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旅遊景點:
大冶銅緑山古礦遺址
大冶銅緑山古礦遺址位於大冶市金湖街道辦事處,發掘出自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8世紀)至西漢(公元前5世紀至2世紀)的采礦井、巷360多條(個),古代冶銅爐7座。它發現於1973年,是迄今為止我國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時間最早、冶煉水平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銅礦遺址,國內外許多專傢學者觀後贊嘆不已,並被譽為“這是中國繼秦始皇兵馬俑後一奇跡”,“可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銅緑山古銅礦遺址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由國務院申報有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遺産。
小雷山風景區
小雷山風景區位於大冶市城區以西十五公裏的陳貴鎮境內,是鄂東南重要的風景名勝之一,共分四大景區:方廣寺景區、大小口景區、小雷寺景區、石筍尖景區。各景區有寶塔、亭臺、樓閣、廟宇點綴其中。雷山,是一道別緻的怪石城,一副秀麗的風景畫,一道流暢的山水詩。風景形勝星羅棋布,古樹、洞、異泉、奇石自然形成,民俗風情神秘多彩,青銅文化豐厚。自古以來,慕名觀光的遊客不斷。古今呤詠雷山石景的錦製華章數以千計。2001年,小雷山風景區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2002年被國傢旅遊局評為“國傢AA級旅遊區”,同年11月嚮國傢工商管理局註册商標;2003年10月被黃石市政府批準為“黃石市市級風景名勝區”:2005年被國傢旅遊局評為“國傢AAA級旅遊區”
大冶礦區是我國開採最早的礦區之一,主要包括鐵山、金山店、成潮、靈鄉等礦山,儲量比較豐富。礦石主要是鐵銅共生礦,鐵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其次是赤鐵礦,其他還有黃銅礦和黃鐵礦等。礦石含鐵量40-50%,最高的達54-60%。脈石礦物有方解石、石英等,脈石中含SiO28%左右,有一定的溶劑性(CaO/SiO2為0.3左右),礦石含P低,(一般0.027%),含S高且波動很大(0.01-1.2%),並含有Cu(0.2-1.0%)和Co(0.013%-0.025%)等含有色金屬。礦石的還原性較差,礦石經燒結、球團造塊後入高爐冶煉。
大冶特産
金牛千張皮
大冶市西南邊陲的金牛鎮,是個5縣(區)交界的集鎮,自古井市繁榮,商賈雲集,生意興隆,小吃也多,其中之一是千張皮。 千張皮,簡稱皮子,又叫豆皮,也叫千張,是金牛的特産,也是鄂東南的風味食品。金牛千張皮歷史悠久。相傳,在漢代淮南王劉安製作豆腐後不久,這裏就開始製作千張皮,到了宋代,此地商業日盛,油????柴米布匹生意興起,城鄉豆腐店增多,豆漿、豆花和豆果等品種花樣翻新,千張皮也就大宗製作起來。
製作千張皮的主要原料是黃豆和鼕豆,七月烏豆、泥豆也行。製作方法和步驟大體是:先將豆子用清水浸泡24小時,用手掐掉豆殼,豆殼浮於水面,用撈子撈去豆殼,再用清涼井水洗淨豆子,然後磨成漿糊狀,裝進布袋,加入少量食油腳子,邊摻清水邊舀動,過濾出來湯狀的豆汁,放進大鍋煮沸後,倒進缸中,慢慢點進熟石膏水,俗叫點豆漿。邊點漿邊用水瓢在上面來回攪動,待出現小顆粒狀為止,蓋上木蓋,待20分鐘左右便成腦漿狀,這就是豆腐腦。再用小竹帚攪勻,用瓢澆進事先放在專用木架上的木匣(匣約26釐米見方,10釐米高)內的棉布片上,澆一層蓋一層布片,可澆至1米高以上,再用木杠將略小於木匣的術頭壓進匣內將水榨幹,然後將布片從匣內取出,用手輕輕的一層層剝落,就成千張皮。
黃豆是一種健脾食品,金牛皮子由黃豆深加工而成,薄而脆,香而甜,鬆且軟。千張皮食用時,可切成絲條狀或3釐米寬的條條結成皮子花,用鮮魚一起煮,味道鮮美,其中尤以鱖魚燜皮子聞名遠近。大冶、鄂州、成寧、陽新等地群衆婚喪喜慶或節日,請客辦酒席離不開它。席上第一道菜就端出千張皮,稱“皮子席”,在歷史上僅次於殷實之傢辦的“海參”、“魚翅”席。金牛千張皮不僅在當地享有盛名,而且在鄂東南,在稀水、黃岡、九江、武漢也受歡迎。南來北往的旅客,凡來到金牛,除一飽口福外,總忘不了帶幾把金牛皮子回傢,或自食或贈親友分享。
大冶印子粑
在大冶市南部,有一個地方四周環繞着數座海拔500至800米的大山,山貌如城,形成天然抱裹之勢,人們叫它裹城,又因這裏地處江南,氣候溫和,盛産桃、李、梨、桔、棗等果品,又叫“果城裏”。這裏的印子粑,具有千餘年的歷史,遠近聞名。
大冶果城的印子粑,每年製作兩次。一次在春節前,一次在二月花朝後。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小年,傢傢戶戶洗米出舂碓,用篩籮篩粉,用粑印做印子粑。粑分兩種,一種是高梁粑,紅色,代表日子越過越紅火;一種是白粑,蒸熟後在粑中點紅,代表豐收、喜慶和聖潔。過春節時,當地人便蒸粑、煮粑待客,或送親友作禮品。印子粑也有緑色的,表示期望來年風調雨順,禾苗蔥壯。果城人最隆重的是第二次製作印子粑,時間是農歷2月18日到3月3日。印子粑的製作特別講究,要一白二清三酥。以秈米為主,兌進適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入清甜的山泉水揉和,用粑印印成粑,放入蒸籠蒸熟。如果堆粑山,則要趁熱堆,冷卻後不易堆成。
粑印用木製,每個粑印有1-3個空模,形狀一般衹有小茶杯口大。粑印裏刻有反嚮的如馬、牛、羊、雞、竜、犬以及鳥雀、花、草等各種動植物圖案,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堆成的粑山,晶瑩透亮,造型美觀,堪稱優秀的民間藝術品。
住在山外的親友能得到果城裏親朋好友饋贈的印子粑,都要高興地評論和贊美一陣子。隨着改革開放,果城裏旅居港、澳、臺及國外的親友回家乡過春節或碰上花朝後做印子粑,除大飽口福外,有的還要帶點回去給親人嘗嘗,共享鄉情。
果城裏的印子粑深受人們喜愛和稱贊,不僅因其形狀如銀元,印有福祿壽喜等各種圖案,而且因其粘而不膩,香而柔軟,既可蒸食,又可烤食,還可和葷湯煮食。更重要的還是它有着千年的歷史和傳說。
大冶,是公元10世紀中期取“大興爐冶”之意而新置的一縣。傳說在唐代有個叫王明畏的人,任鄂州永興縣知縣時,為官清廉,懲治腐惡,關心民間疾苦,深受人民愛戴。他曾為一盲女伸張正義,觸犯了富豪,得罪了上司,被削職為民,便含憤出傢到尖山殿修行,後來死於岩山廟。百姓為了紀念王明畏,便修了“土主廟”和“土主墳”,立碑雕石。傢傢戶戶還將糯米、粘米混合碾粉,摻進山泉揉成團,做成印花小圓粑祭奠他。人們以自然村為單位,堆成丈餘高的粑山,敲鑼打鼓放鞭炮,到墳前、廟裏祭奠,祭期從花朝到3月3日,歷時18天左右。後來,人們把這種活動稱為“菩薩會”或“土主會”,年復一年,形成了古老的集會。每到2月18日,山民們就把穿着紅袍的土主菩薩擡下山,繞着果城的200多個村莊巡遊,直到3月3日,纔把土主菩薩送上山廟,謂之土主升天。在土主遊村時,各傢各戶把把印子粑擺在正堂門中間土主像前,盡情求拜,有盼豐收的,有盼子孫繁衍的,有盼六畜興旺的,有盼歲歲平安的,晚上,土主菩薩遊到哪村就在哪村正堂歇息,與此同時,幾百個村子熱鬧非凡,唱戲的,說書的,玩戲法的,玩燈籠和獅子的,踩高燒的,有什麽絶活的人,盡情表演獻技。附近幾十裏的人來趕會的,走親戚的,做生意的,人山人海。果城裏的印子粑也隨之聞名,長久不衰。外地人則幹脆叫它“大冶印子粑”。
馬叫蕎麥粑
解放前,提起馬叫蕎麥粑,那些南來北往的肩挑小販們就來勁了。 馬叫,是大冶城南的一個小集鎮。解放前,馬路右側有一長排低矮的土磚平房小商店,幾乎傢傢做蕎麥粑,供來往行人充饑,兼營油????雜貨、草鞋、皮絲煙和香紙爆燭。這裏是劉仁八、殷祖、興國州、武寧、通山、鹹寧、鄂城、武昌的小商小販們到大冶縣城經商來往必經之路。他們到了馬叫,就要在這裏歇歇腳,吃蕎麥粑,喝點茶,買雙草鞋換一換,然後再趕路。
蕎麥粑,用養麥粉做成,芝麻粉拌紅糖作餡,蒸熟後,香噴噴,軟綿綿的,吃起來既甜又香,經濟實惠。因此,馬叫蕎麥粑遠近聞名,成為馬叫的獨特食品,風味小吃,超過了金牛麻花、千張皮和保安雪棗的名氣。行人不僅要在此吃個飽,還要買些回去當“接禮”,讓傢裏人也嘗嚐鮮。
馬叫蕎麥粑之所以遠近聞名,令人喜愛,除了美味可口外,還與一次主客對話很有關係。這兩句妙趣橫生的對話,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堪稱與《賣矛又賣盾》的笑話齊名。
一次,有個顧客放下擔子買粑,一看,粑不熱了,就問店傢:“是現粑吧?”“剛起籠不一會兒”;顧客拿起一個粑看了看後問:“是不是蒸熟了啊?”“已經蒸過三道火”,店主肯定地回答。
店主人這兩句自相矛盾的答話,令人發笑,被人傳為:“馬叫的蕎麥粑,是現成的吧?剛起籠,沒有熟吧,三道火了”。
笑話歸笑話,可馬叫的蕎麥粑的確是價廉物美,味道可口,遠近稱譽,名不虛傳。
大冶糊面
大冶糊面原是大冶農村的一種民間食物,由於其製作特別,味道純正可口,很受人們喜愛。糊面的主要原料是麵條,配料有瘦肉丁、豆腐丁、香菜等。煮面時,將麵條弄短,長度在1-2釐米,就着冷水和瘦肉丁、豆腐丁等一起下鍋煮,待到煮熟時再放入作料,糊面就做成了。它的特別之處就是麵條短,面煮熟後,面中有糊,糊中有面,糊面相融。 要說做糊面的“高手”還是大冶農村四、五十歲的婦女。據說早在幾十年前,大冶就有糊面了,價廉實惠,百吃不厭。
近幾年來,大冶、黃石地區的一些酒店、飯館裏,食客們看好大冶糊面的不少,很多人對它獨有情鐘,津津樂道。據瞭解,大多愛吃糊面的人,年齡一般在30-50歲之間。他們一來受周圍吃糊面的人“感染”,二來曾對糊面懷有某種感情,這些人或出身農村,或在農村停留過難忘的歲月。現在很多顧客將大冶糊面作為首選之食,經常可以聽到一些顧客說:“有沒有大冶糊面?”“主食就選大冶糊面”……
大冶孔雀石
中國古代稱孔雀石為“緑青”、“石緑”或“青琅玕”。孔雀石是一種古老的玉料和顔料,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紀的殷代,中國人就用孔雀石製作玉簪等工藝品;而傳統中國畫中的顔料-----藍色和緑色,就是用藍銅礦(石青)和孔雀石(石緑)做成的。孔雀石的主要産地有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等。中國的孔雀石主要産地在廣東陽春和湖北大冶的銅緑山(今黃石市轄區)。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過一個漫長的石器時代,直到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們憑藉裸露的銅花草為綫索找到深埋地下的銅礦,並大規模地開採、冶煉纔進入到文明的青銅器時代。那些造型精美、品種繁多、器型巨大的湖北編鐘、甘肅奔馬、三星堆銅像等,構築了光輝燦爛、舉世聞名的中國青銅文化。從這一意義上說,孔雀石是人類從石器時代跨入青銅時代,從荒蠻社會走嚮文明社會的一座橋梁。
然而誰會想到,這個標志着人類走嚮文明的中國青銅文化發源地竟然就是湖北大冶的銅緑山。據清修《大冶縣志》記載:“銅緑山在縣西馬叫堡,距城五裏,山頂高平,巨石對峙,每驟雨過後,有銅緑如雪花小草點綴土石之上,在銅花草之下有銅礦或孔雀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大冶銅緑山礦在開採銅礦時發現了一個“古礦冶遺址”,後經國內外專傢鑒定為三千年前的“古礦冶遺址”,被專傢們譽為礦冶“奇觀”, 並被學術界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1994年,銅緑山古礦冶遺址作為中國唯一一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銅礦遺址,深受世界矚目。
銅緑山“古礦冶遺址”瞬時間聞名世界,而銅緑山礦的孔雀石卻沒有如此好運。孔雀石主要産在銅礦地表的氧化帶,屬單斜晶係的碳酸????礦物,常與藍銅礦、赤銅礦、褐鐵礦等共生。銅緑山礦在開採銅礦的當初發現了大批孔雀石礦物晶體,但都不被人重視,並被當作煉銅原料大量扔進冶煉爐。後因專傢鑒定,該孔雀石的硬度與光潔度均達到了寶玉石水準,再加上其顔色的翠緑及與生俱來的天然造型,纔使得該孔雀石峰回路轉,一下子身價百倍,並成為海內外收藏傢爭相購買的珍貴藏品。
大冶孔雀石多為腎狀、皮殼狀結構,亦有放射狀和絨毛狀結構的。腎狀、皮殼狀孔雀石質地堅密華美,除了可直接用作觀賞石外,還可以象寶玉石一樣雕刻成各種擺件及雞心吊墜、蛋形戒面、項鏈等,亦可製成印章料或把玩件,經拋光後的孔雀石會出現漂亮的水波狀緑色花紋光帶;而放射狀、絨毛狀結構的孔雀石,則以其天然的絲絹綢緞般光豔色彩取勝,有的還呈現貓眼現象,甚是可愛。
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銅緑山礦已從露天采礦進入到深坑采礦階段,孔雀石已經不復再見。於今,品相稍好一點的大冶孔雀石可賣到2000元一公斤,品相特好的就不能以公斤論價了。2005年,該市一位收藏者的一塊不足2公斤的孔雀石,就被一位上海收藏者以38000元高價買走,不久這位上海收藏者又以100000元的價格買給了一位臺灣客商。2006年,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專傢專程來到黃石,花30餘萬元買了一塊不足50釐米高的大冶孔雀石回去,以作為該館的特殊館藏陳列。同年,上海一收藏傢欲出300萬元巨款買走大冶地質博物館的一塊重約200公斤的大冶孔雀石,被大冶市政府領導以作為鎮市之寶而婉言謝絶。由此可見,大冶孔雀石的價值潛力之巨大。
關於大冶孔雀石,還流傳着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瑤池仙宮裏有一位美麗的緑衣仙女,偷偷地愛上了一位凡間英俊的煉鑄工匠。她經常變成一隻孔雀,翩翩飛往人間與工匠幽會。玉帝得知,竜顔不悅,令緑衣仙女留在仙宮過天仙生活,如果她再到人間與工匠幽會就把她打入地獄。緑衣仙女為了真摯的愛情寧可下地獄而不留仙宮,玉帝一怒之下,真的把緑衣仙女打入地獄並化為頑石。工匠眼睜睜看着情人入了地層,難過地哭啊,挖啊,挖得雙手鮮血直流,終於挖出了一塊閃閃發光的緑色寶石。工匠知道這就是緑衣仙女,於是他把她捧在手上,親了又親,看了又看,而後把她放在自己的身上和枕邊,永遠與她相守。為了紀念這位緑衣仙女,從此該地的人們便把這種緑色的石頭稱為孔雀石。
大冶縣志
大冶自公元967年建縣以來,修縣志已達十次。 明清八次;明時四次(永樂十五年、宣德年間、嘉靖十九年、萬歷十二年),清時四次(康熙二十二年、同治六年、光緒八年、光緒二十一年),均已成書;但永樂十五年、宣德年間、萬歷十二年之縣志均散佚不傳。現存僅嘉靖十九年、康熙二十二年、同治六年、光緒八年、光緒二十一年的五部縣志。民國時期,戰亂不已,大冶不僅未修志,而且文書檔案兩次被燒毀。1959年進行了一次編修,但衹存打印稿,有始無終。1979至1989年歷時十年完成第十次修志並定稿成書。期間數易其稿(1984年完成初稿,除相片外的有關資料載止日期也是1984年,故此版縣志也有人叫84版縣志)。84版縣志及同治版縣志經多次印刷,所以一些贊助單位及社會名流可能都收藏有此書。但嘉靖十九年、康熙二十二年、光緒八年、光緒二十一年的四部縣志估計衹有大冶市圖書館資料室裏有收藏。
大冶旅遊景點
銅緑山古礦遺址
大冶銅緑山古礦遺址位於大冶市金湖街道辦事處,發掘出自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8世紀)至西漢(公元前5世紀至2世紀)的采礦井、巷360多條(個),古代冶銅爐7座。它發現於1973年,是迄今為止我國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時間最早、冶煉水平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銅礦遺址,國內外許多專傢學者觀後贊嘆不已,並被譽為“這是中國繼秦始皇兵馬俑後一奇跡”,“可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銅緑山古銅礦遺址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由國務院申報有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遺産。
小雷山風景區
小雷山風景區位於大冶市城區以西十五公裏的陳貴鎮境內,是鄂東南重要的風景名勝之一,共分四大景區:方廣寺景區、大小口景區、小雷寺景區、石筍尖景區。各景區有寶塔、亭臺、樓閣、廟宇點綴其中。雷山,是一道別緻的怪石城,一副秀麗的風景畫,一道流暢的山水詩。風景形勝星羅棋布,古樹、洞、異泉、奇石自然形成,民俗風情神秘多彩,青銅文化豐厚。自古以來,慕名觀光的遊客不斷。古今呤詠雷山石景的錦製華章數以千計。
黃坪山生態旅遊區
黃坪山生態旅遊區是湖北省自然保護區,位於大冶南部山區,與陽新縣西北部交界,距大冶市區約20公裏,涵蓋大冶市殷祖鎮的董傢口林區,總面積約80平方公裏,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7.6℃,最高氣溫僅35攝氏度,比山下氣溫低3-5℃。
黃坪山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寶庫,區內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達13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7.6%。有高等植物3800餘種,野生動物100多種,常見的有豪豬、野兔、野雞等,另有珍稀動物如金錢豹、穿山甲、貓頭鷹、狼等。
大泉溝風景區
大泉溝位於陳貴鎮南山北麓,面積約18平方公裏,最高峰貓兒伏海拔774.9米。大泉溝以泉美聞名於世,這裏奇峰突兀,山巒疊翠,是一處環境優美的生態休閑勝地。
大泉溝溝長約10華裏,一年四季溪流潺潺,麯麯折折,時而平緩時而陡峭,形成了形態各異的泉流瀑布。如青山吐玉,似仙女織錦。“滾油鍋”、“泥鰍背”、“竜潭映月”、黃牛獻泉等惟妙惟肖。行走其間,泉水聲、鳥鳴聲和林濤聲揉和在一個,大自然的傑作令人贊嘆不已。
大泉溝的景點名勝更是數不勝數。碧水如鏡的石靈屋水庫,歷史悠久的蓮花庵,還有神秘的柯陳山、烏龜墩、狐仙沿、岩鷹洞、大幹洞、小幹洞、竜洞等等。其中,柯陳山懸崖邊“放眼亭”的摩岩石刻保存完好。如“遺人石中千秋自在,神遊象外萬慮皆空”、“擡起頭來別有天地,放開眼去收盡湖山”、“還不回頭”等遒勁有力,歷歷在目。
大泉溝,山奇、水秀、泉美、𠔌幽,被人們稱為大冶的“九寨溝”。
殷祖鎮董傢口風景區
殷祖鎮董傢口風景區位於大冶市東南部,延伸於羅霄山脈北端,面積為62平方公裏。這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竹木茂盛,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特別是酷熱的夏季,當武漢、重慶、南京等城市如同“火爐”時,此處依然涼爽宜人,日間平均溫度低於山外8—10℃左右,晚上溫差更大,故而有“小廬山”之美譽。
這裏峰巒迭嶂,峭壁林立,古木參天,四季蒼緑,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宛如廬山之秀美、黃山之奇險、泰山之雄偉,集江南崇山的秀麗和北國嶺嶽的雄偉於一身,是一處亟待開發的旅遊避暑勝地。
雄踞鄂、陽、大三市(縣)群之首的太婆尖就橫亙在董傢口風景區境內,東連大冶市國營林場黃坪山,西接脈亦山,南迄坳頭村,北至雷打尖南麓,地處北緯59.67’、東經114.57’,與位處該山北側的竜頭角山遙遙相望。
太婆尖主峰海拔980米,山上常年雲霧繚繞,“太婆山霧茶”因此而得名,飲譽省內外。史載“其旁有竜角、蛤蟆伏、望月諸山、風雲變幻,各極其奇”。更有詩云:“駕霧乘車上太和(婆),翻騰絶頂笑牽蘿,軟風吹醉低天月,欲策飛竜跨大蟆。”
該風景區具的自然王國的秀麗風光,“高山平湖”董傢口水庫如一條明碧的絲帶環嵌在山澗之中。庫內共有88條山泉小溪、99座山峰,給林區增添了無限生機和幾分神奇,那蒼蒼莽莽的竹木林海,那高俊挺拔的蒼鬆翠柏,那金輝萬頃的雲海日出,那清幽通徑的山澗潭溪,令人頓生超脫塵世、返樸歸真的感覺。
竜泉洞:位於殷祖鎮花猶村東北石磴山南麓。傳說洞內藏竜,經常騰雲而得名。洞口朝西,寬5—10米,高7—20米,已探明達300餘米,洞口右側岩石刻八個楷書大字,“花開洞口,水到人間”,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竜泉洞內有鐘乳石,四時滴水,鼕暖夏涼。洞內懸崖處有季節性瀑布,落差85米,非常壯觀。據有關人士勘測,此洞長4000餘,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
太和雲霧:位於大冶市殷祖鎮董傢口林區,主峰太婆尖海拔980米,為黃石地區群山之冠。北望竜角山,南瞰蛤蟆伏,四季雲霧變幻。雲起時,遍山彌漫,登絶頂,觀日出,蔚然壯觀。 竜角朝暾:位於太婆以北,主峰海拔786.9原名竜耳山,唐於寶四年玄宗皇帝改名為竜角山,以其“日出光先照其巔,將雨則有雲起”的特點而得名。山上有嶽飛洞、仙人橋等勝跡。
雙泉古剎:位於殷祖鎮面山西北麓畈段村境內的鄭山林,距南峰花猶樹2.5公裏。以廟後的兩股泉水而得名。相該廟始建於唐代,有上、中、下三殿,建築面積約1000餘平方米,後毀於於日寇戰火,1946年夏修正殿,上下兩幢約300平方米。傳說唐代某高僧在此建寺時,後山有兩眼山泉,一泉出????,一泉出油,長年供僧人食用。傳至第三代和尚,萌發貪心,將食用不完的油????私自出賣,從此,雙泉再不流出油????而衹流涓涓泉水了。寺廟左側有兩株千年羅漢鬆,直徑約1米,高丈二有餘,歷經千年磨劫仍蒼翠挺拔,實屬罕見,現被黃石市列為珍稀樹種保護。
天鵝飲水:位於南山頭主峰東側山洞中,一人可進,天然廟堂,石壁上有一觀音佛像,洞中有一天窗,日月光照正好射在觀音臉上。傳說觀音在此修身取日月之精華,纔成為南海觀世音菩薩。
五竜地宮:位於又泉古剎附近山上,有五個竜洞分佈其山,有金宮、銀宮、藏寶宮、臥竜宮,主洞為藏竜地宮,竪井而下,雙隊而行,中間又分東宮西宮,彩彩懸挂,景色琳琅滿目。
南山頭革命根據地
南山頭革命根據地:南山頭位於大冶市南部,東南接陽新縣,西抵鹹寧市,峻嶺崇山連綿50餘裏,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裏是大冶地區革命根據地,也是鄂東南地區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革命先輩彭德懷、徐嚮前、滕代遠、何長工、李燦等,在這裏生活和戰鬥過。大冶市有名的革命將領餘立金、馬竜、饒惠譚等,從這裏走上了革命徵途。威震大江南北,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紅十二軍就誕生於南山頭毛宕饒。為保衛蘇维埃政權,紅三師、紅五軍、紅八軍、紅十二軍在這裏與國民黨反動派浴血奮戰,沉重地打擊了當地的反動勢力。解决以後,為了緬懷先烈,教育後代,先後修建了將軍亭、紀念碑、南山碑林,恢復了中共大冶中心縣委金公祠舊址,“兩市”市委、市政府並把南山頭革命根據地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