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434200 代碼:421087 區號:0716
拼音:Sōng Zī Shì 英譯:Songzi City
鬆滋市位於湖北省南部,長江南岸。東北與荊州市區相連,東接公安縣,西臨宜都市,北毗枝江市,南鄰湖南省石門縣和澧縣。總面積2235平方千米,總人口84萬人(2007年末)。
全市轄新江口、南海、八寶、涴市、老城、陳店、王傢橋、勘傢場、楊林市、紙廠河、街河市、洈水、劉傢場、沙道觀14個鎮,萬家乡、卸甲坪土傢族鄉,共有31個居委會、243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新江口鎮。
地處巫山與武陵山兩山係餘脈嚮江漢平原延伸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以枝柳鐵路為界,其西為鄂西山地嚮江漢平原呈“爪”狀四級梯降;其南部為丘崗平原,平原地勢由北嚮南微降。西南部為低山區,海拔300-800米;西北部和中部為廣阔的丘陵岡地,海拔在100-200米之間;東部及東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50米以下。河流有長江、鬆滋河、洈水。年均氣溫16.5℃,年均降水量1204毫米。
礦産有煤、硫、磷、硅、鐵等。焦(作)柳(州)鐵路、省道沙(市)劉(傢場)、紅東、雅(畈)澧(縣)公路過境。名勝古跡有洈水旅遊風景區、洈水水庫大壩、新神洞、古神洞、老城雲聯塔、沙道觀天主堂、西齋清真寺、苦竹甘泉亭、明代石龜、桂花樹遺址、施傢墳遺址等。 |
|
鬆滋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總面積2235平方公裏,總耕地面積92.3萬畝,共轄16個鄉鎮2個開發區,23.5萬戶,人口85萬,農業人口68.4萬。東臨荊州,西連宜昌,南接武陵,北濱長江,華實蔽野,係焦柳鐵路與長江的交匯處,是一座集工業農業商貿旅遊於一體的新興城市。鬆滋市歷史悠久,遠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萌動於春秋,綿延於兩漢,繁華於魏晉,勃發於明清,昌盛於改革開放。
鬆滋山河秀麗,地貌多姿,境內山地、丘陵、岡地、平原兼有,"六山一水三分田"。屬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5℃,無霜期232-301,年均日照時數1600-1900H,年降水量1200mm。農業生産氣候條件適宜,棉花總産和豬牛羊肉總産進入全國百強縣市,曾先後被國傢確定為商品糧、優質棉、長江上中遊水果開發基地。多項農業科技項目在市內實施和示範,是全國農業生態示範縣(市)、國傢十五期間第一批優質棉基地縣(市)、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示範縣(市)。
鬆滋自然資源豐富,可供開採的礦産資源有石油、煤、岩????、硅鐵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種,被譽為金鬆滋。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國傢級風景名勝區洈水風景區融山、水、溶洞、林、泉於一體,鬆滋境內多處藴含天然硫磺溫泉,與長江三峽、荊州古城、張傢界構成旅遊金三角。 |
市域地理位置 City field location |
鬆滋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長江中遊南岸。東連江漢平原,與江陵、公安毗鄰,西與五峰、宜都接壤,南連湖南澧縣、石門,北枕長江,與枝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標東經110o14′—112o03′,北緯29o53′—30o22′。東西長約77公裏,南北寬約55公裏,總面積2235平方公裏。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屬中北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
據鬆滋統計局報告,2007年末鬆滋市總人口為842866人,其中:女性417970人,男女性別比為102:100;城鎮人口為244431人,城鎮化率為29.00%;65歲以上的人167787,占總人口的19.9%。年內出生6427人,出生率為7.63‰;死亡4171人,死亡率為4.9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68‰。工業基礎較好,有豐富的礦産資源、水能資源、旅遊資源;經濟總量在“兩湖”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經濟協作區中處於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 |
|
鬆滋市區地處鬆滋腹地,位於巫山餘脈於江漢平原的交匯處,北枕長江支流鬆滋河,是長江通往洞庭湖的黃金水道;南靠國傢級森林公園洈水風景區;西毗鬆滋火車站;近鄰沙市、三峽飛機場,兩條省道在此交匯,是鄂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經濟重鎮。市區版圖面積89.8平方公裏。2000年市區行政範圍內人口9.56萬人。轄2區、6個居委會、22個村。 |
鬆滋市下設鄉鎮 Under the township Songzi |
新江口鎮 劉傢場鎮 沙道觀鎮 涴市鎮 八寶鎮 老城鎮 陳店鎮 南海鎮 洈水鎮 街河市鎮王傢橋鎮 斯傢場鎮 萬家乡 紙廠河鎮 楊林市鎮 卸甲坪土傢族自治鄉 |
|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鬆滋縣。1949年屬荊州專區。1970年屬荊州地區。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86號)同意撤銷鬆滋縣,設立鬆滋市。
鬆滋古屬荊州,戰國屬楚,秦屬南郡。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設縣,名高成。東漢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並入孱陵(今公安縣)。三國時屬吳,隸於孱陵,但設樂鄉督治。東晉鹹康3年(公元337年)廬江郡鬆滋肥(今安徽宿鬆縣)流民避兵亂到此,僑置鬆滋縣,從此縣名延續到今。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鬆滋屬省直轄。二年,湖北分道,鬆滋屬荊宜施鶴道。三年,改為荊南道,鬆滋屬之。四年,屬荊宜道。十六年,又屬省轄。二十一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二十二年八月,縣治遷磨盤洲,月底遷回鬆滋城。二十九年七月,縣治遷車傢衝,八月遷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遷新江口。
1949年屬荊州專區,縣治新江口。1970年屬荊州地區。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86號)同意撤銷鬆滋縣,設立鬆滋市,由荊沙市(1996更名為荊州市)代管。
1953年鬆滋縣坌處鄉的媛水街及打鼓臺、唐坪鄉、愛市鄉第四組劃歸湖南省灃縣(中南軍政委員會1953年9月19日批準)。
1997年,鬆滋市面積2176平方千米,人口89萬,轄15鎮6鄉。市政府駐新江口鎮。1997年12月8日,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卸甲坪土傢族鄉正式成立。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總人口859941人,其中:新江口鎮93143人,南海鎮61395人,八寶鎮74897人,浣市鎮62159人,米積臺鎮20221人,老城鎮53017人,陳店鎮41400人,王傢橋鎮33815人,斯傢場鎮30465人,楊林市鎮47761人,紙廠河鎮39562 人,街河市鎮40008人,沆水鎮39288人,劉傢場鎮45798人,沙道觀鎮25391人,麻水鄉19650人,萬家乡25638人,大岩咀鄉 38196人,慶賀寺鄉22723人,桃樹鄉15261人,卸甲坪鄉15025人,金鬆開發區8297人,濾水開發區6831人。
2001年,米積臺鎮並入沙道觀鎮;麻水鄉並入王傢橋鎮;大岩咀鄉並入西齋鎮並更名為洈水鎮;慶賀寺鄉、桃樹鄉並入劉傢場鎮。
2004年底,鬆滋市總人口869327人。轄14個鎮、2個鄉,37個居委會、438個村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鬆滋市轄14個鎮、2個鄉。共有31個居委會、243個村委會。 |
|
鬆滋地處巫山山係荊門分支餘脈和武陵山係石門分支餘脈嚮江漢平原延伸的過渡地帶。市域地形西高東低。以枝柳鐵路為界:其西為鄂西山地,嚮江漢平原呈四級階梯遞降;其東為丘平原,平原地勢則由北嚮南微傾,形成了山地—丘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徵,可概括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37.7%;崗地1093平方公裏,占50.2%;丘陵203平方公裏,占9.3%;低山60平方公裏,占2.8%。
西南山地較高區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區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間,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最高點在西部卸甲坪大嶺,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中部為廣阔的丘陵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間,丘岡綿延,寬𠔌低丘。平原湖區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寬廣,河渠縱橫,間有湖泊。最低點在南部王傢大湖蘆葦場,海拔34.2米。 |
|
鬆滋地處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區內,四季氣候分明;春季冷暖多變,雨量遞增;夏季炎熱潮濕,雨量不均;鼕季較長。
鬆滋地形復雜,高低懸殊,空間氣候差異較大。山區鼕暖夏涼,江漢平原鼕冷廈熱。西南山地垂直氣候差異明顯:山間盆地水熱條件為全縣最優,而山上的氣候則為全縣最劣,山腰南坡有逆瘟層存在。縣境中部和東部的光、熱、水資源充裕。
市域多年平均氣溫14℃—16.9℃,最高氣溫為39.5℃,最低氣溫為-10.9℃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00—19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每平方釐米為100—106.4t千卡。全年無霜期為260天,年降水量為1050—1300毫米。相對濕度在74—83%之間,年均溫度為78%。主導風嚮為北風和東北風,鼕春多寒潮和西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即梅雨季節南洋風),時有東南風。歷年均風速為2.4米/秒之間。
鬆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鬆滋西南群峰毗連,層巒疊嶂;林木蔥鬱,鳥鳴獸嘯;山水相依,波漣島搖;洞險景奇,洞水搏戲。間抱東周古墓,三國戰場,明清兵屯,遠古驛道。世外桃源,人間仙境;遺址文化,藴涵精深。又土傢回族,人情濃郁,古楚遺風尚盛。好一塊旅遊勝地!這就是著名的洈水風景區。該區經多年開發,已經基本形成融山、水、林、泉、洞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新勝地,建有國傢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旅遊度假區,與長江三峽、荊州古城、張傢界"金三角旅遊區"融為一體,成為三峽黃金旅遊綫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
沙道觀杜婆雞
鬆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
“杜婆雞”的由來:
杜婆雞,又名杜傢雞、沙道觀雞,源自湖北鬆滋沙道觀鎮(今荊州市轄區內),因一位七十多歲的杜姓老婆婆始創而得名,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
杜婆雞,精心選自地道、健康的土雞,而且烹飪之前一定是活雞,由賓客確認好斤兩後,再由師傅現殺現做,一般十五分鐘之內,即可上桌。
祖傳配方精心烹製的正宗鄉裏土雞,加上荊州特有的豆瓣醬,使得杜婆雞色澤金黃,雞肉富有韌勁,而且鮮香怡人,油而不膩,辣得過癮,讓人無窮回味,意猶未盡!”
菜品特點:烹飪時間短,進味快, 肉質鮮嫩,油而不膩,配上鬆滋本地産的“燉鉢爐子”,越燉味越長,吃起來回味無窮。由於味道好,價格大衆,客人吃後競相宣傳,成為80年代後期名揚省內外的一道地方名菜。被選為“鬆滋十大名菜”榜首菜,同時被評選為“荊楚十大名菜”。
製作方法:取料鬆滋本地雞,宰殺,除去內臟,洗淨,切成大小均勻的小塊狀。首先用大火將雞塊用油煎燜,再放入精????、薑塊、料酒、蒜瓣(苗)、啤酒、八角茴、豆瓣醬、幹紅辣椒皮,幹燜,配上鬆滋本地産的土鉢子放水烹飩。
鬆滋魚糕
鬆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
鬆滋魚糕獨具鬆滋地方風味,早為荊楚名菜。它以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潔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點而著稱,且久傳不衰。
相傳,北宋時,鬆滋魚糕即名滿荊楚,王公大臣宴請,為席上的頭道菜,當時名曰:“頭魚宴”。明清以來,魚糕製作己普及到民間,鬆滋各傢喜慶之日,必備此菜。久而久之,此菜便成了別具地方風味的傳統佳餚。到鬆滋不食或不帶點魚糕即深為憾事!
菜品特點:鬆滋魚糕獨具鬆滋地方風味,早為荊楚名菜。它以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潔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點而著稱,且久傳不衰。
製作方法:魚糕的選料,以鮮魚10斤,肥肉(除皮)2斤,清水2至3斤,拌以適量的蔥、薑、鬍椒和味精等佐料。魚肉颳洗剔刺瀝幹,合肥肉剁成泥狀,盛入大盆內,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適量食????清水,用力攪拌,將糕料擠一小團汆入水中,料不動為缺水,速沉為水多,以動而不沉為適宜。然後,將糕料平推入蒸格內,厚約5釐米許,上籠蒸15分鐘,揭開用幹布沾去糕面汽水,將蛋黃勻塗於魚糕面上,用食用紅花點飾,再蒸10分鐘,起籠冷卻即成。吃時,切成長8至10釐米、寬5釐米、厚0.8至1.5釐米的條形糕塊裝碗成形,入籠回火再蒸至透,出籠返扣盤中,即可出菜上席。
洈水鱖魚
鬆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
也稱鯀花魚,桂魚,俗稱“花鯽魚”。
屬硬骨魚綱鱸形目鰭科魚類。體側扁形,背部隆起,最長可達60cm,呈青黃色,外表着生黑色斑紋。嘴大,下頜突出,魚鱗細小,圓形、生性兇猛,喜食魚蝦。洈水湖盛産此魚,肉質鮮嫩,是我國特産的一種名貴味美的淡水食用魚,也是洈水風景區最受旅客歡迎的魚種。鱖魚製作的傳統佳餚甚多,白汁鱖魚為其一種,用鮮活鱖魚清蒸後,再加茄汁烹製而成的美味佳餚,潔白鮮美的魚體,間以紅椒絲、玉蘭片絲、甘豆等配料點綴外形清雅,味道鮮美,香氣濃郁。
前人張志和《漁父》詞贊曰: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菜品特點:洈水湖鱖魚是我國特産的一種名貴味美的淡水食用魚,也是洈水最受遊客歡迎的魚種。肉質鮮嫩,味道純正,食之回味無窮。
製作方法:鱖魚製作的傳統傳餚甚多,白汁鱖魚為其一種。用鮮活鱖魚清蒸後,再加茄汁,烹製而成潔白鮮美的魚體,間以紅椒絲、玉蘭片絲、青豆等配料點綴,外形清雅,味道鮮美,香氣濃郁。
白竜潭雲霧茶
白竜潭雲霧茶是鬆滋天鵝茶場創製的優質名茶。該茶場地處鬆滋與枝城接壤的“天鵝抱蛋”處:天鑿白竜潭,地噴八眼泉,丘崗連綿,層巒疊嶂,雲霧繚繞,滿目蔥鬱,使人有“步入雲梯上青山,徐徐送客入九霄”之感!
早在唐宋時代,鬆滋曾産貢品茶“碧澗茶”。北宋樂史《太平囊宇記》載,“荊州産土茶,鬆滋出碧澗”。1977年, “天鵝抱蛋”的山崗開始興建茶園,開闢面積1270畝,命名為“天鵝茶場”。茶場在歷史名茶“碧澗茶”的基礎上,研製“雲霧茶”成功。1987年,精製一批茶葉以“白竜潭”為牌名盒裝(二兩裝)上市,俏銷一空。1989年,“白竜潭雲霧茶”載入《中國名茶》一書。1990年,榮獲國傢農牧漁業部頒發的“炒青茶第一名”的榮譽證書。
茶場土質深厚肥沃,有機質豐富,陽光充裕,氣候適宜,加之山崗早晚均有霧氣繚繞,極利於優質茶葉生長,採茶也有考究,采摘嫩葉的最佳時間在日出、日落之前。尤其是衹采摘一芽二葉或一芽三葉茶葉,需經攤放、殺青、搓揉、幹操等8道工序精心製作。具有葉嫩勻齊、秀峰緊麯、湯緑明亮、味甘清醇、氣香濃郁、回味悠長等特點,是奉獻給八方佳客的純天然飲品,地方特産,也是經 水風景區管委會指定的旅遊專供品。該茶暢銷兩湖、閩粵、港臺等地,遠銷日本、新加坡等國。
新神洞茶
新神洞茶屬炒青緑茶類,係新神洞果茶有限公司生産的湖北傳統名茶之一,常稱“新神洞毫峰茶”。鬆滋種茶歷史悠久,乃茶聖陸羽行舟三峽開發而植,曾為清乾隆間皇室貢品,改革開放後,經科學管理,精心研製,方使久負盛名的新神洞毫峰茶重新躋身茶苑。該茶葉小而嫩、緊而堅,有脆緑顯毫、小巧筆直之特性,乃經人工捻抒、精心製作之佳品。從園管、采葉加工、貯藏到包裝精益求精。園管求三無(即無雜草,無病蟲、無瘦苗),采葉把三關(即三采三不采,采一芽一葉,采三葉禮展,采色深葉壯,不采異色葉,不采雨水葉,不采過大葉),工藝分六序(殺青、捻揉、揉條、整形、灘涼、乾燥),貯藏冷充氮(采用真空充氮冷藏)。
新神洞毫峰茶曾多次榮獲省市優質奬,被指定為鬆滋市接待專用茶,並以其獨特的韻味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睬,有人曾以詩賀曰:外形緊結毫峰露,芳香持久梁前繞。湯色黃緑顯明亮,韻味鮮爽風骨傲。
鬆乳菇
鬆滋山地特産一種名菌——鬆乳菇,馳譽於湘鄂一帶,是珍饈佳餚的常用配料。
鬆乳菇,俗稱雁來菌,因産於鬆林地,又名鬆菌。子實體一般為群生,常生春夏之交和秋末鼕初,與馬尾鬆形成菌根關係。鬆滋的山區和丘陵,馬尾鬆林分佈遼闊,氣候濕潤,適宜鬆乳菇生長,以長江南岸鬆滋口一帶的鬆林地産量最多,品質最好。年産10萬斤左右,一部分就地銷售,一部分製成罐頭,遠銷外地。
鬆乳菇是營養豐富的食用菌,每百剋中含粗蛋白 19.3剋,脂肪6.8剋,碳水化合物35.5剋,纖維32.4剋,還含有18種氨基酸和維生素。菇圓肉厚,質嫩味鮮,香氣濃郁,十分爽口。用來炒肉片,風味極佳,用以氽湯,其鮮無比,製成菌油,另有味道,葷炒素製兩皆相宜。
此菇因係菌根菌,在人工培育下尚難形成子實體。鬆滋科學試驗站對鬆乳菇進行馴化培育研究,並分離製成了純菌,試驗結果的報告文章分別發表於上海《食用菌》和湖北《農業科學》雜志上。 |
|
濱湖公園
濱湖公園距新神洞約一公裏,位於風景區西部,占地300餘畝。投資約3000萬元,先後開發形成了“小西天”佛教文化區、自然遊覽區、民俗文化園和珍珠仙女井等自然、人文景觀。其中珍珠仙女井是濱湖公園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景觀。遊人立於井旁,大喊幾聲“珍珠姑娘”,井底會冒出無數珍珠般的氣泡,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登上“小西天”,可見人稱“皆大歡喜”的彌勒佛神像、十八羅漢、玉麒麟等深受遊人喜愛的景觀。公園東端是民俗文化園,遊人在這裏會遇到一支熱鬧的“豬八戒迎親”隊伍,領略“關公單刀赴會”、“張飛擂鼓”等三國文化景觀。
靈鷲寺
靈鷲寺建於晉朝,殿宇宏偉,共有六重,第一重為戲樓大院,第二重是韋陀四大天王殿,第三重是三尊佛殿,第四重為羅漢祖師殿,第五重為方丈禪房,第六重供坐佛一尊(高達10米),旁邊有財神殿、百子堂,後面有經堂數十間。常年香火旺盛,是江南一大寺院。
傳說,晉朝有一位遊方和尚靈鷲,堅持40年為逃入武陵山的難民指點迷津,並耗盡終生化緣之錢物,其功德無量。後天下太平,原入山之人出山訪靈鷲和尚,從當地人口中得知他與世長辭,便廣捐財物,在埋葬他的前山,修建起一座大寺廟,取名“靈鷲寺”。60年代,修建洈水水庫時被毀,重建中的靈鷲寺位於清神路旁的降盜嶺上。
靈鷲寺是鬆滋最早的寺院,被譽為“楚南名剎”,於民國年間毀於戰火。1997年經市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批準,擇地40畝,按原貌復建。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贈額,著名佛道高人昌明法師題寫寺名。修復後的寺院三面環水,四周蒼鬆翠柏,大有靈山秀水之氣勢。寺院特有的寺宙古建,梵宇莊嚴,巍峨壯觀。寺內金碧輝煌,內涵深邃,佛像形神兼備,惟妙惟肖。
顔將軍洞
顔將軍洞地下湖由地下湖水洞及旱洞組成,全長2168米,其中水洞長782米,旱洞長1386米。內分地下湖、將軍洞、通天峽三大景區。旱洞內“擎天玉柱”、“寶蓮神燈”、“玉竜盤山”、“飛仙幽𠔌”、“通天峽”等景觀凝聚了雄、奇、險、拙的陽剛之美;地下湖水景“銀河仙宮”、“竜宮勝景”、“雙鳥渡食”、“天山聖水”、“瑤池仙景”等景觀薈萃了幽、靜、清、雅的陰柔之美。陰陽和美,皆成奇觀,被譽為中國水旱雙遊溶洞之冠。
顔將軍洞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歷史文化遺存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是科學家、藝術傢、美學家永不衰竭的靈感源泉,是長江旅遊開發帶又一個獨具特色的遊覽勝地。
將軍岩溫泉
溫泉地處卸甲坪土傢族民族鄉洈河流域,有泉眼數十口,其中將軍岩下250平方米內,八個泉眼的泉水噴射而,熱氣騰騰,人近泉邊,熱浪襲人,水溫達53度,水質純淨,水色湛藍。當地人們稱之為"神泉"。
將軍岩漂流
將軍岩處於洈水上遊,此處峽𠔌幽深.洈河饒將軍岩飄逸而過,形成漂流黃金地帶,漂流全程長30公裏,九麯十八彎,水流湍急,奇潭險灘,驚險刺激,是科學探險和挑戰自然的好地方.
新神洞
新神洞位於危水風景區的中部,是目前發現的危水溶洞群中最具代表性、觀賞性和研究性的溶洞。該洞發育於寒武係灰質白雲岩中,距今約5億年。1998年英國溶洞探險隊進入5100米深處,未發現出口。目前已開發1300米,對外開放1000米。以“一絶、三奇、十大重點”和近百處千奇百怪的溶洞地質景觀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洞。該洞所在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結構連續,地貌特徵清晰,2000年被長江大學確定為“地球科學教學與實習基地”,正在申報籌建國傢地質公園。
一絶 天宮大幕:高16米,寬27米。以面積超大,四邊齊整,幕面平展,氣勢雄偉為國內溶洞所罕見。據專傢介紹,它的形成時間超過1億年。終日清水自上而下順幕面流淌,彩燈照射雍容華貴,伸手親近天之尤物,倍感天地造物之神奇。
三奇 迎賓瀑布:高10米,寬8米,凌空飛瀉迎賓,春夏秋鼕依然,終年水溫18℃度左右。邊石坎(也稱流石壩),單個邊石壩高4米有餘,造型多、特、異,屬國內首次發現。多個邊石壩體依次梯層遞接,構成“危海桑田”景觀,使人頓悟“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道理。乾坤神柱:高18米,周長12米,是一個由28片透明的薄石幔圓心連接而成的放射型圓柱。因地面的石筍嚮上發育,與其上端石壁上的鐘乳石嚮下延伸,對接而成。其發育和形成時間超過1億年,上下均以28片對接完美無痕而被稱為華夏奇觀。
十大看點:
神龜巡海、石鼓催徵、百米石竜
水滴石窗、瑤池碧波、鵲橋會友
鯉魚噴寶、九重仙境、神竜玉璽
神竜寶座
洈水國傢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總面積52.8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96%以上,林中無處不飛花,山間處處有芳草。生態環境良好,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春花、夏樹、秋月、鼕雪,四時美景,宛如神仙潑墨天地間。
位於洈水湖北側,1976年成立北大林場,設有樟木溪、四方橋、薛傢洞、李傢河四個分場,經省林業廳考察,區內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達千餘種,現已形成多層次的植被群落,以馬尾鬆、濕地鬆、火矩鬆、麻櫟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歷年來,在沿湖低丘栽培的柑桔、油茶、漆樹形成了壯觀的人造次生植被景觀,森林公園內常見野生獸類20餘種,飛禽類近40種,華南虎、金錢豹、白天鵝等珍稀動物時有發現,兩棲類、爬行類及節肢類動物比比皆是,庫、溝、堰水域寬廣,棲息、繁衍着大量的水生生物,較珍貴的有水獺,密光魚等,境內島嶼衆多。洈水湖第一大島打座山,其製高點可覽洈水湖全景,橫貫森林公園東西的清神路已經竣工,可直達洈水大壩和濱湖公園、新神洞等景點。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青山疊翠、碧水環繞,湖似明鏡水似銀,山似畫屏河似錦,一派田野風光。
苦竹寺——中共鬆滋縣第一屆委員會所在地
位於市南街河市鎮市第二中學校園內。苦竹寺始建於北宋至和初年,歷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幾度重建,至解放後拆毀,因其歷史悠久,群衆仍以“苦竹寺”稱之。
苦竹寺院內的苦竹、甘泉(水井)曾被譽為鬆滋的古八景之一,謂“苦竹甘泉竜現爪”。“苦竹”枝生五爪,竜爪狀,終年青翠,逾數百載而不敗。曾幾移它地而不生;甘泉之水清澈可口,終年盈盈。1927年秋,苦竹寺內設鬆滋縣嚮上學校,中共鄂西特委派黃傑(女)來校,以任教作掩護,建立中共鬆滋縣特別支部。次年2月,中共鬆滋縣第一屆委員會在此成立。現在,學校校園房捨整齊,楊柳成蔭,昔日的苦竹,依然青翠欲滴,甘泉井修茸一新,並修建“甘泉亭”成為鬆滋一大景觀。1988年鬆滋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
一、賀炳炎
賀炳炎,1913年生,湖北鬆滋人,綽號“賀小竜”。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班長、排長、連長、政治指導員、紅軍中隊長、騎兵連連長兼政治指導員、手槍大隊大隊長、團長、師長等職,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徵。參加過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徵。在戰鬥中負傷被截去右臂,被稱為“獨臂將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0師716團團長,率部挺進同蒲鐵路北段的寧武、神池、朔縣一帶,在敵後發動群衆,開展遊擊戰爭。1937年10月,指揮716團一部取得雁門關伏擊戰的勝利,殲滅日軍500餘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38年1月起任第120師獨立第3支隊司令員、第358旅副旅長兼晉綏軍區第3分區司令員,率部轉戰於冀中、冀南、冀魯豫等地,取得蓮子口、板橋等戰鬥的勝利,領導開闢了大清河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參加百團大戰,在米峪戰鬥中殲滅日軍l個中隊,生俘日軍20名。1942年到延安,先後在軍事學院和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11月奉命率358旅百餘名幹部同359旅王震部南下,來到處於日、蔣、偽聯合包圍之中的大悟山地區,與新四軍第5師勝利會合,開闢新區。他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避強擊弱,敵占城市我占鄉村,不僅站穩了腳根,而且得到迅速發展,部隊擴展到1個獨立旅4個獨立團,領導組建江漢軍區,任司令員。抗日戰爭中,他率部艱苦轉戰,屢建奇功,為民族獨立與解放作出重大貢獻。1952年調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四川省軍區司令員。1955年任成都軍區司令員,同年9月授上將軍銜。曾任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四川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等職。 1960年7月在成都病逝。
二、鄒時炎
鄒時炎,1933年3月生,湖北鬆滋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新中國陳立初期,在鬆滋任小學教師。
1960年華中師範學院歷史係畢業後留校任分團委書記和學生輔導員。
1965年任湖北省高教廳、文教局副科長,省教育局高等教育處副處長,處長,1979年任副局長。1983年任湖北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
1985年至1993年任國傢教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兼任中國中小幼教師奬勵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主席,國傢總督學。
1993年至2003年任第八、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教育部關工委主任。
三、饒民太
饒民太(1909——1979),湖北安陸人。1949年5月,饒民太奉命解放鬆滋,7月任鬆滋首任縣長,1952年率鬆滋縣4萬民工參加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荊江分洪工程建設。該工程虎渡河攔河壩合竜時,因洪峰洶涌逼人,運石堵口的船衹不敢靠近,在此成敗的關鍵時刻,饒乃大聲呼叫道:“要死我先死,跟我來!”即奮不顧身,跳上運石木船。在其帶動下,民工亦奮勇而上,終使大壩勝利合竜。饒被中南軍政委員會荊江分洪總指揮部,授特等勞模稱號,記特等功一次。饒被評為模範縣長,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嚮他學習。7月任鬆滋縣委書記,次年6月調任中共荊州地委常委、荊州專區常務副專員,長期領導荊州地區水利建設事業。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和1964年漢江特大洪水,饒親臨防汛分洪前綫,指揮戰鬥,哪裏有艱險就到哪裏去。 1956年,饒帶領幹部、技術人員,經過反復研究,在防洪保安全的前提下,製定了以七大排灌水係為骨幹的荊州地區水利發展規劃,經過30多年的實踐,證明了這個規劃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1958年參加丹江水庫圍堰截流工程,與工程師楊銘堂共同提出“以土趕水,土砂石組合圍堰”施工方案,實施成功,水利專傢陶述曾譽之為“一個偉大的創舉”。同年領導興建全國八大水庫之一——漳河水庫,任工程總指揮部指揮長,歷時八載始建成。1963——1964年,任荊江分洪擴建工程指揮長,建成荊江分洪涴市擴建工程。1966年鼕任長江下荊江裁彎工程指揮長,次年5月竣工。1969年“文革”中,饒正遭關押批鬥,由省長張體學指名參加洪湖長江幹堤田傢口潰口堵復工程,任堵口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適值大汛時期,江水很高,施工睏難,饒不顧個人安危,和民工一起,采取分段合攏辦法,現場指揮,堵口成功。1971年任國傢重點工程——洪湖分蓄洪工程副指揮長,鼕天主持開工儀式後,病倒在踏勘途中。饒是湖北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1978年任荊州地區行署顧問,1979年6月與世長辭。荊州人民為懷念他對全區水利事業作出的貢獻,將他的骨灰安放在他戰鬥過的漳河水庫高山之巔,讓他的英名與漳河水庫長存大地。 |
|
- n.: Songzi City
|
|
鬆滋 |
|
|
|
鬆滋市人民醫院 | 鬆滋市第三中學 | 鬆滋市萬傢中學 | 鬆滋市????務管理局 | 鬆滋市婦幼保健院 | 鬆滋市雲中大酒店 | 鬆滋市中醫藥學會 | 鬆滋市血防所城北門診部 | 鬆滋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 鬆滋市人才交流中心 | 鬆滋市桃樹鄉衛生院 | 鬆滋市慶賀寺鄉衛生院 | 鬆滋市血防所城南門診部 | 鬆滋市科技咨詢服務中心 | 鬆滋市血防所新街二門診 | 鬆滋市衛生防疫站第二預防門診部 | 鬆滋市王傢大湖血吸蟲病防治站裴傢河血防組 | 鬆滋市觀嶽血吸蟲病防治站團山口血防組 | 鬆滋市南海血吸蟲病防治站二門診 | 鬆滋市中醫風濕疑難病研究所 | 鬆滋市紡織服裝對外貿易公司 | 湖北省鬆滋市紙廠河鎮城址山村開發小區 | 鬆滋市興達汽車服務有限公司 | |
|
|
新江口鎮 | 老城鎮 | 陳店鎮 | 劉傢場鎮 | 街河市鎮 | 涴市鎮 | 萬家乡 | 八寶鎮 | 沙道觀鎮 | 斯傢場鎮 | 王傢橋鎮 | 洈水鎮 | 卸甲坪土傢族鄉 | 楊林市鎮 | 紙廠河鎮 | 南海鎮 | 卸甲坪鄉 | 金鬆開發區 | 勘傢場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