又發使四處搜訪道經,加上原來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瓊綱 》,總計3744(一說五千七百捲,一說七千三百捲),稱《開元道藏》。《開元道藏》的編纂體例采取三洞分類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寶七年( 748 )詔令傳寫,以廣流佈。至唐末五代,毀於兵火 。
宋開國後,曾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重修《道藏》。宋真宗自己信仰道教,並用6年時間編成《寶文統錄》4359捲。張君房奉命主編修了《大宋天宮寶藏》,共五千四百八十一捲,並首次在福州閩縣刻板印刷,稱作《萬壽道藏》或《政和萬壽道藏》。後他又派道士張君房增編道藏4565捲,並采用千字文編號,天禧三年(1019年)編成7部,稱《大宋天宮寶藏》。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5387捲,稱為《崇寧重校道藏》。政和年間又增補至5481捲,並雕版印刷,稱《政和萬壽道藏》,此為道藏的木刻本的開始。
金朝章宗時,編刻《大金玄都寶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捲。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刻《大元玄都寶藏》共計七千八百餘捲。這些《道藏》 歷經兵火和元代的焚經,早已不存。現存者為明正 統十年(1445)刊行的《正統道藏》及萬歷三十五 年(1607)張國祥緝印的《萬歷續道藏》。
現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奉詔主持編修。英宗正統九年又詔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補,於正統十年刊板事竣,共計五千三百零五捲。後世以刊板年號稱其書為《正統道藏》。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主編成《續道藏》。正續《道藏》共收入各類道書一千四百七十六種,五千四百八十五捲,分裝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順序編號,經板十二萬一千五百八十九塊。《道藏》中的各種典籍,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1996年起,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主持編修《中華道藏》,是以明代正、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共分七大部類,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歷經數載,終於在2004年正式出版發行。 |
|
道藏中的各種典籍,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三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四輔 :太玄部 、太平部 、太清部 、正一部
十二類 :本文類 、神符類 、玉訣類 、靈圖類 、譜錄類 、戒律類 、威儀類 、方法類 、衆術類 、記傳類、贊頌類 、章表類 |
|
由於道藏的內容太多,對一個人來說,通讀一遍都很難做到,因此至今這部書還沒有被充分研究。對道藏的研究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纔開始的,首先是從科技史學家開始的。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材料都來自於道藏。更有許多研究者從音樂、藝術、化學、氣功、文化等角度去研究道藏中的文獻。 |
|
Daozang
道藏
道教經籍的總集。道教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造作各類經籍。兩晉以後,陸續編纂經目,匯集成“藏”。北宋政和(1111~1117)年間始有《萬壽道藏》鏤板刊行。其後金、元各藏,都以此為藍本。現存明代《正統道藏》和《萬歷續道藏》共5485捲。所集經書,按其淵源和傳授係統的不同,分三洞、四輔、十二類編排。內容龐雜,除道教經書外,還收錄諸子百傢部分著作,為研究中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思想以及醫學、藥物學、化學、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的重要資料。
內容分類 三洞 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係承襲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題名。道經來源不一,其初各有傳授係統。《道教三洞宗元》、《三洞並序》皆稱:洞真係天寶君所說經,為大乘;洞玄係靈寶君所說經,為中乘;洞神係神寶君所說經,為小乘。“此三君各為教主”,即天寶君為洞真教主,靈寶君為洞玄教主,神寶君為洞神教主。另據《道藏經目錄·凡例》:凡托名元始天尊所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真部,“上清經”屬之;托名太上道君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玄部,“靈寶經”屬之;托名太上老君造作的經典,均收於洞神部,“三皇經”屬之。道教認為,“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聖之首經”,故三洞為道經中最重要的三個部類。
四輔 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總稱,是對三洞的解說和補充。據《道教義樞》及《雲笈七□》的記載,太玄為洞真經之輔;太平為洞玄經之輔;太清為洞神經之輔;正一部通貫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陳三乘,為以上六部之補充。《正統道藏》雖仍分為三洞、四輔,實際上,分部已經混淆。如上清經當入洞真部,今大多誤入正一部;度人經諸傢註當入洞玄部,今誤入洞真部;道傢諸子註疏當入太玄部,今亦誤入洞真部。
十二類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總為三十六類經,亦稱三十六部。據《雲笈七□》、《道教義樞》稱,十二部即①本文類:經教的原本真文;②神符類:竜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③玉訣類: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④靈圖類: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⑤譜錄類: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和功德名位的道書;⑥戒律類:戒規、科律的經書及功過格;⑦威儀類:齋法、醮儀及道教科儀制度的著作;⑧方法類: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各種方法之書;⑨衆術類: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和一切術數等方術書;⑩記傳類:衆仙傳記、碑銘及山瀆道觀的志書;(11)贊頌類:歌頌贊倡的著作,如步虛詞、贊頌靈章、諸真寶誥等;(12)章表類:建齋設醮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詞等。
道藏的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是一種既反映道經傳授係統,又反映道書實際內容的雙重標準分類體係,但因後世道經日益增多,傳授係統混亂,因而三洞名稱有失原義,各分十二類已嫌重複,四輔之下又不分類,在檢索上有所不便。
歷史源流及版本 道教開創之初,經書不多。魏晉以後,隨着道教的倡行,道書日滋。據《抱樸子內篇·遐覽》記載約670捲,另有符500餘捲,共約1200捲。南北朝時,宋陸修靜又廣為搜訪,於泰始七年(471)上《三洞經書目錄》雲:“道傢經書,並方藥、符圖等,總一千二百二十八捲。其一千九十捲已行於世,一百三十八捲猶在天宮。”三洞之名,蓋始於此。不久,梁孟法師又撰《玉緯七部經書目》,是為七部之稱的由來。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觀道士所上《玄都經目》,增入諸子論,共6363捲,較諸陸修靜所搜集者已大有增加。建德年間,周武帝敕置通道觀,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經圖,緘藏於觀內。延作《珠囊》七捲,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捲,奏貯於通道觀”。隋有《隋朝道書總目》4捲。《隋書 |
|
- n.: collected Taoist scriptures
|
|
養生 | 宗教 | 道教 | 宋代 | 中醫詞典 | 元始天尊 | 太上老君 | 文學 | 書籍 | 版本 | 學術研究 | 收藏與投資 | 文獻匯總 | 唐朝 | 中華道藏 | 更多結果... |
|
|
正統道藏 | 藏外 | 大金玄都寶藏 | 玄都寶藏 | 藏外道書 | 道書集成 | 中華道藏 | 三洞瓊綱 | 瓊章寶藏 | 一切道經 | 道藏輯要 | 大宋天宮寶藏 | 萬壽道藏 | 萬歷續道藏 | 道藏精華錄 | 莊林續道藏 | 道藏精華 | 中華續道藏 | 敦煌道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